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于所讀書籍的個人評價和感受的總結和概括,可以幫助讀者梳理自己的思路和觀點。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欣賞和借鑒。
假期有幸讀到了這本書,它是上海市特級教師常生龍老師所寫,全書共分五個專輯,分別依次是教學即創造,教學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理論即支點,變革即未來。
教學及創造這一章中感受最深的是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書中談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
一教師和學生都對學習充滿期待。
二教學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讓學生明白單干完不成學習任務。
如何做到讓教師和學生都對學習充滿期待呢?書中介紹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翻轉教學11法》這本書中寫道:新開學的第一周對一位教師的重要性,期中第一節課尤為重要。到一個新的環境,難免會有很多的不適和恐懼感,我們最希望的就是有一張地圖,可以按圖索驥,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另外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也是讓大家對學習充滿期待的好方法。
除了做到這些,我覺得從教師方面來說,還應該在以下方面多努力。教師應該做到從心底里關心熱愛學生,熱愛自己的教育事業,把教學當作一項事業來做。特級教師閆學曾說過,好老師的五個特質:把教師職業當成事業來做。你是否能不斷地突破自身的局限,開拓新的疆域。有一種耐得住寂寞的精神,在某一領域沉淀下去,打造自己,自己的專屬平臺。為自己創造機會,學會主動出擊。博大的視野格局聚焦在美好的事物上。
余映潮老師也說過優秀的學科教師是什么樣的人?首先應該是熱愛學習的人,應該是定力強大的人,應該是目標明確的人,應該是精干提煉的人,應該是技藝高明的人。
作為老師如果我們朝這個方向去努力,那么我們就能給學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從學生方面來說,如果學生從內心里渴望學習,把自己的內驅力激發出來,那么他對學習一定會竭盡全力。
心理學上的羅森塔爾效應,亦稱“皮格馬利翁效應”、“人際期望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能戲劇性地收到預期效果的現象。由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于1968年通過實驗發現。
總之我們教師要想做好工作,應該做到尊重信任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老師在課堂上口若懸河,講得頭頭是道,學生也為教師淵博的知識所折服,但一堂課下來學習的收獲卻不多。原因何在?其實就在教師將講臺看成展示自身才華的舞臺,僅僅讓學生做了觀眾,課堂教學沒有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要做到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需要教師轉變觀念,將課堂上的話語權將給學生。學生心中的疑惑表達出來了,教師才知道學生問題在哪里。從學生講出來的那些語焉不詳的話語中,教師或許能辨別出這個問題的另一種思路。
賁友林老師這樣說過,學生能夠安全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才是真正的課堂。他講述了自己在上課時發生的一件事情。邊長是90厘米的正方形,如果邊長增加三厘米,周長增加多少呢?學生用三種不同的方法,畫圖有理有據的解釋出來。賁老師看到學生的做法跟自己預設的完全不一樣。如果是我們平常的老師,肯定會訓斥學生,告訴學生答案是就那一兩種。
可是,賁老師卻善于抓住這樣的意外。他常說意外,并不是教師制造出來的,而是還原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真實想法,這樣的意外,其實更對學生來說,就是他們本身的學習狀態與場景,更多意外的出現緣于學生以他們的方式在成長。大部分新教師,在自己的知識系統不完備,教學經驗不足時,都會潛意識地對課堂對教學進行控制。而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師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教師不是簡單地教教材,而是將教材轉化成自己的教學資源。因此教師要做到解放學生,解放課堂,解放教學。
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還需要在教學下課堂細節上多下功夫。就拿課堂提問來說,很多教師常低估學生提問的能力,其實是因為沒有做到有意識地對學生加以培養。我們在觀摩名師的課堂的`時候,發現那些名師總是善于將學生提出的問題轉化成自己的教學資源,從而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能被激發出來。黃厚江老師講觀摩課時,讓學生大膽地說。語文課堂應該讓學生做到有要求的說。黃老師一直認為,說比想更重要。
由于長期的學習習慣,中國的課堂上教師就是不讓學生說話,有的老師還課堂上學生不敢說話作為驕傲的資本。不說話,學生的思維是停滯的。不說話,學生上課時是容易走神的。不說話,學生上課是很容易睡覺的。學生說的形式有多種,有復述,轉述,描述,還有交流閱讀感受。學生上課時大膽的說,把所有問題暴露在課堂上,那么將來他做試卷的時候問題會越來越少。我們作為教師應該有這種勇氣魄力,來解決學生在課堂上暴露的問題。
學習能力的提升,不僅體現在學科知識的掌握上,更體現在文化素養的提升上。我們都需要為之努力。
現在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單打獨斗是不行的,必須有團隊意識。美國著名的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提出的金字塔學習理論,用數字形式形象地展示了采用不同學習方式的學習效果。
在塔基第一種學習方式是聽講,學習效果最低,兩周以后學習的內容只能保留5%。
第二種通過閱讀方式學到的內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種用聲音圖片的方式學習,可以達到20%。
第四種示范,采用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記住30%。
第五種是小組討論,可以記住50%的內容。
第六種是做中學,實際演練可以達到75%。
最后一種是在金字塔塔基位置的學習方式,是教別人或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學生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與參考一些學習。
在自己的課堂上我還是比較喜歡小組合作的。讀課文的時候讓小組內成員開火車讀,以小組的方式進行pk賽,這樣學生上課就不容易走神。在講解閱讀理解題的時候我也喜歡讓同桌互講,或者小組內互講。閱讀理解題是有一定的方法技巧的,部分學生理解能力差,老師講解的不能充分吸收,讓小組內在講一遍程度好的學生能更熟練掌握,程度不好的學生可以明白怎么做。
總之,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需要老師改變傳統的觀念,努力做好以上幾點。
打開常生龍編寫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第一輯"教學即創造",就被書中介紹的名人教育理念所吸引。這一輯一共介紹十位中外教育界的名人,他們無論在教育理念還是教學方法上,都有自己的創造。教學工作是最有創造性的工作,是我讀完這一輯后最深的感悟。
在教學工作上,最容易做的是照本宣科。堂上,按部就班地按照本上,不會有錯,但如何把本上的知識融會貫通,讓孩子們喜歡上你的,卻需要老師的創造性。
學生為何喜歡多才多藝的老師?因多才多藝的老師的堂是豐富的,是靈動的,老師自身的知識的博大和自身素養會影響到孩子。孩子欣賞博學多才的老師,也是自然的事情了。
記得讀師范時,"選與寫作"是比較枯燥的,而那位老師,每節都是很快講完本上的知識,就會給我們講他心中的《紅樓夢》,講細節,講人物的性格和命運,就是因老師的講解,才讓我用心去讀這部經典巨作,注重書中的細節部分,甚至跑到圖書室尋找關于解讀《紅樓夢》的一些刊物和??丛u論,會讓我讀得更深一些。寫作成了我的最愛,我喜歡老師的博學,期待他能給我們介紹更多的名著經典。
如果僅僅是照本宣科,那些沒有多少吸引力。這位老師把選上得豐富多彩,激發了我們去讀經典名著的熱情。也是從那時起,我才深深地愛上閱讀與寫作。
第一輯中寫到夏昆老師,他不甘于每天對字詞句篇的分析,想在常態化的教學之外,提供一些更有利于學生人素養提升的程內容。于是他開始了語、詩歌鑒賞、音樂鑒賞、電影鑒賞等四門程的教學探索。在高中繁重的學科學習任務之中,給學生們送上了一份份心靈雞湯??此葡睦蠋熢诓粍照龢I,其實如果學生學會了鑒賞,從電影中,從歌曲中,從詩歌中體悟到不同的美感,提高了自身的人素養,學生們的語素養自然提升,我相信語成績也會自然提高的。
特別是語教學工作,如果僅僅抱著本在教,那孩子們不會走得高遠,也不過是做題的機器而已。如果從多方面入手,逐步培養孩子們的讀寫習慣,看似老師在做與教學無用的事,甚至是多受累的事,但走到一定階段,你就會發現,所有的"無用"變得那么"有用",甚至讓孩子的語素養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教學工作的創造性至關重要,它會讓孩子們看到不一樣的天空。在一堂看似平淡的堂上,老師的引領和發散思維,會讓孩子們看到更廣袤的世界。我喜歡多彩的堂,喜歡看似天馬行空,實則老師把手中的線收放自如,讓孩子們在蔚藍的天空上翱翔的堂。堂雖小,但我們的思維不能狹隘。老師在堂上的創造性就尤為重要了。
在剛剛接觸孤獨癥譜系的孩子后,我有一段時間很是迷茫,后因閱讀了一些理論專著,我突然領悟到,他們更需要靈動的堂。雖然是個訓,他們也需要豐富一些的語言訓練。本身孩子們就有刻板行為,如果僅僅運用aba訓練方式,孩子們更是呆板。但運用vb進行語言訓練,就靈動了許多。每一節的個訓,我都設置了多方面的訓練形式,即便是接受性指令這一個環節,我也要設置多方面的訓練內容,既有身體部位識別,也有繪畫和粗大動作訓練。特別是手指謠,邊做動作邊填詞,孩子們很是喜歡。有時會根據孩子的情緒,調整程,只有讓孩子喜歡上我的個訓,我才能給予最佳的康復。
我們的教育是充滿愛的'教育。史沃普這位童書作家,僅僅是輔導孩子十天的寫作后,就愛上了孩子們,堅持為孩子輔導寫作,陪伴小學畢業。他用滿腔的熱情對待所教的孩子,做出了與眾不同的成就。僅僅有愛是不夠的,愛,是前提,重要的是要有智慧,也就是要有創造性。麥考特、雷夫、鐘杰就是這樣的老師。麥考特能讓最調皮搗蛋的孩子認可是最好的老師,雷夫能讓6號教室里的每個孩子愛上閱讀,并在教室里建立起世界上最小的經濟體,讓每個孩子學會遠足前做好準備。雷夫的6號教室充滿了魔力,我很早就買過這本書,讀了一遍又一遍,從中獲得了許多的啟發,佩服雷夫的創造性教學模式。(fsir)鐘杰在轉化問題生上有自己獨創的方法,僅僅靠愛是不夠的,關鍵是老師的智慧,有了教育智慧,才會讓愛變得有價值,有意義。
吉諾特所說的這句話,對老師而言是一定要牢記心中的:"語言既能使人明,也能詩人野蠻;既能使人受傷,也能使人得救。"說出去的話,如潑出去的水。常言說的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最為老師,說話的方式尤為重要,罵人和訓話是語言暴力常見的表現方式,侵犯隱私是語言暴力的一種體現,但質問也是一種語言暴力。
原我們教聾孩子,因手語的限制,可能老師的話語不能完全傳遞給學生,即便是有語言暴力,學生僅從表情和動作上也感受不那么真切。而如今我們學校已經轉型,面對新的群體,我們真的要在說話藝術上下點功夫,如何把話說好,讓孩子們接納,讓家長們接受,這是需要下功夫的。孩子們需要我們鼓勵,家長們需要我們去傾聽。鼓勵,讓孩子們更加自信;傾聽,讓我們理解家長們的內心痛苦。理解、包容,接納,慢慢地我們會發現,他們也是一群可愛的孩子們。
老師的認可,是一縷陽光,會讓孩子感到溫暖,會催孩子們上進。我們都從孩童走過,回想過去的時光,能讓我們深記心中的老師,往往是在學習和生活上給予關愛的老師。特別是那真誠的善意的話語,讓人牢記一生。
特殊教育的教學工作是更需要有創造性的工作,一堂,不再是單一的程,需要多方面訓練融合在一起,語中融合著動作康復,體育中也滲透著語言康復。孩子們千差萬別,對孩子的要求也變得有梯度,需要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成長需要,設計程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給孩子最適合的康復教育。
時代變遷,科技進步,作為教育者,需要不斷的跟著時代成長。如何成長?在閱讀了《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后,我覺得最好的成長,就是豐富自我的閱歷。書中精選了好多作者的研究,有關于課堂教學和學生成長的書有關于籍,教育和生活的,還有提到學校即社會,理論即支點和變革即未來等五大方面。每一篇文章都從作者不同的視角去闡述了其中的利弊,有著啟迪和喚醒作用,需要細細品味。不管是“行萬里路,不如讀萬卷書”還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些話都有它提出的理由和時代背景,準確的說,經濟和條件允許,行萬里和讀萬卷書,都是當今時代必須去嘗試,去體驗,去努力成長。其中讀萬卷書,是成長過程中最經濟實用的辦法。
