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的編寫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課程標準的要求,使得教學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接下來是一些適用于不同年級和學科的教案模板,供教師們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進行個性化調整。
(一)單元教學要求。
《背影》是人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課,這一單元五篇課文都是以愛為主題的敘事性散文。本單元閱讀教學,要求感受課文所表現的形形色色的“愛”,從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要求熟讀課文,從中了解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初步感受作品的語言風格。
(二)文章特點及地位。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于1925年寫的一篇紀實性散文,它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不僅僅因為它寫出了一種異常真摯至誠的親子之愛、父子深情,還因為作者敢于剖析自己對父愛由不解到頓悟到感念的過程也真切感人,同時,作者另辟蹊徑,選擇“背影”來描寫父親,尤其是把父親買橘子時的背影定格,準確地表現了在特定環境下父親的形象特點,給讀者以生動新穎的藝術感受,另外,作者沒有運用華麗的辭藻,而是讓深沉的父愛在樸素的文字、舒緩的語調中自然流淌,寓深情于質樸的語言描寫中,蘊藉雋永。
它在教材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1、能很好地引導學生感受愛、表達愛。這一單元是在上一單元閱讀有關戰爭題材的作品,發出“世界,何時才能鑄劍為犁”的詢問的基礎上,以“讓世界充滿愛”這一主題編排的一組敘事性作品單元。五篇課文訴說的都是對普通人,尤其是對弱者的關愛。由追憶保姆到感念父親,再到關懷弱者,敬重平凡信客,使愛的內涵不斷升華,使學生從課文中感悟到“愛”,這種博大的感情,培養自己的愛心和同情心,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侗秤啊肪吞幱谟捎H情擴展到博愛的這一樞紐地位,本文被放在第二課,更有利于后面幾篇課文的學習,培養學生表達對真善美的學習和鑒別能力,陶冶他們的情操。
2、本文以敘述、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是在上一單元初步把握敘事性作品六要素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記敘能力的專項訓練,為后面培養說明、議論能力及欣賞文學作品奠定基礎。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積累“狼藉、頹唐、瑣屑、蹣跚、躊躇、交卸、典質”等詞語。
2、品味文章樸實卻飽含深情的語言。
過程和方法目標:
1、體會關鍵性語句的含義和表達作用。
2、學習本文獨具匠心的傳情藝術和精巧的構思。
3、體會作者的感情流程。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體察深厚而動人的父子深情,激發學生對父母的愛心。
(四)教學重點。
體會文章樸實卻含蘊至愛深情的語言,體會作者感情流程。
(五)教學難點。
從理清文章脈絡入手,整體把握內容,體會文章精巧的構思。
二、說學生。
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雖然被父母濃濃的愛包裹著,但大多數人認為理所當然,很少真切的來體驗一下父母的拳拳愛子之情;對于樸實的文字,盡管前邊已經學過《爸爸的花兒落了》、《散步》等文章,但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還不是很強,有可能急于浮光掠影式的了解,不去做深入探討與感悟。不過,在生活中和學習中,我們都能夠感受到濃濃的親情,再加上已初步掌握了敘事性文章的閱讀方法,這一篇課文學習起來并不難理解。
三、說教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教學方法介紹如下:
1、朗讀法。紀實散文《背影》的語言平實自然,指導學生認真朗讀,整體感知作品,獲得心靈上的溝通和共鳴。同時,在誦讀中理清文章的線索和行文脈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研討探究法。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研討文中關鍵性語句的表意和表達作用。如:四次寫背影的文字和四次描寫“我”的眼淚;理解對父親外貌、動作和語言描寫的作用,同時,結合生活揣摩作者的心情和感受,激發愛心。
3、點撥法。深刻體會作者所選取的不是平常的背影,乃是在祖母去世、父親失業、典賣借錢、家境衰敗的情況下,在浦口車站送別時,在一個特殊環境下活動著的背影,它既是父親形象的素描,又是他精神的寫照,還是作者感情的觸發點和凝聚點,父親肥胖而吃力的“形”,慈愛、艱難和努力,老境頹唐、心情憂傷的“神”,父親對兒子深摯的愛,兒子對父親的理解、憐惜、懷念,全都凝聚在這個背影里。適時點撥,更能深刻體現父親的愛。
四、說學法。
依據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擬定以下學習方法。
1、自主學習:通過預習,解決字詞問題,搜集、整理、交流有關作者及寫作背景的資料,整合資源,并結合課后習題提出質疑。
2、合作學習:通過討論,突破難點,突出重點。
3、點撥指導:通過引導,讓學生明白抓住關鍵性語句可以有助于深層次地理解課文,甚至抓住一個詞都可以達到綱舉目張的效果。
4、聯系生活,理解課文。
五、說教學程序。
本課計劃安排二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課文,深刻體會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間的人間至情。
2、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行文脈絡。
[教學準備]。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有人說母愛是清涼的風,是遮雨的傘,是滴落的淚,是甜甜的吻。母愛可以使你在痛苦中得到安慰,在孤獨中得到歡樂,在冷落中得到幸福,在失望中得到希望,母愛是人間最圣潔、最偉大、最無私的愛。然而,走過生命歷程的你是否意識到除了母愛之外,還有一種堅強、深沉卻又無言的父愛?即使是不曾為五斗米折腰的錚錚鐵漢朱自清也為這樸實平常的父愛而潸然淚下。那淚折射出父親對兒子的無限疼愛,也溢滿了兒子對父親的深深懷念。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朱自清,走進《背影》去體會那份讓無數讀者感動過的感動。
二、反復朗讀,整體把握。
1、聽朗讀錄音,讓學生沉浸在文章的情感氛圍中。
2、學生速讀課文,把握文章敘事線索,復述課文內容。
(設計意圖:遵循閱讀規律,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從文本出發,培養學生提煉、篩選信息的能力。要求在預習、速讀的基礎上,把握“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這句話是文章的文眼,了解回家奔喪、浦口分別、別后思念是敘述的事件,著力描寫的是四次背影、四次流淚,而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背影凝聚了深厚的父子情。)。
(設計意圖: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的創造行為,應當遵循閱讀規律,珍視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閱讀體驗,讓學生談談自己對課文的感悟。學生一般都能體會到父親對兒子的無私的愛、兒子對父親的理解。)。
三、研究探討,突出重點。
問題設計如下:
1、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2、本文以“背影”為線索,以車站送別為中心展開,用橫線畫出文中四次寫背影的文字,理解作者寄深情予“背影”的寫法。
3、用波浪線畫出寫到背影時“我”當時的情緒或反應,即找出文中四次描寫“我”的眼淚的語句,分析我流淚的原因,分析淚中包含的父子間的感情。
4、理清文章思路,并進行板書。
“背影”是貫穿全文始終的線索,開頭設疑——點出背影引起下文回憶;望父買橘——刻畫背影,表現父親對兒子的深摯感情,表達作者對父親的感激;父子分手——惜別背影;結尾思念——再現背影,這樣就以“背影”為線索把各部分內容組織起來,表達了作者的感情,同時反復照應了標題。
(設計意圖:這部分環節遵循閱讀規律,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從文本出發,培養學生提煉、篩選信息的能力,同時,明確本文巧妙的構思,水到渠成地解決了重點、難點問題)。
四、小結課文。
父親的背影,我的淚,相互映襯,形象地表現出一種相互理解的父子深情。
五、布置作業。
課外閱讀輔導材料《父親的信》,寫出你最受感動的一處,并簡要說明理由,下節課交流。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揣摩、品味文中關鍵性語句,體會平實質樸飽含深情的語言特色。
2、體會父子情深,激發學生對父母的愛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輔導材料《父親的信》中的父親用信拉起一根長長的線,以便知道他的孩子在何處飛翔。而《背影》中的父親卻在用他的行動、語言在盡情詮釋著父愛的真諦。
二、研討第六段課文,理解父子深情。
1、配樂朗讀第六語段,再現父親的形象、動作,激起情感共鳴。
2、緊扣背影找出其中最富表現力的詞語:兩個“黑”,三個“布”、“蹣跚”、“肥胖”、“走”、“探”、“攀”、“縮”、“微頓”,理解到父親的艱難舉動中充滿感情,飽含深意。
3、作者為什么看見這個“背影”,眼淚很快流下來了,又為何趕緊拭干了淚?
