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既是對作者的一種尊重和致敬,也是對自己思考能力的一次鍛煉。下面是一些精選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激發大家寫作的靈感。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段話,用此刻的話來翻譯一下,那就是:具備最好的人的稟性好象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質最接近于“道”。居處善于選擇地方,心胸善于堅持沉靜,待人善于真誠相愛,說話善于遵守信用,為政善于精簡處理,處事善于發揮所長,行動善于掌握時機。只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
這是一首對水的頌歌,歌詠的對象是具備像水那樣品格的圣人。它以“上善若水”為提綱,指出一個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無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樣謙退守中的至剛、至凈、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氣度。
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行,它能使萬物得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如古人所說:“到江送客棹,出岳潤民田?!敝灰茏龅嚼氖?,就永不推辭地做??墒?,它卻永遠不占據高位,更不會把持要津。
俗語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水,在這個永遠不平的物質的人世間,寧愿自居下流,藏污納垢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币猿纱蠖饶苋莸拿赖?。所以古人又拿水構成的海洋和土構成的高山寫了一幅對聯,作為人生修為的格言:“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p>
水,與物無爭,謙下自處。所以老子講,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能做到如水一樣,善于自處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養到像水一樣,善于容納百川的深沉淵默——“心善淵”;行為修到像水一樣助長萬物的生命——“與善仁”;說話學到如潮水一樣準時有信——“言善信”;立身處世做到像水一樣持平正衡——“正善治”;擔當做事像水一樣調劑融和——“事善能”;把握時機能做到像水一樣及時而動,隨著動蕩的趨勢而動蕩,跟著靜止的狀況而安詳——“動善時”;再配合基本的原則,與物無爭,與世不爭,那就永遠沒有過失了。
在中國古代許多哲學家的著作中,水都是重要的體道之物??鬃诱f,“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币驗樗偸翘幱谝环N變動不居的狀態里。蘇軾也說:萬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隨物賦形?!?/p>
老子講了一連串人生哲學的行為大準則,如果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就是完整而完善,實在太難了。除了歷史上所標榜的堯、舜以外,幾乎難得有一完人,??墒?,如果我們具備一項這樣的美德,也就能夠名垂千古了。
《道德經》一書是老子的著作。它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它向人們詮釋哲理。從古至今它影響著無數的炎黃子孫,并且帶著中國古文化的精髓走向了世界,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元素。
在社會的大環境下,我們在努力的學習,不停的前進,也許身心具疲,卻不敢放慢腳步。把本應屬于我們的快樂丟失,這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常人之道,只為求功利之名。畢竟我們只是滄海一粟,所以我們選擇了必須走好我們自己的道,在途中少留下一些遺憾吧!
唯有知道目的地,才能定義“善”是好是壞。但從生命遺傳來講,善能創造提升生命多元化品質空間。若生命由造物主創造,造物主希望我們留下來,他自然會擁護創造而去抑制破壞;這里善代表著創造,而惡代表著破壞。似乎造物主在編寫劇本時并非一揮而就;或許也會像小孩子寫作業那樣,會寫錯筆劃。所以遇到需要改寫,有助進程的破壞或許也可稱為“善”。至于“道”,可能就是一條“道路”,并沒有大家描述的那么復雜。其實也不是大家認知多深入,闡述的多復雜,而是沒真正明白,到最后都一直找不到落腳點。不妨我來翻譯一下?!暗馈贝蟾趴梢岳斫鉃樵煳镏魉A設通往某目的地一段軌跡,而且要求某時間內必須通過該路徑到達終點。這段軌跡是條虛線,所以有些地方需要創造生成新的.東西把虛線鏈接起來。當在某些階段太舒服,內部個體開始留戀停止不前的時候,就需要有勢力來破壞掉這種舒適。迫使進程繼續往前行進。所以發生在軌跡內部每個階段的善惡都有不同意義,并沒有片面界定哪一方,固定統一的獎懲標準,而在于那個時間段需要什么。你做了需要的事,推動事物向彼岸靠近,就是順道而行,奉天承運。
三年前,大約20xx年夏,感恩給孩子考察幼兒園的機緣,我了解到了一蓮瑞德學堂。曾經嘗試過加入一蓮大家庭。后因一些緣故,機緣還未到。人雖離,心卻在。如果用能量場的說法,一蓮瑞德學堂有一股巨大的能量,吸引著我,感恩一蓮。
20xx年底,開始加入讀經隊伍,得益于學友們的陪伴,老師的引領,一直堅持到現在。今天雖然是最后一課,但在人生道路上,修行卻是剛剛開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記得老師說過,“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我們要找經典做靠山,才會底氣十足?!甭犞?,學著,悟著,我感覺到經典是圣賢們的總結,如果把人生看成一場探索,那么經典就是指明燈,當我們陷入迷茫的時候,經典會在冥冥中指引著我,幫助我們撥開云霧,重見天日。
