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可以為教師提供教學路徑和思路,使教學更加有條不亂。下面是一些針對不同學科的教案模板,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三角形的面積這節課,在交流展示環節,特別是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推導環節,教師放手讓學生采用小組合作、自主探索的方式,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討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這一過程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全員參與度和學習方式的自主度,小組成員利用自己的學具動手操作,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并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做法,在操作過程中,教師把自主學習的權利還給了學生,學生學得積極主動。在操作、觀察、分析、推理、概括的過程中,也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通過這一環節以“動”促“思”,讓學生在動手過程中迸發出創造新思維的火花,同時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生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節課的優點:
1、充分體現了小組合作的有效度,組員在組長的帶領下,臺下交流的井然有序,臺上展示的淋漓盡致。
2、小組合作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活動空間和廣泛交流的機會。不僅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還真正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小組合作的有效度。
3、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這對有余力的學生是一種提高,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開闊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也體會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角形是常見的一種圖形,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三角形的認識是進修平面圖形知識的起點,是學習研究其他幾何圖形的基礎,在實踐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線段、角和直觀認識了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三角形認識的第二階段。本節課的教學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意義、特征、特性、畫高等內容。張老師的這節課整個教學過程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層次比較清楚,環節緊湊,并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突出體現了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培養。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充分展現概念的生成過程。張老師在教學三角形的意義時,沒有直接把“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這個定義直接地呈現給學生,而是緊緊圍繞“三條線段”、“圍成”這兩個關鍵詞進行教學,使學生認識到三角形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否具有三條線段;二、是否圍成封閉的圖形。接著安排判斷練習,從正反兩方面,同時還出現用曲線圍成的圖形。進一步加深對三角形意義的理解。
2、充分運用比較的方法,突出重點。老師在教學中多次用到了比較的方法,(1)、通過比較,揭示三角形的共性。如在教學三角形的特征時,讓學生觀察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從而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2)、通過比較,揭示三角形的特性。如出示三角形和四邊形的學具,讓學生拉一拉,有什么不同?使學生深刻體驗到四邊形易變形,而三角形不易變形。
3、注重數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的聯系。劉老師在教學三角形的特性時分為四個層次,先用媒體出示生活中電線桿、橋等圖片,提出問題:“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然后通過拉三角形、四邊形的學具得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再讓學生利用三角形的穩定性來解釋生活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加上及時操作,應用三角形的穩定性固定四邊形,使學生更深的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道理。
4、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學生所要學習的知識不應當都以定論的形式呈現,而是應當給學生提供進行探索性的學習的機會,作為教師需要的是加以適當的點撥。張老師先出示三角形讓學生畫高同時還指出三角形有幾條高可以畫。并展示學生的作品讓學生觀察交流這些高畫得對不對。這樣不僅使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而且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學會了與他人的合作與交流,有助于自身素質的提高。
5、注重練習的層次性和趣味性。由最基本的判斷、三角形的穩定性,畫高、找高、挑戰題等。體現了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中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教學理念。
三角形是平面圖形中最簡單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一切多邊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來推導有關的性質。因此,三角形的內容是今后學習下平面幾何、立體幾何相關知識的重要基礎。本節課是三角形認識的第二階段。
本年段的學生已經認識了角、線段等知識,并且能夠從平面圖形中清楚地分辨出三角形,在生活中也積累了一定的空間知識,具備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可以比較抽象地認識圖形,并進行一定的探索。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對4—6年級學段的要求,即:"了解簡單幾何圖形的基本特征,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在解決問題中初步學會與他人合作,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體驗數學充滿探索與創造"和本節課教材內容,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和觀察比較,使學生認識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2、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概括能力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在學習活動中,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重點、難點。
我確定教學重點為:理解三角形的定義、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教學難點為:在三角形內畫高。
在呈現教學信息和感知材料方面,我采用多媒體演示的方法,這樣做可以更直觀、易懂。我還準備了三角形和多邊形的框架模具、答題卡等教具和學具,為教學的展開做好充分的準備。
數學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使學生在觀察、操作、思考、體驗中學習數學".
根據上述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本節課我采用直觀演示、引導探索、講解示范、操作發現等方法來組織學生開展探索性的學習活動。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而是一個有目的的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為此,在本節課的學法指導中,我將指導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自主探究、發現數學知識。將觀察發現、操作比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讓學生通過動腦、動口、動手來親身經歷"做數學"的過程,實現知識的有效建構。
根據新課程理念和學情特點,我設計了以下4個教學環節。
(一)生活情境,直接引入。
先請學生觀察生活情境圖,直觀感受生活中眾多地方都要用到三角形,直接引入新課:"三角形的特性".
