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是對優秀作品的總結和提煉,有助于我們學習和吸收優秀的寫作思維方式。閱讀以下范文范本,你可以了解到各類作品的寫作特點和技巧,希望對你的寫作有所幫助。
生:乒乓球、籃球、足球……。
師:同學們喜歡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受場地限制,我們做個拍球游戲。全班分成兩個隊,每隊選一個代表,為自己隊起個隊名,寫在黑板上。
師:怎樣拍球?大家出個主意。拍完后怎么辦?
生:每人都要拍。
師:每人都拍,拍完比什么?
生:每隊選出拍得最多的兩人,比一比誰拍得最多。
師:選一個代表拍,萬一他拍少了,你甘心嗎?
組織學生進行拍球比賽。在規定的時間,看哪一隊拍球數量最多就得勝。
每隊來三位代表,每位選手拍5秒鐘。選兩名裁判員數數,教師記錄在黑板上。
實際拍的結果:1號選手:22、16;2號選手:21、18;3號選手:23、18。
師:請大家把自己隊的總數算出來。板書:
22+21+23=66,16+18+18=52。
師:現在哪個隊獲勝?吳老師加入低分隊。(師拍球,5秒鐘拍16下)。
師:現在合起來是68,重新看兩隊成績。
原先獲勝的學生:不公平。
師:生活中經常出現這樣的事,兩個班人數不一樣,比某一項成績怎樣才是公平的?
生:66÷3,就是用三人的和除以3……。
師:與68怎樣比?
生:68÷4=17……。
師:17是什么東西?
生:17是每人拍的平均數。
師:1號選手,你拍了16個,怎么說是每人拍了17個?
生:17是平均下來的數。
二、結合數據,感知平均數的實際意義。
師:17是16、18、18、16的平均數。22是另一隊的平均數,這個平均數就比較好的表現了這一隊拍球的總體水平。
師:哪一隊的總體水平的高一些?用自己的語言談談自己對平均數的感受。
師:17表示什么?1號選手拍了16個,為什么平均數是17呢?
師:怎么得到17?
生:把多一點的給少一點的,少的接受多的一些。
師:比總數不公平時,想出了一個平均數,你能對平均數進行評價嗎?
生:很公平。
師:是誰把平均數帶到了課堂?(著重表揚第一個說出“平均數”的學生)。
三、引導拓展,深化對平均數的理解。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什么時候用到了平均數?
生:分蘋果。
師:平均數和平均分有什么不同嗎?
生:聽媽媽講班上平均分是多少。
師:下面有一些信息,你能說說對它的理解嗎?(屏幕出示)。
初一到初七日平均游人量10萬人。
《北京新聞》報:本市職工人均工資超兩萬。
四、實踐運用,用平均數解決生活問題。
1、出示統計圖:五一期間北京自然博物館門票統計圖。
(人)。
師:你想了解什么?估計這5天平均每天大約賣出門票多少張?
生:1000左右;;4000吧……。
師:估計得準不準,自己算一算。
生:是1000。
屏幕顯示:在統計圖1000處畫上一條紅色虛線。
師:說說是怎樣算的?
生:1100、1300、1000、900、700,先加起來平均。
師:沒計算的說說是怎樣做的?學生在計算機上操作(移多補少)。
師:這是什么方法?起個名。
生:多的給少的。
師:估計得差不多,舉手揮一揮。
師:估計2000、4000的同學采訪一下其他同學,怎么會估計得那么準呢?
生:最多的只有1300,怎么可能有2000呢?
師:找平均數時,在哪里找的?
生:平均數比1300低,比700高。都在這個范圍來猜。
師:如果你是自然博物館的館長,從2日開始,來的人越來越少,你有什么想法?
生:打折;降價;宣傳……。
2、屏幕出示:(1)嚴重缺水地區,平均每人每天用水約有3千克。
(2)20小剛家各季度用水量情況統計圖。分別是16、24、35、31噸。
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度?選擇正確答案。
(1)(16+24+35+21)÷4。
(2)(16+24+35+21)÷12。
(3)(16+24+35+21)÷365。
學生有的選1,有的選2。
師:你們可以辯論一下,看看誰能說服對方?
結果選(2)的學生很快發現自己沒有看清問題中是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度。
師:如果選第一個算式,求的是什么?選第三個算式,求的是什么?每人每天呢?老師算出得數了,是大約88千克。
師:看看嚴重缺水地區,平均每人每天用水約有3千克和剛才算出的結果,最想說什么?