比如,我以前和現在也會有一些執念,接納力不足,對于人和事物,只接受好的,不喜壞的,但是現在,我能理解了,人生就如同大自然,有白天,也會有黑夜,兩者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那么,很多時候,心態就會變了,更奇妙的是,當我們的心改變了,周圍的`能量也跟著發生了轉變。
最喜歡子復老師的國學課,還有一點就是,老師總能給恰當好處地將經典和育兒巧妙地結合起來,給了我們家長一些啟發。
反觀我的家庭里,親子問題不是問題,問題在我自己身上,我與婆婆,我與父母。學了一段經典時間后,我發現我們的爭執,不是因為不愛,而是因為太愛了,而這個愛,都太傻了!都是想把自認為好的,帶給對方,而忽略了對方真正想要的。當我們收到自己不需要的愛,卻不知感恩,反而嫌棄。這樣,就進入了情緒惡循環。
學了經典以后,每當唱起《春歌》我都會淚流不止。當然,現在愈來愈好了。
我有時候也會反問我自己,學經典是為了什么?這或許就是原因吧,如今我知道了有一條路是修身,齊家,我會繼續走下去。大的方向跟對了,自己的小事,自己處理,醒悟,悔改。
近幾年,在國內外新聞中,總能找到經典文化的影子。
得益于學堂,得益于家長涵養班。感恩學堂,感恩經典,新的一年,愿自己:愈錯愈改,愈改愈好!
《道德經》又名《老子》,由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所著,是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代表作,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為深遠的經典思想巨著之一。我有幸讀到這本書,倍感榮幸,能借助這本書,穿越歷史的長廊,瞻望古人的智慧,實乃吾之機緣,朝聞道,夕死可矣!
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短短五千來字中,融入了古人對世間的看法和大智慧,多少后世偉人靠著這本書,修身、理國。唐玄宗從這本書里得出治國之道:理國則絕矜尚華薄,以無為不言為教。理身則少思寡欲,以虛心實腹為務。魯迅評價老子:老子之輩,蓋其梟雄。老子書五千語,要在不攖人心;以不攖人心故,則必先自致槁木之心,立無為之治;以無為之為化社會,而世即于太平。其術善也。
毛主席評價老子:關于喪失土地的問題,常有這樣的情形,就是只有喪失才能不喪失,這是“欲將取之必先與之”的原則。我們必須學會全面地看問題,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在一定的條件下,壞的東西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的東西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老子在兩千多年以前就說過:“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學楚辭,先學離騷,再學老子。黑格爾評價老子:中國人承認的基本原則是理性--叫做“道”;道為天地之本,萬物之源。中國人把認識道的各種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學術;然而這和直接有關國家的各種科學研究并沒有聯系。能得到如此高的評價,《道德經》的魅力可見一斑。
一個道字貫穿了《道德經》的始終。因此,我們想要從道德經中得出并感悟其中的思想智慧,必須弄清楚何為“道“。老子說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由此可見道是萬物的起源,是鴻蒙的初始,世界的開端,也是一種順應天時的變化之道,道德經強調,人為應該順應天意,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必須遵循“道”的規律,要與自然合而為一,融為一體,共生共存。無論什么人,做什么事情,一旦違背了“道”,那就一定會受到懲罰?!暗馈笔侨f事萬物由生及滅循環往復的規律?!暗馈辈豢捎醚赞o描述,“道”無處不在而又無形無蹤。因為世界萬物皆在變化之中,所以老子喜歡用辯證的思維看待問題,在事物不斷的對立統一的運動過程中,老子輕而易舉地找到了所有問題的解決之“道”。
無形的大道之中,貫通著“有無”,有形和無形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兩者對立統一于一個事物的有機體之中,只是名稱不同罷了,就好比白馬非馬的悖論一樣,兩者皆有理,兩者卻又皆無理,只有將他們合而為一,才能得出正確的答案。有無之道,又告知了吾輩應當提倡改革創新、反對墨守成規,也應當善于開拓創新、標新立異。對于傳統,我們應該保持尊重的態度,站在當時的時代環境去做出評價,更應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革故鼎新。有的人只看到老子之道的一面,就好比中國哲學家為了具備這種狀態的實感而把自己關閉在暗室之中,閉眼不看經驗而一味沉思他們的“無”的概念,這的確是一個隨之而瓦解了他們的理解力,使所有思維自身都趨于終結的概念。
道家學派,講究辯論的同時,兼顧修身之道。謙謙君子,不是生而為圣人,而是經過后天的打磨。沒有天生的圣人,那些賢人君子們之所以受人敬仰,都是后天“修”來的結果。與佛家不同的是,道家不需要那么高深的修行,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稍加注意就可以輕松做到。圣人都能知道直接的無知,懂得自謙和永不停歇的學習。又云善下著為王,不武不怒,不與人爭,內斂成就天道,且為人需善良,做正直的人,“德”是修身養性的甘露。
