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提煉出作品的核心思想和價值觀,加深對作品的領悟和理解。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幾篇經典讀后感,歡迎大家欣賞和參考。
這段時間在讀于永正老師的《我怎樣教語文》這本書,時至今日,已經讀完。在這本書的開篇,于老師就說:“人生要留痕?!?/p>
我們看到他執著地寫,“作家夢”讓他一直筆耕不輟,用他的話來說“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弊约簩懡虒W隨筆,寫教學反思,寫“下水文”,指導學生寫作,并且隨時隨地他都能發現寫作的素材,并且很好的利用,引導學生寫作。他經常開玩地說:“寫,讓我變成了一條獵狗,睜大眼睛看世界,張開鼻孔嗅四周,豎起耳朵聽動靜。干什么呀?搜尋生活中的真、善、美!”
我們看到他執著于讀,他教的每一篇課文,在備課時讀到自己滿意為止,課堂上,他讓每一個孩子讀好每一篇文章,讀出人物的年齡,說話的語氣,此時的心情,甚至讀好標點符號。他自己大量閱讀,堅持閱讀,并引導學生讀課外書,做讀書摘錄。
他留給我們的還有他對教育的執著。五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他把自己教成了一個孩子。他時時告誡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曾經是孩子。于是他從“孩子”的視覺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以他的課上得很有意思,他的課堂就是孩子們所喜歡的課堂。他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他這位老師就是孩子們最喜歡的老師。
這一切執著都源于一個字“愛”:他愛教育事業,愛語文,愛孩子!他給我們留下了的這個大大的“愛”字,時刻激勵著無數的小語人。
讀于老師的這本《我怎樣教語文》,給我留下了更多的思考,讓我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一、腳踏實地地做。
于老師說:“好文章是做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笔茄?,人生的這篇“大文章”更是做出來。這樣的做是細節的展現,小事的積累。對于我們的語文教學,我們要腳踏實地做,不得有半點馬虎。因為幾十雙求知若渴的眼睛在等待著你,他們的時間比金子還寶貴,因為“一日難再晨”。對于課堂,我們不能有半點虛假,要讓孩子明亮的眼眸里看到真善美。對于備課,不能有經驗主義,經歷的不同、年齡的不同、知識積累的不同,對相同的文本會也有不同的理解,深層次的理解。
二、簡簡單單地教。
看于老師的課堂,簡單到倆字“讀寫”,把書讀好,把字寫好,把文做好就行了。我們平時總想著自己的課堂上有“亮點”。于老師談到語文教學的“亮點”在哪里時,他說,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教學就得讀?!睆執锶粝壬f:“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笨磥砣鄙倭恕白x”,對一篇文章的學習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了。張田若先生說:“評價一節課成功與否,首先看全班學生是否把課文讀熟了?!弊x不僅指學生朗讀聲情并茂,更提現在老師的引導上。很多時候,很多老師都做不到這一點,當然包括我自己??偸怯X得光“讀”怎能出彩?殊不知,“讀”是需要真功夫的,是需要充足時間的,是需要真正“以生為本”的。
其次語文教學的亮點在關鍵的詞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讀里。在我們的課本里,選入的大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關鍵的詞句需要理解,咀嚼,體會,品讀,然后再把理解和感受帶進課文,通過朗讀表達出來。這就是品讀了。好多時候,這些關鍵的詞句就是文章的點,抓住了這個“點”就能牽一發而動全身。
語文教學的亮點在寫字上。課標中明確規定,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上安排10分鐘寫字,在老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天天練習。但是,我們實際的課堂上總是打折扣dd給不足10分鐘,老師指導不精細,因為老師們總怕孩子不懂,講呀,講呀,就沒有時間了,自己去寫吧,課下的寫就像是無線的風箏了。
于老師說,總之,語文教學的亮點在“語文”里,再說具體一點,是在“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里。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不正是語文所應該教和學的內容嗎?這也是語文教學的“保底工程”呀!所以亮點就是基本保底的部分。
不要光想著出彩,有亮點,做到了讀寫就是亮點,課堂就出彩了。這“會家不難,可難家不會”呀!為什么不會?因為我們沒有下到于老師讀和寫的功夫,功到自然成。在平時的備課中,我們能把課文讀到幾十遍嗎?沒有。能把要書寫的,板書的內容練習規范嗎?沒有。有于老師這樣簡單的心態嗎?沒有。要想語文課堂教學有亮點,老師必須在鉆研教材上下功夫。特級教師李夢鈐說過:“這法兒那法兒,鉆研不好教材就沒法兒?!卑呀滩淖x通,讀透,讀懂,讀出味道,亮點就有了。所以,我們也要放平花里胡哨的心態,簡簡單單教課。
三、堅持不懈地思。
于老師說:“我多年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寫反思。多則長寫,少則短寫,不可不寫?!狈此嫉倪^程是又一次對自己教學的梳理,是對自己課堂得失的總結,是對自己專業化成長的提升。但是我們在上完課后,很多時候有思沒寫,或者是上過不思。希望以后自己也能用筆記錄下思考。
輕輕合上這本書,于老師的話又在耳邊回蕩“人生留痕”。也希望自己的人生留痕!
一年的班主任工作讓我收獲了很多,更讓我在實踐中明白,做事要打出提前量的重要性,暑假不僅讓我有了放松調整的時間,也給了我充電學習、為下學期工作打出提前量的機會,假期中我認真閱讀了《于永正:我怎樣教語文》一書,可以一邊讀,一邊琢磨,好不愜意!本書從語文教育,應該為學生留下什么;教語文,其實很簡單;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里;關于作文教學四個方面,闡述了于永正老師獨特的見解,真是為我們年輕教師指出了一條語文教學的明路。
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看了這本書后,我才明白對語文教學存在誤區,如果一味的緊抓成績不放,課后運用習題查漏補缺,教師累,學生更是辛苦。于老師指出:“語文能力哪兒來的?是在大量的讀、寫實踐中形成,不是教出來的?!弊寣W生大量的讀和寫,才是語文教育的根。
語文教的不是課文而是語文,要把校內外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用于閱讀和寫作。我現在認識到了這一點,就會及時改正和補救。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我會從“少做題,多讀書”為出發點,縮減寫生字等機械性作業,把空出來的時間用于閱讀。以學校的學年必讀書目和選讀書目書單為目錄,積極鼓勵孩子們閱讀。
在之前和家長的溝通中,發現部分孩子不喜歡閱讀,問我該怎么辦?這個問題也讓我一籌莫展,但在書中我也找到了答案。
于老師鮮明地指出:強迫他讀!當然背后還有許多工作要跟上。后面的工作包括:第一,要求人人做讀書筆記,以摘抄為主,定期檢查。第二,要及時表揚讀書好的。第三,要讓學生嘗到讀書的甜頭和樂趣。第四,老師為學生做出表率。針對本班情況,下學期讀書安排如下:
1、每天增加20分鐘左右的閱讀作業。
2、每天的閱讀作業都會留些與文章相關的問題,需要學生作答。
3、充實班級讀書角。
4、每周舉行一次讀書交流會。
5、設置讀書金星學生。
6、家長、老師、學生三方周評比金星學生。
7、為孩子營造我愛讀書的環境,積極動員老師家長參與進來,以身作則!
