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月是企業管理中的一項重要活動,可以幫助企業提高質量管理水平,減少質量風險和問題的發生。以下是一些企業在質量月期間開展的培訓和交流活動,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按教育部要求,今年啟動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發布。截至昨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林業大學7所在京部屬高校,首次公布20xx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報告顯示,7所高校本科生就業率均超90%,其中,北師大99.81%的本科生就業率更是接近百分之百,這些畢業生中,多扎堆留京。
結果顯示,上述7所高校20xx年畢業生本科生就業率均已超過90%。其中,北京師范大學就業率最高,截至去年10月底,該校本科生就業率達99.81%,其中,免費本科師范生的就業率為100%。最低的北京林業大學,截至去年9月1日,也已達到93.37%。
在畢業去向方面,多數本科生選擇繼續深造。清華本科畢業生中,簽三方協議就業和靈活就業所占比例,加起來僅為16.4%,最多的是在國內讀研,足有54.4%,其次才是留學,占到27.3%。
北大本科畢業生的深造比例也不低,達到69.0%,人大本科生深造率則是60.33%,北師大本科非免費師范生相應比例為57%以上。
不過,以傳媒類學科見長的中國傳媒大學本科、二學位畢業生主要以找工作為主,占到57.5%。對外經貿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去向相對多元,就業和在國內外深造基本各占一半。
人民大學調查顯示,20xx屆畢業生去國有企業、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就業的占到77.5%。其中,國有企業簽約率為35.35%,為各種就業單位之首。
就業的清華畢業生中,也有43.8%的投奔國有企業,而去各級黨政機關就業的僅有12%。北大本科畢業生更傾向于事業單位,而碩士畢業生則青睞國有企業。
除北師大未公布就業單位分布外,有5所高校就業報告顯示,就業畢業生半數以上選擇留京。北大20xx屆本科畢業生簽約北京單位的比例更達到71.79%。人民大學在20xx屆畢業生中調查顯示,有77%的畢業生首選在京就業,最終,有56.78%的實現在京就業。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院長、勞動力市場研究中心主任賴德勝表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地域分布有兩個特點,一是多選擇北上廣,二是會留在學校所在地。兩個因素疊加在一起,就不難理解為何在京部屬名牌高校畢業生多選擇留京了。另一方面,隨著北上廣生活、工作壓力增大,產生溢出效應,導致畢業生逐漸往省會城市、地級市分散。
質量標準外觀形狀:
干燥花蕾呈不整齊棍棒狀,常2~3個花序連生在一起,長1~2.5cm,直徑6~10mm。上端較粗,中部稍豐滿,下端漸細或帶有短梗?;^外面被有多數魚鱗狀苞片,外表面呈紫紅色或淡紅色。苞片內表面布滿白色絮狀毛茸。氣清香,味微苦而李,嚼之顯棉絮狀。以朵大、色紫紅、無花梗者為佳。大多為統裝。
質量監測由于《中國藥典》上沒有規定對款冬花的.成分檢測,課題組通過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2],暫規定款冬花蘆丁含量不得低于0.16%;參照《中國藥典》版附錄的相關規定檢測[3],要求:水分不得超過10%;灰分不得超過2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過15%;浸出物不得低于11%。
依據gb/t5009.19-檢測標準,暫定農藥殘留:六六六、ddt不得檢出;重金屬及砷鹽重金屬鉛、鎘、汞及砷分別按gb/t5009的12、15、17、11檢測。鉛不得過5.0mg·kg-1,鎘不得過0.3mg·kg-1,汞不得過0.2mg·kg-1,砷不得過2.0mg·kg-1。微生物限度檢查依據《中國藥典》2005版一部附錄xiiic微生物限度檢查法[3],細菌總數1g不得超過30000個,霉菌總數1g不得超過100個。
采收與加工。
采收季節立冬后土未封凍前采收。過早,因花蕾還未完成生長,其苞片未呈紫色(為白色),影響產量和品質;過遲,土已封凍,不便采收。到第二年土壤解凍后采挖(2月中下旬),已有少量開放,因此,應控制好采挖時間。
收獲方法收獲工具主要有鋤頭、撮箕、背簍等。采收要精挖細收,土里盡量不留冬花花蕾。用鋤頭將植株連根挖出后,從莖干上摘下花蕾,放入竹筐內,不能重壓,不要水洗,否則花蕾干后變黑,容易腐爛。采挖時應選擇晴天,晴天泥沙易抖落。
加工加工設備:干燥炕或烘箱,笆簀,曬席等?;ɡ俨珊罅⒓幢傆谕L干燥處晾干。經3~4d,水汽干后,用篩子篩去泥土,除凈花梗、雜物等非藥用部分,再晾至全干即成。遇陰雨天氣,用木炭或無煙煤以文火烘干,溫度控制在40~50℃。烘時,花蕾攤放不宜太厚,約5~7cm即可,時間也不宜太長,而且要少翻動,以免破損外層苞片,影響藥材商品品質。
包裝材料選用聚乙烯無毒制品??疃ǖ膬韧獍b均須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第8,9,10條之規定??疃ǔ善吩诟邷囟酀袂闆r下易生蟲發霉。倉貯期間應定期檢查,發現蟲貯、霉變、鼠害等及時采取措施。若生霉生蟲,要及時晾曬,或采用密封充氮降氧養護。
大中專畢業生的就業工作是牽動全社會的大事。畢業生的就業狀況是學院辦學質量與辦學效益的重要體現,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我院的社會聲譽,制約著我院的生源質量和可持續發展。學院加大了對就業工作的投入,學院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也強化了就業指導,積極拓寬就業渠道,力爭實現畢業生最大限度地就業。作為高職學院的我們,不僅要積極響應國家、省委省政府的有關就業精神,還要充分發揮行業辦學的特點,努力打造學院的品牌,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20xx屆畢業生就業基本情況
20xx年學院有藝術設計(陶瓷方向)、雕塑藝術設計、裝潢藝術設計、視覺傳達藝術設計、工業設計、產品造型設計、材料工程技術、工商企業管理、物流管理、營銷與策劃、商務管理等11個專業畢業生313名。截止12月份,畢業生就業302人,就業率達到96.49%?;旧贤瓿闪藢W院年初制定的目標。
(二)20xx年畢業生就業工作的主要成績和經驗
1、學院領導高度重視畢業生就業工作
學院領導高度重視畢業生就業工作,成立了“一把手”工程,由主持學院工作的院黨委副書記任組長,分管學生和就業工作的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學生處、教務處、實訓部、各系負責人為成員單位,具體負責畢業生就業工作的組織實施。及時召開就業工作會議,傳達貫徹上級有關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和措施,分解工作任務,落實工作責任。在學院黨委領導下,經過各系、部門的積極努力工作,我院畢業生就業工作,不斷加強就業指導,積極拓展就業市場、提供就業信息、提升服務水平、促進充分就業,畢業生就業工作取得了較好成效,完成了預期的工作目標和任務。
(二)強化就業教育,轉變擇業觀念
根據各專業特點、社會需求狀況和畢業生實際,各系、就業指導中心通過問卷形式,對15屆畢業生的就業意向和德化周邊相關企業的用人需求狀況進行了調查,提高就業指導的針對性。在開設了就業指導選修課教學的同時,還邀請有關專家到學院舉辦職業生涯與就業指導專題講座,激發大學生的學習熱情、求職自信心和就業的主動性。同時,學院舉辦了第七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近30%的學生參加了活動,有效地促進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正確規劃自己職業生涯,合理定位就業方向和就業目標。
(三)拓展市場空間,提供就業信息
就業指導中心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到州泉,廈門等地拓展畢業生就業市場,收集就業信息;學院根據各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特點和就業方向,于20xx年12月19日舉辦了20xx屆畢業生供需見面會,組織邀請了20多家用人單位來招聘人才,為畢業生提供就業崗位1000多個。同時組織引導學生利用網絡求職,與德化縣人才交流中心合作,及時提供用人單位的招聘信息,免費發布畢業生的求職信息,為畢業生尋求就業機會,努力探索新的就業模式。
(四)加強網絡平臺建設,促進就業工作信息化
學院就業指導中心和各系建立了就業網站,及時更新內容,發布招聘信息,做好與有關人才網站的鏈接;加強就業信息收集與管理,及時發布就業信息。積極組織引導學生參加有關網上招聘,拓寬就業信息來源渠道。20xx年,共提供近1200多條網絡就業信息。
(五)強化學生畢業前的頂崗實習,提高就業競爭能力
我院嚴格落實高職學生學期期間頂崗實習半年的要求,與合作企業一起加強針對崗位任職的技能培訓,大力提升畢業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提高就業能力。與德化36家大型企業共同建立實習實訓基地,加大是學院實踐實驗室的建設和投入,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和實際動手能力。
(六)實施“雙證書”制度,有力推動就業工作
落實高職院校學生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我院的職業資格技能鑒定站目前能夠開展12個專業技能鑒定,基本涵蓋了各個專業,為落實“雙證書”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院把相關專業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作為學生畢業的條件之一,在頒發專業學歷證書前,努力使符合條件的應屆畢業生通過職業技能鑒定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對符合就業困難人員條件的高職畢業生,幫助其按規定申請相應的鑒定補貼。
2、各專業之間的就業狀況不平衡。有些技能性強的專業就業較好,對一些就業對口比較窄的專業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3、招生、培養、就業一體化工作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4、畢業生就業后的流動性較大,開展畢業生就業后的跟蹤服務工作有一定困難。
摘要:廣西少數民族高等教育基于民族團結實施一系列特殊政策,針對學習主體所開設的民族特色專業和特色課程,可以看作實施民族高等教育發展的內部要素,視為內部研究的主要對象,致力于培養優秀的民族文化傳人,推動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實現民族高等教育政策改革發展的理想目標。
廣西少數民族高等教育實施國家法規政策,以民族團結為宗旨,聚集各民族聰明才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盡心盡力,56個民族都需要培養各行業優秀的青年人才,實現這個理想目標就要強調重視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所謂內涵式發展即教育行為落實在大學學習主體所修專業及特色課程上,也可以說注重內部要素的配置和協調,總結少數民族高等教育內部發展的規律和改革的建議。
一、問題的提出。
廣西屬于嶺南地區是山清水秀的宜居之地,壯族人口1600萬,實施民族教育政策有其示范作用。因此,選擇有代表性的高校調研非常有價值,這里所涉及的問題是什么呢?一個是為何實行民族教育特殊政策,審視內部要素研究,主要考察特色專業發展取得成果,以及特色課程生發的效果。從歷史上看,廣西歸于稻作文化的范疇,其生產方式和江南地區很接近,加之環境優美、民風淳樸、百姓勤勞,應該是讓人心向往之的人間天堂,可惜這般先天優勢沒有成功進入人文精神認同系統,王朝統治時期一般作為中原地區不愿光顧之地,甚至有文化沙漠之稱;改革開放30年來也是定位在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其實認真分析,東靠廣東南鄰大海,為何廣東就是全國經濟發展排頭兵,名為廣西就不行呢?當然涉及各種原因,但是有一點不能忽視,就是激活廣西存在的各種潛能,特別是人的力量――通過教育達到具有敏感意識――時代和社會發展適應的視野、技能及自覺到習慣的行為舉止,對于提升文化自覺后的社會發展非常重要的功能,利用秀麗山水、劉三姐傳奇故事打造的《印象劉三姐》就是壯族傳統文化人文價值最好的應用,完全可以和世界優秀文藝媲美,還是生態意義的文化經濟相互促進的資源合體。由此觀之,教育應該成為激活傳統文化和現代意識的一大利器,弘揚民族文化變為經濟發展的動力,實施少數民族高等教育價值非常大。關注少數民族高等教育不但要關注高校有多少學生,更應該關注學習主體學什么、怎樣學的實際問題,《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十二五”規劃》明確指出:“加強民族院校和民族特色學科建設,重點建設8個左右民族特色學科?!?/p>
二、特色專業:民族教育核心要素。
筆者深入廣西民族大學調研,這是八桂大地非常有代表性的民族高校,毫不夸張,廣西民族高等教育成果很大部分依賴此校的資源優勢,其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自1983年招收本科生起已有32年歷史了,其中特色專業即壯語言文學專業在、分別獲得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碩士點和博士點,根據廣西壯族所占人口比例設立的壯語專業伴隨改革開放30余年已發展成為民族教育代表性的特色專業。
(一)特色專業考察。
廣西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被列為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獲得國家和自治區的財政扶持。該專業之所以成為特色是因為滿足了文化學習生發的思想啟蒙和知識應用以及在此基礎上反復磨煉形成的技能為今后生活、學習、工作起了無法替代的作用。其內容要體現全球化發展下的時代特點壯語專業開設《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語言學概論》《中國文學史》《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等還要學習體現壯語特色的內容《現代壯語》《壯語閱讀與寫作》《壯族文學》和《壯語方言概論》等專業課程。壯漢雙語教育作為教學方法也必須成為專業建設一部分既能實現漢語普通話和規范文字的學習和交流又要達到壯族自身文化傳承、保護及創新的目的在專業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下《現代壯語》《民間文學》已經成為自治區級精品課程經過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實現了遠程教學資源共享特別是現代社會學生手中智能手機網上互動直接與精品課程鏈接既可以學習相關課程內容又可以完成留下的作業還能因為思考質疑存在的問題與老師和同學積極討論實現學習方式的網絡師生積極互動快捷高效滿足學習的需要。
(二)民族文化傳承。
為了恰當評判壯語水平,6月,廣西以初、中、高三個等級確定了壯語文水平考試,廣西民族大學教學目標是讓每個學生壯語達到中級以上,學習原汁原味的壯族語音、語言及其凝聚的各種文化形態,感受民族光輝燦爛的歷史,領會創世神話、歌圩歌謠、神奇傳說等民族文化精髓,因民族情感而產生民族文化的認同,以中華大家庭56個民族中的一個而自豪,以學習應用本族文化而驕傲。20在政府的財政支持下報讀壯語班減免學費,達到條件獲得中國語言文學和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兩個學位證書,學習壯語成為壯漢雙語人才,回到壯鄉更有利于壯族文化的傳承。為了讓學生真實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學校組織壯語班的學生到武鳴縣領悟三月三歌圩文化。武鳴縣是壯族的聚居縣,壯族人民歷來愛好山歌,他們唱山歌、聽山歌、趕歌圩的習俗,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廣大壯族人民以歌傳情、以歌會友,山歌的內容豐富多彩,除了談情說愛、農耕活動、天文地理、吉日慶典外,計劃生育、法律法規、時事政治等都能成為武鳴壯族山歌的好材料。這種活潑新穎的歌謠形式帶有歷史的傳承性和時代性,視為動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容易激發現代大學生的情感共鳴,從中領悟到生動傳神、文藝展演的.文化魅力,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
(三)學習主體評價。
研判學習效果一定要借助于學習主體的客觀評價,高等教育學習主體――大學生頭腦靈活、知識豐富、反應敏捷,他們非常清楚課程內容、課堂學習、師生互動滿意與否,少數民族高等教育針對特定對象和特定內容采取的特定教學活動,更要重視學習主體的掌握情況和滿意程度。筆者調研發現壯語班教學效果非常好,本來學習主體來自壯族生源是非常正常的,壯族文化居然吸引來了一位漢族小姑娘,作為級學生aa立志學習壯語文,目的就是到壯鄉當一名漢壯雙語教師,為壯族文化教育做出一個大學生應有的貢獻,祝福她早日實現弘揚民族文化的教師夢。級學生hh明年就要畢業了,對于就業非常樂觀,作為我國與東盟聯系密切的廣西可以發揮自身優勢,而壯族文化就是廣西代表性的品牌之一,學會壯語就能讓壯族文化走出去,成為聯系東盟的重要文化紐帶,壯語專業學生受到在廣西開展活動的東盟各國歡迎,因此,不愁找不到理想工作崗位。級的學生cc作為畢業生參加工作感慨良多,高中時就非常喜歡壯語,到了工作崗位更是認為所學專業意義特別大。全球化現代文明發展更多集中優勢主流文化,西方世界以英語語言為基礎,中華文化以漢語言文化為基礎,少數民族語言文化作為分支,由于語言環境缺乏,壯語言甚至很多壯族學生都無法使用。因此,政府采取特殊政策,免學費扶持特色專業能夠保障文化傳承持續,讓古老燦爛的壯族文化發揚光大,民族教育受到重視才更有利于傳承、保護壯族文化。
