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適用于各種學科和年級,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調整和改進。閱讀這些教案模板范文,可以幫助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進行反思和優化。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大氣壓強》,本課的內容與生活實際聯系非常緊密,學生在生活中更有一些感性認識但是由于其在生活中不太能引起學生的理性思考,所以我想通過本節課的教學,首先讓學生能學到大氣壓強的知識,同時能學會其中實驗的方法,以此為思路,我設計了本堂課的教學。
(過渡句:要想游刃有余的把控課堂,必須熟悉本堂課的教學內容,所以我對教材進行了梳理)。
《大氣壓強》選自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九章第3節,主要包括了大氣壓產生的原因,測量,影響因素和應用四個知識點,學生學習了本節課,可以對大氣壓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同時能解釋生活中常見的現象。
(過渡句: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要想在課堂上達成自己的目標,需要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所以我對學情進行了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在生活中也有一些生活經驗,但是對這些生活經驗,往往缺乏理性的分析,所以需要教師進行引導,讓學生能從生活中的實例發現物理規律,體會物理是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教學理念。
(過渡句:目標是教學的指明燈,為了我的課堂能達成讓學生學到知識的同時學會學習的方法,所以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說出大氣壓產生的原因,能簡單描述托里拆利實驗,知道標準大氣壓的數值。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托里拆利實驗,知道如何測量大氣壓強以及大氣壓的數值。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觀察實驗,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通過對大氣壓應用的了解,認識到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過渡句: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大氣壓存在的原因和大氣壓的測定。
【難點】。
大氣壓的測定。
(過渡句:因為學生對于大氣壓強主要存在著一些感性認識,所以我力求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引導他們進行理性思考,創設活躍的課堂氛圍)我主要采用:講授法、實驗法、討論法。
(過渡句:在我的課堂中,我一直堅持著以人文本的教學理念,在我的引導下,讓學生學到知識,學會學習)所以我設計了如下教學過程:
首先是導入環節:
我采用實驗導入的方法。我會拿出馬德堡半球,請同學們進行拔河比賽,在規定的時間內將半球拉開則人贏,反之則半球贏。當學生無法拉開半球時,我會請學生思考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現象。
接下來是新課講授環節,也是教學過程的核心。
首先我會進行三個小活動:1.將塑料掛鉤掛在光滑的墻上;2.在玻璃管里盛滿水,用紙片覆蓋,再倒立過來,水不會流出來;3.請同學用吸管吸飲料。當學生順利完成后,我會把塑料吸盤戳個小孔,把玻璃管換成上下開口的玻璃管,把杯口密封起來,再讓學生重復剛才的活動。
活動完成后引導學生思考,從而證實了大氣壓強確實是存在的,同時教師提示學生將氣體和液體聯系起來思考大氣壓強的產生原因。
其次我會提出問題,大氣壓如何來測量?通過播放視頻,讓學生觀看托里拆利實驗,然后師生一起總結實驗過程,分析實驗結果,并請同學計算標準大氣壓的大小。接下來我會針對這個實驗,提出一些相關問題請同學思考,如玻璃管傾斜、玻璃管粗細等是否影響實驗,學生經過討論之后能得出不會影響實驗結果。
其次我會就本節課一些關于大氣壓的細碎知識點,如氣壓計、影響大氣壓的因素、應用,讓學生采用閱讀教材、小組討論等方式來掌握。
接下來進入拓展提升環節:
在這一環節,我會讓同學解釋拔河比賽拉不開馬德堡半球的原因,并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生活在大氣層的底層,為什么沒有感到難受或被壓癟。
最后是小結作業環節:
在小結時,我將請學生回顧大氣壓產生的原因和數值,進一步鞏固本節重難點。
在作業環節,我會讓學生課后思考如何用塑料瓶分離蛋黃和蛋清,并實際操作,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過渡句:本節課的內容重難點明確,因此在我的板書上,直觀的進行呈現,可以方便學生的學習和鞏固。)。
大氣壓強。
一、產生原因。
二、測量-托里拆利實驗。
三、影響因素。
首先來說一說我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課選自初中物理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第八章第1節,主要內容是影響壓力的作用效果因素以及壓強概念和公式的計算,本節內容既是建立在對于彈力、力的三要素等知識的基礎上,更是本章中的基礎內容,學好本節課可以為接下來將要學習的液體壓強和大氣壓強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本節課中教材還設立了探究性實驗,能夠推動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信息總結歸納能力逐步提高。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下面談談我所教授學生的情況。
八年級學生的邏輯思維正逐漸發展,對于物理這門學科也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學習方法,而本節內容與日常實際聯系較為緊密,易于理解,所以學生接受起來并不困難,但是需要強調的是,學生由于生活經驗仍有一定的思維定勢,如認為壓力一定等于重力或壓力的作用效果僅與壓力有關等,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圖片、實驗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形成正確的知識體系。
(過渡句)經過以上對于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道壓力的概念;知道壓力作用效果與什么有關;理解壓強的概念并能夠運用壓強的公式進行計算;知道增大或減小壓強的方法。
2。通過實驗探究,知道壓力作用效果與什么有關,提高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對信息的整合能力。
3。通過學習,增強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教學目標確定之后,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就隨之確定了。
【重點】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壓強的概念。
【難點】能夠根據改變壓強大小的因素理解壓強在生活中的應用。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诖?,我將引導學生采用以下的教法學法。
教法:教法一方面將采用設置情境法,利用圖片、視頻等媒體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另一方面將采用觀察分析,啟發式教學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
學法:為讓學生先學會,再會學,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法采用觀察法、實驗法小組討論法等。
《物理課程標準》強調,教師應發揚教學民主,讓學生主宰課堂,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據此本節課我分以下環節組織教學。
環節一:導入新課。
首先是導入環節。
環節二:新課講授。
接下來是新課講授環節。
本節課的內容包含四個重要知識點:首先是對于壓力的理解與認識。
我會組織學生對于導入圖片中所受壓力進行分析,主要從力的三要素中的方向進行討論,引導學生得出壓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觸面,我此時講解壓力的產生條件,并向同學們提出疑問,壓力一定等于重力嗎?學生簡單思考后,我舉出正例,物體不受其他力放在水平面上,再舉出反例,用手戳胳膊,讓學生意識到壓力是不一定等于重力的。
接著是第二個知識點,實驗探究壓力作用效果與什么因素有關。
此時我會繼續拋出問題:根據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作用在受力物體身上的力是壓力,那么壓力的作用效果僅僅與壓力的大小有關嗎?讓一名學生演示雙手夾鉛筆并說出其感受,引發學生的猜想,壓力的作用效果還可能與受力面積有關。
接下來引導學生利用實驗驗證猜想,實驗前讓學生小組內討論本次實驗中由于需要討論三個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需要使用什么實驗方法進行?怎樣選取實驗器材和實驗方案才能明顯比較出壓力的作用效果等一系列問題。而我則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必要時解決學生所提出的疑問,和學生共同總結出實驗具體步驟。實驗結束后先由學生匯報實驗結果,最后再由我總結出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和接觸面積之間的關系。
