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一種獨立的思考與表達,它不僅是對作品的評價,更是對自己情感的釋放。在下面的范文中,我們可以看到讀者對作品中的情節發展和結局的解讀和評價。
反復閱讀,細細品味,不禁再一次體會到父母之愛的偉大。眼前浮現的是父親那雙粗糙的大手,母親那張爬滿皺紋的臉。
此時此刻的我們正坐在教室里快樂地學習,然而我們的父母呢?或許正在辛勤地勞動,歲月帶給他們的是滿頭的白發和滿臉的皺紋。做父母的總希望自己的子女幸福,父母們甘愿奉獻自己的一切,從無怨言,從不后悔。只要能看到自己的子女快樂的成長,他們便會覺得很滿足。這就是親情,濃濃的親情,讓人感到溫暖、幸福。點點滴滴,都是親情的象征;都是親情的流露;都是至親至愛的親情。
正如文中那對窮人夫婦一樣,即便家里窮的都要餓死了,也舍不得把自己的孩子送給別人,可見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多么的偉大。其實生活中的每一對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一樣的,都渴望孩子能夠永遠在自己的身邊健康、快樂的生活。慈愛、恩愛、關愛,都滲透在血濃于水的至愛親情之中。無論怎樣,回蕩在我們心中的永遠是那濃濃的親情!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關于感恩,關于父愛,關于母愛的書,就叫《感恩父母》。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許多父母為孩子所做的一切,更讓我對自己一直以來不理解父母做的有些事的行動感到深深的懺悔。
這本書講述了生命之愛的四十七種不同的.味道。細讀這本書,會讀懂父母的愛,明白人生哲理,更能讓自己長大了許多。
母愛如水,總為我們注入溫暖的汁液,她能給我們鼓勵,給我們幫助,讓我們在愛中成長,嘗過世間的酸甜苦辣;父愛如山,給我支撐,讓我不受傷害,父愛如無字天書,父親總希望能用嚴厲來讓我們努力學習,我們總認為,父親是嚴厲又莊重的,可如果你細讀父愛,你會感到痛,你應該去珍惜。
其中令我印象很深的是一個叫《用生命詮釋母愛》的故事 :
故事講述了一個母親為了救不孝的長子而犧牲自己的性命的感人事跡。故事的主角便是作者的姥姥。兩個舅舅不孝,但他們聽說姥姥還有一萬多元的存折時,便爭著要給姥姥養老。最后姥姥還是選擇了生活困難的大舅家??稍诖缶思?,大舅一家都對姥姥很不好,可是,姥姥卻為了保護大舅的安全而離開人世了。有一天,大舅正準備套牛出去拉東西,可是,其中一頭公牛朝大舅撞了過來,幸好還沒有撞到,大舅躲閃及時。屋內的姥姥聽到大舅呼便沖進院子,憤怒的公牛撞死了姥姥,姥姥就這樣去了。大舅不孝姥姥,而姥姥去不惜生命去救了舅舅。
讀完這個故事,我心中感慨萬千。從姥姥身上,我讀懂了母愛的無私和博大。母親的愛是如此深厚,深厚到可以包容孩子的所有過錯,原諒孩子的不孝。母愛是如此的寬廣,寬廣到甘愿忍受所有的委屈。
母親的愛,父親的關懷,都無法用語言來表達。我們只能用行動去報答,去感恩,學會感恩,做到感恩是人一生的法寶。
我以后還要多讀書,讀好書,更要學會感恩,好好對父母。
《格局》這本書買回來有大半年,直到昨天發現自己這個月又是東看一下西看一下,最后一本書也沒有看完。想著反正下雪準備不出門,那就靜下心來把一本書讀完吧!
說來很丟人,會決定看《格局》是因為它是屬于雞湯類型的書,不像美國書籍那樣費腦子。
哈哈比如《情商》、《故事思維》、《演講的力量》這些書要是想讀完,我是必須每天讀一個小時,一個月才能讀完的。
始終覺得美國書籍都是那種可能研究型的書籍,看過后才知道這件事情為什么會發生。
日本書籍就是那種看著有很多和自己經歷一樣,也會教我們如何去做,但是等看完后又覺得腦子空空的知道幾個如何執行下去的方法。
對于國內的書籍,我覺得看著大多數都是雞湯文多一些,各種故事的拼湊成為一本書。
這只是個人的感受而已,但是偶爾喝一碗雞湯會讓自己更加有激情去面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當時決定買這本書是因為覺得自己格局太小而影響著自己事業的發展,想通過這本書讓自己成長起來。
還記得當時在《格局》和《眼界》這本書徘徊,回來后發現是雞湯,是大道理誰都懂的感覺,就被自己擱置這么久。
當昨天靜下心來讀時候,又會發現不只是雞湯文,有很多教我如何去執行的方法。
用心讀下來收獲還是很大的,真的就像這本書封面說的那樣,思維決定出路,格局決定結局。
附上朋友的一首詩:
翩若驚鴻,
婉若游龍。
柔軟若冬日之陽光,
清澈似山澗之清泉。
美女之言語猶如冰珠灑在玉盤,
粒粒分明;
美女之笑容好似雪花落于肌膚,
片片透骨。
渺渺兮予懷,
望美人兮天一方。
適合小學生閱讀的美文,選文題材豐富,主題鮮明,以愛動人,以情感人,不但能夠讓小學生通過閱讀一個個感人的故事,感受父母的“大愛”,接受“感恩教育”。
當我讀了這本書中的《一碗牛肉面》這個故事后讓我感受很深。這篇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對父子倆,雖然他倆的經濟條件不好,但文中那個男孩對自己的盲人父親的關愛深深的打動了我。他們父子倆來,到了一家面館,他大聲的向服務員喊:“來兩碗牛肉面,?!?/p>
但他去開票的時候卻指的是一碗蔥油面和一碗牛肉面,剛才叫“來兩碗牛肉面”是讓自己不被父親擔心。他們父子倆在面館里一幕幕相濡以沫的情景我久久不能忘記?;叵胛胰昙壣掀?,媽媽叫我不要背著太重的書包,要隨時清理不然要影響身體。但我有一次不聽媽媽的勸告背著很沉重的書包回家。
媽媽見我背怎么重的書包,就生氣的把我的書丟到了我們大廈的自行車停車場里。我當時很氣憤,就把媽媽的包也丟到了我們大廈的自行車停車場里。等我回到家后才知道媽媽的苦心。以后,我一定要好好的向故事中的哥哥學習,將來一定要報答媽媽對我的關心和照顧。
現在的家長壓力真的非常大,不管寶貝多大,只要到了入學年齡,都會面臨擇校這一棘手難題。從學前教育開始,到幼升小、小升初、中考以及高考,這個過程會歷經15年,再加上一年的托班就是16年。而每隔3~5年,我們就要經歷一次入學、升學、擇校的痛苦。
因此,如何擇校也成為家長要學習的一門課程。最近看的這本《父母的格局》當中就提到了關于擇校的問題。