4、父親“為什么撲撲身上的泥土,感到很輕松似的?”
5、第六段中父親說了幾句話,從文中找出來,聯系日常生活父母親對自己的關愛,體會、理解其中飽含的深情。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文本出發,聯系家庭背景,聯系父親樸實無華卻飽含深情的話來理解父親的愛子深情。)。
三、點撥研討,理解作者的感情流程。
父親疼愛兒子勿庸置疑,可是兒子是不是一開始就感受到了父愛呢?請結合課文分析分析。
(設計意圖:新課標注重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教師選取適當切入點,讓學生從文本中善于發現問題,通過分析討論,促進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層次的對話,明白作者經歷了由不解到頓悟到感念的情感歷程,激發學生對父母的愛。陶冶情操。)。
四、小結。
這篇散文作者通過對回家奔喪、浦口分別、別后思念等事情的描述,著力刻畫了父親過鐵道買橘子時的背影,深情地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疼愛和兒子對父愛的感念。
五、拓展訓練。
1、說話訓練。
你有過對父親或親人由不理解到理解而深受感動的經歷嗎?舉一個事例談談。
2、交流。
談談閱讀《父親的信》最受感動的一處,并簡要說明理由。
六、寫作訓練。
回憶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對自己的關愛,捕捉最動情的一幕,選好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作文(寫在周記上)。
七、說板書。
尋背影惜別的淚。
另辟蹊徑子頓悟生情。
板書簡潔明白,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望天門山》是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中的第一首古詩。這首詩是李白25歲時懷著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第一次離開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覽,接著又興致勃勃地乘舟順江而東,在經過安徽省當涂縣的東西梁山時寫下的。當時的李白年輕浪漫,一派天真,充分顯示了豐富的想像力?!锻扉T山》共四行詩,全詩從“望”字著眼,前兩句描寫山川氣勢。第一句先寫山,天門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沖擊而從中間隔斷,江水從斷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寫水,浩浩蕩蕩的長江水被天門山阻擋,激起滔天的波浪,這兩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靜止的,詩人卻用“中斷”“開”這些詞從動的方面把它寫活了;第三、四句是寫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著陽光順流而下,感覺兩岸的青山相對而來。非身臨其境者,不能有這樣的體會,也不可能寫得如此傳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來代表一只船,這“一片孤帆”把天門山點綴得活潑起來,展現了生動優美的意境,使讀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門山的壯麗風光?!锻扉T山》這首詩借景抒情的古詩,通過對天門山景色和內心體驗的描述,贊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詩人樂觀豪邁的情感,根據選編這首古詩的目的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以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教學目標1、正確讀寫“斷、楚、孤、帆”四個生字。2、能正確背誦和并試默寫《望天門山》。3、了解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教學重點正確讀寫“斷、楚、孤、帆”四個生字。能正確背誦。教學難點了解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默寫《望天門山》。
眾所周知,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語文教學離不開讀,只有多種形式的讀才能讓學生讀通課文,才能理解課文內容。所以本課教學我采用以讀為主,以練習為輔的教學法,目的是讓學生在讀練中讀熟課文,能背誦課文,體會詩意,并達到鞏固所學知識。
如何讓學生學有所獲,學得扎實,我以這一教學理念設計以下教學環節。
這一環節,我給學生的時間會多些,目的是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讀課文。同時交給學生任務去讀,這樣讀書更有效。因此我交給學生讀書的目的是讀準每個字的字音,讀順每一句句子,遇到不懂的字圈一圈,畫一畫,做上記號。學生讀時,我巡視指導了解情況。之后檢查讀書的情況。采用師生互對詩句,生生互對詩句,男女生比賽背誦。學生讀時組織全班評價。接著出示改正題。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清山相對出。
狐帆一片日邊來。
詩句中少了標點符號和學生容易寫錯的同音字“清”和“青”,“狐”和“孤”。讓學生從中找出并改正,目的是幫助學生改正在書寫和默寫容易犯的錯誤。最后,指導學生背誦。之后出示口答填空題,并試寫出字來。
天門中()()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一片日邊來。
這道練習題目的是引出所要學習的四個生字,達到在學習古詩中學習生字。
經過多種方式的訓練讀背和識記,學生已能順利地背熟古詩。
課程標準指出,第二階段對古詩的教學只要求學生了解詩意,不必要做過多的解釋。所以當學生已能正確地背誦了古詩,我相應地出示本首詩的詩意,要求學生根據詩意來說詩句,讓學生在讀詩意和詩句中鞏固古詩也從中了解詩人寫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也能體會詩人的感情。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三年級語文上冊21課古詩兩首中的《望天門山》。下面,我將從說目標,說教法,說學法和說教學流程,說教學反思五方面進行說課。
1、會認“斷、孤、帆”等個生字。正確認讀“中斷、楚江、至此回、相對、孤帆”等詞語。并能聯系上文理解“至此回”,重點指導書寫“楚”。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學習通過想象,抓關鍵字來的方法來品讀古詩。
3、背誦古詩,并能用自己的簡單說出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情感,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我確立此目標有以下四點依據:
一是基于對課程標準學段目標的理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第二學段目標中也指出“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朗誦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p>
二是基于對單元重點項目的理解:
本單元以“壯麗的祖國山河”為主題來展開學習,通過閱讀,能夠從多個側面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進一步熱愛祖國以及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是基于對教學內容的認識:
本篇古詩描繪的天門山夾江對峙,長江波瀾壯闊的雄奇秀麗景色。
四是基于對三年級學生學情的認識:
三年級的學生在二年級上冊的第三組課文和二年級下冊第三組課文的學習中,學生對祖國的大好河山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學生對祖國的山河有一定的認識,但是在古詩中去感悟祖國的大好山河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有一定的難度。
據此我將教學重難點確定為: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學習通過想象,抓關鍵字來品讀古詩的方法;背誦古詩,并能用自己的簡單說出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情感,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為此我采用“朗讀法”、“引導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獲得自己獨特的情感經驗。
在教學中要體現新課標提出的“以生為本”的理念。因此,我將引導學生運用自主探究法、朗讀感悟法,讓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通過想象,抓關鍵字來品讀古詩的方法,體驗詩人的情感,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一、)導入。
(設計意圖:聯系舊知,以及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同時以一個主問題:作者是怎么望天門山來貫穿整首詩。)。
(二、)初讀詩文,初悟詩意。
(設計意圖:古詩教學的基礎是學生能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所以讓學生先自由讀,然后抽讀,老師范讀,學生試讀,展示讀等多種讀讓學生能真正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
(三、)想象畫面,找出景物。
(設計意圖:通過劃節奏再讀,以想象畫面來品味詩文,找出詩中寫景的詞語。有詩文初步整體把握。)。
(四、)想象畫面,感悟詩境。
(設計意圖:在想象中,感悟詩文的情景,并通過朗讀,品味天門山的氣勢,長江水的澎湃。)。
(五、)找關鍵字,品觀望點。
(設計意圖:通過找文中能體現出李白觀望天門山的一個字,讓學生通過接讀感悟“出”字的好處。)。
(六)入情入境,深悟詩。
(設計意圖:出示作者作詩的背景,讓學生聯系背景來理解作者寫這首詩的心境。再通過引讀,深入感悟山的熱情、水的澎湃都是因為詩人喜悅的心情。)。
(七、)作業。
(設計意圖:將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豐富學生的知識,增長學生的見識。通過對閱讀材料的補充,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1、這是第一次公開上古詩課,自身還是有些拿捏不準這節課到底該怎么來上,所以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感覺不夠精準,特別是制定的教學重難點上,我制定的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學習通過想象,抓關鍵字來的方法來品讀古詩;背誦古詩,并能用自己的簡單說出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情感,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但在實際教學下來,感覺學生自己的理解還是不夠,課堂上對古詩的理解主要是老師的教授,總感覺學生雖然有想象,自己也有說,學生內心的感悟還有些欠缺,特別是中等偏下的同學,理解起來還是有些難度。