135厘米。
教材分析:
這節課的教學目的有以下3點:1、讓學生經歷平均數產生的過程,理解平均數的概念,了解平均數的特點和作用,掌握求簡單平均數的方法。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估算和說理能力。3、滲透統計初步思想。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是本課的重點。學情分析:
學生的數感是從生活中得來的,所學的知識也是為了解決問題。學生理解了平均數的意義之后,讓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身邊、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成功的喜悅。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八冊教學目標:1、感悟平均數的意義,建構平均數的概念。
2、探究平均數的多種方法,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3、感受平均數概念所蘊涵的豐富、深刻的統計與概率的背景,能。
針對數據分析結果做出簡單推斷和預測。
4、體會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及廣泛應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意識與能力。教學過程:
二、解決問題,探究問題。1、感受平均數的產生。
(1)每對先推選一名隊員參賽,比賽的結果:女隊的成績:4個。
男隊的成績:7個,男隊獲勝。
生:不行,一個人不能代表大家的水平……。
(2)學生討論后要求所有的隊員參賽,繼續比賽……。
(3)女隊的成績:2、3、5,,男隊的成績:5、8、4,男隊獲勝,女生情緒低落。
(4)師:我看你們玩得那么高興,我也想參加歡迎嗎?我是女生就加入女隊,師吹了6個后,讓學生重新計算女隊的成績,最后的結果是女隊獲勝。
(5)生:這不公平,男隊4人,女隊有5人……。
生:把這幾個數勻一下……2、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1)師:我們怎樣求平均數呢?(2)生討論并交流方法。
(1)師:男生隊的平均數是6,你怎樣認識理解6這個數?(2)生:6是它們的平均數。
有的人成績比6大,有的人的成績比6小……。
(3)師:平均數不是一個人具體的吹氣球的數量,它代表的是幾個人吹氣球的平均水平。平均數是一個虛擬的數,比最小的數大,比最大的數小些,在它們中間4、學生舉出生活中平均數的例子。
三、聯系實際,拓展應用。1、課件出示寧夏科技館十一期間的門票統計圖,讓學生討論兩個問題:
(1)求出平均每月的用電量。(2)請你們估計出下個月小明家的用電量,并說明理由。四、全課小結。
20.1.1平均數(一)。
例2:某同學使用計算器求30個數據的平均數時,錯將其中的一個數據105輸入為15,那么由此求出的平均數與實際平均數的差是______。
a.(+)b.+c.(+)d.以上都不對。
錯解:好像是(a)。
正解:根據平均數的定義應選(b)。
第四步:隨堂練習:
1、老師在計算學期總平均分的時候按如下標準:作業占100%、測驗占30%、期中占35%、期末考試占35%,小關和小兵的成績如下表:
學生作業測驗期中考試期末考試。
小關80757188。
小兵76806890。
2、為了鑒定某種燈泡的質量,對其中100只燈泡的使用壽命進行測量,結果如下表:(單位:小時)。
壽命450550600650700。
只數301525。
求這些燈泡的平均使用壽命?
答案:1.=79.05=802.=597.5小時。
第五步:課后練習:
1、在一個樣本中,2出現了x次,3出現了x次,4出現了x次,5出現了x次,則這個樣本的平均數為.
2、某人打靶,有a次打中環,b次打中環,則這個人平均每次中靶環。
3、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部門經理,現對甲、乙兩名應聘者從筆試、面試、實習成績三個方面表現進行評分,筆試占總成績20%、面試占30%、實習成績占50%,各項成績如表所示:
應聘者筆試面試實習。
甲858390。
乙808592。
試判斷誰會被公司錄取,為什么?
答案:1.2.
3.=86.9=96.5乙被錄取4.39人。
本學期我門的集體備課是按“教案初稿---研討初稿——形成教案——教案調整、實施教學——課后反思、總結”這幾個環節進行的。
教案初稿:集體備課的第一個環節就是由主備課人選定課題,主備人的任務是首先熟悉教材,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等內容,書寫教案初稿,并作好充分準備發表全面觀點。
研討初稿:利用單周星期二下午第三節課組織本年級數學教師對初稿進行討論分析,在討論之前主備人先說明教學思路和教學設計意圖。然后由大家自由發言,就本節課的各個部分進行深入的探討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備人做好記錄。
形成教案:主備教師在集體討論的基礎上,將集體討論的意見整理,形成集體備課的教案設計。
教案調整、實施教學:每位教師利用集體備課教案,教學前,根據教師本人特點和所任班級的學生情況,進行教案調整,再運用于課堂教學。
課后反思、總結:教師在運用集體備課教案進行教學后,對教學情況進行反思。
本學期的集體備課體現了以下優點:
1、同年級同學科教師加強了合作與交流,互相學習,共同研究,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
2、備課改革從實際出發,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讓備課為上課服務。
3、教師把參與集體備課當作是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積極參與,在研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有助于教師成為研究型教師,使教師隊伍成為研究型教師群體。
2012.12.27。
。
我是xx縣城關第二小學周玲,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平均數一課,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流程,板書設計這幾個方面進行闡述,不當之處,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首先來談談我對教材的解讀。平均數是一個重要的刻畫數據集中趨勢的統計量。小學數學里所講的平均數一般是指算術平均數,也就是一組數據的和除以這組數據的個數所得的商。我們既可以用它來反映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也可以用它來進行不同數據組的比較,從而看出組與組之間的差別。用平均數表示一組數據的情況,有直觀、簡明的特點,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績等等。
平均數是在第一學段已經理解了平均分以及除法運算的意義基礎上教學的。與實驗教材相比,修訂教材對平均數的處理,更加突出其統計意義。通過“兩隊人數不同不能用總數比較”這一思維的矛盾,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進而發現運用平均數作比較的必要性。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根據學生實際,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體會平均數的作用,掌握計算平均數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
2.經歷求平均數的過程,能用自己的語言解釋其實際意義。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課程標準對這一部分內容有著明確的要求:體會平均數的作用,能計算平均數,能用自己的語言解釋平均數的實際意義,因此教學重點確立為:體會平均數的作用,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平均數的概念與過去學過得平均分的意義是不完全一樣的,平均數是借助平均分的意義通過計算得到的,但不表示每一個數據本身就是完全相同的,平均數是一個虛擬的數,這樣一個虛擬的數能夠反映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四年級的學生對于正處于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對于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理解起來還是有困難的,因此教學難點確立為:初步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
