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可以幫助教師系統地規劃教學內容、設定教學目標和選擇教學方法。以下是一些經典教案模板范文的分享,歡迎大家共同學習和探討。
九年級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數學廣角——搭配(一)》第一課時《簡單的排列》。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在二年級開始新增設的一個單元,主要是讓學生感知重要的排列的數學思想及其方法。排列的思想方法應用非常廣泛,而且也為以后的學習打下了基礎?!稑藴省分兄赋觯涸诮鉀Q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在新課部分安排了學生利用三張數字卡片擺兩位數的情境,其主要目是讓學生從最簡單的排列入手,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根據教材的相關知識和學生積累知識、抽象思維較弱、理解能力有限,對多個事物的排列,常常出現遺漏、重復。所以本課教學重點在于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意識。
依據《課標》對知識、能力和思想教育三者統一的要求,及我對教材的分析、理解和對學生實際情況的了解,我將本節課的三維目標確立為:
(一)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觀察、比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動,培養學生有序地、全面的思考問題的意識。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备鶕W生認知特點和規律、學情分析,以及《課標》的要求和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實際,在本節課的設計中,從學生喜歡破譯簡單的密碼入手來引入新課。我準備了數字卡片的學具,讓學生在操作中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并把重點內容利用板書呈現。整節課注重發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通過課件演示、動手操作、合作學習、游戲活動等方式組織教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提高課堂效率。把靜態知識轉化成動態,把抽象數學知識變為具體可操作的規律性知識。
二年級的學生積累知識、理解能力有限,缺乏空間想象力,在心理上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是很難的,特別是數學廣角內容一年級沒有接觸過,突然接觸,學生不知道學的是什么。而且學生也容易將排列和組合混淆,在本節課不作定義上的講解,只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所以,不能夠直接讓學生來學習,學生會覺得很困難,也不能夠有好的效果,但學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只是沒有被系統的提煉出來。因此,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結合生動有趣的活動來進行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新知,發現規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們要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貫穿全課,充分應用分組合作、共同探究、獨立思考的學習模式,使學生在合作中學會了知識,體驗了學習的樂趣,思維活動也更加活躍。
(一)創設情景,導入課題。
創設一個利用1、2兩個數開密碼鎖的方法進行數的排列教學,這里是讓學先獨立思考,然后學生拿出卡片進行操作,這樣可以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導出課題。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本節課屬于數學活動課,既然是活動課,那就應該讓學生充分的動起來,通過“擺”發現問題,通過“說”進行交流,從而解決問題。
(三)課間休息。
(四)鞏固練習。
1、變式練習:把數字1改為0,用1、0、3任選2個數字能擺出幾個不同的兩位數?
2、3位同學坐成一排合影,有多少種做法?
3、三個人每,兩個人握1次手,一共握了幾次手?
4、逛逛服裝店,這里有2件衣服和2條褲子,小朋友們你們想怎樣搭配買一套衣服呢?
5、《兒童文學》、《十萬個為什么》和《自然奧秘》要送給小紅兩本,可能送哪兩本?
(五)總結歸納。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表內除法的整理與復習”一課。
本節課教材安排的內容是把前面所學習的除法算式整理成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發現規律、應用規律。整理復習這一內容可以幫助學生回顧與反思所學知識,使之系統化,并且這一節課又是后面學習較復雜的多位數除法的基礎。
1.基礎知識目標:讓學生經歷除法算式的整理過程,體驗整理、歸納的思想方法,進一步提高利用乘法口訣求商的能力。
2.能力訓練目標:培養有序思維能力。
3.創新素質目標:培養發現規律、應用規律的能力。
4.個性品質目標:養成自覺整理知識的良好習慣。
活動1:激發興趣,引導探究;。
活動2:觀察分析,拓展應用;。
活動3:課后實踐,延伸興趣。
活動1:激發興趣,引導探究。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說課稿《表內除法的整理與復習》:整堂課以很多的除法算式要參加家族會議的情境導入新課。由于算式太多,會議現場亂糟糟的,怎樣才能有秩序地入座呢?這一擬人化的問題能激起學生整理這些算式的.欲望。接下來,師生共同交流,歸納出按商相同、除數相同、被除數相同的方法進行整理,進而學生4人一組在小組內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法進行整理,最后展示整理的結果。估計這三種方法都會有學生選擇。為了培養學生的有序思維,在展示時,我特意選擇兩張都是按商相同進行排列的除法表格,其中一張既按商相同進行了排列,還將除數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進行了排列;另外一張表格中的除數在每一列中都是無序排列。學生在對比的過程中,體驗到既要按商相同進行排列,還可以在每一列中將除數按從小到大的順序進行排列。最后引導學生對整理的方法進行優化。通過操作,學生不難發現按商相同的方法進行整理比較簡便。
這一活動安排為4個小環節,目的是激發學生整理知識的欲望,讓學生經歷自主整理知識的過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活動2:觀察分析,拓展應用。
這一活動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橫向、縱向等多角度進行觀察、比較,發現表內除法算式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其中蘊涵的規律,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盡情地表達自己所發現的規律。這樣課堂才會不斷閃現智慧的火花,產生思維的碰撞。學生通過自主交流會發現:豎著看,當被除數和除數相同時商是1,每一豎列的商相同;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一個相同的數,商不變。橫著看,當一個數除以1還得原數;每一橫排的除數都相同。這樣,知識讓學生自己整理。規律讓學生自己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愈來愈濃。
為了讓學生感知這些規律的價值,緊接著,我便安排學生運用規律解決問題。這一環節設計了四個有層次的問題。
1.()÷()=1。
這道題是讓學生運用規律進行發散性思維的練習。教師還可以將知識進行拓展,引導學生說出表內除法以外的等于1的算式,既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又能培養不完全歸納概括的能力。
2.()÷5=()。
在這一題中,學生可以根據5的乘法口訣按照被除數從小到大的順序來填,還可以將知識進行拓展。個別學生可能填出50÷5=10、55÷5=11等這些表內除法以外的算式。這一題既能鞏固用乘法口訣求商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6÷2=3:
(6×3)÷(2×3)=();。
(6×4)÷(2×__)=3。
結合前面所發現的規律,這一題滲透了要到四年級才學習的商不變的性質,并且有意識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這里不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掌握,只要能感悟到這一性質就行。
4.生活中的應用。
1瓶鈣片24片,1個小朋友吃,每天吃3片,可以吃多少天?
2瓶同樣的鈣片,2個小朋友吃,每人每天吃3片,可以吃多少天?
接著要求學生自己往下編,3瓶同樣的鈣片呢?
