閱讀一本好書后,寫一篇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和吸收書中的思想和觀點。如果你對讀后感的寫作還不夠熟悉,不妨看看以下范文,或許能給你一些靈感和指導。
《道士塔》描述了滾滾黃沙如海,湮沒了歷史的痕跡,血色殘陽中,莫高窟就如一道滴血的傷口,佇立在四起的黃沙間。
我們在指責王道士的同時,更為那個時代的中國感到可悲。區區幾個外國人,就拉走了大批的中華瑰寶,這不是屈辱是什么?反思中國的歷史,沒有一次來得像這一次心口滴血。愚昧的中國人,眼睜睜地看著外國人盜竊國寶而不自知,這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那些外國人簡單地以極少的錢財換取了莫高窟的文明記錄,把中國的輝煌帶到了他們的國度,他們的掠奪,不只是掠去了幾卷經卷,幾幅繪畫,幾座雕像,而是讓一個民族蒙受屈辱,讓一個民族的靈魂千瘡百孔,讓一個民族今天只能從外國人手中以高價買回本該屬于自己的東西。
這樣的悲劇究竟是誰的過錯,是那些外國人,還是那個卑微的王道士?王道士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什么也不懂,卻因為自己的無知活活埋葬了不知多少人的眼淚。他只是這場悲劇中一個可笑的小丑。而比之于被官員大量糟踐,將這些敦煌文化放在倫敦博物館,反倒能長久地保存。
除卻詩意,在那個狼煙四起的年代,這里理所當然少不了殺戮和犧牲。在這片廣袤而厚實的土地下,究竟掩埋這多少將士的靈魂?他們沒有名字,沒有可考的歷史,只能默默地,永久地沉睡在此,化作沙堆一座。
我們創造了輝煌的文化,卻在歷史的長河中選擇遺忘,在時間的流逝中拱手相讓。好在,當西方的使者將中國的文明掠去,向世界宣告他們取得的成就時,有中國的敦煌研究者埋頭苦干十幾年,為敦煌洗刷屈辱,向世界證明,敦煌的燦爛在中國。
卻只怕,再過千百年,當歷史的風煙已成為舊跡,不會再有人記得這份傷痛,剩下的只有一份可怕的漠然。
中國的腐敗是中國被壓迫的根本原因,為一時的沖動動擺心靈的根基。敦煌文物的丟失不能全部歸于王道士,我想封建的封鎖才是根中的蛀蟲,我想用心靈的雙手解開封鎖,壓碎黑暗,阻止文物的流失。翅膀只要失去藍天的`呼喚就會在地上退化,護甲只要離開戰爭的號聲就會在空氣中腐蝕,眼睛只要失去了光明的刺激就會在黑暗中失活,只有現在的我仍保持心中的寧靜才可不再沉淪。
“車隊已經駛遠,他還站在路口。沙漠上,兩道深深的車轍?!?/p>
是啊,侵略者的車輪已深深的勒進了中華民族的脈搏,他也在雕刻歷史的恥辱與悲愴。
這些千里迢迢趕來的侵略者,他們做好了舍棄生命的準備,為的就是這價值連城的經卷。我們憤恨他們,憎惡他們,就如同那個青年應對已成灰燼的圓明園:我好恨,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離開如云的戰陣,決勝負于城下。
“被我攔住的車隊,究竟應當駛向哪里?那里也難,那里也難,我只能讓他停駐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場。我好恨!”
攔住的車隊真的就只能停留在沙漠中嗎?任憑狂風的肆虐嗎?
淚也流出了我的雙眼,那就用我的淚水暫且凝固松散的黃沙,讓這可憐的經卷先安寧一會,等待我們這些之后者去保管他們吧!
看到了嗎,那西邊凄艷的晚霞?那是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
當那幾車、幾十箱、幾百卷的文物被運往其他各國時,孰知,那是我們中國延續到現在的傷口。
那愚笨的道士總是自作聰明,當他把洞窯壁畫涂成自己覺得漂亮的樣子的時候,他不知道,他損害的是一個民族的文明古跡;當他把那些婀娜的雕塑砸到他滿意為止時,他不知道,他丟棄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古物;當他以貪圖小利送出洞窯里所有東西后,他更不知道,他已成了一個千古罪人。
僅僅一個道士,就毫不吝嗇地把我國千古文明送了出去,我們是該批判他的愚蠢,還是該批評當時統治者的短淺目光?一個金光閃耀的石窟,怎會讓一個道士看管?還有那些文人竟然知道這些文物的價值,又為什么單單吝嗇于那點運費?就像作者說的“只要看看這些官僚豪華的生活排場,就知道絕不會窮到籌不出這筆運費”。相比較外國的那些學者冒著生命危險前來征集的精神,這又是何等的令人悲哀!