這樣由生活現象引入數學知識的學習,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為教學活動的展開(進一步探究新知)做好鋪墊。
(二)自主建構,探究特征。
本環節是本課的重點內容,為了更好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共分為三個層次進行教學。
第一層次:嘗試研究,探究特征。
先請同學們拿出數學用具盒打開釘子板,在上面用最快的速度圍成一個三角形;再請學生在圖本上畫一個三角形;最后請同學們拿出三角板,數一數、摸一摸三角板有幾個角和幾條邊,并說一說自己對三角形的認識。師生總結三角形的定義。明確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頂點和三個角。教師再因勢利導,幫助學生重點理解圍成的涵義。然后請學生試著總結三角形的定義,標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最后講授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設計意圖:在探究三角形的概念時,圍成是重點,也是難點,為了有效的突破難點,我請學生在釘子板上圍出三角形,在有效的操作活動中,學生直觀理解了圍成的含義。而且通過圍、畫、數、摸、說等一系列數學活動,使學生充分理解了三角形的含義及特點。
第二層次:嘗試操作,體驗畫高。
三角形高的認識及畫法,是本節課的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把三角形高的知識,融入到實際問題的情境中,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層次:
首先,用課件出示兩個人字形屋架圖,讓學生觀察,分辨哪個屋架要高一些?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引導學生對屋架的高度進行測量。教師再用課件,把兩個屋架的實物圖抽象成兩個三角形,在剛才測量屋架高度的部位畫上一條虛線,"三角形的高"就生動形象地呈現在學生眼前,學生理解得也會更為透徹。然后,讓學生自學三角形高和底的定義,在此基礎上調動已有知識經驗,自己探索畫出一條高。
最后:要求改變三角形的形狀和擺放位置,請學生繼續辨認三角形的高,豐富對高的認識。本環節學生的思維難度加大,在畫三角形的其他2條高時,很多同學會遇到困難,因此,我會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用課件演示旁邊兩條高的畫法,引領學生思考,拓寬學生思維的廣度,讓教學的難點迎刃而解。
設計意圖:本環節我充分應用信息技術的優勢,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形象、直觀地認識高,并讓學生經歷探索高的畫法過程,不僅突破了教學難點,而且讓學生驗到了學習的價值,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第三層次:實驗解疑,探索穩定特性。
三角形的穩定性學生不容易理解,我通過游戲引入,請學生拉三角形和多邊形的框架模具。發現怎么拉三角形的框架模具都不動,而多邊形的框架模具卻變形了。這是為什么呢?引發學生的思考,學生可能會聯想起四年級上學期學過的四邊形有易變形的特性,所以學校的電動門中間的骨架要設計成四邊形的,也由此會想到,三角形不易變形。那么,三角形為什么不易變形呢?隨著提問,再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這也就是三角形的穩定性:只要三角形的三邊的長度確定,那么這個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就完全確定了。這也是生活中有那么多地方應用三角形的原因。最后,請學生回想生活中應用三角形穩定性的實例。讓學生體會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道理。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主要是順應學生的思維,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交流探究,和教師的輔助講解,完成一個生疑-質疑-釋疑的過程,讓學生親歷體驗三角形的穩定性。
(三)綜合實踐,學以致用。
一是辨一辨,在圖中辨認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二是畫一畫,在所給三角形上畫高,鞏固高的畫法。
三是用一用,用三角形的穩定性解決修椅子和圍籬笆的實際問題。通過讓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驗數學的實際價值。
設計意圖:通過這些有序而多樣的練習,既鞏固了學生學過的知識,又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理解、分析、推理的能力,體現了"生活處處有數學,數學生活化"的理念,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四)課堂總結,暢談收獲。
設計意圖:請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獲,對新知識進行歸納梳理,在形成知識結構的同時,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體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一理念。
本節課的板書,我以學生的探究過程為主線,精簡明了,直觀、形象,重點突出,有益于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
總之,本節課,我力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采取觀察操作、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理解概念,建構知識模型,并學以致用,真正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全等三角形是八年級上冊人教版數學教材第十三章第一節的教學內容。本節課是“全等三角形”的開篇,是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條件的基礎,也是進一步學習其它圖形的基礎之一。本章是在學過了線段、角、相交線、平行線以及三角形的有關知識以及在七年級教材中的一些簡單的說理內容之后來學習,為學習全等三角形奠定了基礎。通過本章的學習,可以豐富和加深學生對已學圖形的認識,同時為學習其它圖形知識打好基礎。
本節教材在編排上意在通過全等圖案引入新課教學,在新課教學中又由直觀演示圖形的平移、翻折、旋轉過渡,學生容易接受。根據課程標準,確定本節課的目標為:
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以及全等三角形對應的元素;
2、能用符號正確地表示兩個三角形全等;
3、能熟練地找出兩個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頂點、對應邊、對應角;
5、通過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對應美,激發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精神。通過文字閱讀與圖形閱讀,構建數學知識,體驗獲取數學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勇于創新,多方位審視問題的創造技巧。
本節課以閱讀法、實驗法為主,討論法、情境激學法為輔等教學方法。教師一邊用幻燈片演示講解,一邊讓學生動手、動腦,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全等三角形”教學中要以“實驗為基礎”,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突破口。有機融合各種教法于一體,做到步步有序,環環相扣,不斷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才能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教學生觀察、歸納的方法。
為了適應學生的認識思維發展水平,有序的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得出結論,讓學生通過觀察——認識——實踐——再認識,完成認識上的飛躍。
2、通過設疑,啟發學生思考。
根據練習情況設疑引導,重在讓學生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展開學生的思維。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難于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頂點、對應邊、對應角。教師要做到教法與指導學習的學法有機統一。通過幻燈片演示,學生用學具操作體會,最終完成學習過程,達到教學目標。
1、看聽結合,形成表象??唇處熝菔?,聽教師講解,形成表象。