教學目標的達成,需要有恰當的學法、教法,需要一定的教學手段。新課標指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谶@一理念;本節課將采用以下的學習方法:自主學習,觀察分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抽象概括,交流展示等。
學法確定,教法必須與學法對應。葉圣陶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所以在這節課,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方法:
1.情境創設法。通過分蘋果的情境,學生解決分一樣多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2.引導發現法。通過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層次的'啟發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學習地內在動機,進一步發展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的理解和鞏固知識。
3.觀察比較法。通過圖表演示,出示男女生兩個隊人數不同,不能用總數比較,制造這樣一個認知沖突,促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進而發現用平均數比較的必要性,突破重難點。
教學方法要依托教學資源支撐,通過教學活動去實現,教學活動又需要一定的程序來推進。接下來我向評委老師介紹我的教學流程。課標指出:教師應該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面向全體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處理好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充分提供給學生從是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體會和運用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于是,我把本節課設計成以下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提煉問題。
通過創設猴媽媽分蘋果的情境,引導學生了解平均數和平均分的聯系的區別,掌握移多補少、先和后分的求平均數的方法,初步感知平均數是一個虛擬的數。
二、引導探究構建新知。
本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包括兩個層次的教學,第一個層次是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即教學重點;第二層次是通過兩個組比賽成績的比較來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即教學難點。
第一個層次的教學放手讓學生自學,在前面的導入部分已經初步掌握了求平均數的方法,放手讓學生自學正好是個練習鞏固的過程。
第二層次的教學是本節課難點所在,處理時分兩步走:人數相同和人數不同成績比較的方法。
1.人數相同。先出示一個情景,男生和女生人數相同的情況下比較哪個隊的成績更好,引導學生可以用比總數方法,也可以用平均數的方法,為下個一個環節男生和女生人數不同的情況做一個鋪墊。這個過程,學生通過互相交流比較的方法,向他人展示自己想法,為下個環節制造一個認知沖突,同時了解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靈活性。
2.人數不同。在此基礎上,出示男女生兩個隊人數不同,不能用總數比較,制造這樣一個認知沖突,促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平均數的作用,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進而發現用平均數比較的必要性,突破難點。
三、反饋提高鞏固計算。
課堂練習是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必要途徑,教師采用不同層次的練習的方法,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既鞏固復習所學知識,深化學生的認知體驗,拓展提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能夠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鞏固了所學知識,又覺得數學充滿趣味性,同時能夠學有所用,體驗獲得成功的樂趣。
四、總結反思,深化認知。
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的個性是客觀存在的,課堂活動的收益是各不相同的,課堂小結使學生學習的內容有發散到聚合,知識點由點穿成線,由線織成網。通過學生的自我總結、互動交流,使本節課的重難點得到進一步的深華和提升,構建更加完整的數學模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鍛煉口頭表達能力和總結概括能力。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粗淺的設計,由于時間短暫,不當之處在所難免,我將根據課堂實際地生成,適時調控。最后來說說我的板書設計,好的板書設計是微型教案,便于學生紀錄和思考,我本節課板書力求重點突出,簡單明了。
教學目標:
1.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
2.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的生活現象,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操作、交流的過程中,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發展統計觀念。
教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學具準備:移動學具板、作業紙。
教具準備:移動示范板、課件。
教學過程:
一、放情景錄像,預設認知沖突。
1.談話導入、回顧情景。
2.讀懂統計圖,獲取相關信息。
從這兩幅圖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3.提出預設問題。
這一組同學在套圈比賽中,誰獲得了勝利?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呢?
二、自主探索方法,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1.引起爭議,探求公正的策略。
當兩組人數不相等時,怎樣判斷哪組套的更準一些?你們有沒有公平的辦法?
2.萌發求平均數的需求,得出有效途徑求平均成績。
3.小組動手操作,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
那我們應該怎樣求男生、女生各組的平均成績呢?
4.全班交流,感知方法。
(1)移多補少。
(2)一般方法。
男生:6+9+7+6=28(個)284=7(個)。
女生:10+4+7+5+4=30(個)305=6(個)。
男生組算式中的9、6、7、6和28各代表什么呢?
為什么女生求出的總數30除以5,而不是除以4呢?
小結:7是男生組的平均成績,也就是6、9、7、6這組數的平均數。6是女生組的平均成績,也就是10、4、7、5、4這組數的平均數。
6.新課小結,揭示課題,體會求平均數是解決這類問題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感受平均數與生活的聯系,體會平均數的.作用。
平均數的用途可大了;我們的學習、生活、工作中,處處要用到平均數,你們瞧!這里是有關平均數的一些資料。
1.鹽城去年全年平均氣溫在18攝氏度。
3.小明的語、數、外,三門考試,平均成績為92分。
4.鹽城市某小學三(5)班同學平均年齡為8歲。
現在我們就帶著新朋友平均數,來解決我們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吧!
