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可以提供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幫助教師選擇適合學生特點和教學目標的合適教學方法。教案模板范文的收集和分享可以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和互相學習。
本節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六章第一節的內容。電壓是在學習了電流之后的又一個緊張的電學根本物理量,是向來初中物理講授的重點,也是下一章學習《歐姆定律》和進一步學習電功率的條件和基礎。
知識與技能:。
1、認識要在一段電路中孕育發生電流,它的兩頭就要有電壓。
2、知道電壓的單元及單元換算,記著干電池及家庭電路電壓值。
3、知道電壓表的用途與標記,知道準確利用電壓表的規矩,能辨認和選擇電壓表量程,會準確讀數。
過程與方法:
通過電壓表使用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科學探究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認識常見電壓值,滲透安全教育。
教學重點:正確使用電壓表,并能準確讀數。
教學難點:了解電壓的作用。
八年級是學生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薄弱。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將通過聯系實際——演示實驗——對比學習——啟發引導等教學方法,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嘗試探究——拓展應用,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在主動學習中獲得成功,學會使用電壓表,并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同時也培養學生科學探究意識。(幻燈片2)。
課堂結構設計:(幻燈片3)。
(一)視頻導入,創境激趣;(二)師生互動,認識電壓;。
(三)嘗試探究,測量電壓;(四)實踐創新,升華電壓;。
(五)歸納小結,能力提升。
設計活動:
1、學生觀察:《舉起手來》視頻片段。(幻燈片4)。
2、教師提問:視頻中是一種什么現象?(放電現象)是云層和大地之間產生。
了很高的電壓,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六章第一節——電壓——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
從學生所熟悉的現象入手,激發學習興趣,既自然地過渡到課題,又體現出物理學從生活走向物理這一理念。
設計活動:
1、教師提問:生活中關于電壓你知道哪些內容?提取電壓名詞。
2、演示實驗:燈、開關、電源組成電路,閉合開關,觀察現象,演示電壓的作。
用。分析原因;生答:燈亮了,有電流通過;拿掉電源,再閉合開關,觀察現象,分析原因。生答:燈不亮了,沒有電源(沒有電壓)。
師講:因勢利導,講授電壓的作用。即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
電壓的準確概念,對于八年級的學生,利用現有的知識水平無法理解,所以在初中階段沒有過高的要求。課改前的老教材是用水壓類比的方法引入電壓,由于學生沒有學習壓強,水壓都不太清楚是怎么回事,類比電壓就更難于理解。因此,我從學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干電池的電壓,家庭電路的電壓,高壓電線的電壓,直接提取電壓這一物理量。然后通過示教版演示實驗,觀察燈的亮暗,分析原因,引出電壓的作用。這樣從實驗入手,學生即能觀察到物理現象,體會出電源、電流的關系,從而來理解電壓,又能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知道紛繁的科學現象與電壓的關系,感到對于電壓的認識有趣且有用。
3、自學電壓的概念:自學教材p4,完成學案內容(電壓——自主學習)。
4、展示匯報:師考核學生單位換算情況,補充鉛蓄電池的電壓。介紹常見電壓值,同時解釋導課中的現象,適時地進行安全教育。
學生在上學期已接觸過電流這一物理量,對于所有的物理量基本都要從定義、單位及其換算,常見值等方面來描述。所以這部分內容我采取了一般規律法來教學,讓學生用學習電流這一物理量的方法來學習電壓,并用在自學電壓的同時,學生也能很自覺的與電流相對比,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設計活動:
1、引問:“一節新的干電池的電壓為多少?想知道手頭這節干電池電壓怎么辦呢?”(由上邊已經知道的干電池的電壓引出電壓表)。
2、類比電流表的使用自學電壓表的構造:學生以組為單位,結合電流表的構造,觀察電壓表的構造,分析出電壓表的3個接線柱,兩個量程,及其每個量程的分度值。
設計意圖:
學生已掌握了電流表的構造,電壓表與之相似,學生可以利用類比的方法,舉一反三,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與小組合作,互助互學意識。
3、電壓表的`讀數師拿著自制的大表盤,提問:“在某次測量中,如果指針指到了這個位置,你能不能讀出求數呢?你是怎么讀的呢?(一生讀數并說出讀數方法。)然后換量程讀數,再指出已知求數。
設計意圖:
利用自制的表盤來練習讀數,直觀形象,清晰可見,便于觀察,全員參與,最重要的是還能讓學生根據已知的電壓數逆向思維,進而擺出指針的位置,學生親自動手操作,不僅從多角度,深層次地練習了讀數,又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并加強了記憶。(這個教具你帶著)。
4、嘗試使用學生應用桌面實驗器材,結合學案甲、乙、丙三個電路圖,連接實物圖,同時注意觀察燈是否發光,電壓表是否有示數,將看到的現象填寫在學案空格處。
5、展示匯報:
(1)、生匯報實驗中看到的現象;師提問:“你認為電壓表應如何連接在電路中?為什么?”生答“并聯,否則燈不亮?!?/p>
(2)、師問:實驗中你還遇到哪些問題,發現了什么,或者有什么啟示?
學生能答出電壓表的指針反向偏轉,電壓表的量程選大了,電路的故障等,這樣就得出了電壓表的使用規則,而對于電壓表可不可直接連在電源的兩極上可以直接提問。
6、電壓表的使用規則生獨立完成學案中的電壓表使用規則。
7、練習電壓表的使用課件出示習題,一道選擇,一道找錯。
設計意圖:
電壓表的使用這部分教學,是我的創新之處,也是本節課的亮點。教材中是讓學生閱讀說明書,總結電壓表的使用方法。而我認為學生已經學過電流表的使用,具備了一定電學知識和動手操作連接電路能力,再加之電壓表不同于電流表,可以直接連在電源的兩極上,并不能損壞電壓表,所以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科學探究環節,讓學生嘗試使用電壓表。而八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電路,連接實物圖的能力還停留在初始階段,需要根據電路圖連接電路圖。所以我設計了這樣三個電路圖,另外電壓表串聯在電路中,(乙圖)電路狀況問題在今后的電學學習中會經常遇到考核這樣的問題,學生通過親自動手連接,還能直觀的看到電壓表不壞,且接近電源電壓的示數。
學生經歷探究實驗的過程,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在實驗過程中,學會了對比方法,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等等;而教師則起到了幫助、引導的作用,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符合新課標的理念。
設計活動:
1、制作水果電池:將銅片,鋅片插到水果中,作為電池的兩極。
2、繼續練習使用電壓表:用電壓表測量水果電池的電壓。
設計意圖:
開闊學生的視野,造就學生的動手本領,表現物理就在我們身邊,引導學生善于發明,更要善于沖破通例,勇于實驗和探索。
計劃運動:
1、講堂小結:重點電壓表的讀數與利用。
2、訓練反饋:見學案。
各位考官:
大家好,今天很高興和大家分享對這節課的看法,接下來我會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熟悉教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先談談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牛頓運動定律》第三節《牛頓第二定律》,本節課主要的內容包括牛頓第二定律,力的單位和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三個部分,在之前的學習中已探究了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為后續學習力學做好了鋪墊,因此本節課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要完成一堂好課,對學生充分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高一的學生他們的思維尚處在由經驗型向抽象型轉化的階段,需要運用抽象與形象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來逐步引導,對物理學建立起嚴謹、深刻的認識,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放手去做,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樂。
根據對教材以及學情的分析,我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如下三點:
1.初步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表達式,理解牛頓第二定律以及力的單位。
2.通過推理分析,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感受到邏輯推理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明確了教學目標,本課的重難點就顯而易見了。
重點:牛頓第二定律的表達式。
難點:理解牛頓第二定律。
陶行知先生曾言: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恰當的教學方法將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因此在教學中我打算采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引導提問法、小組討論法、問答法、讀書指導法等。
厚積而薄發,在做了一系列分析之后,我的教學過程將按以下內容展開。
(一)導入。
我會采用復習導入的方式,先帶領學生回顧上節課所學實驗,并提出問題:我們實驗得到的結論是什么?預設學生回答:物體加速度與質量和所受合外力三者之間的定性關系。結合學生的回答內容,我會進行歸納總結并提出問題:牛頓第一定律揭示了力與運動的關系,而我們實驗證明物體的加速度與力成正比、與質量成反比。則能否通過公式來給出定量關系呢?引發學生思考,順勢引出新課——《牛頓第二定律》。(板書標題:牛頓第二定律)。
(二)新課講授。
接下來是新課講授環節,一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牛頓第二定律。
首先,我會為學生講述牛頓第二定律的概念,結合內容及大量實驗和觀察到的事實,總結得出一般規律:物體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這就是牛頓第二定律。(板書:1.內容)。
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我會引導學生發現牛頓第二定律不僅闡述了力、質量和加速度三者間的數量關系,還明確了加速度的方向與力的方向一致。實際物體所受的力往往不止一個,故式中f指的是物體所受的合力。
第二部分是力的單位。
第三部分是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
(三)鞏固提高。
在鞏固提高環節,我會通過多媒體出示一道思考題:先有加速度,還是先有合外力?并找到多名學生進行回答。
(四)小結作業。
課堂小結我采用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讓大家談一談收獲,作業環節讓學生完成課后練習題。
最后來說說我的板書設計,我的板書采用提綱式的設計,清晰明了地呈現本節課重難點內容,方便學生把握本節課重難點。
舞蹈是以經過提煉,組織和藝術加工的人體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舞蹈的基本要素是動作的姿態、節奏和表情。舞蹈作為教育的內容和手段,不僅可以培養教育對象具有健美的身體姿態,培養動作的協調性、節奏感,而且可以抒發和表達感情,加強相互交往,美化生活,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1、通過舞蹈基本知識的講授和教學,使學生初步了解舞蹈基礎理論,常用術語,并能在舞蹈學習實踐中應用。
2、舞蹈基訓部分,即對學員進行基本能力的訓練,如:發展學員身體各部分肌肉的能力,訓練關節的柔軟性,控制身體活動的能力、靈活性和穩定性,以及跳、轉、翻等各種技巧。本學期舞蹈基訓主要是中國古典的基本手型、腳型、手位、腳位以及手臂的基本姿態。
每周五下午第四節課。
音樂教室。
第1~2周:中國古典舞基本手型。
第3周:中國古典舞基本腳型。
第4周:中國古典舞基本手位。
第5周:中國古典舞基本腳位。
第6~7周:單手基本動作。
第8~9周:雙手配合動作。
第11~14周:身體各部分中間活動訓練。
第15~16周:以上基本動作練習。
舞蹈隊活動計劃。
舞蹈教育是藝術教育。掌握舞蹈的基礎理論知和舞蹈的基本技能,可以訓練學生感受美、體現美的能力。以活躍少年兒童的生活情趣,促進身心健康的發展。由于少年兒童舞蹈的主題、體裁、表現形式豐富多彩,在學習、排練、表演的過程中,表現力和創造力的方面,都有著積極的意義和功能。
本學期我從低年紀學生開始選拔,通過舞蹈基礎的教授和教學,使學生初步了解舞蹈進本動作,根據學生的特點,初步掌握兒童舞和進本動作、基本能力、訓練過節柔軟性,控制身體活動的能力,靈活性和穩定性以及跳、轉、翻等各種技巧,使學生身體運動更符合舞蹈規律的要求,為上臺表演打下堅實的基礎。如:通過對學員基本能力的訓練,使其身體運動更符合舞蹈規律的要求,以適用各種類型動作,發展身體個部分的能力,靈活性和穩定性以及跳、轉,翻各種技巧動作。
通過作品排練使學生盡可能地掌握部分代表性民族舞蹈,為隨時扮演各種人物形象作好準備。
活動時間:每周四下午第三節課。
活動地點:舞蹈教室。