作者黃靜潔是著名的音樂家、作曲家譚盾先生的太太,同時也是一位中西合璧親子教育專家。這本《父母的格局》是續暢銷書《學習的格局》之后又一力作,此書還榮獲了冰心兒童圖書獎。作者通過多年深入感受和研究中西教育,形成了融貫中西的家庭教育觀。在對兩個孩子的育兒實踐中建立了獨到的親子關系培育法,并提出“為世界養育孩子”的育兒理念。
全書看完很多觀點非常有共鳴。比如孩子是不屬于自己的;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不是你要輸灌的東西,而是他們從你身上看到的活法;抱著改變世界、貢獻世界的觀念和格局養育孩子,孩子會更有責任心,更有大格局,世界也會更美好。
黃靜潔的育兒觀簡稱“格局養育”,這是一種開明、包容、有理想的育兒觀。她分享的其中2點育兒智慧也可以運用到擇校上,可看作是給孩子擇校時的兩大前提。
01.黃靜潔認為:育兒的第一個大智慧是學習讀懂孩子,同時讀懂自己。
不管你是有計劃的生下孩子,還是被突然空降司任孩子的父母,我們每一位父母都是“白手起家”,在育兒方面都是需要邊走邊學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作為父母需要善于發掘和引導。孩子在成長的各個年齡段都擁有屬于那個年紀所特有的靈性觸角,他們對環境的靈敏明明遠遠超過我們大人。他們完全可以依賴最自然的感受來判斷好惡,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
在書中黃靜潔提到了自己在給大兒子ian選擇幼兒園和高中的案例。提出了“尊重孩子天然靈性”的說法。在將附近目標范圍內的學校通過初步篩選了之后,她還是拿不定主意。在老師的建議下,她帶著孩子一起去幾所目標學校感受了一下,最終尊重孩子的選擇,選擇了孩子喜歡的學校(也是老師暗示的),而不是自己喜歡的。
由此可見,即使常常陪在孩子身邊,有時候父母也不一定是理解孩子的,而作為學校教育主體的老師,則有可能比家長更能讀懂孩子的心。
黃靜潔分享的第2個智慧就是家長要學習如何面對孩子的選擇,如何巧用過程,讓我們的心愿變成孩子心中的堅持和追求。
孩子需要父母的引導,而父母又要尊重孩子的選擇。黃靜潔的做法是與孩子一起去經歷他的選擇過程,讓這個過程演變成一個化學式的變化,而不是純粹物理性輸贏的較量。
經歷這樣的一個選擇過程,無論未來艱苦與否,會降低孩子半路逃跑的概率,因為孩子的自我要求,會讓他學會對自己的選擇負責。這也讓我想起了給女兒選報托班的經歷。當時穎寶兩歲,我家附近的托班大大小小有七八家。有公立幼兒園的小小班,也有私立的雙語班,費用差別也很大。
我初步了解了一下,大多數托班的教學模式是以小朋友集體活動為主?;顒佣鄬⒆由缃荒芰τ袔椭?,但可能在個性發掘上不太突出。而我家孩子屬于理性、慢熱型,平時專注力不錯。一番篩選后,我內心的目標是蒙臺梭利教育的代表——一米兒童之家。
在此之前我已經對蒙氏教育有所了解。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教學理論已經非常系統了,同時各階段的教具也很豐富。日常5大工作區能啟發孩子不同的潛能。通過獨立、自由地選擇工作,尊重孩子天性,培養孩子獨立能力和良好專注力。
到了中午都不愿意走。不出意外的,另外一個備選的傳統式托班她再也不愿意去了。如今,她已經在一米兒童之家讀完了兩年,喜歡那里的工作,也很喜歡里面的老師。今年還直升了里面的雙語幼兒園。這一切都是我在尊重她的個性和意愿的基礎上,給她做的正確選擇。。
03.除了這兩大前提,結合黃靜雅書中提到的觀點,家長在給孩子擇校時,可以結合這樣幾點來權衡。
(一)尊重孩子的興趣、特長、能力。
建議根據孩子的能力興趣和弱勢項來列個清單,用排比法找出匹配度強的學校。如果孩子能力看不準就看興趣;還沒發展出特長和興趣,就看他的弱勢項。原則底線是堅決不把孩子送進一個對他的弱勢項有高要求的學校。
(二)做好多套擇校方案。
目前國內多地小學初中實行公民同招,雖然一定程度上給“擇校熱”降溫了,但作為家長,那一顆拳拳愛子之心仍舊不會放下,提前做好多項預案,能保證孩子選取理想的學校。
可以做出這樣3套方案:方案一、最理想的學校,也就是孩子能力的上限;方案二、與孩子相匹配的學校,只要發揮正常就可以考進的學校;方案三、保底的學校,即孩子最有把握的或者孩子可以直升的學校。
以上方案更適合小升初,初升高,如果是幼兒園、小學擇校,個人建議以就近原則為第一原則。因為孩子小,如果路程遠,早上勢必要起得太早,長期下來大人孩子都吃不消。
(三)了解走訪學校。
(四)選擇合適孩子的。
最優選擇就是孩子天性的選擇。即便父母很喜歡某所學校,但孩子喜歡的他才更愿意接受。帶著孩子一起去感受學校的氣質與文化,最終還是要遵循孩子的第一感覺和靈性的選擇。
對于小一點的幼童,父母可以結合孩子的個性與興趣選擇幾所備選學校,最終讓孩子做出自己的選擇;對于大一點的孩子比如初高中生,完全可以讓孩子自己收集目標范圍內的學校資料。然后與孩子一起去學校進行實地考察,選出適合孩子的。
04.最后用黃靜潔的一段育兒感悟作總結:孩子的人生起點不是上什么早教班,也不是趁早做什么胎教,而恰恰落在父母的身上。它不在父母的富貴里,也不在父母的地位上,更不在父母的期望里,真正的起點是在父母看待孩子的育兒態度里。
尊重孩子,看清自己,共勉!
第一件:劉明明在媽媽出差時丟三落四,不單單是媽媽的原因,還有劉明明自己的原因。劉明明如果不是自己做事“笨手笨腳”,媽媽哪里還敢讓她做?但是,最主要還是怪媽媽,媽媽不敢讓劉明明做事,還怕她累著,這是劉明明依賴媽媽的原因所在。媽媽的這種溺愛,使劉明明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
第二件:馮剛在考試后挨打同樣有兩面性。如果是馮剛自己不愿意認真聽講的話,讓爸爸教訓一下是應該的。但是,如果是馮剛第一次考砸時爸爸狠狠地批評了他,對馮剛的心理產生了壓力,那么他第二次、第三次考試時總想著父親對他的嚴厲批評、教訓,考試時分心,自然還會考不好。文中的爸爸應該給予馮剛適當的鼓勵。
第三件:李路杰因為好奇心強拆掉了電話機,卻怎么也裝不好,這時,父親給予的鼓勵是應該的。李路杰既然能拆掉也一定能裝好。李路杰就是憑著爸爸的鼓勵才把電話裝好。所以,李路杰的父親這樣做十分正確。
讀了《父母的愛》這篇故事,我深受觸動。劉明明、馮剛、李路杰三位同學家里發生的事,我們家里都發生過,只不過,馮剛家庭的情況,我們家發生得少一些而已。
永遠丟三落四,馮剛會變得膽孝成績越來越差,而李路杰或許會成為一個了不起的發明家呢!
