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讓教師意識到不同學生的差異性,從而更好地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以下是一些教學反思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能夠通過閱讀這些范文,激發大家對教學反思的思考和研究,為提高教學質量做出更大的貢獻。
小語新課程標準認定,“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而,“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焙⒆拥某砷L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學習,課堂上的收獲實在是微不足道。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決心真心實意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小語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起著重要的作用,必須從小打好寫字的基礎”。我們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忽視了這一點。而新教材已關注到了這個問題,在教材的開始,不再急于講授課文。而是打破了常規,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新學期初,我就注重了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的培養。通過觀察、模仿、練習,教給學生正確的執筆方法和寫字姿勢。利用寫字歌:“學寫字,要注意,頭要正,肩要平,身要坐直,紙放正,一尺一拳要記清,手離筆尖一寸高,寫字認真要心靜”,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新教材旨在使學生不要死讀書,讀死書,而是要把書讀活。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又要提高學生的能力。就拿口語交際這一訓練來說吧,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思維、概括、說話等能力,更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創新的天地,想怎么說就怎么說,無拘無束,暢所欲言。從而也為夯實寫作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在教這類訓練時,要精心組織,重“說”和“演”的訓練。如,我在教第六課《小攝影師》時,根據書上的插圖,實地模擬進行表演,這樣使學生的形象感知變得直觀化。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相互之間對起話來。頭頭是道,不但“說”得到了鍛煉,也使學生感悟了許多道理。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養,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養”的論斷。言盡之意就是說“名師出高徒”。當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會,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開闊視野。有時提出的問題,老師也會覺得束手無策。新教材的內容更是從古到今,包羅萬象。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力爭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在學生眼里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無事無物不曉。要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我認為平時應該多讀書、多思考、多實踐、多總結。
總之,新教材充滿著時代的氣息,內容上的更新,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法上如何去創新。努力幫助學生從小練好語文基本功,為他們全面素質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體現新教材的真正價。
優點:
一、情景劇營造氛圍,注重了濃郁的情感體驗。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情感、態度、價值觀問題一直是一個“霧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教學目標,對一些人來說可能還是一個塊尚未開墾的處女地,本人在這一節課中驚喜地發現,這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千呼萬喚之后終于跚跚而來,我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去感受這道風景的美麗,不論是情景劇的表演、分角色朗讀,還是集體辯論。豐富的情感、明朗的態度、令人深思的價值觀,伴隨著一個個有鮮明個性的發言,匯成一股清泉汩汩流淌,流進學生的心田,也流進我的心田。整堂課,感受到的是心在跳動,情感在流淌。
二、加強互動,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得到培養
在整堂課中,教師一直是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現,為師生互動、生生交流搭建了一個很好的互動平臺。在這些互動中,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真正讓學生在互動中說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情景劇、分角色朗讀、辯論、和家長的對話讓學生的情緒高漲,參與性和互動性被充分激發起來。
例如學生表演和分角色朗讀夠化無聲的文字為有聲的語言,能夠幫助學生深刻體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從而打動學生的情感。還可以進行語言訓練。作品讀得越好,學生就越能理解文學形象理解文學形象并受到感染,由學生結合文本點評,把聽、說、讀、寫的能力的培養融合其中。
辯論的引入激發學生深入思考,點燃了學生創造思維的火花。辯論過程中雙方引經據典,妙語連珠,使整個活動高潮迭起,不時引來陣陣喝彩。講到人物的特點,引導學生學習其寫法;談到友誼,讓學生說出有關友誼的名言警句;說道理解、溝通,讓學生圍繞理解、溝通說一句最美的話或富有哲理性的話。這些都能很好的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 形式創新,課堂開放,寓教于樂
在教學形式上,突破了以課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把文本內容融入人生ab劇的節目形式中,不僅使文本內容富有時代氣息,也為學生營造了真實具體、富有情趣的情境。家長的參與,讓教學過程向家長開放;辯論的引入,讓教學問題開放。在這種情景里,學生不但樂于表達,勇于表達,而且個性和創造思維能力得到了較為充分的發揮。
這使我深深認識到,課堂應該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天堂,學生永遠是課堂的主人,讓他們充分地展示自我吧!只有這樣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才能擁有一方明凈的天空,只有這樣新課標才能在語文教學中成為一面鮮紅的旗幟,只有這樣新的教學理念才能在學生的心田生根發芽,只有這樣素質教育的春風才能吹綠祖國各地,我們才能用雙手去托起明天的太陽,當然,這也為我以后的語文教學注入一股新鮮的活力,我堅信,在我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這股清泉一定會源源不斷地奔涌而出!
不足:
總的來說,這堂課達到了我預定的教學效果。但這節課遺憾的地方也有很多。比如,過于重視過程的水到渠成,使得課堂結構不夠緊湊,有些文本內容給忽視了;有時后,不能從學生的發言中及時發現問題,還欠一定的教學機智。在學生點評表演情況后,讓表演的學生談談自己對文本的情感處理會更好些。在讓學生作出選擇換好座位后應該給學生一定的討論交流的時間。這些都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提高。
同學們的每一句話都像是一個個生動的音符,撥動著老師心靈的琴弦,請讓我們奏出和諧的音樂吧”也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學生不能自主解決的問題,就讓他們合作探討,再不能解決的就點撥,幫助其解決。由于不僅僅是教學知識,還以情感化他們,一堂課下來,我已經與他們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友誼了。
(一)抓住背影、朗讀圈劃。
文章的標題是“背影”,父親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現,可以視作貫穿文章的主線?!氨秤暗谋憩F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寫對象的內在精神”,分析課文時,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關鍵。所以,我通過反復朗讀、圈劃,欣賞歌曲,引導學生體會了父親無微不至的愛,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二)課外拓展、體會寫法。
“細微之處見真情,抓住人物的某一細節,多次展開描寫”,這是這篇散文最大的特色。我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選擇"背影"這樣的角度來命題立意,并用它來組織材料呢?然后小結:抓住細節描寫能達到藝術視角的創新,可以給讀者以自由想象的廣闊天地,并且最能體現父親對兒子的愛。隨后,我發了一片課外閱讀《父親的巴掌》,此文與《背影》有異曲同工之妙。它是抓住“父親巴掌”這一細節來體現父親對我的愛。在課堂中,我緊緊抓住細節描寫這一主線,貫串整個教學,教學思路非常清晰。課內學習、課外拓展,學習的容量增加了,所學的知識也及時得到了鞏固。
(三)連接生活、暢談心聲。
《阿長與〈山海經〉》和《故鄉》這兩篇課文都是魯迅的文章!
魯迅的文章素來以長見多,學生的閱讀能力非常弱,如果把過多的時間浪費在閱讀上,既浪費了課時,同時學生漫無目的閱讀反倒讓學生厭煩!
如何上好這篇長度、深度、難度均非同一般的課文?我決定從“小說三要素”入手,圍繞小說中的人物展開對文章的研究,從尋找人物入手,跟隨人物深入課文,但是課文中關于閏土的描寫文字要多于楊二嫂的描寫文字,雖然學生對閏土比較熟悉,但是對于閱讀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來說,要在一節課內尋找并閱讀完關于閏土的描寫,時間就會相對倉促,因此采用“迂回”戰術,先來了解描寫文字比較少的楊二嫂,有利于學生形成完整的印象。
學生開始很快在文章中尋找楊二嫂的出場——“嚇,胡子這么長了!”
我馬上引導學生:楊二嫂是用她特有的聲音出場的,正所謂“不見其人,先聞其聲”,同時這也是人物描寫方法中的語言描寫,那么,這種寫法并不是魯迅首創的,其實告訴大家,這種寫法就是曹雪芹寫《紅樓夢》中王熙鳳的寫法,王熙鳳在《紅樓夢》中,當她聽說了林黛玉也就是賈寶玉的表妹,賈母的外孫女來了后,遠遠地喊了聲:“我來晚了,不曾遠迎!”這一句話,將王熙鳳在賈府的位置凸現出來,賈母跟前眾姐妹屏聲靜氣,唯有王熙鳳敢這樣出場,其實就是通過語言描寫體現王熙鳳的性格以及她在賈府里“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風云人物,大家可以去看看——(學生們聽的很認真),看來,魯迅老人家用的這個手法不是首創喲!這其實在提醒大家,魯迅的方法是學來的,大家可以試試的。
學生們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學生們圍繞著這句語言描寫開始討論楊二嫂的性格特點……。
很快,學生得出了自己的結論:
楊二嫂說話大驚小怪;
楊二嫂說話大大咧咧;
楊二嫂說話隨隨便便;
楊二嫂說話尖酸刻薄……。
我又繼續引導學生,課文中關于楊二嫂的描寫還有,只不過是采用了不同的描寫方法,同時課文中關于楊二嫂的描寫還有她人生其他階段,大家試著找找。
很快學生將課文中關于楊二嫂描寫的段落全部都找到了。
很快學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很快一節課時間過去了,當學生討論到楊二嫂的變化和那個時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時,這篇文章的主題也就顯得比較容易理解了——故鄉,往往是一個人靈魂的棲息地,但當現實中的故鄉和理想中的故鄉背離的越遠時,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對故鄉的情感和情緒就會糾纏于赤子的內心,這是一種憂郁的美,它會繼續在赤子的內心醞釀,發酵,會外化成另一篇更美的文章!
