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要素,是教學設計的基本框架。以下是一些經過驗證有效的教案模板示例,歡迎大家一起分享和討論。
一、材簡析: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是蘇版三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其實人版也有錄用,不過題目是“釣魚的啟示”,內容也略有不同,可見這篇文章文質俱佳。因為我們這兒使用的是蘇版,所以我主要從這個版本來談。這篇課文是第六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個單元共三篇文章,都是關于“人與動物”的故事,又不僅限于,而是以為視角,反觀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小男孩湯姆釣到了一條他從未見過的大鱸魚,由于離允許釣鱸魚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爸爸要求湯姆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湯姆有些不情愿的放掉了魚,但這件事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學構想:
在以往的學中,對這一類課文的處理,常常出現這樣的兩種分離:其一,常常注重了思想育的內涵,而淡化了語言文字,談化了語文學科的學特,使得人文性與工具性分離開來。其二,在學中,師常常把自己的理解和經驗,導或強加給學生,讓學生的口說成人的話,使師、學生、文本分離?;谶@樣的思考,對這篇課文,我想嘗試一種新的學路徑,那就是體驗式閱讀,意在讓學生在感悟語言,理解內容的過程中,滲透自己的情感體驗,與作者,與文中主人公進行真誠對話,讓學生對生活,對周圍的事物有自己的認識和思考。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學會做人。
三、學設計:
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學會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通過體驗式閱讀,將自身情感融入角色之中,懂得自覺遵守規則是做人的必須。
學重:
通過抓住文中關鍵詞句,體會湯姆釣魚、放魚的心理變化。
學難:
體會并認同“自覺遵守規定”的重要。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學內容及要求:
初讀,初步感知課文,學習課文第一部分,體驗湯姆釣到大鱸魚時的喜悅心情。
學過程:(略)。
第二課時。
學內容及要求:
學習課文的二、三兩個部分,通過語言感悟和內容的理解體會湯姆從不愿放到放到牢記爸爸的話語這一心理情態變化的過程。
學過程。
(一)學習課文的第二部分。
在這一部分中,兩個人物是兩條線,一條是爸爸,一條是湯姆。爸爸:讓孩子放掉魚,因為離允許釣鱸魚的時間還差兩個小時,即使沒有人看見,也應該遵守規定。湯姆:開始不理解,希望在沒有人看見的情況下留下鱸魚,最后還是不情愿地放掉了鱸魚。這兩條線交叉并行,推動著事情的發展。
這一部分既是學習的重也是學習的難,難就難在學生對“不管有沒有看見,都應該遵守規定”這句話的理解。在這里,學生可能會贊成爸爸的觀,也可能同意湯姆的想法,因為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積淀決定著學生與文本對話時的個性體驗,對這種多元的個性體驗,我們應予以尊重和珍視。但珍視并不等于認同,針對學生認識中的差異,我們應在尊重學生意見的同時,適機適度加以撥和引導,這才是真正的珍視。
基于面的思考,我做了以下的學設計。
1請學生仔細讀第二部分內容,看看這部分內容主要講了什么?
在這里,可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聯系日常生活中的體驗來談談自己的看法。(預測:在這里或許有學生聯系遵守交通規則來談;或許有學生聯系乘公交車主動投幣來談;或許有學生聯系校園生活中保潔來談等等。)。
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師適機加以引領、撥,使學生對學會做人有正確的認識和感悟。
3在正確理解的基礎,再讓學生分角色讀父子對話,在師生、生生互動的朗讀與評讀中加深對“必須”、“斬釘截鐵”、“不管有沒有人看見,都應該遵守規定”等重詞句的情感體驗。
(二)學習課文的第三部分。
通過前面的討論,我們了解了湯姆在放魚過程中的心理變化,也正為這樣,這件事給湯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們一起讀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
由于有前面的學習積累,對這段話就采用這樣的處理,在讀中讓學生對事情發展的延續有一個了解,對全文的內容有一個整體回環。
(三)課外拓展。
請同學們讀一篇文章《中彩那天》,邊讀邊思考,讀完這篇文章后,你想說些什么?把你想說的話在小組內和同學們交流。
課外拓展的這篇讀物,選自人版大修訂版五年制第五冊,文章的行文和思想內容與我們這篇課文相似相通。選擇文閱讀,意在讓學生在自主自能讀書的基礎,自悟其做人的道理,讓三維目標在自主閱讀中得到遷移和發展。
綜所述,是我對這篇課文的設想,但是課堂學是動態發展的,當學生思維被激活的時候,可能會出現一些無法預料的情景,這些都是正常的,對,我們應該適機加以撥,使課堂學成為動態生成的過程。
大家早上好!今日我說課的課題是首師大版科小學科學第五冊的《浮力》。而我說課的資料主有以下幾個方面,教學背景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
(一)教學資料分析。
《浮力》一課在課標中是處于“物質科學領域”之中的“力作用于物體會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部分。在教材中處于首師大版科學第五冊第三單元《力與生活》中的第二課,前一課為《推力和拉力》,這為《浮力》的知識和技能作鋪墊。
(二)學生情景分析。
在《推力和拉力》這課中,學生對推力、拉力、重力有了必須的了解,對使用測力計的方法也已經很好地掌握了。本節課從一個小故事開始,引導學生感受什么是浮力,讓學生經過自我的觀察,比較幾種物品在水中的浮沉情景,進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說明。
本節課我采用探究法、小組合作法的教學方式,提出問題后讓學生進行初步的猜測,然后進行簡單的體驗,然后再進一步做實驗,再一次體驗活動,最終得出結果,使學生的探究本事得到提升。
(四)技術準備。
演示材料:水管、乒乓球、水、水槽、正方體鐵塊、繩子、測力計。
(一)知識目標。
明白生活中存在著浮力;明白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能簡單測量物體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二)本事目標。
經過驗證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實驗,培養學生實驗本事,細致觀察本事及分析問題,收集整理信息的本事。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經過本課教學,學生初步具有對物體在水中的浮沉秘密的探究精神;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進而樹立學好科學的信心,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意思。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經過自主探索,實驗操作,明白所有的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難點:經過實驗分析,明白物體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本節課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第一環節故事導入,引入新知。
2、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拿出實物水管和乒乓球,將乒乓球放進水管,讓同學們親身動手取出乒乓球。如果學生不能說出教師想要的答案,則由教師引導學生加水進水管,讓乒乓球能浮在水面。
第二環節學習新知識,感受物體的浮力。
1、(1)談話:教師那里還有一些物品,它們放進水里是怎樣的呢?是浮還是沉呢?請同學們猜一猜,把大家的猜想填在表格中。
教師出示物品:空塑料瓶、正方體鐵塊、鐵釘、泡沫塑料塊、輕木塊。
(2)學生分組實驗,記錄實驗結果。
提問:同學們的猜想究竟對不對呢?讓我們一齊動手做做實驗吧!請同學們一邊實驗一邊記錄實驗結果。
2、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3、提問:為什么這些物品會浮起來呢?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
小結: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了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就是水的浮力。這一環節能夠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明白浮力的初步定義。
第三環節進一步實驗,探究沉在水中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
2、學生猜想。
3、談話:到底同學們的猜想對不對呢?此刻,請同學們跟著教師一齊來證明我們的猜想。
4、教師示范,學生跟著做:用繩子將正方體鐵塊綁著,用手感受一下它在空氣。
中的重量;然后將正方體鐵塊的一半(教師事先已在每個鐵塊的一半上標出一道線)浸入水中;最終將它完全浸入水中,但不能碰到底部。
5、請同學們說出自我的感受。
6、用測力計把正方體鐵塊吊在空中,看它在空氣中的重量是多少,把測力計的讀數記錄下來,填寫在表格中;然后將它的一半浸入水中,再將它緩慢地放入水中,直到完全浸入水中,觀察測力計的讀數有什么變化,把這兩次測力計的讀數也記錄子表格中。
7、匯報實驗結果。
9、談話:我們先來正方體鐵塊的手里情景,在實驗中,它主要受到什么力呢?(教師在黑板上分析)受到了兩個向上的力,分別是拉力和浮力,還受到一個向下的力,是重力。因為當物體不動時,受到向上的力與受到向下的力是相等的,所以浮力大小加上拉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
總結公式:浮力=重力—拉力。
10、根據公式,計算出正方體鐵塊一半與完全浸入水中時所受到的浮力。
經過這環節讓學生明白在液體中下沉的物體也會受到浮力并且學會測量、計算浮力的大小。
1、談話:經過實驗,我們明白了無論是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還是沉下去的物體都。
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2、聯系實際:利用水的浮力,我們能做些什么事情呢?例如行船、游泳。
3、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1、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了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就是水的浮力。
2、無論是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還是沉下去的物體都受到水的浮力。
3、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4、浮力=重力—拉力。
《食物包裝上的信息》是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食物》單元的最終一課,是學生們在探究儲存食物的方法中延伸出來的一個觀察活動。教材分為三部分:(1)觀察食品包裝袋或包裝盒;(2)比較幾種食品的保質期;(3)調查了解食品的配料。這三部分對食物包裝上的信息的研究是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步步深入有序進行的。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食品具有保質期,食用超過保質期的食品對人體有害。食品中的配料能夠改善食品的品質,但有時也可能有害。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習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并在分析處理信息過程中,產生問題,展開進一步深的研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提高選擇食物的本事。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重點:指導學生收集信息的方法,培養學生分析處理信息的本事。
難點:探究怎樣的食品信息才是可靠的、健康的。
(四)教學準備。
課件;學生在課前每人收集3~5種食品包裝袋;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記錄表、牛奶餅干的配料表。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各樣的小食品都出此刻了學生面前。食品包裝袋是學生了解食品的主要途徑,然而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往往不會關注包裝袋上信息。讓我高興的是本校四年級的學生有較好的科學習慣和科學思維,對科學課的熱情程度還是相當高的。所以,我覺得這堂課組織起來應當比較容易。
在學生活動的基礎上,我除了采用講述法、談話法、演示法等作適當的點撥,還將科學教學與信息技術融為一體,把信息技術課程作為工具滲透到科學教學中去。以此啟發學生從更寬廣的角度去探究食物,主動獲取食品信息。
科學探究是《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的核心理念。我把教學過程分成了四個板塊,每個板塊有一個主題,學生們依據這個主題,從關注自我的日常生活、關注身邊的科學入手,經過小組合作,觀察討論等形式不斷深入到科學探究過程之中,并在經歷一個個活動中提高科學素養。
(一)課前準備。
我覺得這節課材料準備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把課前的材料準備作為教學過程的第一個板塊。
在上課的前一個星期,我就布置學生收集家里近一周內吃過的食品包裝袋。課前,我對小組間所擁有的包裝袋進行了合理的調配和補充,確保每個小組都具有不一樣類型的包裝袋,如,有裝流質食物的包裝袋,有盒裝的包裝袋,有罐裝的包裝袋,等等。由于這些材料都具有必須的典型性、結構性,并且是自我或家人吃過的,這些研究起來,應當是更真實,更迫切,更得心應手。
(二)我是最合格的設計師。
孩子們在選擇食品時更多的是受到廣告宣傳和精致包裝外表的影響,而不去注意食物包裝上的信息。怎樣辦?在讓學生收集食品袋時,我就要求學生思考“食品包裝袋上有哪些信息呢?”。解決問題的辦法是仔細觀察,詢問家長或是上網查一查等。待到上課時,首先開一個“匯報成果慶功會”。讓學生匯報自我收集到的信息,比一比,看誰說的最全面。在活動中,孩子們經過對信息的觀察、收集、整理、匯報,初步了解到了食品包裝上有:食品的名稱、配料、營養成分、生產日期、保質期、儲存要求、食用方法、生產廠家等資料。注意:凈含量、方便撕開口、條形碼、環保標志、質量合格標志等這些信息容易被忽略,教師可做有意識的引導和提示。之后,我拿出一包未包裝的米粉,話鋒一轉,要求學生為這包米粉設計出一份合格的并且有創意的包裝說明。在設計過程中,在活動中,孩子們經過親身設計,更加有效地了解有關食品包裝方面的問題了,提高了運用科學知識的本事。
(三)我是最聰明的研究生。
1.研究什么因素影響了食品的保質期。
要求小組內選擇五種不一樣的食品包裝進行調查,重點比較五種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并且完成教師給的統計表。
在活動中,學生經過觀察、填表、討論、比較,水到渠成,探究出食品的加工方式,包裝方式,保存方式,食品配料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食品保質期的長短。
2.研究食品的配料及其作用。
我先請孩子們品嘗美味可口的達能餅干,然后,再請同學們依然是分小組來共同探討,并把探討資料記錄表中。
你熟悉的配料:作用:
你不熟悉的配料:作用:
孩子們在向縱深方向的觀察討論過程中,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這些不熟悉的配料對人體有沒有害處呢?布置作業,讓學生經過上網查找有關資料作深入的研究。
(四)我是最精明的消費者。
首先,經過電腦播放一段擺滿了各種各樣食品的超市動畫。讓學生有一種親臨超市的感覺,從而激起學生購買欲。
其次,讓學生運用了解有關食品包裝方面的知識來清除這個超市中的不合格產品,當然,我有意識地把一些無產品名稱、廠址及已經過期的食品放在購物架上,以此提高學生鑒別偽劣食品的本事及培養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
最終,我又要求學生根據下列情景來模擬購物:
1.一天,爸爸讓小敏隨自我出去旅游,到北京都游玩兩天。
2.星期日,小佳要到順平去看望奶奶,給奶奶買些食物。
3.王先生到國外探親,想帶一些國外不易買到的食物帶給親戚。
這些活動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提高學生選擇食物的水平,并且能夠培養學生靈活地運用科學知識指導健康生活的本事。
結合各板塊的學習,經過對資料與方法的歸納,教師的點撥,最終構成了知識性強、趣味性濃的兒歌式的板書,幫忙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板書設計:
食物包裝上的信息。
包裝上,信息多,同項歸類整理好。
生產期,保質期,列表收集要記牢。
細觀察,善比較,食用有效身體棒。
大膽猜測勤研討,關注科學真奇妙!