準備活動:
1、胸腰練習,教師逐個活動。
2、進行腿部前、旁、后的韌帶和肌肉練習。
中間練習。
手位組合復習,結合舞臺方位、呼吸、音樂等練習。
扶把練習。
1、擦地2、小踢腿3、吸彈撩腿。
學習新課。
胯掖腿練習。
5——8拍右手扶把,左手打開成七位,站成小八字腳。
1——8左腳旁吸腿。
2——8勾腳,腳跟向旁蹬出成45度。
3——8左腳硼腳面。
4——4左腳成旁吸腿。
5——8左腳放至右腳旁還原。
反復共做二次,再轉身換成相反的方向。
課堂小結。
總結本堂課的優劣之處,向學生提出希望。
活動教材:自己準備。
《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十一章第一節的內容。我計劃用一課時進行新課教學。本節內容主要分成兩部分,對功的理解,功的計算。在學習第七章《力》之后學生已經具備一些力的知識,本節課是對“力”與”功和能“知識的一個銜接和升華。功和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課程標準》的科學內容的三大主題之一,通過本章的學習,為學生了解“能量”做鋪墊,而本節內容又是學習本章知識的基礎,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我設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含義、計算公式和單位,并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思考,判斷在什么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在什么情況下沒有做功。
2、通過觀察、分析,得出功與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定量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聯系生活、生產實際激發求知欲,培養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興趣。
2、通過討論,展示性交流,增強自信,學會合作的意識,追求學生和諧發展。
教學重點。
知道力學中“功”的含義;記住功的計算公式,會用公式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知道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及不做功的三種情況.
根據本節課特點,盡量使用身邊常見的物品進行探究活動和和實例分析,拉近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科學和社會、日常生活的關系。因此這節課可綜合應用學生觀察、講授、討論和實例演示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自主學習,獲得知識,并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要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學法的指導,根據本節的內容特征,教師要引導學生如何去觀察?并由他們總結和發現規律,同時注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培養,通過手勢、眼神、表情等形體語言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觀察總結規律,聯系實際、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一)興趣導入:
通過手指頂籃球的這樣一個表演,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能拉近老師和學生的距離,并引出本章的知識點《功和機械能》。緊接著問學生成語“事半功倍”“大功告成”中的功是什么意思?把學生引入到本節課的知識《功》的教學中。
(二)新課教學。
1、物理學中的功。
(1)用多媒體播放叉車托起物體的過程,介紹力學中的功,并直接給出力學中做功的概念。
(2)用多媒體投影一組做功的實例讓學生加深對力做功的認識,并讓學生舉些做功的例子,加深對功的理解。
2、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緊接著給出課本中兩幅做功的圖片讓學生討論分析得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么?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了距離。
3、不做功的情況分析。
通過多媒體圖片,讓學生結合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討論分析得出不做功的三種情況,并總結出來加深學生的印象。然后再用一個隨堂練習采用搶答的方法讓學生理解。
4、功的計算。
用一個簡單的實驗在多媒體上展示出來,讓學生感受功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并通過觀察分析,得出做功的大小與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關系:在力學中,功等于力與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從而得出功的公式、單位。用一道課本上的例題加深對公式、單位的理解和掌握。
(三)課堂小結:通過小結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點,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
(四)課堂練習: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導學案的實施效果,總結經驗,吸取教訓。
(五)課后作業:課本64頁1、2、3題。
這一節課,心里有很多感受,雖做了一番準備,但上完后感覺并不是很滿意,我總結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1、重難點的把握還不是太好,總覺得重點不突出、難點不深入。
2、物理新課程標準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就要多啟發提問,多讓學生思考,但是總體下來自己說的還是太多,過分的剝奪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雖然有那么點的小緊張,但還是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今后,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教學:
1.基礎知識講解透徹、分析細膩;準確把握重點、難點,避免課堂教學中,重點知識不突出,誤將“難點”當“重點”講的現象,避免重點、難點錯位、失衡導致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效率下降的現象。
對物理知識的領會,掌握研究物理問題的思維方法,增強學習物理的能力。
3.重視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多與日常生活和現代社會問題相聯系。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去解釋一些生活中的現象,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總之,以后還得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用心備好每一節課,用心上好每一節課。在此,我誠心的希望各位領導和專家對我的課給予批評指正,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讓我能更快的成長,謝謝大家!
對于本節課我將從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這么教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進行解讀。
(教材是教師上課的依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來源。好的教材分析有助于教師更好的傳授知識。)。
本節課選自蘇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第3章《光現象》第4節的內容,本節課主要的內容是通過探究實驗得到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和平面鏡成像的應用,本次說課內容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本節課內容是光學部分的重點知識,在整個光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我覺得一個優秀的教師,在上課的時候不僅要在課前有一個良好的教材分析,還要對所教授的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分析和把握。)。
初二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期,對生活中的事物充滿好奇心,并且動手操作能力強,但是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所以我會先通過小實驗吸引學生注意力,然后在學習的過程中以探究實驗為主,加強直觀教學。
(海燈會給行駛在茫茫大海中的小船指明方向,明確教學目標也可以讓整個課堂有一個正確的方向,根據新課標理念,以學生學會、會學、樂學為三個維度。因此我指定了三維教學目如下。)。
1.知識與技能:掌握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實驗過程,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與協作精神。
(本著教學目標,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重難點)。
重點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難點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過程。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結合物理學科的特點,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方法為)。
講授法、討論法、問答法、實驗法。
(在確定了以上的內容之后為了更好的讓學生理解本節課的內容,我會進行如下的教學過程。)。
首先,在導入環節,我會進行演示實驗,在茶色玻璃板后放置一支蠟燭,然后向杯中倒水,讓學生觀察蠟燭在水中“燃燒”現象,并提問學生其中原因,使學生產生疑問,引入本節課課題。
意圖:我通過演示實驗導入,實驗現象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內心產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并為后面做好鋪墊。
其次,是新課講授環節,首先我會講授平面鏡的定義,并提出問題:平面鏡的成像有何特點。然后讓學生回顧平時照鏡子時的情景,進而猜想平面鏡所成的像和物有什么關系。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可以猜想到像的位置在平面鏡后,物與像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然后我會引導學生通過實驗進行驗證,并提問學生:如何確定像的位置和如何比較像的大小,學生根據問題可以想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進行實驗,然后我會給學生發放實驗器材,包括:兩個相同的棋子,玻璃板,方格紙,刻度尺,鉛筆。之后我會引導學生根據器材設計實驗方案,然后我會根據學生討論的實驗步驟,讓多組學生進行交流討論,最終得到大致方案為: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a,觀察像在鏡前還是鏡后;再將另一個棋子b放到鏡后,確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然后我會組織學生進行實驗,我會進行巡視指導,對于學生出現的'錯誤進行及時的糾正。實驗結束后,我會讓學生根據實驗現象,進行總結實驗結論,我會解釋虛像的定義,進而總結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然后提問學生解釋導入時小實驗的疑問。
意圖:這一部分的知識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內容,在講解的過程中采用探究實驗的方式進行講解,可以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也可以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掌握探究實驗的一般步驟。
接下來我會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如何利用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畫出平面鏡所成的像,學生思考后進行回答,之后我會進行糾正補充。
意圖:這一部分的知識較為簡單,通過學生的思考可以想出大致的方法,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
接下來是鞏固提升環節,為了更好的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我讓學生讓學生畫出用對稱法畫出字幕“b”,“f”通過平面鏡所成的像。
最后在小結作業:我會師生共同總結的形式總結本節課學習內容。布置的作業為讓學生課后思考平面鏡成像在生活中的應用。
意圖:總結是為了讓同學們更加系統全面的了解本節課知識,學生的學習不僅僅在課堂的四十五分鐘還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布置作業可以在課下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
為了更好的幫助學生掌握本節課的內容,我主要采用提綱式的板書,清晰直觀的展示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