曾有一位哲人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塞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痹谡n堂教學中教師不是要向學生“灌水”,而是要“點火”,只有這樣教育才有意義。
還有學生說“愚公有點強人所難的,他的子孫也許根本就不想這樣做,他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了子孫的身上,這對他們來說是不公平的”……這充分說明學生對《愚公移山》這則經典寓言故事的實質精神和故事所弘揚的蘊意還不理解。在讀解《愚公移山》這一文本時,教師又不應該帶有太多的情緒與結論,要讓學生讀解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這也是新課程的要求。
就在這時,我針對他們的觀點請出一位學生作出總結:愚公移山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為了家人,更重要的是為子孫后代造福,他的這種利他主義、堅忍不拔的毅力、鍥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而這也正是這則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
課上到這里,學生們能真正地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真諦,而這些是他們自己思考得出的。我在此時也深刻體會到了給學生頭腦中“點燃一把火”是如此的重要。
《周亞夫軍細柳》是一篇自讀課文,這篇課文本來是兩課時上完的,放在一節課上完有很大的難度??梢哉f上《周亞夫軍細柳》這一課時,我的心情是非常忐忑不安的?;仡欉@一課的教學,我覺得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激趣導入。
我用王維的詩歌《觀獵》導入,“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風勁馬蹄輕。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乜瓷涞裉?,千里暮云平?!弊鳛槌跞膶W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這種導入增加了孩子學習的興趣,把孩子引領到課堂的學習中??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边@就告訴我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堂課我很注重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設計巧妙,板書新穎。
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我整堂課教學抓住一個“真”來進行教學設計,周亞夫是“真將軍”!他的“真”表現在哪些方面?作者是如何塑造他“真將軍”的形象的?文中的漢文帝是怎樣的一位天子呢?學生回答之后,我總結:漢文帝是一位“真天子”。這個“真”貫穿了整個課堂教學,也是我設計的主問題。這樣進行教學設計,牽一發而動全身,避免了課堂上碎問碎答,加強了課堂的時效性。這就是全國著名語文專家余映潮老師強調的,在進行語文教學設計時要有主問題意識。
三、
品讀到位,方法多樣。
“誦讀”的要義,是“得他滋味”(朱熹語)?!罢b讀”重在“味(動詞用法)”、重在“玩”(劉勰語),“須是沉潛諷詠,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朱熹語)。
“非讀無以成課堂”,我很好地做到了文言文要在朗讀中教學這一要求,剛開始讀了三遍,后面在品讀的時候又增加了個別讀,全班讀,最后再讓學生讀作品《史記》的介紹??梢哉f,讀是貫穿了這節課的始終的?!白x書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四、教學環節層層推進,環環相扣,重點突出。
我這節課設計科學合理,容量適當,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這節課分為六大塊:導入新課——文言文知識檢查——自由朗讀,整體感知——品味朗讀,感受形象——作家作品介紹——布置作業。這六大塊中,又把“品味朗讀,感受形象”作為重點,讓學生品讀了周亞夫真將軍的形象并明確了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作為一名教師,我覺得我很好地把握了教材,對文本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做到重點突出,各流程推進非常自然。
五、教授文言文知識扎實。
我先詢問學生在預習過程中不會解釋的詞或者不會翻譯的句子,并給予解答。之后,我又用檢測的方式檢測了學生一詞多義和難句翻譯的掌握情況。這樣學生基本上就可以掌握文章大意了,這也為后面品讀課文做好了準備。
岳陽樓為湖南岳陽城西門城樓,它屹立洞庭湖畔,枕巴山,瞰洞庭,一派虎踞龍盤之勢。岳陽樓與湖北黃鶴樓,江西滕王閣并稱江南三大名樓。李白,杜甫,李商隱、劉禹錫孟浩然等著名詩人都曾登樓吟詠,留下墨跡,岳陽樓因此名聲益大。宋慶歷六年,范仲淹受好友滕子京之托,作千古傳頌之《岳陽樓記》,當真是樓因文馳名,人因文不朽。學過此文的人無不出口成誦。也是《新課標》規定的中學生必學的五十篇古詩文之一。怎樣讓學生學好這一課呢?我是這樣做的。
一、在學習本文之前,先把本文的重要性講給學生,以期引起學生對本文的高度重視,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
二、教學過程中的三個“加”
所謂三“加”就是加大對課文朗讀的力度,加強對課文翻譯的準確性,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明顯加大朗讀的力度,范讀,自由讀,個別讀,齊讀,我毫不吝嗇課堂上的時間。在學生讀熟課文的基礎上,疏通文意。先讓學生結合課下注釋以及手頭資料討論,然后再提問,完善后出示譯文,譯文是我結合教材、教參、還有其他資料精心整理出來的,相對來說,比較直接,比較準確,比較好理解。疏通完文意,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再把這篇文章作為現代文分析,結合考點設計一些問題,如: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古仁人之心是什么,千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是什么等等,把文言文當做現代文來講,也是中招考試的一種趨勢。
食不給,啖粥而讀,五年未嘗解衣”,作者苦難的童年和年輕時的刻苦學習精神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德育教材。在分析作者的性格時,他那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曠達胸懷與崇高的憂樂觀,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即使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四、難以排解的郁悶。
學完這篇名篇,我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如果說加大讀誦的力度和德育還算是素質教育的話,那么,對課文逐詞逐句的講解,要求準確無誤的翻譯,無疑還是應試教育的味道太濃,有?!缎抡n標》的要求。在當前以應試教育為主卻又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情況下,文言文到底該怎樣教?我小心翼翼的走在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中間,究竟該何去何從,我猶豫難決,彷徨不定。
。
工作這么多年,總結寫了無數。沒有認真反思,基本都是應付。
我沒有荒廢一節課,每一節課都用心去上了。盡管水平有限,不能和名師相比,但我努力朝他們的方向行走。講課文,講題,講作文,忙得不亦樂乎。背誦默寫,朗讀預習,每一節自習課都安排得很充實。
課文是語文教學最重要的載體。從初二階段開始,我逐步認識到挖掘課文內涵的重要性,一點一點嘗試按照自己的理解分析課文。我尊重教參,但不迷信教參。我不是一個精細的人,有的課文上得拖泥帶水,如小說和古文,還有著名的散文,有的上得浮光掠影,如那些自讀課文。這樣做其實不太合適,后果就是別說學生,就連我對有些文章都是印象模糊。講課文基本上是按照文體的要求安排教學環節,小說就按三要素進行,議論文也是,記敘文就按六個要素來,說明文就按說明對象、說明方法、說明順序、說明語言這幾個板塊進行,散文就按瀏覽、寫景或事情的發展順序講解。這樣難免會造成學生思維的固化,但初中階段這樣做,我想最起碼要讓學生知道每一種文體最基本的東西在哪里。上課我講得多,學生說得少,甚至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都很狹隘,這是一個缺陷。原因是缺乏耐心,學生思考不到位我就著急。在古文和小說上花的時間多,是想讓學生一輩子記住這些文章和文章里的人物,再過幾十年還能背誦《出師表》《岳陽樓記》,還能想起變色龍、孔乙己、閏土和楊二嫂。有些文學作品不是當時能體會到其文化價值的,需要很長時間的人生積累?;蛟S很多年后某一天,學生在看到浩大的水面時,能說“‘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就是這番景象!”,在見到一個尖酸刻薄的人時,會想到“楊二嫂就是這幅德行?!蔽乙恢卑颜Z文學習指向學生的一生。課堂上經常問的問題是“你體會到了嗎?真的體會到了嗎?”語文,體會、領悟、感受更重要,所以有時候一句話、一個詞、一個字就品味半天。當然,很多時候只是我和少數幾個學生在自我陶醉,大多數學生感受不到,這不能責怪他們,沒有興趣,就不會調動自己的情感和積累去體驗。這三年的語文課,我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激發興趣,讓他們喜歡語文。
語文的練習題很多,但我不太重視課后題。講學習資料(如《導學方案》)上的題,也是側重于講課外的閱讀語段。有些語段受時間限制講得很快,大約十幾分鐘。有的講得很慢,主要是這些文章很美,講題之前先品味一番文章,用的時間自然就多了。我發現,仔細品味過的文章,如《豌豆要離開溫暖的豆莢》、《我在》、《春之懷古》、《摳王》等等,學生不一定記得后面的題是什么,但對文章印象很深,原因是他們對這些文章有興趣,有感悟。畢竟不是作為講讀文章出現在課堂上,那就只能細讀一兩遍,我將文章中出現的比較明顯的寫法、修辭、用詞等交代給學生,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以后在閱讀文章,尤其是考場文章時能形成條件反射似的思考。講后面的問題主要側重思路,抓住關鍵詞,不太過于講究學生怎樣用這些關鍵詞組織語言。我尊重答案,但不迷信答案。對于開放性的試題,教給他們最簡便最有效的方法??雌饋硭坪鯖]有問題,但事實是學生的閱讀水平還是不高,不光是做題水平不高,今年模擬考試就有學生反映說讀不懂文章。真讓人泄氣。我想原因還是,我直接告訴學生的多,讓他們自己分析得少,問題在學生身上,原因在老師這里。
寫作真是個難題。初一時,我曾設想,按照一個長期的規劃來訓練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例如寫人,將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細節逐一訓練。但我是個沒有耐心的人,總是急于求成,沒有心思長時間分階段做一件事,所以學生的寫作基本上是放任自流。我沒有專門的寫作指導課或講評課,對寫作的教學總是與課文的講解聯系在一起,這篇文章的結構或者某種寫法怎么巧妙,你能怎么用,至于他們用不用,我沒有追究。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初一時,我要求做摘抄,經常檢查。從初二開始,我主張寫周記,每一次都親自批閱,一直堅持到中考前最后一個星期。當然,上初三后要求就不太嚴了,堅持寫到最后的只有20幾個人。我運氣好,遇到了幾個很有寫作天分的人,大多數是女生。她們每一次的周記都寫得很棒,寫景很美,抒情很細膩,敘事有波瀾,是她們讓我堅持到底的。這些周記豐富了她們的生活,積累了寫作素材,模擬考試經常見有學生的考場作文就是周記的內容。有一位女生將一篇周記作為征文交上去,還得了去年“中華誦”作文大賽全國一等獎。更有意義的是,有些學生因此養成了良好的表達欲望和表達習慣。我不指望有學生當作家,只是希望他們能把寫作當成一種生活方式,在想說的時候能說出來,想寫的時候能寫出來,就行了。三年要寫很多篇作文的,我曾想讓學生把自己的得意作品打印出來,我們集結成冊,起個名字,寫上序言,會很有意義的。但準備了很長時間,最后由于各種原因不了了之,挺遺憾的。
沒有閱讀,就沒有寫作,我曾把自己買的幾十本雜志發給他們,周末回去看,究竟看了沒有,我也不知道,只能說這種愿望是好的。我特別希望我的學生能優美地朗誦文章,也專門進行了訓練,平時上課也要求,但就是不行?;蛟S是我過于嚴厲,學生膽怯,放不開。我對學生書寫要求比較多,從初一就開始,練了一年字,課外寫,課上寫,但由于沒有強有力地狠抓,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字寫得不理想。有時候布置寫的小片段練習,時間緊了就忽略了,事情多了就忘了。此番總總,根本原因是我的性格所致。
我總是希望學生在以后的學習或生活中,能用上我教的知識或方法,所以我做了很多嘗試,盡管有的虎頭蛇尾,無疾而終,但我還是希望他們將來能想起我告訴過他們的東西。
三年,一千多天,很多零散的記憶拼不出完整的版圖,那就讓它們永遠沉淀在記憶里,時時提醒我們,那些路,我們曾經走過,那些事,我們一起做過。而我,還有一個兩個更多個三年要經歷。人的成長是一條沒有終點的路,我還在路上,希望接下來自己能改變,把事情做細做長做好,不為別的,只為學生,只為語文。
遂以此文,紀念三年語文課。
戲開臺之前,總少不了激越的鑼鼓,以壯聲勢,吸引觀眾。老師上一堂課,就如演一臺戲,也需要有個精彩的開頭,去撥動學生的心弦。精彩的開頭,如同橋梁,聯系著舊課和新課;如同路標,引導著學生思維的方法;如同序幕,預示著演出的高潮和結局。學生能否在整節課上獲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在新課引入中的教學設計的合理程度,一個好的初始問題是支撐和激勵學生學習的源泉,是培養學生學習自信心,積累經驗和發展探求能力的重要方式。
1、課堂引入在內容上要具有科學性、關聯性;