高爾基說過,“疼愛孩子,這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但是,區別與母雞對小雞的本能之愛,是人類父母對于孩子的理性之愛。我和孩子的父親商定,要培養、鍛煉、提高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大膽放手,讓她成為獨立自主、敢于擔當、富有創造力的人,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當有一天,當小小的孩子長大,就像小小的鳥兒羽翼豐滿、成為一只能搏擊長空的雄鷹時,我們會想起這篇故事,感謝它帶給我們的警示和啟迪。
生如逆旅,一葦以航。二十歲的人沒有不迷茫的,三十歲的人沒有不焦慮的,四十歲的人也沒有不患得患失的。人生就是一個打怪升級的過程,不同的年齡段的人都會有屬于各自的煩惱。本人從心中有規劃、滿懷正能量、從容不盲從等三個層面,談點閱讀《格局》這本書的感想。
第一個層面:心中有規劃,厚積薄發顯遠見。
規劃是對未來整體性、長期性、基本性問題的思考和考量,是各種目標計劃的總集。有人調侃說:“有規劃的人生,叫旅行;沒有目標的人生,只能叫流浪?!币粋€人心中若沒有目標規劃,那么就像沒有羅盤在大海上航行的帆船,會迷失掉方向;有長遠目標和人生規劃的人,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從而突破環境的限制,甚至創造有利自己的環境來實現目標。被動接受的只能是茍且的生活,遵循心中的規劃,主動地去行動和創造、悄悄綻放的才是人生。日本著名企業家井上富雄,年輕時曾在ibm公司工作。進入公司不久,由于他體質衰弱,積勞成疾,病倒了。3年后戰勝病魔,重回公司工作。那時,他25歲,覺得病愈后再回到公司,一些比自己晚入司的后輩職位都超過了他,要想在短時間內拉近三年的差距著實不易。于是他立下了往后25年的生涯計劃,并嚴格督促自己按計劃實踐,也會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職業計劃,追加新的努力目標。他總是從自己的現實出發,學習應具有的各種能力,然后再進一步為自己的未來打基礎,以便能隨時勝任更高的職位。30歲時,他成為經理;40歲時,當上了總經理;47歲時,他離開ibm,自己開始經營公司。能取得這些成就,得益于他能擬定適合自己生涯的計劃,并且能去實踐。
第二個層面:滿懷正能量,樂觀積極展奮進。
今年年初的北京朝陽醫院眼科發生暴力傷醫事件中,有一名受傷最嚴重的醫生陶勇,最近他登上了《脫口秀反跨年》的舞臺,左手上好像還帶著復健支具。節目上,陶勇分享了當時受傷的事情,詼諧幽默地說“那個患者因為恢復得不順利就把我砍傷了,但是他能在茫茫人海當中精準地把我砍傷,這怎么能說是恢復得不好呢?難道是想在茫茫人海當中用飛鏢扎住我么?”雖然是玩笑,但表達了他樂觀的態度,對自己醫術的自信和對患者的包容。他想利用現在的影響力,號召大家關注盲童,為公益事業出一份力,傳遞著滿滿正能量。醫院是公益性服務單位,我們公司也是。醫患之間偶爾會發生沖突,我們和服務對象之間偶爾也會,但我們服務的初心不能忘,只要我們的出發點是好的,傳遞的是正能量,我們的付出就是值得的。對任何人而言,都沒有人喜歡在怨聲載道的環境里工作生活,我們不應該把時間浪費在抱怨上,而應該互相傳導積極向上的工作激情,鼓勵大家一起克服工作中的困難,闖過生活中的難關,讓正能量通過傳道授業解惑的方式積蓄得越來越多,這樣工作才會越來越有干勁,生活才會越來越有滋味。
第三個層面:從容不盲從,泰然處之彰定力。
在杰克?韋爾奇的“ge模式”風靡全球時,盲目采用“ge模式”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然而,海爾掌門人張瑞敏卻沒有盲目從眾,他邀請國內著名管理學家楊沛霆教授到青島坐而論道,以批判的眼光評價“ge模式”。張瑞敏倔強地保留了自身的個性,也成功造就了海爾的輝煌。所以,在“從眾效應”面前,我們應當堅守自身的準則,理智看待問題,做到從容不跟風。一哄而起、一哄而散是缺乏自制力與自主思考能力的表現,我們不能被虛假傳言、小道消息擊垮。沒有人喜歡被當成傻子,被一些捕風捉影、斷章取義的論壇帖子糊弄,不實的消息只能帶來負面的情緒,對解決現實問題起不到促進作用,甚至還會阻礙問題的有效解決。遇到問題或抉擇時,要恪守心中的準則,保持泰然處之的定力,懂得三思而后行,不盲目聽從,不盲目跟風,不讓他人的言論或行為影響你的判斷。只有恪守心中的準則,才能在信息多元的當下保持自身的獨立性。
第一件:劉明明在媽媽出差時丟三落四,不單單是媽媽的原因,還有劉明明自己的原因。劉明明如果不是自己做事“笨手笨腳”,媽媽哪里還敢讓她做?但是,最主要還是怪媽媽,媽媽不敢讓劉明明做事,還怕她累著,這是劉明明依賴媽媽的原因所在。媽媽的這種溺愛,使劉明明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
第二件:馮剛在考試后挨打同樣有兩面性。如果是馮剛自己不愿意認真聽講的話,讓爸爸教訓一下是應該的。但是,如果是馮剛第一次考砸時爸爸狠狠地批評了他,對馮剛的心理產生了壓力,那么他第二次、第三次考試時總想著父親對他的嚴厲批評、教訓,考試時分心,自然還會考不好。文中的爸爸應該給予馮剛適當的鼓勵。
第三件:李路杰因為好奇心強拆掉了電話機,卻怎么也裝不好,這時,父親給予的鼓勵是應該的。李路杰既然能拆掉也一定能裝好。李路杰就是憑著爸爸的鼓勵才把電話裝好。所以,李路杰的父親這樣做十分正確。
讀了《父母的愛》這篇故事,我深受觸動。劉明明、馮剛、李路杰三位同學家里發生的事,我們家里都發生過,只不過,馮剛家庭的情況,我們家發生得少一些而已。
永遠丟三落四,馮剛會變得膽孝成績越來越差,而李路杰或許會成為一個了不起的發明家呢!
高爾基說過,“疼愛孩子,這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但是,區別與母雞對小雞的本能之愛,是人類父母對于孩子的理性之愛。我和孩子的父親商定,要培養、鍛煉、提高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大膽放手,讓她成為獨立自主、敢于擔當、富有創造力的人,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當有一天,當小小的孩子長大,就像小小的鳥兒羽翼豐滿、成為一只能搏擊長空的雄鷹時,我們會想起這篇故事,感謝它帶給我們的警示和啟迪。
-------------------
適合小學生閱讀的美文,選文題材豐富,主題鮮明,以愛動人,以情感人,不但能夠讓小學生通過閱讀一個個感人的故事,感受父母的“大愛”,接受“感恩教育”。
當我讀了這本書中的《一碗牛肉面》這個故事后讓我感受很深。這篇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對父子倆,雖然他倆的經濟條件不好,但文中那個男孩對自己的盲人父親的關愛深深的打動了我。他們父子倆來,到了一家面館,他大聲的向服務員喊:“來兩碗牛肉面,?!?/p>
但他去開票的時候卻指的是一碗蔥油面和一碗牛肉面,剛才叫“來兩碗牛肉面”是讓自己不被父親擔心。他們父子倆在面館里一幕幕相濡以沫的情景我久久不能忘記?;叵胛胰昙壣掀?,媽媽叫我不要背著太重的書包,要隨時清理不然要影響身體。但我有一次不聽媽媽的勸告背著很沉重的書包回家。
媽媽見我背怎么重的書包,就生氣的把我的書丟到了我們大廈的自行車停車場里。我當時很氣憤,就把媽媽的包也丟到了我們大廈的自行車停車場里。等我回到家后才知道媽媽的苦心。以后,我一定要好好的向故事中的哥哥學習,將來一定要報答媽媽對我的關心和照顧。
與《父母的覺醒》這本書分離已經是兩周以后了,這也是我第三次提筆企圖寫下我當下對《父母的覺醒》這本書的讀書體會。第一次是現場的分享,第二次是衛老師催交作業的時候趁興寫下了兩段文字后夭折了。事不過三吧,今天有時間坐在鍵盤前敲打敲打,說說此感。