物理研究的是力、熱、光、電等現象的。本章教材研究的是光的現象及其規律,而對光的反射規律的探究是光學實驗的一個開始,所以做好這個實驗也為后面的光學規律的探究打下了基礎。
八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物理,還不具備很好的實驗探究能力,所以不對學生的探究過程要求太嚴。根據學生前一節的學習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對于光的反射有了一點點的了解,但是對于具體的反射現象和反射規律學生還很模糊。所以這節課應多鼓勵學生勇敢的進行合作探究,從實驗中得出結論。
根據本節的內容和學生情況,現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通過一些生活現象知道物體的表面可以發生反射現象,能通過實驗得出光的反射規律,知道光路是可逆的。知道反射有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知識目標)。
2、能根據光的反射定律作光路圖,會利用兩種反射解釋有關現象。(能力目標)。
3、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情感價值目標)。
根據教材的內容和要求,這一節的重點是利用實驗探究得出光的反射定律,難點是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做光路圖。
1、課前準備:
上課前發放器材:光的反射實驗器一套、激光手電(四人一組)。教師提前在黑板上寫好小組號,同時畫好上課用的光路圖。
2、教學過程:
1)學生動手實驗,引入新課:
先給學生演示:正對著墻照有個光點,然后給學生提出問題:不對著墻照,如何讓光點出現在墻上?同時對學生提出評價:看誰先做到?做到的報出你的小組號。通過評價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興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的參與度很高,都很積極動手實驗,一開始就把學習氣氛活躍了起來。再利用學生的回答引入課題:光的反射。同時教師適當的點撥什么是光的反射現象并讓學生舉例,加深對光的反射理解。
2)提出問題,學生實驗探究,得出結論:(重點)。
通過老師的一個演示反射,提出問題:通過這個現象你來猜一下:光在反射時遵循了什么規律?(在這個地方要把一些名稱告訴學生,便于學生說出猜想和后面的實驗)學生猜想:為了鼓勵學生作出自己的猜想,教師對學生的猜想不做任何的評價。在學生實驗之前要把評價的要求和實驗的一些注意事項告訴學生,在這個地方加入評價的目的是讓學生盡可能多的探究思考,發現歸納,同時讓相鄰小組相互檢查,既體現了評價的公平性,又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加以鞏固。通過評價發現學生在小組內的合作意識增強了,競爭意識也增強了,同時為了得到更多的結論,有的學生會去看課本,這樣得到的結論能夠全面一些。
學生實驗之后請得出結論的最多的小組說出他們的結論,其他組補充。在學生的實驗結論中學生可能會提到:反射光線上的一點的對稱點會在入射光線上找到;教師要引導學生可以利用這個結論作圖。還有學生會說:既然法線是人為畫上的,那么入射點就可以移動,不用總是在一個地方,教師要及時的給與肯定和鼓勵。有的小組會說:反射面必須是透明的,或者是光滑的,教師可以簡單說明折射和反射的不同,并就勢引導學生得出鏡面反射和漫反射。老師在學生實驗過程中發現一個小組的實驗設計非常的好,應該加一個鼓勵:這個小組將鏡面朝下,這樣做實驗使得光線非常的清楚,實驗效果很好。最后教師做一個簡單的總結,再把光的反射規律加以明確和強化。實驗結束,讓學生整理好器材。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緊跟著一個跟蹤練習:讓6名學生到黑板上利用剛學的光的反射規律做光路圖(也是為后面的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學習做好鋪墊),其他學生在下面任選一個畫,同時完成后面的練習。學生的作圖可能會出現不畫法線的、兩個角不相等的、光線漏掉了箭頭的,或是將光線箭頭畫反了的,所以在這里也對學生的作圖做一個評價,通過評價討論總結出作圖的注意事項,讓學生通過評價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在做題中總結規律或是一些注意問題。
3)觀察光路圖,學習兩種反射:
利用黑板上學生的作圖,這個圖課前畫在黑板上了,目的有兩個:一是讓學生利用剛剛學過的光的反射規律作圖,鞏固了反射定律的知識,再就是為后面引出兩種反射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教師三個三個連起來引出兩種反射:鏡面反射和漫反射。提出問題:入射光線都是平行的,但是反射光線不一樣,思考它們的區別在哪里,產生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然后讓學生看書自學并完成導學案上的題目。教師不再做統一講解。
4)小組交流,歸納總結:
通過小組之間的交流,對本節所學的知識加以總結。
5)當堂達標:
學生做導學案的達標題,讓做的快的學生到黑板上寫出答案,有不同意見的去用不用顏色的筆改,最后全班交流統一定出答案,再讓同桌用紅筆互批。最后小組長統計組內全部過關的得到一個對號。最后的達標評價既是對學生這一節課學習的一個評價也是對小組的一個總體評價,這樣就能帶動好的學生去幫助弱的學生,利用生教生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
五、布置作業:配套練習冊上相應的練習題。
我的課說完了,不對之處敬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是物理組的2號考生,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壓強》,下面開始我的說課:
預則立,不預則廢,對于本節課我將以教什么怎么教以及為什么這么教為主要思路,具體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等幾個方面來加以說明。首先對于教材的深入了解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壓強》選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一節,從內容上看,本節課主要學習了壓強的概念以及壓強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為本章節后面的學習:液體的壓強,大氣壓強和液體壓強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根據上述的教材分析及當前新課標要求,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生理解壓強的概念和壓強增大減小的主要方法及應用。
2、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學習物理的熱愛和探索新知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通過研究物理壓強,體驗“從生活走向物理”并逐步培養學生對物理學科的熱愛。
在教學目標確立下,根據授課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壓強的概念,以及增大增小的方法和應用。而培養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合理的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對于八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所以我會設置一些問題激發學習興趣,但初二學生剛接觸物理,比較難學,所以我會針對此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激發他們啟發思維,進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诖?,為了突破重點、解決難點,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我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采用了創設情境導入法和講授法等教學方法,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將采用自主學習法和合作探究法來進行學習。
為了達成以上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豐富的活動中激發學生學習的樂趣,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我設計了如下教學過程:
良好的導入是激發學習熱情,求知欲與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我采用了如下的導入方式:
同學們,上課好,同學們請坐。大家現在來看一下多媒體上的照片,第一個是在茫茫雪原中,為什么兩人的腳陷入雪地的深度不同呢?第二個是人躺在釘床上卻毫發無損,那么同學們知道這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種情況的出現嗎?嗯,我聽見同學們說因為壓力,也有說是因為體重等等,那么到底是因為什么呢?我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相信大家一定會了解原因的。通過這樣的導入,能夠激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把注意力更多地能放在學習當中。
接下來在教學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環節,在第一個教學活動中,我會拋出問題,讓同學們針對壓力的作用效果受哪些因素影響提出他們的猜想。而后開始我們的第一個實驗,首先讓同學們分別用筆尖和筆帽扎手,體驗有什么不同感覺。而后分別用不同大小的力讓筆尖接觸手指,體驗有什么不同,這樣的實驗設計能和生活相結合,同學們能更好地接受物理知識,并對此產生興趣。通過這兩個實驗以此來得出:當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當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隨后我會和同學們一起討論結果。然后規范語言來總結結論,總結出壓強的概念壓強增大減小的主要方法及應用。最后我會再根據同學們學習的情況來舉例說明生活中有哪些增大壓強減少壓強的例子。增強同學們對今天學習的內容的了解以及對生活物理的涉及的興趣。
我將用提問的方式帶領學生回顧本次課堂的核心內容。
1、為什么筆尖扎手要更痛,和不同力道痛感不一樣的原因。
2、總結壓強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以及壓強增大減小的主要方法及應用。
在作業部分我會留一個很有意思的作業,讓同學們總結生活中見到或接觸到的有關壓強的物品或現象,下節課我們來分享。
為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會這樣設計我的板書:最上面是標題,左面是影響壓強的因素,右面是壓強增大減小的主要方法及應用,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以上是我所有說課的內容,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牛頓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二章第五節內容。包括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兩方面的內容。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頓第一定律是經典力學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個力學的基礎,因為它把最基本的勻速直線運動和物體是否受力聯系起來,確立了力和運動之間的關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為后面學習二力平衡的知識打下了基礎,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三)教學目標。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及主要推理過程;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好學教育:
(四)重點、難點。
教學難點:力和運動的關系。
(一)學情分析。
學習了機械運動、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為本節學習做好了鋪墊。
(二)教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三)學法。
究法、小組合作學習法、討論法、分析歸納法等學習方法。我認為“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
(四)教具與學具。
電教器材:多媒體。
教師演示用:斜面、小車、毛巾、棉布等。
從抽象到形象。
好學教育:
本節課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高爾基說:“好奇是了解的開端和引向認識的途徑。
1、要讓靜止的書(文具盒)運動,該怎么辦?
2、停止用力,又會如何呢?(學生實驗后上臺演示)。
觀察學生表情,出示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激發。
第二環節:感受活動,總結觀點(約3分鐘)。
物體運動不需要力維持,運動的物體停下來是由于受到阻力的`緣故。
第三環節:合作交流,實驗探究(約20分鐘)。
本環節設計三個步驟:
好學教育:
1、我們實驗目的是什么?實驗中觀察什么?
2、幾種不同的物體鋪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實驗中怎樣保證小車開始時的速度相同?
4、實驗中,如果我們把表面換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車的運動情況會有什么變化嗎?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絕對光滑,小車會怎樣運動?
7、如果靜止的物體不受力,會怎樣?
