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是教師與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下面列舉了一些獲得過教學獎項的教案模板,它們在實踐中被證明是有效的。
《二氧化碳的性質》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課題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課時。本節課主要介紹二氧化碳的性質。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學教學要求掌握的兩種主要氣體之一,也是與生活實際聯系極其密切和廣泛的一種物質。課程中安排了豐富的實驗,通過實驗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真正做到“從生活到化學,從化學到社會”。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初步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二氧化碳的性質等有關知識的探究學習,使學生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通過相互交流、探究學習的方式,使學生產生科學探究的興趣,從而產生學習化學的強烈愿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讓學生明確“化學就在我們身邊”,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興趣和能力,增強環保意識,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
教學難點: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根據課本安排的實驗,無法從實驗現象直接得出結論,這就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推理得出結論。因此造成難點。
九年級學生剛接觸化學,對化學尤其實驗充滿興趣,但實驗的動手和分析能力較弱,還沒有具備自主的實驗探究能力,但在日常生活中已經了解了很多有關二氧化碳的知識,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的產物等。所以往往渴望通過自主探究來了解二氧化碳的規律知識甚至為此要求進行一些創造性實驗和觀察活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以“教師引導,學生動手合作”的實驗探究模式,逐步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從而樹立科學的探究觀和世界觀。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的相互作用,教學兩者的統一才能夠體現教學過程最優化。本節課如何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呢?我綜合采用以下五種教學方法:
1、實驗探究法:本節課將通過教師指導,學生的動手操作,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
2、問題討論法:有位教育家說過:“教學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的引導學生作答?!币虼宋覍⒋朔ㄘ灤┯谡澱n的教學中,引導學生猜想和假設,通過探究實驗討論完成,從而掌握本節課的重難點。
3、講解法。
4、多媒體輔助法。
5、比較歸納法。
教學的宗旨就是要教會學生學習。我從聽、思、說、做、觀、議等六個方面注重指導學生進行學習:
聽――聽得明白、思――敢思會思、
說――表達完整、做――操作規范、
觀――觀察仔細、議――學會交流。
通過這節課,不但能讓學生學會知識,而且能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
以上是我的教學理念,而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將教學理念融入到教學中。所以在程序上我把本節課分五個環節:導入新課、新課探究、歸納小結、鞏固練習、課后拓展。
第一個環節:情境導入。
第二個環節:實驗探究。
我及時肯定大家積極思考,但這些回答是否完全正確呢?此時我引導學生逐一驗證二氧化碳的性質。問: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還是小呢?請同學們自己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肯定會有多種設計方案。)我及時表揚學生積極思考創新并列舉幾種可行方案,比如稱量法,利用汽球比較密度法。并通過演示向裝有一高一低的兩支燃著的蠟燭的燒杯中傾倒二氧化碳的實驗,(生動有趣的實驗,快樂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感知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即先猜想后假設再實驗最終得出結論,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科學探究素養,又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到這里,學生已經知道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氣,不支持燃燒,也不燃燒,性質決定用途,所以二氧化碳可以用來滅火。接下來提問:前面有同學說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生討論好方案后利用桌上儀器動手實驗,快速向裝有二氧化碳的礦泉水瓶中倒入半體積的水并迅速擰緊瓶塞,振蕩并觀察現象,分析原因,得出結論或者有學生回答之前我們收集到了溶于飲料中的二氧化碳氣體,說明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順便解釋了為什么不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這樣培養了學生的實驗能力和科學探究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也給了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但若有學生實驗失敗應師生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并給學生鼓勵。)。
接著,我適時引導學生一起總結二氧化碳能溶水,一體積水大約能夠溶解一體積的二氧化碳。再簡單介紹一下碳酸飲料的生產。
再設疑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沒有化學反應呢?此時我請同學們把雪碧的瓶蓋換成帶導管的橡皮塞,并將導管通往裝有紫色石蕊試液的試管中(簡單介紹有關紫色石蕊的性質),振蕩試管,觀察現象。提問學生:是什么物質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學生合作動手實驗,面對實驗現象有許多學生猜想是二氧化碳使石蕊變紅,甚至會有學生猜想是水。雖然不能得出確切結論,但學生的思維會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本節課的難點內容有望突破。
這時候我引導學生提出三種猜想,使石蕊變紅的是:
1、水,
3、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的新物質。學生分組討論三分鐘,設計實驗方案,我及時地對各組方案作出評價并指導得出正確方案。根據方案和提供的器材物品各組動手實驗。
學生會得出:
1、水不能使石蕊變紅,
2、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變紅,
這就是說在二氧化碳和水的共同作用下產生了一種新物質,它使紫色石蕊試紙變紅。這種物質我們稱之為碳酸,是碳酸使石蕊變紅。接著我給大家介紹碳酸的化學性質不穩定,并板書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請同學們把變紅的溶液放在酒精燈上加熱再觀察現象得出結論:碳酸不穩定,受熱易分解,并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對比實驗是化學實驗的重要方法,通過使石蕊加熱前后變色的探究,初步讓學生學習對比實驗的理念和方法。
接下來提問“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你如何設計實驗證明?”學生討論后可能會有用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氣或者利用可樂,雪碧等飲料振蕩后將產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等方案。只要方案可行,我都予以肯定,并鼓勵學生按設定的方案進行實驗。并小結二氧化碳的檢驗方法。這樣加強了學生實驗設計的體驗。再次體會實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會知識獲得的過程。
第三個環節:歸納小結。
我問大家:本節課你認識到了什么...體會到了什么......困惑是什么......盡量讓更多的學生回答這個問題并予以肯定,適時地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二氧化碳的性質。
第四個環節:鞏固練習。
有針對性地選擇習題,力圖“優生吃飽、中等生吃好、后進生吃了”。
第五個環節:拓展延伸。
設疑拓展:是不是二氧化碳越多越好呢?從而引出了“溫室效應”這個熱點話題(視頻展示)。提及當前的節能減排、低碳生活、太陽能發電站、風力發電站等。呼吁大家從我做起,保護咱們的地球村?;蛘叽蠹铱梢陨暇W查找更多資料,學有所得、學以致用。
無色無味氣體,密度比空氣的大,能溶與水。
(1)不燃燒,不支持燃燒;不供給呼吸。
(2)與水反應。
co2+h2o==h2co3h2co3==co2↑+h2o(不穩定)。
(3)與石灰水反應。
co2+ca(oh)2==caco3↓+h2o(檢驗co2)。
本課題設計清楚,重點突出,學生參與度高,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創設真實的問題情景,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用生活用品代替實驗儀器,從一瓶飲料入手,在課堂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這樣的設計既可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又可培養學生通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在接下來的教學設計中,我步步引導,讓學生從一瓶可樂中發現二氧化碳的諸多性質,然后分小組實驗,以培養學生的的協作精神和動手能力。上課前,我認真地對教學思路、教學方法的設計、教學手段的應用及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課上可能出現的反應做了充分的反思。經過課前的反思與調整,教學內容及方法更適合學生,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在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達到的效果,捕捉教學中的靈感,及時調整設計思路和方法,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佳。在前面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學生爭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設計的實驗方案,并要求用實驗驗證,而且很多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來評價其他同學的設計方案。同時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思路和熱情,我及時調整自己的教案,一起找到更好的引導效果,實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在我精心設計的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思路清晰了,課前預期的目的基本達到。根據課堂上的具體情況,經過我適時地調整、創新教學內容和方法,使學生能夠結合實際高頻率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有批判地在行動結束后進行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在課堂教學實踐后及時反思,不僅能使教師直觀、具體地總結教學中的長處,發現問題,找出原因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學生、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而且是將實踐經驗系統化、理論化的過程,有利于提高教學水平,使教師認識能上升到一個新的理論高度。對這一課進行全面反思后,我認識到要善于處理好教學中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關系,巧妙地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活動及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才能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新精神,使每個學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過程,我受益非淺,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在教學中及時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會使我逐漸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通過不斷地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
