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師教學活動的基礎,也是教師與學生有效溝通的橋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六年級作文教案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小說這種文體。了解作者通過細致刻畫外貌及心理描寫來表現一個人的特點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課前充分預習,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2.通過本課的學習,激發學生閱讀《駱駝祥子》的興趣。
3.反復讀文,感悟作者語言的魅力,體會祥子的性格特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祥子的性格特征。
2.進一步了解舊社會勞動人民的悲苦命運。
重難點分析:
l了解作者通過細致刻畫外貌及心理描寫來表現一個人的特點的方法。
l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祥子的形象。
課前準備:查找祥子生活的社會背景。
教學過程。
一、介紹寫作背景,引入文本。
(一)回顧本單元學過的兩篇老舍先生的作品《我的母親》和《濟南的冬天》。
教師導語:1930年,老舍從英國回來,面對滿目瘡痍的祖國,作品格調變得沉重起來,《駱駝祥子》就是他那個時期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今天,我們就再次跟隨老舍先生之筆走進課文,去看看《駱駝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買車的故事。
教師板書課題。
(二)介紹寫作背景。
1.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背景資料。
2.教師隨即歸納總結。
二、自讀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一)學生默讀課文,說一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二)教師引導學生簡要概括即可。例如文章講述了祥子從農村來到城市,從租車到下定決心買車,經過努力工作而買到了屬于自己的新車的過程。
三、細讀課文,品味語言,體會祥子的性格特征。
(一)學生默讀課文,體會老舍先生筆下的祥子是個怎樣的人?邊讀邊在書中進行勾畫和批注,寫下自己的體會和感悟。
(二)反饋交流中,教師相機引導感悟并指導朗讀。
1.祥子身體健壯。引導學生從第一自然段對祥子的外貌描寫中來體會。正因如此,他才對拉車充滿信心。
2.祥子具有淳樸的品質。
“他確乎有點兒像一棵樹,堅壯、沉默,而又有生氣?!笨闯龀踹M城市的他,還保留著農民的淳樸。還可以從他拉車的姿勢來體會。
3.祥子有心眼,有理想。
通過祥子打定主意買車,想有屬于自己的車,以及買車時與老板討價還價來體會。這里要抓住心理描寫。
4.祥子吃苦耐勞,堅持不懈。
在開始拉車時,“他的腳脖子腫得像兩條瓠子似的,再也抬不起來。他忍受著,不管是怎樣的疼痛?!薄罢娜?,他湊足了一百塊錢!”
(三)教師小結:整篇文章中,祥子的語言甚少,看出他是個沉默寡言的人。他憑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實現自己的理想,值得我們學習。
四、拓展閱讀,引發課外閱讀興趣。
(一)教師導語:經過努力祥子終于買上了一輛嶄新的洋車,今后他能過上幸福的日子嗎?教師選取《駱駝祥子》中的一個小片段讀給學生聽。
(二)想要了解祥子今后的命運,課下大家可以將《駱駝祥子》這篇小說讀一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自己大聲地讀,不通順的多讀幾遍。
2、我們敘事的文章有六要素,哪六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情起因、經過、結果)。
根據這六個要素請你再快速地瀏覽全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同桌交流以后老師再指名回答。
(只要學生說出自己的理解即可,老師指導學生把語言說完整、正確。)。
三、深入探究,體會重點語句。
2、齊讀這些句子。與魯迅的一面之交中,根據我們找到得有關魯迅的外貌描寫,魯迅留給作者的印象是什么呢?你能用一個字或一個詞來形容嗎?(瘦)。
(第一次是在遠處,在暗中,從整體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齡,因而人物形象比較“模糊”。第二次是在近處觀察,刻畫得比較具體、細致,形神兼備地寫出了人物的氣質。第三次更近了,觀察更細致,魯迅的形象也更加完整清晰。)。
四、仔細品讀,體會魯迅先生對青年的關懷。
(你要買這本書?——感到身上受了父親的撫摩你買這本書吧—這本比那本好——疑惑。
我賣給你,兩本,一塊錢——驚異這書本來可以不要錢的??是送你的——感動流涕)。
2、從這些對話當中,你又能體會到什么?作為一個素不相識的人,魯迅向我推薦書,最后還送我書,你覺得魯迅是怎樣的人呢?(魯迅關心同情勞動人民)。
3、當我知道了魯迅的身份時,我是什么反應?請個別學生來讀第27段。
我結結巴巴的說明我很激動很興奮,那個名字在我心里亂蹦,最后卻沒有蹦出來,為什么呢?(當時流社會黑暗,不少文人革命工作者收到反動派的迫害,作者想要保護魯迅,所以忍住了自己的驚喜沒有說出來)。
五、總結全文,升華感情。
這一面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所以,作者牢牢地記住了這難忘的一面。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外國詩歌特點,繼續提高對現代詩歌的鑒賞能力。
2.了解《啊,船長,我的船長》的思想內容、掌握其寫作特點。
教學重、難點:
1.《啊,船長,我的船長》的思路與結構是怎樣的?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作者簡介。
法國之星》和散文《民主展望》等。這些詩歌都編在《草葉集》中,這部優秀詩集成為美國近代文學史上一座光輝的里程碑,是美國民族文學的典范。
2.寫作背景。
1783年,美國脫離英國的統治獨立后,國內存在著雇擁勞動制和黑人奴隸制。
1860年11月,以反對奴隸制而著名的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南方幾個州宣布脫離聯邦政府而獨立,1861年4月,又首先出兵叛亂,引發了內戰。林肯總統上任不到半年,就領導聯邦政府軍,在廣大人民的支持下,經過了四年的奮戰,擊敗了南方叛軍,維護了美國的統一,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這次革命的成功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林肯總統為美國歷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功勛卓著。在全國歡慶大勝利的時刻,對民主懷有刻骨仇恨的南方奴隸主派間諜暗殺了林肯總統。在林肯總統死后,惠特曼寫下了《啊,船長,我的船長》這首詩,以表達對林肯的痛悼與懷念之情。
(二).文本分析。
1.思想內容。
全詩三節,逐層深入地表達了詩人對林肯總統的熱愛和深切的悼念之情。
(1)航程結束,大船凱旋,船長卻倒下了。噩耗伴隨著勝利的巨大歡樂而來,人們為船長的死而悲慟、痛惜。
詩人把美國比作“大船”,林肯比作“船長”,把林肯率領聯邦政府軍戰敗南方叛軍的過程比作是“度過了一切風險”的“艱苦航程”。這里詩人用象征的手法把美國比做大船,把林肯比做駕駛美國這個大船的船長,把南北戰爭比做艱苦的航程,通過大船的勝利返航表現林肯的功績,形象地贊頌林肯,表達對他的愛。
這一節描繪了大船的形象:穩定、威嚴而英武;突出了航程之艱苦,勝利的來之不易。借此來肯定船長林肯的偉大功績。
在這一節里,在抒情方式上,詩人直稱林肯為“我的船長”“我們的船長”,表達了一個士兵,一個水手,抒發對自己的統帥親切愛戴之情。
(2).人民群眾為大船凱旋而熱情歡呼,鐘聲軍號齊鳴,旗幟飄揚,鮮花飛舞,但船長倒下了,人們是多么悲痛!
這一節描寫的歡慶勝利的場面極為壯觀,通過側面描述人民群眾對林肯的愛戴、敬仰之情,來贊頌林肯。
在抒情方式上,這一節里,詩人稱林肯為“親愛的父親”,把他當作最親近的人,這比上節只稱林肯為船長感情更近一層。對林肯直接稱為“你”,這第二人稱與“父親”的稱呼相配合,直接與林肯對話,感情熱切而真摯。
(3).航船下錨,大功告成,而船長永遠倒下了。
這一節詩人從歷史的角度肯定了林肯的成績,并表達了自己萬分悲痛之情。詩人終于從想象(夢境)中回到現實中來,明確地知道“船長”真的是死了。在這一節里,詩人把林肯改稱為“他”,表明詩人清醒的絕望、極度的悲痛。
這首詩作者主要運用象征的手法來描述林肯這個人物的形象,贊美林肯的業績,表達對林肯的敬仰與愛慕之情。
2.《啊,船長,我的船長》的寫作特點是什么?