通過這些難度不同的問題引導,讓學生相互討論,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實驗,不僅使他們印象深刻,還培養他們的實驗探究能力。
1、教材分析:
2、教學目標:
根據初中物理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認為這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三點:
知識目標(1)通過觀察、實驗活動,初步感受物理現象的奇妙,激發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力目標(2)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初步體驗觀察的方法,能根據觀察到的物理現象提出簡單的科學問題。
情感目標(3)讓學生在熟悉的情景中,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進行實驗探究,從而感受物理與生活的聯系。
3、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使學生們對物理世界有種新奇感、求知欲,激發學生學習物理學的濃厚興趣。
難點是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實驗。
物理課是八年級學生接觸的一門新課程。這門課對于部分八年級學生來說簡直有點"談虎色變",因為聽哥哥姐姐或高年級同學說物理最難學,所以對物理課已經產生逆反心理和畏難情緒。要改變同學們對物理課的偏見,必須用"興趣"心理去戰勝他們的"逆反"心理。心理學理論指出對事物的第一次印象是最深刻、最難忘的。而引言課是八上物理的第一節課,所以我精心設計,力求把它上得生動活潑,使學生們一接觸物理,就對它產生極大的興趣和美好的印象。本節課我采用演示實驗及學生分組實驗相結合的方法,觀察和實驗是學生認識物理世界,獲取物理知識的重要途徑,是發展學生智力的前提條件,是檢驗物理知識真理性的標準。教師邊演示、邊導控,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并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驗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課的特點,在教學中,我著重指導學生如何觀看演示實驗和自己動手做實驗,讓學生對實驗結果做出猜想,引導學生觀察物理現象,不失時機的引導同學們討論研究,啟發學生對物理現象提出問題。因為這是初中物理的第一節課,對于這些物理現象,無需讓學生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只要讓學生親自經歷實驗探究的過程,并產生追根究底的欲望,獲得科學研究方法的初步體驗,就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幾幅圖片(如蔚藍色的天空、從樹上掉下的蘋果、浮在水面上的鋼鐵輪船等)和一段二胡曲。從幼年起我們就對自然界中的現象懷有好奇心和神秘感,一個個現象覺得就是一個個謎,總想把它們打開,為了揭開其中的奧秘,讓我們一起來探索。
2、進行新課。
(1)觀察有趣的物理現象。
本活動包括兩個簡單的演示實驗。完成這兩個實驗本身并不難,教師也無需花費力氣去講解實驗的原理,但在整個活動中要讓學生參與到對問題探究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對實驗結果做出猜想,引導學生觀察物理現象,不失時機的引導同學們討論研究,啟發學生對物理現象提出問題,對于提出有獨到見解問題的學生要給于鼓勵。例如,放在玻璃罩里的長、短兩只蠟燭,誰先熄滅的演示實驗,實驗前,先讓學生猜一猜究竟是那只蠟燭先滅,引導學生討論,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實驗,實驗時控制條件可得出不同的實驗結果。實驗完成后,在啟發學生思考實驗現象,并對實驗現象提問。有的同學在課堂上思維很活躍,會提出各種猜想,作為老師,這時即使學生提出的某些猜想顯得很幼稚、很荒誕,也要發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勵。但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在學生說出他的猜想后,可以問問他"你為什么要這樣想呢?"接著做水煮金魚的演示實驗。實驗前讓學生猜一猜,實驗后,使其感到驚奇,產生疑問,引起思維,激發興趣。
(2)動手做一做。
這是學生第一次獨力觀察物理現象,我采用同座位的兩個同學為一小組的方式進行?;顒樱?)透過盛水的玻璃杯看書本上的字,你發現了什么?請同學們做個小小科學家,實驗前先猜測結果,再做實驗驗證你的猜測是否正確。比賽哪一組做得又快又好、發現的物理現象最多。實驗時,給學生留有足夠的觀察和思考時間。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物理現象并說出自己的各種發現。()如從杯子側面觀察發現書本上的字是變大了;發現書本離玻璃杯越來越近,書本上的字就越來越大;書本離玻璃杯越來越遠,書本上的字就越來越小,其間還有一個字體左右反向的過程;從杯口向下觀察的情況等。教師與學生一起歸納、總結,再請同學們將自己沒有發現的物理現象做實驗驗證。教師不要刻意追求學生得出完整的觀察結果,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最后請同學們參與探究活動(2)隔著玻璃板、課本、搪瓷盤、塑料板等物品,磁鐵對鐵釘的吸引會變化嗎?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發現了許多物理現象,也產生了許多疑問,要想知道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等你們學習了物理以后,就能將這些謎一個個打開。
3、課外作業。
(1)調查一下,你周圍有哪些有趣的物理現象和問題?
(2)做以下的小實驗:
將一個生雞蛋放進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漸向水里加食鹽并使其溶解,注意觀察會發生什么現象,并對這個現象提出問題。
小心地把水、食用油(每種一小杯)沿著杯壁依次緩緩倒入深玻璃杯內,然后再放入一粒葡萄或一小段蠟燭。將你觀察到的現象畫下來并提出問題。
4、板書設計。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叫,來自……中學。我說課的題目是:《光的傳播》,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下面我就按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設計理念、說學法和教法、說教學過程五個部分向各位評委、老師說課。
初二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旺盛,對自然界中的很多現象充滿好奇,動手能力較強。但剛學習物理不久,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掌握欠缺,且在他們的邏輯思維還需要經驗支持。因此應以學生身邊現象引入知識,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
1、地位和作用。
光的直線傳播是光傳播是幾何光學的基礎,學習光的反射規律反射規律、折射規律都要用到光的直線傳播的知識。同時利用光的直線傳播,又能解釋影子、日月食等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現象,也是信息傳遞一章的基礎,通過本章的學習是反射、折射現象的基礎,可以提高同學熱情,激發探究欲望,培養學生sts意識。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著重要的意義。
2、教學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的傳播特點”是新課程標準對本節課提出的要求。根據這一要求和教材具體內容,結合學生學情,我確立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為天然和人造光源;。
理解光在真空中傳播及其應用;。
了解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c=3×108m/s。
(2)過程與方法。
經歷“光的直線傳播”的探究,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觀察和探究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通過探究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樂于參與物理學習活動。
(4)重點、難點。
重點:光的直線傳播。
難點:解釋簡單的光現象。
本堂課的設計著重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提倡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創設線性探究模塊,努力建構一種對話、合作與探究的`課程文化,讓“研究性學習”走進課堂,走進物理教學,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而引導學生經歷完整的科學探究學習。
構建“人文·物理·社會”三維課堂,在引導學生探究物理知識的同時,滲透以人為本的培養理念。釋放學生心靈,張揚學生個性,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在此設計理念的指導下我準備采用以下主要學法:探究式學習、小組合作學習。通過精心設計,在教學過程中促進教法與學法的和諧統一,體現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活動的和諧統一。與此相適應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是發現法。發現法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布魯納所提倡的,是從學生的好奇、好問、好動的心理特點出發,依據教師所提供的器材,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自己回答和解決這些問題,使他們成為知識的發現者,而不是消極的接受者。具體體現在以下的教學環節中。
通過展示大連的夜景和自然光現象,教師提問:圖中的光是從哪來的?引入光源定義:能發光的物體稱為光源。
你知道還有那些物體是光源?就以學生舉出的光源為例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分類。
(1)提出問題:
有關光的知識你想了解哪些內容?這些問題將在我們今后學習中依依解答,這節課我們主要研究“光是沿什么樣的路徑傳播的呢?”