當看到我國的文物被運往其他國時,我的感情已不單單是用憤怒來形容,那種是感情高于怒與恨的。
傷口總會被撫平的,可那個疤痕,卻無法抹去……。
語文課上,老師給我們讀了余秋雨的《道士塔》。
《道士塔》是《文化苦旅》中的第一章,這本書記錄了余秋雨在旅途中看到的名勝古跡以及他的感受。
讀這篇文章時,會感到心在痛,心在滴血,因為身為一個炎黃子孫,當你看到因為王道士和那些官員的愚昧無知而使的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敦煌石窟內的敦煌文物被外國人以一點點的錢才買走時,我相信,你也會感到十分難過。
如果,如果王道士或那些官員中的其中一方能夠重視那些文物,也許,這些文物現在就不會在外國的博物館里,而在我國的博物館里;也許,我國科學家現在就不用花大量的錢財購買拍攝敦煌文物的膠卷,而我國科學家就能用實物進行研究??上?,這一切,只是如果。
為什么?為什么那些人不重視敦煌文物?為什么?為什么他們那樣的愚昧無知?雖然外國學者買走了敦煌文物,但他們能保護好,而王道士卻用石灰刷白了畫滿精美的壁畫的墻壁,把精美的雕塑砸爛,做成了粗糙的天師、靈官菩薩。
文章中說過:“當外國人運著一箱又一箱、一車又一車的敦煌文物時,一個古老的民族在滴血?!笔前?,那震驚世界的文物,本應該是屬于我們的??!而現在,卻被那些外國人拿走并令他們受世人矚目。
敦煌文物啊,你可知我們十分想念你呢?愿你能早日回歸祖國母親的懷抱,讓我們一睹你的風采。
落后就要挨打,愚昧就要受騙。王道士的做法在后人看來十分可恨,恨不得扒了他的皮。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人們大多愚昧無知,如果換一個人,也許這樣的悲劇還是會上演。中國人有寶卻不識寶,只識得幾枚銀元,在窮困潦倒的中國,若有人要用幾枚銀元換取對自己一無所用的廢紙,那當然是來者不拒的。王道士的.做法也正符合了一個落后民族的作風。我想作者不只是對遺失文物感到惋惜,而且還對當時社會的昏暗感到心痛。
“車隊已經駛遠,他還站在路口。沙漠上,兩道深深的車轍?!?/p>
是啊,侵略者的車輪已深深的勒進了中華民族的脈搏,他也在雕刻歷史的恥辱與悲愴。
這些千里迢迢趕來的侵略者,他們做好了舍棄生命的準備,為的就是這價值連城的經卷。我們憤恨他們,憎惡他們,就如同那個青年面對已成灰燼的圓明園:我好恨,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離開如云的戰陣,決勝負于城下。
“被我攔住的車隊,究竟應該駛向哪里?這里也難,那里也難,我只能讓他停駐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場。我好恨!”
攔住的車隊真的就只能停留在沙漠中嗎?任憑狂風的肆虐嗎?
淚也流出了我的雙眼,那就用我的淚水暫且凝固松散的黃沙,讓這可憐的經卷先安寧一會,等待我們這些后來者去保管他們吧!
我深深記得,學習中國古代史時我對洋人的怨恨,恨他們強盜一般的舉動,恨他們將中國的藝術寶庫洗劫一空,我恨!
但,現在,我迷茫了。
到底是外國的“強盜”毀了我國的敦煌文化還是我們自己呢?
心中的天秤,漸漸向自己傾斜……。
沒錯,就是我們!我們自己地府了這一切!
我無法想象那些官僚吃著俸祿,住在王府,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并到處逍遙時,是怎么一副嘴臉輸出運費太貴;我無法想象他們用破舊的席子、麻繩捆著一筆筆文化財富時,沿途那撈碗油水時的自然,如此之“不經意”的將其放入己袋;我無法想象他們知道這些為無價之寶時,講的不是怎樣保護、使這筆文化延續下來,而是用它去賄賂高官時的阿諛奉承,我真的無法想象,更覺得惡心!
王道士,他只不過是這場變故里的一個受牽連的人物罷了,那些洋人也只不是一零星的火星而已,真正恐怖的是那些官僚的心理,思想,這才是真正的導火線??!
抬頭望天,那大洋彼岸的人們吶,我真誠并鄭重的感謝您們幫中國保管著這筆文化呵,但那終只是借放,敦煌之魂,一直纏繞著這一有著燦爛文明的古國。
聽了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心頭一直被一股彌久不散的陰霾壓抑。漫無邊際的悲憤襲來,我仿佛看到一個目光呆滯、神情猥瑣的老道立在沙漠邊,注視著那深深的兩道車印。這一個畫面的定格,蘊含了多少的慘然與憤然??!我好恨!
這個老道叫王圓?,曾經是莫高窟的住持。但目不識丁的他根本不了解莫高藝術的璀璨與繁榮。無價的壁畫在他手上竟宛如兒戲般的被覆上了慘白的石灰,一尊尊精湛的上古禮佛竟被他應手擊碎,去塑成了粗劣的佛像。但就是這樣一個蹂躪藝術、摧殘藝術的人,歷史卻如同開玩笑般的,將莫高窟最精湛的藝術結晶留給了他??蛇@個卑微的王道士,竟拿著莫高,乃至中國、世界的藝術精魂,換來了少量的一疊外國人給的銀元!那大車大箱裝走了多少的藝術瑰寶??!連同王道士的愚昧、無知,一同墜入了時空的漩渦。于是,中國的古文學界又多了一個彌深的黑洞!悲哉嘆哉!