分析:1.反復詠嘆。詩中以“他已渾身冰涼,停止了呼吸”為主句反復詠嘆,其中又有人稱上的差別,這樣的手法使本詩在表現上既保持悲愴感情抒發的一致性和沉重性,又體現了這種情感的發展過程。
2.象征。詩人在這首詩中采用整體象征手法,把美國比作一只大船,把林肯總統比作這只船上的船長,當這只大船凱旋時,船長卻犧牲了。詩人形象而又鮮明地表現了對林肯的敬仰愛戴和對林肯之死的無限悲痛。
3.《啊,船長,我的船長》的思路與結構是怎樣的?
分析:本詩中,詩人抒發的感情是由淺入深、層層漸進的,表現在以下幾點:
(1).對林肯卓越的功勛的贊頌。
詩人把林肯比喻成船長,把美國比喻成一只大船。在第1段中,這只大船在船長的指引下,“艱苦航程已經終結”,“渡過了一切風險”,“顯得威嚴而英武”,突出大船的凱旋,借以表現林肯的功業;在第2段中,“旗幟正為你飄揚,軍號正為你發出顫音”,“為你,送來了這些花束和花環”,“他們為你歡呼,他們的熱情的臉轉朝著你”,表現了廣大人民對林肯的愛戴、擁護和敬仰;在第3段中,“這只船安安穩穩下了錨”,“大功已經告成”,從歷史意義的角度,對林肯的功勛作出極高的評價。詩人在詩中一步步地深入表現林肯的功勛,使人倍感詩人對林肯的推崇之情。
(2).詩人對林肯的個人感情。
在第1段中,詩人將林肯稱為“我的船長”、“我們的船長”,這時他流露的是戰士對統帥、水手對船長的敬仰之情。在第2、3段中,詩人的感情進一步深入,他深情真摯地稱林肯為“親愛的父親”、“我的父親”,表現詩人深厚的父子般的感情。這樣的深入變化使詩人的感情更加濃郁深重,在第1段中只是為失去領航人而悲傷,在第2、3段中則是為失去慈父般的親人而慘痛,稱謂的變化體現了詩人感情上的深入。
(3).詩人對林肯的悼念之情。
在第1段中,詩人對于林肯之死,只是客觀地敘述道:“甲板上躺著我們的船長,倒下來了,冷了,死了”,林肯之死的突然,使詩人在震驚中感情麻木而沒有感到過度的悲傷,只是當作一件客觀事件來接受,來陳述;在第2段中詩人從震驚中驚醒,悲傷涌上他的心頭,但是他在感情上不能接受這樣的現實,他不肯相信船長已經死去,他呼喚“親愛的父親”,他用“手臂把”船長的“頭支起”,他寧肯相信這是“在一場夢里”,他對船長仍用“你”來稱謂,表示船長和他一樣,仍是在人世間活生生的人,只是暫時“倒下來”而已;在第3段中,詩人不得不接受這慘痛的現實,他不得不承認船長已經感覺不到自己的手臂,船長“他已經沒有知覺,也沒有脈息”,自己支起船長的頭呼喚也無濟于事,于是他只好放下船長,“踏著悲哀的步子”在“甲板上走來走去”,詩人忍受“他倒下了,冷了,死了”給自己帶來的悲痛。詩人用第三人稱“他”稱謂船長,表示詩人已經承認船長和自己已是冥世人間永隔了。
在第2段中詩人還覺得像“夢”,還有一絲希冀,而現在卻只有絕望了。整首詩詩人對船長由無人稱到第二人稱再到第三人稱稱謂的變化,呈現了詩人悲痛心情的發展過程。
(4)總結:本詩中,詩人的感情抒發旋律是起伏波動的,每一段的感情主旋律都是由歡樂的激昂轉到悼念的悲痛。第1、2段的前部分都是歡快的語調,船已經回來了,“爭取的勝利已經獲得”,港口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歡呼”,但是在這兩段的下半部,卻都一下子跌入沉痛悲傷的氣氛之中;第3段除去前幾行敘述船長的語句,也基本上和第1、2段一樣,從“大功已經告成”的歡樂中又跌入到“悲哀”之中。整首詩這種情感上的強烈反差,更使人體會到詩人心中那種悲愴欲絕的感受。
這首詩表達了對建立自由美國而獻出生命的領袖林肯的無比崇敬和悲悼之情,詩中的林肯是自由、平等、民主的象征,實際上就是贊美了為追求人民的自由平等而不惜一切的奉獻精神。
反復詠嘆,詩人抒發的感情是由淺入深、層層漸進。詩中以“倒下了,冷了,死了”為主句反復詠嘆,其中又有人稱上的差別,這樣的手法使本詩在表現上既保持悲愴感情抒發的一致性和沉重性,又體現了這種情感的發展過程。
6.為什么說《啊,船長,我的船長!》這首詩的象征手法用得很巧妙?
重點難點: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誦課文。
2、學習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3、體會詩歌的結構與表達方式方面的特點。
課時計劃: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2月5日晚8時35分,著名詩人臧克家老先生卻因病離開了人間。
(出示幻燈片3)臧克家是繼郭沫若之后,我國詩壇上最杰出的大詩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繼出版了《烙印》和《罪惡的黑手》等,以鮮活的生活感受和嶄新的藝術風貌,引起詩壇的矚目。新中國誕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詩,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有的人》便是他這類詩的代表作。這首詩是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作。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現在我們播放朗誦帶,請同學們在聽的同時,注意詩歌的朗讀節奏和重音。(播放視頻文件)。
2、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全詩,注意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然后齊讀全詩。
3、魯迅簡介。
為了更好的學習這首詩歌,我們先回顧一下魯迅先生的生平。
(出示幻燈片7)。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學院學醫,后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學們還能說出哪些魯迅先生的作品?
……。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逝世,國民黨反動派血腥鎮壓人民,不允許人民悼念魯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他。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并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
4、思考討論:這首詩可以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明確:全詩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節):以鮮明的對比評價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節):從兩種人對人民不同態度的對比中,熱情頌揚了魯迅先生戰斗而偉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節):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二、品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學習詩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2)思考問題:這一節詩有兩個“活”字和兩個“死”字,如何理解它們的含義?
教學目標:
認知:了解綠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從中懂得人類必須遵循大自然的規律,不能自作聰明,否則將適得其反。
運用:擬旅游須知。
情感: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研究自然的探索精神。
一、揭題導入。
師:大自然有無窮的秘密。
出示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的圖片。
請根據課前搜集的資料簡單說說你對加拉巴哥島島的了解。
相機出示:太平洋綠龜圖片。
(通過了解背景資料進入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整體感知。
師:課文為我們揭示了大自然什么秘密?
生自讀課文后交流。
相機出示一組幼龜、老鷹、海鷗、鰹鳥等圖片。
(目的是讓學生融入到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中去)。
相機出示:
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
理解:這里的道指什么?
改板: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
生口頭填空。
師提示:弱肉強食這就是大自然之道,大自然的規律,也是大自然的秘密。
(為理解課文的中心句當人自作聰明時,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作鋪墊)。
三、感悟中心。
出示:我們原來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理解愚不可及的意思(愚蠢至極點)。
為什么說我們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呢?
默讀課文第3節至結束。
相機出示:
一只成百上千。
欲進而止爭先恐后。
躑躅不前魚貫而出。
(結合理解內容積累詞語)。
出示:向導發出了他的悲嘆:如果不是我們人類,這些海龜根本就不會遇到危險。
向導為什么而悲?
引讀課文第11節。
(以讀代講,注重情感體驗)。
師:如果幼龜會說話,它會如何譴責我們人類?
出示:一只死里逃生的幼龜悲憤地說道:
生寫句后交流。
(借幼龜之口談認識尊重個性化體驗)。
相機出示課文最后一節。朗讀。
你同意這個說法嗎?你能舉個例子來說明嗎?你還有什么疑問?把你的想法與小組同學交流。
生合作學習后交流。
(課內外結合,拓展學習;培養探究精神)。
四、拓展練習。
出示:
為了保護加拉巴哥島的幼龜,避免悲劇的再次發生,請你代島上的生態環境保護部門擬一條旅游須知。
生完成后交流。
(以寫話代總結,并創設運用語言的情境)。
教學目標:
1了解臺灣和鄭成功的有關資料,感受鄭成功的豐功偉績。
2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提高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并運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3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2學生提出問題。
3發新帖。
請大家把所要研究的問題發到“自由論壇”里,供大家瀏覽。
二自主探究。
今天我們就主要圍繞這些問題來研究,請大家瀏覽網站上的內容,兩人合作一起解決問題。對感興趣的知識也可以去研究一番,看哪些同學解決的問題多,學到的知識多。
1研究學習。
(1)查找。
小組圍繞主題,分工合作,自主學習。
(2)上傳。
根據研究主題把小組研究的結果上傳到“自由論壇”里。
(3)教師巡視指導。
2反饋學習成果。
(1)研究主題是什么?研究結果怎樣?