這一題是用商不變的性質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類推能力,也只需要學生能有所感悟就行了,不要求全面掌握。
活動3:課后實踐,延伸興趣。
為了發散學生思維,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創造的平臺,在課后作業的布置中,我讓學生選擇其他不同的方法親自動手制作“表內除法”表。對于學生的課外作業,我會抽時間將他們的優秀作品進行分析并展示,讓他們有成功的體驗,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這三個環環相扣的活動中,可以說學生一直處在思考的狀態,每個活動對學生來說既有趣味性又有探索性。
整堂課我的設計體現了數學學習的思維過程,學生經歷了整理知識、自己發現規律的過程,體驗到了應用規律解決問題的樂趣,學會了整理和歸納知識的方法。
我的教學內容是《兒童樂園》,是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數一數與乘法”的學習內容。這個單元的主題是“數一數與乘法”。
主要內容有
1.乘法的意義。
2.根據具體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并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3.解決相關的簡單的實際問題。在后續的學習中孩子們還會學習乘法口訣;兩位數乘一位數及其應用;兩位數乘兩位數及其應用;三位數乘兩位數;小數,分數乘法。
第一課時《有多少塊糖》讓學生經歷相同加數連加的抽象過程,為學習乘法積累活動經驗。體會到生活中有許多需要把相同數連加的問題。
第二課時《兒童樂園》是學生充分認識感知到加法和乘法的密切聯系。在后面的《有多少個點子》一課中,則是讓學生在充分的動手操作中進一步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
第四課時《動物聚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筆體會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在本課的學習學中,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豐富且熟悉的研究情境。在情境圖中,有著豐富的相同加數連加的素材,這是學生認識乘法的生長點。在豐富的情景中,讓學生感受到相同加數比較多時用乘法比較簡便。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結合“兒童樂園”的具體情境,培養學生提出和解決數學問題的意識與能力。
3.知道它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乘法算式法。能運用加法計算簡單的乘法算式的結果。
我校屬于市區學校,硬件設施較好,有多媒體教室,可以隨時使用。學生的年齡集中在7歲半。家長素質相對較高,對孩子的教育很重視,并能對將要學習的內容進行提前的輔導。經過一年的學習,學生已初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發現信息和提出簡單問題,能用數學語言將自己的想法表達清楚。
學習興趣對于掌握數學知識非常重要。要我學與我要學效果截然不同。所以激趣很重要,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對具體的形象比較感興趣。所以在教學時我引用了教材上“兒童樂園”這福圖。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__。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在教學中,通過動靜交替,講練結合,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使學生的大腦始終處于興奮狀態。所以本節課我讓學生看,說,聽,寫,找。以求達到“高效率”的課堂。
本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如下幾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在這個環節中,主要讓學生發現并提出數學問題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第二個環節自主探究,感悟新知。我主要采取了“扶”,“放”,“動”,“做”“說”,聚焦情境一,感受加法與乘法的內在聯系。在這里,我巧妙的設計了通過計算“一共有多少人乘坐小飛機?”給學生以沖擊,使學生感受到加法算式相同加數比較多時用乘法比較簡便。接下來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相對開放的空間。使學生大膽嘗試用剛接觸的乘法解決情境圖中中剩下的幾個數學問題。在開放的情境中鞏固了新知。
根據低年級學生不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這一特點,我特意安排了這個“拍手游戲。讓學生放松并再一次集中注意力。
第三個環節,鞏固練習,拓展思維。我校強調“效率課堂”,我認為就是減輕學生負擔,向課堂要質量。所以這節課,我把課后作業融進了課堂中,以求達到“講練結合”的完美效果。
第四個環節,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乘法。大家交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第五個環節,全課小節。我用一個乘法問題結束了本節課,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
我預測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應該可以掌握教學目標。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
“解決問題”是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材第四單元表內除法(二)第42頁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解決問題的經驗的基礎上安排的內容。本節課要求學生自己觀察情景圖,理解題意,然后解決問題。學好本課知識,為學生以后的解決數學問題打下良好基礎。
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本課的知識特點,我預定如下幾個教學目標:
1、通過“商店買東西”的情境,靈活運用有關除法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2、通過獨立探索、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習,進一步加強對7——9的乘法口訣計算除法的掌握。
3、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獲得有價值的信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得能力。
4、培養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認真傾聽他們的意見。在問題處理中,體驗成功,培養數學學習興趣。
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培養學生良好的解題習慣,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教學難點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說教法。
本節課我試圖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情景圖,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1.我以學生熟悉喜愛的玩具商店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觀察情景圖,把已掌握的知識技能應用于解決新問題過程中,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使學生學會解決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在教學時,我立足于讓學生自主收集、理解數學信息,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對于學生合乎情理的闡述,給于積極鼓勵,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增強信心。不斷的引導和鼓勵,使學生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教學中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創建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引導學生自己觀察情景圖并提出問題,適時地進行小組合作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說出“怎么列式?為什么這樣列式”。利用學生感興趣的玩具貫穿課堂始終,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
四、說教學程序。
本節課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一)以舊引新,激活經驗。本環節重在喚醒學生已有只是經驗,為后續學習打好基礎。
(二)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在這個環節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玩具商店情境,很好地激發了的探究欲望。使學生逐步自主解決問題,經歷解決問題的全過程。
在小組合作交流中突出重點,回顧解決問題的步驟,形成解題模式。
(三)深入理解,鞏固練習。通過解決三道層次分明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課堂小結。談自己本節課的收獲,一方面對本節課學到的知識做一個系統的回顧,另一方面培養學生歸納整理能力,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五、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板書主要呈現解決問題的步驟,重點突出。本板書能給學生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人教版上冊“千米和噸的認識”一課在教學上有一定的難度。如何進行這部分知識的教學呢?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認識。
學生已經學習了厘米和米,建立了厘米和米的概念,但是對于毫米和分米,還沒有正式接觸,只是在尺子上見過。所以,這部分知識的教學,首先要通過直觀教具和具體實踐,讓學生獲得充分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概念。
如:教學毫米的認識時,可以這樣進行:教師先出示一把尺子,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再讓學生每人拿一把尺子看上面的小格,找出1厘米,再從1厘米的小格中找出表示1毫米的小格,數一數1厘米中有多少個1毫米的小格,從而得出1厘米=10毫米。再實際量一量,感知1毫米有多長,用手比劃比劃,還可以拿出準備好的硬幣,量一量它的厚度,再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厚度,從而加深對毫米這個概念的認識。
又如:教學千米的認識時,考慮到千米是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觸,建立千米的長度觀念就比較困難。因此,我就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讓學生實際走一千米的路,這樣從實踐中感知1千米有多長,就比較容易建立千米的觀念。
再如教學噸的認識時,是通過實際參觀和推算來進行教學的。如:一袋水泥50千克,20袋共重1噸。我們班學生平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就是1噸。而且還可以借助書上的插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來感知1噸物體的重量,加強對噸的認識,形成噸的概念,從實踐中得出1噸等于1000千克的觀念。
教學量的計量,要遵循學習規律,逐步培養學生類推、概括、抽象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例如:單位換算,通過1厘米=10毫米、1千米=1000米、1噸=1000千克推出5厘米是幾毫米,9噸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幾噸等,這樣教學重在啟發理解、思考。理解的東西才有助于記憶,有利于運用。
在計量單位的教學過程中,還應該培養學生測量物體長度的初步技能。一方面,結合教學長度單位,讓學生自制量具,并用來度量一些簡單的物體。另一方面,通過度量物體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掌握測量的方法。例如:讓學生量黑板的長、鉛筆的長、課本的厚度,還可以量幾條線段的長度等,通過這些活動,既能使學生初步掌握測量的簡單方法,還可以加深對長度單位的認識。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因材施教,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把教法和學法看成一個整體,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識規律綜合考慮、設計教學。還要借助直觀、及時抽象,抓住概念的本質屬性和知識的內在聯系,讓學生通過實踐,加深認識,提高分辨能力。
今天我說的課是《統計》,《統計》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屬于統計與概率領域的知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統計經驗,以及初步認識簡單的統計表和方塊統計圖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習這部分內容,能使學生體會到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為今后進一步學習統計知識打下基礎。教材通過提供動物運動會場景,先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引出不同的分類,從而得到不同的統計結果。接著呈現相應的統計表讓學生整理數據,并思考分析兩次統計有什么不同,使學生體驗到不同的分類可以得到不同的結果。想想做做中的練習則強調實踐與交流,讓學生再一次全面親身經歷統計的完整過程并從中獲得一些啟示,解決一些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信心。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過程,體驗不同標準下統計結果的多樣性。教學難點是根據統計需要,正確地分類收集整理數據。
基于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二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過程,體驗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并學會用統計表來表示統計的結果。
