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是一種具有指導作用的文本,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并學習如何寫作。請大家注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參考學習。
教學設計思路:。
在教學時,應注意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背景下主動建構新知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科特點,堅持以啟發探究性原則為主,綜合運用講授、談話、討論、觀察直觀教具、電化教學等多種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力求作到因材施教。
評課意見。
1.能以問題引入,問題的設計能結合學生的認知結構和生活背景,能從學科知識結構的角度把前面所學內容與本節課所學內容聯系起來。
3.設計生活化、社會化、活動化的教學情境,豐富互動內容。
創設社會化情境,如在《癌細胞》的教學中,通過介紹癌癥的種類和發病情況,再提問:癌細胞是怎樣產生的?致癌因子有哪些?怎樣預防癌癥?使學生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學習生物學。并進一步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4.教學資源的直觀性,能根據教學內容準備多媒體電子課件等。直觀材料展示、運用恰當準確。能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進行探究,有效的為教學服務。
5.合理綜合運用各種教法。堅持啟發性教學原則,利用講授、談話、討論、電化教學等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力求做到因材施教。
6.教師能根據教學實際,精心設計一些帶有思辨性的問題和帶有開放性的話題,如在《細胞全能性》的教學中,教師提問了如下的問題:已經發生高度分化的細胞,還能像受精卵那樣再分化成各種細胞形成完整個體嗎?科學家發現了一株名貴而珍稀的花卉植物,你能在短時間內培育出幾萬株該種植物嗎?這種問題的提出,學生一定有話可說,學生的思維得到啟發,能積極地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學生興趣濃厚、課堂氣氛好。
7.教師民主型的教學風格,能為互動式教學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能對學生產生強有力的影響。和諧、民主的課堂,是學生實現自身價值的課堂。那些與教師有著融洽、朋友式關系的學生具有更強的內在學習動機和更多的能動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學會“屈尊”和“傾聽”,教師要變專制型或權威型的師生關系為伙伴型或合作型的師生關系,使學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學生才能敢想、敢說、敢問。教與學的關系應該是平等、協商的,而不是君臨天下式的,低下身子和學生一起學習,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只有和諧相融,才能使課堂教學煥發勃勃生機,才能為構建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學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
8.能結合所教學生知識背景制定教學目標、并符合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
9.全體成員都能積極參與活動,分工合作,能在討論中暴露學生的認知障礙,并通過組內和組間討論解決。
10.練習教學:每個知識點教學完成后,能用形成性練習完善并鞏固學生的知識結構。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1、教學目標方面。
重視學生的智力開發和能力培養,鼓勵學生在做中學,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養方法明確。
2、教學內容方面。
教學設計要合理、嚴謹,對教學內容分析、處理恰當,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容量適度,環節連貫、緊湊。能揭示知識的內在聯系,重點突出,難點把握準確。課堂結構能按學生的實際而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及年齡心理,對學生有吸引力。很值得我們學習。
3、教學方法方面。
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風,較好地達成知識目標。在教學中還專門設置了《豌豆花的觀察》這個實驗,很好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良好。
不足之處:對于遺傳學的相關概念,孫老師是使用串講的形式進行的,但是落實的還不是很徹底,略顯混亂,因此有部分學生明顯跟不上老師的進度。
在講解“孟德爾的假說的解釋”這個知識點時,課件的文字偏多,其實可以插入圖片,使教學更加直觀形象,課時容量過大,因此超時了,拖堂我們并不提倡。
二、華僑中學的xx老師的課。
楊豪老師是異地教學,教學難度明顯大于孫老師,但是楊老師還是為我們展示了一節成功的課。楊老師上課的班是普通班,他能夠很好估計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設計,優點如下:
1、教學目標。
2、教學內容。
教學設計要合理、嚴謹、無科學性錯誤,雖然沒有孫老師那么多的經驗,但是一樣能夠做到揭示知識的內在聯系,重點突出,難點把握準確。
3、教學方法。
能很好的遵循直觀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和鞏固性原則,利于學生的學習,教學效果良好。
缺點:
楊老師講的太多,學生動手的時間太少,有滿堂灌的嫌疑,應該多提問學生。師生互動應該多一些。楊老師上了50分鐘的課,嚴重超時。上課過程學生的反應略顯沉悶。小結不是很到位。
2.對《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同課異構課的簡評。
石北中學周海英。
孫老師和楊老師上的是《遺傳和進化》第一章第一節《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的內容。兩位老師根據學生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教學方式。下面我簡單地說說我自己對這兩節課的看法。
對孫老師的課,我個人的看法如下:
優點:1、倡導探究性學習。孫老師面授的群體是銳志班的學生,因此她采用了“做”中學的教學方法。如觀察豌豆花、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勤于動手,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2、在探究性學習活動中,問題是核心的要素。孫老師以問題為線索引導學生通過質疑和推理來學習孟德爾的遺傳實驗的雜交實驗。同時,還重視課堂生成性問題的啟發和引導。3、孫老師教態自然、親切,課堂氣氛活躍。
不足之處和建議:1、教學中沒能及時進行引入新內容,如在進行觀察一對相對性狀雜交實驗的實驗現象的同時,可以及時地根據觀察的現象提出顯性性狀、隱性性狀和性狀分離的相關信息。2、在用孟德爾的假說相對比較抽象,學生閱書并不一定能夠對此內容很好地理解,這部分內容是重點也是難點,教師可以用假說的內容詳細分析實驗。
楊老師的課我認為有以下特點:
優點:1、楊老師整節課都表現得很從容,笑容可掬,很有活力,很有感染力。2、楊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在教學中滲透德育,進行思想教育。如了解孟德爾的生平,又如在進行雜交實驗現象分析時引導學生把自己想象成孟德爾,鼓勵學生思考。
3、楊老師對新授知識講得很細,如辨別相對性狀、顯性性狀、隱性性狀、性狀分離等新知識。
不足之處及個人建議:
1、這一節課的時間分配不是很合理,這節課的難點是對分離現象的解釋,對孟德爾的顯隱性的判斷等假說解釋得不夠深入透徹,而過多的時間放在前面,如把自交、雜交知識解釋得很全面,在進行實驗現象分析時,把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判斷講解得很細。我個人認為這部分內容暫時不需要在這個時候講解,因為這會影響學會對現象分析、解釋這一條主線的思路,而且這一節是學生進入遺傳學的第一課時,讓學生有個初步認識即可,在以后的教學中再深化,可能效果會更好。2、楊老師對用假說的解釋實驗現象過于簡潔,并且在講解遺傳圖解時,用倒推方式推出各代的遺傳因子組成,既要鼓勵學生走孟德爾的科學道路,但又把當時還沒出現的減數分裂知識牽引進去,不符合當時科學發展的邏輯。3、有知識傳授方面還有一點點小漏洞,就是關于自交的解釋有點理解不恰當。
以上都是我個人的看法,不對之處請糾正。
3.評課書面稿。
培才高級中學周利。
4.《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一)》聽課反饋。
番禺區東涌鎮魚窩頭中學麥桂珍。
在4月8日的廣州生物教研中,我在廣州市第四中學聽了孫惠珍老師和楊豪老師的兩節課,講的是相同的內容——《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兩位老師各有自身的教學風格,都有很多亮點。同時反思自己的課堂,著實覺得有很多可以學習借鑒的內容。
首先,就孫惠珍老師的課,談談自己的感受。本節課的亮點有:
1.教師素質:在課堂中以自己的家庭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藉此導入新課,引導學生進行注意聯系實際生活,學生表現出極大的求知欲,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的理念。
2.教學編排:在本節課中,孫老師讓學生觀察豌豆花、進行模擬實驗,通過學生活動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處理實驗數據,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動機,體現了“倡導探究性學習”的教學理念。
3.教學方法:在課堂中現代化教學設施的應用適時、適度,在本節課中,孫老師在講授模擬實驗的過程中,讓學生進行實驗的同時,用電腦統計實驗結果,這樣可以立即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運用秒表來計時,讓學生有緊迫感來完成學習任務,提高了教學效率,并且可以可以及時調整教學。
本節課的亮點很多,教學語言精煉、用詞準確,教師自己講的少,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但有我認為也有可以進一步改進的地方,比如:課堂上教師設計的教學內容的容量稍微多了點。建議教師可以適當地處理教學內容,可以讓對分離現象的解釋的模擬實驗推后再講,讓重點更加突出,同時讓學生把握難點。
其次,就楊豪老師的課,談談自己的感受。本節課的亮點有:
1.教學目標:本節課教學目標的確立把握到位,知識目標明確,能力目標在授課的過程中實行的較好,及時讓學生反饋教學,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較好地發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2.導入新穎:楊老師在導入時,以“融合遺傳”來推理,黑人與白人生下的孩子是否為“斑馬人”呢?這樣的導入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能使學生所學到的知識得到復習和鞏固,從而引出本節課要講的內容,并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進入課堂。
3.課堂效果:教學任務按時完成,課堂氣氛好,學生學習積極性高,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并能夠傾聽、協作、分享,多項互動,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和配合教師教學,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的新課程理念。