(2)關于這方面內容,有沒有補充?
(3)你覺得鄭成功具有什么精神?我們應該怎么做?
【教學目標】:
1、通過感悟人物的言行對老呂任勞任怨,不計個人得失、無私奉獻的精神產生敬佩之情。
2、運用比較的方法感悟文中三次描寫“清晰的腳印”的含義,學習反復的寫法。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讀書感悟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思想品質。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三次描寫“清晰的腳印”的含義。
【比較點設計】。
1、通過變換相應的標點符號,改變人物說話的語氣,從而使得學生體會出老呂雖是一個在朝鮮戰場負過重傷的功臣,可他并沒有當成一回事、沒有炫耀。(淡泊名利)。
2、通過人物一問一答所表現出的不同語氣,突顯出老呂絲毫不覺得自己曾經為祖國人民、為朝鮮人民幾乎獻出生命的戰爭經歷有什么可以夸耀的,在他看來,這是很平常的事,不值得大驚小怪。
3、通過老呂先后兩次話語語氣的對比,進一步體會出老呂不計個人得失、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的精神。
4、文中先后三次出現“清晰的腳印”,通過體會它們的不同含義,從而更加深入地了解老呂淡泊名利、默默奉獻的精神。
5、本課與《在炮兵陣地上》同為寫人的文章,在刻畫人物上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借此,進一步體會在刻畫人物時不僅可以通過描寫人物的言行、神態,同時可以通過心理活動描寫等內容,展現人物的品質,以及一篇寫人的文章不僅可以通過一件事或幾件事例來表現出人物的特點或思想品質,而且可以運用對話和心理描寫表現出人物的特點或思想品質。
【教學過程】。
一、課題導入新課:
1、請同學們齊讀課題:《深山風雪路》。
2、在這條深山風雪路上,留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板書:老呂清晰的腳印。
3、明確:文章先后三次出現“清晰的腳印”
4、出示:
“這山間小道上的腳印啊,是這樣的默默無聞,然而又是這樣的放著光彩!”
問:為什么說這山間小道上的腳印放著光彩?
5、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跟隨作者走進這條深山風雪路,感受那一串串清晰的腳印!
二、以“清晰的腳印”為線索,深入閱讀、體會人物的品質。
請同學們自由閱讀文中三次描寫“清晰的腳印”的內容,把你感受最深的內容深入地讀一讀,談談你的體會。
(一)重點引導感悟“談傷疤”部分,體會老呂不計個人得失的品質。
(1)指名讀11—16自然段,之后談談自己的體會,其他同學評讀也可以談出或讀出自己的體會。
(2)出示:
“脖子?噢!炮彈皮碰的?!崩蠀纹届o地說。
此處的“?”表明什么?(想不起來了)。
重點感悟“炮彈皮碰的?!蹦愀惺艿搅耸裁?
從“平靜”一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沒有放在心上、不當回事)。
(3)出示句子,比較理解。
a、“脖子?噢!炮彈皮碰的?!崩蠀纹届o地說。
b、“脖子!噢!炮彈皮碰的!”老呂激動地說。
(4)比較:“我好奇地問”“老呂平靜地說”
“我”好奇,是因為老呂脖子上的深深的傷疤的來歷讓我奇怪,他一定又很危險的經歷吧!
老呂平靜是他絲毫不覺得自己曾經為祖國人民、為朝鮮人民幾乎獻出生命的戰爭經歷有什么可以夸耀的,在他看來,這是很平常的事,不值得大驚小怪。
(5)齊讀這句話?!安弊?噢!炮彈皮碰的?!崩蠀纹届o地說。
師:對于這樣一位談起自己的輝煌過去卻如此平靜的戰斗英雄,我有什么樣的感受呢?
齊讀(我的心理活動):
出示:
我心中一動。想到那炮火連天、冰天雪地的朝鮮戰場上也曾留下老呂清晰的腳印,我不由得肅然起敬。
板書:不居功自傲。
過渡:文中的我和老呂在這深山風雪路上巧遇,通過談起老呂脖子上的傷疤,使我了解到老。
(二)圍繞談工作,體會老呂是一個熱愛工作、默默奉獻的人。
1、出示:
他告訴我,走這條郵路送信,已經25年了。我心里默默地算了一下,從鄉郵政所到冷風口,一天來回50多里,25年,30多萬里路,繞地球約四周。
(1)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數字說明,體會到時間長、路途遠。
(2)提問:這是一條怎樣的路?如果你走在這樣的深山風雪路上,你有怎樣的感受?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一讀文章的第1、2自然段。
(3)指名讀,通過朗讀把我們帶入到那深山風雪路上。
在這樣的山間小道上(齊讀這驚人的數字):一天來回50多里,25年,30多萬里路,繞地球約四周。
2、引導感悟“談換工作”部分,體會老呂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的品質。
師:現在欽佩老呂的我,后來更被他深深的感動了。來讀讀換工作的內容,談談自己的體會。
出示:第19自然段。
“那……怎么行!”老呂一著急,說話也有些結巴了,“這兩年雖說來了些新人,可還是不夠用,我要不跑,不是還得占人嗎?再說我也走慣了這條路!”
(1)請同學們認真地讀一讀老呂的語言,談談自己的體會。
(2)老呂為什么急了?你感受到了什么?(任勞任怨、無私奉獻)。
(3)輕聲自讀,讀出自己的感受。
(4)師:回想談傷疤時老呂的語氣,你有什么發現?
出示:
a、“脖子?噢!炮彈皮碰的?!崩蠀纹届o地說。
b、“那……怎么行!”老呂一著急,說話也有些結巴了。
指名兩位同學對讀。(通過老呂兩段話語氣語調的對比進一步體會出老呂不計個人得失、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的精神。)。
男女生對讀.,通過同學們有語氣地朗讀,讓我們體會出老呂不計個人得失、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的精神。
板書:無私奉獻。
(5)師:在抓人物語言時,還要體會說話人的語氣語調,來體會人物的品質。
總結:我們從文中對老呂神態及語言細致入微的刻畫中,可以了解到老呂做郵遞員工作時間之長,行程之遠以及他對工作的熱愛,表現了他火一般的熱情。
過渡:說話間,到了分手的地方,在呼嘯的寒風中、在迷茫的雪霧里、在險峻的小路上,老呂繼續艱難地前行,小路上又出現(齊說):一串清晰的腳印。
(三)體會三次“清晰的腳印”的含義。
老呂這一串串的腳印,不僅僅印在險峻的小路上,戰火紛飛、冰天雪地的朝鮮戰場上,同時也印在了同學們的腦海中,請同學們將文章中三次描寫“清晰的腳印”的相關語句讀一讀,體會其中的含義。
出示:
第一次:“不遠的岔道上有一串清晰的腳印,腳印沿著險峻的小道,向前、向上,消失在半山腰的雪霧之中?!?/p>
第二次:“我心中一動,想到那炮火連天、冰天雪地的朝鮮戰場上也曾留下老呂清晰的腳印,我不由得肅然起敬?!?/p>
第三次:“他哈哈笑著,朝我擺擺手。于是,去冷風口的小路上,又出現了一串清晰的腳印?!?/p>
1、三次出現是不是重復了呢?請你讀一讀,體會一下每次出現各有怎樣的不同含義。小組討論。(出示表格)。
次數不同點。
第一次表現老呂工作環境的艱險。
第二次表現老呂是一個不居功自傲的人。
第三次表現老呂是一個默默奉獻的人。
2、教師總結反復的寫法:同樣的語句在文中多次出現,又能帶給讀者不同的感受,這樣的描寫叫做反復。
“清新的腳印”三次出現,讓我們一次比一次加深了對老呂的了解。
(四)體會最后一個自然段的含義。
1、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2、出示:為什么說這山間小道上的腳印默默無聞又放著光彩?
