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是指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為了規范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而設計的一種框架性文件,它可以指導教師合理安排教學活動和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果。教案模板的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還需要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教學環境等因素。教案模板的編寫和使用應該與教學相結合,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周長的計算》是小學數學青島版教材第五冊第五單元的內容,圖形的周長是"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內容之一。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時,需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和實際觀察,引導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習知識。對于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則安排在"試一試"中讓學生獨立探究、計算,再通過交流發現規律、掌握方法。
"教"立足于學生的"學".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數學思想、數學意識,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力圖向學生展示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培養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結合教材的內容、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實際水平、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作如下的預設:
1、基礎知識目標。
能根據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有條理地表達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
2、能力訓練目標。
能正確測量其他一些簡單圖形的周長,能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觀察、推理、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著力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3、創新素質目標。
在學習活動中,善于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靈活選擇自己欣賞的方法,通過自主探索建立學習的自信心。
4、個性品質目標。
對學習的內容和過程有興趣和熱情,在與同學的合作中,會根據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并在交流中初步形成反思的意識,獲得與同學合作克服困難成功的體驗。
本著課程標準,在盡量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教學重點、難點、關鍵。重點:理解并掌握長方形及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難點:使學生認識不同的圖形要采取不同的周長計算方法。
關鍵:讓學生在自己的計算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和理解算法。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一談。
我的思路是:
各自的算法,引導學生去體會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算法間的相互聯系。再讓學生比一比,說一說自己喜歡哪一種算法,為什么。
2、引導學生在認知矛盾中去思考、探究、發現、解決問題。
3、充分發揮小組合作交流的優勢,更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同時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的舞臺。
最后,我再來談一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知周長。
1、談話: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物品和平面圖形,你們認識嗎?(逐一出示)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最喜歡的圖形或物品(估計選五角星的最多。)。
2、直接導出課題:這節課,老師和大家一起來研究平面圖形的周長。(板書課題:周長)接著問:誰知道周長是什么意思?(生可能說:周長就是一周的長度。)再問:你是怎么想到的?(讓學生說一說,加深對周長的感知)。
3、讓學生具體指一指自己所喜歡的圖形的周長是指什么樣的長度。(讓小組內互相指,再派代表指給全班同學看)。
4、描一描平面圖形的周長。
這一環節我采用學生身邊的、熟悉的或感興趣的材料作為研究素材,豐富學生的感性體驗。通過說一說、描一描,指一指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輕松的操作中理解周長,使周長的外延更寬泛。
二:研究求周長的策略。
1、談話:大家已經知道了周長的意思。假如要知道你所喜歡圖形的周長到底有多長,你能想出辦法來嗎?讓學生獨立思考。
按所選的物品或圖形組織反饋。
最后可歸結為以下幾種情況:鐘面、樹葉、圓形、半圓形可用繩子圍,然后再測量繩子的長度。三角形、四邊形、梯形、五角星先測量邊的長度,再把所有的邊加起來。把周長拓展到不規則平面圖形中,使學生對周長的認識更加深刻。并能根據圖形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測量方法,從中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1、談話: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怎么求呢?
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然后匯報。
2、根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長方形只要量兩次就可以了,量一個長再乘2,量一個寬再乘2就行。也可以(長+寬)×2;正方形只要量一條邊長,乘4就可以了。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結合對周長的理解從一般圖形周長的測量入手,得出測量周長的一般方法。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現針對不同的圖形需采取不同的測量方法:一類:線段圍成的可直接用直尺測量,如三角形、梯形、五角星)等;另一類由曲線圍成的要用卷尺或是借助繩子才能測量,樹葉、圓形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探究特殊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測量方法,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體現測量周長策略的多樣化。將重點放在特殊的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測量上,為以后更好地掌握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服務。
四:操作練習。
(1)用四個邊長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正方形,它的周長是多少?
(2)用四個邊長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它的周長是多少?
(3)用四個邊長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任意圖形,它的周長是多少?