接著是第三個知識點的講解。
此時我會適時在學生實驗結論的基礎上,講解物理學中利用壓強表示壓力的這種作用效果,并對壓強的概念,公式,單位進行講解,舉出成年人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強具體數值,并由此介紹壓強的物理意義。
最后是對增大或減小壓強這一知識點的講解。
我會根據課本中的案例讓學生分析其增大或減少壓強的方法是什么,同時讓學生再列舉其他的方式或例子來充實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其理解。
環節三:鞏固提高。
新課講授之后就進入到了鞏固提高環節。
在此環節中,我會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活動,讓學生從座位上站起來,兩人一組合作,利用網格紙中測出腳與地的接觸面積,結合自己平時的體重,估算站立時自己對地面的壓強的具體數值,根據今天所學的知識研究并討論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
環節四:小結作業。
最后就是小結作業環節了。
師生共同總結出本節課的知識點。
作業我會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工具,如指甲刀、火車枕木等如何利用壓強使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
《壓強》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八年級第九章第一節的內容,壓強的概念既是本節的教學重點,也是本章內容的主線,是對前面學習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續,又為后面學習液體壓強奠定基礎知識。
三、學情分析。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初中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同時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尚未成熟。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學習了力學的基礎知識,為本節的學習內容奠定一些認知基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會組織一定的探究實驗來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四、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內容特點和初中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等特點,確定本時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知道壓強的概念以及運用公式進行計算。
【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討論實驗探究的方式,學習控制變量法,提高觀察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本節的學習,提高對物理知識的學習興趣并且樂于把理論聯系生活實際。
五、教學重難點。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確立,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因而確定了本節的。
重點是壓強的概念以及運用公式進行計算。
難點是探求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
六、教學教法。
七、教學過程。
【導入新】。
在導入新環節我利用幻燈片展示一組圖片,通過設置問題來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從下到上身心快速轉換,從而使學生可以更快地進入角色,進而對本節堂知識進行學習。此時我會說:“同學們,咱們來看這組圖片,圖片中小紅踩著雪橇版在雪地上輕松的行走,而小明顯得較為吃力,一步一個深深的腳印,深深的陷阱雪地里,請問為什么會這樣呢?”通過學生的回答,我此時并不立馬給予答案,交代通過本節的學習就能解開這個謎底,激發學生對本節內容的學習興趣。
【講授新】。
在講授新環節,我組織大家進行“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試驗,本著新改的教學理念,突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因此在試驗開始之前,結合試驗工具“海綿,砝碼,小桌子”來引發學生思考,同時說明在設計時我們要控制變量的重要性,此時安排前后左右四人為一小組,給學生五分鐘左右的時間談論如何進行實驗操作,而后根據不同小組的回答,整理得出統一的操作流程。按照設計思路,班級以中線右邊的小組做“在同一海綿上放兩個小桌,其中一個小桌上放一砝碼”,班級中線左邊的小組做“在同一海綿上放兩個小桌,一個小桌上放砝碼,另一個小桌倒置放砝碼”。在此過程我會對學生操作進行指導,經過十分鐘的小組探究總結,請小組代表發表意見,并且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出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壓力的大小以及受力面積。并再次展示雪地圖片,從而學生很快會理解到受力面積不同,發現雪橇的作用原理。
那么接下來我將說明壓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學中稱之為壓強,在此突出強調這是本節學習的主題。并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上有關壓強的定義:物體所受壓力大小與受力面積之比。并提問由學生根據概念寫出壓強的字母表達式以及單位。再次交代根據比值定義法得出公式p=f/s,單位n/2。我將補充:壓強單位除了n/2外,還有專業名稱:帕斯卡,并且1pa=1n/2。
【鞏固提高】。
在鞏固提高的環節,本著對忠于教材,回歸教材的理解,此時我將結合書上例題,來使學生對壓強的概念和公式進行深化理解。并且結合生活實例,比如鋪鐵軌要用寬大的枕木,來說增大壓強和減小壓強的應用。
【小結作業】。
在小結作業環節,我會采用生生總結,師生總結的方式,來使學生重溫本節的知識內容。
最后結合學生對壓強概念的理解,指導學生去發現在實際生活中有哪些實例我們是采用增大壓強和減小壓強的原理,以此作為小結作業,來深化學生對本知識點的理解,并激發他們持續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
八、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本著簡介、直觀、清晰的原則,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我是來應聘幼兒園教師的xx號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說課的題目是《相反動作》,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活動方法、說活動準備、說活動過程、說活動延伸這六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本次活動是一節幼兒大班上冊語言領域的教學活動。主要內容是由五組簡單對應的相反動作,每組有兩個相反動詞構成,例如:睜開眼——閉上眼。由此構成朗朗上口的口訣,可以在邊說邊作的過程中,促進幼兒對相反動作的掌握,符合《綱要》中提出的“幼兒的語言是在活動過程中發展起來的”這一基本要求,同時在活動過程中,進一步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在上述內容的基礎上,并結合《綱要》中對活動目標的具體要求,我將本次活動的三維目標表述為:
1.認知目標:了解生活中存在很多相反動作。
2.能力目標:通過相反動作的游戲,發展口語表達能力和思維的反應能力。
3.情感目標:在游戲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相反動作”的樂趣。
為了更好的實現活動目標,還需要考慮活動的重點和難點,才能更好的把握活動的整個過程的側重點。
1.活動重點:掌握活動過程中的相反動作。
2.活動難點:進一步激發學習語言的興趣。
一次好的活動,不僅僅要關注教材的性質,更要了解幼兒的具體情況,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將就大班幼兒的情況進行簡要的分析。大班幼兒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但是其邏輯抽象思維已經開始萌芽,這表明其在心理上已經可以理解和接受事物“相反”這一特征。但是,由于幼兒的知識經驗比較比較零散,不夠具體,仍需要教師在活動過程中的具體指導和引導。
新《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充分尊重幼兒作為學習主體的經驗和體驗”。在活動中,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幼兒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因此,本次活動的組織摒棄了傳統活動中簡單說教的方法,而是采用了很多以兒童為主體的活動方法,例如:游戲法、全身反應法、直觀法和啟發提問法。通過直觀的呈現和啟發提問,引導幼兒進入到一個學習“相反動作”的語言環境中,再利用全身反應法和游戲法組織幼兒在邊說邊做的過程中進一步感知和掌握“相反動作”的口語表達。
此外,活動的順利進行還需要做到有準備,本次活動的準備包括兩個方面:
