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的編寫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教學目標和教學資源,合理安排教學任務和教學方法。以下是一些教學工作計劃的案例分析,希望可以給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通過把詩句補充完整的練習導入新課。投影顯示詩句:
1、朱門酒肉臭,。2、烽火連三月,。3、露從今夜白,。4、無邊落木蕭蕭下,。
二、由解析題目引入時代背景和《三吏》《三別》1、時代背景:唐肅宗乾元三年春,唐軍在“安史之亂”中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途中就所見所聞,寫成了著名的組詩《三吏》《三別》,其中《石壕吏》因構思巧妙,流傳最廣。2、“三吏”:《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三、作者簡介。
四、引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五、引導學生結合注釋,讀懂故事。
1、學生結合注釋,同桌對譯。
2、教師提示重點字詞。
4、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內容。
5、投影顯示連環畫圖片,要求學生給圖片排序。
六、精讀揣摩要求請找出詩中耐人尋味的字詞揣摩其深層含義1、教師示范:“有吏夜捉人”中的“捉”字:詩中不說征兵、點兵、招兵,而說“捉人”,已于如實描繪中寓揭露批判之意。2、學生四人小組合作探究,推選代表發言,言之有理即可。
備教資源(1)“夜”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經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2)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叫囂隳突的橫蠻氣勢,并為老婦以下的訴說制造出悲憤的氣氛。(3)“如聞”二字,一方面表現了兒媳婦因丈夫戰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聲,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切的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
七、放飛想象,體會藏問于答的表現手法。
1、提示思考:老婦的話不是一口氣說出來的,而是吏一步步逼問出來的。試據此想象吏與老婦對話的情景。
投影顯示: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嫗: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嫗:室中更無人。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嫗:惟有乳下孫。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嫗: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嫗: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2、學生同桌表演,教師抽查。
3、總結出藏問于答的表現手法。
4、看視頻片段加深印象。
八、總結詩歌內容和詩人情感。
九、聽讀模仿、讀出感情。
1、播放朗讀音頻,學生揣摩、模仿。
2、配樂齊讀,教師評價朗讀效果。
十、齊讀對聯結課。
十一、布置作業:
1、基礎題:背誦并默寫全文。
2、拓展題:搜集古詩中對勞動人民深切同情的名句。
3、
創新。
題:續寫石壕村老婦一家人今后的命運。
一、有感情地朗誦、背誦這首詩。
二、體味詩歌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學習“藏問于答、明暗結合”的表現手法。
一、品評鑒賞,理解詩歌的思想意義。
二、用吟誦溝通情感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將老人、少年、結婚才一天的青年統統抓去當兵,心情沉痛激憤,創作出了著名的組詩《三吏》《三別》。這組詩篇鏡子般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今天,我們隨著詩人的描寫走進那恐怖的戰亂時代,走進石壕村那個在戰爭中家破人亡的不幸家庭,去感受戰爭帶給百姓的深重災難。(2分鐘)
2、聽朗讀,說故事。(8分鐘)
播放錄音朗讀。聽完朗讀請學生給故事另取一個題目并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3、字詞過關。檢查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情況(3分鐘)
讀音:第一組:吏(i i)逾(y u)鄴(y p)城戍(sh u)老嫗(y u)泣(qi)幽咽(y e)
文言詞義:
第二組:暮投()石壕村老翁逾()墻走()吏呼一何()怒聽婦前致詞()
第三組: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
生()死者長已()
第四組:惟有乳下孫()老嫗()力雖衰急應()河陽役猶得()
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4、品讀課文,理解詩歌表達的情感。(10分鐘)
(1)學生自由品讀詩歌,想象詩歌中描寫的場景,用聲音傳達詩歌的情感,用表情
表現詩歌的情感,做到眼到、聲到、心到。
(老師提醒:注意詩歌的感情基調:沉郁頓挫;注意朗讀速度和重點詞語)
(2)讓學生試著每人說一句話,把自己讀課文后的感受告訴大家,用這樣的句式:從“……”
“……”這句詩里,我感受到了……)
(3)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教師指導:全體讀題目、作者;女聲齊讀第一節;男聲齊讀第
二節;全體讀“聽婦前致詞”;一生讀第三節剩余的內容;全體讀最后一節。
5、理解學習本詩的藝術特點一一藏問于答、明暗結合。(10分鐘)
教師過渡:本詩語言精煉。明代末年一位有獨到見解的學者和詩論家陸時雍稱贊這篇詩
節,在驚人的廣度與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與沖突,蘊含了詩人矛盾而復雜的思想感情。
學生思考:為什么這首詩能夠以非常少的語句表達非常豐富的內容呢?
提示學生:思考并回答課后“研討與練習”第一題中的第一小題。
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對詩歌中差吏的神態、動作、語言進行合理的補白,同時也對老婦人說話時的神態、動作進行合理補白。
老師歸結:本詩在藝術表現手法上運用了“藏問于答、明暗結合”,如“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概括了雙方的矛盾,但并沒復寫吏的蠻橫兇暴,而是從老婦的致詞中暗示出來。
老師提示:我們國家現在還征兵嗎?征兵的目的是什么?(保家衛國)唐朝當時發生安史之亂時為了平定叛亂也得征兵,只不過需要的兵力太多了,以至于征完了所有能夠入伍的青壯年男子還不夠,所以只好采取捉人的方式把那些老年男子,未成年男孩逼上戰場。詩人看到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內心是痛苦的,但他畢竟身受封建正統思想影響,認為唐朝統治者平息那場戰爭是正義的。他既同情百姓又覺得唐朝政府“捉”人沒錯,可以說作者的心情是極其矛盾的,而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是戰爭。
6、全詩小結:(2分鐘)
主要人物:老嫗、石壕吏
通過什么描寫展開情節:對話描寫
全詩內容的核心:一家人的悲慘遭遇
在普通的七口之家中三男戍,二男死,孫方乳,媳無裙,翁逾墻,嫗夜往。父子、兄弟、祖孫、婆媳,無一不受到殘酷戰爭的迫害。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在詩中得到了清晰的展現。
7、再讀詩歌。在《二泉映月》音樂背景中深情朗讀,再次感受石壕村里這個七口之家在安史之亂中的不幸遭遇。(3分鐘)
8老師致課堂結束語:人民的痛苦,國家的危亡,詩人的情感煎熬,這一切都是戰爭“惹
是將來,讓我們珍惜和平,讓石壕吏的故事不再重演!視頻播放和和平鴿動畫音
樂。
9、作業:
怎樣的情景?