2、本課中本來是有拓展,讓學生讀一讀李白所寫的另外一首詩《天門山》,但因為突然停電,我就把這個布置成了作業,如果在課堂上讓學生去讀的話,也許效果會更好一點。以上就是我的說課,不足之處懇請各位老師給予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我說課的篇目是《雨巷—戴望舒》(板書),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五方面進行說明。
一、關于教材、課標、學情。
《雨巷》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本單元的主要學習現代詩歌。本詩語言清新,旋律回環往復,意象優美,作者迷惘感傷又有所期待的情懷,給學生一種朦朧幽深的美感。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詩歌鑒賞能力。由于本詩的意象對于北方的學生比較陌生,需要教師展示相關資料基于以上對教材、課標和學情分析,我將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知識與能力目標:使學生感受詩歌語言的音樂美,體會意境美。學習如何分析意象是本文的難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反復誦讀中,提高詩歌的鑒賞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領悟作者情懷(重點),引發共鳴,培養良好的審美態度。
教學重點:本文的把握詩歌情感。
教學難點:針對北方學生對于詩中的意象比較陌生,我將分析意象作為本課的難點。
二、關于教法。
針對本文與學生特點,我將采用以下教法:
1、情景導入法:針對本文意象比較陌生,可用多媒體創設情景,圖文并茂,再現詩歌情景。
2、問題法:為了解決教學難點,我采取問題引導法,通過設置問題,使學生逐步體會文中感情。
三、關于學法。
1、誦讀法:為了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我采用誦讀法。
2、合作探究法:詩歌內涵解讀豐富,個體對詩歌理解把握不夠全面,合作探究的方法可以彌補這個不足。
四、教學過程。
1、激情引入,導入新課。
用多媒體播放20xx年春晚舞蹈《小城雨巷》。
這首詩就是《雨巷》。舞蹈可以從視覺直接的讓我們感受到它的美,而文字讓我們有更多想象空間。我們剛剛欣賞完舞蹈中的雨巷,今天我們要欣賞文字中的雨巷,看看文字的雨巷帶我們帶來怎樣的感受。
2、初讀文本,感知節奏。
教師范讀,學生齊讀,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好節奏。學生在自由朗讀的過程中,思考詩歌的節奏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重疊和反復的運用,雙聲疊韻詞的運用,讓學生體會詩歌一唱三嘆,悠長舒緩的優美旋律。
3、細讀文本,品讀意境。
在整體感知詩歌的音韻之后,學生們再次朗讀,體會詩中情感。設計兩個問題:
1)詩歌中流露出怎么樣的情緒?學生可以用詩中的原文詞語回答,如憂愁,哀怨,把握全詩的感情基調。
2)這些情緒由哪些意象引發來的?引導學生分析文中的意象:油紙傘、雨巷、丁香姑娘等。先用多媒體展示這些圖像,激發學生感受。
4、討論內涵,豐富體驗。
再熟悉了音韻美,意境美之后。學生們達到探究思考作品內涵的階段,這個環節我涉及了兩個問題。
1)詩人為什么惆悵徘徊?
2)丁香一樣的姑娘是某一個人還是有別的意義?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插入對作者及時代背景的介紹。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不要求統一答案,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最后展示多家之言,教師加以點評、總結。最后聽名家范讀,再次回味本詩。
5、課堂小結拓展閱讀。
6、課后作業鞏固創作。
1)有感情的背誦這首詩。
結合詩歌,展開想象,選擇一個自己喜愛的意象,寫一段文字。
五、板書設計。
雨巷。
戴望舒。
意象特點象征意義雨巷幽深、寂靜。
油紙傘復古、懷舊心情。
丁香般的姑娘美麗、高潔、愁怨戀人、理想。
文檔為doc格式。
。
我說課的內容是語文版五年級上冊一首古詩《望天門山》,這首詩是李白25歲時懷著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第一次離開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覽,接著又興致勃勃地乘舟順江而東,在經過安徽省當涂縣的東西梁山時寫下的,當時的李白年輕浪漫,一派天真,充分顯示了豐富的想像力。
《望天門山》共四行詩,全詩從“望”字著眼,前兩句描寫山川氣勢。第一句先寫山,天門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沖擊而從中間隔斷,江水從斷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寫水,浩浩蕩蕩的長江水被天門山阻擋,激起滔天的波浪,這兩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靜止的,詩人卻用“中斷”“開”這些詞從動的方面把它寫活了;第三、四句是寫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著陽光順流而下,感覺兩岸的青山相對而來。非身臨其境者,不能有這樣的體會,也不可能寫得如此傳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來代表一只船,這“一片孤帆”把天門山點綴得活潑起來,展現了生動優美的意境,使讀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門山的壯麗風光。
《望天門山》這首詩借景抒情的古詩,通過對天門山景色和內心體驗的描述,贊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詩人樂觀豪邁的情感,根據選編這首古詩的目的,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字詞的理解,進一步領會詩意,進入詩情,品味大詩人李白詩作的藝術魅力,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領略美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成了教學目標之一,另外學習方法的指導也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又為以后學習古詩打下基礎,據此,我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讀懂詞句意思,理解詩內容,培養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智能目標)。
2、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的意境(情感目標)。
3、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和默寫古詩(技能目標)根據學生實際,我認為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是教學重點,難點是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1、教法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教學法,圖文結合創設情境,運用嘗試教學法,充分調動學生的想像來體會詩中的景象,以此來落實重點,感受祖國河山的美麗,更加愛祖國,以此突破難點。
2、學法學生通過讀讀畫畫,做嘗試練習,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
拓展閱讀”這一模式作為教學步驟。在本詩教學中,我還給學生獨立思考自由發揮想像的空間,因此,在備課時,我緊緊圍繞“以學定教”的原則,設計教學環節,以“讀中理解,讀中感悟”為著眼點,從學生已知入手,探討未知,強調學生積極參與和全程參與,在本次教學中,我適時安排自學環節,鼓勵學生利用多種方法理解詞義,給學生創建自讀自悟機會,在交流自學成果時變單純的“師教生”為“生生互學、生生互補、師生互助”,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為學生間的自我啟迪,從而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本課的教學設計較好地去體現“以讀為本”的語文學習理念,讀書方式多而有效,有自主練讀,有示范讀,評價性讀,集體朗讀,男女生分讀,背讀。學生在一遍遍的朗讀、一輪輪的交流、一次次的探究的過程中,領悟詩的意境,情感得到升華。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行: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長春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九版塊古詩《望天門山》,一談到古詩教學,我們就可能會感到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因為它是古的語言,我們也只能通過詩來對那個時代,那種情景,那個人進行遙想。因為古詩需要講的多,而課時卻很少??梢坏┦裁炊贾v了,詩的意境就蕩然無存了。在我們一般的古詩課上介紹一下作者,解釋一下詩意,抄一抄詩句,就算完成任務??墒?,我想一首好詩,經歲月的洗滌,文化的積淀,如同濃縮的精華,是應該值得細細品味的,下面我就以《望天門山》一課來說一說我對古詩教學的一點看法。
新課標中指出“古詩教學中要注重在誦讀的過程中體驗情感,理解內容?!备鶕@一標準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我特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俗話說得好:“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在開課的時候,我以吟唱的方式來引出這首詩,既渲染了古詩的韻律美,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彼栽谶@個環節中,我在教會學生怎樣去讀古詩的基礎上讓學生自主學習這首詩的內容。并及時進行匯報交流,在交流中,我注重了抓關鍵字詞去理解詩句,教會學生怎樣去讀出自已的感受,讀出自已的韻味。而且還相機進行了板畫,使學生能更好地進行理解內容。
古詩教學最難講的就是意境,詩以情而發。情景交融,就是意境。
一首詩,除了理解詩句外,我們更應該讓學生們體會到詩的真正內涵,體會到這短短的幾個字中所蘊含的情與景。所以在這個環節上我以后人對這首詩的評價,順勢導出這首詩所表現的氣勢,并以生動優美的語言來描繪出具體的形象,反復進行誦讀,讓學生真正地走進詩中,走進這首詩的意境當中。
為了加強這種意境體會,我又出示了李白的另外一首詩《天門山》讓學生感受。
最后,我總結了學習古詩的方法,讓學生根據圖畫,抓關鍵字詞進行了背誦。
我想古詩教學應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的閱讀和感悟,在于學生能否真正走進文本的意境中去,所以在教學當中,我們應該緊緊圍繞《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要求,認真品味這精辟的詞句,進一步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最后,用竇桂梅老師曾說的話來結束今天的說課內容:“語文教改在何處,就在古詩吟誦處!”