本節課一開始,我確定“三星”標準,經過“星星伴我行”活動,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將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點評、師生互評等有機結合起來,以此激勵學生。經過摘星活動,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為了保障學生能夠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針對四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我努力地為學生創造一種簡便愉悅地氛圍,如爭當小設計師、吃餅干、看動畫等。以此使學生歡樂地動眼、動口、動手、動腦,歡樂探究科學的奧秘,歡樂地攀登科學的高峰。
本課中學生通過觀察自然界巖石的特點,推想大自然中巖石的風化原因。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展開自主的探究活動,知道巖石風化的主要原因。并通過實驗對不容易觀察到的巖石變化現象進行推想,重點培養學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
雖然前面學生已經認識了巖石以及巖石的用途,但對巖石風化的原因卻知之甚少。這就需要學生在課內外去搜集、去探究、去觀察、去驗證。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體驗科學探究中證據、邏輯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簡單的器材進行風化作用的模擬實驗。
2、喜歡大膽想象,能對巖石的最終變化結果進行合理的推想,愿意合作與交流。
3、知道巖石風化的主要原因,了解著名石雕物品的防風化措施。
四、說教學策略與方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的體現必須在啟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望。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力圖體現以學生自主探究活動組織教學,通過營造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動起手來,參與到實驗中去,并且能夠積極地去設計實驗方案,課下可讓學生到圖書室、上網查閱資料,搜集了解石刻、石雕物品的防風化措施,使課題加以延伸和拓展。
帶蓋塑料瓶、碎石塊、酒精燈、鑷子、火柴、花崗巖(小塊)、水、防護鏡、石膏、綠豆等。
本課在教學過程中我為學生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
(一)、情境導入
我首先出示一塊巖石讓學生觀察,并提問:它上萬年前就是這樣嗎?那上萬年以后還會是這樣嗎?讓學生自由回答。(再集中呈現巖石圖片) 欣賞后再提出問題來研究。
(二)、作出假設
(三)、自主探究
在自主探究環節中,我為學生設計了三個有趣的活動。
活動一:水流對巖石的作用
在這個活動中,我引導學生自己設計水流對巖石作用的模擬實驗,然后進行小組討論和交流,教師適時進行點撥和提醒。比如在學生實驗過程中可相機提問:你觀察到巖石有什么變化?實驗現象能說明什么?瓶中的巖石有沒有變得像這塊鵝卵石一樣光滑圓整呢?為什么呢?這些問題的提出,主要是讓學生明白自然界中的巖石變化是一個需要很長時間的過程。
活動二:冷熱對巖石的作用
本活動也是讓學生自己設計模擬實驗,把巖石放到酒精燈上燒,表示熱,燒完后放到涼水里,表示冷。冷熱變化代表的是白天和夜晚的冷熱差別。在實驗過程中可相機提醒學生正確使用酒精燈、注意安全、給巖石加熱的同學帶好防護鏡等。學生回報交流發現的問題后教師小結。(冷熱差別使巖石體積收縮和膨脹,內部結構就會受到破壞,產生裂縫,甚至脫落下碎石屑。)
活動三:生物對巖石的作用
在這個活動中我為學生設計了在石膏中種綠豆的實驗(課件出示圖示)——向杯子里倒入石膏糊,灑上幾粒綠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將結成塊的石膏放入盛水的盤子。同學們認為幾天以后會有變化嗎?(發芽的綠豆能從堅硬的石膏中鉆出來嗎?)學生猜想后接著問: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做這個實驗?學生討論后小組領取材料,開始在石膏里種種子,教師巡視指導。
本環節主要是讓學生知道生物對巖石的作用,親自體驗觀察、驗證的樂趣。
(四)鞏固小結
巖石在自然界當中,會受到氣溫變化、植物生長、水流沖刷、風吹日曬等因素的影響,會發生破碎,這種現象就叫做風化。
(五)運用拓展
1、自由活動
出示圖片:山下的這些碎石,不斷地風化,最終會變成什么?本活動設計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猜想、模擬實驗,推想巖石變化的最終結果,讓學生推想出地球上土壤的形成原來是由巖石風化造成的。培養學生的類比推理能力。
2、課題延伸
課下讓學生通過上網、到圖書室查閱資料,了解著名石刻、石雕物品的防風化措施。通過這一課后拓展活動使學生對巖石風化有更全面的認識,讓學生在豐富視野的同時,關注與巖石風化有關的研究,把課堂探究活動拓展至課后,關心科學、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
科學學科是在遵循新課標提出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的基礎上啟動的全新教材。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為學生后繼的科學學習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乃至終身學習打下基礎?!队H歷科學》是科學課的起始課。全課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從學生常見的自然和社會現象入手,引導學生對周圍的事物產生好奇心,思考現象背后的原因,學習提出問題。第二部分是一個“吹紙片”的活動和一個拓展活動“吹乒乓球”,目的是通過完整的探究活動,讓學生親自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初步體驗科學地解決問題的過程,引起學生對學習科學課的興趣。
教學目標
探究目標:
1.能進行觀察、實驗、記錄等探究活動。
2.能應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到的現象做假設性解釋。
情感目標:
1.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及結果,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議,與他人交換意見。
2.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征,喜歡大膽想象,有樂于探究的愿望,能對探究有趣現象背后的原理產生興趣。
3.感到科學課很有意思,對科學課產生一定的興趣。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材料:
紙片、漏斗、乒乓球
課堂實錄
同學們,又到了我們的science、科學課的時間了。這節課我和同學們一起做游戲好嗎?(好)那我也非常高興。我希望同學們在游戲的時候不僅要玩兒得開心,還要把你的小眼睛擦亮認真觀察,用你的小手做好記錄,行不行?(行)
1.提問引發興趣,鼓勵學生猜想:
師:同學們看(師拿一張紙并向紙吹氣)紙怎么飛起來了?
生:因為老師吹它了。
生:因為老師一吹有氣了,所以紙就飛起來了。
師:那如果我拿兩張紙從上面把它掰開像這樣拿著(師一手拿一張紙,捏住紙上沿的中間部位,然后分開)我從上邊向兩張紙的中間吹氣,這兩張紙是向兩邊分開呢?還是向中間靠攏?或者有其他的可能?同學們猜一猜。
學生們積極發言,發言的學生都認為紙會向兩邊分開。
師:現在請同學們打開書三頁,看下邊的猜想與假設,書中給我們寫出了兩種可能,你認為是那種就在后面打對溝。如果你認為有第三種可能,就把它寫在(師指書)這條橫線上,再在后邊打對溝。下面就把你的猜想用對號表示出來。
(學生完成猜想與假設,教師在巡視過程中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生都猜想紙會向兩邊分開。)
2.進行實驗游戲
師:你們的猜想到底對不對呢?同學們要像我這樣拿著紙(還像剛才那樣,一手拿一張)從上面向下吹氣,試一試就知道了。我要請同學們同桌兩個人合作,一個人先吹,另一個人把你看到的現象認真記錄在3頁下的橫線上,(師在書上給學生明確指出來)然后兩個人再調換。為了看的清楚,同學們可以多試幾次。好了,開始吧!
(學生進行實驗游戲。教師在巡視中發現,有一個學生拿著紙向上不停地吹,便暗暗記住了)
3.匯報看到的現象
師:誰愿意把你看到的現象說一說?
生:我看到的現象是紙向中間靠攏。(幾乎同學們都說紙向中間靠攏。)
師:你們看到的都是這樣嗎?
生:老師我們看到的是向兩邊分開。
師:那你們能給同學們再演示一下嗎?
(在學生演示過程中,教師提示學生稍稍用些力。)
師:現在你們看到了什么現象?
生:我們看到紙向中間靠攏。
師:剛才老師看到那位同學不停的向上吹紙,你發現了什么嗎?
生:我發現從下面向上面吹紙,紙會向兩邊分開。
師:你真是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請同學們都試一試。
(學生親自體驗從下面向上面吹的感覺。)
師:現在你們看到了什么現象?
生:我看到紙向中間靠攏。
生:我看到從下面向上吹,紙也向中間靠攏。
(學生在演示過程中發現,無論是從上向下吹還是從下向上吹,紙都會向中間靠攏。)
4.解釋現象
師: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象呢?請同學們認真想一想,你怎么解釋這種現象?把你的解釋填在4頁上邊的方框里,然后再和同桌的、前后位的同學說說,聽聽他們的解釋。開始吧!
(學生在書中寫出自己的解釋,然后和同桌的同學、前后位的同學交流一下。教師要給學生稍長一點的時間,并在巡視時對語句不通順的學生略作指導,另外還要注意有創意的想法,在發言時要給他們機會。)
師:現在誰愿意大膽的說說你的解釋?
生:我認為是因為你一吹兩張紙中間的空氣就沒有了,所以兩張紙就吸在一起了。
師:看來你真的動腦筋思考了。
生:我覺得是因為他們兩個是好姐妹,所以不分開。
師:你真實一個可愛的孩子,冒出這么可愛的想法。其他同學,你的解釋呢?
生:我覺得這種現象與空氣有關。
師:你真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你為什么認為它與空氣有關呢?
生:因為我一吹兩張紙中間的空氣就被吹動了,然后就發生了這種現象。所以我認為與空氣有關。
生:老師,我也認為與空氣有關。
……
生:不會。
生:明白了。
師:那就把這種意思在書中記下來。
(學生在書中記下正確的解釋,對于他們自己的解釋,教師沒有作讓他們改動的要求,學生愿意保留就保留。)
1.總結游戲方法:
師:吹紙片的游戲我們是這樣進行的:先猜想會出現什么現象,再做游戲,在游戲中觀察現象,然后老師又提出了一個問題,最后同學們又解釋了這種現象。(教師邊說邊板書這五個方面)
2.進行吹乒乓球游戲:
師:接下來我們的吹乒乓球游戲,我想請同學們按這樣的步驟(指板書)照書上的樣子,分小組做一做。組長要先把你們小組的猜想記下來,然后到前邊拿一個漏斗。同學們,這漏斗和書上的不一樣,要含者漏斗的嘴吹,不要扎了嘴。組長要繼續把你們在游戲中觀察到的現象、對這種現象提出的問題,和你們小組的解釋都記錄好。咱們要比一比看哪個小組的同學配合得好。同學們開始行動吧!
3.學生分小組做游戲。(教師巡視注意提醒組長做好記錄,同時對做得不太成功的組要給予必要的指導。在巡視中有一個學生興奮的告訴老師,他發現把球放在手心里,用漏斗對著球吹氣,球也沒有掉下來,老師當即表揚了他。)
4.匯報游戲結果:
師:哪位小組長愿意把你們小組的游戲記錄告訴同學們?
生:老師我們小組看到乒乓球沒有掉下來。我們的問題是乒乓球為什么沒有掉下來?我們的解釋是與空氣有關。(引學生到多媒體前展示記錄。)
師:和同學們說說你們小組是怎樣做這個游戲的,好嗎?
生:好。我們把乒乓球放在漏斗下面,然后用力吹,多吹一會兒,就看到了這種現象。
師:能再給同學們示范一下嗎?
生按照剛才的做法又成功的做了一遍。
師:哪位小組長還愿意匯報一下你們的游戲記錄?