2、手腦結合,自主探究,學生為主體,充分使用學具,動手操作體會全等三角形。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是:首先,展示教材上的圖案以及制作的一些圖案,引導學生讀圖,激發學生興趣,從圖中去發現有形狀與大小完全相同的圖形。然后教師安排學生自己動手隨意去做兩個形狀與大小相同的圖形,通過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直觀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其次,通過閱讀法讓學生找出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然后,教師隨即演示一個三角形經平移,翻折,旋轉后構成的兩個三角形全等。通過教具演示讓學生體會對應頂點、對應邊、對應角的概念,并以找朋友的形式指出對應頂點、對應邊、對應角,加強對對應元素的熟練程度。此時給出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提示對應頂點,寫在對應的位置,然后再給出用全等符號表示全等三角形練習,加強對知識的鞏固,再給出練習判斷哪一種表示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正確,通過對圖形及文字語言的綜合閱讀,由此去理解“對應頂點寫在對應的位置上”的含義。再次,通過學生對全等三角形紙板的觀察,小組討論,合作交流,觀察對應邊、對應角有何關系,從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并通過練習來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并滲透符號語言推理。最后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知道了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學會了用全等符號表示全等三角形,會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質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80~81頁內容。
本節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對三角形已經有了直觀認識,能夠從平面圖形中分辨出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的。教材讓學生在說一說、看一看、畫一畫等活動中,進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屬性,抽象出概念。接著在學生判別、比較中讓學生體驗到三角形還存在高,在畫高之后,說明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意義。穩定性是三角形的重要特性,教材的設計思路是“情境—問題—實驗—解釋—應用”。
對于三角形的特性這樣一節知識點繁多的課,徐老師通過精心設計,把各個知識點巧妙地串連起來,使教學能有序、高效地展開?;仡櫲n,覺得以下幾點值得稱道。
定義是揭示概念內涵的邏輯方法。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徐老師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發揮教科書對概念敘述的規范作用,遵循概念教學的規律,及時地把學生頭腦中形成的初始概念與教科書中的規范表述相對照,從而形成新的正確概念。學生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很容易給三角形定義為“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的圖形”,而這個定義是不嚴密的,這就要發揮教科書的解釋、指導、示范作用。通過兩讀教材相關句段,并咬文嚼字,使學生體會到概念的確定性和嚴密性。
數學從生活中來,又應用于生活。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就在于它具有穩定性。為使學生親身感受三角形穩定性這一特性,徐老師不是簡單地讓學生拉拉三角形,然后得出結論。而是先讓學生拉四邊形(學具),設法加固,猜想原因,再拉三角形(學具),讓學生經歷“問題——猜想——驗證”的知識形成過程,做到“以思考指導實踐,實踐驗證思考”的科學態度。學生從探索實踐中得到的不僅是知識,更有思考的習慣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生在獲得基本知識、掌握基本技能之后,適當延伸拓展是這節的課的又一亮點。學生明確了底和高是對應存在的,有三條底邊,就會有三條高。通過畫一畫,就會發現三條高相交于一點,而且不論是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無一例外。這種“三高交一點”的奇觀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數學情感,也使體會到了數學知識是豐富多彩的。數學課堂教學,在落實“雙基”的同時,適當拓展知識,只要適時適度,是有利而無弊的。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聽了李老師的課感受頗深。
教學中,李老師不是直接給出結論,而是讓學生通過操作實踐、觀察討論總結出知識,讓孩子自己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如在教學什么是三角形的時候,李老師沒有直接把“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這個定義直接地呈現給學生,而是先讓學生觀察學具,再讓學生觀察三角形的特征,自己總結,從而得出三角形的意義。
講和練是課堂中必然的過程,只講不練,學生不能落實知識,只練不講,老師的主導作用不能發揮。李老師這節課注重了精講多練和講練結合。如在教學完三角形的意義以后讓學生判斷哪些圖形是三角形,教學完三角形的特性以后馬上讓學生說一說三角形的特性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怎樣使一個平行四邊形有穩定性等,及時地運用知識,強化知識。
李老師在教學三角形的特性時分為四個層次,先用媒體出示生活中電線桿、橋等圖片,提出問題:“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然后通過拉三角形、四邊形的學具得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再讓學生利用三角形的穩定性來解釋生活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加上及時操作,應用三角形的穩定性固定平行四邊形,使學生更深的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道理。
總的來說,李老師的這堂課教學流暢、層次分明,較好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效果較好。
“三角形的特性”一課屬于圖形概念課,人教版安排在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本節課要讓學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認識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知道三角形的穩定性、會做三角形的高。
1、引入環節,適當的加入情境。
在以往的“模式”運用中,我們習慣于開門見山,直奔課題。但對于學生來說,對知識的渴求或是挑戰性的開課,更能引起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因此,在課始讓學生猜一猜我所比劃的平面圖形(三角形),并嘗試自己畫出三角形,在猜測中、在挑戰中、在簡捷的情境中,學生進入了本課的學習。
2、自學指導,盡量多一些活動。
“自學指導”是橋梁,它拉近了學生與新知的距離;“自學指導”是拐杖,它引導著學生不斷地發現與探索;“自學指導”更是教學的靈魂,它展現著本課的重點與難點。因此,結合本學段學生年齡的特點和所學知識,我采用“活動”與“結論”同在的方式設計了兩次自學,力求讓學生在“動”中學,邊操作邊學習,邊嘗試邊感悟,逐步形成對概念的初淺理解。并利用之后的“填一填”,將形象的活動上升為理性的認識,這樣既是對本課重難點的凸現,同時也教給學生一種學習的策略,提升了自學的效果,逐步提高自學的能力。
3、目標的出示,隨內容依次呈現。
在“模式”的應用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直接出示目標雖然可以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習,但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當學生把小黑板上那一長串的甚至是分好幾段的文字讀完之后,真正存在于學生心中的目標到底有多少?即使是教師一再精減文字,但對于一些目標較多的課來說,這樣做仍然起不到真正的作用。那我們是不是可以試著改變一下目標的呈現方式,隨著學習內容的深入逐步展現出來,這時,學生對目標更為清晰,對是否達成了目標也更心中有數。
因此,我的目標出示是放在課中的,在學生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各部分名稱及特性之后,做為一個階段的小結才出示的,與此同時,提出了下一階段的學習目標——三角形的底和高。(儼然一個“承上啟下”,不知這樣做是否符合“模式”,還請提出寶貴意見。)。
1、整合重組教材,使教學更加趨于自然流暢。