拿到書,我都是習慣找自己喜歡的文章先看看,最喜歡的就是本書《活在當下》。此文章提及到心理學上一個很著名的情緒abc理論,a是指事情的前因,b是信念和我們對情境的評價,c是指事情的后果,即自己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結果。不同的人,看到同一個事情會有不同的結果,我們可能會責怪是引發事情的a,但是因為b的詮釋或者信仰不同,會導致不同的c結果出現。這就告訴我們,我們要學會從關注事件或者他人a引向關注自己b和結果c,即我們期望事件結果c往積極一面發展,我們就應該改變自己對事情a的看法,往積極的一面去思考。從而時刻提醒自己“活在當下”,才能讓自己有源源不斷的正能量,這樣才能以身作則,給學生傳遞正能量,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做到以身作則,以身示范,多引導學生關注每天自己的成長,體驗生活,提高自己的覺察力,活出真實的自我。
書中在《如何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中提到,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提到了可以通過每天竭盡所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在乎他們,或者精心設計每一節課,注重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聯系;或者傾聽學生和家長的所思所想,用同理心的方法去感受對方的的'所思所想;或者主動聽取學生的反饋或者建議,真誠的向學生展示自己的積極的教學態度等。喜歡書中提到這些建議,這些也告訴我們跟學生構建好師生關系,有助于我們更好的教學,還能在關注學生的過程中聆聽學生的故事,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可以多豐富我們的閱歷。
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的習慣?書中《教育就是讓學生養成好習慣》里提到葉圣陶告訴我們養成好習慣的方法有從細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和發揮教師以身示范的作用。其非常好的告訴了我們教書育人,需要以身作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習慣的養成不是一天兩天,是需要有個過程的,這個需要我們教育者首先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比如培養學生有課前預習的習慣,這個不是布置課前預習就好,需要有個指導過程。那我們就可以在課堂上預留學生預習的時間,了解學生的是否掌握如何預習,然后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提示和指導,培養學生學會預習。
書中還提到教書是為了無須教。我是挺想實現這以目標的,但是如何做到無須教?目前我在課堂上的做法就是布置好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希望學生能在規定時間內自己通過閱讀課本找到我預設的問題,并在學習過程把自己的疑問提出來,我在預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段留意學生的情況,如果有學生有疑問,就進行一對一的解答,如果有大多數學生問到了同一個問題,則需要在全班同學的面前講述這個問題,如果學生都會的問題,就給學生展示的機會,自己說出自己自主學習的情況。這個對于預留課堂時間自主學習是做到了,可是在學生展示方面還是比較欠缺,這種操作也在根據學習內容在不斷的調整著,具體教學效果也是比較擔心的事?想改變課堂上始終充滿著教師聲嘶力竭的叫喊聲,實現較是為了無須教,但是對于效果,我還是不能胸有成竹。所以呈現出來,希望大家能提出一些寶貴的意見。也希望我能夠通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實現書中所說:“教是為看實現不需要教?!?/p>
作者吳淑英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收錄了作者對50本經典書籍閱讀后闡發的感受。作者10年來堅持每周閱讀一本書,十年如一日。涵蓋了教師需要閱讀的不同類別的好書。每個專輯里的選書,都是作者精心挑選的,比如在“教學即創造”中,作者選取了名家于永正的《做一名學生喜歡的教師——我的為師之道》。于老師是大家公認的當代教育家,他的課堂如行云流水,與學生互動親切自然,于自然、樸實中顯功夫,他的課堂學生學得開心,也學得扎實。作者從于老師書中提煉出“自己先變成孩子”的學生觀、“遵循教育規律”的教學觀、“要時刻以身示范”的為師觀。沒有干巴巴的說教,但道理卻深入人心。
教育改革,千頭萬緒,但重中之重是教師,教師是改變課堂,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師,我的收獲有以下幾個方面。
教室的陣地是課堂,教學,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所以我們要讓課堂確確實實成為提升學生能力的場,而不是讓學生,僅僅做我們的觀眾;我們要把回答問題的權利交給學生,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正確的答案;我們要歡迎學生隨時舉手提出問題,而不是自顧自講自己的課;我們要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回答學員問題,而不是只關注舉手的少數學生。
教師在課堂上提問的時候,經常會遇到不愿作答的學生,“我不知道”是這些學生的口頭禪,一些教師由于趕進度等原因,往往不再繼續追問,而是選擇另一個愿意配合自己的學生來回答。當一個學生發現他在課堂上回答“我不知道”比回答具體問題來得方便,更好應付老師的話,他就會選擇不回答;當一個學生發現自己趴在桌上睡覺,而老師不管的話,他就會經常趴著,學生不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很多時候是為了逃避責任。如果教師沒有及時發現這種傾向,讓其在課堂上一次次“得逞”,最終就會變成一種習慣,從而導致課堂死氣沉沉。
該怎樣處理這種問題,文中提出“杜絕退出”的技巧,即從學生不能回答的問題開始,直到他能給出正確答案,或能重復正確答案為止。這樣就保證了學生時時處在課堂文化場中,無從躲避,無法偷懶。
讀著這樣的文字,我終于明白,原來我們課堂上偶爾的疏忽和懈怠,都會讓學生有機可乘,帶來不良后果。只有制定高遠的目標,嚴格要求學生,才會產生理想的教育效果。
教任何功課最終的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好比牽著孩子的手,教他學走路,卻隨時準備放手,不教不是因為知識學完了,而是因為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并且學一輩子。
如何做才能達到這種效果呢?當然先要從培養學生的習慣入手。一個人培養的好習慣越多,這個人的能力就越強。這要求我們教師要從最細微最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以身示范,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其次,我們還要清醒地明白,教師并不能真正將知識傳授給學生,知識只有自己去求,別人的知識只能由別人去應用。讀到這里,我心里不停的犯嘀咕:這么多年,是不是自己一直教的都是假語文?文中還這樣寫道,知識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教給別人的,生活經驗不是隨便談談隨便聽聽就可以取得的。只有將外界一切融入我們的生命,將教材內容與孩子們的實際相整合,給學生提供充分探索、感悟、體驗的時空,才能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最終實現不需要教。
原來,教育教學這條路,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樣簡單,那樣平坦,讓我們永遠懷著一顆敬畏之心去工作吧。
當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十分忙碌和勞累的時候,最容易堆積負能量,負面情緒一旦引爆,對人對己都有害處?;钤诋斚率墙o予自己正能量的最好方法。
曾經在樊登老師的讀書會聽到一本書《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作者一行禪師的悟性非一般人能比,樊登老師的講解更是明白有趣,我喜歡這種充滿正能量的內容。怎么樣才能活在當下?首先我們最應該做好的一件事,就是有覺察力的安于當下。并時時用正念提醒自己,以全部身心專注于當下的每一件事,比如吃飯、穿衣,比如工作、休息……其次,要完全接納自己,對工作中的不良情緒,用慈悲之心對待她,照顧她,溫暖她,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公。
如果我們每天都能專注地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走好腳下的路,那么每一步都是通向成功的路,即使路途再遙遠,我們也終能抵達。
教師和學生是一對相互依賴的生命,是相互影響的伙伴。是一對共同成長的朋友。教師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墻,為學生遮風擋雨;教師彎下腰來,就像一座橋,引領學生走向智慧的彼岸;教師挺直腰板,就像一把梯子,引領學生攀登科學高峰。
我們要擔負起教師的使命和責任,就要做一個善于獨立思考的人,而不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就要做一個情感健全的人,而不是僅僅把學生當作分數的機器,讓學生淪為學習的奴隸;就要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而不是安于現狀,不思進取。
如果沒有分數,那么我們的教育就無法面對今天;如果只有分數,那么我們的教育就沒有明天,沒有未來。教育何去何從,迷霧重重,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思考。
費爾巴哈曾經說過:“你的第一責任便是使自己幸福,一個使自己幸福的人,也就能使別人幸福?!遍喿x之美,美在感悟;閱讀之美,美在積累;閱讀之美,美在常讀常新。閱讀能夠促使教師的自身成長,豐富教師的教育智慧,使教師享受教育成功帶來的幸福。
掩卷沉思,再次感謝作者,他為我們打開了一扇又一扇的窗,讓我們看到教育天地的無限風光和萬千風景。衷心希望能夠每一位教師都能熱愛讀書,讓我們一路修行讀起來,一路修行寫起來!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收錄了作者對50本書閱讀后闡發的感受。作者來堅持每周閱讀一本書并寫一篇讀后感,十年如一日。本書是在500多本書500多篇讀后感中挑選出來的。很多文章當初在作者的博客里曾經閱讀過,但打開浸著墨香的新書,發現這些似曾相識而今又經推敲修訂過的文字,被作者精心架構的五個小專輯,分別是“教學即創造”、“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理論即支點”、“變革即未來”,足見作者的用心。
這不是一本普通的文集,而是內在有著嚴密邏輯聯系的教師閱讀圖譜。書中作者列舉的書,也跟著買了不少,但認真閱讀引發自己新的思考,不多。近日閱讀《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時,偶爾還會翻出對應的書籍,愈發感受到常局閱讀的思考之深及論述之廣。
作為教師,按理說應該是讀書人。但是,倘若沒有培養讀書習慣,根本就不算是讀書人。最近讀《閱讀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有些話雖然不是第一次讀到,但仍舊有很多共鳴。正如本書里所說的,閱讀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著思想的江河?!笨赐瓯緯?,更是同樣的感受?,F摘錄幾點感受與心得:
一、了解是教育的前提。
沒有了解,就沒有有效溝通,沒有有效溝通,就沒有理解,沒有理解,就沒有教育。用柔軟的眼睛看待孩子,愿意為了孩子而改變,找出任何一種和他深層對話的可能,那么你會發現你身邊的孩子,正在開始學會微笑,那潛藏在內心的熱情,也即將會大大地發光,大大地發熱。教師和學生是一對互相依賴的生命,是互相影響的伙伴,是一對共同成長的朋友。成人只有放下架子,懷一顆真誠的心,才能走進孩子,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教師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墻,為學生遮擋風雨;教師彎下腰來,就像一座橋,引領學生走向智慧彼岸;教師挺直腰板兒,就像一把梯子,引導學生攀登科學高峰。
二、將教師和學生凝聚在一起的',就是信任!
