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用來規劃教學內容和設計教學活動的重要工具。下面是一些經過驗證的教案模板,相信能夠對您的教學工作有所幫助。
平均數是統計學中常用的一個統計量。在傳統的教材中,平均數是作為一種典型應用題加以教學的,其側重點在于從算法的角度理解平均數,把平均數的學習演變為一種簡單的技能學習,甚至是解題技巧的訓練,忽略了平均數的統計學意義,導致只會算,不理解?,F行教材把平均數安排在《統計》中,明顯地加重了對平均數意義理解的分量,突出了平均數的統計學意義,即平均數是表示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它不僅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也可以用它進行不同組數據的比較,以看出組與組之間的差別,所以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本節課教學平均數,包括平均數的意義和算法,它是在學生認識了可能性的大小、條形統計圖、并能根據統計圖表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之后進行教學的。從整個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來看,平均數是一個持續的學習內容,到五年級,學生還要學習稍復雜的平均數、六年級還要學習眾數、中位數并進行比較。因此,我覺得這節課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求簡單的平均數,更要引導學生從數據處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數的方法,體會平均數的含義和意義,用平均數進行比較,描述、分析一組數據的狀況和特征,感受平均數的應用價值。
為此,擬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一)教學目標:
1、在豐富的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并通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2、在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感受平均數在反映一組數據整體狀況中的作用,發展統計觀念。
3、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與能力,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在這三條目標中,第1條是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目標,第二條是數學能力與數學思考方面的目標,第3條是情感與態度方面的目標。
(二)教學重點、難點:
認識和計算平均數是本節課教學的主要內容,而平均數的教學是立足于統計,從統計的角度思考和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所以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的數據的平均數;教學難點是在統計意義上理解和認識平均數。
《國家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
基于此,在教學中,我以啟發式教學為指導思想,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運用談話法,為學生創設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運用談話法、討論法、直觀演示法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開展有效地思考、探索、操作、討論、交流等活動,積極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與同伴進行交流,同時適當地提供幫助和指導,及時發現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和意見,開展討論,真正做到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讓學生在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不斷體驗成功的快樂,在認知與情感的交互作用下,學得積極主動,形成一個真實有效的課堂。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在學法指導上,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差異性原則,組織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在自主探索與合作研究相結合的學習活動中發現新知,在討論交流中加深理解知識,進一步掌握知識。
本節課按以下五大環節展開教學。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三)談話交
流,深化理解。
(四)聯系生活,拓展運用。
(五)全課總結,課后延伸。
具體教學過程略。
我所上的這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二部分筆算乘法的例2。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因數是一位數的口算乘法和初步掌握了一位數乘二、三位數筆算乘法的計算順序和怎樣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點是正確處理筆算乘法中的進位問題.即:滿十進一,和滿幾十進幾的問題.課前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擺小棒,理解了進位的道理,通過不同的擺法,發表自己的意見,最后通過討論,取得了共識.學生參與了學習的全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他們的知識現狀采用了多種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通過擺小棒及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從而促了他們的觀察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引導學生感受算理與算法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并適時調動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讓學生自己去比較方法的正確與否,簡單與否。這樣學生對算理與算法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說于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討論-歸納這樣的思路,運用知識遷移讓學生發現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討論中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學會自學探究,并提供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讓學生在體驗,感知、討論、合作、比較中靈活掌握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突破難點。
在這之前學生已經掌握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不進位乘法,這節課主要是學習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進位乘法。我在組織學生探索算法的基礎上,教學用豎式計算,重點解決乘的順序以及第二部分積的書寫方法,因此,我把重點放在了幫助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探索和掌握算法上,為此我做了如下的教學設計:
(一)循序漸進,探究新知。
數學知識的形成有著固有的規律,邏輯性很強,不能有半點的跨越與漏洞,結合數學知識的形成特點。圍繞教學重點采用了以下步驟:
(1)簡化導入部分,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學生探索算法上。因為這是一步算式的應用題,學生列起算式來不會有太大的困難,因此,我在教學這一環節時,我先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小棒圖,弄清小棒圖提供的各種信息,明確要解決什么問題,在這上面并沒花太多的時間和精力。
(2)在探究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算法上讓學生充分討論、探索方法:第一是通過小棒圖來說。也為“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豎式計算方法埋下了伏筆。第二是直接用豎式計算192×4。豎式的計算學生肯定沒問題,對于第一步如何計算也難不倒學生,關鍵是第二步、第三步,通過學生自己探索算法,讓學生弄清第二步、第三步為什么這樣寫?這樣,既能充分調動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體驗成功的樂趣,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去,又能使學生體驗到筆算方法的簡潔和便利,從而促使學生更為自覺的學好筆算。
(3)在教學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計算時,我把探究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已發現問題,總結規律、解決問題,達到讓學生學會學習,能學習,愛學習的目的。
(二)深化練習、鞏固新知。
練習是數學學習中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思維,提高學生分析、解答能力的有效手段,為了加深學生對法則的理解、對法則的應用,更好的領會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我設計了相應的練習以便學生掌握知識并能熟練應用。
我說課的內容是西師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第一課時:認識周長。
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是學生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礎上展開學習的,同時也將為后面學習圓的周長和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奠定基礎。理解周長的概念則是本單元的學習基礎。這里的周長概念不僅局限與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也包含所有平面圖形的周長,既有規則圖形的周長,也有不規則圖形的周長,這樣編寫的目的一是因為現實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規則圖形,另一方面學生只局限于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認識是不全面的,也不利于學生對周長概念的真正理解。
把認識周長單列為一個教學內容是西師版教材編寫的一個創新。教材通過讓學生摸、描等操作活動引導學生建立周長的概念,幫助學生對周長的理解,組織學生測量圖形的周長,加深對周長概念的理解,力求讓學生建立周長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我們應當明確教材編寫的意圖。
周長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生的認知基礎:一是在二年級學會了測量長度,二是在二年級(下)已對長、正方形進行了認識,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過數一數、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實踐操作活動,發現了長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條邊,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這些有利于學生認識周長的知識基礎和實踐操作能力都是我們教學中應當利用和開發的。