聯系生活實際,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標。
學習通過實驗認識物質性質的方法;
提高實驗探究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溫室氣體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紹,增強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建議。
知識講解指導。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建議以探索式學習為主,讓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質,而不是教師先講二氧化碳的性質,然后做實驗驗證給學生看。
2.講授方法上,建議以談話法為主,引導學生觀察,與學生討論每一點二氧化碳的具體性質。
3.對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在強調不可燃性和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的同時,單獨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況下不支持燃燒的性質,有利于學生理解滅火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與澄清石灰水的反應,學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講到二氧化碳與碳酸鈣反應得到碳酸氫鈣,這樣只會使難點集中,增加學生學習難度。
課堂引入指導。
方法一:近來地球上氣溫正在逐漸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氣溫如此變化呢?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
3、會用塊狀固體和液體反應制取氣體方法;
任務—:讓學生課前檢測給學生五分鐘的時間完成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二氧化碳實驗室制法:用的`原料稀硫酸和石灰石;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氣;驗滿方法:火柴根很快熄滅;二氧化碳的用途:作氣體肥料,可促進植物光合作用;工業和食品原料,可用于制純堿、尿素和汽水。滅火:二氧化碳即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密度比空氣大。制冷劑可用于人工降雨。
任務二:根據分組實驗二人一組要求學生完成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質的實驗報告單上表格:
在實驗過程中要要求學生完成實驗步驟、實驗現象、實驗結論;
任務四:黑板溫馨提示:
1:小心實驗、節約使用藥品;
2:實驗完畢時,用過的試劑倒在講臺桌的廢液缸中。其他垃圾放在教室后面兩個垃圾桶內,并整理實驗儀器保持桌面清潔。
總而言之:邱小芳老師本堂課的亮點是以學本課堂的理念上,以學生為主體,老師來引領學生,實驗課也強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安全問題和節約使用藥品問題面俱到,學生上課也很輕松值得我學習。
摘要:通過創設情境、分析討論、推測結果、設計方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研究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關鍵詞:二氧化碳、學習目標、實錄。
正文:
一、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的前二節研究的是碳的單質,從本節開始研究碳的化合物,碳的化合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及碳酸鹽和有機化合物,其中,學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學教學要求掌握的三氣之一,也是與生活實際聯系極其密切和廣泛的一種重要物質,它的學習能真正明確“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變渾濁”的原理,有利于鞏固舊知識、學習新知識,同時,又為以后學習酸堿鹽做了良好鋪墊。
二、學生分析。
學生對二氧化碳并不陌生,知道它能滅火,能制汽水,還知道它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也知道用石灰水檢驗co2,但它為什么會有這些用途,是什么性質決定的,它還有哪些用途,是學生們不知道的,要求學生通過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所以這節課重點不在知識的本身,而是形成結論的過程和方法,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具備探究事物內在本質的能力,有一定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規律的能力。同時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生活中有化學,化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培養學生用化學的視覺去看待世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二)過程與方法:
1、思考、交流、合作,訓練學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2、有一定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綜合、概括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了解生活中處處有化學,化學就在我們身邊。
2、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3、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
四、設計意圖。
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激發興趣,調動思維。引導學生觀察實驗、分析現象、得出結論,再將結論運用到生產、生活當中。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總結規律的能力,同時,還設計了訓練學生自主探究co2性質的教學過程,為使學生具備一定的透過現象、探究本質的能力,樹立科學的態度和世界觀。
五、教學環節。
六、教學實錄:
師:請同學們深深地呼出一口氣,它的主要成份是什么?
生:co2。
師:你對co2了解多少?
生:空氣中有co2,co2能滅火,汽水中有co2,光合作用需要co2等等。
生(1):低蠟燭先熄滅,高蠟燭后熄滅。
生(2):還應該加上,蠟燭熄滅,低蠟燭先熄滅。
師:對,這位同學回答到位。(鼓勵)。
師:這一現象說明了什么?同學們可以討論一下。
生:說明co2不燃燒,并且co2的密度大。
生(2):還應說明co2不支持燃燒。
師:好,誰能完整地總結一下。
生:co2不支持燃燒,本身不燃燒,密度比空氣大。
師:好,co2的這個性質,請同學設想一下,能干什么用?
生:滅火,滅火器。
師:好,請看一下錄像(滅火及滅火器)。
師:誰注意到哪種滅火器好?
生:干冰滅火器。
師:請開動你的大腦,干冰是什么物質?還有什么用途?可以查書,交流。
生:干冰是固態的co2,可作制冷劑、人工降雨、制造舞臺煙霧效果。
師:好,回答很完整,說明認真對待了,接著思考,用它做制冷劑有什么好處?
生:它由固體直接變成氣體,沒有殘留物,清潔、無污染。
師:好,回答很準確,再想co2的這些性質還能解決生活中的哪些實際問題?集思廣益。(學生討論,教師循查,估計學生何時處理完)。
師:哪位同學來回答剛才的問題?
生:進入菜窖前的燈火實驗。
生:進入山洞時選擇火把比手電筒好。
師:為什么?
生:選擇火把能檢驗出co2含量多少,防止人因缺氧而窒息。
師:請同學們猜測,將兩支高低不同的燃著的蠟燭,用玻璃罩扣上,會有什么現象?(如圖)。
生:高的先熄滅。
生:低的先熄滅。
師:意見不統一,請注意觀察現象,并說明原因。
(如圖演示)。
生:高蠟燭先熄滅,原因不知道。
生:co2氣體受熱向上運動,故高蠟燭先熄滅。
師:好,高見,同學們同意嗎?這一現象用來解釋什么現象?
生:不知道。
師:森林大火可否用co2滅火。
生:(恍然大悟)不行。
師:喝汽水與喝水比,除了好喝外,有什么明顯的區別?
生:打嗝。
師:對,對此你有什么感想,有問題問我嗎?
生:為什么喝進去的是水,而出來的是氣?
生:這種氣是什么?能證明嗎?
生:這些氣體怎么制成汽水的?
師:這些問題問的好,咱們大家一起研究,逐一解決,誰有辦法?
生:假設汽水的氣體是co2,把汽水瓶上安裝一個導氣管,通入石灰水中,看是否渾濁就可以證明。
師:好,那么這些氣體怎么制成汽水的?汽水與二氧化碳性質有什么關系?(班級頓時活躍起來,人人參與尋找解決辦法)。
師:(介紹石蕊試劑與酸變紅。取石蕊試紙發給大家,學生桌上有準備好的汽水、燒杯、水、干燥的二氧化碳),你們可以利用這些物質自己研究二氧化碳與汽水的關系。(循回指導五分鐘后,停)。
師:誰來說一下,你怎樣證明的?
生:我們是先把石蕊試紙放入水中,發現顏色未變,再把石蕊試紙放水干燥二氧化碳氣體中,也未發現變化,可是當把水倒入二氧化碳氣體中振蕩,再把石蕊試紙放水其中,發現石蕊試紙變紅,我們又把石蕊試紙放水汽水中,發現石蕊試紙仍然變紅,因此我們認為水與二氧化碳反應的產物與汽水的成分一樣,就可以證明汽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溶于水的產物。
師:通過探究不難知道,二氧化碳怎么制成汽水的。
生:一樣,說明碳酸不穩定,受熱立刻分解,變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師:好,根據剛才的討論,有誰會制汽水嗎?回家親自做一下好嗎?
生:有現象,出現渾濁了。
生:??!原來是碳酸鈣不溶于水形成的。
師:這一原理運用到生產生活中,你見過嗎?
生:裝過石灰水的玻璃瓶,放在空氣中,內壁會變白。
生:石灰水在空氣中會有一層白膜。
師:好,知道嗎?砌墻用的是石灰漿,石灰漿在空氣中凝固后會有什么變化呢?
生:堅硬、牢固,因為碳酸鈣不溶于水。
師:好,非常好,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又知道了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質?哪些用途?能分類談談嗎?給二分鐘時間。
1、二氧化碳常溫下是無色無味的氣體,固體叫干冰;
1、二氧化碳本身不燃燒,不支持燃燒,不供呼吸;
3、二氧化碳與石灰水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水。
師:好,總結得很到位,很全面,繼續努力,今天就上到這。課后思考題是:“二氧化碳會引起溫室效應,你有什么改善措施嗎?”
師:好,下課,同學們再見!
今天聽了孫偉師的《二氧化碳的性質與自然界中的碳循環》一節復xx課,本節課以清晰的教學流程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合作學xx的xx慣。授課過程基本上按照:自主學xx—小團隊(兩人)合作交流—小組交流———班級展示—教師歸納提升的流程進行。有利于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合作學xx的xx慣。
另外以表格和問題導學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xx和合作交流。主要提出以下幾個能引發學生深刻思考的問題:
1、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全面的認識(從利弊兩個角度)二氧化碳?
3、如何用化學方法除去或利用大氣中多余的二氧化碳?
4、在低碳生活的今天,你能做什么呢?
