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分析范文范本,可以發現其中的優點和不足,從而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精選的這些范文范本可以作為寫作的參考,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寫作技巧。
《認識圖形》是一年級下冊中的一塊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體、立方體、圓柱體和球的基礎上安排的一節課。它的編排意圖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感知到“面在體上,面由體生”的思想。本堂課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比較等初步認識到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這幾個平面圖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學生能準確分辨并說出每個平面圖形的名稱,它的難點是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異同點。崔老師在設計上以“感知——操作——鞏固——應用”為主線,突出數學思想的滲透,注重數學方法的指導,關注學生的認知需求,營造了“互動、主動、靈動”的數學課堂。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關注認知基礎、輕松駕馭課堂。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充分關注學生的認知基礎和認知需求。要以形象、直觀、具體、生動的材料為載體,幫助學生學習。本堂課老師在課的一開始就讓學生說一說“帶了什么形狀的玩具?”“這些玩具的形狀有什么不同?”,這是復習,同時又是了解學生的認知,更是為后續教學服務的。
二、突出數學思考,提升數學素養。
數學課的教學歸根結底是數學素養的培養。雖然本堂課的參與者還只是一年級的小朋友,但老師在課中卻十分重視數學思想的滲透和培養,表現在(1)如何將面描到紙上?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出現了“印”、“描線”、“描點”、“折”、“量”等多種方法;(2)在認識了平面圖形的名稱與基本特征后,提問:“上面的圖形與下面的圖形有什么不同?”此處引導學生進行了“比較”、“歸納”。從而讓學生主動地講出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使學生的認識由“口頭”上升為“思想”上的認識。
三、有效設計問題,感受數學魅力。
本堂課無論是課中的習題還是鞏固練習,都能緊扣教學內容、符合低段學生心理需求,同時又將觸角伸向周邊的學科,實現數學學科和科學學科的有機整合。如在學生認識了基本的平面圖形以后。崔老師出示的各類安全標志,讓學生說說它們的含義再講:圖形的名稱等。這是學科整合的良好體現。又如課尾的小環節,符合學生心理的需求,又緊扣教學內容,能使學生在認識、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獲得一種成功的快樂和體驗,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提升。
本堂課值得探討的方面有:(1)在學生畫出了各類不同的圖形后,教師對作品作了展示,此時可否讓學生將作品分分類,這樣一方面可以發展學生的觀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時又能滲透分類的思想,進一步突破“長方形、正方體(形)”異同點比較的這一難點。(2)教師的語言技巧。如評價的有效性、提問指向的明確性等。在課中老師曾提問:“什么是長方形?什么是正方形?”等,學生的回答各異: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時,教師的評價如果能夠有所側重,有意識地將比較本質的詞句再說一說,可能會更助于學生認識圖形,以及學習用科學的數學術語描述的意識。又如課的結尾處,要求學生涂一涂時,教師的要求是“選一個涂一涂”而學生的操作中是“選一類涂一涂”,這需要更準確的語言引導。
一年級的孩子剛從幼兒園的課堂走出,經過半年的一年級的課堂訓練,基本上在課堂常規上已經訓練的不錯,整堂課學生的參與度也比較高,在課堂上老師的激情也是比較高,老師的語言、老師的教態也可以很大程度上融入到了孩子當中。