2、在學習統計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思考,能從統計的角度提出并解決與數據信息有關的問題,培養初步的統計觀念。
3、讓學生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培養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感悟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圍繞教學目標,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分三大環節組織教學。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借助多媒體創設熱鬧的動物運動會場景,通過談話引導學生仔細看圖,然后交流,看到了什么?想知道些什么?這樣設計,抓住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景中主動進入學習狀態,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產生統計的需求,為新課的探究作好鋪墊。
第二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我分兩個層次組織教學。
第一層次合作交流,經歷統計全過程。首先以談話的形式啟發學生思考:提了這么多問題,怎樣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呢?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統計經驗,思考出可以用統計的方法來解決。接著,組織學生思考要解決剛才提出的有哪些比賽項目?每個比賽項目分別有多少小動物參加?該怎樣統計,要想知道有幾只小猴?幾只小兔?幾只小狗?又該怎樣統計。通過交流、引導,引出可以按比賽項目、按動物種類分別進行統計。結合交流,適時出示相應的統計表。這樣設計,呈現了按照不同標準進行分類收集、整理數據的意義,使學生初步認識到因為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就要按不同的標準分類處理數據。接著組織學生利用學過的統計知識,分小組合作收集、整理數據,完成統計表的填寫。最后引導學生進一步觀察、思考、比較:看了兩張統計表你知道了什么?二張統計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通過交流使學生體驗到不同的分類可以得到不同的結果,統計標準雖不同,但總數不變。統計知識的教學強調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全過程,我這樣設計,自然地讓學生經歷了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統計意識,提高了對數據的處理能力,而且通過多次組織交流活動,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體會,從而積累統計活動的經驗,掌握一些基本的統計方法,獲得成功的體驗。
第二層次應用統計數據,解決問題。我借助媒體創設了一個情景:工作員小熊要為跳高運動員每人發一件紅色運動服,為長跑運動員每個發一件綠色運動服。廚師小豬要為每只小狗準備一份骨頭套餐,為每只小猴準備一份桃子套餐,為每人小兔準備一份蘿卜套餐。請你向他們提供一張最合適的統計表。這樣設計,重在讓學生學會應用統計數據去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驗到統計的價值,進一步體會到學習數學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
第三環節聯系實際,鞏固深化。
結合書中的.習題,我安排了兩道聯系生活的又不同層次的練習題。
第一層次結合想想做做第1題,組織學生分小組調查統計小組里每個同學最喜歡的一類電視節目和一種球類活動。然后引導分析:兩份統計表各是按什么來統計人數的?從統計表里你知道了我們班的哪些情況?最后通過創設問題情景:你還想知道我們班的什么情況?你最想統計什么?組織學生開展相似的統計活動,讓學生深刻體會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這一練習通過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去收集、整理、分析數據,使學生知識得到運用,能力得到鍛煉,并體會到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第二層次完成想想和做第2題。組織學生把一些圖形先按形狀再按顏色進行分類整理并填表,活動后組織學生交流比一比兩次統計的結果,說一說你知道了什么?這個練習重在讓學生嘗試把不完整的統計表補充完整后再統計,引導學生做事要有序,并且讓學生再次經歷了數據信息處理的全過程,體驗不同分類可以得到不同的結果。
本節課的設計,我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學習經驗和媒體優勢,選擇、創設一些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統計素材和學習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欲。在統計活動中采用了讓學生主動探索、小組合作、全班交流分析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充分經歷數據信息處理的全過程,突出了統計活動的本質,學生在全程參與中不僅掌握新知,發展能力,同時又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文檔為doc格式。
。
1、地位、作用和特點本節教材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數一數與乘法”的第2節課(第18、19頁)。繼上一節課“有多少塊糖”對連加算式有了一定體驗的基礎上,結合“兒童樂園”的現實情境,提出并解決其中需要列連加算式進行計算的數學問題,并經歷把相同加數的連加算式進一步抽象為乘法算式的過程,初步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會把相同加數的連加算式改寫為乘法算式,體會到乘法的簡便性。為后面有“有多少點子”的學習做準備。
2、教學目標
1)結合“兒童樂園”這一現實的生活情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2)從相同加數連加的運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體會乘法的意義,并掌握它的讀法、寫法及各部分的名稱。
3)結合具體情境,會把相同加數連加的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并應用加法計算簡單的乘法算式的結果。
3、教學重、難點重點:從相同加數連加的運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體會乘法的意義,并能正確的讀寫乘號以及各部分的名稱。難點:準確地讀寫乘法算式;正確說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會把相同加數連加的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
小學二年級屬于小學低段,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不穩定,所以在教學中設計了懸念和小組討論的環節有助于激發學生興趣和集中學生注意力。經過一年對新教材的接觸,學生已初步學會觀察生活、發現信息和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可以在小組內有序合作、與人交流,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一)教法分析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在教法上,我以教師為主導,主要采用互動、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創設大量的活動情境,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通過師生互動、合作探究等方式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小組討論得出結論。
(二)學法分析
《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學習方法的引導上,我力求體現在具體的活動情境中,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解決問題,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通過靈活、有趣和富于創意的練習及時反饋鞏固,通過聯系實際解決身邊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把本課的教學流程大致分為三個環節:一、創設生活情境,體會乘法必要性;二、結合問題情境,體會乘法的意義;三,聯系生活實際,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運用。
第一個環節:創設“排隊去兒童公園”的情境,體會學習乘法的必要性。通過用加法解決“每排有5個同學,一共有多少人?”這個問題,讓同學們體會到連加這種方法的煩瑣。這時,我引導學生:象這樣每個加數都一樣的加法算式,有沒有更簡便的算法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一下。
第二個環節:結合“兒童樂園”的問題情境,初步體會乘法的意義。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突出重點和難點的重點環節。我準備用以下四個步驟來解決問題。把主題圖以課件的形式展現在大屏幕上。
1、請同學們自己在情境圖上尋找數學信息,根據這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讓同學們在四人小組內進行問題交流,并進行匯報,教師根據具體情況把學生的問題一一板書在黑板上。
2、請同學們獨立完成這些問題,為后面抽象乘法算式做準備??梢哉垘讉€同學在黑板上板演,并共同核對答案。
3、結合上述相同加數的連加算式,進一步抽象出乘法算式。我以其中一個做例題,對學生進行乘法算式及其各部分名稱的講解。如以2+2+2+2=8為例,它可以用乘法表示,寫做2×4=8,或者4×2=8,讀作2乘4和4乘2。其中,中間的叉號叫做乘號,這是一個乘法算式,2和4在這個乘法算式中都叫做乘數。
4、請學生把其他幾個算式也改寫成乘法算式的形式,及時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在這四個步驟中,我還會提醒學生注意:乘法算式中兩個乘數:一個是相同加數(顯性的),一個是相同加數的個數(隱性的),要讓學生明確它們的由來。經過第二個環節四個步驟的學習,學生已經對乘法的意義及算式改寫及各部分的名稱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也就自然而然可以到過度到本節課的第三個環節。
第三個環節:聯系生活實際,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運用。這個環節也可以分為兩個層次進行教學,首先,小組內交流,尋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決的問題,并在全班進行交流;然后,把本課引入的“排隊”的問題用乘法算式表示出來。這個環節的設計意圖是這樣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有用的數學,因此,我們有必要把所學的數學知識延伸到生活中去。學生能夠在生活中尋找到用乘法解決的問題,也就說明他們對乘法的意義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已經真正掌握了乘法的意義。
相同加數的連加的算式和抽象出來的乘法算式對應著寫,這樣讓加法到乘法的轉化過程更直觀的展現出來,加深學生的理解。
教材分析:“數學廣角”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新增設的一個單元,是新教材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嘗試。排列和組合的思想方法不僅應用廣泛,而且是學生學習概率統計的知識基礎,同時也是發展學生抽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好素材。本節內容在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方面力求通過讓學生運用操作、實驗、猜測等直觀手段,把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學生日常生活中最簡單的事例呈現出來,并初步培養學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學情分析: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和規律,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首先利用遠程教育資源模式二中本課的相關課程資源,對教材進行了靈活處理,創設了挑戰數學廣角的情境,在一個又一個的活動情境中滲透排列和組合的思想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和組合規律的過程,在活動中主動參與,在活動中發現規律。其次,我關注師生合作,促進交流,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貫穿全課。充分應用分組合作、共同探究的學習模式,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與同伴交流,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使學生在合作中學會了知識,體驗了學習的樂趣,活躍學生的思維。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猜測、比較、實驗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
2、初步培養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習數學、探索數學的濃厚興趣。
學習重點: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規律的過程。
學習難點:初步理解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的不同。
資源準備:多媒體課件、數字卡片等。
教法、學法設計:講授法、討論法、實驗法。
著眼于學生的發展,注重發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通過課件演示、動手操作、游戲活動等方式組織教學。
密碼是由1和2組成的兩位數,讓學生說一說(重點引導學生明確:按一定的規律進行。如先放十位上的2,再放個位上的1組成21,接下來把原來個位上的1放在十位上,把原來十位上的2放到個位上,數位交換一下就變成另外一個數12等等。)。
課件出示題目用數字卡片1、2、3可以組成哪些兩位數,請同桌同學互相合作,一個小朋友擺卡片,每擺好一個另一個人就在答題紙上把擺的數記錄下來。(同桌合作)。
學生活動時,教師巡視并參與學生活動。(學生所寫的個數可能不一樣,有多有少,首先,找幾份重復的或個數少的展示。)。
問:哪組同學說一說你們寫出的兩位數跟他們的有什么不一樣?(有學生說他可能漏了,也有學生說他重復了)再引導:要想做到既不重復也不漏掉,哪位有好的方法呢?哪個小組愿意來匯報?(有學生說先位置調換,也會有學生說固定十位或個位。)。
問:你們覺得他們的方法好嗎?