另外,呈現給學生的所有圖形,學生直觀看到的是一個平面圖形。而要讓學生說到周長就會去想到“圍圖形一周的長度”則是一個較難的認知過程,建立周長的空間觀念則是對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挑戰,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對此教師要注意啟發、指導學生的學習。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認為本課的教學目標應為:
1、結合實物或圖形認識周長的意義,并能指出和測量出具體圖形的周長。
2、經歷觀察、操作等實踐活動,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體驗現實生活與周長的聯系,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培養合作與探究能力。
以上教學目標是根據數學課程標準中“空間與圖形”部分的要求擬定的具體目標。第一個是本課的認知目標,第二個則是體現數學思考的能力目標,第三個目標的確定主要是以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態度方面來思考的。如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學習有好奇心與求知欲等在本課的學習過程中都應當注意培養。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理解周長的意義,會測量圖形的周長。因為不管是從教材改編的意圖,還是課程標準的具體目標來看,都是為了讓學生能真正理解周長的意義。只有知道了什么是周長后,學生才會理解計算圖形的價值。
教學難點是建立周長的觀念,因為空間與圖形領域學習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這節課的教學準備是:教具(多媒體課件、一些幾何圖形的圖片)
學具:(圖片:長方形、三角形、圓、五角形、心型;一個籃子里面有毛線,軟尺,40厘米刻度尺)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更好地突出重點,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了教師創設情景,學生操作實踐,觀察分析,合作探究,量中理解,聯系生活應用周長等措施,讓學生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該環節設計動畫展示的兩只小螞蟻爭論誰爬得快,然后約定沿樹葉的邊沿爬行一周,看誰先到達終點,評出冠軍。學生十分喜歡看動畫,情景展現激發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關注和興趣。接著讓學生來當裁判,你認為誰應該是冠軍?啟發學生分析理解,強調1、是沿樹葉的邊沿,2是要爬一周(雖然紅螞蟻先到終點,但它沒有沿樹葉的邊沿爬,黑螞蟻沿樹葉的邊沿爬了一周,所以冠軍應是黑螞蟻),讓學生初步認識周長,感知周長的意義。根據圖示教師激勵學生給這一周的長度取個名字,然后自然揭示課題,認識周長。
1、首先讓學生從學具中選擇一個喜歡的圖形,摸一摸它的周長,讓學生感知一周的長度,安排學生間和師生間的交流,通過這項活動,讓學生感悟周長,理解周長的含義。
2、然后組織學生在白紙上用水彩筆把這個圖形的一周描下來。教師選取幾個學生的作品上臺展示,讓學生觀察描出來的圖形周長,并適時評價。為了幫助學生學習,教師課件出示五個圖形(與學生學具中的圖形是一樣的),動畫再描出剛才展示過的圖形的周長,并啟發學生思考,剛才你們用水彩筆描出了圖形的一周,圍圖形的一周的長度是圖形的什么?設計讓學生在紙上描出圖形的周長,這里實際上是一個從物體平面抽象出圖形周長的過程,也是為了幫助學生建立周長的數學模型的過程。
3、當學生感知周長的意義后安排學生閉上眼睛想像一下另外幾個圖形周長的圖像的環節。教師引導學生先想像三角形的周長,再想像五角星的周長。本環節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建立周長的空間觀念。
4、因為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所以讓學生聯系生活,指出實物或圖形的周長,有助于學生對周長的理解。教師啟發學生邊指邊說,并適時引導學生用規范的語言來描述生活中見到的實物面或平面圖形的周長。
5、引導學生概括出周長的意義
接著學生的若干舉例后教師提問:你知道什么是周長?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對周長的理解,教師結合圖形引導學生概括出;圍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并板書出來。
1、學生知道了什么是周長后再組織學生具體測量一些圖形的`周長(完成教材98頁第3體測量長方形、三角形和正方形)通過實踐操作在測量中深化學生對周長概念的理解,并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學會測量圖形周長的不同方法,為后面學習周長的計算作一些過渡性準備,培養學生思維的多樣性(可能有的同學每條邊都量,也可能長方形只量長、寬,正方形量一條邊)。
2、測量圓的周長
教師用激勵的語言讓學生選擇恰當的測量工具,想辦法測量出圓的周長。先讓學生獨立思考有什么辦法?再同桌交流啟發思維,然后合作測量圓的周長。本環節的設計對三年級學生來說是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意圖不是要求學生準確地測出圓的周長,而是學會思考用什么樣的工具,用什么方法去量出這個圓的周長。達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的目的。接著組織學生匯報并展示,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反饋交流拓寬學生的思路,體會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學生可能用毛線圍的多一些,也可能用軟尺測量出周長,還有可能有學生采用把圓在直尺上滾動的方法(這應當是學生想到的最高級的方法,他反映了學生的智力水平)。
1、先讓學生想一想,生活中有沒有用到周長的事例?(教師適時啟發引導:這塊黑板給它鑲邊……)
2、學生舉例后教師用課件展示生活中周長的應用,增長學生的見識,如用廣告牌的邊框、柵欄、裝修房屋、地圖的邊界等等,最后一個場景是商場里一個叔叔因買褲子,正在量腰圍。教師不失時機地讓學生去互相量出腰圍,并對學生量的情況進修反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運用所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習的趣味性,感受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3、教師小結
學生對腰圍的興趣正濃,教師隨機啟發學生回家去測量爸爸、媽媽的腰圍,去量一下家中書桌的周長等,把課內學習引伸到課外,拓展學生的數學學習。
本節課的板書是 認識周長
圍圖形一周的長度
根據本課設計的需要,我們只把周長的概念板書了下來。簡明扼要,又突出重點。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我今天的說課題目是有除法的四則混合運算。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青島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三個信息窗的內容。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在一二年級學習了整數的加減乘的混合運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冊教學有除法的的混合運算,為以后解決更復雜的實際問題打下基礎。本課情境圖呈現的是兩位小記者在果品包裝車間,了解包裝情況的場面。兩幅圖分別呈現了果凍和梨糕的包裝流水線,通過對話提供數學信息。擬引導學生提出兩步計算的問題,引入對連除和先加再除(包括帶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的學習。引導學生先想,在有兩級運算的四則混合運算中。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含有括號的算式中,應該怎樣計算,并讓學生自己計算出結果。
2.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現實情景,掌握有除法的四則混合運算順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2)能力目標:通過教學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讀圖分析,收集處理信息,團結協作,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初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探究知識的過程,使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意識得到發展。發展“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公平、公正的態度,激發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3.教學重點,難點: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并理解有除法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難點是運用有除法的混合算式解決實際問題。
這節課面對的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思維方式是以具體的、詳細的形象思維為主,有意注意時間短,一些生活活潑、色彩鮮艷的刺激容易引起他們的無意注意,成為他們的注意對象。性格上好動愛玩,賦予想象,表現欲強是他們顯著的特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采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或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因此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采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的基礎上,在老師啟發引導下,運用問題解決式教法,師生交談法,圖像信號法,問答式,課堂討論法。在采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的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同時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啟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數學知識,學習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因此我希望引導學生用自主學習和交流互補法進行學習。
(1)自主學習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產生過程,使學生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組織學生人人參與,結合教材,緊密生活,讓學生帶著數學走入生活,突出學生的主題地位,提高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為終身學習發下基礎。
(2)交流互補法: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講解、演示操作,讓學生開動腦筋,互相討論,培養合作意識和語言表達能力。
最后我來具體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讓學生觀察進入情境圖,搜集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學生各抒己見,合理性的數學問題都給出鼓勵性評價,教師有選擇的記錄信息)。
意圖:把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相聯系,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期待錄找理由和證明過程,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體現數學從生活中來,激發學習興趣。
(二)、解決問題,探索新知。
1.解決第一個教學紅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有960個果凍,2個果凍裝一包,4包裝一盒,可以裝多少盒?