而針對這一節課的設計上以及孩子整體的掌握程度上來說,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幾點感想:
首先是這節課的設計理念,從常態上來說,我們基本上這節課是從周圍的生活中尋找這些常見的圖形,來引入這節課基本知識的學習,但是周老師這節課是以一張由圖形拼成的一張美麗的圖片來引入,接著就進入了正課——從立體圖形中找出平面圖形,這樣的理念應該說比較少見。而在聽取了周老師的解釋之后,周老師是想以此在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但是我們說我們的數學就是把一些復雜的東西簡單化,而且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是在新知是在舊知深入的基礎上學習的話,以此才可以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建立,而不是單純為了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而且很明顯這樣的引入給這節課的教學增添了難度,而由此因為這樣的問題,就像袁校長所說的因為這樣的問題,為了避免再次出現,我們的數學老師有通讀小學數學青島版教材的必要。
第二點,是關于本節課目標的確立。想讓孩子在一堂課上學到什么,我們就必須要明確這節課自己本身確立的目標。聽完課之后感覺周老師的這節課的任務并沒有完成,在評課之后知道了周老師定的教學目標就是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就是感知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圖性就是有這些基本的圖形拼成的,感知數學和生活的聯系,一個簡單的數學知識也是來源于生活之中,明確這一個基本的數學理念。聽了周老師的講解之后,感覺周老師這節課的目標沒有完成,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師自己本身沒有把這節課的目標確立好。我們說課堂上的目標必須要確立在孩子本身的'基礎上,是在孩子已有的認知的基礎上,確立自己“三講三不講”的基本內容,就像這節課老師自己還沒有明確針對這些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平行四邊形以及三角形”中重點講解的是哪些圖形,側重點是應該放在平行四邊形上,但是老師這一節課還沒有講解到平行四邊形。
第三點,是本節課教學策略的選擇上,我們說教學的策略就要根據學生的特點來制定,再次基礎上實施我們的教學策略,以此來掌握我們的知識。而這節課老師采取的幾個策略沒有起到這樣的作用,反而有點適得其反,就像是在講解長方形的對邊相等的時候,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來講解,但是卻沒有講解清楚,而且導致了基本的教學任務沒有完成。
第四點:課堂上孩子的達標度,因為前面設計的理念沒有搞清楚,在這基本課堂教學目標的確立和采取的教學策略的原因,使得這節課上孩子基本上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之上,稍微提升了一點,但是其他的任務基本上沒有掌握。
第五點:結合袁校長所說的我們的數學學科應該培養基本的數學思維的能力,尤其是孩子上課回答問題說理的能力,這一點需要在平時的任何一堂課的教學中都是需要灌輸給孩子這樣的理念并且需要逐漸培養孩子的這個能力,而真正孩子可以將這個能力養成的時候就是我們教學成功的時候。
我參加了進修學校的課堂觀摩活動,本次活動我聽課的內容是《讀數、寫數》?!蹲x數、寫數》是小學數學一年的教學內容,是認識數字的基本步驟。
本次講授的是長江東路小學的骨干教師孫楠老師,初次見孫楠老師便覺得她就是孩子心中的“好老師”,只見她溫柔可親,笑容可掬,聲音清脆。聽她講完課后看到孩子們滿足的眼神就覺得這節課達到效果啦!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讀數和寫數,課堂結構清晰合理,內容豐富,練習多樣。孫楠老師以復習鞏固開始讓學生練習讀數、寫數,讓學生區分讀數和寫數的不同之處,在課程的中間串聯數的組成這一知識點,讓內容更加的飽滿,并且讓學生認識到知識構建的重要性。本節課出現“計數器”數學使用工具,計數器的使用讓孩子明白個位、十位、百位、千位等數位的表示,形象直觀地展示給同學們!