師用學生說的方法擺給學生看。
師一邊小結一遍用課件展示:看來我們在排列數的時候,要想既不重復也不漏掉,就必須要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
質疑:那誰是密碼呢?(點擊課件驗證)。
課件展示活動一:
握手游戲。
(課件展示)如果每兩個人握一次手,三個人一共要握多少次呢?
你們喜歡哪套衣服呢?生自由回答。
這些衣服一共有幾種穿法?把這些衣服用序號代替,在作業本上連一連吧!
生動手連一連,匯報結果。
(課件展示)一個練習本。
出示問題(買一個練習本5角錢,有幾種付法呢?)。
出示1個5角,2個2角,5個1角的圖片。
每4人1個小組說一說吧!生匯報。
課件展示4種付錢方法。
練習二(課件出示)用數字卡片5、0、2、6可以擺出哪些兩位數呢?動手寫一寫。
提示:注意寫的時候要按順序寫,才能不遺漏不重復!
師:能擺出幾個呢?指生回答。
課件出示結果,擺出12個數字讓學生觀察。
學生發現05、02、06不是兩位數。強調0不能放在最高位。
(通過練習加強學生對有序排列方法的掌握,也幫助理解兩位數的特征)。
師:同學們,我們今天游玩了哪里?對!數學廣角。今天的數學廣角有趣嗎,你有什么感受和收獲?(學生自由發言,暢談學習收獲)。
首先,通過對“四面八方”這個成語中“四面”的理解,讓學生指出教室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接著在故事情境中將學校、汽車站、電影院、火車站與少年宮的圖片,發到相應的小組中。
設計這樣導入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回憶已經學過的關于方向的知識,為學習新的知識做好鋪墊。
場景圖中已經游覽了5個地點,還剩4個地方就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即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
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主要分為兩步來進行:第一步,直接告訴學生超市和公園的位置,讓學生直觀地認識東北和西南的含義,并初步感知方向的命名方法;第二步,放手讓學生根據前一步獲得的學習經驗,說說體育場、人民橋位于學校的哪一面,從而認識東南和西北。
這部分的教學有三個注意點,第一,要注意到新方向的辨認和命名都是在已經認識的東、南、西、北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要關注學生是否正確掌握了這些方向的互相關系和排列順序。第二,在引導學生認識“超市在學校的東北面,公園在學校的西南面”時,要讓學生理解東北、西南的命名方法,即介于東面和北面之間為東北,介于西面和南面之間為西南。由此再讓學生將此命名方法自主應用到認識東南和西北中。第三點,讓學生回答“體育場和人民橋各在學校的哪一面”時,要注意及時糾正一些不正確的說法,如有學生可能會說成:體育場在學校的西南面,那就是方位還沒弄清楚,或者說成:學校在人民橋的西北面,這就是相互之間的位置關系弄倒了。
這一部分的教學,我主要采用了“聯系生活,直觀教學”的方法。因為“認識方向”是《數學課程標準》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加強內容之一。學生的空間觀念來自豐富的現實原型,與現實生活關系非常緊密,這是學生理解和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培養學生空間觀念要將視野拓展到生活空間,要重視現實世界中有關空間的問題。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認識東北、東南、西北、西南這四個方向。同時緊密結合教室內學習小組間的位置關系,以及學生間的位置關系等,讓學生置身于直觀而又現實的情境之中,通過學生互述自己所處的位置,來進一步理解這四個方向,加深對新知的認識,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
“試一試”讓學生在已經標注了“北”的指南針周圍把其他七個方向填寫完整,從而引導學生整理已經認識的八個方向,并在填寫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這些方向之間的位置關系和排列順序。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先找出圖中已經標出的“北”,思考要確定其他七個方向,可以先確定其中的哪幾個方向,再確定哪幾個方向,讓學生認識到先確定好東、南、西、北后,再確定另外四個方向就容易了。這一環節中,我準備組織學生共同探討,合作解決問題。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展現自我,表露思想,并且能分享他人的獨特想法。學生在感受思維的多樣化的同時,也感受到集體智慧的力量,發揚團隊精神,增強合作意識,發展合作能力。
對于“想想做做”的題目,值得注意的是第2題后面的一個問題: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運用“( )在( )的()面”和“()的()面是()”這樣的句式對圖中的相關場所關系展開描述,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知識、掌握方法。
“想想做做”第3題引導學生制作方向板時,既要指導學生按照題目中的順序完成折紙和填寫方向等操作,同時還要幫助學生學會使用方向板。利用方向板確定方向的基本方法是:先確定一個方向,把方向板上相應的方向與之相對,并把方向板放平;再利用方向板上所作的標記確定其余的方向??梢韵葒L試在班上確定教室里的八個方向,再讓學生走出教室,選定校園里的某個地點繼續嘗試運用方向板確定方向。這樣的安排有利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生活技能,感受數學的實際應用價值。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我叫***,來自*******小學。
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四冊《比一比》。下面我就從教材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流程三方面進行闡述。
本節課的內容是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數的大小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歷和大數的學習基礎。本節課力求把學生以往對萬以內大數比較方法的分散的、不規范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科學的、規范的理性認識,結合情境先教學“四位數與三位數的比較”,再教學“兩個四位數的比較”,最后進行“兩個最高位相同的四位數的比較”。由淺入深地探究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接著,教材又通過“比一比”、“想一想”、“猜一猜”等活動進一步鞏固比較大數的方法。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操作性、開放性的活動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和相互交流的空間。學生在探究與活動中學習和提升知識。
基于以上對教材的認識,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掌握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的方法,能用符號表示萬以內數的大小。
2、通過活動,讓學生經歷探索比較數的大小的過程。
3、通過游戲、活動,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精神,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的方法。教學難點是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發展數感。
教具準備有:教學課件、數字卡片等。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讓學生動腦、動手,交流比較方法,同時采用多種多樣的數學活動,豐富學生對生活中大數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數感,從而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而數學學習已不再是教師簡單地展示知識的過程。教學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索者,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與同伴合作交流,不斷主動探索比較數大小的方法,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對該部分知識的教學建議,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的教學我設計了如下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二)實踐活動,探索新知。
(三)猜數游戲,應用新知。
(四)課堂評價,總結延伸。
下面我就這四個環節做一下具體的闡述: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設計了富有兒童情趣的活動情境:“同學們,‘五一’期間各大商場搞促銷打折活動,讓我們一起去逛一逛電器商場吧?!?/p>
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努力營造一種寬松的學習環境,促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主動投入學習活動中。
(二)實踐活動,探索新知。
本環節主要通過“購買電器”、“中大獎”等活動來完成學生對新知的自主探索。
活動1“購買電器”:
課件出示一些商品及價格。
1、同學們,你們看到了什么?老師想挑選每種商品中最便宜的電器買回家,你們能幫助我嗎?此問題旨在將生活中的大數應用到數學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發展學生的數感。
2、學生根據商品的價格進行比較,并將結果寫在紙上。
3、呈現學生反饋材料,交流比較大小的方法。
4、引導學生尋找規律,總結出萬以內數的大小的比較方法。以上活動旨在讓學生探究出比較萬以內數大小的方法。讓學生在探究中得到發展,并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親身經歷、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在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對于出現的不同觀點,正確地加以肯定,請他們盡可能地說明理由,對于錯誤的說法,要及時教育學生不能取笑他人。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最后得出比較較大數的方法,體驗探究成功的喜悅,從而樹立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和提高繼續探索的興趣。