2、課堂引入在認知上要講究啟發性、直觀性;
3、課堂引入在形式上要體現新穎性、趣味性。
1、情境(氣氛)引入法
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可根據教材的特點,利用幻燈、掛圖等直觀教具,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渲染課堂氣氛,使學生的學習情緒迅速達到最佳狀態,并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就會引起思想共鳴。
2、設疑(提問)引入法
根據學生愛刨根問底的心理特點,教師可依據授課內容,抓住關鍵,巧妙設置疑問,提出學生感興趣而又一下子難解決的問題,以造成一種急切期待的心理狀態,引起學生思考,吸引其注意力,讓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
3、故事引入法
針對學生愛聽有趣故事的心理特點,適當講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故事、寓言等導入新課,這種方法,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擴展思維空間,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在興趣盎然中聽故事、學知識。
4、開門見山法
直接告訴學生本節可學習的任務,明確學習的方法,直接向學生提出探索的目標,使學生萌發學習的欲望,學生與教師在心思上取得了同步,為學生學好新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較適合全新的概念或理論課。
5、演示引入法
演示引入法是對難以理解的地方,采取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演示,吸引學生自覺地把握學習內容,化難為易,達到理解之目的。使學生在觀察、想象中,學習興趣油然而生。這樣不僅能陶冶學生情感,還能使教者、學者、教材三方面的情感融為一體。
6、表演引入法
將表演帶進課堂,使學生進入文中的角色,引導學生與作品中的人物、動物進行心理互換。課堂上定會笑聲、掌聲不斷,充滿快樂氣氛,學習就不再成為學生的一種負擔。
7、實驗引入法
實驗學科有眾多概念、理論的建立,變化規律的發現和應用,均建立在實驗基礎上。按照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辨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實驗引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引入的實驗直觀性、趣味性和淺顯易懂,使實驗引入法成為認知領域一大舉措。
8、路障引入法
學生對某一現象或某一規律缺乏正確理解時,教師有意設置路障,使學生陷入“圈套”,回答問題自相矛盾,從而激發學生思維的浪花,為解決矛盾而進行新課的學習。這樣引入新課的教學,學生思維活躍,興趣較濃。
9、求異思維引入法
由教師提出與新課內容有關的現象或學過的知識,喚起學生的回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新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功能,由此及彼地展開聯想,啟發學生探索新知識。
10、復習引入法
針對性地復習上一節課的有關知識,再有機地導入新課,從而起到承上啟下,有目的地銜接知識鏈的效果。
11、類比轉化法
移過程,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誘發創造性,獲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應用橫向、縱向的比較,形象直觀,對比強烈,既可以使知識系統化,又可以培養學生歸納、分析、鑒別能力。
引入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也沒有固定的格式和一成不變的套路,要隨文相機而定。但是許多有經驗的老師,走進課堂講的第一句話,發出的第一個信號,做出的第一個動作,都能先聲引人,先聲奪人,先聲服人,好像一個高明的琴師那樣,撥弄琴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一開始就能抓住學生的心。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1、引入期初始問題的形式
初始問題的形式是多樣化的,它可以是一些現象或數據,需要經過觀察、實驗、歸納得出相應的結論;它可以是一個開放式問題,條件或結論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和變通性;它可以是一個背景豐富、解法多樣的問題,有充余的空間讓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尋找解決的方法;它可以是一種情景,其中隱含的教學問題是靠學生自己去找出,求解并作出解釋,等等。
2、引入期初始問題的基本要求
同一個教學內容,認識程度、思考角度與經驗背景不同,可能會出現多解多樣的初始問題,一個好的初始問題應具有以下一些基本要求。
(1)引入期是舊知識到新知識的過渡期,問題設計必須切合學生認知基礎,緊扣新內容,才能實現這個過渡。
(2)問題設計必須為學生開拓出探求空間,使舊知識到新知識的過渡是在學生自身的探究過程中逐步實現。
(3)能激活學生原有的情感結構和認識結構。
(4)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有聯系,學生有條件,有可能去思考和探究。
(5)有新的要求,使學生能簡單地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解決。
3、設計初始問題的幾個做法
(1)操作領會,直觀反映。發揮學生的知覺系統的作用,除了用眼睛看之外,還需要用手操作,這樣既有助于辨別的精確性,也有助于知識的保持,從而使嘗試成功得到直觀的反映。
(2)生活實例,活潑思維。教材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因此借助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實例引入新知識的教學,能活潑學生的思維,有助于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利用遷移,調節知識的結構。在學習過程中原來學到的知識必將對后繼知識的學習產生作用,因此,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教師必須探明這一點并據此做好“引入”設計。這樣學生學得輕松,有水到渠成之感。遷移的結果有利于學生知識的牢固掌握。
(4)提供類比材料,引導猜想。類比是科學研究中普遍使用的方法之一。教學中有不少概念、性質、定理都是從類比推理中發現的。因此,在新知識引入中選用可以與它類比的材料,讓學生進行猜想,將有利于學生發現能力的提高。
一節課的課前引入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入的恰當,還要注重對所選材料的運用,更要把抽象概念轉化成形象的事物,這樣學生學起來就更加感覺到有趣味了,從而也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
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
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老師們廣泛采用。那種人人參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享受與啟迪。
實施合作學習是有一定條件的,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為前提。
而時下不少教師片面地理解合作學習,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做無用功的甚多。在學生沒有充分閱讀、思考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學習,由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不深入,認識也不很深刻,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這樣的合作只是為個別優生提供展示的機會。有的把合作討論當作學生活動的唯一形式,一堂課下來,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師不管在公開課還是平時教學動輒就安排四人小組討論,不管內容有無討論的必要,有些甚至一節課討論到底。也有的教師讓學生合作學習,但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看到一兩個小組有結果就匆匆收場,完成一次合作。以上種種的合作學習,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質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師沒能真正理解合作學習的含義,未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系。
當前我們教師應當警惕的是,在閱讀和作文教學中存在盲目追求新異的現象。特別是在閱讀教學中。不是想法、說法越新越好,越與眾不同越好。關鍵是要說真話,說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推進初中語文課程改革的和諧發展。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動力。上課伊始,我出謎語讓學生猜,學生在猜出謎底收獲成功快樂之時出示課題,讓學生結合課題質疑,喚起了求知的積極性。接著告訴學生答案就在課文中,學生想一探究竟,迫不及待捧起書,教室響起了朗朗讀書聲。
二、結合生活,識記生字。
語文來源與生活,反映生活,生活本身又蘊涵著豐富的語文知識。生活與課堂密不可分,讓學生在生活中識字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加識字量,鞏固在課堂上所學生字的有效途徑。當學生讀一遍課文回答:“誰在畫風?”時,我出示文中插圖,采用與他們打招呼交朋友的方法,記住“宋、濤、”等六個字。學生在問好中認識了生字后,學生做青蛙跳傘的游戲檢查生字讀音。輕松愉快的識字氛圍,學生學得快,記得牢。
三、抓重點詞句,以讀為本。
《畫風》一課,內容淺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理解、感悟、思考。以“三個小朋友是怎樣畫風的呢?”為主線,學生帶著問題讀,并動手劃出相關句子。通過飄動的旗子、彎彎的小樹、斜斜的雨絲,讓學生去感悟風的存在,找到風的影子。并相機指導朗讀,讀出趙小藝的自信,陳丹、宋濤的興奮、驚奇。在多次閱讀中,讓學生理解宋濤、陳丹、趙小藝動腦筋學畫風的過程。認識到風與其它事物之間的聯系,懂得遇到問題要善于動腦、學會合作、勇于創新。這一過程提高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空間。
四、讀寫結合、訓練寫作。
我合理地利用課文中三位小朋友通過動腦筋畫出風的故事,提出“你會畫風嗎?你想怎樣畫風?”的問題,鼓勵孩子們積極開動腦筋,把自己在生活中觀察到的風中的景物說一說,畫一畫,孩子們畫出了彎了腰的小草,飄在空中的氣球,被風吹起的花裙,煙囪上歪了的煙等等,每個同學都能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表達不同的內容。尤其優先讓后進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圖畫,既滿足了學生口頭表達的欲望,同時使每個學生(尤其是后進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很好的訓練和發展。
課堂教學改革是新課程實施的關鍵。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出活力,涌現出一大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奮。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發現不少老師的課堂“創新”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形似神異,貌合神離,徒有形式,沒有實效。筆者認為表現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與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边@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熏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于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可時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后、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么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說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
因此,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為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扎扎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于扎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
