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的制定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和學習需求,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以下是一些編寫教學工作計劃時常見的錯誤和注意事項,大家可以參考避免類似問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讓學生探索并掌握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積也乘(或除以)幾的變化規律;能將這規律恰當地運用于實際計算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積的變化規律的發現過程,初步獲得探索和發現數學規律的基本方法和經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活動的參與,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樂趣,增強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同時培養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觀察事物的辨證思想。
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通過復習,使學生能夠正確的運用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和積的變化規律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教學準備:小黑板教學過程:一、根據63×58=3654直接寫出下面各題的得數。630×586300×586300×580二、生先算,再在小組內交流,說說你是怎樣想的?6×1536×2600×70060×1536×460×70600×1536×86×7利用規律,直接說出答案。25×20=50025×()=1000()×20=25×()=250()×()=100三、第60頁第4題35×108+21775+392+125500-18×1642×(193-48)學生自己做后,集體訂正,并說說先算什么?四、第61頁第5題學生自己做,集體訂正。五、第61頁第6題學生自己做,再小組交流,把錯改過來。六、第61頁第7題這是一道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題目。由于題中出現了四位數乘一位數,所以教材提示可以用計算器。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操作、猜測、推理等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圖形與數字的排列規律,能找出數字的排列規律。
(2)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顏色、數量、形狀等方面的探究活動,繼續讓學生經歷發現數字規律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結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發現和欣賞數學美的意識;培養學生積極思考、善于與人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圖形與數字的排列規律,能找出數字的排列規律。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課件、正方形、三角形、圓片、小棒。
學具:正方形、三角形、圓片、小棒。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昨天我們學習了“找規律”,你們掌握了找規律的方法嗎?現在老師先來檢查一下大家掌握得怎樣?有沒有信心接受挑戰?課件出示“我能選”。請看大屏幕,這里有三組圖,請你觀察這些圖缺少了哪個圖,然后快速地選出橫線上的圖形。
指名回答。
指名回答怎樣排并說規律。
師:看來同學們昨天掌握的不錯。今天老師將繼續和大家一起來找規律。
板書課題:找規律二。
全班同學齊讀。
二、創設情境,探索新知,發現規律。教學例2,找規律填數。
逐個圖例出示,每出示一個圖形,讓學生思考可用幾來表示它的數量。在這過程中感受圖形與數字的關系。
思考:每組圖形,缺少什么數字?怎么分組?每組有幾個數字呢?
(1)缺少2和3,2個碗和3個碗為一組,每2個圖一組,每組有2個數字,總是2、3,2、3地出現的。
(2)缺少1和3,一只母雞和3只小雞為一組,每組有2個數字,總是1、3,1、3地出現的。
練習:做一做學生觀察圖形抽象出數字后填寫缺少的部分。
三、鞏固練習。
(一)相應練習。
學生說老師依次在電腦上出示數字:4、3、4、3、4、3。
你們會看著圖形寫出數字嗎?
小結:從圖形中可以找出對應的數字規律。
2、(課件出示圖)。
師:上面的`圖形有規律嗎?什么規律?你能用數字表示嗎?
3、拓展練習。(課件出示圖)。
(1)想一想,有什么規律?可以用什么數字來表示這個規律嗎?
小結:看來從圖形中還可以找出對應的數字規律。
(2)你知道橫線上填什么數字嗎?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四、智力闖關,鞏固練習。
師:這節課你們學習很認真,老師帶你們去玩游戲,想玩嗎?
第一關:找規律,填一填,你能用數字表示這個排列嗎?
第二關:填一填??磮D寫出有規律的一列數。
第三關:考考你。老師說出一列數,請同學們根據老師說的數用學具(小棒、學具盒內的圖形)擺出來。
老師說數字,學生擺。
四、動手操作,創造規律。
師:我們學習了有規律的圖形排列,接下來請小朋友們2人一組合作來創造規律。
課件出示:創造規律。
先用學具擺出有規律的排列,并寫出相應的數字規律。動手吧,比一比,看哪些小朋友合作得最好。
五、全課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呢?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發現除了物體、圖形的擺放可以有規律,涂顏色可以有規律,從圖形中還可以找出對應的數字規律。規律無處不在。
找找身邊哪些事物是很有規律地排列的?
老師給出1、5兩個數字,你能用1和5很快地寫出一列有規律的數字來嗎?
教學內容:
探索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與積的變化規律情況。(課文第58頁的例4,“做一做”及相應的練習)。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觀察,能夠發現并總結積的變化規律。
2、使學生經歷變化規律的發現過程,感受發現數學中的規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嘗試用簡潔的語言表達積的變化規律,培養初步的概括和表達能力。
4、初步獲得探索規律的一般方法和經驗,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
5、培養學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具準備:
課件、計算器。
教學過程:
1、研究問題,概括規律。
(1)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時,積怎么變化。
6×2=。
6×20=。
6×200=。
組織小組交流。
教師出示課件二進行集體交流。
教師出示課件三:根據8×50=400,直接寫出積。
16×50=。
32×50=。
學生自做后教師演示。
歸納規律:兩數相乘,當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時,積也要乘幾。
教師出示課件四,學生小組合作計算。
80×4=。
40×4=。
20×4=。
引導學生概括:兩數相乘,當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幾時,積也要除以幾。
(3)整體概括規律。
問:誰能用一句話將發現的兩條規律概括為一條?
引導學生總結規律。
教師出示課件五。
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積也要乘(或除以)幾。
2、驗證規律。
先用積的變化規律填空,再用筆算或計算器驗算。
教師出示課件六:
12×8=40×21=。
12×16=40×7=。
12×32=20×21=。
12×64=。
3、應用規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練習9的1-——4題。
學生完成后,教師出示課件7—10進行集體訂正。
1、獨立思考,發現規律。
完成下列計算,說規律。
18×24=432。
(18×2)×(24÷2)=(18÷2)×(24×2)=。
2、組織全班交流,概括規律: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另一個因數除以(或乘)幾,它們的乘積不變。
教師出示課件11根據12345679×9=111111111,直接寫出下面各題的積。
集體訂正。
這節課有什么收獲?