本課的教材編排順序是:三角形的“概念——各部分名稱——底和高——特性”,在設計時,我先讓學生在“畫中感悟,形成概念”,同時引出各部分的名稱;再讓學生透過生活,在實驗中理解三角形穩定的特性;最后在自學指導中“自主探索,嘗試畫高”,體驗“垂直”和“對應”。
2、以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讓學生在“做”中學。
本課中設計最多的就是學生的活動,如自學指導中的“畫一畫”、“標一標”、“試一試”、“填一填”,理解特性時的“拉一拉”,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觀,讓學生盡可能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在動中思考、發現,在動中感悟、體驗,在動中理解、概括。經歷學習的過程,促進學生有效的學習。
3、層層深入、步步逼進,提煉概括新知。
在“三角形的定義”的教學中,先讓學生在畫中感悟,然后對通過一組(四個)反例的辨析,對三角形有了更進一步認識,并在此基礎上概括“什么樣的圖形叫做三角形”,重點理解關鍵詞“圍成”、“三條線段”,這樣教學,讓學生從圖形語言逐步地過渡到數學語言,在糾錯中提煉,在實例中解析,使學生的認識不斷地升華。
再如,“三角形底和高”的教學中,先讓學生自學嘗試畫高,由于書中只給出了最基本的銳角三角形的高的畫法,而且是最簡單的一條高,對于優生來說,他們知道的遠不止這些,因此,我在自學指導中有意的加入了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讓學生嘗試畫出不同的高。這樣,就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在匯報交流高的畫法中,我讓學生充分展示不同三角形中所畫的不同的高,在不同中尋找相同點,在不同中感受“對應”,在錯誤中辨析明理,逐步感受三角形底和高的含義。這樣教學,使得學生對概念有了更深刻地認識。
總之,我們不能刻板地去套用“模式”,更多時候,“模式”是一種理念的影子,我們所需要的是找到、研讀到里面所蘊涵的理念,用它指導我們的教學,讓我們的教學更為有效!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課標版小學數學第八冊第五單元的內容,三角形是平面圖形中最簡單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一切多邊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來推導有關的性質。因此,三角形的認識是學習平面圖形知識的起點,也為學習平面幾何、立體幾何打下基礎。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線段、角和直觀認識了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所以本節課是三角形認識的第二階段。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據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三角形的定義,掌握三角形特征和特性,并會給三角形畫高。
2、能力目標:學會通過觀察、操作、分析和概括去獲得的學習方法,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操作的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理解三角形的定義,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教學難點:給三角形確定高和畫高。
(四)教具準備:三角板、課件、數學用具盒、幻燈片。
(五)學具準備:三角尺、數學用具盒、圖紙。
三、說教法、學法。
1、說教法。
本節課我根據“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一理念,以學生參與活動為主線,創建新型的教學結構。先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讓學生自學課本,獨立探索,再讓學生操作實踐,合作交流,從而達到概念的自主建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之美。
2、說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法,我主要采用獨立探索、合作交流、實踐操作相結合的學習方法,讓學生通過動腦、動口、動手來親身經歷“做數學”的過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建立學習成就感和信心,使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四、說教學過程。
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是秉著新課標的精神,在整個教學流程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我將教學思路擬定為“創設情境、誘發興趣——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深化訓練,拓展延伸——質疑反思,總結評價”,努力構建探索型的和諧課堂教學模式。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師:同學們,在上課前我先給大家講一個有趣的故事,好嗎?(同學們都拍手稱好)。
故事講完后,由壞狐貍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昨天房子被我推兩下就塌了,而今天怎么推也推不塌呢?來引發學生的思考,在學生深思不解的情況下,教師順水推舟地引出課題,并板書:三角形的特性。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師:先請同學們拿出數學用具盒打開釘子板,在上面用最快的速度圍成一個三角形;再請同學們在圖本上畫一個三角形;最后請同學們拿出三角板,數一數、摸一摸三角板的角和邊,并說一說你對三角形的認識。師生總結三角形的定義。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用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這樣一來,既打通了數學與生活間的無形屏障,又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歡松的心情投入到學習當中。問題的懸念,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這里主要是回顧學生對三角形原有的認識,起到一個溫故而知新的效果。同時,教師及時給予學生鼓勵和表揚,這樣也可以激發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先讓學生自學書本第81頁的內容,并畫出三角形的各個部分的名稱,再請學生小組合作交流,拿出并指著自己的三角板向同伴說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
請學生自學書本第81頁的內容,理解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定義。并在此基礎上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先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探索嘗試畫高;然后,教師示范講解三角形的高的畫法;最后出示練習,讓學生作出正確的判斷。
先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三角形,然后質疑:“這些三角形有什么作用呢?”接著讓學生拿出已準備好的學具,通過對比、推拉三角形與四邊形,交流對比結果并歸納出結論: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鼓勵學生學會自學,獨立思考,在同伴面前敢于發表意見,與同伴們分享學習成果,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與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這是在學生已學會了畫平行四邊形的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自學并調動學生原有的經驗去獨立思考、去逐步探索,讓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數學的樂趣,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并通過練習,使學生對高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從而突破這節課的重難點。
這個環節是根據新課標“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才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一理念設計的,主要是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體驗三角形的穩定性。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師:現在哪位同學可以回答壞狐貍提出的問題呢?
“為什么昨天,我推兩下房子就塌了,而今天怎么推也推不動呢?”