活動2“中大獎”:
在商場里有許多競猜活動,誰能把以下六種商品價格在最短的時間內按從低到高的順序排列,誰將獲得一個獎品。同學們趕快參與吧。(課件出示:mp3387元、燃氣灶809元、熱水器1725元、數碼相機4300元、浴霸345元、臺燈99元)。
此次活動旨在讓學生學會用符號表示萬以內數的大小,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讓學生獨立思考,觀察比較,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增進了學生對數學的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三)猜數游戲,應用新知。
兩人一組,一人想數,一人猜。想數的人只能說“是”或“不是”,猜數的人提問,直到把數猜中,猜的次數盡可能少。
通過游戲,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數感,培養了學生小組合作精神,這樣的活動形式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然后匯報交流,體現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一方面體現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在游戲活動中體驗數學的應用。
(四)課堂評價,總結延伸。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你覺得自己表現得怎么樣?生活中還有哪些大數呢?舉例說明,并比較。
通過總結與交流,引導學生學會反思和總結一節課的收獲和體會,并學會評價自己,培養良好的學習情感。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數學二年上冊第七單元“分一分與除法”中的第三課《分糖果》。
《分糖果》一課是本單元第三次“分一分”的活動,是在學生經歷小數目的平均分的基礎上進行大數目的平均分,使學生感受到分步進行平均分的過程與分法的多樣性。通過這樣幾個活動,繼續積累一定的平均分的經驗,為下節課認識除法打下堅實基礎。
1.知識目標:通過對大數目物品進行平均分的具體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樣性與合理性。
2.過程與能力:體驗用表格記錄平均分的過程,獲得“試商”的初步經驗。情感與態度:經歷小組合作的實踐活動,培養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通過具體操作,感受大數目物品平均分方法的多樣化與合理性。教學難點:如何組織有效的小組活動,在實踐和交流中,培養優化策略的意識和能力。
在教學中,我選擇了以嘗試探究為主導,采取因材施教及課堂問題行為的預防性等策略,并應用實物投影,掛圖,小棒,圓片,記錄表,豆子等教學手段,確定了自主學習、同桌互動和小組合作學習等學習策略。
創設情境不但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還要促使每個學生得到參與。本課在理解教材意圖基礎上,創設學生身邊的“給小客人分糖果”的情境,學生本能產生互動,從中引出課題,并提出問題“把20塊糖果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幾塊?”
有效的數學活動是建立在學生獨立思考之上的。在這一環節,我先引導學生想一想怎么解決,使下面的活動為解決問題而進行。根據經驗,學生想到用學具代替糖果分一分。帶著強烈的興趣,學生動手操作。為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有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運用“枚舉法”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師隨機示范引領學生在表格上記錄分的過程。
學生出現了四、五種不同分法,有多次分的,也有一次分完的,這都在老師的預料之中的。從中,學生體會到了分法的多樣性和結果的一致性。對于一次分完的,教師及時追問,是碰巧還是想到了什么好方法,表揚學生發現了新舊知識的聯系,能應用口訣幫助平均分。接著引導比較,你更喜歡哪一種方法呢?多數學生都喜歡第3種,也有孩子喜歡多次分完的,教師沒有強求孩子,以“那你們能用所喜歡的辦法,再分一次數目更大些的東西嗎?”引出下一個活動。
把50根小棒平均分給組內的小朋友,由于數目更大,又要求通過小組活動完成,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是有挑戰性的。學生在“分糖果”活動中已積累了一定經驗,所以教師引導學生先獨立思考,再組內說一說,共同選擇一個分法,引導學生分工后動手分一分。
在有效的合作后,教師將不同的分法按分的次數的多少倒序呈現,讓學生在交流中評價哪些分法更簡便、更合理。這里重點請第一次每人分10根的小組說一說,體會10根10根地分,便于口算。而且分掉的多,剩下的少,利用后面繼續分。
預設之外出現了一次分12根的方法,通過追問,學生發現原來也是先用10試試,再次調整后每人分12根的。最后處理6人小組的,是把10調小后,每人分8根。通過操作和交流,學生獲得“試商”初步經驗。
接著給學生一個反思、調整的機會。如果重新分一分,想怎么分?實踐證明,學生通過反思,優化了自己的策略。最后,教師不忘追問:還剩下2根,怎么不分了?再次體會平均分也會有剩余,并且余數小于份數。
分豆子游戲的目的在于調動學生興趣,繼續進行平均分活動。自讀規則后,師與一生合作,提供示范。學生游戲,興趣很濃。由于時間關系,預設的改變游戲規則的嘗試沒有進行,延伸到課后。
先讓學生談收獲與不足,思維得到梳理。根據學生建議布置作業,體現了以學生為本,根據教學效果設計作業。
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我遵循教材編寫安排,根據學生實際,組織全體參與,親身經歷,動手操作,這是大家設計此課的共同特點。但是,我的創新之處是更重視學生活動中的思考交流及活動后的評價與反思,重再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數學方法和策略。真正做到了“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教育中得到不同的發展?!币WC每個活動展開和落實,可能會從時間上略顯匆忙。
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二級年上冊第一單元“數一數與乘法”的第4節《動物聚會》。
本單元在編寫上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聯系生活,強調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抽象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和應用的過程,從中獲得對乘法意義的感悟。教材中的主題圖以學生喜愛的童話形式出現,目的是讓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提出問題,列出乘法算式,體會乘法的簡單應用。
根據前兩節課的學習,二年級學生已經對乘法有了初步認識,并能夠初步用乘法解決問題。由于本班學生思維敏捷,愿意和小伙伴交流合作、并且喜歡得到老師的表揚。
1.結合“動物聚會”的具體情境,發展提出問題與應用數學的意識,會運用乘法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通過各種數學活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解決乘法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根據教學目標結合我班學生實際,我把本節課的重點設為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乘法的簡單應用;難點設為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
課堂上我運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實踐、共同探討獲得新知。教學中我注重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并且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讓學生掌握“移多補少”的學習方法。
多媒體課件 學具圓片
根據《課標》指出的“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理念,我安排了以下四個環節:
低年級學生對童話故事非常感興趣,因此我創設了秋天到了,滿山遍野的果實都成熟了。森林里的小動物們決定開一個“慶豐收”的聯歡會的童話故事,引出新課。
通過實踐這一環節的設計非常成功,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課標》要求,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與同伴進行交流。所以把本環節分為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兩步。
(1)提出問題:
首先引導學生深入挖掘主題圖、為提出數學問題做好準備。然后鼓勵學生根據發現的數學信息提出問題,為了讓所有學生都能展示自己的問題,先讓他們和同桌說一說再匯報,這樣很好的保護了孩子們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積極性。接著課件出示這節課要重點研究的4個問題。
(2)解決問題:
學生有了前兩節課的基礎,很快列出了第一個問題“一共有幾只小鳥?”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這時引導學生說出乘法算式中兩個乘數3分別表示什么?理解3×3的意義。
接下來讓學生們在小組內列出下面兩道題的算式并說明理由。然后集體訂正。在這兒我把原來的一個小環節“體會6×3所表示的不同意義”移到了后面的練習“連一連”中,因為大家在研討時覺得這部分的訓練目的和“連一連”的訓練目的相同,都是讓學生理解一個算式可以表示不同的意義,沒有必要前后兩次重復,又浪費時間。
最后一個問題“一共有多少根胡蘿卜?”,是大家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因為我把主題圖中的每捆4根胡蘿卜改為一捆是3根,一捆是4根,另外一捆是5根的。在上課之前我認為同學們都能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把加法算式變成乘法算式,可上課時還是有些孩子不知道怎么辦。這時,我讓學生在小組內用圓片代替胡蘿卜,分別擺出3個一堆,4個一堆,5個一堆,然后擺成每堆相同的數量,教師巡視指導。學生通過直觀感受和討論一下就明白3+4+5可以變成3個4,我適當的給予表揚。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再回歸到主題圖上,這時趁機運用鼓勵性的語言:老師相信你們一定會有辦法解決的,學生們踴躍的回答:只要從5根胡蘿卜里拿出1根放到3根里面,就能列出乘法算式了。