第59頁4、5。
本節課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一個知識點,它是在學習了比算乘法和筆算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與舊教材相比,本知識點作了適當調整:舊教材中只研究了商不變的規律,而新教材中卻改為了商的變化規律,引導學生探討被除數不變上隨除數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和除數不變商雖被除數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這就使是這一部分知識更加系統、更加全面。
教材利用學生已有的計算技能,通過計算填表,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自己思考發現商的變化規律。這部分內容滲透函數思想。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可以鞏固所學的計算知識,同時培養學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習慣。
學情分析。
本節課從而激起學生一探究竟的興趣。
關于商的變化規律,主要包含了商變和商不變兩個內容,以前面掌握了乘法運算和除法運算為基礎,從乘法變化規律入手,利用乘除法的密切關系,使學生不由自主的想到: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著這樣的變化規律?它們可能是什么?但只有猜測是不夠的,要想證明猜測是否正確,就必須予以事實證明,通過對三次驗證過程不同角度的指導,促使學生在理解、掌握本課知識點的同時,經歷猜測——驗證——結論——應用的數學研究過程,嘗試大膽合理猜測、舉例加以驗證的數學研究方法。學生比較難理解被除數不變,除數和商之間的變化規律。
教學目標。
1、通過猜測、探究引導學生發現并掌握被除數、除數和商的變化規律,并能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2、引導學生經歷猜測驗證結論應用的一般研究過程,培養學生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勇于發現、積極探索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難點:正確理解被除數不變,除數和商之間的變化規律。
“小數點向右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這一內容的學習,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小數的意義、小數的性質和小數大小比較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學習這一規律既是小數乘法算理的理論依據,又是名數改寫的重要基礎,在教材中地位顯著。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過程要讓學生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應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應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并結合概念教學的特點,我設計了如下的教法與學法:
1、靈活運用教材,加強學生的直觀感知。
我沒有運用教材的例題,而是利用多利用三張卡片0、5、1,讓學生組合成不同的三位數,然后在105的不同位置點小數點,最后讓學生觀察數據1。05、10。5、105中小數點的變化和數的大小變化,初步直觀感知小數點向右移動會使小數變大,為下面的學習提供了基礎。
2、扶放有度,巧妙平衡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學活動的一切,要圍繞學生的發展來展開。因此本課教學的全過程中,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生活動,促使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參與學習活動。驗證猜想的初步方案由學生提出,名數改寫練習放手學生嘗試解決……發揮了學生主體作用;而驗證猜想由教師適度“導引”,填表口算環節精細處理小數點位移方法,既突破了這節課的難點,又幫助學生迅速形成口算技能,體現了教師的有效引導。
3、體現規律形成的過程性。
《積的變化規律》是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需對整數乘法的算理和算法進行回顧與整理,運用規律使一些計算簡便,總結梳理乘法運算的數量關系,充分體驗運用相應的數量關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過程,本節課主要引導學生探索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與積的變化情況,從中歸納出積的變化規律。通過這個過程的探索,不但讓學生理解兩數相乘時積的變化隨其中一個因數的變化而變化,同時體會事物間是密切聯系的,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
1.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學生已經有了乘法為前提,并且能夠準確而熟練地計算。
2.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學習該內容的經驗:四年級學生對于面積計算并不陌生,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來看,準備狀況是良好的。
3.學生學習該內容可能出現的情況會很多,因此教師要給學生多一點時間思考。
4.在探索過程中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一定要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
我的思考: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這堂課在設計時,至始至終體現了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基本理念。課中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推理得出結論。以及如何將新知與舊知相互之間如何轉化,更是把學生推到了前臺,讓他們自己來推導出結果并解決實際問題。
《積的變化規律》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經歷積的變化規律的發現過程,嘗試用簡潔的語言表達積的變化規律,培養初步的概括和表達能力。并能利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
一、找:在教學中,我首先出示一組乘法算式,其中一個因數不變,而另一個因數發生了變化,那么積是怎么變化的,變化有沒有規律呢?讓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三個步驟,發現積的變化規律,并且同時探究出研究積的變化規律的方法。
二、驗:在發現積的變化規律的基礎上,讓學生思考,是不是其他的乘法算式中也都有這樣的規律呢?再在另外的題目中驗證規律。
通過這樣的步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研究要講究嚴密,培養學生嚴謹的數學學習態度。
2嘗試用簡潔的語言表達積的變化規律,培養學生的概括和表達能力。
3、初步獲得探索規律的一般方法和經驗,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
通過學習活動的參與,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樂趣,增強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
使學生經歷積的變化規律的發現過程,感受發現教學中的規律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8×2=16(下)。
8×20=160(下)。
8×200=1600(下)。
這三題都是什么算式,在乘法算式中,乘號前面的數叫什么?(因數)乘號后面的數也叫因數?等號后面叫積?同學們這三道乘法算式的積變了嗎,猜一下,積的變化與誰有關?是的,積的變化與因數之間藏著一個秘密規律,是什么呢?同學們想知道嗎?那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積的變化規律(板書課題)。
二、自主合作、探究規律。
1、同學們,坐好了,小眼睛看黑板,請用數學的眼光來認真觀察這。
三道乘法算式,你會發現什么樣的數學問題呢?
