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寫教案可以培養教師嚴謹的教學態度和創新的教學理念。接下來是一些針對高二學生的教案范文,希望能夠幫助教師們更好地組織和開展教學工作。
本課時教學目標:
1、認識“閉關主義”與“送去主義”的實質與危害,并探討“送去主義”在當今的意義。
2、認識“拿來主義”的實質與內涵,并探討“拿來主義”在當今時代的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新認識“送去主義”、“拿來主義”,并探討這兩種主義的時代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天津有位作家叫馮驥才,他出訪法國時,曾有一件趣事,同學們知道嗎?在一次訪法歡迎宴會上,外國記者蜂擁而至,接二連三地向馮先生發問。其中一位記者問:“尊敬的馮先生,貴國改革開放,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東西,你們不擔心變成資本主義嗎?”同學們,如果你就是馮先生,會怎樣回答呢?(多方啟發,讓學生進入角色)。
馮先生說:“不!人吃了豬肉不會變成豬,吃了牛肉也不會變成牛?!彼哪瑱C智的回答,博得了滿堂喝彩。是的,馮先生的意思是說我們學習資本主義先進的東西,不會變成資本主義。繼承文化遺產和我們的改革開放一樣,只要我們堅持“拿來主義”的原則,就一定成功。為什么要拿來,怎樣拿來,這正是我們今天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拿來主義)。
二、從“果”入手,切中要害:
1、“拿來主義”是魯迅先生創造的詞語。什么叫“拿來主義”呢?
明確:課本第七段,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2、請問你怎樣理解拿來主義的實質?
明確: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3、請問“拿來主義”是針對什么提出來的?
明確:閉關主義、送去主義。
三、由“果”入“因”,引入對閉關主義的探討:
1、什么是“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
2、作者依次擺了哪些事情來說明“送去主義”?魯迅對送去主義的態度怎樣?
3、一味奉行“送去主義”會產生什么嚴重后果?
鄭和七下西洋之后,中國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新航路開辟以來,西歐的船隊欣欣向榮地穿梭在浩瀚的大洋中。中國漸趨封閉,似江河日下;西歐蒸蒸日上,如日方生。這似乎是一首奇異的悲歌;一曲凄涼的悲調;一篇低婉的篇章。我們不明白,為什么會這樣?讓歷史照亮我們的行程吧。
魯迅對送去主義的態度怎樣:通過“捧”字、“不知后事如何”等用諷刺的手法表明作者對送去主義的否決、批判和擯棄。
(1)孔子的學說傳到西方,是從400多年前意大利傳教士把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一書譯成拉丁文帶到歐洲開始的。而今,孔子學說已走向了五大洲,各國孔子學院的建立,正是孔子“四海之內皆兄弟”“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思想的現實實踐,同時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儒家學說的精髓傳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中國第一家電視孔子學院——黃河電視臺電視孔子學院,按照語言學習規律,通過生動豐富的電視語言,寓教于樂,使觀眾輕松學漢語。目前全世界已有268所孔子學院和71個孔子課堂。
(2)中國的武術走向世界,經國際奧委會批準,在北京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體育館舉辦“北京2008武術比賽”。
(3)讓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升華,這就是中國飲茶的境界——茶道。
(4)中國的象棋、旅游商品、國寶級動物熊貓(《功夫熊貓》)走向世界。
(5)中國的海軍走向了世界,護航索馬里。
5、有沒有必要送出去?
有,促進文化的交流,向全世界宣揚中國文化和思想。中國的商品走向了世界,外國人離開了中國的產品就活不下去了,比如我們經常會看到的“madeinchina”,它使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富有、強大,也在向全世界表達我們經濟的發展和“仁愛”的思想。當然,我們送出去的目的更多是為了拿來,拿來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經驗,促進我國的發展。
6、與魯迅筆下的送去主義相比呢?
魯迅所處的時代,國家積貧極弱,一味“送去”只能是亡國滅種,禍延子孫。課文中“磕頭賀喜”嘲笑了反派對帝國主義奴顏婢膝的丑態?!皻埜渲恕眲t生動描繪了做了亡國奴的人受到的必然待遇。當我們的財富被掠奪殆盡的時候,只能仰人鼻息,靠列強的所謂“援助”過活了。
四、探究拿來主義:
魯迅定義的拿來主義是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運用腦髓”,要開動腦筋,分析利弊,進行取舍;“放出眼光”,目光不僅要敏銳,而且要遠大;“自己來拿”,則是要根據自己的需要,從實際出發加以選擇。
教師明確:傳統文化:
(1)傳統的節日。
(2)前些日子看了許石林的博客,不要以文化的名義脫別人的褲子------神農溪__拉纖。
神農溪是一片綠色的世界,水是濃綠的,山是翠綠的,這里已成為新三峽中一個峽谷幽深、綠樹叢蔭、水清倒影、風景如畫的旅游勝地。
客需求的名義脫纖夫們的褲子,說游客是上帝、是給當地經濟發展帶來財源的財神。這樣的傳統文化我們不拿也罷。
顫顫巍巍地到處晃蕩,行嗎?
(6)中國傳統文化可以繼承的方面:
比如武術、傳統樂器(古箏、嗩吶、二胡、安塞腰鼓)、書法、詩詞(《在水一方》、《月亮代表我的心》(你問我愛你有多深,我愛你有幾分,我的情不移,我的愛不變,月亮代表我的心。以月喻心,是佛家常用的比喻,在禪宗理論中,月更是常常用心作為“證心”的事物),《青花瓷》。
比如今天我們提倡的重讀經典,因為傳統的文化正慢慢被人所淡忘,這正是百家講壇在今天如此火暴,于丹被稱為學術超女的原因。
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批判地繼承,古為今用。
外來文化:
(1)電燈、電話、電腦、高速鐵路。
(2)外國先進的技術、制度、管理經驗和思想。
(3)愛滋病、毒物。
(4)外國的節日:情人節、父親節、母親節、圣誕節、感恩節、愚人節等。
(5)哈韓風暴:韓國的時尚、服飾、電視劇等。
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或使用,或毀滅,洋為中用。
五、回歸課本:
1、在同學們探討了現實生活中如此多的事例之后,我們再來朗讀課本第9自然段,體會魯迅先生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
2、總結歸納:在今天的現實社會中,我們要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那么,我想我們做到這一點,魯迅的文章在今天依然有它厚重的現實意義了。
生:學習。
師:對。由此看來,第二層用什么方法闡述學習的重要性。
生:比喻。
師:用哪幾個比喻。
生: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
(板書: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善假于物)。
生:這段主要論述學習態度。分三層:第一層,從“積土成山”到“金石可鏤”,闡述要有持之以恒的態度;第三層,從“蚓無爪牙之利”到本段末,闡述學習要專心。
(板書:學習態度—積累、恒心、專心)。
師:很好。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論述問題的。
生:比喻。
師:每一層的兩個比喻句是什么關系。
生:知識如血液一樣寶貴。人缺少了血液,身體就會衰弱;人缺少了知識就會枯竭。
師:比喻貼切嗎(學生答:“貼切?!保?。
生:空虛的頭腦若以知識來充實,猶如雨水澆灌著干旱的'土地,使它能恢復生氣。
師:很好。
生:知識是生活的明燈,沒有知識的生活,猶如在黑暗中的遠征。
師:好。
生:沒有知識的頭腦,像不長谷物的荒地。
師:他從反面設喻,也很好。
生:沒有知識的人,就像斷了線的風箏,東搖西晃,虛度年華。
師:請同學們推敲一下是否貼切。
生:不貼切?!皵嗑€的風箏,東搖西晃”主要是說無明確的飛行方向,與“沒有知識”無相似之處。
師:若將本體改動一下,就是一個很好的比喻句,請你改一下。
生:將“知識”改為“志向”。
師:對。改為“志向”“目標”“理想”等,就是個很生動貼切的比喻。好的比喻必須符合合理、生動、新穎的要求。
師:再請同學們運用對比設喻的方法,闡述學習要勤奮或謙虛。
(學生寫,6分鐘)。
師:請同學們先分成幾個小組交流一下,寫得好的向全班同學推薦一下。
師:哪些同學寫得不錯,請組長推薦一下。
生:謙虛的人像翱翔高空的雄鷹,知道天高地闊、學海無涯,因而刻苦好學,永不自滿;驕傲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以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因而淺嘗輒止、夜郎自大。
師:好。這是以對比設喻闡述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
生:勤奮的人,像一顆明珠,無時不刻不放出光芒;而懶惰的人,像生了銹的鐵,毫無用處。
師:不錯。這是以對比設喻闡述要有勤奮的學習態度。
作業:
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議論文,論述人要有崇高的理想。適當運用比喻論證法。
【教學目標】。
1、理清小說脈絡,體會小說所表現的樂觀精神。
2、體會平時但又隱含幽默的語言。
3、認識與理解本小說層層推進的結構。
【教學重點】。
小說故事情節的概括及輕松幽默的藝術筆法。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和作者簡介。
同學們已經預習過小說了,你們覺得這篇小說的主題屬于哪個母題下面的?