希望下學期通過各個方面的'努力,學生能真正喜歡上閱讀,暢游書海,收獲知識與快樂!好習慣的養成好比在銀行里儲蓄,孩子可以終生享受它的“利息”,感受到文字的美麗和生命力。
一轉眼孩子們已經是二年級的學生了,寫作也開始慢慢的走進了他們的語文學習的范疇,但回想孩子們一年級的看圖寫話,部分孩子總有畏難情緒,很多時候不知該寫些什么。學生握著筆,緊鎖眉頭,絞盡腦汁想著,寫出的話還是容易出現不知所云或者是流水賬等問題。寫作的指導也成為了語文教學中壓在我心中的一塊大石頭,但通過這本書讓我明白,作文教學也是有方法可循的,只要肯花心思,是有出路可走的。
于老師認為什么都能和作文教學聯系起來,一盆盛開的鮮花、電動玩具狗、扔在地上的面包……入情入境,學生的語言隨之豐富。處處留心皆學問。處處留心也皆“文章”。
如何讓學生喜歡作文?于老師是這樣說的,學生喜歡他的作文課。主要有兩點原因:首先,他喜歡作文。因為于老師對作文的情有獨鐘,經常動筆寫,動腦想,用心感悟,因此在指導學生作文時,就更得心應手。第二,于老師從讀初中就養成了動筆的習慣,因而也就養成了觀察、思考的習慣。老師發現得多,為學生提供的素材多;老師思路開闊,學生的思路就會開闊。在此基礎上,于老師還很重視作文批改和作文評講,批改的過程發現學生作文的閃光點。
為了能使作文有效提升,于老師也竭力提倡寫“下水文”,讓學生了解作文的難易,怎樣寫才能好。寫植物,方法很多,如比喻、擬人、對比等??菰锏膬热莩尸F在面前,難以內化為自己的血肉。理科生出身的我,聽到下水文其實也有畏難情緒,對于寫作我一直玩笑的說,只能寫說明文。對自己不是很有自信,但是看了于老師的書,我有了勇氣,我想給孩子最好的,我就需要不斷努力,不斷提高,和孩子們一起成長,現在我想說:“下水文,水不管多深,我想試試?!?/p>
記得剛開始上公開課的時候,劉校長給我評課最先說的一點一定是你太嚴肅了,上課的時候要對孩子多笑笑,這可一度難倒了我,朋友們對我最多的評價就是理性,可能就是理性這兩個字,讓我的表情缺多了分淡然少了分微笑,但是一年的時間,我要感謝孩子們,孩子們用他們最純的愛和最燦爛的笑臉深深地打動了我,現在的我會因為孩子們的小天真被逗得哈哈大笑,也會因為孩子淘氣被惹的淚流不止,微笑也漸漸的走進了我們的課堂,我們的生活,現在的課堂上我們的笑聲越來越多,孩子的思路也越來越開闊。
于老師崇尚“微笑教學”,認為這是教學的最佳境界。正是那燦爛的笑容,還能在古稀之年成為“孩子王”。面對學生的犯錯,拉下臉,提高嗓門,還是以批評為主,笑容早已埋藏在烏云中。學生耷拉著腦袋,心靈之門早已關閉,再多的言語也是徒然。
教師的微笑需要什么做支撐?于老師提出了以下幾個方面:寬容的品格、善良心地、豁達的氣度、開朗的性格、豐厚的知識、寬廣的胸懷和詼諧的談吐。于老師的答案也讓我非常信服。
對孩子來說,批評本是壓抑的一件事兒,不茍言笑的老師往往拉長了臉進行“狂轟亂炸”。挨批后對老師產生了距離,如何能夠進一步教育呢?微笑面對,問題也就引刃而解,它展示了教師的美德,是知識和能力的結晶。寬容對待學生,他們才會由衷喜歡上老師,學科成績的提高更是在情理之中。
“是固教然后知困,學然后知不足也?!睂τ谖叶?,要學習的太多。有人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我們應該有一桶水”,漸漸我們明白如果一桶水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身為教師的我們要有長流水。相信在以后的教學生涯中,我還會不斷的讀書,不斷的讀各種類型的書,充實我的教學,我的人生。
這本書的第一遍我已經讀完了,那感覺就像一個走在沙漠里的人發現了綠洲,發現了水源,我咕嚕咕嚕的喝了一大碗水,可是還沒有解渴,這本書的營養我還需要慢慢的汲取,我相信我還會讀第二遍,第三遍,相信每讀一遍都會收獲滿滿。
這節課學的是王魯彥的名篇《我愛故鄉的楊梅》。課文寫得清麗細膩,小榮讀得活脫傳神。其他同學一邊看書一邊聽,人人神情專注,個個沉浸在詩情畫意之中。
“細雨如絲,一棵棵楊梅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甘露……端午節過后,楊梅樹上掛滿了果實。楊梅的形狀、顏色和滋味,都非常惹人喜愛……沒熟透的楊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愛吃……”
課文中的文字變成了有聲有色有韻有味的語言,從小榮那清亮甜美的.嗓子里發出。同學們仿佛被帶進了靜謐的果園。
“小建最投入?!毙s讀完了,我掃視了一下全班同學,一字一頓、一本正經地說,“他在邊看邊聽的過程中,使勁地咽過兩次口水?!?/p>
學生們先是一怔,但很快就回過味來,發出一陣咯咯的笑聲。
“課文中描寫的事物,肯定在他的腦海里變成了一幅幅鮮明生動的畫面。我斷定,他仿佛看到了那紅得幾乎發黑的楊梅,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又酸又甜的楊梅果的情景,仿佛看到了那誘人的楊梅果正搖搖擺擺地朝他走著,于是才不由地流出了‘哈拉子’……”
一陣更響的笑聲過后,我鄭重其事地接著說:“如果讀文章能像小建這樣,在腦子里‘過電影’,把文字‘還原’成畫面,那就不僅證明你讀進去了,而且證明你讀懂了。老實說,剛才我都淌口水了,只不過沒讓大家發現罷了?!?/p>
學生們又笑。
下課,聽課的老師說我很幽默。并說,我把一個重要的讀書方法――邊讀邊想象情節,即把抽象的文字“還原”為生動的畫面――通過風趣的語言講出來了,學生不但理解了,而且肯定終生不忘是。
我以為,這不是溢美之詞。
二
讀師范時,教我們數學的程老師就善于把深奧的道理用幽默的方式表達出來。
記得剛學函數時,程老師說:“函數呀,其實連三歲的娃娃都懂。你們注意沒有?三歲的小孩過馬路時都知道向左右看看。當他發現左方來了一輛汽車,他對不會作出這樣的判斷:什么時候我和汽車正好在馬路當中相碰,什么時候我才邁開雙腳。――這就是一個函數問題。三歲的小孩都明白的問題,對于十七八歲的你們來說,就更是不成問題的問題了?!?/p>
一陣輕松的笑聲過后,函數的學習的確人人感到容易。
一次,一位上中學的學生向我討教如何寫。
[1][2]。
于永正老師是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教育部“跨世紀名師工程”向全國推出的首位名師。于老師自1962年從事小學教育工作以來,主要教的是小學語文。他對小學語文教學情有獨鐘,說“癡迷”,也不為過。于老師的導師張慶先生把他的語文教學概括為“五重”一一重情趣,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習慣。
本學期我在工作之余讀了于永正老師的《于永正,我怎樣教語文》這本書,讀下來,對于老師的語文教學觀點,很有感觸。讀于老師的《于永正,我怎樣教語文》這本書,感受最深的是不同于其他教學著作,他的文字真實,于平凡中見真知,正如于老師自己在書的序中寫道的:我的文章不是在書齋中寫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我寫的,都是我的故事,我的經驗、體會和感受。