聽完本節課我更深的感受是因為智力的不同孩子們學習的內容有很大的不一樣。我所在的學校是輔讀學校,孩子們的智商都低于常人,我們教學的內容也是有限的。比如:培智學校的數學講授的內容大多是百以內的加減、九九乘法表和錢幣的使用。在這九年的教學中錢幣的使用是最難的,可能有些老師不理解,認為錢幣的使用是最簡單的,在普通學校是不用教的??墒俏覀冚o讀學校的學生通常是不會用的,他們不理解錢幣的概念,更不會使用錢幣。
我們面對這些孩子雖然說他們學習知識的能力有限但是我們所做的是讓他們擁有愛人愛己之心,讓他們更好地生活在這個美麗的世界中。
今天上午,我和各年級組幾位老師聽了蘇xx老師的《兩位數減一位數、整十數》展示課,一節課下來,感覺體會頗多。
1、總的來說,這節課的教學流程清晰,各環節銜接較順暢。
2、復習舊知,課件呈現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的練習題目,激活學生的已有的認知體系,做到習舊迎新,做好新舊知識的自然銜接,為新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3、探究計算方法環節算,蘇老師大膽放手,讓學生通過動手擺小棒、撥計數器,在操作中探究計算方法,感悟算理,自主建構知識系統,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
1、感覺這節課,各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不合理。復習準備部分,設計出示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的練習,做到對計算方法的復習,共用5分鐘,明顯超時。接下來的探索新知部分的第一環節看主題圖,明確題意,列出算式,用時7分鐘,明顯超時,第二環節嘗試算法和匯報交流算法時教師語言重復次數太多,也浪費了不必要時間。
2、學生的自主探究過程,由于教師引導及調控語言力度不夠,加上平時課堂教學中沒動手操作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計數器和小棒操作)流于形式,一部分學生對算理不明,對算法和算理的匯報環節也就說不到點,這就需要通過課下的練習達到理解深化知識。
3、課堂第三大塊即鞏固練習環節只出示了一個基本練習,由于教師個人語言重復過分讓強調學生說算法,以至于后面的變式練習,也沒能進行,教學預設沒完成。這樣的情況出現,是授課老師需反思的問題,備課時對各環節的預設到位,用時也需做出預設,以盡量達到對整堂課時間分配的有效性的把握。
4、還有我感覺這節課教師的啟發及引導語針對性不強,缺乏指向性。有些數學用語不恰當,比如教師的啟發語:“35中的“5”代表什么?又問減數“2”代表什么?”應改為“個位上的5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檢查一下說成“驗證一下”,這些數學語言的錯誤都是教師個人應注意并改進的地位。
各位老師:
下午好!
今天我的任務是評萬老師的《七巧板》這一課。我們這套教材是全新的版本,但是也沒有專門的一課來學習七巧板。這個知識在教材上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一年級下冊學習平面圖形的認識時,以七巧板為操作的材料,讓學生體會圖形的拼組,知道像七巧板當中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正方形、三角形或是平行四邊形。第二次,是我們剛學完的角的認識這單元,在學生感知了直角、銳角和鈍角之后,有一個練習是讓學生了解七巧板中每個角的特征,以及拼角。所以說,零零散散的,學生對七巧板是熟悉的,而且,大隊部去年還有過比賽,拼圖形學生也都練過。但是,真正拼得好的卻也是寥寥無幾。
萬老師今天設計的這節課,有這么幾個地方,是值得我學習的。
首先,是開頭的情境創設。老師恰當地利用多媒體,通過聲情并茂的圖像、動畫等多種形式,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心理需求,進而主動參與學習活動。
第二,探求知識重過程和方法。這節課老師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充分認識了七巧板的特征。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在積極動腦、動手活動中,全面地掌握七巧板的特征。特別是在后面的拼組開始時,老師先設計了一個半成品,這樣既降低了難度,照顧了大部分學生,又在這個過程中,滲透了方法的學習。
第三,關注情感,評價多元。評價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老師多次讓學生將各種拼法展示出來,有利于學生觀察、比較,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幾點個人的想法:
一、因為這節課的時間是不夠的,所以,前面的內容是否可以整合一下。
二、這應該是一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活動課,老師應該是想通過這么系統的一個學習,讓學生,特別是還不怎么會拼的學生,找到拼的方法和竅門。所以,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能否提供給學生比較直接的方法。