三、特色課程:民族教育內涵要素。
廣西民族大學民族教育確立《現代壯語》《民間文學》為特色課程,學習語言需要熟練掌握語法規律,并能夠靈活應用,為了讓學習效果更大化,務必強化學習的語言環境。這里強化帶有重視的意味,恰當說法就是樹立語言環境意識,讓學習主體不知不覺潛移默化地完成學習任務。歌舞展演、文學敘事、祭祀儀式等活態的文藝樣式是民間文學的重要來源,同樣民族教育《民間文學》不可或缺,原因就是這些傳奇故事、動聽歌謠、戲劇劇本等讓學習主體感受到藝術的熏陶,在喜歡基礎上漸漸掌握了語言的規律。落實特色專業就要看課程設立,其內容是否能夠達到教育目的,《現代壯語》《民間文學》可以說承載了完成目標的學習內容,在談到民族教育內部要素關系,可以把特色課程看作內涵要素,即通過學習相關課程助力特色專業完成本科教學方案,既能達到合格正常畢業走向工作崗位,又能繼續深造考取研究生的預期。
(一)課程內容學習與語言文字提升。
《現代壯語》以壯語語言組合規律和構成語法特點傳授為內容,主要通過總結壯族語言變遷性質和具體應用基本知識,讓學習主體在反復訓練中熟悉掌握,并能應用在對話交流和文字寫作中,能夠聲情并茂朗誦壯族經典著作,熟悉和偏遠山寨村民自如對話,準確流暢寫出壯語文章,只有這樣才算達到了學業要求?!霸谑澜缟?,只要有國家,就會有民間。只要有民間,幾乎就都有民間文學?!薄睹耖g文學》帶有生機勃勃、原汁原味的民間鄉野氣息,以壯族傳承的內容考察,有創世大神譜系神話、各類歌謠、傳說故事等等,非常吸引學生閱讀,就這兩者關系來看,應該是在專業教師教授壯族語音、文字,學習《現代壯語》掌握一定的聽說讀寫能力之后,再來學習《民間文學》,最好選擇一些壯語文字的內容,即閱讀來自專家整理的以壯語記錄的原版文獻,這樣才是真正打造壯語專業學習的內涵式提升。
(二)課程內容學習與壯族文化創新。
壯族文化與民間信仰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換言之,壯族傳統文化帶有鮮明的民間信仰的特性,壯族先民以特有的思維觀念塑造了創世大神布羅陀,把先民記憶中的種種美好寄托于布羅陀神力基礎上,千百年來內化為族群做人處事、行為習慣的道德倫理,民間文化精英完善了民間信仰基礎上的《布洛陀經詩》,《布洛陀經詩譯注》和《壯族麼經布洛陀影印譯注》又是專家、學者嘔心瀝血完成的屬于壯族文化新成果,承載民族精神體現內容廣泛壯族文化的“百科全書”,民族教育不是只學習相關知識體系,也是在前人基礎上有所創新。壯族作為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值得挖掘的寶貴文化財富特別多,壯語專業學習主體要抓住民族文化精髓,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背景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以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展現民族的輝煌和榮譽。關注民族高等教育政策實施取得成就非常有意義,廣西民族大學特色專業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壯語)專業是考察的重點,其特色課程是保障民族教育實施的重要依托,對于弘揚壯鄉民族文化,保護意義上的創新有莫大的價值,其成果完全可以應用在新時代社會經濟文化快速發展中?;痦椖浚簭V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民族團結視角下的廣西扶持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發展與改革的政策研究。
參考文獻:
[1]王芳.壯族民間歌謠與歌圩的起源與發展現狀[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6).
[2]季羨林.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研究相得益彰[a].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3]梁庭望.古壯字結出的碩果――對壯族麼經布洛陀影印譯注的初步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1).
作者:金乾偉王俊娜喻國偉單位:廣西科技大學藝術與文化傳播學院。
推動民族地區高職教育發展,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影響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有課程、師生素質、考試等,本文針對上述問題并結合實際進行了相應的`闡述.
作者:毛國作者單位: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湖南,吉首,416000刊名:科技致富向導英文刊名:kejizhifuxiangdao年,卷(期):2010”"(6)分類號:g75關鍵詞:高職教育教學質量課程設置和改革教師素質學生素質考試改革。
摘要:美國高等教育起源較早,至今已有近4的發展歷史。在悠久的發展過程中,美國高等教育形成了國家干預、地方分權、學校自治的管理體制。美國較為完備高校的管理體制促進了其高等教育的發展,美國擁有世界上公認最好的高等教育體系和眾多的一流學府,美國高等教育無論在規模上還是質量都位于世界前列。針對當前我國高校管理體制存在的不足,本文通過介紹美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及其特征,希望能夠給我國高校教育體制的改革以啟示,借鑒吸收其管理體制中合理成功的經驗。
關鍵詞: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美國;啟示。
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是指與高等教育管理活動相關的組織制度體系,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管理機構的設置、組織間的隸屬關系、以及相互間管理內容、管理權限的劃分等等。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從本質上講,體現了一個國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動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層次、管理單元間的職責、權力和利益關系。在探討一個國家高等教育宏觀管理體制特征時,應以這個國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社會在該國高等教育管理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為依據。為此,根據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社會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動中的地位與作用,當前世界的高等教育的宏觀管理體制可分為權力集中型、權利分散型、集權和分權集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觀管理體制。美國高等教育宏觀管理體制即是典型的權利分散型。權力分散型高等教育宏觀管理體制是指高等教育的決策權力不在中央政府,而是由地方政府或利益集團來獨立行使高等教育決策、立法、財政撥款以及評估、監督職能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
一、美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特點。
(一)地方統管。
我們知道美國是一個典型的地方分權制國家,教育也不例外。美國雖在聯邦政府設有教育部,但教育部只是作為一個一般性的指導和咨詢機構,美國憲法將所有的教育權利授予各州和其下轄的高等教育管理委員會或高等教育協調委員會。聯邦政府不得利用中央權力去控制各州教育的發展,也不能直接參與學校管理,各級各類學校,包括高等學校都必須接受當地政府的監督和指導。美國高等教育由地方統管。州政府對高等教育實施不同形式和程度的管理,對州所屬高校的規劃、教學和人事制度、財政撥款等方面施加直接影響。
(二)大學自主。
美國的高等院校都擁有很大的辦學自主權,高校在招收學生、課程設置、聘任教授、調整專業、財政開支和籌措經費等方面有很強的獨立性和自主決定性。但美國高校辦學的自主性并不意味著大學的校長可以獨攬大權,相反,美國的高校實行的是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董事會是美國大學的最高領導機構和決策機構,是高校的法定代表機構和最高治理機構,也是治理結構的核心。美國高校董事會可直接介入大學的運作管理過程,校長在董事會的授權下全權負責學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正是這種高度的獨立自主性極大地調動了美國高校自身的辦學積極性,確保了高校根據社會和市場需求及時地做出反應,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美國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和蓬勃發展。
(三)社會監督。
美國是分權型的高等教育宏觀管理體制,政府對高校只進行原則性的指導,美國的絕大多數的大學具有很強的自主性,為此,對大學的監督是必不可少的。在美國,對大學的辦學效益的監督和調控是由社會民間組織進行的。這種社會民間組織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由全國性的專業學科組織對大學進行單一專業性或全校綜合性的教學質量水平鑒定;另一類是由若干個權威性較高的民間學術機構聯合開展問卷調查屏蔽,對各校專業學科之間的質量進行評估打分,來促進各校辦學水平的提高。
二、中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
與美國分權制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不同,我國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雖然幾經改革,但是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仍存在較為明顯的弊端和問題。其表現為:。
(一)政府對高校的管理高度集權。
在我國,各級各類行政機關對高等教育統得過多,管的過死。高校成為政府的隸屬部門,高校的機構設置在一定程度上更像是國家行政機構,而不是學術機構?!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中第四十五條明確規定,健全統籌有力、權責分明的教育管理體制。以轉變政府職能和簡政放權為重點,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
(二)高校缺乏自主權。
我國高校自主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集中在上級主管部門手中。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全面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自主權得到一定的落實。但是,由于長時期政府對高校的管理影響下,政府機構對高校的管理活動仍有較多的干預。
(三)教育資源投資渠道單一。
我國高等教育長期以來以政府投資為主,教育資源由政府統一配置。教育投資渠道單一,缺乏社會和個人的參與,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高校對政府的依賴,也抑制了全社會辦教育的積極性。
三、美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對我國高校管理體制的啟示。
要改革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必須正確處理政府、社會、學校三者之間的關系。為此改革和優化我國高校管理體制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
要擴大我國高校的自主權就必須改變長期以來政府對高校包管過多、統的過嚴的現狀,要轉變政府職能。政府要主動做到簡政放權,將高等教育管理權力下放高校,使高校成為高等教育實際的管理主體。但在擴大高校自主權的.同時,應確保政府對教育的宏觀監控,政府應對教育進行預測、制度設計、總體布局和規劃等。
(二)加強高校立法。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以全會的形式專題研究依法治國,全會提出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而法治社會的建立,基礎在于教育。高等教育作為一個國家重要的公共事務,在推進法治建設的過程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為此,在建設法治中國的進程中,推進我國高等教育的法治化管理就勢在必行。加強高校立法,建立健全高等學校法律法規體系規范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以法律形式明確規定政府、社會和高校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各自的權利和義務。通過加強我國高校的立法工作,用法治手段確立整個高等教育建立在法制的基礎上。我們需要進一步制定和逐步完善高等教育法律法規,其中可以通過大學章程的制定來規范高校自我治理的運行機制。
(三)拓寬高校投資渠道。
由于長期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資金來源主要依賴政府,教育投資渠道單一,導致了高校對政府的依賴性很大,從而缺乏必要的自主管理權。為了徹底改變這種狀況,我國的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必須拓寬高校的投資渠道,改變資金來源單一的局面。國家要積極地鼓勵社會團體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辦學,要實現高等教育投資渠道的多元化。在高等教育投資來源上,國家不能一直占大頭,高等教育投資由于其特殊的準公共產品屬性,其來源渠道不僅可以擴寬而且必須擴寬。
(四)加強社會參與和監督。
我們強調對高等教育管理體制進行改革,要正確處理好政府、社會和學校之間的關系。作為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主體之一,社會力量在高校的治理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點可以從美國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中得到很好地驗證,但是,在我國高等教育的管理工作中,社會力量卻很少參與其中。社會參與大學治理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高等教育社會化的體現。在發達國家,社會力量通過各種咨詢委員會、評估機構、董事會等介入大學治理,發揮咨詢和監督的作用,并成為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力量在大學治理中參與和監督的缺乏,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中顯著的缺陷。我國應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大學管理,并激勵其對大學的辦學效益和運轉進行有力的監督。
參考文獻:。
[1]鄔英英.美國高等教育的宏觀管理體制探討[j].2010(1).。
[2]謝偉?。绹叩冉逃芾眢w制及其改革動向對我國的啟示[j].(4).。
[4]朱維究.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與途徑[j].2014(3).。
[5]張立潔.推進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創新的思考[j].2013(6).。
[6]潘懋元,王偉廉.高等教育學[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70.。
[8]王綻蕊.高校治理比較與改進[m].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6).。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教師是一個神圣而又很艱巨的職位,她起到了一個傳授知識和育人的重要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則是體現能力和價值的時候,雖然我是非師范類的學生,但是,我仍希望以后有機會可以當一下老師。記得馬克斯·范梅南的著作《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曾寫過:我們可以將教育學定義成父母與孩子、老師與學生、祖母與孫子女在一起的某種際遇。教育學就存在于我們每天與孩子說話的情境中,教育學就存在于我們與孩子在一起的方式之中。簡言之,即成人和一個正在成長中的年輕人之間的實際活動的關系。鮮活的文字表達,不正告訴我們,教育學不是陌生的實物,不是在靜謐的教科書中,不是在遙遠的記憶中,她就在身邊。我們,一直被教育學擁抱著。教育,孕育了教育學;教育學,反哺著教育。
教師是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構成要素之一,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是比較單一的,處于中心地位,以文化知識的權威出現在學生面前,過分的強調師道尊嚴,師生之間的關系也就是簡單的茶壺和茶杯的關系。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教育內容和方法的巨大變化、受教育者又是一個個富有思想和獨特人格的生命體、加之教育教學活動本身的復雜性等等,就必然注定教師角色的多樣性。雖然教師角色多樣性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那么我們應如何把握和清楚地認識教師的這種職業角色的多樣性,而不至于又一次的陷入教師角色“單一性”的泥淖中。