(一個因數沒變,另一個因數不斷變大,積也隨著變大)師:真是一群善于觀察的孩子。
2、那么積到底是怎樣隨著因數的變大而變大的呢?先獨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組里交流一下。(為了研究方便,可以把三個算式標上序號。)。
一個因數沒變,另一個因數乘兒,積就乘幾。孩子們,老師突發奇想,我們的這個發現是不是一個普遍存在的規律呢?大膽猜想一下在別的乘法算式里行嗎?別急,數學家研究數學問題一般不匆忙下結論,這還需要我們來驗證一下,用什么辦法來驗證呢?(舉例)。
3、引導學生說出舉例的具體方法-------。
師:通過驗證,你們發現有這個規律嗎?真是一偉大的發現,那就大聲地把我們發現的規律齊讀一遍吧!(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積也乘幾。)。
4、探索積隨一個因數縮小而縮小的規律。
(1)梳理方法。
師:同學們回想一下,我們是通過哪些方法才總結出這個規律的呢?生:先計算出得數,仔細觀察因數和積有什么變化,大膽猜想,舉例驗證、最后進行驗證。(板書:仔細觀察、大膽猜想、舉例驗證、總結規律)。
師:剛才我們通過仔細觀察、大膽猜想、舉例驗證的方法,總結出積的這個變化規律。
關于積的變化還有沒有其它的變化規律呢?剛才我們是從上往下來研究的,請運用這些學習方法,按照從下往上的順序觀察這組算式,你又會發現什么呢?,先自己思考(1分鐘左右)再在小組里說一說,一會我們選一位小老師給大家講一講。
(2)、運用方法。
學生獨立思考后,在小組內進行交流。
師:你有什么發現?你又是怎么發現的呢?誰愿意當一次小老師到前面展示一下。(指名板前講解)。
生:我們從下往上看,仔細觀察它的因數有什么變化?(指名回答)積有什么變化?我們可以猜想一下,是不是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幾,積也除以幾呢?我們可以驗證一下。比如(),大家在練習本上也舉一個這樣的例子。(師:我可以補充一下吧。)(生舉例)。
生:誰能說說你舉了什么例子?(指名)大家有沒有和我們不同的意見。所以我們就可以總結出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幾,積也除以幾。
師:小老師講的真是太有條理了。我們把這個規律讀一遍吧!(課件出示)。
同學們針對老師總結的規律,大家還有沒有想說的或想問的問題呀?老師:0要除外。
5、概括規律:
1.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獨立嘗試探究。
教學時,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便于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在教學例3時,直接出示兩組題,通過對算式的觀察,讓學生討論:因數變化了嗎?積變化了嗎?積變大了還是變小了?你能猜出現在的積是多少嗎?你是怎樣猜想的?讓學生在主動觀察、討論交流、猜想驗證等活動中感受積的變化規律。為學生創設猜想與驗證、辨析與交流的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充滿活力。
2.注重規律的概括、總結與驗證。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依據給出的乘法算式,逐步探究出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或除以幾(0除外),積也乘或除以幾的變化規律,并及時組織學生交流,引導學生將規律從現象上升到文字表達。在此基礎上,及時舉例驗證,強化規律理解,這樣的探究過程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突破了思維和認知的障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計算器。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2.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問題。
6×2=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師:觀察、比較這三個算式,它們有什么特點?
預設生1:其中一個因數相同,都是6。
生2:另一個因數分別是2、20、200,分別擴大到原來的10倍、100倍。
生3:積也擴大了。
3.揭示課題。三個算式之間的變化有一定的規律,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積的變化規律。(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例題算式沒有以純算式的方式呈現,而是結合身邊的生活情境給算式賦予一定的生活意義,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合作交流,探究規律。
(1)課件出示第一組算式:
6×2=12。
6×20=120。
6×200=1200。
(2)學生獨立觀察并思考。
(3)請學生說說所觀察到的變化。
(4)集體匯報:
預設生1:第1小題和第2小題相比較,因數6不變,2×10=20,12×10=120,第二個因數乘10,積也乘10。
生2:第2小題和第3小題相比較,因數6不變,20×10=200,120×10=1200,第二個因數乘10,積也乘10。
生3:第1小題和第3小題相比較,因數6不變,2×100=200,12×100=1200,第二個因數乘100,積也乘100。
我教學的內容是人教課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例5“商的變化規律”。
“商的變化規律”在小學數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進行除法簡便運算的依據,也是今后學習小數乘除法、分數、比的基本性質等知識的基礎。教材中利用學生已有的計算技能,通過計算比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發現商的變化規律。這部分內容不但可以鞏固所學的`計算知識,同時培養了學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通過觀察、比較、探索,使學生發現商隨除數(或被除數)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
2、培養學生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3、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習慣。
本節課我根據教學內容的編排特點和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引導學生用眼觀察,比較相關算式的內在聯系;動腦去想,抽象出“變與不變”的規律;動口去說,概括出商的變化規律,讓學生在多種感官的協同活動中主動獲取知識。
而學生也在創設的情境中,圍繞中心問題通過觀察比較,探究規律,發現規律,表述規律,應用規律,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發現、抽象概括、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創新精神。
一開始我選擇這一個內容,還以為只學習“商不變的性質”這一條規律,可是經過仔細閱讀教材之后,才發現這節課要解決的是商的三條規律,這樣一來,這節課的內容就很多,從量上來講就很足,一堂課要完成這么多的內容,這給我上好這堂課出了一個大難題。于是,思考過后,要同時完成這些內容,那么這節課就只能定位在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探索,使學生發現商隨除數(或被除數)。
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并且能應用這些規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教材編排的時候,把被除數不變時,商隨除數變化而變化的規律放在最前面,接著是除數不變時,商隨著被除數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最后是商不變的性質。因為我們知道被除數不變時,商和除數是成反比例的,這對學生來講可能較難理解,于是,我把除數不變時,商的變化規律放在第一個,這樣在正比例的基礎上,再來學習反比例,學生想度來說較容易理解。
在整堂課中,始終圍繞著觀察算式、得出規律、表述規律和應用規律來進行教學。當然學生在學習這三條規律時,也是一條比一條輕松。第一條規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順利的得出,第二條第三條規律就放手讓學生學生自己去觀察算式,發現規律,表述規律,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
在這里我要感謝那些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聽我試講,不斷幫我改教案、幫我指點的老師,真的感謝你們!另外,在我的課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懇請在場的各位領導和老師批評指正,希望你們能給我多提一些寶貴的建議。
教學內容:積的變化規律(人教課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58頁例四,59頁練習九)。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探索并掌握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積也乘(或除以)幾的變化規律;能將這規律恰當地運用于實際計算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經歷積的變化規律的發現過程,初步獲得探索和發現數學規律的基本方法和經驗。
3、通過學習活動的參與,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樂趣,增強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
4、培養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觀察事物的辨證思想。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師:誰來幫忙解答第一個問題?
生:6╳2=12(元)。
師:你能說說在這道乘法算式中,6和2是什么?12又是什么?
生:6和2是乘法中的兩個因數,12是積。
師:說得好!第二個問題呢?