本節課的亮點很多,但也有我認為可以進一步改進的地方,比如:讓學生探討,尋找問題答案,教師不用過多地去“干擾”學生。通過學生活動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全部學生都能參與進去,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同時,課堂上適時地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小組代表表達不充足時,組內其他成員加以補充。
在本次教研中,我從中學到了許多好的教學方法,使我在真正的教學過程中遇到同樣的問題時能夠用得上。同時,反思自己的課堂,著實覺得我們不能只顧著自滔滔不絕的講解,忽略了對學生思維的訓練。學生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必須讓學生多參與到學習中去。于是,特讓自己進行總結與反思,以期盡量完善自己的教學。
5.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一)評課。
作為本次課題的主講人之一,我覺得同課異構是一種探討教學的很好的方法,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而且教學理念不同,雖然上同樣的內容,但是,會有不同的亮點或者創新之處,同時,不同的聽課教師會持有不同的觀點,大家就會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評課觀點,對自己的評課也可以說是一種教學反思。
孫老師在講這一課時,用的`班級是廣州市第四中學的睿智班,這個班共有36名同學,基本上是理解力、執行力都比較高的學生,通過觀察,我發現他們學習能力很強,比較會聽課,知道何時該記筆記,怎樣看書都。孫老師根據自己學生的特點,結合新課標要求,盡量讓學生動起來,參與到課堂中,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兩個探究實驗,其中,學生自己進行去雄的操作,感受人工雜交技術中該注意到的細節問題。對性狀分離進行模擬實驗,讓學生體會孟德爾假說,整個過程中,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是,在講解孟德爾實驗假說時,讓學生看書,先看到孟德爾的假說,然后讓學生寫遺傳圖譜,學生自己思考的就相對少一些,學生理解就不是很深刻,如果讓學生根據老師的恰當引導,把自己想象成孟德爾進行假設、推理,就在無形中滲透了“假說—演繹”的科學方法。然后根據學生的推理,再結合課本的四點假說進行總結,效果可能會更好。
究學案則結合書本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試驗進行,讓學生理解關鍵概念。其中,尤其是在講解性狀分離的解釋時,我先通過第一點假說,板書自己推理的遺傳圖譜的一部分,從中設疑,引導學生,根據我的推理思路和減數分裂的內容(學生學習過),把自己當做孟德爾對實驗進行推理。讓學生通過小組協作,寫出自己認為合理的遺傳圖譜,然后投影學生的學案,從中挖掘問題,圍繞上下代關系,一步步設疑,讓學生想辦法解決問題。最后,結合書本上的假說,進行總結。自己認為比較好的是整個過程中,我盡量做到語調抑揚頓挫,充滿激情。板書規整,能結合課本實驗與探究學案,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我的講課過程中,我的目的想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但是可能引導還不是很到位,所以學生有時會提不出問題,這點還要繼續挖掘提問的技巧和引導的技巧。其次,還要改進的是像孫老師學習,看能否設計相關動手的實驗或者實物,讓學生加深印象。
黃自由老師的上課風格給我下了很深的印象,具體如下:
1、課堂結構安排嚴謹:知識點之間環環相扣,過渡自然,既能對前面所學知識進行總結,又能引出下一問題。如:“既然突變和基因重組是隨機的,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發生定向改變,那么什么才會使基因發生定向改變呢?”這一過渡就能很好的體現這一點。時間的分配也很合理,密度適中,重點突出,效率高。
2、教學語言獨具特色:楊老師的語言最大的一個特點是,抑揚頓挫,富于變化。讓學生一聽就知道哪些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語速上的變化能使學生改變對一個問題的關注程度。另外,楊老師的語言也非常生動形象,極具啟發性,對學生思維的培養有很大的幫助。
4、注重學生能力培養:楊老師善于采用啟發誘導的方式,來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的做法是:采用問題的方式,將學生的思維層層的深入。如本節課中的探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其中要求學生作出假設,楊老師就采用循循善誘的方法來引導學生作出假設。
5、教學設計思路清晰:教學思路的層次,脈絡清晰,首先是對上節課的內容進行回顧,“什么是種群”,“什么是基因頻率”再回憶種群基因庫頻率不發生改變的五大條件。從而引出在自然狀況下不存在這樣的種群,比如有可遺傳的變異產生,再回憶可遺傳的變異有哪些,可得出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然后再由此引入新課,突變和重組是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頻率發生定向的改變。再通過探究得出:自然選擇使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再通過課堂小結的形式來概括本節課的內容。最后有反饋評價,進一步鞏固教學目標。最重要的是:楊老師的這種教學思路實際運作的效果非常好,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且將知識點落實到位。
俗話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也談談這節課中值得思考的地方:
1、如果能加上一些板書,可能會給學生留下更深的印象,增加課堂效果,雖然現在多媒體應用廣泛,但傳統的板書仍然需要。
2、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還不夠強。如果能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思考、多一些小組合作討論的話,也許會更好。
總之,這是一堂成功的課,值得我學習、借鑒的課。
1、目標方面。
重視學生的智力開發和能力培養,鼓勵學生在做中學,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養方法明確。
2、教學內容方面。
教學設計要合理、嚴謹,對教學內容分析、處理恰當,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容量適度,環節連貫、緊湊。能揭示知識的內在聯系,重點突出,難點把握準確。課堂結構能按學生的實際而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及年齡心理,對學生有吸引力。很值得我們學習。
3、教學方法方面。
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風,較好地達成知識目標。在教學中還專門設置了《豌豆花的觀察》這個實驗,很好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良好。
不足之處:對于遺傳學的相關概念,孫老師是使用串講的形式進行的,但是落實的還不是很徹底,略顯混亂,因此有部分學生明顯跟不上老師的進度。
在講解“孟德爾的假說的解釋”這個知識點時,課件的文字偏多,其實可以插入圖片,使教學更加直觀形象,課時容量過大,因此超時了,拖堂我們并不提倡。
二、華僑中學的xx老師的課。
楊豪老師是異地教學,教學難度明顯大于孫老師,但是楊老師還是為我們展示了一節成功的課。楊老師上課的班是普通班,他能夠很好估計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設計,優點如下:
1、教學目標。
2、教學內容。
教學設計要合理、嚴謹、無科學性錯誤,雖然沒有孫老師那么多的經驗,但是一樣能夠做到揭示知識的內在聯系,重點突出,難點把握準確。
3、教學方法。
能很好的遵循直觀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和鞏固性原則,利于學生的學習,教學效果良好。
缺點:
楊老師講的太多,學生動手的時間太少,有滿堂灌的嫌疑,應該多提問學生。師生互動應該多一些。楊老師上了50分鐘的課,嚴重超時。上課過程學生的反應略顯沉悶。小結不是很到位。
2.對《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同課異構課的簡評。
石北中學周海英。
孫老師和楊老師上的是《遺傳和進化》第一章第一節《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的內容。兩位老師根據學生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教學方式。下面我簡單地說說我自己對這兩節課的看法。
對孫老師的課,我個人的看法如下:
優點:1、倡導探究性學習。孫老師面授的群體是銳志班的學生,因此她采用了“做”中學的教學方法。如觀察豌豆花、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勤于動手,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2、在探究性學習活動中,問題是核心的要素。孫老師以問題為線索引導學生通過質疑和推理來學習孟德爾的遺傳實驗的雜交實驗。同時,還重視課堂生成性問題的啟發和引導。3、孫老師教態自然、親切,課堂氣氛活躍。
不足之處和建議:1、教學中沒能及時進行引入新內容,如在進行觀察一對相對性狀雜交實驗的實驗現象的同時,可以及時地根據觀察的現象提出顯性性狀、隱性性狀和性狀分離的相關信息。2、在用孟德爾的假說相對比較抽象,學生閱書并不一定能夠對此內容很好地理解,這部分內容是重點也是難點,教師可以用假說的內容詳細分析實驗。
楊老師的課我認為有以下特點:
優點:1、楊老師整節課都表現得很從容,笑容可掬,很有活力,很有感染力。2、楊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在教學中滲透德育,進行思想教育。如了解孟德爾的生平,又如在進行雜交實驗現象分析時引導學生把自己想象成孟德爾,鼓勵學生思考。
3、楊老師對新授知識講得很細,如辨別相對性狀、顯性性狀、隱性性狀、性狀分離等新知識。
不足之處及個人建議:
1、這一節課的時間分配不是很合理,這節課的難點是對分離現象的解釋,對孟德爾的顯隱性的判斷等假說解釋得不夠深入透徹,而過多的時間放在前面,如把自交、雜交知識解釋得很全面,在進行實驗現象分析時,把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判斷講解得很細。我個人認為這部分內容暫時不需要在這個時候講解,因為這會影響學會對現象分析、解釋這一條主線的思路,而且這一節是學生進入遺傳學的第一課時,讓學生有個初步認識即可,在以后的教學中再深化,可能效果會更好。2、楊老師對用假說的解釋實驗現象過于簡潔,并且在講解遺傳圖解時,用倒推方式推出各代的遺傳因子組成,既要鼓勵學生走孟德爾的科學道路,但又把當時還沒出現的減數分裂知識牽引進去,不符合當時科學發展的邏輯。3、有知識傳授方面還有一點點小漏洞,就是關于自交的解釋有點理解不恰當。
以上都是我個人的看法,不對之處請糾正。
培才高級中學周利。
4.《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一)》聽課反饋。
番禺區東涌鎮魚窩頭中學麥桂珍。
在4月8日的廣州生物教研中,我在廣州市第四中學聽了孫惠珍老師和楊豪老師的兩節課,講的是相同的內容——《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兩位老師各有自身的教學風格,都有很多亮點。同時反思自己的課堂,著實覺得有很多可以學習借鑒的內容。
首先,就孫惠珍老師的課,談談自己的感受。本節課的亮點有:
1.教師素質:在課堂中以自己的家庭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藉此導入新課,引導學生進行注意聯系實際生活,學生表現出極大的求知欲,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的理念。
2.教學編排:在本節課中,孫老師讓學生觀察豌豆花、進行模擬實驗,通過學生活動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處理實驗數據,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動機,體現了“倡導探究性學習”的教學理念。