分類思想是一種基本的數學思想,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事物進行有序劃分和組織的過程。本節課重點是觀察學生能否獨立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類,而不是教師提出分類依據,依據教材的編排意圖和學生的認識規律通過教學,使學生深刻體會到生活中處處蘊涵著數學知識,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學會用數學的思想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我覺得高老師的這節課除了目標落實比較到位,還有以下幾個突出的特點: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的內因的最好激發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睆倪@個意義上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促使其參與學習的基礎。因此,教師抓住教材提供的素材,從生活原型問題出發,創設文具店的生活情境,滲透分類給我們日常生活帶來的便利,引出課題,整個設計過程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情感發展。
面對低年級學生,高老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自主性、主動性、獨創性等主體精神和品質,有針對性、不失時機地進行激勵性評價,使學生得到心理上的滿足,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如:“你的想法很有新意”,“你們個個都是愛動腦筋的好孩子”,“xx小組的辦法真多”,“你們自已鼓勵鼓勵自已吧”等富有激情的語言,使學生感到置生于思維發展的自由天地中。
在本節課中,高老師非常注重了“導”,如:每次學生動手操作前都要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另外還注重了活動的梯度性,如第一次分學具,讓學生初步理解單一標準下分類的方法,第二次分鉛筆鼓勵學生找到不同的方法,按不同標準分類,兩次要求的不斷遞進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所提高。
總之,整節課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注重挖掘教材內在因素,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內容,使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動手能力、觀察能力、交流能力、合作精神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聽了連老師和陳老師《找規律》的課,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的教師對同一教材的不同處理,不同的教學策略產生的不同效果。從她們的課堂中,我們可以學到自己所沒有的東西,從而產生如果我來上應該怎樣上的共識。兩節課上的都很成功。其共同的亮點有:
1、兩節課在教學中都能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兩位老師都注重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和思考,經歷找規律的整個學習過程;
4、教學中都體現了教師是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學生有學習的主動權,是學習的主人,學生在觀察、比較、探索、小結中獲的新知。
兩節課的結構大同小異,在細節上又有所不同。第一節課導入以復習一年級學過的規律和主題圖導入,第二節課以四個小動物的出場順序情景為本節的循環規律做了鋪墊;找規律環節中,第一節課更重視用語言來表述規律,第二節課重點通過橫看總結規律,提煉簡潔語言;動手實踐練習中,兩節課都包含了鞏固、提高、延伸的含義,特別第一節課“手帕花邊的設計”,第二節課欣賞生活中的規律美。
建議:地板磚設計這一環節教材的意圖應該是要體現循環規律的“循環不斷、四面延伸”以及“規律美”,這兩節課都沒能真正體現出來。
聽完這兩節課,對《找規律》這一課題讓我有了更深的認識!
5月31日上午第三節課,我們數學組的老師齊聚在一年級五班,共同學習了張鑫老師執教的《找規律》一課,這節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推理等活動,探索圖形排列的規律?;仡檹埨蠋煹慕虒W全過程,主要有以下幾個亮點:
導入部分張老師巧妙地創設了一個挑戰記憶的游戲,第一幅圖中的圖形是雜亂無章的,幾乎沒有學生記住圖形的排列順序,第二幅、第三幅圖中的圖形有規律,學生很容易記住。這一環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并從這環節中讓學生初步感受有規律的事物不僅便于記憶,還更美觀,自然引入課題,為下面學生探索規律,體驗規律做了充分的準備。
在新知傳授過程中,張師能夠充分相信學生,大膽得“放手”于學生,讓學生在教師出示的主題圖中自主探索、尋找、認識、感受、發現規律的.存在,并突出“找”這一過程。通過“找”彩旗、“找”彩燈、“找”小朋友的排列特點,有哪些規律,讓孩子們找一找,說一說,發學生自主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同時使學生在充分發現規律、感受規律的同時,體會成功的喜悅。
數學學習過程應該是一個充滿活動的過程。張老師充分利用孩子們喜歡的貼畫,以小組為單位,創設有規律排列的圖形,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體驗,讓學生在活動中去感受,去發現,去創造,加深了學生對規律的進一步認識,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創設情境:
再過兩個月,就是同學們自己的節日“六一”兒童節了,你們想不想在那一天,把自己的教室布置得漂亮些呢?好,老師現在就帶領大家去看看別的小朋友是怎樣布置他們的教室的。
2、觀察提問:
(播放動畫)說說你都看到了什么?。
3、發現規律:
學生匯報發現的規律。
剛才,我們通過觀察,發現了東西都是有規律排列的。
4、應用規律:
(出示課件)根據規律填空。
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把沒有完成的完成。
二、操作中深化規律。
1、自己動手涂一涂。
2、貼一貼,展示作品。
三、欣賞、發現生活中規律。
規律在我們的生活中真的是無處不在呀,有規律的事物會給人一種。
優點:
1、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
2、本節課遵循了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
3、精心設計數學活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4、形成多元化的學習方式。
建議:
學生的感悟、運用非常到位了,如果老師能讓學生多說一點就好了。
上周聽了一(2)班覃老師的《找規律》這一課。這是一年級下冊教材《找規律》的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找出排列規律,會根據規律找出下一個物體。還要通過認、涂、擺、畫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整堂課覃老師對教學目標的落實非常到位,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學習。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濃厚興趣,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數學知識。在教學中覃老師巧妙利用低段學生的特點,在課的一開始就設計了觀察主題圖,讓學生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讓學生觀察彩旗、燈籠是怎樣擺放的,生動有趣的課堂引入,使學生對新課產生強烈的興趣與好奇心。
知識的學習過程是循序漸進的,覃老師這節課很好的體現了這一規律。教師先是讓學生觀察主題圖,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讓學生觀察彩旗、燈籠是怎樣擺放的。在呈現學生圍成一圈的情景時,許多學生說出的是(男生到女生)的站立規律,覃老師引導學生按順序觀察,但由于是圍成一圈,不便觀察。課件及時呈現學生站成一排的畫面,將復雜的圖形簡單化,許多學生紛紛說出了(女生到男生)的規律。
此外,規律內容的教學也由簡單到復雜,鞏固練習環節中的練一練,設計了5組圖形的排列,讓學生從簡入繁地找出它們的規律,及時將所學知識得到鞏固;讓學生在說一說、擺一擺、涂一涂中實現對學習內容的深化理解,“有規律的排列”在學生的頭腦中越來越清晰??梢婑蠋熓至私鈱W生的認知結構、已有的知識和具備的能力。所以在施教的過程中,覃老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學情比較靈活的駕馭課堂教學的流程,既讓教學活動的開展處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又能不失時機的處理好課堂教學中隨機生成的情況,教學的有效性得以較好的實現。
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于本節教學內容的活動性和探究性比較強,所以在教學設計上,覃老師多采用學生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通過課前感知規律——情境中發現規律——操作中深化規律——體會中創新規律——生活中應用規律這五個環節,由淺入深,層層遞進進行教學。她能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借助課件創設學生喜愛的情境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充分參與到探索規律的各種活動中,自主探究、主動地去發現,創造規律。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同時也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這一節課當中,學生始終處在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中:看得專心、聽得仔細、想得認真、做得投入、說得流暢、合作得愉快。真正體現了以積極的情感投入,極大的調動思維活動,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體。一節課下來,學生都沉浸在數學的美當中,感悟著各種有規律的排列。
周三早讀時間,我們數學組針對開學以來的常規進行了常規展評教研。
數學組的老師們都很積極,學校組織這樣的活動,是對我們機體常規的一次督促。我想我們不僅僅是為了一次檢查,更是為了老師們教學水平的進步,以學習他人的優秀之處為目的,更好的成長自己,借鑒成為自己的。相信通過今天的常規展評,老師們會反思自己的常規。這次常規包含了教案、聽評課記錄、學習筆記、學生作業這四個方面的常規??吹嚼蠋焸兊慕贪概喌暮圹E,像xxx老師,xx老師,批閱認真。給人美感。由于是集體備課,所以備課上力求完美。一方面每位教師都能認真備課:
(1)少部分教師做到統觀全冊。均有超前備課。
(2)書寫較以前規范,教學環節齊全,教學過程比較詳實,個別教師教案中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抄襲教案的現象逐步減少。
(3)備課從目標的制定、教學方法的設計及教學手段的運用能體現新的課改理念,能注重學法的指導。