隨著更深入地學習高等教育學,我一直有個疑惑,教育學的根本問題是什么?曾經也找了一些資料,聽說這是教育學界一直未能對此給以明確的答案。有的學者講:如果一門學科不能以清晰的方式呈現自己,則說明它對自己的使命和發展前途還不明朗。教育學要獲得進展必須在定義上打破傳統哲學套語的習慣,從現實生活中發現自己的任務和使命。因此,走向生活是教育學獲得生命力的唯一出路,只有在回答生活的提問后教育學的地位才有可能獲得提升。鑒于此,他們提出假設:如果說教育學是研究如何增進人類智慧的學問,那么人們就能夠對教育學產生一個比較鮮明的感覺,而且能夠與人們對現實生活的關切點結合起來,從而也能使人們一下子把握到教育學的本質所在。確確實實,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為摸不透生活本質而煩惱,為找不到生活的意義而感到空虛和失落,為不知道明天該怎么辦而彷徨,為子女的教育問題而大費躊躇,總是感到子女的行為太不合意,又不知道如何著手等等,這些都是現實的問題,理應是教育中最為關切的問題,教育學應該為此提供滿意的答案。所以使教育能夠為生活提供意義的指示應該作為教育學的根本問題。
同時,教育的傳播者又得通過教師,教師擔負著把年輕一代培養成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起重大作用,因此我覺得作為一名優秀的老師,重要的是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要始終將自己作為教學者與學習者相統一的角色來看待。將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學習者,一個與學生在課堂生活中共同成長的學習者,通過平等地討論和對話,表達自己的教育認識,吸納學生合理的教育見解,實現師生的共同成長。同時,也將自己的課堂教學定位于討論、對話、商討、溝通、質疑、批判的過程,不要把課堂搞成一言堂,同學能夠參與課堂教學,真正成為課堂生活的主人,真正使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我不知道,以后的我,會不會有機會成為一名教師,但是,對于一名老師的崇高敬仰,永遠不會改變。
時間總是匆匆即逝,如今回首學習教育學的過程,我依然會心一笑,那是一段快樂的旅程。雖然只有僅僅十幾節大課,但是,身在其中,享受其中,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領悟,這將是打開視界的新起點。
年輕一代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思想品德決定著今后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教師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不僅要重視對學生文化知識的傳授而且要重視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既要“教書”又“育人”。?學習《高等教育學》能讓我們更好的掌握教育科學知識認識教育規律學會一定的技術方法培養專業思想等方面都有切實的幫助對于提高我們的素質水平?以及教育學建設是非常重要的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學習并掌握這一門的知識是十分必要的。
10月下旬起,我部門開始強化現場檢查,就檢查出的問題及時與相關部門溝通并進行復驗,通過這種強化性檢查給業務部門施加壓力,使現場管理及服務品質明顯提高。
2、實施內部審核
我部門人員雖為萬達集團老員工,但卻是本商業管理公司新人,對商業項目的特點及管理情況并不了解?;诖?,部門成立初始,在公司總經理的正確指導下以內部審核作為切入點,利用5個有效工作日基本摸清了公司管理體系的運行情況及存在的問題,共查出86項問題,發出47份《糾正預防措施報告?》,綜合形成《內部審核報告》,并對糾正結果及糾正措施的實施情況進行了驗證,確保了內部審核程序的正常關閉。
3、優化管理體系
通過內部審核、月度檢查、日常抽查以及突擊檢查等品質控制方法的實施,理清了公司管理體系運行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自9月下旬起利用約1個月的時間,組織公司各部門有針對性地對管理體系進行了優化。通過此項工作的開展,不僅使部分管理人員動了起來,而且使各部門管理者更加熟悉體系文件,更加清楚管控要點。此次對過于繁瑣的文件、流程及表單進行了簡化,對不適宜的體系文件進行全面修正,對于工作中的'盲點進行了補充,對不健全的體系文件進行了完善??傮w來說,共增加了6個文件及50個表單,修改了46個文件及26個表單,刪減了6個文件及35個表單。
4、實施管理評審
10月21日,在公司管理體系優化工作結束后,協助總經理組織召開了本年度公司管理評審會議,綜合第三方組織的顧客及消費者滿意度調查情況、公司在顧客及消費者滿意度較低的服務項目的改進情況、商戶及消費者投訴及處理情況、商戶的報修及處理情況、管理體系的優化情況等諸多方面真實數據作為輸入信息,向與會人員匯報了本年度公司管理體系的運行情況,為此次會議提供了充分有效的評審依據,并最終形成了管理報告。
5、配合監督審核
10月23日—25日,迎來了認證公司對本公司管理體系通過認證以來的首次監督審核,我部門全程陪同并全面配合了此次審核工作,并據審核意見向責任部門下發了《糾正預防措施報告》,且將按期限驗證糾正及糾正預防措施的實施情況。
三、工作亮點
1、建立了三級檢查機制,使品質控制作用得以真正發揮。
2、通過對管理體系的優化,進一步明確了管理職責,理順了管理要點,修正了環境管理策劃的原則性問題,將原適合于自管的保潔服務策劃文件修正為真正適合對外包方的管理。優化后的管理體系更具適宜性、可操性及實效性。
四、工作中的不足及改進想法
盡管在短短三個多月的時間里,我部門做了大量具體工作,取得了小小的成績,但深知距離工作要求還存在差距,具體如下:
1、品質控制機制雖然得以建立,但仍需進一步完善。今后我們將加強對各部門自控能力的檢查,從而全方位地提升管理和服務品質。
2、作為總經理直管的唯一部門,對于公司例會中形成的決議我們的跟進工作做得還不夠。在我們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就進行過深刻的反思,并已經開始行動做好此項工作。
3、作為品質控制部門,由于之前幾個月業務繁忙,對于現場的日常檢查較少。但是任何理由都不能作為借口,今后我們會平衡好各方面工作,將大量的時間用于管理及服務品質的監控上,從而真正能夠做到替總經理分憂。
一、目標?
二、具體措施?
為了達到以上目標,我們需要各部門團結一致,互相配合,做好以下工作:
1.、制造部?
(1)請加強對產品的質量自檢工作,提升員工的質量意識;?
(4)請加強對現場的5s維護,確?,F場整潔、有序,保證物流通道的暢通以及所需物品的即時獲得。
2、技術部?
3、 供應部:請加強對合格供應商的評價和控制,以確保原輔材料的品質。對于出現多次質量問題且無明顯改進效果的供應商,可考慮另外開發合格供應商。
4、 質量部應與各部門做好協調、配合工作,起到對產品質量的監督作用;?
10、 ?中層以上管理者應對質量管理體系的要求達成共識,按照體系規范工作,提升管理水平。?工作需要大家的配合才能做好,希望各部門能夠齊心協力,共同完成公司2015年的質量目標!
《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布的首份國家高等教育質量報告。報告以充分的教育自信和冷靜的教育自省為主要基調,從“五個度”(即社會需求的適應度、培養目標的達成度、辦學資源的支撐度、質量保障的有效度、學生和用戶的滿意度)進行多維評判,在國家數據庫、評估認證報告和系列質量報告的基礎上用數據和事實說話,力求用科學方法和國際視野客觀全面評價中國高等教育質量。
從總體上看,進入新世紀中國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硬指標”成倍增長,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在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新階段,“軟實力”顯著增強,呈現出良好的態勢。
這些前所未有的翻天覆地變化,展示中國高等教育正由大國向強國大踏步邁進。當前,中國高等教育的質量狀況主要表現在:
1.社會需求適應度。
滿足社會人才需要,適應經濟轉型發展,創新引領能力不足。
中國高等教育體量世界最大,為社會各行各業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新世紀以來,中國高等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在校生規模3559萬人位居世界第一,毛入學率37.5%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極大地滿足了人民群眾“上大學”的強烈愿望,為各行各業培養了數以千萬計的高級專門人才,有力提升了中國人力資源開發水平。
中國高等教育院校布局和學科專業結構得到改善,與經濟社會發展基本匹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異軍突起,中西部高校增量明顯,高職院校占居“半壁江山”,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高等教育格局。高校學科專業結構調整趨于理性,與產業結構對接更加緊密,較好地滿足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要求。
中國高等教育科技實力不斷增強,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全國高?;A研究保持絕對優勢,科技成果絕對量維持較高水平,系列科技創新平臺大大提升了科技創新能力,產生了一批代表國家水平的重大成果。在國家科技成果三大獎獲獎數量、科技論文、科技專著等都占據了全國70%的份量,高校成為國家科研成果的“大戶”。
高校一流人才培養和創新動力不足,對國家發展戰略支撐和創新引領不夠。從實施國家發展戰略來看,高?!靶滤幕比瞬诺纫涣魅瞬排囵B不足,創新團隊匱乏和創新人才培養力度不夠。學科專業結構還需進一步優化,集成創新不多,重大項目聯合攻關機制不暢。一流成果不多,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不高。高校內生動力和活力不足,對創新驅動發展支撐引領作用不夠。
2.培養目標達成度。
高校分類培養多種多樣人才,立德樹人提升學生全面素質。
各類高校開始理性定位、注重特色發展,形成多樣化人才培養新格局。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各高校主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多樣化人才的需要,因地制宜找準辦學定位,各顯其能特色發展,立足實地確定人才培養規格,各司其責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和技能型多樣化人才,改變了以往高校辦學同質化現象,初步建立了中國特色的高校分類體系。
校企合作、行業協作等聯合培養和協同育人的“組合拳”有突破、見成效。圍繞“怎么去培養人”,國家高密度、大強度出臺重大綜合改革計劃,推動高校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和培養模式?!鞍渭馊瞬拧焙汀白吭饺瞬拧钡刃F蠛献?、行業協作的一套“組合拳”取得新進展,聯合培養和協同育人初見成效。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仍是“軟肋”,對人才培養的“短板”現象應有足夠警覺。高校開始重視創新創業教育,但缺乏制度保障和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社會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的空間還比較有限,尚未形成長效機制,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招不多。全國高校各類畢業率和學位授予率總體較高,在一些高校不同程度存在放松畢業要求、畢業生“用所非學”等“短板”現象,應引起各方面足夠的警覺。
3.質量保障有效度。
多主體內外結合公共治理,多形式監測評估行之有效。
政府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采取系列行政舉措有效促進高等教育質量提高。政府通過加大經費投入、加強政策指導、不斷完善制度和實施質量工程、設立重點項目等一系列措施,對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給予強有力的支持,切實保障了高等教育質量的不斷提高,充分體現中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制度優勢。
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構建中國特色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公共治理新格局。教育部頂層設計中國特色“五位一體”評估制度,充分發揮專業評估機構“第三方”作用,鼓勵行業企業和社會廣泛參與,建立“主體多元、形式多樣、內外結合”的高等教育質量監測評估機制,初步形成政府宏觀管理、學校自主辦學、社會廣泛參與的高等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
各類監測評估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內涵建設、特色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實行分類評估、分類指導。合格評估兜住質量的“國家底線”,審核評估強調“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專業認證有行業企業廣泛參與,國際評估鼓勵與國際標準實質等效,促進高校自主辦學、內涵建設和特色發展。同時,充分利用大數據信息技術,用數據和事實說話發布質量報告,提高了質量監測評估的客觀性和公信力。
國家高等教育資歷框架和質量標準不健全,監測評估機構及資源亟待整合。國家高等教育資歷(各級各類證書學歷學位)框架還不健全,高等教育各類質量標準尚處建設之中,對高校辦學績效評價和參與國際監測評估項目不夠重視。全國高職、本科、研究生教育的質量保障與監測評估缺乏統籌協調和相互銜接,迫切需要整合國家高等教育質量監測評估機構及資源,并實行行業自律管理。
4.辦學資源支撐度。
教育經費校園設施極大改善,師資隊伍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中國高等教育經費投入“井噴式”增長,高?!坝布苯ㄔO面貌煥然一新。與相比,全國高校教育經費總收入增加了3.6倍。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增加了近5倍;從到20,全國高校固定資產總值增加了42.15%,教學、科研儀器設備資產總值增加了57%,生均撥款水平達到歷史上最高水平。各類高?!坝布苯ㄔO投入呈現“井噴式”增長,從辦學條件到校園環境,從教學資源到科研設施,高?;A設施得到了全面改善,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能滿足教學科研需要,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高校師資隊伍持續壯大,層次結構不斷優化,青年教師發展潛力巨大。到年,全國普通高校教職工總數從106.5萬人增加到233.6萬人(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專任教師從42.6萬人增加到153.5萬人(凈增110.9萬)。專任教師中50%具有碩博士學位,青年教師(45歲以下)超過70%,全國整體教師隊伍發展潛力大、后勁足。
全國高校生均經費仍然不足,生師比居高不下,大師級領軍人才比較匱乏。不同類型高校生均撥款存在差距,不少新建本科院校尚未達到國家標準(1元/生)。高校普遍存在教學經費不足,實驗、實踐教學設施相對緊缺,并且從高校教育經費占全國教育總經費比例來看,近兩年高校教育經費比例略有下降。全國高校生師比偏高,初中級職稱教師約占80%比例,高校中大師級領軍人才和學科帶頭人比較匱乏。
5.學生及用戶滿意度。
全面關心關懷學生成長成才,學生及用戶滿意度持續提升。
學生對學校滿意度“硬件”超過“軟件”、師資素質超過教學質量。各類高校通過加大人員、資源等方面的投入和制度保障,學校教學和生活環境整體提升幅度較大,學生對在校學習、生活體驗的滿意度逐步提高??傮w上看,學生對學?!坝布钡臐M意度超過對“軟件”的滿意度,對師資隊伍的滿意度超過對教學質量的滿意度。
高校注重“以學生發展為本”,全面關心關懷學生的成長成才。高校努力關心關懷學生和強化學生就業工作,學生對學習過程體驗和就業狀況總體上比較滿意,但不同類型院校存在不平衡現象。在“985高?!焙汀?11高?!?,學生對于教師學術水平的認可度明顯高于教學水平的認可度;而單純從教學質量的認可度而言,“211高?!焙汀?85高?!狈炊蝗缫话阍盒?。
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保持較高水平,學生創新創業總體比例較小。不同高校就業率不平衡,“985高?!薄?11高?!痹诋厴I生就業率方面優于一般普通本科高校。學生創新創業比例較小,綜合素質培養仍需進一步加強,特別是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有待提高。
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質量基本認可,不同類型高校存在較大差別。業界對畢業生知識、能力和素質比較認可,但高校教學與社會實際也在不同程度存在脫節,畢業生所學專業與就業崗位的相關性有待進一步提高。需加強創新人才培養和提升創業實踐能力,重視發揮用人單位的評價結果對高校專業調整、人才培養改革等方面的作用。
6.放眼全球看質量。
與國際質量保障主流比肩而行,走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強國之路。
