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把握教學進度和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教案模板范文,希望對大家的備課工作有所啟發。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上午好!
我是某某,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第章第節(板書題目)。下面我將由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這四個方面來說明我對這節課的理解與設計。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的內容是我們怎樣聽見聲音,主要讓學生了解聲音是如何被我們感知的并了解骨傳聲和雙耳效應,增加學生對人類的了解。本節課在學生學習了聲音的產生傳播的基礎上學習便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本節課是學習噪聲的危害與控制的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人耳感知聲音傳播的基本過程。了解骨傳導。知道什么是“雙耳效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會關心他人,特別是關心殘疾人,通過貝多芬耳聾后繼續進行創作等例子來激勵學生努力學習的意志。
3、重點難點。
重點:人耳聽到聲音的道理;骨傳聲。
難點:骨傳聲。
八年級學生正處于發育、成長階段,他們思維活躍,求知欲旺盛,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但是他們剛接觸物理,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掌握欠缺,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還需要直接經驗的支持。因此應以學生身邊事物和現象引入知識,理論聯系實際,加強直觀教學,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情況,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授的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景,引導啟發,評價方案,分析討論,指導實驗,歸納結論。運用直觀法、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等教學方法。
八年級學生處于中學期間的過度階段,自學能力和觀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發展,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運用了討論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討法等學習方法,著力開發學生的活動空間、思維空間、表現空間。
為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復習提問: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是靠哪種形式?通過復習前面知識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并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
第二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活動一: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人耳的構造圖,向學生講解人聽到聲音的原理,并引導學生,在整個過程中,任何部分發生障礙,人都會失去聽覺。如果僅只是傳導障礙,但能通過其他途徑傳給聽覺神經,人仍能聽到聲音。
活動二:引導學生完成課本中“想想做做”:
(1)將振動的音叉放在耳旁,聽音叉的聲音。
(2)用手指堵住耳朵,聽音叉的聲音。
(3)請同學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將振動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額、耳后的骨頭和牙齒上,聽音叉的聲音。
討論:在這幾種情況下,人是如何聽到聲音的?
這樣設計通過自己試驗探究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有利于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學習物理的興趣。
活動三: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失去聽覺的人能靠骨傳導來聽到聲音。然后利用多媒體展示介紹貝多芬的故事。
第三環節:感悟收獲,課堂小結。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今天我們一起探究了哪些問題?你獲得了什么知識?
通過問題式的小結,引導學生自己總結本節課的重點,有利于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第四環節:布置作業,鞏固升華。
課外作業是課內作業的延續,有利于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有效地進行第二次學習,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我布置了以下作業:
必做題:第18頁動手動腦學物理的第1題。
選做題:第18頁動手動腦學物理的第2題。
設置必做題和選做題兩個層次的作業,滿足不同學生能力的需求,既使學生進行了基礎知識的訓練,又使學有余力的學生獲得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為了使板書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更好的突出本節課的重點,我設計了以上板書。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大家!
本節公開課非常成功,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從中吸取良好的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具體優點如下:
教態自然,和氣悅人。教師的姿態優雅,會給以親切感,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為提高教學效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使用標準的普通話,語言流暢,抑揚頓挫,節奏性強,能緊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無不規范的口語,敘述得當。
實驗演示得當,使教學直觀了當,具體形象,便于掌握知識,記憶起來簡便,使抽象的知識顯而易件,降低了知識的難度,變得淺而易懂。
知識豐富,引用資料形象生動,富于哲理,對教材其到了良好的補充,相輔相承。課堂調空能力強,能靈活根據學生的回答正確引導,并使用良好的.激勵語言,激發學生求知欲。對學生認識深刻,了解學生透徹,為做好教學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做到有的放矢。
時間分配得當,祥略得當,重點突出,難v點攻破,對教材認識深刻,對大綱吃偷。板書有條理,規范漂亮,字跡工整,科學規范,重點突出,使學生一目了然,對節知識了如指掌。
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恰到好處,以科學家沈括的動人事跡杰出貢獻,鼓舞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為國爭光,為科學獻身,熱愛祖國,激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努力學習。
1、學生的講解基本到位,學生能積極配合回答講課者的提問;
2、及時以題目的形式對所有知識進行反饋;
3、在老師指導下做好演示實驗。
4、能做到以學生為主體。
1、反饋題重數量,但處理質量不高;
2、個別反饋題不能緊跟所講內容;
3、小組合作有待加強,五、六、七組間有重復現象。
1、加強預習和課下的輔導,對較難的內容如演示實驗,給學生提出指導性建議;
2、老師可參與準備一些反饋習題,使之更有針對性;
3、在老師指導下進行充分的預習。
一、有效的備課應是備而有用的,有利于教師的教,有利于學生的學。有效備課重要的是教師的鉆研、思考,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對于有效備課,我覺得因每個人的不同,無論什么樣的方式只要適合自己就行,能達到高效就行。平時我是這樣備課的:
1、先自己備課,用比較常長的時間,自己鉆研,不參照任何參考書,自己獨立深入鉆研教材。剛畢業時,我們物理教研室友三位青年教師,我們都是自己備課到深夜12:00,很多次都是鎖門的把我們趕走。
2、參照教科書,把握重點,修改不妥之處。
4、精心設計提問。提問可以啟發學生思維、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對每一個問題都經過反復推敲,怎樣設問能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等。避免課堂提問在問題設計上:問題太多,問題太濫,問題太淺,提問時機不好,沒有啟發學生質疑等。
5、課后反思,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寫出課后反思,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藝術.長期堅持這樣的備課,自己深鉆教材,才能磨練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只有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才能真正領會名人專家的教學精髓所在,才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二、集體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
集體備課就是教師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最科學的教法和程序,為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做好充分準備。為了充分發揮集體智慧,促進以老帶新,以新促老,集思廣益,博采眾長,真正實現腦資源共享,使全體教師能從單元整體上駕馭教材。很多時候我們的集體備課都是在走形式,甚至不能備下去,老師湊在一起,集體說說話而已,這種認識是萬萬要不得的,我認為集體備課應該注重實效,注重過程,注重老師的提高,“高師必有好徒”。
2、集體備課所有老師都要發言。我們的做法是設定一個主講人,其他人都要參與。主要做法:
(1)先由上周的主講人很反饋人(都有專門老師負責課后學生的反饋)對上周的問題進行總結和反饋,討論是否進行一些必要的強化訓練或者即時的反饋練習,討論學生在上周這部分知識中是否有掌握不當的地方,然后每位老師談談自己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是怎么處理的,學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包括習題也是這樣處理的)。
(2)評論上周中老師的聽課情況,每位老師都參加評論。我們一般一周至少共同聽一位老師的一節課,對這節課中的優點和缺點分析探討,講課中有哪些是需要改正的,怎樣講學生能接受等,主要找不足之處,下次改正。這樣老師知道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之處,利于老師的專業成長。
(3)由主講人講下周需要講解的內容以及如何講授,還有講課中需要注意的問題等,如有遺漏,其他老師可以補充。主講人還要將進度安排好!