5、今天你低碳了嗎?通過解決和交流這些問題,讓學生學會正確的認識二氧化碳的性質和應用以及自然界中的碳循環,認識到人類在自然界碳循環中的作用,養成低碳生活的xx慣。從課堂實施來看,這些問題能夠引導學生積極的深層次思考,通過小組的合作交流和完善基本上能解決這些問題,達到學xx目標。
文檔為doc格式。
。
有幸聽了高老師的《二氧化碳的性質》一課。通過聽課知道高老師這一節課有意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力在通過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探究歸納出二氧化碳的性質。課堂的亮點非常之多,其中個人認為最成功之處莫過于做到了面向全體,盡管是借班上課,課堂氛圍調動地非常好,全體學生都參與了實驗活動,同時在討論、回答、展示、歸納、反饋等每一個環節幾乎都做到了全員參與。對于老師來說,教會一個學生并不難,但要想在一節課教會全班學生那就是件幾乎很難完成的事。面對存在客觀差異的學生,我們不要求每一個都掌握到相同的程度,但我們要力爭面向全體,提高課堂教學的覆蓋率。為了實現面向全體,結合所聽的這一節課,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教學內容的選擇要符合大眾。
教學的內容包括教學的進度、難度、習題的選擇、問題的'設置,都要以所教班級大部分學生的可接受水平位依據。高老師這一節課教學的對象是大港六中的孩子,程度相對較好,因此課堂模式選擇為探究式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出的問題,例如“依據所學過的知識,你知道了二氧化碳的性質有哪些?”“為了驗證二氧化碳的性質,請你設計有效的實驗”都是比較符合學生實際水平的問題。
2、做好分層教學。
在課堂實驗活動過程中,教師對每組的組員有明確的分工,并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課堂的指令非常清晰明確。課堂教學的過程也是由淺入深,結合生活實際,例舉二氧化碳的用途?——依據通途體現二氧化碳的性質有哪些?——設計實驗驗證二氧化碳的性質——性質決定用途,反思二氧化碳的功與過。同時課堂練習的選擇體現了層次性,由易到難。通過不同的層次要求,使得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在原有幾次上有一定的收獲,并且能在不同層次上得到課堂展示的機會。
3、在面向全體的過程中關注個體。
我們教學的對象和目標是全體學生,但在教學過程中,卻要關注個體學生的課堂行為和思維表現。高老師在課堂給了多次學生大膽猜想、質疑、獨立思考的機會和空間,并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個性實驗方案,真正做到了“重視每位學生的發展”。
回到自己的教學,經常會為學困生而苦惱,既不能因為學困生而降低教學要求,放慢教學進度,也不能對他們至于不理。只能在遵循面向全體的原則下多兼顧這些后進的個體,對他們多關注、多了解、多幫助吧!
知識目標:認識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學性質;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環中的作用以及對人類生活和生產的意義。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揚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創新和實踐的精神。
認識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學性質。
:實驗探究、交流討論。
:指導探究、主持討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預測與對策。
(小結并提出學習任務)幾位同學猜得很對,是由于山洞的下層充滿二氧化碳氣體所致。你們還知道其他有關二氧化碳氣體產生和消耗的途徑嗎?把你知道的歸納一下,填寫在學案上。
]你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嗎?引入二氧化碳的奇妙變化(液態二氧化碳,固態二氧化碳—干冰)。
光合作用,溫室效應、二氧化碳滅火器、“干冰”的用途。
通過此實驗,你還能得出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質?
在一個裝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注入少量水,迅速塞上單孔橡皮塞(連有導管、橡皮管和彈簧夾)并把導管另一端放入盛水的燒杯,打開彈簧夾。
紫色石蕊試液遇到酸性物質會變紅,可用來檢驗二氧化碳和水是否會生成碳酸。
自己設計實驗方案,探究二氧化碳和水是否會生成碳酸。
按照課本p43圖2-21設計一個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并推測二氧化碳還有哪些性質。
把二氧化碳氣體慢慢倒入放有燃著蠟燭的燒杯中。
自制汽水:取一個洗刷干凈的汽水瓶,瓶里加入占80%容積的冷開水,再加入2g白糖和少量果味香精,然后加入2g碳酸氫鈉,攪拌溶解后,迅速加入檸檬酸,并立即將瓶蓋壓緊,使生成的氣體不能逸出而溶解在水里,將瓶子放置在冰箱中降溫。取出后,打開瓶蓋就可以飲用。
[交流討論]。
[思考、填寫]。
[觀看、了解相關知識]。
[實驗探究、觀察、思考、得出結論]。
實驗內容:將汽水瓶中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觀察實驗現象、解釋原因]。
[提問、討論、解答]。
[分析信息]。
[設計并實施實驗方案]。
[總結出二氧化碳的又一條化學性質:二氧化碳能和水反應生成碳酸。]。
[用自帶的堿面和醋完成實驗、得出性質]。
[觀察現象、說明二氧化碳滅火的原因]。
[交流討論、總結]。
[家庭實驗]。
有的學生可能聽說過這個故事,知道是山洞的下層充滿二氧化碳氣體的緣故。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日常生活經驗,會知道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環。
學生可能知道舞臺煙霧,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
學生對于實驗原理,實驗操作不會有太大困難。但要得出二氧化碳有關性質可能有些難度。
學生在學習了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實驗的基礎上,解釋該實驗現象的原因不會有太大的難度。
學生的問題可能是:瓶子標簽上寫的是碳酸水,為什么不寫二氧化碳飲料?
對學生來說用“紫色石蕊試液檢驗酸”這一知識點是陌生的,需要教師的引導。
方案可能有:直接向碳酸飲料中滴紫色石蕊試液;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試液。等等。
通過學生自主實驗、觀察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能得出二氧化碳的相應性質。
該實驗生活氣息濃,趣味性強。
用故事導入??,能使每一個學生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去認識多姿多彩、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化學。在探究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時,用學生愛喝的雪碧做探究實驗,使學生從已有的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整個課堂教學注重讓學生主動地體驗探究過程,在探究實踐中逐步養成終生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在對課堂演示實驗中意外出現的失敗,教師要能機智的利用這一教學良機對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就是從不斷的失敗走向成功的過程”的教育,更進一步提高課堂應變能力。
今天聽了孫偉師的《二氧化碳的性質與自然界中的碳循環》一節復xx課,本節課以清晰的教學流程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合作學xx的xx慣。授課過程基本上按照:自主學xx—小團隊(兩人)合作交流—小組交流———班級展示—教師歸納提升的流程進行。有利于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合作學xx的xx慣。
另外以表格和問題導學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xx和合作交流。主要提出以下幾個能引發學生深刻思考的問題:
1、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全面的認識(從利弊兩個角度)二氧化碳?
3、如何用化學方法除去或利用大氣中多余的二氧化碳?
4、在低碳生活的今天,你能做什么呢?
5、今天你低碳了嗎?通過解決和交流這些問題,讓學生學會正確的認識二氧化碳的性質和應用以及自然界中的碳循環,認識到人類在自然界碳循環中的作用,養成低碳生活的xx慣。從課堂實施來看,這些問題能夠引導學生積極的深層次思考,通過小組的合作交流和完善基本上能解決這些問題,達到學xx目標。
摘要:通過創設情境、分析討論、推測結果、設計方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研究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關鍵詞:二氧化碳、學習目標、實錄。
正文:
一、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的前二節研究的是碳的單質,從本節開始研究碳的化合物,碳的化合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及碳酸鹽和有機化合物,其中,學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學教學要求掌握的三氣之一,也是與生活實際聯系極其密切和廣泛的一種重要物質,它的學習能真正明確“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變渾濁”的原理,有利于鞏固舊知識、學習新知識,同時,又為以后學習酸堿鹽做了良好鋪墊。
二、學生分析。
學生對二氧化碳并不陌生,知道它能滅火,能制汽水,還知道它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也知道用石灰水檢驗co2,但它為什么會有這些用途,是什么性質決定的,它還有哪些用途,是學生們不知道的,要求學生通過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所以這節課重點不在知識的本身,而是形成結論的過程和方法,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具備探究事物內在本質的能力,有一定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規律的能力。同時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生活中有化學,化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培養學生用化學的視覺去看待世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二)過程與方法:
1、思考、交流、合作,訓練學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2、有一定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綜合、概括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了解生活中處處有化學,化學就在我們身邊。
2、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3、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
四、設計意圖。
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激發興趣,調動思維。引導學生觀察實驗、分析現象、得出結論,再將結論運用到生產、生活當中。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總結規律的能力,同時,還設計了訓練學生自主探究co2性質的教學過程,為使學生具備一定的透過現象、探究本質的能力,樹立科學的態度和世界觀。
五、教學環節。
六、教學實錄:
師:請同學們深深地呼出一口氣,它的主要成份是什么?
生:co2。
師:你對co2了解多少?
生:空氣中有co2,co2能滅火,汽水中有co2,光合作用需要co2等等。
生(1):低蠟燭先熄滅,高蠟燭后熄滅。
生(2):還應該加上,蠟燭熄滅,低蠟燭先熄滅。
師:對,這位同學回答到位。(鼓勵)。
師:這一現象說明了什么?同學們可以討論一下。
生:說明co2不燃燒,并且co2的密度大。
生(2):還應說明co2不支持燃燒。
師:好,誰能完整地總結一下。
生:co2不支持燃燒,本身不燃燒,密度比空氣大。
師:好,co2的這個性質,請同學設想一下,能干什么用?