師:那能給大家說說原因嗎?
生:一開始我們吹的時間短,力氣也小,所以沒有成功。后來我們慢慢體會到力氣大一些,吹得時間長一些,乒乓球就不會掉下來。
師:聽了你們小組的匯報,我非常高興。同學們也要像他們這樣,遇到問題不怕困難,積極研究,最后你一定會成功。
生:我發現把乒乓球放在手心里,用漏斗對著它吹氣,乒乓球也不會掉下來。同學們看!
(這個學生按照剛才所說認真的進行了示范。)
生:我們看到乒乓球沒有掉下來。
生:我們也看到乒乓球沒有掉下來。
(其他小組的游戲結果和上述幾組一樣。)
生:非常有意思。
師:我們的science不僅有很多有意思的游戲,還能從中學到很多知識,能幫我們解決一個個“為什么”以后同學們還要多觀察、多思考。希望我們每個人都成為小小科學家。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18課《特殊的葬禮》是一篇有關環保的記敘文。作者描寫了巴西著名景觀塞特凱達斯瀑布由雄偉壯觀到日漸枯竭的過程以及人們失望、震驚、痛心、反思的表現,說明環境破壞給大自然帶來的嚴重危害,告訴我們要珍惜環境、保護環境,愛護我們共同生存的家園——地球。
知識技能目標: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3、培養學生探究意識,教給學生探究方法,提高探究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引導學生課題質疑,引發學生初讀探究,了解課文大意。
2、引導學生通過情境探究、對比探究、語言探究等法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情感。引導學生聯系課文內容,寫一篇演說辭。
3、課外拓展,引導學生查閱圖書搜集關于我國河流湖泊的現狀,制訂保護措施。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培養學生探究意識,提高探究閱讀能力。
2、理解大瀑布消失的原因和舉行葬禮的意義,激發學生情感,樹立保護環境的強烈責任心。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說教法、學法]“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边@是《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基本理念之一。本文的設計質疑釋疑,通過朗讀引導,鼓勵學生在自讀感悟、情感體驗中,領悟內容表達的思想感情。
一、質疑問難,引發互動。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例如,課始,預設了這樣的幾個問題:課題中的關鍵詞是什么?課文哪幾個自然段直接寫了這次特殊的葬禮?這次葬禮特殊在哪里?通過這種設問,讓學生進入“問題情境”,使學生學有所思,思有所得,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模仿著提問。在教學課文第三至第五自然段時,嘗試著讓學生質疑?!霸谛〗M討論時,大家有什么疑問嗎?”讓學生學會思考,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二、小組合作,生生互動。
學生與學生之間在課堂上進行動態的信息交流,乃至思想、情感的交流,是用互相討論的方式進行的。例如,在學習課文直接寫“特殊的葬禮”的部分(第一、七、八自然段)時,設計了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讀文、看圖,在組內交流讀懂了什么,提出疑問,全班交流合作學習。這樣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暢所欲言”思維環境,學生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闡明自己的觀點,張揚自己的個性,從中獲得更多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結果,也有利于合作精神、交往能力的培養。
三、創設情境,人境互動。
引導學生抓住課文重點詞語和關鍵句子,通過展開想象,比較塞特凱達斯瀑布的過去、現在的不同情形,體會到環境破壞給大自然帶來的嚴重危害。在教學時,利用媒體創設兩個截然不同的情境。利用直觀動感的畫面,背景音樂的渲染,讓學生感受塞特凱達斯瀑布的雄偉壯觀,幾年后到逐漸枯竭,掀起學生強烈的情感波瀾,而且也很巧妙地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切入所學內容打下很好的感情基礎。另外,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充分發動學生查閱資料,開掘這些學習資源,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程序]。
一、交流課前資料,導入新課。
請學生談談課前通過查資料所了解的瀑布是什么樣子的,怎么形成的。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為下面學習課文埋下伏筆。
揭示課題后,讓學生圍繞課題提出疑問:為什么說這是一個特殊的葬禮?葬禮是為誰舉行的?舉行這個葬禮的目的、意義是什么?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接著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文本,自由的輕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感知文本。
學生初讀課文,逐步做到正確、流利,學會生字詞,了解本文的主要內容并理清文章的結構,完成第一課時的教學。
(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讀中識字,讀中整體感悟、通過讀內化語言。正確流利地朗讀是做到有感情朗讀的基礎。)。
三、細讀課文的2—6自然段,體驗大瀑布的不幸。
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引領學生抓住文本中的重點詞語和關鍵句子,通過有層次的讀中感悟,有效的朗讀指導,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比較塞特凱達斯瀑布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不同情形,體會到破壞環境給大自然與人類帶來的嚴重危害,從而感悟到“保護環境、愛護地球”的重要性。
要求:
2、將找出的詞語反復朗讀,感受塞特凱達斯瀑布今昔變化之大。
交流閱讀體會。
1、你是從哪些詞語感受到塞特凱達斯瀑布曾經的雄偉壯觀的?
2、你能通過朗讀表現出大瀑布的雄偉壯觀嗎?
a、自由練習。
b、互讀互評。
c、指名朗讀,評議。
d、引讀。
3、可現在的塞特凱達斯瀑布有是怎樣的呢?
文中有一句話生動而又形象地寫出了大瀑布現在的摸樣。請找出來,讀一讀。
多媒體出示:
它在群山之中無奈地低下了頭,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著最后的消亡。
a、作者把逐漸枯竭的瀑布比作什么?
b、若是看到這樣一位老人,你會產生怎樣的感慨?
c、認真品讀,讀出感受。
4、再次品讀課文第三、五兩個自然段,進一步感受大瀑布昔日的雄壯氣勢和如今的無奈。
a、多媒體展示大瀑布昔日的雄壯氣勢和如今的無奈的背景。
b、男女生分讀。
5、小結。
(朗讀指導必須讓學生理解文本,做到循序漸進,這樣才能讓朗讀達到最優化。學生在讀中才能感悟到“保護環境、愛護地球”的重要性。)。
自由讀第四自然段。
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說由盛到衰的原因。從而使學生感悟出“浪費水資源”、“亂砍濫伐”,造成了“水土大量流失”。
再此基礎上多媒體出示中國環保狀況的資料,讓學生快速地默讀。
(新課標指出: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四、讀寫結合,直抒胸臆。
面對曾經給巴西人民帶來驕傲和快樂的瀑布,如今卻面臨即將完全消亡的命運,作為一名國家的總統,在葬禮上你會發表怎樣的演講呢?請同學們拿出你的筆來,先寫一寫,再說一說,適當用上書上的語句。
五、課堂小結,升華主題。
(這樣使得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由整體到部分再回歸整體。)。
板書設計:
特殊的葬禮。
過去:雄偉壯觀瀑布保護環境。
現在:逐漸枯竭。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認識線段》是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時內容。此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比較物體長短,在生活中也經常接觸到此類的內容,有較豐富的生活經驗,這些都為這節課的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但二年級學生年齡小,還不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事物的本質特征,他們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們對線段的概念提升到一個概括的、抽象的認識,有一定難度。同時他們喜歡動手,有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些又是學習的有利因素。
依據新課標,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認識線段,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征,會數線段,能用直尺畫出不定長的線段。
2、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的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操作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通過觀察、操作、討論等學習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線段的特征,學會畫線段。
教學難點:畫線段、數線段。
教具準備:課件、棉線、長方形紙片,直尺
學具準備:棉線、長方形紙片、直尺
課堂教學主要采取直觀演示法和操作實踐法,配合引導發現、講練結合等其它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如何觀察操作,指導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
結合以上分析,和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分為六個部分:
啟發學生思考:小明從學?;丶?,走那條路最近?為什么?
這一環節充分地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發現,這條路因為直,所以近。使學生直的概念有了更清晰地認識。同時,在情境中滲透,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一知識點,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
這個流程分三個層次教學。
首先是直觀感知:請學生把桌上的棉線拉直,觀察棉線的形狀。
第二層次,通過講解和變式練習,使學生對線段的認識由直觀形象到抽象概括。
先講解:像剛才的那條路,和我們兩手之間的這樣直直的一段線就是線段。手捏住的棉線的兩頭,在數學上叫做線段的端點。
改變棉線的方向和形狀:這樣是線段嗎?為什么?
通過變式訓練,強化學生對線段的認識,幫助學生進一步把握線段的本質特征。
第三個層次:回歸具體,找線段。
這一環節的教學中,通過曲直對比和變曲為直,使學生經歷從直觀到抽象的過程,通過感知實物,再由抽象回到具體,學生通過不斷的感知、體驗、實踐和交流反思,從而對線段形成清晰的理性認識。
首先,出示長方形紙片,激勵學生:你能折出一條線段嗎?
啟發學生思考,有多少種不同的折法?
讓學生先獨立動手折一折,再小組合作交流不同的折法,最后展示各小組不同的折法,比比那個組的折法多。
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通過比較不同折痕,引導學生認識到線段有長有短;通過小組比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認識到折出的線段有很多條,適當滲透無限的概念。
畫線段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分三步教學:
第一步,先讓學生運用剛剛獲得的對線段的認識,嘗試畫線段。
在此基礎上,給出兩個方面的議題,學生分小組討論:
第一個議題:你是用什么工具畫的?為什么?通常用什么工具畫線段最多?
第二個議題:你是怎么畫的,畫線段需要注意什么?
分小組匯報討論結果,在此基礎上教師展示學生畫線段可能出現的錯誤:缺少端點,線段不直。針對錯誤進行評講。
這里的難點是,二年級的孩子,雙手協調能力還不太強,常常因為左手尺子沒壓緊,右手握筆用力太大,導致尺子移動,線段不直。通過學生討論和教師引導,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畫圖方法。
第二步,總結畫法。針對孩子畫圖的難點,我自編了一首兒歌:左手壓尺用點力,右手握筆輕輕移,畫上端點別忘記。
第三步,教師示范,學生模仿,再畫線段,進一步體驗線段的畫法。
考慮到學生個體差異,我設計了兩個層次的練習:基本練習和拓展練習。
(一)基本練習:
第一題:連一連
先后出示兩個點,三個點,問:你能畫出幾條線段?
第二題:數一數
課件出示:下面的圖形分別由幾條線段圍成?基礎練習要求學生獨立完成,統計錯誤人數和錯誤原因,并集體訂正。
(二)拓展練習:
出示四個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點,問:每兩點畫一條線段,可以畫幾條呢?
學生先在書上獨立試畫,再展示做好的作業,學生互評。在學生互評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講評。
教師主要講解兩種畫線段的方法,在講解中配合課件演示,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
第一種畫法,分類畫線段:先順次連接四點圍成四邊形,再完成四邊形里面的線段。
第二種畫法,先畫出過一個點的所有三條線段,再畫出過第二個點兩條線段,再畫出最后一條線段。向學生滲透有序思想,為高年級進一步學習排列組合的知識做好鋪墊。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
2、對今天的學習還有什么疑問嗎?
3、自我評價:這節課學得怎樣,用什么方法學習,印象最深的內容是什么?