(4)集中備一部分習題。這一部分習題一般比較有代表性,可以作為講課中的實例和例題,所有老師討論講授的方法,做到一題多解。
3、認真備學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是循序漸進的,不能一步到位;同時,學生學習知識也是有區別的,有的學生這一部分掌握的好,而另一部分掌握的差,老師必須做到知其所以然。所以學生的實際狀況必須了如指掌,那就需要認真備學生,我們也是通過討論完成。
4、集體備課后所有老師的工作有明確的分工。為了讓每一位老師都參與,在集體備課中,我們一般都指定年老的、有經驗的老師講授,稍微年輕一點的,負責反饋和查漏補缺,中等的老師負責找課后作業題型等,做到每位老師都有事情可做,并且能完成的比較好,老師自己也是一種成就感。
5、集體備課還不限時間和空間。剛才說的這些大部分是在固定的時間內,集體備課完成的,其實集體備課完全沒有必要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講完一節課,在休息的課間,幾個老師湊在一起,就這一節課中遇到的問題和突發事件探討一下,在下一節中能做到有的放矢。也可以在上完一節課后,回到辦公室,就問題很學生提出的疑問,進行討論,共同提高。
6、確定下周的主講人,及時輪換。
三、
設計、安排好學生上課的活動。
物理教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教學。要想有效安排好活動,我經常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學生都知道什么?
2、學生都能做些什么?
3、學生需要什么?
4、學生的活動時間怎樣安排?
在教學中時常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覺得很簡單的活動,學生卻覺得很復雜,我們覺得很復雜的活動,學生又反而覺得很簡單。這就要求我們把自己當成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估計學生可能達到的思維發展空間,預想活動可能達到的效果,從而選擇教學策略。有時,我們也應對可能出現的生成做各種維度的預設,這樣我們可以確定哪些活動學生能獨立完成,哪些活動學生需要互助,哪些活動需要教師指導,這樣能很好地提高課堂實施的有效性。
關注每一個學生,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已深入我們思想的深處,因而我們常常期望讓活動都進行得充分些,可是我們在備課時,往往忽視了這個問題,結果造成時間不夠。如果我們在備課時能把時間安排也考慮進去,那么在備課時我們就會在教學策略的選擇上,活動的組織上,學習方式的指引上多思考,課堂上出現時間不夠的情況會減少很多。
四、有效準備教學工具。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的教具制作途徑日益增多,cai課件圖象、文字、聲音、動畫兼備,給學生多方位的視聽感受,自制教具富于創意,能較直接地為教學目的服務。比如,講解萬有引力定律一章,學生手中的籃球,就是最好的教學工具。在復習課中,我們每節課都準備講學案,講學案包括了很多欄目,學生自主活動、學生自己推導、老師學生互動、即時反饋練習、課后小結、課后反思等。
五、采用靈活多樣的備課形式,也是有效備課的一種體現。
如果我們都能根據自身的素質、教材的內容、學生的實際水平等條件,選擇備課的方式,我想這樣不僅保證了備課的質量,又會有更多的時間思考,深入地探尋、實踐教育教學的規律,進而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促進自己和專業的發展。
有效備課,我感覺這四個字有兩層主要含義,一是備課,二是有效。作為一名教師,要上好一堂課,教學的準備過程非常重要,備課包括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備教學過程等,但作為班主任,一些日?,嵥榈氖虑檎紦俗约捍蟛糠謺r間,很多時候的備課就等同于寫教案了。
在課改的今天,我的備課也注入了新的活力。培訓了很多次,對于”有效備課”的理念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下面談談我的一些理解和做法。
超重與失重是人教版第一冊第三章——牛頓運動定律第七節。它是學生在學習了牛頓三定律后引入的鞏固應用一節,教材通過運動的升降機中的測力計的示數變化,討論了什么樣是超重現象,失重現象及完全失重現象,并指出了他們產生的條件。在現行教學大綱中屬1級要求。模型來源于生活經驗,要求運用所學物理規律來解釋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所以教材還安排了閱讀教材——失重和宇宙開發,小實驗——觀察失生現象。本節內容是對牛頓第二定律、牛頓第三定律,視重實重等知識的綜合運用。
教學過程中根據課標的要求和本人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知道什么是超重與失重;知道超重與失重的條件。
情感目標:通過多媒體教學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開闊學生視野:
通過分組討論,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教學重點:解決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產生條件。
教學難點:辯清實重與視重的區別。
1、多媒體輔助法:通過視頻演示實驗,讓學生形成更直觀的印象:展示網絡信息,開闊學生視野;同時多媒體便于加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效率。
2、問題情境法: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題是學習的原動力,是思維的火花,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發現問題,然后解決問題,從而調動學生思維。
3、超重于失重現象有多種情況,通過學生分組討論,共同總結,在合作中學習。
4、推理分析法:物理教學的最大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而推理分析能力尤為重要,它對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都有極大的提高如引導學生根據力和運動的關系,運用牛頓第二定律,牛頓第三定律進行分析,從而歸納出超重與失重產和的條件,達到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4、實驗法:實驗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最好辦法,因而開始引入實驗,不僅調動了學生參與積極性,而且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問題:,為什么彈簧稱的讀數可以表示是重力的大???彈簧稱的讀數測量的是什么力的大小。
分組討論。
小組甲:在加速上升的升降機中測量物體的重力彈簧稱的讀數還等于物體的重力在大小嗎?
小組乙:在減速上升的升降機中測量物體的重力彈簧稱的讀數還等于物體的重力大小嗎?
小組丙:在減速下降的升降機中測量物體的重力彈簧稱的讀數還等于物體的重力在大小嗎?
小組?。涸诩铀傧陆档纳禉C中測量物體的重力彈簧稱的讀數還等于物體的重力大小嗎?
超重產生在加速上升的升降機中的物體,與升降機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所以它所受的合力不等于0,彈簧稱對物體拉力t與物體自身的重力的差等于物體所受的合力,即:
t—g=mat=g+ma。
此時彈簧稱的讀為拉力t的大小,大于物體所受的重力。
此時彈簧稱的讀為拉力n的大小,大于物體所受的重力。
在減速上升的升降機中的物體,升降機的加速度是向上的`與升降機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所以它所受的合力不等于0,物體自身的重力g與彈簧稱對物體拉力t的差等于物體所受的合力,即:
g—t=mat=g—ma。
即:t—g=mat=g+ma。
此時彈簧稱的讀為拉力t的大小,大于物體所受的重力。
在加速下降的升降機中的物體,與升降機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所以它所受的合力不等于0,物體自身的重力與彈簧稱對物體拉力t的差等于物體所受的合力,即:
g—t=mat=g—ma。
此時彈簧稱的讀為拉力t的大小,小于物體所受的重力。
此時彈簧稱的讀為拉力n的大小,小于物體所受的重力。
超重產生的條件:a向上,f=m(g+a)加速上升或減速下降。
失重產生的條件:a向下f=m(g-a)加速下降或減速上升。
實驗:比較觀察:裝滿水的底部帶有小孔的瓶子在重力的作用下,水從小孔中流出;裝滿水的底部帶有小孔的瓶子自由下落時,水不會從小孔中流出。讓學生想象處于完全失重時奇特物理情境。
播放視頻:神舟7號內部宇航員在完全失重時的生活錄象,讓學生增強對完全失重現象的感受。
1、無論在超重或失重狀態下物體自身所受的重力是否發生變化?
不會。
2、物體除了在豎直方向上加速上升或下降時有超重或失重現象外,中學物理范圍內還有哪些現象是屬于超重或失重現象。
物體在圓弧形軌道運動時,也會出現超重或失重現象,宇宙飛船在繞地也飛行時也會出現超重失重現象。
1、下列現象中屬于超重現象的有()。
a、用彈簧稱稱量同一質量的物體在北極比赤道測量的重力大。
b、物體通過圓拱橋的頂端時。
c、物體加速上升d、物體加速前進。
2、彈簧稱的稱鉤上掛一個4kg的物體,在下列情況下彈簧稱的讀數是多少。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八年級上冊物理引言《奇妙的物理現象》,下面我從四個方面說說,本節課題的設計思路。
根據初中物理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認為這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三點:
知識目標(1)通過觀察、實驗活動,初步感受物理現象的奇妙,激發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力目標(2)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初步體驗觀察的方法,能根據觀察到的物理現象提出簡單的科學問題。
情感目標(3)讓學生在熟悉的情景中,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進行實驗探究,從而感受物理與生活的聯系.