于老師的這本書每一章都讓我學到了很多語文教學的知識技能。本書分為四輯來寫第一輯、語文教育,應該給學生留下什么;第二輯、教語文,其實很簡單;第三輯、語文課堂教學的“兩點”在哪里;第四輯、關于作文教學。在本書的開始于老師還寫了“人生留痕——寫在前面的話”寫的是于老師的教書經歷和寫作經歷。
每一輯都結合了于老師自己在實踐中的故事、感想,以及他在觀、聽青年教師課堂過程中的思考。其中有幾點給我有很深的啟發:
“語文教育應該給學生留下什么?留下較好的語感,能不假思索的行文,留下認識和情感,留下初步的書寫能力,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留下興趣和習慣?!痹诙嗄甑牡投谓虒W中我越來越覺得語文課堂要走近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留給學生興趣與習慣,好的學習習慣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能力。在今年的現代經典研討學習活動中廣州的一位老師的關于傾聽共同體的學習課堂中,可以充分的讓我們知道學生習慣和能力的無限。
文中五重教學法講到:情感。它包括兩個方面意思:一是對學生有情,二是對語文教學有情,上課有情。我關愛每一位學生,尤其關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每個學生都是一個“人”,都是上帝賜予我們的一件藝術品。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則,也是“愛”的主要表現之一。我尊重每個學生,不僅僅讓他們感到我和藹可親,更重要的是我理解并盡力滿足他們的內在需要,無論是學習上的,心理上的,還是生活上的'。于老師在書中舉到了教孩寫字的例子,對比我自己的寫字教學,我覺得我自己沒有像于老師那樣教好學生。一堂課中的寫字指導之后,對于學生生字抄寫本上寫得不好的字都有點出來,都要讓孩子達到規范,這是我以后教學中要注意的。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教育不能只讀一本語文書;教學藝術是處理教材的藝術加善待學生的藝術,走近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比處理教材、傳授知識更重要;語文老師的語文素養決定著語文教育的質量。
于老師談“簡單語文”的實質是按照語文教學的規律去做,它不純粹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常態語文。簡單語文是指教學目標簡約,教法簡潔,它強調的是讀和寫,一個人能把課文讀正確、流利、有感情,字詞句的訓練有了,語感訓練有了,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能力有了,人文性也就在其中。在讀的過程中,要會品味,即品詞、品句、品段、品篇。簡單語文簡單不是粗糙,不是簡單化,它仍然追求教學的高境界真實、扎實、樸實。簡單是一個相對概念,有簡單就一定有復雜,只有復雜作為前提,這樣的簡單才會有保障,才不會淪落為簡單化。語文教學要得法于課內,激趣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如果學生的確讀了很多書,而且邊讀邊想,精彩處要記憶,那么,他的語言積累會豐富的,語感會強的,寫作能力也會提高的,不要強迫學生看書,強迫,即使看了,也是沒有用的,興趣是最重要的。
語文課本里有人文性,老師這本書里更要有人文性。而且老師身上的人文性對學生的影響,要大于書本里的人文性。要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點燃心中的夢想,使學生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眼睛不要只盯著“語文”,還要盯著“人”。教學時,一只眼睛盯著“語文”,一只眼睛盯著“人”,這才叫完整的語文教學。我的語文老師的經驗告訴了我什么?我的語文老師告訴我:語文教學教的不是課文而是語文!我教語文,第一,十分重視朗讀。第二,十分重視寫字。第三,我特別喜歡教作文,我的語文老師告訴我:要善待學生。不蹲激勵是激發興趣的偉大法寶,不斷讓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成功的喜悅(哪怕是一點一滴的),是穩定并使興趣持久。
學語文是個慢活,是一輩子的事情。所以,優秀的語文老師,有遠見卓識的語文老師,都有自己的課程,他們的眼睛絕不只盯著一本語文課本。
寫字的規律是什么?是描紅、仿影、臨帖,而且要天天描紅、仿影、臨帖。無論是硬筆字、軟筆字,概莫能外。
朗讀的規律是什么?是“跟我讀”,是讓學生聽老師讀、跟老師讀。老師讀不好,反復聽別人的錄音也可以。和音樂老師教唱歌一樣,要范唱、領唱。教低年級小朋友,必須領讀。不要怕某些理論家譏笑我們“抱著學生走”。該抱不抱,是不負責任。
教作文也是有規律可循,這就是“讀寫結合”。讀是基礎。書,是最好的作文指導老師,每篇文章都在告訴你怎樣寫作文。因此,閱讀教學一定要多讀(包括朗讀),重視語言的積累、語感的培養,同時要關注表達。要“增加閱讀量,擴大閱讀面”,重視課外閱讀。課外閱讀要引導學生關注“怎樣表達”。
語文課本里有人文性,老師這本書里更要有人文性。而且老師身上的人文性對學生的影響,要大于語文書里的人文性。要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點燃心中的夢想,使學生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
教學生寫字,老師要喜歡寫字,對書法略知一二;教學生讀書,老師要是喜歡讀書,會讀書,能讀出課文奧妙之所在;教學生作文,老師要是能寫點文章,知道一點寫作知識,那么,教語文就更不難。
通過不斷的學習、不斷反思,我懂得了,學生是千差萬別的,世界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更沒有兩個相同的學生。承認差別,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并千方百計地使其在各個方面都得到發展的同時,盡量發展他的特長,把每個學生培養成“一個個”的人,這就是我的學生觀,也是我的教育觀。通過學習和反思,也是我認識到了,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需要人去做。
所謂“趣”,就是可要上的油趣味性,讓學生愿意學,樂此不疲。不要以為熱熱鬧鬧才算有趣,戴上頭飾表演表演、做個“課件‘演示演示才算有趣。這樣理解就淺了。
反復讀,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讀出語感,讀出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妙處。讀到“其言皆出其口”“其意皆出吾心”為止。備課不等于寫教案,我是把功夫花在鉆研教材上。備課于心是最重要的。至于寫教案,因課而異。對熟悉的,特別是教了多遍的語文,往往只寫個提綱,記下新的體會、新的方法;新接觸的課文,編寫的具體一些。寫的最多的是自己的新感受、新體會、新方法和自己滿意的作業設計等。