生:6╳40=240(元)。
師:接著說第三個問題?
生:6╳200=1200(元)。
師:和他們想法一樣的請舉舉手。(同學們紛紛舉起手來)。
師:仔細觀察、比較這組算式,你能發現什么?
6╳2=12(元)。
6╳40=240(元)。
6╳200=1200(元)。
生1:有一個因數都是6。
生2:對,一個因數相同,另一個因數不同,積也不同。
師:觀察得真仔細!一個因數相同可以說一個因數不變,那另一個因數呢?
生3:另一個因數變了,積也變了。
生4:我看到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越變越大,積也越變越大。
師:你是從上往下觀察的,還可以怎樣看?
生5:倒過來,從下往上看,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越變越大,積也越變越大。
師: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和積是怎樣變化的?積的變化有沒有規律呢?是什么規律呢?這節課我們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自主探究,發現規律。
生:(2)式與(1)比,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2括大20倍是40,積12擴大20倍是240。
師:2括大20倍是40,也就是另一個因數乘2,積呢?
生: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2,積也乘2。
師:說得很清楚。再把(3)式和(1)式比看?
生: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100,積也乘100。
師:大家比的結果和他一樣嗎?
生(全體):是。
師:誰來說說通過剛才的兩次比較,你們又發現了什么?
生: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變化,積也變化。
師:怎樣變化的?能說得具體些嗎?
生1: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一個數,積也乘相同的數。
生2: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積也乘幾。
生2:(2)式與(3)比,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5,積也除以5。
生3:(1)式與(3)比,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100,積也除以100。
生4:老師,我發現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幾,積也除以幾。
生:我們可以自己找一些乘法算式的例子用剛才的比較方法研究,看看積的變化是不是具有相同的特點。(其他同學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
生1:把60乘9等于540,另一個因數8不變。
師:你猜猜看,積會怎樣?
生1:積也會乘9,等于4320。
師:那你們橫著算,540乘8是等于4320嗎?
生2:也是4320。
師:祝賀你們猜對了。再來試一次。
生3:我把60不變,另一個因數乘30,猜積也乘30。
師:你們橫著算一算。
生4:對,也是14400。
生5:你們都舉的是乘幾的變化,我來出個別的,60除以12等于5,8不變,積也除以12,是40,橫著算,5乘8的確等于40。
師:你的研究意識真強。除次以外,還可以有多少種變化.。
生:無數種。
師:下面,你們同座位之間也這樣相互出一道乘法算式作標準,自己將其中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變化觀察積的變化情況。,好嗎?計算比較大的數時,可以用計算器幫忙,開始!
匯報情況略。
師:既然許許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這樣的積的變化特點,它就是今天我們探究的積的變化規律。誰來把這個規律再說一說。
生: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積也乘幾;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幾,積也除以幾。
師:數學講究簡潔美,能把它說得再簡單點嗎?
生: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積也乘(或除以)幾。
師:說得太棒了!
小精靈:同學們,祝賀你們發現了積的變化規律,愿意用它解決實際問題嗎?那就跟我走吧!
三、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1、根據8×50=400,直接寫出下面各題的積。
16×50=32×50=8×25=。
……。
師:32×50的積是多少?
生1:等于1600。
師:怎樣算的?
生2:以8×50=400為標準,把32×50與它作比較,一個因數50不變,另一個因數乘4,積也乘4等于1600。
生3:還能以16×50=800為標準,把32×50與它作比較,一個因數50不變,另一個因數乘2,積也乘2等于1600。
師:很有數學頭腦,運用規律算得可真快。
……。
行()千米。一列火車在青藏鐵路上行駛的速度是汽車的2倍,這列火車用同樣的。
時間可行()千米。
生:一輛汽車4小時可以行駛240千米,用60乘4等于240千米。
師:根據什么數量關系來列式計算?
生:速度乘時間等于路程。
師:第二個問題呢?
生:60×2×4=480千米,先算出火車速度,乘時間4小時等于路程。
師:還有其它解法嗎?
生:240×2=480(千米),因為速度乘2就是一個因數乘2,時間不變就是一個因數不變,那么積也就是路程也要乘2等于480千米。
師:能運用積的變化規律解決問題,你的數學意識很強。同學們喜歡那種方法?
生:喜歡第2種,只需一步計算。
師:多關注已有信息,靈活運用規律能使解題思路更開闊。
……。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生1:我們找到了積的變化規律: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積也乘(或除以)幾。
生3;我還學會了研究規律的方法。
……。
師:大家用自己智慧的雙眼,聰明的大腦發現并運用了乘法規律,老師真為你們高興。學以致用,其樂無窮。先選擇下面計算題中的一道算出積,然后直接寫出其他各題的積。
18×30=18×15=。
18×5=54×5=。
……。
“商的變化規律”在小學數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進行除法簡便運算的依據,也是今后學習小數乘除法、分數、比的基本性質等知識的基礎。教材中利用學生已有的計算技能,通過計算比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發現商的變化規律。這部分內容不但可以鞏固所學的計算知識,同時培養了學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通過觀察、比較、探索,使學生發現商隨除數(或被除數)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
2、培養學生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3、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通過觀察、比較、探討發現商的變化規律。
本節課我根據教學內容的編排特點和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引導學生用眼觀察,比較相關算式的內在聯系;動腦去想,抽象出“變與不變”的規律;動口去說,概括出商的變化規律,讓學生在多種感官的協同活動中主動獲取知識。
而學生也在創設的情境中,圍繞中心問題通過觀察比較,探究規律,發現規律,表述規律,應用規律,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發現、抽象概括、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創新精神。
一開始我選擇這一個內容,還以為只學習“商不變的性質”這一條規律,可是經過仔細閱讀教材之后,才發現這節課要解決的是商的三條規律,這樣一來,這節課的內容就很多,從量上來講就很足,一堂課要完成這么多的內容,這給我上好這堂課出了一個大難題。于是,思考過后,要同時完成這些內容,那么這節課就只能定位在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探索,使學生發現商隨除數(或被除數)。
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并且能應用這些規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教材編排的時候,把被除數不變時,商隨除數變化而變化的規律放在最前面,接著是除數不變時,商隨著被除數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最后是商不變的性質。因為我們知道被除數不變時,商和除數是成反比例的,這對學生來講可能較難理解,于是,我把除數不變時,商的變化規律放在第一個,這樣在正比例的基礎上,再來學習反比例,學生想度來說較容易理解。
在整堂課中,始終圍繞著觀察算式、得出規律、表述規律和應用規律來進行教學。當然學生在學習這三條規律時,也是一條比一條輕松。第一條規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順利的得出,第二條第三條規律就放手讓學生學生自己去觀察算式,發現規律,表述規律,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
在這里我要感謝那些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聽我試講,不斷幫我改教案、幫我指點的老師,真的感謝你們!另外,在我的課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懇請在場的各位領導和老師批評指正,希望你們能給我多提一些寶貴的建議。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積的變化規律的發現過程,感受發現數學中的規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嘗試用簡潔的語言表達積的變化規律,培養初步的概括和表達能力。
3.初步獲得探索規律的一般方法和經驗,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
教學教程。
一、喚起學生得探求新知的欲望。
1.口算。
6×2=80×4=。
6×20=40×4=。
6×200=20×4=。
2.請仔細觀察上面每組算式,你能根據每組算式的特點接著再往下寫2個算式嗎?試一試。學生獨立寫出。
二、自主學習,探索新知。
1.現在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自己寫得算式,并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如果讓你接著再往下寫,你還能再寫出來嗎?