你想怎樣做?先在小組內說說自己的想法?再全班交流:
(2)教師: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通過交流理清思路,學生列出算式。學生可以列出分布算式,也可以列出綜合算式。
先算裝多少包,再算裝多少盒。960÷2=480(包)。
480÷4=120(盒)。
(3)引出連除算式后,重點引導學生明確每一步的意義。結合分布算式理解綜合算式的運算順序。
960÷2÷4。
(4)也可先算一盒裝多少個,再算可以裝多少盒。
960÷(2×4)。
引導學生重點說算式每步的意義,明確運算順序。
意圖: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使他們親身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滿足學生內心的探究感和成就感。在次過程中體會與他人交流的快樂感。讓學生在寬松的氛圍中質疑、解疑,真正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
2、解決第二教學紅點:
一堆梨糕有320片,另一堆有520片,4片梨糕裝一包,一共可以裝多少包?
請學生列式,獨立算出結果,小組交流說說自己的想法。
3.合作探究有除法的混合運算順序,先分組討論,全班匯報。老師實時總結。連初的混合算式從左向右算,有括號的要先算括號里的。
意圖:學生通過第一個問題,經歷了探究知識的過程,初步掌握了用混合算式解決問題的辦法,自主解決第二個問題可以讓學生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體驗混合運算順序,在不斷運用中發現規律,使運算規則的產生滿足探究的自然需求。深化對知識的理解,使數學知識與解決實際問題緊密相連,提高學生對數學的運用意識。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1.自主練習1。
學生獨立審題,弄清題目意思,讓學生明白每一步計算的含義,做后集體訂正。
2.自主練習2。
(1)指名讀題,說說你從圖上知道了什么?
(2)你想怎樣做?
(3)指名說說表格中的每個數字的含義后,學生獨立完成表格,
(4)全班集體訂正。
培養學生的良好做題習慣。
3、自主練習3:
先說運算順序,再計算,集體訂正。
意圖:通過由易到難的練習,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掌握,升華知識,使知識得到延伸,并且運用與生活實際,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四)、課堂總結,反思升華。
談話:今天你有什么收獲?你認為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今天所學知識?
意圖:引導學生總結反思,掌握本節課的知識要點,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體現課內向課外的延伸,讓數學回到生活。讓學生體會數學從生活中來到是生活中去的奧妙。
教育是平等對話和自由交流,不是指示和命令。
教育是豐富知識,而不是同意思想。
教育是信任而不是防范。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各位評委和老師!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王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三年級數學上冊關于“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的課程,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一下幾點:
課堂開始王老師以復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質和特點作為鋪墊,讓學生回顧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有四個直角,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這些知識,還有就是知道周長的定義,為后面計算周長買下伏筆。
設計了一個十字繡的圖,長方形和正方形,讓學生計算給十字繡裝邊框需要多長邊框,從而引出問題,開始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探究新知時候,給出了長方形的長和寬以及正方形的邊長,讓學生根據剛開始的知識計算出長方形的周長,并小組合作用擺小棒的方法解釋方法,讓學生明白每種方法的原理,尤其是在推出長方形的周長公式時,通過擺小棒重復解釋了公式的含義,學生一目了然。后面用同樣的方法推出正方形的周長公式。整個過程教師一直在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最后總結概況周長公式。
課堂一開始教師就給學生提出了兩條課堂的建議,鼓勵學生上課積極回答問題。課堂也不是的鼓勵和反饋學生的回答,聆聽別人的建議等等。提示長方形周長公式中的小括號時,也沒有直接說明,而是間接引起學生的關注,印象深刻。
建議:
1、長方形周長公式中還有一種2個長和2個寬的計算方法也需要給學生滲透一下,為后面的學習提供幫助。
2、練習題的設計跳躍性較大,最后一個題難度較大,建議可以拆分成幾個題逐步滲透思想和方法,層層遞進,讓學生更容易掌握。
“24時計時法”是青島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的內容,屬于“數與代數”領域“常見的量”的知識?!?4時計時法”作為計時的方法,學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現在課程中還是第一次。教材為學生提供現實的、感興趣的題材,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而主動了解24時計時法的規律,理解和發現12時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并能正確的進行兩種記時法的互換。為以后進一步學習有關時間方面的計算打下基礎。教材涉及的另一個內容是,通過解決第二個紅點問題:天文館一天的開館時間有多長?學習計算一件事經過的時間。學生在前幾冊教材里已認識了鐘表,學習了時、分、秒,知道了它們之間的關系,本單元繼續學習年、月、日,他們就基本掌握了常用的時間單位。學習這部分知識有助于學生認識較大的時間單位,有利于學生養成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材呈現的是三位同學來到壯觀漂亮的天文館前的情景,呈現的信息是售票處天文館的開館時間,還有一張今日放映科教片的海報。這一素材的選取,對于學生來說充滿了新奇,具有吸引力和挑戰性,有利于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愿望。教材從情境創設到數據的提供都是現實的、科學的。通過真實的素材,引導學生解決現實的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有利于學生體驗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情感。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學習基礎,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了解24時計時法,并會運用24時計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能夠計算某一件事經過的時間。
2、能正確地把24時計時法和普通記時法進行互換,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樂于和同伴合作交流的習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體會24時計時法在生活中的應用,建立時間觀念,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了解24時計時法,明確兩種記時法的異同,能夠準確計算某一件事經過的時間。由于學生在生活中絕大多數用12時計時法表示時刻,因此正確地運用24時計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和進行記時法之間的互換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為更好的實施教學,應作以下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準備鐘表模型學具。
在教學中,以學生的發展為立足點,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全過程,運用以下教法進行教學:
1、情境教學法。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有所悟,在問題情境中學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學有所樂。
2、直觀教學法?!鞍俾劜蝗缫灰姟?。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供豐富的表象信息,激發學習欲望,突破重難點,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教會學生學習是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落實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運用以下學法有效學習:
1、實踐探索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誘發他們內在的潛力,使他們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2、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張揚個性,互相促進,互相提高,實現資源共享,獲得成功體驗。
鑒于對以上的認識,我力求以學生為主體,在活動中建構,設計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nbsp;15:45是幾時幾分?天文館一天的開館時間是多長?等問題。
指定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回答“15:00是幾時?”并說一說自己是怎么想的。
看懂嗎?同桌兩人先相互說一說,好嗎?學生進行自主活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基礎,設計這一環節喚起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兩種計時法在生活中的存在,同時有助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的發展總是伴隨著特定的活動過程,活動過程展示得愈充分,學生的體驗就愈深,也就愈有利于學生的發展,立足學生的知識起點和生活經驗,通過以下活動讓學生自主建構。
1、認識24時計時法
結合黑板上出現了兩種記時法,這兩種記時法有什么不同?分別給他們起個名字,你更喜歡哪種記時法?向學生提出探究性的問題,為學生提供了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投入到富有挑戰和探索的數學活動中去。
在學生自主探究之后,創設平等、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暢所欲言,在交流、討論、比較中達成共識,得出“12時計時法”(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的名稱。并說說為什么不叫25計記時法或26時計時法,強化一天24小時。
在討論兩種記時法的異同時,適時結合鐘面,結合學生的作息習慣,引導學生探索24時計時法的記時規律,并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隨著鐘面的變化,周圍環境的變化,讓學生整體感受一晝夜從0時到24時的變化過程。通過對0時的討論,強化對0時的理解,知道今天的.0時就是昨天的24時。