愚昧不是錯,而知錯犯錯就是大錯特錯了。如果說王道士是歷史的罪人,將萬頃的經書寶卷揮霍出洋,留下藝術的空白。那他也不過是因為愚昧無知罷了。這便如同一位世代耕織的農夫,即使他藏有唐寅的.真跡,他又怎會懂得欣賞呢?而此時懂得欣賞莫高藝術的人呢?晚清政府的官員呢?他們對此毫不知曉嗎?翻開史書,此時的官員正鐘鳴鼎食,品茗覽卷,極盡悠哉之至。而他們為何不去善加對待,予以保護呢?他們的回答是多么的可笑,何等的荒唐!竟言之,運費過昂,不便出資!豈有此理!
回言歷史,清政府的愚昧腐朽又豈輸于王道士!種種所作所為恐有過之而無不及!英法為鴉片二度侵華,大好河山慘遭蹂躪,火燒圓明園,大火三日未熄!異物奇珍,琺瑯翡翠,那一樣又會輸于莫高佛典?而這些藝術精華,清政府又豈會不懂!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光緒溜之大吉?!缎脸髼l約》談判桌上,4。5億兩白銀拱手外獻。當慈禧說出“量中華之物力,給予國之歡心”的喪國之語時,她又豈會不知祖宗河山是何等珍貴!而她卻葬送了、摧殘了。這顯然比王道士之流更罪惡深重、遺臭萬年!
而如今,面對日益豐實的科學文化知識的殿堂,我們卻不知珍惜,不盡力汲取。難道要數年之后,為我們抱憾的后人說我們是歷史的罪人,是王道士,晚清幕僚之流嗎?我想這幾個名詞,哪一個都含有值得掂量的分量,哪一個都足以令人遺臭萬年!
我仿佛又看到一個老道立在沙漠邊,望著深深的兩道車印,目光呆滯,神情猥瑣。我更不知道這格還要定多少年!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道士塔》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的羅盤飛快的旋轉,望著飛揚的黃沙,我站在中央,心中有著太多的悲憤與無奈。但,回不去了。
——題記
我深深記得,學習中國古代史時我對洋人的怨恨,恨他們強盜一般的舉動,恨他們將中國的藝術寶庫洗劫一空,我恨!
但,現在,我迷茫了。
到底是外國的“強盜”毀了我國的敦煌文化還是我們自己呢?
心中的天秤,漸漸向自己傾斜……
沒錯,就是我們!我們自己地府了這一切!
我無法想象那些官僚吃著俸祿,住在王府,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并到處逍遙時,是怎么一副嘴臉輸出運費太貴;我無法想象他們用破舊的席子、麻繩捆著一筆筆文化財富時,沿途那撈碗油水時的自然,如此之“不經意”的將其放入己袋;我無法想象他們知道這些為無價之寶時,講的不是怎樣保護、使這筆文化延續下來,而是用它去賄賂高官時的阿諛奉承,我真的無法想象,更覺得惡心!
王道士,他只不過是這場變故里的一個受牽連的人物罷了,那些洋人也只不是一零星的火星而已,真正恐怖的是那些官僚的心理,思想,這才是真正的導火線??!
抬頭望天,那大洋彼岸的人們吶,我真誠并鄭重的感謝您們幫中國保管著這筆文化呵,但那終只是借放,敦煌之魂,一直纏繞著這一有著燦爛文明的古國。
讀余秋雨先生的歷史反思散文《道士塔》,心中不免有些落寞,常常引起對保護中國文化的沉思。
王道士是敦煌石窟悲劇的直接制造者,他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他因為看不慣雕像、壁畫,就找人將雕像砸碎,將古老的文化變成幾個怪模怪樣的天師靈官;將“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都涂成一片慘白。
雖然“藏經閣”是他發現的,但他沒有將這寶貴的文化遺產保留下來?!?905年10月,俄國人勃奧魯切夫用一點點隨身帶的俄國商品,換取了一大批文書經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疊銀元換取了24大箱經卷、5箱織絹和繪畫;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郎和橘瑞超用難以想像的低價換取了300萬卷寫本和兩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來,仍用一點銀元換去了5大箱、600多卷經卷……”這些無價之寶竟然被列強用那樣低廉的價錢給換走了。
然而遺憾的是,一大批經卷相繼丟失,可在中國文官們的滔滔奏折中竟沒有提“敦煌”一個字,甚至那些各國的冒險家沒有任何手續、任何關卡地就來到中國。異國的冒險家如此輕易地來到中國,以堂而皇之的名義“買”走了我們國寶,國門被打開,列強在擄掠,悲哉!
王道士固然迂腐,但更可恨的是中國官員們對文物毫不重視,在貪婪的官員眼中,只有金錢,錢對于他們來說比任何東西都重要??伤麄兙谷徊恢?,再多的錢也買不回敦煌的歷史文物??!