3.猜一猜,如果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5倍,積會有怎樣的變化?請同學們寫出一組這樣的算式驗證一下。學生寫出后匯報。如果擴大30倍呢?如果擴大100倍呢?你能試著用一句話來概括一下我們發現的這些規律嗎?讓我們一起把剛才的發現記錄下來: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積也要乘幾。
4.同學們都這么愛動腦思考,你一定也發現了第二組算式的特點?誰來說一說?
根據我們發現的規律,同學們來查一查你寫的算式,對嗎?
板書: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幾,積也要除以幾。
誰來出一組算式,驗證一下我們的猜想!
5.同學們,你能把我們發現的規律用一句話來概括嗎?
板書: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積也要乘(或除以)幾。
7.小結:我們是怎樣探索發現積的變化規律的?研究問題,歸納規律,驗證規律。
三、鞏固拓展,運用新知。
第59頁3、1、2、4、
四、送一首小詩。
同學們,你們用自己的智慧發現了數學上的規律,真了不起。只要大家肯動腦筋,數學中還有許多規律等待我們去發現。大家有信心嗎?送大家一首小詩。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
生活中并不缺少數學,
缺少的是發現數學的眼睛。
讓我們用數學的眼光來發現生活中的美,
更要學會用數學的方法來創造生活中的美。
教后反思。
《辭?!穼ⅰ耙幝伞苯忉尀椋菏挛镏g的內在的必然聯系和趨勢。至于“探索”,則是當代學習理論所倡導的,強調獨立思考和發現。因此,探索規律是一個發現關系、發展思維的過程,有利于學生夯實基礎,鼓勵創新,更能夠體現數學思考,凸顯過程與方法,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自主探索與思考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形成積極的學習情感與態度。
1.探索規律,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
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是當前課程改革的一個主要目標,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有多種學習方式并存,我們應該處理好接受性學習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之間的關系,絕不是簡單劃一或者替代。因為“學什么與怎樣學是分不開的”,離開了學習內容,學習方式本身也無本身的優劣。而作為探索規律的教學,應該依托內容來驅動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合作學習,主動探究。
探索規律的內容更需要自主思考。在出示兩給算式之后,讓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自己寫得算式,并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說明寫算式的理由,也就是解釋自己發現的規律。
從元認知的發展來說,學生要思考的不僅是結果是什么?而且還要思考過程是怎樣的—“我們是怎樣發現這個規律的”。學生反思探索規律的過程,陳述有觀察,有猜想,有驗證。探索規律過程中蘊藏著更多的問題,就更需學生自主思考。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總結了探索規律的一般過程,并讓大家應用這一過程發現“兩個數相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幾,積也除以幾”。當然這一環節的教學展示得不夠充分,沒有很好地體現出課標精神。
探索規律中有一部分內容可以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組織教學,發展學生的合作能力。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有的合作是來自老師的指令,而并非是學生自覺性的合作,理想的合作,應該是在學生個體獨立思考基礎上,因學習需要而自主尋求合作。學生自主驗證規律,如果只出示一個或兩個算式驗證,這一驗證過程是不規范的。雖然驗證規律這一環節從組織形式分析,可以單獨完成,也可以小組合作。我們可以想見,與學生獨立學習相比,小組之間的合作探究從知識形成的角度來說:這樣的規律是更具數學的普遍性,因為例證不是來自于一個個體,而是一個群體。
探索規律本身就是一種探究活動。探究性學習不僅天然地成為其普遍的學習方式,反過來,探索規律這一內容也能很好地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與一般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過程相比,探索規律的教學具有更大的思維強度,具有更大的挑戰性和思維的驅動性。
2.給學生創造成功的數學學習體驗。
教育俗語“跳一跳,摘果子”,是寓意學習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學生才會樂于參與,才會產生學習的成功感。從教育學“成就動機理論”也同樣可以發現:當問題的成功可能性p=50%時,學生的學習動機強度最大,最愿意參與學習。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發現“隨隨便便的成功,學生很難有深刻的體驗”。由此,與一般的教學內容相比,探索規律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就具有吸引學生參與學習、參與挑戰的一種潛質,探索規律的教學,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能讓學生在學習的活動中,經歷一個探究的過程,體驗到學習成功的不易,真切地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規律《積的變化規律》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教材安排了積的變化規律的例題學習,掌握這些規律,為學生進一步加深對乘法運算的理解,以及理解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做準備。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三位數乘兩位數和使用計算器進行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這節課中,我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去計算,去比較,再通過我的適時引導,讓孩子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積的變化規律。
根據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結合具體情境,通過計算、觀察、比較,發現積隨因數變化而變化的規律,并在此基礎上放手探討積的變化規律。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數學語言表達數學結論的能力。
情感目標:體驗探索和發現數學規律的過程,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與興趣。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自己發現規律、驗證規律、應用規律。
我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通過觀察、猜想、驗證來自主探索概括出積的變化規律。
學生經歷觀察思考、提出猜想、驗證猜想、表述規律、應用規律的自主探索過程,獲得探索教學規律的一般經驗。
小黑板。
談話導入——猜想規律——驗證規律——表述規律,小結探索方法——應用規律——拓展延伸——課堂小結。
1、談話導入。
課的開始我與孩子進行談話“學校為了獎勵參加大掃除的學生,每人發一本筆記本,每本筆記本6元,買2本需要多少元錢?買20本,200本呢?孩子你們算算?!?/p>
根據學生的回答,我板書三個算式及其結果:
6×2=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設計理念:我創造性地利用教材,將純粹的算式賦予一定的生活意義,讓孩子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從而更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我提出問題:觀察這三個算式,你會發現什么規律呢?