很多學生學習成績不好不是能力有問題,而是尚未培養出思想上的韌性,以及孜孜不倦、不屈不撓克服苦難的精神。我們常常將學生成績的不盡人意歸結于學生的無能,事實上,這些孩子并不是智商低,而是情商低。一個人的成功與否最主要的取決于情商而不是智商。情商培養應該成為學校教育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目前急功急利的教育忽視了對孩子情商的關注與培養。
三、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
只有學生自愿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無論是整個學期的教學,還是每節課的學習,在開始之前老師都要給學生一張清晰的“地圖”,讓學生知道自己的起始位置在哪里,要達到的位置在那里。學科教學應該有宏觀目標與規劃,中觀計劃與策略和微觀的課堂設計與活動。每學年、每學期、每節課,學生都應該明確知道本學科對自己的預期目標是什么。課堂教學應該以學習為中心的。導入部分,不僅要喚醒學生已有的相關知識,讓他們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也應該激發對新知的學習欲望,明確自己要去什么地方。
四、別讓童年在信息時代消逝。
身在教育前線的教師會發現,兒童正逐漸丟失羞恥心,變得無所畏懼。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鋪天蓋地、泛濫成災的信息資源占據了兒童的時間,良莠不齊的知識進入他們的大腦,兒童成人化日趨嚴重。沒有羞恥心和敬畏感、沒有思考力,兒童犯罪屢見不鮮。若干年后,今日的兒童將會成為世界的公民,可想而知那時的世界會是什么樣的。在物欲膨脹、信仰缺失的時代,社會呼吁道德重建、教育轉型、尊重個性。讓孩子遠離輕浮喧囂的環境,家庭和學校應該有所作為。
五、讓孩子愛上學習。
《禮記·學記》有云:'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新時期的教育行業對教師專業知識和行業知識都提出了新的挑戰'困'與'不足'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愈發明顯,且恐有積而不散之勢。怎么能'自反'、'自強'?怕不是純粹主觀上的一次振作就能實現的,我們應該有一座與教育相接的橋梁,那就是學習,向行業中的優秀者工作者學習。
我認為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的一個難得之處,就在于作者的閱讀與感悟并非'散射式'的,而是經過精心匯集的'階梯式'的思考——從第一輯的'教學即創造',到最后一輯的'變革即未來',呈現了一種著眼當下,又把目光推及至未來的教育觀。我想自己在為其中一篇篇微言大義的'讀后感'打動之余,更是被作者這種閱讀的分類分層思索的'做法所吸引——與其說這本書的好處在于向我們紹介了一本本好書,分享了作者一次次的感悟,不如說其重要價值體現在引導教育同行們對閱讀過的教育著作進行分類整理,也能形成一條清晰的閱讀脈絡,以助今后在遇到相關問題時,可以較為方便地找到對應書籍而再次得到指導。所以,我便尋著這種做法,對自己之前讀過的部分書籍進行了整理,分出'師德素養'、'教學專業化',這兩個版塊,雖顯粗淺稚嫩,卻也是對照本書內容與做法而得的一點感悟——這可以說是我讀完這本書后的一些收獲。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我以為,恪守作為教師的一份本真善良,心懷學生,是成就學生、成就教育的重要基礎。這種善良并不單指做一個好人,對于教師而言,這既要化為對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的豐沛熱情與精進鉆研的精神,努力把'教師'從一種普通的職業定位上升到事業奉獻的高度;又要化為對于學生在做人上與學習上的關愛指導,使其真切地感受到如哲學大師馮友蘭先生評價蔡元培校長時所說的那種'春風化雨'的人格魅力——這一切說來是容易的,在日常工作中做起來卻不是那么容易,甚至會有很多難題擺在我們面前,但是,我們不能只是個應付者而應該是一個有正確理念的實踐者。相信作為教師的我們應努力提升了師德素養,使教育有了'愛',無論是教學還是平日生活,都會帶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感動與激勵。
眾所周知,除了教育教學的一些共性之外,事實上每一門學科都有其特殊性,故而要進行專業化的研究,才能使教學有鮮明特色,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比方說,數學物理,由于教師授課的內容相對而言具有同一性和固定性,所以'教什么'這個問題就不足為懼,重點即是研究'怎么教'了;而語文學科則有其特殊性:即不具有教學具體內容上的同一性和固定性,一切是相對寬泛和模糊的,所以首先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是'教什么',如果無法確定適合且有用的教學內容,那么即使在'怎么教'上如何如何地大做文章,結果也可能并不樂觀。王榮生博士在《語文教學內容重構》的序言《語文教學的內容與目標的完成》一文中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這種情況的存在:'對著新標準,苦想教什么;捧著新教材,不知教什么;舉著新理念,還教老一套;搬些新方法,自己也搞不懂在教什么。這些現象,在語文新課程的實施中,恐怕大家都有耳聞或者目睹,對此我們應該老實地承認并嚴肅地面對。'讀到這番話語,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心中有些'誠惶誠恐',但幸好從這本書中得來了一些專業化的指引,使我大抵能夠有針對性地確定教學內容,是一種寶貴收獲。
以上兩點就是我讀完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后的一點感悟,也是我在教學之路上逐漸清晰的自我要求。在后記中,常生龍寫道:'就這樣,十年下來,我閱讀了500多本書,為每一本書都寫下了讀后感,這些讀書隨想累積起來已超過200萬字。'與其相比,我真是'讀之甚少',也知之甚少,不免愧怍。課時,我知道自己的教學之路還長,今后定會加倍精進,像他一樣用心去閱讀,且有收獲。誠如《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在《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一文中所言,'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于此。要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當做饑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我想,自己定會'捧書為生',而實現'自反'、'自強'——捧起書本,再當一回渴望求知的學生;捧起書本,為了更好地指引我的學生們。
寒假里讀了常生龍先生的一本專著《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書的封面是一句特有詩意的文字:“堅持不懈地閱讀,就是與最美景致一次次的邂逅?!贝騽游业?,是堅持不懈的精神,是邂逅的美妙,是閱讀的神奇。
當我拜讀常生龍先生所著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時,心儀之感油然而生。僅僅看到這個書名,便覺得與眾不同——不在文采,而在視角。當我捧起這本書時,委實也讀到了這一點好處。念及家中書房里教育教學類書籍雖不及文學作品之多,不過數量也已比較可觀了,其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分享教育模式、教學理念、實踐經驗等等,總感覺這類書籍都在盡力訴說“該怎樣做”,即便內容上乘,與讀者之間(至少是于資質平平的我而言)仍是隔著一點距離。
而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則從“要讀書”這一本原視角出發,通過作者的工作體會與閱讀之間結合而得的思索體悟,使得讀者明了自己與書籍之間就應達成一種精神的契合——相信通過用心閱讀與吸收書中智慧,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思索,定有心得,亦有一試之愿。
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和難題,其中絕大多數的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和途徑,并且已經被別人進行了總結,發表在各類著作、報刊或新媒體中。如果我們是一位讀者,就可以在其中找到路徑或答案,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得更遠?!币源苏Z觀之,讀書大抵就是與教育相接的那座橋梁了罷。
我以為,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的另一個難得之處,就在于作者的閱讀與感悟并非“散射式”的,而是經過精心匯集的“階梯式”的思考——從第一輯的“教學即創造”,到最后一輯的“變革即未來”,呈現了一種著眼當下,又把目光推及至未來的教育觀。
我想,自己在為其中一篇篇微言大義的“讀后感”打動之余,更是被作者這種閱讀的分類分層思索的做法所吸引——與其說這本書的好處在于向我們紹介了一本本好書,分享了作者一次次的感悟,不如說其重要價值體現在引導教育同行們對閱讀過的教育著作進行分類整理,也能形成一條清晰的閱讀脈絡,以助今后在遇到相關問題時,可以較為方便地找到對應書籍而再次得到指導。所以,我便尋著這種做法,對自己之前讀過的部分書籍進行了整理,分出“師德素養”、“教學專業化”,以及“教育效能感”這三個版塊,雖顯粗淺稚嫩,卻是對照本書內容與做法而得的一點感悟——這大略可說是我與本書的真誠致敬了罷。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我以為,恪守作為教師的一份本真善良,心懷學生,是成就學生、成就教育的重要基礎。這種善良并不單指做一個好人,對于教師而言,這既要化為對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的豐沛熱情與精進鉆研的精神,努力把“教師”從一種普通的職業定位上升到事業奉獻的高度。又要化為對于學生在做人上與學習上的關愛指導,使其真切地感受到如哲學大師馮友蘭先生評價蔡元培校長時所說的那種“春風化雨”的人格魅力——這一切說來是容易的,做起來卻必定不會如此爽快利落,甚至會有很多難題擺在面前,但是,我們是要往這個方向毫不遲疑地努力的,不能只是個旁觀成敗的看客。
在我讀過的許多書里,都印證了這一點:比如由美國中小學一線優秀教師案例匯編而成的《教學不孤獨》以及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的《第56號教室的奇跡:讓孩子變成愛學習的天使》中,不難發現西方的教師們同樣不遺余力地以“愛”為核心,生發了教育激情及各種教學智慧,引導狀況百出的學生們在做人和學習上步入正軌,且使之繼續進步。
眾所周知,除了教育教學的一些共性之外,事實上每一門學科都有其特殊性,故而要進行專業化的研究,才能使教學有鮮明特色,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我們處在一個知識迅速增加、不斷更新的信息時代,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只有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本領,開闊新思路,才能牢牢抓住已經變化的學生。今天的學生已經不是你給他買頓飯、送他個筆記本就能讓他感到的時代了,變化的學生迫使我們也要變化,而這種變化的核心就是我們要不斷的加強學習。
首先,必須加強自己專業知識的學習。今天的中學生面對著網絡、媒體、廣播、電視等這些更具吸引力的媒介,我們如何把他們吸引到課堂上,讓他們喜歡歷史課,觀念在于我們如何呈現給他們更加專業的精彩的課堂。
因此,在工作中我加強學習,不斷地豐富、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和專業意識,把握住時代的脈搏。認真學習和貫徹落實歷史學科課程標準。嚴肅學風,指導學法,力爭創出本人的教學特色。呈現給學生豐富多彩的課堂。同時在教學形式上多樣化,激發學生興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能始終采用一種教學形式,這樣可能會使學生感到沒有新鮮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容易在課堂上開小差。
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應利用各種教學方式方法,使教學過程形象、生動。除了利用多媒體教學外,在上課時,為了激發學生興趣,我會將全班分為若干組,每組有小組長,進行比賽,比速度,比成功率,每課都繪制思維導圖,比美觀,這樣,學生們在“玩”中就自然學到了知識。教學經驗證明,經常變換教學形式,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用心性和學習效率。
同時要加強對現代教育理論、相關法律法規、信息技術等方面知識的學習,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拓寬自身的知識領域。加強學習,更重要的是要在思考和實踐上下功夫?!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敝挥邪颜J真學習和勤于思考結合起來,才能把各種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工作的能力。
什么是教育效能感?在徐崇文主編的《中小學教師教育研究讀本》一書中援引了辛濤發表于1996年第二期《應用心理學》上《論教師的教育效能感》一文中的定義——“教師的教育效能感是教師對自己影響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的能力的主觀判斷”。說得再通俗些,李嘩、劉華山發表于2000年第一期《教育研究與實驗》上的《教師效能感及其對教學行為的影響》一文中提到,“‘教師效能感’是指‘教師相信自己有能力對學生的學習產生積極影響的信念?!壳暗难芯勘砻?,教師效能感是學生學業成績提高的一個重要的預測變量。
而教師效能感很可能是通過教師的教學行為來影響學生的?!蔽艺J為,教學效能感不僅展現了“以情傳情”、“以情動人”的感性一面,而且還有理性的一面,即需要教師于教法等種種方面打磨與改進,以求切實有效地引導學生改善學習心理與學習行為。這樣看來,之前所提到的“師德素養”、“教學專業化”都可算作“教育效能感”的重要組成部分了。此外,還有一些書中的具體思考與做法,值得細細思量:小到李炳亭、褚清源主編的《問道課堂》中對于“導學案設計與使用”的點撥,細到趙國忠所著的《透視名師課堂管理——名師課堂管理的66個經典細節》中對于各種課堂教學有效性案例的分析,大到多年前李炳亭所著《杜郎口“旋風”》中對于顛覆性的教學模式的展示與評價……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地指向“教育效能感”的提升問題,為實現教學有效性提供了寶貴的借鑒與建議。
上述關于我讀過的部分教育書籍內容的梳理,便是讀完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后的一點感悟,也是我在教學之路上逐漸清晰的自我要求。在后記中,常生龍寫道:“就這樣,十年下來,我閱讀了500多本書,為每一本書都寫下了讀后感,這些讀書隨想累積起來已超過200萬字?!迸c其相比,我真是“讀之甚少”,也知之甚少,不免愧怍。我知道自己的教學之路還長,今后定會加倍精進,像他一樣用心去閱讀,且有收獲。讀一本書容易,讀一批書難,讀萬卷書更難。而在常生龍先生這里已經把讀書當成了一種生活方式,讀再多的書已經不是難事而是快事了。
在閱讀的過程中,將所思所感付諸文字,堅持不懈,讓自己變成有思考力的閱讀者。打開視野,博覽教育經典,對教育的理解更為透徹通達,應了那句話: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成長史。閱讀猶如一日三餐,天長日久,終會內化在一個人的精神樣貌里,終會助力于一個人的心靈成長。閱讀這本書,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厚重,更可以感受到閱讀的魅力。