(三)深化訓練,拓展延伸。
1:生活中的三角形。
a:出示掛圖,讓學生去觀察并聯系實際舉例說說生活中的三角形,再說說它們的用處。
2:輔導學生完成練習十四的1、2、
第1題,說出下面每個三角形的名稱,并各畫出一條高。
第2題,圍籬笆?!澳姆N方法更牢固,為什么?”一個問題,既打開了學生心中的疑惑,又達到了一個前呼后應的效果。將生活實際與一種情景聯系起來,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周圍的事物。
使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識三角形的特性,并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體現“生活處處有數學,數學生活化”的理念,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通過這些有序而多樣的練習,既鞏固了學生學過的知識,又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理解、分析、推理的能力,有趣的數學在學生們的積極主動的探索中顯得更有味道。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3:發揮想象,巧擺七巧板。
b:小組合作,擺出七巧板,讓學生發揮他們的想象,用不同的圖形拼出一幅圖,再進行小組評比。
(四)質疑反思,總結評價。
師:今節課你掌握了什么?
學生在小組內談收獲,評價得失。
課堂總結。
創設情景可以渲染學習的氣氛,也可以寓教于樂,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小組合作學習既體現了團隊的精神也使學生在想象的過程中碰撞出創新的火花,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通過讓學生在組內談收獲、評得失,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體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一理念。
五、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精簡明了,突出重點,體現本課時的內在聯系,更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的認識。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三角形的特性》。
我將從教材的分析與處理、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等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三角形是平面圖形中最簡單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一切多邊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來推導有關的性質。因此,三角形的內容是今后學習平面幾何、立體幾何相關知識的重要基礎。本節課是三角形認識的第二階段。
本年段的學生已經認識了角、線段等知識,并且能夠從平面圖形中清楚地分辨出三角形,在生活中也積累了一定的空間知識,具備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可以比較抽象地認識圖形,并進行一定的探索。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對4—6年級學段的要求,即:"了解簡單幾何圖形的基本特征,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在解決問題中初步學會與他人合作,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體驗數學充滿探索與創造"和本節課教材內容,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和觀察比較,使學生認識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2、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概括能力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在學習活動中,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重點、難點。
我確定教學重點為:理解三角形的定義、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教學難點為:在三角形內畫高。
在呈現教學信息和感知材料方面,我采用多媒體演示的方法,這樣做可以更直觀、易懂。我還準備了三角形和多邊形的框架模具、答題卡等教具和學具,為教學的展開做好充分的準備。
數學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使學生在觀察、操作、思考、體驗中學習數學".
根據上述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本節課我采用直觀演示、引導探索、講解示范、操作發現等方法來組織學生開展探索性的學習活動。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而是一個有目的的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為此,在本節課的學法指導中,我將指導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自主探究、發現數學知識。將觀察發現、操作比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讓學生通過動腦、動口、動手來親身經歷"做數學"的過程,實現知識的有效建構。
根據新課程理念和學情特點,我設計了以下4個教學環節。
(一)生活情境,直接引入。
先請學生觀察生活情境圖,直觀感受生活中眾多地方都要用到三角形,直接引入新課:"三角形的特性".
(二)自主建構,探究特征。
本環節是本課的重點內容,為了更好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共分為三個層次進行教學。
第一層次:嘗試研究,探究特征。
先請同學們拿出數學用具盒打開釘子板,在上面用最快的速度圍成一個三角形;再請學生在圖本上畫一個三角形;最后請同學們拿出三角板,數一數、摸一摸三角板有幾個角和幾條邊,并說一說自己對三角形的認識。師生總結三角形的定義。明確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頂點和三個角。教師再因勢利導,幫助學生重點理解圍成的涵義。然后請學生試著總結三角形的定義,標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最后講授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第二層次:嘗試操作,體驗畫高。
三角形高的認識及畫法,是本節課的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把三角形高的知識,融入到實際問題的情境中,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層次:
首先,用課件出示兩個人字形屋架圖,讓學生觀察,分辨哪個屋架要高一些?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引導學生對屋架的高度進行測量。教師再用課件,把兩個屋架的實物圖抽象成兩個三角形,在剛才測量屋架高度的部位畫上一條虛線,"三角形的高"就生動形象地呈現在學生眼前,學生理解得也會更為透徹。然后,讓學生自學三角形高和底的定義,在此基礎上調動已有知識經驗,自己探索畫出一條高。
最后:要求改變三角形的形狀和擺放位置,請學生繼續辨認三角形的高,豐富對高的認識。本環節學生的思維難度加大,在畫三角形的其他2條高時,很多同學會遇到困難,因此,我會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用課件演示旁邊兩條高的畫法,引領學生思考,拓寬學生思維的廣度,讓教學的難點迎刃而解。
第三層次:實驗解疑,探索穩定特性。
三角形的穩定性學生不容易理解,我通過游戲引入,請學生拉三角形和多邊形的框架模具。發現怎么拉三角形的框架模具都不動,而多邊形的框架模具卻變形了。這是為什么呢?引發學生的思考,學生可能會聯想起四年級上學期學過的四邊形有易變形的特性,所以學校的電動門中間的骨架要設計成四邊形的,也由此會想到,三角形不易變形。那么,三角形為什么不易變形呢?隨著提問,再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這也就是三角形的穩定性:只要三角形的三邊的長度確定,那么這個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就完全確定了。這也是生活中有那么多地方應用三角形的原因。最后,請學生回想生活中應用三角形穩定性的實例。讓學生體會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道理。
(三)綜合實踐,學以致用。
一是辨一辨,在圖中辨認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二是畫一畫,在所給三角形上畫高,鞏固高的畫法。
三是用一用,用三角形的穩定性解決修椅子和圍籬笆的實際問題。通過讓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驗數學的實際價值。
(四)課堂總結,暢談收獲。
本節課的板書,我以學生的探究過程為主線,精簡明了,直觀、形象,重點突出,有益于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