并讓學生在對喜歡哪種記時法的討論中明白,使用兩種記時法是源于生活的需要,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記時法。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2、探究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互換規律
讓學生試著把24時計時法表示的時刻,很快的用12時計時法表示出來,再讓學生出題考老師,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互換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表述互換的方法,提高熟練程度,加深對兩種記時法之間聯系的認識。
本環節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積累,引導學生自己去系統探索兩種記時法,在教師有條理的引導下,一步一步梳理兩種記時法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找到聯系點。輔助多媒體直觀的優勢,讓學生親歷“數學化”的建構過程,突破重難點。
3、學習計算某一件事經過的時間
結合提出的問題:天文館一天的開館時間是多長?引導學生以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合作學習,尋找解決方法。全班交流時,只要學生計算出正確的時間,都給予肯定。最后組織學生討論:你認為哪種方法更簡便?由于直接計算的方法更直接,所以大多數學生都會選擇這一算法,從而實現算法的優化。
這一環節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集合集體的智慧,探究到解決的方法,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又體驗到了探究的樂趣與成功的喜悅。
(三)、回歸生活,應用拓展
學以致用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目的,數學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本環節結合書中的“自主練習”,設計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體驗成功。
通過讓學生說一說、動手撥一撥、算一算等活動,引導學生在不同形式的練習中鞏固所學知識,體會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總結評價,促進發展
本節課的最后讓學生說說收獲和體會,以學生自我回顧的方式進行小結,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掌握,培養反思自己學習方式的習慣,通過評價激勵,激發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學習中去。
本節課的板書設計突出了教學的重點難點內容,即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互相轉化以及計算某一件事經過的時間,力求簡潔明了,體現主要內容,便于學生掌握和梳理知識。
筆算乘法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兩位數乘兩位數這一單元的第二課時,是在學生已經能熟練掌握表內乘法,能進行一位數乘多位數的筆算乘法,會口算、筆算萬以內的數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好本課將為學生繼續兩位數乘三位數的計算奠定良好的基礎。教材提供了學生熟悉的情景,在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經歷算法多樣化,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筆算乘法的方法。
根據以上分析以及新課標提出的要求:要讓學生在獲得新知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培養,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學生經歷算法多樣化,掌握筆算乘法的方法。
2、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習新知,培養學生表達自己意見的能力和參與的能力。
3、通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獲的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由于學生對筆算乘法已有一定的經驗,通過知識的遷移學生能很好的掌握本課的重點:學會筆算乘法的方法。但是學生對于第二個因數的十位的乘積為什么要與因數的十位對齊難以理解,于是我將難點定為:1、知道乘的順序。2、知道第二個因數十位的乘積是表示幾個十。
素質教育提出:“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彼晕抑贫艘韵碌慕谭ǎ?/p>
1、情景教學法:創設學生熟悉和喜愛的情景,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迫不及待獲取新知的欲望,發現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系,產生積極的數學情感。
2、任務教學法:學生通過猜測、思考、驗證、合作、交流等活動學習新知,完成教學任務。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實踐”是新課標特別提倡的學生學習的方法。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經歷算法多樣化,將其所學新知不斷內化到已有的認知結構當中去。
一、創設情景,引出新知
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料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景,并且在此基礎上有自己的創新體現新課標提倡的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自主嘗試,算法多樣
學生獨立嘗試計算,不規定算法,給予他們充()裕的思考空間,培養他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小組合作,全班交流
三、實踐聯系,鞏固新知
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起到了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作用。
3、解決問題,聯系生活實際,取材于學生身邊的材料。
4、學生自己出題,給學有余力的學生充分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真正做到“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
四、小結反思。
《比一比》這一課時為第六單元第一課時,根據教學內容,結合我班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我將本課時的三維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了解平均數的意義,體會學習平均數的必要性,并會求平均數;能讀懂簡單的統計圖表,并能根據統計圖表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樂于探究新知的精神,并引導學生養成珍惜時間的好品質。
根據以上三維教學目標,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定為:了解平均數的意義,以及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教學難點定為:運用平均數的知識靈活的解決實際問題。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大膽重組教材,在教學中創設情境,引入探究式的教法,以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通過動手操作、分析、討論等方法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創新意識,學會探究問題的方法。
本著“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學理念,一開始,我創設了“投籃比賽”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利用給出人數相同時男女生隊的比賽結果,引導學生觀看,了解情況。接著,我提出“誰勝誰負”的數學問題,引出課題,同時要求學生做小裁判,同桌合作觀察思考該怎樣比。再集體交流訂正,得出“當參賽人數相同的時候我們直接比較投籃的總個數就能比較出勝負”這一結論,為后面的教學做好鋪墊。
接著創設新的情境——兩隊的人數不一樣。讓學生比一比,哪隊能被評為優勝隊呢?通過討論,使學生發現其中的隱蔽條件,深刻體會到兩組人數不一樣,以投籃個數最多在哪一組來評選優勝隊都是不合理的,用每隊平均每人投籃的個數比,比較合理,體會到求平均數的必要性,從而引入新知探究。
演示:“移多補少”的方法,但是數目小的可以用移多補少,數目大了,移多補少就很麻煩了,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讓學生同桌討論,集體反饋交流,演示,引導比較。以男生隊為例,分析列式各部分名稱,“4+7+5+4+5”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怎么求出“5”呢?總結出求平均數的方法。
本環節設計通過小組操作、討論,使學生直接感受到求平均數的內涵就是“移多補少”,從而揭示平均數的含義。當學生的思維剛剛獲得平衡時,又巧妙設置認知沖突,“這平均數除了通過移動得到,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迫使學生打破已形成的思維定勢,從而獲得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先合并再平均分),為此再次組織同學進行小組探究,從討論、反饋中,得出如何來求平均數。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合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學會自主探索。在這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嘗試總結出求平均數的方法。
緊接著,為了鞏固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依據“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的教學理念,我設計了以下兩個練習:
1、為參加“新苗杯”校園小歌手比賽選手統計成績。
2、了解生活中的平均數。