去讀書會是蓄意已久的一種想法,看段老師每周發出的讀書會邀請,也看到段老師在追名逐利的今天能對心理教育如此的用心,衛老師的親身經歷又和這些附中版本的媽媽們如此吻合,而那些時間也正是自己空虛之余內心表現一片慌亂。終于在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的那一天緣份般地走進了讀書會,這段緣綿長情深。
初進讀書會的忐忑,沒有一個熟悉的面孔,不知道如何開始自己在這個團隊的重新呈現,遮掩著自己內心情緒的翻江倒海,終于很快就在第二次讀書會分享時含著焦慮和不安表露出來,情緒是不會騙人了,只有情緒才是你真實的表達。到第三次再來讀書會的時候,已然不是原來的滿懷期待,竟然在來的路上會徘徊,他們是否覺察到我的情緒,他們一定會笑話我的不成熟,我不知道該如何再次融入。正如衛老師說的,收費本身也是一個約束,既然交了錢,也是應著自己的初衷而來,還是要面對的。有了這樣的想法,在以后的交流中,沒有了太多的顧慮,真誠地表達自己所想,共情于書友的分享,這一面面的鏡子在逐漸照亮我平淡的心靈,真的真的慢慢地會和這個團隊融為一體。
接下來劇透一些自己的經歷吧,人生匆匆四十余載,經歷于各種親情、友情、愛情,更多的是對社會的理解和認知,當亭亭玉立的十八少女展現于面前的時候,突然有一天,你不知道如何面對她,你不再了解她更多,她似乎已不再想依靠你的肩膀,甚至你畫下的路對她來說已不再寬廣。
孩子的彷徨和媽媽的無奈,甚至自責于自己曾經有無數次不經意中以愛的名義對孩子的傷害。這些日子過得確實是有些落魄,衛老師提醒我要注意自己的情緒變化,我努力把自己打開,找大學同學暢聊,找衛老師解疑,更多做的是充分的思考,我在很短的時間內象餓極了一樣在心理學知識里尋找我想要的,也是對心理學的一種喜歡吧,曾奇峰的精神分析課程、《父母的覺醒》解讀、如何消除原生家庭的影響、楊瀾說、開講啦等有聲書籍。
我用行動告訴女兒媽媽在學習,媽媽在努力,每天裝出一副內心充實的樣子??墒钱斆恳淮侮P系的轉機又會迎來一些新的小矛盾,就和考前突擊一樣,臨陣磨槍,看來還是會顯得不足,火候還是得慢慢的燉。當然我也不是不講道理的媽媽,能被女兒做為知己深夜談話到二點,這真的是很難得的相處機會,平常里性子急的我也需要在和女兒交流的時候大腦飛快運轉,體會她的不易和難處??吹脚畠鹤罱鼱顟B越來越好,但對學習卻似乎沒有那么上心了,一次次的想試探也被老公及時的制止了,我們要的是孩子真正的快樂和來自于她自己內心充沛的精神動力。于是我還需要不斷溫柔,耐心等待這香花開。
當孩子們都奮斗在高考前線的時候,我于上周帶女兒去了美麗的威海,劉公島上空藍藍的天,坐上纜車一覽城市與海的風景,和女兒提著鞋子來回走在海邊的浴場,現在想起來會激動起眼眶的淚花,這才是我們真實的生活,有我,有女兒,有海,更重要的是還有無盡的言語。隨后,我帶女兒在濟南參加了大學畢業二十周年的同學聚會,我感動于當年的宿舍、食堂和小路,甚至我們在原來的教室、原來的位置召開的一場別開心面的主體班會,還有驕人的同學們一個個發自內心的感慨和祝福,女兒一直參與其中為我們拍照,聆聽和體會于我們的感受之中,相信她會對自己的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所以此行無悔。
所有這些都和讀書會密不可分,兩個半月的時候足夠讓我發自內心的一些覺醒。女兒問我醒了沒有,我答,我會一直走在覺醒的路上。早上聽書的時候聽到這樣的一句話:家長迷亂,孩子如何清醒?所以我們學習,我們覺醒,我們努力,改變會慢慢的到來。很期待我們一起走在少有人走的路上的風景,攜手同行,來日方長,愿你我如愿前行。
我從這篇文章中了解到《父母的覺醒》這本書是針對家庭教育中父母應該如何做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父母,全書都在講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做,是在喚醒父母建立一個觀念即:家庭教育不是針對孩子的教育,而是針對父母的教育。一提家庭教育,許多父母的誤區是:家長如何采取種種措施來教育孩子,使孩子成才。的確,家庭教育中孩子需要教育,但是,父母們要覺醒——家庭教育中更需要教育的是父母!古語說:“孩子不用管,全憑德行感”。
我們的祖先早就明白,孩子的教育不是父母對孩子的說教,而是指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無形的影響。換言之,就是父母要活成孩子的榜樣,時時處處做好自己,想到自己的言行對孩子產生的影響。有專家講:“一流的父母做榜樣,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三流的父母做保姆”??梢姲駱拥牧α渴菬o窮的。父母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自己首先把自己修煉成什么樣的人,孩子不聽你怎么說,而看你怎么做。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
父母需要覺醒,不僅要活成孩子的榜樣,還要時時處處學會放手。讓孩子活成自己希望成為的樣子,而不是父母希望成為的樣子。
很多父母心疼孩子,愛孩子,對孩子的一切都包辦代替,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造成了“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冷”,使孩子失去了自我,變成沒有手腳,沒有嘴巴,沒有自信,沒有能力,更沒有思想的活植物人。變得麻木不仁,甚至沒有人性。這時,父母反過來抱怨孩子,這個不會,那個不行,甚至口不擇言亂給孩子貼標簽,什么“笨蛋、廢物……”之類傷害孩子自尊的詞語一股腦往孩子身上貼,有的孩子默默承受著父母對他們的指責,抱怨;有的孩子就顯露出各種問題,變成問題孩子,令老師頭疼,家長痛苦。所以父母要覺醒,要學會放手,尤其在家庭里,要把孩子當成家庭的一員,讓孩子學會承擔家務,在承擔家務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責任心。給孩子機會,讓孩子做他想做的事,把孩子推到前邊,父母在后邊跟著,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及時鼓勵幫助孩子,而不是包辦代替。
父母需要覺醒,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需要父母的呵護和尊重,作為父母要明白,孩子的自尊心培養出來,孩子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因為有自尊心的孩子才有羞恥心,有了羞恥心才會有敬畏心,人有了敬畏心害怕他做壞事嗎?害怕他將來不能成為大人、君子嗎?因此,父母對孩子的言行,一定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而不是想打就打,想罵就罵,不顧孩子自身的感受,這樣的父母怎么可能培養出有良知的孩子?所以父母需要覺醒,不斷地學習修煉自己,提升自己的素養,用自己的改變來帶動孩子的改變,用自己的心來喚醒孩子的心,用自己的靈魂來喚醒孩子的靈魂。
父母需要覺醒,學會無條件的接納孩子,無條件的愛孩子。每個孩子在成長中都會遇到這樣和那樣的問題。父母不能因為孩子優秀就是我的孩子,就很愛孩子,孩子有問題了,他就不是我的孩子了,父母就討厭他,嫌棄他。父母要明白,孩子選擇我們做他們的父母,在某些方面是來喚醒我們的。父母們要明白,孩子的問題就是父母的問題,只有父母發現了自己的問題并改正過來,孩子才會改變?!拔沂且磺械母?,愛是所有的結局”孩子的一切問題都可以通過愛來化解。如果孩子的問題沒能解決,說明父母沒有了解孩子,不是這個孩子所需要的,孩子沒有接受到父母的愛,缺愛的孩子就會出現各種問題。世界上沒有標配的父母,也沒有標配的孩子,因此,父母要有一雙善于觀察和善于發現的眼睛,有一個智慧的大腦,及時發現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給到孩子所需要的,而不是父母自己想給的。