(2)背誦默寫全詩
一、導入:
有兩幅對聯大家一起看一下:(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滿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軍國,草堂猶是杜陵春。)同學們能夠猜出這是寫的唐朝哪位詩人嗎?(杜甫)盛唐時期,我國有兩位著名詩人,他們一個被后世稱為“詩仙”,一個被稱為“詩圣”,就是李白和杜甫,并稱“李杜”。杜甫的詩大多真實表現了現實生活,他親身經歷“安史之亂”,所作的《三吏》《三別》更真實反映了唐朝末期戰爭給人帶來的苦難生活,今天我們學習其中流傳最廣的《石壕吏》。
二、整體感知,聽讀課文
(導)作為一首敘事長詩,故事性很強,不過讀起來卻也是朗朗上口,配上曲子也別有韻味,請讓我先給同學們示范誦讀一遍,注意停頓、節奏、及語調變化,大家可默默跟讀,準備朗誦。
1、播放錄音《二泉映月》教師范讀。
2、學生范讀,同學們聽的很認真,有沒有愿意試一下。
3、學生評價,并配樂齊讀。(朗讀基本功很扎實,很到位。)
三、疏解課文,復述情節
1、小組討論,結合注釋,先疏解字詞,提出疑難一起解決,理清故事情節。
2、質疑并復述課文。(走:跑 前:走上前 且:尚且 更:再 從:跟從)
3、補充并做評價
(明確)因為古詩言雖盡而意無窮,所以在抓住主要情節的同時可以適當發揮想象,不要抱者翻譯的心態去學,重在欣賞,領會意韻。
四、分析人物
1、如果用文中一句話概括全文,應該是哪句? (有吏夜捉人)
2、為什么是“捉人”還是“夜晚”?(不是征兵,是強抓,半夜表明官吏兇狠無情)
3、最終抓到人沒有?(抓到了,“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暗示作用)
4、文中主要人物是誰? 板書:吏 婦(官吏憤怒的大聲呼叫,)
5、這兩個人物出場各自態度反應如何?板書:呼 啼(婦人悲傷的哭哭啼啼)
6、抓人的情節以什么形式描述出來的?婦人致辭。
7、思考婦人交代的幾層意思?三層:戰爭慘烈;家境困難;自請服役。
(明確:表明戰爭慘烈的句子,家境困苦的句子,)
7、自請服役時老婦人心理真實想法是什么?(自請服役也暗示掩護老翁和兒媳的心理。)
8、有人讀完文章說顯然老婦人致辭的三層意思是一口氣表達出來的,你怎么認為?(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
9、請出幾位同學表演一個改編了的短劇,同學們看一下這樣的改編有沒有道理?
(演的最突出的誰?官吏,但在原文似乎他沒說一句話,不過這樣增添故事情節確實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情節更加完整了。采訪一下演官吏的同學,你是讀了那句話受啟發才演的惟妙惟肖的?)
明確:這是本文在藝術構思上的特色,全文雖只有120個字,但情節并不簡單,題目以石壕吏為題,但詩人在正文中給他暗寫,老婦人用明寫,成為一篇抒情獨白,但用心品味發現這些語句是官吏逼問出來的,兇殘的特點暴露無疑。這叫“藏問于答”文言文經常用到。再次感謝幾位同學的表演,使我們加深了對課文的了解。
10、讓我們齊讀一遍老婦致辭這一段,感受一下氣氛。
五、主旨總結
(導)綜觀全文,你認為是從誰的角度敘述的?杜甫,但作者的內心卻沒能展露,他一直保持沉默,他心里到底有沒有想法?(板書:憎惡官吏的兇殘,同情民眾的苦難。)他將自己的感情融會在平實的敘述之中,這是本文另一的語言上的特點。詩人懷著深厚的同情之心為人民唱歌當哭,記下了戰亂年代一幕驚心動魄的場景。
六、嘗試背誦
七、作業:1、背誦并默寫。2、續寫老婦人走后,這家人的生活,或她在軍中生活的日子。200字左右,想象合理。
1.加強朗讀教學,提高朗讀水平,同時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
2.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望岳》,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學習他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慨。
2.通過學習《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詩人熱愛國家、關心民眾、眷念親人的美好情操。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詩歌創作風格。
2、理解詩歌內容及詩歌所表達的感情,準確流暢地背誦這首詩歌。
3、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喚起學生深入思考的意識,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1、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詩歌中的景與情、事與情,領悟融情于景的表現手法,感悟詩歌的意境。
突破方法:在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作背景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多種方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受詩歌的節奏,感知詩歌的內容,體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1、朗讀法 2、合作探究法 3、活動式教學法
課時安排:1課時
一、導入
在第一單元中我們學習了一組有關戰爭題材的文章,感受到了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疾苦。反映戰爭的文學作品自古就有,古代文學作品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甫的詩歌。他的詩歌立足于現實,廣泛而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變化過程,號稱“詩史”。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石壕吏》就是這一題材的代表作品。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1、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風格濃郁悲壯、語言瑰麗,成為我國古代現實主義詩歌的高峰,在文學上起著繼往開來的作用,杜甫則被后世尊為“詩圣”。他的詩作今存1400多首。著有《杜工部集》。
2、寫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陽,看看戰亂后的故鄉??墒遣坏絻蓚€月,形勢發生逆轉,唐軍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洛陽一帶又騷動起來。詩人這時被迫離去,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見到的都是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著名的“三吏”“三別”,就是根據這番經歷寫的。其中《石壕吏》因構思巧妙和情節生動而流傳得最廣。
三、出示目標
1、熟讀、背誦全詩。
2、體味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蘊。
四、朗讀詩歌,感悟內容。
1、老師范讀,學生聽讀,注意感情的表達。
2、給生字正音。
逾 鄴 戍 嫗 咽
3、采取學生自讀、同桌互讀等多種方式朗讀詩歌。
4、小組討論,理解詩歌大意。
5、指名學生復述故事。
五、問題探究,深入理解。
小組討論以下問題,并由小組代表展示討論結果,其他學生補充。
1、按照故事的發展過程,這首敘事詩可分為幾個部分?