生:滅火,滅火器。
師:好,請看一下錄像(滅火及滅火器)。
師:誰注意到哪種滅火器好?
生:干冰滅火器。
師:請開動你的大腦,干冰是什么物質?還有什么用途?可以查書,交流。
生:干冰是固態的co2,可作制冷劑、人工降雨、制造舞臺煙霧效果。
師:好,回答很完整,說明認真對待了,接著思考,用它做制冷劑有什么好處?
生:它由固體直接變成氣體,沒有殘留物,清潔、無污染。
師:好,回答很準確,再想co2的這些性質還能解決生活中的哪些實際問題?集思廣益。(學生討論,教師循查,估計學生何時處理完)。
師:哪位同學來回答剛才的問題?
生:進入菜窖前的燈火實驗。
生:進入山洞時選擇火把比手電筒好。
師:為什么?
生:選擇火把能檢驗出co2含量多少,防止人因缺氧而窒息。
師:請同學們猜測,將兩支高低不同的燃著的蠟燭,用玻璃罩扣上,會有什么現象?(如圖)。
生:高的先熄滅。
生:低的先熄滅。
師:意見不統一,請注意觀察現象,并說明原因。
(如圖演示)。
生:高蠟燭先熄滅,原因不知道。
生:co2氣體受熱向上運動,故高蠟燭先熄滅。
師:好,高見,同學們同意嗎?這一現象用來解釋什么現象?
生:不知道。
師:森林大火可否用co2滅火。
生:(恍然大悟)不行。
師:喝汽水與喝水比,除了好喝外,有什么明顯的區別?
生:打嗝。
師:對,對此你有什么感想,有問題問我嗎?
生:為什么喝進去的是水,而出來的是氣?
生:這種氣是什么?能證明嗎?
生:這些氣體怎么制成汽水的?
師:這些問題問的好,咱們大家一起研究,逐一解決,誰有辦法?
生:假設汽水的氣體是co2,把汽水瓶上安裝一個導氣管,通入石灰水中,看是否渾濁就可以證明。
師:好,那么這些氣體怎么制成汽水的?汽水與二氧化碳性質有什么關系?(班級頓時活躍起來,人人參與尋找解決辦法)。
師:(介紹石蕊試劑與酸變紅。取石蕊試紙發給大家,學生桌上有準備好的汽水、燒杯、水、干燥的二氧化碳),你們可以利用這些物質自己研究二氧化碳與汽水的關系。(循回指導五分鐘后,停)。
師:誰來說一下,你怎樣證明的?
生:我們是先把石蕊試紙放入水中,發現顏色未變,再把石蕊試紙放水干燥二氧化碳氣體中,也未發現變化,可是當把水倒入二氧化碳氣體中振蕩,再把石蕊試紙放水其中,發現石蕊試紙變紅,我們又把石蕊試紙放水汽水中,發現石蕊試紙仍然變紅,因此我們認為水與二氧化碳反應的產物與汽水的成分一樣,就可以證明汽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溶于水的產物。
師:通過探究不難知道,二氧化碳怎么制成汽水的。
生:一樣,說明碳酸不穩定,受熱立刻分解,變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師:好,根據剛才的討論,有誰會制汽水嗎?回家親自做一下好嗎?
生:有現象,出現渾濁了。
生:??!原來是碳酸鈣不溶于水形成的。
師:這一原理運用到生產生活中,你見過嗎?
生:裝過石灰水的玻璃瓶,放在空氣中,內壁會變白。
生:石灰水在空氣中會有一層白膜。
師:好,知道嗎?砌墻用的是石灰漿,石灰漿在空氣中凝固后會有什么變化呢?
生:堅硬、牢固,因為碳酸鈣不溶于水。
師:好,非常好,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又知道了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質?哪些用途?能分類談談嗎?給二分鐘時間。
1、二氧化碳常溫下是無色無味的氣體,固體叫干冰;
氧氣、二氧化碳、氫氣是初中學生要求全面、系統認識掌握的三種重要氣體,學生在學習了氧氣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對氧氣和氫氣的掌握起著鞏固和提高作用,也為學生今后學習c、co2、co、h2co3、caco3等物質及其衍變打下基礎,做好鋪墊,所以本節內容起著承前起后的紐帶作用。從研究方法看,這節采用學生共同參與的探究式教學方法對學生以后研究其他物質具有指導意義。從教育目的看,它對自然界的生命活動,對整個地球和生態平衡起著重要作用。目前,由于co2含量的增加造成的溫室效應已引起了全人類的共同關注,全面系統的研究co2的性質具有現實意義。所以本課的內容是本章的重點,也是整個初中自然科學的教學重點。
本節知識程序是:探究co2的物理性質——重點co2的化學性質——co2對生活和環境的影響。
本節的重點:自主建構co2的化學性質。
2學生情況。
初二年級學者、學生大多數處在14—15歲的年齡段,正處在身心迅速成長的時期,大腦機能顯著發展并趨于成熟,學生生理、心理的發展以及學習環境的改變,使他們的思想處于一個急劇發展、變化的時期。他們對化學的興趣逐步由直覺興趣—操作興趣—具有因果關系的興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認知興趣遷移。往往通過自主探究來了解一類物質的規律知識,甚至為次要求進行一些創造性的實驗和觀察活動。
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的突破方法:充分運用實驗,讓學生參與實驗、觀察現象、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理解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并能用化學方程式熟練表示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能解釋驗證二氧化碳的方法的原理,并學會操作;能初步通過自主探究獲取知識,并嘗試分析具體問題。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訓練學生實驗觀察能力和語言表述能力;通過探究活動過程,體驗化學方法的科學性。
初步認識:觀察——分析、討論——歸納、總結——理解、運用的科學方法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創設問題的情景,豐富學生的科學體驗,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和學習的動機;通過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增多對氣候的不良影響,來幫助學生初步樹立環保意識;對二氧化碳存在的辨證理解,幫助學生樹立應用一分為二的科學觀念看待問題的方法。
本節課主要采用探究實驗分析法,“活動——建構”模式的教學結構。把教材演示實驗改為學生的分組實驗,讓學生親自參與,從已知到未知,從感性到理性,循序漸進,使知識得以鞏固和落實。此外還采了比較法、討論法、對照法、練習法、查閱資料和讀書指導法等。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魯教版八年級第六單元第三節《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二課時《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質》。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四個方面談談自己對本節課的設計思路。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學目標:
1、學生能說出在實驗室里制取氣體的方法和設計思路。
2、通過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的研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認識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學性質,了解其物理性質和主要用途。
4、懂得設計實驗來驗證物質性質的方法。
5、學會對實驗中出現的成功或者失敗的現象進行分析并得出結論的方法。
2、初步獨立的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初步體驗化學實驗的方法的科學性。
1、通過實驗、問題的討論,培養學生求實、創新、合作的科學品質。
2、體驗探究成功樂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形成持續不斷的學習化學的興趣。
3、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思維的嚴密性。
4、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感受到學有所用,生活中處處都有化學。
1、二氧化碳的制取
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
3、書寫制取二氧化碳及其性質的化學方程式
1、學情分析:二氧化碳是學生熟悉的物質,但學生還不能系統的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所起的眾多重要作用,所以本節課要引導學生在更高、更深的層次上系統的認識二氧化碳。
2、教法的選擇
我在教學設計中不僅注重了學科知識的獲取,更注重學生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
在教學中多次采用學生討論交流、實驗探究、多媒體演示、網絡搜索、知識競賽、互動教學等多樣化形式和科學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科學思維方法、表達和概括的能力;培養學生交流意識與協作精神;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將一些枯燥和晦澀難懂的問題寓教育于學生喜聞樂見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中,高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為教學目標的實現注入了精神動力。對實驗現象及生活現象的分析能做到由淺入深,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講授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在學法上重在指導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思維習慣。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使學生體會到獲取知識的一般途徑,所以我在課的設計中注重指導學生:聽――聽得明白、思――敢思會思、說――表達完整、觀――觀察仔細、議――學會交流。針對不同層次學生設計難易不同的問題,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均得到最大的收獲。
我將本節課內容分為四大環節來進行
新奇適當的導入是保證學生良好學習氣氛形成的重要方法。在這個環節我發揮多媒體和網絡的優勢,搜集了多副關于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圖片和有關“屠狗洞”的小故事視頻錄像等,從中暗示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從而也激起學生學習的渴望。
本環節我改變了以往“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并得出結論”的一問一答模式,我認為那不利于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思維,所以我在學生學過氧氣的實驗室制法的基礎上大膽的放手,給學生提供足夠多的儀器和藥品,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探討出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之后,親自動手隨意選擇可行的藥品進行實驗探究,初步按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得出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裝置、藥品以及收集方法。再通過各小組辯論的形式得出最好的方案。