我們看著莫高窟留下的古代藝術造型和浩如煙海的佛教經卷,就知道敦煌文化是人類罕有的藝術寶庫。然而,這一切幾乎都在王道士和中國官員們的手中給喪失了。賣國寶卑微,賣國賊可恥,對他們再憤怒也將無濟于事,因為他們那無知的軀體無法扛起中華民族的尊嚴,無法付起欠下的那筆沉重的文化債!
我為敦煌莫高窟默默流淚....
這是余秋雨先生在《道士塔》中引用的李曉樺寫給下令火燒圓明園的額爾金勛爵的詩句,我覺得實在是太恰當了,身為一個中國人,看到這段歷史都會由心底升騰起的恨意,然后開始蔓延,放大,最終溢出胸腔。然而和戰爭中的熊熊烈火遙相呼應的是在甘肅一個偏僻的地方由三個人組成的“掠奪大戰”。那一場戰爭沒有硝煙,沒有大火,沒有震驚中外的報道,但它所帶來的損失和代價卻值得每一個中國人銘記。讓我們來記住這三個男人的名字吧:莫高窟主持王圓箓、匈牙利人斯坦因和中國翻譯蔣孝琬。
首先是莫高窟當時的主人,一個農民出身的沒有多少知識積淀,單純為了謀生的道士,一個一本正經毀壞著無價之寶的道士。這位王道士的日常是化緣,得了錢便把精美的壁畫用石灰刷去,再把塑像搗毀,堆起靈官之類的。他做這些也一定是毫無私心吧,他也許還會感動于自己的付出。這么辛苦的工作和改造,也許也是自己的職責所在吧。只是他太狹隘了,用一個農民道士的審美改造著這個歷代文化碰撞形成的精粹。他的改造最根本的原因是無知。是因為那些精粹在他眼中沒有任何價值。
當發現藏經洞時,他本能是上報官員,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本無過錯,但將這個驚天秘密如此輕易泄露,作為莫高窟的主人或許還是因為他的無知吧。倘若他稍微學習一點文化知識,稍微提升一點點修養,或許他就不會如此輕易行動了,/不會因為拙劣的謊言就輕易答應斯坦因用四塊馬蹄銀換走走五輛大車文物。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民族。它的歷史真的可說是有喜有悲。喜的是從古至今創造出了許多奇跡,如:秦始皇兵馬俑、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等等。悲的是也有許多恥辱,如:火燒園明園、鴉片戰爭、南京大屠殺等等。而有個人是我們民族罪不可赦的罪人!
他穿著土布棉衣,目光呆滯,畏畏縮縮,是一個道士,一個農民,一個平民。他就是王圓箓,是這出杯具中錯步上前的小丑。他只是一個道士,有何德何能成為莫高窟的主人?他只是一個農民,有何德何能把莫高窟當成自我的宅院?他只是一個平民,有何德何能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難道中國的文官都死光了嗎!
這篇文章是老師讀給我們聽的,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文化苦旅》。我看了以后更是悲哀,王道士把這些無價之寶的文物看成是玩物,隨便送人;把敦煌變成他的農舍,他摧毀了中華民族古代勞動人民汗水的結晶。這時,沒有一個人來阻止他,如果不是那時中國政府的腐敗,道士自以為真的能夠讓他對著莫高窟指手畫腳嗎?不能!
文章中有一句話讓我感觸很深:“那天傍晚,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頭看了一眼西天凄艷的晚霞。那里,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闭娴氖沁@樣,我們十三億人的心都在滴血。我不明白,為什么王道士會那樣的愚蠢,寧愿把珍貴的文物送給那些外國人,也不肯上報朝廷,把它們留在自我的祖國。如果我能和王道士生活在同一個朝代,我必須會竭盡全力來阻止他,如果實在不行,我會拿一把大折刀,一刀捅死他!
就這樣,莫高窟那些珍貴的文物流落海外。最后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了起來,如臥龍騰飛般,飛上了復興的道路上。用巨大的資金買回了王道士送出去的珍貴文物,那些文物因為王道士的愚蠢繞了一個大圈,最終回到了自我的家。中華民族正在用自身的行動治愈這歷史的傷疤!王士是一個愚昧無知的人,我們不能像他一樣愚蠢,要多為人類留下更多的有價值的東西!