1.經驗準備:幼兒具有相關動作的經驗,例如“睜眼、閉眼”。
2.物質準備:關于幼兒相反動作的視頻。
以上對于教材和幼兒的分析都是為我活動過程的設計做鋪墊的,因此接下來我將重點說說我的活動過程,我的活動過程分為三個部分:
(一)導入部分。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項活動設計的成功也離不開一個“好的開始”。因此,我采用了“視頻”導入的方式,主要是播放無聲的相反動作的視頻,由此來引導幼兒去直觀的感知相反動作,并激發他們的好奇心。然后我會問幼兒一個問題:“小朋友們,你們看到視頻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引導幼兒辨別視頻中動作相反的特點。
(二)基本部分。
1.順利導入以后,我會采用試聽結合的方式將先前的視頻重新播放一遍,并嘗試帶領小朋友和著口令跟我一起做動作。這一過程可以進一步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對相反動作的感知。
2.接下來,我會運用全身反應法繼續組織活動。主要分為三遍:首先,我來說并且做動作,幼兒只是跟做動作;第二遍,我和幼兒一起邊說邊做動作;第三遍,我不說也不做,幼兒自己邊說邊做動作。通過這一環節,使幼兒掌握相反動作的表達,以及活動的動作。
3.緊接著我再通過游戲的方式繼續下面的活動,游戲的規則是:我說動作的一面,比如“睜開眼”,幼兒迅速說出動作的另一面“閉上眼”,并作相關動作。由此可以更好的發展幼兒語言的聽說能力,同時還發展了幼兒的反應能力。
(三)結束部分。
我會問小朋友們:“小朋友們,我們已經學會了以上的相反動作,大家一起來想一下,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相反動作呢?”由此可以在一種比較平穩的氣氛中結束活動,同時進一步促進了幼兒的交流合作能力和發散思維的發展。另外整個過程,我會重視鼓勵幼兒大膽的表現。
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某一次活動即使再精彩,也需要后續活動的繼續發展和補充。因此,活動的延伸是必不可少的,本次活動的延伸是讓幼兒在社區和家庭中發現相反動作,并在第二天回到幼兒園說給其他小朋友聽。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九年級物理十四章第四節?!读黧w的壓強與流速的關系》介紹了具有流動性的氣體和液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屬于流體動力學的知識,該知識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有著較廣泛的應用。在學生學習了固體的壓強、液體壓強、大氣壓強的基礎上以及生活情景的引入,能使學生繼續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以及發展對科學的探索興趣,從而產生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這是對整章物理知識的升華。這一節知識點的內容較為抽象,我們一般不易看見,所以對于初中生學習起來就更為困難。在教學過程中適當讓學生動手做些實驗,來觀察流體運動而產生的一些現象,這樣更有助于學生對這一知識的理解。
2、教學內容及教學的重點、難點:
本課學習的內容是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重點是要經過學習探究知道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教學的難點是通過實驗,讓學生獲得充足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從簡單的物理現象中歸納總結出物理規律。然后再讓學生針對設計實驗得到的結論解釋生活中相關的現象,體現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學習理念。
3、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了解流體的壓強跟流速的關系。
(2)了解飛機的升力是怎樣產生的。
(3)了解生活中存在的流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系的相關現象。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和觀察,認識流體壓強跟流速有關的現象。
(2)通過的多媒體展示來體驗由氣體壓強差產生的飛機的升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初步領略流體壓強差異所產生現象的奧妙,獲得對科學的熱愛、興趣感。
1、本章每一節在知識點的內容安排及編寫上有許多相似之處,每節知識與每節知識之間相互串聯。通過前面的固體壓強、液體壓強和大氣壓強的學習,同學們在學習和探究物理方法上已經有了一定基礎,這為本節課的教學奠定了一定的學習基礎。讓學生認識到知識之間的整體性,不能獨立的掌握每一個知識點。
2、從思維發展角度看,初中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過渡期。此階段他們的思維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喜歡動手通過實驗學習知識,對直觀內容比較感興趣。但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以及向理論知識的概括發展的思維過程。因此本節課主要采用從簡單現象入手,通過探究活動,降低學生學習難度。
為了讓學生自然輕松地得出“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的研究課題,我從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引入,又設計了幾個小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并觀察,并讓學生從中歸納總結,逐漸學會如何歸納總結知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不斷點撥引導、類比、設問,使學生不斷處于思維活躍狀態,積極貫徹“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努力使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同時,通過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的獲得學習的成功喜悅感,并結合多媒體,使學生從多種感觀上認識知識。從而增長對其學習的興趣性,讓學生學會關注科學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實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
1、新課引入:通過對幾個生活情景的提出,接著又通過一個師生互動的小實驗來引發學生產生學習興趣以及思維沖動,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緊接著引導學生根據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合理猜想,進一步對前面內容的聯系,自然延伸到。
2、新課的教學。學生只有對所探究的案例本身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想學、樂學、善學,繼而獲得思維的進一步的發展。
3、新課授課:
(1)探究流動的氣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讓學生參照課本設計的一些實驗和教師設計的實驗來進行實驗,并注意觀察現象的產生,特別是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控制不同的吹氣的速度,來體現流速的快慢,做好現象的記錄,并前后進行觀察對比,協同小組成員之間的進行合作觀察、總結結論。然后讓一部分小組說出實驗結論,要注意引導學生說出得出結論的思維過程。
通過呼應開頭,解決新課導入的問題,進一步解決學生對知識的鞏固應用小實驗:往下面吹氣,乒乓球為何不會掉下?使學生的疑慮和探究欲望得到一定的滿足。然后以學生日常見到的現象為題:快速行駛過街道的汽車,其背后的樹葉往哪個方向集中?既可達到檢測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能力,又能引導學生去留心身邊的事物或現象。體現“生活處處有物理,處處留心皆學問”,貫徹“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接著由近及遠,練習課后習題“火車進站”的情形,“提出安全線的作用和物理原因”。這樣有助學習能力的遷移,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學習能力。同時通過本題還可以提高學生對物理知識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的認識,并潛意識地對進行學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識。
(2)讓同學們回憶總結“探究流動的氣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的全過程,引導學生進行類比,然后大膽放開讓學生自主“探究飛機升力的產生”和“探究流動的液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系”,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3)本節小結,通過對知識進行重現,讓學生明確本節所學的主要知識,給新知識的授課畫上一個完整的句號。
4、鞏固練習:
通過進一步對習題的練習,達到鞏固知識,檢測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及時進行反饋。我要告訴同學們知識具有兩面性,我們應做到趨利避害。讓學生感到物理無處不在,讓自然的神奇帶給學生無盡的求知欲望!