二、強調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過短暫的困惑后馬上接受下來并付諸實踐: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嗎?于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愿意看到的現象:老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哄哄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說有創新。課堂上教師淡化出場,一切讓學生自己說了算。如在文本的誦讀與理解中,在沒有充分引導虛設情境的情況下讓學生“想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交流讀書感受”,而教師又不能及時發揮主導作用,一堂課給學生大量的時間自讀,終結是:甲也正確,乙也不錯,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課學生跑野馬,想說啥就說啥。一節課上完了還弄不明白老師想在這節課上完成什么任務,達到什么目標。
教師引導孩子積極發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語文教學長期的“多樣性”“模糊性”“獨特性”會給學生什么樣的影響?”長期“不假思索地說”,“無根據地說”,“任意地說”,“編造著說”,“不負責任地說”,致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新的誤解,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表面上獲得了自由,實際上卻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課堂高效,學生的“自主”一定要與教師的“主導”有機結合。教師要具備在課堂上進行“二度備課”的能力。
三、鼓勵合作學習,但不能忽視獨立思考
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老師們廣泛采用。那種人人參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享受與啟迪。
實施合作學習是有一定條件的,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為前提。而時下不少教師片面地理解合作學習,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做無用功的甚多。在學生沒有充分閱讀、思考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學習,由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不深入,認識也不很深刻,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這樣的合作只是為個別優生提供展示的機會。有的把合作討論當作學生活動的唯一形式,一堂課下來,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師不管在公開課還是平時教學動輒就安排四人小組討論,不管內容有無討論的必要,有些甚至一節課討論到底。也有的教師讓學生合作學習,但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看到一兩個小組有結果就匆匆收場,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學習中,還經??吹饺缦聢雒妫?、小組中有一個成員在權威地發言,其他成員洗耳恭聽,匯報時當然也是小權威的“高見”。2、小組成員默不作聲,自己想自己的。3、小組成員熱熱鬧鬧地在發言,但沒圍繞主題,討論時氣氛熱烈,卻沒解決實際問題。以上種種的合作學習,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質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師沒能真正理解合作學習的含義,未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系。
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語文課“心動”比“形動”更為重要,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語文課堂只能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語文課。
我們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啟發,共同探究,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只有在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才能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因此,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一要組織好學生自學,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二要組織好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技能,教給合作的方法,重視對合作學習的.評價,做到互動學習與個別輔導相結合;三要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全面實現教學目標。
四、倡導探究性學習,但不能無度開放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升華認識,學會學習。
課堂上探究性學習主要體現在探究性閱讀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本的深層含義進行開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閱讀活動。語文的探究學習不同于科學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講究科學性,隨意探究只會浪費時間。但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發散思維,不注重整合和優化,開放無度,天馬行空。如有一位教師執教《三峽》時給學生提出了如下探究問題:1、在三峽地區我們國家正在建設一個什么工程?2、就你掌握的資料看,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3、這一工程對三峽地區的生態環境有何影響?4、假如爆發戰爭,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隱患?5、你知道我國黨和國家三代領導集體是如何關心和重視這一工程的?這幾個問題在師生的互動、交流、爭論中占了整個課堂的三分之二。這樣的“探究”看起來有“深度”和“廣度”,也很“開放”,但實際上是曲解開放,遠離文本,喧賓奪主,本末倒置,將語文課上成了“資料課”、“環保課”、“綜合課”。
閱讀是富有個性化的行為,閱讀過程充滿了創造。閱讀教學應該依據教材內容設計開放性的話題,培養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個性閱讀能力。教師在進行開放性教學時要把握一個度:開放要有利于師生在閱讀實踐中與文本發生深層的有價值的對話,有利于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有利于進行科學方法、健康情趣、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的滲透,有利于學生體驗母語的優美和運用母語的實踐。
五、倡導對話,但不能遠離“根本”
對話既是一種教學方式,更是一種師生關系。(李鎮西)
《語文課程標準》引進了“對話理論”,認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
下面是一位教師在教學《三峽》設計的“對話式閱讀” 教學與過程,就較好地體現了對話式閱讀的內涵與特征。
1、創設對話的良好氛圍。(1)可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三峽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飛奔的船只和凄異的猿嘯等自然風景,引領學生親歷課文意境;(2)還可以利用課文配樂朗讀,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意韻之美。
4、培養學生在對話中的創造性。譬如:通過討論"我們今天應當怎樣開發和利用三峽?"這一問題,在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可見,真正的“對話式閱讀”應該是對話主體間視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對話主體各自向對方的“精神敞開”和“彼此接納”。
而實踐中,有的教師對“對話”的內涵理解不透,認識膚淺,甚至歪曲。課堂上貌似平等的對話,但實際與《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對話還有不少距離:一是話語霸權嚴重,對話機會不等。課堂教學中一部分學生成為對話的貴族,一部分學生淪為對話的奴隸,師生的對話成了“課堂上的孤獨行為”。二是注重發表和說話,忽視傾聽和交流。學生間不能夠有效地通過對話互相補充、共同提高,教師也難以及時抓住對話中閃現的教學契機。三是不重讀書,只重對話。往往學生只讀了一兩遍書教師就展開議論、組織交流,導致對話的質量不高。四是對話到底,方式單一。整堂課一個討論接一個討論,一個交流接一個交流,學生個體閱讀、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太少,特別是學生的默讀、靜思、寫作時間多被擠掉,最終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真理向前邁一小步,就會變成謬誤?!?傳統語文教學的弊端必須革除,但我們不能矯枉過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在新課程的語文教學改革實踐中我們只有不斷地深入學習,冷靜地思考,不斷的反思,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的走進新課程。
注:查看本文相關詳情請搜索進入安徽人事資料網然后站內搜索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現今,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逐漸發展了自身的大眾化特點,在整個教育系統中占有非常獨特的重要作用。近些年來,由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沿襲傳統的教師教育課程模式,導致了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積極性難以提高,由此可以看出,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學生在語文知識方面上的需求。目前,教育新形勢背景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已經逐步被引入到學校的教育章程之中,基于這種現象,我們不難看出,小學語文課堂的改革在教育新形勢的背景下正在展現出其良好的發展前景。
(一)實行人本管理的課堂管理方法
所謂的人本管理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際就是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氨尽痹谌吮竟芾碇袑嶋H有兩方面含義,第一方面,目的和中心,也就是指學生本身是管理活動開展的主體,一切管理活動都要以學生為核心來開展,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主要前提。第二方面是根本的意思,也就是說學生本身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根本。所以,人本管理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中心是讓學生得到全面的解放,包括學生的思想、性格等方面,意在以學生為中心,關心學生、尊重學生、培養學生。學校在實行人本管理時,首先要確立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導地位,繼而圍繞學生開展一些良性的活動,并且通過這些活動,以較小的消耗獲取盡可能多的實際效果,達到完善學生品格、增強學生基本素質的最終目的。
(二)對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
想要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首先主要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靈活運用課堂,增添小組討論形式,運用啟發式教學模式,開展小學語文課堂辯論形式,促進學生主動投身于小學語文課堂教育中來。其次,必須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地位,并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以指導學生學習為重點,在教學內容中增加最新的現實生活案例,在教學方式上引領學生學習。同時在課上多注意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靈活地運用教學技巧,充分活躍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氛圍,把學生放在教學環節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式。
(三)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