總之,本節課,我力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采取觀察操作、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理解概念,建構知識模型,并學以致用,真正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課標版小學數學第八冊第五單元的內容,三角形是平面圖形中最簡單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一切多邊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來推導有關的性質。因此,三角形的認識是學平面圖形知識的起點,也為學平面幾何、立體幾何打下基礎。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線段、角和直觀認識了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所以本節課是三角形認識的第二階段。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據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三角形的定義,掌握三角形特征和特性,并會給三角形畫高。
2、能力目標:學會通過觀察、操作、分析和概括去獲得的學習方法,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操作的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在小組合作、探究與交流的過程中,增強學生創新意識和團結協助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三角形的定義,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教學難點:給三角形確定高和畫高。
1、說教法。
本節課我根據“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一理念,以學生參與活動為主線,創建新型的教學結構。先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讓學生自學課本,獨立探索,再讓學生操作實踐,合作交流,從而達到概念的自主建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之美。
2、說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法,我主要采用獨立探索、合作交流、實踐操作相結合的學習方法,讓學生通過動腦、動口、動手來親身經歷“做數學”的過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建立學習成就感和信心,使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是本著新課標的精神,在整個教學流程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我將教學思路擬定為“創設情境、誘發興趣——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深化訓練,拓展延伸——質疑反思,總結評價”,努力構建探索型的和諧課堂教學模式。
1、生活實際出發,引出課題。
教師拿出三角板,流動紅旗,問學生是什么圖形,然后讓學生說出生活中有哪些三角形。教師說明數學與生活有密切的聯系,我們用數學的眼光發現問題。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從生活實際出發,引起學生的興趣。
這樣一來,既打通了數學與生活間的無形屏障,又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歡松的心情投入到學習當中。問題的懸念,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師:這里主要是回顧學生對三角形原有的認識,起到一個溫故而知新的效果。同時,教師及時給予學生鼓勵和表揚,這樣也可以激發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
先讓學生自學書本第81頁的內容,并畫出三角形的各個部分的名稱,再請學生小組合作交流,拿出并指著自己的三角板向同伴說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
請學生自學書本第81頁的內容,理解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定義。并在此基礎上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先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探索嘗試畫高;然后,教師示范講解三角形的高的畫法;最后出示練習,讓學生作出正確的判斷。這是在學生已學會了畫平行四邊形的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自學并調動學生原有的經驗去獨立思考、去逐步探索,讓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數學的樂趣,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并通過練習,使學生對高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從而突破這節課的重難點。
利用做游戲來說明:三角形具有穩定性。
這里主要是利用游戲,引起孩子的興趣,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3、深化訓練,拓展延伸。
生活中的三角形。
第二、圍籬笆?!澳姆N方法更牢固,為什么?”
通過這些有序而多樣的練習,既鞏固了學生學過的知識,又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理解、分析、推理的能力,有趣的數學在學生們的積極主動的探索中顯得更有味道。
本節課的板書比較簡潔,突出重點,體現本課時的內在聯系,更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的認識。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時。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對三角形有了直觀地認識,能從平面圖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節課主要是幫助學生在原有的感性認識基礎上,理解三角形的意義,掌握它的特征,為今后進一步學習其他幾何圖形的有關知識打下基礎。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些生活經驗,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但本班學生分析、綜合、歸納、概括能力較弱。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四年級的認知能力,本節課我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理解三角形的意義,認識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掌握三角形高的畫法,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
2、經歷觀察、分析、猜想、實踐的學習過程,培養空間想象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體驗數學學習的過程,發展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三角形的意義。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掌握三角形畫高的方法。教學中,為了形象直觀的展示學習內容,我使用了多媒體、塑料小棒、三角形硬紙板和彩色平面圖形等教具和學具。
這節課,我以學生的學為立足點,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程序:
在第一環節我分為兩個層面:
首先我出示一組生活中圖片,讓學生找學過的平面圖形,我根據學生的認知過程將這些平面圖形貼在黑板一側,然后重點問對平行四邊形都有哪些了解?我對高和特性作重點板書。
接下來讓學生回顧生活中的三角形,再通過我提供的第二組生活中的三角形圖片,引出課題。
這一環節由學生熟悉的生活導入,在情境中自然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達到舊知遷移的目的。突出平行四邊形的復習,尤其是高和特性的復習,為新知過渡做了較好的鋪墊。同時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一環節我安排三個層面:
第一層面是三角形意義的教學,安排了以下活動:
1、摸三角形,觀察三角形特征。
2、小組交流,派代表闡述小組意見。
多媒體演示三角形的特征,教師介紹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三角形意義教學既是本節課重點也是難點,我安排學生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的活動,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小組合作交流,學生自主探索三角形意義和特征,通過多媒體的直觀演示,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既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體現教師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作用。