(2)猜想與假設。
教師引導學生針對這一問題進行大膽的猜想,學生可能提出如下幾種猜想:直線、曲線、折線、射線。
(3)設計實驗,評估優化探究方案。
教師給出實驗器材:激光筆、大礦泉水瓶、蚊香、加有少量牛奶的水溶液、果凍、帶有小孔的硬紙板、蠟燭。學生根據這些實驗器材制定實驗方案。
小組展示實驗方案,大家對實驗方案進行評估,完善實驗方案。
(4)進行實驗,完成實驗報告。
按照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教師指導完成實驗。
(5)分析與論證。
小組分別向同學展示光空氣、液體、固體光的傳播。最后得出實驗結論: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接著啟發學生生活中有哪些現象可以證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呢?讓學生舉例,如影子的形成、日月食、小孔成象等,師生共同進行簡單的解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接著向學生提出學習物理的基本思想是注重學以致用,那么光的直線傳播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激光準直、槍的瞄準、排隊等。如果舉手同學不多,就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完成。
生活中還有有一種常見的現象,通過電腦展示雷電,提問:為什么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學生回答:光速大于聲速。光速多大呢?下面閱讀課本內容,自學完成這部分內容。
首先學生總結這節課有哪些收獲,教師予以補充和肯定,并給以鼓勵。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如有不當敬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1,本章及本節的地位與作用.《電功和電功率》這一章是初中物理的重點章之一,在這一章里,講述了兩個重要的電學概念(電功和電功率),一個重要的電學定律(焦耳定律),這些知識不僅是進一步學習電學的基礎,而且在生產和生活實際中也有廣泛的應用.本章有兩大特點,一是綜合性強,不僅要綜合運用前面的歐姆定律,串并聯知識,還涉及到了一些力學問題(如本節中的功);另外一個特點是與生活實際聯系比較緊密,幾乎每節課都是從實際問題引入新課,講了知識后又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本節所講的電功,除了具有以上兩個特點之外它還是對初二功的知識的延續,而且也是后面繼續學習電功率,焦耳定律等知識的基礎,同時也為學生將來學習更廣義的功做好了必要的準備.所以無論從大綱的要求上看,還是從物理學知識的擴展上看,本章和本節都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2,教學目標.根據大綱對本節的具體要求,同時針對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結合教材,本著面向全體,使學生全面主動發展的原則,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本人認為物理概念課的一般授課流程都分以下三個階段:。
再實驗。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
《壓強》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一節的內容,壓強的概念既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本章內容的主線,壓力和壓強的知識是對前面學力作用效果的延續,又為后面學習液體壓強做基礎,因此學好本節課內容對全章有重要意義。
(過渡句)一堂成功的課不僅要熟悉教材,還需要我們充分的了解學生的特點:
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的基礎知識,并學習了兩個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這些知識都是本節內容學習的認知基礎。初中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也具備了較強的獨立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尚未成熟。對于本節內容學生之前已有了壓力作用效果明顯的思維定勢,這也是本節課要解決的難點所在。
(過渡句)通過比較知識點間的聯系,以利于后續的應用。因此將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與技能目標】。
初步認識壓強以及運用公式進行計算,了解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學習控制變量法,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以及提高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的能力。
(過渡句)本著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壓強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難點】。
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
(過渡句)德國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說:“科學知識是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該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币虼宋也捎玫慕虒W方法有:講授法、實驗探究法、談話法、練習題法。
(過渡句)根據“教師指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原則,設計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首先是導入環節:
在這個環節中我會出示圖片:展示兩個體重差不多的人,穿與不穿滑板站在雪上,效果截然不同。再舉出駱駝為什么不會陷進沙里,蚊子口器為什么容易刺破皮膚,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習興趣,引出今天的課題——壓強。(板書)。
【設計意圖】正如高爾基說:“好奇是了解的開端和引向認識的途徑?!边@樣的問題學生既熟悉又好奇,帶著想知道這是為什么的懸念進入新課,可以調動學生的探索興趣。
接下來是新課講授環節,也是教學過程的核心。
在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實驗時我將分別演示兩組實驗:(1)在同一塊海綿上放兩個小桌,甲的小桌上什么都不放,在乙的小桌上放一個砝碼;(2)實驗保持與上一次乙實驗相同,丙實驗把小桌反過來放在海綿上,再在小桌上放一個瑪法。
我將引導學生根據兩次實驗的現象總結出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和受力面積有關(板書)(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并說明:上述實驗中用的物理探究方法——控制變量法。
接下來我將說明壓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學中稱之為壓強,定義為:物體所受壓力大小與受力面積之比。并提問由學生根據概念寫出壓強的字母表達式以及單位?根據比值定義法,p=f/s,單位n/m2。我將補充:壓強單位除了n/m2外,還有專有名稱:帕斯卡(pa),并且1n/m2=1pa。
【設計意圖】之所以這樣設計是為了讓學生認真觀察實驗,這樣不僅使他們印象深刻,還培養他們的實驗探究能力。同時讓學生知道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物理的基礎,對于不確定的觀點應該通過實驗來驗證。
最后講授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板書),我通過出示一些生活實例的圖片:推土機的寬鏈條、美工篆刻刀的刀頭、火車上的破窗錘、火車軌道下面鋪設枕木,原因是什么?學生會說出:推土機的鏈條和火車軌下面鋪設的枕木是為了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對地面的壓強。篆刻刀和破窗錘是為了減小受力面積,增大壓強。我將總結:當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可以減小壓強;減小受力面積可以增大壓強。
新課講授完接下來是鞏固提高環節:
在這個環節中,我會出示一道練習題,應用壓強公式進行解決:水平桌面上放一本書,書所受的重力為3n,與桌面的接觸面積為5×10-2m2,計算書對桌面的壓強。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的目的在于檢驗學生是否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并且通過這個題目也能將本節課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相結合,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最后是小結作業環節:
在小結時,我會結合板書來總結本節課的知識點,在課程結束后給學生建立完整清晰的知識體系。
在作業環節,我會給學生布置這樣一個任務:請同學們回去搜集一些生活中是使用什么方式來增大或減小壓強的事例。
(過渡句)最后說說我的板書設計,我的板書注重直觀系統的設計,知識點由易到難的排布,重難點突出,能夠讓學生一目了然抓住本節課的核心。
大家好!我是來自謝河鎮廟山中心學校的趙國輝,我今天的說課的題目是《功》,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八年級物理(下)第十一章第一節。
一、對本節教材的理解。
《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十一章第一節的內容。我計劃用一課時進行新課教學。本節內容主要分成兩部分,對功的理解,功的計算。在學習第七章《力》之后學生已經具備一些力的知識,本節課是對“力”與”功和能“知識的一個銜接和升華。功和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課程標準》的科學內容的三大主題之一,通過本章的學習,為學生了解“能量”做鋪墊,而本節內容又是學習本章知識的基礎,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我設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定。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含義、計算公式和單位,并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思考,判斷在什么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在什么情況下沒有做功。
2、通過觀察、分析,得出功與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定量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聯系生活、生產實際激發求知欲,培養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興趣。
2、通過討論,展示性交流,增強自信,學會合作的意識,追求學生和諧發展。
教學重點。
知道力學中“功”的含義;記住功的計算公式,會用公式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知道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及不做功的三種情況。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特點,盡量使用身邊常見的物品進行探究活動和和實例分析,拉近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科學和社會、日常生活的關系。因此這節課可綜合應用學生觀察、講授、討論和實例演示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自主學習,獲得知識,并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要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學法的指導,根據本節的內容特征,教師要引導學生如何去觀察?并由他們總結和發現規律,同時注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培養,通過手勢、眼神、表情等形體語言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觀察總結規律,聯系實際、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四、說教學過程。
(一)興趣導入:
通過手指頂籃球的這樣一個表演,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能拉近老師和學生的距離,并引出本章的知識點《功和機械能》。緊接著問學生成語“事半功倍”“大功告成”中的功是什么意思?把學生引入到本節課的知識《功》的教學中。
(二)新課教學。
1、物理學中的功。
(1)用多媒體播放叉車托起物體的過程,介紹力學中的功,并直接給出力學中做功的概念。
(2)用多媒體投影一組做功的實例讓學生加深對力做功的認識,并讓學生舉些做功的例子,加深對功的理解。
2、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緊接著給出課本中兩幅做功的圖片讓學生討論分析得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么?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了距離。
3、不做功的情況分析。
通過多媒體圖片,讓學生結合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討論分析得出不做功的三種情況,并總結出來加深學生的印象。然后再用一個隨堂練習采用搶答的方法讓學生理解。
4、功的計算。
用一個簡單的實驗在多媒體上展示出來,讓學生感受功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并通過觀察分析,得出做功的大小與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關系:在力學中,功等于力與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從而得出功的公式、單位。用一道課本上的例題加深對公式、單位的理解和掌握。
(三)課堂小結:通過小結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點,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
(四)課堂練習: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導學案的實施效果,總結經驗,吸取教訓。
(五)課后作業:課本64頁1、2、3題。
五、說教學反思:
這一節課,心里有很多感受,雖做了一番準備,但上完后感覺并不是很滿意,我總結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1、重難點的把握還不是太好,總覺得重點不突出、難點不深入。
2、物理新課程標準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就要多啟發提問,多讓學生思考,但是總體下來自己說的還是太多,過分的剝奪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雖然有那么點的小緊張,但還是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今后,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教學:
1、基礎知識講解透徹、分析細膩;準確把握重點、難點,避免課堂教學中,重點知識不突出,誤將“難點”當“重點”講的現象,避免重點、難點錯位、失衡導致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效率下降的現象。
對物理知識的領會,掌握研究物理問題的思維方法,增強學習物理的能力。
3、重視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多與日常生活和現代社會問題相聯系。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去解釋一些生活中的現象,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總之,以后還得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用心備好每一節課,用心上好每一節課。在此,我誠心的希望各位領導和專家對我的課給予批評指正,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讓我能更快的成長,謝謝大家!