夕陽西下,朔風凜冽,一個破落的道士塔朝跪在莫高窟的大門外。
王圓箓,歷史已有記載,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由他當了莫高窟的家,真正是中國文化的不幸與悲哀。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如同流水般從他手中漸漸逝去。
一次次屈辱,一次次嘆息,沙漠上,兩道深深的車轍。然而,這個道士太卑微,太渺小,他的愚昧令我們更尷尬于八國聯軍火燒皇家圓明園。
“一眼西天凄艷的晚霞。那里,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币粋€年輕的詩人道出了巨大的民族悲劇。
歷史讓王道士打開了這扇轟動世界的門戶,但一道磚,一把鎖,將光芒掛在王道士的褲腰帶上,()將中國文化鎖在了深深的官仕腐朽的黑暗之中。余秋雨的腦中一片慘白。
在當時的朝代,我們只能讓它停駐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場。余秋雨的恨,余秋雨的屈,正是中國文化幾千年來的恨,幾千年來的屈。一千年的古代文化就如此被中國官邸糟蹋,被洋鬼子吞噬。
讓我們“離開如云的戰陣,決勝負于城下”,你們不能這么悄悄地運走祖先的遺贈。一段飛天的故事,一把鎖,一輛馬車,最終留下一行燒焦的車轍。
歷史已成過去,不愿意抒發感情,越是屈辱越是深愛。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
閱讀后的感覺是指閱讀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和一首音樂,然后將這種感覺和啟示寫進一篇文章,稱為閱讀后的感覺。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歡迎品鑒!
世間萬物,代代更迭,人們常將歷史比作長河,就是在映射這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的“變化”二字,宛如奔騰不息的流水。而在這浩浩長河中,人類渺小得比不上一朵浪花,貫穿著整個歷史的也永遠不會是脆弱的人類生命,而是山、河、樹、石,以它們堅韌的生命,默默地佇立在河水邊,冷眼旁觀著時代變化。
很難想象,也許在未來不知多少個年頭之后,我們如今生活的城市是否還存在,是否也像如今我們眼中的“歷史”一樣,只剩下幾方石料、一口廢井。
讀《廢井冷眼》,我似乎能感受到作者見到這一口廢井時的心情,仿佛有時間的細流從指間流走,又仿佛時間在廢井的冷眼中緩緩凝固。這時候眼前似乎燃起大火,灼燒著幾百年前的這口老井,燒沸了,又燒干了,最后只剩下一副把一切都看倦了的千年冷眼。
歷史中的我們每個人都是匆匆過客,甚至像渤海國這樣繁榮的大都市也不過在歷史中存在了幾百年,還不如一個傳承幾代的文明。一切活著的都將死去,在歷史上,只有文化是永恒的。有人為自己一時的起伏長吁短嘆,可倘若更加達觀地來看,也許依舊沒辦法解決當下的問題,但至少可以在人生的悲歡離合中保持一個淡然的心態。而當我們真的放下了、看透了,無論到哪里都能隨遇而安。
這是冷眼教給我們的,也是歷史教給我們的。
再回頭看這顫巍巍佇立在土地上的廢井,盡管破敗卻顯得堅韌。這副冷眼已經見慣了朝代更迭、家族盛衰,想必再不會為什么所動了。歷史是漠然的,但它使我們寵辱不驚,使我們看一切都是過眼云煙。我想,這已是歷史最大的慈悲。
語文課上,老師給我們讀了余秋雨的《道士塔》。
《道士塔》是《文化苦旅》中的第一章,這本書記錄了余秋雨在旅途中看到的名勝古跡以及他的感受。
讀這篇文章時,會感到心在痛,心在滴血,因為身為一個炎黃子孫,當你看到因為王道士和那些官員的愚昧無知而使的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敦煌石窟內的敦煌文物被外國人以一點點的錢才買走時,我相信,你也會感到十分難過。
如果,如果王道士或那些官員中的其中一方能夠重視那些文物,也許,這些文物現在就不會在外國的博物館里,而在我國的博物館里;也許,我國科學家現在就不用花大量的錢財購買拍攝敦煌文物的膠卷,而我國科學家就能用實物進行研究??上?,這一切,只是如果。
為什么?為什么那些人不重視敦煌文物?為什么?為什么他們那樣的愚昧無知?雖然外國學者買走了敦煌文物,但他們能保護好,而王道士卻用石灰刷白了畫滿精美的壁畫的墻壁,把精美的雕塑砸爛,做成了粗糙的天師、靈官菩薩。
文章中說過:“當外國人運著一箱又一箱、一車又一車的敦煌文物時,一個古老的民族在滴血?!笔前?,那震驚世界的文物,本應該是屬于我們的??!而現在,卻被那些外國人拿走并令他們受世人矚目。
敦煌文物啊,你可知我們十分想念你呢?愿你能早日回歸祖國母親的懷抱,讓我們一睹你的風采。
《道士塔》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一個歷史杯具,一個沉重的文化史實。它所揭示的問題讓人心痛,讓人揪心,讓人不禁為那個時代,也為我們的民族,發出一聲聲無能為力的嘆息。
全篇圍繞敦煌莫高窟展開,說的是在20世紀初,莫高窟由一位無知的道士掌管,因為無知,他自作聰明地將窟中的珍貴壁畫粉刷,甚至挖鑿,代之以靈官塑像;因為無知,他將窟中無價的國寶向慕名而來的西方學者換回歷歷可數的銀元;因為無知,祖國的瑰寶受到糟踐,不幸流失,給我們后人留下了無限的遺憾。