(4)集體備課基本能做到二次備課,備教材、備學生。另一方面教師寫的教學后感比前一段時間有所提高,少部分教師的課后反思能體現教師對教材處理的新方法,能側重對自己教法和學生學法的指導,并且還能對自己不得法的教學手段、方式、方法進行解剖。聽課記錄更是教師成長的捷徑,只有會聽評課,才會成長的更快,尤其是新教師。教師主動聽課、評課的積極性有所提高,并把精彩的瞬間記錄下來。作業方面,本次檢查發現大部分教師作業設置適量、適度,均能及時批改作業。有等級有激勵的語言。學生作業中的錯題能及時更改。多數學生書寫比較認真,格式比較規范。教師批改記錄比較細致,能夠反映學生作業中的錯誤做法及糾正措施。像任忠艷老師的那叫一個漂亮,我想也與老師的面批面改離不開的;孟慧麗老師班的作業也很精彩,她告訴我說:讓學生用同一個顏色的鋼筆寫作業,并且要求提前說到,那就沒有大問題了??磥硪雽W生的作業干凈整齊,那老師就要用心做到督促和要求共在。
完成教學常規是對老師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落實教學常規才能使教學工作得以正常有序開展的根本保證。只有搞好教學常規才能有成功的教育。教學常規培養教師的基本功,決定教師的教學能力。
出示本校一周前“慈善一日捐”活動的照片,從學生身邊的事例導入新課,通過生活體驗,引發學習興趣。
(一)、小明也是個非常有愛心的孩子。募捐前一天,他拿出了儲蓄罐,想數一數自己攢了多少錢。
(放錄像:小明倒出儲蓄罐里的錢,拿出一元硬幣,說:咦!這是多少錢?)
(二)、認識1元
這是多少錢?你是怎么看的?
師小結:我們可以通過看字樣、顏色、圖案等辨別人民幣。
(三、初識不同面值的人民幣
(四)、進一步認識人民幣
2、小組活動
3、匯報分類情況
教師相機介紹:元、角、分是人民幣的單位。
(一)情境設置:
(二)生分角色活動
(三)師生表演
在表演中引出1元=10角
情境的設置,既使學生初步體會人民幣兌換的意義,又能使學生在分角色活動中對元、角、分的進率有了初步認識。師生表演更是把這一活動推進了高潮,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進率。
評課記錄
4月20日學校對一年級進行教育教學工作調研,我聽了林老師上的數學課《認識人民幣》,該課教學中“認幣----換幣----付錢”的線索清晰,較好地體現了新教材編排的意圖,由以往的“只重視認識”轉向“有認識,重使用”;同時注意根據低年級學生特點采用兩人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主動學習,學生興趣濃厚,教學效果好。
這一節課老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設置情境,通過分類活動、換錢活動、購物游戲三個實踐活動教學。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認識人民幣,了解元與角,角與分之間的進率關系,體會到人民幣的功能,同時滲透勤儉節約的思想教育。本節課以下幾方面體現較好:
1、情境教學使整節課環環相扣
新課程非常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也一再強調數學的素材要來源于學生的生活,然后重新回到生活,應用于生活。本節課的情境來自學生一周前剛親身經歷過的“慈善一日捐”活動,以“小明”在這一活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為主線,把整節課編成了一個故事,把知識穿成了串,溶于故事中。學生始終處在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之中:看得專心、聽得仔細、做得投入、合作得愉快。真正體現了以積極的情感投入,極大地調動思維的活動。
2、較好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變“教”為“導”,整個活動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播者,而是充當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參與者、組織者。教學過程始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創設了一個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課堂上大多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讓學生在觀察、操作、實踐、交流、討論等多樣化的形式中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取知識,將新知納入自己原有的知識網絡,不僅對知識掌握得更牢,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這節課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兩點:
1、小組合作學習沒有真正落到實處
小組活動時,學生聚在一起,三三兩兩地你問我答,學習氛圍非常濃厚。教師穿梭在孩子中間,非常滿意,覺得將“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新理念運用得比較成功。但隨著課時的延續,從學生的作業中發現有相當多的孩子對被遮住數字的人民幣辨認有困難。原因可能是在小組活動中,大部分學生只是根據人民幣上的文字、數字讀出它的面值,沒有認真觀察人民幣的顏色、圖案、大小等因素,而教師沒有及時給予點撥??梢?,合作學習不是放任自流,在小組活動中,教師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有時要做必要的點撥,以保障學生活動的有效性。
2、關于教學內容
有關人民幣的知識,學生并不陌生,有一定的直接經驗。這節課中,一些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如果教師在課前能對各個層面的學生知識起點進行充分的調查,不拘泥于教材和教參,也許還可以把這節課的內容拓寬一些,上得有深度一些,更有數學味一些。
第一次聽馮老師的課,感覺雖然是新老師,但無論從教材的挖掘還是課堂的組織方面都像是很有經驗似的。個人素質還是很高的。