三部分:
一(1):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是故事的開端。
二(2—3):故事的發展和高潮。借老婦人的口述,寫出戰亂給這一家帶來的遭遇。
三(4):故事的結局。暗示老婦已被帶走,老翁回家,以濃重的悲劇氣氛作結。
2、該詩開頭告訴你發生了什么事?用原詩回答。
有吏夜捉人。
3、為什么不說征兵?而捉人為什么在夜里?官吏來捉人時,老婦干什么?
明確:當時朝廷腐敗,讓百姓負擔沉重的兵役,繁重的徭役,百姓苦不堪言,是時征兵性質已變,因而是捉兵。
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們白天躲藏或反抗,無法“捉到”,夜間“捉人”,可見手段之狠毒,又可見人民處境之艱難兇險。
4、詩的二三段所敘述的故事從何而來?從哪句可以看出?
明確:是隔門聽來的?!奥爧D前致詞”里的“聽”可以表明。
5、本文的主體部分是“吏”與“老婦”的對話,老婦的回答是從幾個方面來說的?
三個方面
第一:服役慘景:“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p>
第二:家中困境:“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p>
第三:被迫服役:“請從吏夜歸。
6、從詩題看,主要人物應是差吏,但詩中對差吏描寫很少,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
詩人明寫老婦,暗寫差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詩人一向憎恨統治階級壓迫人民的行徑,但當前這場平叛戰爭是國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敵當前,人民應當為此作出犧牲。正是出于這種考慮,他贊揚老婦自請應役的精神,而對統治階級爪牙的殘暴只是儲蓄地予以揭露。
7、你能從老婦的回答想像一下“吏”的表現嗎?
由學生分小組討論、展示。
8、這一首敘事詩表現了什么主題?
這首詩通過敘述差吏趁夜間捉人服役、連老婦人也不放過的見聞,表現了詩人對安史之亂中百姓遭受的苦難的深切同情。
六、學生活動
分小組把這一首詩歌改編成一幕短劇,并作表演。
七、再次朗讀詩歌(會背誦的同學可以脫離課本)。
八、布置作業:背誦并默寫全詩。
二、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1、呈現學習目標:通過自學掌握文言實詞,通過合作學習翻譯全詩。
2、學生借助工具書自主學習課文中的生詞,并交流。
3、合作完成課文的翻譯(讓同學討論從而分辨三男、一男、二男中的數詞是基數詞還是序數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三、深入理解課文。
預設:
夜捉人。
老翁丟下老伴逃走了。
軍隊連老婦人都要。
……。
2、合作探究重點問題:文章中的老嫗是不是主動要求去前線的?
(答案兩可,自然過渡到下一問題)。
3、重點探究:文中省略了官吏的哪些話?請你通過自己的想象補充完整。
(此部分是學習的重中之重,通過這個部分的思考,通過既能夠理解感受老嫗的心理和家庭境況,又能夠在腦海中逐步塑造石壕吏的形象)。
4、作者通過這樣的手法刻畫石壕吏的形象,有什么好處?
幾乎完全通過側面表現,借助讀者的想象來表現石壕吏的形象,比直接描寫更能突出這一類欺壓百姓的人物的可惡可恨。
四、總結與課堂練習。
1、你認為杜甫寫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
預設:《石壕吏》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別”之一。這首五言古詩通過作者親眼所見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引起的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2、補充介紹與推薦閱讀,杜甫在安史之亂期間目睹了大量百姓的悲苦生活,寫下了一系列同情下層百姓的詩歌,后來人們稱之為“三吏三別”: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3、完成課堂練習。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了解《石壕吏》的寫作背景。
2、通過朗讀、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的作者情感。
3、誦讀至堂上背誦。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素養。
教學重點、難點: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的作者情感。
教學準備:
設計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敘事詩,反映的是安史之亂時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達了作者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對朝庭無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導學生體味《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的作者情感作為重點,通過“朗讀疏通整體感知---揣摩模擬人物心理---短劇表演點評”一層層由淺入深體味詩歌的內容、主題、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多次多元的對話達到對文本的深透理解,培養學生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意識。
教學過程:
導入:之前我們已經學習了杜甫的兩首古詩,分別是《望岳》和《春望》。因為他的詩歌反映了唐朝由興盛走向衰亡時期的社會面貌,反映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百姓的疾苦,因為被后人譽為“詩史”。那么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他的敘事詩代表作《石壕吏》,一起去品味它,去感受中國古代老百姓在戰爭中的命運。
一、
二、檢查預習:
明確:1)檢查字音:(投影:讀準字音,我能行)。
明確:需要強調的生字詞:逾、鄴城戍、老嫗、幽咽(齊讀)。
2)關于作者及本文的寫作背景介紹。(學生交流預習資料。)。
3)。
三、一讀:齊讀課文,借助課下注解及我們掌握的文言文翻譯技巧,把課文翻譯成現代文。一邊讀,一邊在書上做標記。
(投影:準確翻譯我能行):1)三男鄴城戍。
2)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3)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4)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5)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整體感知:這篇課文寫了一個什么故事?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
四、聽朗讀帶,邊聽邊在書上做注模仿她的語氣和停頓。(悲憤沉郁)。
(二讀課文,準確停頓注意情感。)。
五、研讀課文,明確主題。
1、課文題目是《石壕吏》,全文圍繞那兩個字展開的?捉人。
2、捉人情景的概括描寫的`句子?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表現出“吏呼”咆哮如雷,“婦啼”悲傷凄苦,又體現了詩人強烈憎惡差吏、深刻同情老婦的感情)。
3、差吏是在一直靜聽老婦的苦啼申訴而沒有怒呼咆哮嗎?