5分。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古詩兩首。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聽本微課之前需了解的知識:認識生字詞。
講授型。
小學三年級學生。
通過學習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詩情背景。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內容。
時間。
片頭。
內容:古詩背景,標題和作者。
5秒。
正文講解。
第一部分內容:朗讀古詩,顯現詩中情景。
23秒。
第二部分內容:古詩背景介紹理解字詞,講解詩句。
128秒。
第三部分內容: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朗古詩。
22秒。
結尾。
再見。
3秒。
對于古詩的教學新課標要求:理解詩中字詞的意思和詩句及全詩的意思,能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和背誦古詩。常年在低年級任教,能有微課進行教學,這不但能減輕老師負擔,還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微課視頻上傳到資源平臺上,學生課后還能進行學習。通過教學實踐,感覺學生掌握情況比傳統學習方法好多了。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三年級語文上冊21課古詩兩首中的《望天門山》。下面,我將從說目標,說教法,說學法和說教學流程,說教學反思五方面進行說課。
1、會認“斷、孤、帆”等個生字。正確認讀“中斷、楚江、至此回、相對、孤帆”等詞語。并能聯系上文理解“至此回”,重點指導書寫“楚”。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學習通過想象,抓關鍵字來的方法來品讀古詩。
3、背誦古詩,并能用自己的簡單說出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情感,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我確立此目標有以下四點依據:
一是基于對課程標準學段目標的理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第二學段目標中也指出“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朗誦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p>
二是基于對單元重點項目的理解:
本單元以“壯麗的祖國山河”為主題來展開學習,通過閱讀,能夠從多個側面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進一步熱愛祖國以及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是基于對教學內容的認識:
本篇古詩描繪的天門山夾江對峙,長江波瀾壯闊的雄奇秀麗景色。
四是基于對三年級學生學情的認識:
三年級的學生在二年級上冊的第三組課文和二年級下冊第三組課文的學習中,學生對祖國的大好河山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學生對祖國的山河有一定的認識,但是在古詩中去感悟祖國的大好山河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有一定的難度。
據此我將教學重難點確定為: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學習通過想象,抓關鍵字來品讀古詩的方法;背誦古詩,并能用自己的簡單說出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情感,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為此我采用“朗讀法”、“引導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獲得自己獨特的情感經驗。
在教學中要體現新課標提出的“以生為本”的理念。因此,我將引導學生運用自主探究法、朗讀感悟法,讓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通過想象,抓關鍵字來品讀古詩的方法,體驗詩人的情感,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設計意圖:聯系舊知,以及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同時以一個主問題:作者是怎么望天門山來貫穿整首詩。)。
(設計意圖:古詩教學的基礎是學生能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所以讓學生先自由讀,然后抽讀,老師范讀,學生試讀,展示讀等多種讀讓學生能真正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
(設計意圖:通過劃節奏再讀,以想象畫面來品味詩文,找出詩中寫景的詞語。有詩文初步整體把握。)。
(設計意圖:在想象中,感悟詩文的情景,并通過朗讀,品味天門山的氣勢,長江水的澎湃。)。
(設計意圖:通過找文中能體現出李白觀望天門山的一個字,讓學生通過接讀感悟“出”字的好處。)。
(設計意圖:出示作者作詩的背景,讓學生聯系背景來理解作者寫這首詩的心境。再通過引讀,深入感悟山的熱情、水的澎湃都是因為詩人喜悅的心情。)。
(設計意圖:將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豐富學生的知識,增長學生的見識。通過對閱讀材料的補充,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1、這是第一次公開上古詩課,自身還是有些拿捏不準這節課到底該怎么來上,所以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感覺不夠精準,特別是制定的教學重難點上,我制定的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學習通過想象,抓關鍵字來的方法來品讀古詩;背誦古詩,并能用自己的簡單說出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情感,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但在實際教學下來,感覺學生自己的理解還是不夠,課堂上對古詩的理解主要是老師的教授,總感覺學生雖然有想象,自己也有說,學生內心的感悟還有些欠缺,特別是中等偏下的同學,理解起來還是有些難度。
2、本課中本來是有拓展,讓學生讀一讀李白所寫的另外一首詩《天門山》,但因為突然停電,我就把這個布置成了作業,如果在課堂上讓學生去讀的話,也許效果會更好一點。以上就是我的說課,不足之處懇請各位老師給予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課。從單元課文的內容來說,都是寫普通人的,讓學生對人世間億萬普通人民有更深刻的認識。主題是吁喚“讓世界充滿愛”,可以讓學生感受課文所表現的形形色色的“愛”,感受課文中一些人物的善良。通過這個單元,可以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受到熏陶和啟示。從全套書的編排思路看,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處于第二階段,主要由記敘類作品組成,著重培養閱讀記敘類作品的能力。從課文中學習描寫、敘述等表達方式,了解敘述、描寫的功能和特點,應是教學的重點。
2、教材分析。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是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傳統課文,作品采用記實的手法,通過特定角度的背影表現父親對兒子的疼愛和兒子對父愛的感念之情。文章的語言極為樸實,飽含情感,而且貼近生活,寫父親不美的外表、動作和不漂亮的語言,但能讓人感受到洋溢在字里行間的人間至情,有著打動人心的感人力量。
依據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課文特點,在教學中應指導學生認真朗讀,整體感知作品內容,獲得心靈上的溝通和共鳴,陶冶情操。同時,在誦讀中理清文章的線索和行文脈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現在的學生從小嬌生慣養,缺少感恩思想,尤其初中學生對父愛母愛大多認為理所應當,沒有多少學生能從內心深深的感受父母之愛,寫起關于父愛母愛的文章更是缺乏鮮活的材料,大多材料雷同,或缺少真摯感情?!侗秤啊愤@篇課文正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通過閱讀訓練,感受濃濃的親情,引導學生以一顆感恩之心,以一雙善于發現的慧眼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感人之處,為寫作中如何寫人記事進行必要的指導。初二學生已經具備基本的記敘文知識,加之本文語言樸素,可以側重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品讀,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結合教材地位及具體學情,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作者作品,在理解積累生字詞。
2、訓練用普通話正確朗讀的能力、學習圈點批注的讀書方法。
過程與方法: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品味刻畫背影的方法。
2、通過合作探究,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和樸實而飽含深情的語言的表達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父子間的濃濃親情,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學會感恩。
四、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節課將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引導學生學會抒真情,善于觀察作為教學的重點,將在誦讀感悟的基礎上,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和樸實而飽含深情的語言的表達作用作為教學難點。
五、說教法。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自主閱讀、個性化閱讀的能力,在教學中采取小組合作、互動探究、個性展示的方法,以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為切入點,以品味語言為突破口,將誦讀、適時點撥的方法融入其中。
六、說學法。
根據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結合我縣推廣的五步三查教學法,課堂教學中擬定以下學習方法:
1、誦讀法。
2、圈點、勾畫、批注法。
3、自主探究法。
4、小組展示法。
七、說教學過程。
本課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側重掃清字詞障礙,在有感情的誦讀中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感悟濃濃的父子之情。
第二課時重在品味刻畫背影的方法。通過合作探究,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和樸實而飽含深情的語言的表達作用。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營造氛圍。
多媒體播放關于父愛的四張圖片并伴以劉和剛的歌曲《父親》。
師:人們大都歌頌母愛,看著這感人的圖片,聽著優美的歌曲————不知不覺您鬢角露了白發,不聲不響您眼角上添了皺紋,我的老父親,我最疼愛的人,我們每個人都被著濃濃的父愛之情所浸染。今天我們學習朱自清先生的優美散文《背影》,再次感受父愛的偉大。
(二)檢查。
作者介紹、字詞、誦讀并通過初讀感悟文章內容。
(三)合作探究。
1、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2、我與父親是在一種怎樣的背景下見面的?