先說語言的積累。第一,教學中要十分重視讀和背,要按照學習語文的規律教學。對那些“不必解”的東西,我堅決做到“不饒舌”;對那些小學生目前還“不可解”的,我常常強調的是“粗知大意”,先“吞咽”后“反駁”;對那些學生一生都用得著的東西,不但要求熟記,而且要想辦法讓他們記得快、記得牢。這樣做,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在學生應該積累的時候,盡可能多地、愉快地記下他們應該記住的“精品”,為他們打好“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的底子。第二,重視課外閱讀。試驗已經證明:只有學生的閱讀來能夠達到課本的4.5倍時,才有可能形成語文的自學能力。重什么,抓什么,學生便會什么。做讀書筆記也是一種重要的積累手段,我這樣做嘗到了甜頭,于是也要求我的學生這樣做??傊?,語文老師要有積累意識,語文教學要重積累,而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如古人所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于永正老師的《于永正,我是怎樣教語文》使我受益匪淺。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借鑒于老師的方法,培養學生,力爭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老師。
這節課學的是王魯彥的名篇《我愛故鄉的楊梅》。課文寫得清麗細膩,小榮讀得活脫傳神。其他同學一邊看書一邊聽,人人神情專注,個個沉浸在詩情畫意之中。
“細雨如絲,一棵棵楊梅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甘露……端午節過后,楊梅樹上掛滿了果實。楊梅的形狀、顏色和滋味,都非常惹人喜愛……沒熟透的楊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愛吃……”
課文中的文字變成了有聲有色有韻有味的語言,從小榮那清亮甜美的嗓子里發出。同學們仿佛被帶進了靜謐的果園。
“小建最投入?!毙s讀完了,我掃視了一下全班同學,一字一頓、一本正經地說,“他在邊看邊聽的過程中,使勁地咽過兩次口水?!?/p>
學生們先是一怔,但很快就回過味來,發出一陣咯咯的笑聲。
“課文中描寫的事物,肯定在他的腦海里變成了一幅幅鮮明生動的畫面。我斷定,他仿佛看到了那紅得幾乎發黑的楊梅,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又酸又甜的楊梅果的情景,仿佛看到了那誘人的楊梅果正搖搖擺擺地朝他走著,于是才不由地流出了‘哈拉子’……”
一陣更響的笑聲過后,我鄭重其事地接著說:“如果讀文章能像小建這樣,在腦子里‘過電影’,把文字‘還原’成畫面,那就不僅證明你讀進去了,而且證明你讀懂了。老實說,剛才我都淌口水了,只不過沒讓大家發現罷了?!?/p>
學生們又笑。
下課,聽課的老師說我很幽默。并說,我把一個重要的讀書方法――邊讀邊想象情節,即把抽象的文字“還原”為生動的畫面――通過風趣的語言講出來了,學生不但理解了,而且肯定終生不忘是。
我以為,這不是溢美之詞。
二
讀師范時,教我們數學的程老師就善于把深奧的道理用幽默的方式表達出來。
記得剛學函數時,程老師說:“函數呀,其實連三歲的娃娃都懂。你們注意沒有?三歲的小孩過馬路時都知道向左右看看。當他發現左方來了一輛汽車,他對不會作出這樣的判斷:什么時候我和汽車正好在馬路當中相碰,什么時候我才邁開雙腳。――這就是一個函數問題。三歲的小孩都明白的問題,對于十七八歲的你們來說,就更是不成問題的問題了?!?/p>
一陣輕松的笑聲過后,函數的學習的確人人感到容易。
一次,一位上中學的學生向我討教如何寫論文。我給他講了一個關于疝氣的故事:一天,辦公室的一位同事說:“我的小孩得了疝氣,要不要動手術?”一位老師說:“要動。我的小孩四歲時得了疝氣,做了手術就好了,術后只留下一道很不明顯的疤痕?!绷硪晃焕蠋熣f:“我的孩子也做過這種手術,手術很簡單,沒危險?!钡谌焕蠋熣f:“有位老師得了這種病,可是怕動手術,結果連走路快了都不行。幾年下來,體質也差了。去年,下一步決心開了刀?,F在一切正常,什么體育活動都能參加,身體也漸漸好了?!甭犃巳焕蠋煹脑?,那位老師說:“明天我就帶孩子到醫院去做手術?!?/p>
故事講完了,我對學生說:“你把四位老師對話整理出來,就是一篇論文,題目是《得了疝氣要動手術》。什么論文?如此罷了。你多讀幾篇論文,讀的時候,對照我講的關于疝氣的故事,看看我說得對不對。別小看了這個故事,論文的要素里央都有?!?/p>
學生聽了,手舞足蹈:“妙,妙!于老師,不論什么問題,你一說怎么就這么淺顯明白了呢?”
我說:“‘不論’去掉,換個‘有些’。上小學時,我不就常對人們說,‘用詞要準確’嗎?”
師生二人開懷大笑。
德國的海因?曼麥說:“用幽默的方式說出嚴肅的真理比直截了當地提出來更能為之接受?!?/p>
教學實踐充分證明了這確實是真理。
教學中不妨加點“幽默”。適時、適量而又有分寸地“幽”它一“默”,效果絕對不錯。
三
學完《翠鳥》的一、二兩段,我一看表,離下課還有七分鐘。留七分鐘學第三段,綽有余裕。因為這一段并非重點。
我發現小慶打了個哈欠,用胳膊碰了一下同桌,在嘀咕什么。
“小慶,”我語調平緩卻十分認真地說,“請你去逮一只翠鳥?!?/p>
他慢慢騰騰地站起來,茫然地望著我,。我又把剛才的話重復了一遍。并加了一句:“請你不要推辭?!?/p>
“到哪兒去逮呢?”他可憐巴巴的,很神氣的眉氣被皺起的眉頭扭曲得變了形。
全班同學面面相覷,神情迷惘。
“你看看書嘛!大家都讀第三段,看看到哪兒去逮,看出來以后,告訴小慶?!?/p>
還沒等別人發言,小慶自己說:“翠鳥不好逮。它住在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又很深,誰上得去呀!”
我哈哈大笑。他說的,正是第三段的主要內容。他讀懂了。當我問他為什么請他去逮翠鳥,他赧然一笑,低聲說:“剛才我和同學說話了?!?/p>
“你有點疲勞了,對不?”我補充說。
同學們聽了,立刻發出會心的笑聲。
“逮翠鳥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你雖然沒完成,卻幫助同學讀懂了第三段,功不可沒!同學們,第三段告訴我們的正是翠鳥的住處?!闭f完,我轉身在黑板上寫下了“第三段,翠鳥的住處”這樣一句話。
“處”字剛剛收筆,下課鈴響了。
這一個幽默的小插曲,使疲勞的學生們為之一振。師生融融樂樂,陶陶然于一堂,順利地完成了教和學的任務。
四
幽默,絕大多數是臨場發揮。在我的課堂上,經常能聽到學生們的笑聲。
教《在仙臺》,一個學生問:“老師,北京的大白菜運到浙江怎么便‘尊為膠菜’?您不是說,膠州出的大白菜才叫膠菜,才有名的嗎?”