國寶外流,我們發自內心地遺憾、痛恨、憤慨。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讓我們在今日,在這個覺醒了的民族當中,開始做一些事對遺失的文化進行補救。于是,在遺憾、痛恨、憤慨之余,我們直截了當地想抓住罪魁禍首。那么,元兇是誰是犯下了強盜行徑的西方學者是目光短淺、愚昧無知的王道士還是舊中國,那個沒落在閉關鎖國中的“天朝”或許真如古人所說的“慌不擇路,饑不擇食”,自身的落后讓我們已無心理睬一下被擱在西北荒涼之中的文物們,只好讓強大的勢力來替我們保管想想舊中國所背負的“東亞病夫”的恥辱,想想“落后就要挨打”這鐵一般的真理,我的心在滴血,我的民族自尊心在哭泣,我感到往事不堪回首,它令我感到那樣恐慌與不安。仿佛有一枝利箭從歷史深處射來,刺痛了我的心。
這就是歷史杯具,發生在祖先們的身上,但它帶來的痛苦卻能夠綿延幾個世紀。然而時光即逝,往事不再,亦無法緝拿真兇,將其正法。我們所能做的,惟有無奈,無奈地歷數罪惡,無奈地遺憾惋惜,無奈地遙望歷史,無奈地幽幽痛惜,無奈地嘆出一口氣,讓它定格在那一個個恥辱之日、罪惡之日的上空,化作晴空中的陰霾,眼睜睜看著愚鈍的王道士在畢恭畢敬地帶路,看著洋人們在莫高窟洞開的一剎那驚詫瞪大的雙眼,看著一箱箱文獻、一尊尊泥塑、一車車詩卷、一幅幅壁畫被運走。這樣的奇恥大辱,哪個國人還能坐視不理一個當代中國青年這樣寫道:“我好恨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戰馬決勝負于城下?!奔な幦诵牡恼Z言,道出了每位中國人的心聲。但,現實與夢想總是在作無謂的對峙與較勁,從而無法統一??纯?,此刻中國人在干些什么有一些人繼續淪為洋人的奴隸;有一些人忘掉了恥辱,忘掉了歷史;有一些人在倫敦、東京等地的博物館買下中國文物的膠卷,回國后對著相片作空頭研究;還有一些人在吶喊中吼出憤怒,卻永遠只是吶喊,無法付諸實踐。
一切皆因他而起,那愚氓———王道士。時至今日,不少人認識了這個名字:王圓。我在想,如果讓他明白了國寶的價值,讓他明白了他所作所為的嚴重性,他會怎樣做依然賺取蠅頭小利又或者,轉做了更大的買賣還是改邪歸正,捍衛國寶無從得知———我的想象力有限。但這次的閱讀卻讓我真實地接觸了歷史的陰暗面,那是一段可怕的、災難的歲月,但愿它不再發生。
。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的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正是這些給中華兒女留下了許多的智慧結晶,而一些無知的人卻白白糟蹋了。因而釀下一出出巨大的民族杯具。余秋雨筆下的一小說《道士塔》,就描繪了一個因人們的自私,貪婪而留下的民族杯具。
一位逃荒到甘肅的湖北麻城農民,在那里做了道士,幾經轉折,不幸,他當了莫高窟的家。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王道士為了一點金錢把莫高窟中價值連城的文物白白送給了歐美學者,此刻的中國人正為了那幾毛錢的運費而不愿意把文物運到省城博物館保管。他們不可能明白歐美學者是多么高興自我從一個蠢人手中搶救出那么多遺產文物。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之一,就這樣被一個無名道士斷送了。難道中華文化只是渺小的一個道士能夠斷送的?當時諾大的中國連幾卷經文都存不下,這是為什么,為什么?一個為了幾毛錢都不愿意拿出救文物的國家,怎樣可能保護好中國燦爛的文化。
文中作者引用了中國青年寫給火燒圓明園的額爾金勛爵的幾行詩句:我好恨,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是我能與你對視著站立,陰森幽暗的古堡,晨光微露的曠野,要么我拾起你剩下的手套,要么你接住我甩過去的劍,要么你我各乘一馬,遠離天遮天的帥旗,離開如云的戰陣,決勝負于城下。一句句深入人心的話,無不表達出后人們對前人的痛惜。每一個歷史文化杯具,都讓我們中國失去了許多只屬于我們中華禮貌的光環,也讓我們后人明白一個國家的文化要想永遠流傳下去,就就應用最率真的態度對待歷史留下的一切。
一個愚昧的土道士掌管著敦煌數千年文明寶藏的洞門。他在壁畫上刷白石灰,把壁上婀娜柔美的雕塑改成他的天師泥菩薩,把那洞窟中一大箱一大箱的文書經卷、畫卷和雕塑,換成了幾疊子銀元和少許外國商品。他滿足了,他想不到會得到那么多錢。
一個諾大的國家,竟然無處存放一個洞窟的古物,道士為了孝敬官員拿出來的一些零星的字畫,在官場上把玩、傳遞,流失、毀損。他們知道這些古物的價值和意義,卻借口長途運費難籌集而置之不顧。
在漫長的歷史中,這個事件其實是很倉促的,就像盜賊踩好了點、瞬間完成了盜竊。盡管盜賊找出了各種理由,來掩蓋其偷盜行徑,掩蓋其骯臟的欲望,但是終究掩蓋不了丑惡的真相。
今天讀此文,我依然是沖動的。就像文中的那位當代青年詩人,要與火燒圓明園的額爾金決斗單挑一樣。我更欽佩秋雨教授的豪邁,要與盜賊他們國家的學者對立沙漠,比比學問!此刻,似乎只有這源自內心的沖動才能解恨!