《水》這課是教科版三年級科學上冊第四單元《水和空氣》的第一課。
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質,也是液體的典型代表。學生已經在生活中積累了很多有關水的認知經驗,比如水能夠用來洗衣服,水能夠喝等等。這些知識是趣味的,和生活情景直接相關,學生對于水也比較感興趣。
對三年級的學生的學習特點,整節課我以“找水”來貫穿,這樣就比較貼近玩中學。三年級學生剛接觸科學,我認為小學科學是一門啟蒙課,教學的重點就是對科學感興趣,這其實也是一項很重要的任務,需要我們的教師不斷的探究與實踐。因為水是學生平時很常見的物質,《水》這課也是第一課,為下頭的教學做了鋪墊。根據我對本課的設計思路,我為該課的教學制定了如下目標:。
科學概念。
物體能夠分為固體、液體、氣體三類,它們之間的區別在于固體有固定的形狀,液體和氣體都沒有固定的形狀。
過程與方法:
1、用網狀圖展現對事物的認識。
1、積極參與有關水的已有認識的研討,發表有根據的見解意識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
2、在識別水的活動中,學會小組合作。
圍繞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如下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課。
以猜謎語的形式引出本節課的教學資料。
(二)結合課件,認識水。
在這個環節中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經過讓學生回憶,了解學生的前概念。為下頭的探究活動打好基礎。
(三)探究活動,找水。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認識水和其他物質。這個環節我是經過“找水”來貫穿整個過程。讓學生在石頭、木頭、樹葉、空氣、醋這幾種物質里,借助于身體器官來辨認幾種物質并找出水。
(四)分類。
這一部分讓學生把幾種物質進行分類,分成固體、液體、
氣體。
(五)倡議節水,進行思想教育。
(六)課堂小結,談收獲。
(七)布置課外作業。
總的來說,我的設想和實際操作還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期望在以后的教學中能有所改善。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認識比”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教材中第五單元的起始課,是本冊教材的教學重點之一。教材密切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設置了多種情境圖。通過對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對已有的兩個數相比的知識得以升華,同時也能夠對學生進一步學習比的性質、比的應用和比例的相關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認識比”這部分知識內容學生缺乏已有的感知、經驗。針對知識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組織學生圍繞“比”的問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較、總結的教學方法,實現學生有效學習。
二、教學目標分析:
依據教材特點及學情分析,結合數學教學“知識與技巧”、“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我將本課時目標確定如下:
(1)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比的過程,理解比的意義。
(2)能正確讀寫比,會求比值,理解比與除法、分數的關系。
(3)培養學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能利用比的知識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
其中,理解掌握比的意義,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聯系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
三、教學活動過程與安排。
教學伊時,以落實第1個目標,教材中學生非常熟悉的實物圖為例,引出比的概念。在要求學生閱讀教材后,我引導學生認識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還可以用“比”的形式,在講練結合中,引導學生學習比的讀寫;并通過自學,讓學生認識比的各部分的名稱?!霸囈辉嚒钡慕虒W先讓學生說一說四個“比”的具體意義;通過交流,讓學生說出把每種溶液里洗潔液看作1份時水的份數。引導學生討論每種溶液里洗潔液與水體積之間關系的其他表示方法,從而使學生初步體會到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內在聯系,加深對比的意義的認識。
接著利用教材里生活中行程問題為例,引導學生填表后說明還可以用比的方法表示路程與時間的關系。啟發學生觀察分析已認識的比進而組織學生討論:“兩個數的比又表示什么?”這一問題,使學生認識上面的例子都是通過比來表示兩個數相除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對比的認識,從而正確描述比的意義及比值的概念,促使學生把比的知識納入到已有的知識結構。
例2后面“試一試”與“練一練”的第3題整合在一起,學生完成填空后,組織學生討論:比的前項、后項和比值分別相當于除法和分數的什么?并通過自學“試一試”后面一段話發現兩個數的比也可以寫成不同形式,但仍讀作比,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最后討論“比的后項可以是0嗎”這一問題時穿插數學中的比與體育比賽中引用比寫法的區別。使學生對比的認識更加透徹。在上述過程中,用討論與交流的方式對比與除法和分數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對比,加強了知識間的聯系。
鞏固練習我安排了兩個環節,第一環節完成練一練1、2題,練習十三1-4題,目的在于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第二環節對本課新知進行了相應拓展。首先讓學生從身邊找比,課件呈現人體中有趣的比及一組圖片,國旗、國畫、建筑圖。結合“黃金比”使學生認識到按照每種規格做的國旗,長和寬的比都是3:2,這樣看起來是最美麗的,梅花圖、建筑圖的呈現,讓學生感受黃金比在各個領域的應用,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中“比”的魅力,同時也使健康、愛國等教育在數學中得到有效滲透。
《食物包裝上的信息》是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食物》單元的最后一課,是學生們在探究儲存食物的方法中延伸出來的一個觀察活動。教材分為三部分:(一)觀察食品包裝袋或包裝盒;(二)比較幾種食品的保質期;(三)調查了解食品的配料。這三部分對食物包裝上的信息的研究是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步步深入有序進行的。
科學學概念:
食品具有保質期,食用超過保質期的食品對人體有害。食品中的配料可以改善食品的品質,但有時也可能有害。
過程與方法:
學習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并在分析處理信息過程中,產生問題,展開進一步深的研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提高選擇食物的能力。
3、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收集信息的方法,培養學生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
4、教學難點:
探究怎樣的食品信息才是可靠的、健康的。
課件
學生在課前每人收集3-5種食品包裝袋;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記錄表、牛奶餅干的配料表。
1、說教法
在學生活動的基礎上,我除了采用講述法、談話法、演示法等作適當的點撥,還將科學教學與信息技術融為一體,把信息技術課程作為工具滲透到科學教學中去。以此啟發學生從更寬廣的角度去探究食物,主動獲取食品信息。
2、說學法
科學探究是《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的核心理念。我把教學過程分成了四個板塊,每個板塊有一個主題,學生們依據這個主題,從關注自己的日常生活、關注身邊的科學入手,通過小組合作,觀察討論等形式不斷深入到科學探究過程之中,并在經歷一個個活動中提高科學素養。
( 一 )、我覺得這節課材料準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把課前的材料準備作為教學過程的第一個板塊。
在上課的前一個星期,我就布置學生收集家里近一周內吃過的食品包裝袋。課前,我對小組間所擁有的包裝袋進行了合理的調配和補充,確保每個小組都具有不同類型的包裝袋,如,有裝流質食物的包裝袋,有盒裝的包裝袋,有罐裝的包裝袋等等。由于這些材料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結構性,而且是自己或家人吃過的,這些研究起來,應該是更真實,更迫切,更得心應手。
(二)、我是最合格的設計師
孩子們在選擇食品時更多的是受到廣告宣傳和精致包裝外表的影響,而不去注意食物包裝上的信息。怎么辦?在讓學生收集食品袋時,我就要求學生思考“食品包裝袋上有哪些信息呢?”。解決問題的辦法是仔細觀察,詢問家長或是上網查一查等。待到上課時,首先開一個“匯報成果慶功會”。讓學生匯報自己收集到的信息,比一比,看誰說的最全面。在活動中,孩子們通過對信息的觀察、收集、整理、匯報,初步了解到了食品包裝上有:食品的名稱、配料、營養成份、生產日期、保質期、儲存要求、食用方法、生產廠家等內容。注意:凈含量、方便撕開口、條形碼、環保標志、質量合格標志等這些信息容易被忽略,教師可做有意識的引導和提示。之后,我拿出一包未包裝的米粉,話鋒一轉,要求學生為這包米粉設計出一份合格的并且有創意的包裝說明。在設計過程中,在活動中,孩子們通過親身設計,更加有效地了解有關食品包裝方面的問題了,提高了運用科學知識的能力。
(三)、我是最聰明的研究生
(1) 研究什么因素影響了食品的保質期。
要求小組內選擇五種不同的食品包裝進行調查,重點比較五種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并且完成老師給的統計表。在活動中,學生通過觀察、填表、討論、比較,水到渠成,探究出食品的加工方式,包裝方式,保存方式,食品配料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食品保質期的長短。
(2)研究食品的配料及其作用。
我先請孩子們品嘗美味可口的達能餅干,然后,再請同學們依然是分小組來共同探討,并把探討內容記錄表中。
你熟悉的配料: 作用:
你不熟悉的配料: 作用:
孩子們在向縱深方向的觀察討論過程中,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這些不熟悉的配料對人體有沒有害處呢?布置學生通過上網查找有關資料作深入的研究。
(四)、我是最精明的消費者
首先,通過電腦腦播放一段擺滿了各種各樣食品超市動畫。讓學生有一種親臨超市的感覺,從而激起學生購買欲。然后,讓學生運用了解有關食品包裝方面的知識來清除這個超市中的不合格產品,當然,我有意識地把一些無產品名稱、廠址及已經過了期的食品放在購物架上,以此提高學生簽別偽劣食品的能力及培養學生自我保護意識。最后,我又要求學生根據下列情況來模擬購物:
1、一天,爸爸讓小敏隨自己出去旅游,到北京都游玩兩天。
2、星期日,小佳要到順平去看望奶奶,給 奶奶買些食物。
3、王先生到國外探親,想帶一些國外不易買到的食物帶給親戚。
這些活動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提高學生選擇食物的水平,并且能夠培養學生靈活地運用科學知識指導健康生活的能力。
結合各板塊的學習,通過對內容與方法的歸納,教師的點撥,最后形成了知識性強、趣味性濃的兒歌式的板書,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板書設計:
食物包裝上的信息
包裝上,信息多,同項歸類整理好。 生產期,保質期,列表收集要記牢。 細觀察,善比較,食用有效身體棒。 大膽猜測勤研討,關注科學真奇妙!
《抵抗彎曲》是義務教育小學科學教科版教材六年級上冊形狀與結構單元的第一課。本課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引入,自然引出“寬度增加,紙的抗彎曲能力會怎樣”的問題,由此展開一系列關于形狀和結構的研究。所以,作為本單元的起始課,《抵抗彎曲》的學習在知識和探究技能方面為本單元的后續研究奠定了基礎。
本課探究活動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紙的寬度與抗彎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動。通過在不同寬度的紙上放螺帽,比較不同寬度的紙抗彎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數據,使學生認識到紙的寬度增加,抗彎曲的能力會明顯提高。第二部分:研究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之間的關系。第三部分:研討長方形截面的橫梁平放好還是立放好。這個活動是對第一個活動結論的應用。通過觀察,學生會發現承重的橫梁都是立著放的,接著讓學生解釋橫梁立著安放的現象,最后要求他們用感受尺子抗彎曲能力的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理由。
根據新課標要求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及發展規律,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目標:通過實驗,能積極分析并善于發現引起實驗結果出現差異的各因素,能根據實驗經驗提高預測的準確性并不斷改進實驗。能通過采集實驗數據和實驗驗證等手段展開科學探究。
3、科學知識目標:通過實驗,認識增加紙條厚度和寬度可以顯著提高紙條的抗彎曲能力。并能理解橫梁平放和豎放的道理。
教學重點:紙的厚度、寬度與抗彎曲能力的關系的研究;
教學關鍵:對科學實驗的變量識別與控制;
本課體現“以探究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采用猜測—驗證—得出結論—的教學方法,將實驗探究、解決生活問題與課外延伸三部分緊密聯系,使教學內容邏輯化、序列化、生活化、活動化。激趣引入部分:首先安排教師的演示實驗,這樣的設計是為了引出紙條抗彎曲能力的因素也為引出課題做準備。自主探究部分:三組自主實驗的設計,完全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服務,用填表形式展示實驗結果,目的是讓學生充分合作,積極匯報,得出比較科學的數據。解決生活問題部分,出示建筑圖片,目的是將學生的視角引向生活,讓他們感受生活與科學的聯系,又一次將所學運用到生活,體現學科學、用科學的思想。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真正的教育必須培養出能思考,會創造的人”。而實驗能力正是創新能力中的重要環節,是對學生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內容。在科學課堂如何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一直是科學教師感到困惑的問題,具體的問題有:實驗材料難準備,學生實驗難駕馭,小組討論形式化,種種問題制約著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因此把“如何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作為科學課研究的小課題顯的尤其重要,本節課中為了落實這一課題,我主要從以下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1、注重實驗材料的收集與保管,填充與更新,發動學生備齊實驗材料做好實驗的前提保證。
2、注重制定明確具體的實驗要求,起到約束學生有序實驗的作用。
3、注重小組合作學習,討論交流,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每組設置了小組長、實驗員、記錄員、觀察員,最大限度的使每位學生有事做,有問題想,積極參與到實驗中來。
4、注重實驗設計的目的性,提高學生自主實驗的效果:一節課中,如果實驗沒了目的,那么學生實驗便亂了方寸,更別談實驗的有效性了。本節課我共給學生設計了四組不同的實驗,目的各不相同,第一組實驗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確對比試驗要控制的條件,抓住這一關鍵,緊扣這一核心,就為后續實驗打好了基礎,鋪好了路,第二、三組實驗是本節課的重點實驗,通過這2組實驗使學生看到寬度、厚度的增加能明顯提高抗彎曲能力這一現象。感受尺子不同方法的放法讓學生明白橫梁為什么立放的道理。使科學道理回歸生活。這些實驗的設計層層遞進,步步深入,目的性強,循序漸進的把學生帶入了探究的天地。
《空中花朵--降落傘》是北師大版課改教材第五冊第九單元第三篇課文。這篇課文用平實的語言介紹了空中花朵--降落傘的發明過程。全文共有9個自然段,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介紹觀看跳傘表演十分有趣,引出降落傘是怎樣發明的故事。第二部分介紹了盧諾爾曼發明降傘的故事。這一部分一樣可分為兩層,第一層講盧諾爾曼從小就富于幻想,常和小伙伴們到附近的一座高塔上玩,幻想著能像小鳥一樣飛上藍天,從而產生了想飛的愿望。第二層寫盧諾爾曼長大后發揮想像,敢于實踐,終于發明了降落傘。
教材中有一副插圖,描繪的是盧諾爾曼從高塔上往下跳進行試驗的情景,教學中若能圖文并茂,可增強教學效果。
《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中提出,語文教學在發展學生語言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要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學生要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根據課標的要求,結合本單元的教材安排,本人從三維角度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讀懂這個有趣的故事,掌握文中的12個生字的書寫,以及興、系、降、喝、禁這五個多音字在文中的用法與讀法。
2、學會用要是_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_說一句話。掌握沉浸、聚集、廣泛、不可思議等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3、繼續學習使用查字典和聯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詞語在句中的意思,培養學生快速閱讀,大致掌握文中內容并會復述故事、講故事,并能說說降落傘的用處。
4、培養學生良好的發言習慣。
5、培養學生從小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品質。