設計這些題目的目的是讓學生滲透統計與平均的思想,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最后引導學生回憶總結:這節課你都知道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這節課你表現得怎么樣?等等,這樣的小結有利于學生鞏固這節課的重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激勵他們更好的學習數學知識。以數學故事《危險嗎?》活躍課堂氣氛,深化學生對“平均數”概念的認識,同時也為學生創造一個自由表達、廣泛交流的機會,以提升“數學交流”的能力。也讓學生明白“平均數”反映的是某段時間內具有代表性的數據,比如說:“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2厘米,并不是說游泳池的每一處都是132厘米,同時滲透不私自到水邊游泳的思想教育,為本課的教學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縱觀這堂課的設計,我讓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興奮的狀態,主動的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得三維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通過口算訓練,即能培養學生迅速的口算能力,發展學生的注意、記憶和思維能力,同時也是學習筆算的基礎。乘數是整百數的口算、是學生在學習一位數乘以兩位數,整十數的口算以及乘數是一位數筆算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理解和掌握乘數是兩位的筆算乘法的算例和計算法則作了鋪墊。
正確理解、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是成功教學的一半。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
29182102020360xxxx800
教材主要介紹整百數乘一個數,就是用百位上的數去乘這個數,乘得數就是幾百,所以要在這個數后面添兩個“0”。教材的這樣安排,體現了知識的有序性和學生的認知規律。
根據學生特點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學生會說乘數是整百數的乘法口算的算理,學會整百數乘一個數的口算方法。
2、能指出乘法算式的兩個因素。
3、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概括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4、滲透函數思想。
教學重點:掌握乘數是整百數的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乘數是整百數的口算算理。
1、遷移法。
2、發現法。
3、練習法。
4、目標教學法。
(一)復習鋪墊
從口算6道題入手,復習100乘以一個數,整十數乘兩位數的口算方法,使學生通過口算,歸類小結,溝通舊知,激活思維。
(二)揭示課題,展示學習目標
當學生處在急于求知的狀態時,及時揭示課題,展示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后面的教學活動就緊緊圍繞著目標展開。
(三)新課教學
新課教學分兩部分:
1、乘數是整百數的口算。
2、認識乘法算式中被乘數和乘數又叫做積的兩個因素。
乘數是整百數的口算,學生完全可以從整十數的口算中得于遷移。所以可以打破常規教學,先讓學生編出幾道乘數是整百數的口算題,試著算一算,說說思考過程,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展開思維,因為材料來自于學生,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順利的解決了教學中重點和難點。
(四)練習設計
1、看卡片說得數:
在于人人參與,人人掌握算理、算法,面向全體,避免“兩極分化”。
2、直接寫得數:
這一層次的訓練,要求人人動筆,算的又快又對,提高口算要求,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題量的練習,熟練地掌握口算方法。
3、題組練習:
通過一個因素不變,另一個因素擴大或縮小的題組練習,既鞏固了乘數是一位數,整十數、整百數的口算,同時滲透了函數思想,引活了知識。
4、綜合練習
這個層次的練習集舊知識、新知識、擴展性知識為一體,檢查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可以采用搶答的方式,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學得生動有趣。
(五)做目標檢測題,及時反饋糾正。
學生知識的獲取和技能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及時得知自己所學知識的正誤和能否及時獲取矯正性的信息,通過做目標檢測題,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并且及時進行調控,查漏補缺,努力使每個知識點都落實到位。
(六)課堂小結
可以引導學生從知識和能力兩方面作出本課的小結。
《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是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第77、78頁的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面積和面積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是根據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的有關知識,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量一量,擺一擺,初步得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與長和寬之間的關系,然后再進一步推廣到任意長方形的面積都可用長×寬=面積的方法計算。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編排特點以及考慮到我班學生的學習能力等情況,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使學生初步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
(2)會運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正確地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3)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歸納、推理、解決問題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推理等活動,滲透實驗——發現——驗證的學習方法,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充分感受事物之間存在著聯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滲透“實驗—發現—驗證”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和科學探究精神。
根據教材的要求,確定本節課教學重點是使學生經歷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并會應用公式計算長方形的面積。教學難點是讓學生學會自行探索,概括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并理解長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數正好等于長方形所含的厘米數與寬所含的厘米數的乘積。
本節課教學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后面正方形面積的教學,以至關系到整個小學階段平面圖形面積的教學。如: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圓面積等。這些平面圖形面積的求法都是在計算長方形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推導的。所以,這節課又是小學階段平面圖形知識的重點。
三年級學生的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階段。因此,本節課的教學盡量運用直觀教具、學具和操作手段,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手、眼、腦)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教法的選擇以直觀教學法為主、操作法和演示法為輔。
教具和學具:邊長1厘米的方格紙、兩個長方形紙片、表格等。
在學法上可歸納為:
1、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好學。
2、創設操作情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會學,在學習過程中有意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能力。
3、運用直觀教學等多種手段,以便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樂學。
(一)課前談話,復習導入
通過復習面積和面積單位,用面積單位密鋪的方法可以知道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面積的談話來導入課題。使學生明白要學什么,知道用已有的知識來解決新的問題。
(二)動手操作、自主探究
為了讓學生有目的、有重點地學習新知識,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特點,讓學生在回憶常用面積單位的基礎上,教學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時,采取以下的方式進行:
1、讓學生動手操作,先是讓學生利用學具擺一擺,從而引出探究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是什么,再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并完成表格。并將長方形的長,寬,以及面積的數據統計出來。
2、在探究活動過程中,讓學生交流發現計算長方形面積與長方形長和寬之間的關系,并引導學生初步發現了長方形的長所含厘米數×寬所含厘米數=長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數。初步得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3、運用結論,抽象歸納。問:是不是所有的長方形面積都可用它的長乘以寬來計算呢?讓我們來驗證一下好不好?以此提問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要求學生通過現有的材料,小組操作、探討、驗證。這一部分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讓他們獨立去探索、去發現,驗證、推導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這樣既加強了學生基礎知識的教學,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進一步的驗證,讓學生歸納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即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這一結論。
(三)課堂練習,鞏固新知。
學生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遷移到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即長和寬相等時,就變成了邊長×邊長,從而總結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邊長×邊長。發展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間觀念。
(四)鞏固應用。
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掌握知識情況,讓學生完成如下練習:
1、p79練習十九第1題:計算黑板的面積?
2、p79練習十九第3題:計算籃球場的面積?半場的面積?