在學生交流出各種實驗裝置時,教師組織學生針對每種裝置的優缺點進行評價,采用靈活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在電腦上操作把一些基本元件(儀器)通過簡單的拖動組合成一套套實驗裝置,從中選擇出最好的供實驗所用。
而藥品的得一般很少小組能夠說出完整的理由,我們可以相互取長補短,最終通過3組小實驗得出結論:(1)大理石和稀硫酸(2)大理石和稀鹽酸(3)碳酸鈉粉末與稀鹽酸。
我設計本環節的根本意圖很明顯,讓學生真正做課堂的主人,參與到課堂活動中。
對于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學生不易產生探究沖動。尤其本環節實驗比較多,老師說一個學生做一個,重復多遍同樣的小環節就顯得本節課了無生機。為此我特意設計了一個角色扮演的活動情景:讓學生扮演成一名醫生,需要探究的解決的問題(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有哪些)就是一個急癥病人。通過學生個體和集體的努力,讓學生在一種快樂、新奇的感受中找到解決病癥的藥方(即正確結論)。我將這一步分為疑難雜癥—專家坐診——把脈問藥—藥到病除四個小環節來進行。
1、疑難雜癥(4分鐘)
同學們非常熟悉碳酸飲料,我就以探究碳酸飲料為活動線,以獲得二氧化碳性質(物理性質或者化學性質)為知識主線,將二氧化碳的性質等知識搭上了趣味、愉悅、競爭的載體,再利用多媒體展示有關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各種用途的圖片以及有關信息資料或者小故事等,讓學生以最快最準確的方式理解問題,為后面的猜想及探究方向做好了準備---即科學探究的提出問題階段。
(意圖)培養學生從身邊事物發現化學問題,增強探究的意識。
2、專家坐診(4分鐘)
通過交流活動,使學生在發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傾聽他人的探究方案的過程中進行客觀的比較和鑒別,從不同的角度改進自己的經驗和認識,克服原先獨立探究方案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意義的完整建構。
3、把脈問藥(8分鐘)
通過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探究,讓學生親自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并學會根據實驗現象分析、得出結論,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悅。
4、藥到病除(2分鐘)
通過專家坐診的良好互動及把脈問藥的實驗探究,學生得出了正確的藥方,通過交流歸納總結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交流反思得出結論。
這種設計方法打破了以往教材沿襲著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或者化學性質一條一條往下驗證,而我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讓學生自主探究得出各種各樣的性質,最后讓學生將所獲得的性質分成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兩類。學生真正參與了體驗獲得知識的過程。
生產生活實踐中二氧化碳的用途非常多,沒有必要當做重點給同學們講解,我先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各抒己見,然后同學之間相互補充。教師最后以拓展升華的形式對同學們進行檢測,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與化學的緊密關系,知道二氧化碳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造福于人類,又會因“溫室效應”的加劇而給人類帶來災難,體會到性質決定用途。所以利用好、控制好二氧化碳是人類永恒的話題。
最后請同學們展開想象的翅膀,以自由發言的形式完成,暢談自己本節課的收獲。(2分鐘)
本節課按照新課標“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這一教學宗旨,緊緊圍繞三維目標的達成展開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學生的綜合能力能夠得到很大提高。我的說課結束了,謝謝大家!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學性質;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環中的作用以及對人類生活和生產的意義。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揚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創新和實踐的精神。
學習難點: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并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
學習方法:實驗探究、交流討論。
教學方法:指導探究、主持討論。
教學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預測與對策。
[教師講解](小結并提出學習任務)幾位同學猜得很對,是由于山洞的下層充滿二氧化碳氣體所致。你們還知道其他有關二氧化碳氣體產生和消耗的途徑嗎?把你知道的歸納一下,填寫在學案上。
[問題導入]你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嗎?引入二氧化碳的奇妙變化(液態二氧化碳,固態二氧化碳―干冰)。
[播放錄像]光合作用,溫室效應、二氧化碳滅火器、“干冰”的用途。
[創設問題]你知道打開汽水瓶或啤酒瓶時冒出的氣體是什么嗎?如何驗證?
通過此實驗,你還能得出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質?
[演示實驗]在一個裝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注入少量水,迅速塞上單孔橡皮塞(連有導管、橡皮管和彈簧夾)并把導管另一端放入盛水的燒杯,打開彈簧夾。
[問題情景]我們同學每天都喝飲料,你對瓶子上的說明有哪些發現或有哪些疑問嗎?
[提供信息]紫色石蕊試液遇到酸性物質會變紅,可用來檢驗二氧化碳和水是否會生成碳酸。
[布置任務]自己設計實驗方案,探究二氧化碳和水是否會生成碳酸。
[布置任務]按照課本p43圖2-21設計一個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并推測二氧化碳還有哪些性質。
[演示實驗]把二氧化碳氣體慢慢倒入放有燃著蠟燭的燒杯中。
[家庭實驗]自制汽水:取一個洗刷干凈的汽水瓶,瓶里加入占80%容積的冷開水,再加入2g白糖和少量果味香精,然后加入2g碳酸氫鈉,攪拌溶解后,迅速加入檸檬酸,并立即將瓶蓋壓緊,使生成的氣體不能逸出而溶解在水里,將瓶子放置在冰箱中降溫。取出后,打開瓶蓋就可以飲用。
[交流討論]。
[思考、填寫]。
[觀看、了解相關知識]。
教學教案錄入:admin責任編輯:admin。
化學是自然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的課程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發揮學科自身的優勢,將學科探究作為突破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化學,使獲得化學知識和技能的過程成為理解化學、科學探究、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和形成科學價值觀的過程。
(一)教材內容:初中化學教材(上教版)上冊第二章第三節《奇妙的二氧化碳》,完成本節課內容需要2課時,本節課主要介紹二氧化碳的相關性質。
(二)教材分析:本節課是在學習探究了氧氣之后又一重要的物質,對于學生學會怎樣探究一種新物質,了解掌握該物質的性質、在現實生活和實際生產過程中的作用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二氧化碳的性質與用途。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學性質;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環中的作用以及對人類生活和生產的意義。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揚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創新和實踐的精神。
本節課采用投影演示與講述、指導相結合的方法。先簡要介紹一下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然后重點講解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同時結合適當的課堂練習,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從已知到未知,從感性到理性,循序漸進,使知識得以鞏固和落實。
1.通過觀察與思考,來理解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及其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循環;
2.通過實驗探究和觀察,來歸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3.通過教師的介紹,來了解二氧化碳及其干冰在生產生活中的用途;
4.通過化學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的比較,學生自行歸納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的特點。
【問題情景】由意大利的“死狗洞”引入,并由此進入二氧化碳物理性質的學習。
【教師活動】歸納小結。并由二氧化碳不能供給呼吸引入二氧化碳化學性質的學習。
【探究活動一】滅火實驗。
【教師活動】歸納小結,指導學生總結出二氧化碳具有的化學性質。
【教師活動】指明石蕊試液是一種酸堿指示劑,遇酸性物質變紅。
【教師活動】歸納小結,指導學生得出結論。
【創設問題】觀察各文字表達式的特點,它們有什么顯著的區別。
【學生活動】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自由發言,得出結論。
【教師活動】歸納出化合反應(多變一)和分解反應(一變多)的特征,并通過投影一些文字表達式,提問學生這些反應的反應類型。
【投影】練習題。
【學生活動】回答問題。
【學生活動】觀察現象、交流討論該實驗說明了什么?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大膽猜測石灰水變渾濁的原因,并幫助學生分析各猜測,最后指導學生寫出文字表達式。并強調指出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質,可用之檢驗二氧化碳的存在。
【小結】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引入二氧化碳的用途。
【創設問題】二氧化碳本身無毒性,那么是否就說我們就無所謂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呢?引入二氧化碳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學生活動】交流討論。
【學生活動】討論教材p45"聯想與啟示"。
【投影】“卡特里娜”颶風產生的分析,新奧爾良市受災前后對比圖。
【教師活動】課堂小結。
【播放視頻】地球之歌,利用其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課后實踐】。
(1)猜測當時波曼爾在洞內做了哪兩個實驗,發現了“屠狗妖”的秘密?
(2)教材p45的“練習與實踐”。
(3)自然界中二氧化碳循環是如何進行的?