3.教學方法:在課堂中現代化教學設施的應用適時、適度,在本節課中,孫老師在講授模擬實驗的過程中,讓學生進行實驗的同時,用電腦統計實驗結果,這樣可以立即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運用秒表來計時,讓學生有緊迫感來完成學習任務,提高了教學效率,并且可以可以及時調整教學。
本節課的亮點很多,教學語言精煉、用詞準確,教師自己講的少,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但有我認為也有可以進一步改進的地方,比如:課堂上教師設計的教學內容的容量稍微多了點。建議教師可以適當地處理教學內容,可以讓對分離現象的解釋的模擬實驗推后再講,讓重點更加突出,同時讓學生把握難點。
其次,就楊豪老師的課,談談自己的感受。本節課的亮點有:
1.教學目標:本節課教學目標的確立把握到位,知識目標明確,能力目標在授課的過程中實行的較好,及時讓學生反饋教學,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較好地發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2.導入新穎:楊老師在導入時,以“融合遺傳”來推理,黑人與白人生下的孩子是否為“斑馬人”呢?這樣的導入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能使學生所學到的知識得到復習和鞏固,從而引出本節課要講的內容,并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進入課堂。
3.課堂效果:教學任務按時完成,課堂氣氛好,學生學習積極性高,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并能夠傾聽、協作、分享,多項互動,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和配合教師教學,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的新課程理念。
本節課的亮點很多,但也有我認為可以進一步改進的地方,比如:讓學生探討,尋找問題答案,教師不用過多地去“干擾”學生。通過學生活動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全部學生都能參與進去,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同時,課堂上適時地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小組代表表達不充足時,組內其他成員加以補充。
在本次教研中,我從中學到了許多好的教學方法,使我在真正的教學過程中遇到同樣的問題時能夠用得上。同時,反思自己的課堂,著實覺得我們不能只顧著自滔滔不絕的講解,忽略了對學生思維的訓練。學生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必須讓學生多參與到學習中去。于是,特讓自己進行與反思,以期盡量完善自己的教學。
5.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一)評課。
作為本次課題的主講人之一,我覺得同課異構是一種探討教學的很好的方法,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而且教學理念不同,雖然上同樣的內容,但是,會有不同的亮點或者創新之處,同時,不同的聽課教師會持有不同的觀點,大家就會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評課觀點,對自己的評課也可以說是一種教學反思。
孫老師在講這一課時,用的`班級是廣州市第四中學的睿智班,這個班共有36名同學,基本上是理解力、執行力都比較高的學生,通過觀察,我發現他們學習能力很強,比較會聽課,知道何時該記筆記,怎樣看書都。孫老師根據自己學生的特點,結合新課標要求,盡量讓學生動起來,參與到課堂中,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兩個探究實驗,其中,學生自己進行去雄的操作,感受人工雜交技術中該注意到的細節問題。對性狀分離進行模擬實驗,讓學生體會孟德爾假說,整個過程中,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是,在講解孟德爾實驗假說時,讓學生看書,先看到孟德爾的假說,然后讓學生寫遺傳圖譜,學生自己思考的就相對少一些,學生理解就不是很深刻,如果讓學生根據老師的恰當引導,把自己想象成孟德爾進行假設、推理,就在無形中滲透了“假說—演繹”的科學方法。然后根據學生的推理,再結合課本的四點假說進行總結,效果可能會更好。
究學案則結合書本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試驗進行,讓學生理解關鍵概念。其中,尤其是在講解性狀分離的解釋時,我先通過第一點假說,板書自己推理的遺傳圖譜的一部分,從中設疑,引導學生,根據我的推理思路和減數分裂的內容(學生學習過),把自己當做孟德爾對實驗進行推理。讓學生通過小組協作,寫出自己認為合理的遺傳圖譜,然后投影學生的學案,從中挖掘問題,圍繞上下代關系,一步步設疑,讓學生想辦法解決問題。最后,結合書本上的假說,進行總結。自己認為比較好的是整個過程中,我盡量做到語調抑揚頓挫,充滿激情。板書規整,能結合課本實驗與探究學案,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我的講課過程中,我的目的想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但是可能引導還不是很到位,所以學生有時會提不出問題,這點還要繼續挖掘提問的技巧和引導的技巧。其次,還要改進的是像孫老師學習,看能否設計相關動手的實驗或者實物,讓學生加深印象。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生物教學大綱(供試驗用)》(以下簡稱新大綱)指出,高中生物學課程要使學生獲得關于生命活動基本規律的基礎知識教育,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觀察、實驗、思維和自學等能力,提高科學素質,同時還要向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其中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
辯證唯物主義是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通過生物課的教學,向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不僅可以使學生深入理解生物的特征和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等基本知識,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和認識問題,還可以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新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中包含著哪些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在教材編寫中怎樣體現這些觀點呢?對此,我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高中生物學課程中幾個重要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在高中生物教學內容中,有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內容,其中包含四個重要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一)世界的物質性的觀點。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世界,除了運動著的物質之外,再沒有別的東西存在。新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充分體現了這一觀點。
無論何種生物,它們的身體都是由各種化學元素以及無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合物構成的。每一種生物時刻都在進行著新陳代謝。新陳代謝是生物體最基本的生命活動形式,生物體的其它各種生命活動,如生殖、發育、遺傳和變異等,都是在新陳代謝的基礎上進行的。生物體自身生命活動的調節,也是通過一定的物質實現的。新大綱中關于生命的物質性的內容很多,充分說明生物不僅是物質的,而且是運動著的物質。
(二)普遍聯系的觀點。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統一整體。宇宙間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總是同周圍其它事物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著。新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中有很多內容體現了這一觀點。
生物體自身內部的各個部分之間是相互聯系的。生物體的內部結構之間、生物體各個器官系統的生理功能之間、生物體各個器官系統的結構與功能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的。雖然生物體的各個器官系統各有一定的形態結構和功能,但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誰也不能孤立存在。生物與生物之間也是相互聯系的'。自然界中的生物,雖然形態各異,多種多樣,但都體現了統一性,它們都具有相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都遵循共同的生命活動規律。生物與其生活環境之間也是相互聯系的。一方面,所有生物都依賴于它的生活環境而生存;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動又影響著它周圍的環境。
通過以上論述可以知道,無論是生物體內部還是生物之間,無論是生物還是非生物,都處于普遍聯系之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
(三)永恒發展的觀點。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于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一成不變的東西是不存在的;變化發展的趨勢是復雜的代替簡單的,高級的代替低級的,有生命力的代替無生命力的。新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中也有很多內容體現了這一觀點。
生物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從細胞的水平來看,細胞有分裂、生長、分化、衰老、死亡的發展變化;從個體水平來看,生物個體有生長、發育、生殖、衰老、死亡的發展變化;從物種的水平來看,生物界種類繁多的物種是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由低級到高級的進化發展而來的;從生態系統的水平來看,有群落的演替以及生物與環境的共同進化等。
由上述可知,生物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不僅如此,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四)對立統一的觀點。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內部在任何時候都存在著矛盾,矛盾的兩個方面,既對立又統一,從而推動著事物的發展。在新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中,有以下幾方面的內容可以充分說明這一觀點:
第一,同化與異化的對立統一。生物體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動――新陳代謝是由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這兩個相輔相成的過程組成的。同化作用是合成有機物、貯存能量的過程,異化作用是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的過程。這兩種作用是相互對立的、不同的生命活動過程,但是又相互依賴、相互統一的。它們在生物體內是同時、偶聯進行的,共同決定著生物體的存在和延續。
