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對于培養我們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也非常重要,通過學習優秀的范文,我們可以激發自己的寫作潛能。通過閱讀這些范文范本,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寫作的內涵和要求。
張老師執教的古詩《春曉》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圖。它看似平淡,卻韻味無窮。對張老師的這節課我從一下幾點做一些簡評:
1、教學設計清晰條理,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
2、體現了“以讀為本”的教學特點。體現在教師采用自由讀、指名讀、領讀、接讀、齊讀等方式引導學生讀通順,讀熟練,讀懂,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3、注重了寫字方法的指導。從題目到作者,再到生字,教師板書,學生隨老師一起書空,學生掌握了寫字規律。
4、注重了知識的積累。教師既注重了識字方法的積累,又注重了詞語的積累。在作業中,讓學生搜集有關春天的文章或詞語,也注重了知識了積累,同時培養了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
5、注重了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教師利用插圖,讓學生把古詩編成一個小故事,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讓學生畫春天,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繪畫能力。
6、注重了學生的養成教育。教師鼓勵學生說話洪亮,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
1、低年級的古詩教學不應細細講解,應以讀悟情。
2、朗讀指導還不夠到位。
《一分鐘》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二組課文中的一篇課文。主要內容是小朋友元元多睡了一分鐘,遲到二十分鐘的故事。通過這篇課文的的學習,使學生受到嚴格要求自己,珍惜時間的教育在。
教學。
中。本文篇幅5段,分為原因、經過、結果三個部分。戴老師執教第一課時,重點為識字、寫字。
聽完本課之后,我對本學期的教研組研討主題有了新的思考:像這樣的識字課,如何探究問題指向性呢?因為在本節課上,涉及到的問題僅為:游戲一分鐘后,請說一說一分鐘后的感受。在執教過程中,戴老師的問題指向明確,但課堂操作過程中卻操之過急,學生一分鐘為堅持完畢就開始談感受,從而使問題沒能落實。
根據本節課的識字、寫字教學,我結合“目標細化”主題,發現戴老師在課堂上較好地體現了:
1、趣味識字,學生是主體。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戴老師在執教過程中,引導學生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等方法識字,使學生樂于學習。同時戴老師還特別注重識字鞏固,通過“找朋友游戲”“連一連”等內容,讓識字過程生動、豐富。
2、寫字教學,基礎在夯實。本節課,戴老師用10分鐘的時間重點教學識字,從筆畫的寫法、結構、組詞等角度進行多角度的引導,并在寫字過程中注重重點突破、全面普及。尤其是反饋過程,戴老師還特別采用中后生的作業進行反饋點評,對后進生幫助挺大。
但是我也發現,戴老師本節課的教學是寬泛、無主題的。結合目標細化,淺談以下幾點:
1、目標一是“學會本課欠、元、包等8個生字及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認“鐘、零”等9個生字?!彪m然目標一寫法為通用格式,但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通過多樣豐富的識字方法讓學生自主識字?;仡櫛竟澱n,戴老師引導學生采用的識字方法較為單一,同時教師也未能對生字進行及時的歸類整理,使得生字教學各個獨立,無通篇意識。
2、目標二是“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痹诒竟澱n中,戴老師重視識字教學,卻忽視了朗讀。對目標中的“正確、流利、有感情”沒有有效落實,也沒有有效的檢測方式,學生一節課后的學習結果無所知。
3、目標三是“學習課文,使學生知道時間的寶貴,懂得嚴格要求自己,珍惜時間?!蹦繕酥赶虮旧砭筒幻鞔_,學習哪個環節未能點明。同時本節課設計情感教育的時間過少。
應該說,本節課突出了識字、寫字,卻忽視了朗讀;看到了優美的書法,卻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知道了課文進行的“珍惜時間”的載體,卻沒有了“珍愛時間”的情感體驗。課堂本就是藝術,讓我們一起在藝術殿堂里摸索吧。
聽了李老師執教的《方程的意義》一課。由于長年和李老師在同一個組備課,人又年輕、好學、好鉆。這一節課給我耳目一新的感覺。
教學目標明確,抓住了重點、難點。
教具準備充分,課件設計新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新授環節充分利用教學實物的作用導入新課。從認識天平的作用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天平的狀態與等式(不等式)的關系。然后利用天平稱空杯子,在天平平衡的狀態下,空杯子的質量等于砝碼的質量。然后往空杯中加水,這時天平向左傾斜,而不知道加入水的質量,怎么表示水的質量,引起學生回憶舊知,用字母(x、a)代替。得到不等式100+x100。接著提問要想稱出水的質量應該怎么辦,學生自然想到加砝碼。從而得到不等式100+x200。讓學生感受到加100g砝碼仍然沒有使天平平衡。繼續加砝碼。得到100+x300。天平向右側傾斜。引起學生的思考。砝碼加多了,應該加一個小一點的砝碼。從而得到100+x=250。稱出了水的質量。得出這些式子后,老師繼續提問,對這些式子進行分類。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而非老師的想法進行分類,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意識到這些式子可以按有沒有等號,有沒有未知數進行分類。接著老師并沒有直接拿出方程的意義,而是讓學生自己寫式子,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對組員寫出的式子再進行分類。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認知。然后老師用集合的形式列舉出這些按不同標準劃分的式子。讓學生初步感知等式與方程的關系。最后讓學生體會到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是方程。緊接著老師反扣概念,進一步強化方程的兩個基本要素,一是是否含有未知數,二是是否是等式。