我雖才疏學淺,但也能在這本書中汲取到精華,利用這些古人留下的大智慧去明確自己的道路,但一昧的去照搬照抄,也就與“道可道,非常道“的教誨相背離了。老子注重人的無為思想,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涵養,是辯證的。向社會推行無為,有助于國度的穩定,但假如站在歷史開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于人類的進步的,所以關于當代的青年人了解古代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辦法,一分為二的對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倍鵁o為思想用在為人處事的觀念上來看,便是對人寬容?!昂<{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對人寬容?!昂<{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我希望我能借這本書,增強己身,幫助他人,報效祖國。
9月27日,在學校會議室聽取了尼爾基一中范永勝老師針對《道德經》的視頻講座,受益匪淺。正如范老師所說,大道,可以說出來,就不是恒常的大道了,許多道理是用心去領會的,也就是同一本經典不同的人理解起來是不一樣的,下面我就針對本次視頻學習,淺談兩點體會。
一、“無”與“有”。
自古就有“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的名句,還有“欲速則不達”、“有心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陰”的至理名言。從“有”和“無”的辯證關系中使我懂得,放下姿態,心胸開闊才是為人之“道”。
二、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句話13個字道出了宇宙萬物運行的規律。人離不開生活的地球,地球離不開其運轉的宇宙,而宇宙是有運行規律的,這種規律是自然的,不是隨意改變的。我個人理解所謂“道法自然”,就是尊重事物的發展規律,不刻意地去改變。尊重客觀比主觀武斷更有說服力。老子的學說主張“無為而治”,這里的“無為”不是不做為,而應該是勸誡統治者順應天道、民心。這種理論同樣適用于現代生活的各個領域。作為老師,當我們面對學生時,是不是也應該尊重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尊重每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應以我們的主觀認識去改變學生、塑造學生。讓學生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自己的生命歷程,用自己的體驗去開啟自己的心智,我們只是學生成長歷程中的引領者,而不是指路人,我們沒有權力讓任何人按我們指定的路前進。
《道德經》作為我國第一部哲學著作,其中蘊含的道理很值得我們今天的人學習。就我個人而言,很愿意深入地去解讀《道德經》,它將成為我工作、生活中的良師益友。
。
老子《道德經》是一部中華瑰寶,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記得上學時跟著老師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時候還不知這是出自何處,更甭說是什么意思了。時過幾十載,再次看這部道家巨作,雖然還是不能完全理解,但至少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想和見解。
《道德經》提倡清心寡欲、無為而治。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頭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當今社會科學發達,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匱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我想我們都應該從老子《道德經》里面找到自己的人生準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堅持靜心是安身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古語說: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么是“有為”呢?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責任,就是“有作為”。在物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安心于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肯定是時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否則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道德經》可謂言簡意賅,一字千金,字字扣人心弦,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見老子扎實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來的寫作技巧與創新能力。再加上一些經典事例,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遠,照應前文,升華主題,把作者自己要表達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無限感動和惆悵,有渾然天成之感,實乃文章中之極品,古文中之絕筆!令人佩服。
道德經全文應該說分成上下兩部分,上部道,下部德。
道,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規律。它表現為幾個方面,一是“易”,也就是變易的意思,道德經第一句就這樣說,“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說出來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第二個方面就是“易”的規律,所謂“易”的規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句話的大致意思就是,萬物都是逐步成長,但是“物壯則老”,便要漸漸消減,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狀態。