3、這一自然段描寫了我的內心感受,也是為了襯托老呂的品質。
(這是老呂留下的一串串腳印,一個曾經戰斗在朝鮮戰場的英雄,在這深山風雪路上一天來回50多里,25年,行走30多萬里路,是老呂愛崗敬業、默默奉獻的精神放著光彩。)。
三、與第五課《在炮兵陣地上》一文比較。這兩篇課文同為寫人的文章,在刻畫人物上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第一,在刻畫人物的方法上:
《在炮兵陣地上》:通過描寫彭總語言、神態,表現人物的特點。
《深山風雪路》:運用對話描寫和心理描寫等表現人物的特點。
第二、寫作內容上:
《在炮兵陣地上》:通過記敘一件事來表現人物的思想品質。
《深山風雪路》:主要是通過寫兩個不很熟悉的人一路談話,表現人物的品質。
第三、文章結構:
《在炮兵陣地上》: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寫的。
《深山風雪路》:以老呂“清晰的腳印”為線索來結構全篇的。
總結:
由此看來:1、我們在練習寫人的文章時,不僅可以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來描寫,同時可以通過人物心理活動刻畫人物,從而表現出人物的特點或思想品質。
2、通過今天的學習使我們了解到,一篇寫人的文章不僅可以通過一件事或幾件事例來表現出人物的特點或思想品質,而且可以運用對話和心理描寫表現出人物的特點或思想品質。
【板書設計】。
深山風雪路。
老呂。
不居功自傲。
清晰的腳印放光彩。
無私奉獻。
【作業布置:】。
1、說說老呂是一個怎樣的人?
2、想一想,我們是怎樣體會出老呂這些品質的?
1、同學們,課前通過互聯網搜索,你對中國的民居有了哪些了解。
2、共同交流。
(設計意圖:課前預習是學習的重要環節,學生進入六年級,應該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互聯網搜索的引入,也大大地拓寬了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所以我們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把進入課堂的學生當做一張白紙,而應該了解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以生定教。)。
1、同學們,我們國家幅員遼闊,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生活著五十六個民族,“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民族在藝術形式上百花盛開,在民居上也是各具特色。
2、下面我們就來做個游戲,猜猜下面出現的分別是什么地方的民居。
(出示老師課前以“民居”為關鍵字在“百度圖片”中搜索整理出的有代表性的`民居,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搶答。搜索的方法學生在信息課中已掌握,這里不必現場演示搜索)。
3、小結學生回答情況。
4、這些五花八門的房子,真讓人眼花繚亂了。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1、課前讀了這篇課文,大家知道這篇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哪兩種民居?
2、就讓我們走進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去參觀領略一番。
3、自由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讀后劃出不懂的詞句。
4、先聯系上下文或利用“百度詞典”自己解決不懂的詞句,再同桌交流。
(如:閩西南粵奇葩夯筑竹篾)。
5、再讀課文,把讀不通順、讀不懂的地方多讀幾遍。
6、默讀課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各有什么特點?畫一畫。
小組合作學習課文,體會民居特點。
1、再讀課文,思考:作者介紹民居特點時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2、集體交流,要求:結合文中語句舉例談說明方法,并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列數字——通過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層,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兩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這些具體的數字,使人準確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點;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狀排列,生動地寫出了民居獨特的造型。)。
1、中國民居各具特色,比較出名的還有北京四合院、皖南民居、土家族吊腳樓等課后請同學們通過互聯網搜索去了解它們,每個小組完成一份《特色民居》小報。
1、讓學生讀準文中的生字詞,并理解它們的意思。
2、引導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3、引導領悟課文寓情于景、寓理于事的表達方法,且加以運用。
4、體會“男孩,別哭”的深刻含義。
二、重難點。
引導領悟課文寓情于事、寓情于景的表達方法,且加以運用。
三、教學方法。
引導、點撥、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
四、教學準備。
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1、板題,齊讀課題。說說你發現了什么?
(1)、引導發現課題的命題方法與《同學,請大聲點》相同,都運用了語言命題法。
(2)、引導從課題入手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二)檢查預習情況。
1、課件出示課前導學:通過預習課文我能解決下面問題。
(1)、給字注音。
趔()趄()黯()淡顫()得厲害柴擔()彈()得老遠擔()著柴禾困擾()。
(2)、理解詞語。
劫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趔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若千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遺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4)、通讀全文后,我發現作者用了大量的筆墨對()進行了描寫。
3、小組長匯報小組成員的預習疑難,老師引導學生釋疑。
(三)自主細讀全文,理解課文內容,品悟文章寫作特色。
1、課件出示課中導學。
(2)、小組交流自主學習情況,交流后,小組長組織小組成員朗讀找到的句子,體會情感。
(3)、小組匯報學習成果。
2、學生自主、合作學習。
3、全班交流(相機出示相關句子)。
4、感受父愛,理解“男孩,別哭”的含義。(抓描寫父親語言、動作的語句品讀)。
5、小結寫法。
(1)環境描寫——烘托心情。
(2)運用修辭、描寫人物活動,融情于景。
(四)課外練筆。
期中考試之后。
走出考場,有的同學心情愉快,有的同學懊惱萬分;得知成績,有的同學感到意外、驚喜,有的同學感到傷心、難過??選取一個片段,通過環境烘托,運用恰當修辭,把人物當時的心情描寫出來。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懂得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比山高比海深”的戰斗友誼是牢不可破的。
2.學會生字新詞。
3.學習運用反問句表達強烈感情的寫法;會把陳述句改成反問句,反問句改成陳述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本課建議安排兩教時。第一教時初讀課文,感知內容,劃分段落,重點講讀第一段。第二教時學生自學第二、三段和最后一段,總結課文。
【教學主要步驟】。
一、課前預習,提出要求。
1.讀準生字,運用字典理解不懂的字詞。
2.想想志愿軍為什么稱朝鮮人民為親人?課文中寫了哪些親人,哪些事例?