充分關注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操作、實驗、分析、比較,歸納出了方程的意義。教學中xxx老師沒有將等式、方程的概念強加給學生,而是充分尊重學生原有知識水平,結合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間的相等關系,再用含有未知數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關系,并用天平平衡原理來解釋各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使學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義,尊重了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
還很值得一提的是,李老師的練習設計很有意義,為學生更好的鞏固方程的意義很有幫助。如練習設計緊密聯系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幾方面來練習,學生從中更深刻的理解方程的意義。
1、方程的左右兩邊應該以學生的方向為準。
2、后面幾題練習有點難,導致時間不夠,因為在小學階段這一課時,一般只要求學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義,只要學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別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在知識上,弄清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系就可以了,所以我的感覺有點急功近利。
3、沒有進行課后小結。
評課內容:
《一分鐘》這篇課文是以小學生喜愛的故事形式出現,內容較為通俗。主人公元元因為早上多睡了一分鐘,帶來的卻是20分鐘的遲到,是一路焦急的`等待和一聲聲的嘆息,是深深的后悔和寶貴的教訓。故事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十分緊密。聽了戴老師的課我受益匪淺,讓我倍受啟發。戴老師能根據低年級的教學重點組織教學,通過引導學生識字,使學生能利用“減一減,換一換”等方法來識字,在游戲中鞏固識字,并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1、穩扎穩打,識字教學扎實。
在生字詞的教學中,戴老師采用多種形式為學生創設了識字平臺。有說說記住字的方法識字,如:換一換、減一減、加一加;在游戲中識字,如:組合游戲。這些過程,看似平常,卻喚醒了學生以往的識字經驗。在識字過程中,戴老師還非常注重正音,尤其是“丁零零”、“哈欠”等詞語的輕聲正音。在寫字這一環節,戴老師花了5分鐘讓學生寫字,并進行展示講評,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整堂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體驗到學習生字的無窮樂趣。
2、多元評價,學習興趣高漲。
戴老師上課始終是親切地和學生交流,在教學中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學習生字新詞,對學生的發言總是給予及時的激勵與表揚。如“你真棒,都讀對了!”、“這會兒,xx終于讀對了,給他鼓鼓掌!”等等,使課堂充滿了人文關懷;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培養了學困生的自信心。這就是戴老師的教學藝術,善于激勵,善于喚醒,善于鼓舞。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再完美的課也都會留下一絲不足,戴老師所上的是第一課時,我認為還有以下的不足:
1、對本節課內容的整體把握不夠完美。第一課時僅僅安排了識字教學,內容上顯得有些單一。
2、葉圣陶先生說過:“讀書務必做到正確、流利,‘字字未宜忽’。首先要讀正確,然后才能談到思考。語文姓小,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首要目標?!比欢?,在這堂課里缺少了朗讀,也就缺少了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把握。對于正確地朗讀課文這一目標的達成度不高。
聽了戴老師的這一堂課我收獲了許多的教學經驗,充分的了解了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還有很多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這一堂課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她的識字教學如此扎實,真正的是一步一個腳印,步步非常扎實。
各位老師好:
我評課的內容是李老師執教的北師大版小學教學二年級上冊《一分能干什么》。
20分鐘的授課使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此時此刻我最想說的一句話就是:“李老師的思維是靈動的,李老師的課堂是有生命的?!苯酉聛砦揖徒Y合以下六個方面來談一談我的感受。
1、三維目標——“實”
目標是推動人進行活動的內部動力。有了實實在在的目標,我們做事的積極性和效率就會越高。李老師在認真研讀了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制定了恰切的教學目標,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者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節課下來真正起到了一石三鳥的`功效。
2、設計理念——“新”
提起“喜新厭舊”這個詞,我想很多人會持以批判的態度,而我則不然。我覺得喜新厭舊是人的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有誰會說自己不喜歡新奇的事物呢?我們都知道小學生好奇好動注意力不易集中,針對這一特點,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同時就應該想方設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做到“以新制勝”。李老師這節課就給人留下了耳目一新的感覺,她能夠從本班的實際情況出發,為學生創設各種新穎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去感受一分有多長。再比如說李老師在開課之初就朗誦了一首自己編寫的小詩,詩意濃厚,語言優美,看似簡單卻一下抓住了學生的心,輕松地把他們帶入到了今天的課堂中。
3、教學程序——“清”
李老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設計了“激情導入”——“情感體驗”——“自主探究”和“思維拓展”等教學環節。各部分緊密相連,過渡自然,程序井然有序,讓學生明明白白地接受了新知。
4、教學方法——“活”