以上的一切都需要父母的覺醒,身為父母我們沒有受過任何培訓,也沒有合格證,但是,我們要覺醒,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如何做一名優秀的父母,在孩子人生道路上,不但給孩子創造豐富的的物質條件,更要通過不斷的修煉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做孩子的精神領袖,做孩子一生的。榜樣,引領孩子健康成長。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只是一味地按照我固有的模式來說教孩子,控制孩子。捧著自認為正確的“真理”不斷地教育孩子,例如:別在浪費時間,應該寫作業了,寫不完怎么辦,看某某人就比你強,比你有效利用時間,比你學習好等等。當讀完這本書之后,才能感覺自己教育上的欠缺,從沒有真正發自內心的接納自己的孩子。
讀了這本書之后,我已逐步了解到一對關鍵詞“控制”和“接納”的真正含義,雖然不由自主的還會常常游離于兩個詞之間,如: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我們往往只是認可孩子的行為,而不是認可他們本人,贊美和認同孩子本人的意義是:允許他們生活在最真實的自我當中,而不必陷入我們期望的陷阱中,讓我們嘗試純粹贊美,愛我們的孩子本身。接納孩子最本真的狀態,這就需要我們放棄那種應該怎樣的想法。我們也許不會支持孩子每一個具體的行為,但我們必須全心全意的支持孩子最核心的權利,接納絕對不是被動行為,而是主動熱情充滿活力的過程,尊重他們的本真,接受來自他們的教誨。
這本書中多次談到“自負”,這個詞,說實話,在我們大人的世界里,總認為我們一路走來,遇到了許多的困難和問題,也走過不少彎路,因此積累了不少的解決方法,這樣我們在孩子面前就有了更強的自負感,期許他們少走我們走過的彎路,期望他們能有完美無瑕的結局。殊不知就是一個非常愚蠢的想法,放棄這種執念不在堅持做一個完美的家長。當我們坦誠自己的缺點時,實事求是的看待問題,如果我們談笑面對錯誤,也許等于送給孩子一個極為珍貴的經驗,我們應當坦然面對現實,包括我們錯誤的行為。
本書還有關鍵詞既是活在當下,這是要求父母放棄以往所有的計劃,放棄替孩子書寫未來的欲望,僅僅對眼前最真實的孩子做出反應。當下即是,記得衛老師曾經告訴我們做大眼睛小嘴巴的父母,用心看,而少去評判。而真正處于活在當下的狀態。同時我們家長也不能過多干預孩子,多站到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傊?,想和孩子達到心與心交流,就必須拋棄自我的優越感,孩子不需要父母的主張,期望,權威,控制。我們需要做的是快樂如常,在每一個當下能和孩子和諧相伴。
家庭教育是對孩子一生發展影響最為久遠也最為重要的教育。孩子上了小學,家長的擔子更重了,家庭教育成了做家長的最關心的話題。在這方面,《父母課堂》是一個很好的老師。我很喜歡“家教微語錄”這個欄目,經常會從中得到啟發。
比如這樣一段話:在家庭教育中要積極傾聽,讓孩子知道你了解和肯定他所說的話、所表達的感覺。家長應該轉變自己的表達方式,而不是用和哄騙的方式。每次和小孩相處時,我都不由自主地想到這段話。自己有時心情煩躁,又時時刻刻被小孩纏著問這個問那個,對待她就會有點不耐煩,一想到這段話,就提醒自己,要尊重孩子的情緒,積極和孩子溝通,與孩子建立起一個平等的親子關系,培養孩子健康向上的情感,這比課本知識更重要。
在輔導小孩做作業時,對待她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我也盡量避免下命令、警告、威脅的方式,而是讓她自已意識到不妥當。比如寫字,她常常寫不勻稱,我就會笑著問她:如果一個人鼻子眼睛和嘴巴擠到一起,大半個臉空著,你覺得好看嗎?這樣一說,孩子就立刻自己拿橡皮擦掉改正了。
現在家庭大多都是一個孩子,父母也多是沒有經驗,《父母課堂》真是一個益師良友,給家長許多明確的指導與幫助。
文檔為doc格式。
。
很長時間里我都是一個害怕孩子的人,我知道小寶寶、小孩子有可愛的地方,看到長得可愛的小家伙也想去抱抱摸摸,但是說自己生孩子、養孩子那是想都不敢想的。自己總結,這種恐懼來自幾個方面。
首先,我是被“管”大的那種孩子,爸媽都比較嚴厲,其他小伙伴都在玩耍的時候我在看書背書,成績更是成為衡量一切的標準,考試結果直接決定課余時間的自由度。我覺得當孩子一點兒都不快樂,甚至很早就覺得活著就是受罪。由此也就衍生出害怕孩子的第二個原因,我覺得他們生下來就是吃苦受罪,為了別人定下的目標拼死拼活,毫無意義。
后來朋友推薦了《父母的覺醒》這本書。這是我第一次鼓足勇氣認真學習的親子關系的書。其實說親子關系也不太對,更準確地說,這是一種教父母以及準父母調整自己心態去面對孩子的書。此處的“覺醒”跟大部分身心靈書籍中提到的“覺醒”是相同的,是讀者自身修養的提升。利用教養兒女過程中所獲得的精神和情感收益,提高自身的修養,最終使我們成為更有效率、更有能力的父母。在這個啟發智慧的過程中,讓自己敞開懷抱,容納自身的不完美,相信不完美恰恰是產生改善的利器。
書中總結的“覺醒”,大概分三個方面。
傳統的父母之道是直線型的、分等級的,父母居高臨下地掌控孩子的一切。這樣的家長會將自己的計劃強加到孩子身上,或者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強行灌輸給孩子,要求孩子一定按照他們的模式“復制”生活。
作者指出,事實上,孩子不需要父母的主張、期望、權威與控制,孩子的世界里,充滿了“這是……”、“我能……”,而不是“這不是……”、“我不能……”。他們具有的是充滿潛能的內心世界。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命規劃圖,他們早早就開始接觸本質的自己,體會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身為家長,應該去幫助他們實現這個藍圖,而不是替他們制定藍圖。
很多沒有覺醒的家長會被強大的控制欲操縱,將自己的計劃強加到孩子身上。他們不懂得,培養孩子不是培養一個“迷你版”的家長,而是在塑造一個具有獨立特征的靈魂。只有做父母的覺醒了,才能把自己同孩子區分開來,不把孩子當成一件所有物。當家長們不再追求控制欲的滿足的時候,就會同孩子建立起一種親密的關系,也就能夠幫助孩子塑造起同他們本質相協調、相適應的人格。
父母生孩子,養孩子,自然而然就會產生一種自負感。在孩子這種“弱小”的生物面前,父母不自覺地會將這種自負感表露出來,滲透到對孩子的管教中去。而事實上,并沒有任何事實可以證明,父母的經驗都是對的。很多父母堅信自己是正確的,不需要反思。如此一來就形成僵化的思維模式,在沒有審視自己的世界觀之前,就期望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去生活。這恰恰是對孩子的一種桎梏。
還有一種全知全能型家長,總是表現得無所不能,卻在無形中給孩子造成恐慌或壓迫感。如果孩子眼中的爸爸媽媽是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大形象,他們會覺得自己格外渺小,他會覺得自己永遠趕不上家長,這就對他們認識自己的能力構成了阻礙。
所以,作者建議那些沉迷在自負感中的家長早日覺醒?!霸噯栕约海涸诮甜B孩子的時候,我有沒有特意傾聽過他們的心聲?如果我使用的方法效果不佳,那我愿不愿意做出改變?”“覺醒”的教養方法使父母放下那種自負感,讓長幼關系成為伙伴關系,與孩子自然地實現平等。