在機翼的上下表面產生了壓強差,從而產生了一個壓力差,這就是飛機向上的升力。
從整個板書設計上看清晰明了,既要達展示這堂課具體內容又要達到簡明扼要。所以列出本堂內容的要點和結論以及重點,讓學生對整堂課的知識達到一目了然。
1、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由讓學生跟我學、跟我做的教師講授型模式向學生自我我要學、我要做的學生探究型模式轉變,整個課堂大部分的時間是學生說、學生做,通過問題情景的設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協作學習的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2、較好地體現了由科學世界回歸到生活世界的課程理念。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是當今中學物理課改的核心理念,本堂課中無論是機翼升力產生原因,還是后面的幾個課后練習都貼近我們的現實生活,都面向了學生現實的生活世界。
4、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
用flash演示飛機的飛行,機翼升力產生的原理,流動液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讓學生身臨其境,獲得良好的感性認識。
《壓強》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一節的內容,壓強的概念既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本章內容的主線,壓力和壓強的知識是對前面學力作用效果的延續,又為后面學習液體壓強做基礎,因此學好本節課內容對全章有重要意義。
(過渡句)一堂成功的課不僅要熟悉教材,還需要我們充分的了解學生的特點:
二、說學情。
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的基礎知識,并學習了兩個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這些知識都是本節內容學習的認知基礎。初中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也具備了較強的獨立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尚未成熟。對于本節內容學生之前已有了壓力作用效果明顯的思維定勢,這也是本節課要解決的難點所在。
(過渡句)通過比較知識點間的聯系,以利于后續的應用。因此將教學目標確定為: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初步認識壓強以及運用公式進行計算,了解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學習控制變量法,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以及提高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的能力。
(過渡句)本著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壓強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
【難點】。
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
五、教學方法。
(過渡句)德國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說:“科學知識是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該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币虼宋也捎玫慕虒W方法有:講授法、實驗探究法、談話法、練習題法。
(過渡句)根據“教師指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原則,設計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六、教學過程。
首先是導入環節:
在這個環節中我會出示圖片:展示兩個體重差不多的人,穿與不穿滑板站在雪上,效果截然不同。再舉出駱駝為什么不會陷進沙里,蚊子口器為什么容易刺破皮膚,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習興趣,引出今天的課題——壓強。(板書)。
【設計意圖】正如高爾基說:“好奇是了解的開端和引向認識的途徑?!边@樣的問題學生既熟悉又好奇,帶著想知道這是為什么的懸念進入新課,可以調動學生的探索興趣。
接下來是新課講授環節,也是教學過程的核心。
在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實驗時我將分別演示兩組實驗:
(1)在同一塊海綿上放兩個小桌,甲的小桌上什么都不放,在乙的.小桌上放一個砝碼;
(2)實驗保持與上一次乙實驗相同,丙實驗把小桌反過來放在海綿上,再在小桌上放一個瑪法。
我將引導學生根據兩次實驗的現象總結出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和受力面積有關(板書)(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并說明:上述實驗中用的物理探究方法——控制變量法。
接下來我將說明壓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學中稱之為壓強,定義為:物體所受壓力大小與受力面積之比。并提問由學生根據概念寫出壓強的字母表達式以及單位?根據比值定義法,p=f/s,單位n/m2。我將補充:壓強單位除了n/m2外,還有專有名稱:帕斯卡(pa),并且1n/m2=1pa。
【設計意圖】之所以這樣設計是為了讓學生認真觀察實驗,這樣不僅使他們印象深刻,還培養他們的實驗探究能力。同時讓學生知道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物理的基礎,對于不確定的觀點應該通過實驗來驗證。
最后講授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板書),我通過出示一些生活實例的圖片:推土機的寬鏈條、美工篆刻刀的刀頭、火車上的破窗錘、火車軌道下面鋪設枕木,原因是什么?學生會說出:推土機的鏈條和火車軌下面鋪設的枕木是為了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對地面的壓強。篆刻刀和破窗錘是為了減小受力面積,增大壓強。我將總結:當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可以減小壓強;減小受力面積可以增大壓強。
新課講授完接下來是鞏固提高環節:
在這個環節中,我會出示一道練習題,應用壓強公式進行解決:水平桌面上放一本書,書所受的重力為3n,與桌面的接觸面積為5×10—2m2,計算書對桌面的壓強。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的目的在于檢驗學生是否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并且通過這個題目也能將本節課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相結合,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最后是小結作業環節:
在小結時,我會結合板書來總結本節課的知識點,在課程結束后給學生建立完整清晰的知識體系。
在作業環節,我會給學生布置這樣一個任務:請同學們回去搜集一些生活中是使用什么方式來增大或減小壓強的事例。
七、板書設計。
(過渡句)最后說說我的板書設計,我的板書注重直觀系統的設計,知識點由易到難的排布,重難點突出,能夠讓學生一目了然抓住本節課的核心。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號選手,我今天的說課題目是滬科版第八章第四節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我的教學過程設計是這樣的:
首先通過一個開放性實驗引入新課,如何不直接用手將紙片拿離桌面?學生可能會想到用吸管吸氣摩擦吸管等方法,在學生情緒高漲的時候教學生一招,用吸管吹氣,(演示)問學生:想知道其中的奧秘嗎,那么一起來探究一下。
帶領學生進入探究環節,先讓學生猜想一下:向兩張紙中間吹氣,會發生什么現象?然后讓學生分組做下這幾個實驗看自己猜想是否正確,要求學生在實驗中注意做了什么,發生了什么變化,引導學生進行分析,三個實驗共同點是吹氣,吹氣改變的是什么?氣體流動的速度。發生了什么現象,向中間靠攏,誰的作用?這個地方可適當進行點撥。氣體壓強。之前為什么不動,壓強相同。之后為什么會動,壓強變化了,而吹氣是改變中間的氣壓,所以流速越大壓強越小。是不是這樣呢,我設計了一個實驗來驗證。這是一個改裝的壓強計,兩面都與大氣相連,當這端氣壓變大時,這邊液柱下降,反之升高。直接這樣做實驗效果不明顯,所以我改裝了一下,讓壓強計可以旋轉,這樣效果就明顯了,我吹氣試試,液柱升高,說明結論是正確的。通過用水流做實驗說明液體也符合這一結論。這樣就得到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如果是上下表面存在壓力差呢?讓學生做用漏斗吹乒乓球實驗,并讓學生分析乒乓球不下落原理,上下表面壓力差合力向上克服了重力。