如果說老子寫這部《道德經》上部道經的目的就是闡述道德規律,下部德經則主要講的是為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將天道應用于人事?其實老子寫道德經的側重點便是落在下部德經上面。
讀了《道德經》之后,最大的感受還是來自于心靈深處的弦被觸動?!疤扉L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币馑际钦f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但是僅看當今社會,能做到將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幾人呢?寥寥可數。高速膨脹的經濟時代,讓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說,這是社會的可悲,更是我們不愿看到的。
《道德經》僅區區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讀去理解,你會發現當中的道理豈是區區五千字便能概括的。老子注重人的無為思想,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于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于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于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倍鵁o為思想用在為人處事的觀點上來看,便是對人寬容?!昂<{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p>
。
《道德經》共分81章,其中第一章《道經》,37章,第二章《德經》,44章。它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二)所寫,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來源。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魅力的《道德經》,這本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起源、萬物產生、發展、變化、毀滅的規律的認識。它博大精深,說話極有正義感,是“萬經之王”。
“世人皆知美是美,惡已是;大家都知道好的就是好的,但是不好。所以有沒有相互存在,難度和難度相輔相成,長短和高低對比,音和音和諧。就是圣人無為而教無字。一切工作都毫不猶豫,生而無之,不靠之,生而有之。一個人住就不去了?!?/p>
本章主要闡述了世間萬物相輔相成、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存在與消亡,困難與簡單,細長與短少,高貴與低微,先進與落后,都是通過相互對立與比較體現出來的。
世界上所有的概念和價值觀都是人為設定的,價值觀的判斷是相對產生的,所以對立關系是可變的。所以對價值的判斷也是變化的。世間萬物都是兩兩對立產生的。正如《塞翁失馬,焉知非?!匪?,一件事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反之亦然。善惡美丑,都要泰然處之,不要打擾別人。
后半部分,根據“道是自然”的原則,對老子“無為”的社會政治思想進行了準確的論述,表明了老子順應自然,反對善惡無為的基本態度,使萬物自然生長發展,師法自然,順應道。
首先,從身體層面上來講,老子認為我們身體80%的疾病都與心理和情緒有關,也就是心理不健康。這一論述與當代的“抗疫名家”中科院鐘南山院士的觀點非常一致。
當今社會,我們努力地追逐錢財、名利,在巨大的名利場前,欲望不斷膨脹,無法滿足,心情焦慮,不惜大量消耗自己的身體資源,能量,也就是內耗,破壞了身體陰陽平衡。久而久之,疾病找上門來。
就拿我們投資界來說,許多享有盛名聲譽的投資大佬追求高收益,高業績,在名利雙收的耀眼光環籠罩下,迷失自我,日夜研究,殫精竭慮,最終累垮身體,英年早逝。令我們唏噓不已,身體沒了,什么都是扯淡,這種舍本求末的做法應當令我們警醒。
當今社會,快節奏,高能量膳食,低運動,焦慮的不斷攀比心理,無法滿足的欲望,全方位構筑了我們的身體負能量,造成我們的身體重負不堪。錦衣玉食,甚是歡喜,但無節制的生活習慣帶給我們的身體是妥妥的傷害。
老祖宗幾千年遺傳下來的我們身體基因,承受不住近幾十年國家大力發展帶給我們突然變化的富足生活,需要我們有節制地規避身體健康風險。
老子提倡我們降低欲望,放低自己,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以平和的心態,愉悅的心理,知足常樂,豁達樂觀地生活,注重陰陽平衡,善待自己的身體,方能健康幸福長壽。
因古典國學的深奧內涵,經過我近段時間的反復的研讀,消化,浮燥的內心也平靜不少,透過表象看本質,也理解了許多事物的發展規律,核心要義,也能冷靜應對處理當今社會各種眾生相。粗淺分享,與君共勉。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真正道德高尚的賢士總是習慣于韜光養晦,因為他們心中時刻記掛著的,是天下蒼生。只有那些目光短淺之流,才會沾沾自喜,夸耀于世人。這些賢才,品格高潔,從不計較個人榮辱得失,他們懂得“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道理??偸窍敕ㄔO法地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技能來拯救世人。他們的胸懷,不知會令多少沽名釣譽之徒汗顏。
大器晚成。很多才華橫溢的`人只有到中年甚至是晚年才會取得輝煌的成就。這是因為培養一個濟世經國的大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韓信,狄青,藍玉等,這些人為朝廷立下不世之勛,終因鋒芒畢露,不懂功成身退而不得善終。姜尚,胸懷大志的飽學之士,垂暮之年才遇明主,輔佐武王,完成了推翻商紂殘暴統治的大業。不僅淋漓盡致地施展了自己的才華,而且子孫后代也盡享尊崇。這才是真正的“大器”啊!