分析老婦的三次痛苦申訴,想象并虛擬差吏的怒呼。
第一次申訴:“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著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北砻骼蠇D的三個兒子都上了戰場,兩個兒子已經戰死,她家已為那場戰爭作出巨大犧牲,論理論情都不應再到她家捉人了。老婦沉痛地申訴這些,意在喚起差吏的惻隱之心,高抬貴手。但是差吏不為所動,繼續怒呼,逼著要人,逼出老婦進一步的苦啼申訴。
(喚起差吏的惻隱之心嗎?會怎樣怒呼?)。
第二次申訴:“室中更無人,惟有轆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p>
(得到官吏的可憐、同情嗎?會怎樣怒呼?)。
本詩在藝術表現手法上運用了“藏問于答”,如“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概括了雙方的矛盾,但并沒明寫吏的蠻橫兇暴,而是從老婦的致詞中暗示出來。(本詩在藝術表現上,不僅運用了藏問于答的手法,而且文章精煉。陸時雍稱贊這篇詩“其事何長!其言何簡!”就是指這一點說的。僅用二十四句,就寫出了典型性很強的環境、人物和情節,在驚人的廣度與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與沖突,從而體現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傾向,這的確是難能可貴的。)。
五、為什么詳寫老婦的痛苦申訴?
六、小結。
師:托爾斯泰“戰爭請孩子和女人走開”這里年老體衰的老婦人都抓去服役了,這足見戰爭的殘酷,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什么呢?生:告訴人們要反對戰爭,愛好和平。
師:對。(動情地)戰爭會給人民帶來數不盡的疾苦,道不完的災難。我們要珍惜和平,保衛和平,讓白鴿飛遍全球,讓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七、帶著對詩歌的理解試背詩歌,這節課上到這里。下課。
附:板書設計。
1.反復朗讀,同時在梳理完讀音后注重文言實詞與虛詞的積累.
2.通過翻譯感知主要內容,并理清作者寫作思路。
1.熟讀成誦。
2重點分析老婦人的話對表達中心的作用,學習通過敘述故事、刻畫人物反映社會現實、表達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石壕吏》認識戰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2.揭露官吏的橫暴,同情人民的苦難
學習者特征分析(學生對預備知識的掌握了解情況,學生在新課的學習方法的掌握情況,如何設計預習)鑒于學生文言功底薄弱,加之對文言文的排斥,所以還是以文言基礎為準。布置以下預習作業:
1.查詢作者相關資料,了解作者的經歷,收集作者的故事,明白此詩的背景來歷。
2.梳理字音,自行對照標注進行文言實詞和虛詞的字詞翻譯。
3.匯成連貫的句子翻譯。(不會翻譯的或有問題的地方進行標注)
提前背誦。
4.全班分為兩大組,根據本課內容自行準備一個短劇。四、教學過程(設計本課的學習環節,明確各環節的子目標)教學過程:
1.讓學生講述與杜甫有關的小故事(慢則一則,快則兩則)。
2.讓學生說說我們所學過的杜甫的作品有哪些。
3.讓學生簡單介紹杜甫(提示:尤其要有最基本的文學常識)及作品背景來歷
教師補充明確: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于鄴城,由于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妒纠簟肥恰度簟分械囊黄?。
1.聽朗讀,梳理字音及節奏,之后學生齊讀課文。教師點撥后用幻燈片明確。(在本課最后還要進行朗讀提升:有感情的朗讀)。
2.要求學生看課文注解,理解全文大意,整體感知。教師出示重點文言詞匯進行提問并最后明確于幻燈片。
3.教師提問
(1)《石壕吏》講述了一件什么樣的事?學生回答后教師點撥明確。
明確:它講的是唐肅宗乾元二年,唐朝窮兵黷武,為補充兵力以平定安史之亂,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
(2)《石壕吏》作為敘述詩,其敘述的時間,地點,人物,前因,后果分別是什么?搶答形式進行。
分析詩歌
第(1)段
征兵作戰一般都要健壯的青年,然而一句“老翁逾墻走”卻又告訴了我們什么?
學生暢所欲言,言之有理教師均予以肯定,并提示學生一定要聯想。最后教師明確于多媒體。
第(2)段
1.對于征兵一事,老嫗的哭訴有哪些?這些哭訴內容又說明了或是反應了什么?請同學們在回答相應詩句時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其他同學評價。老師點評。
2.面對老嫗的哭訴,官吏有什么反應?在對話中,酷吏和老嫗的形象是怎樣的?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明確。
知識與能力:
1.通過誦讀,把握詩歌內容。
2.了解杜甫及寫作石壕吏的背景。
過程與方法:
1.品味文中老婦人的語言,關注當時的社會現狀。
2.了解詩人的現實主義精神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作者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感受作者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對黑暗朝廷的批判,培養學生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意識。
教學重點。
品味文中老婦人的語言,把握詩歌內容,關注當時的社會現狀。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感受作者對民生疾苦的同情。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唐朝是詩歌的繁盛時期,出現了兩位偉大詩人。一位是詩仙李白,另一位是詩圣杜甫。上節課我們一起學了杜甫前期的兩首詩,感受了杜甫博大的胸懷與凌云的壯志,今天我們學習他的現實主義詩中的代表作《石壕吏》。
1.學生介紹:杜甫杜甫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或杜陵野客,著有《杜工部集》,他寫了不少反映當時現實的詩篇,被稱作詩史。
1.小組長按照組內成員水平分解翻譯理解任務。
2.組內成員分別對照自己任務查閱資料或工具書,理解詩意。
3.成員在組內交流匯報,組長對成員完成情況作出評價、指導。
4.選取兩個小組匯報自己的討論結果,進行評比,優勝組得星一顆。
小黑板出示:
1、這是一首敘事詩,作者用詩的形式記錄了自己歸家途中親眼所見的一件事。
這件事發生在什么時間、地點?主要人物是誰?
2、發生了什么事(用原文回答)?
有吏夜捉人。
3、眼前所見的悲慘情形,詩人用一句話概括就是?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五.探究提升(方法: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下列問題,再進行全班交流,回答問題最積極的小組得星一顆)。
1、一何怎么理解?苦該如何解釋?(朗讀這句話話,讀出人物內心感受)。
“凄苦”,悲痛欲絕。
2、婦人無限凄苦的啼哭什么?她苦在哪?(請給這部分內容分層并進行概括)。
老年喪子之苦,貧困潦倒之苦,被迫服役之苦。
4、面對境遇如此悲慘的老婦人,官吏的表現呢?怒該怎么理解?
5、怒氣沖沖的一呼(呵),差役的什么形象特點就呼之欲出了?