6、從小培養學生大膽想象的創新品質。
教學重點:盧諾爾曼為什么能夠發明降落傘。
教學難點:同教學重點。
本課我安排用兩課時教完,今天側重說第一課時。
1、以題統文法:從課題入手,讓學生讀完課題后,接著說說你對這個課題有什么想法,想知道些什么,可以提出什么疑問,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為習作的學習作鋪墊。
2、誦讀法: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因此我安排了指導學生對文章的2--5自然進行多次的品讀,引導學生體會、想像在盧諾爾曼腦海中出現的意境、及其心境,品讀感嘆句要是我能像小鳥那樣,用翅膀在天空中飛翔多好呀!那我就可以飛上藍天了。和不要說飛上藍天,像麻雀那樣從塔上飛到地面也行??!對這兩句的教學,我將采用比較法、換詞法、缺詞對比讀等方法,引導學生體會盧諾爾曼心中的美好幻想,并不著痕跡地讓學生體會感嘆句的讀法與用法。
3、舉一反三法(文本擴展法):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是不有。因此,我抓住文中的要是我能像小鳥那樣,用翅膀在天空中飛翔多好呀!和幾個比喻句進行文本擴展。如教學要是一句時,可以出示該句,而后引導學生思考補充說完要是我能像小鳥那樣,用翅膀在天空中飛翔多好呀!就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后再過渡到要是_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讓學生的學習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在學習第一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的兩個比喻句時,也是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語言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4、表演法:本文是一篇科普小故事,字里行間并不是很難以理解,所以第二段的后一部分的ca88,我將采用表演法,讓學生自己動手,用橡皮和紙張、手帕等材料,模仿制作小降落傘,加強學生的學習體驗。
1、快速閱讀法。在過完生字關后再讀課文,指導學生用默讀的方法,較快地把課文讀一遍,而后說說文講了什么故事,能簡單復述作品的大意,這也是課標在第二學段提出的一個技能目標。
2、繼續學習聯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詞語在文中的意思。文中"沉浸、不可思議、聚集、幻想"等詞語的ca88可以采用這種方法ca88。
3、采用"讀讀、畫畫、想想、問問、議議、練練"的學習方法,在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中理解課文,培養能力,陶冶情操。
1、故事引入。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充分發揮本人語言特長,為學生講意大利囚犯拉文用雨傘越獄的故事引入,也可以用課件引入,課件的畫面應是降落傘從空中落下的情景,從而激發學生對本文學習的興趣。
2、揭題。板書課題,讀題后,引導學生說說你對這個課題有什么想法,想知道些什么,可以提出什么問題。而后直接切入第一自然段的學習,引導學生自讀該段,邊讀邊想,讀懂了什么,哪些句子好,有什么疑問。之后引導學習第一句"觀看跳傘十分有趣,降落傘從空中緩緩飄落,好像是一朵朵盛開的鮮花,特別美麗。",并進行文本擴展練習,讓學生模仿該句說一句話。
3、學生借助課后拼音自讀課文,要求讀通、讀順,并畫下自己不懂的字詞,可以請教同學、教師或字典。
4、檢查自學情況,過關課文生字的讀音及部分生字的書寫。
a、指名分段朗讀課文,相機在黑板上寫下文中多音字而后進行ca88。
b、詞語多種形式的過關讀。
c、ca88生字的書寫。
難字:幻與幼進行比較。
系統字:演、沉、浸:指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發現他們都是左右結構中含上下結構,而且都有一個"冖"。在教師示范書寫后,讓學生當堂進行書寫練習,每字寫兩遍。
5、讓學生用默讀的方法,較快地把課文讀一遍,而后說說文講了什么故事,能簡單復述作品的大意。
6、深入學習課文第二段的第一層。出示第一層的材料,而后指導學生帶問題讀書,"盧諾爾曼為什么能夠發明降落傘?"做到讀讀、想想、畫畫、議議、問問。
交流時結合學生的自學情況結合問,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在對盧諾爾曼小時候的特點有了深刻了解之后,對描寫其想象的兩個句子進行有表情的朗讀,接著進行"要是_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訓練;接著讓學生模仿盧諾爾曼這兩句話的語氣,說說如果你是他,可能會有什么樣的幻想,不要求用文中的句,不著痕跡地進行口語訓練。而后過渡到對第一層的朗讀。
7、最后小結本段的ca88,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盧諾爾曼小時候就富于幻想,從而為長大后設計第一頂降落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8、作業
a:向同學、家長說說自己曾有過的幻想。
b:收集自己所了解的發明、創造及小科學家的故事,在班級學習園地上交流。
c:熟讀課文,向家長講講降落傘的故事。
d:抄寫已教生字各三遍,并組詞。
第二課時將進行以下ca88:
1、繼續完成盧諾爾曼為什么能夠發明降落傘的原因之二:大膽實踐。
2、說說降落傘的用處。
3、完成余下生字的ca88。
4、動手實踐,制作一個小降落傘,體驗過程。
5、復述故事。
各位領導、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科學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食物》中的第二課《食物中的營養》。
我說課分為以下六大步驟:
一、教學分析。
二、學情分析。
三、教學目標。
四、教學方法。
五、教學流程。
六、板書設計。
《食物中的營養》是在前一課調查、統計了一天中吃過的食物的基礎上進一步對食物中所含有的營養成分進行探究,是讓學生懂得營養全面合理的重要性的基礎。因此,是承上啟下的一課,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課。通過聘請營養師導師培訓營養師這一活動,要讓學生認識人體所需要的營養是從食物中得到的,其成分包括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水及其作用。完善一天的食物記錄,辨別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屬于“實驗能力”的系列。
1、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對上一節課的學習中,對一天的食物已經有了豐富的認識,大多數學生都知道我們是通過食物獲取營養的,這是我們能順利進入并完成本課的知識基礎。
2、四年級的學生通過一年半科學課的學習,已能較為熟練的運用調查、觀察、實驗、記錄等方法進行科學探究,這是學習本課的能力基礎。
3、在生活中,學生們對食物中所含有的營養成分的認識還相當有限,部分學生甚至一無所知,這是學習本課的障礙,同時也說明了學習本課的必要性。
科學目標:了解食物中的主要營養成分,及其對人體的重要性,學會用簡單的實驗方法檢驗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能力目標:
1、能夠根據食物中所含有的營養成分的不同對一天中的食物進行分類。
2、培養學生實驗能力:初步學會用實驗的方法辨別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情感目標:
通過對食物中的營養成分的了解,讓學生意識到養成不挑食的飲食習慣的重要性。幫助學生建立嚴謹細致的研究態度,養成樂于傾聽他人的發言,善于與同伴交流的習慣。
德育目標:培養學生具有愛心,學會幫助別人,樂于幫助人,為困難的人群奉獻愛心。
【教學重點】知道食物中含有那些營養成分。
【教學難點】用實驗的方法辨別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一)說教法。
1、實驗探究法:讓學生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多層次的進行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往與對話,著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與“交互”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2、開放式教學法:在教學中運用收集資料,創設情境,提供材料等教學手段,不斷的`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真正做到主動地、自主地和創造性的學習。
3、多媒體演示法:讓學生獲得豐富的表象,為學生提供形象思維的材料培養學生實驗能力,以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
(二)說學法:
本節課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認知規律及學習目標,指導學生掌握以下幾種學習方法:
1、合作學習交流探究的方法:本節課運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法,便于發揮學生之間的互補作用,培養學生參與合作的精神。
2、發現法:通過查找資料、分組討論,加深對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的認識,進一步提高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處理信息和分析探究結果的能力。
3、質疑討論法:如食物中含有這么多的營養,那么我們沒天只吃一種食物行嗎?讓學生在試驗的基礎上,提出問題進行討論交流,營造平等、和諧、互相組中的氛圍,使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又善于傾聽別人的意見。
(一)、創設情境,引趣揭題。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恰當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新課教學創設最佳的學習氛圍,開課時我就選擇震懾人心的青海省玉樹縣發生的地震為起引,帶領一起為他們祈禱:愿逝者平安,祈困者脫險,盼生者堅強。觀看玉樹地震“讓世界充滿愛”視頻,吸引學生的眼球提出那些被困幾天在廢墟中幸存的人們最需要的是什么?食物。從而揭示課題。
(二)、初步感知,激發探究。
1、逛超市識營養成分(食物含有哪些營養成分)。
結合以人為本的理念,以紅十字會委派老師充當中國急救營養師導師為引線,創設培養營養師去災區奉獻愛心活動,使學生身負使命感和責任感。組織學生逛超市選取食物,結合課本中的內容,充分熟悉六大營養成分。并運用多媒體手段完善食物中哪些食物中含有這些營養成分。
2、查資料解營養作用(食物中營養對身體的作用)。
貫穿考核營養師活動,讓學生自己通過小組合作討論資料、圖書等途徑獲得的資料自主學習,利用演示文稿介紹食物中營養成分的主要作用。直觀、形象地展示人體營養,為學生的形象思維提供依據,將豐富的食物與豐富的營養之間的關系,生動地呈現在學生的視覺之中。學生對問題的解決很感興趣,成為更加主動,自主的學習者。
3、填表格,豐一天食譜(在一天的食物中,我們能獲得哪些營養?)。
使學生通過對“一天中的食物”的重新分類后發現:食物中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但沒有一種食物含有所有的營養成分,因此不能只吃一種食物。學生經歷記錄、分析、整理、歸納、總結的過程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判斷力,幫助學生建立嚴謹的科學態度,為下一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自主探究,實踐新知。
做實驗,辨營養成分(辨別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1、尋找脂肪2、尋找淀粉3、尋找蛋白質。
新課程強調從學生興趣,生活經驗和認識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為了提高和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自我學習的能力。因此創設動感探究式教學模式:討論猜想—實驗研究—互動交流—總結歸納四步驟,努力營造一個以學生為活動的主體,和諧平等互助交流的學習方式,充分感知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四)、綜合反饋,鞏固新知。
本環節提出做為營養師應該怎樣給災區人民搭配營養,使他們的身體很快恢復。他們吃食物時應注意什么?從而明白合理搭配營養,不偏食不挑食的飲食習慣。
學生通過以上學習順利通過營養師的考核,為災區人民提出營養飲食注意,并為他們設計營養食品單,使學生增添榮耀感,增強學生奉獻愛心的情懷,升華情感目標的同時鞏固并拓展理論知識的學習,提高學生科學素養。
食物中的營養。
蛋白質人體的主要成分。
脂肪。
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
糖類。
維生素。
調節身體機能。
礦物質。
水人體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
各位領導、評委大家好:
我是潁州區袁集鎮***小學教師張鑫,今天我展示的內容是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四課《蚯蚓的選擇,我的說課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學生在三、四年級的科學學習活動中,已經對生物體的基本特征進行了觀察、認識和研究,本課是在此基礎上帶領學生們進一步研究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建立起初步的動物與環境關系的認識。為后續學習打好基礎。
對于一個生物來說,周圍的環境包括生物環境和非生物環境,生物環境有動物、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環境有陽光、溫度、水、空氣,土壤等。在這節課中學生將通過兩個對比實驗,了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環境條件--黑暗潮濕,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動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
科學概念
動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
過程與方法
掌握對比實驗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自然事物是相互聯系的,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識。
:如何設計對比實驗。
: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說話。
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五年級是學生從中段進入高段的一個開始,學生通過兩年的科學學習已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如觀察、假設、簡單實驗、合作、記錄等。因而在進入高段的科學學習中在已有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層次的培訓,引導學生經歷更為完整的探究過程,比如強調實驗前后的推測、解釋要有充分的依據、進一步掌握控制變量實驗的技能、并學習設計控制變量實驗等,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思維訓練以及探究方法的培養,讓他們從事物表面興趣發展為對科學探究持久的興趣,讓他們體驗到探究中思考與發現的樂趣。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重在過程"。根據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科學課程應該具有開放性這一基本理念,針對《蚯蚓的選擇》這堂課,我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1.利用實物創設情境法。
著名教育家于漪說得好:"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教師在課的開始就要激活主體,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教學的伊始,我為學生創設猜一猜,看一看實物蚯蚓的情境,讓學生對蚯蚓這種小動物產生喜愛之情,同時點燃了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的興趣。
2.引導-探究法
"引導-探索"教學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是學著像科學家那樣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1.以探究為核心,讓學生親身經歷活動的全過程。
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教師為學生創設情境,創造科學探究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提問、猜想、設計、實驗、表達、交流的探究活動中,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使兒童初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2.發揮學生主動性,讓學生有選擇的進行開放式學習。
新課程標準把學生定位為科學學習的主體,也就是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充分體現主動性,發揮他們的能動作用。教師再次遵循"知道了也不告訴的原則"通過為學生創設情境,提供機會"逼"學生自己去猜測、驗證的方法。從而充分體驗科學探究、科學發現的過程。
3.注意合作交流
在科學探究的活動過程中,學生應該以小組為單位,加強與同組同學的交流,通過團結合作來完成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協作精神。
1.結構
情境導入--猜測--討論交流--設計實驗--實驗驗證--歸納結論--延伸探究
2.理論依據
科學教材在編寫指導思想上強調對學生的發展格外注重,表現在從對學生"學"的關注轉向對學生"人"的關注,強調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參與的過程中認識自然和社會,本課從知識目標上來說是比較淺顯的,較容易達到,但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聯系生活實際和探究技能訓練是本課的重點。
(一)聯系生活,激趣導入
1、今天我給同學們請來了一個動物朋友,想不想見見?是誰呢?教師板書。今天我們請來了蚯蚓跟我們一起上科學課。
2、大家在哪兒見到過它們?