呂叔湘曾指出:“一個成功的老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如果說一種教學法是一把鑰匙,那么在所有的教學法之上還有一把總鑰匙,那就是‘活’?!?/p>
李老師的教法活主要表現在她能夠聯系生活實際,運用電教手段輔助教學。她為學生精心制作了新穎的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創設了具有一定情感體驗色彩的學習和交際情境,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理解了分和秒的關系,從而突破了教學重難點。
學生的學法活主要體現在學生的學習興趣濃,積極性高,參與意識強。他們通過動手實踐,如寫黑板字,拍手等方式感悟新知,自主學習,真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雖然只有20分鐘的時間,但我們不難看出李老師和她的學生已經把學習體驗為一種快樂而不是負擔。
5、教學技能——“強”
李老師文化底蘊深厚,教學基本功過硬,教態自然大方,具有親和力。面對特殊的學生能夠靈活駕馭課堂,合理有效的開發課程資源,恰到好處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不愧為一名多才多藝的陽光教師。
6、教學效果——“真”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靠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p>
此時此刻我已不想用成功或者失敗這樣的字眼來評價李老師這節課,面對這個充滿生命的課堂,所有的語言都顯得有些蒼白,于是我選擇一個“真”字來抒發內心的感受。李老師用心備課、上課,將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展現在同學們面前,而學生也懷著一顆真誠的心走入她的課堂,20分鐘下來,師生順利地完成了三維目標,突破了教學重難點,使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坦白說,我是一個很感性的人,我不是很喜歡數學,我總覺得數學過于理性、有些生硬??墒蔷驮诮裉?,短短的20分鐘卻徹底征服了我,此時我才發現,原來用心體會,數學也另有一番韻味。
今天我和李芯蕊老師還有李貴賢老師能代表本溪市來參加這次活動,我們倍感榮幸。也許我們的表現不夠盡善盡美,可是我們已經將本溪老師最靈動、最閃光的一面展現在了大家的面前。請相信,只要太陽依舊會從東方升起,我們本溪老師對教育事業的追求就永遠不會停息!
這節課是在認識了整數和小數后,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對分數的意義不易理解,因此,王老師在設計時運用具體的事物,形象生動地展現平均分,說明分數產生的原因;并通過舉例,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1/2的理解;之后通過操作活動,使學生把分數表示出來。在認識1/2的基礎上,通過操作,再認識其他分數,教學中,以“放”為主,讓學生主動活動、集中展示、匯報交流,收集學生的不同折法,展開對1/4本質意義的探討,培養學生的能力。對于分數的讀、寫法,采取學生直接介紹、教師補充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后,拓展練習的設計給學有余力的學生以充分的拓展空間,同時滲透后繼知識的學習。
1、本課體現民主、平等的師生觀。教學的真正意義在于發現人的價值,發揮人的潛能,發展人的個性。本節課中,王老師為學生創設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積極、愉快地參與活動、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暢所欲言、初步體會分數的意義,并喚起數學課堂的生機與活力。
2、體現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本課中,王老師為學生的說、想、做創造恰當的氛圍,創設必要的空間,讓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學到知識、提高能力;注重讓學生經歷探索與發現的過程,使他們在動手的過程中理解知識、掌握方法、學會思考、懂得交流,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給學生提供相應的學習材料,讓學生通過操作、演示、討論等方法,先表示出各種圖形的1/2,突出1/2的本質屬性,然后再具體地感知其他分數。
3、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本課中,王老師注重數學學習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有意識地安排拓展活動,讓學生觀察周圍事物,從自己身邊、從教室內外尋找分數,盡可能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來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態度和意識。
4、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讓學生和全體聽課者感受現代教育的氛圍,體會到現代信息技術對與教學相長的優越性。
不足之處,學生用描述性語言敘述分數的意義時,語言還要再規范一些,在明白理論的同時加強實踐能力。新授時間再緊湊一些,給練習的說理再留有一定的空間,會把教學內容達到更好的效果。
“探索規律”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領域內容的一部分,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巧妙的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能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主動地獲取知識,注重探索規律的過程,組織開放的數學課堂,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會知識。我認為是一節比較成功的課。課中有這樣幾個亮點:
1、創設生活情境將數學生活化。
本節課主要分5個情境展開:
情境1:兩頂帽子3個娃娃,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用實物模型擺一擺,采用了4人一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因為有了實物的模型,可以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
情境2:兩束鮮花4個花瓶,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這里教師引導學生用一句話來說,第一束花配4個花瓶,得到4種搭配,第2束花配4個花瓶,得到4種搭配,學生有序地找搭配方案。