“蠻橫、冷酷、兇狠、粗暴”
6、差役的冷酷還具體表現在哪些地方?
(1)“夜”“捉”人: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們已經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
(2)致詞”內容明顯地表現出多次轉折,老婦人的答話不是一口氣說出來的,而是官吏一步步逼問出來的。
(3)獨與老翁別。盡管身世悲慘,命運不幸,但是老婦人還是被帶走了。
試根據人物形象想象吏與老婦對話。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嫗: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嫗: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嫗: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嫗: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7、一個老婦人能有多大本領呢,差役為什么還要抓走她?這反映了什么?
8、文中哪里有所體現了戰爭的殘酷?
“三男鄴城戍,二男新戰死”。戰爭傷亡慘重,兵荒馬亂,家國破碎,民不聊生。(介紹背景:758年,為平息安史之亂,唐將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兵二十萬圍鄴郡,勝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敵人夾擊下,唐軍全線崩漬。郭子儀等退守河陽,并四處抽丁補充兵力。杜甫這時剛好從洛陽回華州,途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根據自己目睹的事實,寫了組詩:“三吏”“三別”)。
——這篇敘事詩,通過對石壕村一家人被強迫征兵以致家破人亡的悲慘遭遇的描述,反映了唐代的安史之亂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叭簟薄叭齽e”的主旨都深刻寫出了民間疾苦及在亂世之中身世飄蕩的孤獨,表達了作者對倍受戰禍摧殘的老百姓的困苦和對老百姓的同情。
你還知道哪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詩人和詩作?
例子: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蛘呱q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侗囆小?。
縣吏(呼)——蠻橫。
年邁喪子之苦同情百姓。
老婦(啼)——凄苦貧困潦倒之苦不滿官吏。
被迫服役之苦。
七結語:
白班或小黑板顯示。
第一幅: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第二幅:詩史數千言,秋天一鵠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鷗野老心。
教學目標:(情節如何生動)。
1、了解《石壕吏》的寫作背景。
2、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作品蘊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語言的內涵。
4、根據情節提示能復述故事甚至進行背誦。
教學步驟。
1、回顧所學: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杜甫的兩首詩,初步了解了杜甫這位詩人。他早期的作品風格熱情奔放,戰亂流離時期的作品深沉含蓄,抑揚頓挫。這節課我們將會學習的這首詩,與《春望》是同一個時期的,都是在安史之亂發生后寫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詩,而《石壕吏》是敘事詩。那么詩人又想通過這首詩告訴我們什么?抒發他怎樣的感情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要解決的內容。(出示教學目標)下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寫作背景。
2、出示寫作背景: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陽,看看戰亂后的故鄉??墒遣坏絻蓚€月,形勢發生逆轉,唐軍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河陽一帶又騷動起來。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詩人這時被迫離去,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都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著名的"三吏""三別"就是根據這番經歷寫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構思巧妙、情節生動而流傳最廣。
壕逾鄴戍惟嫗衰應泣咽。
【逾】越過【一何】多么【戍】防守【附書至】捎信回來【新】最近。
【偷生】茍且活著【已】停止,這里引申為完結【乳下孫】還在吃奶的孫子。
根據同學們所理解的字詞的意思,用自己的話將這首詩的大意以講故事的形式復述出來。要求:以第一人稱"我",也就是杜甫的口吻,講清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1)提問: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理清故事情節,并概括詩歌的思想內容。
明確:這是一首敘事詩,其主體部分是老婦人的"致詞"。詩的前四句寫"致詞"的由來,也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最后四句是結局和尾聲,暗示老婦已被抓走。
(2)學生根據思路提示,讀詩,嘗試背誦。
(一)、第一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問:由第一句話可以得出哪出信息?"夜捉人"說明什么?
明確:時間、地點、事件?;炭植话?,緊張恐怖的氣氛。
明確:抓丁只抓男的,婦女可以免除徭役。
(二)、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為什么"怒"?為什么"苦"?在這里吏和婦出場的態度和反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吏的呼喊和憤怒下,老婦只有哭啼和訴苦。這里用了兩個一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多么,起強調作用還有就是對比。)而且還連用了兩個感嘆號,你們說可以用句號代替嗎?(不能,加強語氣,強調吏的憤怒兇狠和婦的無比痛苦)。
(三)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1、這段致詞是此詩的主題部分,它有三層意思,可以分成三層。每一層都寫了什么?你們試分一下。
(明確)三男從軍,兩兒戰死。家無壯男,十分貧困。為保家庭,自請服役。
2、問:"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如何理解?
明確:希望得到差役的同情。
2、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更,再。惟,只。裙,古今異義,古專指下衣,這里泛指衣服。
3、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老嫗為什么請從吏夜歸?
(保全家中僅存的三人)。
前面講了征兵只征男,為什么老婦也被征走了?(反映戰爭的無情)。
4、問:老婦是沒人問她,而自訴出來的話嗎?
(明確:不是,是在差役的步步緊逼下說出來的。)。
為什么詩中不寫差役的話?
(明確:這是一種"藏問于答,明暗結合"的寫作手法,問可以推測出來)。
(四)、第四段: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絕,停止。如,仿佛,依稀。前途,古今異義。古指前方的路途,今喻示來的處境或特指好的未來。
1、問:誰在哭?(兒媳)。
2、幽咽聲很低,杜甫還能聽著,說明什么?(作者一夜未眠)。
3、如果說杜甫睡著了行嗎?為什么?(關心人民疾苦實在的體現)。
4、"獨"說明什么?(老婦被抓走)。
5、想象一下,詩人和老翁是以什么樣的心情作別的?