我引導孩子從上向下觀察:因數到因數,積到積有什么規律。
(2)小組交流,集體匯報。讓孩子把自己發現的規律講給同伴聽,經過小組內交流,孩子不難提出猜想: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以幾,積就乘以幾。
(3)我引導孩子再次從下向上觀察,這次孩子很快提出新的規律: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幾,積就除以幾。
設計理念:孩子通過獨立觀察,小組交流,使學生真正體驗自主探索和發現數學規律的過程。同時,我活用教材,用一組算式揭示兩條規律,先后有序,主次分明。
孩子都看出規律來了,那么這些規律是不是適合所有的算式呢?下面請孩子自己來驗證一下。
我出示小黑板,男生女生分為兩組,一組應用規律直接寫出結果,另一組用筆算或計算器驗證。兩組交換角色再次驗證。
設計理念:通過學生分組協作,體驗驗證數學規律的過程。
4、表述規律,小結探索方法。
設計理念:孩子通過對探索過程的反思,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維策略。
孩子自己完成教材1—4題。指明孩子自己說說如何得出結果的。個別孩子可能會提出:我用筆算也挺簡單的,那我今天學的有什么用呢。好問題出來了,進入下一環節。
6、拓展延伸。
(1)一個數乘以18積是270,如果這個數乘以54,積是()。
(2)36×10=360。
(36÷2)×(36×2)=。
(36×3)×(36÷3)=。
設計理念:通過層次分明,形式多樣的練習,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學的高興嗎?
設計理念:培養學生自我總結、自我反思的學習能力。
本節課我創造性地活用教材,營造了寬松、自主的學習氛圍,孩子們通過看、想、說、做等數學活動,去經歷主動觀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提出猜想——驗證規律——運用規律的過程,豐富了學生學習的體驗,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經歷積的變化規律的發現過程,嘗試用簡潔的語言表達積的變化規律。
過程與方法:1、初步獲得探究規律的一般方法和經驗,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
2、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遷移舊知,巧導入?!?。
2、543+380=()。
1、543+382=()。
3、546+382=()。
師:出示1題,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有困難的同學可筆算。
師:大家算的真的挺快啊,這是個小小的熱身,比賽開始?!?。
出示2題,這么快啊,快說說你是怎么算的?
預設:
出示3題。學生用剛才發現的規律很快的說出了結果,有困難的學生也會了方法。
師:說說你為什么算的快?
師:你能不能把你的發現,用自己的話說說呢?
二、引導觀察,巧探究。
6×2=5×4=。
6×20=10×4=。
6×200=20×4=。
師:先自己算算,再想一想你發現了什么,在小組中交流你的發現,準備匯報?!?。
匯報:先說結果,哪小組愿意上來邊指邊說你們的發現?
預設:1、在第一組中,6是一樣的,第二個因數變了,積也不一樣。
2:我發現6都是一樣的,第二個因數一個比一個后面多一個0。積也多一個0。
師:在第二組中有沒有這樣的規律呢?哪組愿意說?
師:能不能把你們的發現用一句話概括呢?
預設: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積也乘幾。
師: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4,積會怎樣?
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4,積乘5,行嗎?為什么?
(說明這兩個“幾”是一樣的數。)。
請2-3個組匯報。(邊指邊說) 。
預設:1、一個因數不變都是6,另一個因數除以10,積也除以10。
2、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4,積也除以4.
……。
你能不能也用一句話概括一下你的發現呢。
預設: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幾,積也除以幾。
有沒有想說的?
總結規律: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積也乘(或除以)幾。
這條規律是不是真的試用呢,你能用這個規律寫一組算式嗎?
誰 和 老師合作,你說一個算式,我來寫第二個,好嗎?
7×=可以嗎?
預設:不可以,因為0不能做除數,學生會發現,在這條規律中應加上(0除外)。
三、鞏固拓展,巧運用。
1、師:我們找到了規律,有什么用???我們來做組練習吧。(課件出示)。
2、想想?是誰?!?。
4×50=200。
(4×2)×50=200×?
4×(50×3)=200×?
(4×2)×(50×3)=200×?