第二,遺傳和變異的對立統一。生物體的遺傳特性屬于生物體的穩定性、保守性;變異特性則屬于生物體的前進性、創造性。兩者是相互對立的。但是,變異是在遺傳的基礎上產生的,而遺傳又是過去發生的變異積累的結果,因此,兩者又是相互統一的。正因為生物具有遺傳性,才能保持物種的相對穩定和生物類型的區別;又因為生物具有變異性,才可能產生新的性狀,并導致物種的變化發展。因此,遺傳性和變異性這一對矛盾,既對立又統一,推動了整個生物界的變化發展,是生物界由低等到高等、由簡單到復雜進化發展的基本動力。
第三,生物與環境的對立統一。生物體受環境中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響,它必須不斷適應環境的變化才能生存。同時,生物體一切生命活動也時刻影響和改變著環境??梢?,生物體與其生活環境是一個對立統一的整體。
通過以上教學內容,可以使學生體會到對立統一的觀點,進而認識到對立統一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內部存在的、推動其發展的普遍規律。
二、關于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的幾點建議。
(一)要體現好高中生物教材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方面的教學目標。
新大綱的教學目標明確規定:通過生物教學,要使學生“初步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認識生物體和生物界。了解生物體結構與功能、局部與整體的統一;生物體與環境的相互關系。了解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多樣性。初步形成生物進化觀點和生態學觀點,逐步建立科學的世界觀”。新大綱同時指出,高中生物教學內容含有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因素。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和認識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通過關于生物與環境知識的學習,對學生進行生態學觀點和環境保護意識的教育;通過關于生物界的發展的科學事實的學習,對學生進行生物進化觀點的教育。對于教材編寫者來說,應該按照新大綱規定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學目標的要求、認真研究新編高中生物教材的改革,編寫好新教材。
(二)要選擇和組織好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的知識內容。
高中生物學教材是結合生物學基礎知識的教學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如世界的物質性的觀點、普遍聯系的觀點、永恒變化的觀點、對立統一的觀點等,每一個觀點可以反映在不同的生物知識內容中。例如,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觀點,貫穿在整個教學內容中,幾乎每一部分知識內容都包含著這個觀點。同一部分知識內容,又可以同時反映幾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例如,“生物的新陳代謝”,既可以反映世界是運動著的物質,各種事物是相互聯系的,又可以反映事物是永恒變化的,還可以反映同一事物的內部是對立統一的。那么,應該通過哪些知識內容、進行哪方面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呢?怎樣才能既體現辯證唯物主義規律的普遍性而又使教學具有重點,既能體現各個觀點之間是相互聯系的而又不面面俱到呢?這就成為我們需要認真解決的問題。
高中生物教材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要根據辯證唯物主義的幾個基本觀點、高中生物教材的內容特點和高中學生的接受能力,確定高中生物教材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方面的重點,即重點進行哪幾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關于這一點新大綱已有規定,本文在第一部分也有敘述,這里不再重復。然后,解決這幾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需要通過哪些知識內容來體現的問題。這是我們研究的重點。筆者認為,在選擇和組織知識內容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每個觀點都應該有一組知識點來說明。只有這樣,才能使每個觀點建立在眾多事實的基礎上,而使學生體會到辯證唯物主義規律的普遍性。
第二,每個觀點都要選擇1~2個能夠明顯體現這個觀點的典型內容,作為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的重點?!吧奈镔|基幢、“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生物的新陳代謝”等是體現世界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典型內容;“生命的物質基幢、“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生物與環境”等是體現物質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統一整體的典型內容;“生物的生殖和發育”、“生物的進化”等是體現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典型內容;“同化和異化”、“遺傳和變異”則是體現對立統一觀點的典型內容。通過這些典型內容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對相應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有初步的理解,然后再引導他們在同類型內容的教學中,舉一反三地逐步加深對這個觀點的認識。
第三,選擇的內容可以有部分的交叉,也就是說,同一部分知識可以排在不同的觀點組里,用來說明幾個觀點。這樣有利于學生體會各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之間的聯系性。
確定了高中生物教材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方面的重點,選擇和組織好了與之相對應的知識內容,就能使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具有計劃性,既有觀點又有充分的事實,既全面又有重點,切實得到落實。
(三)要努力研究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在教材中的表達方法。
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不是空洞地說教式進行的,而是要密切結合知識教育進行的,結合得越緊密,教學效果越好。怎樣才能使知識教育與觀點教育緊密地結合起來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第一,要在章節的教學目標方面做到知識與觀點具有內在的聯系。也就是說,知識要能明顯地、充分地說明觀點,而觀點則可以貼切地、深入地解釋知識。例如,“生物的新陳代謝”與“對立統一”的觀點,“生物的進化”與“永恒變化”的觀點,就具有內在聯系,可以在教學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很重要,如果教學目標的知識與觀點沒有內在的聯系,就很難使教材的知識與觀點有機結合。
第二,要在教材結構方面做到知識與觀點相互協調、有機結合。也就是說,在安排教材的知識內容時,要把知識和與它有內在聯系的、相互對應的觀點組合在一起,這樣編寫教材,就可以使知識教育與觀點教育進程一致、有機結合、相輔相成。
第三,要用滲透的方法進行觀點教育。新大綱指出,進行思想教育“要做到潛移默化,寓德于教”,“要克服脫離教學實際的空洞說教”。因此不宜在教材中去專門講述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而是應該把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滲透到有關的教學內容中去,有意識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編寫教材,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在進行某個觀點教育時,也不能一上來就提出這個觀點,而是隨著知識由淺入深逐步展開的進程,把這個觀點逐漸滲透到知識內容中去,待總結知識的時候,就可以水到渠成地歸納出這個觀點。例如,在講述新陳代謝的過程這部分內容時,可以使學生體會到事物內部是存在矛盾的,而且矛盾雙方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在講述新陳代謝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時,使學生體會到是矛盾雙方的相互作用推動著事物的發展,從而形成對立統一的觀點。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新大綱所規定的教學內容中所含有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素材是十分豐富的。我們要認真領會,不斷加深認識,并且把它們有機地滲透到教材中去。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落實高中生物教材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的目的要求,才能使學生在學到生物學基礎知識的同時,受到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教育。
教材既是知識的載體,也是師生共同探究新知、獲得發展的媒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隨著生物科學日新月異,教育心理學理論不斷推陳出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日趨現代化。課程設置正從生物學科內小綜合到綜合理科不斷發展,初中階段正在探討實施綜合性活動課程,必修課和選修課的課程體系普遍推廣,而現階段高中設置綜合理科課程的條件還不成熟。因此,高中生物教材現代化,以適應教學理論、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課程設置的現代化問題就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1996年初,由我國170位著名科學家合作研究、集體撰寫的論著《21世紀初科學發展的趨勢》中指出:“生命科學因研究客體的極端重要和復雜,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求又非常迫切,完全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出現革命性變化,發展成為科學革命的中心?!弊鳛榭缡兰o的基礎生物學教材,要充分考慮到生物學的科學地位變化,力爭盡可能做到在整個自然科學領域中科學觀念具有指導性,科學原理具有基礎性,科學方法具有通用性,科學思維具有普遍性。
在人們的生活中,科學印象的形成往往是通過學習生物學獲得的。生物學中常用的對照實驗方法、黑箱方法作為科學方法同樣適用于其它自然科學;現代“老三論”的信息論、控制論、系統論都以研究生物體和生命現象為己任;現代“新三論”中,耗散結構理論研究的系統與外界環境的邊際效應,協同論研究的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系,突變論研究的遠離平衡狀態的復雜體系發生質變的規律都與生命科學密切相關;生物體與外界環境之間以及生物體內部各部分之間都不斷進行著物質的交換、能量的轉變、信息的傳遞,而物質、能量、信息則是自然科學的共同研究對象;生命活動的調節過程、遺傳信息的傳遞則屬于信息論的研究內容;生命過程中普遍存在的體溫調節、激素調節、行為調節、生態平衡的調節等反饋調節模式均為控制論的研究實例。上述內容可以經過高度簡化、形象化,有機地、隱性地滲透進入教材。
2.教材內容現代化,體現時代特點,貼近現代生活,建立能夠適應新世紀的生物學知識結構。