二、揭題解題,簡介背景。
(討論后明確:“親人”原指直系家屬,比喻關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人,課文中的“親人”指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朝鮮人民。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課題上的中心詞是“親人”。)。
2.簡介課文的背景材料。(略)。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看課文,聽錄音,讓聲情并茂的朗讀把學生帶進那人頭攢動,相互道別,兩情依依的場景中去。邊聽邊思考:課文圍繞親人寫了哪些內容?(討論后明確:課文分別寫了大娘送打糕,救傷員;小金花救老王;大嫂挖野菜的事。)。
四、理清脈絡,劃分段落。
接問:根據上面內容該怎樣分段?為什么?(討論后明確:課文前三個自然段分別寫了大娘、小金花、大嫂愛志愿軍的事,可以自成段落,后三個自然段抒發志愿軍與朝鮮親人的惜別之情,這樣課文可分四段;也可將前三自然段合在一起為一段。這樣課文就分兩段。)。
(一)講讀第一段,要體現教師的“導”。
1.默讀課文。
按照“志愿軍勸大娘不要相送——具體事例寫大娘愛志愿軍——反問句肯定深厚情誼”的順序,給這段話分層。
2.默讀課文,找出課文中概括表現大娘愛志愿軍的句子。
(交流后劃句:八年來,您給了我們多少慈母般的溫暖,您為我們花了多少心血!)。
提問:這句話中哪些詞語最能體現大娘愛志愿軍?為什么?(突出關鍵詞:多少、慈母般、心血。)。
接問:這句話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確起承上啟下作用,是個過渡句。)。
設問:這句話是怎樣承上的呢?大家齊讀第一層。讀后師述:志愿軍勸大娘不要相送,告訴大娘,我們永遠是不會忘記您的,為什么呢?因為“八年來,您給了我們多少慈母般的溫暖,您為我們花了多少心血”!這句話就是這樣來承接上文的。那么,又引出下面的什么內容呢?(引出大娘是怎樣愛志愿軍的。)。
再問:大娘愛志愿軍,文章中具體寫了幾件事?從什么詞語可以看出?學生看書劃詞。(從“記得”、“還記得”兩個詞語能判斷出是寫了兩件事。)。
3.指名讀第一件事。
(1)思考:這是一件什么事?(歸納并板書:送打糕昏倒在路旁)。
(2)默讀,找出一個最能體現大娘愛志愿軍且又高度概括的詞語。(交流后劃詞:雪中送炭)“雪中送炭”的意思是什么?課文中“雪中送炭”指什么?(交流后明確:“雪中送炭”是比喻在別人急需的時候給以物質上的幫助。課文中是指在志愿軍“空著肚子”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急需食物的情況下,大娘為他們送去了打糕。)文中哪些句子具體寫大娘“雪中送炭”的?(劃出句子:“是您帶著全村婦女,頂著打糕,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給我們吃”。)圈出重點詞。(帶著、頂著、冒著、穿過。)從這些詞你能看出什么?(討論后明確:大娘是冒著生命危險為志愿軍送打糕的,說明大娘對志愿軍懷著多么深厚的情誼。)。
(3)指導有感情地讀第一件事。
4.指名讀第二件事:
(1)思考:這是一件什么事?(學生概括回答后板書:救傷員失去小孫孫)。
(2)劃出最能體現大娘愛志愿軍的兩個關鍵詞。(背進、丟下。)。
提問:為什么這兩個詞最能突出大娘愛志愿軍?(討論后明確:這一“丟”、一“背”,集中體現了大娘在危急關頭,首先想到的是志愿軍的安全,而不是自己的親人——“”的小孫孫??梢姶竽飷壑驹杠妱龠^愛自己的親人。真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5.齊讀最后一句。
6.教師小結:
(1)這一段寫志愿軍與大娘在車站話別,追憶了大娘愛志愿軍的兩件事,告訴我們大娘是志愿軍的親人。
(2)我們是按照這樣的順序學習這一段的:先默讀課文,劃分層次;再找出概括句并理解句意;然后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并體會感情。
(二)學生自學第二、三段。
師述:課文的第二、三段與第一段在寫法和結構上都基本相同,同學們可以運用學習第一段的方法自學第二、三段。大家邊讀書,邊思考,邊劃詞句,邊體會。(教師起檢查、引導、歸納和總結的作用。)。
1.討論第二段,要突出以下幾點:
(1)扣住關鍵詞“剛強”,理解小金花的剛強表現在聽到媽媽犧牲的消息時嘴角僅抽動兩下。
(2)抓住重點句:可是你把腳一跺,嘴角抽動兩下,狠狠地說:“媽媽,這個仇我一定要報!”從小金花的動作、神情、語言中領會小金花的剛強性格。
(3)從小金花和媽媽救偵察員老王的事例中體會小金花愛志愿軍的感情。
2.討論第三段,要突出以下幾點:
(1)著重抓住過渡句“……也永遠不會忘懷您對我們的深情友誼”,從大嫂架雙拐,不顧山路崎嶇送志愿軍的事,理解大嫂對志愿軍的情誼之深。
(2)抓住重點句:“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跟到前沿陣地上挖,不料敵人的一顆炮彈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理解大嫂為了志愿軍吃上蔬菜而不顧個人安危,大嫂對志愿軍的深情厚誼感人至深。)。
(三)教學第四段,著重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朗讀。
1.輕讀課文。
看“再見了,親人”這樣的句式在文中出現幾次?為什么反復出現?(明確:反復出現三次充分體現了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之間難分難舍之情。三次出現,感情一次比一次強烈。)。
2.提問。
志愿軍為什么對朝鮮的土地懷有深深的感情?(討論后明確:志愿軍與朝鮮親人在這塊土地上曾經并肩戰斗過,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熱愛朝鮮的土地實際上是熱愛朝鮮人民。)。
3.接問。
“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確:這句話抒發了志愿軍熱愛朝鮮親人的強烈感情。這句話點明了文章的中心。)。
4.指導朗讀。
速度要慢,語調要輕,“親人”、“土地”、“在一起”要讀得有力度,深沉,最后一句音調逐步降低,越來越輕,給人以“言已盡而意無窮”之感。
五、總結課文。
提問:志愿軍為什么稱朝鮮人民為親人?課文中寫了哪些人?哪些事?這些事是圍繞著什么中心寫的?(明確課文的中心是:贊頌了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戰斗友誼,抒發了志愿軍與朝鮮親人的惜別之情。)。
[附板書]再見了,親人。
1.在閱讀中自主識字,讀準“乳、哺、滌、贊”等子的字音,自覺地積累“風采、氣概、哺育、源泉、依戀、蕩滌、磅礴”等詞語。
2.能帶著贊美、自豪的感情朗讀課文、背誦課文。能結合有關資料理解“你從雪山走來”、“你向東海奔去”、“你從遠古走來”、“你向未來奔去”等詩句的含義。
3.能體會詩歌表達的中華兒女對偉大祖國的真摯、自豪的贊美之情。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能帶著贊美、自豪的感情朗讀課文。
難點:理解“你從雪山走來”、“你向東海奔去”、“你從遠古走來”、“你向未來奔去”等詩句的含義。
課時安排:一課時。
導學過程。
一、師生談話,激發學習興趣,觀看《話說長江》視頻,導入新課。
1.板書“長江”,今天,老師這兒就有一首贊美長江的詩歌,我們來學習一下。(板書:之歌)。
2.簡單介紹《長江之歌》。隨機出示學習目標。
二、出示詞語,檢查預習。
三、快速瀏覽詩歌,說說自己的發現。
1.個別交流,你的發現是什么?
2.問題導讀:詩歌采用了第幾人稱的寫法,把長江比作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個別交流)。
三、品讀詩歌,理解詩意。
1.出示在文中作者的話——。
我們贊美長江,你是無窮的源泉;我們依戀長江,你有母親的情懷。
自由讀。說說讀了這句詩你想了解什么?
(一)精讀第一節。
(1)自由讀,小組討論:從哪些地方看出長江是無窮的源泉?
(2)指導朗讀:先柔和,后有氣概。
(3)默讀第1節,思考:從哪些地方看出長江有母親的情懷?
(4)指導朗讀:深情。
(5)指導朗讀最后一句,要讀出“贊美”“依戀”的感情。
(二)精讀第二節。
(1)默讀第二節思考:從哪些地方看出長江是無窮的源泉,它有母親的情懷?
(2)指導朗讀第一句:體會長江的宏偉氣勢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3)指導朗讀。
(4)師引讀:所以,“我們——贊美長江……”
五、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朗讀展示,讀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讀出贊美、自豪的情感。
六、課堂檢測。
七、知識拓展,感受古代詩人筆下的長江。
八、總結,聆聽歌曲結束課堂。
九、作業:背誦課文。預習《三峽之秋》。
第一課時:直方圖(1)。
學習目標:了解頻數分布表的制作步驟。
重點、難點:頻數分布表的制作。
學習過程:
問題一:下面數據是截止2002年費爾茲獎得主獲獎時的年齡:。
293935333928333531313732。
383631393238373429343832。
353633293235363739384038。
373938343340363637403138。
請根據下面的不同分組方法,你覺得比較哪一種分組能更好地說明費爾茲獎得主獲獎的年齡分布,并列出頻數分布表,畫出頻數分布直方圖.
解:1.計算極差(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
2.決定組距與組數:。
3.列頻數分布表:。
年齡分組劃記頻數。
合計。
4.畫出頻數分布直方圖。
課堂練習:
1、光明中學為了解本校學生的身體發育情況,對八年級同齡的名女生的身高進行了測量,結果如下(數據均為整數,單位:):。
將數據適當分組,繪制頻數分布直方圖。
2、體育委員統計了全班同學60秒跳繩的次數,并列出下列頻數分布表:。
(1)全班有名同學;。
(2)組距是,組數是;。
(3)跳繩次數在范圍的同學有人,占全班同學%;(精確到0.01%)。
(4)畫出適當的統計圖表示上面的信息;。
(5)你怎樣評價這個班的跳繩成績?
3、為了進一步了解七年級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體育老師對七年級(1)班50名學生進行1分鐘跳繩次數測試,以測試數據為樣本,繪制出部分頻數分布表和部分頻數分布直方圖,如下圖所示.
組別次數x頻數(人數)。
第1組801006。
第2組1001208。
第3組120140a。
第4組140。
第5組160。
請結合圖表完成下列問題.
(1)表中的a=______.
(2)請把頻數直方圖補充完整.
(3)若八年級學生1min跳繩次數(x)達標要求是:x120為不合格,120140為合格,140160為良,x160為優,根據以上信息,請你給學?;蚱吣昙壨瑢W提一條合理化建議.