(3)出示故事情節提示圖,老師領著試背誦。
假如你是詩人,夜投石壕村,親眼目睹親耳相聞了有吏夜捉人這件事,你會是怎樣的心情?(學生可能會答:沉重、同情、贊揚老婦勇敢等等)。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當時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頌石壕老婦勇于承擔苦難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進行的這場平叛的戰爭,希望能取得最后的勝利;但他又寫出了老婦一家的悲慘遭遇,這又表明他為戰爭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而深感悲痛。
老婦、石壕吏。老婦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動從軍,有敢于承擔苦難的精神。石壕吏開頭出現,中間便隱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官吏兇暴無比。
全詩通過詩人的見聞,詳寫老婦的痛苦申訴,描繪出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揭露了官吏的橫暴,表露了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郭沫若稱頌他:"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在杜甫的詩中,"三吏""三別"抒寫民間疾苦最為深刻,杜甫風格沉郁頓挫,主要是因為他的作品抒寫了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懷。詩人的心與受苦受難的勞動大眾息息相通,詩人的脈搏和著民眾的脈搏一起跳動,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詩人。
(教學內容可以補充:《石壕吏》(石壕吏構思如何巧妙)、補充杜甫生平事跡相關文學常識、小測)。
1、領會詩歌的豐富內涵和精美語言,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和詩歌的修辭方式。
2、充分理解杜甫詩歌的思想內容,感受作者人格的偉大
3、改寫并表演詩歌,體味詩歌語言凝練、內涵豐富的特點。
學生反復誦讀,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難點:體會老婦的話對表達文章中心的作用。
一、導入(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王朝從此走向衰落,759年唐軍在鄴城大敗,數十萬人死傷殆盡,唐軍退守河陽,到處抓人以補充兵源。詩人被迫離開洛陽,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看到的盡是妻離子散、離家別土的悲劇,著名的“三吏”“三別”就是根據這段經歷寫成的。
二、準確朗讀詩歌
1、略微補充些文學常識(古體詩、“三吏”“三別”)
2、聽范讀,注意節奏起伏
3、注音:吏逾鄴戍咽嫗泣
4、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三、疏通詩意、把握內容
1、速讀詩歌,解釋重要詞語,理解詩意
2、提出疑難,共同討論解決
3、分別用一個對偶句概括詩歌內容和主旨(討論)
四、品味語言,體會感情
朗讀詩歌,尋找詩中意味深長的詞句并分析意境(練習)
五、體驗反思
1、有人認為老婦的話不是一口氣說出來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問出來的。試據此想象吏與婦對話的情景。
2、如果你當時在場,你最想對差吏說的一句話是什么?
六、小結、布置作業
1、閱讀杜甫“三吏”“三別”的另外五篇文章,用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石壕吏》改寫成劇本
[提示]石壕吏和老婦人是詩中的主要人物,要立于善于運用想像來刻畫他們各自的動作、語言和神態。
2.揭露官吏的橫暴。
3.同情人民的苦難。
體會老婦的話對表達文章中心的作用。
一課時。
一、介紹背景導入,簡介作者:
1.介紹背景。
2.簡介作者。
二、出示教學目標:
三、整體感知:
1.質疑,畫出難懂的句子。
2.談談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圖理解課文:
1.根據圖畫找出對應句。
2.有人認為老婦的話不是一口氣說出來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問出來的。試據此想象吏與婦對話的情景。
五、說一說:
用現代漢語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復述課文--“走進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這戶人家,留下的老翁、兒媳、幼孫三人以及。
老嫗的命運將會怎樣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賞音樂《家和萬事興》。
2.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對祖國古代文化的興趣。
目標1目標2。
目標2。
二課時。
一、預習。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老驥(ji)伏櫪(1i)逾墻走(yu)鄴城戍(shu)。
老嫗(yu)幽咽(ye)翁媼(ao)。
教學過程。
一、課前三分鐘(課外閱讀讀后感)3。
二、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請一學生背誦上一單元學的一首古詩,以次導入新課。
三、正課。
(-)龜雖壽。
1、聽錄音朗讀這首詩。(目標1)。
2.教師簡介作家作品。
本首詩選自《樂府詩集》,是《步出復門行》中最后一章。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國游縣(今安徽省亳縣)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步出夏門行》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洱旊m壽》表現了作者的雄心壯志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3、教師評點:(完成目標2)。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意思是神靈的龜雖然是長壽的動物,但也有死亡的時候,騰蛇雖能興云駕霧,最終也會死亡后化為灰塵。這兩句借神龜騰蛇起興,說明作者明知人的壽命終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難免要死,但他絲毫不因此而頹喪。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意思是千里馬老了,伏在馬槽里,但它仍舊有馳聘千里的雄心。有雄心壯志的人雖到晚年,更應該老當益壯,不放棄自己的理想。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治之福,可得永年。
意思是人的壽命的長短,不完全決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保持長壽。對事在人為抱有信心和樂觀精神。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是配樂時加上去的。
這首詩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寶貴的,所以人們應當不斷地發揚積極進取的朝氣建立功業。在結語中,作者還指出事在人為,命運可以改變。這種積極奮發、老當益壯的精神是很可貴的。
4、學生齊讀。
1.聽錄音,學生自由朗讀。(目標1)。
2.作家作品簡介。
《石壕吏》選自《杜工部集》。758年,為平息安(祿山)史(思明)之亂,唐將郭子儀、李光粥等九位節度使,率兵二十萬圍攻安慶緒(安祿山的兒子)所占的鄴郡(現河南省安陽縣)。勝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來援軍,加上后軍內部矛盾重重,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敵人兩面夾擊之下,后軍全線崩漬。郭子儀等退守河陽(現河南省孟縣西),并四處抽丁補充兵力。杜甫這時剛好從洛陽回華州,途經新安、石壕、渲關等地,根據自己目睹的事實,寫了一組詩《三史三別》,《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這首詩,敘述差變乘夜捉人,連衰年老婦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表示深切的同情。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長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官致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在文學史上,他把現實主義傳統推向了一個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階段,對后世文學創作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有《杜工部集》。