中國要建設成高等教育強國,亟待以開放促改革、提質量。前30年,中國能夠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國,得益于改革開放;后30年,中國要建成世界高等教育強國,制勝法寶仍然是改革開放。以開放促改革、提質量,是做大做強高等教育、實現高等教育強國目標的必然路徑,必須增強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韌勁,扎扎實實把提高質量舉措落到實處。
注重質量是高等教育時代命題,誰輕視質量誰將被淘汰出局。首屆世界高等教育大會向全球昭告,21世紀將是更加注重質量的世紀,誰輕視質量誰就將被淘汰出局?!百|量的實現既要求建立各種質量保障體系,形成多種評價模式,同時更需要在機構內部形成一種質量文化?!边@是時代命題,也是歷史使命。
國際三大新理念指引方向,與世界比肩迫切需要“三重”轉變?!耙詫W生為中心”“成果導向教育”和“培育質量文化”,已成為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竭力推行的三大先進理念。中國走高等教育強國之路,質量保障迫切需要實現關注重心由“教師”到“學生”、評價重點由“投入”到“產出”、建設重任由“方法技術”到“質量文化”的“三重”轉變,并切實加以落實、落地和落細。
國際兩大新舉措“外推內引”,中國標準中國模式漸領風騷。國際組織推行“國際實質等效”質量標準和“高校優秀實踐”示范引領,內外結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中國要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需要有國際“尺度”參照,但不是被動接受國際評估。中國特色的“五個度”質量標準和中國大學的“內部質量保障優秀實踐模式”得到國際上高度認可,要從戰略上大力宣傳推廣,盡快掌握國際教育質量標準和評估規則的話語權,在國際競爭中盡快實現從跟隨者向領跑者的轉變。
國際兩大新方法開創監測評估新時代,中國首創“數據平臺”廣受矚目。周期性評估和基于大數據常態監測的有機結合,已成為國際高等教育質量監測評估的一種全新模式和潮流。中國建立起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高等教育質量國家數據平臺”,并用數據和事實說話向社會公開發布各類質量報告,這在國際上是一個創舉,得到國內外各方的高度評價。
中國質量需要充分自信與冷靜自省,以開放和創新加快強國建設步伐。中國高等教育要實現由大到強,必須增強高等教育質量的充分自信和冷靜自省,并把提高質量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必須以開放促改革、提質量,用“國際實質等效”標準助推中國質量提升;必須全面提升高校創新能力,真正支撐引領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實現“跨越發展”和“彎道超車”。
論文摘要:科技因素、經濟因素、文化因素和人口因素是影響高等教育質量的主要社會因素??萍及l展從人才素質的要求方面,對高等學校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管理等方面的質量產生影響;市場經濟通過多種手段對高等教育質量產生影響;文化時高等教育質量的諸多方面產生作用;人口因素主要是從人口數量和人口質量兩方面對高等教育質量產生影響。
影響高等教育質量的社會因素主要包括科技、經濟、文化和人口??萍及l展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影響高等學校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管理等方面;市場經濟通過調節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規格、優化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推動改善高等教育質量管理方式等手段對高等教育質量產生影響;文化對影響高等教育質量的諸多方面產生作用;人口因素主要是從人口數量和人口質量兩方面對高等教育質量產生影響。
20世紀70年代以來,科技發展突飛猛進,人類知識爆炸性增長,尤其是高新科技的迅猛發展以及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正在形成現代科技革命?,F代科技革命的主要特點有:主導技術以技術群落的形式出現;不同科技門類之間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科學技術化與技術科學化融為一體;科技經濟一體化;科技發展加速化;人文價值取向復雜化?,F代科技的迅猛發展,從多方面對高等教育質量產生影響。
(一)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新要求。
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特別是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融趨勢比較明顯。20世紀中期以來,分化為主的趨勢漸為綜合為主的趨勢所取代。這一趨勢要求高等學校加強學生的知識融通與遷移能力的培養,在教育過程中,應有效推動多學科交叉,拓寬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他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茖W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國際交往空前頻繁,各類信息共享,地球成為一個“村落”,這要求人們增強同一個地球、同一片藍天的意識,增加信任,學會關心,謀求合作。
科學技術是柄雙刃劍,在給人類帶來諸多便利之時,也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產生強大的沖擊??茖W技術發展的理性化特點,要求人們更為自覺地按照理性原則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從對自然的掠奪與征服走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這一趨勢要求我們培養的科技工作者要有人文關懷,自覺成為“科技人文主義者”。我們培養的人才應有較高的人文、科學素質,具備將科技置于整個社會系統之中,從政治、經濟、法律、生態、心理、倫理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的能力。
(二)對教學內容的影響。
教學內容從統一使用教科書、內容相對固定、陳舊向著既要保證基礎,又要不斷更新,追蹤世界科技前沿發展。高校使用統一教科書的目的,是為了保證教學質量,但統一教科書從組織編寫到試用修訂再到被確定為統編教科書,必須經過若干年。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教科書中的許多陳舊內容,占用了大量課時,而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內容卻進不了課堂。當代科學技術滲透到各行各業,正深刻改變著傳統工業、農業、建筑業、材料、能源等各行業的傳統模式,這就要求高校相應學科、專業的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進行調整。此外,計算機和互聯網的廣泛使用,為高校教師們搜集資料、撰寫書稿、準備講稿提供了極大便利,有利于課堂教學內容的及時更新。
(三)對教學方式的影響。
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教學手段的影響是革命性的。信息技術以其電子化和形象化的特點,為學生直接展示各種事物的現象與過程,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感知水平和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智能的培養。網絡教學可以不受校園、空間、地域的限制,擴大了受教育者的規模。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廣泛使用,能在較短時間內,生動形象地傳達大容量的信息,拓寬了學生們的視野。網絡和多媒體技術還能方便地實現教學的雙向互動,學生提問、做作業,教師答疑、布置作業,考試、改卷、提交成績等都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學生們能夠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參與過程控制等。
在科學技術發展緩慢的時代,人們憑借一次性的學校教育就能享用終身,但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傳統的一次性學校教育已不能滿足工作的需要,即使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人們的學習觀念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由一次性學校教育向終身教育轉變。這就要求高等學校所給予的并不僅僅是知識,從學校中獲得的知識也許到畢業的時候不少已經陳舊。方法比知識更重要。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應該是會學習的人,擁有持續習的能力。計算機和信息網絡、數字圖書館和各種電子數據庫,為終身學習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許多學校利用網絡技術,把教育擴展到全國甚至全球的每一個角落。高等學校不僅利用校園網給校內學生提供多媒體教學資源,以提高教育質量,降低辦學成本,而且通過國際互聯網向校外包括國外的各類學習者提供各類高等教育。提高網絡教育質量的現實需要,促使各高校挖掘自身潛力,充分利用最優秀的教師資源,制作高水平的課件,同時加強高校之間的分工協作,實現課件和網絡資源的共享。
(四)對教學管理的影響。
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教學管理自動化創造了條件??茖W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為建立教學管理信息系統提供了物質技術條件。學生學籍管理、學業成績分析與統計、教學評估等方面都可采用信息技術提供的便利條件。校園網絡化管理、計算機網上招生和就業服務等一體化的信息化管理系統也被廣泛應用。如在許多高校,每個大學生憑借校園卡可以查詢全校課程的各種信息,能進行注冊、考試、登錄學分,憑卡還可以利用圖書館、實驗室、體育館和食堂、宿舍等生活設施。
二、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質蛋的影響。
經濟發展為教育提供必備的物質基礎和條件,決定著教育發展的規模、結構、速度,決定著教育的發展方向。一般來說有什么樣的經濟,就有什么樣的教育。任何教育都必須滿足其所處的社會經濟條件的要求。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對高等教育質量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一)調節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規格。
市場經濟條件下,各行各業所需的人才通過人才市場獲得,高校培養的人才也必須接受人才市場的檢驗,只有合乎市場需要的人才才能被接納,才能體現高等教育的質量。因此,高等學校必須按市場要求調整人才培養規格。具體地說,新的人才培養規格要求大學生掌握較寬的基礎知識、較精深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綜合能力,即通常所說的復合型人才。據此,高等學校應努力將知識的傳承、創新和服務社會結合起來,使自己提供的教育服務和科研產品更加符合社會需求。
市場供求規律對招生與就業的影響,間接制約著高校人才培養規格。教育質量從培養環節上可分為輸人質量、過程質量、輸出質量、系統效率四個方面,招生與就業直接涉及輸人質量和輸出質量。市場將人才需求信息及時反饋給學校,高校依據社會各部門和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要求,科學地進行學科、專業設置,確定招生人數、招生層次、招生形式,及時調整人才培養規格、課程結構、培養方式,以適應市場經濟對各類專門人才在知識、能力、文化素養和思想觀念等方面的要求。
(二)優化高等教育資源配置。
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高等學校教育教學資源是有限資源,甚至是稀缺資源,高等教育管理的任務就是通過對有限資源的組織和最大化的利用,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在高校教育質量管理中運用市場機制,有助于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教育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從而保證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的流動速度加快,對高校師資隊伍的穩定產生影響,而師資是影響高等教育質量最關鍵的資源,師資的流動必然對高等教育質量產生影響。所以,市場機制通過對教育資源的配置制約著高等教育質量。
市場機制在高等教育質量保障中的主要作用是促進競爭,形成優勝劣汰。這種競爭是全方位的,既有校際競爭與校內競爭,又有領導層與教職工的競爭,競爭的實質是利益驅動,競爭的結果便是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例如,民辦高等教育機構和公辦高等教育機構競爭,民辦高校和公辦高校在收費標準不同的背景下,必然依靠質量競爭生源。通過不同體制的高校激烈競爭,不僅能夠促進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同時也達成了高等教育質量標準的多樣化。在高等學校內部引人競爭機制,有利于調動教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促使他們改進教育科研水平,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市場機制不僅通過競爭促進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還有助于引人多種管理手段保障高等教育質量。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法律機制,高校的自主性和社會參與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質量管理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社會大眾共同的責任,社會民間機構在高等教育質量保障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視??梢?,市場機制的引人必將對高等教育質量管理的理念、方法與手段產生重要的影響。
文化具有彌散性的特點,它不僅深藏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文化心理結構中,影響從事教育活動的人的行為,而且對高等教育質量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作用,包括高等教育價值觀、教學內容、專業課程、教學方式、教育目標、教育管理體制等。我們以高等教育領域中最重要的三個方面,即高等教育價值觀、高校教學內容、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為例進行簡要分析。
(一)文化對高等教育價值觀產生直接的影響作用。
高等教育價值觀主要表現為兩種,即以個人為中心的教育價值觀和以社會為中心的教育價值觀。具有不同文化傳統的國家有著不同的高等教育價值觀,如有著深厚的古典人文主義傳統的英國,強調高等教育應促進人性或理性的高度發展,培養“紳士”;美國受實用主義文化傳統的影響,強調高等教育的工具價值;以儒家文化為主流文化的我國,強調的是以社會為中心的教育價值觀;同屬儒家文化圈的日本,也同樣強調的是以社會為中心的教育價值觀,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發展為國家主義教育價值觀。
隨著文化的開放與交流,兩種教育價值觀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融合趨勢。在現時代,高等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英美等國也高度重視高等教育的'社會價值;而中國、日本等東方國家也意識到,高等教育要更好地服務社會,必須重視學生的個性培養。兩種教育價值觀出現了相互借鑒、相互交融的趨勢。
(二)文化對高等學校教學內容發生多方面的影響作用。
文化對高等學校教學內容的影響,首先表現在文化的知識形態是教學內容的直接來源。如宗教文化是歐洲中世紀占統治地位的文化,中世紀大學的教學內容以神學知識的傳授為主;文藝復興時期,古希臘羅馬的文學藝術被重新發現,大學的教學內容則以世俗性知識為主;隨著產業革命的興起,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技術成為近現代大學主要的教學內容。
文化對高等學校教學內容的影響,還表現在文化傳統制約著教學內容的選擇。文化傳統不同的國家,其高等學校的教學內容也出現較大差異。如美國講求實用,美國高校的教學內容以實用性、職業性知識為主;英國注重博雅,英國高校頗為重視古典人文課程;我國受倫理型文化傳統的影響,教學內容十分重視人文、道德知識的修習等。
(三)文化對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產生直接的影響作用。
考察世界各國不難發現,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國家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進而對高等教育質量產生著直接的影響。美國在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上,實行地方分權制,在高等學校內部管理上,主要實行民主管理方式,少有校長負責下的科層制,很多大學實行的是校外人士參與的董事會制,學術權力在學校管理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這是美國文化中自由、民主觀念在高等教育管理領域的重要表現。而同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法國,實行的則是高度集權的管理體制,這是法蘭西帝國政治文化傳統的影響所致。