本節課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在學生初步認識透鏡的基礎上,感知透鏡在生活中的廣泛用途,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為課上進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鏡和學習它們的工作原理奠定良好的基礎,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科學意識。因此本節課是初中物理光學知識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學生掌握光學元件應用的關鍵內容。
(二)教學目標。
依據以上對教材內容的分析及學生的發展特點,制定了如下的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了解凸透鏡成像規律。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觀察、分析、制作模型照相機的過程,掌握照相機成相的原理,通過實驗演示,了解凸透鏡成實像和虛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觀察生活中常見的照相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參與制作模型照相機的過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悅,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對科學的求知欲,初步建立將科學技術應用于實際的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身心發展特點,本節課的重點在于通過對照相機成像原理的理解,從而掌握凸透鏡成像的特點及應用。
由于凸透鏡成實像、虛像特征的這一知識點比較抽象,學生之前沒有接觸過,因此,本節課的難點在于對凸透鏡成像特征的理解以及凸透鏡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初中二年級的學生此前已經對物理的聲、光方面的知識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簡單地接觸了透鏡的一些知識,但對于透鏡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還不是很清楚,因此本節課通過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等現實生活中學生常見的實例,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整個中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迅速發展,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處于優勢地位,初中學生的思維,抽象邏輯思維雖然開始占優勢,可是在很大程度上還屬于經驗型,他們的邏輯思維需要感性經驗的直接支持。
本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本節課我打算采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啟發式教學法、演示法、練習法等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探索能力、以及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新課程標準》指出: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法。親身經歷以探究學習為主的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因此,學法上采取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討論法、分析法,來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提高抽象思維能力。
根據本節課內容的分析及學生的思維特點及知識掌握情況,從導入、新授、練習、小結、作業這五個環節來設計本節課的教學過程,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輕松導入,激發興趣。
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照相機,可以讓學生都能積極的參與到談話中來,并通過這樣的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帶著懸念進入新授課程中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觀察分析,動手驗證。
向學生出示一款真實的相機,并讓大家觀察,相機都由哪幾部分組成?并讓學生猜想照相機照相的原理。我會先給予學生適當地提醒,照相機前面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學生先根據所學的知識進行獨立思考,再讓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溝通、探討,試著去作出遠處物體在照相機中成像的光路圖,根據學生的所得出的結論,給予適當地補充,師生再共同全方面的總結照相機的照相原理。
通過這樣的設計,加強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和合作意識。并在合作探討的過程中,感受得出最后結論的喜悅。增加學生對物理學習的滿足感。
經過自己思考、自己操作得到的結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掌握,通過這樣的動手操作,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照相機原理的理解,并通過自己所做的模型照相機,真切地感受透鏡在生活中的應用,提高學習物理的熱情。
2.實驗演示,深入探討。
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并通過相互溝通、交流,得出利用平面鏡來改變光的傳播方向,從而在前方屏幕上成像。并讓學生通過實踐、嘗試放置帶有f字樣的投影片,使之在屏幕上得到正立的“f”。同時師生共同討論、動手畫出投影儀成像的平面圖。
3.手腦并用,引出概念。
向學生出示放大鏡,讓學生用放大鏡觀察書上的字,讓學生思考,放大鏡是什么透鏡?描述通過放大鏡觀察的像是放大還是縮小?學生根據前面所學習的知識可以很容易地解決問題。繼續向學生提出問題,“放大鏡和照相機、投影儀所成的像,有什么差別?”經過師生共同交流,引出實像和虛像的概念。
通過觀察、分析這些應用透鏡的實物,可以加強學生對凸透鏡的理解,并通過對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各自所成像的觀察,使學生養成對比思考問題的習慣。
(三)鞏固新知,發散思維。
根據學生對本節課的掌握情況,先設置了一些基礎填空題,讓學生對本節課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成像,對比進行理解。之后讓學生進行思考,我們所看到的露珠使葉脈變粗的原因。經過這樣的有層次的習題設置,使學生加深對本節課的理解,可以幫助學生發散思維,應用透鏡知識解釋更多生活中的現象。
(四)分析歸納,總結重點。
讓學生自己來講述本節課收獲了什么?根據學生的小結,教師給予及時地補充。以此來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五)課后思考,拓展應用。
讓學生搜集生活中使用透鏡的實例,并思考透鏡都可以應用在哪些領域?通過這樣開放性問題,使學生沒有以往做題的壓力感,更有興趣地投入到搜集資料、積極思考當中。
本課時是初中物理第一冊第六章《光的折射》第一節,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學現象,是理解透鏡成像的基礎,同時又是解釋日常生活中許多光現象的基礎。光的折射現象學生比較熟悉,也比較感興趣,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培養學生密切聯系實際,運用科學知識來解釋一些自然現象的習慣和能力,更重要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科學素質,讓學生從小崇尚科學,立志獻身科學。本節教材讓學生認識光的折射現象和初步規律,是為以后幾節課學習活動進行充分準備。所以本節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
根據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總體目標與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節教材內容及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我確定本節的學習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知道光的折射現象及折射光線和折射角;
知道光的折射規律及在折射現象中光路可逆;
能夠用光的折射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現象。
(2)能力目標:
通過演示實驗,指導學生觀察現象,引導學生自己分析、歸納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引導學生動手做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通過實驗研究問題的習慣。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4)德育目標:
通過對日常光現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熱愛科學,進行唯物主義教育。
根據新修訂的教學大綱的要求,及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的實際確定:
(1)重點:光的折射規律;光路可逆。
(2)難點:光線進入不同介質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關系;用光的折射解釋自然現象。
(3)關鍵:對入射角和折射角的確定。
好學教育-專業,權威,高效,分享-打造國內領先的終身教育平臺!
好學教育:二、選用的教具及設備1、選擇教具依據。
豐富的教學用具及設備,提高了訓練密度及廣度,使教學過程從枯燥到有趣,從抽象到形象。進行課堂演示實驗并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提供了大量的教學信息,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規律。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地。
4、教具:
光的折射演示儀;碗;適量的水;筷子;多媒體課件;錄像剪輯。
對日常光的折射現象學生有豐富的感性認識,以現象引入新課,學生學習目標明確,興趣濃厚。光的折射規律的認識,宜先提出問題及研究方法,通過學生猜想,對照演示實驗的觀察,輔以多媒體模擬演示,學生思維清晰、準確,有利于規律的總結歸納,并注意理論聯系實際,重視知識的應用,讓學生遵循認識的規律:從實踐到理論,又從理論到實踐。達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1、教法。
根據教學內容的上下承接關系,學生剛學完光的反射,對光的現象已有一些簡單的認識,對光學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線等。針對素質教育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本節采用觀察分析、啟發式教學法。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通過實驗演示、觀察分析、啟發對比、總結歸納得出規律。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進行演示實驗和計算機的模擬實驗的觀察,使學生在頭腦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體生動的感性認識為基礎掌握知識,而不是生硬地死記硬背,同時在觀察中培養能力,開展思維訓練重視知識的應用,理論緊密聯系實際。
2、學法。
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要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學法的指導,根據本節的內容特征,教師在做好演示實驗時,引導學生如何去觀察實驗?并由他們總結和發現規律,同時注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興趣、動機等培養,通過手勢、眼神、表情等形體語言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觀察總結規律,聯系實際、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本節采用觀察、對比、分析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獲取知識,通過思考討論,總結歸納出光的折射規律,應用折射規律解釋一些自然現象,培養學生愛科學、用科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說課是教學改革中涌現出來的新生事物,是進行教學研究、教學交流和教學探討的一種新的教學研究形式,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了初中物理壓強的說課稿,希望對你有所借鑒作用喲。
第一大塊、說教材分析。
第一點、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以問題為載體、以主動探究為特征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學習中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本節安排了“探究影響液體壓強大小因素”的活動,讓學生在自我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引領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探究性活動還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其創造思維能力;為學生驗證假說提供了科學方法。因此本節課重要性顯而易見。
第二點、教學目標。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有效的學習始于準確的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彼詼蚀_、易懂、可行、可測的目標能使學生明確學習的方向和任務,從而選擇正確的學習方法進行有效的學習。我依據《物理課程標準》相關要求,同時針對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結合教材,本著面向全體,使學生全面主動發展的原則,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請各位評委看投影。
(1)知識與技能。
認識液體對容器底部和側壁有壓強、液體內部有壓強。
知道液體壓強的特點和影響液體壓強大小的因素。
(2)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科學研究方法的教育,讓學生體驗探究過程,感悟研究物理的過程和方法,享受學習的愉悅。
第三點、重點和難點。
本節重點放在知道液體壓強的特點,因為這是解釋社會生活中相關現象的基礎知識。
難點放在探究影響液體壓強大小的因素,因為其中研究問題的過程和方法盡管在前面已初步接觸,但學生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沒有深入理解,對學生來說仍然比較陌生,我將主要用實驗的方法突破這一難點。
第四點、課時安排。
本節安排1課時,因為研究影響液體內部壓強大小的因素時,只要得到壓強與深度、液體密度的定性關系,并不要求定量計算,這樣容量就較少,能夠用1課時完成。
第五點、教具準備:
請各位評委看投影。
學生用:u形管壓強計、刻度尺、盛水的大圓筒、水、鹽水(以上器材,每兩位學生一組)。
只有準備充分的教具,才能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而實驗又是中學物理教學的基礎。實驗能為學生學習物理提供符合認識規律的環境;能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習的求知欲望;是發展學生能力和使學生得到科學方法訓練的重要途徑;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和科學作風。因此選擇以上教具。
第二大塊、說教學方法:
總結。
歸納、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法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第三大塊、說教學程序。
第一步、設置情景,引入課題。
利用多媒體展示三個問題:
(1)潛水員為什么要穿潛水服潛水?
(2)潛水艇下潛的深度為什么會有限制?
(3)深海中的魚捕到岸上為什么常常會死亡?