3、教師評點(目標2)。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開頭四句是全篇的第一部分,寫故事發生。四句各寫一人,各自身份、舉動和彼此關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預示將有一場災難降臨。
交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寫故事的展開。在差役怒呼、老婦苦蹄聲中,一個飽受戰禍的家庭的種種不幸,一步步展示出來。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第一層:從老婦自敘家事可知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說明兵役之苛酷;三男已死二男,可見戰爭之慘烈。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活著的人茍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遠地去了??梢姂馉幨拱傩彰癫涣纳?。老婦希望以自家處境來搏得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完裙。
差史并不領會老婦人的哭訴,仍然通老婦家出差役。老婦人只得回答,家里沒有男人了(隱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孫子和喂奶的母親,寡媳衣不蔽體,貧困可知,也見得戰爭破壞之嚴重。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差吏仍是追問不放。老婦自請赴役,仍從掩護老翁出發。力雖衰而請赴役,并請即刻動身,故作懇切,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騷亂終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聽到抽泣之聲,也許是寡媳.在哭泣,也許是更多的人在哭泣。詩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時,只跟老翁告別。一夜之間,經此巨變,凄苦、悲憤,盡在不言中。
石壕村這一戶人家,三男被征,兩男戰死,衰年老婦又被抓走服役,留下老翁、寡娘、幼孫三人,在兵荒馬亂中將何以度日?等待老嫗的又將是怎樣的命運呢?詩人的心,是與受苦受難的勞動大眾息息相通的。詩人抨擊石壕吏的兇暴氣焰和冷酷無情,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表示深切的同情。
四、學生齊讀,若有不明白自由提問。
五、小結。
這兩首詩,《龜雖壽》為樂府詩,《石壕吏》為歌行體古詩?!洱旊m壽》抒發了作者積極奮發、老當益壯的豪情?!妒纠簟放険羰纠舻膬幢庋婧屠淇釤o情,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表示深切的同情。
六、布置作業。
a、背誦古詩。
b、完成課后練習一、三。
七、說課精要:古詩較難理解,因此以教師講解為主。
八、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預習。
背誦前兩首詩,朗讀后三首詩。
教學過程。
一、課前三分鐘(課外閱讀讀后感)3。
二、抽查背誦。
三、正課。
(三)相見歡。
1.聽錄音后,學生自由朗讀這首詞。
2.教師簡介作家作品。
《相見歡》選自《南唐二主詞》,作者李煜(937-978),五代時南唐國主,世稱李后主。975亡國降宋,后被毒死。
相見歡,詞牌名,又作烏夜啼。這首詞是李煌降宋以后寫的,借以表達他的亡國哀思。
3.教師點評。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上片寫景,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一個皇帝變為囚徒孤寂愁苦的心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另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下片用一個具體的比喻,把離愁比喻成亂麻,剪不斷,理還亂。這離愁,不是一般的暫離故鄉,而是亡國之愁。作者由一個皇帝變成一個囚徒,屈辱的現實生活,迫使他體驗到一般人所嘗不到的生活滋味。這個比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無可解脫的愁苦。
這首詞寫出一個亡國的皇帝成為囚徒后切身感受。黃昇《后來諸賢絕妙詞選》卷一題往:此詞最凄惋,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
4、學生齊讀這首詞。
(四)《觀書有感》。
1.學生集體朗讀這首詩,注意朗讀節奏、感情。
2、教師簡介作家作品。
這首詩選自《朱文公文集》,作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學家。
3.教師點評。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開句用一個比喻,把半畝方塘比喻成一面剛打開的鏡子。突出水的清亮。第二句寫天光和云影一齊映人水塘,不停地晃動,暗示活水不停地流動。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作者問水塘為什么如此清澈,因為有源頭的活水不斷地流來。詩表面上寫水塘清因有活水來,實際上是比喻作文章如何來的新的材料、新的主題、新的構思、新的手法、新的語言,要靠平時不斷的積累。從生活中積累,從詩書中積累。只有不斷的積累沉淀,才能寫出好文章。設喻巧妙。
(五)清平樂。
1.集體朗讀這首詩,注意朗讀節奏、感情。
2.教師簡介作家作品。
《清平樂》選自《稼軒長短句》,作者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南宋偉大的愛國詞人。
3.教師點評。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寫農家房屋矮小及房屋旁溪邊的自然景色。如水墨畫,幾筆勾出農舍及周圍環境寧靜清幽。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既然有環境描繪,必有人物點綴。作者從帶醉意吳吉入筆,寫出一對白發翁姐說著柔媚的吳語互相打趣。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農家兒忙著各自的農活;最可愛的是頑皮、淘氣的小兒子,也在溪頭剝蓮蓬。一個臥字寫出小兒頑皮、淘氣的動作。
這首詞描繪了一幅農家耕樂團??坍嬃宿r家信然自樂的生活景象。也表現作者對人民生活的關切。語言清新、活潑、流暢。
4、學生自由朗讀,若有不明之處提出來,集體解決。
四、小結。
《相見歡》是詞,寫出一個亡國的皇帝成為囚徒后切身感受的無可解脫的愁苦?!冬F書有感》用水塘清因有活水來比喻作文章要善于從生活中從書本中吸收營養?!肚迤綐贰访枥L農家治然自樂的生活景象,也表現作者對人民生活的關切。
六、布置作業。
a、背誦這三首詞。
b、默寫詩詞五首。
c、根據自己喜歡的一首詩或詞,寫一段賞析的文字。
七、說課精要:古詩較難理解,因此以教師講解為主。
《石壕吏》是初一語文課本中的一首古詩,作者是唐朝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杜甫。
“石壕吏》,老婦之應役也。丁男俱盡,役及老婦,哀哉!”這是浦起龍((讀杜心解)卷一之二)讀詩后的感受?!妒纠簟芬躁冎?今河南陜縣)東的石壕村一普通百姓家被征兵逼得家破人亡的遭遇,以小見大,真實生動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詩歌的語言主要采取老婦獨白的形式,但是在獨白的背后卻隱藏著豐富的潛臺詞——酷吏的“怒”、“呼”。
“你家男子哪去了?”這是老婦“出門看”時,差役氣勢洶洶的第一句問語。差役借“夜”的掩護,滿以為可以抓到“男”丁,卻不知其暴行早已鬧得石壕村雞犬不寧,連腿腳不靈便的“老翁”也“逾墻走”了。顯然,“出門看”的老婦不是他們想“捉”的人,因而他們怒氣沖沖,語言咄咄逼人。
“家中還有何人?”這是老婦敘說三個兒子的情況以后差役的又一逼問。老婦所敘的“三男”守鄴城,兩人已死一人性命難保的情況,并沒有打動兇狠的差役,他們是不會善罷甘休的。在逼問下,老婦不得不進一步介紹在家的家庭成員孫兒和兒媳。同時指出“兒媳”之所以在家,是因為有吃奶的孩子,而且連一件好衣服都沒有。當然,這里老婦沒有暴露老伴的情況。
“不管怎樣,你家必須抽人服役!”兇惡的差役沒有因為老婦的悲哀的陳述而放棄從老婦家“捉”人的打算,竟耍起了無賴,不再和老婦講道理。老婦這時很清楚,吃奶的孫子他們不會“捉”,可“捉”之人就只有兒媳了。但如果抓走了孩子娘,嗷嗷待哺的孫子——承繼香火的惟一希望怎么辦呢?在這種毫無人性的惡差面前,老婦不得不迅速作出決定,自告奮勇“應役”。
以上是《石壕吏》一詩中主要的潛臺詞。學詩時挖掘詩歌的潛臺詞,可以領悟到詩歌豐富的內涵,從而加深對詩的主題的理解,還可以調動自己思維的積極性,激發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該文發表于《中學生讀寫》2001年第10期)。
2、學習詩歌通過敘述和對話刻畫人物形象的寫法,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重點)。
3、感受并同情底層人物命運的悲慘,體會詩人復雜矛盾的心理活動,反思造成這一悲慘現實的社會原因。(難點)。
提醒學生邊聽邊想象人物、整理情節,準備復述故事。
提示:復述時請注意:時間、地點、人物、情節。
(可以讓學生在聽讀同時在書上圈劃相應的重點字詞,可以根據范讀也可以據自己理解來劃。這樣可為下一步的誦讀做好準備。)。
過渡:故事中都有哪些人物呢?