數學活動不是一個一般的活動,而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教師應該注重提高數學思考的含量,培養學生數學思考的意識和策略。在練習設計中我要求學生用四個正方形來拼出我們學過的正方形和長方形或者其它圖形,以此來拓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展開豐富的想象,即能使全體學生參與,獲得成功,同時通過不同的想象的展示,交流甚至碰撞,讓學生初步建立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選選做做"是根據學生選擇的圖形,獨立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由淺入深,鞏固周長的計算方法,既學會了解決實際問題,又體會到數學在日常生活里的應用,感受數學的價值。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以上的教學環節,以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為指導,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精心組織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努力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盡可能的培養學生獲取新知的能力,凡是學生能自己解決的,教師絕不要包辦代替。本節課我努力使傳授過程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過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逐步從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自己得出周長的概念和周長的計算公式。
《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二節的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長計算、面積和面積單位、學會用面積單位直接測量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生第一次學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學好本課,是以后學平面圖形面積推導過程的重要基礎,并且為學生進一步系統地學平面圖形的面積做好準備。
二、學情分析。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學生在學習這個知識之前,已經掌握了面積的含義和面積單位,對面積單位有了一個較深的感性認識,學會了運用面積單位直接度量面積。但三年級學生的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階段,心理發展仍處于行為把握階段,不能抽象理解。他們有初步的數學學習經歷,但指向性不明,方法不夠恰當;有較強的活動和觀察興趣,但是活動缺乏有序性,觀察度不夠寬泛,概括、歸納水平差距較大;有小組合作意識,有表達意愿,但數學語言不夠規范,小組合作效率有待提高。對于面積這一具有抽象特點的知識,探索、理解、接受起來有一定難度,因此將成為他們學習的難點。
三、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理解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并能應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進行計算,能區分面積和周長。
2、技能目標。
經歷面積公式的推導,滲透“實驗――發現――驗證”的數學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驗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實驗――發現――驗證”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等良好的學習習慣,滲透事物間相互遷移類推的唯物主義觀念。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公式,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長方形面積公式的發現過程。
五、說教法、學法。
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本課我主要運用“情景創設法”,強調“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理論與應用的過程,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索、解決數學問題,發現數學規律,獲得數學經驗”。而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我運用了“擺一擺――猜一猜――驗一驗――用一用”等教學方法,讓學生知道身邊的數學問題隨處可見,能把自己的所學知識解決生活當中的事情,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在學生的學習方面,我將小組合作探究作為首選。學生分小組進行“拼一拼”、“猜一猜”、“議一議”“驗證”等活動,探索出長方形和正方行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即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又體現了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六、說教學過程。
1、復習質疑,導入新課。
新課開始,出示兩個長方形(長5厘米寬2厘米和長7厘米寬2厘米)圖片,回憶以前所學的知識,匯報關于長方形、正方形的已有知識、經驗。
繼而提出問題:請同學們觀察這兩個圖形,猜想一下哪個面積大?留下了一個懸念,導入了課題(板書課題)。
2、經歷探索過程,概括歸納公式。
接著探索剛才的問題,并提出新問題:你們能想辦法求出它們的面積嗎?小組合作對長方形的面積進行探討。學生在這個階段可能會采取用面積單位擺、畫格子等較為直觀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教師進行演示并對學生的探索結果給予肯定。繼而讓學生猜想一下長方形的面積與什么有關,該如何計算。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長方形的面積都可以用“長×寬”來計算呢?提出新的問題,讓學生用面積單位擺各種規格的長方形,并填寫記錄卡。
提取3組以上操作數據,驗證猜想,教師要作好小組操作指導工作。最后得出結論: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經歷了長方形面積的推導過程后,再出示一個正方形,讓學生通過分析長方形和正方形之間的關系,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遷移到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即長和寬相等時,就變成了邊長×邊長,從而總結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邊長×邊長。發展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間觀念。
3、寓練于樂,鞏固新知。
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所以我還將練習設計成孩子們所熟悉的生活場景。創設同學們去游樂園的情境,將學生帶入情境中,然后組織相應的活動,引導學生解決問題。讓學生比較碰碰車場地和旱冰場地的面積誰更大些。
4、拓展思路,啟迪思維。
在本環節設計了兩道具有一定難度,要進行反向思維和發散思維的題目,旨在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七、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是“微型教案”,能具體、直觀地幫助學生開啟思路,排疑解難,掌握新知識。所以,我的板書設計簡潔、清楚、明了地展示了本節課的知識要點和學習內容。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堅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原則,注重學生知識的生成過程:由已知向未知的過渡;由具象的實物向抽象的數字轉化;通過對比、分析、總結,得出結論。力求體現自主化、活動化、生活化、情感化,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享受成功的喜悅,學習的快樂。
長方形、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要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數學第五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我的說課包括說教材,說教學目標,說重點難點,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六大板塊。
說教材:
《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是小學數學蘇教版教材第五冊,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認識周長的基礎上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教材以學生熟悉的學?;@球場為題材,提出了計算籃球場周長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聯系場地的形狀,探索、交流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在交流的.基礎上確認或逐步完善。對于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則安排在試一試中讓學生獨立探究、計算,再通過交流發現規律、掌握方法。想想做做從直接看圖計算。量一量獲取有關數據再計算,到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最后在圖形的拼擺中關注圖形周長的變化,這樣由淺入深,既鞏固了周長的計算方法,又學會了解決實際問題,體會到數學在日常生活里的應用,感受數學的價值。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教立足于學生的學。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數學思想、數學意識,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力圖向學生展示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培養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情分析:
三年級是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的過渡,學生要接受知識的變化,要接思維方式的變化,學習方法的變化。是小學階段比較重要的階段??傮w來看,學生的計算能力比較強,只要認真,基本能很好的完成計算,但是口算和估算的能力不是很強。抽象概括能力不強,從以有的計算方法習慣中抽象出法則的能力要訓練。學生根據應用題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恰當的提出中間溫暖體,確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這樣的分析綜合能力不高。此外學生的類推遷移能力有待于進一步的訓練,很多學生不能在學會了例題的解答思路后順利的類推出解答的方法。在學習了新知識后,學生不能很好的探討出計算和解答的規律。
(設計思路:我從學生熟悉的故事情境引入,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景,提出問題。在問題的召喚下,喚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索新知的動機。)。
(二)小組合作,解決問題。
1、兔子的路程:
提問:兔子的路線有什么特點?(長方形)。
長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呢?