第二課時:直方圖(二)。
學習目標:能正確畫出頻數分布直方圖和畫頻數折線圖。
重點、難點:能正確地畫出頻數分布直方圖。
學習過程:
解:(1)計算極差:(4)畫頻數分布直方圖和頻數折線圖:
(2)決定組數和組距:
(3)列頻數分布表:
平行線及平行公理。
教學建議。
1、教材分析。
(1)知識結構。
本節從實例中概括出平行線的概念,給出了平行線的記法和它的畫法,并引出了平行公理及其推論.
(2)重點、難點分析。
本節的重點是:平行公理及其推論.承認經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這條直線平行的幾何是歐氏幾何,否則是非歐幾何.由此可見,平行公理在幾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教學時,學生可以從用直尺和三角板畫平行線的畫圖過程中,理解平行公理.特別是真正地體會到公理中的有且只有的意義.
本節難點是:理解平行線的概念以及由平行公理導出其推論的過程定義中的在同一平面內的這個前提,是為了區別立體幾何中異面直線的情況.教學時只要學生能意識到,空間的直線還存在另一種不相交的情形的,即異面直線.
另外,從平行公理推導出其推論的過程,滲透了反證法的思想.初中學生難于理解,教材對反證法既不作要求,也不必提出反證法這個詞,只要把道理說明白即可.
2、教法建議。
(1)概念的引入:學生從教師創設的情景中,可以直觀地認識平行線.從實例中,體會平行線在現實中是存在的,并且有它固有的屬性,因此很有必要認真地研究它.當然,我們首先要能深刻地理解它的定義.
(3)掌握平行線的畫法:學生剛開始接觸幾何,為降低難度,適應學生的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作圖時不要求學生寫出已知,求做,證明等步驟,只要保留作圖痕跡.通過作圖的教學使學生能準確而迅速地畫出幾何圖形,為今后的幾何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4)平行公理及其推論。
在學生畫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過直線外一點有幾條直線可以與已知直線平行呢?學生在動手操作后,可以體驗到公理的客觀存在性.并且可以讓有數學素養的同學,嘗試說明平行公理推論的正確性,通過說理,體會數學的嚴謹性與邏輯性.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平行線的概念,理解學過的描述圖形形狀和位置關系的語句.
2.掌握平行公理及推論,會用三角尺和直尺過已知直線外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平行線;會用學過的幾何語句描述簡單的圖形和根據語句畫圖.
3.通過畫平行線和按幾何語句畫圖的題目練習,培養學生畫圖能力.
4.通過平行公理推論的推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進行推理的能力.
二、學法引導。
1.教師教法:嘗試法、引導法、發現法.
2.學生學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嘗試發現新知,造就成就感.
三、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平行公理及推論.
(二)難點。
平行線概念的理解.
(三)解決辦法。
通過引導學生嘗試發現新知、練習鞏固的方法來解決.
四、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三角板、自制膠片.
五、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通過投影片和適當問題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2.通過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進行反饋練習,完成新授.
3.學生自己完成本課小結.
六、教學步驟。
(-)明確目標。
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論的應用,能畫出平行線,會用幾何語句描述圖形的畫法,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二)整體感知。
以情境引出課題,以生活知識和已有的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學習了平行公理及其推論,并以變式訓練強化和鞏固新知.
(三)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包裝問題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教材創設了“包裝糖果”的情景,使學生綜合應用表面積等知識來討論如何節約包裝紙的問題,它體現了數學的優化思想。同時有助于學生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學情分析】。
1、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
在本課學習之前,學生已熟練掌握了長方體的特征,能準確、迅速的計算出長方體的表面積;初步認識了由兩個相同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后表面積發生的變化。
2、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學生大都接觸過物品的包裝,清楚地意識到用包裝紙包裝物品就是求物體的表面積,但實際所需的包裝紙又比物體的表面積大,因而教師要和學生理清本課研究的是“接口處不計”的包裝方式,這樣的活動才能和生活進行有效溝通。
3、學生學習本課內容可能遇到的困難及學習方式的研究。
學生在探究由四個或者多個相同的長方體組合成新的長方體時,對于方法的多樣化與策略的最優化可能存在問題,因此以小組合作的活動方式可以說是本課的較佳路徑,讓同伴之間相互協作,共同探討。
【教法學法】。
讓學生通過小組活動,在合作探究中探索出不同的包裝方法,再引導學生觀察、比較、交流、總結,領會最節約包裝紙的包裝策略。使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感悟優化的數學思想。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利用表面積等有關知識,探索多個相同長方體疊放后使其表面積最小的最優策略。
過程與方法目標:1、體驗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和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解決包裝問題,體驗策略的多樣化,發展優化思想。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滲透節約的意識,體會包裝的學問在生活中的應用,感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利用表面積等有關知識,探究多個相同長方體最節省包裝紙的疊放方法。
難點是:理解最節省包裝紙的包裝策略。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師生共同準備若干個長方體紙盒。
【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流。
師:請同學們看一看今天的課堂有什么不同?(有很多聽課的老師)。
師:這么多的老師來聽課,來一睹同學們的風采,你想對自己說些什么?讓我們一起說“加油!我是最棒的!”。(生齊說)。
師:謝謝同學們,我們可以開始上課了嗎?(生:可以)上課!
二、激發興趣,導入課題。
上課之前先請同學們欣賞幾幅關于包裝的圖片(課件出示圖片)。師:你們看了這幾幅圖片后有什么感受,請說一說。
物品經過包裝,顯得更精美,可包裝的目的不僅如此,在包裝中還有許多其它的學問,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包裝的學問》。(板書課題)。
再過幾天就是李老師的4歲小侄子的生日,我買了盒蛋卷,(課件出示一盒長方體形狀的蛋卷盒(10cm×8cm×5cm))老師也打算把這盒蛋卷包裝后送給他,(課件演示用包裝紙包裝蛋卷盒)在包裝時我遇到了個問題,請看。(課件出示問題:如果接頭處不計,最少需要多大面積的包裝紙呢?)。
師:誰能幫老師想一想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生:就是計算它的表面積。)怎么計算你可以說說嗎?(生回答)。
師:下面我們就一起動手計算一下這個長方體蛋卷盒的表面積好嗎?(生完成后交流反饋,課件展示老師的計算。)。
【設計意圖:既復習了舊知識,又為下面組合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打。
下了知識基礎和情感基礎?!?。
三、動手操作,初步感知。
1、小組活動,自主探究。
師:老師的愛人也買了一盒同樣的蛋卷,包裝時一共需要多大面積的包裝紙呢?(一個需要340cm,兩個就是需要680cm。)。
師:有沒有不同的意見?說一說。(可以合起來包裝,就不是680cm了。)。
問:合起來包裝為什么就不需要680cm包裝紙呢?(有的面重合起來了。)。
師:重合的面在包裝時需要用包裝紙包裝嗎?(不需要)。
師:可以怎樣包裝呢?請同學們同桌合作,拿出兩個長方體紙盒擺一擺。(學生同桌合作,探索組合包裝的方法。)。
請一名學生展示擺放的方法。(教師在黑板上用實物展示。)。
問:還有沒有其他的包裝方法?再指名展示,老師在黑板上用實物展示。(展示結束,課件出示三種組合包裝的方法圖。)。
2、展開猜想,交流討論。
師:大家觀察一下,這三種包裝方法有什么不同?(重合的面不同。)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請看第一種方法重合的是哪些面?(生:兩個最大的面。)。
師:我們可以說“重合了兩個大面”。第二種方法和第三種方法呢?(生:第二種方法重合的是兩個中面,第三種方法重合的是兩個小面。)。
師:請同學們猜想一下,這三種方法中哪種方法最節約包裝紙?(生:第一種)。
問:第一種方法最節約,你能說一說你是怎樣猜想的嗎?(指名交流。)。
3、驗證猜想,得出結論。
師:這個猜想是不是正確呢?我們可以通過什么方式來驗證呢?(可以分別計算出三種組合后的長方體的表面積,再比較一下就知道了。)。
問:怎樣計算大長方體的表面積?(預設學生回答:可以根據組合后的大長方體的長寬高直接計算出表面積;也可以把兩個小長方體的表面積之和減去重合面的面積。)。
先讓學生計算出第一種方法包裝后的大長方體表面積。(指名板書)師:有不同的計算方法嗎?(再指名板書)。
師:我們來比較一下哪種方法簡單一些?(指名回答)(把兩個小長方體的表面積之和減去重合面的面積。)。
師: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另兩種的表面積。(指名板書)師:從計算的結果看,是不是和我們剛才的猜想一致呢?(一致)師:誰能說一說在包裝時究竟怎樣包裝才能節約包裝紙嗎?(指名回答)。
四、組合三個,再次體驗。
(一)、認知目標:
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誦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二)、情感目標:
通過對具體語言材料的閱讀賞析,理解含義較為深刻的句子,感悟到作者借種樹喻育人,懂得人應經得起生活的考驗,學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不能養成依賴的心理。
(三)能力目標。
1、入情入境的讀好文章,增強朗讀功底,理解感悟能力。
2、多角度,多層次的挖掘教材潛在的因素,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推想課文中有關詞語。
的意思,感受其表達效果。理解含義較為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緊扣課文主題,讓學生在分析中感悟,以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另外注重抓住課文的訓練點,給學生更多的語言表達訓練機會。
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二、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對具體語言材料的閱讀賞析,理解含義較為深刻的句子,感悟到作者借種樹喻育人,懂得人應經得起生活的考驗,學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不能養成依賴的心理。
三、教學具準備及輔助活動。
四、主要板書。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略)教學要點:學習生字詞,初讀感知、理清思路、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根據學案充分自主預習。
1.