3、文中一共寫了幾個背影?
4、文中一共寫了作者幾次流淚,找出這些語句。
5、兒子對父親的感情是如何變化的?
6、這篇文章表現什么主題?
(四)課堂檢測。
(五)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溫故知新,復習導入。
(二)探究及展示。
2、品語言——體會父親送兒子上車時說的四句話所表達的感情,體會語言簡潔樸素的特點。
3、悟親情——文章表現了父親對兒子怎樣的感情?結合具體內容分析。(引導學生通過分析人物語言、動作體會思想感情)。
4、道真情——第五段作者一再說自己“太聰明”、“聰明過分”,為什么?你在自己長輩面前有無自作聰明的情況,說出來與同學交流。
5、談收獲——你覺得文章在寫法上有什么借鑒之處?
(引導學生懂得:
1、情到深處自然濃,寫作要傾注真情;
2、善于觀察,抓住生活中的感人之處。)。
(三)總結。
父母對我們的愛無處不在,也許只是一個眼神,也許只是一句嘮叨,也許只是早餐時裝在你書包里的一盒牛奶,年幼無知的我們卻渾然不覺,認為理所應當,甚或有過誤解,只有人到中年,向作者一樣才會有負疚之情。學習本文后,我們應對父母多一點理解,學會感恩。
(四)作業。
傾注真情,寫一件最令感動的事。
八、說板書設計。
第一課時。
背影。
線
索
難忘背影(點題)——刻畫背影(詳寫)———惜別背影——再現背影(呼應)。
父子情深。
第二課時。
背影。
四句話(關心、體貼)。
父子。
四次流淚(感激、懷念)。
語言樸實真情流露。
九、說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教學中對文章內容的感知情感的體驗,達到預期效果,引導學生學會感恩,引起了共鳴,起到了情感熏陶的作用。對語言的品味,學生能感受其中的感情,體會到妙處,但總有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表述不能切中肯綮,今后應加強語言實踐訓練。對于抒真情、抓淚點的精妙選材方法,學生也深感其妙,但能否將所悟轉化為所作,以閱讀促寫作,提高選材能力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長效目標,有待今后作文檢驗。我相信,有悟必有得,在模仿中創新,在寫作做提高,課堂閱讀教學終將煥發出巨大的生命力。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巨人的花園》是英國作家王爾德寫的一篇意蘊深刻的童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巨人擁有一座美麗的花園,但當他看見孩子們在里面玩時很生氣,把孩子們都趕了出去,他的自私換來了花園的寒冬,后來經一個男孩的提醒,巨人認識到了自己的冷酷后,他把花園送給了孩子們。從此,花園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園和孩子們中間,感到無比的幸福。從這篇童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這樣一個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對四年級的學生有相當大的吸引力。結合教材特點及四年級學生的認識規律,我擬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根據課文內容想像畫面。
(2)了解童話的寫作特點。
2、能力目標:
學生自讀自悟,合作探究,讀懂課文內容。
3、情感目標:
明白快樂應當與大家共同分享的道理。
三、教學策略。
眾所周知:教無定法,妙在學法,貴在授法。
本課內容生動、意蘊深刻、情節引人入勝。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教材的特征,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我采取了如下教學策略。
1、創沒情境,引發想象。
小學中年級學生仍然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我采用生動逼真的畫面讓學生深刻感受到花園巨人的前后變化,以景入手把他們帶進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中,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真正讓學生做到愿學、愿說、樂學、樂說、會學和會說。
2、以情導讀,以讀促悟。
新課標強調: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訓練。朗讀是本課教學中最突出的學習方法,教學中我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設計多樣的形式進行朗讀,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在讀中感受語言的優美,在讀中獲得情感的體驗,教師在學生研讀的過程中及時評價不斷鼓勵,通過“讀―議―悟”的形式,讓學生在讀中悟情,再以情促讀,把語感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步)激趣導入,初讀全文。
這樣的導入既能直接切入課題,又能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學好課文埋下伏筆。
(第二步)提煉主線,品讀感悟。
文中巨人的花園有幾次變化?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這些問題是課文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中我以花園的三次景象變化為主線,采用對比朗讀,引導學生理解課文:
1、花園變化前后內容的對比朗讀。
2、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內容的對比朗讀。
3、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對比朗讀。
在花園變化的前后內容的對比讀中,我先引導學生觀察花園前后的不同,再填空的方式進行對比朗讀。
通過以上對比朗讀,使學生對課文內容運用的對比寫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這樣的教學既訓練了學生的想象思維,又體現了童話故事在表達上的特點。
在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對比讀中,我出示巨人前后兩次不同的話語,采用了教師范讀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指導。他見到孩子們在花園里玩耍,很生氣:“誰允許你們到這兒來玩的!都滾出去!”
他不禁抱住了那個孩子說:“喚來寒冬的,是我那顆任性、冷酷的心??!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將永遠被我趕走了。謝謝你!”
通過這樣的朗讀對比,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學后,學生有的說:“人不要自私,要學會愛?!庇械倪€說:“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p>
我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本課表達的最大特點就是內容的對比。因此,我也采用了這一系列的對比來進行教學。這樣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在引導學生理解語句、明白道理時,自然就能水到渠成,迎刃而解了。
(第三步)美讀小結,升華情感。
這一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學生們美美地齊讀最后一小節后,然后總結說:“是??!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瞧!巨人和孩子們生活得多么幸福啊。請同學們看看這兩幅畫?!碑攲W生們津津有味地欣賞畫面時,我又不失時機問:“如果你是里面的小孩,你要怎樣描述那種幸福的場畫呢?”一石激起千層浪,由于有了情感的體驗,學生便七嘴八舌議論開來。
在此,我采用語言渲染、觀察畫面的方法讓學生沐浴在愛的音符中,再一次接受愛的洗禮,讓學生明白是愛使花園變得春意盎然。接著我又出示魯迅等名人名言,讓學生齊讀,教育學生把分享之道銘記心間。讓學生真正明白:送一份快樂給別人,你會得到成倍的快樂!