明確:戰爭與和平。
這是一篇寫戰爭的小說,但是我們從小說里卻感覺不到硝煙的味道,反倒覺得輕松幽默有趣,這正是這篇小說的作者獨有的特色,他的小說幾乎都富有寓言式童話般的色彩。曹文軒說“卡爾維諾是天堂里的作家”,還有人說他是“一位一只腳跨進幻想世界,另一只腳留在客觀現實之中”的作家。
卡爾維諾,意大利人,當代作家。在四十年的創作實踐中,力求以最貼切的方法和形式表現當今的社會和現代人的精神,以及他對人生的感悟和信念。在他絢爛多變的小說后面是一片溫暖而明亮的陽光,幻想、宇宙、無限、時間、歡笑或者悲愴就在這片陽光中靜靜地蔓延。
卡爾維諾是一位有著富于幻想,具有童話氣質的作家,同時又是一位有著宇宙和科學的背景,耽于哲思和無限探索的作家。
處女作:《通向蜘蛛巢的小路》(又譯《蛛巢小徑》)。
代表作:小說《命運交織的城堡》《寒冬夜行人》《我們的先人(三部曲)》(包括《分為兩半的子爵》、《樹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騎士》)《宇宙諧趣》《看不見的城市》《寒冬夜行人》。
20世紀小說經典理論著作:《未來千年文學備忘錄》(又譯《美國講稿》)。
編著童話集《意大利童話》。
二、初步感知課文。
1、讀完全文,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
學生可能說的答案:鬼子最后和野貓同歸于盡,大快人心;朱阿每次舉槍射擊卻屢次不成功,他的槍法太拙劣了;朱阿和鬼子都太傻了等等。
2、朱阿的確很滑稽,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小說中對他的外貌描寫。
生齊讀,然后說說對朱阿的印象。
明確:朱阿是個矮胖子,還戴圓錐形氈帽,身著大圓點襯衣,用一條帶圓點的紅圍巾系住了打滿藍色補丁的褲子,毫無審美觀念,像個小丑。
學生可能說的答案:諷刺戰爭,尤其是侵略性戰爭;表現人們已經習慣了戰爭,人們對戰爭麻木了(師:朱阿為何回村去?為“花大姐”,可見人們并不麻木);表現人們戰勝法西斯的樂觀精神;森林中的牲畜就好比人,牲畜們一個接一個出場,把鬼子弄得暈頭轉向,使鬼子誤把野貓當家貓,最后和野貓一同滾下了山崖,表現了齊心協力戰勝敵人的主題。
三、具體賞析課文。
明確:林子內外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林子就像諾亞方舟,林子內寧靜安詳,生機勃勃,沒有血腥,沒有恐懼,是戰爭的避難所。
2、作者選牲畜林這個地點有什么用意?
明確:一是和林子外的村子被掃蕩后的狼藉形成對比,二是多岔路多荊棘迷宮般的森林為朱阿和鬼子的較量(情節的展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臺。
3、鬼子搶走了朱阿在世上唯一的財產,朱阿像搶回來。但是每次當朱阿舉槍射擊時,就會被阻止,朱阿一共舉了幾次槍?找出來齊讀并分析朱阿舉槍時的表現和人們的反應。
明確:第一次:“他使勁瞄準,但顫抖的雙手使槍口不停地在空中轉動”,用較多筆墨直接描寫。第二次:“朱阿手中的槍跳起了塔蘭泰拉舞”;這是借喻,孩子說你把我們的豬打死了,我們就什么都沒有了,側面反映戰爭的殘酷。第三次:“朱阿連扳機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了”,這是夸張。第四次:姑娘的話和朱阿眼中像烤肉的鐵叉一樣的獵槍暗示了樂觀精神對戰爭陰霾的反抗。第五次:小姑娘寧愿失去財產,也不忍心看到兔子喪命,可見她淳樸善良,熱愛生命。第六次:朱阿終于射擊成功,可惜沒打到鬼子,反倒把可憐的吉魯米娜的老母雞給打死了。
明確:在情節上稱為“搖擺”,在結構上稱為“延遲”?!把舆t”時層層推進結構中的一種手法,就是指在小說的進程過程中,作者竭力給故事、人物、心理的進展設置障礙。(詳見書本78頁)比如去尋寶或者救人的英雄,前面幾個(或者幾次)總是不成功,這在文學心理學中,是很有意思的話題。一次成功,會使作品顯得過于簡單容易。
5、“延遲”法的使用對表現主題有什么作用?
明確:延遲法的反復使用,使得各種牲畜(只有最后的野貓不是家畜)接連出場,成為故事的真正主角。牲畜們可不管你是德國兵還是什么,它們只管在林子中間跑啊、跳啊,仿佛這是一場盛大的狂歡節。正是這種歡樂的景象所蘊涵的精神,把嚴酷的戰爭這一“歷史真實”融化到自然和諧的“文學真實”中來。其次,戰爭的嚴酷性也仍然從中顯露出來。朱阿一想到他在世上惟一的財產花大姐要被帶走,便不寒而栗,同樣,那頭粉紅色的小豬是那兩個小孩的惟一財產,那只“光禿禿沒剩幾根毛的母雞”也是老太婆吉魯米娜的惟一財產,本來就已十分窮困,一旦失去這點財產,生活將更加悲慘。第三,這樣的“延遲”使得原本緊張激烈的情節節奏舒緩下來,牲畜林里的各種動物可以自由地登臺表演,戰爭的陰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諧自然擠到一邊。
明確:因為這次射擊時朱阿是躲在他自己臨時堆砌的掩體后面?!艾F在他可以毫無顧忌地開槍了,就算把那沒毛的母雞打死,也沒什么關系?!边@句話暴露出朱阿更深層的.心理活動前面不開槍,不僅是因為怕誤傷那些牲畜,而且也是怕沒有打中德國兵,反被對方開槍還擊。
7、朱阿終于開了槍,結果是什么都打到了,就是沒打中鬼子。請你結合小說前面的情節,說說這個結局的合理性。
明確:朱阿的射擊本領,前文有充分的渲染:他“從來瞄不準”,“他會把鐵砂粒打到同伴的屁股上”。當他試圖瞄準鬼子使眼前卻總是出現晃動的牛屁股。而此后那些牲畜主人不斷給他施加壓力,使他的獵槍晃動得更厲害,“連扳機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了”。這樣的槍法和心態,決定了他不可能射中目標。
8、小說最后的結局--鬼子與野貓在打斗中墜下石崖,完全出乎人們的預料,并且意味深長。請你品味其中的意味,從鬼子的性格和其他情節分析這個結局的合理性。
明確:鬼子的貪婪、愚蠢,造成他在森林里迷路,而在轉悠時看到的奇特景象,讓他產生“諾亞方舟”的幻覺。所以,當他最后面對兇惡的野貓時,也“已毫不奇怪了”;朱阿胡亂開槍給他造成了驚嚇,使他產生要主動上前抱住那只“家貓”欲“聊以自慰”的念頭,最終他把增加送下了石崖??梢?,最終的偶然其實時事出有因的,是情節發展的必然。
總結:小說的結局是皆大歡喜的,連“可憐的吉魯米娜”也獲得了補償??v觀全文,只有這個“游擊隊員”和小說開頭的“掃蕩”兩個詞透露出抵抗的色彩,其余的,好像是那么自然而然?!吧罅帧边@個充滿自然和諧的地方,似乎擁有自凈能力,經過一番小風浪,它就又回到生活本來的軌道中去。它也正是以它這種民間故事般的神奇,成為這篇小說結構和主題上雙重的要點。小說借“牲畜林”這個意象表現了人們戰勝法西斯的樂觀精神和讓邪惡與邪惡同歸于盡,善良的人連手都不要弄臟的理想。
四、作業。
1、閱讀話題:結構。
2、閱讀《半張紙》。
教學目的:
1、理解戲劇中個性化的語言對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
2、了解戲劇作品的特點:尖銳的戲劇沖突和個性化的戲劇語言。
3、深刻認識舊社會的腐朽、黑暗和罪惡,認識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勇于斗爭、追求光明的光榮傳統。
重點和難點:
1、認識尖銳的戲劇沖突和個性化的戲劇語言。
2、了解具有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兩重特點的周樸園在家庭和社會上的罪惡。
教學方法:
1、預習前指導學生掌握戲劇文學的特點:戲劇沖突的尖銳性;人物、事件、活動場所的集中性;戲劇語言的個性化。
2、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課文,要求學生了解課文的情節結構,試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3、最后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布置預習:
1、結合注釋(1)中與課文有關的情節,通讀全文,了解故事情節。請將這一幕話劇分成兩"場",并概括其內容。
2、了解戲劇中的人物之間的關系。
3、試分析戲劇的矛盾沖突和人物性格以及戲劇的語言的個性。
4、查字典給生字生詞注音釋義。
作者簡介:
曹禺,原名萬家寶,1910年生,湖北潛江人。他從小愛好戲劇,1929年進南開大學,后來又轉清華大學外語系,畢業后進清華研究院,專攻歐美戲劇文學,并從文學中汲取營養。1933年,在即將結束大學生活時,完成__《雷雨》。經巴金等人的推薦,這個劇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學季刊》上發表。繼《雷雨》之后,又寫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蛻變》等劇本?!独子辍贰度粘觥烦删?,是他的代表作。在這兩個劇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藝術才能深刻地描繪了舊制度必然崩潰的圖景,對于走向沒落和死亡的階級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劇作震動了當時的戲劇界。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編成話劇,解放后,寫了《明朗的天》《膽劍篇》《王昭君》。
曹禺,現代劇作家,原名萬家寶,湖北潛江人。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北京人》等。建國后,又創作了《明朗的天》《膽劍篇》《王昭君》和改編巴金的《家》等著名劇本。
一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流暢背誦,感知本詞的景物描寫方法。
2、了解柳永在詞史上的地位。
3、掌握詞的一些基本常識。
二教學重點:
1、柳永對慢詞長調的開創意義。
2、本詞景物描寫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
1、數量詞運用所體現的風格。
2、景物描寫中白描、鋪敘手法。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五參考書目:
1、《中國文學史》(三),游國恩等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
2、《唐宋詞名篇講演錄》,王兆鵬著,廣西大學出版社。
3、《中國古代詩詞精品賞讀叢書:柳永》,趙長征編著,五洲傳播出版社。
六課時安排:
兩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口語訓練。
(一)導語:
晏殊是北宋前期的代表性詞人,寫了很多婉約曲致、歌詠升平的詞作。14歲入朝后,歷任要職,官至仁宗朝的宰相,生平喜愛文學,又喜歡薦拔人才。北宋詩人張舜民寫了一本筆記叫《畫墁錄》。書中的第一卷里說,柳永第一次赴汴京預備參加科舉時,流連于花街柳巷,沒能考取功名,他寫的《鶴沖天》中有一句詞“忍將浮名,換了淺吟低唱”得罪了仁宗皇帝,很長時間內吏部不讓他升遷。柳永就去找同是詞人的當朝宰相晏殊,希望能拉他一把。但晏殊卻諷刺他作“彩線慵拈伴伊坐”之類的情詞,和當時的“深斥浮艷虛華之文”的仁宗皇帝一樣,鄙視他的俚俗浮艷的詞風,自然不肯幫他。不過這個晏殊是個非常有誠信的人,七歲能文,被譽為神童。十四歲參加科舉考試時,宋真宗召見了他,讓他和進士們一起在朝廷接受面試。晏殊在會試中看了題目后,向皇上奏道:“臣十天前已做過這篇文章,草稿尚在,請圣上另命一題?!被噬腺澠湔\實,當眾賜同叔進士出身。正是他的誠實獲得了皇帝的信任,也最終幫助他官場上的升遷。我的故事講完了,下面把時間留給發言的同學。