《道德經》,這部先賢留給后世的哲學經典,永遠值得我們品讀。
道德經分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共計八十一章,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書,道家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來源。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這部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源、萬物的產生、發展、變化、毀滅的規律的理解,博大精深,微言大義,一語萬端,當為“萬經之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p>
這章主要闡述了世界萬物相輔相成,互相轉換的辯證關系。存在與消亡、困難與簡單、修長與粗短、高尚與低下、超前與落后都是經過相互對立、相互比較而得以體現。
世間的一切概念和價值都是人為設定的,價值的確定都是比較產生的,所以對立的關系是變動的。所以價值的確定也是變化的。世間的一切都是兩兩對立產生的,如同“塞翁失馬,焉知非?!彼?,一件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反之亦然。善和惡,美和丑,我們都要泰然處之,不能庸人自擾。
而后半段則根據“道法自然”的原則準確論述了老子“無為”的社會政治思想,證明了老子順應自然本性,反對好事無為的基本態度,讓萬物自然生長發展,效法自然,順應大道。
《老子》又名《道德經》,共81章,前37章為《道經》,后44章為《德經》?!兜赖陆洝返闹行氖恰暗馈?。它繼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提醒了事物之間互相依存的關系。并提出“天道自然無為”的無神論思想?!独献印穼⒁暯欠旁谟钪嬷?,與“道”相比,宇宙萬物只是渺小的存在。它的內容博大精深,直到如今,在某些方面對《老子》的研討還沒有定論,《老子》之于研討者,一如它所說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p>
《老子》文約意豐,視角共同,思想深邃,內容博大精深。今天,它依然具有宏大的理想意義,大而言之,它在治國理政、運籌用兵、處置國際關系、現代企業運營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自創意義;小而言之,它是人們為學、修身、處置各種人際、社會關系的肉體圭臬。
以上是重慶出版社書立方系列口袋書《老子》的前言,我想以我個人觀念修正幾點內容:
1,我對上文“視角共同”異議,應該說《老子》的思想曾經擺脫了“視角約束”,正所謂盲人摸象、各說異端,現代人很難了解和不能正肯定論《老子》的緣由就在于他們的視角的局限性所致。
2,我對“大而言之”的觀念做點補充,《老子》的宇宙觀,不能只局限于地球,他能解釋我們現有的宇宙觀,他以至對星際探究、天外生命、克隆技術等前沿科學都有指導和啟示作用,能夠說它沒有時期性,它能夠隨時間無限延長。
3,它能夠小到,分子生物學以至更微觀的科學范疇,由于人類還沒發現0.1飛米以下的物質構造是什么樣子。
《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的傳世之作。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首先,老子概括了當時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變化,發現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都會向相反的方向變化。因此,他得出"物極必反"的通則,并警戒人們待人做事要適可而止,否則,會得不償失。
現代人普通認為他的思想十分消極,其實他的思想更多地包含了對廣大勞動人民的酷愛,崇尚安定、和諧的社會生活。他希望經過它的思想來影響統治階級,讓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養生息的機會,讓各行各業的人都能發揮主觀能動性,順其自然地向好的方向發展。而不是強加干涉,引起公憤,使人民不得安寧,國家不穩定,社會不和諧。
我以為"無為"包含著順其自然不勉強去做的指導思想,因而能夠浸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比方說教育理念中也需要自創。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學習應是一件自覺自愿的事情,學生只要主動地學習,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才能夠學有所成,這就需要我們教育者在教育理論中引導學生快樂、輕松、自覺、自愿地學習。教育中的無為而治,不是不為,而是因勢利導,絕不拔苗助長。不順應自然規律,濫施各種生長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生拉硬扯參加奧數,學鋼琴,拉小提琴等培訓常常適得其反。
同時老子的"物極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預言今天的社會。人類所追求的所謂文化,所謂科技,現代化,都應該是為人類效勞的,但是環境污染,能源耗盡,消費率增長,失業率上升,貧富差距拉大等等不良現象的出現,不正充分說明了物極必反這一道理嗎?在極度興旺發達之后,人類當有所回歸,以免走到極致事物向反面發展,最終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他的好多觀點和思想,對后人在各個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學習《道德經》,我明白了做人首先要學會自知、知人、自勝;其次要貴身而輕名利寵辱;最后要牢記“謙受益,滿招損”。做事要順其自然,不強制,不苛求,因勢利導,遵循客觀規律??创挛镆冒l展變化的目光,不能一成不變地用舊眼光看待新問題,因為貴賤美丑是非善惡種種價值判斷都是相對的,而且隨時間、環境的差異而變動。老子的許多觀念主張值得我們去深深思索、去探究、去發現、去實踐,以便指導我們每個人更好地去生活、學習和工作;使國家更穩定、更團結、更繁榮、更興盛、更強大;使社會更和諧、更融洽,遠離戰爭,和平共處,共同發展;使自然界不再遭受人為的破壞,讓我們人類能跟自然友好共處,和諧發展。
《道德經》這一本書是老師讓我們去讀的。我最近一直在讀,其中令我最深受感觸的還要數第一章和第二章,里面的道理讓我回味無窮.如第二章說:“玄之又玄,重妙之門?!币馑际牵盒钣中?,深奧又深奧,萬物都很奇妙。確實,只要我們去無限探索,我們就會發現我們更多不知道的知識,更奇妙的大自然景象。又如第二章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币馑际?,天下者都知道的.東西是美的,這就產生了丑(也就是指“惡”)。天下知道善的是善的,這就產生了惡(也就是指“不善”)。確實,在生活中,很多東西都是相互對應的,如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合,前后相隨;我很敬佩老子!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是道,第二個是德,我在本書里已經讀了第一章至第八章,第七十五章和第七十八章,每一篇都令我回味無窮,老子的道德是多么的好,他就是我們的榜樣!