本環節的設計目的是使學生體會只有加數相同的加法算式才能用乘法表示;同時既培養了孩子思維的靈活性;又加深了對“移多補少”的方法的理解。
本環節讓學生通過連一連、說一說、擺一擺、算一算的數學活動,給學生搭建一個想像、發展的平臺,引導學生在深入思考、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去理解、去發現、去突破難點。
在總結延伸這一環節中,讓學生談收獲,再評價一下自己和他人,學生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相信通過再次實踐,學生能在有趣的童話情境中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能用乘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同時他們的發現問題、動手操作、小組合作等各種能力一定會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情感、態度、價值觀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1-7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教學8的乘法口訣。通過本節的教學,使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乘法口訣,為以后數學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
本課的重點:編制8的乘法口訣,運用8的乘法口訣求積。
難點:在探索規律的基礎上探索記住8的乘法口訣,并運用乘法口訣來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的問題。
教學突破:通過口訣的編制理解口訣的意義,從而養成在生活中合理、準確地解決實際問題,體味到“有價值的數學”、“有樂趣的數學”。
根據教材的以上特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編制8的乘法口訣,找出規律,鞏固口訣。培養學生運用8的乘法口訣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乘法的意義、口訣的與編制規律來進行口訣的熟悉,多讀、多練、多背加強口訣的記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口訣的編制與整理過程中,培養簡單推理以及發現規律的能力,進一步感受與同學合作交流的價值,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二、說教法與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在課堂教學時,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2、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貫穿教學的始終。
3、課堂組織民主、科學、和諧,這種氣氛有助于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
三、教學設計理念
1、教學過程體現生活化。
在教學中,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體驗“生活數學”。
2、教學過程體現活動化。
擺方塊活動讓學生“做數學”,而不是“學數學”。
3、教學過程體現開放性。
在教學中,力求營造一個輕松、愉快、民主、和諧的氛圍,讓學生人人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構建探索平臺。
1、談話: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過1-7的乘法口訣,誰能背給老師聽聽嗎?指名背誦。
誰能回憶一下昨天我們是如何編制7的乘法口訣的?說說看。
預設:a用小三角擺小船
b用連續加的方法
用回憶7的乘法口訣推導和編制過程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既復習了舊知,又為新知的學習做好了鋪。
(二)自主探索,嘗試解決問題。
1、拿出昨天老師要求你們準備好的小正方體,擺一擺,再填書上的表。小組合作。
出示一個由8塊小正方體搭成的正方體。
數一數是由幾個小正方體組成的?
合作擺一擺,分別說一說,再填書中表格
據此,你能編出8的乘法口訣嗎?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先在小組里交流,再指名說說。
在讓學生觀察說說每一句口訣有何變化?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上面探索新知這個方面,我就完全秉持了這個理念,讓學生想一想、擺一擺、說一說、議一議、看一看、讀一讀、背一背,有助于理解和記憶。
(三)回顧探究過程,自然生成新知。
追問:為什么每次都用8個小正方體?(1個8)
為什么每次都比上一次多擺一個大正方體?(多一個8)
觀察口訣表,看看每一句與相鄰的兩句有什么關系?
預設:a結果或多8或少8。
b每次8 不變,8的個數不同。
在同學們充分觀察討論之后,老師小結:8的乘法口訣以1個8 為基礎,依次增加一個8;每相鄰兩句口訣都相差一個8這就是8的乘法口訣的規律。了解了這個規律,有助于我們記憶8的乘法口訣。
2、先觀察“想想做做”第一題,想好后再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3、“想想做做”第二題,直接填空。訂正時,請學生說說他是怎么想的?
回顧探究過程,梳理知識形成的要點,培養簡單推理以及發現規律的能力,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四)新知應用,體會知識價值。
1、“想想做做”第三題,對口令練習。讓學生根據8的乘法口訣說出相關乘法算式,在活動中進一步熟悉8的乘法口訣。
2、第四題,運用8的乘法口訣,鞏固對口訣的記憶。
3、第五題,要求學生從中獲取的信息是:每袋乒乓球有五個。
5、第七題,讓學生根據口訣填空。通過填未知乘數,既鞏固了有關的乘法口訣,又為學生自主探索8的乘法口訣求商做準備。
形式豐富多樣的練習題,既避免了學生單調乏味之感,又從不同角度多種視角鞏固了新知。趣味化、活動化的組織方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符合新課標“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求新知”的理念。
(五)歸納小結,提高認識。
談話:1、學習了這一課之后,你有哪些收獲?
指名好、中、差各一名學生說說。
讓不同的學生談談收獲,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全過程,有利于反饋信息、檢查效果;同時也體現了新課標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概念。
2、師生齊背8的乘法口訣。
五、 教學評價
這節課,我個人認為做到了一下幾點:
首先,體現了教學注重以學生為中心的構想。
其次,體現了“潤物細無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
第三,教學任務明確,抓住了重點。
六、板書設計:
8的乘法口訣
1個8 8×1=8 一八得八
2個8相加 8×2=16 二八十六
3個8相加 8×3=24 三八二十四
4個8相加 8×4=32 四八三十二
5個8相加 8×5=40 五八四十
6個8相加 8×6=48 六八四十八
7個8相加 8×7=56 七八五十六
8個8相加 8×8=64 八八六十四
《認識線段》是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時內容。本課時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比較物體長短,在生活中也經常接觸到這一類的內容,有較豐富的生活經驗,為這節課的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但二年級學生還不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事物的本質特征,他們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們對線段的概念提升到一個概括的、抽象的認識,有一定難度。同時他們喜歡動手,有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些又是學習的有利因素。
依據新課標,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認識線段,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征,會數線段,能用直尺畫出不定長的線段。
2、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的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操作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通過觀察、操作、討論等學習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線段的特征,學會畫線段。
教學難點:畫線段、數線段。
教具準備:課件、毛線(長短不一,顏色不一,粗細不一)、長方形紙片,直尺
課堂教學主要采取直觀演示法和操作實踐法,配合引導發現、講練結合等其它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如何觀察操作,指導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
結合以上分析,和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分為八個部分:
1.請每個同學舉起手中的毛線。說說你的毛線和其他同學有什么不一樣。(學生會觀察到有長短,顏色,粗細的不一樣。)設計這個環節是為了讓學生先找出線段的非本質特征。只有去掉了非本質特征,學生才能更明確到記住線段的本質特征。)
2.請每個同學在認真觀察,說說你的毛線和其他同學的有什么是一樣的。這個環節學生最基本能發現手中的毛線是直的。
1.通過直觀的認識后,由教師講解線段這個概念:像我們剛才手中這一條直直的毛線,就可以看做是線段。(這句話的講解中,教師要突出直直的,這是線段的最基本特征,還有一個詞是是看做是,數學的是嚴謹的,不能說這條毛線是線段,并讓學生也舉起毛線和老師一起說說這句話。)
2.直接告訴學生:手捏住的毛線線的兩頭,在數學王國里叫做線段的端點。
3.引導學生觀察、發現:線段有幾個端點?從而得出線段是直的,有兩個端點的特征。并指導學生讀讀這句話。
4.教師板書直接讓學生明確線段是怎樣表示的。
1.讓學生找找我們的教室里有哪里地方可以看做是線段?比如課桌的邊,課本 的邊,并讓學生摸一摸線段,說說線段的兩個端點在哪里,讓學生加深對線段的體會。
2.你能折出比剛才長的線段嗎?讓會折的同學來展示他的折法。
3.你能折出比剛才短的線段嗎?