(二)口語表達:
一、詞的基本常識:
按字數多少可分為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90字)、長調(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為單調、雙調、三疊、四疊等(詞的段落叫“闕”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風格可分為豪放派和婉約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蘇軾、辛棄疾等;婉約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觀、李清照、周邦彥、姜夔等)。
二、作者生平及創作:
柳永(987?—1055后)原名三變,字景莊,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稱“柳七”,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徙居崇安(今福建)。祖父柳崇,以儒學名,父柳宜,曾仕南唐,為監察御史,入宋后授沂州費縣令,官終工部侍郎。永少時流連于汴京,在秦樓楚館中恣情游宴。后曾西游成都、京兆,遍歷荊湖、吳越。景佑元年(1034)登進士第,歷任睦州團練推官、馀杭令、定海曉峰鹽場監官、泗州判官、太常博士,終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晚年流落不偶,卒于潤州(今江蘇鎮江)。為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端问贰窡o傳,事跡散見筆記、方志。善為詩文,“皆不傳于世,獨以樂章膾灸人口”。作為北宋第一個專力作詞的詞人,他不僅開拓了詞的題材內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詞,發展了鋪敘手法,促進了詞的通俗化、口語化,在詞史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柳永是宋代詞壇上最為流行的詞作家。當時有“凡有井水飲出,即能歌柳詞”的說法,對后世詞家、金元戲曲、明清小說都有重要影響。
柳永的詞集《樂章集》流傳于世,存詞二百余首。這些詞作大致分為三類:
在兩宋詞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大凡名作,往往有本事,本事包括創作過程的故事和傳播過程的故事。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里記載,《望海潮》詞傳到金邦,金主完顏亮聽到之后,欣然有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頭鞭渡江之志”,激發了他要占領南宋的決心。一首詞竟引發一場戰爭,這種傳說可能不甚可靠,但至少說明這首詞的傳播之廣,影響之大。
剛才說的是這首詞傳播中的故事,其實這首詞在創作中,也含有柳永個人的目的。這首詞的創作本事是,柳永不得志,到處飄泊流浪,尋找晉升的途徑,希望有人能提拔他。柳永到杭州后,他的老朋友孫何正在當杭州太守,但孫何的門禁甚嚴,柳永是一介布衣,沒辦法見到孫何。柳永沒有法子,只好寫了這首詞,請了當地的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說,如果孫何在宴會上請她唱歌,她不要唱別的,就唱這首《望海潮》。后來,這位歌女在孫何的宴會上,反復地唱著首詞,孫何就問這首詞的作者,歌女說是你的老朋友柳三變寫的,那時柳永還沒有改名。孫何就請柳永吃了一頓飯,把他打發走了,后來也沒有怎么提拔他。由這個故事來看,這首詞是一首干謁詞,目的是請求對方為自己舉薦。
四、整體感知:
(1)通過老師范讀、學生齊讀和自由讀對本詞進行整體感知。
(2)結合課文的注釋和老師的講解了解詞的大意。
(3)同學討論,老師點撥,分闕賞析:
1、師:上闕寫了什么?
明確:描寫杭州的自然風光和都市的繁華。
明確:寫杭州人民和平安靜的生活景象。
明確:沒有,在歌詠太平盛世、湖光勝景的作品中,此詞的氣格高華。
五、作業。
。
一.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作品;了解本文具有的濃郁的時代氣息;。
2.分析哈姆萊特的性格特征;。
3.分析本文的藝術特點;。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哈姆萊特的性格特征;如何看待他的“憂郁”和“猶豫”
三.教學時數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一)作者及作品簡介。
(二)學生自讀課文,提出問題,互相交流。
(三)師生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1.、分析哈姆萊特這個人物形象,怎樣看待哈姆萊特的憂郁和延宕?
哈姆萊特是古代丹麥的一個王子,他是一個人文主義形象。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義的影響,心中充滿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樣完美。而現實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于是他要為父報仇,可是他內心又是矛盾,因為他想的不光只是為父報仇,而是扭轉整個乾坤。在這樣艱巨的任務面前,他想要行動也行動不起來,加上他性格過于內向、審慎及單槍匹馬的處境,使他感到猶豫。因此最后只能是與敵人同歸于盡。
2、分析《哈姆萊特》這篇的藝術特點。
1、莎士比亞善于在內外兩重的.矛盾沖突中,在矛盾沖突的發展過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塑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
2、為了更好地塑哈姆萊特的形象,劇本充分發揮了獨白和旁白的作用。
城南舊事(節選)。
一、教學要求。
1.了解本文以心理情緒為內容主體,以畫面與聲音造型為表現形式的“散文化影片”的風格特點。
2.領略本文以舒緩的節奏,象征、含蓄、對比、重復等藝術手法創造出的一種近乎中國水墨畫般的寧靜、淡泊、簡約的意境。
3.品味課文流暢、樸素、簡約的個性話的語言。
二、教學設想:
1.閱讀時要注意劇本所反映的時代特征,設身處地地體會人物的內心感情。
2.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電影根據臺灣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說改編。
(二)詞語解釋。
(三)林海音介紹。
(四)關于小說《城南舊事》。
第二課時。
(一)簡析課文:
影片主要講述了三個故事:“瘋女人”秀貞的故事,宋媽的故事,“小偷”的故事。課文節選的是第二個故事。
宋媽的故事,圍繞著宋媽愛護人家的孩子卻無法照顧自己的孩子這個矛盾展開??梢苑殖蓛蓚€層次理解。
第一層次(從“林家庭院里’倒“看看英子媽又看看英子”):寫宋媽思子之苦。
第二層次(從“院子里的樹”到“說著向門道走去”):寫宋媽喪子之哀。
(二)講析課文。
(三)課堂練習:
課后練習。
1.引導學生品味課文人物對話中蘊含的潛臺詞。
2.引導學生全面地欣賞電影,不要只是單一地欣賞情節。
1.本單元專題是“中外古典名著”,我們已經學了哪些內容?(師生共同回顧,包括課外閱讀的內容,目的是引導課內外結合,課內學方法,課外大量閱讀實踐。)。
2.今天學一篇詩歌體裁的外國名著。關于普希金,大家了解些什么?
3.(板書課題)本課是一首童話詩,又是外國文學作品,在表現形式和語言習慣上與已往學過的詩歌有較大的差異。如有小節間隔,有詩句上的重疊表現,有括號內的注解說明等。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破”“立”結合、正反對比的寫法。
2、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并用自己的話加以表述。
3、了解課文尊師重道的深刻內涵,感悟作者抨擊時弊、堅持真理的精神。
教學重點:
“破”“立”結合、正反對比的寫法。
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及論證過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祖籍河北昌黎縣,所以后人稱他為“韓昌黎”。他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過四門博士、國子博士、國子祭酒,直接從事教育和教學工作。凡經他教授、指點過的學生,皆自稱韓門弟子,足見韓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響的教育家。他還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反對魏晉六朝以來浮華艷麗的文風,竭力主張“文以載道”,提出了“惟陳言之務去”、“辭必己出”的口號,對當時和后世的影響極其深遠。韓愈不僅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三、解題。
《師說》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罢f”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范圍,一般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像《捕蛇者說》、《馬說》都屬這類文體?!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皫熣f”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四、教師范讀課文。
五、學生初讀課文:
1、初步了解各段基本內容;。
2、劃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論點的句子。
六、學生讀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論點的句子,試用自己的話概括中心論點。
1、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
這兩句是論述教師的作用,說明從師學習的必要,這是構成中心論點的一項重要內容。
2、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無論地位高低,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這一句論述了擇師的態度與標準,意思是說,從師是為了學道,應不論其地位高低和年紀大小。這是構成中心論點的另一項重要內容。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人應該從師學習,從師是為了學道,應不論其地位高低和年紀大小。
七、找出與課文中心論點有密切關系的句子,并解釋說明。
1、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從師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難,也難啊!