在現實生活中,這些道和德都是極為平常的,但我們可以問一問自己:“我們做到了嗎?”雖然說說是容易的,但做起來是難的!
我非常敬佩老子!
評語:小小年齡就懂得自省,懂得自我約束,自我教育。世間萬物相生相克,相輔相成。圣賢之道養浩然之氣,一點不假?!暗揽傻?,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不笑天下可笑之人!進入qq,只為緣而來,為朋友而來,為美好的心情而來,又何必去計較那些雞毛蒜皮之事?又何必上綱上線,輕松事要嚴肅為?笑一笑,十年少。一笑泯千愁!!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圣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道德經》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喜歡!
?
一本《道德經》,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個真實的人。人的一生,總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說會道,有的人不善言辭。有的人甜言蜜語信手拈來,有的人沉默寡言卻內涵豐富。說著悅耳動聽卻不走心的話遠遠比不過說著逆耳忠言卻溢滿關懷的語言來的動聽。"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說明了與其華而不實,不如樸實無華。由衷而出的信言遠遠好過滿嘴奉承的美言。做一個真實的人,求真務實,實事求是。
做一個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辯解,以理服人才是他們的追求?;ㄑ郧烧Z善辯之人一味辯解,忠厚老實善良之人從不詭辯。一個人越強調什么越說明他內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釋越是掩飾。"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與其強詞奪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個善良的人,忠厚老實,以理服人。
做一個聰明的人。腦袋聰明的人知識大都不怎么淵博,因為他們覺得聰明就是資本。知識淵博的人都不怎么聰明,因為他們知道腦袋聰明不如內心聰明。睿智高于聰明。與其聰明沒有內涵,不如有內涵地活的聰明。而"明"就告訴我們要有一顆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禮,明人生。而這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為什么這樣做,怎樣做正確,才能內心明達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獵多讀書,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使人睿智使人聰明使人深刻。做個聰明的人,明明德,明歸止。
做一個懂得奉獻和付出的人。給予是一種美德,奉獻是一種品質。一味的索取只會讓人生之路越走越窄。雖然奉獻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總要明白有時候失去是另一種方式地得到??赡苁チ?物質",但是卻贏得了"精神",給予的幫助越多,得到的內心滿足感越多。當然奉獻與付出不是毫無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計回報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獻的度,適可而止就好。做一個懂奉獻的人,樂于助人,溫暖他人。
安靜中體會生命的美好,修養自己,如此安好……
?
林語堂曾說:"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我想這也是每一個人讀《道德經》的感受了吧。
其實每個民族都會有智者,會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間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訴給他的每一個人。告訴后人,這個世界是什么樣的,我們要怎么樣才能活得更好,更長久,如何才能不被別人,被自己滅亡。而老子便是這樣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將一切歸咎于"道",他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世間萬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們后人再次基礎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無極,由此生出鴻蒙之氣,內含陰陽,再生而為天地人三才,進而構成世間萬物。但是老子又說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說道是不能用語言所說出來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就是天道關系。
"道"生萬物,但是"道"亦為虛幻。在恍惚虛幻中,它含萬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實體;其實老子的"道",就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復始。今天,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科學家們也證實了自然界的發展是有規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軌跡運行。人們能夠用一定的方法去認識它、體驗它、并按照客觀規律改造它。由此觀之,老子在《道德經》中就已經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這比之西方近現代的理論學說早了兩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無法企及。使得我們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觸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為后世奉行為處世哲學。
"道"是事物固有的規律,是神秘難測而又隱蔽在事物內部的東西,是不可理喻的東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則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們認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種人為行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們可及的。