(第四步)綜合學習,拓展延伸。
《新課標》中指出,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注重讀寫結合。一篇篇課文就是一個個鮮活的范例。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我引導學生合作演一演課文、把自己搜集到的童話讀一讀、對文中的人物形象議一議。
通過這些綜合性學習,使學生在揣摩、比較、體會中感悟本課的表達特點,感受童話的魅力,很好地突破了本課重點。
五、教學反思。
于永正老師說:“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于朗讀”。在本課教學中,我采用對比朗讀的方法展開教學,通過對比朗讀讓學生感悟童話所揭示的道理,體會課文表達的特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高深的藝術,只有通過不斷地實踐,不斷地反思,不斷地再創造,才能有所得,有所為。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今天我解讀教材的內容是部編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17課《古詩三首》中的《望天門山》。
從古至今,中國最燦爛的文化莫過文字,從古樸典雅的陶器到書生文文的字畫,從悠悠含蓄的古詩到引人入勝的現代小說,這些都離不開文字的修飾推敲。在小學的語文課本中古詩占有著相當重要的份量。對于生活在快節奏的信息時代的我們,詩,這種文學藝術似乎在被人們淡忘。在我們的課堂上,學詩總有一種水中望月,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覺,不知從何解讀這精辟的詞句,不知該如何地去把握文本教授的尺度,那么,我就以《望天門山》一詩的教學來談談我的一點看法:
《望天門山》是唐代大詩人李白途經天門山時看到天門山的壯觀美景而詩興大發,即興所作,這首詩主要寫所見,融情于景,抒發贊美之情,頭兩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泵鑼懮酱ǖ臍鈩?。后兩句“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寫行船的感受。這首詩歌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繪,贊美了神氣壯麗的天門山景色,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及樂觀豪邁的情感。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2、感受祖國山河的壯麗,體現作者樂觀豪邁的情懷。
教學重點:能熟讀詩句,理解詩意,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
教學難點:感受詩歌意境,體會作者樂觀豪邁的情懷。
新課標中指出“古詩教學中要注重在誦讀的過程中體驗情感,理解內容?!备鶕@一標準結合本課的重難點以及三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我抓住了詩歌的兩條主線,一條是靜態的詩歌美,一條是靜態的詩歌美,特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這首詩重在寫景,融情于景。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練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在古代,詩人寫詩常常配以動聽的旋律之后唱出來,謂為吟唱。如果我們在課堂上把這首詩配以旋律唱出來,我想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創設一種優美的意境。
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彼?,在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自讀自悟,自主評價這首詩,讓學生劃一劃讀懂的字,詞,句,寫一寫自已讀到的感受。并相應地進行匯報交流中,在交流中,教師應抓住本詩的關鍵字詞時行點撥引導,在這首詩中,“斷、開、回、出”等關鍵字應細細品味,“斷和出”字寫出了天門山的險峻、高大。應讓學生看圖理解這兩個字的意思,找出天門山所表現的特點。并指導學生讀出自已的感受?!伴_和回”這兩個字寫出了長江水的洶涌澎湃,應讓學生體會到“為什么江水一到這就出現了這種回旋的現象?”并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句,體會詩句的真正涵義。
古詩教學最難講的就是意境,詩以情而發。情景交融,就是意境。
一首詩,除了理解詩句外,我們更應該讓學生們體會到詩的真正內涵,體會到這短短的幾個字中所蘊含的情與景。所以在理解了古詩的含義后,可以以后人對這首詩的評價,順勢導出這首詩所表現的氣勢,并以生動優美的語言來描繪出具體的形象,反復進行誦讀,讓學生真正地走進這首詩的意境當中。
為了加強這種意境體會,我出示了李白的另一首詩《》讓學生感受。
同樣是寫景,詩人的心境不同,所描寫的詩歌內容也會截然不同。
最后,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可讓學生總結了學習古詩的方法,并根據圖畫,抓關鍵字詞進行背誦。
我想古詩教學應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的閱讀和感悟,在于學生能否真正走進文本的意境中去,所以在教學當中,我們應該緊緊圍繞《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要求,認真品味這精辟的詞句,進一步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最后,用竇桂梅老師曾說的話來結束今天的說課內容:“語文教改在何處,就在古詩吟誦處。
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一、讀懂詞句的意思,理解詩的內容,培養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和默寫古詩。
教學重點:
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意思,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山河的感情。
課前準備:
1.學生課前搜集背誦李白的古詩及詩人的資料。
2.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回憶詩人導入新課。
1.指名背誦李白的詩。
2.播放多媒體資源課件中的李白像,指名簡介李白。
3.師:李白寫詩比較喜歡用夸張,比喻的手法,想像非常大膽,豐富,語言非常優美,李白一生游歷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寫了許多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詩歌。今天,我們要學習他的《望天門山》。
二、初讀感知,畫出不理解的詩詞,了解詩意。
1.課件出示“望天門山”的圖,讓學生感知。
2.自由讀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檢查交流。
4.讀中自悟詩意。
三、品讀全詩,感悟詩情。
1.指名個別讀,小組誦讀。
2.指導讀。
3.配音讀。
四、背誦默寫古詩,拓展積累。
1.配樂背誦。
2.默寫古詩。
3.課件出示李白描寫河山的詩。
結束語:今天我們跟隨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腳步游覽了雄偉壯麗的天門山,賞析了這首古詩,并且學習了學習古詩的幾個步驟,希望同學們以后多讀這樣的好詩詞,讓我們更多了解感受祖國燦爛的文化。
板書設計。
山險水涌。
帆來日出。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長春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九版塊古詩《望天門山》,一談到古詩教學,我們就可能會感到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因為它是古的語言,我們也只能通過詩來對那個時代,那種情景,那個人進行遙想。因為古詩需要講的多,而課時卻很少??梢坏┦裁炊贾v了,詩的意境就蕩然無存了。在我們一般的古詩課上介紹一下作者,解釋一下詩意,抄一抄詩句,就算完成任務??墒?,我想一首好詩,經歲月的洗滌,文化的積淀,如同濃縮的精華,是應該值得細細品味的,下面我就以《望天門山》一課來說一說我對古詩教學的一點看法。
新課標中指出“古詩教學中要注重在誦讀的過程中體驗情感,理解內容?!备鶕@一標準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我特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俗話說得好:“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在開課的時候,我以吟唱的方式來引出這首詩,既渲染了古詩的韻律美,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彼栽谶@個環節中,我在教會學生怎樣去讀古詩的基礎上讓學生自主學習這首詩的內容。并及時進行匯報交流,在交流中,我注重了抓關鍵字詞去理解詩句,教會學生怎樣去讀出自已的感受,讀出自已的韻味。而且還相機進行了板畫,使學生能更好地進行理解內容。
古詩教學最難講的就是意境,詩以情而發。情景交融,就是意境。
一首詩,除了理解詩句外,我們更應該讓學生們體會到詩的真正內涵,體會到這短短的幾個字中所蘊含的情與景。所以在這個環節上我以后人對這首詩的評價,順勢導出這首詩所表現的氣勢,并以生動優美的語言來描繪出具體的形象,反復進行誦讀,讓學生真正地走進詩中,走進這首詩的意境當中。
為了加強這種意境體會,我又出示了李白的另外一首詩《天門山》讓學生感受。
最后,我總結了學習古詩的方法,讓學生根據圖畫,抓關鍵字詞進行了背誦。
我想古詩教學應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的閱讀和感悟,在于學生能否真正走進文本的意境中去,所以在教學當中,我們應該緊緊圍繞《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要求,認真品味這精辟的詞句,進一步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最后,用竇桂梅老師曾說的話來結束今天的說課內容:“語文教改在何處,就在古詩吟誦處!”