怎么算長方形的周長呢?
小組討論解決方法:小組討論看你們有幾種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小組討論后匯報小結:
寬+長+寬+長=周長寬+寬+長+長=周長。
寬×2+長×2=周長(長+寬)×2=周長。
師:計算長方形周長的方法有這么多種,這里的每一種方法都很棒,你認為哪一種方法比較簡便?你最喜歡哪種方法呢?今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求長方形的周長。
(設計思路:教育家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律和聯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為學生創設主動學習的機會,提供嘗試探索的空間,使學生樂于、善于自主學習,能主動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使組員之間形成觀點交鋒,思維共享,達到學習互補的目的。實現知識的學習、互補和再創造。在這個環節中,盡量讓學生多做多說多看多交流,老師放手使學生在動手中深刻的體會,并且驗證自己的觀點,并通過小組間的討論與合作,得出結論。使學生操作,思維,語言相結合,深刻的體會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這樣的設計還有利于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概括等能力得到鍛煉。)。
2、小龜的路程。
提問:怎樣計算烏龜的路線(正方形的周長)。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
小組討論解決方法:討論怎樣計算正方形的周長。你有哪些方法?總結成公式。
匯報結果:邊長+邊長+邊長+邊長=周長邊長×2+邊長×2=周長邊長×4=周長。
(設計思路:有了長方形周長的基礎進行知識遷移,學生會輕輕松松的總結出來正方形的周長公式。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3、得出他倆的路程一樣長。
烏龜和兔子比賽究竟誰勝利了?(對,小兔獲得了勝利。)。
4、給小兔點掌聲,有錯就改,真棒!希望我們也能像小兔那樣作一個知錯就改的好學生。
(設計思路:前后照應,并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鞏固深化,聯系生活,解決實際問題(課件出示)。
1、在釘子板上圍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并求它們的周長。
2、求數學課本封面的周長:(學生測量、計算。)。
3、求毛巾的周長:(課件出示)。
4、求跑兩周多長:(課件出示)。
5、求籬笆的長:(課件出示)。
(設計思路:課堂教學的好壞,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否,學生發展的有無,一一都要通過練習來檢驗。本課中,依據教學重、難點,分層設計了以上幾個習題,通過練習,既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鞏固、記憶,又為第二課時的教學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四)課堂總結。學生交流本節課都學到了什么?
今天這節課同學們學得真不錯,你有什么收獲?你能用簡短的話告訴大家嗎?同桌互說,然后告訴大家。
(五)課后延伸,解決實際問題。
1、小組為單位,尋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周長的知識?(3-5個)。
2、搜集數據計算教室門、窗、課桌、凳子面的周長。
(設計思路: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要聯系生活實際,學有用的數學。周長的問題在兒童的生活中接觸還是比較多的。這幾個習題的設計,更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使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體驗周長。)。
七、規律總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按照新課標要求,讓學生自己在學習過程中自己總結規律,說出規律。既鍛煉了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又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八、板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小學數學蘇教版國標本三年級的教材。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認識了周長及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礎上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我從學生熟悉的故事情景境引入,提出問題,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景,吸引學生探索的欲望,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學習新知。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具體情況,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我制訂如下教學目標:
2、培養學生觀察、推理、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關鍵點:
本著課程標準,我在認識了本節課教材在整個知識結構中所處的地位,考慮學生認知情況的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教學重點、難點、關鍵點。
3、教學關鍵點:讓學生在自己的計算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和理解算法。
四、教學方法:
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在本節課的教學方法中力求體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理念:
1、從學生愛聽的故事出發,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景;
2、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運用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
4、運用電化教學手段增加教學的新穎性,引導學生以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我主要采用: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師生互動探討新知、引導學生總結、點撥學生迷惑等教學方法。
五、學生的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那么,如何體現新課程所提倡的學習方式呢?設計教學時我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
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和開展小組合作交流的活動,總結規律,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
通過聯系生活實際解決問題來增加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并體驗數學的樂趣。
六、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傳統的教,將讓位于學生的學,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一切只有從學生出發,才能有效的促進教學,才能有效的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自主、探索的空間。根據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認知規律,我運用電教手段,在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教師引導的學習方式中進行教學。
(一)設疑激趣,引入新課。
同學們都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吧!自從龜兔賽跑兔子失敗之后,它一直很不服氣,總想找個機會證明自己的實力,這一天,在遙遠的森林里,動物又舉行了一次龜兔賽跑。比賽馬上就要開始了,裁判員虎王正在宣布比賽路線。說:請運動員小兔沿第一塊草坪跑一圈,運動員烏龜沿第二塊草坪跑一圈。小兔一看著急地說:不公平!不公平!我跑的路比烏龜的長!