“嗨!冒牌貨嗎!不然,為什么要‘打假’呀!可見,那時就有假冒偽劣商品?!苯又且黄β?。
童話課文《小稻秧脫險記》中的雜草被噴霧器大夫用化學除草劑噴灑過后有氣無力地說:“完了,我們都喘不過氣來了?!笨墒?,一位小朋友讀雜草說的這句話時,聲音很大,既有“力”又有“氣”。我開玩笑說:“要么你的.抗藥性強,要么這經學除草劑是假冒偽劣產品。我再給你噴灑一點?!闭f完,朝他做了個噴灑的動作。全班小朋友哈哈大笑。這位小朋友再讀時,耷拉著腦袋,真的有氣無力了。我表揚說:“你讀懂了?!庇谑切β曈制?。
教《虎假狐威》時,一位小朋友把“扯著嗓子”理解為“拉嗓子”。我“啊”了一聲說:“把嗓子拉長?”說完,用雙手做了個拉喉嚨的動作。動作作完了,我問:“這能受得了嗎?”全班小朋友捧腹大笑。我這是運用“歸謬法”而產生的風趣。
在討論“當老虎看到大大小小的野獸撒腿就跑,會怎么想”時,有的小朋友說:“哎呀,百獸還真害怕狐貍呢!”有的小朋友說:“奇怪,我又沒犯錯誤,老天爺怎么不讓我當大王了呢?”我順勢說:“是呀,再說又沒到退休的年齡!”我引現在的“退休”要領于老虎身上,又引起哄堂大笑。
一次上作文課。學生們正專心致志地寫著,忽然張寧寧怒沖沖地帶著哭腔報告說:“于老師,劉希隆弄了我一臉墨水!”
我一看,白白的臉上濺了好幾片藍墨水,最大的一片有手指甲那么大。兩顆晶瑩的淚珠掛在她的眼角上,隨時等待著主人發出“沖出來”的指令。
希隆解釋道:“是我拔鉛筆帽時濺上去的,我……我不是有意的?!?/p>
我明白了。走到寧寧跟前說:“這叫‘錦上添花’!白凈的臉上有了這幾朵‘花’,就更美了?!?/p>
張寧寧破涕為笑。
一句幽默的話,化“干戈”為“玉帛”。
一天早上,小隊長崔廣徐收作業時,所屬隊員李朝軍、趙從軍、張安軍都說沒帶來。崔廣徐今天穿了一件嶄新的藍毛衣,口兒開在肩上,上面釘了四個黃色金屬扣子。我說:“廣徐現在了不起了,是大尉!你們看,一道杠四顆星!廣徐晉升為大尉了,是‘大尉司令’,你們‘三軍’更得聽他的?!?/p>
我平時稱朝軍、從軍、安軍為“三軍”。
“那我們是什么?還是兵嗎?”“三軍”之一的朝軍問。他最調皮,最滑稽。
“你們當然還是兵嘍!而且是列兵?!?/p>
“我們不當劣兵,當好兵!”
“‘列兵’是‘列’是‘排列’的‘列’,不是‘惡劣’的‘劣’!”我糾正說,并隨手將“列”字寫在黑板上?!耙院?,你們進步了,可以晉升為上等兵,下士,中士,上士。光兵,就有五個等級哩!你們好好干,慢慢來!”
崔廣徐真格兒似的,正兒八經地說:“請你們回家拿。如果沒做完,中午回家補?!?/p>
“三軍”聽了,吐了吐舌頭,乖乖地走了。
從此,“大尉”一直伴隨著崔廣徐。如今都四十出頭的人了。同學們見面仍親昵地稱呼他為“大尉”,“大尉”的來歷成了“百談不厭”的話題。
一句玩笑話,竟使“三軍”那么服貼聽話,為學生留下那么值得回憶的童年情趣。
五
蘇聯教育家斯維特洛夫說:“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p>
幽默的語言可以使知識變得淺顯易懂;幽默的語言可以使人精神放松,使課堂氣氛和諧;幽默感強的老師可以使學生感到和藹可親。當幽默營造出一種熱烈的氣氛時,不但學生樂于聽課,而且會發生“共振”效應,老師的水平也能超常發揮,取得極好的效果。為什么相聲、小品賞聽到觀眾的笑聲、掌聲,越發表演得好,越能淋漓盡致地發揮?道理亦然。
幽默固然有賴于知識的豐富,思維的敏捷,口語的暢達,但重要的是要有融融的愛心,博大的胸懷,樂觀的情緒,爽朗的性格。
幽默與冷漠無緣。
語文教育應該給學生留下什么?留下較好的語感,能不假思索的行文,留下認識和情感,留下初步的書寫能力,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留下興趣和習慣。教學時,眼睛不要只盯著語文,還要盯著人,一只眼睛盯著語文,一只眼睛盯著人,這才叫完整的語文教學。寫字就如同做人一樣重要。字如其人就是這么來的。強調是老師配合學生,不是學生配合老師。這種師生關系才是正確的。
語文教的不是課文而是語文,要把校內外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用于閱讀和寫作。認識到了這一點,為時未晚。接下來的日子里,從“少做題,多讀書”為出發點,縮減抄寫生字、詞語等機械性作業,把多出來的時間用于閱讀。過去的教學中,我在課堂里講得太多,以致學生學語文不是那么地道。重全部學生,留時間給學生。
文中還講述了非常出名的五重教學法,我對其中的重情趣一節感觸比較深。從文中真正感受到了語文教學中的“情”,感受到了對待差生應當持怎樣的態度。
文中講到:情是什么?是情感。它包括兩個方面意思:一是對學生有情,二是對語文教學有情,上課有情。我關愛每一位學生,尤其關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每個學生都是一個“人”,都是上帝賜予我們的一件藝術品。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則,也是“愛”的主要表現之一。我尊重每個學生,不僅僅讓他們感到我和藹可親,更重要的是我理解并盡力滿足他們的內在需要,無論是學習上的,心理上的,還是生活上的。在教學中,不想學生之所想,不急學生之所急,不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即使我表面上“和藹可親”,學生也不會有較深刻地感受的。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最需要老師的理解、同情。以前總是把差生,好學生分的很清楚,現在逐步克服了頭腦中的偏見,走向成熟。教師除了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和人才觀,還要蹲下來看學生。蹲下來看學生,才能理解學生,才能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蹲下來,才能不但容忍,而且理解孩子的淘氣、好動、好玩。才能體會出為什么冰心說“淘氣的男孩是好的,淘氣的女孩是巧的”的道理。沒有理解和寬容,也談不上愛學生。
于老師崇尚“微笑教學”,認為這是教學的最佳境界。正是那燦爛的笑容,還能在古稀之年成為“孩子王”。面對學生的犯錯,拉下臉,提高嗓門,還是以批評為主,笑容早已埋藏在烏云中。學生耷拉著腦袋,心靈之門早已關閉,再多的言語也是徒然。教師的微笑需要什么做支撐?于老師提出了以下幾個方面:寬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豁達的氣度、開朗的性格、豐厚的知識、寬廣的胸懷和詼諧的談吐。一直以來我也試圖用微笑解決問題,師生間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橋梁,讓孩子每天都能看到充滿陽光的老師。
語文教學大有群雄逐鹿中原的氣魄,關注點不同,內容有區別。我們初學者取其可以用的,采集對學生發展有利的,哪怕一點,扎扎實實,實踐下去,學生和教師都會有收獲。
20xx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春伊始,萬象更新,華夏大地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襲擊,人們不得不停下忙碌的腳步,重新思考定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學生時代我們聽慣了一句話:“假期是彎道超車”的絕好機會。而這段突如其來的假期,也應該成為我們進步和升華自己的最佳契機。正是這樣的情況下,我終于有更多的時間跟隨師父開始我的學習成長之路,在師父的引領下認識了小學語文教育界的前輩:吳忠豪教授、于永正老師、薛法根老師……能夠心無旁騖地讀書、聽講座逐步的去聆聽、感悟這些小學語文界的頂層人物的思想和理念,我是何等的幸運。那種如饑似渴的學習和讀書狀態瞬間被喚醒,那份學習的熱情重新被點燃。讀于永正老師的《我怎樣教語文》讓我醍醐灌頂,對于老師佩服的五體投地。
于老師的多才多藝同樣值得每個人豎大拇指,書法、教學、寫作、京劇、繪畫樣樣都能拿得出手。課堂教學中的板書不必多說;上課更是一流;寫文章也不在話下;重點是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于老師嗓音清亮甜美,演唱起京劇來頗有梅蘭芳大師的神韻;當然,如果課堂教學中需要畫畫,于老師也能信手拈來,說畫就畫。如此博學多才是何等難得?這樣的老師,我絕對佩服!