克服重力,翱翔于天空,自古就是人類的夢想,看一則新聞圖片:這是一位農民通過自我努力,自制了一架飛機實現了藍天夢。飛機怎樣才能升上天空呢?給學生介紹仿生學,飛機的機翼就是仿照鳥的翅膀做成的。這種形狀有什么功能呢?我們用實驗來探究一下,我做了一個機翼模型,讓空氣流過模型,觀察發現凸面流速大。為了使實驗更準確,調換一下小球的位置,(展示小球),通過實驗我們發現機翼上方流速大壓強小,下方流速慢,壓強大,上下方存在壓力差,它們的合力向上即飛機的升力。飛機就是靠這一原理升空的。再通過模型模擬實驗進行驗證。
說道仿生學我們像動物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我設計了幾個應用拓展讓學生進行分析討論,第一個不可思議的灰鵝、水翼船、汽車尾翼;第二個草原犬鼠的空調系統;第三個飄柔廣告視頻,讓學生找出違背科學規律的地方,說明廣告是擺拍的;而且存在安全問題。河南鐵路高速發展,在這里順便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最后再回到課前的問題,再教學生一招,看是不是很壯觀呢?地上弄得很亂,不要緊套上一個過濾網,收拾下就好了,吸塵器就是這樣制成的。
課后作業:讓學生把探究帶回家,一是不要鼓風機也能做吸塵器實驗,辦法總比困難多。二是思考有何提高實驗顯示效果。三是利用互聯網學習。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散步》,作者莫懷戚。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說教學方法、說教學設計、說板書設計六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散步》選自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三課。
這篇課文寫的內容是: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細節”。這篇課文的特點是:選擇充滿愛的內容——一家人在田野間散步;運用充滿愛的語言——平淡自然但卻感人細膩,以小見大;表達充滿愛的情感——兒子。對母親的孝敬之情。
學生需要從中學到的是:選擇個性化的內容,運用個性化的語言,表達個性化的情感,加深對親情的認識和體會,提高語文素養。
初一的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相應的學習基礎。在認知上,對散文的內容選擇、語言運用、情感表達等已經有一定的了解;在情感上,對親情有了一定的認識和體會。
學生需要采用的學習方法:誦讀法、體驗法、探究法等多種自主學習的方法。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過、情”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與能力方面:第一,能說出內容選擇的特點和方法;第二,能闡述語言運用的特點和方法;第三,能解釋以小見大手法的運用和效果。
過程與方法方面:第一,能在學習課文內容的過程中運用誦讀涵詠的方法;第二,能在體會課文情感的過程中運用入情體驗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第一,能體會作者家人之間深沉的愛和尊老愛幼的美德。
其中的教學重點是:能闡述語言運用的特點和方法。教學難點是:能解釋以小見大手法的運用和效果。
我將采用提問法、講授法、點撥法、多媒體展示法等服從于學生學習需要的方法。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將教學過程設計為以下六步;
第一步、激趣導入。
我將設計如下導入語: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它體現了一種道德規范,也體現著人世間美好的情感——親情。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一直都沐浴著親情,平時的圍桌吃飯,生病時的噓寒問暖,成功時的擁抱、失敗時的安慰。生活中任何意見小事都能透出濃濃的親情。今天,我們將一起走進作者莫懷威的家,陪他們一家三代去散步,去分享他們濃濃的親情。
第二步、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讓學生自由誦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和情感。目的是為接下來的學習打好基礎。
第三步、一研習個性化的內容。
這個環節我將讓學生再次閱讀課文,邊閱讀邊思考本文寫了什么內容?這些內容有什么總的個性化特征?。從而體會文章充滿愛的故事情節。設計意圖是培養學生整體的感知力。
第四步、二研習個性化的語言。
在這個環節中,我將讓學生勾畫出自己喜歡的語句,以小組的形式互相賞析品評。最后。
說說本文語言有哪些特點?表達效果是什么?又有什么總的個性化特征?讓學生在討論和分析中體會文章語言的特點,即一個“愛”字,從而培養他們敏銳的判斷力。
第五步,三研習個性化的情感讓學生四讀課文,說說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又有什么個性化的特征?并通過和課后練習中的“三代”一文進行比較,進一步理解本文的妙處。設計意圖是讓學生通過比較感受本文充滿愛的情感美,加深對親情的理解和體會。
第六步、總結課文,拓展訓練。
我將和學生一起總結文章個性化的內容、語言、情感。并在課后布置寫作訓練,讓學生模仿本文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找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一件事,寫一個片段。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與技能。
了解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并能用其解釋某些生活現象。了解飛機的升力是怎樣產生的。
(2)過程與方法。
小組合作實驗探究、班級師生交流,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實事求地是進行實驗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更注重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體驗自然科學的價值,體驗知識來源于實踐而又作用于實踐的辯證關系。
激發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強化學生的安全意識。
3、教材的重難點:
重點、難點:理解流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培養運用流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系解釋日常生活的現象的能力及探究物理規律的方法。
教之功,貴在引導,重在轉化,妙在開竅。引導轉化作用就是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簡單的把"啟發式教學"看作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要運用啟發式教學的思想去指導教學。本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本節課我打算采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實驗為主的啟發式教學方法。
1、本節知識技能要求是初步了解,所以大量的實驗和現象是學習成功的關鍵,課堂中我設計了幾個實驗和生活現象,使學生在“興中啟”、在“趣中探”,做到在興趣中尋找規律,理解規律。
2、為了讓學生自然輕松的得出“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的研究課題,我設計了3個分組實驗,讓學生歸納總結。然后回過頭來再讓學生設計實驗解釋生活現象,體現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學習理念。
3、對“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這個知識點的處理,主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采用與氣體類比的方法,運用“討論·實驗·探究·創造·反思”五位一體的教學模式,以“提出問題—進行類比—形成假說—實驗檢驗—得出結論—生活應用”為主線的思維程序讓學生自己探究,利于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4、為了使學生的學習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在最后的探究活動中,先通過實驗步步深入使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之后進行課后資料的挖掘與整理,可以最大限度使學生獲得知識,激發學生對物理的興趣。