要想改變傳統單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法,可以運用多樣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對小學語文學習的興趣,還可以開展熱點話題討論,并組織小學語文小組討論會,增加團隊合作精神。在課堂教學中多選取貼近生活的小學語文內容相關的典型案例,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與此同時還要適當地活躍課堂氛圍,改變傳統的嚴謹教學風格,幽默和輕松的氛圍更容易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教師要注重多種教學方式的綜合,可以運用多媒體數學,例如可以將現實生活中的案例用畫圖的形式展現出來,進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四)建立適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評價體系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否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需要有一個合理的課程評價體系做標準。傳統的原有課堂評價體系無論在評價主體上,還是在評價的客觀性方面,都相對不科學,無法適應新課程改革下小學語文發展的要求。因此,建立適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評價體系對于促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發展尤為重要。新形勢下,小學語文課堂評價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課堂評價體系要符合課程發展的要求。第二,課堂評價體系的參與者既要包括評價體系的研究者、教育管理機構,又要包括一線教師、學生和學生家長。評價體系要和小學課程教學的發展相適應。第三,課堂評價體系要不斷地與時俱進,不能一成不變,只有這樣,才能為課堂教學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更有效的參考。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主要以提高學生的本身素質為目的,使其具有正確的生活觀念和健康的心理,同時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個人素養,從而促進其在身體與心理上的良好發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不僅在客觀上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素質的提高,豐富了學生的內心情感,還拓寬了學生在學習知識方面的視野,使學生的日常生活變得多姿多彩,并且對豐富學生文化內涵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全面推進學校各管理工作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打開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隨著新教改的實施,素質教育的不斷貫徹落實,語文教學也在發生著不斷的變化,我們在教學研究過程中,更應向向課堂40分鐘要效率,教師在課堂上的更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老師講的再好,學生在課堂上不注意聽,講了等于白講。在課堂上,我非常注意觀察學生,從他們的眼神和精神狀態,我能了解他們對教學是否感興趣。我會及時靈活的調整教學,同時也能促使我更努力、認真地備課。
對于上課愛走神的孩子,我在課堂上注意觀察他們的表情和眼神,感覺他們又走了神,我會請他們重復上一個問題,或立刻點名說出來。在課堂上我常使用這個動作,一跺腳或一拍手點某人的名字,讓他專心聽講。
六年級的學生,愛當小老師,也能當好小老師。在課堂上我注意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對于有人懂得問題,就請他來講,這樣同學們聽得更認真,也更樂于接受,同時也促進了他們的求知欲和進取心。
課堂上學生是主人,六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尤其是字詞等基礎知識,同時教師對重難點的點撥也是非常中要的。
課堂提問是教與學相互溝通的一座橋梁,是教師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一個途徑,也是教學效果優劣的一個側影。這就需要教師課堂上提問學生必須從實際出發,以科學的、藝術的方式、方法處理好學生回答教師所提問題。
1、教師提問要有可知性
古語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教師所提問題必須是學生應該知道的,那些超出學生應知范圍的問題,教師課堂上最好不要提問、否則,學生回答不上來,當眾出“丑”,教師尷尬,課堂氣氛受到影響。對于那些課堂上不專心聽講的學生,教師有意“亮相”,最好也不要采取這種方法。教師應該提學生需要掌握的或是所學知識的拓寬和發展這方面的問題,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把教學引向深入。
2、教師提問要有誘導性
教師提問的語氣要有誘導性。有些提問,教師對象明確,時間處理得適當,但學生還是回答不上來。有的教師認為,學生回答不上所提問題,就是沒掌握知識。其實不然。有些學生對教師所提問題,一時理解不夠,不能正確回答,又不敢回答,故而回答不出來。這時教師要用一定的語言加以誘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的思維,能在教師的誘導下,發揮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學生定會從迷霧中解脫出來,一展風姿回答出教師所提問題。
3、教師提問要有明確性
教師提問的明確性很重要。教師是讓全體學生齊答,還是讓部分學生回答;是讓張三回答,還是李四回答,一定要對象明確,方式明確,否則學生不能同教師相互配合,課堂氣氛活躍不起來。小學生回答對象不明確這種形式的問題時,比較容易同教師配合,但方式不明確,回答也是七嘴八舌,教學秩序混亂。
隨著教改的不斷深化,相信語文教學也會隨之更上層樓。
這學期來,我校推行高校課堂,作為教育工作者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我個人認為課堂教學改革要根據所教學生的特點,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發揮自己的固有優勢和自我風格,構建適合自己的課堂教學模式,也就是所謂的教學風格。
在教學設計中我深入鉆研教材,從教材、教學條件和學生實際出發,精心設計過程,構建一個優良的、有利于激發學生積極情感的教學環境,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動”起來,創造一個愉快的、歡悅的氣氛,提供一切可能誘發興趣的條件,使學生提高興奮度,增強求知欲,讓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學生在學習中得到審美的快感,從而興趣盎然的學,汲取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提高素質。其次,要不時地創造條件,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嘗到學習“甜頭”,從內心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從而逐步養成自覺主動學習的習慣,發展學生的創造力。一節課的成功之處在于,設置一個個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我實驗探討,生生相互討論交流,分析形成結論,學生學習興趣濃,自主空間大,不受條條框框的限制,廣開思路,大膽創新,把學習的壓力變為動力,整個學習過程充滿了生機和活力,使學生的學習完全成了自我鍛煉,互助研究的過程。
處理好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適時調控,師生共同研究、共同發展的新型師生關系。學生的能力是在自我活動和實踐中得到鍛煉和發展的,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任何高明的教師也無法代替。為此,教師應充分掌握學生的學情,精心設計學生的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智慧,啟發學生思維,給以足夠的時間,引導學生閱讀、查資料、動腦思考、動手操作、集體討論、自我展示、及時反饋信息、及時調控,使師生、生生合作和諧、默契,以實現課堂教學的優化。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復雜性活動。在我校倡導的高效課堂的改革下,作為語文老師,如何才能真正理解高效課堂并真正實現高效課堂呢?通過學習與實踐,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對高效課堂的幾點淺薄的認識。
一、課堂導語設計的有效性。
在我校的高效課堂模式里,導入是一個重要步驟,而我也覺得導語的設計是否有效,往往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成功的導誤必須做到以下幾點:1、激發興趣,設置懸念孔子曾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毙W語文教材的課文內容很豐富,在設計導語時首先要考慮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拓展學生的`思維時空,使學生處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憤”“悱”之中2、突破重點,切忌生硬導語設計切忌“作者生平”、“時代背景”、“中心思想”等內容的簡單羅列,過于冗長機械的導語,除了有喧賓奪主之嫌外,還容易使學生疲勞、厭惡甚至注意力不集中。
語文是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的能力和語言學問及文化學問的統稱。而在我看來,語文不只是一門學科,一種能力,更是一門藝術,一門科學。語文以其個性的魅力深深地吸引著我。出于對語文的酷愛,我挑選了做一名語文老師。
在多年的教學中,通過不斷的實踐與總結,我對于語文的教學有著些許的心得與感悟。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與學是互為對象和前提的。傳統教學中,教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還記得擔任語文教師的初期,由于沒有閱歷,向來堅持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教學成績的反應,發覺這樣教學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于是,開場嘗試新的教學辦法。課堂是教師與學生的交集,因而,對于課堂的支配和掌控是教學的重中之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不只是教學地位的轉換,而是對于學習的看法的轉變。學生不再將自己置身事外,而是以課堂為己任,這樣才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基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看法,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成績。因而,在詳細的教學過程中,我認為必需做到下列幾點:
1、抓住教材中重點的學問點,引導學生緊緊圍繞這些重要的學問點去思量問題,使學生有明確的學問追求目標。
2、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特殊要注重學問與現實的社會現象和生活密切結合,讓學生感觸到自己如今學的是實用的,而不是浪費時間的隨波逐流。
3、讓學生在課堂里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時間與空間,所以在對課堂的支配上,要賦予學生肯定的時間。
4、做到教師引導與學生思量相結合,靜與動相結合,學問理論與實際操作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限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成為學生的舞臺。
談到創新能力,這其實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課題。我們從生活中的各行各業中,以及國內外的溝通與合作中,都可以看出創新的重要性。而創新能力的培養便成為了培養學生的又一重要任務。實際上,每個學生都是創新的小能手,只是在年復一年的學習中,同化了主意。而教師要做的,不再是統一學生對事物,對課文的理解,而是,鼓舞他們大膽的想象,跟著感覺去描繪自己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我常常會因為同學的不經意的一個主意,而引起進一步的思量,從而體會出先前未曾體會到的涵義。這其實也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同時,也開辟了教師的思維。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詳細要做到下列幾點:
1、創設民主的氣氛,誘發學生的創新思想?,F代教導理論認為老師與學生的教導交往最基本的是二者作為完好的人與人之間理解與交流,是人和人心靈的最奧妙的互相接觸。教師應當與學生零距離接觸,和學生建設民主和睦的關系。這樣才干營造出一個和睦輕巧的學習氣氛,學生形成主動、豐盛的人生看法與感情體驗,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歡樂,體驗到學習過程中的平等、民主、敬重、相信、友善、理解等。
3、引導學生大膽質疑,是創新的重要伎倆。語文教學中,主動培養學生的好奇心,熱烈鼓舞他們主動思量,引導大膽提出疑問,是培養創新意識新能力。的一個重要伎倆。