(五)、提高延伸
通過這一基礎練習,使學生能夠熟練運用長方形面積公式來解決一般問題。
(六)、總結評價,促進發展
師: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把你的收獲和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
(設計意圖: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同時也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把自己的收獲與同學交流,既是對一節課自己掌握情況的回顧,也是對自己行為的評價。)
最后,教師以提問,學生自行小結的方式結束:這節課你們學了哪些知識?這一部分在學生小結的基礎上我在進行補充,使這一節課的內容在學生大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為了讓學生學好《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這課知識,我盡量多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讓他們去探索、去發現、去歸納,在學生探索的過程中,教師只是啟發者、引路人,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導者。這樣,學生才真正學到了知識。
各位評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第7冊134頁136頁《面積和面積單位》,本課內容是在學生學了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們的周長計算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學生學了這部分內容,為以后學習平面幾何圖形的面積打下基礎。面積的學習,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相對較難,教材首先讓學生通過觀察所熟悉的物體表面的大小來幫助理解面積的含義,在認識面積的意義后,接著學習面積的單位,使平面圖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標準,這樣就減少了認識上、理解上的難度?;趯滩牡囊陨险J識,按照大綱的要求,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道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知道他們實際的大小。
初步學會用面積單位測量圖形的面積。
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
面積概念及常用的面積單位形成的過程。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讓學生說說多功能教室有哪些物體,和你家的房子比較一下誰大一些?并問學生想不想知道多功能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家房子大多少?從而順其自然的導入新課。教師板書:面積。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想體現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課的所學的內容與學生的認知之間的距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學習的積極性。
這一環節分兩步來完成
第一步認識面積首先讓學生通過用手摸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課桌的桌面,看電腦中的兩個鏡框的畫面,來感受物體表面有大有小。接著讓學生畫平面圖形,讓學生知道平面圖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想、議、說,給他們的大小起個名字,最后師生共同總結面積定義,教師板書。這一環節的設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識入手,通過眼看、手摸、口述、用腦思考等多種感觀參與到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中,豐富了學生的表象。教師及時捕捉學生的反饋信息,引導學生抽象出面積的概念。
第二步,比較面積的大小,引出面積的單位首先讓學生知道正確比較面積的大小,必須有統一的標準,教師先出示一個正方形,一個長方形,學生用觀察法比較,會有三種答案,用疊起來的方法比較(試一試),還是不能確定大小,教師根據學生的兩次信息反饋,鼓勵同學們大膽創新,有意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教師再演示,在兩個圖形上分別畫上同樣大的小方格,通過數小方格的數量,學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積就大.在學生已經知道用數格法來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前提下,運用游戲的方法來比較同樣一個圖形,可以是6格也可以是12格,從而產生了矛盾,達到了學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經過師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確地比較兩個面積的大小,必須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接著教師巧妙引出面積單位這一概念。測量長度要用長度單位,測量面積要用什么單位?告訴學生今天先學習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板書: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指出面積單位還有別的,如平方千米也是一個面積單位。以上環節的教學,學生的思維在師生共同提出問題、產生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中一直處在積極探索之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揮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這個環節分三步來完成:第一步讓學生自學課本并出示相應的自學提示。第二步是分層次來學習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1平方厘米的教學以教為主;具體環節如下:找,從自己備的學具中找出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想:看著1平方厘米并把它印到腦子里.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個指甲大約是1平方厘米。畫,畫一個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約是多少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教學以扶為主;1平方米的教學以放為主。以上利用多種方法的教學,促使學生鞏固了面積單位,發展其空間觀念。第三步用單位面積測量物體表面的面積.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為此,在教學中都進行了操作練習讓學生去量一量橡皮、書本封面、課桌,并讓學生學會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積。
主要設有填空題判斷題和操作題。目的讓學生明白(1)正確運用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滲透長度和面積的區別,為下節課做好鋪墊。并且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欲,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為學生提供創造性思維的空間。
課堂小結后我安排了這樣一個思考題,讓學生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去測量我們的操場,這個方法可行嗎?為后續學習埋下伏筆??傊?,本課采用的教學方法從實際生活引入,創設問題情境,注重學生的信息反饋,引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使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發展。
今天我說課的主題是解決問題。將傳統的數學內容“應用題”表述為“解決問題”是新課程有價值的知識觀帶來的重大變化。它不僅僅是字面上的簡單更換,而是價值觀的現代轉型,突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教育觀念。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連乘解決問題”,它位于人教版第六冊第八單元“解決問題”的第一課時。它是學生學過多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一步計算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學習的,并為第二課時學習連除解決問題和今后的綜合解決問題打下基礎。因此,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1、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用連乘的方法解決相關生活問題。2、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培養學生自主獲取信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3、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年級學生已經積累了不少用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初步了解了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題方法。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讓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本節課提供的需要用兩步計算解決的實際問題,選材范圍擴大了,提供的信息復雜了,如何指導學生從復雜(隱藏)的數學信息中尋找相關的數學信息來解決問題成了學生學習的難點。
1、根據以上分析,教學時,我采取了“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合作交流等教學手段,以創設具體生動的生活情境為依托,科學合理地使用教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探究的積極性。
2、注意培養學生多角度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注意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尋找方法,對于學生合乎情理的闡述,給予積極鼓勵,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并使學生逐步形成從多角度觀察問題的習慣,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給每個學生創造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去觀察、去討論、去爭辯、去探索,使學生之間不僅能展示自己的想法、見解,明白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就會有不用的解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一)創設情境,談話引入,提出問題。
1、播放國慶儀仗隊表演一分鐘。
一個個方陣邁著整齊的步伐朝著天安門官場走來。提問:同學們可以想一想,除了在大閱兵上看到方陣,咱們生活中哪些地方會遇到有關方陣的問題?這時同學們可能會回答:校運會開幕時的方塊隊,廣播操比賽的方陣,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方陣。
2、創設情境:一年一度的校運會到來了,你們看每個年級選出來的同學組成了一個方陣,一次三個年級,正在進行集體項目的比賽:廣播操。請同學們看一看,這一次比賽共有多少個同學呢?在幻燈片上出示例題。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1、嘗試解決。
你們能自己嘗試解決這個問題嗎?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嗎?給學生準備學習卡片,每組三張,動手擺一擺,再算一算,求出共多少人。(看看哪個小組能想出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2、交流匯報,(請同學上臺利用實物投影,擺一擺,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如何算的。大致有三種方法:(方法不分先后)第一種方法:先求出一個方陣的人數,10(是每份數)×8(表示先算出一個方陣的總人數)再×3算出3個方陣工240人學生邊匯報邊板書,問學生還有哪個小組也是用同樣方法的,也來說說思考問題,再請兩到三組說說思考過程,還有用不同方法解決這個問題的嗎?同樣也請同學上來利用實物投影,擺一擺,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如何算的。第二種方法:先求三個方陣每一行人數:10×3(算出三個方陣每一行的人數)再×8算出8行一共240人,問學生還有哪個小組也是用同樣方法的,也來說說思考問題,再請兩到三組說說思考過程,還有用不同方法解決這個問題的嗎?引出第三種方法,提醒學生寫答語。本環節設計意圖注重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通過擺方陣圖來說明解題思路和方法,借助空間想象和直觀演示,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幫助學生理解數量關系。
3、小結比較。
觀察三種方法,提出問題:為什么同一個問題有三種不同的解決方法?