草草幾筆寫不盡對于老師的敬佩,寥寥幾句話不盡對于老師的崇拜,“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崩硐脒\用于實踐必定還有很多的困難和挫折,但是相信我們不會退縮,研究之路不停,學習之路不止。
僅以以上文字寄托對于老師的哀思。希望未來的教育之路能夠不負于老師期望,讓孩子不再“感悟老師的感悟”將是我的追求和努力的方向。部編版教材的雙線并行的理念已經給我們的教學指出了很明確的方向,期望讓更多的孩子因部編版教材而受益。
生活是個大舞臺,于老師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從教40余年,他不斷學習、不斷實踐,在閱讀教學、作文教學、音樂、書法、繪畫、戲劇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
于老師說語文教學很簡單,無外乎是讓學生多讀多寫。
(一)寫好字。
識字與寫字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打好這個基礎,對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至關重要。于老師抓住這個基礎,扎扎實實地教小學生識字和寫字。當然,要想學生把字寫好,教師必須自己練字,給學生做好正確的示范,同時再進行細致的寫字指導,效果會更好。寫好字是對學生的要求,也是對教師的要求。這學期,我承擔著三年級硬筆書法教學,他們正處于從使用鉛筆向使用鋼筆過渡的關鍵階段,教學中,我時刻以于老師為榜樣,注重加強對學生書寫的指導和要求,現在,同學們對書法練習的熱情和自我要求越來越高,相信經過我們的共同努力,同學們的書寫一定會越來越好。
(二)寫好文。
寫作對于學生來說,本來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于老師巧妙地把練筆和課文內容結合起來,實現了讀寫的正向遷移。在寫作訓練中,于老師也極具藝術性,他以課文為載體,采取續寫、補寫、補段等多種形式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這既是想象的過程,也是思維訓練的過程。
現在的我,剛剛走上教師崗位,卻也深切地體會到研讀文本的重要,三年級的學生處于由寫段向寫一篇完整作文的過渡。除了園地和書后的小練筆,我們完全可以從文本入手,捕捉學生可以寫、有的寫的東西加以訓練。學生課外閱讀能力差,就像米主任在教研中說的,可以把每篇教材當做閱讀題,教師有意識地加以訓練,相信學生在這種潛移默化的訓練中,看到閱讀題就不會再畏懼。
(三)讀好書。
于老師非常重視朗讀,他說:“一切講解在朗讀面前都是蒼白無力的”。在朗讀中,文本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它是信息的載體,是認識的工具,學生必須憑借它入情入理,接受熏陶;另一方面,朗讀時,學生還要認識掌握載體本身。在朗讀教學中,于老師是這樣做的,拿到一篇課文先備朗讀,散文要讀出意境,詩歌要讀出韻味,童話要讀出情趣,說明文要讀得明白,課文中的對話要讀誰像誰,不論什么課文都要讀出標點,學生讀得好的地方,他會給予很高的評價,如果讀得不到位,他會親自領讀、范讀,課文讀得聲情并茂了,很多道理就會從朗讀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這是自發的,而不是教師長篇累牘地灌輸和外在強加。師生都能讀得入情入理,課堂則會充滿情趣和靈性。
早就聽說過于永正老師的大名,只是還沒有讀過他寫的書。初拿到他的《我怎樣教語文》這本書,我就被封面上的照片所吸引,他笑容可掬,雖已滿頭華發,但身上散發出陽光、親切的氣息,那是洗盡鉛華后的泰然自若。
他的文字如淙淙流淌的小溪,平和清麗,時有山泉相和,時不時在心靈之中激起幾朵浪花,讓我不得不停下來反省自己。我雖在教學生涯中走到第九個年頭,上過無數節語文課。但對于怎樣教語文,仍是出于懵懂無知的狀態。讀于永正老師的文字,讓我感到慚愧的同時,也吸納著豐富的營養。
這本書分為四個章節,分別是:語文教育,應該為學生留下什么;教語文,其實很簡單;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里;關于作文教學。
那么,語文教育應該為學生留下什么呢?一個個方塊字?詞語?課文?故事?于老師認為,語文教育不能只盯著“語文”,還要盯著“人”。語文具有人文性,教師本身也具有人文性,把人文性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點燃心中的夢想,使學生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
歸根結底,小學語文根植于聽說讀寫和良好的習慣,這些是語文教學中的`“?!?,“讀”和“寫”更是“?!敝兄俺!?。讀不僅僅是讀課文,還要讀大量的優質的課外書。朗讀是小學語文的法寶,于老師一再強調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老師備課時要讀,課堂上要引導學生讀,由讀流暢到讀出感情再到有自己的感悟。于老師列舉了很多課堂上的例子,無論是學生詢問關于詞語的意思,還是句子的意思,于老師都會拿出他的法寶,引導學生讀,結合上下文去讀,一遍不行,兩遍……只到學生理解為止。這就是于老師的高明之處,他不慌不忙,不著急給學生說出答案,而是引導和等待。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啟發學生讀一讀,再讀一讀,自然而然的便理解了。還真應了那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p>
結合我的課堂,引領學生讀的少,讀的不到位,上課時太著急,沉不住氣,引導時沒有方法,唯恐學生不明白,講解的難免會多一些,拓寬學生思維的時間就會少一些。這樣看來,真是做了不少無用功。
于老師提出了五重教學,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習慣。重情趣即是以情感人,理在其中,少理性,多情趣;重感悟即是老師留給學生自己讀書、領會的權利;重積累不僅指語言的積累,還包括生活的積累和感受。正如語文教育家張慶先生所言:“學理如筑塔,學文如聚沙?!薄皩W語文好比在天上布云,云布得越厚,雨下得越大;又好比在口袋里攢錢,錢攢多了,就不愁花不出去?!敝剡w移即運用,即是孔子提出的“學而時習之”,知識要學以致用,才是活的。讀和寫的遷移至關重要。重習慣包括學習習慣和運用語言的習慣。學習習慣也即是養成邊讀邊思,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這些習慣的養成將使孩子受益終生。
其中的微笑教學、幽默、示范無不體現出于老師的教育機智和教育智慧。這些都是我在今后要注意和不斷修煉、改進的地方。
于老師認為語文教學的亮點在朗讀上,教師的朗讀和學生的朗讀都可能成為教學中的亮點。并引用張田若先生的話:“語文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币还澱n,師生所能讀得入情入境,這節課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