這一句是從反面證明中心論點:人應該從師學習。
2、圣人無常師。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
這一句包含著廣泛學習的意思。世上學問門類眾多,人總是各有長短,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行的人學習,體現了以有道者為師的觀點,從正面證明中心論點。
3、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賢能,懂得的道理有先有后,學問和技藝各有專門研究,如此罷了。
這一句是進一步澄清從師學習的目的,闡明了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掃除了從師學習的思想障礙。這是對中心論點的深入闡述。
八、研讀第1段。
1、學生誦讀,之后點評。
這一段作者運用排比句和反問句,并且一口氣連用了八個“吾”字,語勢流暢,跌宕有力。朗讀時力求把文章的語勢讀出來。
2、引導學生疏通文句。
重點理解:
(1)本段中的古今異義詞語:
古:求學的人。
學者。
今:在學術上有一定造詣的人。
古:用來……的憑借。
所以。
今:因果關系連詞。
古:跟從……并且。
從而。
今:連詞,表示結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2)本段中的詞語活用現象:
吾師道也師,名詞用作動詞即“學習”
吾從而師者師,名詞用作意動詞即“以……為師”
3、引導學生分析層意:
教師的作用和任務——傳道、受業、解惑(前兩句)。
從師學習的必要性——解惑、師道(中間三句)。
擇師的標準——“道”在即師在(最后一句)。
這一段從正面闡明從師之道,統領全文。(句中的“道”,包含“仁”、“義”等具體內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就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即下文所說的“六藝經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中的疑難問題。)。
在韓愈看來,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傳道”,他“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主要目的就是要“傳道”,恢復儒家的“道統”,因而提出“師道”的口號。這個意圖是貫穿全文的?!笆軜I”是教師的起碼工作,即下文說的“授之書而習其句讀”,人盡皆知。開頭全面概括教師的任務時不可不說,但不是論述的對象。
第二課時。
一、學生誦讀第2段,并思考下列問題: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2、本段主要是從哪一角度來進行論述?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二、研讀第2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說說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系的?
中心句: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分論點)。
這段以第一段為立論根據,批判當時土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針砭時弊,從反面論證第一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2、這段文字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又是怎樣展開論證的?
這段文字通過正反對比,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今之眾人古之圣人圣益圣,愚益愚疑問語氣。
為子擇師自身恥師小學而大遺肯定語氣。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士大夫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諷刺語氣。
3、韓愈批評“恥學于師”的風氣,涉及的面似乎很廣——開頭是“今之眾人”,接著是做父親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評對象究意是誰?請說明理由。
主要的批判對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從行文的語氣看,本段結尾對士大夫之族不僅表露了作者的不滿情緒,而且顯示出一種鄙夷和蔑視的態度。說他們瞧不起勞動群眾,卻不如勞動群眾聰明,不懂得從師的道理。第二,“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正是這類人的特殊心態,也是門第觀念很深的反映,而門第觀念跟以“道”為師的正確主張恰恰是格格不入的。
4、詞句辨析。
師道者不傳也久矣(風尚)。
吾師道也(道理)。
師道之不復(風尚)。
惑而不從師(老師)。
吾師道也(學習)。
師道之不復(從師)。
不恥相師(學習)。
5、古今異義詞辨析。
古:一般的人。
眾人。
今:許多人。
古:小的方面要學習。
小學。
今:初等教育的學校。
6、重點句子解釋。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賓語前置句,之,提賓的標志)。
三、學生誦讀本段,要注意讀出幾種不同的語氣。
第三課時。
二、研讀第3段。
1、提示如下:
中心句:圣人無常師。(分論點)。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于老聃的事例,并引用孔子的名言,進而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的結論。這個結論,是對第一段提出的“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的深化,也是對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進一步批判。
2、討論:有人說,這一段的結論闡明了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你對此是怎樣認識的?
這一段以孔子從師的言行,推論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的嶄新觀點,用相對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系,說明師生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這就將老師和學生之間那條人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提出了挑戰,閃耀著樸素的辯證唯物論的思想光輝。這種閃光的思想,被后世許多教育家引申發揮,對教育理論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三、研讀第4段:
1、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進一步倡導了從師學習的態度。
2、這一段與前面兩段有什么關系?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總結全文。這段話中“不拘于時”和“能行古道”二語是點睛之筆,表示作者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尚,贊成以道為師的好風尚,分別照應了前文的第二、三段。
(“古文”指先秦散文?!安痪杏跁r”的“于”相當于“被”?!白鳌稁熣f》以貽之”,句中“貽”現在稱為“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于“來”。)。
四、學生誦讀第3、4段。
六朝以來,文壇上盛行駢文(以四字、六字為句,上下句相對,又叫“駢四儷六”),這種文體不重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導致文學創作中艷麗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為此,韓愈提倡恢復古文的傳統,并身體力行,培養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創作的年輕人,逐漸形成了風氣。所以后來就有了“古文運動”這個名稱。
文中贊頌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確表示對古文的推崇,說明韓愈“抗顏而為師”,是以恢復古文的優良傳統自居的,通過培養“后學”,擴大古文的影響。
1、學習、欣賞作者以語言文字不珍現音樂形象的藝術手法。
2、體會作者對琵琶女身世的無限同情和共鳴。
教學重點。
學習用文字表現音樂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
感受“聲中之情”。
教學步驟。
一、導入聽“曲”(播放音樂)。
聽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對琶琶聲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二、賞“聲”
1、學生談聽后之感。
2、白居易在聽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寫下他的感受的?(直接進入第二段的琵琶聲部分)。
3、詩人是如何用文字來描述音樂形象的?(師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問設計:音樂是主人公內心情感的流露,那我們一起去體會琵琶女的琵琶聲中的“情”。
1、勾劃出文中能體現“聲中之情”的詩句。
明確: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說盡主中無限事;別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無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過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據課文,學生先朗讀,后討論,理解“聲中之情”。
明確:琵琶女是一賣藝之女,年輕時因美貌和超群的音樂才華受眾人矚目。然年長色衰,才華無人賞識,下嫁商婦,獨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惆悵”,“幽愁”是一種落漠和孤獨。
四、識“知音”
設計提問:我們通過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聽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詩人卻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聽出了她的曲中之情,為什么?(過渡到詩人的處境)。
1、學生討論。
2、明確:白居易是貶官,政治抱負不得施展,與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貶謫將辭行“醉不成歡慘將別”心情與琵琶女一樣“幽愁”。
總結:“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p>
教學要求:
1、了解本詩基本內容及其寓意;。
2、感悟并品味詩人熱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飄逸的藝術風格;。
3、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難點:
1、詩的寓意。
2、詩的風格。
教學設想:
1、布置預習:結合注釋,利用工具書,粗通本詩,并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初步感悟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風格。
2、教學方法:誦讀,感悟,討論。
3、教學時間:2教時。
4、擬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1課時。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設想:1、由溫習李白詩歌《夢游天姥吟留別》等詩導入。
2、由背誦李白詩歌競賽導入。
二、誦讀全詩,整體感知。
1、釋題:
“蜀道難”,古樂府舊題。這首詩大約作于天寶初年,從詩的內容來看,很可能是詩人在長安時為送別友人入蜀而作。
2、范讀全詩(或師范讀,或指名范讀)。
要求:讀出感情,讀出思想,讀出氣勢。
3、自瀆并討論全詩基本內容。
提問一:全詩三節,主要寫了哪些內容?(討論,交流)。
明確:第一節,道蜀道來歷,狀蜀道高峻——感嘆蜀道的高峻難行。
第二節,寫景物凄清,狀山水險惡——感嘆蜀道的艱險可畏。
第三節,摩劍閣之險要,想殺人之慘景——嘆戰禍之烈,有申戒之意。
三、研讀全詩,重點感悟。
1、提問二:奠定全詩抒情基調的詩句是什么?(討論)。
明確:“蜀道難,難于上青天”?!@是一個感嘆句,也是貫穿全詩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詩的抒情基調,含有豐富的詠嘆意味。它在詩中先后出現三次:一嘆蜀道之高,二嘆蜀道之險,三嘆蜀中戰禍之烈。詩人的思想、情感盡在“三嘆”之中。
2、提問三:作者寫《蜀道難》,有無深刻的寓意?(討論,交流)。
明確:關于本詩寓意,歷來解釋紛紜,莫衷一是。
一說:劍南節度使嚴武加害房琯、杜甫,這首詩系為擔心房、杜安危而作。
二說:為諷刺章仇兼瓊而作。按:章仇兼瓊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寶五載(746)期間任劍南節度使,是個善于媚上取寵的人,沒有反叛中央朝廷的行經。因此說缺乏根據。
三說:為諷刺唐玄宗在安史之亂中幸蜀而作。此說也屬臆測。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引導學生聯系實際,了解解說詞的特點。
2.引導學生了解一些有關宇宙的基礎知識。
能力目標:
1.引導學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議論和熱烈的情感抒發,了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并引發自己的思考。
2.擴展學生的思維層次和文化素養。
德育目標:
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聯系實際,了解解說詞的特點。
2.引導學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議論和熱烈的情感抒發,了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并引發自己的思考。
教學方法:
1.閱讀分析全文結構。
2.引導學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議論和熱烈的情感抒發,了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并引發自己的思考。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浩瀚的宇宙無邊無際,自古以來人們對宇宙產生了無窮無盡的遐想,自從科學產生以來,人們對宇宙的探索就沒有停止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迫切地想了解宇宙的奧秘。
(板書)宇宙的邊疆。
二、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聯系實際,了解解說詞的特點。
2.引導學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議論和熱烈的情感抒發,了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并引發自己的思考。
三、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
卡爾·薩根(carlsagan,1934—1996),美國人,曾任美國康奈爾大學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稱為“大眾天文學家”和“公眾科學家”。他以對科學的熱忱和個人巨大的影響力,引導幾代年輕人走上探索科學之路。他對人類將無人航天器發送到太空起過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學、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諸多成就。
他主持過電視科學節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書籍,其《伊甸園的飛龍》曾獲得普里策獎,電視系列節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熱烈反響。主要作品還有《宇宙聯結》《宇宙》《布盧卡的腦》《被遺忘前輩的陰影》《暗淡藍點》《數以十億計的星球》等。
2.解說詞的文體特點。
課文是一部電視片的解說詞,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解說詞要根據解說對象的特點,有明確的主題和說明重點,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關鍵,即使是拓展性內容,也不能游離解說的主題。如課文解說的對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緊扣宇宙的組成來介紹,不能隨意生發其他問題。
(2)解說詞補充和增加解說對象的相關信息,主要是知識和情理的擴展,使讀者接受到畫面和實物本身無法傳遞和難以表達的涵義。如課文中對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紹(知識擴展),將宇宙比做大海,激發讀者對宇宙的想像(情理擴展)。
(3)解說詞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但各個部分又有相對的獨立性。課文從宇宙整體到星系的組成再到太陽系,雖然每個部分緊密相聯,但又各有側重,各有中心。
3.本文的說明順序。
解說詞具有一定的視覺性,隨著攝影鏡頭由_空間到小尺度空間,緩緩推進。就我們的閱讀來說,課文已經脫離了電視視覺畫面(還能感覺到電視畫面對文字的影響,如“我們現在已經回到了我們的后院”等介紹性詞語),獨立成篇,從說明順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間順序:
宇宙吟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陽系行星。
這樣的說明順序,好處在于:
(1)雖然我們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們跳出宇宙之外,將它作為純客觀的說明對象來解說,這樣能夠更清晰、直觀地介紹。
(2)空間尺度由大到小,讓讀者從整體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細微,這樣順序清楚,層次分明,符合讀者的思維習慣。
(3)由廣闊的宇宙,穿過無盡的空間,最終回到人類的家園,這是探索和發現的過程,表現了人類對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們自己的命運”的熱情?!叭祟惖奈磥砣Q于我們對這個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觀地球,就是人類的未來之路,說明的順序和作者的思想達到某種契合。
第二課時。
四、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提問:本文運用了大量的議論與抒情,有什么作用?