因為父母會把孩子視為自己的一部分,所以會直接把孩子的“乖”與“不乖”跟自身的情緒連接起來。孩子“乖”,父母就高興;反之就生氣??墒?,每一個孩子都會犯錯,有些行為會給父母招來麻煩:在幼兒園做了錯事,被老師找家長,選擇了家長不喜歡的愛好,從事了與家長夢想不同的職業,或者長成了同性戀……有些家長就會暴跳如雷,管不住自己的情緒。
這些父母沒有認真反思的是,這些所謂的“錯誤”,并不一定都是錯誤,孩子更不應該因為這些而不被重視或者不受尊重。很多父母會陷入誤區——將自己的尊嚴同孩子的行為混為一談。當孩子的行為違背常規的時候,父母就覺得要承擔責任,甚至因為自己“丟面子”而責罰孩子。這就會導致處理失當。
誰都想做一個優秀的家長——尤其是在人前。一旦我們感覺不夠完美、達不到期望值的時候,就會感到焦慮,感到自己在別人眼里“掉價”了。接著,就會表現得非常情緒化??蛇@對孩子是特別不公平的。
很多事情都是這樣,當實際進展不像計劃那么如意時,我們就會產生抗拒的心理,會鬧情緒,因為我們感受到了威脅。當我們心中“應該怎樣”的完美夢想破裂時,我們的負面情緒就爆發了。我們希望自己所愛的人和自己的生活都像受控的機器人一樣有條不紊、毫厘不差。一旦達不到這個理想,我們看待人和事的態度就開始偏激過火。我們往往意識不到,恰恰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許會損害到親人的幸福。
這里,父母的“覺醒”,就是需要粉碎那個“完美”的夢境,接納不完美的自自己,也接納不完美的孩子,調整身心,在每一個當下與他們和諧相伴。
讀完《父母的覺醒》,我對孩子的恐懼消除了大半,對自己以后當媽媽的信心也增強了大半。沒有必要想太多要如何塑造孩子,只需要平等對待那個獨立的小生命就好。他有權享受他能夠得到的最大自由。
對照我自己的父母,我當然肯定并感激他們養育我的恩情,也開始體諒他們的“不覺醒”??吹胶芏嗳嗽诒г埂案改附缘満Α?,其實也是針對父母們的不覺醒。那么,當我們這一代遭受了“不覺醒”的“禍害”,以后做父母的時候,就應該注意放手,給孩子們應有的自己空間。身為父母,不能錯誤地認為自己有權決定孩子是什么樣的人。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之后,就有權表達自己的心聲、感情,展示自己的精神世界。父母首先應當努力做到的是讓孩子享有身為自己的權利,讓他們在自己的命運軌跡下生活。
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本書作者萊爾,譯者張澄道。
作者以我們耳熟能詳的箴言22章6節“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引出父母對于孩子的職責,包括教養他們走當走的道、存溫柔忍耐教育孩子、教育孩子學習shengjing知識等17個方面的職責。
作者用簡明扼要的言語展開講述了父母的職責,每一點都讓自己有很深的得著,也讓自己聯想到最近這段時間自己所經歷的各樣事件,讓我更多省察自己所做是否是合乎shen的心意,若是我就當繼續堅持,也許我的堅持現在看起來有點與世界格格不入,但我所當仰望的是永恒。
一是教養孩子走當走的路,而非他們想走的路。
1歲2個月的君寶再一次經歷意識覺醒,有了很多自己的小主意。相比之前出現了更多需要管教的情況,讓自己有點心焦。比如因為君寶不愿意喝凍奶,每天中午都要上演一場拉鋸戰,很少哭的他天天哇哇哭,而我既心疼又心焦。每每想放棄之時這句話總會出現在腦海里,這是為了他的益處,所以我總會告訴他“也許凍奶真的不太好喝,但對你身體有益處,所以要喝;而那些高糖高油高鹽的食物也許吃起來很美味但對你身體沒有益處,所以媽媽也不會讓你吃”。也許是他聽懂了也許shen聽了我的禱告親自改變他,讓他雖極不情愿但也勉強喝完。
二是盡一切溫柔、仁愛和耐心教育孩子。
這個星期,君寶很明顯地活潑好動了許多,周三的媽媽組查jing,周日的zhu日更是明顯。后來總結到越是人多越是新環境,他就越如脫韁野馬。
周三上午媽媽組查jing期間狀況百出,讓自己游走在崩潰的`邊緣覺得自己此前所做的努力都白做了,回來后中午放睡做睡前禱告自己崩潰大哭。有了前車之鑒,今天zhu日出發之前提前跟君寶預演了很多情況,也提前分享了很多情況的處理方式,提醒了在shen的殿中當如何,但期間還是出現了一些情況,讓自己滿滿的無奈與挫敗。
事后和爸爸分享自己的崩潰,爸爸提醒我說君寶從不會收拾玩具到現在可以麻利地配合收拾好玩具也是經歷了一段時間,然后安慰我說孩子也需要時間去成長消化改變,這個過程就需要耐心等待如有人栽種有人澆灌唯有耶和華叫他長大,不著急一蹴而就,有些意外情況不可怕,可以讓我們更多地看到自己教養需要仰望shen,是需要持續性,日復一日的推進方可鐵杵磨成針。
三是抓住shen的應許。
在箴言22章6節里,shen給了我們很明確的應許就是我們若按照k的心意去教養k所賜下的產業,那么孩子必然到老不偏離。此前自己一直未曾留意到這個大大的應許,所以自己面對君寶的某些行為自己卻無能為力時常常會疲乏軟弱否定自己的付出。
恰逢今天zhu日證道講了亞伯拉罕獻上以撒。亞伯拉罕說:“你們和驢在此等候,我與童子往那里去拜一拜,就回到你們這里來?!薄瓉啿闭f:“我兒,神必自己預備作燔祭的羊羔?!庇谑嵌送?。從這兩句話看到亞伯拉罕抓住了shen的應許,shen曾說唯有從以撒生的才是他的后裔,意味著shen不會奪去以撒的生命或k必然會讓以撒復活,所以亞伯拉罕存著敬畏shen的心將以撒獻上。透過亞伯拉罕獻上以撒事件,讓我看到只有抓住shen的應許才能讓我們更加堅定地走k喜悅的道路。如若看不到shen的應許只會陷入困境當中,讓自己了無盼望,沒有前行的勇氣與信心。
四是以身作則。
我非常認可作者提到的“若我們教養孩子告訴他永恒最重要,但我們卻在行動上走向世界,那無疑是親手將他們推向地獄”,也是自己選擇做一個全職媽媽的原因之一。如果我選擇工作,倘若有天孩子問我“媽媽你既然覺得我們所shen賜的產業是最為寶貴的,那么為什么還選擇去工作,將我們留給爺爺奶奶帶呢?我們需要你的時候你在哪里呢?”,我不知道該如何跟孩子解釋,只能啞口無言。
相比于物質等各種對于孩子有益處的東西,他的永恒利益應在我們心中占據很大的份量。
所以我們常常提醒彼此要警醒緊緊跟隨shen,緊緊抓住k的話語,操練自己的生命,為的是自己與shen有美好的關系,也為君寶做榜樣,每天帶他一起敬拜贊美。
又如在君寶的作息飲食上,我們也隨之調整作息和飲食,比如飯前沒有水果零食,只有飯吃好了才會有。每次zhu日分享是我們最為難的時候因為大家都在吃零食水果,也不乏熱心的弟兄姊妹想拿給君寶和我們吃,但我們還是堅持不吃。我們都會告訴他我們要先吃飯,吃完飯了再吃水果,而且寶寶忍耐了媽媽也有獎勵?,F在他會想吃,但都會順服,真真是感謝神。
看似簡單平淡無奇的一句經文,作者卻引申出父母的17個職責,shen的無不充滿了奧秘值得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研讀。作為新手父母,我們唯有靠著k才能不斷進深。
一直以來都喜歡讀一些文學類的書籍,而接觸使自己內心平靜,促使自我成長做合格母親的書是在孩子初中。初二下學期我發現和一向溫馴、懂事、明理的女兒交流溝通,開始變得困難起來,尤其是初三達到了頂峰,甚至到了抓狂、無能為力的地步。曾經借助了一切可以借助的資源想讓面臨中考,成績一向還算優秀的女兒學習盡快走上正軌,親子關系趨于和諧,也開始瘋狂的上網找尋一本又一本如《非暴力溝通》、《正面管教》、《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陪孩子走過初中三年》、《中國家長怎么辦》.......等有關與孩子溝通交流的書籍,想從書中盡快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有時甚至迫不及待的一天就會讀完一本書,把書中的一些方法貼在門上,時刻提醒自己??稍绞沁@樣,就像人陷入泥潭中,越掙扎陷得越深,這樣的狀況一直持續到高一開學.......