于老師還談了導入的藝術、解詞的藝術、低年級造句訓練的藝術、閱讀教學中寫的訓練藝術等,于老師結合自己課堂上的事例,似是在侃侃而談,一個個小小的事例中蘊含著于老師大大的智慧,于老師不僅愛動腦,而且愛動口。
說到于老師的動口,基本上都是“夸口”,逮著學生的優點使勁夸,小題大作的夸,夸的學生樂滋滋,信心滿滿。
在作文教學中,于老師就大量運用他的夸功,對作文寫的好的學生夸,對作文中有幾個詞語、幾句話寫的出彩的學生夸,對于上一次寫一句話,這一次寫兩句話的學生更是狠狠的夸?!傲佳砸痪淙?,喜歡被人夸獎是人的天性,小孩子更是如此,于老師正是抓住了這一點,夸的學生勁頭十足。
于老師除了夸學生,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付出的行動。他認為小學生之所以在作文中說假話,是教科書和老師的要求不當造成的。比如題目中動不動出現“有意義”“難忘”“有趣”等字眼,讓學生無從下手,只好胡編亂造。他親自示范,寫下水文成了他引導學生寫作文的法寶,從身邊的一草一木,風土人情寫起。從他兩次抱花讓學生觀察,把妻子買的禮物拿到課堂上讓學生觀察……我分明看到了一個對教學愛到如癡如醉,童真可愛、憨態可掬的師者形象。他有些匠人的精神,大師的風范。
讀完這本書,如瓊漿在喉,甘甜爽口,久久回味。感覺于老師就在我們身邊,那樣親切、慈愛的召喚著愛的回歸,讓我們看到語文就在我們的手邊、腳邊、在我們的語言中,在我們的筆尖下輕輕流淌著。召喚我們用一顆柔軟的心感受,用愛心滋養,用耐心守候,靜待花開!
很多從教多年的小學語文老師或許都思考過同一個問題:應該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或許你會說,不就是教孩子字詞、理清文章脈絡、理解課文表達的思想嗎?這樣回答我不能說完全錯誤,但至少可以說這樣教語文千篇一律,沒有完全抓住語文教學的根。而要達到這一目標,不妨讀讀于永正老師的《我怎樣教語文》這本書,那么,你一會進入語文教學的新境界。
這本書分為四輯,于永正老師分別從語文教育的根本、怎樣教好語文、語文課的亮點和作文教學四方面,把自己對教育、語文教學的實踐和感悟兩方面結合起來,用真實的教學案例,讓讀者一步一步了解他的教育觀、語文觀和學生觀,啟發老師如何更好地留住語文教育的根本,是一線老師踐行語文課程標準、提高教學質量、診治自己課堂弊病的一副良藥。
作為語文老師,應該時時刻刻思考一個問題,你的課堂給學生留下了什么?于永正老師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語文老師應該留給學生的是豐富的語言材料、較好的語感、流暢的表達、濃厚的語文學習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這就是語文教育的根。要落實這些,首先要善待學生,尊重呵護學生,點燃學生心中的夢想。因為每個學生都不是盛知識的容器,他們是“人”,人需要尊重,需要愛的呵護,需要鼓勵,需要健康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所以我們老師首先要有人文性,而且這種人文性要大于書中的人文性,做到這些,就是語文教學的最大成功;其次就是努力開發自己的課程資源,抓住讀和寫,手把手地教,實打實地教,守住語文教學的“規律”,如寫字的規律是描紅、仿影、臨帖,朗讀的規律是“跟我讀”,作文的規律是“讀寫結合”,總之,就是要做到熟讀、精思、博覽、多做。因此,語文老師要有“書寫、朗讀、表達”等較好的基本功,要有書法、音樂、美術、舞蹈等方面的藝術細胞,這樣的語文教學才會充滿靈性,才是完整的語文教學。
于老師之所以把“守住語文教學的規律”叫得這么響,是因為我們當前的語文教學存在問題,一是講得多,讀得少。這從我們平時的聽課中就可以看出來。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我個人感覺,很多地方的課堂改革已經和課程改革的根本脫了節,帶上了一些個人特色,比如,學生進入三年級,課標要求開始學習默讀,但并沒有說要輕視朗讀,一些老師的課堂,默讀已經占了主角,也有的地方讓學生默讀完一遍課文,就開始學習生字詞語,理解并體會文章的內容和思想。從頭至尾,老師的講占據了學生大量的讀書時間。那么如何避免這一現象重蹈覆轍呢?著名教育專家斯霞老師指出,“小學語文一定要注重朗讀。在朗讀中去理解詞語的意思。理解課文的意思,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有些詞語是很難講清楚的,要靠朗讀去意會?!边@是我從本書中收獲最大的一點,雖然于老師沒有直接說明朗讀的好處,但是通過查閱資料,我進一步知道了朗讀的很多好處,它有利于身體健康、培養語感,并形成對語言敏銳的感悟力,大大提高語感素質。再次,朗讀有助于學生強化記憶、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還可以避免困倦和思想開小差。
如此重要的一個技巧,為什么會被許多老師忽視呢?原因之一是一些地方的改革方向與課標脫節,而另一個原因則是老師個人的素質問題。記的那是一次校鄉交流課,我在鄉下的一所學校執教,可是讓學生齊讀課文時,班級里出現的卻是整體唱讀的聲音,學生不會停頓、沒有抑揚頓挫,更談不上感情了。由此可以看出,老師的讀存在很大的問題,一是沒有針對學生的問題及時整改,二是老師本人可能不知道該如何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所以,朗讀技巧的學習是提高老師個人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老師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多聽著名播音員的播音、名家朗誦等,通過各種渠道提高自身素質,這樣才能像于老師說的——讀出人物的輪廓、讀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讀出人物身份和性格等,讓自己的語文課堂也有“亮點”。
平時我們上公開課,遇到生疏的學生,都害怕學生不配合自己。于老師告訴我們,其實我們的想法是錯誤的,課堂上應該是老師配合學生,幫助學生學習,尤其是那些學習能力差的學生,教師更應該“配合”他們,用耐心與和藹的態度啟發點撥他們,真誠地鼓勵他們,這種配合,進一步說就是對學生的愛,對語文教學的熱愛,是“俯首甘為孺子?!狈沼趯W生的大教育觀。當然,光愛學生還是不夠的,愛要建立在課前“備學生”的基礎上。要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特征、思維特點。教材中哪些地方要講,哪些地方要點撥,哪些知識要補充,哪些方面要拓展,都要細細思考。同樣是背誦、朗讀,學困生達到什么程度?設計的課堂提問難易是否適度?甚至連哪些問題由學困生回答都應該考慮。對全體學生的關注,在備課時就要胸有成竹。