重點是使學生們對物理世界有種新奇感、求知欲,激發學生學習物理學的濃厚興趣。
難點是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實驗。
物理課是八年級學生接觸的一門新課程。這門課對于部分八年級學生來說簡直有點“談虎色變”,因為聽哥哥姐姐或高年級同學說物理最難學,所以對物理課已經產生逆反心理和畏難情緒。要改變同學們對物理課的偏見,必須用“興趣”心理去戰勝他們的“逆反”心理。心理學理論指出對事物的第一次印象是最深刻、最難忘的。而引言課是八上物理的第一節課,所以我精心設計,力求把它上得生動活潑,使學生們一接觸物理,就對它產生極大的興趣和美好的印象。本節課我采用演示實驗及學生分組實驗相結合的方法,觀察和實驗是學生認識物理世界,獲取物理知識的重要途徑,是發展學生智力的前提條件,是檢驗物理知識真理性的標準。教師邊演示、邊導控,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并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驗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課的特點,在教學中,我著重指導學生如何觀看演示實驗和自己動手做實驗,讓學生對實驗結果做出猜想,引導學生觀察物理現象,不失時機的引導同學們討論研究,啟發學生對物理現象提出問題。因為這是初中物理的第一節課,對于這些物理現象,無需讓學生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只要讓學生親自經歷實驗探究的過程,并產生追根究底的欲望,獲得科學研究方法的初步體驗,就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幾幅圖片(如蔚藍色的天空、從樹上掉下的蘋果、浮在水面上的鋼鐵輪船等)和一段二胡曲。從幼年起我們就對自然界中的現象懷有好奇心和神秘感,一個個現象覺得就是一個個謎,總想把它們打開,為了揭開其中的奧秘,讓我們一起來探索。
本活動包括兩個簡單的演示實驗。完成這兩個實驗本身并不難,教師也無需花費力氣去講解實驗的原理,但在整個活動中要讓學生參與到對問題探究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對實驗結果做出猜想,引導學生觀察物理現象,不失時機的引導同學們討論研究,啟發學生對物理現象提出問題,對于提出有獨到見解問題的學生要給于鼓勵。例如,放在玻璃罩里的長、短兩只蠟燭,誰先熄滅的演示實驗,實驗前,先讓學生猜一猜究竟是那只蠟燭先滅,引導學生討論,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實驗,實驗時控制條件可得出不同的實驗結果。實驗完成后,在啟發學生思考實驗現象,并對實驗現象提問。有的同學在課堂上思維很活躍,會提出各種猜想,作為老師,這時即使學生提出的某些猜想顯得很幼稚、很荒誕,也要發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勵。但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在學生說出他的猜想后,可以問問他“你為什么要這樣想呢?”接著做水煮金魚的演示實驗。實驗前讓學生猜一猜,實驗后,使其感到驚奇,產生疑問,引起思維,激發興趣。
這是學生第一次獨力觀察物理現象,我采用同座位的兩個同學為一小組的方式進行?;顒?1)透過盛水的玻璃杯看書本上的字,你發現了什么?請同學們做個小小科學家,實驗前先猜測結果,再做實驗驗證你的猜測是否正確。比賽哪一組做得又快又好、發現的物理現象最多。實驗時,給學生留有足夠的觀察和思考時間。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物理現象并說出自己的各種發現。如從杯子側面觀察發現書本上的字是變大了;發現書本離玻璃杯越來越近,書本上的字就越來越大;書本離玻璃杯越來越遠,書本上的字就越來越小,其間還有一個字體左右反向的過程;從杯口向下觀察的情況等。教師與學生一起歸納、總結,再請同學們將自己沒有發現的物理現象做實驗驗證。教師不要刻意追求學生得出完整的觀察結果,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最后請同學們參與探究活動(2)隔著玻璃板、課本、搪瓷盤、塑料板等物品,磁鐵對鐵釘的吸引會變化嗎?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發現了許多物理現象,也產生了許多疑問,要想知道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等你們學習了物理以后,就能將這些謎一個個打開。
(1)調查一下,你周圍有哪些有趣的物理現象和問題?
(2)做以下的小實驗:
[1] 將一個生雞蛋放進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漸向水里加食鹽并使其溶解,注意觀察會發生什么現象,并對這個現象提出問題。
[2]小心地把水、食用油(每種一小杯)沿著杯壁依次緩緩倒入深玻璃杯齲然后再放入一粒葡萄或一小段蠟燭。將你觀察到的現象畫下來并提出問題。
引言—探索物理世界的奧秘
第一節 奇妙的物理現象
一、 觀察有趣的物理實驗
二、 動手做一做
(1)課前材料整理。
對串并聯電路中電流表的使用做了分組探究安排。讓學生對實驗技能有了進一步的掌握,通過設計電路圖、實驗串并聯電流的測量,讓實驗課教學的正常開始。
(2)學生的討論組織有序。
充分利用小媒體的直觀性教學。將學生對電流知識理解偏差給予分析、討論和交流。同時再設計相似的習題對學生進行鞏固、加深。做到了習題的精選精講,講練結合,注重科學知識的重點落實,難點分解和突破,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教學中,應一個知識點多題型變換,以充分暴露學生的各種錯誤思維。多留些時間給學生們動腦、動手,自己找找錯誤的地方,糾正學生自己存在的定勢思維問題等等。
本節課是一節有創意、較為生動的教學演示課,教學重點突出,教學方法得當,體現了物理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設計巧妙、直觀、生動,整個實驗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從惑性到理性,生動、深刻,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整個教學過程,學生積極參與,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一、教學過程亮點:
(1)引課設疑,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用“兩手的食指壓一端削尖的鉛筆兩端”這實驗。通過對比實驗現象,提出問題:“為什么兩手拇指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呢?”指出這是通過今天的學習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坝檬謮汗P的兩端”這個實驗是比較貼近生活的,可以讓學生感到學習與生活習習相關,更好的激發學習愿望,調動學習積極性,帶著問題迅速進入課堂。
(2)體現了物理學是實驗科學的特點:本節課物理實驗貫穿整個教學始終,教師在設計實驗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設計合理,在課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演示實驗(課本)改為仿釘板實驗來說明壓力的作用效果的影響因素,更容易使學生感到實驗的可信度;把課本的演示實驗改為學生的分組實驗進行探究,讓全體學生參與,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疑的能力,并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本節課設計的拓展實驗:利用斜面壓力變化實驗來說明壓力不一定等于重力,突破了本節的難點,設計巧妙。
(3)在知識的傳播上注意方法:觀察實驗是物理基本教學方法,猜想和控制變量法是物理中重要的方法。在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中充分滲透了這些方法。
(4)貼近生活,體現了物理在生活中的作用:學生在課堂上舉了大量增加、減小壓強的實例,并進行分析,體現了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二、改進意見:
(1)在概念的教學上,要注意學生的理解。本節在壓強的概念的引入為難點之一,公式中受力面積要具體講解,這樣效果會更好一些。
(2)本節課討論和合作交流過程較少,使學生缺乏這種能力的鍛煉。
(3)反饋不足:學生回答增大、減小壓強的實例時答題方法不明確,沒有進行反饋訓練。
文檔為doc格式。
。
一、教材地位:
1、本課是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一冊(試驗修訂本必修)第七章第四節;主要內容是講授“動量守恒律”在碰撞、爆炸等內力外力這類題型中的應用。
2、地位:“動量守恒律”是大自然界物體間相互作用的普適基本規律之一。它反映了系統相互作用對時間的累積(ft)總和為零的這么一個定律,近代研究表明守恒律來源于對稱性;考慮教材編排的系統性,書上從牛頓運動定律中導出動量守恒,然而其適用范圍卻比牛頓運動定律廣泛得多----不論是變力還是恒力、不論是哪個參照系、不論是高速或低速,宏觀或微觀系統等都可以使用;且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無需慮及中間細節,只需注意始、末態,具有簡捷方便的獨特優勢,為處理力學(含后續學習的電力、磁力)問題辟開了一新的思維方法。本課是“教綱”里要求學生熟練掌握、高考重點考查的知識點,故應教好本課。
3、編排:《動量守恒定律的應用》是繼學生學習了“動量、動量定理、動量守恒定律”之后,通過應用守恒定律解決碰撞等實際問題達到掌握該定律的一節習題課-----旨在加深對動量及守恒條件的理解、進而熟練地應用守恒定律列式求解相關定量問題。
4、依據教綱對本節的“b”級要求、教材的編排,本節教學目標可定為:
〈1〉知識目標:學生要會用動量守恒律處理一維碰撞、爆炸等兩物。
體相互作用的問題:即。
知道守恒律解題優點所在。書p127。
〈2〉能力目標:提高解題能力即讀題、析題、圖景想象等能力,掌握解題步驟、解題表述等科學思維習慣及方法。
〈3〉德育目標: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辨證唯物主義實踐觀。
5、教學重點:正確列出動量守恒方程及應用守恒律解題的一般方法。
教學難點:
1如何使學生深刻領悟一維矢量的運算方法--------化為標量(代數)運算。
2初動量、末動量的理解及確定。
二、教法說明:
本堂課主要采用討論、閱讀指導、練習、實驗及多媒體放映等教學方法。教法選擇的依據:
1應用討論法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滲透合作、共贏的思想,調動積極性:作為知識應用課,正是需要對問題進行分析討論,求得共識,本課應讓學生讀題并討論----分析系統動量是否守恒?加深對知識應用的領悟。有些老師處理問題時也是在討論、自學中完成的。
2教學法指出:練習本身是一種知識應用,同時又是鞏固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練習法應是本節的重頭戲,旨在培養正確的解題思路、建構物理圖景、掌握嚴謹的解題規范籍以形成好的學習習慣,同時讓學生感到學以致用,悟出守恒律解題的方便所在,提高解題能力。大綱中就明確指出:“做好練習是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靈活地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途徑”,揚振寧教授曾回憶起他的大學生涯時說“勤奮地去做練習”“習題做得很多”。
3通過觀看實況錄象(打臺球、掛車等)、觀察氣墊導軌上滑塊的碰撞等實驗引起同學們對碰后物體速度求解的興趣,讓同學們認識到本課學習的意義;通過直觀模擬碰撞現象給學生以更多的感性認識,變抽象為具體,多維度化解教學難度,加深對規律應用(知識)的記憶。
4如果說學習要達到深透的境地,真正學有所得,學生必須在讀書上狠下功夫,讀書方法的滲透就成為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如符號法、旁批法、類比法、綱領法等等;教科書是學生在學校中獲得知識的主要來源,應注意在物理內容的講授過程中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這一節課應引導學生閱讀課本關于碰撞、爆炸等過程敘述,進一步理解系統內力、外力、外力之和的概念,弄清初、末態的界定以及什么是相互作用前、后的總動量;通過讀題指導,教給學生抓住關鍵詞句、挖掘隱含條件(如“一起”、“靜止”、“相向”、“突然”等等),建構物理模型,逐步學會讀物理書。
5人類對經歷過的挫折總是記憶猶新,本節可以通過對典型例題的分析、求解,通過學生動腦、動手演算,比較、講解不同學生的答題錯誤,特別是對動量矢量性的疏忽和運算錯誤,進行有目的的強化,以期突破本節的難點。如對書上【例2】設具體數字而讓學生解答,待出現答題錯誤時加以糾正;也可做這樣的理想實驗:站在懸崖邊的人,給他一個動量,他將如何運動?引出對方向性的思考,如此種種讓學生牢固烙上動量是矢量動量守恒律是矢量式的印象。
6教材教法處理注意點:
只要求到一維兩物體的題型,系統只有某方向動量守恒的問題盡量回避;
守恒定律中速度相對性及變質量問題高一年不予提及;
知識的綜合只牽涉到平拋或豎直上拋即可,且作為較高要求,應放在另一節練習課上。
三、學法設計:
本課的教學要培養科學的讀書及解題方法,力求養成規范答題習慣,提高學習積極性。
引導題后小結------“題后思”,讓學生變“學會”為“會學”即守恒律題型的一般解題方法:確定對象確定過程并分析確定正方向并寫出已知列方程求未知量。
高一學生喜好表現,可以通過對不同層次教學對象課堂作業的投影、講評,可激發學者“愿學”的情感,讓大家學有所獲有所得,多層面提高學力。
注意由淺入深、按步解答、適當降低、抓好反饋落實的環節,注意歸納,給予機會提高自信心以激發差生學習情緒,解題時易出現的混亂問題有二:一是符號問題,強調設正方向,若未知量方向已明確則未知量字母只代表大小即可,若未知量方向不明,則未知量字母含有大小和方向,依得出的結果再行分析;二是守恒方程“一邊一態”的問題,解決辦法是嚴格列出已知,作圖輔助思維。
把例題及課堂練習發到學生手上,適當選擇1-2題綜合型題目(兩個以上知識點),鼓勵好生上臺講述,多完成難一點作業,籍以調動優等生的積極性。
在上述關于教材、教法、學法等分析的基礎上,我實施了這一節課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實效。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地位:牛頓第一定律是經典力學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個力學中的基礎。如果我們把所有力學現象看作一座大廈,那么牛頓三大定律則是這個大廈的奠基石,牛頓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頓第一定律定義的慣性系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牛頓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頓第一定律基礎上。因此牛頓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礎的基礎,是否領會這一物理規律,不僅影響學生對這一章的學習,而且會影響整個物理課程中力學部分的。學習。
作用:前面我們學習了簡單的運動,又知道力學一些簡單知識,牛頓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礎上將運動和力聯系起來的一條紐帶一座橋梁,是進一步分析和處理直線運動和力學問題的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本冊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本節、本章的重點。
環節一:學習狀況分析:牛頓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實驗結果,部分外推假設、部分定義所構成的一個復合體,就其定義本身的表述學生不難記住,但初二學生由于接觸物理時間比較短,學生平均年齡比較低,抽象思維能力及認知結構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頓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難度,怎樣形成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及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認識由直觀的感覺上升到科學理性認識則是本節的難點。
環節二、目標、重點、難點確定:基于以上分析,結合教材和大綱。
本節重點:牛頓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要求,確定本節教學目標、難點:了解理想實驗推得物理規律方法。
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德育目標。
(1)知道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牛頓第一定律不是實驗定律,而是在大量經驗事實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概括,推理總結出的一條規律。
(2)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3)了解理想實驗推得物理規律的方法。
牛頓第一定律是一節物理規律教學課。
3、情感目標:注意師生間溝通,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知識目標上針對本節特點對學生提出,了解、理解、知道三個層次,以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清脈絡,把握重點部分。以往教學實踐中證明,物理規律是物理基礎知識部分比較難學的部分,學生往往只注意背定義、記公式、做習題而忽視了對物理概念及規律的理解,以至于豐富的物理含義被形形色色的數學符號所淹沒。面對這一現象在這一節教學中突破重點上我主要采取了如下方法。
(1)首先在引題上創設情境,以毛主席詩詞“坐地是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為開端,引導學生從宏觀上復習運動現象,故而知新,提供新舊知識聯系的支點,使學生感到新知識并不陌生,便于將新知識納入原有的認識結構中,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有利于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
(2)通過物理實驗進行啟發誘導。
a:做課本中小車演示實驗,讓學生對此實驗進行認真、仔細觀察以獲得足夠的感性材料。
每次實驗前向學生交代清楚實驗的條件和做法,使學生找出實驗中哪些條件不變,變化的是什么條件,不變:同一小車、同一斜面、讓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上滑下,變化:三種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再針對實驗結果,提出問題,讓學生運用滲透比較,分析綜合等研究方法,引導學生分析引導起變化的原因,使學生明確實驗目的,動腦筋思考問題,根據實驗結果得出結論“同樣條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車前進得越遠”為牛頓第一定律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
b:其次通過上面的演示實驗,簡單介紹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得出的結論。突出他的理想化實驗和推理方法,理想化實驗雖然不能實現,但都有可靠的事實基礎,因而推理是合理的。
c:在此基礎指出牛頓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以事實為依據總結出一條經得起時間和實踐檢驗的一條真理,牛頓第一定律。
一、沒有力的作用,運動物體就要靜止下來(錯誤)。
二、運動物體如果不受任何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將保持不變,永遠運動下去。(正確)。
三、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完善)。
環節五:難點突破。
牛頓第一定律雖已建立,但學生對其建立過程仍比較生蔬,常不能予以接受因此造成了對牛頓第一定律理解不深入,不透徹,形成難點針對此現象采取了,實驗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原則,使直觀實驗與抽象受力分析相結合的起來,這樣做到了使其難點先簡后繁,先定性,后定量;先具體后抽象;先特殊后一般的解決方法,使其難點被逐步得以解決,從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學體系。這樣有利于培養其思維能力和理想實驗推得物理規律方法。