師述:到底小兔跑的路程是不是比烏龜的長呢?咱們一起看一看。(出示多媒體課件)。
你有辦法判斷出誰跑的路程長嗎?
學生討論。(得出可以比較這兩塊圖形的周長。)。
(設計思路:我從學生熟悉的故事情境引入,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景,提出問題。在問題的召喚下,喚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索新知的動機。)。
(二)小組合作,解決問題。
1、兔子的路程:
提問:兔子的路線有什么特點?(長方形)。
長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呢?
怎么算長方形的周長呢?
小組討論解決方法:小組討論看你們有幾種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小組討論、后匯報小結:
寬+長+寬+長=周長寬+寬+長+長=周長。
寬2+長2=周長。
(長+寬)2=周長。
師:計算長方形周長的方法有這么多種,這里的每一種方法都很棒,你認為哪一種方法比較簡便?你最喜歡哪種方法呢?今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求長方形的周長。
(設計思路:教育家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律和聯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為學生創設主動學習的機會,提供嘗試探索的空間,使學生樂于、善于自主學習,能主動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使組員之間形成觀點交鋒,思維共享,達到學習互補的目的。實現知識的學習、互補和再創造。在這個環節中,盡量讓學生多做多說多看多交流,老師放手使學生在動手中深刻的體會,并且驗證自己的觀點,并通過小組間的討論與合作,得出結論。使學生操作,思維,語言相結合,深刻的體會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這樣的設計還有利于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概括等能力得到鍛煉。)。
2、小龜的路程。
提問:怎樣計算烏龜的路線(正方形的`周長)。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
小組討論解決方法:討論怎樣計算正方形的周長。你有哪些方法?總結成公式。
匯報結果:邊長+邊長+邊長+邊長=周長邊長2+邊長2=周長邊長4=周長。
(設計思路:有了長方形周長的基礎進行知識遷移,學生會輕輕松松的總結出來正方形的周長公式。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3、得出他倆的路程一樣長。
烏龜和兔子比賽究竟誰勝利了?(對,小兔獲得了勝利。)。
4、給小兔點掌聲,有錯就改,真棒!希望我們也能像小兔那樣作一個知錯就改的好學生。
(設計思路:前后照應,并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鞏固深化,聯系生活,解決實際問題(課件出示)。
1、在釘子板上圍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并求它們的周長。
2、求數學課本封面的周長:(學生測量、計算。)。
3、求毛巾的周長:(課件出示)。
4、求跑兩周多長:(課件出示)。
5、求籬笆的長:(課件出示)。
(設計思路:課堂教學的好壞,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否,學生發展的有無,一一都要通過練習來檢驗。本課中,依據教學重、難點,分層設計了以上幾個習題,通過練習,既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鞏固、記憶,又為第二課時的教學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四)課堂總結。學生交流本節課都學到了什么?