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通過比較不同折痕,引導學生認識到線段有長有短;
畫線段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分兩步教學:
1.先讓學生運用剛剛獲得的對線段的認識,嘗試畫線段。教師在這個環節不做示范,放手讓學生獨立去畫,給學生以最大的空間去發揮,這樣才不會限制在只會用尺子畫線段。
2.展示學生畫的線段,并讓學生說說:你是怎么畫的,畫線段需要注意什么?
1.讓學生完成教材49頁想想做做第二題,下面的圖形各由幾條線段組成的?
1.完成49頁第三題,用直尺把右邊的兩點連成一條線段。說說連接兩點可以畫幾條線段?讓學生明確兩點之間只能畫一條線段。
3.完成49頁第五題,有四個點,連接每兩點畫一條線段,你能畫幾條線段。這一題是本節課的難點之一。教師要先指導學生讀懂題目,可以先讓學生讀一讀,然后提出每兩點是什么意思,告訴學生就是每一點都要和其他點連一次。學生只有理解了每兩點,才能更好的完成這道題,畫出6條線段。
讓學生看著板書,說說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
(認識了線段,并能找線段,折線段,畫線段,數線段)
板書設計:
認識線段
———————(直直的,兩個端點)
找、折、畫、數
教學地位: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充分掌握了2—5的乘法口訣,能熟練地用2—5的乘法口訣計算,并且在本單元的《做家務》、《需要幾個輪子》、《可愛的小青蛙》等課中,已初步接觸了乘法口訣的應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結合具體情境,逐步發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2—5的乘法口訣。能比較熟練地用口訣進行表內乘法的口算。
(3)體會口訣的優越性。
2,過程與方法。
(1)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讓學生提問題、解決問題。
(2)運用口訣解決數學問題,熟練掌握口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和運用數學解決生活中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有條理地說明自己想法的能力。
教學重點:
會用2—5的乘法口訣進行計算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提高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有條理地說明自己想法的能力。
教學關鍵:
通過小組合作和采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幫助學生掌握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突破難點,達成目標。
教學教法:
根據教學內容的有關特點及學生的學習習慣、認知基礎和接受能力;充分發揮學具和教具的作用;遵循教學的規律和原則;本節課特采用了講解法、談話法、實驗法、激趣法和小組合作學習等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以體現“精講、善導、激趣、引思”的課堂教學“八字”要求;達到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指導思想。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
教學學法:
教學過程:
(一)與學生共同完成幾個繞口令。
一張桌子,四條腿;兩張桌子,八條腿;……。
師:其實這是應用了?生:4的口訣。
一雙筷子,有兩根;兩雙筷子,有四根;……。
師:這是應用了?生:2的口訣。
一只手,五根手指;兩只手,十根手指;……。
師:這是應用了?生:5的口訣。
(二)自然過渡。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周圍,很多地方都能應用到這些乘法口訣。你看,動物學校開學了,學習一天后大家高高興興地回家,瞧!他們在回家路上多高興!
師課件出示情境圖,并板書:回家路上。
(一)問題一:你在回家路上看到了什么?
1。分組討論。
2。小組代表匯報。
(二)問題二:根據你們觀察到的內容提出與乘法有關的數學問題。
1,小組合作:1人提問,1人回答,1人記錄。
2,小組匯報展示。
3,師板書整理。
船上共有多少只小動物?4x4=16(只)。
路上共有多少只小動物?3x3=9(只)。
草地上共有多少朵花?2x5=10(朵)。
一共有多少只小鳥?3x5=15(只)。
河里有多少條魚?3x4=12(條)。
1。師出示口算卡片(開小火車的形勢)。
2??磮D填空。(指名回答)。
引導學生說出“我為什么這樣列式?!?/p>
3。游戲:搶凳子。
三輪,共六人參加,淘汰三人,剩下三人獲勝,派發小禮品。
準備六道算式,五把椅子,椅子上貼好數字:12,12,24,24,18。
六道算式是:2x6=3x4=4x6=3x8=3x6=2x9=。
音樂起第一次撤掉數字24的椅子,第二次撤掉數字12的椅子,第三次,找到座位的三人獲勝!
后師引導學生總結:同學們?在游戲的過程中,你們有沒有發現老師設計這個游戲的小秘密?生:有兩道算式的得數是一樣的。
師補充:在乘法口訣表中,還有很多這樣的口訣不同,但結果也就是乘法算式中的積是一樣的口訣。我們在后面還要繼續學習。
好,同學們!我們今天的課就先上到這里,大家今天玩得開心嗎?開心之余,你又有什么收獲呢?課堂總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起畫龍點睛的作用;本課的總結采用了引導回憶歸納的方法,這樣總結,既突出教學重點,又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進一步培養歸納概括的能力。
師:你們喜歡搭積木嗎?今天,我們的好朋友,淘氣、笑笑、機靈狗他們正在一起搭積木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ǔ鍪厩榫硤D)
活動一:看一看,連一連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淘氣、笑笑、機靈狗分別站在什么位置?
生:淘氣站在物體的前面,笑笑站在物體的側面,機靈狗站在物體的后面。
師:他們分別看到的是什么形狀呢?請同學們動手連一連。把書翻到28頁找到連一連。
師:誰能說說你是怎么連的?
生:淘氣看到的是第一幅圖,笑笑看到的是第二幅圖,機靈狗看到的是第一幅圖。
師:通過連一連,你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了淘氣和機靈狗看到的是一樣的。
師:說的非常好,雖然淘氣和機靈狗站在不同的角度,但是他們看到的卻是一樣的,也就是說站在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可能是相同的。
活動二:搭一搭,看一看
師:下面我們也學著淘氣、笑笑、機靈狗一樣,用三個小正方體搭一搭,從它的正面、上面、右面進行觀察,并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學生活動。
師:誰愿意上前面來展示一下你搭的物體。
學生上前面展示。
師:剛才同學們用三個小正方體搭了很多種不同形狀的物體,老師也搭了兩個,請看(電腦出示28頁練一練1題),這兩個物體從上面看是什么形狀呢,請同學們動手連一連。
師:誰能說說你是怎么連的?
生:第一個物體的上面是第二幅圖,第二個物體的上面是第一幅圖。
師小結:剛才同學們用三個正方體搭了很多種不同的物體,并從它的正面、上面、右面進行了觀察,同時說出了這三個面不同的形狀,你們表現的非常棒。
生:4個。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個物體,從上面看是圖幾,從正面看是圖幾?
請同學們動手填一填吧。
師:你是怎么填的?
生:從上面看看到的是圖b,從正面看看到的是圖a。
師:你能用四個正方體搭出其他形狀的物體嗎?請你們試著搭一搭。
并進行觀察。
師:誰愿意上前面展示一下你的作品?
學生上前面展示。
師:剛才同學們搭的都很認真,而且搭出了很多種不同形狀的物體,接下來老師要考考大家的眼力了,愿意接受挑戰嗎?(出示29頁3題)自己動手找一找,填在書上。
學生獨立完成。
師:你是怎么填的?