本節課在程序安排上針對學生特點主要采取了如下程安排:
1、引題,創新情境,復習提問導入新課。形成新舊知識互相聯系、互相滲透。
2、重視物理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猜想,推導得出牛頓第一定律。
3、重視各種變成恰當的應用,對其定律中學生不易接受的地方和關鍵詞語進行解釋,使牛頓第一定律得以鞏固,理解定義、特定的含義。
4、在此引導說明,對其進行加深,從而形成深刻印象,通過不同層次聯系,加強基礎與習題的配備,能夠及時反饋學生認知情況,從而調整教學加經改進,體現以學生為主、教師為主導的作用。
5、歸納總結。由學生回憶本節學到了什么為主線,使學生對所學的新知識更加清晰,明確、系統,從知識結構上把握新內容,達到鞏固和提高的目的,經過這一回顧,讓學生會用科學方法去研究問題,從而進一步發展了思維能力設計。
6、定量作用:讓學有余力的同學進一步提高,學習困難的同學加深對本節特點及基礎知識理解認識,為之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以促進學生的學習進行如下設計。
(1)明確目標,激發動機(在復習運動和力基礎上)。
(2)新舊聯系,指引注意。
(3)創設情境,提供感性材料(實物、小車實驗)。
(4)討論分析形成結論。如果物體不受摩擦力作用,那么物體運動情況又會怎樣呢?讓學生思考,講座得出結論,從而養成學生動口,動手的能力。
本人聽了市級名師林大譽老師執教的《能量的轉化與守恒》,受益匪淺。本節課是浙教版九年級《科學》上冊第三章第九節的內容,是初中科學功和能章節的重難點,涉及能量在轉化和轉移中的守恒以及方向性這兩方面的知識,具有知識性、抽象性和推理性的特征。林老師能抓住本節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生為本、以疑為線、以啟發為主、以拓展為目標,在課上,老師、學生、聽課教師都能快樂的學習和參與,尤其是學生積極的學習狀態給聽課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本節課的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林老師能從知識、能力、思想情感等幾個方面來把握,知識目標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標也有所要求,體現學科特點;能以新課程的大綱為指導,體現年段、單元教材特點,符合學生年齡實際和認識規律,難易適度。準確地定位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2、初步形成用能量轉化和守恒的觀點分析自然現象的意識,了解能量的轉化和轉移有一定的方向性。由此展開教學,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林老師依據新課程改革《科學課程標準》中教學設計理念:面向全體學生,立足學生發展,突出科學探究等基本理念?!霸谔骄繝顟B下學習”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改變了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的教學模式。整個課堂設計層次分明、結構緊湊、邏輯嚴密、前后呼應。
(一)創設情境,巧妙激趣。
情境是連接學生與書本知識的橋梁,它可以縮短學生與所學知識之間的時空距離,可以幫助教師把學生帶入其境,探尋其理。林老師抓住高年級學生的心理和思維特征,創設了貼近生活的情境:能否使用永動車解決霧霾的天氣?學生由此展開討論,但大部分的學生不明白永動車的工作原理。并以此設置懸念,引入課題,一開始就讓學生處在濃厚的學習興趣中,激發學生學習欲望,讓“要求學生學”變成了“學生要求學”。
(二)溫故知新,學以致用。
本節課的設計是在合理考慮學生對能量轉化的已有認知的'基礎上開展,讓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思考和探究?;仡檳嚎s氣體、氣體對外做功、電視機、采用冷敷降體溫的生活現象,說明能量轉化和守恒的普遍意義。通過學生比較分析這些生活實例在內容上的共同點,進一步讓學生認識這樣的事實:能的總量保持不變,即能量轉化和守恒定律。利用舊知遷移進行新知的學習,并且進行小組交流,利用集體的智慧解決問題。這不僅加深對能的轉化和守恒定律的理解、拓展思維的深廣度、強化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與實踐能力,而且發展綜合疏理與歸納能力等的目標,促進學生學能的全面發展。
(三)注重探究,方法多樣。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和實際授課中營造了濃厚的探究氛圍,林老師能針對學生的重點、難點、關鍵點、易錯點、知識結合點、思維匯聚點等作為設問設計的主要依據;通過設問,由點到面、由淺入深、由單一走向綜合、由顯見走向靈活。有學生的獨立思考,如:讓學生進行猜測“礦泉水瓶的速度為什么會越來越快?”。有交流合作學習和互相補充,如“勢能轉化為動能和內能,這三者之間有什么關系?”,“依據又是什么?”。有學生參與體驗,如“能否繼續尋找支持觀點的證據?”等探究活動。通過不斷的優化實驗探究,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動手實踐,最終回歸到解決永動車能否持續工作的問題。老師在教學新知過程中循循善誘,讓學生學習起來毫不費力,也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將學生活動不斷推向新的高潮,讓所有的學生都明白了“探究的過程”和“探究的方法”。這樣不僅教給了學生科學知識,而且更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能力體現授之與漁,這是這堂課學生最大的收獲。
(四)滲透情感,標新立異。
通過教師有序的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舉證、體驗、類比、合作、討論與交流,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機的結合。自然界的事物的運動和變化必須遵循能量轉化和守恒定律,但符合能量轉化和守恒定律的事件卻不一定能夠發生?林老師引導學生找出說明能量轉化和轉移具有方向性的例子。如錘子砸鐵片,鐵片發熱,煤炭的燃燒時化學能轉化為內能等,加強學生對能量轉化和轉移方向性的認識,增強學生節約能源和資源的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樹立將科學轉化為技術服務于人類的意識。
通過對能量的轉化和守恒定律的發現史的學習,使學生感受到科學是一個開放的,不斷發展的系統,而且已有的結論可能被修正,科學是一個永遠不會完結的過程,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興趣和科學的學習態度。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始終面對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獲,都得到成功的體驗,充分體現了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新課標精神,呈現出本節課的亮點。
(五)作業分層,設計精巧。
林老師精心設計了這樣的作業:
1、根據圖片中能量的轉化順序,編寫能量轉化的故事;
2、對達芬奇永動機進行合理解釋,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突出學科本位,延伸課堂教學。將科學知識與社會,生活相聯系,在生活中找到所學知識的應用,使學生懂得生活處處有科學,處處有探索的道理,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和知識的空間。
綜觀教學全過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本人認為以下幾點只得我們進一步商榷:這節課的知識較為抽象,林老師演示水和沙子的定性實驗幫助學生理解,但實驗過程中存在著諸多變量,能否同時控制好其他變量?單憑一次實驗的現象得出的結論是否可靠?能否從生活現象設計更為直觀的定量實驗來支持我們需要的觀點?我們不能為了追求表面上的創新或新穎,就不顧教育規律和知識的科學性??傊@是一堂很成功的課,值得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學習和借鑒。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描述交變電流的物理量》,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目標分析、過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個方面對本節課進行說明。
而本節內容是在上節課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和補充,是本章的基礎,為變壓器和電能輸送兩節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可以說本節課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
本節課的重點是:交變電流有效值的理解和計算。難點:理解交變電流有效值的物理意。
知識和技能:1。理解什么是交變電流的峰值和有效值,知道它們之間的關系。2。理解交變電流的周期、頻率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知道我國生產和生活用交流電電的周期(或頻率)的大小。
1)通過探究過程,提高學生的分析論證能力。2)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科學思想方法。
1)通過對本節知識的學習,體會探索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2)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法:為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引導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討論中突破難點。
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如下設計:
將標有(8v,500μf)電容器接到直流8v和交流8v的學生電源上,直流的沒問題,交流的幾分鐘后聞到燒糊味,后聽到爆炸聲。接下來我提出以下問題:
1、電容器為什么接在8v交流電上很快就擊穿了呢?