我國長達數千年的封建統治,集權管理的思想影響深遠,因此在我國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中,中央集權管理的特點十分明顯,高等學校缺乏應有的辦學自主權。雖然我們已認識到這種管理體制的弊端,并試圖加以改進,但文化傳統的歷史慣性是相當強大的,要徹底改變這種狀況,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當前我國人口變遷呈現如下特征:一是人口增速減緩。我國目前已實現人口再生產類型從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歷史性轉變,進人低生育水平國家行列。二是流動人口繼續增加。與相比,我國的遷移流動人口從1.44億人增加到1.47億人。三是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20底,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首次超過1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7.69%;60歲及以上人口為1.44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1.03%。四是城市化快速推進。年,我國城鎮人口已達5.62億人,占總人口的43%。五是人口素質進一步提高。調查表明,我國人口受教育程度的結構重心逐步上移。2005年,全國具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已達到6764萬人,是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中增長最快的。六是出生人口性別比居高不下。2005年全國出生人口性別比高于20人口普查數據,出生嬰兒男女比例失調。鬧人口變遷主要通過人口數量和人口質量這兩方面對高等教育質量產生影響。
人口數量的大小,主要在于人口年齡結構的比例,影響高等教育規模進而影響高等教育質量。這就牽涉教育人口容量問題。所謂教育人口容量,是指教育生態系統在保持其自身平衡并能正常運營的條件下,所能承載的最大受教育人口數量。受教育人口不能超過教育人口容量。我國高等教育面臨著兩大問題:一是高等教育適齡人口數量不斷加大。二是高等教育已步人大眾化階段,正向普及化階段邁進。巨大的人口數量客觀上對高等教育質量提出了挑戰。
人口質量對高等教育的師資與生源也有很大影響。如果一個國家的人口文化素質較高,那么師資的來源就可能比較充裕,合格的高校師資則相對較多。人口的文化素質也直接影響高校的生源質量。人口的文化素質低,必然導致大學生文化基礎差,高校教師要花費很多時間給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補習,這將直接影響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人口文化素質高,容易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追求真理的社會氛圍,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高校育人的外部環境。
【內容提要】文章首先總結了西方大眾化時期有代表性的三種高等教育質量觀,然后以此為基礎,分析從精英階段到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質量觀轉變的原因及表現。本文認為,大眾化時期高等教育質量觀最大的轉變就在于質量標準的變化和評價質量主體的變化,因此,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精英時期的質量觀必須首先在這兩方面進行轉變,才能適應我國發展大眾化高等教育的要求。
[摘要]教學質量的高低決定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關系到學校的生存與發展。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傳統教學質量觀的弊端日益凸顯:它過分強調工具論的價值取向,忽視了社會和個人的發展需求;缺乏對創新能力的培養和開發;無法形成教師和學生參與管理的自覺?;谶@些問題,學校應該樹立全面的教學質量觀:“要以學生為本”,樹立全面發展的教學質量觀;要面向全體學生,樹立全員教學質量觀;堅持宏觀與微觀相結合,樹立全過程的教學質量觀。這種全面質量觀是可持續發展的,能夠促使學校人才培養的不斷提高。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教學改革;教學質量觀。
21世紀,中國基礎教育進行了一場以課程為核心的重大改革。這是一項涉及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多維度的系統改革,主要目的是適應世界基礎教育改革的大趨勢,為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次改革對每一所學校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如何應對這種改革,更新觀念,探索機制,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打造學校的核心發展力,是教育實踐者需要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其中,教學質量是學校發展的生命線,提高教學質量既是教育關注的重點,也是教育改革的共同追求。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東北師大附中”)從20xx年承擔了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十五”課題“高中階段教學全面質量管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以此為契機,學校全體教師堅持全面教學質量管理的思想,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努力在實踐中構建一種能夠適應新課改和現代社會要求的課堂教學質量觀。
教學質量觀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它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而不斷地更新。隨著基礎教育的發展及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傳統的教學質量觀所存在的問題正逐漸凸顯出來,與學生發展的實際需要的矛盾也日趨顯著。傳統教學質量觀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過分強調工具性的價值取向,忽視社會和個人的發展需求。
傳統教學質量觀在價值取向上強調其工具性,最突出的表現是以升學考試為導向,對考試成績的過分追求,及格率、優秀率、升學率成為衡量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這種傳統的教學質量觀從根本上排斥了“人”,排斥了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樣的價值觀導致教師、學生和家長唯考試論、唯分數論,這種觀點演繹下來的結果就是升學成為學生發展的唯一途徑,分數成為評價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
新課程強調以人為本,強調對人性的關注。在新課程背景下,如果我們仍然一味看重課堂教學質量的工具性取向,就會對課堂教學活動的本質視而不見,從而偏離新課改的軌道。
(二)缺乏對創新能力的培養和開發,是狹隘的質量觀。
傳統教學質量觀重視“雙基”,即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但是卻走向了極端:太重基礎扎實,導致迷信權威、思維定勢;太重基礎技能,導致負擔過重、興趣喪失。因此,在傳統教學質量觀的影響下,我國中小學生在綜合素質上存在較嚴重的缺陷,尤其是在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針對這些問題,新課改提出要培養學生搜集與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與解決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四種能力,即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傳統的只關注教授知識和教學技法的教學質量觀已經不適應新課程改革的根本形勢,需要我們探索科學的、注重全面發展的教學質量觀。
(三)無法形成教師和學生參與管理的自覺。
按照傳統的教學質量觀。教學的功能主要體現在鑒定、選拔上,即選拔優秀的教師、鑒定優秀學生。因此傳統質量觀關注的是優秀的教師和學生這一少部分群體,教師和學生的發展依靠的是外部力量的驅動,而不是一種思想的自覺和行為的自覺。傳統教學質量觀的“選擇”與“鑒定”功能不能讓全體師生都參與到教學質量的提升過程中,由于大部分教師和學生的自主性沒有被激發出來,因此教學質量的保障是被動的,教師群體容易產生職業倦怠,學生容易產生厭學傾向等多種問題。
二、“三全”教學質量觀的探索與實踐。
在新課改背景下,傳統教學質量觀已經無法滿足現代課堂教學的要求,無法適應新形勢下的教學實踐。因此,更新理念,形成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全面的、多元的、具有學校特色的教學質量觀勢在必行。20xx年以來,東北師大附中一直踐行“以人為本”的文化管理理念,探索學生、教師和學校三位一體協調發展的實踐模式,其中已經得到實踐檢驗的是建構了“三全一個發展”的教學質量觀,“三全”是指全面發展的教學質量觀、全員參與的教學質量觀、全過程監控的教學質量觀;“一個發展”是指可持續發展的質量觀。
(一)“以學生為本”,樹立全面發展的教學質量觀。
現代教學質量觀首先以學生為本,我們的教育理念是讓每一學生得到適合自己的'發展。為此,我們在教學中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更關注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心理等多方面的發展。學校從20xx年開始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構建了多元智能評價體系;從開始實施獎學金制度,在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定過程中,兼顧學生的全面發展,特別提出學生教育的三階段目標,即高一實施養成教育,高二實施理想教育,高三實施成才教育;并將每一目標細化為活動,通過體驗式教育、主體性教育、生命教育活動使其逐步內化為學生的主流價值觀,以此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同時,為了強調“教育就是服務”的觀念。我們堅持“學生是學校第一顧客”,堅持學校對學生全面發展的負責是學校信譽的決定因素,把“教育的對象”變成“服務的對象”這一理念作為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新課程實施以來,學校全面發展的質量觀在課程建設方面充分體現出來。
首先,堅持學生研究能力的培養,成立了學生研究院。學校以研究性學習課程為載體,在教學中把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造潛能作為深層次的追求。學校成立科技創新教研室,設專職教練員,建設專業的航模實驗室、機器人實驗室、理化生數字化實驗室等,引導學生創新潛能的開發。同時,學校注重啟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在活動類課程的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問題、設計方案、凝練成果,形成學生系統的創新成果,得到國內外專家的認可。
其次,承繼傳統與特色,堅持開設綜合活動課程。綜合活動課程是東北師大附中的傳統與特色,學校的學軍和學農的社會實踐活動已經堅持了二十多年,建立了多個社會實踐基地,成為學校淬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新課程的環境下,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學校的特色課程納入教學計劃中,每年高一新生在軍營進行為期十天的軍隊實踐活動,高二學生將進行為期一周的農村社會實踐活動。20xx年,學校建立了多個社區服務基地,為學生的社會服務提供平臺。學校社區服務課程主要包括:社區科技文化教育活動、社區環境建設活動、附中志愿者活動、愛心活動,社區服務課程旨在加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和社會意識。
再次,關注學生個性特長,開設豐富多彩的校本選修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建設是高中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學校特色及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舉措。東北師大附中設置了學校指導類選修課程和學生自主性選修課程,將中國傳統文化基本教程、成長導航、綜合實踐活動、現代人文視野、社團活動課等五門對學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課程確定為學校指導類選修課程;在自主選修類課程中,學校開設基礎類、拓展類、活動類課程。新課程實施以來,學校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挖掘教師的潛能,發揮教師的教學特長,建立學校校本選修課程的開發及管理機制,同時積極引進吉林大學和東北師范大學的優質教育資源,出臺了《東北師大附中校本選修課程的開發、教學及管理規定》。從20xx年9月至今,學校累計開設校本選修課226門次。
20xx年,學校在已有的多元智能評價和獎學金評價方法基礎上,采取發展性和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建立了學生綜合素質評定體系,制訂了《東北師大附中綜合素質評價方案》,經過一年半的實踐,積累了一些經驗,學校將在下學期根據新的課程發展規劃,制訂與選課相銜接的績點學分制,全面、客觀反映學生素質狀況和個人特長,為每一位學生的終生發展奠定基礎。
(二)面向全體師生,樹立全員教學質量觀。
全員教學質量觀是指全校教職員工和全體學生都積極參加到教學質量管理工作中來,成為學校管理工作的主體。
學校在宏觀上樹立“大教學質量觀”。所謂的“大教學質量觀”是指涵蓋包含教學、學生教育、科研管理、招生及升學指導和行政后勤等學校全方位工作的質量管理。學校在教學管理中,不僅僅將管理的重心放在單一的教學管理環節,而是強調學校與教學質量相關的每一個工作環節的精細管理。學校定期舉行全體教職員工參加的各部門質量匯報會,學期初校長和主管副校長要向全校教師提出工作目標,部署學期部門主要工作;學期中主管學生教育和學校教學工作的中層主管要向全校匯報基于質量管理的各項工作運行成果;學期末校長及主管副校長要向全體教職員工匯報學??傮w工作運行情況,以此構成一個有效果、有效益的質量管理循環鏈,使學校各項工作在全體成員參與下規范、高效運行。
學校在“大教學質量觀”指導下,明確規定每一個處室、每一個年級、每一個學科教研室、每一個學科教研組、學科教研組下每一位教師的職責,明確每一學年、每一學期的主要工作。學校在開學期將與全校教職員工共同探討學校教學目標,形成全校合力,努力達成目標。
學校在微觀層面的管理中強調專業化管理,要求參與質量管理的每一成員的專業化水平,包括教師、教輔及后勤人員。學校每年七月進行教師專業化考核及崗位競聘,每年十二月進行職員工人的專業化考核及崗位競聘,以此強調全員參與的教學質量觀;同時以評促發展,使教師、職員和工人通過目標確定和質量考核逐步提高專業化水平。
為了實現全員質量管理,東北師大附中通過教師的分層培養、分層遴選及評價等策略,激發全校教職員工積極性,使不同層面的教師和員工都能精神飽滿地參與到管理工作中。學校建立教師發展規劃,將教師發展分為學習期、成長期、成名期三個階段。在不同的時期依據教師的專業和個人素養確立不同的發展目標和培養計劃,提供不同的發展平臺,確立不同的激勵機制,使全校不同發展特點的教師都能保持工作激情與發展動力。
首先,學校以青年研究院為載體,為青年教師發展搭建平臺,學校聘請吉林大學和東北師范大學的學科專家組成青年研究院的顧問委員會,通過專家講壇、項目合作等為青年教師的學術發展提供理論支撐,通過教師論壇、教學百花獎等教研活動使青年教師能夠迅速成長,脫穎而出,成為學校教學質量管理的主體力量;其次,學校充分發揮國家級骨干教師、省級學科帶頭人、首席教師等名師的示范輻射作用,通過科研專設項目研究營造學術氛圍,引領青年教師的成長與教學思考;最后,通過多元化的校內榮譽教師評選為不同層次的教師設計不同的發展途徑。20xx年以來,學校設立“名師工程”,共分4個層次:學科首席教師、學科標兵教師、學科骨干教師和學科新秀教師。學科首席教師共評聘6屆27人次,標兵教師共評聘3屆94人次,骨干教師50人次,新秀教師40人次。這4個層次榮譽教師的遴選為全體教師提供了空間,不同層次的教師在不同的激勵模式下尋找著自我價值的實現。
在充分發揮教師全員管理功能的同時,我們提倡學生參與到學校的質量管理中,讓學生自身樹立質量意識,真正把自身素質的提高作為學習及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每年學校實行學校、年級、班級干部競聘制、輪換制、評議制,使更多的學生得到鍛煉的機會,使全校達到50%以上的學生做過學生干部;學校建立年級教學中心組,至少吸收兩名學生代表參加;建立年級學生分會,加強年級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建立包括班主任、任課教師、家長代表和各層次學生代表參加的班級工作領導小組,定期研討、決策、落實班級工作;培養學生組織學校的各項大中小型活動,從中鍛煉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和創新精神。