4、培養學生發散思維,是創新的關鍵。
以上是我通過教學實踐的些許心得與感悟,覺得語文的教學,其實是教師與學生心靈的交流,在教學中,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我會通過不斷摸索,和與其他教師的溝通來逐步完美自己的教學辦法,提高教學能力。因為酷愛,所以我信任我可以做得更好。
課堂教學改革是新課程實施的關鍵。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出活力,涌現出一大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奮。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發現不少老師的課堂“創新”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形似神異,貌合神離,徒有形式,沒有實效。筆者認為表現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與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边@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熏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于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可時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后、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么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說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
因此,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為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扎扎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于扎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
二、強調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過短暫的困惑后馬上接受下來并付諸實踐: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嗎?于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愿意看到的現象:老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哄哄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說有創新。課堂上教師淡化出場,一切讓學生自己說了算。如在文本的誦讀與理解中,在沒有充分引導虛設情境的情況下讓學生“想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交流讀書感受”,而教師又不能及時發揮主導作用,一堂課給學生大量的時間自讀,終結是:甲也正確,乙也不錯,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課學生跑野馬,想說啥就說啥。一節課上完了還弄不明白老師想在這節課上完成什么任務,達到什么目標。
教師引導孩子積極發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語文教學長期的“多樣性”“模糊性”“獨特性”會給學生什么樣的影響?”長期“不假思索地說”,“無根據地說”,“任意地說”,“編造著說”,“不負責任地說”,致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新的誤解,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表面上獲得了自由,實際上卻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課堂高效,學生的“自主”一定要與教師的“主導”有機結合。教師要具備在課堂上進行“二度備課”的能力。
三、鼓勵合作學習,但不能忽視獨立思考
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老師們廣泛采用。那種人人參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享受與啟迪。
實施合作學習是有一定條件的,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為前提。而時下不少教師片面地理解合作學習,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做無用功的甚多。在學生沒有充分閱讀、思考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學習,由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不深入,認識也不很深刻,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這樣的合作只是為個別優生提供展示的機會。有的把合作討論當作學生活動的唯一形式,一堂課下來,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師不管在公開課還是平時教學動輒就安排四人小組討論,不管內容有無討論的必要,有些甚至一節課討論到底。也有的教師讓學生合作學習,但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看到一兩個小組有結果就匆匆收場,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學習中,還經??吹饺缦聢雒妫?、小組中有一個成員在權威地發言,其他成員洗耳恭聽,匯報時當然也是小權威的“高見”。2、小組成員默不作聲,自己想自己的。3、小組成員熱熱鬧鬧地在發言,但沒圍繞主題,討論時氣氛熱烈,卻沒解決實際問題。以上種種的合作學習,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質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師沒能真正理解合作學習的含義,未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系。
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語文課“心動”比“形動”更為重要,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語文課堂只能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語文課。
我們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啟發,共同探究,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只有在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才能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因此,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一要組織好學生自學,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二要組織好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技能,教給合作的方法,重視對合作學習的評價,做到互動學習與個別輔導相結合;三要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全面實現教學目標。
四、倡導探究性學習,但不能無度開放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升華認識,學會學習。
課堂上探究性學習主要體現在探究性閱讀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本的深層含義進行開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閱讀活動。語文的探究學習不同于科學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講究科學性,隨意探究只會浪費時間。但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發散思維,不注重整合和優化,開放無度,天馬行空。如有一位教師執教《三峽》時給學生提出了如下探究問題:1、在三峽地區我們國家正在建設一個什么工程?2、就你掌握的資料看,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3、這一工程對三峽地區的生態環境有何影響?4、假如爆發戰爭,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隱患?5、你知道我國黨和國家三代領導集體是如何關心和重視這一工程的?這幾個問題在師生的互動、交流、爭論中占了整個課堂的三分之二。這樣的“探究”看起來有“深度”和“廣度”,也很“開放”,但實際上是曲解開放,遠離文本,喧賓奪主,本末倒置,將語文課上成了“資料課”、“環保課”、“綜合課”。
閱讀是富有個性化的行為,閱讀過程充滿了創造。閱讀教學應該依據教材內容設計開放性的話題,培養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個性閱讀能力。教師在進行開放性教學時要把握一個度:開放要有利于師生在閱讀實踐中與文本發生深層的有價值的對話,有利于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有利于進行科學方法、健康情趣、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的滲透,有利于學生體驗母語的優美和運用母語的實踐。
五、倡導對話,但不能遠離“根本”
對話既是一種教學方式,更是一種師生關系。(李鎮西)
《語文課程標準》引進了“對話理論”,認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
下面是一位教師在教學《三峽》設計的“對話式閱讀” 教學與過程,就較好地體現了對話式閱讀的內涵與特征。
1、創設對話的良好氛圍。(1)可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三峽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飛奔的船只和凄異的猿嘯等自然風景,引領學生親歷課文意境;(2)還可以利用課文配樂朗讀,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意韻之美。
4、培養學生在對話中的創造性。譬如:通過討論"我們今天應當怎樣開發和利用三峽?"這一問題,在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可見,真正的“對話式閱讀”應該是對話主體間視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對話主體各自向對方的“精神敞開”和“彼此接納”。
而實踐中,有的教師對“對話”的內涵理解不透,認識膚淺,甚至歪曲。課堂上貌似平等的對話,但實際與《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對話還有不少距離:一是話語霸權嚴重,對話機會不等。課堂教學中一部分學生成為對話的貴族,一部分學生淪為對話的奴隸,師生的對話成了“課堂上的孤獨行為”。二是注重發表和說話,忽視傾聽和交流。學生間不能夠有效地通過對話互相補充、共同提高,教師也難以及時抓住對話中閃現的教學契機。三是不重讀書,只重對話。往往學生只讀了一兩遍書教師就展開議論、組織交流,導致對話的質量不高。四是對話到底,方式單一。整堂課一個討論接一個討論,一個交流接一個交流,學生個體閱讀、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太少,特別是學生的默讀、靜思、寫作時間多被擠掉,最終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真理向前邁一小步,就會變成謬誤?!?傳統語文教學的弊端必須革除,但我們不能矯枉過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在新課程的語文教學改革實踐中我們只有不斷地深入學習,冷靜地思考,不斷的`反思,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的走進新課程。
“以學生發展為本,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為主”的研究性學習因其致力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而日益受到師生的歡迎。而將其作為一種學習方法引入到自己的教學中輔助教學,應該說還是挺有成效的。首先學生上語文課的興趣濃厚了,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其次學生學會了查尋資料的方法,加強了小組之間的凝聚力,小組內交流和在全班交流,增強了表達能力;再次在全班交流時對學生儀表、表達的高要求,加強了她們自我發展的意識;小論文的寫作使學生鍛煉了寫作能力等。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了許多問題,現把它和自己對它的思考一并提出來,以期待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去探索、研究。