明確:課文補充了許多相關知識,但是更突出的,是作者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有大段的議論和抒情。如開始的三段文字和結尾的兩段文字,強烈的議論和抒_彩,融說理和抒情為一體,而且和說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傳達了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認識。語段中的議論和抒情也是隨處可見的,如“假如我們被隨意擱置在宇宙之中,我們附著或旁落在一個行星上的機會只有1033分之一。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樣的機會是‘令人羨慕的’??梢娞祗w是多么寶貴”等。
明確:當然,按人類對宇宙認識的歷程來介紹,也未嘗不可。課文的介紹順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規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這樣介紹便于知識的梳理;其二,這是電視片的解說詞,由攝影的角度來看,先整體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體,表述上容易混亂,視覺畫面也不好協調。
3.提問:作者對宇宙有怎樣的認識?
明確:宇宙遼闊無垠,神秘莫測。而人類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滄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僅僅對我們有意義”。宇宙不因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而存在,而人類的未來,卻取決于對宇宙的了解程度。
4.提問:作者對人類有怎樣的認識?
明確:人類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過是晨窗中飛揚的一粒塵?!?人類關心的大多數問題,對宇宙來說更是微不足道、毫無意義;但是人類又是勇敢、光榮的,他們以渺小的身軀,來探索廣闊的宇宙,人類在渺小之中進發出宇宙般的偉大。
5.提問;課文中有大段的議論和抒情,是否干擾了對宇宙的說明?
明確:作為電視片的解說詞,不僅要讓觀眾了解宇宙的客觀構成和相關知識,還要表達人類對宇宙的主觀認識和人類探索宇宙的意義,這樣才能感染觀眾,激發他們對宇宙的興趣。所以,議論和抒情不僅沒有干擾介紹,反而使介紹更具科學意蘊和人文內涵。
五、布置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一、寫作背景:宋徽宗大觀二年重陽節,趙明誠至仰天山羅漢洞觀月,流連忘返;李清照獨居青州歸來堂,重陽賞菊,無人相伴,故作此詞,以抒發寂寞無聊之感。
二、賞析詞文:
1、“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詞人是如何渲染愁苦之情的?
“薄霧”、“濃云”,意境凄涼,借景抒發孤寂的愁情?!坝罆儭?,整日,點出愁的長久。
“瑞腦銷金獸”,看著瑞龍腦在金色獸形的香爐里慢慢地燒盡。既寫出了時間的漫長,烘托出了環境的凄寂,更寫出了詞人的百無聊賴的愁情。
2、“半夜涼初透”,詞人是怎么知道“半夜”涼意透過紗廚的?這說明作者思念丈夫,孤寂難眠。
3、作者的涼意從何而來?a表面上:重陽秋夜,天氣轉冷。玉枕紗廚,難御風寒。
b深層面:獨居家中,沒有家庭的溫馨,內心感覺到孤獨凄涼。
4、重陽節對這種“涼”意,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重陽佳節,是夫妻登高求福的好日子,偏偏丈夫游玩不歸,以佳節團聚反襯獨處之悲。加深了涼意。
總結:上片寫秋涼,既寫季節之涼,更寫內心凄涼,情景交融。這是下文“人比黃花瘦”的原因。
5、下片寫賞菊飲酒,并抒發感受,中間作者本人的形象在內,說說詞中作者是怎樣的'形象。
多愁善感、孤寂無聊、相思情苦、弱不禁風的思婦形象。
6、烘云托月的手法。下片寫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卻不見一“菊”字?!皷|籬’,本來是用陶淵明‘采菊東籬下”詩意,但卻隱去了“采菊”二字,實際是藏頭。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來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飲菊花酒的風習,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
再如“暗香”,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氣?!包S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見,全詞不見一個“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態卻俱現紙上。
7、賞析“人比黃花瘦”的“瘦”字a寫出了菊花的形態,傳達出了秋菊的神。
1、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其典型性。
2、理解小說所揭示的深刻主題。
【教學重難點】。
1、準確把握小說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學習的重點。
2、正確理解小說所揭示的主題,是學習的難點。
【教學方法】。
小說以鮮明的人物形象打動人,所以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電視等現代化教學手段,讓學生對人物形象進行深入的理解。但切忌過早地對人物形象加以定論,以免束縛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揮。
【教學思路說明】。
一、提前兩周布置學習任務。
學生自編自演課本劇《祝?!?。教師可提示學生用順敘的方法編排三幕?。?/p>
第一幕:初到魯鎮;。
第二幕:再到魯鎮;。
第三幕:悲慘結局。
中間部分的銜接可用解說詞來處理。
(說明:學生有極強的求知欲和表現欲,會對此有極濃厚的興趣,教師宜引導學生自讀、自學、自研課文。)。
二、部分學生表演自編的課本劇,全體學生對課本劇情進行評價。
要把評價的重點放在表演者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情等方面的理解把握上。教師要對學生把握不準、理解不透之處加以分析。學生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可強求統一。
(說明: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做到暢所欲言,體現研究性學習的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比較容易,學生應該能夠掌握。)。
三、集中討論祥林嫂悲慘命運的根源。
(說明:現在的中學生由于其特定的成長的歷程,對舊中國勞動婦女悲慘命運的理解是膚淺的。在平時的教學中,就曾遇到有的學生把生活中一位因車禍失去兒子的年輕婦女的遭遇等同于祥林嫂的命運,并稱之為新時代的祥林嫂。這種看法在中學生中有較大的代表性。因為學生沒有認識到這位年輕婦女悲劇的偶然性和祥林嫂悲劇的必然性。)。
為此可以設計這樣幾個問題供學生討論:
1、祥林嫂如果沒有失去第一個丈夫,結局會怎樣?
2、如果她逃到很遠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不到她,會如何?
3、如果沒有一個嚴厲的婆婆,祥林嫂是否會避免悲慘的命運?