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清況,想不想再嘗試一下。
(三)聯系生活,優化方法,拓展深化,
在傳統的連乘應用題教學中側重單純從乘法意義上讓學生理解,所以學生覺得枯燥,而在課程下,突出現實背景,從解放軍的方隊到學生廣播操的方陣,從買礦泉水到運礦泉水都是在生活情境中加深對題意的理解,再到理解數量關系,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理念。
加減混合這一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連加、連減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學生必須練就的基本功之一,同時也是進一步學習退位減法及有關知識的重要基礎。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理解加減混合所表示的意義,能正確進行加、減混合計算。由于學生容易將第一步計算結果忘記,導致計算結果的錯誤,所以教學難點確定為學生能將第一步算出的得數準確地記憶在頭腦里,去順利完成第二步計算,以逐步提高學生的計算水平。
教學思想方法分析: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各種能力得到鍛煉和發展。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力圖實現: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在樂中學,在玩中學,學數學,用數學,學生的多種能力得到培養。
說教學目標:
使學生掌握加減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理解加減混合所表示的意義,能正確計算。
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學習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說教法:
鑒于教材特點和一年級學生好動、思維依賴具體直觀形象的特點。采用啟發式教學,直觀教學,現代教學媒體,愉快教學等輔助教法作突破點,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在教師的善導下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后抽象概括,在一個數的基礎上先增加后減少就是先+后減的加減混合;在一個數的基礎上先減少后增加就是先后+的加減混合,使之由直觀中抽象出加減混合的計算順序。讓學生在輕輕松松的學習氣氛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實現教師主導和學生的主體結合。
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指導。讓學生在動腦、動手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充分調動各種器官參與學習,達到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抽象概括能力的目的。
師:大家看屏幕,這里有3只丑小鴨,只要同學們把這些題解決了,丑。
小鴨就會變成美麗的白天鵝。同學們愿意幫助他們嗎?
師:出示例一,你能編一道數學題,提出一個問題嗎。
(師板書4+3。再演示飛走2只的場面)現在湖里天鵝只數發生了什么變化?
要求現在還有幾只天鵝怎么辦?
師板算式:4+3-2,并讀算式。
生讀算式。
師:同學們觀察這道算式與前幾節課我們學習的連加、連減有什么不同?
師:那你能不能像連加、連減一樣給這種題起一個名字。
師:像這樣既有加法又有減法的運算,我們把它叫做加減混合。(板書:加減混合)生齊讀課題。提出學習目標:1、要學會加減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2、能正確計算和解決實際問題。
師:誰能再讀一讀這道題。對照圖畫來說一說4+3-2所表示的意義。
生指名說。
師:那么4+3-2該怎么計算呢?我們來討論一下這個式子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討論。生匯報:先算4+3=7,再算7-2=5。
師:同學們討論的結果都是先算4+3=7,再算7-2=5。需要強調一點,做題時一定要記住第二步是幾減2。
出示例二。
生:湖里有4只天鵝,飛走了2只,又飛來了3只。
師: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生:現在湖里有幾只天鵝?
師:誰來列式?
師:上面算式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請同學們試做。
生匯報。
師:做題時關鍵要記住哪個數?
生:記住第一步的得數2。
師:請大家回憶一下例1、例2的計算過程,誰能說一說我們計算的順序?
小結:我們計算的順序是從左往右計算,與連加、連減相同。
師
1、現在聽老師說的順序來擺小棒計算。怎樣列式計算?
2、看算式擺小棒,7-3+2怎樣擺小棒呢?
師:看,一只調皮的小猴子擋住了我們的去路。啊,原來它是要讓大家來幫忙的。
師:你會解決這個問題嗎?不告訴別人,自己把算式寫在書上。
學生獨立完成,然后集體訂正。
師:小猴子怎么還不走呢?原來他還有一道題呢!
大家看這里發生了什么事情,這么熱鬧??!
生搶答完成。
師:獅子大王看到我們同學來了很高興。他有幾顆智慧星要發給大家,但是它有個條件,就是做對一道題得一顆智慧星,最后看誰的智慧星最多,誰就是最聰明的同學?,F在我們就請獅子大王出題吧。
生獨立完成,把答案寫在書上,集體訂正。
這是老師在公路邊看到的情景。你能編一道數學題嗎?
在表揚學生之后:看來數學知識真重要呀,就讓我們積極開動腦筋,學好數學知識,為自己、為更多的人解決生活中的難題吧!
最后,讓學生在動聽的音樂聲中結束這堂課。
說板書設計:
板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看著板書就明白學習的內容及方法,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因此板書力求簡潔、美觀。設計如下。
加減混合。
4+3。
2=54。
2+3=5。
總之,全課程能較好地吸引一年級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讓學生在樂中學,在玩中學。有利于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本節課既重視知識的數學,更注重知識的應用,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鞏固知識、應用知識,有利于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提高今后學好數學的熱情和信心。
本單元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開始學習的。是學生以后學習各種圖形周長計算的基礎,在整個幾何知識教學體系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教材在編寫上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聯系生活,強調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抽象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和應用的過程,讓學生具體感知什么是周長,從而真正理解周長的概念。
學生在學習本節內容時已經認識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并且已經掌握了這些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征。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及各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知道如何測量物體的長度。由于周長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因此在教學時我通過“描一描”﹑“摸一摸”圖形或通過物體的邊線來具體感知什么是周長,從而真正理解周長的概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周長意義里“長度”含義的理解可能會有困難。但低年級學生對身邊的、有趣的學習內容特別感興趣。
因此,我在本課教學中注重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演示、動手操作等生動的學習過程中建構新知。
根據課標中的要求,結合教材特點以及三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認知規律,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能測 1
量并計算三角形、長方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
(2)過程與方法:在“描一描”“摸一摸”等學習活動中培養獨立思考,動手操作的能力;在估腰圍、測腰圍的過程中培養估測的能力,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享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
(1)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周長的含義;
(2)教學難點是能測量并計算三角形、長方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
根據教學內容以及本班學生實際,我在教學中注意創設情境,用觀察演示和動手操作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描一描、摸一摸”等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逐步建立周長的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我在課前準備了各種平面圖形的圖片,多媒體課件 測繩等教具,同時讓學生采集樹葉,準備軟尺,彩筆、直尺。
根據《課標》指出的“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理念,我安排了以下五個環節:
三年級學生對童話故事非常感興趣,因此我創設了森林里舉行“森林運動會”馬上要舉行的是小螞蟻短跑比賽的情境,用三只小螞蟻賽跑的故事作為開頭,投學生之所好,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給整節課起了一個好頭。通過觀看三只小螞蟻爬樹葉的過程,學生清晰的辨析出什么才是完整的一周,為后面理解周長作了有利的鋪墊。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學到的陳述性知識有:圖形的一周是指圖形邊線的起點與終點的重合。程序性知識是:看螞蟻爬的路線,用手指螞蟻爬的路線。
(1)描一描
讓學生用彩筆描出手中樹葉的邊線,并說出打算用什么方法畫。學生描好后選一幅貼黑板上。課件出示小螞蟻說的話,然后問學生:它的話中哪個關鍵詞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周長。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初步建立周長的概念。這時候再讓學生能從我們身邊找些例子說一說什么是周長。
(2)摸一摸
課桌面的邊線
數學書封面的邊線
平面圖形的一周
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從已知的圖形或物體上去找、摸一周,讓學生充分體驗“邊緣”“一周”,豐富了學生的表象,幫助學生建立“周長”這一數學模型,體現了從具體到抽象的設計思路,也使學生初步體會到“周長在圖形上”,使學生在操作中積累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對周長的認識由事物上升到了半抽象,再讓學生去摸一摸,學生對一周這個概念就有了一定的認識。
根據小螞蟻的話:(樹葉)一周的長度就是(樹葉)的周長,學生很容易說出課桌面一周的長度就是可桌面的周長,而可桌面的形狀就是長方形,進而推導出長方形一周的長度就是長方形的周長,學生經歷了從具體的物體抽象出我們學習過的平面圖像,在這樣的基礎上師生小結板書周長的概念: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
這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陳述“周長”,對“什么是周長”的理解有兩次飛躍。第一次是大量感性直觀的知識,結合具體事物陳述什么是樹葉(數學書封面,課桌面,黑板面,長方形,三角形,梯形)的周長。第二次是由具體到抽象,什么是周長——圖形一周的長度。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來,揭示周長的定義,建構新知識。新課程倡導小組合作這一重要的學習方式,這個環節教師組織學習同桌,小組交流,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過程,從而建立數學模型,形成陳述性知識——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
第一關:辯一辯,下面哪些圖形有周長?哪些沒有?為什么?