(三)宏觀與微觀相結合,樹立全過程的教學質量觀。
質量依賴于教學全過程,堅持質量管理的全程性是全面質量管理的核心。在宏觀層面,為保證新課程的實施,學校創新管理模式,實行網絡化的教學質量管理監控,開發網絡化的教務管理平臺,制訂電子版的質量管理手冊,設立專門的網絡信息中心制作學校教務、課程、教師發展等管理平臺,通過網絡平臺實現學校領導、教師、家長和學生的有效互動。
學校課程處可以通過平臺指導學生選課,指導教師進行學分認定,指導家長查閱學生階段性學習成果、作業的完成情況、獲得學分和學業評語,教師、家長之間也可以通過平臺進行有效交流;學校的教學處可以通過平臺對教師的教案、學生的學案及教師的命題、批改等情況進行分階段監控與檢查;教師發展處可以通過平臺對教師的教育、教學、科研等成果進行分類分級管理,對教師參與教研活動、教師的個性化成果及教師發展規劃進行反饋與指導。
在微觀層面,學校加強課堂教學全過程的質量管理,強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加強課堂教學細微環節的管理與研究,并在一些層面作了有益嘗試。為了保障課堂教學微環節的質量,學校在系統學習課堂觀察理論的基礎上,開始進行基于有效教學的課堂行為系統研究。在學校具有傳統特色的教研活動――第26屆教學百花獎活動中,我們以新課程課堂教學行為研究為載體,開展學科教研室全員參與的課堂教學觀察與評價研討。這是學校在新課程背景下基于教師專業化發展、教師隊伍建設和學校教研活動效果的反思而開展的一種專業化的聽評課形式,共有3個學科6位教師作了匯報展示課。3個學科教研室的全體教師參與了課堂教學觀察的實踐與研究,共有30位教師代表觀察小組作了不同視角的課堂教學觀察報告,省內外1021名教師分享了此次教研活動。本學期,學校將在已有研究基礎上,將課堂行為研究定位在課堂教學有效性上,通過對國際國內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理論和實踐研究,結合我校實際,建立一種適合不同學科、不同年級的課堂教學的理想框架,用來指導教師的常規教學,規范青年教師的起點教學,并逐步與學科課程標準相結合,全面推進基于標準的學科教學?,F在實驗已經全面推進,學校所有學科教研室均以課堂教學觀察為載體,開展課堂教學行為研究,通過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課堂觀察工具,實現課堂教學微觀層面的質量監控和研究。通過這樣的基于標準的微觀研究,教師的教學思路拓寬、教學環節精細、教學過程嚴謹、教學反思具體,從而實現了課堂教學全過程的質量管理。
(四)全面教學質量觀是可持續發展的教學質量觀。
教育教學活動歷來就是人類社會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教學內容也來源于人類社會活動,由于社會的不斷發展使教學內容也隨之不斷地改變、更新,人們思想觀念也在不斷地深化。因此,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教學都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教學質量觀同樣也是處于動態發展的過程中,它需要可持續的發展。
進入課程改革,用發展性的眼光看待教學、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質量成為學校的重要教學思想。因此,我們將“以發展為本”的質量觀的內涵確定為:一是教師教學能力的不斷發展,即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能力的與時俱進;二是學生能力多元發展,即通過教學和學習活動,學生的能力得到多元的開發,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具有主觀幸福感,具有與這個社會相適應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
學校一直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并通過全體教師的行動踐行著這一理念。學校設立由學科教研室承擔的“讀書節”,為教師提供教育理論書籍進行研讀,通過全校教師思想上的“洗禮”,保持教學思想的鮮活,保持教育觀念與時代的同步性。同時,學校定期組織以新課程為主題的論壇,通過專家論壇讓學校教師汲取到先進的教育理念,通過學校骨干教師論壇使學校教師對前沿的教學問題進行系統反思,各學科教研室也從學科特點出發聘請專家進行針對性培訓和研討。同時學校堅持“走出去”的原則,創設各種條件讓教師外出參加教研活動,聆聽專家、教研員、學科骨干和一線優秀教師的講座或專題輔導,提高學科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
新課程理念是融合建構主義和后現代主義哲學思想的新的教育理念,新課程實踐是在國際比較視野中基于時代發展的一種創造性的操作模式,新課程的實施需要教師的反思、專家的引領、校本的實踐,而教育科研正是實現反思與引領的重要途徑。多年來,校本科研是東北師大附中的特色,緊密聯系教學實際,關注微型課題研究是學??蒲泄ぷ鞯闹攸c。進入“十一五”,學校獨立承擔中國教育學會規劃課題兩項、省級規劃課題15項、市級課題6項、校級課題32項,學校百分之八十的教師參與課題研究,形成了濃厚的科研氛圍。走進新課程,教育科研成為學校實踐新課程、向實踐要效率的重要舉措。學校在新課程中重申“教學即研究,教師即研究者”“問題即課題”的觀念,引導教師逐漸學會用批判的眼光反思、審視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在反思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凝練成校本課題。
教育教學質量是學校發展的生命和根基。教學管理是學校管理最主要的任務和內容,也是改進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因此,我們只有加強教學質量管理,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大力推進教學質量管理的觀念與機制的創新,才能使學校發展走在教育實踐的前列,才能使培養出的人才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
摘要:在高等教育多元質量觀語境下,應用型財經院校須確立適應社會發展所需的人才培養規格與質量,構建與自身規模、目標相一致的科學有效的質量標準體系,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要在正確理解高等教育多元質量觀的內涵基礎上確立科學的質量標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不斷推進的語境下實施錯位競爭,才能不斷增強服務社會的能力和社會競爭力。
關鍵詞:高等教育大眾化多元質量觀應用型財經院校人才培養模式。
一、確立科學質量觀的背景。
我國高等教育的連續擴招,加快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步伐,至今已跨入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門檻,高等教育已進入了大眾化的過渡階段。隨之我國高等教育在量和質上都出現了新的變化,辦學模式也呈現出多樣化特征。在這樣的前提下,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培養方案及其課程體系、教學方法、質量標準與監控體系、管理體制等要素與精英教育階段形成了較大差異,與之相應的質量標準也形成了多元共存的格局。因此,人才培養質量也不能以精英教育的質量標準來衡量,而要以分類指導為原則,建立不同類型、不同層次高校的質量標準,要糾正“高等教育大眾化可以不顧質量或降低質量”、“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將不再成為高等教育了”等偏激認識,從而建立大眾化語境下不同類型、和層次的高校質量體系,制定與之相匹配的人才培養模式,使高校人才培養走上多樣化、靈活化、可持續化的道路。
由于我國高等教育推進和發展堅持發展速度遵循“適度超前”、內涵式發展與外延式發展并重(以外延式發展為主)、在大眾化進程中保護精英教育等三大原則。因此,這就對應用型財經院校如何使其教育在精英教育與大眾化教育的鐘擺之間尋找到平衡點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多元質量觀語境下應用型財經院校如何確立適合自身發展的質量觀。
多元質量觀實際上表明,大眾化語境下精英教育模式與大眾化教育模式的并存發展。即總體而言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承擔著培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領域的創新拔尖人才或科學家這一精英教育的任務,大量的專業性、應用型高校承擔著大眾教育的任務,它們的主要任務是培養有寬厚理論基礎的不同層次的工程師、經濟師、臨床醫師、律師、教師等人才,職業性技能型的高職院校則承擔著培養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的從事實際工作的技術人員。應用型財經院校應強調學生的職業適應性,其主要任務顯然是培養經濟、管理領域的一線經營與管理人才;高職院校強調的是職業針對性,其主要任務是為生產第一線和工作現場服務的,承擔將設計、規劃等轉換為現實產品或其他物質形式以及生產具體物質產品的技術人才、智能操作人才和直接面向客戶的初級服務人才。
基于其主要任務是培養經濟、管理領域的一線經營與管理人才,應用型財經院校就應堅持“社會導向”的原則。在具體的辦學模式上,可以借鑒美國19世紀70年代與農業部門聯合設立農業實驗站推廣知識、20世紀50年代與高科技企業共同開發“硅谷”培養高科技人才的“產學合作教育”的模式,逐步增強社會適應性。另外,為滿足現代社會校企聯系加強的要求,應用型財經院校須注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要求其把握辦學“為社會經濟、政治服務,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的主導方向。
在價值目標層面,應用型財經院校的人才培養也應張揚價值理性高于工具理性的辦學理念,堅持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應用型人才的原則。當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面臨數量增長與質量不高的矛盾、單一化質量觀與多元化質量觀矛盾、質量的學術評價與社會評價的矛盾時,應用型財經院校更應處理好這些矛盾,需要樹立首先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再培養業務技能過硬的專門人才的理念,要樹立強調社會責任、創新、效能并滿足國家、社會、受教育者實際需要的質量觀。
在教育的理念層面,應用型財經院校確立質量觀要與自身的所屬層次及類型相適應,要樹立著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即在總體質量觀的縱向層次上定位為“以本科教學主體”,在橫向層次上定位為“培養應用型專門人才”。誠如潘懋元先生所說:“對于一所大學來說,必須有不同的分工,研究型的大學要著重發展精英教育,培養學術型人才,而一般的高等學校,尤其是高等職業院校要承擔起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任務,目的在于培養各類應用型人才”[1]。應用型財經院校無疑應該培養應用型人才。因此,在中國高等教育處于大眾化過渡階段和大眾化階段,應用型財經院校應在堅持“目的適切性”和“價值增值”兩個原則基礎上構建質量標準體系,并努力克服高等教育大眾化快速擴招所帶來的生均教學資源不足而影響教育質量,克服盲目以研究型、綜合性大學所應堅持的“學術導向”標準來指導自身辦學的好高騖遠傾向。
三、如何構建科學的質量體系。
首先,要堅持可持續發展與和諧發展的理念,要控制好規模,要優化內部結構。就其在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實際位置而言,應用型財經院校宏觀上要控制好規模、調整好結構、發揮好效益,做到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的`協調發展;微觀上要有正確的辦學指導思想、明確的培養目標、充實的教學內容、高效的管理職能、鮮明的辦學特色,并最終將這些內在的理念落實到辦學質量、人才質量、教學質量、服務質量和管理質量上。
其次,要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提升本科教學質量。在推進教改的過程中,培養目標上要注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建設上要促進內涵建設、促進特色發展和質量提高;辦學目標上要認真領會分類指導的思想,全面實施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健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再次,應用型財經院校的定位要以區域經濟社會需求和就業為導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線;要增強社會適應性,加強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要改善辦學條件、深化教學改革,要著重于培育特色,重視大學精神和大學文化的建設。
第四,應用型財經院校推進質量工程應把握“專業建設是龍頭、課程建設是核心、實踐實習基地建設是重點、教師隊伍建設是關鍵、科學管理是保障、完善內部質量保障體系是根本的規律。要著力將市場需求大、專業力量強的專業建成特色品牌專業,要大力扶持市場需求大、專業力量弱的專業,要調整或逐步放棄市場需求小的專業。要重視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和系列課程建設,實現課程體系和結構的整體優化,要注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第五,應用型財經院校要培養區域社會經濟所需的應用型人才,要完善實踐課程體系、充實實驗項目、創建富有成效的實習基地。在課程建設上要注重聯動性和體系性,在項目設計上要注重與專業課程的滲透與復合,在基地建設上要注重基地效能的發揮。
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踐科學的質量體系。
科學的質量體系需有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與之適應。大眾化語境下,應用型財經院校要設計符合自身實際的人才培養模式,根據多元質量觀的要求和分類指導的原則,從培養目標、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踐實習、畢業論文、考核方式、管理規范等各環節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確立與科學質量體系相適應的培養模式。
首先,要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模式包含培養目標、培養規格以及為實現培養目標和規格的整個教育過程。應用型財經院校要注重搭建有利于吸引滿足自身教學、科研及服務社會的人才平臺,注重提升自身的人力資本競爭力;要以構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為抓手,打造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教育高地,從整體上提升學校教學硬件和軟件方面的綜合競爭力。
其次,應用特色型財經院校要明確多元質量觀語境下學術型、工程型、技術型、技能型等各類人才的基本素養及其培養的基礎,要確立適合自身層次及未來發展的人才培養規格,即確立培養能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富有創新精神和一定管理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確立在職業導向上具備較強的智力應用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再次,應用型財經院校改革人才培養模式要增強“錯位競爭”與“占位競爭”意識。所謂“錯位競爭”就是指高校要凝煉特色,與綜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學錯位競爭,在人才培養規格定位、特色專業打造、服務面向把握、教學模式創新等層面結合自身的區位優勢、行業指導優勢、區域經濟戰略發展優勢,努力打造品牌、錘煉特色;所謂“占位競爭”就是要發揮好多年辦學積淀,依托行業、依托區位,在同類院校中樹立品牌,發揮品牌的輻射帶動作用,從而提高自身的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提高學校社會聲譽。
第四,社會的動態變化對高等學校培養模式、目標、過程具有重要影響,尤其是在大眾化和全球化語境下,任何大學對此都要有敏銳性,對社會變化的新需求和新挑戰要保持敏感。應用型財經院校更應對經濟社會變遷保持敏感,對社會的人才需求變化保持敏感,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深化教學改革,遵循高等教育的發展規律,確立科學的人才質量觀,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潘懋元,主編.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結構與體系[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2]潘懋元,主編.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理論與政策[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格威狄?博格,金伯利?賓漢?霍爾著.高等教育中的質量與問責[m].毛亞慶,劉冷馨,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4]馬丁?特羅著.從精英向大眾高等教育轉變中的問題[m].王香麗,譯.外國高等教育資料,.