今天這節課同學們學得真不錯,你有什么收獲?你能用簡短的話告訴大家嗎?同桌互說,然后告訴大家。
(五)課后延伸,解決實際問題。
1、小組為單位,尋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周長的知識?(3—5個)。
2、搜集數據計算教室門、窗、課桌、凳子面的周長。
(設計思路: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要聯系生活實際,學有用的數學。周長的問題在兒童的生活中接觸還是比較多的。這幾個習題的設計,更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使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體驗周長。)。
七、規律總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按照新課標要求,讓學生自己在學習過程中自己總結規律,說出規律。既鍛煉了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又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八、板書設計。
說教學內容: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第85頁例4。
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本節課是在學生了解周長的一般意義及長、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礎上,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1)給出了兩種計算的方法:一種是直接應用周長的含義將各邊的長度連加;另一種是根據長、正方形邊的特征列出簡便的計算方法。不僅體現算法多樣化,同時體現了思維的`不同水平。
(2)在探索活動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概括長、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公式,以便在解決問題中靈活運用,體會數學的抽象和簡潔。
(二)、學生分析:學生在二年級的時候已經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特征,知道了它們都有4條邊,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4條邊都相等。在上一節課學生學習《周長》知道了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就是4條邊的總和,這些都是本節課學習的知識基礎。三年級的學生還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新舊知識遷移的能力,在合作學習解決問題的經歷,這些能力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學生在歸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公式時有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根據本課的具體情況,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進一步理解周長的含義,經歷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過程,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能利用這些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通過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比較能力、創新能力。
3.在探究周長計算方法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獲得良好的情緒體驗。
說教學重點、難點、關鍵點:
本著課程標準,我在認識了本節課教材在整個知識結構中所處的地位,考慮學生認知情況的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教學重點、難點、關鍵點。教學重點:掌握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我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認識分數,發展學生的數感,理解分數的意義。
2.結合具體的情境,進一步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3、體會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體會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相同。
教學難點: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由于學生在三年級的時候已經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上課時就先讓學生寫一個分數,并說說它表示的意思。(通過讓學生寫分數、說分數表示的意思,其實是對分數意義的加深認識和理解,根據分數的意義,從而引出課題——分數的再認識。)。
課前準備了不同數量的4盒鉛筆,上課時請4位同學到臺前,分別從盒子里拿出鉛筆枝數的1/2。其他同學注意觀察,看能發現什么問題?通過怎么拿鉛筆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要把鉛筆平均分成兩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是幾個?并用語言描述自己的操作過程。根據學生拿出鉛筆的枝數不同,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都是拿出全部鉛筆的1/2,而拿出的鉛筆枝數不一樣多呢?”
通過剛才的質疑:“為什么拿出的鉛筆枝數不一樣多呢?”經過學生討論交流,請臺上同學拿出鉛筆總數進行驗證,通過驗證,一是讓學生在說的過程中知道是把一個整體(一盒鉛筆)平均分成2份,一份是幾支;二是讓學生感悟到整體相同拿出的1/2的數量是相同的。學生也就清楚的感悟到原來是鉛筆總數不同造成的。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得出結論:1/2對應的整體不同,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整體不同時,同一個分數所對應的具體數量也不相同。)。
1、“說一說”:先是利用學生對分數的新認識,來判斷兩個小朋友誰看的頁數多,通過比較知道兩個小朋友雖然都看了自己手中書的1/3,但他們手中書的總頁數不同,也就是整體“1”不同,所以,他們看的頁數就不一樣多。使學生認識到:1/3對應的整體不同,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學生的認識進一步有了提升;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它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
2、“畫一畫”:先判斷1/4的意義,再由1/4判斷整體“1”的具體數量是多少,最后畫出圖形,無論如何畫,只要是整個圖形的1/4是一個小正方形即可。通過畫圖,讓學生明白:當我們知道了一個分數對應的具體數量,就可以求出整體“1”。(既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分數整體與部分的關系的理解,也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練一練”:第1題重點是利用分割法、移動法、旋轉、合并這些方法來看圖寫分數,通過看圖,思考:都是把整個圖形平均分成幾份?涂色部分占總份中的幾份?第2題重點體現涂法的多樣性。第3題重點除了體現畫法多樣性之外,還要比較平均分之后,每一個圖形的兩個1/2是否相同,重點理解“平均分”。這題其實是對:“整體不同,同一分數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一樣?!边@句話的加深理解。讓學生在直觀的基礎上,把已經形成的抽象認識,進行了及時的練習和必要的鞏固和強化。第4題是結合“云南昭通彝良5.7級地震”和“捐零花錢”的實際活動,體驗分數的對應性,教育學生“勤儉節約”,有愛心等。
(五)回顧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對分數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讓學生自由說出來。)。
(六)板書:板書與步驟同步,學生通過活動說出來的,我就把它寫了下來。
整節課下來,感覺教師引導得過多,不敢大膽放手,學生的參與面不夠,要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想辦法讓學生大面積的參與學習;沒有注意細節的處理,有些題目講的太快部分學生沒有跟上,對“平均分”的理解不透徹;沒有掌握好時間和教學節奏,以至于有點拖堂。還希望各位老師不要保守,毫無保留的給我提出寶貴的意見,我一定虛心接受,謝謝!