情境3:組織學生外出郊游,為穿什么衣服而犯愁,引出上裝與下裝的搭配,使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知識是密不可分的,使數學課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從而產生學生的探求數學的動機,主動應用數學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情境5:教師給出了旅游路線,讓學生有規律地選擇旅游路線。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掀波瀾,本課的情境創設均來源與生活,通過尋找生活中具有相同規律的現象,拓寬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體會生活中規律的普遍性。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啟發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審視生活,使學到的知識更加牢固有用,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整個課堂充滿生機。
2、注重探索規律的過程(數學課堂富有探索性和開放性)。
本節課教師設計不同層次的活動引導學生觀察、猜測、反思、總結。例題教學部分,教者沒有對有關規律進行概括性的描述,教者是這樣處理的:一是根據問題借助實物進行觀察操作,二是用ppt回顧學習過程的方法進一步的探索,三是采用簡明的符號進行思考,通過這些從具體到抽象的活動過程,既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又鼓勵了富有個性的積極思考。如:在課的導入部分,設計畫格子的游戲,選2種顏色搭配,有多少不同的配色方法。讓學生初涉探索過程。在第1個情境中,教師設計了動手操作的活動,用實物模型擺一擺,帽子與娃娃的搭配,借助實物進行觀察操作,讓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然后脫離實物,如果沒有模型,可以用什么來表示帽子和娃娃?并給出點撥:用你喜歡的圖形、符號來表示帽子與娃娃的搭配。這里學生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表示方法,再通過平臺展示學生的創造,敘述自己的想法,使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給予一一肯定,尊重學生的創造,通過學生經歷這些從具體到抽象的活動過程,既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又鼓勵了富有個性的積極思考,并相應發展了學生的符號感。
3、重視思維的有序性《找規律》這一課,它的重點和難點都應該體現在一個字“找”字,本節課教者在引發學生有序搭配的過程中,出示了三種學生搭配的方法:一種是無序的,學生在搭配過程中容易遺漏,從而引導學生找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序搭配。二是以帽子為基準,與其他三個木偶娃娃搭配;三是以木偶為基準與其他兩頂帽子搭配;這種有序的搭配是通過學生上臺展示,集體研究的結果,讓學生經歷了探索過程而得到的知識,印象十分深刻。找到了搭配方案之后,教師注重對學生知識運用的提升,這里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帽子的頂數和娃娃的個數與搭配種數之間有什么關系呢?把問題拋給學生,真正體現“找規律”的“找”字,使學生自然而然找到搭配的規律:不同帽子的頂數×不同木偶的個數=搭配的種數。環環相扣,層層深入,使學生經歷了“實物搭配——體會符號思想——得出規律”的探究過程。
這種數學思維的有序性在情境2、情境3、情境4、情境5中均能體現,如:衣服搭配問題中,教師不急于得出結論,而是從衣服的分類開始,學生很容易就把衣服分為上裝和下裝2類,通過實物連線,找到搭配的種數,再次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規律:上衣的件數×下裝的件數=搭配的種數。糕點與飲料的選擇上同樣突出了“找”字,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在信息繁多的數學問題中,同樣有規律可循:糕點的個數×飲料的瓶數=搭配的種數。尤其是最后一個游戲中體現更加明朗,同時仍2個骰子,每次朝上的數字搭配可能有多少種,面對這個數學問題,如果一一列舉顯然比較麻煩,直接運用規律可以很快得出結論:6×6=36(種)。在此基礎上,教師對學生的能力進一步提升:兩數相加最大是幾?最小是幾?留給學生思維發展的空間。
重視數學思維的有序性,不僅僅是本節課的一個教學目標,更應成為我們教師平時課堂關注的焦點。只有課課重視,才能讓學生在學習能力上真正得到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才可能真正得到較大空間的發展。另外把生活中曾經經歷的事情作為數學原型,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更受學生歡迎。
一位教育家說過:“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點燃的火把?!北竟澱n上沒有一絲一毫的機械傳授,幾乎做到了不著痕跡的點撥、引導,處處迸發著思維的火花,讓我懂得:知識,百科全書可以代替,但課堂上生成出來的新思想、新方法,卻找不到書本原型。
商榷之處:
1、帽子與娃娃搭配的時候,投影不清楚,建議直接用實物來演示更清晰。
2、在衣服的搭配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有牽著學生走的嫌疑,課中將衣服分為2類之后,提問學生可以怎樣來搭配,一學生起來回答時,想回答的意思是一件上衣跟所有的下裝搭配得到5種,另一件上衣跟下裝搭配再得到5種,這里教師打斷了學生的回答,在方法的選擇上采用上衣先跟裙子搭配,再用上衣跟褲子搭配。我覺得這里老師沒有尊重學生的回答,如果能順著學生的回答來引導會更好,或者等學生敘述完這種方法之后,再提問還有其他的思考方法嗎?我覺得這樣會更民主一些。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熱愛,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圍繞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我認為張老師的《一分鐘能干什么》這節課有這么幾個特點:
1、教師能夠深入鉆研教材,靈活運用教材,各個環節設計意圖明確,針對性活動性強,有利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知識。
課件設計生動、有趣、實用,能夠幫助學生解決數學問題,一個動畫、一個鐘表、一段音樂,合理進行搭配,使整個課堂教學動靜有序、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良好的參與情境,張弛有效地促使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
2、能密切數學和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