直到一次和同學媽媽的聊天中,得知了段老師、衛老師及其致慧讀書會,出于對這位智慧媽媽的信任,抱著有病亂求醫的心態來到了這里。在衛老師的帶領下,開始了《父母的覺醒》這本書的精讀。在讀的過程中學會了反省、內觀自我;在讀書會媽媽們的分享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自我的分享時,從衛老師和讀書會媽媽們的神態、表情、含蓄委婉的語言中明白了自己做得好的、不好的方面......感謝段老師創辦讀書會,感謝衛老師的引領,感謝各位書友媽媽的分享,也感謝這本書,這些都使我走在了做一個覺醒父母的路上,在讀書會近一年來的浸泡中,也獲得了些許感悟。
這本書告訴我們——養育孩子是為了培養一個有獨立健全生命的人,是為了讓孩子發現本真的自我,過上真實、覺醒、愉悅的生活,而不是為了父母的自負心,培養一個聽話、無思想、少時受父母控制,長大受制于他人的毫無自我價值感的無趣靈魂。
養育孩子是父母從一個主角變為配角的過程,尤其是到了青春期,父母更是不得不放棄一些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期望,做到放手而不放棄。要對自己逐漸長大的孩子給予充分的信任和信心,當然更要對自己的教養方式有足夠的信心。一個從容淡定的母親,即使給不了孩子什么建議,即使不能夠解決孩子的學習、生活的困擾,也比一個嘮嘮叨叨、指指點點的媽媽可能更會使孩子得到更多的養分,更能使其茁壯成長,成為孩子想成為的樣子,成為父母可以引以為傲的孩子。
一個人能夠控制情緒是最高的情商、最大的能力,在生活中擊垮我們的往往是失控的性情。這本書使我明白了作為父母要做孩子情緒的引領者,而不是隨孩子陷入情緒的糾纏。尤其是進入青春期,由于孩子身處情緒的漩渦中,也開始了體驗與其年齡不相符的身體和心理極限,這時孩子會比以前更需要我們,需要我們無條件的愛,需要我們的徹底接納。
讀書會和這本書還教會了我傾聽、共情、激勵、信任、贊美、感激......學會了好多與孩子相處的方法,當然也時時會打回原形,但是我明白做一個覺醒的父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還需要隨時隨地小心經營,懂得我的一點點改變會為整個家庭的覺醒增添力量。
總之這一年來讀書會和這本書給我的感悟頗多,也使我和我的孩子及家庭受益匪淺,由于自身文筆有限,提筆時總是詞不達意,無法一一訴諸筆端,最后以本書中的一段話作為結束以此勉勵、提醒自己。
——由覺醒的父母撫養長大的孩子,不僅能與自己和諧相處,也能獲得發自內心的愉悅;還能發現宇宙的豐富多彩,知道如何找尋源源不斷的活水。這樣的孩子會將生活視為自己的一個伙伴,懷著好奇、興奮與敬畏之心去面對挑戰。由于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充滿了寧靜的內省與內在的快樂,所以當他們成為父母后,也會教導自己的孩子如何生活的快樂滿足。
。
《父母的心》寫的是在一艘輪船的甲班上有一位高貴的夫人和一對窮夫妻,窮人帶著三個聰明可愛的孩子,高貴的夫人卻沒有孩子。這一位高貴的夫人見了孩子,十分羨慕,就同窮人商量,領養窮人其中的一個孩子做為自已的后嗣,窮人想到一旦成為高貴夫人家的孩子,不僅能夠過上好日子,而且可以繼承富人的家業。并且高貴的夫人還要送一百元錢給窮人作為酬謝。這么優厚的條件下,窮人本該馬上答應,但他還是決定和妻子商量之后再作決定。窮夫妻考慮到生活實在太困難,就答應了高貴的夫人這個領養孩子的要求。于是,就有了后來這一對貧夫妻的三送三要——送了大兒子,又送二兒子去換大兒子,再送女兒去換二兒子,這一對窮夫妻最終還是舍不得孩子,把孩子都要了回來,他們放棄了那一百元錢。高貴夫人被這一家人、被這一對夫妻對孩子的愛所感動,她不但沒有堅持要領養孩子,而且還把這一筆錢送給了這一對夫妻。
在這篇小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對窮夫婦的生活是多少的貧窮和艱難,他們的三個孩子個個衣裳都污跡斑斑,窮人還有一個在吃奶的孩子,他們的經濟狀況已經容不得養活這一家六口人了。為了養活孩子們,窮人正打算到北海道去找工作,但是現在工作還沒有找到,一家人的生活怎么辦呢?高貴夫人的這一百元錢對他們一家人來說是多么的重要??!我們從這一對夫妻的三送三要中,從他們的送走孩子,又以各樣理由把孩子要回來,我們可以看出他們的內心深處對孩子是多么的不舍??!但是最終窮人說出自已心中的那一句醞釀已久的話:“與其把孩子送給別人,還不如全家一起挨餓……”這是多么坦誠的一句話??!這是多么感人之深的一句話??!作者把這一對夫妻那一顆愛孩子的心赤裸裸地展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明白了,不管多么優厚的條件,也割舍不斷父母對子女的感情,父母對兒女的愛是這個世界上最崇高的感情。
《父母的心》告訴了我們這個世界上最至親至愛的故事,父母對兒女割不斷的親情,讓我們看到了父愛如山,母愛如水!讓我們更加深深地印證了“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個永遠不變的大道理!所以,作為子女,我們要懂得父母的恩情,我們要懂得孝順父母,我們要有一顆孝敬父母的心!
《父母的覺醒》作者從心理學角度來探索、觀照父母與孩子成長過程中關系的方方面面,揭示了父母與孩子關系的真相,指引我們在養育孩子的神圣旅程中,穿越情感與精神的復雜地貌;其深刻的教養之道,不僅將孩子身體、思維、心靈的培養融為一體,也讓為人父母者得到充分的成長和享受。
每個人都會把自己想象成最好的家長,絕大多數人確實做得不錯,對自己的孩子也抱有深切的愛。我們會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絕對不是因為不夠愛他們,而是由于我們缺少一種為人父母的覺醒意識?,F實的情況是,我們大多數家長沒有意識到自己同孩子之間的互動規律;在家長和孩子之間,這種規律是固有地存在著的。
我們很少有人愿意反省一下自己是否覺醒;正好相反,大家對這個概念心懷抵觸。我們都懷有一種戒備的心態,不愿意聽人家評價自己的育兒風格和方法;一旦觸及到敏感地帶,我們立即會作出反彈。正因為如此,要想重新設計好同孩子的互動,首先要正視并重視這個問題。
父母缺乏覺醒,為此,孩子將要付出巨大的代價。過度的寵愛、過度的關注,這一切導致了許多孩子不快樂。這是因為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我們會將自身的情感延續到孩子身上;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我們會將自己未獲滿足的需求、沒有達成的期望、沒有實現的夢想傳遞給他們。這種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情感可能會奴役孩子,削弱他們的能力;這種潛意識如果得不到徹底清理,就會一代又一代地滲透下去。
唯有覺醒的力量才能制止這種回蕩在家庭中的痛苦循環。
因為是隨筆,所以隨意寫下了這樣的題目,然而隨之而來的是細思極恐,因為貌似隨意的蹦出,卻是深藏不露的真實存在。理想中的母子狀態是母慈子孝,現實中的真實是不時的雞飛狗跳;嬰幼兒時期相處模式的母慈子孝,到孩子開始上學,中年老母開始對理想、對成績、對習慣等等有了諸多期待時,相處模式開始萌芽雞飛狗跳并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前一秒的母慈子孝,一個話不投機,畫風立轉雞飛狗跳……。這樣的一幕幕,可能在我們的周圍熟悉地存在著,在所有中年老母的吐槽大會上頻頻“傳頌”著。
一直以來,我們可能也都承受著一些情緒的困擾,比如發過脾氣之后讓事情解決起來變得更糟,比如生氣之后的內傷療愈還要自我舔,比如發脾氣之后讓原本美好的母子關系釘上一顆釘子,我們需要設法拔出卻更擔心如何填平釘眼留下的印記。于是,我們學著成長,學著喂自己一些雞湯。然而更多的時候,是懊惱之后的反復,是一丁點小事情的一觸即發,是外在壓力下一點不如意的瞬間打回原形。直到讀到《父母的覺醒》這本書后,腦海中始終縈繞的一個詞——“自負感”的出現,仿佛讓我找到了癥結所在,如同黑暗中看到一絲光的興奮感,我理解的自負感就是我們理想中的想當然,我們理想中的完美的“別人家的孩子”的形象,有理想,有抱負,勤于思考,嚴于自律,具有自凈能力,可以高瞻遠矚地在還未實踐時就清楚地知道自己該選擇怎樣的處世方式,該選擇怎樣正確的道路。寫下這樣的話時,我自己也笑了。于是再次提醒自己,孩子是獨立于我們之外的真實存在的個體,有她自己的想法,有她自己的情感需求,有她自己探索世界探索生命的步伐和堅定。
盡管還是經常忘了這一點,于是想到了另外的話——“無條件的接納與尊重”,對這一點感觸最深的是讀書會引領人衛老師的眼睛。讀書會上,我常常盯著老師的眼睛和表情出神,甚至有時候是忽視了老師對書友問題的解讀的,因為特別特別喜歡那溫和的笑容中傳遞的肯定與尊重,如同溫潤的感覺慢慢流淌著,縈繞著。所以,讀書會上沒有絲毫壓力的聽著,說著,看著;品味著衛老師與她女兒小魚兒的對話,也由此更加感受到了,語言和表情都是有魔力的。也幻想著,自己可以創造一個如此溫馨的情感交流,努力著,努力著。
寫著寫著,想起了我的小寵物,一只可愛的小泰迪,愈發喜歡他的原因竟是,由于共同的熱愛,球球讓我和睿智熱情的麗欣結識,并由此走入了讀書會的群體,在這里經常從書友身上看到真實的自己,那么的熟悉,也驚喜于有的媽媽可以那么的睿智,獨特的視角,與兒子宛若朋友知己的親子關系,瞬間想起那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學習著,祝福著。
仿佛有太多的話,行走在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過程中,我們攜手努力著,只愿爬上眼角的`皺紋可以閃爍智慧的光芒,絲絲變白的發絲可以長些成熟的印記。下班回家的路上,一白天的晴空烈日突然黃沙漫天,覺得怎么那么像我們的情緒呢,讓孩子享受母慈子孝的時候,突然來個雞飛狗跳,心底升起了一絲厭惡,趕緊躲進樓道,無風無沙的安靜樓道瞬間有了家的味道,于是想起,孩子需要的港灣是我們,是這樣的——包容,理解,陪伴,溫暖,和風微醺,舒適自然!共勉!