四、鞏固強化,拓展應用。
1.移鉛筆(93頁第1題)。
目的:體會移多補少的思想,加深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
2.三條絲帶的平均長度(94頁第2題)。
目的:體會一般方法的優越性,上升數學的真正特征,自主領悟平均數一定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
3.辨析題(第94頁第3題)。
目的:加深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4.綜合性訓練:
目的: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訓練學生根據問題收集相關信息、分析數據、有根據預測的能力。
今天,我在名師實錄里聽了《平均數》這節課,使我受益匪淺?!捌骄鶖怠笔墙y計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是在學生初步學會了看簡單的統計表、統計圖、掌握了簡單的數據整理的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下面,我就對這節課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新課導入時,讓學生根據踢毽子比賽中兩個組的成績,比一比哪組同學的成績好,再討論找出最合適的方法,引出平均數;在鞏固練習中,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平均數的應用,了解男童、女童的平均身高,這些內容都是來自學生身邊,與學生生活有緊密聯系,學生很感興趣,同時也結合理解平均數的概念,滲透了抽樣調查的方法。
教學中教師以“移多補少”的思想,幫助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概念。對求平均數的方法時,讓學生自主探究,討論交流,并通過教師一步一步引導發現計算的方法。如,你們還有其他方法來求出第五組的平均數嗎?激發了學生的思促使學生探討出多種方法。
總之,本課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教學內容豐富,數學的生活味濃,教學效果較好。
中位數:將數據按照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如果數據個數是奇數,則處于最中間位置的數就是這組數據的中位數;如果數據的個數是偶數,則中間兩個數據的平均數是這組數據的中位數。它的求出不需或只需簡單的計算。
平均數是統計學中最常用的'統計量,用來表明資料中各觀測值相對集中較多的中心位置。在畜牧業、水產業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中,平均數被廣泛用來描述或比較各種技術措施的效果、畜禽某些數量性狀的指標等等。統計平均數是用于反映現象總體的一般水平,或分布的集中趨勢。數值平均數是總體標志總量對比總體單位數而計算的。
教學目標。
1、從生活實際中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建立平均數的概念。
2、在理解平均數意義的基礎上,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3、初步感受求平均數的作用。
4、聯系學生實際,培養學生選擇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目標】。
1.在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通過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并能靈活運用方法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
2.能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的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一、游戲激趣,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喜歡游戲嗎?那我們來玩一個記憶挑戰的游戲!比賽規定:1:每三秒呈現10個數字,看看每次可以記住幾個數字:2:三秒過后,校對并記錄下來。
師:我們班誰的記憶力最厲害,請他到前面記錄。全班幫他校對怎么樣?不要提醒哦,游戲繼續進行。
全班收集數據、記錄在表格里。游戲結束。師:你們有什么想說的嗎?生:評價。
師:那知道他能記住幾個數字嗎?
二、互動交流,探求新知。
問題1:他能記住幾個數字呢?(兩人一組開始討論1分鐘)。
生匯報交流結果。
師:你的意思是算出記住個數的平均數,就能判斷他們記住數字的水平。問題2:那怎么能求出記住數字的平均數呢?同桌合作交流完成:
1:利用作業紙用箭頭在圖上移一移,也可以動筆算一算,求出淘氣記住數字個數的平均數。
一、在現實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結合實際問題(男女生套圈比賽)哪個隊會獲勝?引導學生展開交流、思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深刻認識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在學生的活動討論中,在認知沖突下,認識在人數不同的情況下,比總數顯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數能代表他們的整體情況,因此產生了“平均數”,感受平均數是實際生活的需要,也產生了學習“平均數”的需求。教學只有組織了這個過程,學生對平均數的統計意義以及作用才有比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臨相類似問題時,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數作為一組數據的代表,去進行比較和分析。
二、創造有效的數學學習方式,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學會平均數的算法。
我采用了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數的方法。一種是先合再分,一種是移多補少。然后引導學生感受到這兩種方法的本質都是讓原來不相同的數變的相同,從而引出平均數的概念。并在講解方法的同時,不失時機地滲透:平均數處于一組數據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能反映整體水平,但不能代表每個個體的情況。這樣一來,學生對平均數這一概念的認識顯得更為深刻和全面。
三、滲透估算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教學中我結合平均數的特點,先讓學生猜一猜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再實際計算,不但找到平均數的范圍,也找到求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培養了學生運用估算的方法進行檢驗的能力。
四、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
在教學中,我還結合教材內容,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融進課堂,引導學生領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發掘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利用身邊有效的數學資源學習數學知識。在我所選取的四個練習,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所選的內容都與學生生活貼近的題材,如:第一題是對平均數的理解;第二題是對平均數的應用,第三題是對平均數的深化認識。這三道鞏固練習都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數學,生活之中處處用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極大的興趣,主動地去學數學,用數學。此外,在平均水深110厘米深的河水中,小明下河游泳有沒有危險?這個討論中,讓學生受到了安全教育。這樣的教學實現了數學教育的多重價值,使各學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這節課總體來說,完成了教學目標,重難點突出,學生的積極性較高。但在教學過程中也有不足,一、時間的安排不是很好,練習的時間不夠,造成還有的練習沒有說完。主要原因是新課的時間較長,如讓學生觀察統計圖說說知道些什么,可以少請幾位同學回答,這里不是這節課的重點。二、課的開始由于課件突然沒有聲音,有點緊張,有點浪費時間。其實這并不影響本節課的教學。對于突發事件要靈活面對!
備課時我一直糾結于下面兩個問題:
一、定什么樣的教學目標合適?
《平均數》這一知識蘊含的內容不少,具體有:平均數的意義、計算方法、作用、平均數的取值范圍、平均數的優缺點等等。
這么多的內容在一節課上實現顯然是有困難的`。那么該如何劃分課時呢?我依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及個人的理解,把本課劃分成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解決平均數的意義、計算方法、作用等三個知識點,第二課時解決其余的。
課后議課,同事們指出這樣的容量安排稍微顯少,建議再豐富一些。我也有同感,只是無論加入什么內容,我都感覺不能水到渠成、渾然一體。
二、如何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直觀化,降低理解的難度?