新課標倡導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己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因此張老師在組織學生學習時,為學生創設一個生活情境,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如:導入新課時,用小學生最熟悉的遲到情境來讓學生初步建立分的概念,激發學習的興趣。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都滲透著數學就在身邊和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思想。如:看一看、說一說、做一做、估一估等活動,既有學生知識體驗,又把生活知識結合其中,體現了數學的生活化和情境化,有力地促進了學科之間的溝通和整合。在解釋與應用中,也充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從生活學數學,還原于生活,指導于實踐。并讓學生了解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一分能干做的事,讓學生體會一分鐘雖短暫,但是可以產生巨大的價值,最后對名言的欣賞,以及讓學生說說在這節課的40分鐘有什么收獲,充分讓學生感受到時間的寶貴,自然地滲透珍惜分分秒秒的品德教育,教育學生做時間的主人。
3、加強活動體驗,使抽象概念具體化。
由于時間概念比較抽象,教師利用學生的原有認知和充分的體驗活動,使學生在獨特的體驗感悟“秒”。并讓學生不斷地、有層次地進行體驗,逐步熟練、準確地運用自己的方法來感受時間,在充分的內化使秒在學生的頭腦中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時間概念,例如:認識1秒時,師問:"你能用什么方法記住1秒時,孩子的回答直叫人耳目一新:甩一下頭是一秒,跺一下腳是一秒,原地跳一下是一秒,彈一下手指是一秒,喝一口水是一秒等等。在估計一分時,學生都是邊做喜歡的事邊數數,他們借助自己喜歡的方法來估計一分,部分孩子數數的速度太快,導致估得快了,張老師適時評價引導,使估計一分這個教學難點得到了很好的突破。在體驗一分鐘有多長時,教師先設計了“看一看”這一環節,讓學生靜等一分鐘,再看動畫一分鐘,以兩次活動對比的形式讓學生自由說說對兩種活動過程的不同的時間感受,讓學生明白感覺時間的長短有時還與心情和喜好有關。最后安排“做一做”這一環節,一系列的活動都讓孩子們欣喜不已,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孩子們真切的體驗到一分的長短,并把一分的概念用自己的動作或語言來代替,內化為自己的數學知識。
4、引導學思結合、學法提煉,提高數學學習能力。
課堂教學中體現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整合,注重數學思考方法,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發展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發現、估計等數學能力,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活動等學習方法,所有知識都在學生活動中形成,學習效果好。在引導學生學習時,有意識讓學生帶問題思考,注意學法的引導,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袁老師執教的這節課《送行》是蘇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九課,本單元的主題是疑為學之始。這是一篇幽默散文,其中蘊含著對生活的深刻思考,聆聽袁老師的這節課,讓我感受到了老師的魅力及與學生和諧相處的那種非凡的親和力。
1.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袁老師做到了這一點,且足能看出這種魅力非一朝一夕之功夫。
2.導課借用古詩詞名句,一下就把學生拉到了一種優美的境界之中,讓學生對濃濃的親情、友情油然而生。
3.授課理念前沿,體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地位?!白灾?、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貫穿課堂的始終。
4.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恰到好處,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而不是喧賓奪主。
5.做到了“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體現了有效教學的理念,能充分大膽地給每位學生發揮的空間。
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本人有以下幾條建議,敬請袁老師鑒納:
1.個別詞語的發音不夠精準,這一點做起來實屬不易。
2.學生點評略有不當之處,教師應及時加以糾正。
3.有關文章的主旨不必深究太多,可以留給學生課下思考。
《一分鐘》這篇課文是以小學生喜愛的故事形式出現,內容較為通俗。主人公元元因為早上多睡了一分鐘,帶來的卻是20分鐘的遲到,是一路焦急的等待和一聲聲的嘆息,是深深的后悔和寶貴的教訓。故事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十分緊密。聽了戴老師的課我受益匪淺,讓我倍受啟發。戴老師能根據低年級的教學重點組織教學,通過引導學生識字,使學生能利用“減一減,換一換”等方法來識字,在游戲中鞏固識字,并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1、穩扎穩打,識字教學扎實。
在生字詞的教學中,戴老師采用多種形式為學生創設了識字平臺。有說說記住字的方法識字,如:換一換、減一減、加一加;在游戲中識字,如:組合游戲。這些過程,看似平常,卻喚醒了學生以往的識字經驗。在識字過程中,戴老師還非常注重正音,尤其是“丁零零”、“哈欠”等詞語的輕聲正音。在寫字這一環節,戴老師花了5分鐘讓學生寫字,并進行展示講評,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整堂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體驗到學習生字的無窮樂趣。
2、多元評價,學習興趣高漲。
戴老師上課始終是親切地和學生交流,在教學中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學習生字新詞,對學生的發言總是給予及時的激勵與表揚。如“你真棒,都讀對了!”、“這會兒,xx終于讀對了,給他鼓鼓掌!”等等,使課堂充滿了人文關懷;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培養了學困生的自信心。這就是戴老師的教學藝術,善于激勵,善于喚醒,善于鼓舞。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再完美的課也都會留下一絲不足,戴老師所上的是第一課時,我認為還有以下的不足:
1、對本節課內容的整體把握不夠完美。
第一課時僅僅安排了識字教學,內容上顯得有些單一。
2、葉圣陶先生說過:“讀書務必做到正確、流利,‘字字未宜忽’。
首先要讀正確,然后才能談到思考。語文姓小,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首要目標?!比欢?,在這堂課里缺少了朗讀,也就缺少了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把握。對于正確地朗讀課文這一目標的達成度不高。
聽了戴老師的這一堂課我收獲了許多的教學經驗,充分的了解了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還有很多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這一堂課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她的識字教學如此扎實,真正的是一步一個腳印,步步非常扎實。
周老師執教的《最后一分鐘》是一首充滿激情的詩。作者傾訴了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懷抱最后一分鐘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特殊時刻的思緒,表達了全中國人民積蓄心中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和香港回歸祖國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周老師在教學中利用多種形式把學生的感情一次次推向高潮。
一、在談話中導情。
課堂伊始,出事紫荊花的雕塑圖片。走近香港,了解香港。進而帶學生走入,香港回歸前的最后一分鐘。課題“最后一分鐘”又意味著什么?人們又有怎樣的感受?這種導課的形式使得學生的情感得到自然的遷移和鋪墊。
二、利用多媒體感受情感。
多媒體的使用是否恰當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本堂課上,周老師讓學生觀看香港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帶領學生感受屈辱的.歷史。錄像看完,學生已按捺不住自己的感情,紛紛舉手談自己看了錄像后的感受。
三、將情感“鑄”進學生心中。
理解“鑄”字時,先通過了解這個字的本意。對比“鑄進”和“放進”的差別,引導學生體會“鑄”的深刻,深刻地留在心中。從而進一步理解侵略者的殘暴,以及香港曾經所遭受的不平等對待。通過“虎門銷煙”的事件,將這份感情升華了。
四、利用朗讀表達情感。
朗讀是表達情感最好的方式,作為詩歌更離不開有感情的朗讀。周老師對于這首詩的朗讀遵循了循序漸進的方法。在初步感知后由學生自由朗讀,在理解了某段文字后由學生們對比著讀:老師與學生的對比,學生與學生的對比。課文最后是師生齊聲的朗讀,整個過程聽到的是孩子們越來越精彩的朗讀。老師沒有過多技巧的指導,只有感情的渲染。
整堂課,學生的情緒高漲,每個人都能積極投入。略顯不足之處是,老師如果能從詩句中抓住那最能表達情感的詞語來切入,引領,可能學生的感觸會更深刻。
今天,我們學了《一分鐘》這篇課文,知道了應該珍惜每一分鐘。因為在農民心中,每一分鐘就是豐收的果實;在商人心中,每一分鐘就是金錢;在軍人心中;每一分鐘就是祖國的安寧;在醫生心中,每一分鐘就是病人的生命;在我們心中每一分鐘就是知識。
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明白了時間的重要,你就是有再多的金錢也買不回時間,像我以前就不知道利用時間,經常寫作業拖拖拉拉,吃飯慢慢吞吞。這不知道浪費了我多少時間,以后我要充分利用好每一分鐘,又好又快的學好每門功課。
學習是主要的,觀摩優秀教師的課堂是很有必要的,同時教師很多課上的精彩片段讓我受益很多,我還處于學習積累經驗的階段,對于聽的課也只是一些比較初淺的認識,我就寫一些在蔡老師《水墨山水》課的感受和體會。
首先,從美的導入讓孩子們看到了美麗的桂林山水,激發了對美麗山水的向往和聯想。
其次,根據美的發現讓孩子初步認識了水墨畫。再引入到金山畫王,細致有趣的講解了軟件中需要用到的工具和方法。
再者,美的升華,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利用剛剛學到的知識在金山畫王中盡情的揮灑想象力,完整屬于自己的水墨山水畫。
最后美的回顧,孩子們總結了這節課的收獲與感悟。
提出一點點自己的建議,如果老師能在教學過程中多一些自己親自使用金山畫王繪畫展示在學生面前,這樣更直觀更容易讓學生接收新的繪畫方法。由于信息技術課的特殊性,學生遇見的很多問題大致都是相同的,所以學生上手操作時,老師巡視不僅只是幫助學生面臨的問題,還可以把這些不同的問題收集起來統一解釋。
以上是我的一點感受,可能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還請各位教師批評指正。
聽楊紅霞老師執教的合作學習課例《最后一分鐘》,其真摯充沛的情感,其清晰簡練的課堂語言,其揮灑自如的教學調控技巧無不給觀課的老師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楊老師在以她的課堂教學詮釋合作學習的成效來看,更為我們深入研究語文教學中的合作學習提供了極為典型的案例。
一.合作學習的必要性。
1.掌握知識的需要。本文刻畫的是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的歷史瞬間。但是,本文的背景卻是中國近代百年的屈辱歷史和當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創舉縱橫交錯而成的廣闊時空。教學《最后一分鐘》一課,就是要將這個廣闊的時空背景濃縮在短短的幾十分鐘時間之中,合作學習能夠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接觸到相對更多的歷史知識,體現教學的效率。
2.培養情感的需要。愛祖國,愛民族,這是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情結,但是,一個人最真摯的情感流露決不是建立在空洞的說教之上的。它不僅建立在對相關背景與知識的融會貫通之上,更需要主體之間相互提示,相互感染,和相互催化,而合作學習在這一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3.有效學習的需要。在班級授課制的條件下,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四十分鐘的效率呢?我們的理解是,能夠讓優生在課堂上有效發揮主導、引領同伴學習的作用;能夠使學習中下生在課堂里集中注意力,專注地、有始有終地參與學習。那么,合作學習無疑就是一種很不錯的學習形式。
二、合作學習在課堂中的表現形式。
(一)小組小合作。