2、8v交流電壓中的8v代表什么呢?
設計意圖:該演示實驗實驗現象扣人心弦,極大吸引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緊接著三個問題乘勢引導學生思考,自然引入有效值概念的教學。
演示實驗:如下圖所示,將兩只“6v、0。3a”的小電珠a、b,一個接在6v的直流電源上,一個接在有效值為6v的交流電源上,觀察燈的亮度。
這個交流電的效果和這個6v的直流電的效果是相同的。
由此概括交流電有效值的定義為:讓交流與恒定的直流分別通過大小相同的電阻,如果在交流的一個周期內它們產生的熱量相等,那么這個直流電的值就是這個交流電的有效值。
接著我進一步說明:人們通常說的家庭電路電壓220v,指的就是交流電的有效值。交流電的電氣設備上標出的電壓、電流的額定值,一般交流電表的讀數也是指的有效值,以后提到的交流的數值,凡沒有特別說明的,都指有效值。
有效值與最大值的關系教材是直接給出的,教材不要求證明的關系,但我們要使學生記住有效值與最大值的關系,并能計算應用,但要強調峰值與有效值關系只適用于正弦式交變電流。
這里我說明一下的是:關于周期和頻率,由于學生比較容易理解,我在教學中點到為止。
本節課的重點是交變電流有效值的理解和計算,所以這里我重點設置了兩道例題:
第一道:計算課本35頁思考與討論中圖5。2—2中的有效值是多少?
這道例題我找兩名同學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學下邊做。
完成后,其他同學評價。這道題旨在練習有效值的計算。
第二道:課后問題與練習的第4題。
這道例題我以提問的方式完成,這道題旨在練習正弦交流電的周期、頻率、有效值的計算。
設計適量的練習題,并且將練習題分為a、b兩組供不同層次的學生使用。
設計意圖:充分體現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讓學生概括總結本節的內容,構建知識框架,作業布置要有針對性,梯度。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己的體驗,自己的總結,真正達到了檢驗學生課堂效果的目的。
作業課后2、3、4題;
板書設計我分兩部分,主板書寫在左側,體現本節課的主干知識,副板書在右側,主要畫用來輔助說明的草圖。
通過以上的過程設計我預計可達到以下效果。1。能夠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從而實現本節課的知識目標。2。能夠充分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發展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3。變規律的傳授過程為規律的探究過程能夠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當然本節課的設計還存在著許多的缺點和不足,請各位老師給予批評和指正。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選修3-1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磁感應強度》,磁感應強度是電磁學中的基本物理量,是如何用磁感應強度的大小和方向來描述磁場強弱及方向是本節課的重難點。
(分析完教材現在再來分析一下學生,這樣才能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接下來是我說課的第二部分學情分析。)。
二、學情分析。
高二階段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探究分析、合作學習的能力。因此,本節課將通過類比電場強度的內容和特點來進行講解和學習,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培養學生分析總結的能力,同時能加深對于磁感應強度的認識。
(根據本節課的結構和內容通過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1、能通過磁感應強度的性質判斷磁場的強弱和方向,并且會運用磁感應強度的定義式進行有關計算。
2、體會通過比值法定義物理量的方法,提升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3、關注物理與生活相互聯系,感受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基于以上教學目標的確立,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確立如下:)。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磁感應強度的定義。
難點是:利用磁感應強度來描述磁場強弱和方向。
(在教學過程中,作為老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知識,還要讓學生學會學習。所以本節課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
五、教學方法:
講述法、類比法、實驗探究法。
(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突破重點難點,我設計的教學過程如下,首先是導入部分。)。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環節。
(導入新課后,就進入到新課講授的環節首先是第一個模塊,磁場的方向。)。
(二)新課講授。
模塊一:磁場的方向。
學生分成小組通過思考討論得出:電場的方向是從電荷受力的角度規定的,小磁針放入磁場中會受到磁場力的作用,因此猜想磁場的方向可以從小磁針受力的角度來規定。接下來學生通過類比電場強度的定義方法,同樣的利用小磁針去探測磁場的情況。
通過演示小磁針處于條形磁鐵產生的磁場中的不同位置過程,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得出在不同位置,小磁針的n極或s極所指的方向不同的結論。接著我會歸納實驗結果,并補充磁場的方向為小磁針靜止時n極所指的方向,順勢牽出磁感線的概念強調學生類比電場線的概念進行記憶。
模塊二:磁感應強度的表達式。
首先我會帶領學生回顧奧斯特實驗,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到力的作用。引導學生思考是否可以通過這個性質來研究磁場強度的大小。
學生從書本的演示實驗方案能夠受到啟發,思考分析得到可以通過導體棒的受力情況來研究磁場的強弱。此時我會安排小組探究組織學生猜想通電導棒的在磁場中的受力可能與那些因素有關,有怎樣的關系?在探究過程中我會進行巡視指導適當的給予提示,學生將根據演示實驗所提供的方案進行探究,記錄各種情況下的電流值、通電導線長度以及通電導體的擺角。結束后,帶領學生分析得到的數據,共同合作歸納其中體現的規律。
通過對實驗結論的引申和推廣,使學生了解比值f/il是磁場中各點的位置函數,比值f/il與il的大小無關,進而引入電流元的概念。并由此設問,既然這個比值與電流源無關,是否代表著物體的某種屬性?在此提出磁感應強度的定義式,總結磁感應強度的方向和大小。
(三)、鞏固提高。
多媒體展示教材內容‘一些磁場的磁感應強度’,使學生知道地磁場及自然界中各種磁源磁場的弱數量級。并簡單介紹可以使用磁傳感器探測周圍的磁場強弱。
【意圖:拓寬知識面,能夠更深刻的體會到物理與生活的實際聯系?!?。
(四)、小結作業。
讓學生概括總結本節的內容,將課堂還給學生,構建學生的知識思路和框架,作業布置,比較e與b定義的異同,進行歸納總結。
【意圖:設計這樣的作業是為了,學生通過自己的總結,能夠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
七、板書設計:
最后是我的板書設計,采用提綱式,簡潔明了,重難點突出,便于學生記錄和復習。
1、教材分析:
2、教學目的:
根據初中物理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節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認為這一節課的教學目的有三點:(1)通過觀察、實驗活動,初步感受物理現象的奇妙,激發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初步體驗觀察的方法,能根據觀察到的物理現象提出簡單的科學問題。(3)讓學生在熟悉的情景中,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進行實驗探究,從而感受物理與生活的聯系.