教材編排的順序,依據學生的認識規律,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程序和相應的具體操作:
(一)創設情境,設疑引入:
通過畫面展示一架飛機騰空而起,在天空自由的翱翔,進而提出問題,為什么飛機可以在天空飛翔?自然現象龍卷風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為什么龍卷風會掀翻屋頂?這樣用資料和問題設疑引入以激發學生對本節課的興趣,為達到預期的目的奠定基礎。
(二)新課學習:
在這一塊內容我分別設計了兩個演示實驗進行設疑和三個分組實驗進行探究。
設置演示實驗1其目的是在老師的簡單導引下讓學生對前面已有的知識作簡單的回顧為下面的內容做鋪墊。
設置演示實驗2的目的是將學生引入“懷疑”“思考”當中。實驗前,學生有可能會認為吹氣時乒乓球會落得更快,而實驗結果恰恰相反,乒乓球反而沒落下來。這樣學生就會懷疑,進而思考為什么?老師簡要講解原因,為下面的探究實驗————分析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進行前期的思維培養。
3個分組實驗便于操作,但卻是解決本節課所有問題的關鍵。教師不光要安排好準備工作,而且要及時給予指導,因為若實驗時氣流不夠快或水流不夠快都有可能導致實驗失敗,更重要通過分組實驗使學生分析、討論、總結、歸納出結論:“流體在流速大的地方壓強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壓強大”。
接著是分析“火車的安全線問題,龍卷風問題”使學生收到解決問題的快樂,同時培養學生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即體現“體現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學習理念”。
(三)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的應用:
此處涉及的兩個應用問題是對本節課知識的實際應用,恰與“火車的安全線問題,龍卷風問題”照應。有利的為我們服務,有害的我們設法防止,既是對知識點的鞏固又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四)小結及作業設置:
1、小結部分:簡要提示加深印象。
2、作業部分:
(1)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更注重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進行課后資料的挖掘與整理,可以最大限度使學生獲得知識,擴大學生的視野與知識面,激發學生對物理的興趣。
(2)鞏固性練習,使其知識牢固、系統。
趙老師這節課整體設計思路比較清晰,教學環節自然,整個教學過程,學生積極參與,以問題推進,層層深入,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教學用語比較精煉,教態自如,在課堂上與學生走得比較近,親近學生對于新課堂有利于師生之間的溝通,讓學生能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能注重學生三維目標的培養,課堂氣氛較為活躍,學生的參與性較廣,舉例貼近學生生活,不過在力的圖示講解畫圖中不夠詳實,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嚴格地以尺規作圖、步驟完整地體現在課堂中,讓學生跟著老師的步驟慢慢地學會力的圖示,同時可以使學生在腦海里形成科學作圖所要求的嚴謹性和規范性?,F從課堂觀察量表的觀察角度對這節課評課如下:
(1)引課設疑,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利用多媒體視頻:人躺在釘板上,身上放有大石,用錘子砸石頭,石碎而人沒有受傷。再用對比演示實驗,增加可信度,設疑質疑,打開學生想象,引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本節課的興趣。
(2)體現了科學是實驗科學的特點:本節課科學實驗貫穿整個教學始終,教師在設計實驗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設計合理,在課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演示實驗(課本)改為仿釘板實驗來說明壓力的作用效果的影響因素,更容易使學生感到實驗的可信度;把課本的演示實驗改為學生的分組實驗進行探究,讓全體學生參與,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疑的能力,并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本節課設計的拓展實驗:利用斜面壓力變化實驗來說明壓力不一定等于重力,突破了本節的難點,設計巧妙。
(3)教師的提問采用以問題推進、層層深入地方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4)所舉實例貼近學生生活,體現了科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學生在課堂上舉了大量增加、減小壓強的實例,并進行分析,體現了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5)師生互動較好,大多數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預設目標達成度較高。
(1)在概念的教學上,要注意學生的理解。本節在壓強的概念的引入為難點之一,公式中受力面積要具體講解,這樣效果會更好一些。
(2)本節課沒有討論和合作交流過程,使學生缺乏這種能力的鍛煉。
(3)反饋不足:學生回答積極性不夠高,沒有進行反饋訓練。
(4)視頻播放出現倒放現象。
今天聽的課是壓強的第二節內容——液體的壓強。
張老師首先在黑板上畫了幾幅圖片,然后,提問學生上節課的知識點的記憶情況,在開始提同學上黑板去操作,去畫圖。接著,就是引入新課,用的是一個潛水員為什么要穿那么厚的潛水衣才敢進入深海當中工作呢?接著就引入了新課課題——液體的壓強。張老師思路非常明確,通過四個實驗,在學生面前展示,以及中間夾雜的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的過程,與學生一起得到了液體壓強的四個結論:
1.液體對容器底部和側壁都有壓強;
2.液體內部一點處對個個方向都有壓強且相等;
3.當液體一定的時候,水越深壓強越大;
4.當深度一定時,密度越大,壓強越大。
中間的過程當中,張老師一直在讓學生們積極思考,小組討論得到的答案與結論,課堂效果非常的活潑和快速。
老師幾點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3、老師上課時間的把握度上,堪稱完美,什么時候開始將知識點,精講還是快速過去,什么時候開始做習題等等,都是正好的時間,而我有的時候講課留下很多時間,有的時候時間不夠得拖堂,所以我得好好學習張老師的經驗。
綜合組在推進“生命課堂”進程中,每一位老師都在學習,也在進步。黎老師新授的《壓強》是一節以實驗探究為主的力學課程。以下我從生命課堂的基本特征對黎老師的課進行得要的評析。
黎老師主要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生解決問題時其實有的不太科學,黎老師注意保護學生自尊,最大可能的鼓勵學生,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安全的學習環境,學生敢于表達,也樂于表達。如果黎老師的評價更機智一點,效果肯定會更好。
引入課題后,黎老師讓學生帶著幾個問題自行閱讀教材,然后合作交流解決“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這一環節,學生自主探究展現較好,小組之中分工合作,解決自己的猜想,得出結論。最后老師給出評價,整個流程較好順暢。在探究環節中,如果黎老師讓學生上講臺邊演示邊講解應該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
從獨學、對學到群學,不管出現什么樣的結果,黎老師始終尊重過程的真實性。這一點做得比較好。
這一點黎老師還可多訓練學生,當一組同學把他們的實驗方案呈現出來時,黎老師只是自己做了評價,其實學生的方案不一定很科學,其他組的同學也能從中發現問題,并在他的基礎上加以完善,這樣長久地訓練學生,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更好地培養。
總的來說,黎老師的課進步了,“生命課堂”的理念滲透到了每一個環節,他在成長,聽課的我也在成長,有了我們共同學習的精神,相信在“生命課堂”的推進中,我們會做得越來越好。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語文說課稿《恐龍》,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恐龍》豎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知識性短文,課文介紹了恐龍的種類、形態及生活習性,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恐龍的喜愛之情。全文共有6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恐龍的生活年代、生活環境的優越和活動范圍之廣、數量之多。第二至第五自然段介紹了恐龍及其近親的種類和生活和生活習性,重點介紹了恐龍的種類和形態。第六自然段介紹了恐龍的神秘消失為人類留下了一個謎。