第三節。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學性質;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環中的作用以及對人類生活和生產的意義。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揚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創新和實踐的精神。
學習難點: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并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
學習方法:實驗探究、交流討論。
教學方法:指導探究、主持討論。
教學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預測與對策。
[教師講解](小結并提出學習任務)幾位同學猜得很對,是由于山洞的下層充滿二氧化碳氣體所致。你們還知道其他有關二氧化碳氣體產生和消耗的途徑嗎?把你知道的歸納一下,填寫在學案上。
[問題導入]你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嗎?引入二氧化碳的奇妙變化(液態二氧化碳,固態二氧化碳―干冰)。
[播放錄像]光合作用,溫室效應、二氧化碳滅火器、“干冰”的'用途。
[創設問題]你知道打開汽水瓶或啤酒瓶時冒出的氣體是什么嗎?如何驗證?
通過此實驗,你還能得出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質?
[演示實驗]在一個裝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注入少量水,迅速塞上單孔橡皮塞(連有導管、橡皮管和彈簧夾)并把導管另一端放入盛水的燒杯,打開彈簧夾。
[問題情景]我們同學每天都喝飲料,你對瓶子上的說明有哪些發現或有哪些疑問嗎?
[提供信息]紫色石蕊試液遇到酸性物質會變紅,可用來檢驗二氧化碳和水是否會生成碳酸。
[布置任務]自己設計實驗方案,探究二氧化碳和水是否會生成碳酸。
[布置任務]按照課本p43圖2-21設計一個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并推測二氧化碳還有哪些性質。
[演示實驗]把二氧化碳氣體慢慢倒入放有燃著蠟燭的燒杯中。
[家庭實驗]自制汽水:取一個洗刷干凈的汽水瓶,瓶里加入占80%容積的冷開水,再加入2g白糖和少量果味香精,然后加入2g碳酸氫鈉,攪拌溶解后,迅速加入檸檬酸,并立即將瓶蓋壓緊,使生成的氣體不能逸出而溶解在水里,將瓶子放置在冰箱中降溫。取出后,打開瓶蓋就可以飲用。
[交流討論]。
[思考、填寫]。
[觀看、了解相關知識]。
[實驗探究、觀察、思考、得出結論]。
實驗內容:將汽水瓶中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觀察實驗現象、解釋原因]。
[提問、討論、解答]。
[分析信息]。
[設計并實施實驗方案]。
[總結出二氧化碳的又一條化學性質:二氧化碳能和水反應生成碳酸。]。
[用自帶的堿面和醋完成實驗、得出性質]。
[觀察現象、說明二氧化碳滅火的原因]。
[交流討論、總結]。
[家庭實驗]。
有的學生可能聽說過這個故事,知道是山洞的下層充滿二氧化碳氣體的緣故。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日常生活經驗,會知道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環。
學生可能知道舞臺煙霧,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
學生對于實驗原理,實驗操作不會有太大困難。但要得出二氧化碳有關性質可能有些難度。
學生在學習了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實驗的基礎上,解釋該實驗現象的原因不會有太大的難度。
學生的問題可能是:瓶子標簽上寫的是碳酸水,為什么不寫二氧化碳飲料?
對學生來說用“紫色石蕊試液檢驗酸”這一知識點是陌生的,需要教師的引導。
方案可能有:直接向碳酸飲料中滴紫色石蕊試液;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試液。等等。
第五節二氧化碳(一)。
學習目標:1.感受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2.體驗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3.知道二氧化碳的檢驗方法4.通過對實驗的`探討與研究,養成觀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重點、難點: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與水、石灰水反應的方程式)。
學習指導。
活動內容方法參考學法指導。
1.(1)給你幾瓶同一種氣體,能通過實驗判斷是哪一種氣體?
(2)通過什么方法能得到哪些物理性質?
若它無色、無味,由此可以排除什么氣體?
(3)用燃燒著的木條插入集氣瓶中,燃燒著的木條熄滅,哪這瓶氣體可能是什么?
(4)向集氣瓶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后,變渾濁,則可以知道此氣體是什么?1.猜想可能是h2、n2、o2、cl2、co2、no2、so2等。
不能支持燃燒的氣體有哪些先從物理性質再化學性質。
觀色、聞氣味。
觀察思考。
性質特征。
2.co2還有什么物理性質?
(1)密度比空氣大。
想一想:有什么方法來判斷氣體的密度比空氣大還是???
用下圖的裝置能稱出相同體積的co2氣體與空氣的質量大小嗎?
倒入氣體。
空氣。
小紙袋2.閱讀課本p43。
由=m/v知。
v相同,m越大,越大。
co2的相對分子質量為44大于空氣平均分子量。
28。
(3)co2微溶于水,可以制成汽水、啤酒等。
想一想:如何證明汽水(或雪碧等)中溶有co2?容易否是指條件的高低。
汽石。
灰
水水什么是液化、升華。
co2的檢驗方法。
3.已知石蕊試液呈紫色,遇到酸性物質會變紅色。
在二氧化碳中滴入石蕊試液變紅色,這說明了二氧化碳在水中生成了一種酸性物質――叫,其中co3叫。
紅色的溶液加熱后會變成紫色,這是為什么?
想一想: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的是二氧化碳嗎?3.觀察思考閱讀書本。
co2水溶液使石蕊變紅的本質能變紅,有酸生成。
紅色褪去說明酸消失。
4.co2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變渾濁是形成懸濁液。
5.在碳一節中有c+co2====2co反應,這反應中說明co2具有。
性。高溫5.分析思考。
得失氧來判斷氧化性還原性。
知識結構:(1)與水反應。
穩定性。
物理性質co2化學性質(2)使石灰水變渾濁。
鑒別方法。
(1)(3)氧化性。
(2)歸納整理。
1.本課選自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六單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第二課題,它是在學生學習了氧氣的制取后,探究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
2.課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課涵蓋了《化學課程標準》中第一個一級主題:“科學探究”的四個二級主題:增進對科學探究的理解、發展科學的探究能力、學習基本的實驗技能、完成基礎的學生實驗,該課題在初中化學中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思維能力和實驗技能具有重要地位地位。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學原理;
2.初步學會實驗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
能力目標。
1.學會通過實驗原理,選擇、使用化學實驗儀器;
2.練習裝置氣密性檢驗和向上排氣法集氣等實驗基本操作;
3.培養思維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意識,培養合作精神。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原理、實驗裝置和制取方法。
難點:從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出發,自主探究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方法。
四、學情分析。
本年級學生聰明好學,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合作意識強,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能夠合作達成本次教學目標。
五、教法分析(根據個人說課效率,適當截?。?。
1.激勵法:創設學習環境,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2.引導法:通過對教材和學情的正確分析,引導學生學習基本知識、掌握實驗基本技能。
3.探究法:采用探究式實驗教學法,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實驗能力。
4.歸納法:通過歸納總結,幫助學生消化吸收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
六、學法指導(根據時間和個人說課效率,截?。?。
1.指導學生合作學習,樹立合作意識。
2.指導學生探究學習,培養思維能力。
3.指導學生相互交流,互幫互學。
4.引導學生正確操作實驗儀器,提高實驗操作技能。
5.指導學生分析誤差,學會歸納總結,并從中獲得進步。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在此環節,為了迅速吸引學生注意力,發學生探究學習積極性,我采用如下方式:同學們,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場景見到、用到、談到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不是只有好處?或者只有壞處?順勢通過多媒體展示二氧化碳制作舞臺效果、利用干冰人工降雨、碳酸飲料等豐富多彩的圖片,激發學習興趣。
我給出幾個原則,供同學們參考:
1:原料是否廉價易得;
2:操作是否簡便易行;
3:反應速率是否適中,是否可控。
4:氣體是否純凈,是否便于收集;
5:過程是否綠色環保等。
通過同學們的探究、對比,在我的提示下,得出采用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不會有什么問題。(在次環節,說出不用其他原料的原因。這是重要得分點)。
三:總結、歸納實驗室制取氣體的裝置、收集的方法。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所學的制取氧氣的方法,指導同學們思考:制取裝置的選取與反應物的狀態以及反應條件有關。
1:加熱高錳酸鉀;(固體反應,需加熱)。
2: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混合物;(固體與固體反應,需加熱)。
3:在二氧化錳作用下,分解過氧化氫。(固體液體反應,不需加熱)。
氣體的收集方法,則需要考慮氣體是否易溶于水,以及它們的密度與空氣密度大小相比較。(針對二氧化碳具體說一下,這是得分點)通過教師引導,以及學生小組探究學習,學生能夠探究出二氧化碳的制取裝置和收集裝置。在此環節,我不會將答案直接告訴學生,這樣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實驗能力的提高。
教師可引導學生回顧所學的二氧化碳的驗證方法,此處需要強調的是:澄清石灰水溶質的化學成分是什么?生成物是什么,讓學生知道驗證二氧化碳的真實原理。
驗滿的方法,學生可以通過小組探究得出結論:利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密度比空氣大;以及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注意有效表達方式,重音凸顯)。
引導學生思考本實驗裝置的局限性:比如二氧化碳容易從長頸漏斗口漏出;二氧化碳的制取量不容易控制;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稀鹽酸有揮發性等,逐步引導學生將實驗裝置改進完善!