誠如《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在《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一文中所言,“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于此。要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當做饑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我想,自己定會“捧書為生”,而實現“自反”、“自強”——捧起書本,再當一回渴望求知的學生。捧起書本,為了更好地指引我的學生們。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收錄了作者對50本經典書籍閱讀后闡發的感受。作者來堅持每周閱讀一本書,并寫一篇讀后感,十年如一日。涵蓋了教師需要閱讀的不同類別的好書。每個專輯里的選書,都是作者精心挑選的,比如在“教學即創造”中,作者選取了名家于永正的《做一名學生喜歡的教師――我的為師之道》。于老師是大家公認的當代教育家,他的課堂如行云流水,與學生互動親切自然,于自然、樸實中顯功夫,他的課堂學生學得開心,也學得扎實。作者從于老師書中提煉出“自己先變成孩子”的學生觀、“遵循教育規律”的教學觀、“要時刻以身示范”的為師觀。沒有干巴巴的說教,但道理卻深入人心。
教育改革,千頭萬緒,但重中之重是教師,教師是改變課堂,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師,我的收獲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室的陣地是課堂,教學,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所以我們要讓課堂確確實實成為提升學生能力的場,而不是讓學生,僅僅做我們的觀眾;我們要把回答問題的權利交給學生,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正確的答案;我們要歡迎學生隨時舉手提出問題,而不是自顧自講自己的課;我們要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回答學員問題,而不是只關注舉手的少數學生。
二、設定高的學習期望。
教師在課堂上提問的時候,經常會遇到不愿作答的學生,“我不知道”是這些學生的口頭禪,一些教師由于趕進度等原因,往往不再繼續追問,而是選擇另一個愿意配合自己的學生來回答。當一個學生發現他在課堂上回答“我不知道”比回答具體問題來得方便,更好應付老師的話,他就會選擇不回答;當一個學生發現自己趴在桌上睡覺,而老師不管的話,他就會經常趴著,學生不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很多時候是為了逃避責任。如果教師沒有及時發現這種傾向,讓其在課堂上一次次“得逞”,最終就會變成一種習慣,從而導致課堂死氣沉沉。
該怎樣處理這種問題,文中提出“杜絕退出”的技巧,即從學生不能回答的問題開始,直到他能給出正確答案,或能重復正確答案為止。這樣就保證了學生時時處在課堂文化場中,無從躲避,無法偷懶。
讀著這樣的.文字,我終于明白,原來我們課堂上偶爾的疏忽和懈怠,都會讓學生有機可乘,帶來不良后果。只有制定高遠的目標,嚴格要求學生,才會產生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教育就是讓學生養成習慣。
如何做才能達到這種效果呢?當然先要從培養學生的習慣入手。一個人培養的好習慣越多,這個人的能力就越強。這要求我們教師要從最細微最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以身示范,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其次,我們還要清醒地明白,教師并不能真正將知識傳授給學生,知識只有自己去求,別人的知識只能由別人去應用。讀到這里,我心里不停的犯嘀咕:這么多年,是不是自己一直教的都是假語文?文中還這樣寫道,知識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教給別人的,生活經驗不是隨便談談隨便聽聽就可以取得的。只有將外界一切融入我們的生命,將教材內容與孩子們的實際相整合,給學生提供充分探索、感悟、體驗的時空,才能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最終實現不需要教。
原來,教育教學這條路,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樣簡單,那樣平坦,讓我們永遠懷著一顆敬畏之心去工作吧。
四、活在當下。
當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十分忙碌和勞累的時候,最容易堆積負能量,負面情緒一旦引爆,對人對己都有害處?;钤诋斚率墙o予自己正能量的最好方法。
曾經在樊登老師的讀書會聽到一本書《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作者一行禪師的悟性非一般人能比,樊登老師的講解更是明白有趣,我喜歡這種充滿正能量的內容。怎么樣才能活在當下?首先我們最應該做好的一件事,就是有覺察力的安于當下。并時時用正念提醒自己,以全部身心專注于當下的每一件事,比如吃飯、穿衣,比如工作、休息……其次,要完全接納自我,對工作中的不良情緒,用慈悲之心對待她,照顧她,溫暖她,做自我情緒的主人公。
如果我們每天都能專注地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走好腳下的路,那么每一步都是通向成功的路,即使路途再遙遠,我們也終能抵達。
五、教師要挺直腰板。
教師和學生是一對相互依賴的生命,是相互影響的伙伴。是一對共同成長的朋友。教師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墻,為學生遮風擋雨;教師彎下腰來,就像一座橋,引領學生走向智慧的彼岸;教師挺直腰板,就像一把梯子,引領學生攀登科學高峰。
我們要擔負起教師的使命和責任,就要做一個善于獨立思考的人,而不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就要做一個情感健全的人,而不是僅僅把學生當作分數的機器,讓學生淪為學習的奴隸;就要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而不是安于現狀,不思進取。
如果沒有分數,那么我們的教育就無法面對今天;如果只有分數,那么我們的教育就沒有明天,沒有未來。教育何去何從,迷霧重重,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思考。
費爾巴哈曾經說過:“你的第一責任便是使自己幸福,一個使自己幸福的人,也就能使別人幸福?!遍喿x之美,美在感悟;閱讀之美,美在積累;閱讀之美,美在常讀常新。閱讀能夠促使教師的自身成長,豐富教師的教育智慧,使教師享受教育成功帶來的幸福。
掩卷沉思,再次感謝作者,他為我們打開了一扇又一扇的窗,讓我們看到教育天地的無限風光和萬千風景。衷心希望能夠每一位教師都能熱愛讀書,讓我們一路修行讀起來,一路修行寫起來!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是一本夫子自道的好書——作者本身就是一個善于讀書的專家教師,由這樣讀書成癖的專家教師談讀書,沒有比他更有說服力的了。作者把自己從讀書的身體力行中所引發的思考,得到的好處,毫無保留地奉獻出來,同時也為他所讀的書作了最適切的推薦和導讀。對于讀者來說,不啻為一份難得的文化“福利”。
我于這本讀書之書,最為動心處多在《名師成長之路》《閱讀,是為了活著》《教師要挺直腰板兒》以及《學校教育要關注的三個方面》等篇什。僅為完成這篇讀書筆記之目的計,這三五篇文字大抵也足以用來作為引發議論的憑藉了——當然若為更多的收益之目的計,則還是老老實實地逐篇閱讀為好。何況本書的價值還在于其所開出的書單,為我們閱讀的進一步延伸省下了太多搜尋之苦和選擇的彷徨,實在應該報以最誠懇的謝意。
與作者相比,閱讀的怠惰和偏狹令我汗顏——尤其對于一名語文教師來說,怠惰和偏狹實在是致命得很。下面言歸正題,結合本書閱讀體會來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閱讀生活,兼及讀書與語文教師成長的關系,讀書于教育的意義等話題。
這是句老掉牙的老話,其真理屬性卻偏偏為我們每時每刻的工作和生活實踐所不斷證明。在專業化發展的道路上,我有過太多這樣的尷尬時刻。
作者在《名師成長之路》中所謂“大量地、廣泛地、堅持不懈地閱讀,是教師成長為名師的秘訣”,是一句為無數名師的成長與成功證明了的大實話。他轉述王崧舟老師的話說,“教師專業成長的歷程實際上是兩個轉化的過程,即‘讀書——底蘊——教學’,從讀書到底蘊的轉化,是積淀的過程;從底蘊到教學的轉化,是創生的過程”。從理論的角度看,這樣的認知本該為所有的教師所具備,但是從實踐的角度看,卻未被所有的教師自覺踐行。于是,教學中源自讀書少、底子薄的捉襟見肘成為了常態。我們不讀書或少讀書,就只能依賴于教學參考書;我們過分依賴于教學參考書,自然就受制于教學參考書,教學就缺乏自信和開放心態。于是,束手束腳,亦步亦趨,功利化教學日益嚴重。閱讀的匱乏必然導致思考匱乏。思考匱乏,從大處看,必然導致對教學本質的認知匱乏;從小處看,必然導致對教材深入解讀和分析能力的匱乏。在教學實踐中,閱讀和思考的匱乏則必然導致教學的浮泛化、無根化。因為教學常常處于無根狀態,諸如淺嘗輒止,語焉不詳,或王顧左右等種種教學的尷尬局面就層出不窮。自己所讀不多,所思不深,能夠給予學生的自然就更少更淺了。長此以往,教師的教學自信就會漸漸喪失,教師離職業倦怠甚至職業恐懼也就不遠了。
作者在自序中描述了自己成長歷程中的兩件小事,以說明工作和生活中“絕大多數的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和途徑,并且已經被別人進行了總結,發表在各類著作、報刊或新媒體中”;作為讀者,我們完全可以“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得更遠”。事實就是如此。任何無視“前人的力挺”而懶于和前人對話,惰于向前人汲取營養的后來者,都必然地要多走彎路,甚至無路可走。
像常老師這樣專注于閱讀教育教學書籍,借書籍之力開拓自己的教育人生,應該是一條專業化成長的必由之路,某種意義上還是一條捷徑。循此捷徑,努力實踐,我想大部分教師都能有所收獲,其中胼手胝足、不遺余力者必有大收獲。作為語文教師,在這個問題上應該有自覺的認識。
在教育的意義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說的就是教育準備的事;“功夫在詩外”,說的也是教育準備的事。教育的準備,我認為“利其思想”比“利其器”更為重要,“利其思維”比“利其器”更為重要。我們常說“厚積薄發”,“厚積”的主要方法和途徑就是讀書。當然讀書之要害,絕不是為了把自己弄成“兩腳書柜”,而是為了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不能滿足于和學生形成“知識落差”,應該追求和學生形成“思想落差”、“思維落差”和“視野落差”。換句話說,我們不能滿足于掌握比學生更多的知識,而應該追求站在更高的思想和思維海拔,拓展更廣的人文視野。惟其如此,我們才能在教育的意義上做一名教師,而不僅僅在職業的意義上。退一步,即使是做一名職業意義上的教師,我們也還是需要與學生保持相當的思想/思維/視野落差,才不會早早地陷入職業危機。
作者援引吳非老師的話強調,“一名教師能走多遠,取決于他能否獨立思考”,只有具備了獨立思考能力,才不會輕易相信任何東西。而讀書,正是為了培養教師獨立思考的能力。我認為,“獨立思考”實際上是在“道”的高度詮釋了“功夫在詩外”的意義,而在“術”的層面,讀書當然也是實踐“功夫在詩外”的主要途徑。讀書在“術”“道”兩個層面對教學起到的巨大支撐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就我個人的成長經歷來說,我應該感謝長期的文學閱讀,特別是詩歌閱讀(包括實踐)。最起碼,閱讀讓我不會輕易相信教學參考書,更不會滿足和受制于教學參考書,我更愿意嘗試在教學中發揮獨立思考的優勢。長期的詩歌閱讀和寫作(包括舊詩和書評寫作)本來是作為一項業外的愛好而占據了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當它還在自發期的時候,并不顯見其對職業的助力,但是當它成為一種文化自覺并愈見成熟,其不計后果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就產生了意外的收益——至少,它讓我的教學因為更多的左右逢源而變得更加自信,更加開放,更加不受一些人們津津樂道的教學規定性的制約。
但是話又說回來,正是因為我不計后果地把大量時間和精力用在相對狹窄的文學閱讀和寫作上,忽略了與教學相關度更高的專業閱讀,我的教學也常常缺乏來自專業閱讀的有益營養,因而常常是感性的自由發揮有余,理性的規律尋找和整合不足?,F在看來,這是我亟需改進的地方。
當然就算如此,我仍然無意于過分強調讀教育教學專著對于教學的功利意義,事實上也不會因為多讀了幾本教育教學專著就能立竿見影地改善教學。讀書對教學的作用正如食物對人的作用一樣,是一個長期浸潤、兼收并蓄和潛移默化的過程,是一個從“積淀”到“創生”的轉化過程。正像人們不會過分迷信來自某一類“食物”的營養,我希望自己能夠有更加龐雜的、去功利心的閱讀;我希望做一個閱讀上的“雜食”者,并收獲閱讀本來意義上的快樂。我希望自己的閱讀和教學建立起一種類似“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理想關系。
另外我想強調,教學的發展離不開人的發展,首先是離不開教師的發展。教師作為教學發展的前提之一,其自身的發展多么重要再怎么強調也不為過。但讀書于教師,又不是充充電那么簡單,它應該是一個源源不斷持續給力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升華的生命運行過程,這個過程依然是以自覺地兼收并蓄為本質特征,而這個過程本身也具有教育的影響力——我希望以身體力行去引領學生的閱讀興趣,去影響學生的閱讀行為。
作者引用高萬祥老師的話認為,“人類最優美的姿態就是閱讀”,“人類生活中一切的丑陋都和這個姿態的缺失有關”,“沒有真正的閱讀就沒有教育”,可謂至理名言。
作一點簡單的邏輯推理:教育是為了培養“優美”(完善)的人,但是如果教育缺失了“真正的閱讀”,這個“為了”就難以實現;沒有“真正的閱讀”,人類生活中就會不可避免地產生各種“丑陋”。由此可見,作為主要承擔實現這個“為了”的責任的教師,其閱讀的意義有多大。教師以自己的閱讀影響學生的閱讀,以自己的轉化促進學生的轉化,從而完成教育培養“優美”(完善)的人的終極目標。這就是閱讀于教育的意義。愿以此與我的同仁共勉。
作者轉述的高萬祥老師關于閱讀的另一個闡述是,真正對人的精神成長有重要作用的閱讀是經典閱讀;而沒有經典閱讀的語文教師,就沒有真正的語文底氣。他還強調,“不會寫作的語文教師,他的職業競爭力就減弱了一半”。
我非常認同這些闡述,也希望自己能夠在經典閱讀方面為學生作出應有的示范,特別希望能夠繼續自覺地投身于文學寫作,并更多地重視學術寫作,既為強化自己的職業競爭力,更為真正成為能夠引領學生閱讀成長的導師?;谶@樣的自我期許,我很樂于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當捧起常生龍《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時心中不禁感慨,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修行”二字把讀書的境界提高了,把讀書的目標確定了。讀書是必要的,是長期的,是讓人思考的。從目錄上可以看出本書分為五個體系——“教學即創造”“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理論即支點”“變革即未來”。閱讀這本書可以讓我們感受作者的`厚重,領略閱讀的魅力,汲取教育的智慧。
書中讓我頗有感觸的是第67—74頁的兩個板塊:(閱讀,是為了活著),(名師成長之路)。書中提到:“成長無捷徑,讀書很重要?!币粋€教師之所以稱得上名師是因為他始終能大量地、廣泛地、堅持不懈地閱讀并在閱讀中不斷地反思、實踐。作為一名剛任職的語文教師經常會覺得工作很忙,抽不出時間來閱讀。其實都不過是把讀書當做是一種負擔的由頭罷了。就連薛瑞萍老師都說過:“戀愛的人總有時間擁抱,想讀書的人永遠都有時間?!痹谖业纳砩弦恢比鄙俚亩际且环蓦y能可貴的堅持。這讓我不禁反思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不能僅僅依賴教材、教參等去“教”學生,而更應該抽出時間“多讀書”以積淀自己的文化功底,讓讀書如同吃飯一樣成為自己的生活方式。
是??!讀書從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我經常會羨慕我的同事如少晶姐、燕萍姐和樂梅姐的文采。她們的腦容量似乎很大,無論你問到哪方面的知識她們都能張口就來,并且來有所依。之所以“羨慕”的原因無非就是就算我提前打好草稿再說出來也不及她們的一半好。這其實就是因為她們在平日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對書本上的知識永遠處于一種較“饑餓”狀態,時不時去汲取一些營養和精華更好的去沉淀自己。這也正是她們在公開課上能游刃有余并且自信大方的原因吧。由此可見,閱讀的重要性怎樣提及都不為過,單從部編版一年級新增的“和大人一起讀”親子閱讀欄目就可以看出閱讀的重要了,從孩子都開始抓起了,更何況一位教書育人的教師呢!