[5]薛立軍,尹慶民,主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
[6]田恩舜.高等教育質量保證模式研究[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我國成人高等遠程教育質量保障雖然起步較晚,但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方面的工作已經開始,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這對于提高我國成人高等遠程教育的質量和辦學水平,起到了很好的督促和提升作用。同時,我們要看到,我國成人高等遠程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在建設與應用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成人高等遠程教育發展的規模效益與辦學質量不協調。目前,成人高等遠程教育學校發展的規模都比較大、發展的速度都比較快,但與此相要求的成人高等遠程教育學校的基礎設施、師資條件、教學資源、管理水平、資金等辦學條件還未跟上。成人高等遠程教育學校追求的主要是辦學規模與效益,由于辦學條件跟不上,造成了目前成人高等遠程教育學校辦學質量不高,引起廣大學生、家長與社會用人單位的強烈反響。
2、成人高等遠程教育戰略地位未落實、成人高等遠程教育作用未發揮。成人高等遠程教育的戰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并沒有被全社會所有的人所認識,有的即使認識到了,但卻沒有付諸實現?!罢勂饋碇匾?,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和隨意撤并成人高等遠程教育機構,調離老師、占用校舍、減少經費、漠視質量的做法經常發生。有的主張成人高等遠程教育是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的附屬和補充,可以納入這“三教”之中,沒有獨立存在的必要,等等。這些輕視和反對成人高等遠程教育的思想和行為,對成人高等遠程教育的發展是很不利的,對成人高等遠程教育的質量保障更是不利的。
3、成人高等遠程教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未能得到政府和有關機構的合理解決。成人高等遠程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不少問題,遇到了不少困難。如宏觀調控不夠,體制不完備,辦學自主權未得到充分保證,成人高等遠程教育主動適應經濟、科技發展,及時提供直接有效服務的機制尚未形成;教育結構和體制還有待完善,特別是面向廣大農村和基層服務的成人高等遠程教育嚴重不足。教學上的成人高等遠程教育特色體現還不夠,教學質量有待提高,辦學與需要、教學與實際、學習與使用的“三脫節”現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辦學效益還有待發掘;教師隊伍素質設備等基本辦學條件亟待改善等一系列問題急需得到政府、社會和學校的合理解決。
4、在學校內部未對影響成人高等遠程教育質量的所有因素進行監控,是成人高等遠程教育學校自身的責任。這種質量監控活動是通過不斷地自我評價、自我改進和自我提高過程實現的。因此,真正持久的教育教學質量應是學校內全體師生員工共同努力的結果,單靠學校外部的質量監控是難以保障其教育質量的。在現行的質量保障體系中,由于對政府組織的外部評價的高度重視而實際忽視了成人高等遠程教育學校內部的自我評價,沒有把它看作是整個質量保障活動的主體和基礎,只是將其視為質量保障的對象。這種質量意識不強的結果:一是成人高等遠程教育學校普遍缺乏加強質量管理的內在動力;二是部分成人高等遠程教育學校片面迎合政府評估需要;三是成人高等遠程教育學校與政府、社會之間內外脫節,降低了質量保障的作用。
5、未能認識到成人高等遠程教育質量保障涉及與成人高等遠程教育有關的所有要素和功能,它輸出的不僅僅是產品,更是一種信任和聲譽。但在實踐中,存在一些片面認識,要么將其等同于精英教育質量保障體系,要么將其等同于教學質量保障體系;要么將其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評估體系,要么將其等同于學校內部的質量管理和自我評價;要么將其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引入iso質量保障體系等等。
成人高等遠程教育質量保障的質量意識不強還表現在:一是理論研究與實際脫節。民間出臺的各種具體的評價標準、方案、體系等得不到承認和采用,被束之高閣。二是設計方案不夠合理。我國對成人高等遠程教育學校教育工作實行合格評價,隨機性水平評價和優秀評價三種方式,針對不同類型的學校進行不同的評價。但這種劃分累贅、重疊,且極難界定,無法反映特定成人高等遠程教育學校的教育工作在同行中所處的質量水平位置。三是評價服務功能未得到充分體現??偨Y性評價過多,形成性評價過少,評價更多地集中在評比和選優上,關注評價結果而疏于診斷問題,對如何幫助被評單位改進工作、提供服務重視不夠。四是隊伍建設和學術研究未形成氣候。五是政府、社會和個人忽視、漠視成人高等遠程教育質量的現象時有發生。
成人高等遠程教育質量保障的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現在立法滯后、法制建設不健全。
首先,以廣播電視高等教育為例,立法滯后表現為我國廣播電視大學實行的是“先上馬,后備鞍”,即先建校、招生、開學、授課,后制定各項法規制度和明確規范的設置標準。中央電大和各級省電大一般是1978年建立、1979年招生開課,而我國政府教育行政部門關于廣播電視大學的第一部行政法規《廣播電視大學暫行規定》是1988年制定并頒布試行的。此后,關于成人高等遠程教育的立法工作又長期停滯不前。法制建設不健全還表現在我國成人高等遠程教育的法規制度幾乎都是各級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的行政法規和文件決定,還有眾多的會議紀要等。至今尚無國家立法機關通過的有關成人高等遠程教育的法律法令。此外,我國高等教育法及其條款等是否適用于我國各類成人高等遠程教育學校的問題也沒有明確的有法律權利的解釋。
其次,我國各類成人高等遠程教育學校(以廣播電視大學為最典型)建設初期存在的投入嚴重不足,以及各級政府對相應各級廣播電視大學的財政撥款沒有統一的戶頭和標準等問題,也從反面表明了我國成人高等遠程教育立法和法制建設的薄弱。
再次,1995年出臺的《教育法》明確提出了我國實行教育評估制度。但是在教育評估法規建設方面,除了一部1990年首次出臺的《普通高等學校教育評價暫行規定》外,其余只是零星的評估法規條款。而目前我國實施的《普通高等學校教育評估暫行規定》,雖然制定較早,但其基本框架還是以計劃經濟體制為基礎的,已遠遠適應不了形勢發展的需要。民辦高校、成人高校評估政策,各省區也缺乏配套政策與措施。高等學校的內部自我保障也不規范,有些流于形式。不過,20教育部出臺的“關于中央電大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項目中期評估指標體系和總結性評估指標體系中各自的八大評估指標內容,涵蓋了目前成人高等遠程教育辦學的基本要求。
因此,今后我國應依《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為依據,吸收歐美等國家成人高等遠程教育質量保障的先進經驗,制定有關成人高等遠程教育質量保障的法律、法規、規章,對我國各類成人高等遠程教育質量保障的目的、組織、程序、結果發布等一系列事項作出明確規定。各省區也應結合本省區實際,制定相應的配套政策措施。各高校應在與國家和地方政策一致的前提下制定校內成人高等遠程教育質量保障的'規章制度,并加大執行力度,使成人高等遠程教育質量保障活動規范化、制度化。為我國成人高等遠程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發展和完善,在法律與制度上提供保障。
目前,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不能完全滿足我國成人高等遠程教育發展的要求。在成人高等遠程教育的發展過程中,關于網絡基礎設施的問題很多,諸如:計算機普及率不高,不是所有學生可以保障在空余時間能找到計算機進行遠程學習;網絡帶寬不夠,多媒體信息無法快速的下載,學生沒有耐心等下去繼續學習,有的甚至喪失了學習興趣;數據傳輸不穩定,會導致學習中斷,嚴重影響學習情緒和效果;上網費用過于昂貴,導致經濟狀況不好的學生滿足不了學習時間上的需求;特別是偏遠一些的農村,目前,要進行遠程教育的難度更大,網絡基礎設施條件較差等等。
這些因素都影響師生之間的互動,制約著成人高等遠程教育的發展。隨著現代教育理論和教育技術的發展,成人高等遠程教育對網絡基礎設施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我們的成人高等遠程教育基礎設施要有較大的跟進?;A設施雖然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這種進步和需求比較起來還有一些差距。這主要是由我國目前的經濟情況決定的,我國經濟發展雖然比較快,但是由于使用網絡基礎設施接受遠程教育的人陡然間增多,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國的遠程教育還沒有成為一種產業,運轉時間不長,運行不夠規范。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國家要加大教育資金在成人高等遠程教育上的投入。其次,國家需要出臺一些相關政策,吸引相關企業向我國的成人高等遠程教育領域投資,以保障其良好的發展勢頭獲得更快、更大的發展。最后遠程教育主辦單位比如廣播電視大學、其它專門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中的成人教育學院或網絡學院、企業本身也要重視成人高等遠程教育中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不斷加大建設力度和建設速度。
四、成人高等遠程教育的師資隊伍有待加強。
成人高等遠程教育教師主要有輔導教師、導學教師、管理技術人員、研究人員四支隊伍組成。目前這四支隊伍在我國成人高等遠程教育學校普遍存在。四支隊伍人員主要由學校的專職教師和校外兼職教師擔任。但老、中、青結構不合理,師生比(要求1:50)脫節,專兼職教師比(要求1:2或1:3)失調。老教師觀念更新慢、使用新技術差、更新知識結構難,體力支持弱;老教師與中青年教師相比存在不少差距。
目前,我國實施成人高等遠程教育的學校,其師資隊伍情況相差較為懸殊,如電大系統中地市級以上的學校與普通高校中實施成人高等遠程教育的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情況大多數都比較好。電大系統中縣級工作站、普通高校中實施成人高等遠程教育的縣級學習中心,師資隊伍建設的情況大多數都比較差。主要表現在:一是由兩者所處地理位置的不同所造成的,前者處在城市,擁有較豐富的教師資源條件;后者處在縣城甚至鄉鎮,從事高等教育的教師相對要少得多,從事成人高等遠程教育的師資條件相對要差得遠。二是由兩者所處地理位置的不同,前者處在城市,平時接受新信息、新技術多、快、全、準,后者處在縣城甚至鄉鎮,平時接受新信息、新技術不多、不快、不全、不準。
成人高等遠程教育教師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不少教師在成人高等遠程教育教學的實踐中反映出來的知識結構、基本素質和能力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1、成人高等遠程教育多數教師對其所屬學科的理論體系和知識技能的專業基礎較弱,多數教師在教學的同時未能進行相關的學術研究。如開展所屬學科的學術研究、承擔項目、發表成果;開展應用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研究;未能對自己參與的遠程教育教學改革和實踐活動開展有效的評估。對所屬學科專業的研究前沿及其最新研究成果了解不夠,參與所屬學科專業的相關學術活動不經常。
2、成人高等遠程教育多數教師未能完全掌握相關的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不能適應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和革新。多數教師具備面對學生進行教學的實踐經驗,但不完全具備開展基于計算機信息技術和多媒體的遠程教學的基礎知識、技能和實踐經驗。缺乏遠程教育的基本理論,不熟悉遠程教育課程設置和教學資源建設,不懂如何設計、開發和提供學生學習支助服務,還未能完全成為應用基于技術媒體的雙向通信指導和幫助遠程學生學習的助學者和朋友。
3、成人高等遠程教育多數教師同時承擔著對課程和學生進行教學管理的職能。目前成人高等遠程教育多數教師缺乏對遠程課程開發和發送、維護和更新的管理經驗。在對遠程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和學習支助服務的管理經驗不足。成人高等遠程教育多數教師未能發掘開拓創新的能力。在實踐中積極探索遠程教育新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方面還做得很不夠。
在我國成人高等遠程教育處在迅速發展之際,為保障我國成人高等遠程教育的質量和辦學水平,不斷加強對從事成人高等遠程教育教師隊伍的管理與培訓,逐步形成一種制度和規范,是保證我國成人高等遠程教育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
我國成人高等遠程教育質量保障中介機構的發展尚處于萌芽時期,即處于研究和初創階段。
目前,真正完全意義上的成人高等遠程教育質量保障中介機構還沒有。因此說,這種質量保障中介機構目前還不健全,其主要表現為:。
1、行政依附性過強。政府對成人高等遠程教育質量保障中介機構的支持更多地表現為一種行政控制,即一統到底、一管到底、一包到底。
2、權威性不夠充分。我國成人高等遠程教育質量保障中介機構是政府主辦的,無疑具有不可替代的行政權威性。但學術權威力度不大。理論研究滯后于實際發展,實踐多停留在經驗層面,專職研究隊伍力量薄弱,成人高等遠程教育質量保障中介機構的保障活動較長時間依靠邀請外部專家進行。
3、缺乏法律保障。至今缺乏機構合法存在的法律依據,我國成人高等遠程教育質量保障中介機構在實際運行中仍存在“名不正、言不順”的情況。
4、發展不平衡。我國以地區性、臨時性、拼湊性的成人高等遠程教育質量保障中介機構見長,如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分別于年和年在全國開展的,關于“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開放教育試點”項目評估。北京有一個學位評估所,它雖然是一個國家級的高等教育保障中介機構,但質量保障范圍只限于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對于更大范圍內的全日制普通本??平逃虺扇烁叩冗h程教育缺乏一個統一的質量保障機構進行領導、協調和評估。