引導學生根據周長的含義進行討論。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出封閉圖形才有周長。強化學生對周長的概念的理解。
第二關:下面兩個圖形的周長一樣嗎?
讓學生判斷兩個圖形周長是否一樣,強調平移方法,講解測量計算圖形的周長,這是為了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周長的含義,就是一周的長度;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么來解決這個問題的,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促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第三關: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的周長
學生獨立完成,然后說說你是怎么算的,目的是使學生感受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使學生了解學習數學的價值。
通過交流本節課的收獲,激發學生進一步研究周長問題的興趣。使學生獲取的不僅僅是數學知識,而更多的是對數學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數學世界的熱情。引導學生對本節課學習的內容進行回顧總結,幫助學生將零碎的,分散的知識整理成條理的,系統的知識過程,更是學生將所學的新知識內化,與原有知識融合形成新的知識的過程。同時師生,生生間的積極評價,使學生產生獲取知識的喜悅,充滿后續學習的信心。
1.回家量一量爸爸媽媽的胸圍,腰圍和臀圍。 2.量一量一片樹葉的周長。
最后,我再來說一說我的板書:
好的板書就是一個微型教案,我的板書力求重點突出,簡潔明了,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的簡潔美和邏輯美。
3、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意識和合作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4、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等量代換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及應用價值;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
三個情境,前水果交換大會和蹺蹺板游戲突出了等質的兩個量之間的交換,而快樂的餐廳則是等價的兩個量之間的交換。在教學中側重點不同,下面做具體的說明。
情境二:蹺蹺板游戲。首先,是兔子和猴子玩蹺蹺板,蹺蹺板平衡,得到2只兔子的質量和1只猴子的質量,然后,直接引出問題:2只熊貓要和幾只兔子玩才能使蹺蹺板平衡?在這里故意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明確要想解決這個問題,缺少條件,也就是熊貓和猴子的關系。接著教師隨著學生提出的建議,補充條件“4只小猴子的質量和1只熊貓的質量相等”,讓學生小組合作在作業紙上,用比較簡捷的方式,體現等量代換的過程,在視頻展示學生做法后,仍然借助白板讓學生演示代換的過程,清晰明了,并標注算式,將演示過程抽象出算式,指導今后的學習。
總之,在蹺蹺板游戲的過程中,一是重點突出,讓學生尋找、補充缺失的條件,感受要找到必要的等量關系才能進行代換,體會中間量在等量代換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二是學生經過獨立思考,用不同的方式展示出代換的全過程,從不同等量關系入手進行等量代換,展示出學生靈活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重視語言表達、推理說明,通過語言,將操作逐步內化為學生的認知,為建構完整的解決問題的策略體系打下基礎。
《集合》是三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的內容,它主要是介紹和滲透一些數學思想方法,涉及的重疊問題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在本節課前,學生雖然已經學習過分類的思想方法,但《集合》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在這里只是讓學生通過生活中容易理解的例子去初步體會集合思想,為以后繼續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學生只要能夠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就可以了。
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中感受到交集的含義,能借助直觀圖,體驗利用維恩圖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能力目標:通過小組合作設計集合圖的活動,啟發學生對交集部分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創新能力、評價說理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生活情景的課堂再現,讓學生在探究、應用知識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初步學會利用交集的含義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用圖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所表示的意義。
本節課劉老師主要采用游戲法、直觀演示法、講解法、師生合作探究法,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引導學生一步步的深入探究,進而將問題解決,達到教學目標。
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游戲、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動手操作等方法來理解集合各部分表示的意義,根據集合圖直觀形象的解決問題。
1劉老師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的積極性,為學生營造了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利用猜拳和搶凳子的游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集合圖的理解。
2在游戲中引起矛盾沖突,提出問題,使學生的思維世界中出現碰撞,便產生了求知的火花,從而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領悟問題存在的根源——重復。
3借助呼啦圈套小朋友的方法,演示出集合圈的知識,能夠幫助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集合圖各部分所表示的意義。
4借助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的語數競賽活動的情況,讓學生充分探究集合的知識及解決問題的計算方法。
5小組合作,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設計集合圖,進一步加深對集合知識的理解和認識。
6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注重學生思維的拓展,讓學生考慮到集合與集合之間關系的多樣性使所學知識得到了延伸。
總之,數學課不僅是讓學生學數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欣賞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從欣賞和體驗中去感悟數學道理、培養數學素養。本節課學生在學習活動的參與中,真正的做到了自主探索、不斷創新,體驗到了數學學習的快樂與成功。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馮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三年級數學上冊關于“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的課程,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一下幾點:
教師能夠充分利用教材且又有自己的創新,將龜兔賽跑引入本節課中,讓學生感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以問題“誰跑的路程長?”引出本節課的課題,做到了問題導學,引起學生的思考。
設計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紙片,通過測量出每個邊的長度,讓學生自主探究計算周長的方法。通過學生列出的不同計算方法,引導每個算式中不同的數代表不同的含義,最后得出最簡單的一個作為周長的計算公式。
概括出本節課的新知后,首先解決了本節課一開始的龜兔賽跑問題,讓學生解決問題并練習用公式計算。又采取了不同形式鞏固復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判斷中有易錯點和難點,突出了本節課中的重點內容。最后又以計算拼接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的周長提高訓練,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了周長的本質和計算周長的方法,并且強調了重合的邊。
長方形周長公式中小括號的作用,正方形周長和邊長的倍數關系,單位的統一,拼接方法和周長不能相加的原因等等,幾個突出的重點都做到詳細講解和強調,提高學生的認識意識。
對本節課意見和建議:
1、對長方形的周長公式解釋不夠透徹,它是兩組領邊的和或者是兩組長和寬,這一點王老師做到了很好強調和擺圖。
2、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比較可以舉一些實際的生活實例,讓學生感受周長的大小和不確定性,增強學生生活感受意識。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pingyujiyu/12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