長期以來,我國教材的特點是理論性和系統性較強,但對科學的實用性、實踐性和社會性關注不夠,現代科學知識的滲透速度也較慢,這樣容易造成難以適應現代生活、現代技術和現代職業的多層次需求。
食用纖維雖然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但可刺激消化道蠕動,具有預防便秘、痔瘡、腸癌、膽石癥,控制肥胖,降低血漿膽固醇等多種功能。食物成分中缺乏食用纖維的介紹,脫離了現代人注重食用精糧,“十男九痔”的生活現狀,不利于矯正較為普遍的偏食現象,有悖于我國傳統的飲食文化。
從實際出發,聯系日常生活,就會使學習變得更加有趣,更為生動活潑,更易啟迪思維。例如“光合作用”一節教材,若將環境因子中光和溫度對光合作用的影響加進去,就既聯系了生態因子的作用,也突出了科學的實踐性和價值觀。
原核生物中的藍藻,其名稱很易聯想到屬于真核生物的其它藻類,這是以前依據自然標本將其列入真核生物的錯誤延續下來的,現在很多教材和論著均已改為藍細菌,更能體現它屬于原核生物的本質特征。
隨著rna酶(ribozyme,又譯核酸酶)和抗體酶(abzyme,antibodyenzyme)在科技文獻中頻頻出現,對于酶的化學本質和催化功能的認識已有很大改觀。酶催化的“鎖與鑰匙學說”已被公認,它也非常符合中學生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特征,很多教材都有介紹。
建立完善的認知結構決定于教材的系統性,那么怎樣在盡量不增加教材篇幅,不增加課業負擔的前提下將教材編得更有系統性呢?筆者認為以下處理方式值得借鑒:(1)盡可能多地編寫有利于理解教材,有利于形成認知結構,富于概括性的圖表。如將脊椎動物各綱的主要特征通過一個比較表體現出來。(2)抓住學科結構、生命的基本特征這兩條主線,完善教材的結構。如動植物呼吸作用,本質相同,途徑相似,應該綜述。若將兩者分開敘述,植物代謝中側重物質變化,動物代謝側重能量變化,增加了篇幅,也有重復之嫌,割裂了本來就密不可分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給人以只見樹木、難見森林之感。
有人認為滲透現代知識會增加課業負擔。筆者認為這主要是教育教學觀念問題。首先,僅僅作為教學環節之一的教材,即使編得再淺顯,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現存的課業負擔問題。其次,教材的系統性有著鮮明的時代性,滲透現代知識同時也意味著要淘汰那些過于陳舊的教學內容。
從教材編著來看,課業負擔的輕重決定了教材中論點的多少和深淺,而概括性的認知圖表,論證性的論據,包括科學事實、生活常識、經典實驗,能夠促進概念、原理的消化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反而降低了課業負擔。當然要減輕課業負擔,最值得研究的還是將現代生物學知識引入中學教材的方法和技巧,在充分研究中學生原有認知結構、認知特點、思維方式、學習習慣的前提下,根據教學大綱的規范而進行:1)轉錄按需索取,排除與大綱規定的知識項目無關或關系不密切的部分;2)概括獵取所需知識項目的思維線索;3)簡化除去可能將思維引向歧途的枝節情境;4)形象化設計模式圖、結構圖、流程圖和表格。
至今仍對自然科學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巴甫洛夫運用分析和綜合相統一的思維方式創立了高級神經活動學說;哈維以實驗思維方法創立了血液循環學說;林耐科學地處理和運用知識信息創立了本質分類法。
人們驚嘆弗萊明發現青霉素的機遇,而忽視了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留意意外之事,善于捕捉機遇,這同樣是科學方法。人們高度評價科學進化論和分子生物學的偉大成就,卻忽視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薛定鍔的《生命是什么》所蘊藏的科學觀念對于科學發展的推動遠遠超過了相應的科學知識本身。
上述內容的滲透宜用隱性處理和顯性處理相結合的原則:科學過程、科學方法宜進行顯性處理,科學觀念、科學思維宜進行隱性處理。
4.加速教材系列化進程,科學地運用教材指導教學改革,調控教材評價。
一般認為離開了教學內容的改革去侈談教學方法的改革是危險的。但是另一方面,啟用新教材實施教學時,教師往往有一種惰性,他們自覺不自覺地還是運用原有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去處理教材,這都顯著削弱了啟用新教材的意義。
鑒于以上兩種情況,要盡快實施教材系列化,出版與新教材配套的教學指導書、參考書、教師手冊、練習冊、教學掛圖、聲像出版物、多媒體軟件。特別是教參,要針對不同教學內容,充分考慮到城鄉差異、南北差異、不同類型學校的差異,選擇多種教學方法,提供最優化的教學方案,有效指導,促進教學改革。通過配套練習冊調控教學評價過程中試題的難度,確實做到培養能力,提高素質,減輕負擔。
誠然,中學教材的基礎性和現代化在很大程度上互相對立,而且難以統一,特別是我國現階段,很多不發達地區教育觀念和教學設施還遠未得以改變,盲目追求和過分強調教材“現代化”是不可取的。但是在當代科學不斷分化和再綜合的進程中,還要恪守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系統性,崇尚百科全書式教材,反而將很多現代社會急需的科學知識拒于書外,并非辯證唯物主義的,這些都無助于教材現代化。
怎樣將矛盾的雙方有機統一起來,找到基礎性和現代化的綜合點,絕非是一個簡單的取舍問題,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討。
教材既是知識的載體,也是師生共同探究新知、獲得發展的媒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隨著生物科學日新月異,教育(-上網第一站xfhttp教育網)心理學理論不斷推陳出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日趨現代化。課程設置正從生物學科內小綜合到綜合理科不斷發展,初中階段正在探討實施綜合性活動課程,必修課和選修課的課程體系普遍推廣,而現階段高中設置綜合理科課程的條件還不成熟。因此,高中生物教材現代化,以適應教學理論、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課程設置的現代化問題就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1.盡可能體現出21世紀的生物學地位。
1996年初,由我國170位著名科學家合作研究、集體撰寫的論著《21世紀初科學發展的趨勢》中指出:“生命科學因研究客體的極端重要和復雜,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求又非常迫切,完全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出現革命性變化,發展成為科學革命的中心?!弊鳛榭缡兰o的基礎生物學教材,要充分考慮到生物學的科學地位變化,力爭盡可能做到在整個自然科學領域中科學觀念具有指導性,科學原理具有基礎性,科學方法具有通用性,科學思維具有普遍性。
在人們的生活中,科學印象的形成往往是通過學習生物學獲得的。生物學中常用的對照實驗方法、黑箱方法作為科學方法同樣適用于其它自然科學;現代“老三論”的信息論、控制論、系統論都以研究生物體和生命現象為己任;現代“新三論”中,耗散結構理論研究的系統與外界環境的邊際效應,協同論研究的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系,突變論研究的遠離平衡狀態的復雜體系發生質變的規律都與生命科學密切相關;生物體與外界環境之間以及生物體內部各部分之間都不斷進行著物質的交換、能量的轉變、信息的傳遞,而物質、能量、信息則是自然科學的共同研究對象;生命活動的調節過程、遺傳信息的傳遞則屬于信息論的研究內容;生命過程中普遍存在的體溫調節、激素調節、行為調節、生態平衡的調節等反饋調節模式均為控制論的研究實例。上述內容可以經過高度簡化、形象化,有機地、隱性地滲透進入教材。
2.教材內容現代化,體現時代特點,貼近現代生活,建立能夠適應新世紀的生物學知識結構。
長期以來,我國教材的特點是理論性和系統性較強,但對科學的實用性、實踐性和社會性關注不夠,現代科學知識的滲透速度也較慢,這樣容易造成難以適應現代生活、現代技術和現代職業的多層次需求。
食用纖維雖然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但可刺激消化道蠕動,具有預防便秘、痔瘡、腸癌、膽石癥,控制肥胖,降低血漿膽固醇等多種功能。食物成分中缺乏食用纖維的介紹,脫離了現代人注重食用精糧,“十男九痔”的生活現狀,不利于矯正較為普遍的.偏食現象,有悖于我國傳統的飲食文化。
從實際出發,聯系日常生活,就會使學習變得更加有趣,更為生動活潑,更易啟迪思維。例如“光合作用”一節教材,若將環境因子中光和溫度對光合作用的影響加進去,就既聯系了生態因子的作用,也突出了科學的實踐性和價值觀。
原核生物中的藍藻,其名稱很易聯想到屬于真核生物的其它藻類,這是以前依據自然標本將其列入真核生物的錯誤延續下來的,現在很多教材和論著均已改為藍細菌,更能體現它屬于原核生物的本質特征。
[1][2][3]。
教材既是知識的載體,也是師生共同探究新知、獲得發展的媒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隨著生物科學日新月異,教育心理學理論不斷推陳出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日趨現代化。課程設置正從生物學科內小綜合到綜合理科不斷發展,初中階段正在探討實施綜合性活動課程,必修課和選修課的課程體系普遍推廣,而現階段高中設置綜合理科課程的條件還不成熟。因此,高中生物教材現代化,以適應教學理論、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課程設置的現代化問題就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1.盡可能體現出21世紀的生物學地位。
1996年初,由我國170位著名科學家合作研究、集體撰寫的論著《21世紀初科學發展的趨勢》中指出:“生命科學因研究客體的極端重要和復雜,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求又非常迫切,完全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出現革命性變化,發展成為科學革命的中心?!弊鳛榭缡兰o的基礎生物學教材,要充分考慮到生物學的科學地位變化,力爭盡可能做到在整個自然科學領域中科學觀念具有指導性,科學原理具有基礎性,科學方法具有通用性,科學思維具有普遍性。
在人們的生活中,科學印象的形成往往是通過學習生物學獲得的。生物學中常用的對照實驗方法、黑箱方法作為科學方法同樣適用于其它自然科學;現代“老三論”的信息論、控制論、系統論都以研究生物體和生命現象為己任;現代“新三論”中,耗散結構理論研究的系統與外界環境的邊際效應,協同論研究的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系,突變論研究的遠離平衡狀態的復雜體系發生質變的規律都與生命科學密切相關;生物體與外界環境之間以及生物體內部各部分之間都不斷進行著物質的交換、能量的轉變、信息的傳遞,而物質、能量、信息則是自然科學的共同研究對象;生命活動的調節過程、遺傳信息的傳遞則屬于信息論的研究內容;生命過程中普遍存在的體溫調節、激素調節、行為調節、生態平衡的調節等反饋調節模式均為控制論的`研究實例。上述內容可以經過高度簡化、形象化,有機地、隱性地滲透進入教材。
2.教材內容現代化,體現時代特點,貼近現代生活,建立能夠適應新世紀的生物學知識結構。
長期以來,我國教材的特點是理論性和系統性較強,但對科學的實用性、實踐性和社會性關注不夠,現代科學知識的滲透速度也較慢,這樣容易造成難以適應現代生活、現代技術和現代職業的多層次需求。
食用纖維雖然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但可刺激消化道蠕動,具有預防便秘、痔瘡、腸癌、膽石癥,控制肥胖,降低血漿膽固醇等多種功能。食物成分中缺乏食用纖維的介紹,脫離了現代人注重食用精糧,“十男九痔”的生活現狀,不利于矯正較為普遍的偏食現象,有悖于我國傳統的飲食文化。
[1][2][3]。
1.說出群落的垂直結構與水平結構。
2.通過觀察討論,運用歸納與概括,得出群落的空間結構。
3.能夠利用群落的結構,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探究。
4.懂得合理開發利用生物資源。
重點: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概念。
難點:影響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的因素。
(一)新課導入
1.復習導入,提問:種群的空間結構包括哪些?