楊老師在上課伊始便以ppt的形式向學生提供了本節課合作學習的“兩項任務”和“兩個建議”。小組合作學習的目標、內容、形式非常清晰地展現在同學們的眼前,為接下去的小組合作學習作了十分必要而充分的鋪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小組合作的內容,楊老師不僅在“兩項任務”中提示了學習內容,而且提供了學習手段:“讀一讀”、“邊讀邊想”、在“詞句中感受”、“交流”、“補充”和“記錄”,非常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在“兩個建議”中,明確告訴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對詩歌本身的理解,也要借助課外資料拓展自己的認知,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詩歌本身的深厚意蘊和沉郁而奔放的感情。
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還有一個環節我們不能夠忽視:顯示在黑板右下角的“五星榜”。雖然是一種極其簡單的評價方式,但在本次合作學習中,卻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首先是激勵的作用,從課堂上學生的放映我們強烈地感受到孩子們非常在意那一個個用粉筆涂畫的五角星;其次是記錄的作用,它幫助教師記錄了課堂上已經展示和沒有表現過的小組學習情況,為面向全體學生學習服務。再次就是評定小組學習成績的作用。
(二)班級大合作。
在本節課上,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楊老師在課堂上的角色有一次明顯的轉變:在小組合作學習階段,她是一個指路人和督導員;而在后半節課,楊老師搖身一變,成了一個主持人、引領者。教師這一角色的轉變,無疑使課堂的合作形式發生了量上的改變:那些代表小組意見起立發言的同學仿佛是這個“大合作組”的組員,而楊老師則是這個“大合作組”的組長了。
在這個“大合作組”的學習過程中,孩子們的求知欲望被一次次地點燃,他們渴望爭先,渴望表達的情緒被一次次地推動。教師在教學即將圓滿的時候,有這樣一段激情的結束語:
孩子們積蓄了一節課的情緒頓時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釋放,師生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課堂教學的氣氛同時被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綜上所述,由楊紅霞老師執教的這一堂合作學習示范課《最后一分鐘》是成功的,課堂上,課文那些認知性知識被有效習得,那些理解性知識得到了相互啟發,更重要的是對香港回歸,祖國統一的美好情感在合作學習中相互感染,相得益彰!
如果要提一點供楊老師商榷的意見,我以為,《最后一分鐘》的文本是以詩歌的形式表現的,閱讀詩歌與閱讀其他文體的不同之處,余以為,更需要重視詩歌表現的那些意象和詩歌營造的獨特意境所傳達出來的獨特的意蘊美,以及詩歌長句與短句,平聲和仄聲所構筑的音韻美。這些,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聽來總覺得沒有盡興。
江老師能正確處理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難點,緊緊抓住趙州橋的三個特點:雄偉、堅固、美觀,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和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適時的引導與提示充分體現了新課程中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理念。多媒體的運用恰到好處,巧妙地解決了教材中的難點,更好地為教學服務,為學生服務。
教學中江老師非常重視朗讀的指導,而且讀的形式非常多樣——輕聲讀、同桌互讀、教師范讀,配樂朗讀、讀與評結合、提示朗讀要點等穿插于教學的全過程。能面向全體學生做到有所側重,關注每一位學生讀書能力的培養。尤其是當有些學生朗讀得不夠好時,老師留給了充分的時間耐心地進行指導,使他們的朗讀得到進步。
江老師在教學中充分運用文本現有的資源對學生進行寫的指導。例如:中心句、過渡句的認識,練說欄板上龍的圖案等。
為了讓學生體會趙州橋的雄偉,江老師能利用現有階梯教室的長與寬來體會,就地取材,十分直觀地讓學生體會趙州橋的雄偉。對于一些關聯詞的運用,學生能活學活用,對于課文中的一些關鍵詞,教師能運用畫面給予學生最直觀的感受。
《最后一分鐘》這是一首充滿激情的詩,作者傾訴了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懷抱的最后一分鐘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特殊時刻的思緒,表達了全中國人民積蓄已久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和對香港回歸祖國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孫老師上課設計了四個環節的教學:
第一環節、觀看中英兩國政府進行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的錄像資料,引入課文。
第二環節、交流預習情況,整體感知。這里主要分2步完成。第一步,交流預習中學生字詞的難點,主要抓住“脊梁”“深入骨髓”兩個詞,感悟詩歌詞語的深刻含義,并隨機拓展“首腦骨頭腰桿眉目”進行選詞練習。第2步,指名分節朗讀課文,并交流概況詩歌每一節的主要內容。感受這首詩歌一個特點_結構清晰。
第三環節是朗讀第一節詩歌,抓住“叩問”這個詞展開質疑:“叩問”是什么意思?(熱切地詢問)所有的中國人在叩問什么呢?從而引入第三節的教學。為了突破重難點,孫老師主要分5步進行引導。第一步,學生細讀詩歌第三節,抓住關鍵詞語,自由說說這節都提到了哪些歷史事件?第二步全班交流課前搜集的虎門銷煙、鴉片戰爭、不平等條約等香港的資料,并師生合作概括詩歌的特點:用最凝練、最概括的語言,展現了豐富的內容和事件。第三步:課件回顧屈辱歷史,再一次了解舊中國所受的欺凌,學生暢談感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激情朗讀詩歌。第四步:補充資料,聞一多的《七子之歌——香港篇》,再次感受香港期盼回歸的急切、興奮,并進行拓展寫話:此時此刻,香港已近在眼前。此時此刻,作為中國人的你,想對香港說些什么?想對香港的未來說些什么?想給香港怎樣的祝福呢?拿起你們手中的筆,把你們的心聲寫下來。
在交流心聲之后,進入第四環節的教學:齊誦詩歌,拓展閱讀。這里孫老師想再拓展閱讀香港回歸時風靡全球的《公元》這首歌。這首歌不僅旋律優美,其實她的歌詞中蘊含的感情也非常真摯,孫老師想在配樂中再一次讓孩子們好好地讀一讀。
本單元的主題是:勿忘國恥。孫老師原本是期望通過學生對相關歷史事件的回顧,激發起他們對過去舊中國腐敗落后的激憤,對比如今香港順利回歸祖國,證明新中國欣欣向榮、日益繁盛從而產生自豪激動的情感,再結合朗讀指導,把整堂課的高潮推上去。
但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對中國近代史知之甚少,讀這段話可能讀不出悲憤的情感來。認知與情感脫節,認知不夠,情感體會就難以到位,這是難點一。