(二)質疑猜測,引發前概念
根據大家的經驗,你能大膽地猜測一下蚯蚓喜歡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呢?(潮濕、干燥,陰暗、明亮)教師隨機板書。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是一門應用學科,它積極倡導讓學生親生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并樂于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在這些理念的指導下,我設計了《聽聽聲音》這一課。
本課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引導學生有意識的傾聽,讓學生感受到我們是生活在一個有聲的世界里,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去體會聲源與聲音的關系。通過分辨聲音的變化的活動,為未來建立有關聲音的一些科學概念打下感性的基礎。
結合教學內容及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在引導學生用心去傾聽、分辨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讓他們以關注的態度在充分感知聲音的活動中,學會對各種不同的聲音加以簡單的區分和鑒別,對聲音的大小、高低、遠近、方向加以適當地了解。通過對聲音的研究,發展學生對聲音進行探索的興趣。
在具體的教學設計方面,我作了如下的構思和嘗試: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賴于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活動”,因此在教學中必須結合科學知識的學習,創設情境,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本課的引入,我就創設了這樣的情境:我把全班分為a、b兩組,分別向左、右轉,背向而坐。請a組一學生講:“猜猜我是誰”,b組的同學在不回頭看的情況下,猜出是誰講的。然后b組一同學講,a組猜。在教師的引導下,隨著這個簡單、巧妙的活動展開,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充分的調動了起來,同時也在活動中溝通了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情感,為40分鐘的課堂教學創設了和諧的氣氛。
這節課,我設計了三個活動:傾聽和感受聲音、聽聽固體、液體、氣體發出的聲音、分辨聲音的變化。其中第二個活動就要求學生們能自主探究不同物體能發出不同的聲音,為了使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動充分得以實施。我為學生提供了多種有結構的材料,發生罐、水槽、刻度杯、筷子、鈴鐺、玻璃瓶、紙、舞板。由于活動材料準備得十分充分,從而為學生們的探究活動提供了方便。材料的多樣性符合了不同學生的要求,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開發了學生的思維。如在探究液體發聲的過程中,學生即想到了用刻度杯倒水有想到了用筷子劃水。
新《課標》提倡,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也就是說科學課應該注重學生的經歷、體驗和發現,在科學課上應該體現自主、合作和探究。本課我在引導學生用各種物體發聲的實驗過程中,并沒過分規范學生,而是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方法、順序進行實驗,并做記錄,在整個學習活動中,我將自己作為學生中的一員,與學生一起去探索、去發現,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比如知識結構)強加給學生。在這樣親歷探究的體驗性學習活動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關系是民主的、和諧的。
《標準》指出:“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作為科學課程的學習主體的小學生,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科學世界時,會產生無比激情和盎然興趣,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意愿,以開放的觀念和心態,為他們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融洽的學習環境,不能把上下課鈴聲當作教學的起點和終點,科學的探究僅僅憑課堂40分鐘是不夠的,針對這種情況,本課結束時,我給學生布置了制作“水揚琴“的實踐性家庭作業,讓在學生能在課外繼續去探索聲音的奧秘。
以上是我執教《聽聽聲音》一課后的一些想法和粗淺的反思,也許我對本課地理解還不夠深刻到位,剛才的教學種也肯定暴露出很多的問題,懇請在座的個位專家和同行多多提出寶貴意見。謝謝!
但是本堂課也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后教學中應該加強的方面)。
1、本堂課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由于本課的活動較多,探究的活動不夠深入,發現得不夠多,所以在一組學生匯報了自己的小組的發現之后,其他小組的補充比較少。
2、探究過程中材料的提供怎樣才能達到最優化,這都是今后教學中需要思考的問題。
3、學生的發言面不是很廣泛,主要原因是教師的引導不夠到位,平時訓練不夠細。
《動與靜》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七課,該課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是運動,怎樣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
(一)設計理念。
科學課主要是培養學生勤于鉆研、持之以恒、合作學習的情感態度和樹立科學的價值觀。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探究、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創造性地感受、鑒賞科學知識。
(二)設計特色。
圍繞"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的這一焦點,教師恰當運用多媒體vcd進行師生對話。
(三)教學目標。
1、探究目標:學生能利用參照物判斷某一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學生愿意對物體"運動和靜止"的問題進行探究。
(2)學生能意識到對一些物體狀態的描述是相對的。
3、知識目標:學生能舉例說明物體的位置和運動需要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位置來確定。
4、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目標:學生能利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判斷實際生活環境中物體的運動情況,解決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根據教材分析,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如何選擇參照物判斷一個物體的動與靜。
1、創設情境,激趣入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本課開始時,我就提出一個學生熟悉的問題,"我們坐在行駛的車上觀察車外的景物,會有什么發現呢?"學生聽到這個問題后,注意力馬上被吸引到課堂上,于是回憶起坐車時的體驗,"坐在車里看見地面上原來不動的房屋和樹木都往后走","實際上是車在地面上行駛"等。這時我又提問"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呢?"引起學生探究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興趣。接著我又播放多媒體vcd《汽車的運動》(動畫片)讓學生觀看,看完vcd,學生探究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興趣更濃了。
2、自主合作,討論交流。
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在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后,我讓學生默看課文中"蕩秋千"這一部分內容,并引導他們進行討論得出問題的答案:從秋千上女孩的角度來看,秋千上的男同學和她自己的位置關系沒有改變,所以她認為秋千上的男同學是靜止的;而對于地面上的女同學來講,秋千的男同學對于自己來講位置在不斷改變,所以認為秋千上的男同學是運動的。我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到課文中判斷秋千上的男同學是否是靜止的,是將秋千上的男同學和判斷者自己作比較,看兩者的位置發生變化沒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討論作出判斷一個人或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方法:說一個人或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是相對于一個參照物來說的,人或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改變了就說這個人或物體是運動的;反之,位置沒有改變就是靜止的。接著我又播放vcd《汽車的運動》,讓學生再次熟悉判斷物體動與靜的方法。
3、實踐應用,鞏固知識。
新課程理念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在知識、技能、態度、情感各個方面得到發展這才算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在學生掌握所學知識之后,我就讓學生解決實際問題。這時我播放多媒體vcd《奔跑中的狗》,讓學生判斷vcd中物體的運動情況。然后又讓學生回到課文中,分析課文中自動扶梯上、公共汽車上、旋轉餐廳里戴帽子同學的運動情況。最后讓學生分析電風扇工作時各個部分的運動情況。通過分析解決問題,發展了學生的能力。
在本課教學中,我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導思想,運用多媒體vcd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深深地感到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同時我也感到,跟采用傳統手段教學相比,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教學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得輕松。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首師大版科小學科學第五冊的《浮力》。而我說課的內容主有以下幾個方面,教學背景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
(一)教學內容分析。
《浮力》一課在課標中是處于“物質科學領域”之中的“力作用于物體會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部分。在教材中處于首師大版科學第五冊第三單元《力與生活》中的第二課,前一課為《推力和拉力》,這為《浮力》的知識和技能作鋪墊。
(二)學生情況分析。
在《推力和拉力》這課中,學生對推力、拉力、重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對使用測力計的方法也已經很好地掌握了。本節課從一個小故事開始,引導學生感受什么是浮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比較幾種物品在水中的浮沉情況,進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說明。
本節課我采用探究法、小組合作法的教學方式,提出問題后讓學生進行初步的猜測,然后進行簡單的體驗,然后再進一步做實驗,再一次體驗活動,最后得出結果,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四)技術準備。
演示材料:水管、乒乓球、水、水槽、正方體鐵塊、繩子、測力計。
(一)知識目標。
知道生活中存在著浮力;知道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能簡單測量物體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二)能力目標。
通過驗證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實驗,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細致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教學,學生初步具有對物體在水中的浮沉秘密的探究精神;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進而樹立學好科學的信心,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意思。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自主探索,實驗操作,知道所有的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難點:通過實驗分析,知道物體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本節課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第一環節故事導入,引入新知。
2、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拿出實物水管和乒乓球,將乒乓球放進水管,讓同學們親身動手取出乒乓球。如果學生不能說出教師想要的答案,則由教師引導學生加水進水管,讓乒乓球能浮在水面。
第二環節學習新知識,感受物體的浮力。
1、(1)談話:老師這里還有一些物品,它們放進水里是怎樣的呢?是浮還是沉呢?請同學們猜一猜,把大家的猜想填在表格中。
老師出示物品:空塑料瓶、正方體鐵塊、鐵釘、泡沫塑料塊、輕木塊。
(2)學生分組實驗,記錄實驗結果。
提問:同學們的猜想究竟對不對呢?讓我們一起動手做做實驗吧!請同學們一邊實驗一邊記錄實驗結果。
2、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3、提問:為什么這些物品會浮起來呢?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
小結: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了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就是水的浮力。這一環節可以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浮力,知道浮力的初步定義。
第三環節進一步實驗,探究沉在水中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
2、學生猜想。
3、談話:到底同學們的猜想對不對呢?現在,請同學們跟著老師一起來證明我們的猜想。
4、老師示范,學生跟著做:用繩子將正方體鐵塊綁著,用手感受一下它在空氣。
中的重量;然后將正方體鐵塊的一半(老師事先已在每個鐵塊的一半上標出一道線)浸入水中;最后將它完全浸入水中,但不能碰到底部。
5、請同學們說出自己的感受。
6、用測力計把正方體鐵塊吊在空中,看它在空氣中的重量是多少,把測力計的讀數記錄下來,填寫在表格中;然后將它的一半浸入水中,再將它緩慢地放入水中,直到完全浸入水中,觀察測力計的讀數有什么變化,把這兩次測力計的讀數也記錄子表格中。
7、匯報實驗結果。
9、談話:我們先來正方體鐵塊的手里情況,在實驗中,它主要受到什么力呢?(老師在黑板上分析)受到了兩個向上的力,分別是拉力和浮力,還受到一個向下的力,是重力。因為當物體不動時,受到向上的力與受到向下的力是相等的,所以浮力大小加上拉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
總結公式:浮力=重力—拉力。
10、根據公式,計算出正方體鐵塊一半與完全浸入水中時所受到的浮力。
通過這環節讓學生知道在液體中下沉的物體也會受到浮力并且學會測量、計算浮力的大小。
1、談話: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無論是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還是沉下去的物體都。
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2、聯系實際:利用水的浮力,我們能做些什么事情呢?例如行船、游泳。
3、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1、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了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就是水的浮力。
2、無論是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還是沉下去的物體都受到水的浮力。
3、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4、浮力=重力—拉力。
《不同用途的紙》是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紙》單元的第三課,教學內容包括:“觀察各種紙做的物品”、“搜集各種紙樣”、“研究不同用途的紙(吸水的性能、承受拉伸的性能、承受彎曲的性能)”三部分。
原教材的內容太多,所以要在一節課內完成只能是蜻蜓點水。為了能讓學生的探究“一英寸寬,一英里深”,我對教材進行了處理,只選擇“研究不同用途的紙”這個內容中的“紙的吸水性”這個問題來讓學生進行探究。探究的面只有“一英寸寬”,這樣在課堂上學生就有更充裕的時間進行“一英里深”的探究。
“觀察各種紙做的物品”和“搜集各種紙樣”這兩部分內容我會放在課前讓學生自主完成,而紙的承受拉伸性和承受彎曲性的探究我會放在第二課時。
下面我就從知識儲備、技能基礎、認知特點這三方面來分析一下學生的學習情況:
在本單元的第一課《紙的觀察》,學生已經接觸過多種紙,他們已經知道紙是由纖維組成的。通過比較不同的紙,學生也認識到不同紙的厚薄不同,也有學生說到不同紙的吸水性不同,這說明學生在生活中有觀察過不同紙吸水性的情況。
通過前面四個單元《植物》《動物》《我們自己》《水》的學習,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他們能觀察比較出事物較明顯的不同點。
在設計實驗方案方面,學生在《比較水的多少》一課學生已有設計實驗的經歷,并學會了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但變量控制實驗是三年級學生初次接觸,學生對實驗要控制的條件理解比較困難。
在實驗操作方面,學生在《水》單元曾經使用過滴管進行實驗,知道滴管的使用方法,但控制水滴數量方面不太熟練。
三年級的學生思維處于具體運算階段,思維上解除了自我中心性,他們會對自己的選擇作出解釋。
基于對教材的處理和三年級學生實際,我把這節課的目標定位如下:
知道紙的吸水性有強弱,不同吸水性的紙就有不同的用途。
1.通過經歷研究紙的吸水性強弱的實驗設計,初步感受變量控制實驗的研究方法和過程。
2.能用簡單器材做觀察紙的實驗。
1.感受紙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體會與人合作的重要性。
3.進一步體驗探究的樂趣。
“研究不同用途的紙”是為了讓學生了解紙的不同性能,知道人們就是利用紙的不同性能制成了不同用途的紙制品。所以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
通過經歷紙吸水性的變量控制實驗,認識紙的吸水性有強弱,知道不同吸水性的紙就有不同的用途。
而從上面對學生情況分析可知,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變量控制實驗,所以我把教學的難點設定為:
通過設計紙的吸水性強弱實驗,初步感受變量控制實驗的研究方法和過程。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所以本課教學的設計上,我是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把本課的立腳點放在變量控制實驗上。雖然觀察能力是三年級要重點培養的能力,但在前面《植物》《動物》《我們自己》《水》這些單元的學習中都有重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而變量控制實驗是學生初次接觸,在設計變量控制實驗和變量控制方面學生都存在不少問題,所以本課把立腳點放在變量控制實驗上,而不是實驗現象的觀察上。
本課先創設情境,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呈現出來,讓學生對紙吸水性的強弱進行猜測,接著讓學生帶著猜測設計并動手做變量控制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測。有了實驗的經歷后,再組織學生交流變量控制實驗是如何做的,有什么實驗發現。最后讓學生根據不同紙的吸水性特點思考紙的不同用途,讓學生知道人們就是利用紙的不同性能制成了不同用途的紙制品。
為了更好的達成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我把教學過程分為四個環節:
環節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環節二,實驗探究;環節三,交流研討;環節四,應用、拓展。
在課的開始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剛才老師在準備上課時,不小心把紅墨水灑到書皮上了,現在我這里有四張紙,分別是宣紙、打印紙、牛皮紙、報紙,能用哪張把書皮上的紅墨水擦干凈?學生說到宣紙、報紙能把墨水擦干,因為學生曾試過把水倒灑在報紙上,發現報紙能吸水。通過這個情境能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呈現出來,學生在選擇用什么紙擦水的過程其實就是對紙吸水性強弱問題的考慮,那宣紙、打印紙、牛皮紙、報紙吸水性強弱的順序是怎樣,學生就提出不同的看法,為了要驗證猜想就要進行實驗探究。
實驗探究是這課的教學重點。怎樣比較紙的吸水性,學生能想出多種方法(滴、插、擠),但學生提出每種實驗方法都存在著問題,在試教中發現對每一種方法變量的控制都進行討論,需要較長的時間,導致后面的交流研討環節草草收尾。而實驗方法的多樣性學生已在《比較水的多少》這課有訓練過,所以本課對實驗方法的多樣性就不展開討論。而是在學生提出多種實驗方法后,就讓全班集中討論“滴”這種方法,這樣的設計能節省一些時間,使后面的交流研討有更充裕的時間,并能把學生的關注點集中起來,使思維碰撞出火花。若學生能理解好“滴”這種方法中哪些變量需要控制,怎樣控制,那對于其他實驗方法中的變量控制,學生一樣能掌握。
從學生對“滴”這種實驗設計方案的設計中可以發現他們沒有注意到實驗的相同條件或只注意到其中的一個相同條件,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實驗的相同條件,先讓學生討論他們熟悉的賽跑規則,讓學生對比賽的公平性有所理解,再遷移到本課的吸水性比賽,通過賽跑規則能啟發學生關注到吸水性實驗的相同條件。
當小組討論好實驗的相同條件后,之前的教學設計是先讓各組學生進行交流,在明確了實驗要控制哪些變量、如何控制后,再讓學生動手實驗。但發現三年級學生在討論變量控制實驗時精神已經開始分散,學生很想馬上動手實驗而不是進行變量控制的討論,于是整個課堂就變成老師和幾個學生的互動,這樣就達成不了預期的教學目標。與其讓學生按部就班地機械學習,不如多留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學習,哪怕有時有些嘗試可能是錯誤的,但也能通過學生之間相互質疑、相互補充使之完善。所以我調整了教學環節的順序,在小組討論了“滴”的實驗有哪些規則后,沒有進行全班的交流直接讓學生進行實驗,這樣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在學生有了實驗體驗后再進行變量控制的分析,學生對變量控制實驗就有更多的認識。
學生實驗后,我讓其中一組的學生上來演示他們的實驗過程,由于全班都是做同一實驗,但實驗的操作并不相同,下面的同學就立刻發現實驗操作的問題,提出滴水的時候沒有同時滴,沒有滴同樣多的水。學生在相互的交流中說出自己的看法,在熱烈的討論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思維水平得到快速提高。通過質疑和研討就把實驗的操作要點理清:同時滴、同一高度滴、滴同樣多的水,這其實就是變量控制實驗中要控制的變量。最后我順勢總結變量控制實驗的要點,就是一個條件改變,其他條件保持不變,讓學生對變量控制實驗有更深的認識。通過暴露錯誤操作——同學相互質疑——老師總結要點的三點策略,輕松突破教學難點。
課的最后我讓學生根據宣紙和牛皮紙吸水性的特點,思考它們的用途,這是對本課知識的應用。同時也提出一個新問題:那如果要用紙做一個袋子,要想提起盡量多的東西,你會選擇哪一張紙呢?自然引出了下一節課的學習內容——研究紙的承受彎曲性和承受拉伸性。
遵循“清晰、突出重點”的原則,本課的教學板書設計如下:
紙的吸水性。
宣紙報紙打印紙牛皮紙。
滴水:同時同高同水量紙同大小。
吸水性:強弱。
用途:寫毛筆字...防水...
本課通過引導學生研究身邊十分熟悉的鐵制品生銹現象來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探究鐵釘生銹的原因,并制定防銹的種種措施。學習的重點是能夠制定“影響鐵釘生銹因素”的實驗方案,教材安排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意在啟發小組經歷“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設計實驗、搜集信息、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的全過程,讓孩子們“真刀真槍”地搞科學,提高他們的科學探究水平。
鐵生銹是十分常見的現象,學生們非常熟悉,可能沒有考慮過鐵銹是否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本課將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確定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這需要學生收集足夠的證據,而探索活動將成為學生收集證據的'過程。
觀察鐵生銹的過程也是很有意義的活動,學生將自己設計對比實驗的研究計劃,并在課外進行對比實驗,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這個過程把課內和課外的學習有機地融合了起來。
(一)科學概念:。
1.鐵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
2.鐵生銹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實驗獲得證據,確定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
2.通過對比實驗,探究鐵生銹的原因。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懂得確定一種物質是否是新物質需要有足夠的證據,培養證據意識。
2.愿意與同學合作交流,體驗合作與分享的快樂,進一步培養學生探究能力以及愛護、保護環境的情感態度。
重點:認識鐵銹是不同于鐵的物質,了解形成原因。
難點:能設計完整實驗論證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堅持觀察記錄。
教學準備教具學具說明與提醒。
相關圖片、課件資料、鐵片、鐵銹、簡單電路、磁鐵、榔頭等盡可能找到純的鐵銹。
創設情境觀察鐵銹指導探究課堂總結。
導入新課和鐵形成對比認識(探索鐵生銹的原因)拓展延伸。
基礎設計個性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課件出示物體生銹的圖片)觀察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
2.鐵生銹的現象你在生活中見過嗎?(請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鐵制物品生銹的事實)。
3.看來生活中鐵生銹的現象還真多。鐵生銹了,才有鐵銹。鐵銹是新物質嗎?(學生猜測,并能說說理由)。
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鐵生銹了》(板書課題)。
二、觀察鐵銹,和鐵形成對比認識。
1.鐵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嗎?如果鐵和鐵銹是不同一種物質,那就說明這是一種——化學變化,如果鐵和鐵銹是同一種物質,就說明這是一種——物理變化??磥?,要想弄清楚鐵生銹到底是什么變化,還得先弄清楚鐵和鐵銹是不是同一種物質。
2.師出示新鐵釘和鐵銹,提問:對它們可以從哪些方面展開研究?(顏色、手感、亮度、松軟、導電性……)。
3.教師提供材料(自制電路檢測器、榔頭、磁鐵、鐵、鐵銹等),要求學生觀察鐵銹,尋找證據,并做好記錄。
安全提示:如果你的身體有傷口,請不要接觸到鐵銹。
(課件出示)鐵盒鐵銹比較記錄表。
顏色光澤空隙手感敲擊導電磁鐵。
……。
鐵
鐵銹。
4.交流匯報:
(1)請一組學生匯報,其他組補充。(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出示相應知識點)。
師演示鐵與鐵銹的導電性、吸鐵性。(鐵能導電,能被磁鐵吸引;鐵銹不能導電,不能被磁鐵吸引)。
(2)小結。
同學們通過實驗,找到了許多鐵與鐵銹的不同點,現在你能判斷鐵與鐵銹是同一種物質嗎?鐵變成鐵銹是什么變化呢?(板書:化學變化)。
三、指導探究,探索鐵生銹的原因。
1.過渡:
同學們通過觀察、實驗驗證了自己的假設,用證據支持了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的假設,那么鐵為什么會生銹呢?鐵的生銹與什么因素有關?(水、空氣)。
3.交流。說說方案,相互質疑,不斷完善實驗方案。
(課件出示)要點:
兩枚鐵釘要一樣新。
一枚鐵釘完全隔絕空氣(如放入菜油中),另一枚鐵釘暴露在空氣中。
每天觀察一次,并做好記錄。
4.小結。
根據我們設計的方案,進行實驗。過一段時間,我們來分享研究成果。
四、課堂總結,拓展延伸。
1.(課件出示相關資料)了解鐵生銹的危害: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全世界每年因金屬腐蝕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達7000億美元,是地震、水災、臺風等自然災害造成損失的總和的6倍。鋼鐵生銹是鐵的致命弱點,鋼鐵因腐蝕而報廢的數量約占鋼鐵當年產量的25%—30%,造成了資源的巨大浪費。
你們說我們該這么做呢?(防止鐵生銹)。
2.引導學生探究防止鐵生銹的方法,為下節課準備。
今天我要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數學第五冊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我的說課包括說教材,說教學目標,說重點難點,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五大板塊。下面我來詳細的說一說各個板塊:
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是蘇教版第五冊第七單元乘法部分的第二課時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乘法。教材安排主要是呈現一個與體育運動有關的生活情景,提供數學信息,讓學生經歷探索三位數乘一位數算法的情境。理解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算理,并掌握計算方法。產生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思考和解題的策略。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乘法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于學生已經掌握了二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而三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與之基本相同,所以,本單元教材的設計思路是:關注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為學生提供熟悉的情境和事物,讓學生在運用已有的知識自主學習和與同伴的交流過程中學習新的計算方法。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決策略。因此,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及本課的知識特點。
1、經歷探索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過程,掌握計算方法,并能正確進行計算。
2、在探索算法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自主探索的意識,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習的信心。
教學重點:引領學生探索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
教學難點:三位數乘一位數筆算過程中需連續進位的問題。
根據教材及學生的特點,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學、遷移和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遵循生活性、知識性相結合的教學原則,在教學中采取有扶有放的教學方式,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雙主”活動體系,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為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真正做到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依據新的課程標準,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在具體的情景中經歷發現問題,理解問題和初步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的成功,學習的快樂。
2、在獨立思考、進行個性化學習的基礎上,開展自主探究活動,通過比較、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學習方法。
3、通過靈活,有趣的練習,鞏固計算方法,提高計算技能。
4、聯系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數學的應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年級學生的思維仍處于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但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比較、綜合的意識。在興趣濃厚的狀態下,學生有較強的自信心和強烈的表現欲望。根據此特點,我想通過四個環節來完成本課時的教學。
一、基本練習:復習所學兩位數乘一位數筆算方法,為學生向三位數乘一位數筆算的遷移做好準備。
二、激情導入、自主探究、體會領悟。
1、談話: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問題,只要我們多觀察,多留心,就能發現許多關于數學的知識。(出示主題圖)。
2、學習例題。
3、學習“試一試”
三、鞏固應用,深化發展新的學習成果的強化,主要是通過練習實現的,但練習不等于機械地作出某一種重復的反映,練習應該是有意義的,富有成效的,并且能讓學生感到有樂趣的。在練習的設計中,我考慮到三年級兒童的認知特點,注重了形式多樣性、內容趣味性。主要安排以下練習:(1)基本性計算練習。(2)應用知識練習。(3)思維拓展練習。在練習中分別運用了“啄木鳥診所”“口算接龍”、“我當售票員”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吸引學生的練習熱情.給學生的思維留下了較大的空間,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掌握重點,這樣,既能強化已學的知識,又可以培養應用的技能,更給了學生一個思維拓展的空間。