3、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使學生們對物理世界有種新奇感、求知欲,激發學生學習物理學的濃厚興趣。
難點是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實驗。
物理課是初二年級學生接觸的一門新課程。這門課對于部分初二學生來說簡直有點“談虎色變”,因為聽哥哥姐姐或高年級同學說物理最難學,所以對物理課已經產生逆反心理和畏難情緒。要改變同學們對物理課的偏見,必須用“興趣”心理去戰勝他們的“逆反”心理。心理學理論指出對事物的第一次印象是最深刻、最難忘的。而引言課是初二物理的第一節課,所以我精心設計,力求把它上得生動活潑,使學生們一接觸物理,就對它產生極大的興趣和美好的印象。本節課我采用演示實驗及學生分組實驗相結合的方法,觀察和實驗是學生認識物理世界,獲取物理知識的重要途徑,是發展學生智力的前提條件,是檢驗物理知識真理性的標準。教師邊演示、邊導控,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并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驗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本節課的特點,在教學中,我著重指導學生如何觀看演示實驗和自己動手做實驗,讓學生對實驗結果做出猜想,引導學生觀察物理現象,不失時機的引導同學們討論研究,啟發學生對物理現象提出問題。因為這是初中物理的第一節課,對于這些物理現象,無需讓學生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只要讓學生親自經歷實驗探究的過程,并產生追根究底的欲望,獲得科學研究方法的初步體驗,就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教具:多媒體課件、新教材配置的vcd、長、短兩只蠟燭、火柴、大、小兩個玻璃罩、圓底燒瓶、、試管夾、酒精燈、金魚。
學具:玻璃杯、水、鐵架臺、條形磁鐵、鐵釘、細線、玻璃板、搪瓷盤、塑料板、銅板、鋁板。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幾幅圖片(如蔚藍色的天空、從樹上掉下的蘋果、浮在水面上的鋼鐵輪船等)和一段二胡曲。從幼年起我們就對自然界中的現象懷有好奇心和神秘感,一個個現象覺得就是一個個謎,總想把它們打開,為了揭開其中的奧秘,讓我們一起來探索。
2、進行新課。
(1)觀察有趣的物理現象。
本活動包括兩個簡單的演示實驗。完成這兩個實驗本身并不難,教師也無需花費力氣去講解實驗的原理,但在整個活動中要讓學生參與到對問題探究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對實驗結果做出猜想,引導學生觀察物理現象,不失時機的引導同學們討論研究,啟發學生對物理現象提出問題,對于提出有獨到見解問題的學生要給于鼓勵。例如,放在玻璃罩里的長、短兩只蠟燭,誰先熄滅的演示實驗,實驗前,先讓學生猜一猜究竟是那只蠟燭先滅,引導學生討論,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實驗,實驗時控制條件可得出不同的實驗結果。實驗完成后,在啟發學生思考實驗現象,并對實驗現象提問。有的同學在課堂上思維很活躍,會提出各種猜想,作為老師,這時即使學生提出的某些猜想顯得很幼稚、很荒誕,也要發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勵。但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在學生說出他的猜想后,可以問問他“你為什么要這樣想呢?”接著做水煮金魚的演示實驗。實驗前讓學生猜一猜,實驗后,使其感到驚奇,產生疑問,引起思維,激發興趣。
(2)動手做一做。
這是學生第一次獨力觀察物理現象,我采用同座位的兩個同學為一小組的方式進行?;顒樱?)透過盛水的玻璃杯看書本上的字,你發現了什么?請同學們做個小小科學家,實驗前先猜測結果,再做實驗驗證你的猜測是否正確。比賽哪一組做得又快又好、發現的物理現象最多。實驗時,給學生留有足夠的觀察和思考時間。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物理現象并說出自己的各種發現。如從杯子側面觀察發現書本上的字是變大了;發現書本離玻璃杯越來越近,書本上的字就越來越大;書本離玻璃杯越來越遠,書本上的字就越來越小,其間還有一個字體左右反向的過程;從杯口向下觀察的情況等。教師與學生一起歸納、總結,再請同學們將自己沒有發現的物理現象做實驗驗證。教師不要刻意追求學生得出完整的觀察結果,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最后請同學們參與探究活動(2)隔著玻璃板、課本、搪瓷盤、塑料板等物品,磁鐵對鐵釘的吸引會變化嗎?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發現了許多物理現象,也產生了許多疑問,要想知道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等你們學習了物理以后,就能將這些謎一個個打開。
3、課外作業。
(1)調查一下,你周圍有哪些有趣的物理現象和問題?