1、游戲導入,師生一起拍手說10的組成,很適合低年級學生好動的特點,在動腦動口的同時,手也沒讓閑著,很快將學生注意力收到課堂上來,復習了舊知,又為本節內容作了鋪墊。
2、教師擺圓片,讓學生說圖的意思,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讓學生在直觀的圖形中感受算式的意義。在學生說出四個算式后,又利用課件蓋住的數,問學生沒有圖形該怎么算,引導學生說出計算方法,設計巧妙,資源得以充分利用。
3、由扶到放一步步引導學生總結出10的加減法算式。
5.練習設計有層次、有坡度。
4.全課小結采取由學生自己回顧總結的方式,注重培養學生語言表達和歸納知識的能力。需要改進的是:在小組合作學習方面需要培養。
梁老師在執教《認識鐘表》一課時,充分尊重學生位主體的地位,利用多媒體課件和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同時教師將學習與平時的學習生活練習起來,充分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理念。
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潑好動、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根據這些特點,梁老師結合教學內容,使用了自制的直觀教具,創設了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例如在導入時利用猜謎語的方法很快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更是利用兒童話的語言,和學生站在同一高度,組織學生的數學學習,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濃厚。
數學源于生活,沒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數學。梁老師在教學本課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從生活中找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此對數學產生興趣和親切感。根據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通過一些具體事件如:幾時起床,幾時睡覺,幾時上課等,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學生的時間觀念。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十分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讓小耳朵注意聽,讓小手放到位,耐心的培養學生,糾正學生的學習習慣。這樣持之以恒的培養,學生一定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建議:
在課堂教學中,要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以此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聽了康老師的課,本人受益匪淺??道蠋熣澱n充分體現了讓學生成為數學活動的主人,教師只是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基本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本著科學、新穎、實用的原則,使整堂課體現出新趣活實四個特點:
:教學理念新。本課教師在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師生角色轉換、評價多元化、學生主體參與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改革與創新,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
:教學過程趣。本課教師注重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如從舉左右手到找身體中有左右之分的部位,再到介紹左右兩邊的同學,再到淘氣家的位置、整理學具等等,無一不讓學生感覺到學生來源于生活,學習數學是一個充滿樂趣的過程。
:教學方法活。本課教學中,教師轉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充分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學習知識。如在體驗左右的相對性環節,教師不是直接的告訴,而是讓學生在充分的體驗基礎上,進行交流,從而自行體會到左右的相對性。
:教學結果實。本課的教學效果非常好。孩子們能在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中,學有所得、學有所獲。不同層次的孩子都得到了應有的發展,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總之,本課教師在充分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每個教學環節緊緊相連、環環相扣、活而有序。在此不難發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應有的凸顯,孩子們自主探究的學得到有效落實。自然這樣的課堂是生動的、鮮活的。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pingyujiyu/70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