"德"不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備的世界觀、人生態度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他講究"圣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 "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體現者。五行之體,水為最微,處于最末。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后,卻常德眾之先。以不爭而爭,以無私而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卻無取于萬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濕的地方。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種種美德堪比圣人,堪謂之"道".但是在現實社會中,人人都往高處走,難免競爭,有競爭就有爭斗,有爭斗自然就有流血犧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潤萬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凈無為而又無所不為。"上善若水",就是一種開朗樂觀的人生態度。一種修德的必備境界,一種養身之術。我們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們離道就更近一層,更能體會到人生的終極哲理。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上本無善惡貴賤,人與人本無爭斗之意,天地萬物本和諧融洽。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己所需,覓求自己生存發展之本,于是不斷于天地之間人世之中苦心經營、算計不已,一切仁義與邪惡也相反而成。天地本無成人與害人之心,但卻造就人際錯綜復雜,世間本無圣人之現,但卻成就社會等級。一切本自然,但卻一切又進入繁雜之社會,天地萬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處,無私無公、無善無惡;卻人與人終究擺脫不了關系往來,免不了融于社會,因此一切紛爭痛苦皆至。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種種皆需要人自己內省不已,都需要自己能夠達物達人進而才能達己。
當然每本書都有瑕疵,《道德經》也不例外,他最大的弊病在于過于虛幻,有種避世的消極狀態,在現代競爭激烈的社會里,這種消極狀態斷然是不行的。但是只要我們采擷其長,也會有不少的收獲。
讀罷此書,掩卷暇思,不禁嘆服古代人民對自然崇高的敬意,對人生透徹的洞悉。這樣如璣似玉的文字,清新暢懷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論,雖不盡善盡美,也無可顛覆了。
又云:"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層次不同,領悟的道就有區別。道法自然,道亙古不變,看的就是不同人不同心境的理解。讀此罷,書受益良多,無以為饋,愿共享此書之精華。
哲者以其洞悉天道,軍者以其參透兵機,政者以其安邦定國,勇者以其建功垂名,靜者以其養生延年。故曰:《道德經》,如不竭之井泉,汲桶,自然人道皆唾手可取之。
傳之言曰,老子欲隱,及函谷關。守將尹喜悅之,欣然留之以問道,遂留五千余言,上曰《道》,下則謂之《德》。道,萬物之本源,先天地而生,至虛至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德,乃道之行及果。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德窺道,無所不包,周行不殆,亦辯證矣。蓋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重為輕根,靜為燥君。
養一己之身,小德也;養一國之民,大德也。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后世稱之民本。即天下初定,則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盛世太平,輒體恤民生,取法天道,寬待百姓,無私無欲。
至于為人處世,老子視之乃后生所不及。一詞賦千意,十言有萬思。譬物極必反,或曰人事莫盡,或曰反其道而行,事半功倍。將欲廢之,必先興之;將欲奪之,必先與之?;蛟晃疬^人而忘形,是何異于鴟鸮待腐鼠?或曰詳慮周思,可避急風晦雨。八方睹,八玲瓏。
言語咀之,甘之如飴。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有之以為利,物之以為用。是美學巔峰者,慧達之致者。通讀之,細品之,非艱澀,皆凝練,富詩意。韻語排比,參差錯落,朗朗上口。
《道德經》集智慧于大成,融精神于血脈。淺嘗高深莫測,深掘無處不在。會創新時之際,順乎大道,隨德而行,固有所廣益。吾輩肩復興重擔焉,應求承文化根基,振華夏威名,似大鵬扶搖萬里,御風擊浪,須秉德繼道,烙“道”“德”于脊梁,弘“道”“德”以興邦。
文以載道,行以育德,道德千年,萬世安康!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是一部蘊藏著豐富人生哲理的經典著作。千百年來,人們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當今時代,“物質第一”的浪潮無情地沖擊著每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人們原有的價值觀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講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變得非常物質化和金錢化。對于一名人民警察來說,如何去面對物質時代的各種誘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我個人以為,就是要按照《道德經》一書中所倡導的獨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靜處世,清靜自省,堅忍不拔。
一、致虛守靜是安于本職工作的根本。