我的說課稿內容是“九加幾”,這個內容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
九加幾這個內容是學生掌握了11~20各數的認識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進一步學習其他進位加法的基礎。根據《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學生已有的基礎和學習經驗,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1、認識目標:
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初步理解“湊十法”和“九加幾”進位加法的思維過程并能正確計算。
2、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3、情感目標。
通過合作交流和動手操作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教學重點:滲透轉化思想,應用“湊十法”正確計算九加幾的進位加法。
教學難點:“湊十法”的思考過程。
為了完成上述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以直觀教具為主要教學手段,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等實踐活動中完成教學,并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富有情趣的活動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與動機。
一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容易疲勞,因此,我以運動會為切入點,將數學知識融于他們感興趣的活動之中,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計算教學體現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采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教學中,我不打算強調各種計算方法的優與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學生用哪種方法簡便,而是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因為學生的認知水平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3、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題地位,在教學中我盡量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自主研究、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開放性的討論中架起從已知到未知的橋梁,去獲取新的知識,讓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探索方法的過程中,發現新舊知識的聯系,發現不同于常規的思維方法和途徑。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我首先以運動會為切入點,用生動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興趣。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體育運動嗎?
生:喜歡。
這樣直接引出問題,并引導學生觀察為運動員準備的盒裝飲料,激起學生幫組別人解決問題的意識。
(二)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這是獲取新知的過程,教學中我將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這個環節我將分為三個步驟:
1、談論交流,得出方法。
在這一部分內容里,我注意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組織學生談論“還有多少盒”的問題,讓學生通過互相交流說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讓學生議一議每種方法。在學生評議的基礎上,給予學生表揚和鼓勵,根據學生的發言,紙張逐一示出各種解決方法:
a、依次一個一個得數1、2、3、4、······12、13;
b、先數箱子里的9盒,然后再接著10、11、12、13;
c、先拿一盒放進箱子里,湊成十,“10+3=13”
師:你們說的幾種方法都很好,這三種方法你最喜歡那一種?(讓學生自己選擇方法)。
提問:要算剩下的飲料一共有多少盒?怎樣列式?
板書:9+4。
師:怎樣計算這個算式呢?現在請大家拿出小棒,自己動手擺一擺。(教師巡視學生動手操作后)。
提問:盒子有9盒再加上幾盒就湊成十盒?(再加一盒)。
這一盒從哪里來?(從盒子外邊的四盒中取出一盒)外邊的四盒飲料拿走一盒后,還剩下多少盒?(還剩下三盒)十盒與剩下的三盒合起來是多少盒?(13盒)所以9+4=?(等于13)。
2、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我利用主題圖讓小組成員互相提出加法計算的問題,看誰提的多,并給予表揚。運用孩子們提出的問題,巧妙自然地將“九加幾”的問題搬到黑板上,例如:
踢毽組合跳繩組一共有多少人?
9+3。
踢毽組和跳遠組一共有多少人?
9+7。
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自主尋找要解決的問題,并探求解決問題的途徑,教師只起引導作用。接著,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以上三個式子的特點,從而引出課題的“九加幾”
3、歸納算理,鞏固記憶。
兒童的思維離不開動作,操作時智力的源泉,在引導學生歸納“湊十法”算法時,我先讓學生動手操作,用擺小棒的方法計算9+3,左邊擺9根,右邊擺3根;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移動小棒,根據學生的思路填寫思維圖。學生可能出現兩種情況:
a、從3根里拿出1根和9根湊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
b、從9根里拿出7根和3根湊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
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擺圓片,計算9+7,學生也可能出現兩種思路:
1、從7根里拿出1根和9根湊成10根,10再加6等于16。
2、從9根里拿出3根和7根湊成10根,10再加6等于16。
這里我沒有強調“看大數,分小數”,而是讓學生自由地選擇“分小數”或“分大樹”,只要能湊成十都是可以的。
(三)鞏固知識,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是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靈活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
1、練習課本p—98做一做的1、2兩題。練習時通過圖片,展示色彩鮮艷的菠蘿、蘋果、雞蛋圖,培養學生看圖列加法算式的能力,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看圖列加法算式的能力,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使學生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2、尋寶藏。尋寶藏要經過很多障礙,這些障礙物就是“九加幾的算式,能解決這些算式的同學就能找到寶藏。
3、搶桃子,我把“九加幾的算式寫在這些桃子上,讓學生搶答,看誰最先搶到桃子。
練習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鞏固新知。
(四)拓展練習,尋找規律。