搜集鄧小平爺爺的相關資料。
2.
有條件的可看一看《鄧小平》紀錄片。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
聽歌曲《春天的故事》。
3.
學生交流課前搜集到的資料。
過渡:是啊,鄧小平爺爺雖然離開我們了,但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他將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今天,我們要學習一個關于鄧小平爺爺的故事。
揭示課題,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兩遍。
三、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大意,掃除文字障礙。
默看全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情?勾出自己不認識或不理解的詞語和句子,同桌討論交流。
指名學生接力讀課文,每人讀一段或兩段,師生共同正音。
四、再讀課文,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
看看課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的。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體會倒敘的作用。文章的寫作思路就是作者思考的思路,作者是由眼前看到的這棵枝繁葉茂的高山榕,聯想到偉大的鄧小平同志,聯想到他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聯想到他在1992年南巡深圳時,種下的那棵高山榕,特別是聯想到他對祖國和人民深沉的愛。
由于是看到眼前的景物想到已故的小平爺爺,所以采用了倒敘的手法,讓我們更加真切地回想起小平爺爺對祖國人民的卓越貢獻和深沉的愛。
五、品讀課文,體會文中最讓人感動的地方。
1.
自讀課文,同桌或師生分享。
默讀課文,弄明白課文講的是什么事情,看看哪些地方最讓你感動。把這些地方找出來,反復地朗讀,讀出你的體會。說說這些地方為什么讓你感動。如果愿意跟你的同桌分享,就先跟他(她)分享一下。學生默讀,勾畫,自由分享,交流。
2.
全班交流。
誰愿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提出來與大家分享?自由發言,說說體會,并聯系相關的句子,讀出自己的體會。
六、回顧全文,升華情感。
讀了這篇文章,你最想對誰說點什么,或者問點什么呢?引導學生自由質疑,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
進一步復習鞏固生字新詞,積累好詞佳句。
秦始皇兵馬俑教學要點:
秦始皇誰知道?(公元前295一前210年),姓贏,名政,是秦王朝的建立者:“俑”指什么?(古代殉葬的偶像)兵馬俑又指什么?(古代瓷制成的兵馬殉葬的偶像。)“秦始皇兵馬俑”你們是怎樣理解?(秦始皇安葬時所陪兵馬殉葬的偶像)。
1、初讀課文,讀準音,理解義。
音:膘俑鎧栩。
形:鐫鎧。
義:門楣鎧甲栩栩如生虎視眈眈屢建戰功膘肥體壯箭囊慕名而來包抄。
2、默讀全文,思考課文是從明6幾個方面介紹秦始皇兵馬俑的?
(劃出課文的詞語或句子來回答)。
兵馬俑博物館壯觀的建筑物。
兵馬俑威武雄壯的陣容。
兵馬俑栩栩如生的神態。
3、課文的`開頭和結尾都是寫什么?(兵馬俑博物館的地理位置)。
結合簡介秦始皇兵馬俑出土的時間和地點及其它情況。在陜西省臨潼縣的秦始陵墓,規模宏大,今尚存高76米,底485~515米夯土陵丘。陵園有二城,內城周長2525米,外城周長6294米。1974年后在外城東前后發掘出三個兵馬俑坑,內有大量大小與真人相仿的彩陶兵馬俑,武士俑披甲著袍,持實戰兵器,形態逼真,排列有序,再現了秦代軍隊的陣式、編制。
兵馬俑的出土在我國考古上的地位。
4、本文可分幾段,說說每段段意。
全文分三段:一、1節、二、2—4節,三、5節。
(段意見課后第2題。)。
1、學習、理解單元學習提示,理解。
2、運用單元學習提示中的方法完成課后第2題的填空。
。
二、出聲自讀課文,自己動手,查字典或者聯系上下文解決生字。
三、解決重點詞語、提出疑難問題。
四、老師檢查學生的預習和自學情況,劃分課文層次,掌握課文結構。
2、全文寫了哪幾件事情?這幾件事情中間是怎么鏈接起來的?
三件事情(了解三件事情的主要內容,用自己的話概括三件事情。注意人物、起因經過結果)。
用“無獨有偶——”“最有趣的是——”:過渡句和遞進作用。
五、關于文章的體裁。
1、什么是議論文。
論點、論據、論證。
2、全文說明了一個什么觀點?
觀點: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文中用了另一種形象的表述重復了這句話的意思,是什么?
(把?拉成了!)。
在文章的第三層哪句話和這兩句相照應?
(只要你見微知著、善于發問并不斷探索,那么,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后,就能發現真理)。
第二課時。
一、回顧第一節課主要內容。
1、這是一篇——議論文。
2、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板書: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二、課文的標題解釋。
有幾個詞語組成?分別說明了什么意思?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真理——一定是正確的。
誕生——一定有孕育的過程。
一百個——一定很多。
問號——一定有思考。
之后——一定得到了解決。
三、老師提出問題:
1、真理從什么樣的現象中得來?
司空見慣的現象。
2、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是善于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板書:司空見慣?————————————!真理)。
學生回答:見微知著——善于發問——鍥而不舍(板書)。
四、討論交流(小組分工討論)。
1、另外兩件事具體是怎么體現這個過程的?將這幾個詞語標在具體的描寫旁邊。
2、交流課外搜集的資料,你是否還有其他類似的例子進行證明?
五、展示回報。
1、各小組把自己討論的結果來進行展示。
2、在科學史上,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你能不能從自己的閱讀中找到類似的例子呢?補充例子。
教學目標:
1、認識“蓬、側、苔、借”4個生字。
2、朗讀古詩,熟讀成誦。
3、通過看圖讀詩,了解古詩大意,感受小孩的聰明與機靈。
教學重點:
正確認讀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是教學的重點。
教學難點:
通過看圖讀詩,了解古詩大意,感受小孩的聰明與機靈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準備:生字卡、掛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今天哪,老師想帶你們一起去漁光村看一看。
2、教師配樂動情地描述:這兒有一條消澈的小河,小河的周圍草木茂盛,石頭上長滿了青苔。河里的小魚可多了.它們快活地游來游去。幾條小魚高興地蹦出了水面,正熱情地歡迎咱們呢!
二、小組臺作、自主識字。
1、瞧,它們還帶來了漢字朋友呢!