作為語文老師,按理說應該是讀書人。但總是由于這樣那樣的借口將閱讀拋諸腦后。寒假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一看標題,還以為是寫讀書對教師成長的重要性的書,讀完才知道完全不是的。這本書其實是作者的一些讀后感。都說讀一本書容易,讀一批書難,讀萬卷書更難。而在常生龍先生這里已經把讀書當成了一種生活方式,讀再多的書已經不是難事而是樂事了。他將閱讀當作一日三餐,天長日久,終會內化在自己的精神樣貌里,從而讓自己心靈成長。
這本書有一個標題最讓我銘記于心,就是第75—78頁的《教師要挺直腰板兒》。是啊,教師只有挺直腰板兒,做一個真正的人,才能引領學生健康成長??墒悄芡χ毖宀⒎且资?,這需要我們有淵博的知識,需要我們去日積月累去沉淀做好終身學習的準備——閱讀。其次需要的是“愛”,只有真正的用心去愛學生的人,學生才會去愛你。發自內心做好良心教育才能夠讓自己真正強大。最后就是要有一套自己的獨特教學風格,讓自己的教學充滿藝術型。讓孩子不僅喜歡上課更愛老師這個人。讓自己在課堂上更是挺直腰板兒熠熠生輝,也只有這樣堅持做自己才能在這個人云亦云的復雜社會中脫穎而出。
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鋵嶉喿x的過程,就是要將所思所感付諸文字,堅持不懈,讓自己變成有思考力的讀者。作為一名剛步入教育行業的年輕人,更是要堅持閱讀,并在書中進行圈點勾畫,及時將所思所悟表達出來,做一名上進的好青年!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老師要多一點書卷氣,少一點煙酒味。多一點書香氣,少一點胭脂氣?!彼?,書還是一定要讀的,并且要有計劃的堅持不懈的讀下去。只有這樣,才會不斷成長,不斷進步!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也應該是教師成長的唯一路徑和最好的路徑!所以,好好閱讀,堅持閱讀,享受閱讀吧!新的學年,希望自己能堅持下去。
文檔為doc格式。
。
讀完了常生龍先生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之后,閉上眼,腦子里會閃現出無數的經典話語,以及很多部教育著作。所以,在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就已經深深體會到閱讀對于一位教師的重要性了。對于廣大教師而言,成長無捷徑,讀書很重要。大量地、廣泛地、堅持不懈地閱讀,是教師成長為名師的秘訣。
對于讀書為什么對教師的成長如此重要,各位名家都為我們做以解答,王崧舟認為讀書是“讀書、底蘊、教學”的轉化過程。于永正說,從讀書中獲得更多知識,從讀書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近些年,大家已經越來越重視閱讀了,為了讓老師,讓學生保持閱讀,學校也是絞盡腦汁,想方設法,最終也是只取得短期的效果。而真正的閱讀應該像閆學老師說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像呼吸一樣自然。我們應該把閱讀當做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額外的勞逸。
愛看書的老師,在課堂上充滿激情,妙語連珠,也能夠在教育的路上走的更遠。很多老師總是疲于工作,覺得自己沒有時間閱讀,但其實,當閱讀成為一種習慣時點滴時間都可以被利用,而且,閱讀對我們的工作也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它可以轉化成我們的內在修養,在課堂中取得成效。
當教師真正的走進閱讀,那么孩子們也會跟隨著老師的步伐,走上閱讀的道路。而如何能讓孩子完全的愛上閱讀,這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F在,很多學校確實是很重視閱讀,為了讓孩子能夠閱讀,學校精心為孩子設計了閱讀檢測,閱讀試卷,閱讀展示……等等一系列的活動。
這些活動確實會督促孩子當下進行閱讀,但這樣的閱讀是不會長久的,孩子只是為了完成任務,或者說為了得到大人獎賞,這是功利性的閱讀,而不是自發的,長久的閱讀。要想讓孩子愛上閱讀,那就要讓閱讀內化成孩子的一種習慣。習慣是在環境中培養的,當孩子在家里,看到父母總是在捧書閱讀時,久而久之,孩子肯定也會捧起書開始閱讀。當孩子在學校,聽到老師在課堂上,各種知識,各種文化信口拈來時,孩子肯定會向往從書中學到這些知識。長此以往,孩子自然而然會愛上閱讀。
正如書的題目所說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教師修煉到境界了,才能去感染學生,感染身邊的同行者,才能豐富自己的教育事業。養成了閱讀的習慣,我們的人生之旅自然會更加充實和豐富。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這本書早在去年學校就給我們發下了。拿到書的那一刻,心情很是雀躍,學校如此重視教師們的讀書生活,而且還人手一本,真是讓我由衷的為能在這樣一個集體內工作而感到幸福。
當捧起書一讀題目就會感慨,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修行”二字把讀書的境界提高了,把讀書的目標確定了。讀書是必要的,是長期的,是讓人思考的。本書的作者常生龍先生就是一個愛讀書的人,多讀書的人,為此作者根據多年的閱讀經驗,精選了50余部教育類著作,闡述從中得到的諸多收獲,形成了自己的體系――“教學即創造”“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理論即支點”“變革即未來”。這本書帶領讀者領略閱讀之美,汲取教育智慧。
當我讀到那些名師為教育事業以身作則,不斷創新的時候,便會浮想聯翩。例如:我很贊同于永正的《做一名學生喜歡的教師――我的為師之道》。他告訴我們,要想學生喜歡我們訣竅一:自己先變成孩子,在孩子面前不能太像老師。如果太像老師,師生間必有距離。我也是這樣做的,但太不像老師,有時又不能確立老師的威嚴,為此我在想,我應該是哪方面還沒做到位吧!訣竅二:遵循教育的規律。小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把字認好,寫好,把詞語掌握好,把課文讀好。是??!遵循教育的規律,學生學得容易,自然會學得更有信心。訣竅三:要時刻以身示范。于永正老師愛好廣泛,并能將音樂、美術、書法、戲劇等知識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去,讓學生敬佩和愛戴。這一點,又是多少老師能做到,并運用好呢?所有,我們要多讀書,多學藝,讓自己更充實,更能干才行。
翻動著一篇篇精彩的文章薈萃,喜歡的內容真的很多很多,但我最想的說的是《第56號教室的文化場》,56號教室的教師:雷夫?艾斯奎斯就是一個令人敬佩的教師。他讓每個走進這間教室的學生都能找到這間教室的“魂兒”,即“信任”。能得到老師的信任并能堅持把每一件事都做好的學生不多。但56號教室里的學生們做到了。是的,因為雷夫?艾斯奎斯是個言行一致、善良、仁慈的老師。他創造了適合的班級管理文化。讓每個學生都懂得了禮儀和尊重,利用“虛擬”的經濟制度,讓孩子們懂得了“獎懲規則”和“成功無捷徑”的道理。在雷夫?艾斯奎斯的教學活動中,有兩項活動特別值得推介。一是閱讀,二是遠足。閱讀,我們能效仿和學習。但遠足,對于國內的老師來說,這是一種冒險,并不能如愿以償。
但希望有那么一天,我們能走向大自然,走向我們向往的地方去看看這個世界。
閱讀這本書,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厚重,更可以感受到閱讀的魅力。常生龍先生將一本本書中的精髓提煉、升華,并融入自己的思考與實踐,讓閱讀與工作、與夢想有機結合。他擦亮書中的珍寶,告訴我們讀書是就是最好的修行――擁有閱讀的能力,才能做最好的自己。我們的工作很忙,但若能像擠海綿那樣擠一擠,看書的時間還是會有了。不要忘了,多讀書帶給我們的諸多感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有一句名言: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這是一代宗師苦讀詩書至登峰造極時的感悟,讓天下讀書人感慨良多。為此,我們還是相信龍常生先生說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讓我們多多讀書吧!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當我看到這個書名,我便想到了一句話:“要么讀書,要么旅行,身體和心靈總有一個要在路上”。在旅途中,我們能夠與世間各種美景相遇;在讀書時,我們也能夠與最美的風景邂逅。讀書,是讓靈魂旅行,讓心靈沉淀的最好方式??赐赀@本書,我發現自己似乎有了閱讀的方向,也讓我在教學中的很多疑惑慢慢解開。就如作者所說,“在閱讀的過程中,他逐漸體會到讀書的美妙。每當他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難題的時候,總有一本書在那里等著他,給他啟迪?!背@蠋煹倪@本書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讓我開始愛上閱讀,學會反思。下面,我將從以下兩點來談談自己的感受與體會。
一、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
翻開這本書的第一輯的第一篇文章時,這個標題“讓學生喜歡的訣竅”便讓我產生了深深的興趣。尤其當我看到這段話“一個孩子在默寫的時候將訴字的最后一個點給弄丟了,老師讓他抄寫八遍。抄寫時該生寫的前面四個字是有最后一個點的,可后面的四個又沒了。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這樣的作業違背了學生的記憶規律?!蔽议_始對照自己,深深反思。在我們身邊,甚至于自己平時都會這么逼迫孩子,而且也發現了這個現象,但是我們所想的便是“肯定是這孩子不夠用心”所以會指責辱罵這個孩子。這就是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常常以成人的思考方式、觀察物體的視角、處理事務的方法強加于學生,沒有站在學生的視角進行思考,也就是不了解學生,以至于出現師生互相不理解的現象。其實,這也很好的認證了第一個訣竅“自己先變成孩子”。如果每位老師都能夠變成“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寬容學生,想學生之所想,做學生之所做,這樣才能真正走進學生內心,成為學生的朋友。學生們也才會真正信服老師,效仿老師的做法,接受老師的建議。
二、做一個讓學生不變笨的老師。
有時候想想,作為一名教師,我們目前做的這些真的能讓學生變得越來越聰明嗎?看完這本書,我得到了答案,如果我們再按照以往的方式來教孩子們,他們真的會越來越笨!在小學階段,孩子們才剛開始慢慢健全自己的自我意識,但是往往在這個時候,老師們會加以干涉,會對他們說“你必須這樣寫,這樣子你考試才不會丟分”就是在這樣子一次次的扼殺中,學生開始失去自我,開始變笨。他們變得不會思考,也不敢思考,只是等著老師給答案??磿?,回想現實,真的覺得自己應當轉變觀念,書中說得好“我們應該相信對每一個學生來說,都有一扇成長的門虛掩著,教師的任務就是要想方設法地找到這扇門,然后溫柔地將它推開”。
上海虹口區教育局局長常生龍先生新近出版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上市不到三個月,廣受讀者熱烈關注,曾創下當當網等網站月銷售第一的記錄。教師們讀過此書后撰寫的的讀后感,也頻見各類媒體報端。每每讀到關于此書的各類書評,我的心里就多一份緊迫,也多一份歉疚。因為,我很幸運地在此書剛上市之際,就收到贈書。更榮幸地是,我的小書《學校家校溝通的藝術》也在作者閱讀推薦之列。而我計劃中的讀后感,卻遲遲沒能成文。