《采茶》是大班下學期的韻律活動,這4曲子分為四個樂句,講述了春光明媚,采茶姑娘高高興興走到茶園,忙著采茶的歡快場面。音樂節奏歡快,每一句都以長音結尾,讓幼兒比較容易地區分樂句?,F在正是春暖花開,茶香飄逸的時期,蘇州名茶“碧螺春”已家喻戶曉。前兩天還組織了幼兒到東山茶莊去親自嘗試了采茶、制茶、品茶的活動。為了能進一步深化這次實踐活動的教育功能,表達幼兒的內心體驗,我選擇了這個教材,讓幼兒將生活化的動作向著細膩化的表達。
說目標。
《綱要》明確地強調,豐富幼兒的藝術活動的能力是在大膽表現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教師的作用在于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我班有部分幼兒信心不足不愿意表演給別人看,特別是韻律活動中,孩子們大部分趨向模仿教師的示范,創新意識不強。所以結合《綱要》的要求和本班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目標:
在幼兒熟悉音樂旋律和結構的基礎上,學習采茶的基本動作。
啟發幼兒創編不同節奏、方位及幅度的采茶動作,根據圖譜組成一只完整的舞蹈。
通過活動讓幼兒體驗到勞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幼兒采茶的活動錄象資料。
采茶課件一個。
茶園情景布置。
攝象機一個。
活動過程:
本節課的主要步驟分為四個。
1、看采茶活動的錄象資料,講述自己是怎么采茶的,學習采茶的基本動作。
2、聽音樂,了解音樂的性質。
3、看圖譜創編動作。
4、拍攝錄象自由表演。
觀看錄象,講述生活經驗,重點學習采茶動作。
1、提問:小朋友你們看電視里是誰呀?在干什么?那你們都是怎么采茶的?請你用動作試一試。
(這個錄象資料是小朋友在采茶時拍攝的,當他們看到自己的影象后會非常高興,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有的幼兒會說“我是兩只手同時采摘的”有的說“我是左右手交替采的,一根一根放……藝術允許幼兒自由參與,自由發揮,容許參與者將自身內在信息與外在信息廣泛交流,這種開放性特點給幼兒的自我表達提供了豐富而廣泛的天地。
2、學習采茶動作,將動作細膩化,體現教師的引導功能。教師除了要不斷激發幼兒的創造性之外,傳播性內容也要把握好。所以將鏡頭定格在采茶姑娘的手部動作上,讓幼兒觀察她們是那兩個手指動的,向什么方向動的,怎么動的?可以運用示范、講解、練習的方法來學習基本動作。特別致意“鳳點頭”的手型和拇指、食指的曲伸節奏,接受力強的還可以提示他們通過提壓手腕來夸張動作,將韻律感表現得更優美、柔和,協調性差的就將手關節動起來就行了。
熟悉音樂,了解音樂性質。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首好聽的曲子,名字就叫《采茶》想聽嗎?讓幼兒對音樂有一個初步、完整的感知。
3、聽了這首曲子有什么感覺?根據幼兒的回答總結:聽了這首曲子就能想到。
《巨人的花園》講述的是一個巨人看到孩子們在自己的花園里玩耍,很生氣,便在花園的周圍筑起了圍墻,將孩子們拒之門外。從此,花園里花不開,鳥不語,一片荒涼。后來,在一個小男孩的啟發下,巨人拆除了圍墻,與孩子們共同生活,感到無比的幸福。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文與學詞結合,通過對比朗讀感受本篇童話在表達上的特點。
(2)過程與方法:學會多元交流,能根據課文內容想象畫面。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明白快樂應當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大家交流閱讀感受。
3.教學重難點。
重點:抓住童話中不同人物的言行描寫細細品味。
難點:在悟讀中初步體會本篇童話在表達上的突出特點。
二、促進發展說教法。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因此,根據課文特點,我將圍繞“對比”展開教學。我將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朗讀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讓學生通過對比思考,引導學生深入感悟來實施教學,同時在教學中扶放結合,滲透學習方法。
三、培養能力說學法。
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滲透了讀中悟,悟中讀的學法。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形式多樣的誦讀,讓學生領略文章內涵;運用想象、小組合作學習方法,可以實現文本、學生以及學生之間的多元互動,從而提升學習的效果。
四、循序漸進說程序。
第一環節:精彩回顧,繼續學文。
上課伊始,我這樣問學生:“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對這篇童話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咱們來玩個跟童話有關的小游戲——看圖片,猜猜看,它們來自于哪篇童話?”我會在屏幕上出示幾位童話主人公,很自然地導入課文的學習。
第二環節:精讀課文,突破重點。
(一)花園變化前后的對比讀。
1.提示說話,接觸對比。
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課文,想想巨人的花園原來是什么樣的,后來又是怎樣的?并在相關的語句下畫上記號。稍后,適時請學生交流。并在屏幕上出示相關的語句。
2.對比朗讀,感受對比。
以對比朗讀的方法讓學生先讀讀描寫花園漂亮的語句,再讀讀因為巨人的行為而變得寒冷、荒涼的語句和花園后來又富有春意的語句,最后再讀讀描寫花園變成了冬天的語句。
(二)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內容的對比讀。
1.巨人的性格。
(1)我這樣引導學生:“這可真是一個神奇的花園啊!可是不知同學們想過沒有,同樣一個花園,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不同呢?”
(2)“當巨人面對孩子們一次又一次進入他的花園,態度是怎么樣的?”我讓學生再次認真讀讀課文,劃出有關的語句。
2.孩子們的性格。
讓學生試著上面的方法,找一找,讀一讀,品一品,悟一悟。并隨機理解重點句:小男孩沒有拔腿逃跑,卻用他那會說話的眼睛凝視著巨人。讓學生通過想象補白:小男孩會對巨人說些什么?讓學生在想象中走進文本,與文本進行對話。
(三)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對比讀。
1.讓學生再次朗讀感受巨人醒悟前的冷酷、無情的句子。
2.再讓學生找出描寫巨人醒悟后言行的重點句:“喚來寒冬的,是我那顆任性、冷酷的心啊!”再次朗讀,然后讓學生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文檔為doc格式。
。
1、教材解讀。
《雨說》是一首現代詩歌,對于詩歌的教學,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本課學習目標是:
(1)、理解詩歌的主題,把握雨的象征含義。
(2)、體會擬人修辭手法的妙處,體會詩歌輕柔、喜悅的風格。
2、教學重點。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領悟詩歌內容。
3、教學難點:
捕捉詩歌的意象,通過聯想、想像體驗情境,感受詩歌的感情基調。
二、教法方法。
根據以上分析,我采用下列方法,解決重點,突破難點。
2.聯想想象法;引導學生展開聯想、想像,解讀意象,促進朗讀的提升;
3.探究學習法;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發揮其主體地位。
三、學法指導。
朗讀體會;聯想想像;記憶背誦;
四、教學流程。
(一)解讀標題激發興趣。
“為中國大地上的兒童而歌”對我們學習詩歌有什么幫助?
(解說:之所以這樣導入,是因為標題是詩歌的眼睛、窗口,以此為突破口,可以讓學生明確詩人的寫作目的。)。
(二)了解作家及作品。
(讓學生了解詩人,了解作品,有助于更深地欣賞詩歌。)。
(三)、鑒賞詩歌。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欣賞配樂朗讀,然后自由朗讀課文。
(根據自己的理解,標明重音、停頓,體會情感基調,學生讀完后,老師作適當點評。)。
(2)請齊聲朗讀,聽雨向我們訴說了什么?請用一句話概括每一節詩的內容。
(解說:這個問題的設置,可以讓學生整體感知詩的內容,又把握作者的思緒,為下面鑒賞全詩作鋪墊。)。
2.聯想想像解讀意象。
(過渡:既然“雨”對我們說了這么多話,那“雨”是怎樣說的呢?雨說的這些話集中表達了一個什么意思?)。
思考:詩歌借助了哪些意象來表現主題?(老師要舉例介紹意象如:雨、田圃、牧場、魚塘、小溪、等),請一邊默讀,一邊想像這些意象所呈現出的畫面,配上色彩、聲音等。
(老師先展示畫面,讓學生回到大自然中,感受大自然的生機,春雨的氣息。
學生就不知不覺地進入詩歌的意境,老師一起和學生討論交流,不時插入這樣的話:
田圃里的'種子,張大嘴巴,等待著春雨的滋潤;遼闊的牧場仍是一片。
就這樣學生走出文本,融入自然,進入心靈。而心靈的情感是豐富的,為了把學生的情感與文本的情感有機的融合在一起。
3.品味詩句體會情感。
問:從雨的訴說中,我們感受到了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呢?你是怎樣體會到的?請結合關鍵詞句來說明。
我讓學生找出認為最能體現本詩主題的一些詩句,并說出自己對詩句的理解。例如:如“我的愛心像絲縷那樣把天地織在一起”,“愛心”點明“雨”就是愛的天使,而“絲縷”則形象描繪出愛之細之柔,“天地”,極言愛之廣之濃,無私與博大。
(解說:這個問題的設置既讓學生品讀關鍵詞、句,又可以領會春雨無私奉獻精神的偉大、崇高)。
(雨說實際上是詩人說,雨的愛就是詩人的愛)。
問:“雨說”這個提示語,在詩中反復出現了幾次?(這五次,逐步地將詩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請將這五個樂章冠以不同的標題。
(這個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在情感浸潤的同時,把握詩人情感升華的軌跡。)。
問:春雨對我們說了這么多話,我們對春雨也說幾句心里話吧?