六:課堂練習。
課件呈現各種梯度化題目,針對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及時復習、應用,讓學生及時掌握基本知識,形成學習技能。
七:教學小結(適當截取,不需要都說,時間限制)。
臨下課前,利用幾分鐘的時間對本節課進行小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對知識點進行梳理:學生感覺最直觀的就是所學的基本知識,對同學們掌握的知識點進行梳理會使學生有滿滿的收獲感。
2.對重點實驗技能、分析問題方法進行回顧: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實驗技能是逐步培養起來的,及時總結、回顧對學生成長有莫大好處。
3.對學生學習態度進行評價:及時表揚好的學習態度,批評不認真,課堂不積極思考問題等錯誤行為,對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有很大幫助!
八:對小組探究學習態度及能力進行評價(此環節,如果時間不允許,可以省略)。
教學結束后,分小組進行實驗評價,評價分為學生自評和教師評價。教師只評價實驗小組。評價等級分為a,b,c三個等級。
九、板書設計。
2.裝置的確定。
a.發生裝置:固體、液體不加熱型b.收集裝置:向上排空氣法。
3.檢驗和驗滿a.檢驗: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蕩變渾濁則是二氧化碳b.驗滿:用燃著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熄滅則已滿。
我的說課內容選自科教版九年級化學第五章《燃料》課題3第1課時。
我主要從以下5個方面進行說課。
我將從三個方面對教材進行分析。
1:教材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質與制法》是培養學生在實驗室中制取氣體時,對藥品的選擇、裝置的設計、實驗的設計等思路訓練的最佳素材。同時也能使學生對二氧化碳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利用學到的化學知識理解和解釋相關的化學問題,提高科學素養水平。
2: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結合對內容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質,掌握制取它的原理與方法,掌握根據原理設計實驗的方法及操作。
過程與方法目標:能通過觀察 、對比,、實驗獲取信息,通過比較、歸納對獲取的信息加工深化得出相應的結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激發對自然科學的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3:基于對教學內容的分析和教學目標,可知教學重難點是如何選擇合適的儀器,藥品及以及如何武裝裝置并設計化學實驗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在深刻分析教材的基礎上,這對一節成功有效的教學還是遠遠不夠的,若想取得更好教學效果,還要對學生有一個很深刻的全面的了解。
我將從知識經驗和心理特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1.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本課時的內容較貼近學生的生活,加上前面內容的學習,學生對二氧化碳的性質有初步的了解。學習了 制取氧氣,對實驗儀器的操作有了一定的掌握。
初中生的心理特點:求知欲強,.思維活躍。有強烈的自我表現欲,對化學實驗充滿強烈的好奇心,但是動手能力和分析能力較弱,不具備自主的實驗探究能力。所以需要選擇合適的方法。
好的方法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啟發誘導法、實驗探究法、合作學習法,自主學習法,歸納討論法。
1、回憶氧氣的實驗室制取方法,溫故而知新。實驗室應該采用什么方法制取二氧化碳氣體?問題引入新課。引導學生歸納出制取氣體時發生裝置與收集裝置選擇的依據。給出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小組討論,選擇合適的發生裝置。給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小組討論,選取合適的氣體收集裝置。
2、小組合作,搭建裝置。
3、多媒體投影學生搭建的裝置,小組討論,觀察對比,改進裝置。
4、小組合作,寫出實驗步驟,動手操作。
5、成果展示,總結反思。
以上就是二氧化碳制取內容的學習。在此基礎上研究收集到的二氧化碳的性質。
6、二氧化碳的性質探究。
實驗一:做階梯傾倒實驗。學生觀察到下層的二氧化碳先熄滅,上層的后熄滅。學生歸納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不燃燒而且也不支持燃燒。
實驗二:將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倒入軟塑料瓶,向其中注滿水。觀察現象軟塑料瓶變癟,得出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將軟塑料瓶中的水倒入試管中,滴入幾紫色石蕊溶液,觀察到紫色石蕊變紅。引導學生猜想,紫色石蕊為什么變紅呢?是水?是二氧化碳?還是其他的任何物質?設計實驗,驗證猜想。將裁剪好的四顆小星星浸濕,第一顆噴醋酸,發現紫色的小星星變紅。第二顆小星星放進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發現顏色變紅。第三顆小星星烘干,放進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發現沒有任何變化,然后將第三顆星星潤濕,發現小星星的顏色變紅,然后加熱,發現星星的顏色又變藍。通過對比實驗,發現是紫色石蕊變紅的是酸,不是水也不是二氧化碳。引導學生得出水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碳酸不穩定,受熱易分解這一性質,并寫出相應的化學方程式。
實驗三:學生操作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氣,觀察現象,得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這一性質,并且寫出相應的化學方程式。
7、課堂小結,進行課堂練習。
最后,這是我的板書設計。我的板書簡單明了地呈現了本節課的要點,便于學生形成知識框架,更有利于學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識,形成體系。
本節實驗課,利用多媒體的教學方式,從新課程理念出發,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規律的發現者和歸納者。在二氧化碳制取方法和性質的探究過程中,以學生小組實驗探究為主,旨在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能力。通過實驗,讓學生掌握規范的實驗操作的規范性,鍛煉學生的嚴謹的實驗思維,并運用這種思維解決自己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迎接以后人生道路上各種各樣的挑戰。
尊敬的評委、老師:
下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中的第六單元課題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教學思考等六個方面進行闡釋,請批評指正。首先談談教材分析:
一、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第二單元氧氣的制法,初步形成了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情況下設置的。通過本課題的學習能使學生盡快地從簡單模仿到有目的的選擇,從而獲得實驗室制取氣體的設計思路。所以此節課不僅在本單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培養學生良好地思維能力以及今后化學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學實驗技能,能設計和完成一些簡單的化學實驗以及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我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如下: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藥品、反應原理;了解實驗室制取氣體的設計思路,初步學會實驗室二氧化碳的制取。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活動的過程,體驗化學實驗方法的科學性。了解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創設制取二氧化碳的問題情境,豐富學生的科學體驗。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的實際,確定如下:
重點: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實驗裝置及制取方法。
難點:從實驗室制取氣體裝置的設計思路出發,探討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氣體的方法。
那么,學生的情況又怎么樣呢?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已學習了氧氣的制法,實驗的基本技能得到發展,對于常見儀器的操作也比較熟悉。
2、我所教班級的學生課堂上比較活躍,對化學充滿興趣,但由于來自農村,他們實驗時的動手能力、分析能力較弱,所以我采用“教師引導,學生合作”的實驗探究方法,使他們獲取知識,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
那么,如何將這些知識讓學生輕松、愉快地接受呢?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學方法并指導他們進行學習。
三、說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我采用了合作探究、分組實驗、多媒體輔助、講解、比較歸納等教學方法,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
為了讓學生很好地學習本課,課堂上我采用觀察發現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動手操作法等學習方法,引導學生獲取知識,真正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四、說教學過程。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調動學生積極性,本課我采用了以下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1、激情導入(約5分鐘)。
目的:讓學生直奔主題營造和諧、輕松的學習氣氛,有利于學生學會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誘使他們帶著疑問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
2、自學感知(約8分鐘)。
利用多媒體展示學習目標:
(1)認證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藥品、反應原理。
(2)回顧氧氣的實驗室制法,你認為制取氣體時應該考慮那些問題?如何設計?
目的:大家知道自學是一個人一生中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一個人“一生中最好的學習方法”??墒钱斍靶蝿菹挛覀兊膶W生,特別是我們農村中學的部分學生就是不愿意去自學,本來簡單的知識,在他們看來都是非常復雜的。
在此過程中我讓學生自學,對于不懂的地方可小組討論,培養了學生互幫互助的良好品質,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大概。
3、合作探究(約22分鐘)。
問題1:學生回答剛才的猜想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復習實驗室制取氧氣。分析實驗室制取氣體須考慮的問題,并設計實驗方法。
目的:檢驗自學效果,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做到“溫故而知新”,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及組員合作情況,為總結制取氣體的設計思路指明方向;培養學生處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從個別到整體的分析方法,為突破難點,落實重點做準備。
問題2:實驗室如何制取二氧化碳?采用何方法收集二氧化碳?