或許是因為慎重,反而變得遲延。零星時間,被零零碎碎的事情占據。終于,等到了寒假,認真讀完,心中有不吐不快之感。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收錄了作者對50本書閱讀后闡發的感受。作者來堅持每周閱讀一本書并寫一篇讀后感,十年如一日。本書是在500多本書500多篇讀后感中挑選出來的。很多文章當初在作者的博客里曾經閱讀過,但打開浸著墨香的新書,發現這些似曾相識而今又經推敲修訂過的文字,被作者精心架構的五個小專輯,分別是“教學即創造”、“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理論即支點”、“變革即未來”,足見作者的用心。
這不是一本普通的文集,而是內在有著嚴密邏輯聯系的教師閱讀圖譜。書中作者列舉的書,也跟著買了不少,但認真閱讀引發自己新的思考,不多。近日閱讀《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時,偶爾還會翻出對應的書籍,愈發感受到常局閱讀的思考之深及論述之廣。合上書本,我的腦海里,蹦出了幾行字:
一.這是一本教師閱讀圖譜。
師離不開閱讀,讀什么書很重要?;貞涀约旱拈喿x經歷,說不上走彎路,但確實存在某個階段閱讀內容缺失現象。常生龍局長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涵蓋了教師需要閱讀的不同類別的好書。每個專輯里的選書作者都是精心挑選的,比如在“教學即創造”中,作者選取了名家于永正的《做一名學生喜歡的教師――我的為師之道》。于老師是大家公認的當代教學名家,他的課堂如行云流水,與學生互動親切自然,于自然出顯功夫,學生學得開心也學得扎實。
作者從于老師書中提煉出“自己先變成孩子”的學生觀、“遵循教育規律”的教學觀、“要時刻以身示范”的為師觀。沒有說教,道理自然深入人心。再如《教室里的電影院》是課程開發層面的,《教室怎樣與學生說話》是師生溝通層面的,《以學生為中心的翻轉教學》是教學方式層面的……多角度闡釋了“教學即創造”的現代教學觀。
再看其它幾輯,同樣可見作者多層面架構的心愿。所選著作涉及面廣,作者有中外名家,也有一線精英新秀,所列內容有方法介紹類,有前沿、理性的觀念引領類,也有傳統經典名著導讀類,有序列地搭配組合在一起,呼應著每一輯的標題主旨。
在這個書籍浩如煙海的時代,讀一些根本書籍是捷徑也是正道。教師如果有心,認真閱讀每一輯的書目,猶如一張教師閱讀圖譜,若能按圖索驥讀上幾本,圍繞對應主題,思考相關問題,相信一定收獲多多。
二、這是一本閱讀方法指南。
看書,人人都行,但是閱讀,并不是人人都會。當然,這里除卻休閑式的隨性閱讀。教師閱讀專業類書籍,有時因為獲取信息比較觀點,只需瀏覽,但更多時候是需要細心閱讀的。常生龍先生的閱讀態度是嚴謹的,作為他的博客粉絲,讀過他幾百篇讀后感,每一篇讀后感都有作者自己的觀點和感悟,我受益良多。
常局長閱讀面很廣,視野開闊,每篇讀后感都是經由他對所讀書閱讀“消化”后釀出的閱讀蜜糖。他的這種閱讀態度和閱讀方法對一線教師而言,無疑是一本方法指南。
拿我的小書《小學家校溝通的藝術》一書作者的感悟:“讓家校溝通更有成效的策略”(第56頁)為例。這篇文章是我邀請常局為我小書所寫的序言。當時發過去的是18萬字左右的電子稿。我原本有心理準備――常局非常繁忙,加之看電子稿十分辛苦,他完全可以像其它寫序言的作者一樣,讓我先寫個序言初稿,他簡單修訂署名即可的。我甚至已經想好了基本思路。
在我向常局提出幫我寫序言的請求時,他正在外出差。出乎我的意料地是,常局不僅欣然應允,而且只字未提讓我寫初稿的要求,而是這樣回復我:“請給我一個最后交稿時間,我最近需要完成的‘作業’有點兒多,但我一定保證在最后時間節點上發給你?!备屑ぶ樽圆槐卣f。
一周后,比預計時間早了三天,我就收到了常局寫的序言,洋洋灑灑4、5千字,從“溝通的目的、溝通的策略、溝通的主體橋梁”等三方面詳細闡述了他對家校溝通的定位,同時有機地把我書中案例觀點巧妙融合起來。與其說這是一篇序言,不如說是對本人小書的提綱挈領地總結提升,簡明地把我有些想表達而未透徹表達的觀點總結出來了。
除了感動還是感動。擁有類似感動的遠非我一人。
當前,常局的博客被數千名一線教師關注,點擊量達到二百多萬次,可見其影響力之大。因為常局平易近人,每一位到他博客里學習留言的老師,他都會真誠回復并且回訪留言,讓很多人受到極大鼓勵。
因此,如我一樣的一線老師有書出版了,自然會送一本給常局表達一份心意,再者可能邀請常局幫忙寫序言。對教師們的這些請求,常局都不會拒絕,每收到一線教師贈書,常局都會認真閱讀寫出讀后感。作為普通作者,我深知,他手頭有太多好書更值得他閱讀的好書等著他,但是常局通過閱讀年輕教師的書籍,切中要害地寫出自己的思考,這對一線作者而言,是最激動人心的鼓勵。
翻閱《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里所介紹到的書籍,很多書籍我也買回了家,但如常局這樣認真寫讀后感卻很少,更別說思考的深度和廣度了。
有人說:“每個人總是閱讀中找回自己?!背>珠L這種從閱讀中生發個人觀點,旁征博引引發多種論點的閱讀方式,于我,更是一種閱讀方法的引領。尤其是在這個閱讀泛化、網絡閱讀盛行的時代,能靜心每周認真閱讀一本紙質書,這本身就是最好的方法指導。相信讀者們閱讀之后,也會有類似感受。
三、這是一本專業指導手冊。
近日讀到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教育局張阿龍先生閱讀《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后的感悟文章,很欣賞他“從讀書與認識我們的過去、把握現在、展望未來”三個角度所撰寫書評,張先生特別提到該書第五輯“變革即未來”所選圖書的現實意義。對此我也深有感觸。其實,回看,本書五輯小標題,其實每個標題都指向了教師專業化發展所應具備的教育視野:“教學即創造”、“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理論即支點”、“變革即未來”,雖然有些觀點不是常局首次提出,但以小專輯圖書書評組合起來闡釋,讓這些根本性理論變得“親切可感”,是專業導向,也是專業指導。
所以,我對本書的閱讀不只是一篇篇單一閱讀,而是每輯綜合起來的歸類綜合閱讀,感悟頗深。拿“理論即支點”這部分來講,本專輯涉及的作者都是中外名家,單讀名家如陶行知、蒙臺梭利的著作,我們也會有收獲。但是經由作者這樣一編輯組合,“為了孩子的自我發展”、“兒童是成人之父”、“課堂改變,學生就會改變”、“占據未來制高點需具備的五種能力”……這些標題之下,多是作者深入淺出對經典著作的解讀。這對教師把握教育原則,是引領,更是感召。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自有自己的獨特感悟。這是我的感悟,是我的收獲,滿滿的。很幸運地與《讀書是最好的修行》一書及書作者的相遇,如在茫茫書海中,看見了一盞溫暖的航標燈,照亮我前方漫漫修行路。
我也讀過好多書,教育教學類的書略有珍藏。我怎么就沒達到常生龍老師所說的讀書境界:“每當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和難題時,總有一本書在那里等著我,給我啟迪,讓我豁然開朗?!笨赐炅顺@蠋煹摹蹲x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我豁然開朗了,原來常老師讀書是這樣的。
一、善于找書。
常老師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中50篇文章就是50本書,在5個專輯后面還羅列了《本輯延伸閱讀書目》共71本,縱觀其121本書,推測其看的其他更多的書,其涉及的面基本都與課堂教學、與現代教育密切相關,書名新穎,基本上都是xx年以后出版的書籍,許多都是xx、xx年出版,而且以國外新書居多??梢娝蔷o跟時代步伐,追隨世界教育發展腳步的時尚達人。因為緊跟國際教育,用國際眼光看我國的教育、引領我國的教育改革方向,因此他對教育、教學,已經達到了“游于藝”的程度,游刃有余,自由游走于教育領域之中。之所以達到這樣的程度,這和他大量讀與教育類相關的書是分不開的。
二、善于聯想。
常老師在看了《讀書成就名師――12位杰出教師的故事》后寫的《名師成長之路》中介紹了該如何去讀書,他列舉了李鎮西的,“讀書的秘訣無非是聯想與思考。聯想是讀出自己的共鳴,與生活、經歷、情懷、時代接通;思考是讀出問題,思考、質疑、不輕易相信?!背@蠋熅褪沁@樣一位善于聯想的達人。常老師的書評中,他在文中時常提及個人的生活、學習經歷。如在《電影的教育價值》一文中,先生講述了自己七八歲在村子里看電影的經歷,這和我幼年生活環境相似,我的童年也有夏天夜晚搬著小凳子和鄉親、伙伴們一起看電影的經歷,因而文中這一段描述,我與他產生了同感。常老師能將看過后的深奧的理論具體化、形象化,時常能引起我的共鳴,讀來非常簡單易懂,非常親切。
三、善于思考。
還是在《名師成長之路》中常老師列舉了吳非老師的成長之路之經驗,“吳老師強調,一名教師能走多遠,取決于他能否獨立思考。有了思考能力,就不會輕易相信任何東西。而讀書正是培養教師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徑?!蔽野葑x了常老師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后深深感受到常老師的智慧,他對閱讀得來的`知識的深刻思考,是常人無法做到的,特別像我這樣的按部就班的老師,缺乏自己獨特的思維,也就很難有閱讀后更多的獲得感。
常老師對于閱讀而得來的知識,能夠結合我國教育實踐,提出某些理論該怎樣應用于我國教育實踐的具體想法。如他說到的大數據問題,這幾年我也聽到人們對大數據的討論,但自己從來沒有讀過類似《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之類的書,而常老師就能及時拿來閱讀,并在《教育如何應對大數據時代的挑戰》一文中,他提出教育內容要進行革新,教學方式要進行革新,學習路徑會發生變化,還要防止對數據的癡迷。在《慕課來了》一文中,他又提出中國的慕課應該把職業教育當作主戰場,走出自己的一條路來;在基礎教育階段,可以將翻轉課堂作為抓手,推動教育的轉型發展等??珊箤W院、翻轉課堂等我們校長也都在教師大會上或自己介紹,或請有關專家來做專題講座,我都是聽過了,知道了,就好了。如果也能像常老師那樣找一些書再去看看,再結合自己的教學有所思,有所用的話,也許我的教學之路也會達到“游于藝”的境界。
四、善于總結。
常老師讀的書中,有些我也曾經拜讀過如佐藤學著的《靜悄悄的革命――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讓學生都愛學習――激發學習動機的策略》唐娜?沃克?泰爾斯頓著等。特別是佐藤學著的《靜悄悄的革命――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一書,對于書中說的許多觀點我非常贊同,因此本人拜讀過好多次,在教育雜志上每次介紹佐藤學的文章我都如饑似渴研讀,對于資料中介紹的一些方法我嘗試在教學中加以應用,自我感覺自己在課堂上也逐漸學會了傾聽學生,也更多關注學生的學情,和同學建立起了更和諧的師生關系。拜讀了常老師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中《課堂改變,學生就會改變》讓我明白,常老師之所以能成為名師,導師,就是常老師看了書后能善于總結,能結合教育規律,總結出一些觀點如他看了《靜悄悄的革命――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一書后就總結道“支撐教師每天在教學領域發揮創意和創造性的是以下三點:給每個孩子學習的尊嚴、專注教材(學問)的發展性、我們自己的教育哲學”,而我一點都沒總結。
如果我也能善于去找教育類的適合自己的新書;善于聯系生活教育實際;結合自己的教學困惑善于思考;像常老師那樣每周一本書,將自己的所思所想總結出來,寫下來,估計未來的我對教育教學會更加游刃有余,也能達到“游于藝”的高度。
敢問自己以后成長的路在哪里?路在自己的腳下?。?!