教育專家指出:學習效果的好壞主要取決于學習的興趣和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斯托克威也曾說過:“要想快速有效地學習,任何東西你必須看它、聽它和感覺它?!痹O計以上問題旨在設疑,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注意力分散的學生,能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些問題上。
第二步、演示實驗,提出問題,進行猜想。
請各位評委看投影的五個實驗。
(1)薄塑料袋裝滿水后鼓起來,學生用手指觸及其表面,會感到有壓力。
(2)向上端開口、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中緩緩加水,觀察橡皮膜形狀的變化。
(3)向上端開口、側面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中緩緩加水,觀察橡皮膜形狀的變化。
(4)將上端開口、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豎直插入水中,觀察橡皮膜形狀的變化。
(5)做課本圖9-11實驗,觀察橡皮膜形狀的變化。
這五個實驗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先演示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的現象分析其中的道理,符合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特點。經過這五個實驗的分析,學生已經知道液體對容器的底部和側壁有壓強,液體內部有壓強,有助于接著提出問題:影響液體內部壓強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引導學生要結合生活中的經驗常識和已有的知識進行合理的猜想,不能毫無依據亂猜。
第三步、設計并進行實驗。
學生猜想后,安排學生分組討論實驗方案,設計時要注意使用“控制變量法”,討論完后各組派代表匯報本組實驗方案,大家互相點評并完善。通過這些活動,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啟發、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從而達到從不同角度來認識事物、現象,深入全面理解所學的知識,這樣學得的知識能夠保持較深的記憶。
方案成熟后學生分組進行實驗,并將實驗結果填入表格。老師對學生實驗進行指導,在實驗前用投影提醒學生注意以下四點,請各位評委看投影:
(1)、壓強計的探頭插入水中前,應注意u形管兩側的液面不能出現高度差。
(2)、測定在同一深度水向各個方向的壓強時,一定要使金屬盒保持在同一深度處。
(3)、本實驗中,在壓強計的探頭插入水中由淺入深的過程中,我們要仔細觀察u形管中兩管液面高度的變化;在測定同一深度水向各個方向的壓強而轉動壓強計的探頭時,我們必須認真觀察兩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是否改變。
(4)、玻璃儀器,輕拿輕放,以免打壞。
第四步、各組用比較法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并派代表匯報。
第五步、老師評價。
老師根據剛才的課堂討論、學生實驗、師生對話、結論匯報,對表現比較優秀的同學們及時給予表揚,一方面是對優秀同學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對其他同學的鼓勵,能使全體同學都有進步。
第六步、由學生歸納小結本課學習內容。
小結是一節課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它有利于學生對知識及時鞏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七步、當堂鞏固:內容是實驗冊第58頁“www”中的第1、2兩題。
這兩題正好復習了課堂上的實驗,及時測驗,及時反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第四大塊、說作業與板書設計。
第一點、作業設計:
課本第68頁“www”中的第1、2、3三題、自學信息庫中的推導液體壓強計算公式。
第一題、與生活聯系,讓學生感受物理無處不在,身邊也有許多的物理知識。
第二題、講述前人做的實驗,這個小實驗一般人不會相信,不能理解,而學過相關知識的同學能很容易解釋,可見學習物理知識很有用處,能解釋一些奇怪的現象,也能揭穿社會上一些騙人的小把戲。
第三題、讓學生做身邊的小實驗,使學生感受實驗不一定非要在實驗室進行,糾正學生的錯誤觀點。
前三題都較簡單,可滿足全體同學的學習需要,布置自學信息庫中的推導液體壓強計算公式,目的是滿足學有余力學生的需要。
第二點、板書設計:
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
1、液體對容器底部和側壁有壓強、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2、在液體內同一深度處,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大小相等。
3、液體內部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為了突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我將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作為板書,并采用提綱式的板書,這種形式條理清楚,一目了然。
你們好,我是南三德威中學物理教師:xx,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物理第一冊(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節浮力(p176~p178),下面,我將從教材、學生分析、教學方法、教學工具、教學程序五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
第一,浮力;第二,物體的浮沉;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并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對這一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5歲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可以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工具。
1、學生器材:
對于每個實驗小組,準備了相同的實驗器材:一個燒杯、一個彈簧稱、一塊石頭、一根細線、適量水。
2、演示器材:
一個小鐵釘、一個木塊、一個乒乓球、一個空心金屬球。
五、教學程序。
教學中要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學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采用實驗的方法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托的力,這里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托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的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的觀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里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赡苡钟幸徊糠滞瑢W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為鐵的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后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的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的關系角度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系,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的木頭的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的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的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面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產生的原因這又是一個重、難點。這時可請同學回顧做過的一個舊實驗:六個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的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后左右面凹進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的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系原有的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通過由淺入深分層次的分析,把突破難點的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的過程,變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于物體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實驗加以驗證:
(1)將石蠟投入裝水的燒杯中,觀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
(2)將石蠟放在另一燒杯底使其和杯底緊密接觸,沿杯壁緩慢注水觀察其是否上浮從而通過實驗證明前面理論分析得到的結論。并指出這也是物理學研究的方法: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從小培養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內容已經講授完畢,浮力作為同學們新認識的一種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據農村學校學生情況,我繼續引導同學們思考課文后的“想想議議”,由此引入對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后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為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3、反饋和鞏固: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后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余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三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為下一節課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實驗作準備。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
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應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生活到物理,從自然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驗和活動,從被動到主動,在鍛煉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技能,了解科技發展,從而融入到現代社會中。所以本課(聲現象)在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員參與、讓學生主動探究等方面作者作了一些努力。
聲現象是學生剛接觸物理并逐步參與系統學習和研究的第一步,因此保護好學生這一寶貴的好奇心和嚴謹認真的求學態度尤為重要。而這又主要來源于對學生物理學習興趣的激發?!堵曇舻奶匦浴肥堑诙?,在了解了聲音的產生、傳播道理之后,對身邊出奇的聲音現象感到驚異的同時,適時提出聲音的特性以幫助學生建立概念至關重要。這是聲現象中的重點小節,也是難點一節。這對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和理解聲音,認識噪聲、聽不見的聲音從而把握聲現象,培養起觀察、比較、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也有重要意義,并可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產生物理學習的持久動力。
1、知識技能方面:
知道響度、音調、音色是聲音的三個特征;了解響度與振幅(距離聲源遠近)有關,音調與頻率有關,音色與發聲體發聲情況不同有關。
2、過程和方法層面:
通過演示、觀察、探究、活動、討論等方法,培養學生親歷親為和比較、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并能從中體驗轉換法與控制變量法的科學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從各種活動中激發和培養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參與和體驗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感受科學探究方法的偉大,并能激發起為科學進步而努力奉獻的決心和信心。
響度、音調、音色是理解日常聲現象中的重點,更是難點。比較三個特性,我們覺得,聲音的響度與音色特點稍許容易接受一點(可能與生活原有的經驗知識基礎有關),可對于音調及其影響因素有一定的困難,可視作一個難點。另外,學生對于聲音的響度(大?。┡c聲音的音調(高低)概念也易混淆,這也算作一個難點吧,應重點突破的。同時,難點的還有一點就是概念較多:強弱、大小、響度、振幅、高低、音調、快慢、頻率、赫茲等,需要逐步深入。對響度、振幅、音調、頻率應重點強調。
本節課準備采用演示實驗、實驗探究、歸納總結、交流討論等方法,指導學生從活動中總結與聲音有關的現象與本質。因為畢竟聲現象與生活結合的還是比較緊密而易于建立模型的。學生的理解難度也不是很大,鼓勵學生多動手,動腦,動感官,對于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是有幫助的。
從學生層面來理解,剛接觸到的物理現象,都是從學生的生活現象開始的。因此,感性、直接、易于把握便成了學生學習物理的代言,然而唯一缺失的就是從生活中總結歸納現象的能力,因此,如何更為科學地描述現象,總結規律或是在引導下科學有序地建構模型,從而掌握新興知識還是必要的。本課的設計就是注重了這一點的訓練。