恐龍生活在遙遠的年代,誰也沒有見過,它的種類、形態、外形和習性都是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所進行的研究推測。正因為如此,文中多處運用了打比方、作比較、列數據等說明事物的方法進行描述,使讀者對恐龍的種類、形態及生活習性有了具體而形象的了解。閱讀訓練的時候,借助網絡環境有的生動畫面、形象的聲音、充足的信息等特的魅力,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恐龍的相關知識。
依據新課標要求和教材重點,再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技能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詞語。能讀懂課文內容,了解恐龍的類型及外形特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3)培養學生有目的上網查找資料、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
(1)以學定教,引導學生讀懂課文。
(2)鼓勵學生運用結合語境、聯系生活實際或查工具書等方法理解新詞。
(3)了解作者說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學習閱讀說明文的方法。
情感態度目標:
(1)通過朗讀,激發學生對恐龍的興趣,既而對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學習、探究的興趣。
(2)在學習中培養自主探究精神以及團隊協作精神。
本文最大的特色是多種說明方法并用,如何處理這一內容的教學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說明方法的確給單調的說明文增色不少,但過于強調文章的說明方法就會把文章“肢解”的感覺。在教學中,弱化“名稱”,注重感悟,利用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力求既不破壞文章的語言環境,又讓學生有鮮明的感受。
網絡環境以它有的生動畫面、形象的聲音、充足的信息在課堂教學中施展著特的魅力,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針對網絡的這些優點和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我采用了“發現法、自主探究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主要引導學生以讀為主,通過瀏覽網頁,閱讀課文內容,找出自己希望探究的問題,并為學生的主動探究提供方向,指導學生帶著問題搜集資料、閱讀資料、思考問題。組織學生交流收集到的資料信息,并對資料進行分析整合,從而使學生解決問題。旨在教學活動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將學生引向自主、研究性的學習之路。
1、教師:網頁課件。
2、學生: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各種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學生課前要利用多種途徑如讀課外書、上網、觀看音像資料,掌握豐富的有關恐龍的資料。
為了切實培養學生語感,豐富語言積累,滲透科學知識,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引導學生借助網絡,通過“讀—思—議—讀“的方法讀懂課文。結合教學設計,我的網頁式課件也緊扣整個教學流程。我設計了以下幾大板塊“恐龍”、“恐龍家族”、“恐龍之謎”、“恐龍之最”、“恐龍自述”。這幾大板塊既是這一節課的教學過程的'濃縮,同時也是我的語文課堂與信息技術整合的一種理念體現。那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和諧、愉快、發展。
本課準備二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第一課時,一開始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播放有關恐龍生活場景的錄象。當畫面上出現成千上萬不同種類的恐龍在地球的各個角落里奔跑時的宏偉場景時,教師在一旁微笑著念著旁白:在兩億年以前,地球上到處是恐龍,恐龍是地球的主宰。那么恐龍是一種怎樣的動物呢?我們人類對他們進行了哪些研究呢?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來學習新課《恐龍》。這時,學生通過視聽去感受,看到不同種類的恐龍,從感官上取得第一印象,激起極大的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了鋪墊。導入之后,應該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感知,從總體上作以把握。初讀課文是必不可少的。讀后讓學生自己交流初讀情況,說說課文寫了些什么,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之后,老師梳理這些問題,確定下節課的學習重點:既作者是怎樣生動形象地介紹恐龍的。為學好下一課,做好鋪墊工作。
現在我就第二課時具體說說我的教學設想。
一)、問題引路,導入新授。
為了讓第一課時和第二課時能有較好的銜接,復習上節課的所學,是很有必要的。上課開始,問題引路: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對恐龍有了哪些了解?讓學生談談通過上一課所學后的收獲。在學生談到恐龍所生活的環境時,借助大屏幕,出現恐龍所生活的環境,告訴學生:下面,讓我們一起再次走入兩億年前的那一片片原始大森林,在尋找恐龍的足跡。這樣,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了愉快的學習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明確了本課的學習目標。
二)、合作交流,突破重(難)點。
和學生一起走進“恐龍”,在這一部分教學里,以讀為主,以讀代講。老師講得再好,沒有學生全身心投入去邊體會邊讀好。教學時,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和關鍵句子,以多種形式讀,個人讀、小組讀、小伙伴合作讀、齊讀等。感受課文語言文字運用的精確。通過讀書,學生就能夠感受作者是如何來介紹恐龍的。通過朗讀,使學生真切地感受語文課就是學習閱讀、享受閱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良好的語感。
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圍繞恐龍的種類很多,心態更是千奇百怪,這是全文的重點段,通過朗讀感悟,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平臺,解決本課的重點:作者是如何來介紹恐龍的。
先讓學生自由讀讀課文,認準分別寫雷龍、梁龍、劍龍、三角龍、魚龍和翼龍、霸王龍的句子,在讀中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語言文字來描繪不同種類恐龍的不同外形。讓學生逐詞逐句讀中理解行文中多處運用比喻方法進行的描述。先引導學生學習“雷龍”。在“恐龍家族”中展示“雷龍”的圖片,接著在文中找出有關雷龍的句子讀一讀,并思考為什么叫它“雷龍”呢?雷龍的特點到底是怎么樣的呢?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然后在雷龍的腳步聲中,把龐大的雷龍形象圖放大,邊上再配上大象的圖片,讓學生說說,寫雷龍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呢?除了打比方,還將雷龍與生活中能見到的動物“大象”做了一個生動的比較呢!學生既讀懂了課文,也掌握了寫作方法,一舉兩得。接著,讓學生讀讀課文,體會體會,結合“恐龍家族”中的恐龍圖片來學習課文中所寫的其他恐龍。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交流知識、總結方法、發現問題、尋求解決的途徑,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加深對恐龍的印象。
在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平臺,讀懂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以小組準備,以恐龍的身份作“自我介紹”。在學生的自主交流中,進一步明確作者運用了多種方法來介紹恐龍。