我首先安排學生嘗試畫高,一名學生板眼,試說方法,選擇畫高工具,然后我引導畫高的方法。此環節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1)是學生畫的高和說的方法都正確,教師就可以借用他的話來說,重新演示。(2)是學生畫得不正確,這時可安排其他學生表述意見,教師再引導。接下來多媒體演示用三角板畫一條高,然后學生獨立畫出一條高。通過展示學生畫的不同底的高,師生共同總結高和底的概念,然后學生嘗試畫另外兩條高。最后通過多媒體的動畫演示,使學生掌握在一個任意三角形內畫出三條高的方法,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接下來通過一組判斷練習,既鞏固任意三角形的高,又拓展了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的高。
這個層面中,主要是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學生不僅能學會高的畫法,還能領悟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思想,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及初步的空間想象力。
首先通過回放生活中三角形圖片,使學生產生疑問:這些物體中三角形起什么作用?然后學生猜想。最后學生動手實踐,用老師提供的塑料小棒拼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感受三角形的穩定性。
整個層面通過觀察——分析——推理——驗證為主線,讓學生在親身經歷中感受三角形的穩定性,獲得感性的認識,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縝密性。
為了體現數學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設計了兩個層次的練習:
首先出示一組基礎判斷題,達到鞏固基本概念的目的。
第二層面是實踐應用題:首先出示一個三角形狀的臺歷,使學生明白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接著多媒體出示一把歪斜的椅子,讓學生思考如何修理。
這個精心設計的練習,不僅幫助學生建立了正確的概念,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應用數學的能力,體會到把數學知識用于解決實際問題所帶來的快樂。
1、注重從生活中的素材創設情境。莊老師在教學中,搜集了自行車、房屋、電線桿等素材,讓學生對于三角形有初步的認識。在接下來的教學中,通過出示三組圖形,讓學生進行判斷,哪組是三角形,學生都能較好地進行判斷。
2、注重動手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教學中,莊老師首先讓學生用三根同樣長的小棒進行拼擺,再用四根小棒同樣長的小棒拼擺,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現三根同樣長的小棒,只能擺出一種三角形,而用四根小棒可以擺出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兩種,從而說明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特征,這對于學生的深層次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是非常重要的。
1、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不是特別深刻,還應圍繞三角形概念的特點:一是三條線段;二是圍成的圖形(每相鄰兩個端點相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初步感知三角形后,讓學生畫一畫三角形,從而知道三角形不僅有三條線段、三個角、三個頂點,而且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也就是每相鄰兩個端點相連。然后通過出示不同的圖形,讓學生具體判斷哪個圖形是三角形,為什么,從而明確三角形的概念。這樣,對于鞏固加深三角形的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2、教師要教給學生正確的畫三角形的高的方法。如何畫三角形的高,具體畫法是:把三角形的一條直角邊與三角形的一條底重合,另一條直角邊與三角形的一個頂點重合,然后沿著三角形的頂點向底邊畫一條垂直線段,頂點與垂足之間的距離就是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的特性》這一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直觀的認識了三角形,并且認識了平行四邊形、梯形的底和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因為學生已經有了生活中積累的對三角形認識的豐富體驗。所以我讓學生畫出心目中的三角形,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挑戰新問題。這樣學生通過獨立探索、合作交流、實踐操作相結合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學習過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
一、抓住本質突破難點。
本節課為突破難點——畫三角形的高,緊緊抓住平行四邊形、梯形和三角形之間的聯系,溝通知識,凸顯本質。學生學習關于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知識時,已認識到圖形高的概念,并且已具備了“通過已知直線外一點向該直線最垂線”的基本技能。但在以往的教學中發現學生對于三角形畫高的方法比較難掌握。于是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通過圖形間的聯系與對比,在平行四邊形上畫高,然后拉動其中的一個頂點變成梯形,再畫高,然后兩個頂點重合變成三角形,自然地引出三角形的高就是“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到它對邊作一條垂線”也就相當于“通過已知直線外一點向該直線最垂線”從而使學生掌握畫高的方法,就是找準頂點和相對應的邊。學生明確了底和高是對應存在的,有三條底邊,就會有三條高。通過比較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使學生可以掌握三種三角形指定底邊上高的畫法,告訴學生鈍角三角形另外兩條高在三角形的外面,可以使學生體會到了數學知識是豐富多彩的。數學課堂教學,在落實“雙基”的同時,適當拓展知識,只要適時適度,是有利而無弊的。
二、系統建構凸顯特性。
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就在于它具有穩定性。為使學生親身感受三角形穩定性這一特性,我不是簡單地讓學生拉拉三角形,然后得出結論。而是先讓學生通過”找一找、描一描、想一想、圍一圍、拉一拉等活動中認識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特性及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通過拉四邊形和三角形,猜想三角形拉不動的原因,再通過擺小棒的活動,讓學生經歷“從已有經驗為基礎——動手實驗發現數學結論——體會應用”的認識全過程,學生從探索實踐中得到的不僅是知識,更有思考的習慣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各年級的教學已經陸續進入復習階段,近日推門聽課,聽了五年級、四年級、三年級幾節數學試卷講評課和復習課,發現試卷講評課上逐題對證、講解這種存在了幾十年的、陳舊的教學方式還在繼續。教師主觀認為:只要我領著一一講解了,你們就應該會了,沒什么問題了?;蛴衅H之見:如果課堂上安排學生質疑、解惑,會浪費時間。其實,親愛的老師,你現在做的不僅僅是浪費時間,還在浪費學生的生命。對于真實的學情教師不了解,不管學生會做還是不會做,不管某類題有多少學生不會,有沒有必要集中研究,不管試卷中有幾道題是屬于一個類型的,只是采用主觀式的、一廂情愿的、盲目的拉網式覆蓋,只會是耗時、耗神、低效,從聽課看確是如此。
今天,聽四年級老師的試卷講評,她改變了原來的逐題講解,盡管學生還未來得及適應這種新的教學方法,但從課堂效果和教學效率來看,是成功的、有效的.。老師做到:提前批閱,胸中有數;以學定教,學為主體;聚焦問題,分類解決,選擇教學,重點突出,杜絕平鋪直敘;在學生獨立思考——自主質疑——互動釋疑——共同解惑過程中,實現差異思維對話,以思維帶動思維,以思考推動思維。
對于試卷講評建議:
1、以學定教。在充分研究學情、把握學情的基礎上確定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師課前不批閱(如果時間緊,哪怕批閱二分之一),課堂上漫天刷漿,是教學大忌。
2、教師提前批閱與學生當堂合作評判相結合;歸因分析,精準目標,精確反饋;精心選擇,難點突破。
3、當堂自主糾錯;時間允許,出題強化,當堂達標。
希望數學(包括語文學科)開展好試卷講評教研。
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突破研究與行為轉向(本學期教研計劃中已經明確提出復習課研究是本學期重點):
1、本次測查的重點、難點是什么?學生測查的基本情況是什么?