難點二是:詩歌的語言是高度凝練、概括的,甚至很多地方是抽象的。這首詩歌尤其如此。光靠學生,有很多地方學生讀不明白,霧里看花,一知半解,讀起來也沒有底氣。例如第一節導入的時候,孫老師問學生“叩問”是什么意思?學生就有可能遇到了障礙。是啊,詩歌教學不像閱讀教學,對一些詞語的理解還可以聯系上下文,還可以放再語言環境中去理解。這樣一個詞語突兀地拿出來問學生什么意思,學生根本說不到位。第一個問題出不來,后面的學習直接受到了影響。
讀了《最后一分鐘》這篇課文,我情感交織,既感到無比自豪,但又感到無比憤怒。
香港原是我們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但是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清政府被迫同英國政府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就這樣,香港被割讓給了英國。那時的中國既落后又貧窮,清政府又懦弱、無能,中國就像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我憤怒英國人的貪婪、無恥、霸道、可惡、殘忍!
197月1日,在中國歷史博物館門前的香港回歸倒計時牌上,當大大的零字出現的那一刻,中國人民百年的恥辱終于在這最后的一分鐘散盡了!
讀了《最后一分鐘》這篇課文,我感到祖國正在愈來愈強大!我為我的祖國感到自豪!作為一名中國人,我一定要奮發圖強,為祖國強大而讀書!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卻被英國和法國強行占有,并逼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約》,租借九龍半島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島嶼,租期九十九年,將近一個世紀!文中有多少字眼刺痛我的心。那風雨歸程,那血和刀光,那虎門上空的硝煙。這揪心的話語,讓我不禁落淚河,聯想到英國殖民者強加給中國人的不平等的條約。我心中的怒氣就像火山一樣即將爆發!這可惡的侵略者,竟敢在中國的土地上為所欲為,使我們香港人民過不上幸福的生活。
最后一分鐘,這激動人心的時刻——香港回歸祖國的時刻,更使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難以忘懷。
尊敬的領導、老師:
大家好!
下面,我將從設計理念、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過程、教學反思幾個方面來展示我的說課內容。
設計理念:
我校開發校本課程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針對我班學生寫作水平比較差,內容空泛等問題,設計了本次教學。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從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2、能夠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別人交換意見,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的形式激發學生修改作文的興趣。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習作賞評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感受習作的快樂。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能從自己和他人的習作中找到優點及需改進的地方。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由賈島的推敲故事導入,告訴大家作文要反復修改才能更精彩。
二、面向全體,整體評價。
對《課間十分鐘》習作進行整體評價。
三、佳作欣賞,指出標準。
點評學生作文的亮點,并進行針對性的分析,歸納出好文章的標準。
四、集體修改。
以一篇習作為例,大家共同評改。鼓勵學生,找到文章中存在的不足,練習使用修改符號進行修改。
五、佳作欣賞。
欣賞一下更精彩的場面描寫的片段,起到范文引領的作用。
六、自我修改。
用學到的方法修改自己的習作,提高習作的質量。
七、拓展。
課下把自己的習作再好好修改一下。
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對于“習作”的階段目標有“增強習作的信心”,“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整潔”等要求。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發掘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鼓勵學生將自己的習作讀與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引導學生在讀自己與他人的習作中,發現自己與他人習作中的“閃光點”,欣賞習作,培養習作興趣和自信心,引導學生在欣賞中互相學習,感悟表達。在引導學生修改習作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樂于修改的良好態度和興趣;培養學生在自我修改與相互修改中提高作文能力。此外,我認為培養學生對欣賞與修改的興趣,必須與寫作指導教學緊密結合。因為寫作教學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表達真情實感;注重學生的觀察、思考、想象,鼓勵學生的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積累素材和語言材料。培養學生對習作的欣賞與修改的同時,也可以促進學生學習方式在各學科領域的轉變,從而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勤于思考,樂于探究,合作交流以及收集與處理信息等能力。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在教學中出現了很多的不足,請各位領導、老師給予指導。
在1856年,英國又接口廣東水師在廣州黃埔捕捉中國船“亞羅”號上的海盜,派兵攻打廣州。法國則借口法籍主教在廣西系西林被殺,亦出兵入侵。1858年,英法艦隊在美、俄支持下,襲擊大沽口。大沽炮失陷,英法聯軍進犯天津。清政府派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俄、美、英、法,各國代表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
落后則挨打!當時正是因為清政府的無能,才簽定了如此之多的不平等條約。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未來為祖國出一份力!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pingyujiyu/80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