今天,我依然恨著,卻不只是恨愚昧的王道士和腐朽的晚清朝廷,也不僅只是恨奸詐的竊取者和貪婪的掠奪者。我更恨,人性的自私、罪惡的欲望,和因此對文明的踐踏。尋寶、掠奪和侵略戰爭,都是為了將財富占為己有。他們的目標就是我們的文化遺產。
從價值的角度來看,物品越稀缺價值就越高,故稱物以稀為貴。何況是更優秀和稀缺的中華文化遺產,堪稱絕品,價值無法估量。所以,敦煌、圓明園、和那時的中國,自然就成了瘋狂追逐利益的掠奪者的耀眼的目標。他們的生存理念和價值觀,就是占有,且不論用何種方式實現占有。
夢中,捶打墻壁的聲音,喇嘛吟唱藏經的聲音,馬車碾壓沙土混雜著難懂的外語交談聲,等等,還有一種,聲嘶力竭在混亂聲中卻那么渺小,那人,那群人不曾停下追逐馬車的腳步,口中呼喊著,等等!那人是誰,那群人是誰,黃皮膚,黑眼睛,我不知道他們的名字,卻知道他們的母親名為中國。
有人在追逐文化,有人在放棄文明。
壁畫又是倒賣珍貴經書,一個無知概括他的行為合適不過,他不知,他倒賣的經書不是幾塊骯臟的馬蹄銀,他賣了自己的靈魂還有祖國的尊嚴!
若是說王圓篆存在目光短淺,那另一個男人可稱為執迷不悟了。蔣孝琬,王圓篆與外國人的翻譯及談判師,哄騙前者將文物賣與外國人還毫不知羞愧的接受后者的夸獎。魯迅先生批判中國人的劣根性,現在看來果真不錯,蔣孝琬對于本國寶物麻木的態度實在讓人心寒。
單是論這兩人,定是無法表達內心的不滿。試問若是當時的統治者站出主持,這些寶物如何會被外國人如此輕易奪走?為什么侵略者再次到來時面對其鐵蹄的不是貴族兵馬而是被他們視作無知的弱力農民。一個國家的文化,若是最高統治者都已放棄任人宰割,只有子民們的奮力保護遠遠不夠。
如今的莫高窟,其存在的意義早已被侵略者和無知的人們更改,它成為歷史最重的嘆息和在那車后追趕的人群的喘息。
從來都以為,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沉淀下來的,都是美好的,都是飽含中華民族悠久文化的。卻不曾想過,原來歷史,也有陰暗的一面。
第一次閱讀《道士塔》這篇文章時,我的心中有不解,也有氣憤。我不明白,為什么蔣孝婉明知那些文物的價值,卻愿意拱手讓給西方;我氣憤,那些我們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精髓卻因為王圓箓一人的無知而成為了他人研究的對象。但更多,是無奈。因為盡管我的心中無限惋惜,多次想像作者所描述的那樣,伸出雙手攔住他們,哪怕是叫住他們也好??晌夷茏龅?,僅僅只是袖手旁觀罷了。我不禁有些困惑,這究竟是誰的錯?是奪走無數文物的斯坦因?或許是吧。抑或是愚昧無知的王圓箓?也許吧。又或者是哪無能的王朝?答案我已不得而知。卻能從書中,感受到作者的.痛心與不甘,還有那和我一樣的,深深的無奈。
后來,我又仔細地看了一遍這篇文章。其中有一處使我記憶猶新。那批送往京城的經卷,被沿途官員隨手就拿,毫不顧忌,事后又胡亂掏出幾個長卷撕成短卷湊數。此情此景,無不昭示著朝廷的,文物的丟失,又有多少是他們的過錯?歷史雖然陰暗,但我希望,這永遠只是歷史,我相信中國的未來會更美好,未來的中國會更強大。
我細細品味完文章的最后一個字,抬頭看了看窗外,依舊陽光明媚,而我卻仿佛在依稀中看到了遠處的道士塔前,人來人往。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道士塔》在他的代表性作品集《文化苦旅》中屬于第一開篇,這篇散文自發表后的十余年內,反響很大,存在各種不同的爭議,有肯定,有否定,有贊揚,有批評,不一而足。有人認為這篇散文存在虛構、戲劇化成分,因而不好;有人認為這篇散文對王道士的“罪行”戲劇化不公,等等,這些都是可以爭論的,但基本的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是,這篇散文寫出了一個民族文化的悲劇,不僅僅是王道士個人而已,而且寫出了一個國家的政府和各級官吏在沉淪、庸俗的境地中,更加加劇了文化的浩劫和災難;同時也映照出外國文化學者對文明的追索和渴求,兩種不同的文明對文化的關注及重視、保存及研究的對比(所幸的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在新時期,默默繼承和傳遞敦煌學的當代學人們,終于通過自身的努力,挽回了“敦煌學也在中國”的尊嚴)。這篇散文不僅寫出了余秋雨內心個人的文化憂患意識,也寫出了一個民族前后兩個不同時期的文化傳承意識,亦一定程度涉及了東西方文明的對比(不管當時是有意還是無意!)。這篇文字不僅體現了余秋雨一開筆入手即抓住了文化傳承的重要命題,也側面抓住了文明的對比,而且以其后面完成的文化傳承和文明思考一對照,反使這篇文字的重要性昭然可見[1]*;它不僅寫出了前后兩個不同時代的文化比照,也寫出了當代學人對中華文化、文明強烈的文化憂患意識。這些我都不提了,我只著重提余秋雨在其中引用到的一首詩作;因為這首詩為他的這篇散文增添了不同尋常的份量,震撼過許多讀者的心靈,而且這首詩作的內涵,也為他這篇散文增色不少,提供了一定的意蘊;甚至說不定,也為他當時寫作此文提供了若干靈感。起碼這首詩作的引用,為他恰到好處地表達他的情感提供了恰到好處的方式和手段。