(均勻分布、隨機分布、集群分布。)
2.追問:群落的空間結構有哪些?
(二)新課教學
1.垂直結構
(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別由草本植物,灌木和喬木形成群落。)
植物分布有什么特點呢?什么原因導致的?
(出現分層現象;由于光照導致。)
教師補充講解垂直結構。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數群落有明顯的分層現象,把這種分層的現象稱為垂直結構。
(2)結合材料,提問: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結構為動物創造了什么條件呢?
(為動物創造了棲息空間和食物。)
展示植物不同分層,鳥類種類不同的圖片,提問:植物的垂直結構會對動物造成哪些影響?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結構,為動物創造了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因此動物也有類似的分層現象。)
2.水平結構
教師展示某草地群落水平結構的圖片,講解水平結構的概念。
展示某草原的分布圖,組織學生同桌之間互相討論:影響水平結構的主要因素?師生共同總結。
(地形的變化、土壤濕度和鹽堿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長特點的不同,以及人與動物的影響等因素都是群落的水平結構的影響因素。)
(三)鞏固提高。
出示熱帶雨林的一幅圖片,學生描述動植物的分布以及導致這種分層的原因。
(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回顧群落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
作業:回家搜集一下我國的立體農業資料。
1、通過分析甲狀腺的調節過程,說明甲狀腺激素分泌的分級調節和反饋調節的機制。
2、通過分級調節和反饋調節的機制體會生命的結構是有層次的,各層次之間是有聯系的。
3、嘗試運用反饋調節的原理,解釋缺碘性地方性甲狀腺腫的致病機理。
4、學會合理膳食,形成健康的生活狀態。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甲狀腺激素分泌的調節機制。
【難點】運用甲狀腺激素分泌的'調節機制來分析生活實例。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創設情境導入,展示地方性甲狀腺腫患者圖片,提問:地方性甲狀腺腫的患病機理是什么?
(食物中缺碘)。
講解碘與甲狀腺激素的合成有關,追問:甲狀腺激素在體內是如何分泌調節的?引出課題。
(二)新課教學。
1、甲狀腺激素的作用。
教師提問:甲狀腺激素是由哪一內分泌腺分泌的呢?
(甲狀腺)。
教師講解甲狀腺激素可以促進細胞代謝速率加快,增加產熱,抵御寒冷。
引導學生思考:當你站在寒風中瑟瑟發抖時,你的機體為了抵御寒冷做了哪些反應?
(外在的身體反應和體內甲狀腺激素分泌的增加。)。
過渡:甲狀腺激素的分泌是如何增加的呢?
2、甲狀腺激素分泌的分級調節。
復習與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有關的激素和腺體。
(下丘腦分泌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垂體分泌促甲狀腺激素,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
教師講解甲狀腺激素的調節過程以及甲狀腺激素的調節方式屬于分級調節。
3、甲狀腺激素分泌的反饋調節。
教師啟發提問:如果體內甲狀腺激素含量過高會怎樣?
(當血液中甲狀腺激素含量過高時,會反過來作用于垂體和下丘腦,抑制促甲狀腺激素和促甲狀腺激素釋放的合成釋放,從而體內調節甲狀腺含量。)。
教師追問:這種調節屬于哪種調節方式?
(反饋調節)。
(三)鞏固提升。
地方性甲狀腺腫的患病機理是什么?
(甲狀腺激素分泌的量減少,對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和促甲狀腺激素的反饋作用,使其分泌量增加。引起甲狀腺增生,造成甲狀腺腫。)。
(四)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并提示在日常飲食中要合理膳食。
(五)布置作業。
課下思考如果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又會引起人體什么疾病呢?
四、板書設計。
理解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細胞形態多樣性與功能多樣性的關系。
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比較。
技能::顯微鏡高倍鏡的使用。
觀察不同細胞的差異。
情感態度::認同科學探索是一個曲折漸進的過程。
認識水華對環境的影響以及禁采發菜的意義。
教學重難點:顯微鏡高倍鏡的使用;細胞的多樣性,特別是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比較是本課的重點。而了解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用具:實驗材料、顯微鏡、ppt幻燈片。
課前準備:準備好實驗的材料(選取多少種細胞?)。
教學內容。
使用顯微鏡的高倍鏡觀察集中細胞。
第一課時的課后練習。
教師活動。
引導學生觀察課本彩圖,回憶4種細胞的來源以及復習在初中階段所了解的細胞的結構。
簡單復習一下顯微鏡的使用。用幻燈片指導學生制作臨時裝片并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并以問題作為引導:你觀察的是什么細胞;從低倍鏡轉換到高倍鏡后,視野發生了怎么樣的變化?為什么要先用低倍鏡找到目標并將其移動到視野中央,再轉換高倍鏡?嘗試用簡圖來描述一下你觀察的細胞;你認為造成細胞形態結構差異的原因是什么?(同種生物之間和不同種生物之間比較)。
小結,造成細胞形態結構差異的原因由于功能上的差異。
課后聯系第1、2題。
第一題:答案是b。
第二題:(1)上皮組織細胞、角質保護層細胞、皮下結締組織細胞;表皮細胞、保衛細胞、葉肉細胞、導管細胞、篩管細胞。(2)共同點: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相異點:植物細胞有細胞壁,液泡和葉綠體。(3)因為兩者都有多種組織有機結合,并有一定生理功能。
學生活動。
思考并回答問題。
制作臨時裝片并觀察。思考討論老師的問題,并作出回答交流。
完成練習。
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第二課時)。
細胞學說及其建立過程。
課后練習。
科學前沿。
本章小結。
自我測試。
導出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概念、以及兩者之間的代表生物。(真核細胞如動物、植物、真菌;原核細胞如細菌、藍藻)。
以藍藻作為例子介紹原核細胞的生活習性。
1.什么是藍藻,身邊熟悉的藍藻有那些代表生物?(發菜、水華)水華對環境的影響和禁采發菜的環保意義。
2.形態:比較小,營養方式。細菌主要以寄生、腐生為主,而藍藻可以進行光合作用。
3、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只有擬核。
4、用幻燈片比較一下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不同點。然后比較兩者的相同點,突出細胞核與擬核物質組成的共同性。
設問:被譽為現代生物學三大基石是什么?(達爾文的進化論、孟德爾遺傳理論、細胞學說)。
簡單地解釋細胞學說的三個要點:第一個要點描述了生物是由細胞組成;第二要點描述了細胞的生命活動;第三要點描述細胞的繁殖。(可以以設問的方式來引導學生講)。
以討論題引導學生閱讀“細胞學說建立過程”的資料。
課后練習3:根本區別是有無成形的細胞核;共性是細胞核的組成物質。
(略)。
比較兩種細胞的差異,討論并回答問題。(實驗中所觀察到的細胞都有成型的細胞核,而大腸桿菌的細胞內沒有成形的細胞核)。
嘗試解釋細胞學說的內容。
閱讀資料,討論問題并進行交流匯報。(1、例如科學發現是曲折,漫長的;2、主要是闡明了生物界的同一性;3、例如對神創論有力的打擊等。
北京各區重點高中分班考試數學考察知識點總結。
北京四中數學考察知識點:高中學習方法。
數論、方程、直線型、平面幾何之三角形五心與圓冪定理、平面解析幾何初步、圓錐曲線。
人大附中數學考察知識點:
排列組合、數論、數列、不等式、平面幾何解析初步、圓錐曲線。
海淀重點中學數學考察知識點:
方程、二次函數、三角形與四邊形、直線型、平面幾何之三角形五心與圓冪定理。
西城重點中學數學考察知識點:
方程、二次函數、排列組合、三角形與四邊形、直線型、平面幾何之三角形五心與圓冪定理。
東城朝陽重點中學數學考察知識點:
方程、二次函數、排列組合、三角形與四邊形、直線型、平面幾何之三角形五心與圓冪定理。
學生能夠識記沼蝦、河蟹、園蛛、蜈蚣的形態結構特點,了解沼蝦、河蟹的經濟意義以及園蛛、蜈蚣與人類的關系,識記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
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通過比較沼蝦和蟹的形態結構,使學生掌握分析比較技能。通過對四種動物的學習,使學生歸納出節肢動物的特征,培養的問題分析和綜合問題解決的能力。
通過學習節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認識和了解自然界中節肢動物的多樣性,增強保護有益動物、防止有害動物的意識。
本節的重點在于教授四種節肢動物的形態結構及其主要特征,難點在于歸納出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由于這些代表動物在外部形態上有很大差別,學生難以理解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只有明確它們各自的特點并逐步找出共同點,才能歸納出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
蝗蟲、沼蝦、河蟹(雌、雄)、園蛛、蜈蚣的實物和掛圖、實物投影設備(除河蟹外,其他放在不同的培養皿中)。
通過實物導入,啟發學生思考,引出本課的主要問題。教師可以用一些問題來引導學生的思考,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主題的理解,也是讓學生了解本課學習的必要性。