補記:讀書會上書友們給予的肯定和贊揚讓我覺得汗顏,始終惴惴的是,文字之外的真實中我做得不好,真的是“說的比做的好多了”,于是內心有了不安,但一想起,也許我的讀書隨想在給自己提醒的時候,能給友友們也帶來一絲一毫的友情相助,我愿意真誠地與大家攜手在成長的路上,于是釋然了。最想說的是,讀書會上流淌的真誠和真實讓我們流連,想起書友的話,讀書會后回家的腳步都是輕快的,感恩遇見,結伴前行!
把讀書隨筆拿給女兒看,她說,媽媽寫得很好,雖稍稍有些亂,但很真誠。對的,我就喜歡這份真誠,感謝看到。
每一句話,每一個含義都深深的打動了我的內心,震撼了內在的自己。作為新一代的父母,自認為比我們的父輩更專注于孩子的教育、更懂得親子的互動、更愿意強調尊重和平等??墒钱斪x完這本書,按照作者對于父母的建議去覺醒時,才發現作為一個普通的,出生在那個時代的我,在自身成長的過程里,從原生的家庭環境、父母和兄弟姐妹當中,在不知不覺中傳承了家庭的文化,攜帶了家庭成員的基因,也塑成了當下自己的性格(這就是本我);可是由于自身在學校、社會、工作和生活中的學習和成長,在改變性格的同時,更多的是隱藏了很多自己都不了解的本我。所以覺醒就是去發現和尋找潛意識的自己,讓潛意識走向前臺,勇敢的去面對和提升自己,既是作為父母的我們成長的根本,也是我們確保孩子們能夠尋找到自己的保障。
作者薩巴瑞博士結合自己多年從事心理學研究的經驗,以及多年的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案例,首先強調了父母應該從心理上發現自己,才能真正的感受孩子、尊重孩子;從父母情感上追根溯源,才能夠好建立和孩子之間的深入感情,并在尊重和平等的基礎的教養孩子,并且成就自己。
“一旦開始追求長幼互動當覺醒和意識,我們就會感受到,無論我們到意圖有多么的,以往我們的舊模式仍然會出現?!薄坝X醒”就意味著對我們和孩子之間發生及經歷的事情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穩定的情緒,按照現實的本來面目去接納和應對而不是嘗試去控制和改變。
回想自己的成長之路,再看孩子一路的成長,我們曾經都是父母擁抱在懷里的寶貝,天真稚氣、純潔可愛、對大人依賴有加;再后來他們邁開小腿,在現實世界里前行探索,滿腹狐疑的不斷追尋著為什么;最終離開父母,走向學校和社會,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性格和自己……父母見證了孩子的成長和變化,曾幾何時,父母為了孩子的第一聲爸爸或者媽媽而熱淚盈眶,為孩子們人生邁出的第一步激動不已,為孩子收獲的第一個獎勵而興奮的夜不能寐,為孩子如愿的進入理想的中學而欣喜若狂…….
有多少次我們能夠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用一種覺醒的態度告訴自己,我不是一個受害者“為什么生活會讓我如此不幸”,而更是一個幸存者“我怎么樣利用這些不幸獲得更好的發展”,這樣在調整決定命運的人生態度上就尋找到了自己覺醒的力量。如何放棄虛榮心、控制欲去影響和改變孩子,而是更好的接納和接受一個孩子們的本性,并且用一種積極和“覺醒”,這樣才是真正教育的開始。因為只有父母能夠安頓好自己的身心,才能夠真正的幫助孩子去成長。
終于找到了,讓我慰籍自己的學術理由:在任何時刻學會用一顆平常的心,對待和接受孩子的好與不好,而無需再控制孩子按照自己的計劃和意愿行事。
“我們的孩子只會忠于他的自己角色,那時候,他們全然不關心我們這些家長所揪心的事情。在他們的眼里,有沒有優異的成績和特長,渾然不覺。孩子不會心思沉重的看待世間各種事情,只會扎進經驗的王國里,對任何冒險都愿意放手嘗試一番”。
是啊,就是因為我們一路走來,也許遇見了非常多的困難和問題,也許走了很多的彎路和挫折,也更因此收獲了知識和財富,所以我們在孩子面前就有了更多的自負。自負的我們,期望孩子能夠達到預期中的那個他,期望孩子能夠避免自己曾經走過的彎路,理由是因為我們的深愛,可是這種不對等的愛、充滿期許和回報的愛,恰恰讓我們和孩子之間形成了不平等的關系,也造就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無形的溝壑,溝通的障礙就此形成。
即使我們有最善意的動機,想要鼓勵孩子做最真實的自己,可是我們越想幫助孩子,自負感超強的我們就越想控制孩子的思想、行為和做事情的方式和計劃,失衡的天平即刻會阻礙我們和孩子的良好溝通,因為我們不是在培養一個“迷你版”的自己,而是在塑造一個真正的靈魂,否則長幼關系每每會被封鎖,而不是激發和激活了孩子的精神。
多年前,我不太想要孩子,一方面自己沒有長大,貪玩;另一方面,感覺要了孩子感覺比較麻煩,讀書、教育持久并且繁瑣。后來要了孩子之后,讀了多本育兒的書籍,尤其是williamdamo的兒童心理學手冊,發現對孩子或者一個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塑造,原生家庭的文化和父母的影響是及其深刻和重要。讀完,才發現我堅持的好個性和爸爸的性格緊密相關,急躁的脾氣也在成長的`過程里,模仿和學習我的爸爸。那時才猛然發現,與其說培養和教育孩子,倒不如陪伴孩子事實上,就是一個自己學習和完善的過程。所以那時我的msn的名字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長。我想這也許,就是特別認可《父母的覺醒》這本書的中心含義吧,所以閱讀之后,內心久久無法平靜,因為本書直擊我的內心,再次激發了早期為人父母時的沖動。
成人的性格一旦形成,變化的速度和改進的節奏是相當的緩慢,就復雜而言,從個人素養、工作的環境、經濟的狀況、生活的氛圍、家庭的壓力等;但簡單的講,懶惰是人的天性,改變和成長就意味著從舒適區走到另外一個陌生,甚至需要痛苦的付出的過程,所以自己在隨后為人父母的多年經歷里,工作、創業、移民和對未來的不確定形成的無形的焦躁,讓我成為一種不愿和孩子一起成長改變的理由,感謝《覺醒》這本書,重新喚醒了沉睡和懶惰的我,重新審視,自己進化。
孩子們已經在長大,但是我的人生之路還充滿了很多的期待和精彩,所以多一份變化和付出,就多一分收獲,更何況能夠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去成長、去變化又是多么的美妙和令人期待啊,《覺醒》給了我新的力量和方向,繼續前行和修行。
也許因為讀書和理解的功力不夠,也許是功利在作怪,總想從書中發掘一些改變和改進的方法,好像是本書中比較欠缺的地方。另外,本書雖然用詞精準,文采超越一般學術文章,可是總體感覺全書的結構和邏輯上沒有特別的清晰。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pingyujiyu/58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