(出示生字“蓬、側、苔、惜”。)。
2、你們認識嗎?自己借助拼音朋友讀一讀,看誰讀得準。學生自由讀生字,教師巡視。
3、讀完了,拿出字卡在小組里用你們喜歡的方式認認吧。小組合作學習生字。
4、交流反饋:
(1)出示帶拼音的生字卡片,運用小老師教讀、搶讀、合作讀、小組間賽讀等方法引導學生讀好,并隨機正音。重點指導讀好“蓬、側”兩個生字。
(2)離開了拼音朋友的幫助,你還能讀準這些字嗎?開火車認讀生字。
(3)游戲:送小魚回家。
如果能讀準小魚身上寫的生字,你就能幫它重新回到家。誰來幫幫它?指名讀、小組讀、全班齊讀。
評:你們讀得真準!瞧,蹦跳的魚兒又回到了水里。
三、初讀古詩,讀通讀順。
1、漁光村這兒不僅魚兒多、風景美,還有不少聰明的孩子呢!看看這個孩子,他在干什么呀?(邊描述邊點擊古詩第一句情境圖)學生齊答。
2、對,他在釣魚。想知道他是怎樣學釣魚的嗎?那我們一起讀讀唐朝詩人胡令能的一首小詩——〈小兒垂釣〉吧。(板書:小兒垂釣)指名讀詩題,齊讀詩題。
3、教師配樂范讀。
4、你們都被這首小詩吸引了。它呀就寫在書上,翻開書自己讀讀,比一比誰能把字讀準,把詩讀流利!生自由讀詩。
5、你們都讀得這么帶勁呀!把這首詩也讀給小組的同學聽聽。讀得好,大家夸夸他:讀得不夠好。大家幫幫他。學生在小組內互相讀詩。
6、反饋:
(1)指名讀詩并請其他同學評讀,糾正讀音。
(2)邀請自己的小伙伴讀詩。
(3)齊讀古詩。
四、憑借情境,品讀古詩。
1、同學們讀得真好!那我帶你們再去看看那個專心學釣魚的孩子吧。你們看!(出示第1句詩的情境圖)。
2、(教師用教鞭指著圖上小孩的蓬頭)仔細看小孩是什么樣子的?指名說。
問:你還看到了什么?指名說。
3、教師描述詩句意思:是呀,你們看小孩頭發亂糟糟的,他側著身子坐在長滿青苔的石頭上,茂密的青草正好遮住了他的身體。(教師邊描述邊用教鞭指圖上相應的地方)。
4、詩人看到這樣的情景不禁吟誦:“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出示詩的第1句)教師范讀詩的第1句。
5、這個小孩多認真,一動不動學起了釣魚,誰來讀給我們聽一聽?指名讀。
師評讀:這兒草木茂盛,真是個釣魚的好地方。誰還想讀?指名讀。
師評讀:對呀。他在那兒專心學釣魚呢。讀得好!
6、你們都想讀呀?可要把小孩學釣魚的認真勁讀出來。自由練讀。
7、多種形式讀詩的第1句。
(1)指名看圖表演讀。
(2)男女生賽讀。
(3)齊讀。
白鶴梁的沉浮教材分析:
白鶴梁是國家級文物。所謂“沉浮”是一種比喻,表現白鶴梁的出水和沒水,盛衰命運。本文寫了以葛修潤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們經過反復研究論證,反復實驗,在否定一個又一個保護方案的情況下,最終設計出了原地保護白鶴梁的理想方案,表現了我國科技工作者極其強烈的責任感,以及他們為保護國家文物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智慧。
1、默讀課文,了解科考隊員在小朋友的幫助下,發現并精心保護朱鹮的經過,了解課文的記敘順序。
2、增強學生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環境的意識。
2課時。
課件。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1、交流課前查找的相關資料,重點介紹白鶴梁。
2、讀了課題,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自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要求:讀準字音,不理解的詞語查字典。
三、再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清文章的脈絡。
自由讀課文,想想課文是怎樣一步步敘述的。
2、了解對聯的常識。
1、對聯的常識;。
2、說明的順序。
一、檢查預習情況:
1、找學生介紹長城的知識。
2、找學生說說對對聯的了解。
二、教師補充介紹有關長城和對聯的知識;簡介作者羅哲文。
三、出示目標。
四、學習新知:
1、師范讀對聯。
2、生自讀,師領讀。
3、生再讀,指生讀。
4、課文分析。
《長城贊》。
(1)這是一副對聯,一副全面贊美長城的長聯,是對聯中的珍品。
(2)上聯從時間起筆,點明長城是經過幾千年的艱苦勞動而完成的。接著指出在修筑長城過程中“將帥吏卒”、“黎庶百工”所付出的艱辛努力,最后盛贊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和堅強毅力及長城的深廣的歷史、現實意義。
(3)下聯從空間入筆,描繪長城的雄姿:蜿蜒盤旋,起伏奔騰,壯麗磅礴,如玉帶,似明珠,最后指出長城在世界在人類歷史上的豐碑式的地位。
(4)全聯句式整齊,對仗工整;音韻和諧,意境開闊;內容博大,意義深遠;是對聯中的精品,能給長城增色生輝。
5、朗誦課文。
五、小結:對聯常識。
六、作業:背誦課文。
1、認識“蓬、側、苔、借”4個生字。
2、朗讀古詩,熟讀成誦。
3、通過看圖讀詩,了解古詩大意,感受小孩的聰明與機靈。
正確認讀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是教學的重點。
通過看圖讀詩,了解古詩大意,感受小孩的聰明與機靈是教學的難點。
一課時。
生字卡、掛圖。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今天哪,老師想帶你們一起去漁光村看一看。
2、教師配樂動情地描述:這兒有一條消澈的小河,小河的周圍草木茂盛,石頭上長滿了青苔。河里的小魚可多了.它們快活地游來游去。幾條小魚高興地蹦出了水面,正熱情地歡迎咱們呢!
二、小組臺作、自主識字。
1、瞧,它們還帶來了漢字朋友呢!
(出示生字“蓬、側、苔、惜”。)。
2、你們認識嗎?自己借助拼音朋友讀一讀,看誰讀得準。學生自由讀生字,教師巡視。
3、讀完了,拿出字卡在小組里用你們喜歡的方式認認吧。小組合作學習生字。
4、交流反饋:
(1)出示帶拼音的生字卡片,運用小老師教讀、搶讀、合作讀、小組間賽讀等方法引導學生讀好,并隨機正音。重點指導讀好“蓬、側”兩個生字。
(2)離開了拼音朋友的幫助,你還能讀準這些字嗎?開火車認讀生字。
(3)游戲:送小魚回家。
如果能讀準小魚身上寫的生字,你就能幫它重新回到家。誰來幫幫它?指名讀、小組讀、全班齊讀。
評:你們讀得真準!瞧,蹦跳的魚兒又回到了水里。
三、初讀古詩,讀通讀順。
1、漁光村這兒不僅魚兒多、風景美,還有不少聰明的孩子呢!看看這個孩子,他在干什么呀?(邊描述邊點擊古詩第一句情境圖)學生齊答。
2、對,他在釣魚。想知道他是怎樣學釣魚的嗎?那我們一起讀讀唐朝詩人胡令能的一首小詩——〈小兒垂釣〉吧。(板書:小兒垂釣)指名讀詩題,齊讀詩題。
3、教師配樂范讀。
4、你們都被這首小詩吸引了。它呀就寫在書上,翻開書自己讀讀,比一比誰能把字讀準,把詩讀流利!生自由讀詩。
5、你們都讀得這么帶勁呀!把這首詩也讀給小組的同學聽聽。讀得好,大家夸夸他:讀得不夠好。大家幫幫他。學生在小組內互相讀詩。
6、反饋:
(1)指名讀詩并請其他同學評讀,糾正讀音。
(2)邀請自己的小伙伴讀詩。
(3)齊讀古詩。
四、憑借情境,品讀古詩。
1、同學們讀得真好!那我帶你們再去看看那個專心學釣魚的孩子吧。你們看!(出示第1句詩的情境圖)。
2、(教師用教鞭指著圖上小孩的蓬頭)仔細看小孩是什么樣子的?指名說。
問:你還看到了什么?指名說。
3、教師描述詩句意思:是呀,你們看小孩頭發亂糟糟的,他側著身子坐在長滿青苔的石頭上,茂密的青草正好遮住了他的身體。(教師邊描述邊用教鞭指圖上相應的地方)。
4、詩人看到這樣的情景不禁吟誦:“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出示詩的第1句)教師范讀詩的第1句。
5、這個小孩多認真,一動不動學起了釣魚,誰來讀給我們聽一聽?指名讀。
師評讀:這兒草木茂盛,真是個釣魚的好地方。誰還想讀?指名讀。
師評讀:對呀。他在那兒專心學釣魚呢。讀得好!
6、你們都想讀呀?可要把小孩學釣魚的認真勁讀出來。自由練讀。
7、多種形式讀詩的第1句。
(1)指名看圖表演讀。
(2)男女生賽讀。
(3)齊讀。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kouhaodaquan/61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