一年級學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點難點之后,我運用直觀教學,展示一個砌房子的游戲,將九加幾的算式有規律的排列,先讓學生發現每個算式的第一個加數都是9,再讓學生計算結果。既調節了學生的注意力,有鞏固了九加幾的知識。讓學生算出九加幾的算式后,再觀察得數特點,發現規律,找尋又快有對的計算竅門。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可以發現個位上的數都比第二個加數少1,那我繼續追問,這個1到哪去了?學生很自然地想到1和9湊成10了,從而對“湊十法”進一步加深了印象。
(五)全課小結,完善新知。
我先讓學生說說這節課里學到了什么?解答這些題你最喜歡用哪種方法?在評價時,我采用目標多元化、方法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來表揚和鼓勵學生,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師的認可,學習的興趣會更好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六)課堂作業。
課本上p—98做一做的第三題。
這部分內容是再教學過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是比和比例知識的綜合運用。教材首先說明應用正、反比例的知識可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例5和例6的教學應用正、反比例的意義來解的基本應用題。為了加強知識之間的聯系,先讓學生用以前學過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學用比例的知識解答。正、反比例應用題中所涉及到的基本問題的數量關系是學生以前學過的,并能運用算術法解答,本節課學習內容是再原有解法的基礎上,通過自主參與,合作交流、發現歸納出一種用正、反比例關系解決一些基本問題的思路和計算方法。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成正、反比例的量,在生活實際中應用很廣,學生再前兩年的學習中,已接觸過這種情況的問題,如歸一、歸總應用題,只不過那時是就題論題,沒有上升到一般規律。這里主要使學生學習用比例的知識來解答,再原有認識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題目,概括出一般規律。通過解答使學生進一步熟練地判斷成正、反比例的量,從而加深對正、反比例意義的理解。同時,由于解答時是根據正、反比例意義來列等式,又可以鞏固和加深對所學的簡易方程的認識。所以,再教學上要十分重視從舊知識引申出新知識,再這過程中,蘊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運用這個概括對新的實際問題進行判斷,這是數學學習所特有的能力。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進一步熟練地判斷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對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學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義解答比較簡單的應用題,鞏固和加深對所學的簡易方程的認識。
(3)、培養學生的分析、判斷和推理能力。
過程與方法:
經歷用比例知識解答問題的過程,體驗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感受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應用數學的能力。
(2)、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動腦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3)、教學重點:用比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4)、教學難點:能夠正確分析題中的比例關系,列出方程
用比例解決問題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對比例的基本性質有了一定的建構基礎以及掌握了正、反比例的意義的背景下進行探索學習的。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學習的能力。相信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一定能突破重、難點知識,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1、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利用學生已有的解決有關基本應用題的方法和比例關系的知識,提出問題,為學生創設有效的數學活動,探究解決有關基本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和計算方法。
2、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看、想、交流等數學活動,自覺參與到知識形成的過程中,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3、從“一題多解”的探究過程中,提高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確保數學活動的有效性。
(一)、情境引入:
老師請你用一把米尺去測量學校旗桿的高度,你能行嗎?給出信息,引入新課內容。
(二)、聯系實際,復習遷移
1、出示課件:數學門診
判斷下面的說法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2、判斷下面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為什么?
(三)、情境教學新課
1、學習例5,用正比例意義解決問題。
小結:水的單價一定,用水噸數與總價成正比例。
2、教師提出問題。
看來同學們能正確判斷兩種量成什么比例關系了。這一節課我們一起運用比例知識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請看屏幕。
出示例5:
《什么是周長》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來認識平面圖形的周長,也是后面學習計算平面圖形周長的基礎。一、本課成功之處:
1、目標明確。
本節課老師通過回顧舊知,導入課題。既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為后面學習做好鋪墊,又開門見山,直奔主題,使學生一開始就明確本節課研究的是什么問題。
2、情境激趣。
在本節課中,兩只螞蟻爬樹葉的邊線一周的情境,使學生初步直觀認識什么是周長。接下來,老師創設了實踐活動的情境,通過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過程,讓學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感悟周長的實際含義。這些情境地創設,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3、環節清晰。
第一個教學環節是通過觀察兩只螞蟻爬樹葉的邊線比賽,讓學生直觀感知樹葉邊線一周的長度是這片樹葉的周長;第二個教學環節,通過摸一摸、描一描樹葉的.邊線,得到樹葉的輪廓,拓寬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建立豐富的表象,從而認識了周長的意義。第三個環節為了確實達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直觀感知”圖形的周長,有設計了小摸一摸、畫一畫平面圖形的周長活動,組織學生經歷了一個理解圖形周長的含義的過程;第四個環節算一算周長活動,學生在測量后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平面圖形的周長的含義,為后面學習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整個教學重視學生的實踐體驗,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中“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