(解說:這個問題讓學生梳理剛才零散的理解,表達對雨的深深的敬意。我認為這是在前面形象思維的基礎上的一次理性的升華。)。
4.反復朗讀讀出感情。
1)詩人為什么要借雨來訴說,為什么不直接對孩子們說?(用擬人的手法,將春雨塑造成一位充滿愛心的天使,符合兒童的心理。)。
2)、最后,采取多種形式的朗讀,開展朗讀擂臺賽。如輪流讀,小組讀,一句一句讀,一節一節讀,全詩連貫讀,比一比誰讀出感情最恰當。
3)、力求當堂背誦。
(四)、總結、拓展。
詩人鄭愁予給我們送來了一位溫柔可親、勇敢樂觀、無私奉獻的愛的使者,正是她把我們帶進了這樣美的意境中,讓我們沉浸在雨的滋潤里,意猶未盡!讓我們從現在開始“作詩的知己,讓珍貴的生命的花朵,帶著靈魂的閃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入我們的生命?!?/p>
(既然雨可以對自然萬物溫柔的訴說,那自然萬物也可以感謝雨的饋贈。
有創造性的設置了這樣一段仿寫。)。
拓展:按照例句形式仿寫,桃花說:“這是一場紅色的雨,它落在我身上,我就開出了一朵朵粉紅色的花?!?/p>
柳樹說:“這是一場綠色的雨,它落在我身上,我就換上了嫩綠的新裝?!?/p>
這一段仿寫,以角色對調的形式,不露痕跡地讓學生領會到擬人化修辭的藝術魅力。
(五)作業布置。
五、教學理念設計:
本節課老師采用誦讀感悟、聯想想象、探究學習的方法,緊扣一個“說”,一線串珠,說深、說實、說透,將學生對意象的體驗,情感的品味,融為一體。
讓學生走出文本、進入自然、進入心靈,心靈的情感和文本的情感對話,學生在情感的層面上充分交流,形成情感的升華。
《采山》是一首活潑、輕快的少兒歌曲,全曲采用了漢族民間音調的節奏特點,尤其是歌曲中拍手、跺腳的形體伴奏,為歌曲增添了歡樂的氣氛,歌詞中的“踩”、“采”、“跑”、“帶”、“飄”等動詞,生動形象地描繪了鄉村孩子在雨中采山的歡樂情景。
(2)教學目標。
a.通過聆聽、參與、體驗,使學生感受到小朋友在蒙蒙細雨中光著小腳丫采山時的靈活身影和愉快心情,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b.學習用歡快、活潑的情緒,朝氣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采山》。
c.能主動參與小組編創活動,大膽地進行即興歌表演,并能在活動中體驗采山及與人合作學習的快樂,學會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
(3)教學重點:能以體驗的方法,自主探究的方式,學唱歌曲《采山》,能主動參與小組創編活動,大膽地進行即興歌表演。
重點安排原因:本首歌曲比較接近學生的生活體驗,因此教學中要求學生以體驗的方法,去學習它,這樣有益于歌曲的情感表達;在雨后的山上,除了“蘑菇”、“木耳”、“野果”等,有許多別的植物。因此,編歌詞并表演也就成了教學重點,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4)教學難點:系統的學習和理解歌詞,并較好地表現歌曲情緒。
難點提出原因:因為本課是學生進入三年級學習的第二課,理解歌詞內涵,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對孩子來說還比較難,只有理解掌握了歌詞和歌曲中的音樂記號,才能準確地表現歌曲,抒發情感。
(5)教具準備:錄音機、電子琴。
2.說教法。
針對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在教學中,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創設情境法、談話法、學科綜合法、實踐法。
3.說學法。
從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確定如下學法:整體感知法、談話法、小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實踐法。
4.說教學過程。
(1)組織教學:師生問好,行課堂禮!
(2)談話導入:談有關山里的知識,包括民族風情、山里的物產、景色等等,都會激發起孩子的興趣。
設計意圖:親切的談話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大山的美,對山里的事物產生興趣,為學習新歌做了很好的鋪墊,從而引入新課《采山》。
(3)發聲練習:跳音練習(531∣531∣),以mi和ma為母音進行練習。
演唱要求:抬頭挺胸,雙腳與肩同寬,采用聞花式吸氣,在不同的音高上練習跳音,唱的干脆,有彈性。
設計意圖:簡單的練聲讓學生自主實踐,練習剛學的呼吸方法,為演唱新歌做好準備。
(4)新課。
a.聽錄音,整體感知歌曲。
b.模仿老師按節奏朗誦歌詞。
c.電子琴伴奏,教師范唱,學生跟唱。
d.歌曲處理(按課本要求加入拍手、跺腳的律動)。
e.完整演唱歌曲(注意強調前奏)。
f.抽2—3名學生進行獨唱,教師伴奏,演唱完學生對其進行評價,吸收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
g.學認歌譜,并能跟琴摸唱2—3個樂句。
h.結合歌曲,學習音樂記號。
設計意圖: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生理特點和學習特點,采用節奏模仿、律動等學生富有興趣的形式來進行形象化教學,能降低教學難度。歌曲的學習則從歌曲的情境特色、歌詞特點、旋律特點找突破口,用整體感受的方式學習歌曲。
5.探究表演才藝。
(1)自由組合(8人一組)。
(2)創編歌詞。除了歌曲中“采蘑菇”、“采木耳”、“采野果”……外,你們還有其它雨中采山的形式嗎?讓學生創編歌詞,尋找采山時的更多樂趣,并用自己喜歡的形式予以表現。
(3)分小組展示表演。
(4)小組自評、互評。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展示表演,讓學生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參與音樂,表達個人情感,享受音樂的樂趣,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另外,把評價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自評、互評,能促進學生正視自己,尊重他人,提高學生的鑒別、分析和表達能力。
6.評價總結。
對本節課學生在音樂實踐活動中的參與態度、參與程度、合作愿望及協調能力、音樂的體驗與模仿能力、表現能力、探究音樂的態度與編創能力進行評價。
7.在音樂中走出教室。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思想,著眼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從目標的提出到過程的安排、學習方法的確定,乃至學習成果的呈現,都讓學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實踐性,更濃的創造性,同時受到了美的熏陶。
一、說教材。
1、內容分析:交響詩《嘎達梅林》時人音版第15冊第四單元音詩音畫的內容,他描寫并歌頌了蒙古英雄嘎達梅林為了保護草原,率領牧民起義,與當時殘酷的封建王爺、軍閥英勇奮戰的悲壯事跡。音樂素材來自同名民歌,作品曲式為奏鳴曲式,分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作品體材為交響詩,開始一首敘事性及戲劇性的大型單樂章管弦樂曲,使用了交響形式的手法,以著名的蒙古民族歷史故事為題材,故事情節形象的呈現于樂曲中,全曲用時約17分鐘。
2、教材中的的地位:在本單元中,安排的三首都是標題音樂的作品,前兩首都是交響音畫,比較平面、簡單,而《嘎達梅林》是唯一的一首交響詩,而且從作品的深度來說更加深刻,容量也更大。鑒于此,應該吧這一內容安排為欣賞課的第二課時。從各民族音樂體系來說,教材13冊的二單元安排了新疆的民族音樂,15冊二單元安排了藏族民間民族音樂,而蒙古族音樂在初中教材中出現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作為一首以蒙古民歌為素材的音樂作品,它也應當承擔起幫學生了解蒙古民族民間音樂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通過延長民歌和欣賞民歌,讓學生從“情”的角度,了解和體會民族音樂文化的精神內涵,引導學生熱愛民族英雄、熱愛民族音樂。
2、認知目標:通過對《嘎達梅林》主題的學習和演唱,讓百分之八十的學生能夠掌握簡譜。
3、技能目標:讓學生理解音樂中的四分附點音和二分切分音。
三、分析學情。
對于八年級的學生來說,對音樂的了解和感知能力比較弱,所以以想象的方法通過老師描述來提高學生對音樂情緒的理解能力。因學生中大多數對簡譜的認識能力不夠,所以教師加大力度在簡譜學唱上,并不斷的鼓勵和表揚學生。
四、說教法。
1、賞析法:通過主題演奏,讓學生辨別音樂中速度對音樂情緒的影響,能夠讓學生通過聽,更加完整的理解音樂所表達的內涵。
2、視唱法:通過看譜演唱,提高對學生對簡譜的認識,能夠輕易的分辨不同的節奏型。
五、分析教學過程。
1、開始部分:清點人數,復習舊課《我的祖家時歌鄉》;分男、女生組分別演唱。
2、準備部分:講析《嘎達梅林》的曲作者以及嘎達梅林與封建王爺、軍閥做斗爭的英雄故事,根據故事情節分析樂曲情緒。
3,新授內容:通過鋼琴來演奏整首交響詩各個樂部主題,讓學生通過主題旋律結合故事內容展開想象。其次對《嘎達梅林》的主題進行學唱。
4、結束部分: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進行個人才藝展示,總結整節課的重點。宣布下課。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pingyujiyu/80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