同時由于“大一統”、“官本位”、“道德理性”文化根深蒂固,以及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力度不夠等,我國成人高等遠程教育質量保障中介機構的建設和完善還需要經歷較長的發展階段。
高等教育質量管理問題是高等教育領域的重要問題,它直接關系著一個國家的教育理念能否實現、教育體系可否運轉,教育質量能否保證。美國的高等教育質量位居世界領先地位,這與其管理模式及本土文化和環境具有很強的社會適切性密切相關。因此,對美國高等教育質量管理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學界關于美國高等教育質量管理的研究多傾向于融政府一高校一社會為一體的宏觀層面上的質量保障活動研究。研究內容也比較寬泛,例如有學者將美國高等教育質量管理的基本特征概括為“外部監督主體的獨立性、高校參與質量管理的競爭性、質量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和認證工作的經?;?。然而,基于國家層面對美國高等教育質量管理模式的研究尚不夠深入、系統。因此,本文研究立足于國家層面,通過對美國聯邦教育部有關高等教育質量管理政策進行梳理與分析,探尋美國高等教育質量管理的國家框架模式,并對其框架模式的塑成機理及其合理性進行分析,以期揭示美國高等教育質量的世界領先地位與其國家層面的高等教育質量管理模式的適切性密切相關。
國家層面的質量標準規范對于高等教育質量管理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對于高校制定高等教育質量標準及采取相關的質量管理行為具有重要影響。在美國,聯邦教育部(unitedstatesdepartmenteducation,usde)并不具有法定的權力為高等學校制訂標準和定義質量,質量標準的主要依據是院?;驅I自定的使命和認證機構的認證準則。而usde掌握美國高等教育法授權管理的聯邦助學金及其他聯邦項目,為實施國家戰略目標,通過撥款和貸款等政策措施,出臺關于高等教育質量標準和評估問題的系列政策,對高等教育發展(規模、方向等)實施整體規劃。usde出臺的有關高等教育質量標準規范的體系框架包括三個層面內容,即“三個必須”準則:一是院?;驅I必須經教育部認可的認證機構認證(accreditation),其院?;驅I的學生方可獲得資助,簡稱“資格標準”;二是院?;驅I每年必須向usde提供信息,即質量信息規范,簡稱“信息標準”三是院?;驅I必須達到usde的財政和行政管理最低標準,簡稱“條件標準”。
1.資格標準。
“資格標準”不同于英國qaa的學術資格框架,它包括認證資格標準和資助資格標準兩個層面,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條件,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認證資格標準包括院校和專業兩個層面。依據美國usde規定,高等學校和專業參與聯邦助學金項目或其他聯邦項目的資格標準是要通過聯邦教育部認可的第三方認證機構的認證。這個認證比較注重事實和數據的價值,強調在收集和整理數據的基礎上評價院?;驅I的質量。美國聯邦教育部要求認證機構制訂的評估標準或準則包含五方面內容,即宗旨與學校的誠信度、實現宗旨與目標的能力、教與學的有效性、促進知識的研究和應用、服務回饋社會。認證標準涵蓋了學生成就,教育計劃,師資,設施、設備和供應,財政與行政管理,學生后勤服務,教務,學位與證書,投訴等諸多方面的內容。為了確保認證機構的認證標準符合聯邦政府對高等學校和專業的要求,美國聯邦教育部每年都需要對全國的官方和非官方高等教育鑒定機構進行審查評估,即所謂的元評估。而美國聯邦教育部對高等學校和專業的認可評估有效期則為五年,即每五年需要鑒定一次。
資助資格標準也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規定院校獲得聯邦政府資助的資格,即院校資助標準;二是規定學生獲得聯邦政府資助的資格,即學生資助標準。美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了高等院校獲得usde資助的資格和應承擔的責任,其評價指標包括院校管理能力、財政能力、學術水平、錄取率、畢業率等。而院校獲得聯邦政府資助的前提條件是它必須滿足政府對其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各種規定和要求(如認證資格標準),聯邦政府與高等教育質量保障也因此建立了密切聯系。學生資助初旨是為促進入學機會均等,因此聯邦政府的學生項目資助更多地傾向“基于需求”的資助標準;隨著聯邦政府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意愿的不斷增強,“基于需求”的資助標準逐漸被“基于優秀”的資助標準所代替。
2.信息標準。
usde要求通過資格簽訂的高等學校每年向它提供教育信息。這些教育信息主要用于兩個方面:一是納入高等教育綜合數據系統(integratedpostsecondaryeducationdatasystem,ipeds)供分析、研究之用;二是供教育消費者了解院校和專業情況。因此,美國高等教育的信息標準包括面向高校的ipeds信息統計標準和面向消費者的信息發布標準兩個層面。
ipeds信息統計標準的具體指標內容包括:學校特性,學生注冊,學生完成學業率,全職教師的工資、任期、福利,教職員工,畢業率,財政統計,圖書館等質性或量性規定。此外,聯邦教育部還委托全國教育數據中心(nationalcenterforeducationstatistics,nces)根據ipeds提供的數據開展相關的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對美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也有著很大的影響。
面向消費者信息標準的具體指標內容包括:院校和專業認證,州許可證,傷殘學生服務,學費和助學金,學位和專業,師資和員工,學生成就,學生投訴方法,校園犯罪,體育等質性或量性規定。這些數據指標免費向社會公眾開放,為學生、家長以及公眾在院校和專業選擇中提供了重要參考。
美國聯邦教育部通過信息標準對教育質量的管理和監督,增加了高等院校的辦學透明度,增強了公眾對高等教育的了解。同時,它也促進了高校廣泛地聽取社會公眾意見,及時修訂辦學宗旨和培養目標,及時適應當前和未來的需要與變化,滿足社會的人才培養質量要求。
3.條件標準。
條件標準是指美國聯邦教育部關于財政和管理的最低標準要求,包括管理標準和財政標準。管理標準包括兩方面內容:(1)學校確實提供了它在其出版物和手冊中廣而告之的各項服務,即服務管理標準;(2)學校的行政管理確實能夠遵守聯邦助學金項目指定的規章和準則,即行政管理標準。而財政標準包括三方面內容:(1)確實盡到了學校的財政責任,包括退款,還債等,即財政責任標準;(2)經設計證實學校財務健全,即財務健全標準;(3)確實達到了其他因學校類型而異的各種財政最低限度,即財政基準,或稱財政最低標準。
由上可見,usde“主要是通過立法、撥款、科研投入、評估認證和頒發指導性文件等途徑,對全國高等學校實施調控”。從標準化管理視角審視,美國高等教育質量標準體系是一個由資格標準、信息標準和條件標準及其子體系所構成管理模式實現路徑的彰顯。的三維體系(如圖所示),它是美國高等教育質量。
二、美國高等教育質量管理模式的塑成機理及合理性分析。
1.塑成機理分析。
分析事物的塑成機理不外乎是內部機理和外部機理兩個層面。無論是對內部機理還是外部機理分析都是離不開美國社會分權主義和民主政治之社會大背景影響。內部機理主要是指高等教育系統內部諸因素影響與制約,我們認為,在美國高等教育系統中,私立大學的主流地位是塑成美國高等教育質量管理模式(以下簡稱“美國模式”的主要內因。外部機理主要指向高等教育系統外部環境因素,即指美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宏觀環境因素和市場、制度等微觀環境因素等影響和制約,而其中塑成美國模式最有力的環境因素是功利主義文化傳統。
一是私立大學的主流地位是塑成美國模式的主要內因。美國高等教育結構特征之一是私立大學和公立大學并存,且私立大學在教育體系中占居主流地位。目前,美國共有公立和私立大學4000多所,私立大學在美國一流大學中不僅占有一定比例,而且也是引領美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鮮明旗幟。如美國大學排行榜中排名前20的大學都是私立大學,包括8所常春藤大學盟校在內(如表)。從院校管理視角審視,私立大學的管理機制是依法自主辦學、自我管理、自我負責,不依靠政府撥款。由于對政府依賴性不高,較少有對外部權勢的順從及附隨行為,私立大學擁有較強的學術、管理等自主權,這是導致美國聯邦教育部將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下放到州政府、社會認證機構及高?;蚋叩冉逃龣C構的直接動因。國高等教育質量管理模式的主要內因,同時也是從此種意義上說,私立大學的主流地位是塑成美對高等學校學術自治的目的適切性的彰顯。二是功利主義文化傳統是塑成美國模式的主要外因。美國高等教育質量管理模式對其本土文化與環境具有很強的適切性,它不僅與美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相適應,而且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符合美國國情并切實可行。實用主義是美國本土文化的根源,實用主義又稱功利主義。阿什比認為,“在美國,最有力的環境因素不是像牛津、劍橋那種歷史悠久而權威極大的大學統治權,而是對高等教育所持的功利主義態度”。
從美國高等教育發展歷程看,由于人們一直不滿高等教育狹隘的服務理念,助推了高等教育增加服務社會功能和大眾化發展的趨勢?!对龅貙W院法案》和《退伍軍人安置法案》的頒布分別標志著美國高等教育服務社會功能的出現以及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型。在工業化時期,由于社會發展需要更多專業技術型人才,因此高等教育增加了服務社會的功能。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社會經濟發展已超越了工業化階段,進入了以高科技創新為特征的高新科技發展時代,同時,人被異化為科技的載體,大學不再單純是為了探究高深學問,而是培養社會的服務者和改造者,以增進社會福祉。隨著社會發展對高級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強,美國高等教育規模隨之迅速壯大,高等教育中適齡青年入學率由1980年的56%增長到1995年的81%(注:世界銀行報告)。依據馬丁?特羅的“三階段”理論,以毛入學率達到50%為進入普及化階段的臨界點,那么美國高等教育在20世紀90年中期已經進入了后普及化階段。美國高等教育質量管理模式不僅對普及化高等教育發展具有社會適應性,而且對新時期提出的創新人才培養更具制度適切性。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美國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等學校培養人才規格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養創新型人才,通過人才培養促進科學發展,通過發展科學促進社會發展。學術自由環境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必要條件,而美國聯邦教育部權力下放的管理模式是保證大學學術自治、學術自由的制度安排。
可見,美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是對其分權主義、民主政治、市場經濟等基本社會要素功利主義價值取向的產物。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它既保證了高等教育適應美國的社會環境和市場需求而得以發展,又保持了高等教育發展遵循自身的內在邏輯和正確方向。
2.合理性分析。
按照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的“二元分析框架”理論,人的活動分為“價值合理性的行動”和“工具合理性的行動”。從此種意義上看,探究美國高等教育質量管理模式存在的合理性依據可以從兩個方面審視:一方面是價值合理性分析,即看它所引導的行為是否具有合價值性;另一方面是工具合理性分析,即看它所引導的行為是否具有合目的性。
從價值合理性方面分析,馬克思?韋伯認為,所謂的“價值合理性的行動”,就是單純出于對某一種特定行為方式(如倫理的、審美的、宗教的、政治的)本身的絕對價值的.自覺信仰,是純粹由特定價值的意識形態決定的,它與成功的希望無關。換言之,價值合理性是指人的活動在內在精神層面上陶冶、涵養人的精神,把人的精神境界提升到普遍性狀態,使人的行為體現為一種價值合理性。美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價值合理性就在于其實踐含義在價值理性層面所彰顯的合價值性。在美國,整個民族的價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和民主等思想,因此,美國大學有著自由開放的辦學理念,其教育哲學是把學校擴充到以收容全部合格的考生為止,即彰顯其全納的教育理念。美國大學或學院自身具有對學術知識及學術專業進行界定的法定權力,因此不依據任何標準模式發展。聯邦教育部不為高等學校制訂標準或定義質量,而是采取財政撥款、信息管理等間接手段對高等院校的學術標準和質量施加影響。美國聯邦教育部的這種合價值性的管理理念凸顯了美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價值合理性存在。
從工具合理性方面分析,“工具合理性的行動”,是一種對處于周圍和他人環境中的客體行為的期待所決定的行動,這種期待被當作達成行動者本人經過合理衡量和合理追求的合理性目的之“條件”或“手段”。英國學者阿什比曾指出:“美國的教育質量千差萬別,學士學位的標準多種多樣。初看起來,這似乎是體制上的弱點,但從長遠來看,這恰恰表明它對美國的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力。社會上所要求的合格標準,并不是學術上所力求達到的合格標準;學校所發的廉價證書,正如市場出售的廉價汽車一樣,具有它的合法市場。這種市場在任何方面都未曾損傷優秀院校的質量。相反,胸無大志的學生被那些標準較低大學吸收去了,正好可以保證那些享有國際聲譽的學府的高標準??梢?,美國模式不僅具有適切的合目的性,也具有很強的社會適應性,是其工具合理性存在的合法性依據。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kouhaodaquan/64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