(1)引導學生觀察沼蝦、河蟹、園蛛、蜈蚣的形態結構特點,并進行列舉、比較和歸納。
(2)教師呈現蝗蟲、沼蝦、園蛛、蜈蚣的掛圖,歸納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
(3)舉例說明節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并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讓學生認識和了解自然界中節肢動物的多樣性,加強保護有益動物、防止有害動物的意識。
在本堂課結束之前,讓學生認識和了解本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并在鞏固過程中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本課程所需時間為1學時。
贊揚上一堂課學生制作的昆蟲標本,種類豐富,質量優異。學生應通過實物投影展示沼蝦、河蟹、園蛛和蜈蚣的活體標本或投影片/掛圖。提問學生:這些動物是否為昆蟲?實際上,這些動物都屬于節肢動物而非昆蟲。這樣一來,我們可以在此講解前幾幅圖的內容,既節省了第一節課的時間,也解決了本節課的導言問題。
關于沼蝦、河蟹、園蛛和蜈蚣的形態特點,我們可以按照蝗蟲內容的方法,讓學生自己設計表格。教師應邊觀察、邊指導、邊總結,讓學生了解每個動物各部分的形態特點,然后比較各個動物結構上的異同,最終找出它們的共性,以此得出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特別到普遍,又由普遍到特別。同時,這種方法能夠教會學生一種有效的學習思維方法。教師要指導學生如何掌握這種學習方法,這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學會如何學習"比"學習具體知識"更具價值。
在涉及沼蝦的教學時,教師應特別強調生活在城市的學生和平時食用的蝦的不同之處。平時食用的蝦屬于海水生物,而沼蝦(也稱為青蝦)是淡水生物。對此,教師可以通過展示沼蝦的活體或標本,或者使用沼蝦的掛圖來進行講解。同時,在大屏幕上,出現提綱:沼蝦的身體由幾部分組成?這些部分又有哪些結構特征?沼蝦在水中生活,因此呼吸方式應該是怎樣的?學生應該如何發現沼蝦的.呼吸器官?雌性沼蝦是直接在水中產卵嗎?學生應觀察實驗桌上的沼蝦,并回答以上提問。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進行引導,并與學生一同完成板書上的表格。
關于蟹的教學,可以使用河蟹或海蟹來演示。城市和農村學生對于蟹都能夠有感性的認識,因此只需要在實物投影上展示一只蟹即可。不過,教師需要說明是河蟹還是海蟹。
在園蛛的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在采集園蛛標本時,留心注意觀察園蛛吐絲、結網和捕食昆蟲的過程,并撰寫觀察報告,匯報觀測到的結果。教師應給予糾正不當的地方。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問學生一些問題,例如:所有蜘蛛都會結網嗎?蜘蛛雖然與昆蟲很像,但它們真的屬于昆蟲嗎?教師出示實物投影下的活體園蛛,通過此來理清園蛛的形態結構,并幫助學生歸納、完成板書表格。教師可以重點講解園蛛紡織器的結構,以及園蛛是如何通過結網捕獲昆蟲的。園蛛對于農業生產有什么良好的影響?學生也可以通過計算識別每666.7平方米(即1畝)稻田內約有3萬至8萬只蜘蛛,如果每個蜘蛛每天消滅5~8只農業害蟲,那么每666.7平方米稻田的蜘蛛每天大約能消滅多少只農業害蟲?學生因而意識到蜘蛛能夠幫助防治農業害蟲,減少農藥對環境的污染,這也是防治計劃的意義所在。通過振奮人心的例子——威靈頓將軍,學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到園蛛的防治作用。如果將這個例子放在講解園蛛的前面作為一個導言,也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對學習園蛛更感興趣。同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成為更深入地了解園蛛,因為可以分享園蛛的趣聞。
在蜈蚣的教學中,教師應當提供蜈蚣標本和觀察指南,幫助學生制作板書表格。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比較不同動物不同部位的特點,并用彩色粉筆畫出特征。同時,教師也可以使用實物投影下的活體昆蟲,例如蝗蟲、沼蝦、園蛛和蜈蚣,讓學生摸一摸標本,觀察它們表面有什么不同,身體是否分節,足和觸角是否分節。學生需要思考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并在幫助學生完成板書的過程中鞏固他們對節肢動物的理解。
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節肢動物與人類以及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并使他們認識到節肢動物是自然界中最大的動物類群,與人類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維持生態平衡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學習節肢動物的知識,合理利用節肢動物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服務,是我們學習這個內容的最終目的。
1.作為溶劑,水是生物體內物質運輸的xx。
2.水分子通過膜的擴散,叫xx。當外界溶液濃度高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會因xx而發生質壁分離。細胞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中都有水的生成,在有氧呼吸中發生在xx過程中,在光合作用中發生在xx過程中。
1.水循環:主要路線是從地球表面通過xx進入大氣圈,同時又不斷地從大氣圈通過xx回到地面。
2.酸雨:是由于燃燒煤、石油和天然氣所產生的xx的氧化物,與大氣中的水結合而形成酸性的產物,使雨水呈酸性。
3.水體富營養化:是由于水體受到如化肥等無機物的污染,使水生植物大量生長,造成水中生物死亡的現象。被人類排放到水體中的污染物包括8類:即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體、xx、xx(包括除草劑和洗滌劑)、其他礦物質和化學品、水土流失的沖擊物、放射性物質、來自電廠的廢熱等。
2.滲透失水電子傳遞碳反應。
2.硫和氮。
3.化學肥料殺蟲劑。
聚焦科技掃描知識。
水利工程與生態工程是同步進行并且密不可分的,特別是對于我國等發展中國家,水利的開發利用又是必須的,水利工程的實質都是為了解決水資源的時間、空間分布不均衡的問題,但我們還要清醒地認識到水利工程給環境可能帶來負面的影響。
1.改善水庫周邊環境。
由于調運大量的水,使的水庫周圍空氣濕度增大,有利于植物的大量生長,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
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
2.防止洪澇災害。
三峽大壩的建成,有效地減輕長江洪水災害對中游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平原湖區生態與環境的嚴重破壞,以及洪災給人們心理造成的威脅。大壩還攔截了大量的`泥沙,降低了下游湖區淤積的速度,有利于湖區對洪水的調節和蓄水。
3.改善大壩上游的航運條件。
水力發電站。
4.開發清潔能源——水電能。
利用大壩水力發電,是可持續發展的清潔能源。水電與火電相比,可減少燃煤、燃油對環境的污染。
然而,大型水利工程也不可避免地會帶來一些消極或不利的影響。
5.破壞原生態系統的生物生活環境。
如果不按規律辦事,單純以水利工程建設為目的,會進一步增加水土流失的現象,如小灣水電站建設過程中的水土流失現象非常嚴重。
三峽大壩建成后,該地區食物鏈結構破壞,例如中華鱘有到長江上游產卵繁殖的習性,大壩修建正好隔斷了中華鱘溯河逆流的路途,使其繁殖和生存受到嚴重影響。
6.改變兩岸土壤特性。
由于生土淺表化,加之水庫兩岸的滲漏使地下水升高,造成土壤次生鹽堿化、沼澤化,使植物不能更好地生存,在坡度較大地區還會誘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災害。
7.誘發地震。
地殼結構可能會發生變化而為地震創造了條件。
8.水質的變化。
由于庫區水流速度減慢,如果兩岸生活污水、工業污水不經治理就直接排放,可能會引起水體富營養化,造成水質惡化。
1.河流湖泊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果庫區泥沙淤積,會影響庫區及周圍生物的生存。
2.河流是多種生物的棲息地和物種庫。
任何一條河流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交織在一起,共生共存,處于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中。
3.水利工程是人類自身發展必需的,要科學地規劃、設計和管理。
綱舉目張理清結構。
良好的社會環境有利于水利工程的實施,良好的經濟條件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只有對自然規律的理解深刻才能自覺遵守自然規律,通過合理的、科學的規劃和設計,將水利工程對生態的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
突破難點化解疑點。
1.為什么說節水比調水更重要?
探究發現:解決水資源時間分布不均,主要靠修水庫多蓄水;解決水資源空間不均,主要依靠調水。但是我國水資源問題短缺,靠修水庫、建調水工程,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建設節水型社會才是解決我國干旱缺水問題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戰略舉措。
調水水量有限,改變不了北方地區人均水資源緊缺的根本格局。而且缺水嚴重的地區,仍然存在著嚴重的浪費水的現象。
治理污水確實需要花很多的錢,而且還不能增加水量,但非做不可。節水,是個建設什么樣社會的問題、是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我發現。
2.大壩建成會導致哪些生態環境問題?