板書設計:
6×2=5×4=。
6×20=10×4=。
6×200=20×4=。
規律:------------------。
課后反思:
本節課充分體現了“讓過程和方法進課堂”的新理念。
1.精心選題,巧引入。
2.合作探究,體快樂。
3.學練結合,顯梯度。
整節課的設計,把自主、合作、探究落到了實處。
《積的變化規律》是在學生掌握一定的乘除法計算方法和用計算器進行計算的基礎上教學的,本課用計算器來探索一些積的變化規律。
本課的教學思路:用口算導入,其中口算中安排了一些因數變化的對比題,如:25×4和25×8等??谒阃瓿珊?,教師板書:3564×158=?你能口算嗎?怎么辦?使學生明白用計算器方便我們進行大數目的或復雜的運算。
新課教學,出示教材中的例題,幫助學生理解題意:積的變化是什么意思?跟誰比變化了?怎樣計算?在計算前,先讓學生猜一猜:你覺得積會怎樣變?能提出你的猜想嗎?然后學生借助計算器進行計算,填寫教材中的表格。集體交流,提出問題:你的猜想正確嗎?那在其他的乘法算式中還有沒有這樣的規律呢?寫出一道算式,運用剛才的方法去試一試,并在你的小組里交流。小組匯報,并總結出積的變化規律——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得到的積就是原來的積乘幾。
鞏固練習,由淺入深。先是模仿例題的練習,根據規律直接填表;然后是直接根據一道算式填出變化后的得數;最后是應用規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購買同一種商品,數量發生變化,總價也跟著發生相同的變化。
教學后,有幾點體會:
一、在充分經歷中感悟。
在本課教學中,我就充分注意這一點,注重讓學生充分參與積的變化這個規律的發現,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大量的舉例、充分地觀察中去感悟積的變化的規律,初步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
二、在充分感悟中提煉。
在本課教學中,學生通過舉例、觀察對積的變化規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學生在描述規律時,語言總是不夠準確、表述總是不夠完整。此時,我充分地發揮了自己的主導作用,抓住一些關鍵的例子、抓住一些關鍵的詞語讓學生去推敲、去體會,最終引導學生完整、準確地描述出積變化的規律,并通過一些重點詞的理解,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規律,構建起完整的認知體系。
不足之處:
一、教師的語言不夠凝練。如:引導學生用計算器探索變化規律時,提的問題太多,不利于學生獨立分析和思考。
二、缺乏耐心,不善等待。如:第1題練習,當學生沒有自覺地應用規律進行計算時,教師缺乏耐心,直接請發現規律的同學起來說。如果當時能引導這位同學觀察一下,因數怎樣變化的,能不能不計算就報出積是多少?等待會讓課堂和諧和大氣。
三、練習設計可以更有深度。如:設計逆向思維的練習,在表格中加入已知積的變化求因數的變化;拓展練習,因數同時變化,求積等。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58—59頁內容。
教材分析:積的變化規律是學生計算思維能力的一次飛躍,它是學生的思維由單一、松散向靈活、多樣化轉變的一個突破口。它是在學生熟練掌握兩位數乘法口算、筆算基礎上進行的,同時又是學生對以前所學乘法計算的一個規律性的總結,它引導學生學會從一般現象中尋找規律,為學生今后學習相關內容提供必要的思維模式。
學情分析:四年級的學生已具有初步的分析和探索能力,本節課在教學安排上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去探究新知。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經歷積的變化規律的發現過程,嘗試用簡潔的語言表達積的變化規律。
過程與方法:1、初步獲得探究規律的一般方法和經驗,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
2、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
情感與態度:在經歷探究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到發現數學中的規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遷移舊知,巧導入。
同學們,剛才我們相互了解了,其實,我最想知道的是,你們的計算能力強不強?真的很強嗎?我可找到對手了。
2、543+380=()。
1、543+382=()。
3、546+382=()。
師:出示1題,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有困難的同學可筆算。
師:大家算的真的挺快啊,這是個小小的熱身,比賽開始。
出示2題,這么快啊,快說說你是怎么算的?
預設:
生:我發現543是一樣的,382變成380少了2。所以我想,和也少2,就是923。師板書學生的發現。
師:好眼力,通過你的細心觀察,發現了規律,還能利用規律,形成了計算的技巧。敢不敢再來一道。
出示3題。學生用剛才發現的規律很快的說出了結果,有困難的學生也會了方法。
師:說說你為什么算的快?
預設:我發現,382沒變,546比543多3,所以,和也多3,就是928。
師:你能不能把你的發現,用自己的話說說呢?
預設:如果一個加數不變,另一個加數加幾,和就加幾,要是另一個加數減幾,和就減幾。
(設計意圖:小小的巧算環節,兼顧著不同學生的需求,會使學生的特殊需要得到滿足。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起來了,由不會巧算到算得很快。同時為探究積的變化規律作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學生很自然的利用知識的遷移,去探究新知。也暗示了先觀察,再發現規律,并運用規律,這一探究的方法。)。
二、引導觀察,巧探究。
6×2=5×4=。
6×20=10×4=。
6×200=20×4=。
師:先自己算算,再想一想你發現了什么,在小組中交流你的發現,準備匯報。
匯報:先說結果,哪小組愿意上來邊指邊說你們的發現?
預設:1、在第一組中,6是一樣的,第二個因數變了,積也不一樣。
2:我發現6都是一樣的,第二個因數一個比一個后面多一個0。積也多一個0。
3:我發現6不變,第二個因數2乘10得20,積也乘了10。第二個因數乘100,積也乘100.(組內可補充)。
師:在第二組中有沒有這樣的規律呢?哪組愿意說?
預設:我發現4不變,5乘2的10,積由20乘2得40。5乘4得20,積也乘4得80。
師:能不能把你們的發現用一句話概括呢?
預設: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積也乘幾。
師: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4,積會怎樣?
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4,積乘5,行嗎?為什么?
(說明這兩個“幾”是一樣的數。)。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讓學生充分經歷了學習的過程,學會了研究問題的一般方法:研究具體問題---歸納發現的規律---解釋說明規律。使學生嘗到了探究新知的甜頭,感受到探究的快樂。)。
師:你們真的太厲害了,其實啊,在這算式中還有規律呢?剛才我們是怎么觀察的?(從上往下),如果我們倒著看,你又能發現什么呢?先想想,在于小組同學交流。
請2-3個組匯報。(邊指邊說)。
預設:1、一個因數不變都是6,另一個因數除以10,積也除以10。
2、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4,積也除以4.
……。
你能不能也用一句話概括一下你的發現呢。
預設: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幾,積也除以幾。
有沒有想說的?
(設計意圖:既然是猜想,給了學生更加廣闊的思維和想象的空間。前面已經探究出一個規律,這里教師就放手了,讓學生用剛才掌握的研究過程實現方法的遷移運用。最后疑問的提出,是想看看學生能不能想到0除外的問題。)。
師:孩子們我們數學追求的是準確,簡練。你能不能把這兩句話合并為一句呢?先獨立想,在匯報。
總結規律: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積也乘(或除以)幾。
這條規律是不是真的試用呢,你能用這個規律寫一組算式嗎?