(2)做以下的小實驗:
[1]將一個生雞蛋放進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漸向水里加食鹽并使其溶解,注意觀察會發生什么現象,并對這個現象提出問題。
[2]小心地把水、食用油(每種一小杯)沿著杯壁依次緩緩倒入深玻璃杯內,然后再放入一粒葡萄或一小段蠟燭。將你觀察到的現象畫下來并提出問題。
4、板書設計。
引言—探索物理世界的奧秘。
第一節奇妙的物理現象。
一、觀察有趣的物理實驗。
二、動手做一做。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核能、核裂變和核聚變。
了解核能的優點,還要知道它可能帶來的問題。
2。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初步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圖畫,使同學們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熱愛科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核聚變、核裂變。
教學難點:核聚變、核裂變的過程。
教學方法:講授法。
教學用具:鏈式反應模型、各種掛圖。
教學過程:
1。原子、原子核。
一切物質由分子組成,分子又由原子組成。有些物質的分子就是一個原子。原子十分小,它的直徑不到一個納米。原子由質子、中子、電子三種粒子組成。質子帶正電荷,電子帶負電荷,中子不帶電。質子和中子的質量比電子大得多,擠在處于原子中心的構成非常小的原子核中,就像幾顆豆粒擠在大廣場中央一小塊彈丸之地一樣。
2。核能。
質子、中子依靠強大的核力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原子核十分牢固,要使它們分裂或重新組合是極其困難的。但是,一旦使原子核分裂或聚合,就可能釋放出驚人的能量,這就是核能。核能是能源家族的新成員,它包括核裂變能和核聚變能兩種主要形式。
3。裂變。
科學家發現用中子轟擊鈾235(質量數為235的鈾),鈾核會分裂成大小相差不很大的兩部分,這種現象叫做裂變(圖3)。發生裂變時有核能釋放出來,這時裂變后的產物以很大速度向相反方向飛開,與周圍的分子碰撞,使分子動能增加,轉化為物體的內能。裂變釋放的核能十分巨大,1kg鈾235中的鈾核如果全部發生裂變,釋放出的能量相當于2500t標準煤完全燃燒放出的能量。
用中子轟擊鈾核,鈾核才能發生裂變,放出能量。這好比用火柴點燃木材,木材才能燃燒,放出能量一樣。假如外界的中子停止轟擊,裂變也就停止。然而實驗表明,鈾核裂變時,還同時放出2~3個中子,放出的中子又可以轟擊其他鈾核,使它們也發生裂變。這樣,裂變將不斷地自行繼續下去(圖3)。這種現象叫做鏈式反應。
如果對裂變的鏈式反應不加控制,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會釋放出巨大的核能,發生猛烈爆炸,原子彈就是根據這個原理制成的(圖4)。如果控制鏈式反應的速度,使核能慢慢地平穩地釋放出來,就便于和平利用了。能夠緩慢、平穩地釋放核能的裝置,叫做核反應堆。
4。聚變。
科學家們發現,較輕的核結合成較重的核,也能釋放能量,這種現象叫做聚變。例如一個氘核(質量數為2的氫核)和一個氚核(質量數為3的氫核)結合時,就釋放出核能氫彈就是利用輕核聚變制成的。氫彈是一種比原子彈威力更為巨大的核武器。太陽內部進行著大規模的聚變,釋放的核能以電磁波的形式從太陽輻射出來,地球上的生物每天都享用著聚變釋放出的能量。如何實現聚變,如何利用聚變釋放的核能,科學家正在積極地探索著。海水中蘊藏著豐富的、可以實現聚變的氚核??茖W家預言,通過可控制聚變來利用核能,有望徹底解決人類能源問題。愿同學們今后對此做出貢獻。
三、小結:
四。布置作業。
閱讀課本,知道什么是核能,了解釋放核能的兩條途徑。
板書設計:
第二節核能。
一、原子、原子核。
二、核能。
三、裂變與聚變。
1、知識與技能:
學習測斜面的機械效率。
2、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會測斜面的機械效率。
機械效率的影響因素。
實驗探究法、分析歸納法。
學生分組實驗器材:刻度尺、彈簧測力計、斜面、木塊、細繩。
在學生預習測斜面的機械效率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回答問題。
1、本次實驗的名稱和目的;
3、斜面的機械效率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1、提出問題:光滑程度一樣的斜面,當它的傾斜程度不同時,斜面的機械效率是否相同?
2、學生猜想并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3、師生共同研究決定實驗方案并進行實驗。
4、做好實驗的幾點說明。
(1)木塊的重由彈簧測力計測出。
(2)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使木塊g升高。注意“勻速拉動”。拉力f的大小由彈簧測力計上的示數讀出。
(3)木塊上升的高度(h),可用豎直放置在斜面旁的'刻度尺讀出。
(4)細繩自由端通過的距離(s)的測定,用刻度尺沿斜面量出。
(5)實驗要嚴肅認真參照課本實驗按要求去做。要實事求是地記錄所測得的數據,將數據記錄在課本上的表格中。不能湊數,更不允許自己不動手實驗,不記數據而抄襲他人實驗數據和結果。
(6)實驗完畢,要整理好儀器,放回原處。
5.學生實驗,教師巡回指導,發現問題及時在全班講解。
6.學生實驗完畢,由幾組報告實驗結果。新|課|標|第|一|網。
7、根據實驗數據,進行討論、分析,歸納總結出實驗結論:當斜面光滑程度和物體重力相同時,斜面傾斜程度越陡機械效率越高。
8、回想實驗的過程,影響實驗的誤差是什么?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寫出測斜面的機械效率實驗報告。實驗報告的內容包括實驗名稱、實驗目的、器材、步驟、記錄有實驗數據的表格、實驗結果(參照課本實驗內容)。
1、課堂引入階段,教師通過轉動平面鏡,使反射到墻上的紅色光斑,逐漸變化成一條紅色的光線,使學生體驗到物理現象的美妙與神奇。教師巧妙的將器材放在箱子中。學生根據經驗會認為箱子中是一支激光筆在晃動。而當打開箱子卻發現是平面鏡在轉動。這樣就形成了學生的經驗與物理現象之間的矛盾沖突。從而創設了很好的問題情境。
2、在進行潛望鏡的教學中,龐老師將教材中的潛望鏡進行了改進,這樣學生通過潛望鏡在前面看到了自己身后的物體。這樣現象有很強的震撼力和沖擊力,學生自然而然的會想,紙內藏著什么,會產生這樣神奇的效果。從而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潛望鏡的學習中來。
3、教師播放玉兔號月球車,登月的視頻,將愛國主義教育與物理教學有機結合,使學生愛國主義之情自豪之感由然而生。
1、通過實驗探究弘揚了學生的主體精神,發展了學生的個性。在學生實驗過程中沒有對學生進行限制和約束。學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帶著自己的個性色彩進行實驗。我們發現每組學生記錄的結果不同,效果不同,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結果。
3、實驗過程中培養了學生民主意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安排學生展示數據表格,交流實驗,結論。評價實驗過程,等一系列活動,每個學生都能自由的發表見解,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相交流形成了民主的課堂氣氛。
1、光是真實存在的,但我們是看不到的,利用多媒體課件學生看到了光的傳播過程。再如平面鏡轉動課件如果教師在黑板上講,只能畫兩個對比圖形,而利用課件,學生看到了在平面鏡轉動過程中反射光線的動態轉動過程。這種由靜到動的變化是多媒體應用的效果。
幾點不足:
1、沒有組織學生對探究活動進行設計。學生的實驗過程顯得無序。
2、小組內分工不明確;有些學生不知該做什么。
3、使用激光筆沒有進行安全教育。
《重力與重心》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第1節的內容,是本章重要的基礎內容本章從最常見的重力入手,講授力學的基礎知識,是高中力學的基礎,為后面的學習做好準備,所以本章的教學關系到高中物理教學的好壞本節的主要教學內容有:1.力的描述;2.重力及其測量;3.重心與穩度本節內容是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讓學生領略豐富多彩的力現象,學會基本的力學研究方法,理解重力的大小與方向,并結合重心與穩度,強調與生活的密切關系結合本節的內容和特點,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從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培養學生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1.會用力的圖示和示意圖來描述力。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生活中測量重力的方法。
3.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均勻物體重心的位置。
4.會用簡單器材探究不規則物體的重心位置。
5.知道重心與穩度的關系。
6.運用重力,重心解決實際問題。
用簡單器材探究不規則物體的重心位置。
體驗各種力現象的奇妙保持對力現象的探索熱情,體會重力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大約需要5分鐘的時間)。
2.新課教學:(大約需要35分鐘的時間)。
(樹葉飄落等)引出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重力的概念),讓學生感受重力無處不在通過力的三要素分別講解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重心)):讓學生討論怎樣測量重力的大???引出測量重力大小的原理:g=g,并讓學生知道g值會隨地球上緯度和高度而變化教師通過作圖的方法來引導學生分析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重力的作用點稱為重心,那物體的重心如何確定?學生閱讀課本、思考、討論,得出有規則幾何形狀且分布均勻的物體重心是幾何中心;教師提問:沒有規則的物體重心如何確定?指導學生利用懸掛法尋找重心,學生進行實驗,體驗獲得知識的過程教師把知識擴展到;重心的高低影響物體的穩度,教師舉例說明;學生閱讀課本,利用所學的知識聯系實際解決問題教師總結本節的內容,再進行例題的講解與鞏固,使學生學習的知識具有穩定性最后布置作業(在板書方面:教學中將黑板一半寫概念,另一半用來作圖分析)。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pingyujiyu/43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