應該確切地說,余秋雨在《道士塔》一文中引用了兩個青年詩人的作品?!渲械谝粋€,在第一節結尾,余秋雨寫道:“一位年輕詩人寫道,那天傍晚,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頭看了一眼西天凄艷的晚霞。那里,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流血?!币蜻@位詩人不詳,無從查究,不提。我只側重說第二個,也就是我九年來一直懸念和經過漫長的搜尋之后才終于得知的該詩的作者及其全文,也就是余秋雨在文中第三節具體引用到一部分的那一首詩。
為了表達更加清晰,我得具體引述。余秋雨在文中第三節寫到斯坦因車隊要運走敦煌的經卷時寫道:
“他們都是富有實干精神的學者,在學術上,我可以佩服他們。但是,他們的論述中遺忘了一些極基本的前提。出來辯駁為時已晚,我心頭只是浮現出一個當代中國青年的幾行詩句,那是他寫給火燒圓明園的額爾金勛爵的:
我好恨。
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
使我能與你對視著站立在。
陰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曠野。
要么你接住我甩過去的劍。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戰馬。
遠遠離開遮天的帥旗。
離開如云的戰陣。
決勝負于城下”
這首詩在余秋雨的這篇散文中很顯眼,給人的印象也很深刻,它的引用寓意強硬的阻攔,即武的阻攔,為文章平添了一股英雄氣概,極大地感染了讀者。但是,余秋雨文中或文末沒有任何說明和注釋,絕大多數讀者根本不知道這詩是誰寫的,是哪一個“當代中國青年”寫的?許多讀者對這首詩產生了印象,甚至是深刻的印象,可是卻不知道原詩的作者是誰,題目又叫作什么。除了文中所引的詩句之外,我們對其它的情況一概不知。沒有任何蹤跡可尋,想要查知卻又無從入手,情況顯得撲朔迷離。
我個人就是經歷了九年之多的尋找——從1993年冬,到秋,才最終找到了原詩的`全文和作者的。這一發現可以說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但是,這一疑問的解決,卻用了九年時間!
先具體端出原詩吧:這首詩的原名叫做《我希望你以軍人的身份再生——致額爾金勛爵》,作者是中國當代青年詩人曉樺(他當時是軍旅詩人),全詩內容如下:
我希望你以軍人的身份再生。
——致額爾金勛爵。
曉樺。
我佩服你。
——額爾金勛爵。
你敢于發布這樣的命令。
把古老東方的京都。
投進熊熊大火。
在每片焦土里埋下你的名字。
和野草歲歲生長。
我不佩服你。
——額爾金勛爵。
你根本沒有敵手。
沒有敵手卻建立功勛的英雄。
比拼殺中倒下的戰敗者還恥辱。
焚燒一座沒有抵抗的園林。
踐踏一片不會說話的土地。
那是小孩子的手都能勝任的。
何用軍人的膂力。
但你畢竟以你的壯舉。
給你的后裔們留下。
足以在餐桌上大嚼永遠的威名。
給你民族發黃的編年史。
嵌上火光閃閃的驕傲的一頁。
我好恨。
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
使我能與你對視著站立在。
陰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曠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過去的劍。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戰馬。
遠遠離開遮天的帥旗。
離開如云的戰陣。
決勝負于城下。
我更希望。
你以軍人的身份再生。
當然我決不會用原子武器。
對你那單發的火槍。
像你用重炮摧毀冷兵器。
我希望你是。
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軍人。
你會滿意的。
你的對手不再是猛勇而愚蠢的僧格林沁。
在此。
我謹向世界提醒一句。
從我們這一代起。
中國將不再給任何國度的軍人。
提供創造榮譽建立功勛的機會。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pingyujiyu/82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