要求:同桌合作,左邊的同學寫一個算式,右邊的同學運用規律寫一個算式。比一比誰做的快。
匯報,這幾組同學說的都是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積也乘幾的算式。還可以寫怎樣的呢?(除以幾的)再寫一組,同桌交換。
誰和老師合作,你說一個算式,我來寫第二個,好嗎?
預設:當學生說算式7×9=63我來寫了,我想讓7不變……。
7×=可以嗎?
預設:不可以,因為0不能做除數,學生會發現,在這條規律中應加上(0除外)。
(設計意圖: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相互交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這個設計表面看是對新知的鞏固,其實,暗含著對0除外的問題解決。同時讓學生體會到對待數學要有嚴謹的態度。)。
三、鞏固拓展,巧運用。
1、師:我們找到了規律,有什么用???我們來做組練習吧。(課件出示)。
2、想想?是誰。
4×50=200。
(4×2)×50=200×?
4×(50×3)=200×?
(4×2)×(50×3)=200×?
(設計意圖:練習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層次性、靈活性、啟發性、挑戰性。通過學生進行不同類型的練習,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是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課堂小結:孩子們,短暫的40分鐘過得很愉快,你們開心嗎?這節課你都記住了什么。
板書設計:
6×2=5×4=。
6×20=10×4=。
6×200=20×4=。
規律:------------------。
課后反思:
本節課充分體現了“讓過程和方法進課堂”的新理念。
1.精心選題,巧引入。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課的伊始,利用學生的好勝心里,引導觀察,激發學生的欲望,扣住學生的心弦,有利于架起已知與未知的橋梁,發現一些新的結論。
2.合作探究,體快樂。
本節課我引領學生經歷科學發現的完整過程,注重學生對比較,猜測,驗證,思辨等數學方法的習得,同時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積累探究經驗,從而為學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讓學生學得開心,真正體驗到學習得快樂!
3.學練結合,顯梯度。
本節課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亦學亦練,注重了知識的生成與鞏固,學練相得彰顯,最后練習的設計既注重了基礎知識鞏固,又注重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整節課的設計,把自主、合作、探究落到了實處。
2、經歷“積的變化規律”的發現、表達和應用的過程,初步獲得探索規律的方法和經驗,發展概括、推理能力。
3、感受探索、運用規律的樂趣。
一、從生活中來。
結合這三個算式說說你的發現。
二、探索規律。
1、發現規律。
請同學們拿出學習單一,有兩組算式,大家可以選擇其中一組研究,也可以兩組都完成。
在研究之前請同學讀一讀學習建議。
我們來聽聽他們是怎么思考的。
按什么順序觀察的第一個因數,從()到()乘幾,第二個因數不變。積也乘幾,看來觀察得越全面,得到的結論才能越完整。
2、表達規律。
匯報,強調幾相同,0除外。把這條規律寫在黑板上。那這條重要的規律就是積的變化規律。
3、像剛才那樣,我們用大量的不同的例子來概括這個規律的方法,叫做不完全歸納法。
4、應用規律。
1、你能根據8×50﹦400,直接寫出下面各題的積。
三、到生活中去。
我講的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商的變化規律”,這是一節新授課,“商不變的規律”是一個新的數學規律。在小學數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進行除法簡便運算的依據,也是今后學習小數乘、除法、分數、比的基本性質等的基礎。在學習本節課前學生已經掌握了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法則,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知識鋪墊和思想孕伏。通過計算比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發現商的變化規律,這部分內容不但可以鞏固所學的計算知識,同時培養了學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習慣。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理解掌握商不變的性質,會用商不變的性質對口算除法進行簡便運算。學生在參與,觀察,比較,猜想,概括,驗證等學習過程中體驗成功,同時滲透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啟蒙教育。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小學數學教學要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有機結合,由此我定了一下教學目標:
通過計算,觀察,比較,探索,使學生發現商隨除數(或被除數)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培養學生初步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習慣,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通過觀察比較,探討發現商的變化規律,掌握規律。
教學方法:探究法,合作法,觀察法,比較法。
教具準備:實物投影,題卡、小黑板。
我們的校本研修主題是:在數學課堂中如何使用激勵性語言。我在本節課中的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要抓住適當的時機,適時,適當,適量的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以達到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本節課我根據教學內容的編排特點和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引導學生用眼睛觀察,比較相關算式的內在聯系;動腦去想,抽象出“變”的規律;動口去說,概括出商的變化規律,讓學生在多種感官的協同活動中主動獲取知識。而學生也在創設的情景中,圍繞中心問題通過觀察比較,探究規律,發現規律,表述規律,應用規律,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觀察、發現、抽象概括、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創新精神。
在整堂課中,始終圍繞著觀察算式、找出規律、表述規律,充分體現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我把整個教學過程分為六大環節進行的。
第一環節談話引入,有利于吸引孩子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第二環節,探究新知。我把例題用投影展示,既直觀形象,又節省時間,快速達到目標。在這一環節當中有三個變化規律要探討,第一個規律是被除數不變,商隨除數的變化而變化的,因為被除數不變時,商和除數是成反比例的,這對學生來講可能較難理解,所以我采取幫扶的方法,一來減緩知識梯度,二來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方法,為第二個除數不變,商隨被除數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探究,奠定了自學的基礎,再放手讓學生自學這一規律,就很容易了。第三個規律,是被除數和除數同時變化,相同的倍數(零除外)商不變。這是本課的重點內容,我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因為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廣泛經驗。這樣既培養的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又充分體現了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第三環節是運用規律。采取了由易到難的設計方案,首先完成練習十七的四題,直接運用本節課所學的規律;第二完成五題,雖然也是運用商不變的規律,但是題型稍有變化,練習題不是成組出現的提高了一點難度。
第四環節,拓展訓練。難度在此基礎上又加大了一點,即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加深了對商不變規律的進一步理解。反饋練習加深鞏固,進一步熟悉商的變化規律,了解商的變化規律的應用價值。
第五環節,歸納總結,啟發學生回顧本節課學習的知識,讓學生根據板書了解本節課知識重點,從而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
六、板書設計、
這樣設計的板書簡潔明了,使學生對本課的重點一目了然。在對比下,便于學生掌握商的變化規律。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kouhaodaquan/58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