四、總結提高,質疑反思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想提醒同學們什么?這部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僅起到點撥啟發的作用。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讓學生感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傊?,這節課的設計,我嘗試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力圖營造一種積極愉快而又富有智慧的教學環境,更好地將學生的情感與認知,感受與理解,學生的主體與教師的主導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通過教學促進學生數學智能整體而和諧地發展。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這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單元的第1課時。
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四個方面對這一課作一個簡略的分析。
一、首先對教材的分析。
本課是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教材共2頁,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研究…,這一活動是要求學生根據材料來自行設計實驗、檢驗推測。教科書設置了幾個連續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實驗后,進行思考與討論,并進行科學的推測。第三部分…本課的教學為后續學習…打好基礎。
課程標準提出:要加強探究式學習和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結合對教材研究,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通過對…實驗操作活動,學生初步認識……,明白……。
(2)在對…的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親歷…會…,掌握…。
(3)在探究活動中,能積極提問、思考、闡述依據;樂于合作交流,養成細致的觀察習慣和態度,培養…意識。
本課的主要科學詞匯有:數據測量、對比實驗、…。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將本課的重點確定為:通過…等活動,理解…,
由于…,我將難點定為: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
二、對學情的分析。
五年級學生通過2年多的科學課學習,求知欲和參與科學活動的愿望明顯增強。他們已具有了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思維已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但仍然需要直觀形象作支撐。他們已經初步掌握了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技能,學會了自己收集資料和進行課堂記錄的習慣,大部分學生已會進行仔細的、持續的觀察,學生在實驗前已具備了提出假設,然后設計實驗計劃,最后進行實驗驗證的探究能力。但學生常常急于動手,過多地沉溺于動手的快樂中,而缺少理性思維,教學中教師要留足時間給學生思考,要強調實驗前的推測、解釋要有充分的依據,并認識到重復實驗的意義。
五年級學生對于…是有一定認識的,生活中…,他們能夠…;但缺乏系統的知識建構,還不能準確地說清楚…,大多數同學沒有深入地研究、思考過…因此,以…活動為載體,引領學生在…中理解本課知識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實驗的方法,學生已接觸過,有一定的了解。但學生的思維還缺乏嚴謹性,知識遷移的水平也有較大的差距,因此學生設計對比實驗,尤其對于實驗的細節還是有一定困難,進一步掌握控制變量實驗的技能等都需要老師的指導。他們還將學習用圖畫、文字等方式記錄觀察現象,用表格處理數據。
三、說教法與學法。
科學課堂好比引導學生過河,教學中必須運用好恰當的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過河"的下腳石,但又不能越過這個度,教師只著重從內容、方法上作啟發式點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根據《新課程標準》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我從生活中已有的感性認識出發,適當創設一些教學情景,主要采用"引導-探究"的教學方法,同時綜合運用討論法、實驗觀察法,并結合多媒體來組織課堂教學。
與教法相適應,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落實科學教學的開放性,本課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讓學生分組實驗,小組合作交流,思維互補,在課堂上"授以魚",更"授之以漁".本課我會特別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教給學生觀察、推測、探究、驗證的科學學習方法。重點培養學生善于動手、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科學學習習慣。
為簡約課堂教學,以平常心上好常態課,()落實科學作業進課堂,我會靈活運用省教研室與省教材中心合編的作業本。里面的活動記錄作為課堂探究記錄表使用,并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適當調整;里面的課堂練習作為教師和學生了解自己達到教學要求程度的練習題。
四、說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本課在啟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讓學生經歷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探究過程。本課我主要通過四個環節來展開:
1、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2、提出問題、探究新知;
3、設計實驗、深入探究;
4、拓展延伸、深化認識。這四個環節的時間比預設為3、10、17、5分鐘。具體闡述如下:
第一個環節是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著名教育家于漪說得好:"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教學開始,我出示…,并提問:
當學生還在回味…帶來的視覺上的沖擊時,我抓住這個機會讓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作出自己的猜測。
然后,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使他們真正參與到科學探究中,訓練孩子們的思維能力,了解學生的前概念水平。
在此引出今天的新課,并板書課題。
第二個環節是提出問題、探究新知…。
這一環節,我一步步引導學生思考。
1、觀察……。
2、小組合作記錄討論……。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在學生在……過程中,發現問題,并作出自己的推測。為下面的探究活動作鋪墊,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真相的欲望)。
第三個環節是設計實驗、深入探究…。
這是本課教學的中心環節,也是突破重難點的重要環節。關鍵就在與設計好實驗,控制住變量,在學生掌握大量事實資料后,通過交流比較分析,抽象歸納形成新概念。
(1)小組匯報并確定實驗方案(要求學生說出方案設計的理由)。
(2)師指導:
(3)學生分組實驗,教師進行巡視和指導,親身介入并認真觀察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隨時掌握他們在活動中所取得的進展、面臨的困難和出現的問題。對活動的狀況及時作出判斷,并決定應當采取的指導策略。
實驗結束后,匯報實驗現象,我在課件上展示實驗結果,然后引導學生交流:先讓學生說說他們自己的發現和總結出來的結論。在他們原有的結論上加以指導和糾正。
這樣對不同實驗方法的思考與比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4)師生小結:
1、小組再實驗觀察、記錄現象。
2、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討論。
3、歸納整理,對教學效果及時進行反饋,了解學生的探究情況。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在讓學生在動手之前先動腦,動手之后也動腦,給他們充分的思考空間和探索空間,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概括能力。鞏固學生知識;提高探究能力,體會反復實驗的重要意義。)。
課到此時,進入第四個環節:拓展延伸、深化認識。
"學以致用",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希望學生在掌握知識后把它轉化為技能,去解決新的問題。多媒體展示幾個常見而沒有認真觀察過的現象,學生解釋。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在:進一步促使學生對大千世界的熱愛和精細觀察,活躍課堂氣氛,培養激發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課外探究活動,使學生養成課外堅持探究的好習慣)。
最后2分鐘讓學生完成課堂練習,教師巡回面批,對教學進行評價。
為集中學生注意力,突出教學重點,本課我設計了動態的圖文式板書,直觀的圖畫,簡潔的文字,結合課件展示,使學生一目了然地看清知識結構,形成完整的認知體系,加深對新概念的構建和理解。
總的來說,我這節課,突出了以下幾點:
1、體現科學要以探究為核心,在課堂上,我充分讓學生……;
2、注重材料的結構性。在某種程度上說,科學課堂的有效性,往往被材料所控制,在我的教學中,這些教學材料在適當的時候分階段地呈現或分發給學生,教師注意做好材料在實驗前的保密工作。在學生實驗完成后,準備反饋交流前及時提醒學生整理回收材料,完善科學記錄單,使學生養成一心一意地傾聽的習慣。
3、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還注重評價機制的運用,本課我在教師觀察、與學生談話、指導學生實驗及報告單填寫等過程中,了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并運用激勵性語言給予適當的鼓勵,倡導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小學科學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光》第3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理念、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四個部分進行說課。
在本課內容之前學生探究了光和影的關系,建立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在這一基礎上再研究光是怎樣傳播的。我認為編者的意圖是讓學生鞏固光和影子的科學關系,又為后續學光在傳播途中碰到障礙物會怎樣的研究打下基礎,使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探究精神得到全面的發展。
這一課的內容分二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光是怎樣照到物體上的”;第二部分是“驗證光的傳播路線”。
五年級學生的已經有一定的科學素養,同時對實驗課興趣非常濃厚。但是在思維上,邏輯性、嚴謹性不強,考慮問題不周全,實驗操作,對學生而言都是很好的鍛煉。本節課無論是實驗設計還是實證光是直線傳播的探究活動,強調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親身經歷、發現、探究、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發展學生對科學的理解力,思維力及多方面的素養。
根據“科學課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的課程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
我將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光是直線傳播的。
2、過程與方法:有依據地推測光的傳播路徑;設計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實驗;利用光的傳播規律解釋為什么會有影子。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愛思考的習慣,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知道推測要有依據;在實驗中能認真觀察、勤于思考,根據實驗結果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推理。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通過實驗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
難點:尋找假設的依據說明光是直線傳播的。
教具準備:手電筒、3張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長方形卡紙、屏、空心管和直管。
教師演示的圖片和課件。
有人將科學比喻為引導學生過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運用好的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過河”的下腳石,但又不能越過這個度,教師只作啟發式點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根據《新課程標準》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及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法確定如下:
從學的方面來說,本課主要采用(觀察法、探究實驗法、小組合作、自主探究法等)多種學習方法,指導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對光傳播的現象進行有意識的初步認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能獨立進行探究實驗,能充分發揮手、腦、眼的功能,從而獲取新知識,培養技能技巧。從小組合作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究意識,使他們樂于交流,并善于發表自己的意見。
我的教學設計是以“探究、開放、自主、合作”為基本指導思想的。下面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的說明。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活動一。
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光照的現象(出示圖片及課件)。
清晨,太陽出來,房間灑滿了陽光;黑夜,打開手電筒,燈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在觀察中提出問題。這些光是怎樣到達被光照的物體上的?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猜測,激發學生利用實驗獲得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
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引入,使學生的思維產生強烈的碰撞,這一錘就敲到了學生的心坎上,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可以很快使學生積極思維,進入科學探究的活動中來,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二)組織探究,得出結論。(重點)需修改。
活動二。
出示有結構的材料,組織學生討論實驗的方法,猜測實驗的結果。因為教科書上學生操作的驗證實驗,器材簡單,操作容易,可以放手讓學生自行合作制定實驗方法和步驟,自行操作,但要求實事求是的記錄實驗結果,在圖中的卡紙上直接用箭頭標出光前進的路線。在過程與方法中推測依據很重要。通過實驗得出小孔在一條直線上,手電筒的光就能到達最后的屏上,形成小斑點。否則就不會有此結果。
在這一環節的活動中,先讓學生自主合作、大膽猜測光的傳播是否沿著直線的方式進行的問題產生認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驗證的需求。這時,教師讓學生進行驗證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時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在這個環節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學、有效的。小組活動中,同學們在小組長的安排下,有的到實驗材料區去選取實驗所需的材料,有的.負責記錄,有不同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后小組長把全組的意見整理、匯報,得出了“光是直線傳播”這一結論。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充分的體現新課程自主探究的精神。
(三)擴展探究,培養熱情。
接著激發學生用其他的方法也來驗證光的傳播路線,可以是直管和彎管的對比觀察,直管眼睛就能看到另一頭的光,彎管就不能,進一步證明光是直線傳播的。同時提醒學生不要用眼睛只對很亮的光源。還要給學生留個思考的空間,說說還有哪些方法驗證光的直線傳播。再利用光是直線傳播的理論解釋影子總是在光的背面的道理。為了更有效知識延伸,還可以用課件圖片出示,光的傳播速度以太陽為例,進一步擴展了學生的探究活動,使學生所形成的概念得以鞏固。令科學知識從書本走向實踐,由課堂走向社會。
(四)、板書設計。
為了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我用簡潔明了的詞語進行板書,概況了本節課的主要內容,讓學生一目了然,讓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kouhaodaquan/58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