一、學會讀什么書重要。
在這個書籍浩如煙海的時代,讀一些根本書籍是捷徑也是正道,圍繞對應主題,思考相關問題,相信一定收獲多多?;貞涀约旱拈喿x經歷,說不上走彎路,但確實存在某個階段閱讀內容缺失現象。常生龍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涵蓋了教師需要閱讀的不同類別的好書。每個專輯里的選書都是作者精心挑選的,比如在“教學即創造”中,作者選取了名家于永正的《做一名學生喜歡的教師――我的為師之道》。于老師是大家公認的當代教學名家,他的課堂如行云流水,與學生互動親切自然,于自然處顯功夫,學生學得開心也學得扎實。作者從于老師書中提煉出“自己先變成孩子”的學生觀、“遵循教育規律”的教學觀、“要時刻以身示范”的為師觀。沒有說教,道理自然深入人心。
二、看書更要學會如何閱讀。
僅僅看到這個書名,便覺得與眾不同――不在文采,而在視角。當我捧起這本書時,著實也讀到了這一點好處。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從“要讀書”這一原視角出發,通過作者的工作體會與閱讀之間結合而得的思索體悟,使得讀者明了自己與書籍之間就應達成一種精神的契合――相信通過用心閱讀與吸收書中智慧,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思索,定有心得。
三、懂得從書中找到解決辦法。
教學中既要做到了解、信任學生,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又要以身作則做好示范作用,是師生“教學相長”的和睦共進關系。如作者在自序《讓我們都來讀書吧》一文中說,“……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和難題,其中絕大多數的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和途徑,并且已經被別人進行了總結,發表在各類著作、報刊或新媒體中。如果我們是一位讀者,就可以在其中找到路徑或答案,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得更遠?!币源苏Z觀之,讀書大抵就是與教育相接的那座橋梁了吧。但這一切說來是容易的,做起來卻必定不會如此爽快利落,甚至會有很多難題擺在面前,但是,我們是要往這個方向毫不遲疑地努力的,不能只是個旁觀成敗的看客。教師只有擁有一顆童心,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知道學生真正需要什么。學生只有認同教師,信服教師了,才會效仿教師的做法,才會接納教師的建議。
讀書的過程,實際上是在兩個方向不斷探索的過程。一個方向是向內,一個方向是向外,教師的教育教學、專業發展離不開大量的閱讀。古人云: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當然,我們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黃金屋”和“顏如玉”,但書籍確實能給我們生活所需要的物質和內在的精神享受,也就是說,閱讀能夠讓我們活得更好。
讀完了《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更加懂得了我們要給自己閱讀的時間,讓閱讀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這個閱讀是深度的。只有深層的閱讀,讓靈魂完全與哲人對話,精神交融,而非功利性的閱讀,這樣的閱讀是精神的滋養與洗禮,讓自己不斷的獲得丟棄再獲得再丟棄的過程。
當捧起常生龍《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時心中不禁感慨,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修行”二字把讀書的境界提高了,把讀書的目標確定了。讀書是必要的,是長期的,是讓人思考的。從目錄上可以看出本書分為五個體系——“教學即創造”“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理論即支點”“變革即未來”。閱讀這本書可以讓我們感受作者的厚重,領略閱讀的魅力,汲取教育的智慧。
書中讓我頗有感觸的是第67—74頁的兩個板塊:(閱讀,是為了活著),(名師成長之路)。書中提到:“成長無捷徑,讀書很重要?!币粋€教師之所以稱得上名師是因為他始終能大量地、廣泛地、堅持不懈地閱讀并在閱讀中不斷地反思、實踐。作為一名剛任職的語文教師經常會覺得工作很忙,抽不出時間來閱讀。其實都不過是把讀書當做是一種負擔的由頭罷了。就連薛瑞萍老師都說過:“戀愛的人總有時間擁抱,想讀書的人永遠都有時間?!痹谖业纳砩弦恢比鄙俚亩际且环蓦y能可貴的堅持。這讓我不禁反思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不能僅僅依賴教材、教參等去“教”學生,而更應該抽出時間“多讀書”以積淀自己的文化功底,讓讀書如同吃飯一樣成為自己的生活方式。
是??!讀書從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我經常會羨慕我的同事如少晶姐、燕萍姐和樂梅姐的文采。她們的腦容量似乎很大,無論你問到哪方面的知識她們都能張口就來,并且來有所依。之所以“羨慕”的原因無非就是就算我提前打好草稿再說出來也不及她們的一半好。這其實就是因為她們在平日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對書本上的知識永遠處于一種較“饑餓”狀態,時不時去汲取一些營養和精華更好的去沉淀自己。這也正是她們在公開課上能游刃有余并且自信大方的原因吧。由此可見,閱讀的重要性怎樣提及都不為過,單從部編版一年級新增的“和大人一起讀”親子閱讀欄目就可以看出閱讀的`重要了,從孩子都開始抓起了,更何況一位教書育人的教師呢!
作為語文老師,按理說應該是讀書人。但總是由于這樣那樣的借口將閱讀拋諸腦后。寒假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一看標題,還以為是寫讀書對教師成長的重要性的書,讀完才知道完全不是的。這本書其實是作者的一些讀后感。都說讀一本書容易,讀一批書難,讀萬卷書更難。而在常生龍先生這里已經把讀書當成了一種生活方式,讀再多的書已經不是難事而是樂事了。他將閱讀當作一日三餐,天長日久,終會內化在自己的精神樣貌里,從而讓自己心靈成長。
這本書有一個標題最讓我銘記于心,就是第75—78頁的《教師要挺直腰板兒》。是啊,教師只有挺直腰板兒,做一個真正的人,才能引領學生健康成長??墒悄芡χ毖宀⒎且资?,這需要我們有淵博的知識,需要我們去日積月累去沉淀做好終身學習的準備——閱讀。其次需要的是“愛”,只有真正的用心去愛學生的人,學生才會去愛你。發自內心做好良心教育才能夠讓自己真正強大。最后就是要有一套自己的獨特教學風格,讓自己的教學充滿藝術型。讓孩子不僅喜歡上課更愛老師這個人。讓自己在課堂上更是挺直腰板兒熠熠生輝,也只有這樣堅持做自己才能在這個人云亦云的復雜社會中脫穎而出。
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鋵嶉喿x的過程,就是要將所思所感付諸文字,堅持不懈,讓自己變成有思考力的讀者。作為一名剛步入教育行業的年輕人,更是要堅持閱讀,并在書中進行圈點勾畫,及時將所思所悟表達出來,做一名上進的好青年!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老師要多一點書卷氣,少一點煙酒味。多一點書香氣,少一點胭脂氣?!彼?,書還是一定要讀的,并且要有計劃的堅持不懈的讀下去。只有這樣,才會不斷成長,不斷進步!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也應該是教師成長的唯一路徑和最好的路徑!所以,好好閱讀,堅持閱讀,享受閱讀吧!新的學年,希望自己能堅持下去。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里,作為教師的我們養成閱讀的習慣,可以讓自己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少走很多的彎路。和作者一起用閱讀來增添教育智慧,享受幸福的閱讀時光。身為特級教師的作者以10年的閱讀功底,分享了50本對教師自我提升有助益的教育類圖書。讓學生喜歡你的訣竅,轉變問題生的各種“法寶”。杜威、佐藤學等經典著作的精華,慕課、微課、反轉課堂的前沿的教育理論和發展趨勢等一并展示給你。好老師始于讀書的那一刻。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如何讓學生喜歡你作者給出三個訣竅:其一自己先變成孩子,其二遵循教育的規律,第三要時刻以身示范。
之所以給大家推薦這本書是因為我也讀過好多書,我怎么就沒達到常生龍老師所說的讀書境界:“每當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和難題時,總有一本書在那里等著我,給我啟迪,讓我豁然開朗?!笨赐炅顺@蠋煹摹蹲x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我豁然開朗了,原來常老師讀書是這樣的。
常老師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中50篇文章就是50本書,在5個專輯后面還羅列了本輯延伸閱讀書目》共71本,縱觀其121本書。緊跟國際教育,用國際眼光看我國的教育、引領我國的教育改革方向,因此他對教育、教學,已經達到了“游于藝”的程度,游刃有余,自由游走于教育領域之中。
“讀書的秘訣無非是聯想與思考。聯想是讀出自己的共鳴,與生活、經歷、情懷、時代接通;思考是讀出問題,思考、質疑、不輕易相信?!?/p>
常老師對于閱讀而得來的知識,能夠結合我國教育實踐,提出某些理論該怎樣應用于我國教育實踐的具體想法。
“支撐教師每天在教學領域發揮創意和創造性的是以下三點:給每個孩子學習的尊嚴、專注教材(學問)的發展性、我們自己的教育哲學”
最后,我將《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這本書中的后記送給大家:我選擇讀書作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為了期望通過閱讀來為自己增添智慧,厚實精神底色。讀書是一個方面,讀后要領會作者的意圖,并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寫寫感受,也是必要的。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逐漸體會到讀書的美妙。每當我在工作中遇到難題的時候,總有一本書就在那里等著我。
敢問教師成長的路在何方?路在我們的閱讀中!