二、值得商榷的地方:
1、教學中教師在讓學生通過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動充分感知了什么是周長后,讓學生說的不夠。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一下自己對周長的理解,更形象生動印象深刻。
2、教學中教師設計了讓學生摸物體的面的周長。要允許學生犯錯誤,對學生的錯誤要及時引導和糾正。當學生發生線、面混淆時,注意區分體、面、線的區別,適當引導學生理解線來自于面、面來自于體。
聽了胡老師認識周長一課,受益非淺。下面對本課來談談自己的收獲:
一.非常準確地把握了這節課的重難點。
胡老師課開始通過讓學生觀察小明3天跑步的情況探索,邊線——認識一周的邊線,再讓學生指一指三角形、圓形、月芽形的一周,并估一估、量一量各圖形一周的長度從而明確周長的含義。接著出示角和有缺口的月餅讓學生探索進一步明白封閉的圖形的一周才叫周長。展示了概念課基本模式:從概念的引入(認識操場的一周)—概念的理解(指一指、估一估、量一量)—概念的鞏固(算一算、比一比)。從直觀到抽象過渡自然,非常符合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整堂課胡老師巧設問題情境,環環相扣,很好地把握了教學的重難點,初步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概念。
二、練習的設計層層遞進。
由基礎題計算各圖形的周長,再加大難度比較斷開圖形的周長,引導學生直觀地一條一條邊進行比較。讓學生清楚直觀地認識到圖形大的周長不一定大,建立了周長的概念。
三.注重對孩子自我探索能力的培養。
整堂課胡老師巧設問題情境,步步深入,一環扣一環,充分讓學生思考,動手操作和語言描述,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從觀察操場的一周——認識邊線—測量一周的長度——明確周長的含義——計算周長————比較不規則圖周長,每個環節胡老師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引導有方,師生互動較好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積極性。
四、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的同時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在“測量并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環節,教師有意安排了對三角形、圓形和月芽形(不規則圖形)的周長操作測量。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隨著教學活動的不斷深入,學生從中感悟到對不同圖形的周長的測量應該靈活地選擇測量工具和測量方法,而且特殊的圖形也有特殊求周長的辦法,策略是多樣化。在學生匯報交流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比較、辨別和判斷,體會到“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和“轉化”的數學方法。
下面提點個人的看法供大家探討:
1、在教學角和月餅這兩個環節中,問題引入不夠清晰簡潔,如在學生認識到角不能從起點回到起點,它不是一個封閉圖形(有缺口),沒有周長。胡老師接著可以直接設問:這個月餅有也有缺口,它有周長嗎?讓學生思考,對比性強些。而不要又讓學生指一指月餅的一周。
2、時間把握上前面從容淡定,后面可能有點緊張,匆匆小結下課,時間有多,可能讓學生進行課后小結。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這是第十一冊第四單元中一個課時的內容。這是一節概念與計算相結合研究幾何形體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以前學過的直線圖形知識和上節課掌握了圓的初步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力圖通過一系列操作活動,讓學生在觀察、分析、歸納中理解圓的周長的含義,經歷圓周率的形成過程,推導圓周長的計算方法,為學習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下基礎。
六年級學生,在開放的課堂中,善于獨立思考,樂于合作交流,課上表現極為活躍,語言表達能力較強,有較好的學習數學的能力。本課學生們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小組合作,動手操作,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認知矛盾中去思考、探究、發現、解決問題。
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圓周率及圓的周長的含義,掌握圓周長的計算方法。
能力目標:通過對圓周長的'測量,圓周率的探索,圓周長計算公式的推導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抽象、概括、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在圓周率方面的偉大成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讓學生理解圓的周長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及其實踐運用是本節課的重點,而理解圓周率的意義則是教學的難點。
教法:本課采用引導探究法,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在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為他們創建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
學法:本課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組織學生認真觀察、分析和討論,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通過動手實踐、合作交流來完成探究任務。
圓紙片、直尺、繩、數據統計表、計算器、課件。
今天觀看了三年級數學課《周長》教學實錄,談以下幾點看法:
1、體驗中引出周長。: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數學知識,賦予《周》這一知識點以現實意義。這樣學生的學習得到了感性材料的支撐,在這樣的.生活情境中學生也很容易進入角色。此外,本節課把《周長》描述為“一圈邊線的總長度”,簡明易懂,充分體現了“周長”這一數學問題的現實性。
2、操作中理解周長。采用學生身邊的、熟悉的或感興趣的材料作為研究素材,增強學習的“親切感”。通過“指”、“描”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輕松的操作中理解周長,而多媒體的效果使周長是什么更加清晰明朗。
3、測量計算中深化對周長的認識。通過練習獲得測量計算平面圖形周長的一般方法,為探索計算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方法奠定基礎。
4、引導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通過這一變式練習,使“周長”即“一周的總長度”得以鞏固,進一步強化了對周長含義的理解。
5、合作解決問題。測量計算出銀杏樹葉的周長。使學生對周長的理解不局限于長方形和正方形等規則平面圖形中,避免了學生生搬硬套,產生思維定勢。把周長拓展到不規則平面圖形中,使學生對周長的認識更加深刻,并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pingyujiyu/42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