實物器材:羊皮鼓、二胡、紙屑、鋼尺、梳子、撲克牌、a4紙、橡皮筋等。
多媒體器材:視頻、各種課前錄制的聲音文件、展臺等。
為了能夠突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課堂活動的目的性和操作熟練程度,為解決重難點服務,設計了三個實驗,其中一個為自選實驗,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選擇探究的主導思想。
實驗1:選擇鋼尺或橡皮筋做這樣一個實驗。
伸出長度。
撥動方式。
振動幅度。
聲音強弱(大?。?。
等長。
用力撥動。
輕輕撥動。
活動2:撕一張紙,比較快撕、慢撕發出聲音高低的不同(注:只要判斷出尖細與低沉即可)。
撕的方式。
快速撕動。
緩慢撕動。
聲音高低(尖、沉)。
活動3:用硬紙片劃動梳出,比較有何不同(類同活動2)。
劃的方式。
快劃。
慢劃。
聲音高低。
1、溫故知新:
用孔子的話“溫故而知新”,引出對前面知識的鞏固,此環節中涉及到聲音的產生、傳播及固、液體傳聲的不同。既是對前面的總結,也是為今天的學習做一個知識性的情景滲透,讓學生的思維集中到聲現象中來。
2、激趣導入:
世界真的精彩。聲現象便是一例,然后用多媒體播放課前采集的各類聲音:動物叫聲、音樂鈴聲、煙花綻放、車水馬龍等等。讓學生辨聽并體驗不同,接著讓學生交流感受,也給學生一個消化吸收的時間,最后請學生代表課堂公開交流心境。為引出探究這些聲音的特性打下內部需要的心理基礎,這樣課題的揭示便顯得水到渠成而不費力氣。
3、教學新知:
(1)理解響度特征并探究其影響因素:
以教師演示敲鼓行為引導學生思考“響鼓重槌敲”的道理,進而自然引出“響度”概念。深入一步:“響度與振動振幅有關嗎?”同時向學生揭示“振幅”概念。在學生充分討論并得出初步猜想的前提下提問學生“怎樣檢查振幅大???”引導學生探究的方法,不失時宜地加以方法的指導——“轉換法”,同時用學生的演示實驗來結束討論驗證猜想。接下安排了學生的一個活動過程,同時體現課堂的開放性和自主性:“用所提供的器材設計一個實驗,檢驗響度與振幅的關系”,鋼尺、橡皮筋等皆可成為實驗的器材。在此活動中仍然遵循“先說方法,再實驗,后交流”的思路,體現對方法指導和對實驗有效性的調控,在此過程中,也滲透給學生另一種科學方法,即“控制變量法”,如“鋼尺伸出長度一定、橡皮筋伸長長度一定等”。這些物理方法的滲透和指導,對于把握實驗環節,培養科學思維是有幫助的。
在探究影響響度大小的因素這個問題時,這里還補充了與“距離聲源遠近”的關系,同樣是采用學生身邊可信服的理由——“對前排學生說句悄悄話,請后排同學猜”,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接受了聲音響度的特性。
(2)理解音調特征,并探究其影響因素:
音調的特性是本節的難點,因此在這個環節上,教學設計加大了時間分配的額度。首先以匯報劃梳齒實驗引出聲音高低的概念,并指出這就是音調,與剛才的強弱有所不同。
接著引導學生從聲音產生的角度看,“音調與振動快慢有關嗎?”為了便于學生理解,這個環節預設了一個視頻演示和活動模擬的情節——撕布、撕紙,以幫助學生朝著定向性目標進發,得出音調與振動快慢有關,進而指出頻率的概念。在教學這個概念時,為避免學生腦海中概念混淆,這里并未花費更多時間,而是一筆帶過,聽懂就行,以免強調過多適得其反(因為在以往的實際教學案例中就有過這樣的教訓)。接著以兩個視頻軟件來介紹和表現音調與頻率的關系——不同聲音頻率音調的高低,讓學生辨聽并找出規律。然后又通過演示實驗的方法探究如何改變弦樂器的音調——二胡演奏的應用,既輕松了課堂氛圍,并滲透以民族自豪感教育,讓學生感同身受,更加親切,得出“長短、粗細、松緊”時影響弦樂器音調高低的道理。這里同樣也滲透了“控制變量法”的思想。然后用介紹人體發聲頻率的不一樣指出男女生聲音的不同。這對于學生一般性知識的拓展也是一個途徑。為了鞏固難點突破的成果,讓學生及時對生活中的兩個現象進行了判斷,即男低音唱,女高音伴,女生小麗和爺爺學唱戲的不同,加強了對音調特性的理解。
(3)理解音色特征,探究其影響音因素:
首先讓學生欣賞用不同樂器演奏的同一段音樂的方式,表面上是讓學生放松一下,其實是在輕松之余滲透了知識,體現了愉快教學的審美理念。(當然素材是課前老師錄制的)引出了音色的概念,并指出(或由學生討論)由于發聲體結構或材料不同造成,同時從“聲音是一種波”上理解波形與對應音色的關系,播放一段音樂,示波器顯示不同波形,加強對音色特性的感性理解。最后介紹了音色在生活中的應用——音色密碼。這一塊處理較為簡潔,因為學生有“未見其聲便知其人”的生活基礎做鋪墊。
4、全課小結階段:
此環節分兩步走,一是引導學生回憶聲音的三要素(聲音的特性),二是涉及對具體概念,影響因素的討論。為了全盤把握,用媒體先后展示,形成知識結構模型及框架,便于意義記憶。
5、課堂鞏固:
以“學以致用”的觀點鼓勵學生應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如男女聲音的差別,聲音洪亮,音高八度的理解,聽診器如何增大響度等。
為了讓學有余力的學生能吃的更好,本課堂最后設計了一個“延伸學習”環節。即讓學生判斷生活中的聲現象主要由聲音的哪個特性所決定的。(燒開水,向水瓶灌水,自制塑料管笛等)從而真正實現了從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
1、響度——振幅(轉換法、控制變量法)。
距離聲源的遠近。
2、音調——頻率(粗細、長短、松緊)。
3、音色——結構材料(波形)。
《質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上冊第六章、第一節的內容。質量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廣泛,與我們生活聯系非常緊密,為進一步學習密度、重力等相關知識作了重要的準備,并且正確使用托盤天平測物體的質量也是初中物理的一個重要技能要求,因此本節課無論在知識學習上還是培養學生們實驗的能力上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中學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們現有的知識水平,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質量的基本概念,知道質量的單位并能正確進行單位換算。
(2)知道質量是物體的一種屬性,而且物體的質量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和位置改變。
(3)了解常見的質量測量工具,通過實際操作,初步掌握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形成對質量概念的初步認識。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托盤天平的實際操作,培養學生們的動手能力,自覺遵守操作原則的良好習慣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在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應遵循從感性到理性,從簡單到復雜的原則,以符合初中學生們的認知規律。
(三)重點和難點。
質量知識是今后學習密度、重力等相關知識的基礎,但托盤天平的構造和使用方法比較復雜,生活中不為學生們所熟悉,因此我確定了以下的重難點:
1、教學重點。
質量的概念和屬性,托盤天平的使用。
2、教學難點。
托盤天平的使用。
二、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們好奇心較強,并且具備了一定的研究問題的能力,但思維方式還是比較形象,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維過程。對于托盤天平的使用,動手操作學生們基本可以完成,但對于為什么要這樣使用還會感到一些疑惑。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將采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三、教法分析。
為突出重點,本課以引導性提問發現法為主線,以提問拓展學生們思維,用引導讓學生們逐漸靠近問題實質,結合比較法,最終讓學生們自己發現并得出結論;為突破難點,采用多媒體演示法,以生動的感觀激發學生們的興趣,加深對知識的印象;并用實驗探究法調動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突破本節難點;用反饋練習法檢驗所學知識及鞏固所學內容。
四、學法分析。
現代社會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需要的是創造型和開拓型的人才,所以教學中學法的指導就顯得非常重要了,為了能讓學生們在學會知識的同時會學知識,本節課主要采用了自主學習法、實驗探究法和討論法。通過自主學習法提高學生們自學能力;通過討論來鍛煉學生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而探究的過程也是學生們創新能力、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思維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提高的過程。
五、教學過程。
我的上課,設計為以下五個環節:
分類比較導入新課討論交流激發興趣小組合作突破難點。
巧記妙學掌握重點鞏固練習學以致用。
1、分類比較導入新課。
首先通過學生們活動,將課件上出示的圖片:鐵錘,小木塊,鐵釘,桌子等物體進行分類,并說出分類的理由,從而得出物體是由物質組成的結論;接著引導學生們比較鐵釘和鐵錘、小木塊和桌子同類物質所含的物質多少不一樣,引出質量的概念。
2、討論交流激發興趣。
小組討論說出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質量單位及其之間的換算關系,通過閱讀書本109頁的小資料,讓學生們觀察分析“大象質量是成人質量的多少倍?”
隨后小組交流:
1、一張郵票的質量為502、一枚硬幣的質量為103、一個中學生們的質量大約是。
4、一頭大象的質量約。
5使學生們對質量的大小有感性的認識,從而構建具體的質量量級觀念。
3、小組合作突破難點。
本節課的難點是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為了攻破這一難點,我將采用小組合作的方法。
(1)通過自主學習,觀察天平,說出天平的結構名稱及作用;
(通過學生們觀察討論學習天平的結構,培養學生們的觀察能力)。
(2)學生們分組實驗動手操作,討論天平的使用方法;
(討論天平使用時的方法,把學習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們,體現學生們在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
(3)小組派代表上臺講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4)教師。
總結。
天平使用的步驟:放、撥、調、測、讀、收。
(引領學生們進行實驗操作測量身邊一些小物體的質量,并通過討論、交流和協作,使學生們能正確使用托盤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從而完成教學目標,并突破教學重點。)。
4、巧記妙學掌握重點。
通過順口溜,幫助學生們記憶。
先把天平放水平,后將游碼左移“0”
再調螺母反指針,左放物體右放砝。
讀準質量收完備,三點注意要記清。
5、鞏固練習學以致用。
例1:(1)對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天平進行調節;先將游碼放在標尺的刻度線處。當天平平衡時,所用砝碼和游碼在標尺上的位置如圖所示,則銅塊的質量是。若發現指針在分度盤中央的左側,要使橫梁平衡,應將平衡螺母向(填“左”或“右”)調節。(2)用調節好的天平稱銅塊的質量:把銅塊放在天平的盤內。
20xx中考物理考綱中列出了初中階段的14個基本實驗中電學實驗7個:連接串聯和并聯電路、電路中電流和電壓的測量、歐姆定律、“伏安法”測電阻、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電動機的原理、如何產生感應電流。要求:能說明其實驗原理、所需要的主要實驗器材;均在實驗室動手做過;能規范使用基本的實驗儀器;理解基本的實驗步驟,以及如何得出正確的結論等。
而現狀是:九年級學生對電學實驗比較“怵”。所以有必要安排一節專題復習課。
根據對近幾年來的中考物理試題分析,實驗探究題始終是中考中必考的一個題型,這也正體現了實驗是物理學的基礎,同時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對學生學習物理過程中實驗探究能力的掌握要求。實驗題考查題不僅突出了對學生的基礎知識與技能考查,同時還注重過程與方法的考查,對學生分析思維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這幾年來我市中考實驗探究題的分值都在20分左右,本專題主要考查以下四種類型:
1.基本實驗的考查。
通過例題來體現電流表、電壓表的使用,及滑動變阻器的作用。
2.電路故障的分析與排除。
如電壓表沒示數:電壓表以外發生斷路或電壓表以內發生短路;電流表沒示數:電流表以外發生斷路或電流表被短路。
3.根據實驗現象及數據總結規律。
重點培養學生物理研究方法及分析論證的能力。
4.根據要求設計實驗。
重點對測量性與探究性兩類實驗進行復習。包括源于課本和課外內容的探究實驗。
近年來中考實驗探究命題改變了過去重結論輕過程的考查狀況,已把重點轉移到了對探究實驗過程的考查上,把考查觀察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做出猜想和假設的能力、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評估的能力等作為考查的主要內容,有一定的難度。
在所有的考查題型當中,基本測量工具的使用、源于課本的測量性、觀察性和探究性實驗,大多數學生會做,不容易丟分;但課本實驗的變形題、創新類的探究題,相對考查難度較大,這也是考生最易失分,失分最多的題型。
針對學生以上現狀,采取的對策有:
1、搜集考查內容,全面復習。
深入研究今年中考物理說明中12個主題考點要求,找出源于課本的實驗探究的考查內容,全面歸納所考查的探究性和測量性實驗的主要步驟,全面溫故所考查實驗探究的七大環節。今年本專題考查內容圍繞7個考綱規定的基本實驗,補充了2個實驗。
2.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對經??嫉碾娮韬碗姽β实臏y量重點復習,對探究性實驗的七個環節,特別是研究方法及分析論證等環節,力爭突破難點。
3、對比復習,找出異同。
教材的很多實驗的知識點是互相聯系的,往往被融合到一起考查到。比如“伏安法測電阻”、“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兩實驗設計,實驗電路圖等大致相同,但兩個實驗的原理不一樣,實驗中的操作環節與要求是有所不同的,要區別對待。
4、理論復習與結束的實驗操作相結合。
將物理中考的實驗探究內容,與實驗操作考試相結合進行復習,可以加深學生對各個實驗探究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可以節約時間,提高復習效率。
1.時間安排。
1課時。
2.復習方法。
在第一輪全面復習課本物理知識,包括實驗內容后,進行第二輪專題復習,在實驗與探究專題復習方面:
重點針對近幾年安徽中考的實驗與探究題精選擇8個實驗探究題,圍繞考綱,進行逐個分析,讓學生領會這類題的特點,并掌握解答這類題的方法.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pingyujiyu/33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