一書收錄了常龍生對50本書閱讀后闡發的感受。
常龍生10年來堅持每周閱讀一本書并寫一篇讀后感,十年如一日。本書是在500多本書500多篇讀后感中挑選出來的?!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自有自己的獨特感悟。
在這個書籍浩如煙海的時代,讀一些根本書籍是捷徑也是正道,圍繞對應主題,思考相關問題,相信一定收獲多多。
回憶自己的閱讀經歷,說不上走彎路,但確實存在某個階段閱讀內容缺失現象。常生龍局長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涵蓋了教師需要閱讀的不同類別的好書。每個專輯里的選書作者都是精心挑選的,比如在“教學即創造”中,作者選取了名家于永正的《做一名學生喜歡的教師——我的為師之道》。于老師是大家公認的當代教學名家,他的課堂如行云流水,與學生互動親切自然,于自然出顯功夫,學生學得開心也學得扎實。作者從于老師書中提煉出“自己先變成孩子”的學生觀、“遵循教育規律”的教學觀、“要時刻以身示范”的為師觀。沒有說教,道理自然深入人心。再如《教室里的電影院》是課程開發層面的,《教室怎樣與學生說話》是師生溝通層面的,《以學生為中心的翻轉教學》是教學方式層面的……多角度闡釋了“教學即創造”的現代教學觀。
僅僅看到這個書名,便覺得與眾不同——不在文采,而在視角。當我捧起這本書時,委實也讀到了這一點好處。念及家中書房里教育教學類書籍雖不及文學作品之多,不過數量也已比較可觀了,其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分享教育模式、教學理念、實踐經驗等等,總感覺這類書籍都在盡力訴說“該怎樣做”,即便內容上乘,與讀者之間(至少是于資質平平的我而言)仍是隔著一點距離;而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則從“要讀書”這一本原視角出發,通過作者的工作體會與閱讀之間結合而得的思索體悟,使得讀者明了自己與書籍之間就應達成一種精神的契合——相信通過用心閱讀與吸收書中智慧,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思索,定有心得,亦有一試之愿。誠如作者在自序《讓我們都來讀書吧》一文中說,“……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和難題,其中絕大多數的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和途徑,并且已經被別人進行了總結,發表在各類著作、報刊或新媒體中。如果我們是一位讀者,就可以在其中找到路徑或答案,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得更遠?!币源苏Z觀之,讀書大抵就是與教育相接的那座橋梁了罷。
這種善良并不單指做一個好人,對于教師而言,這既要化為對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的豐沛熱情與精進鉆研的精神,努力把“教師”從一種普通的職業定位上升到事業奉獻的高度;又要化為對于學生在做人上與學習上的關愛指導,使其真切地感受到如哲學大師馮友蘭先生評價蔡元培校長時所說的那種“春風化雨”的人格魅力——這一切說來是容易的,做起來卻必定不會如此爽快利落,甚至會有很多難題擺在面前,但是,我們是要往這個方向毫不遲疑地努力的,不能只是個旁觀成敗的看客。在我讀過的許多書里,都印證了這一點:比如由美國中小學一線優秀教師案例匯編而成的《教學不孤獨》以及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的《第56號教室的奇跡:讓孩子變成愛學習的天使》中,不難發現西方的教師們同樣不遺余力地以“愛”為核心,生發了教育激情及各種教學智慧,引導狀況百出的學生們在做人和學習上步入正軌,且使之繼續進步;又如于漪老師在自傳《歲月如歌》中寫到,即使是在群魔亂舞的“文革”時期回想當初自己給患肺結核病的學生買藥,給骨折又無錢的學生付醫藥費,給沒錢的近視學生配眼鏡等等以至于家境拮據,她依然沒有后悔——“這樣做圖的什么?我從未張揚過,也從未想到要得到什么,只不過人心都是肉做的,看到這些孩子那么困難,我心里難過,故而想方設法幫助?!边@雖不是在課堂上授課,但我相信這實實在在給那些受助的學生們上了關愛這一課,在人情淡漠的冰窟里投進了一束溫暖的光芒。相信作為教師的我們努力提升了師德素養,使教育有了“愛”,無論是教學還是平日生活,都會帶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感動與激勵。
很幸運地與《讀書是最好的修行》一書及書作者的相遇,如在茫茫書海中,看見了一盞溫暖的航標燈,照亮我前方漫漫修行路。
假期里,我閱讀了常生龍先生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讀后收獲頗多。常生龍老師這本書是汲取了50部教育專著的精華,是教育智慧的結晶。這本書分五章分別闡述了教學即創造、教學即生活、教學即社會、理論及支點和變革即未來。且在每一章后都列出了一些相關的延伸閱讀書目,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作者所闡述的觀點。這種方式就好像星星之火,由點及線,由線到面的燎原之勢。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感受與體會。
一、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
翻開這本書的第一輯的第一篇文章時,這個標題“讓學生喜歡的訣竅”便讓我產生了深深的興趣。尤其當我看到這段話“一個孩子在默寫的時候將訴字的最后一個點給弄丟了,老師讓他抄寫八遍。抄寫時該生寫的前面四個字是有最后一個點的,可后面的四個又沒了。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這樣的作業違背了學生的記憶規律?!蔽议_始對照自己,深深反思。在我們身邊,甚至于自己平時都會這么逼迫孩子,而且也發現了這個現象,但是我們所想的便是“肯定是這孩子不夠用心”所以會指責辱罵這個孩子。這就是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常常以成人的思考方式、觀察物體的視角、處理事務的方法強加于學生,沒有站在學生的視角進行思考,也就是不了解學生,以至于出現師生互相不理解的現象。其實,這也很好的認證了第一個訣竅“自己先變成孩子”。如果每位老師都能夠變成“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寬容學生,想學生之所想,做學生之所做,這樣才能真正走進學生內心,成為學生的朋友。學生們也才會真正信服老師,效仿老師的做法,接受老師的建議。
二、做一個底氣十足的教師。
看到這里,我就在想,如果作為一名教師都是一個不善于獨立思考,沒有健全情感的人,那教出來的學生會是怎樣呢?教師,是學生最信賴的人,尤其是小學生,他們總希望從老師那里得到幫助,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如果這時候,你對學生的請求置之不理,甚至于是麻木不仁,沒有絲毫同情之心,那學生在學校的安全感就會慢慢降低,他會變得不想讀書,不想來學校,因為學校,老師,不能讓他心神安寧。如果你想成為一把傘,為學生遮風擋雨,如果你想成為一座橋,引領學生走向智慧的彼岸,那么你必須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做一個底氣十足的老師。而我能想到的最快的方式就是閱讀,只有自己多閱讀,多思考,吸取書中的養分,竊取智慧的結晶,才能讓自己成長。而且,我覺得一個愛閱讀的老師一定能夠培養出一批愛閱讀的孩子。
三、做一個讓學生變聰明的老師。
有時候想想,作為一名教師,我們目前做的這些真的能讓學生變得越來越聰明嗎?看完這本書,我得到了答案,如果我們再按照以往的方式來教孩子們,他們真的會越來越笨!在小學階段,孩子們才剛開始慢慢健全自己的自我意識,但是往往在這個時候,老師們會加以干涉,會對他們說“你必須這樣寫,這樣子你考試才不會丟分”就是在這樣子一次次的扼殺中,學生開始失去自我,開始變笨。他們變得不會思考,也不敢思考,只是等著老師給答案??磿?,回想現實,真的覺得自己應當轉變觀念,書中說得好“我們應該相信對每一個學生來說,都有一扇成長的門虛掩著,教師的任務就是要想方設法地找到這扇門,然后溫柔地將它推開”。
四、做一個會給人治病的教師。
醫生只有了解病人,才能給病人治病,教師也只有了解學生,才能啟迪學生智慧。所以,教師應當去真正全面的了解學生。要了解一個學生,應當從家長入手,平時多跟家長溝通,從家長那里獲取信息。還有平時要注意觀察學生,從學生們的日常小事中了解學生。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是有很多原因的,有些生理因素是不可逆的,如果你了解到這個狀況,就不會去逼迫孩子做不可能完成的事了??傊?,教師要像醫生那樣,善于從多種渠道收集學生的各類信息,善于從這些信息中揭示本質性的規律。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自有自己的獨特感悟。這就是我的感悟,這就是我滿滿的收獲。很幸運與《讀書是最好的修行》一書及書作者的相遇,如在茫茫書海中,看見了一盞溫暖的航標燈,照亮我前方漫漫修行路。
打開《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這本書時,在作者親切的“讓我們讀書吧”的自序中,瀏覽了被作者精心架構的五個小專輯,分別是“教學即創造”、“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理論即支點”、“變革即未來”,既有課堂教學和學生成長的研討,也有教育名家教育啟迪與喚醒,更有世界頂級國家教育成功的秘訣,足見作者的用心?,F分享我的閱讀感受與心得:
杜威說:"從教育產生之日起,人受教育不是為了別的,而是為了生活。沒有人及人的生活,教育又從何談起?!痹谌藗兊娜粘I钪?,親子關系、家校關系、閱讀與寫作的關系等,都是繞不開的話題,教育就是要幫助人們正確認識和處理這些關系,過上快樂、幸福的生活。
如何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這是應當是我們所有當教師最美的夢想,當師生融為一體時,教育真的是一種幸福,教育真的會變得簡單、輕松而有效。陶行知先生也說過:“我們必得會變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老師”。
完全有理由相信:我們也曾有過像于永正老師那樣,在自己或長或短的教學生涯內,有過留給學生串串珍珠版精彩活動的難忘痕跡,也曾有過充當童心未泯教師的幸福體驗。教育生活原來可以這么幸福的過,沉淀許久的教育夢想再閱讀的體驗中再次被點燃!
教學是一門充滿藝術的創新科學,對教學技術的研究,對教學方法的探討,對學困生的轉化,對提升教學質量策略,都能在這里找到答案。給我啟發最大的是教學技巧中“按部就班技巧”和“走動技巧”。
在三尺講臺耕耘,支點在哪里?如何再能讓教室里每一個學生真切的感受到你擁有整個教室?讓我時常把講臺作為支點,視野的限制讓教室里學生的動態不能及時盡收眼底。每次轉身板書或低頭伏案寫字,總聽到臺下竊竊私語聲,抬頭凝視或剛做邁下腳步的動作,頓時鴉雀無聲。我在心暗暗發誓:“看我逮著機會怎么收拾你們!”困惑了許久,問題依舊沒有解決。直到我閱讀到《閱讀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書中道格。萊莫夫的《教無不勝:卓越教師的49個秘訣》中提到的“走動技巧”,才恍然大悟:“教師要在上課開始的前五分鐘內,讓學生意識到你已經擁有了整個教室的任何位置?!苯酉聛淼恼n堂上,我拉開了教室的座位,從講臺的踱步到臺下的關注,不時在后排座位處停留,俯下身子點點學生的書寫,鼓勵的伸伸大拇指,做一個加油的鼓勵!或在想要開口說話的男生旁邊做一個禁止說話的暗示。隨著關注度的提升,教室里竊竊私語聲消失了,我心里掠過從未有過的幸福感!
“用柔軟的眼睛看待孩子,愿意為了孩子而改變,找出任何一種和他深層對話的可能,那么您會發現您身邊的孩子,正在開始學會微笑,那潛藏在內心的熱情,也即將會大大地發光,大大地發熱?!?/p>
沒有了解,就沒有有效溝通,沒有有效溝通,就沒有理解,沒有理解,就沒有教育。教師和學生是一對互相依賴是相影響的伙伴,是共同成長的朋友。教師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墻,為學生遮擋風雨;教師彎下腰來,就像一座橋,引領學生走向智慧彼岸;教師挺直腰板兒,就像一把梯子,引導學生攀登科學高峰。
帶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感動與激勵的點點滴滴自己也許做的還太少太少。也正如郭振先生所言:“教師有沒有文化主要不在于教師的職稱、職位,而在于教師有沒有高尚的師德、豐富的學識、生動的個性、感人的故事在學校流傳?!?/p>
費爾巴哈曾經說過:“你的第一責任便是使自己幸福,一個使自己幸福的人,也就能使別人幸福?!遍喿x之美,美在感悟;閱讀之美,美在積累;閱讀之美,美在常讀常新。閱讀能夠促使教師的自身成長,豐富教師的教育智慧,使教師享受教育成功帶來的幸福。做一個幸福樂教的園丁,做一個自己幸福,也能給別人帶來幸福的人,讓我們一起來讀書吧!
假期里閱讀了常生龍先生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這本書收錄了常龍生對50本書閱讀后闡發的感受。讀后收獲很多。李鎮西老師說,讀書的秘訣無非就是聯想和思考。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也在聯想,在思考,在反思。
書中“教學始于技巧”一文,給我的印象很深。這篇文章是常生龍先生讀了美國非凡學校集團領導者道格萊莫夫撰寫的《教無不勝:卓越教師的49個秘訣》之后自己的感受。文中提到了萊莫夫總結的五種比較重要的教學技巧之一:杜絕退出。讓我聯想到了我們的課堂。
我們在聽課的時候會發現,有些班級學生回答問題特別活躍。而有些班級課堂很沉悶,回答問題的孩子寥寥無幾。我們有時會覺得這一個班孩子都不喜歡表現。讀常生龍先生寫的“教學始于技巧”,我反思了我們的課堂,發現了問題所在。我們在課堂提問的時候,經常會遇到不愿作答的孩子,尤其是高年級,”我不知道“是這些孩子的口頭禪。因為課堂時間有限,趕進度等原因,我們往往不再追問,而是另選一個孩子來回答,從而讓那些想躲避老師提問的孩子找到了躲避的空間。而”杜絕退讓“這一原則就是要把”我不知道“這句話驅逐出課堂,讓每個孩子始終保持注意力,無法逃避提問。
具體做法是,如果一個孩子在課堂上說”我不知道“或者默不作聲,我們就去提問另一個孩子,在他人給出問題的答案之后,一定要讓這個孩子再次回答該問題,必要的時候還要給出引申問題要求他繼續作答。當學生發現身處必須能夠正確回答問題的課堂文化場中時,他就會對自己的行為動機進行評估,并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長此以往,我們的課堂就不會有那種企圖逃避回答問題的學生存在,每個孩子都會認真聽講,積極思考,發言。我想這也是那些課堂氣氛活躍的班級老師的秘訣。
感謝杜組長推薦的這本好書。新的旅途即將啟程,我會繼續做一個愛讀書的老師,并帶著我的孩子們一起共沐書香!
文檔為doc格式。
。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pingyujiyu/69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