《平均數》有很多抽象難懂的語言,如:平均數可以表述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對一組數據有很好的代表性;平均數是一個“虛擬”的數等等。
如何讓學生真正理解這些話的內涵?思前想后,我覺得“意會”不失為幫助學生理解的一種好方法。如:為了讓學生感悟到“平均數是一個‘虛擬’的數”這一含義,教學例1時,我引導學生理解:平均數并不是每個學生收集的實際數量,而是“相當于”把4個學生收集的瓶子總數平均分成4份,從而讓學生“意會”到平均數只是一個“虛擬”的數,并不真實存在。
課后明顯地感覺到這樣的處理顯得膚淺,應該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提升總結,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入。
在學完平均數這一內容后,我出示了一個開放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我設計了一個表格,內容是三個同學三次的數學成績:
小明(第一次:63第二次84第三次90)。
小紅(第一次:82第二次78第三次80)。
小強(第一次:96第二次81第三次66)。
請判斷這三個同學中,哪個同學的數學成績比較好。我讓學生獨立思考后解決問題,然后全班交流。
以下是同學們的一些想法。有同學認為小明的學習成績好,因為他的數學成績一直上升。而小紅的成績沒有上升,小強就更不穩定了,雖然他的平均分是最高的,但是他的學習成績會一直往下降。他說完后,我及時問同學們他是選擇一個什么角度來判斷的,同學們說出進步和退步趨勢。有的同學按照平均分數來判斷認為小強的成績好,我也及時給予肯定。
還有一些同學認為小紅的三次成績比較穩定……同學們越說積極性越高,思維越活躍,課堂氣氛十分熱烈,甚至有的同學用到了其他比賽中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的比賽規則。我對同學們的各種想法都及時進行了評價和鼓勵,并讓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談談在數學和做人方面有哪些收獲?如何評價自己、同學、老師在這節課中的表現?同學們認識到了對待一件事情,不要片面的去看,要從多角度分析,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備課時我一直糾結于下面兩個問題:
《平均數》這一知識蘊含的內容不少,具體有:平均數的意義、計算方法、作用、平均數的取值范圍、平均數的優缺點等等。
這么多的內容在一節課上實現顯然是有困難的。那么該如何劃分課時呢?我依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及個人的理解,把本課劃分成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解決平均數的意義、計算方法、作用等三個知識點,第二課時解決其余的。
課后議課,同事們指出這樣的容量安排稍微顯少,建議再豐富一些。我也有同感,只是無論加入什么內容,我都感覺不能水到渠成、渾然一體。
《平均數》有很多抽象難懂的語言,如:平均數可以表述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對一組數據有很好的代表性;平均數是一個“虛擬”的數等等。
如何讓學生真正理解這些話的內涵?思前想后,我覺得“意會”不失為幫助學生理解的一種好方法。如:為了讓學生感悟到“平均數是一個‘虛擬’的數”這一含義,教學例1時,我引導學生理解:平均數并不是每個學生收集的實際數量,而是“相當于”把4個學生收集的瓶子總數平均分成4份,從而讓學生“意會”到平均數只是一個“虛擬”的數,并不真實存在。
課后明顯地感覺到這樣的處理顯得膚淺,應該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提升總結,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入。
《平均數》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第一課時的內容,平均數是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理解了平均分以及除法運算含義的基礎上教學的。但平均數與平均分的意義是不完全一樣的。平均數是一個“虛擬”的數,是借助平均分的意義通過計算得到的。我們既可以用它來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水平,用平均數表示一組數據的情況,有直接、簡明的特點,所以生活中應用較廣泛。學好這部分內容,可為今后學習更為復雜的統計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四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本節課我確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經歷探索、思考、交流等教學過程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掌握平均數的特征。
2、經歷平均數的產生過程,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3、讓學生在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為了較好的凸顯平均數的統計學意義,在這節課中,著重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嘗試。
一、游戲和生活情境導入,初步感知平均數。
“教學中應當努力創設源于學生生活的現實情境。好的‘現實情境’應當是學生熟悉的、簡明的、有利于引向數學實質的、真實或合理的?!遍_課伊始,我利用抓糖游戲小視頻,“你有沒有辦法使我們3個人抓的糖果數一樣多?”,一石激起千乘浪,孩子的注意力馬上被吸引到對數學問題和數量關系的研究上來。從游戲到數學,從操場到課堂,從活動到思維,學生的心被老師牽住了。學生到白板上把多的糖果移給少的,從直觀到抽象的方式,使學生初步建立起了平均數的概念。
二、利用電子白板實現“幾何直觀”和“數形結合”的思想,使學生感悟平均數的意義。
本節課的重點是幫助學生從統計的角度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和統計的意義,幾何直觀指利用圖形描述和分析問題。在建立“平均數”的概念和意義時,我利用電子白板的自由拖動的功能使原來不相等的幾個數通過移多補少變得同樣多,以前的ppt課件是讓學生想象完后,老師用ppt課件演示,而我是用電子白板讓學生親自移多補少,把學生的思維過程直觀的展現在全體學生的面前,不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有助于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除了移多補少得到平均數,還有先合并再平均分的方法,我利用電子白板幾個隊員的`實際投籃個數合起來,然后再平均分成相應的份數,就得到了平均數,不僅使學生理解了平均數的算法,還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思想,使枯燥的計算變成生動字符,便于學生理解平均數的計算方法?!皵怠焙汀靶巍笔墙虒W中最基本的兩個概念,數學家華羅庚先生說“數無形時少直觀,形無數時難入微,數形結合百般好,數形分家萬事休?!?/p>
三、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發展數據分析觀念,滲透情感和德育教育。