《道德經》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边@句話強調了致虛守靜的工夫修養和復歸之理。所謂“致虛極”,就是“致極虛”;“守靜篤”,就是“篤守靜”。這是修道的基本方法?!爸绿摌O”是說,自己如果想修道的話,要努力使自己達到極端空虛的境界。極需指心靈一塵不染,近于真空?!吨芤住钒堰@種境界叫做“潔凈精微”,叫做“洗心”,就是要去除世俗的妄念雜欲?!昂V”是敦厚,篤守就是堅守?!笆仂o篤”就是堅守靜寂。動與靜是互為因果的,自己靜才能感知外界的動,自己動就無法知道外界的真實??鬃诱f:“人皆鑒于止水,而莫鑒于流水?!本褪钦f,人都是到平靜的水面上才能照見自己的相貌,沒有人能在流動的水面上照見自己。心靈如水一樣,靜下來才能觀照真實,觀照真實才能入道??傊?,人們的心境只有達到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工作作風,才會在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二、凈心寡欲是保持清正廉潔的源泉。
三、堅忍不屈是全力履行職責的保證。
總之,細細品讀《道德經》,大力挖掘其有利于提高我們的道德修養,對于一個人民教師來說,只有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貪欲之害,時刻保持無私的關愛學生、滿腔的工作熱情,才能做人民滿意的教師。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道生成了萬物,德養育了萬物,萬物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形態,環境使萬物生長起來。因此,萬物沒有不尊敬道而重視德的。道之所以受到尊敬,德之所以受到重視,就在于它不加干涉而順其自然。所以,道生成了萬物,德養育了萬物;使萬物生長發育,使萬物成熟結果,使萬物得到撫養和保護。(它)產生了萬物卻不據為已有,養育了萬物卻不自恃其功,導引了萬物而不做萬物的主宰。這才是極大極深遠的“德”啊。
老子(本名李耳),字聃,或字謚伯陽,出生于周朝春秋末期楚國苦縣,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
老子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物極必反之理。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著有《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贝蟮郎闪巳f物,但是不把萬物據為已有;撫育了萬物,但是不自恃有功;引導了萬物,但是不強加干涉,不以萬物的主宰自居。大道深厚無私,是人類行事的楷模。人們追求禮尚往來,并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指南,這其實是不合乎大道的,也是違背自然規律的。大道遵循自然,無欲無求,即便在付出的時候也從沒想過要得到回報。大道沒有分別之心,所以也就沒有付出和回報的分別了。當大道付出了很多卻得不到回報的時候,它也不會感到煩惱和怨恨。人類卻不同,一旦我們的付出多于回報,或是欲望得不到滿足時,我們就會感到煩惱和怨恨,有的人甚至還會做出極端的事情來,這樣不但傷害自己,也會傷害別人。
在現實生活中,任何人都無法躲避別人有意或無意的傷害。如果我們因為怨恨曾傷害過我們的一個人而怨恨起整個社會來,就會變得憤世嫉俗、心胸狹窄起來。以充滿仇恨的眼睛看社會,勢必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力,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誰能保證從未傷害過人呢?既然我們也曾傷害過別人,又怎能奢望不被別人有意或無意地傷害呢?因此,當我們的付出和回報不能劃等號時,就一定要冷靜地看待得與失,不要因為得不到足夠的回報而心生怨恨。老子在這一章中,闡述了只知付出不求回報的思想,這一處世哲學充滿了智慧,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有益的教導。
一、看作者,老子是周朝的史官,史官是整理和編纂史料史書的職位,所以老子博聞強識,在寫書的過程中有大量的文獻積累和對名著的畢生研究。
二、看哪些人研究過《道德經》并且取得了些怎樣的成績?
這里以曾國藩和馬云先生為例。
曾國藩在他告老還鄉、在老家湖南修養的時候,因為經歷了親人去世,又感慨自己不得志、效力朝廷時上下關系總處理不好,終日苦悶、哀愁。一天,他偶遇一位老中醫,告訴他,你肝火太旺,去讀《道德經》!
看完道德經的他連連感慨,這本書如此的寶貴,原來我的答案就全在這里面!于是他為了將書的內容吃透,就隨身攜帶,一遍一遍的朗讀,一篇一篇的背誦,書不離身。
曾國藩獲得什么樣的成績呢?他與胡林翼并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并且,在晚清的動蕩復雜的時期,曾國藩是為數不多的能夠善終的官臣。
第二位成功人士,馬云,他創造了一個非常偉大的互聯網帝國,阿里巴巴系,讓大家足不出戶就能完成購買,以及幫助了那些在偏遠地區的人們解決農產品滯銷的問題。馬云先生走到哪里都一直揣著的一本書,就是《道德經》。
其實中國的領導人無不是老子的粉絲,他們都無不是《道德經》的虔誠的學生。
所以《道德經》對于國家、和企業領導人來說都是必取之經。
三、要看他的同類人怎么評價他。
老子是哲學思想家,那么同類人是如何看待他的呢?
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哲學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學也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發源。在他的眼中,老子是他唯一承認的中國千年來的思想家。這是在他研究了中國數千年古代的、當代的思想家之后所給出的一句評價。當然中國也并不匱乏像老子一樣偉大的思想家。
四、看發行量:
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就是《道德經》,在德國,道德經的地位僅次于《圣經》,在西方國家,一個出版物能夠與圣經的普及度相媲美,足可見它的重要程度。
五、看這部作品的思想發源。
道德經的作者老子,畢生研究《易經》,《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
《易經》認為天地萬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發展之中,其闡述的就是這個“自然而然”的規律。而老子的道德經共81章,用了37章都是在說「道」,道法自然,意思是道遵從自然的規律,由此可見,道德經是多么的用心在研究和學習易經。
《易經》是研究所有宇宙元素的特性的著作,陰陽二元論是這本書的主導思想,而老子的《道德經》則是從二元論的陰的層面去幫助解決怎樣達成一件事情,以無為的思想去成就一個人的夢想,解決怎樣才能使其長盛不衰。這是從陰的方面去看待事物。
嘗試做一個能夠真正讓《道德經》為您所用的人,而不是只知道這本著作的名字的人。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pingyujiyu/59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