生1:從正面看是圖a的物體有1、3、4。
生2:從正面看是圖b的物體有2、5、6。
師:你們真是好眼力,通過剛才這道題,你發現了什么?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生自由說。
師:大家說的都很好,也就是說,從同一個方向看不同的物體,看到的形狀有可能相同。
師:這節課,同學們表現的都很出色,下面我們就用這節課學的知識來做一個游戲。請你搭出從正面看是**的物體,再搭出從側面看是*的物體。
師:剛才同學們搭出了很多種不同形狀的物體,也就是說從正面或者側面看形狀相同,但是搭出來的物體不是唯一的。
師: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生1:我學會了拼搭物體。
生2:我知道了從同不同的方向看同一個物體,看到的形狀有可能相同。
教學目的:基于以上對教材的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經歷數數的過程,體驗數的發展。通過操作實踐活動,初步理解幾百幾十幾的數的含義,能認、讀、寫這些數,能識別各數位上數字表示的實際意義。
2、培養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逐步培養學生的數感。
3、培養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態度和習慣。
對于目標的確立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幾百幾十幾的含義,掌握它們的讀法、寫法。
教學難點是:掌握幾百幾十幾的讀法、寫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用的計數器。
本節課教學的對象是二年級的學生,由于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還處于直觀形象階段,所以在本節課教學的方法和學法上先讓學生通過數數游戲,既為本節課的課題做鋪墊,又增加了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其次在數小方塊的過程中,逐步能認、讀、寫幾百幾十幾的數,并掌握數的組成。另外由于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幾百幾十幾的含義,所以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上讓學生利用計數器數數更能夠直觀形象,更符合孩子的年齡特征。
1、游戲引入,喚起舊知。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改變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學習的沉重負擔?!币虼?,在本課開始,我設計了兩道練習題。首先讓學生按要求數數,通過數數讓學生進一步明確:一個一個的數,10個一是十;十個十個的數,10個十是一百;一百一百地數,10個一百是一千;從而感知十進制的計數方法。第二道習題是先讓學生說一說下面各個數的組成,進一步明確各個數位的計數單位。
2、自主探索,構建新知
3、走進生活,解決問題
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練習題的設計不僅是考察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另一方面更能夠反饋教師教學的效果,所以在練習題的處理上我選擇了課本想想做做第1、4題。第一題的練習讓學生進一步明確三位數的組成。第四題要讓學生明確不同數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數值是不一樣的。在最后一題的設計上主要考察學生的對本節課學習的綜合能力。
總之,本節課由“游戲引入,喚起舊知。
結合實際 用活教材: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將教材中的“捐書活動”設計成“射氣球活動”,并創設了小豬和小狗在動物樂園進行射氣球比賽的情境,從整體上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 生成問題
二、自主學習 探求方法
三、鞏固新知 拓展思維
四、暢談收獲,歸納總結
我有這樣的預設,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是一步加法計算問題,可能是減法計算問題,可能是更復雜的計算問題。
這時候教師就要根據實際情況,恰當的進行引導,使學生提出加法問題。
這樣的設計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們經歷數據產生的過程,為提出問題奠定基礎。
這一環節是全課的關鍵環節,突出重點解決難點都是在這個環節中完成,所以我精心設計了體驗估算,嘗試計算,交流算法這幾個小環節。
1、體驗估算
我設計了這樣的引言:你們都是聰明的孩子,能提出這么多數學問題,那么小豬和小狗在射氣球比賽中誰能贏呢?讓我們先來估計一下,想好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組中交流一下,然后每組再選一名代表發言。
學生的估計方法不可能一樣,我有這樣的預計:他們可能這樣估計(小豬在比賽中贏了2局多11分,輸的那局只輸了3分,所以小豬贏了)用的是比較相差數法。還可能這樣估計(把104,95看成100,就是100+100+118 ,把102,98看成100,就是100+100+109,所以小豬贏了)用的是求近似數法。
這樣的設計為學生創設了說的氛圍,培養了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語言表達能力。
2 嘗試計算
首先是談話切入:同學們都估計出小豬在射氣球比賽中獲得勝利,這個估計的結果到底對不對呢?讓我們一起來算一算,課件出示小豬射氣球分數的統計表,問:小豬三次射氣球一共得了多少分?你會列算式嗎?學生會列出算式118+104+95,這時接著問,這道算式你會算嗎?讓學生趕快拿出練習紙算一算,把自己的計算方法在小組中交流。
我這樣的設計是讓學生體會計算的必要性,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需要,激發了學生探索的熱情。
3算法交流
學生在計算時,我要注意巡視指導,對學生的計算方法要了解,以便請用典型方法計算的同學到黑板上板演計算方法,同時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我預設可能出現的計算方法有豎式法(學生板演講解這種方法時,要明確豎式計算應注意的問題,相同數位對齊,滿十向前一位進一。如果學生對連加理解不好,我用方塊圖幫助學生理解。)口算法,脫式法。學生板演計算方法時也要按這類書寫,這樣便于區分比較,如果學生的計算方法很單一,我就用啟發式的語言引導他們探索出更多的計算方法。
接下了我說了這樣的過渡語:“你們真是太了不起了,探索出這么多計算方法,在這些計算方法中,你最喜歡哪種計算方法呢?為什么?”學生就會說出自己喜歡的計算方法和原因。
這個環節我這樣設計的意圖是讓學生嘗試計算的過程,體驗算法的多樣化,使不同的學生獲得不同的發展。
首先是鞏固新知
課件出示小狗射氣球得分統計表,求小狗三次射氣球一共得了多少分?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一算,這是一道基本的計算題目,學生能根據剛才所學內容快速準確的計算出正確結果。兩次計算的結果證明和我們估計的一樣,小豬獲得比賽的勝利。
如果在計算中有同學這樣做109+(102+98),一定要請他說一說為什么這樣計算,是怎么想的?如果沒有同學這樣計算,我就引導學生動腦筋想一想,有沒有更簡便的計算方法,引出上面的算式。
這樣的設計鞏固了學生對連加法計算方法的掌握,同時又向學生滲透了“湊整”的簡算意識。
接下來是拓展延伸
接下來是宴請賓朋,小猴子在同學們的幫助下獲得了勝利,他想在動物樂園召開盛大的慶功會,還邀請了很多嘉賓,他想請同學們幫他想想,要為這些嘉賓準備多少座位呢?我用了207,219,95這三個數字,目的就是讓學生注意連續進位加滿十進一。
最后是買巧克力,小猴子還要準備一些巧克力招待嘉賓,他到超市一看,巧克力一共有三類,他想請同學們幫他想想應該怎么買巧克力?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知道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解決方法。
這樣一組練習題的設計,從情境上和前面的教學情境緊密聯系,鞏固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在這個環節,讓學生自由發言,說一說這自己的收獲,可以說知識上的收獲,可以說情感上的收獲,可以說學習方法態度上的收獲,這樣的設計重視了知識的反饋,給學生再一次展示自己的機會。
以上便是我對《射氣球活動》的粗淺理解,當然,課堂永遠是動態生成的,在教學中,我會根據學情及時調整我的教學設計,使我們的課堂永遠充滿生命的活力!讓每一個個性生命在數學課堂上因我們而精彩!
(1)例1通過主題圖創設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樣多”引出平均分的含義。
(2)通過例2、例3,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過程,進一步建立平均分概念。例2是已知總數和份數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總數和每份數的包含除。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是例1、例2。通過平均分的學習,為學生學習除法積累豐富的感性知識,從而順利地理解除法含義。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以上教學內容的特點,本課要達成的教學目標如下:。
1、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鐘方法。
2、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實踐探究中培養學生的平等意識、體驗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含義的基礎上,因此我覺得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出平均分”的含義,形成表象。而兩年級學生的思維完整性還不夠,因此本課的教學難點讓學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種方法,為除法的認識和計算作準備。而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關鍵是讓學生始終在生活情境中學習探究,并通過動手操作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從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為達成教學目標,設計本課時我意圖體現如下教法:。
2、通過多次的動手操作,引導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經歷數學的建構過程。
3、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學習形式,每個活動面向全體,同時在開放性練習的設計上又注重個性的張揚。
同時又設計了與教法相適應的學法,即:。
1、讓學生始終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2、通過小組合作,給每個學生創造充分的動手實踐機會,在各種形式與內容的分一分活動中體驗平均分的特點和方法。
3、練習的設計注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基礎的問題解決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綜合的實踐應用放在課尾,以開放生動的形式加以呈現。
鑒于以上教學法的設想,我在備課時對教材內容做了自己適當的處理,并試圖用以下一個教學流程來展示我的教學:。
1、通過分配獎品的實際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自主選擇分配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時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含義。
2、通過小組合作平均分配禮物,在經歷平均分的過程中,進一步明確平均分的含義,會用簡潔而完整的話說出結果。
4、再次小組合作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并在匯報交流時,進行分法的優化,滲透除法的計算。
5、開放創新的綜合練習:“我是小小設計師”,通過學生感興趣的“為演出服選擇紐扣式樣和數量”,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平均分知識靈活創新地解決實際問題,并為下節課包含除作準備;同時,能在最后的結果中發現“被除數不變,除數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規律,并注重學生審美意識和統籌安排能力的培養。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pingyujiyu/58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