問題一:學生停留于資料收集層面,不善分析、提煉。
在進行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教學過程中,收集和分析、處理信息是實施過程中的必要環節。收集信息是指學生能夠從不同渠道獲得信息,并且能夠熟練掌握各種獲取信息的工具,對所需信息的指向比較明確。而分析、處理信息則是指學生能對所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整理、分析、概括并運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去,能根據所占有的信息提煉出別人所沒有的觀點,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互相促進的。但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收集信息比較容易,因此積極性也較高,收獲也較大;但一旦進入分析、處理信息階段,學生就顯得相對低沉,不善于發現問題,因為,這一階段比較困難,屬于高層次的思維能力。
問題二:學生真正的參與面不廣,旁觀者較多。
一般來說,真正對語文有興趣,認為語文對自己將來的發展很重要的學生對學習內容較為熱心,她們積極查找資料,深入鉆研,廣泛地和學習組成員進行討論,在個人鉆研和討論中,不斷獲得新知識,發現新問題,她們承擔了學習內容的大部分任務,甚至包攬了全部研究任務,成為學習小組的頂梁柱。應該說,她們的能力在語文研究性學習中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和提高。但是,組內那些或者性格內向,或者對語文興趣不濃的同學對學習內容研究的參與度不大,頂多是查尋一些資料,至于其它的比如進行分析比較,形成自己的觀點等就不太積極,可以說成了學習內容研究的旁觀者,故出現了“一些人忙而勞累,一些人閑而無聊”的局面。
問題三:課堂交流平乏,被動接聽者多。
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最后程序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將取得的收獲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書面材料,為了鍛煉她們的口頭表達能力,要求學生在形成書面材料之前進行口頭匯報,將自己的收獲和同學進行交流研討,以便加深對所研究內容的理解并繼續修改。但是由于大部分學生只是將收集的內容剪貼、拼湊,沒能融入到自己的知識中,且采用的形式比較單調(只是單純地將所收集的資料一股腦兒地讀給大家聽),再加上她們表述時不講策略,沒有老師講得生動,同時各組只注重本組的內容,對其他組的內容一般不太感興趣,因此形成了匯報組的同學在上面講得很累,而其他組的同學卻只是被動地接受、傾聽,形成了死氣沉沉的狀態,課堂上成了變相的滿堂灌,沒有了思維的碰撞。久而久之,本該充滿活力的研究性學習變得單調、枯燥、乏味。
針對以上問題,在今后的語文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可采用以下策略,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1、加強師生“對話”
從問題一中可以看出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必須加強。這就使得教師和學生“對話”顯得非常重要。因為學生正處于心智成長階段,知識結構也并不完善,親切的交流對于情感或思想易于激發,它可推動學生思維的發展,幫助她們深入思考。有的老師認為采用研究性學習方法可以讓自己省力,一旦將任務分配給學生,和她們講清楚怎樣做,就無須再多過問,在學生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幾乎和學生沒有交流。這一種做法是不對的。在語文研究性學習中,學生比平時更需要和老師進行交流,她們認為,在她們這一層次,所學的知識不是很扎實,閱讀面不廣、量不大,碰到問題有時是束手無策,不知該從何下手,思路堵塞,這時和老師的交流就可以幫助開拓思路,加大思維深度。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的引導作用。
2、強化群體參與意識。
首先在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前,教師就要做好宣傳工作,指出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強調共同參與。其次,及時聯系,做好協調、指導、激勵工作,增強她們的參與意識。教師要勤于與各學習小組聯系,了解各小組的任務分配狀況,研究進展狀況,產生的疑點等等,并督促小組成員輪流將每次討論分析情況記錄下來,以便將來成文時使用。這樣,有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疑難,從而及時幫助、指導、協調,也有利于教師在學生碰到困難時及時激勵她們,以免學生被困難嚇倒,打退堂鼓,出現旁觀者。
3、學會寬容,注重思維碰撞。
思維的碰撞在語文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時時、處處存在,這也是教師在指導過程中應特別注重的地方。而在班內的交流,既可以讓其他小組的同學分享自己小組的勞動成果,又可以聽取她們的意見,使自己組的研究能更進一步,是一個思維碰撞的大好機會。為了很好地利用這個交流的機會,激起學生思維的碰撞,筆者針對學生交流中出現的狀況,從兩個方面著手:首先,參與學生的討論,給學生一點建議,讓各組學生明確,交流并不僅僅是完成任務,重要的是讓其他組的同學能從自己的講解中獲得東西,并從中激起思維的火花,從她們那兒獲得啟迪;其次讓學生學會理解、寬容,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辨證地思考,讓學生共同分享收獲的喜悅。
在推進語文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我發現了語文教學的嚴峻問題,也敢到了自己在作為一個母語教師肩頭責任的重大。于是不斷的進行探索和思考、總結,和大家共同交流。對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體會做一下小結。
一、教學方法要穩中求變
因為單一的教學模式容易讓學生厭倦,而太多變的教學又讓學生琢磨不透,不能形成規律,無“法”可依,所以教學就成了一個需要不斷思考和改進,既需要象做飯一樣要變換花樣,來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又要形成一定的格局和習慣,讓學生覺得有規律可尋。例如每天的預習,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和規律,讓學生知道應該做什么。生字、詞語以及有關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資料,初次閱讀課文,是必須掌握的。而有時也需要一些變化是我們需要潛心研究的,例如我在教學《變色龍》的時候要求學生把自己朗讀的最好的段落錄下來,讓學生通過讀體會人物的性格和思想。
二、教學主體要調動激活
要相信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激發學生智慧的火花。有時我們總是為僵化的課堂氣氛而很苦惱,其實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興趣不是一天可以培養的。從新課程的角度來講,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而不是被動的執行者。尤其是現在的孩子他們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聰明指數絕對超過了我們小時候,如果要是用我們來衡量他們是不行的,因此我們要相信學生的能力,給學生一個施展自己的平臺。例如:在學習《窗》這一課時,我讓學生設想一下,這個沒有看到他所希望看到的美景的病人,他會怎么樣呢?同學們紛紛的去說。有的說,他懊悔之極,后來自殺了;有的說,他也舊病復發,痛苦而死;有的說,他在一次次的噩夢中死去了;還有的說他后來遇到了一個好的醫生來這個城市,于是很巧的治好了他的病,而他后來就用自己所有的錢,買下了對面的土地,把他建成了一個美麗的公園……學生的想象能力是超出老師的想象的。
三、教學重點要突出體現
語文課堂要突出重點,體現亮點。其實新課本每單元基本有一個重點,但是每課又有各自的特點。例如: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主要是小說,《孔乙己》、《范進中舉》、《口技》、《變色龍》、《窗》只有一篇是文言文,其余都是小說,而四篇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運用了對比的方法,但是對比的角度又各不相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把握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去學習。讓學生既看到知識的整體特征,又看到每一課的特點。既要給學生知識又要讓學生感受到快樂,營造快樂語文的氛圍。例如《孔乙己》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孔乙己的境遇而編寫課本劇,并進行表演,或者可以通過多媒體讓學生看已經制成光盤的課本劇來感受主人公的悲慘的命運?!犊诩肌穭t可以讓班上有這方面特長的同學去施展自己的才能,在快樂的同時了解什么是口技?!蹲兩垺穭t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分角色讀,然后自己選出最佳搭檔來展示給同學們。
四、教學情感要交流醞釀
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沒有情感的教育是失敗的,沒有情感的課堂是痛苦的,讓學生能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在課堂上能真情流露,與主人公共命運,與作者形成情感的交流與對話,以情來陶冶學生,以情來激勵學生。情感既是教育的目標,也是教育的手段。比如,在學習《背影》一文時,我首先讓學生聽了《父親》的歌曲,然后讓學生談自己的父親,想想父親給自己的關愛。其實老師如果有能力,最好自己給學生唱,或者讓有能力的學生唱,這樣學生更有深刻的體會。我在教學《白楊禮贊》的時候,給學生唱《小白楊》,盡管唱的沒有歌星好,可是學生還是覺得我們老師真行,于是就更加強了學生對老師的崇拜,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教學范圍要拓展延伸
語文教學要走向生活社會。如果就語文課本學習語文是永遠無法學習好的,我們精彩的課堂只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很小的一部分,只是能應付考試,而學生的能力和實踐是無法真正得到鍛煉和提高的。學生的語文最終是要在社會中去檢驗的,所以必須讓學生能夠活學活用。尤其是新教材,更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個性思考,不在要求統一答案,所以這就是說老師一定要把思維的空間真正還給學生,這樣才真正有助于學生的提高。要讓學生更多的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去積累生活,去品位生活。他們有了自己的思想才能真正的積極的去學習語文。
語文作為母語原本有它得天獨厚的優勢,可是現在卻因為教學的課程而變得過分的單一,使語文失去了原本應該有的活力。尤其是現在的語文,由于文言文是固定的,是必考的,所以老師們在復習的時候有時會過多的把經歷放在一個一個生字的記憶,要求學生一個字不差的把文言文背寫下來,于是這些原本在新文化中已經沒有了語言影響力的文章,了老師教學的重點,也成了學生學習的難點。學生苦不堪言。當然我們不否認古人的知識的廣博,也不否認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輝煌的文化遺產,但是不應真正讓它成為學生學習的重點,我總是覺得應該是一種人文的積累,而不是文字的積累。古人的東西再好,還是應該去更多的發展現在的理念。由于有的文言文很長,學生又沒有學習的興趣,所以教師不得不為了考試而逼學生去背。盡管考試時就是那么10分左右的題,可是面對一分也不能少的考試來說,()對于關系著學生命運的考試來說,總是不能忽視的,所以成了一項負擔。對于優秀的學生還不是問題,對于差一點的學生那簡直是如登高峰。
不過,教師也可以分層而論,讓學生體會古人語言的精煉,可以讓學生去積累和欣賞自己喜歡的一些詩歌和文章,而不是僅僅局限于背誦課本上的幾篇,幾首。
六、教學內容要開放靈活
努力建立開放的語文。語文是母語原本就是學習其他科的基礎,是學生將來生活的重要的交際手段之一。
但是長久以來,各科都是孤立進行教學,學科本位的思想太嚴重了。課程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忽視了學生知識的聯系,以及科目的交流和溝通,把自己封閉起來,然后說語文怎么也考不好,怎么回事。當然我們不否認語文考試以往存在的弊端,而導致的應試和素質的沖突。課程過度的強調統一,東、南、西、北、中,億萬學生同時學習統一的內容,使課程變的凝固、僵化,缺少了彈性。
有時我們生病時會因醫院的科室分的太細,以致有時生病了不知道要去哪個科室而苦惱。其實我們的教學也應該是適當的有一點溝通,不要因為自己不是英語老師而不敢說一句英語,不要因為自己不是物理老師而為自己對物理知識的淺薄而做解釋,其實老師應該是一個多元的整體,是一個一專多能的結合體。
當然不是說語文課都上的不倫不類,但是也不是雷池不可跨越。
又到年底,上級對學校的評估檢查有開始了,語文教學路上的反思。原先晚上漆黑的辦公樓,此時卻是燈火通亮。
我也在樓上跟著湊熱鬧。但我卻是在網上沖浪,充電。在茫茫網絡中,我有幸碰到了一個名叫:鴻鵠班主的博客。從其博客中,看出鴻鵠班主也是一位鄉鎮教師,所在的學校也很普通。剛開始,我看了她幾篇文章,感覺很一般。隨后就很長時間沒有再去其博客。
無聊之下,我又溜達到了鴻鵠班主的博客,這么長時間沒有來,竟然沒有想到“鴻鵠班主”的博客也越來越豐富。我細細閱讀著她的每一篇文章,發現她的每天都在反思,都在進步,教學反思《語文教學路上的反思》??粗诮虒W上,所進行的思考,有些我也思索過,但卻沒有真正實施過。即使有些實施過,也是水過地皮濕??偸强s手縮腳,不敢出手。如果我堅持下來,今天也可能變的很自信了。
“鴻鵠班主”的“五個一”工程,讓我汗顏,同樣的條件,人家怎么堅持的這么好?