(學生邊說,老師邊板書:“我”、差使、老翁、老婦、孫母、孫子——按故事人物的出場順序)。
各用一組詞語概括人物形象,或表達自己對人物形象的感受與判斷,并結合課文談談理由。也可以此帶動對詩歌的理解,解決閱讀鑒賞的基本問題,如詩句理解等。(有關背景等知識可隨機講解)。
孫母:涉及到的語句“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如聞泣幽咽”——悲慘,家破人亡,衣不蔽體也是食不果腹,夫離婆散。
孫子:涉及到的語句“惟有乳下孫”——可憐。他對眼前所發生的一切一無所知,他長輩們所期盼的美好生活對他來說還太過久遠啊。
“我”即作者杜甫:天黑時分投宿到石壕村的一戶人家。涉及到的語句“暮投石壕村、夜久語聲絕、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薄獰o奈、不滿、沉痛、悲哀、同情——對捉人無奈,對差役的兇悍不滿對朝廷無能的不滿,對戰爭對人民造成的災難同情之余有沉痛有悲哀。設問:詩人為何沒有出來橫加阻攔或仗義執言?是懦弱嗎?大敵當前,國家岌岌可危,征兵也是無奈之舉,這也是詩人既憂國、又憂民的思想矛盾所在:一方面國難當頭,需要補充兵力資源;一方面百姓生活極其困苦,且已無兵可征。
小結:是戰亂給人民帶來了如此深重的苦難,朝廷的無能是悲慘現實的根本原因。詩人杜甫憂國憂民的沉重情緒讓我們感同身受。
以上我們通過具體語句的分析加深了對人物對詩歌的理解,下面請同學們自己誦讀。
假使你就是詩歌中的“當事人”——作者或老婦等,你會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
注意特定身份的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活動與言行表現,以及作者對不同人物的情感態度。
學生個別讀。
提示:個別語句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思想感情,如“老翁逾墻走”一句應讀出恐慌,語速稍快,“吏呼一何怒”應讀出差役的氣勢洶洶,語氣加重,“婦啼一何苦”應讀出老婦的凄苦,語速稍慢,“夜久語聲絕”、“獨與老翁別”應讀出作者的復雜情緒等。
過渡:下面請同學們就人物形象、思想內容、語言表達或具體詞句的理解等方面質疑。
細節討論與質疑問難。交流閱讀中遇到的疑難和困惑,主要探討一些相關的疑點。
提示:
(如學生提不出問題,教師來提,如:故事發生的季節是“春天”,在一個應是生機勃勃,萬物勃發,春意盎然的季節,卻是發生了一個如此悲慘的故事,兩相對照無意中是個反襯啊。若“品讀”這個環節已經大部分解決了這些問題,則這一環節可略過)。
這是敘事詩,敘事者即是杜甫自己——故事的展開是從杜甫的視角看過去的。請同學們嘗試轉換敘事角度重組故事。
(1)如果從老婦的角度敘述故事,應該怎么敘述?
(2)如果從老翁的角度敘述故事呢?
(3)如果從石壕吏的角度敘述,又會怎樣?(是不是所有的差役都是這樣橫暴無禮?)。
提示:交流并評價重組的故事,看看是否合情合理?
(這是第一課時的作業,考慮到課上的時間問題,放到課下完成,課上用來交流??赡軐W生在初讀課文時并不能很好的把握課文,但通過改寫可以促進他的理解,同時初讀的體驗也是很寶貴的。)。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詩歌創作風格。
2.理解詩的思想內容,準確流暢地背誦。
1.加強朗讀教學,提高朗讀水平,同時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
2.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1.通過學習《望岳》,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學習他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慨。
2.通過學習《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詩人熱愛國家、關心民眾、眷念親人的美好情操。
1.理解每首詩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詩歌中的景與情、事與情,領悟融情于景的表現手法,感悟詩歌的意境。
1.誦讀教學法:詩歌教學必須讓朗讀貫穿始終,反復朗讀、吟誦,感知詩歌的韻律美,把握詩歌內容。
2.合作探究法與點撥法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真正成為詩歌學習的主體。老師盡量少講,可稍作點撥引導。學生討論,生生互動;老師點撥,師生互動,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初讀課文,喚醒情感。
1.聽讀課文,圈點勾畫重點字詞、生字詞,感受課文的感情基調。
2.學生自由誦讀。
3.用一句話概括故事內容。
三、細讀課文,品味探討。
1.觀官吏之舉。
通過詩文改動讓學生品味語言,體會感情。
2.聽老婦之訴。
文中有一個字最能表現老婦的心情,找出具體的語句談談。
想象當時具體的情景。
3.察作者之情。
四、展讀課文,深入探究。
1.領會杜甫矛盾的心理。
2.試背詩文。
觀官吏之舉——毒。
聽老婦之訴——苦。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kouhaodaquan/66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