5、假如那個吃素,不殺生的善女人柳媽不給她講大道理,她是否就會避免被餓死、窮死、凍死的命運?四、布置作業。
四、作業。
(說明:這樣,可以讓學生把學習的心得、模糊的認識和零碎的看法加以整理、歸納,從而養成獨立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
1、“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p>
這句的結構是“有……之意,……之心”,形成一個整句?!跋硖煜?,包舉宇內,囊括四?!笔侨齻€并列短語聯合做“意”的定語。全句氣勢貫暢而有變,顯示秦之雄心。
2、“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此收要害之郡?!?/p>
前兩句為對偶,后兩句為對偶,全句顯示秦一統天下的壯舉。
3、“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p>
首句“當此之時”標出時限,繼之以四個主謂結構句式排比,極力顯示出“合從締交”范圍之廣,從而襯托秦的興盛。
4、“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p>
三個聯合結構為排比,顯示“四君”的`氣質從而襯托秦的興盛。
5、“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景、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p>
仍以“有”字領起,形成一長串以人名組成的長句,長句分三層,意為:“為之謀”、“通其意”、“制其兵”,極力顯示“六國”之優勢,終于敗亡于秦,從而反襯秦之盛強。
6、“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p>
四字短句,節奏急促,顯示“六國”頹敗之勢。
7、“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p>
由動賓結構組成聯合結構,再擴組成排比句式,氣勢暢達,極力顯示“始皇”的事跡,最后以四字結構“威振四?!苯Y句,顯示其功績。
8、“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p>
全句由三個分句構成,陳述秦之暴虐。第一分句中的兩句對偶后以“以愚黔首”作結;第二分句中三字結構構成對偶;第三分句中,句式松散,卻用“以弱天下之民”作結句,并與第一分句的結句遙相對應。全句整齊而有變化。
9、“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ii棘矜,非于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拄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p>
全句由四個分句構成,每一分句由“……非……也”否定句式構成,極力陳述“陳涉”之平凡,然而卻使“強秦”滅亡,從而引出篇末題旨。
【學習目標】:
1、掌握有關詞的知識點以及李煜的有關文學常識。
2、了解李煜借江水表達愁情的手法。
3、背誦全詞。
【學習重點】:了解李煜借江水表達愁情的手法。
【學習難點】:感受李煜的愁情之源。
【預習案】:
1.知識鏈接--文學常識。
(1)、詞興于,盛于,是一種和樂可唱、句式長短不齊的詩體。又稱為等。
(2)、“詞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泵渴锥加幸粋€曲詞名稱,叫“”??梢苑稚舷聝啥?,叫“片”或“闋”。
(3)、詞按字數分為、、。字數在58字以內的是,
在59至90字的是,在91字以上的是。
(4)、宋詞有和。豪放派氣勢豪放,意境雄渾,充滿豪情壯志,如和。婉約派語言清麗含蓄,感情婉轉纏綿,情調或輕松活潑,或婉約細膩,如、。
(5)李煜,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鐘隱、蓮峰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唐元宗李z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開寶八年,宋軍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后因作感懷故國的名詞《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雖不通政治,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烏夜啼》等詞。在政治上失敗的李煜,卻在詞壇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稱為“”。
2、背景資料。
李煜的詞大體以南唐滅亡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前期詞以描寫宮廷逸樂生活為主,風情綺麗,清靡婉轉。后期詞則多追憶往事,傷懷故國,風格沉郁蒼涼。語言自然精練,境界開闊,詞風疏朗,與晚唐以來的香艷詞風頗見異趣。擴大了詞的題材范圍,豐富了詞的藝術手段,在詞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在預習的過程中你遇到了哪些疑難問題,請記錄下來。
【探究案】:
課堂合作探究與展示。
1、“春花秋月”本來是美好的事物,李煜為什么希望它們結束呢?
【學習目標】。
1.通過反復誦讀把握本詞所表達的情感。
2.掌握本詞的表現手法。
【學習重點】。
通過反復誦讀把握作者的情感。
【知識鏈接】。
周邦彥,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婉約派詞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詞。有“詞家之冠”、“詞中老杜”之稱。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幾度奔波于地方州縣,因此羈旅愁思是他創作的主要題材,在其它作品中詞人一再以“京華倦客”自稱,可見他早已淡薄功名而魂系故鄉。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1.解釋下列字詞。
溽暑侵曉窺檐語清圓。
2.翻譯下列句子。
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3.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上片的景中出現了哪些主要意象?這些主要意象構成了哪些畫面?
下片抒發了怎樣的情感?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
二、合作探究。
“五月漁郎相憶否?”抒發情感的方式有何特別之處?你能舉出我們學過的類似詩句嗎?
備課人授課時間。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誦讀并背誦詩歌。
2.賞析重點詞句,把握藝術技巧。
過程與方法以課堂為陣地,提升學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拓展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詞作的藝術魅力及其藝術價值。
重難點把握重點詞句的內涵,把握藝術技巧。
教學設計。
一、《虞美人》歌曲導入(1分鐘)。
二、走近作者李煜。(3分鐘)。
1.學生朗讀寫作背景(配樂)。
公元974年冬天,宋軍的鐵騎踏破了美麗的南唐國都金陵。李煜肉袒負荊,出城跪降。隨后在宋兵的一片辱罵聲中,一路嗚咽,被驅北上。最后被囚禁在汴京。
在他過完41歲生日的七夕之夜,面對一輪皎潔的明月,遠眺他那永遠無法再見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涼的眼淚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無法遏止這三年囚徒生涯所積累的愁結,吟唱了一曲最為絕望的詩歌《虞美人》。喝完宋太宗賜來的毒酒,倒地而亡.
2.教師簡介作者生平與成就。
三、展示學習目標,播放朗誦視頻(2分鐘)。
四、學生自由練習朗誦,展示朗誦成果,師生點評。(4分鐘)。
五、鑒賞探究(25分鐘)。
(一)詞作整體把握。
(二)分組討論探究。
1.“春花秋月”本來是美好的事物,李煜為什么希望它們結束呢?
在對生命已經絕望之時,“春花秋月”是對他的一種諷刺,讓他覺得厭煩,希望這一切都結束。
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著這屈辱生活的延續,何時是頭???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體指什么?(即作者懷念的是什么)。
不僅指以前的富貴生活--錦衣玉食、后宮佳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榮等,
更是對歡樂、自由的向往,對尊嚴的期盼,對生存安全感的需要。
3.“只是朱顏改”,改變的僅僅是“朱顏”嗎?
4.“問君能有幾多愁”,作者的愁有哪些?
往事之嘆、亡國之恨、離家之痛、思家之苦。
5.這首詞運用了哪些手法?10、11。
情景交融虛實結合比喻夸張。
借代設問對比。
(三)名句賞析。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p>
本句把無形的愁思賦在有形的流水上,江水奔騰流淌,一瀉千里,如愁思的多;江水晝夜不停,長流不息,無窮無盡,如愁思的綿長。大膽抒發了亡國之恨。
例舉形象表現愁的詩句。
規律總結。
(四)藝術賞析。
三次發問: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問君能有幾多愁?
六、課堂檢測?高考鏈接(4分鐘)。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百p析這兩句如何表現抽象的愁?(6分)。
七、課堂總結、教師寄語。(5分鐘)。
八、作業:擴寫“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1分鐘)。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切入點:現代歌曲引入詞作。
學生活動:朗讀。
切入點:寫作背景。
學生活動:朗讀、點評。
學生活動:
分組討論、展示討論成果,教師點評。
1---1、2。
2---3、4。
3---5、6。
4---7、8、9。
5---10、11。
切入點:昔日擁有什么?
引導:改變的與失去的是否相同?
切入點:與前兩道題的關系。
生活動:例舉詩句。
切入點:考點?答題思路。得分點。
一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流暢背誦,感知本詞的景物描寫方法。
2、了解柳永在詞史上的地位。
3、掌握詞的一些基本常識。
二教學重點:
1、柳永對慢詞長調的開創意義。
2、本詞景物描寫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
1、數量詞運用所體現的風格。
2、景物描寫中白描、鋪敘手法。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五參考書目:
1、《中國文學史》(三),游國恩等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
2、《唐宋詞名篇講演錄》,王兆鵬著,廣西大學出版社。
3、《中國古代詩詞精品賞讀叢書:柳永》,趙長征編著,五洲傳播出版社。
六課時安排:
兩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口語訓練。
(一)導語:
晏殊是北宋前期的代表性詞人,寫了很多婉約曲致、歌詠升平的詞作。14歲入朝后,歷任要職,官至仁宗朝的宰相,生平喜愛文學,又喜歡薦拔人才。北宋詩人張舜民寫了一本筆記叫《畫墁錄》。書中的第一卷里說,柳永第一次赴汴京預備參加科舉時,流連于花街柳巷,沒能考取功名,他寫的《鶴沖天》中有一句詞“忍將浮名,換了淺吟低唱”得罪了仁宗皇帝,很長時間內吏部不讓他升遷。柳永就去找同是詞人的當朝宰相晏殊,希望能拉他一把。但晏殊卻諷刺他作“彩線慵拈伴伊坐”之類的情詞,和當時的“深斥浮艷虛華之文”的仁宗皇帝一樣,鄙視他的俚俗浮艷的詞風,自然不肯幫他。不過這個晏殊是個非常有誠信的人,七歲能文,被譽為神童。十四歲參加科舉考試時,宋真宗召見了他,讓他和進士們一起在朝廷接受面試。晏殊在會試中看了題目后,向皇上奏道:“臣十天前已做過這篇文章,草稿尚在,請圣上另命一題?!被噬腺澠湔\實,當眾賜同叔進士出身。正是他的誠實獲得了皇帝的信任,也最終幫助他官場上的升遷。我的故事講完了,下面把時間留給發言的同學。
(二)口語表達:
話題:同學們可就毅力這個話題,結合自己看過的某本書,某個名人的名言、某個影視中的人物事跡,發生在同學中的某個人或事作主題發言。
訓練:請五六名同學上講臺,每個人作五分鐘的主題發言。
點評:根據同學發言的情況,針對主題是否鮮明、語言是否流暢,講話是否有感染力,講話的姿態等和同學們一起做個點評。并現場打分,作為一項平時成績。
第二環節:課文教學。
一、詞的基本常識:
(1)詞的起源:詞產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廣為流傳,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詞即歌詞,指可以和樂歌唱的詩體,即詞是詩的一種。
詞有很多別稱,如“長短句”“詩余”“曲子詞”“曲詞”“歌詞”等。
(2)關于詞牌和標題:詞的標題是詞內容的集中體現,它概括詞的主要內容;詞牌是一首詞詞調的名稱。
(3)詞的分類。
按字數多少可分為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90字)、長調(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為單調、雙調、三疊、四疊等(詞的段落叫“闕”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風格可分為豪放派和婉約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蘇軾、辛棄疾等;婉約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觀、李清照、周邦彥、姜夔等)。
二、作者生平及創作:
柳永(987?—1055后)原名三變,字景莊,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稱“柳七”,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徙居崇安(今福建)。祖父柳崇,以儒學名,父柳宜,曾仕南唐,為監察御史,入宋后授沂州費縣令,官終工部侍郎。永少時流連于汴京,在秦樓楚館中恣情游宴。后曾西游成都、京兆,遍歷荊湖、吳越。景佑元年(1034)登進士第,歷任睦州團練推官、馀杭令、定海曉峰鹽場監官、泗州判官、太常博士,終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晚年流落不偶,卒于潤州(今江蘇鎮江)。為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端问贰窡o傳,事跡散見筆記、方志。善為詩文,“皆不傳于世,獨以樂章膾灸人口”。作為北宋第一個專力作詞的詞人,他不僅開拓了詞的題材內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詞,發展了鋪敘手法,促進了詞的通俗化、口語化,在詞史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柳永是宋代詞壇上最為流行的詞作家。當時有“凡有井水飲出,即能歌柳詞”的說法,對后世詞家、金元戲曲、明清小說都有重要影響。
柳永的詞集《樂章集》流傳于世,存詞二百余首。這些詞作大致分為三類:
一類寫羈旅行役內容的詞。在柳永之前,并不是沒有寫羈旅行役內容的詞,但柳永是第一個大量創作羈旅行役的詞作家。他入仕之前,曾長期漫游;為官之后,又到過很多地方。根據地方志和他的詞作,他到過的地方有,汴京,杭州、洛陽、長安……他的詞常借用登臨水的所見所聞,淋漓盡致地表現一個落魄、不得志的文人的悲哀和感嘆。如《八聲甘州》相對于五代多寫閨閣閨風的詞風,這種表達懷才不遇,失意痛苦的作品可謂境界大開,將傳統詩歌言志、緣情的功能移植到了詞的領域,這種詞作也蘊含了更廣闊的社會生活,打破了五代詞狹小的表現空間。
一類寫城市的繁榮景象和市民的生活風尚。宋仁宗統治時期,號稱太平盛世,城市經濟更是空前繁榮,汴京、杭州、蘇州等都是很繁榮的大都市。柳永是個頗具“市民意識”的作家,他熱愛這繁華富庶的都市生活,《樂章集》中有不少描寫都市繁華的詞?!锻3薄?東南形勝)寫杭州。這是一首最早出現的,由文人創作的長調慢詞,它形象地描繪出錢塘江的秀美景色和繁華富庶。
一類描寫男女情愛。柳永寫了不少反映秦樓楚館生活和男女之情的詞作。其中有放縱的歡娛、俗艷的調笑,也有離別的惆悵、真切的思念。這類作品魚龍混雜,給他的聲譽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盡管柳永的這類詞作多為文壇上流所不齒,但其中的佳作如《鳳棲梧》(佇倚高樓風細細)、《雨霖鈴》(寒蟬凄切)得到他們的高度評價。
柳永一生都在煙花柳巷里親熱唱和,大部分的詞誕生在笙歌艷舞、錦榻繡被之中,當時歌妓們的心聲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黃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見,愿識柳七面?!绷劳砟旮F愁潦倒,死時一貧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們集資營葬。死后亦無親族祭奠,每年清明節,歌妓都相約赴其墳地祭掃,并相沿成習,稱之“吊柳七”或“吊柳會”。
三、背景介紹。
在兩宋詞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大凡名作,往往有本事,本事包括創作過程的故事和傳播過程的故事。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里記載,《望海潮》詞傳到金邦,金主完顏亮聽到之后,欣然有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頭鞭渡江之志”,激發了他要占領南宋的決心。一首詞竟引發一場戰爭,這種傳說可能不甚可靠,但至少說明這首詞的傳播之廣,影響之大。
剛才說的是這首詞傳播中的故事,其實這首詞在創作中,也含有柳永個人的目的。這首詞的創作本事是,柳永不得志,到處飄泊流浪,尋找晉升的途徑,希望有人能提拔他。柳永到杭州后,他的老朋友孫何正在當杭州太守,但孫何的門禁甚嚴,柳永是一介布衣,沒辦法見到孫何。柳永沒有法子,只好寫了這首詞,請了當地的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說,如果孫何在宴會上請她唱歌,她不要唱別的,就唱這首《望海潮》。后來,這位歌女在孫何的宴會上,反復地唱著首詞,孫何就問這首詞的作者,歌女說是你的老朋友柳三變寫的,那時柳永還沒有改名。孫何就請柳永吃了一頓飯,把他打發走了,后來也沒有怎么提拔他。由這個故事來看,這首詞是一首干謁詞,目的是請求對方為自己舉薦。
四、整體感知:
(1)通過老師范讀、學生齊讀和自由讀對本詞進行整體感知。
(2)結合課文的注釋和老師的講解了解詞的大意。
(3)同學討論,老師點撥,分闕賞析:
1、師:上闕寫了什么?
明確:描寫杭州的自然風光和都市的繁華。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東南形勝”,是從地理條件、自然條件著筆寫的。杭州地處東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風景很優美,故曰:“形勝”?!叭齾嵌紩?,是從社會條件著筆寫的。它是三吳地區的重要都市,那里人眾薈萃,財貨聚集,故曰:“都會”?!板X塘自古繁華”,這一句是對前兩句的總結,因為杭州具有這些特殊條件,所以“自古繁華”。下面就對“形勝”、“都會”和“自古繁華”進行鋪敘。
“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是對“三吳都會”的展開描寫?!霸茦淅@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是對“東南形勝”的展開描寫。這里選擇了錢塘江岸和江潮兩種景物來寫?!笆辛兄榄^,戶盈羅綺,競豪奢”是對“錢塘自古繁華”的展開描寫。描寫了兩個方面:一是商業貿易情況——“市列珠璣”,市場里擺滿了珠寶等珍貴商品,用市場上的珍寶,代表了商業的豐富、商業的繁榮;二是衣著情況——“戶盈羅綺”,家家戶戶都滿是綾羅綢緞?!案偤郎荨?,又總括杭州的種種繁華景象。杭州的富庶當然不只這兩個方面,但這兩者都是婦女常用的裝飾用品,暗示城市的聲色之盛。
2、師:下闕些什么?
明確:寫杭州人民和平安靜的生活景象。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寫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這既是進一步描寫“東南形勝”,同時又是杭州人游樂的背景?!爸睾?,寫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疊巘”,寫湖岸,山峰重疊。西湖水碧山青,秀美異常,所以說“清嘉”?!叭锕鹱印闭諔隘B巘”二字,寫山中桂花?!笆锖苫ā闭諔爸睾睂懰锖苫?。紅花綠葉,蓮子清香,也是很能體現西湖特點的景物。南宋楊萬里說:“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三秋”,從時間著眼;“十里”,從空間著眼。桂在秋季開花,蓮在夏季開花,寫出了西湖不同季節的美景。
西湖不論任何季節、任何時間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來就寫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羌管弄晴”寫的是白天人們悠揚的笛聲,“菱歌泛夜”寫的是人們晚上快樂歡快的歌聲,“嬉嬉釣叟蓮娃”是對前面兩句的總括,所以這一句寫的是杭州人民的游樂?!扒T擁高牙。乘醉聽蕭鼓,吟賞煙霞”寫的是杭州官員的游樂,分兩方面寫的,一是“乘醉聽蕭鼓”宴酣之樂,二是“吟賞煙”山水之樂。是對地方官員的贊美,暗示這些官員與民同樂?!爱惾請D將好景,歸去鳳池夸”是對孫何的直接贊美,也在本詞的結句說明投獻的用意。
3、本詞的是怎樣鋪敘和贊美杭州的富庶、魅力?
明確:從詞的構思上看,“形勝”和“繁華”是詞眼?!靶蝿佟笔亲匀画h境的美;“繁華”是經濟的繁榮發達?!盁熈嫎?,風簾翠幕?!薄霸茦淅@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北憩F的都是杭州優美的自然景觀?!笆辛兄榄^,戶盈羅綺,競豪奢?!薄皡⒉钍f人家”表現的是杭州經濟的繁榮。
4、本詞中的數量詞的運用有什么特色?
明確:詞中數量詞的使用尤見匠心,“三吳都會”、“十萬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前騎擁高牙”等,或實寫,或虛寫,或夸張,營造出高邁豪放的氣勢,整首詞所表現出來的博大豪邁的格調,已接近于蘇軾所開創的豪放詞風。
5、作為一首投獻之作,這首詞是否表現出低三下四的奴顏婢膝?