在教學中,我還結合教材內容,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融進課堂,引導學生領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發掘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利用身邊有效的數學資源學習數學知識。在我所選取的四個練習,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所選的內容都與學生生活貼近的題材,如:第一題是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第二三題是對平均數的應用,第四題是對平均數的深化認識。這四道鞏固練習都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數學,生活之中處處用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極大的興趣,主動地去學數學,用數學。此外,在平均水深110厘米深的河水中,小馬身高130厘米下河游泳有沒有危險?這個討論中,即讓學生運用平均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又讓學生受到了安全教育。這樣的教學實現了數學教育的多重價值,使各學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在讀書、節約用水、愛心捐款的習題中滲透了德育教育。
總之,較好的體現了平均數在統計學上意義,既尊重了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給他們以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時間與空間,又較好的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幫助學生很好的理解了平均數的意義以及在統計學當中的重要的作用,使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當然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比如說我的評價語不夠豐富,對學困生的指導還是不夠等。
四年級是學習數學的重要階段,這一學期我們開始學習平均數。平均數作為一種非常實用的數學概念,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通過學習與實踐,我深刻體會到平均數的重要性和應用價值。
第二段:對平均數的認識。
在課堂上,老師通過豐富的教學內容向我們講解了平均數的概念及計算方法。平均數就是一組數值的總和除以這組數值的個數。通過這樣的運算,我能夠得到一組數據的平均水平,從而更加客觀地看待問題。同時,學習平均數也讓我了解到數值之間的關系,從中發現規律和特點。
第三段:運用平均數的實際場景。
平均數不僅僅是一種抽象的概念,更是我們生活中經常用到的方法。例如,在我們班級中,每個學生的身高不同。通過計算整個班級的平均身高,我們可以了解到這個班的身高水平。另外,在體育課上,老師還引導我們用平均數來計算每位同學的跳遠成績,以便更好地了解每個學生的跳遠能力,并提出個別指導和訓練計劃。這種實際應用讓我們更加深入理解平均數的重要性。
學習平均數不僅僅在數學課上有用,它還能夠延伸到其他學科和生活領域。比如,在語文課上,我們可以通過計算一本書每頁的平均字數,從而了解到作者的文字用量是否適合我們的閱讀水平。在科學實驗中,我們也可以利用平均數來分析實驗數據,進一步得出結論。此外,我們還可以用平均數來計算家庭的收入、年齡分布等,為我們的生活提供更多更準確的信息。
第五段:總結與收獲。
通過學習平均數,我不僅掌握了一種重要的數學概念和計算方法,更學會了將其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平均數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和分析數據,還能夠引導我們在各個領域做出更明智的決策。通過不斷練習和實踐,我對平均數的理解和應用能力不斷提高,相信這對我的未來學習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幫助。
總體而言,學習平均數是一項重要的數學技能,通過應用平均數的概念和方法,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數據和信息,從而做出更準確的判斷和決策。相信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還會遇到更多關于平均數的問題和應用場景,期待能繼續學到更多有趣且實用的數學知識。
平均數教學是統計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對平均數的知識,以前總是把它當作一種典型應用題來教學的,即所謂的求平均數應用題。但是,從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數學對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作用來看,教學中更應該強調學生對平均數的意義、特征的把握,注重其統計含義的理解,讓學生在新的問題情境中,正確地運用它去解決問題。
怎樣才能使三年級的小學生感受平均數是一種需要呢?課標上指出:小學中年級、高年級的學生開始對“有用”的數學更感興趣。此時,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更應當關注數學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的應用應該是現實的、具體的問題解決。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而且學數學是有用的、必要的,從而愿意并且想學數學。于是,課的引入部分我設計了在兩個筆筒里放著7枝筆和5枝筆,讓學生幫整理成每個筆筒的筆一樣多,引出一個結論:把幾個不同的數,通過移多補少的方法,得到的相同數,就是這幾個數的“平均數”,所以我們就來研究有關“平均數”的問題。
從富有現實意義的數學問題“移筆”導入,自然的引出“平均數”概念,并巧妙地使學生直觀感知平均數是表示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并不表示一個實際存在的數量,為后面深化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預設。
最后,為了加深學生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及特征的把握,我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和開頭相互呼應,設計了小明的身高為127厘米,一天他來到一個池塘邊玩,看見池塘邊有個木牌,木牌上寫著:這個池塘的平均水深為1米。小明看了高興地說:我在池塘里玩水一定不會淹死的?請問你認為小明的看法對嗎?為什么?讓學生展開討論,從對“平均水深”的理解中找到正確的答案。
通過以上教學,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的魅力與應用價值,為樹立應用意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使學生初步形成了解決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數學問題的能力,并通過這一應用過程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將數學課中的統計與生活有機的結合,體會到數學中的生活,生活中的數學,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文檔為doc格式。