2、本節講評的教學目標是什么?講評重點是什么?
3、本節講評的策略與措施。
4、如何驗證目標達成度。
1.通過動手操作和觀察比較,使學生認識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2.通過實驗,使學生知道三角形的穩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觀察、操作的能力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認識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三角板、木條釘成的三角形、三角形卡片。
教學過程
教師展示三角板,觀察三角形的特點,請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上也有三角形。
紅領巾、三角架??
引入課題:其實三角形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廣泛的運用,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三角形。
板書課題:三角形的特性
知識點1 三角形的特性
教學例1。
1.做一做:
請學生動手制作一個三角形??匆豢?、摸一摸、說一說三角形有什么特點?(幾條邊、幾個角、幾個頂點??)
學生討論,學生代表發言。
小結: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
2.畫一畫:
讓學生自己畫出三角形,并在三角形上嘗試標出邊、角、頂點。 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板書,標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
3.說一說:概括三角形的定義。
大家對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什么樣的圖形叫三角形?
學生回答:
小結: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封閉圖形(每相鄰兩條線段的端點相連)叫三角形。
4.做一做:請學生動手用三支筆拼成一個三角形,并說說三角形的頂點、邊、角。
知識點2 認識三角形的底和高
學生討論發言。
小結: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到它的對邊做一條垂線,頂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叫做三角形的高,這條對邊叫做三角形的底。
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剛才的三角形中畫出一條高,并標出它所對應的底。學生動手畫出一個三角形,作出它的高,并標出與高相對應的底。
提問:三角形可以作出幾條高呢?
為了表達方便,我們通常把三角形的三個頂點分別用字母a、b、c表示,這個三角形可以稱作三角形abc,在三角形中標上字母abc。
知識點3 三角形的穩定性
教學例2
做一做:學生拿出預先做好的三角形、四邊形邊框,分別拉一拉邊框,你有
1.知識目標:通過折疊探索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的性質。
2.能力目標:進行操作、觀察、分析、比較、交流等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類似的創造活動過程中學習數學知識。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用事實驗證事物的能力,而不是用主觀臆斷事物的屬性。
2.師:剛才也有同學談到其實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是對稱圖形。老師說它們可以稱為軸對稱圖形。
1.師:你能不能把一個等腰
三角形折一折分成2個部分,使這2部分完全重合?
2.師:大家都可以這樣做到,那么誰能指一指我們是沿著哪一條線對折才能使圖形對折后完全重合的嗎?(學生指)
師:我們把這條能使圖形對折
后重合的直線稱為對稱軸。(板書)我們通常用虛線來表示對稱軸。(學生用虛線表示)
3.學生探究
師:你能不能用找到等腰三角形對稱軸的方法來找一找等邊三角形的對稱軸?
(學生嘗試)學生交流:你是怎樣找的?你找到幾條?
(圖形對折,是否完全重合)
3.小結:等腰三角形有一條對稱軸,等邊三角形有三條對稱軸。而三條邊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卻一條對稱軸也沒有。
1.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是軸對稱圖形,也有對稱軸,我請同學們回家去找一下,用剪刀和紙把它剪出來,看誰剪得最多。
2.想不出的同學可以問問現在5年級的同學,他們會給你們幫助的。
“三角形的特性”這一內容的學習,是在學生觀察圖片,聯系生活中實例基礎上進行學習的。
這節課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人人積極參與數學活動,思維相當活躍,在數學探究活動中學生不斷地有所發現。課后自己靜心的分析,感覺做的比較好的地方是:
數學的學習來源于生活。情境圖選取的素材是生活中對三角形利用的實例,對兒童有很強的吸引力,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存在于現實生活中。我在引入這節課時,簡短的幾句話,引入情境后,讓學生找數學信息,在學生理解了題意后,則迫切想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并能很快融入到新知識的解決問題中,學習探究欲望被激發,并為新知的學習做好鋪墊。
實踐表明,學生都有表現和展現自己的欲望。因此,教師要順應學生的心理,留給學生一片展現自我的天地。我們必須把探究時間讓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有較多的時間主動學習、主動探究。
當然,本節課也有許多不足之處,我將做如下幾點改變:
1、課前預設有針對性的練習題。
2、在學生自主驗證結論后,應該出示一些數據,讓學生再次觀察認識,強化學生剛剛形成的概念。
3、課后練習在設計中要有改變,多元化一些。
三角形的特性這一單元的內容知識點多、零散,許老師執教的這節復習課既全面整理和復習了知識,又教給了學生復習的學習方法,非常重視知識的融會貫通,引導學生學會梳理知識的方法。
首先,許老師讓學生整體回顧本單元的內容,如三角形的`意義、特性、分類、三角形的內角和等知識,讓學生有一個整體的知識框架,這樣利于學生抓住主干、主要知識,然后再由主干到枝節,脈絡清晰有條理,利于學生抓住知識之間的聯系,將零散的知識點聯系起來形成網絡。
其次,許老師按照主干知識分步驟進行復習。在教學中,教師僅僅抓住知識的重點、難點和易混點進行講解。如:三角形的意義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凸顯出“圍成”的重要性;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概念,特別是錯例的對比和分析,指出底和高是互相垂直的關系;多邊形的內角和的公式、三角形按邊和角的分類情況等知識。通過這樣復習,學生對于前面所學知識在教師的引領下能夠更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能夠清除知識中的盲點。此外,許老師還非常注重數學思想的滲透,讓學生既學知識,又學方法。
最后,教師針對知識中的重點、難點和易錯點進行了練習,形式多樣,由易到難,起到了鞏固知識的作用,很好地達成了復習目標,做到了查缺補漏、進一步內化知識,從而形成更高層次的能力。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pingyujiyu/36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