明確:沒有,在歌詠太平盛世、湖光勝景的作品中,此詞的氣格高華。
五、作業。
1、仿本詞寫一首勝地勝景的詞。
2、背誦《望海潮》(東南形勝)。
第三環節:
王斌。
教學目標:
1、理解本詞的內容,感知詞的思想內涵,體會詞的音韻美;
2、對李煜其人及其詞有一定的了解。
3、感受本文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藝術特色。
教學重點。
1、學會分析詩詞的意象及意境,從而把握詩人的感情。
2、知人論世的欣賞方法。
3、提高詩歌鑒能力。
教學難點:
1、學會分析詩詞的意象及意境,從而把握詩人的感情。
2、知人論世的欣賞方法。
第一節。
一、導入:
二、詞人簡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z之子,公元961年嗣位,史稱南唐后主,在位十五年。作為文人的李煜善詩文、能書畫、通音律,尤以詞聞名。正如前人吊之詩:“作個才子真絕代”。但作為國君的李煜縱情享樂,政事不修,公元975年宋兵破金陵,出降,封為“違命侯”最后被毒死。也印證了前人吊之詩:“可憐薄命作君王?!?/p>
李煜的前半生,生活相當豪華奢侈,詞的題材相對狹窄,無非是表現宮廷生活、男女戀情或離愁別恨,基調歡樂;亡國后,孤寂悲涼的處境,使他的詞轉向了寫思鄉之情、亡國之恨,基調傷感,成就很高。
三、寫作背景:
這首詞包含了一個凄慘的故事:公元975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封為“違命侯”,行動受人監視,失去自由。相傳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詞,宋太宗知道后,大怒,賜酒將他毒死,所以這首詞可說是他的絕命詞。
四、詞文學習:
1、學生自讀詞文,弄清詞意:
2、教師講解學生不懂的詞句:
五、誦讀:
1、指定學生誦讀,其他學生思考文中哪個詞概括了全文的感情?
2、教師評點并作誦讀技法指導:
感情基調:低沉、凄涼。
把握節奏:
重讀詞語:何時、多少、又、不堪、應、只是、幾多、一江。(這些詞特別。
能表現詩人的內心痛苦的世界,所以要重讀。)。
韻腳:了、少、風、中、在、改、愁、流。
押韻特點:兩句一換韻,兩平兩仄。
六、李煜為什么而愁,又是怎樣抒發愁情?我們具體研習詩句: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詞人為什么希望它結束呢?
李煜降宋后雖然被封為違命侯,但實際上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按夯ㄇ?。
月”的美景容易讓作者睹物思人,想起過去美好的歲月,令人傷感,所以作者盼望它快點結束。奇語劈空而下,問得很奇,卻又在情理之中。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往事”的內容很豐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時的一切活動。具體來說可能是過去后宮佳麗的簇擁,錦衣玉食的生活,萬首稱臣的尊嚴以及為所欲為的自由感等等??墒且酝囊磺卸紱]有了,都已經消逝了。
3、“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敝械摹坝帧北憩F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又東風”點明他歸宋后又過了一年,時光在不斷流逝,與開頭句照應。季節的變化引起他的無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隨著花謝月殘而長逝不返;感慨復國之夢隨著花開月圓而逐步破滅。
4、詞中兩次提到“月”這個意象,“月亮”這個意象有什么特殊涵義嗎?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是故鄉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我寄愁心與明月”:表現懷念故鄉、懷念親人。
5、“雕欄玉砌應猶在”一句中,為何只提到“雕欄玉砌”而不是其他事物?
皇權的象征。
“只是朱顏改”的“改”字。
改變的還有生活(錦衣玉食的`生活變為囚徒的生活),地位(由國之君淪。
為階下囚),感受(由安富尊榮到忍辱蒙羞),社稷。
7、本詞中,“變”的是什么?“不變”的又是什么?
“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隔句相承,專說宇宙永恒不變;“往。
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也是隔句相承,專說人生之短暫無常。
騰流淌,一瀉千里;又像那江水晝夜不停,長流不息,無窮無盡的綿長。大。
膽抒發了亡國之恨。
9、我們講解了全文之后,請同學們想一想,李煜到底有哪些愁思?
有往事之嘆,亡國之恨,離家之痛,思家之苦。
七、這無限的憂愁,雖然真實存在,但畢竟過于抽象,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
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作者是怎樣來寫“愁情”的呢?
a、比喻:
c、發問:問天-問人-問自己,一唱三嘆。問天天不應,問人人不知,問己淚滿面。凄楚中,造成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
d、虛實結合,情景交融:實寫:物是(自然永恒)虛寫:人非(人生無常)。
王斌。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章法、氣象、基調;
2、思想教育目標:了解李白的放達;
3、能力培養目標:結合詩歌內容進行的誦讀要求。
教學重點:
散文化詩句欣賞。
教學難點:
詩歌內容的鑒賞。
教學類型:
鑒賞課。
電教或實物展示手段:推薦《全唐詩》光碟和《大唐詩錄》光碟,并請學生介紹自己有否類似電子產品。
教學過程與步驟:
學生讀詩(至少3遍)。
鑒賞要點。
清代詩評家沈德潛曾這樣評論這首詩:“筆陣縱橫,如虬飛蠖動,起雷霆于指顧之間?!保ā短圃妱e裁》)這段話既形象而又概括,涵蓋的內容很多,但主要是指章法靈活、氣象宏偉而言。茲分述如下:
先說章法。
詩人創造性地繼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見的復沓形式(又稱反復),主旨句凡三見:開頭、中間、結尾各出現一次。這并非簡單的重復,因為它每出現一次都給讀者帶來新的啟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使人產生一嘆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嘆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這樣的章法可稱靈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潛說的“筆陣縱橫,如虬飛蠖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現,或前或后總有一個提示內容的“副句”伴隨著它,跟回旋曲的主部之后還有一個副部頗有幾分相似。具體地說,詩的開頭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噫吁嘻!危乎高哉”寫詩人仰望蜀道時發出的感嘆,突出地表現了蜀道的高不可測,正是為下文寫太白鳥道、天梯石棧、高標回日、捫井歷參等張本。詩的中間則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使人聽此凋朱顏”頗有“談虎色變”之嘆,意在說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輕易前往;此句有鉤連前、后兩層內容的作用,前一層說蜀道凄涼萬狀,后一層說蜀道極其險惡——這些都是旅游者心理上難以承受的。結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側身西望長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說的劍閣形勢之險和蜀中戰禍之烈,又跟開篇“噫吁嘻!危乎高哉”一句相照應,更顯得意味深長,以此結束全詩,可以使讀者興無窮之嘆,將“蜀道之難”的全部內容概括無余。
主旨句的重復出現及其副句的變化,不僅在詩的結構上有著重要的作用,對全詩的基調的形成影響也很大,但這一點要放到后面去講。
再說氣象。
讀這首詩,如從畫廊經過一般,一幅幅動人的畫面接連不斷地出現在你的眼前,它們那闊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氣勢,使你怵目驚心,嘆為觀止。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痹谠娙说腵想象中,他仿佛將秦蜀之間重山疊嶺千里不絕的圖景一望無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6個字就將民間傳說中關于五丁開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現了出來,使我們仿佛聽到了五丁拽蛇時的大聲呼喊以及隨后一聲使山河改觀的巨響,也仿佛看到無數勇敢的人在高山上開辟道路、架設棧道的情形,不禁要贊嘆神力和人工的偉大!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边@是詩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見:當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時,他看見六條龍拉著的太陽車被擋住,不得不繞道而行;再俯視下面,只見波濤洶涌的急流為大山所阻而激起無數的漩渦——這幅畫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边@是詩人設想自己沿著盤山道攀登青泥嶺的情形。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边@是寫登上頂峰以后的情形?!@很像一組搖鏡頭,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詩人從星星中間穿過,有時還好奇地觸摸它們,看看是個什么樣子。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边@是詩人設想游者在途中所見到的景物。畫面是凄清的:鳥鳴,使山林顯得更加幽靜,像原始森林一樣荒寂無人。跟此前的畫面相比,色調是變了,也表現了蜀道景物的多樣,但氣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虺,砍崖轉石萬壑雷?!边@是一幅極其驚險的畫面,與上文著重寫蜀道之高不同。連峰絕壁,砍崖轉石,都會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聞而心驚,故下文云“其險也如此”。
如此多的畫面此隱彼現,其境界之闊大,自不待言;且無論寫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觀,林木之荒寂,連峰絕壁之險,皆有逼人之勢,其氣象之宏偉,確非他人之可及。再從總體來看,其變化之速,愈變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潛云“起雷霆于指顧之間”,豈虛語哉!
最后說說這首詩的基調。
這首詩以主旨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貫穿始終,已經顯示了它的詠嘆基調。統觀全詩,詩人之嘆有三:一嘆蜀道之高,二嘆蜀道之險,三嘆蜀中戰禍之烈。這三嘆其實也蘊含在詩人的具體描寫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這是嘆蜀道之高,因為黃鶴之飛至高,猿猱動作最靈,二者皆不得過,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這是嘆蜀道之險,用勸游者的口吻寫出,意味尤為深長。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是嘆蜀中戰禍之烈,詩人用具體描寫方式,再現了“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的圖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一鑒于這首詩較長,且內容有一定難度,在教學之始不宜要求學生背誦,所以先設計此題,而將背誦練習置于最后,體例與本單元其余話課異。目的是使學生初步適應這首詩節奏的變化,讀出一點韻味來,不要把某些句子讀成散文,這對領會詩人熾烈奔放的感情和飄逸的風格極為必要。
這是一首雜言體詩,但跟其他詩人的這類體裁作品和李白的另一些這類體裁作品(如《將進酒》《梁甫吟》《廬山搖寄盧待御虛舟》等)相比,都有顯著的不同。這不同就在于;其中的某些句子(如練習中所列舉的)如果孤立地看,確屬散文句。但我們不這樣稱它們,因為它們畢竟是詩的整體中的一部分,只能說它們是散文化的詩句,或句法與散文近似。這當然不能隨意而為,沒有李白那樣的氣概,那樣的英才,是駕馭不了的。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pingyujiyu/59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