感謝“鴻鵠班主”,讓我學到了樸素的語文教法,您將是我下步學習的榜樣。
收獲:
堅持實施“每周兩節晚自習,一節閱讀,一節進行隨筆練習或者文章欣賞?!?/p>
堅持每天都要寫日志。
語文作業也要體現寫,不僅僅是寫那幾個字詞。
二年級的學生因為有一年級和二年上期的識字基礎,識字能力大大提高了,而且學生天性好奇、好勝,富有個性化的問題就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課堂上我設計了一些問題,如:你怎樣記這些字?能把你記字的好方法告訴其他同學嗎?這些問題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富有個性的靈活的識字方法層出不窮。如動作演示法、換偏旁的方法、猜字謎,加一加、減一減 ,利用形聲字聲旁表音、形旁表義的特點來記住漢字等等。讓學生在獨立識字的過程中,交流了識字方法,培養了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
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注意力難以保持是其年齡特點,只有尊重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在玩中學習,在快東中學習,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學中要創設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識字,體驗識字的樂趣。如開火車認字游戲,玩生字撲克的游戲及小組合作轉風車的認字游戲,都讓學生在一種快樂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就識記了很多生字。
未來的世界是一個合作的世界,也是一個競爭的世界,所以,從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競爭意識是非常必要的。課程標準基本理念的第三條也明確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雖然二年級的學生還沒有進入到討論交流的階段,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還處于簡單的雛形狀態,但在課堂上我非常注重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例如:在識字的環節中,我讓學生開火車認讀生字,及組織學生在小組中玩生字撲克和轉風車的游戲。學生在這種合作的學習方式中,更能體會到識字的快樂,也能激發他們識字的積極性,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明白認字不能認半邊這個道理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先每個合作小組發一張卡片,小組完成上面內容后讀一讀,學生讀完后可能有所發現,在些字認半邊可以,有些字認半邊就不行,然后再進行小組匯報。通過這樣自主探究的學習,學生可能更容易明白道理,而且課堂上真正做到讓學生人人參與,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會共同進步。
當前,老師講學生聽已成了教學中最普遍的方法。而要學生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反思,聽是遠遠不夠的。要反思,就要有內容。所以學生就要先進行課堂簡要摘記。課堂簡要摘記給學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據。學生也能從課堂簡要摘記中更好的體驗課堂所學習的內容,學生的學習活動也成了有目標,有策略的主體行為,可促使老師和學生進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動。有利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個人體驗,提高個人的創造力,所以課堂簡要摘記是學生進行反思的重要環節。
課堂教學是開展反思性學習的主渠道。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從多方位,多角度進行反思性的學習。學生的實踐反思,可以是對自身的認識進行反思,如,對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及課堂中的內容,都可引導學生多問一些為什么;也可以是聯系他人的實踐,引發對自己的行為的比較反省,我們可以多引導學生進行同類比較,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也可以是對生活中的一種現象,或是周圍的一種思潮的分析評價,此外學生的反思還何以是階段性的,如:一節課尾聲時,讓學生進行一下反思,想想自己這節課都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疑問當天睡前,反思一下今天自己的感受;或是一周反思一下自己的進步和不足等等。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作為教師務必思索的現實問題就是:如何處理好教材內容,教材結構,教材重難點,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合作、探究意識,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認為學生應該養成自學的習慣,內心擁有學習的興趣。
語文學科的博雜更決定了興趣、愛好及習慣,擺在面前的即是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有時毫無興趣可言,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自己去想,去學,去用,這樣才能有所長進。
《語文課程標準》引進了“對話理論”,認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
1、創設對話的良好氛圍。
(1)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青與課文相關的自然風景,引領學生親歷課文意境;
(2)還可以利用課文配樂朗讀,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意韻之美。
2、創設對話的主導問題。運用巧妙的設問,便于學生有精彩的回答。
3、設置有趣的對話的話題。包括:
(1)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利用課文設置相關的問題。
(2)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如:課文語言生動優美,試找出幾處,品味其夢幻般的意境。
(3)學生與學生的對話。如:文你有什么看法?
(4)師生與作品的對話。如:教師簡單的評論。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边@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熏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于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因此,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為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扎扎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于扎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過短暫的困惑后馬上接受下來并付諸實踐: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嗎?于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愿意看到的現象:老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烘烘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說有創新。課堂上教師淡化出場,一切讓學生自己說了算。
如在文本的誦讀與理解中,在沒有充分引導虛設情境的情況下讓學課堂教學改革是新課程實施的關鍵。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出活力,令人欣喜,叫人振奮。但是在教學實踐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與思考。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升華1認識,學會學習。課堂上探究性學習主要體現在探究性閱讀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本的深層含義進行開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閱讀活動。語文的探究學習不同于科學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講究科學性,隨意探究只會浪費時間。但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發散思維,不注重整合和優化,開放無度,天馬行空。閱讀是富有個性化的行為,閱讀過程充滿了創造。閱讀教學應該依據教材內容設計開放性的話題,培養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個性閱讀能力。教師在進行開放性教學時要把握一個度:開放要有利于師生在閱讀實踐中與文本發生深層的有價值的對話,有利于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有利于進行科學方法、健康情趣、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的滲透,有利于學生體驗母語的優美和運用母語的實踐。
“真理向前邁一小步,就會變成謬誤?!眰鹘y語文教學的弊端必須革除,但我們不能矯枉過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在新課程的語文教學改革實踐中我們只有不斷地深入學習,冷靜地思考,不斷的反思,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的走進新課程。
又到年底,上級對學校的評估檢查有開始了,。原先晚上漆黑的辦公樓,此時卻是燈火通亮。
我也在樓上跟著湊熱鬧。但我卻是在網上沖浪,充電。在茫茫網絡中,我有幸碰到了一個名叫:鴻鵠班主的博客。從其博客中,看出鴻鵠班主也是一位鄉鎮教師,所在的學校也很普通。剛開始,我看了她幾篇文章,感覺很一般。隨后就很長時間沒有再去其博客。
無聊之下,我又溜達到了鴻鵠班主的博客,這么長時間沒有來,竟然沒有想到“鴻鵠班主”的博客也越來越豐富。我細細閱讀著她的每一篇文章,發現她的每天都在反思,都在進步??粗诮虒W上,所進行的思考,有些我也思索過,但卻沒有真正實施過。即使有些實施過,也是水過地皮濕??偸强s手縮腳,不敢出手。如果我堅持下來,今天也可能變的很自信了。
“鴻鵠班主”的“五個一”工程,讓我汗顏,同樣的條件,人家怎么堅持的這么好?
感謝“鴻鵠班主”,讓我學到了樸素的語文教法,您將是我下步學習的榜樣。
收獲:
堅持實施“每周兩節晚自習,一節閱讀,一節進行隨筆練習或者文章欣賞?!?/p>
堅持每天都要寫日志。
語文作業也要體現寫,不僅僅是寫那幾個字詞。
扎實了,才有能力進行更高層次的追求?!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比绻⒆舆B走路都不會,就要讓他學習跑步,這是不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語文教學亦然。
語文教學的腳踏實地還體現在日積月累的堅持性上。首先要讓學生明白語文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憑小聰明就能學好的科目,必須有著堅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我要求每位學生都有一本積累本,堅持積累,爭取做到厚積薄發。積累還體現在課外閱讀上,爭取做到每天閱讀一篇課外閱讀,潛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
對學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過于解答試題時能展現出一種從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相比,應試傾向最不明顯,并不是講什么考什么,試題內容和教學內容的直接聯系表現得最不明顯,很大程度上體現著對本學科整體素質的考查。題海戰術不適合語文學科,大量做題難以培養出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中學語文不在深,而在廣。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范圍決定了語文綜合素質的高低,而現在高中生學習緊張,課下學習的時間主要用于數理化、英語上,根本沒有時間去讀一些文學作品,甚至可以說學生根本沒有屬于自己的時間,更不會靜下心來去品味欣賞文學作品,而現在社會讀書風氣也不樂觀,學生接觸的東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的缺少也是導致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鑒于此種情況,對于語文的學習,我認為關鍵要課堂教學,而語文課堂教學關鍵在于教師,在于教師的觀念和教學設計上。
當然,語文教學的精華全在課堂上。一節課僅有40分鐘,如何調控和把握這個時間,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能夠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學以致用,這就需要老師作為引導者應該懂得調控藝術,做到收放自如,開闔有度,尋找具有科學性又具有藝術性的教學行為,不斷學習新課程理論,將理論與實踐相統一,使教學行為上升到理論高度。而我發現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教師要把課堂40分鐘用足用好,爭取最佳的教學效果,這是老師的本分,老師要對學生負責。
縱觀近幾年的高考試題,試題的人文特征越來越突出,對學生的感悟能力要求越來越高,這就需要教師的教學方法相應的做出改變。我發現在我的課堂教學行為中,存在一下兩個問題:
“語文”姓“語”,“語”就是語言,學好語言,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品味和感悟。對課文中的精妙的語言,如果教師分析過多,勢必限制了學生的思考空間,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在閱讀中去品味、去感悟。比如教學《自別康橋》這首現代詩時,我將大量的時間用在了對這首詩主題的分析講解上,結果整堂課上得索然無味,如果下次再教此課,我會將重點放在學生的頻度感悟上,把時間留給學生。
語文是鑒賞的,也是人文的:語文課堂教學也應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為宗旨,以奠定學生的正確價值取向為根本。適量地進行專題訓練與輔導是不可少的,但不能僅僅以考試為標準,以分數為圭臬來圈囿語文教學,更要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比如在教學《侍坐》篇時,我在完成了文言文教學的字、詞、句的重點教學后,然后又進行了精神板塊的拓展,給學生補充了世界文明史上另外三堂偉大大的課,以及發動學生用現代觀念來審視本課的內容。
今年又重回一年級教學了,雖然不是第一次,但還是感觸頗多。一年級小朋友紀律差,課堂松散,每次走進課堂都是吵吵鬧鬧,讓很多老師頭疼,為此,想要讓他們融入課堂,學會聽講,懂得守紀。
1、課始,針對某些小朋友還未進入狀態時,可以用點名表揚個別孩子的方法激勵他們參與的積極性。
2、課中,可以適時運用各種方法引導孩子競爭(小組比賽、幾人合作、小組合作等等),不時地注意孩子的表現,及時引導他們學會聽講,學會學習。
3、個別特別頑固的孩子,也不妨采用“課后補習慣”的方法來引領他學會如何聽講、如何守紀。
總之,在一年級剛開始時,你就得給學生定一些規矩,比如:做好課前準備就安靜坐好。你給一個信號,學生就坐好。你要求學生要學會傾聽別人發言。包括老師講課。對于做的好的小朋友,你要及時表揚。上課教知識,時刻不忘看小朋友是否都在聽講,對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可以旁敲側擊,盡可能不點名批評。也可走過去暗示一下,還可利用課間,跟他個別談話,讓他覺得老師關心他,上課沒有點名批評,給他留面子了??傊?,無規矩不成方圓,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對孩子的成長有益。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pingyujiyu/10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