目的:教材體現了建構主義理論的教學思想,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根據所需搜集的知識,建構成自身的知識網絡,以便進一步地學習。
學生分組組裝儀器并展示成果,說出不同裝置的優缺點,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操作過程,便于學生順利地完成實驗。然后指導學生完成二氧化碳的制取。
目的:通過學生自己動手組裝展示和匯報,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他們親身體驗了自己設計成果的樂趣。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把實物與圖示有機結合,使他們能夠正確地掌握實驗操作步驟。
4、鞏固練習(約5分鐘)。
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習題,學生作答,教師適當解釋。
5、課后拓展(約2分鐘)。
1、利用家庭里的物品,設計并完成制取二氧化碳氣體的實驗。
目的: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培養他們對化學的學習興趣。
目的:這有利于引導學生學會利用網絡進行學習,改變目前我們農村學生只會利用網絡聊天、玩游戲的現象,也加強了學科之間的聯系。
五、板書設計。
一、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藥品及反應原理。
藥品: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鹽酸。
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二、制取氣體裝置的確定。
固體加熱型。
1、發生裝置由反應物的狀態和反應條件決定。
固液常溫型。
向上排空氣法(密度比空氣大的氣體)。
2、收集裝置向下排空氣法(密度比空氣小的氣體)。
排水法(不易溶于水,不與水發生反應的氣體)。
注:相對分子質量大于29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反之就小。
三、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
1、裝置:固液常溫型。
2、檢驗: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變渾濁,證明是二氧化碳。
3、收集方法:只能用向上排空氣法(原因:密度比空氣大,易溶于水)。
3、驗滿:用燃燒的木條放在瓶口,木條熄滅,證明已經收滿。
六、教學思考。
親愛的各位老師,您們好!今天我要說課的題目是《二氧化碳》。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教學亮點這六個方面來講解。
我將從教材的內容、地位與作用、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難點這3個方面來展開進行。
1、教材的內容、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課題3第一課時二氧化碳,主要介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以及二氧化碳對生活和環境的影響,二氧化碳與人的生命活動密切相關,同時又是生活中常見物質。經過前面氧氣、碳單質及二氧化碳制取的學習,學生對二氧化碳有了初步的了解。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學習二氧化碳,對碳單質、二氧化碳的制取起到了鞏固作用,也為后續學習燃料及其應用以及其他化合物打下基礎作好鋪墊。所以本節課在整個教材體系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倡導多樣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學會主動學習、探究學習與合作學習,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化學新課程特點,我確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方面:
(1)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學性質。
(2)了解二氧化碳對生活和環境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方面:
(1)通過對二氧化碳氣體的觀察,歸納總結部分二氧化碳性質,加強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對知識的歸納總結能力。
(2)通過對二氧化碳性質的實驗探究,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和初步的實驗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1)通過實驗探究以及小組交流,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2)通過創設問題情景,增強學生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3、教學重難點
課程標準“降低難度,拓寬內容——雙基要求降低,思維方法、技能加深,增加科學方法、sts內容”的要求,我確立了以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
教學難點: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的化學原理。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九年級學生,他們在第二單元“們周圍的空氣”課2“氧氣”的學習過程中已經知道認識一個物質需從該物質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兩個方面來學習,并且通過實驗探究的形式得知該物質的化學性質,所以本節課采用以往的模式學習二氧化碳。另外,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實驗技能和具備一定的化學知識積累儲備。好奇心、求知欲較強,對實驗探究有較濃厚的興趣,且具備了一定的實驗設計能力將對本節課的實驗操作起很好的幫助。但是學生的化學思維能力較差,分析能力比較薄弱,所以我將通過小組交流,實驗探究法,推理法等激發學生的學習化學的興趣。
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個方面的相互作用,為了取得有效的教學效果,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者必須統一。因此,本節課我采用了實驗探究法,小組交流,推理法,多媒體輔助法,問題探究法等教法學法。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展示碳酸型飲料,擰開瓶蓋使學生聽到飲料漏氣的聲音。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碳酸型飲料里面裝的氣體是什幺東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新課內容。
2、新課講授
(1)二氧化碳物理性質
首先,利用學生的感性認識,提出問題“我們人類或者動物呼吸后排出的氣體是什幺?”并且要求學生現場呼吸,觀察歸納總結呼吸排出二氧化碳的顏色、狀態以及氣味,培養學生觀察并能準確描述實驗現象的能力。并且重排教材內容出現順序,強調二氧化碳在常溫常壓下是氣態,在一定條件下是液態或固態,從而引導學生學習干冰的知識。并且聯系生活,運動后喝碳酸型飲料是利用二氧化碳氣化帶走大量的熱的原理,并告誡學生喝太多碳酸型飲料不利于身體健康,讓學生了解到化學知識在生活和生產中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接著,利用推理法:二氧化碳的相對分子質量44大于空氣的相對分子質量29,從而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緊接著演示“傾倒二氧化碳”的實驗,改進教材實驗,將二氧化碳倒入漏斗中,防止倒入二氧化碳過程中上層蠟燭先熄滅。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認識到漏斗是倒水的工具,從而使學生從感性上認識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
演示“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實驗”。向裝滿二氧化碳氣體的軟塑料瓶中加入約1/3體積的水,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原因、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從瓶子變癟得到二氧化碳溶于水并講解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從而引出碳酸型飲料的原理,將化學知識引入實際生活,打開學生思路,培養學生觀察和應用知識的能力。
(2)二氧化碳化學性質
引導學生回顧“傾倒二氧化碳”實驗,得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也不能燃燒的化學性質并引出二氧化碳滅火器,進入深的礦井要進行燈火檢驗等。體現化學課程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培養學生從化學視角看待物質世界,能應用化學知識和化學方法參與社會決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接著引導學生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的過程是否發生化學變化。將學生分成4個小組,小組合作交流,實驗探究。第一組在石蕊染成的紫花上噴灑醋酸;第二組在石蕊染成的紫花上噴灑水;第三組將石蕊染成的紫花放在二氧化碳氣體中;第四組將石蕊染成的紫花噴水后放入二氧化碳氣體中。并由各小組代表展示分析實驗結果。學生分析對比:水、co2不能使紫色石蕊變色,從而得出結論二氧化碳溶于水中生成碳酸的結論。并加熱第四組的紙花,觀察到紅花變紫色,說明碳酸不穩定,易分解,h2co3=h2o+co2↑。從而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實驗觀察能力以及化學方程式書寫能力。
引導學生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中吹氣,注意現象。分析得出co2+ca(oh)2=caco3↓+h2o這一反應原理,并且告訴學生這用于檢驗co2氣體。
由于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我要求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所學二氧化碳的知識,總結歸納二氧化碳的用途,并派代表到講臺上分享自己的見解。最后,自然引出二氧化碳對生活和環境的影響,加強學生的環保意識,真正做到了“從生活到化學,從化學到社會”這一教學理念。
我的板書設計采用提綱式結構,達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幫助學生抓住重點,加深學習印象,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
1、利用實驗探究和小組交流,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2、改進實驗,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重新調整教學順序,便于學生理解。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這樣,通過重現已有的知識,再創設層層深入的問題,讓學生形成新的知識體系。這比把舊知識簡單重現,把新知識硬塞給學生的做法效果更為明顯。
教學過程中,多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由好奇心轉化成強烈的求知欲,進而引發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的動力。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加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
通過這一節課教學,我深深體會到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是多么重要。只有問題情境創設得好,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求知,使每一名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中來。此外,問題的設置應有啟發性、層次性。既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要使問題面向全體學生。一節課下來學生學得很輕松,教師也園滿地完成教學任務,真正達到了教學相長,使自己受益匪淺。
新課程理念下,新型的教師只能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和參與者。教學中要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觀察、操作、實驗、實踐的機會,教師要善于把握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準備充足的學習材料,悉心安排好實踐操作內容。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提供廣闊的空間,讓學生在自主、自由的活動中,探究學習,從而學有所得,學有所進。
在教學中,我反復設計教學過程。通過教學,發現我所設計的教學過程既有成功之處,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下面,談一談我對本課教學的課后反思。
1、體現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
從學科特點、教學內容、學生實際出發,設置教學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對二氧化碳性質的探究中來,把學生擺在主人的位置,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2、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課程式教學理念。
從本節課的課堂效果來看,實現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體現了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并重。通過將演示實驗改為小組探究實驗,調整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通過師生互動調整了教學關系;通過分組討論、合作交流、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互幫互助的優良品德。尤其是對現實生活問題的探究,既鞏固和升華了已有的知識和技能,以培養了學生運用化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了學生主動、全面、和諧的發展。
3.體現了“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教師是學生學習資源的設計者,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親密伙伴。本課在導入部分,曾經過多次修改,后確定引用“學生已有知識及生活常識中引出問題”為課堂切入點,引發學生產生問題,引出本課的學習任務,因地制宜地組織教學。本課設計了四方面的課外閱讀任務,有利于學生獲取對周圍的社會生活環境深刻、客觀的認識等。
4.本節課有以下不足之處。
過高地估計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暴露了學生實驗操作訓練不過關的問題,致使探究實驗操作費時過長,使得教學計劃不能按時完成,反映出進行教學設計時對學生的分析、了解不夠。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pingyujiyu/36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