探究發現:
(1)移民問題。
關系到人的生存權和居住權的調整,是當今世界性難題。
(2)對泥沙和河道的影響。
從生態學角度講,在河流上建壩,阻斷了天然河道,導致河道的流態發生變化,引發整條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征發生改變,導致上游泥沙淤積。
(3)水體變化帶來的影響。
水體容易受到污染,蒸發量增加等。
(4)對魚類和生物物種的影響。
特別是對某些魚類洄游的影響。解決的辦法有兩個:一是建魚梯、魚道,二是進行人工繁殖。
(5)地質災害。
修建大壩后可能會觸發地震、崩岸、滑坡等不良地質災害。
(6)潰壩。
我的發現。
重點――癌細胞的主要特征;難點――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區別。
ppt幻燈片、癌癥及其治療的記錄片
學生收集關于致癌因子的信息
(一)引入及癌細胞的特征
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應變由人們對癌癥的恐懼,設問:什么是癌癥呢?講述癌細胞的概念、主要特征。展示一些癌細胞的圖片,與正常細胞進行比較。
進入情境,回答問題
(二)致癌因子
先讓學生列舉自己了解的致癌物質,再對學生的發言進行歸納,致癌因子的種類。補充遺傳因素,遺傳因素也是在外部條件誘發下產生癌細胞的。
原癌基因與抑癌基因的相互作用,適當補充癌癥發展的過程。
根據生活經驗,列舉致癌物質
(三)癌癥的防止
介紹一些生活中避免接觸致癌因子的做法。讓學生說說了解到的哪些癌癥的治療方法,然后介紹現代醫學治療癌癥的方法,展望未來可能采取的治療手段。
說出自己了解的癌癥治療方法。
(四)練習
高等植物的葉綠體存在于細胞質中,葉綠體呈 色、 形,高倍顯微鏡下清晰可見。
1、初步掌握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2、觀察葉綠體形態和分布。
觀察細胞質的流動
活細胞中的細胞質處于不斷流動的狀態,用 的運動作為標記可觀察細胞質的流動。
1、掌握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2、通過顯微鏡的實際觀察的實際觀察,理解細胞質流動是一種生命現象。
光照、室溫條件下水中培養黑藻
取一片幼嫩的小葉
臨時裝片:清水+小葉+蓋玻片
低倍觀察葉片細胞
高倍觀察葉綠體的`流動及流動方向
1、細胞質的流動受細胞的代謝狀況和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增進細胞代謝作用的因素,如適宜的光照、溫度、ph值、生長素等,都可以促進細胞質的流動。反之,不利的環境變化和某些化學藥品,如麻醉劑等,則可抑制細胞質的流動。
2、在做此實驗時,如果發現細胞質不流動,或者流動很慢,應立即采取措施,加速其細胞質的流動。其方法有三種:一是進行光照,即在陽光或燈光下放置15~20分鐘;二是提高盛放黑藻的水溫,可加入熱水將水溫調至25℃左右;三是切傷一小部分葉片。
1、普通光學顯微鏡是生物學實驗中最常用的儀器之一,試回答下列關于顯微鏡使用中的有關問題:
(1)一細胞或物體被顯微鏡放大50倍,這時“被放大50倍”是指該細胞或生物體的( )
a、體積 b、表面積 c、像的面積 d、長度或寬度
(2)當顯微鏡的目鏡為10×,物鏡為10×時,視野范圍內看到一行相連的8個細胞,若目鏡不變,物鏡換成40×時,則在視野中可看到這行細胞中的--------------------( )
a、2個 b、4個 c、16個 d、32個
(3)用4臺顯微鏡觀察黑藻細胞。在相同環境中, 若視野的明暗程度相仿,反光鏡的選用一致,則:顯微鏡的光圈最大的一臺是( );目鏡和物鏡均最短的一臺是( );觀察到的細胞數目最多的一臺是-------------------------------------------------------------( )
a、目鏡15×和物鏡45× b、目鏡15×和物鏡10×
c、目鏡5×和物鏡10× d、目鏡5×和物鏡45×
2、選擇蘚類作為觀察葉綠體材料的原因與下列哪項無關---------------------------------( )
a、制片簡單 b、葉綠體清楚 c、葉子薄而小 d、細胞質流動速度快
3、用高倍鏡觀察比用低倍鏡觀察到的細胞數目、大小和視野的明暗情況依次為---( )
a、多、大、亮 b、少、小、暗 c、多、小、暗 d、少、大、暗
4、觀察細胞質流動時,觀察的最佳部位是---------------------------------------------------( )
a、葉的邊緣細胞 b、靠近葉脈部位的細胞 c、葉片表皮細胞 d、保衛細胞
5、把葉綠體作為細胞質流動的標志是因為--------------------------------------------------( )
a、葉綠體在不同強度光照射下會以不同面向著光源
b、如果沒有標志物,細胞質的流動難以觀察
c、只有葉綠體等顆??梢砸苿?,細胞質基質不流動
d、細胞基質是流動的,細胞器是不運動的
6、張小攀同學在觀察變形蟲臨時裝片時,發現視野中有一較大的變形蟲,但在圖象上有一小片污物,影響對變形蟲的觀察。
(1)在不調換目鏡和物鏡的情況下,她應如何判斷污物在何處?寫出操操作步驟。
1、(1)d (2)a (3)a、b、c 2、d 3、d 4、b 5、b
6、(1)先輕輕移動裝片,觀察污物是否隨著移動,如果隨著移動,則污物在裝片表面或內部;如果移動裝片,污物不動,一般在鏡頭上,可先轉動目鏡,看污物是否轉動,如果污物隨著轉動,說明污物在目鏡上,否則可能在物鏡上。
(2)用吸水紙在一側吸引內部液體,使污物與變形蟲分開。
1.作為溶劑,水是生物體內物質運輸的________。
2.水分子通過膜的擴散,叫________。當外界溶液濃度高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會因________而發生質壁分離。細胞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中都有水的生成,在有氧呼吸中發生在________過程中,在光合作用中發生在________過程中。
1.水循環:主要路線是從地球表面通過________進入大氣圈,同時又不斷地從大氣圈通過________回到地面。
2.酸雨:是由于燃燒煤、石油和天然氣所產生的________的氧化物,與大氣中的水結合而形成酸性的產物,使雨水呈酸性。
3.水體富營養化:是由于水體受到如化肥等無機物的污染,使水生植物大量生長,造成水中生物死亡的現象。被人類排放到水體中的污染物包括8類:即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體、________、________(包括除草劑和洗滌劑)、其他礦物質和化學品、水土流失的沖擊物、放射性物質、來自電廠的廢熱等。
2. 滲透 失水 電子傳遞 碳反應
2.硫和氮
3.化學肥料 殺蟲劑
聚焦科技掃描知識
水利工程與生態工程是同步進行并且密不可分的,特別是對于我國等發展中國家,水利的開發利用又是必須的,水利工程的實質都是為了解決水資源的時間、空間分布不均衡的問題,但我們還要清醒地認識到水利工程給環境可能帶來負面的影響。
1.改善水庫周邊環境
由于調運大量的水,使的水庫周圍空氣濕度增大,有利于植物的大量生長,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
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
2.防止洪澇災害
三峽大壩的建成,有效地減輕長江洪水災害對中游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平原湖區生態與環境的嚴重破壞,以及洪災給人們心理造成的威脅。大壩還攔截了大量的泥沙,降低了下游湖區淤積的速度,有利于湖區對洪水的調節和蓄水。
3.改善大壩上游的航運條件
水力發電站
4.開發清潔能源——水電能
利用大壩水力發電,是可持續發展的清潔能源。水電與火電相比,可減少燃煤、燃油對環境的污染。
然而,大型水利工程也不可避免地會帶來一些消極或不利的影響。
5.破壞原生態系統的生物生活環境
如果不按規律辦事,單純以水利工程建設為目的,會進一步增加水土流失的現象,如小灣水電站建設過程中的水土流失現象非常嚴重。
三峽大壩建成后,該地區食物鏈結構破壞,例如中華鱘有到長江上游產卵繁殖的習性,大壩修建正好隔斷了中華鱘溯河逆流的路途,使其繁殖和生存受到嚴重影響。
6.改變兩岸土壤特性
由于生土淺表化,加之水庫兩岸的滲漏使地下水升高,造成土壤次生鹽堿化、沼澤化,使植物不能更好地生存,在坡度較大地區還會誘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災害。
7.誘發地震
地殼結構可能會發生變化而為地震創造了條件。
8.水質的變化
由于庫區水流速度減慢,如果兩岸生活污水、工業污水不經治理就直接排放,可能會引起水體富營養化,造成水質惡化。
1.河流湖泊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果庫區泥沙淤積,會影響庫區及周圍生物的生存。
2.河流是多種生物的棲息地和物種庫
任何一條河流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交織在一起,共生共存,處于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中。
3.水利工程是人類自身發展必需的,要科學地規劃、設計和管理。
綱舉目張理清結構
良好的社會環境有利于水利工程的實施,良好的經濟條件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只有對自然規律的理解深刻才能自覺遵守自然規律,通過合理的、科學的規劃和設計,將水利工程對生態的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
突破難點化解疑點
1.為什么說節水比調水更重要?
探究發現:解決水資源時間分布不均,主要靠修水庫多蓄水;解決水資源空間不均,主要依靠調水。但是我國水資源問題短缺,靠修水庫、建調水工程,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建設節水型社會才是解決我國干旱缺水問題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戰略舉措。
調水水量有限,改變不了北方地區人均水資源緊缺的根本格局。而且缺水嚴重的地區,仍然存在著嚴重的浪費水的現象。
治理污水確實需要花很多的錢,而且還不能增加水量,但非做不可。節水,是個建設什么樣社會的問題、是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我發現
2.大壩建成會導致哪些生態環境問題?
探究發現:(1)移民問題
關系到人的生存權和居住權的調整,是當今世界性難題。
(2)對泥沙和河道的影響
從生態學角度講,在河流上建壩,阻斷了天然河道,導致河道的流態發生變化,引發整條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征發生改變,導致上游泥沙淤積。
(3)水體變化帶來的影響
水體容易受到污染,蒸發量增加等。
(4)對魚類和生物物種的影響
特別是對某些魚類洄游的影響。解決的辦法有兩個:一是建魚梯、魚道,二是進行人工繁殖。
(5)地質災害
修建大壩后可能會觸發地震、崩岸、滑坡等不良地質災害。
(6)潰壩。
我的發現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pingyujiyu/56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