。
作為一位四年級學生,最近在數學課上學習了平均數的概念和計算方法。這門課程深入淺出,讓我對平均數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且讓我認識到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通過這次聽課,我不僅學到了數學知識,還收獲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啟示和收獲。
第一段:課前準備。
在課前,老師要求我們對平均數的概念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所以我在課前完成了老師布置的功課。我瀏覽了一些數學書籍,并通過互聯網搜索了一些相關的知識,對平均數的概念有了一個簡單的認識。這樣的準備幫助我更好地理解老師在課上所講的內容,也提高了我課后的鞏固學習效果。
第二段:課堂互動。
進入課堂后,老師首先通過舉實際例子的方式向我們介紹了何為平均數。她拿出一盤蘋果,告訴我們盤中有6個蘋果。然后,她問我們如果要將這6個蘋果均分給3個人,每個人能得到幾個蘋果。同學們紛紛舉手回答,有的說每人分得2個,有的說每人分得3個。通過這個互動環節,我明白了平均數的概念就是將總數均勻分配給每個人或物體。
第三段:小組合作。
在課上,老師還分配了小組合作的任務。我們被要求在小組內完成一些關于平均數的問題。我感到很興奮,因為我能夠和同學們一起探討問題,相互幫助。我們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難題,但是我們積極思考,共同合作,最終成功解決了問題。通過小組合作,我學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也提高了自己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段:應用實際。
在課上,老師還通過一些實際生活中的例子,讓我們看到平均數的實際應用。她舉了一個關于購物的例子,告訴我們如何通過平均數來計算每個人應該支付的金額。這個例子讓我想起了我在超市購物的經歷。我意識到平均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它能夠幫助我們合理分配資源,避免浪費。這個應用實際的環節,讓我覺得學習數學不僅僅是為了考試,還是幫助我們更好地生活的手段。
第五段:思考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對平均數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學習平均數不僅僅是為了解決數學問題,更是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思考和計算的能力。同時,這節課也讓我體會到了合作與分享的重要性。在小組合作中我學會了傾聽,學會了分享,也提高了我的團隊合作能力??偠灾?,這次關于平均數的聽課體驗,不僅讓我受益匪淺,還讓我領悟到了學習的真諦,幫助我在學習和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數學知識。
四年級的數學課程中,我們學習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平均數。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個概念,我們在學校組織了一次主題為“平均數”的聽課活動。這次聽課活動通過生動有趣的教學資源和實例,讓我們深入了解了平均數的含義和計算方法。在這次聽課活動中,我受益匪淺,下面我將分享一些我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對平均數的理解和運用。
在聽課過程中,老師首先向我們介紹了平均數的定義和運用。平均數是一組數的總和除以這組數的個數所得到的數值,它可以用來表示一組數值的中間值或典型值。通過實例演算,我們逐漸理解了平均數的概念。除此之外,我們還學習了計算平均數的方法:將一組數相加,再除以這組數的個數。這些基礎知識的掌握為我們后續的學習和實踐提供了基礎。
第三段:實際運用平均數的例子。
在聽課過程中,老師通過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平均數。例如,我們通過計算一天內各個小時的溫度,求出當天的平均溫度,以此來了解一天的溫度變化情況;我們還通過計算班級同學的身高,求出班級同學的平均身高,來了解班級同學的整體身高水平。這些實際應用的例子,讓我們感受到平均數在生活中的實用性和重要性。
第四段:平均數的拓展應用。
在課堂上,老師還向我們介紹了平均數的拓展應用。平均數不僅可以用來表示一組數值的集中趨勢,還可以用來比較兩組數的大小。通過比較平均數,我們可以判斷一組數據相對于另一組數據的大小關系。例如,我們可以通過比較兩個班級的平均數來了解兩個班級同學的學習水平;我們還可以通過比較兩個品牌商品的平均價格來判斷哪個品牌的價格更高或更低。這些拓展應用讓我對平均數的實際運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五段:結語,總結收獲和下一步的學習計劃。
通過這次聽課活動,我對平均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學會了計算平均數的方法,也了解了平均數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更重要的是,我認識到平均數作為數學的基礎概念,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在學習平均數的過程中發現數學真的是有趣的,它讓我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思維變得更加靈活。下一步,我將進一步鞏固和運用平均數的知識,希望能夠在數學學習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總結:通過這次聽課活動,我對平均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同時也增強了對數學學科的興趣。平均數作為數學的基礎概念,對我們的生活至關重要,它在實際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我相信,在今后的學習中,我會進一步鞏固和拓展平均數的知識,更好地應用到實際問題中。
一、情境導入,提出問題。
師:你們喜歡體育運動嗎?生:(齊)喜歡!師:前幾天,學校舉行了“1分鐘投籃挑戰賽”,大家想不想了解現場的比賽情況?生:(齊)想!
(1)小米進行三次投籃。
師:首先出場的是小米,你猜他1分鐘投進了幾個球?(生猜)好,看他到底投進了幾個?
他1分鐘投中了5個球??墒?,小米對這一成績似乎不太滿意,覺得好像沒有發揮出自己的真實水平,想再投兩次。你們會同意他的要求嗎?說出你得理由。
師:大家都很大度,都同意他再投??磥?分鐘確實不能反映他投籃的真實水平。師:不過,小米后兩次的投籃成績很有趣。
(師出示小米的后兩次投籃成績:5個,5個。生會心地笑了)小米后兩次的投籃成績到底是多少呢?“5個”
師:這3次數據,你想用哪次來表示他一分鐘投籃水平?為什么?
那么大家都是一致通過,用“5個”來代表小米的一分鐘投籃水平。
(2)大米進行三次投籃。
現在大家來看,第二個出場的是大米。你猜,他在第一個1分鐘里投進了幾個球?到底投了幾個呢?老師把他的情況貼出來。(板書:貼)(師出示大米第一次投中的個數:1個)第一次,他投的是1個。(板書:1個,第一次)。
第二次,他可不服輸了,看他投了幾個?看第三次投了幾個?
看,1個,8個,3個,三次成績各不相同,這一回“又該用哪個數來表示大米,1分鐘投籃的一般水平呢?”