三)、課尾設疑,留有余味。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鼻懊嫦嚓P恐龍知識激起了學生濃厚的探究興趣,播放一段有關恐龍生活、滅絕的錄象一定能把學生的探究欲望推向高潮??铸埖臏缃^到今天還是一個謎團,放手讓學生通過瀏覽“恐龍之最”、“恐龍之謎”,為學生提供“中華恐龍園”、“恐龍博物館”、“恐龍世界”的超級鏈接,搜集資料,以自己的觀點,猜測一下恐龍是怎樣滅絕的。課堂時間不夠,布置學生找出更多的資料來充實自己的猜測,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查閱資料的能力。
為了集中學生注意力,突出教學重點,一目了然地展現出教學的主要內容,整個板書努力做到簡潔明了,能加深學生的印象。
綜上所述,我在整堂課的教學設計中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集中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網絡這一特殊的環境中進行研究性學習,激發學生的潛能和自主性,讓他們在主動、互動、創造性的語文實踐中培養學生收集、整理、交流信息的能力,最終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液體的壓強》一課重點是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難點是探究影響液體壓強大小的因素。楊老師對教材理解透徹,認真分析了教材的編寫意圖,并結合我校學生的學情及我校生命課堂的理念,把課本知識滲透到生活當中去,把課堂交給了學生,給學生們提供了一個獨立學習、合作交流、創新展示的平臺。
聽了楊老師執教的《液體的壓強》的這一課,我深有感觸,收獲頗多,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個人的感受。
楊老師用潛水器引入新課,接著讓學生自由閱讀課文,出示閱讀要求,學生自學;然后小組交流:液體內部壓強有何特點?液體內部壓強大??;緊接著小組派代表進行試驗操作,對液體內部壓強特點中的其中一點進行探究驗證;最后,在描述結論的時候,未發言的小組對發言組進行一個客觀的評價。整節課下來,流程完善,過渡自然。
在回答液體內部壓強有什么特點這個問題的時候,同學們都進行了猜想,并且楊老師叫了很多同學來發表自己的見解。很多同學都回答了:液體內部壓強跟液體的深度和液體的密度有關。這樣的回答不太完善,楊老師就鼓勵他們說:液體內部壓強跟液體的深度和液體的密度有關,有怎樣的關系呢?這樣一來保護了學生的回答,同時提高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在教學設計中,楊老師為學生創設了批判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表達空間。在小組代表上臺展示的環節中,讓學生自己選擇講臺上老師準備的器材或者選擇身邊的器材進行探究,發展了學生的理性思維,沒有展示的小組對展示的小組探究的過程進行一個客觀的評價,鍛煉了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
建議:如能準備兩種不同的液體供學生探究,那么這堂課將會更加完美。
《觀潮》是人教版第七冊第一組的一篇講讀課本,本單元共四篇課文,分別是《觀潮》、《雅魯藏布大峽山》、《鳥的天堂》、《火燒云》都是展現大自然的神奇課文,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體會作者生動的描寫。本篇課文通過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向我們介紹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課文結構清晰,作者按潮來前,潮來時,超過后的順序以及大潮聲音形狀由遠及近的變化介紹了錢塘江大潮的氣勢磅礴景象,使人讀后不禁感嘆“錢塘江大潮不愧為天下奇觀”,作者介紹了觀潮人數之多,從側面表現了大潮的奇觀,選篇課文目的在于讓學生們通過課文學習感受大自然給我們帶來的奇妙感受,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山河之情,根據課程目標要求了四年級學生教學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認識七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
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2、3自然段。
邊讀邊想象畫面,能聯系上下文或結合實際來理解體會字詞的含義。
感受大自然壯觀,受大自然美麗熏陶,能把自己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根據學生認知水平,結合教學目標,我計劃用2課時來完成本課教學任務,第一課時是讓同學們學會生字生詞,理解部分詞語和課文的意思,學習課文第一段。第二課時主要任務是繼續學習課文,理解作者描寫觀潮的寫作手法,真切地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壯觀。今天重點講述的是第二課時的教學,根據教學目標要求及教學特點,我擬定了第二課時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抓重點詞進行品味,注重語言積累。
過程和方法: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描寫方法,培養學生觀察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學生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和雄偉,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課文所寫的“大潮來時”的內容為課文學習重點部分,讓學生學習作者是怎樣留。
心周圍事物和積累材料的。
教學難點:學習作者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表達方法,充分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觀察領悟是突破難點關鍵。
采用“情境教學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入境界,進角色,動真心,吐真情,體會大潮來時的宏偉景象,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并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體會品味,更好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覺主動地學習,遵循以學生為主,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原則,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主要運用合作交流法和自主探究法,便學生在自主能動學習過程中發現學習的樂趣。
(一)、復習導入,理清順序。
交流學習方法。
你準備用什么方法讀這篇文章,感悟大潮的壯觀(學說出自己喜歡的讀法,教師也說出自己的讀書方法,供學生參考)。
學習第二自然段,感受江面平靜,觀潮人多。
江潮還沒有來,作者看到了什么?
學生讀課文想象人們觀潮的熱鬧場面,體會作者多的手法。
(二)、品讀重點領悟奇觀。
看錄像,初感奇觀。
潮來時是怎樣壯觀的景象?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走進錢塘江大潮,讓我們邊看邊想你看見了什么?引導學生進入角色,調動其情趣。(天下奇觀聲音形狀由遠及近)。
感情朗讀感受奇觀,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文章字里行進流露出作者的情感,表現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教師范讀,學生朗讀,背誦喜歡的段落)。
學習結尾段,引導學生通過“漫天卷地”、“風號浪吼”,體會潮過后水勢之大的奇觀(恢復平靜(熱愛祖國大好河山))。
(三)、總結課文、歸納升華。
江潮景美,作者文更美,為什么作者會寫得如此生動形象?
(四)、課外延伸,積累運用。
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并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寫一處自己喜歡的風景。
觀潮。
觀潮之前江面平靜。
觀潮之時(天下奇觀)聲音形狀(遠近)。
觀潮之后恢復平靜。
(熱愛祖國大好河山)。
情景教學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的同時又滲透了思想教育。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pingyujiyu/12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