生:我覺得可以用8來表示,因為他最多,二次投中了8個。
師:如果把這幾個不相同的數變得同樣多,問題就比較容易解決了。
我們現在用圍棋子來代替。移一移,看怎么樣使得它們的數量同樣多?(生操作體驗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板演)。
師:數學上“像這樣從多的里面移一些補給少的”使得每個數都一樣多,這一過程就叫“移多補少”。通過移多補少的方法,使得它變成了同樣多的數據。移完后大米每分鐘看起來都投中了幾個?師:還有沒有別的方法,使原來幾個不相同的書變得同樣多呢?生:(1+8+3=12(個);12÷3=4(個)。
師:她這樣的方法是,先合并,再平均分的方法。先把3次的投籃個數合起來,再重新分配,使得每一次的投籃個數變得同樣多。
其實,無論是剛才的移多補少,還是這回的先合并再平均分,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使原來幾個不相同的數變得同樣多。
師:數學上,我們把通過移多補少或者是先合后分,(這兩種方法)所得到的同樣多的這個數,就叫做原來這幾個數的平均數。(板書課題:平均數)比如,在這里(出示圖),我們就說4是1、8、3這三個數的平均數。
1個3個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3)小組男女生進行比賽。
師:看到小米和大米玩得這么高興,有一個小組也來挑戰了,我們來看(ppt出示書本91頁)。
生1:男生隊,全部加起來是85,女生隊全部加起來是76,所以男生隊贏了。
生2:不同意,男生隊5人,要用85÷5=17個,女生隊4人,要用76÷4=19個,所以女生隊贏了師:剛才的同學把這幾個數先合并再平均分的方法來比較,也就是他求出了兩個隊的平均數,在人數不等的情況下,用平均數表示各隊的成績更好。
二、反饋練習,分析問題。
師:全班齊讀,思考一下,同桌交流一下。
接著往下看。
2.某校十年前,數學老師的平均年齡是41歲,而現在平均年齡是35歲,你說為什么?
師:老師每次都說安全教育,水是很平靜的,底下都是看不見的,我們看,下面的情況你看得見嗎?為什么老師每次都教育大家要去安全的地方游泳,我們往下看,發現什么了,看見什么?生:有些地方200cm,比小吳同學高很多,很危險。
生1:12個,因為最多賣12個生2.10個,平均是10個。
師:運用了平均數來解決問題,他說做10個蛋糕。
師:為什么要去掉一個最高分一個最低分呢?
師:今天呢,希望大家帶著你的思考,帶上今天所學的內容,走出課堂,更好地認識生活中與平均數有關的各種問題。
“中學數學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結構體系及其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初中第四次課題會上,山西省陽泉市趙才老師承擔了人教版“20.1.1平均數”第一課時研究課。結合在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學的授課情況,現寫出幾點反思意見,供大家參考。
問題引導學習,揭示概念本質。
數學概念是從現實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抽象出來的客觀對象的本質特征。課堂教學中,要全面理解數學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緊抓概念的核心,通過適當的情景設計,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用數學形式體會概念的特征,揭示數學概念的本質屬性。
在“平均數”的教學中,核心概念是“加權平均數”,概念的核心是學生對“權”的意義的理解。權即權數或權重,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針對某一指標而言。某一指標的權重是指該指標在整體評價中的相對重要程度。權重表示在評價過程中,是被評價對象的`不同側面的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對各評價因子在總體評價中的作用進行區別對待。
本節課的導入部分出示了兩幅山西、北京兩個班級的全體學生在班內學習的情景照片,通過這兩幅照片,教師設計了計算這兩個班的平均人數和平均成績的問題,激發學生動手活動的熱情,從而引入平均數的學習。當學生在計算兩個班級的平均分數的問題上出現不同的解法分歧時,教師適時地引導學生對比、分析、討論,學生經過充分的思考之后,認為在兩個班級人數不等的情況下,加權平均數的計算方式能更好地反映這兩個班級學生成績的平均水平。
本學期,我在四年級班級上平均數的聽課中受益匪淺。平均數作為數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通過聽課,我對平均數的含義、計算方法及其應用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也掌握了一些解題技巧。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在平均數聽課中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平均數的含義與計算方法。
平均數是將一組數據加起來,然后除以數據的個數得到的一個值。在聽課中,老師給了我們許多簡單易懂的例子,幫助我們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比如,我們有5顆蘋果,如果平均分給兩個人,每人可以分到幾顆呢?通過這個例子,我明白了平均數的含義就是將總數平均分配給每個人。計算平均數也很簡單,只需將所有數相加再除以數的個數。通過練習,我已經能熟練地計算各種數的平均數了。
第三段:平均數的應用。
平均數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聽課中,老師為我們舉了許多實際例子。比如,老師告訴我們,在運動會上,統計一組同學的100米跑步時間,可以計算平均成績,從而了解這組同學的整體成績水平。平均數還可以用于計算班級的考試成績、商品價格等。這些例子讓我明白了平均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讓我在學習中更加有動力。
第四段:解題技巧的學習。
在聽課中,老師還教給我們一些解題技巧,幫助我們更好地應用平均數。比如,對于給定的一組數據,如果題目只給出了平均數和其中幾個數據,我們可以用平均數和總數推導出其他未知數據的值。這種技巧在解決實際問題時非常實用。另外,還有一些與平均數有關的特殊問題,如如何在保持平均數不變的情況下增加或減少幾個數據等。通過聽課學習這些解題技巧,我發現我在解決平均數相關的數學問題時更加得心應手。
第五段:總結與體會。
通過這學期的平均數聽課,我對平均數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掌握了計算平均數的方法和一些解題技巧。平均數作為數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通過練習和實際問題的解決,我不僅加深了對平均數的理解,也提高了我的數學能力。平均數聽課給我帶來了很多的收獲,也讓我更加熱愛數學。我相信,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實踐,我會在數學領域有更大的進步。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pingyujiyu/63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