重情趣是告訴我們,教師的課堂要多一些人文精神,即少些包辦,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導,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一句話,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要把學生培養成人。情趣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對學生有情,二是對語文教學有情,上課有情。只有充滿情趣的課堂,才能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古人云:“文貴自得,書忌耳傳?!狈彩歉嬖V的東西,都比不上自得的好。重感悟的過程,一定要遵循一個規律,讓學生多讀多想,在讀正確、流利的基礎上品味賞讀、微觀探究,這時候,是最能考察一個老師個人素養的時候了。注重積累,不僅包括學生語言的積累,還有生活的積累和感受。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多讀多背,豐富學生大腦中的“心理詞典”和“詞條”,為學生的理解和情感成長做好鋪墊。而由讀到寫的遷移,則要先從仿寫開始。從小的方面說,根據課文進行片斷仿寫,如寫一段話,寫人物的外貌,寫一段場景,寫與課文結構相同的一段話,用幾句話把課文的意思概括一下等。從大的方面說,仿寫整篇文章的寫法、表達方式等,這些讀后的遷移訓練,都會為學生的作文打下堅實的基礎。以上四點都要在學生良好習慣的前提下完成,因此我們在平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讀書筆記的習慣、遇到生字查字典的習慣等。要少一些分析和講解,以防學生養成過分依賴教師語言的習慣,從而通過反復的練習和實踐,學會運用語言。
于永正老師在教語文上也有很多小竅門,比如如何幫助學生少寫錯別字,處處留心皆學問、教學相長等?!岸紫聛砜磳W生”讓他的課堂充滿了幽默和微笑,他用自身扎實的語文基本功底,在聽、說、讀、寫、書等方面為學生做出了典范。他的課,堂堂有亮點,節節有光彩,或朗讀、或導入、或關鍵詞句的解析、或指導學生的書寫,都能贏得學生的佩服、尊敬與愛戴。在他的引領下,學生在閱讀中鍛煉了寫的能力、讀出了人物的身份、性格、年齡和思想感情,讀寫結合真正落到了實處。
“好文章是做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庇谟勒蠋煹倪@句話,不但是他作文教學的總結,也是他語文教育思想的精髓。他的作文課,隨閱讀教學之風悄然潛入孩子們的習作,又從生活的源頭活水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既有“潤物細無聲”的細膩,又有“絕知此事要躬行”的厚重。讀此書,你會大徹大悟,好課堂、好語文老師,必須遵循語文教學的“規律”,像于永正老師那樣躬身實踐,那么,你的課堂也會更加鮮活、更具有感性。
一直有拖延癥的我,在我們工作室老大張淑藝老師的引領下,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今年暑假期間,除了陪孩子,做的最多的事就是讀書和寫字,讀了《于永正,我怎樣教語文》一書深有感觸,在他的闡述中,我發現了自己的許多不足,也得到了許多方法,收獲很多。當然,我也想成為像他一樣的人。
讀完這本書,我感受最多的還是那句話:少做題,多讀書。語文教學最大的成功,應該在這里。自己應時刻記得靜心修好自己的身,守好自己的道,在語文教學的路上追求永恒的本真。還要勤閱讀,勤寫隨筆,只有渾身書香、滿腹翰墨的我們,才能夠將孩子們帶領進那個充滿知識、充滿樂趣、充滿詩書芬芳的語文世界。
一本好書需要細細品味、慢慢咀嚼、消化,才能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滲透到自己的骨子里去。這本書我只讀了一遍,從中汲取的還遠遠不夠,正如于老師在書中提及張田若先生對于閱讀教學的見解: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讀完此書,我意猶未盡,我想,再讀一遍,我收獲的遠遠不只是這些。
草草幾筆寫不盡對于老師的敬佩,寥寥幾句話不盡對于老師的崇拜,在未來的教育之路中,讓孩子不再“感悟老師的感悟”將是我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不急,慢慢來,因為我們正年輕……。
這學期,學校給我們語文老師配備了《于永正:我怎樣教語文》,這不同于以前讀的其他書,讀下來,對于語文教學的觀點,很有感觸:
識字與寫字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打好這個基礎,對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至關重要。于老師抓住這個基礎,扎扎實實地教小學生識字和寫字。在我們學校,這一點是非常重視的。每天都有三十分鐘的寫字課,但是,在我的寫字課中,還是不夠嚴謹。只是寫出了字,沒有教出恒心與堅毅的品質。郭沫若說:“培養中小學生寫好字,不一定要人人成為書法家,總要把字寫得合乎規格,比較端正、干凈,容易認。這樣養成習慣有好處,能夠使人細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體貼人。草草了事,粗枝大葉,獨斷專行是容易誤事的。練習寫字可以逐漸免除這些毛病”。是呀,練字不單單是把字寫好,更能培養一個人好的品質。寫字和育人是密不可分的。
于老師在書中舉到了教孩寫字的例子,反思對比我自己的寫字教學,我覺得我自己沒有像于老師教學生那樣細致。一堂課中的寫字指導之后,對于學生寫字本上寫得不好的字都有點出來,都要讓孩子達到規范寫字。
于老師非常重視朗讀,他說:“一切講解在朗讀面前都是蒼白無力的”。在朗讀教學中,于老師是這樣做的,拿到一篇課文先備朗讀,散文要讀出意境,詩歌要讀出韻味,童話要讀出情趣,說明文要讀得明白,課文中的對話要讀誰像誰,教朗讀的規律是什么?是“跟我讀”是讓學生聽老師讀,跟老師讀。老師讀不好,反復聽別人的錄音也可以。特別低年級,老師必須領讀。要讓學生從朗讀中愛上語文,讓學生因為朗讀有了悟性,有較好的語感。以前全班齊讀課文,總是有氣無力的讀,而且拉著長音?,F在每學一課,我會領著學生讀,讓學生跟著電腦上配備的錄音讀,反復的讀,既讀出了美感,又讀懂了課文。學生能讀得入情入理,課堂則會充滿情趣和靈性。
我發現:自己離一名好老師還有好遠的路要走,在今后也要做一個愛讀書的老師。
這段時間在讀于永正老師的《我怎樣教語文》這本書,時至今日,已經讀完,在這本書的開篇,于老師所說的"人生要留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看到了他對寫作的執著,優秀的語文教師一定要懷有"作家夢",就如于老師一樣。用他的話來說"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自己寫教學隨筆,寫教學反思,寫"下水文",指導學生寫作,并且隨時隨地他都能發現寫作的素材,并且很好的利用,引導學生寫作。他經常開玩地說:"寫,讓我變成了一條獵狗,睜大眼睛看世界,張開鼻孔嗅四周,豎起耳朵聽動靜。干什么呀?搜尋生活中的真、善、美!"。
我看到他對讀書的執著,他教的每一篇課文,在課堂上,除了讓每一個孩子讀好每一篇文章外,還引導學生讀課外書,做讀書摘錄。他自己也大量閱讀,堅持閱讀,讀出人物的年齡,說話的語氣,此時的心情,甚至讀好標點符號。
他留給我的還有他對教育的執著。他始終秉持著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以他的課上得很有意思,他的課堂就是孩子們所喜歡的課堂。他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他就是孩子們最喜歡的老師。于老師自己說道:"和孩子共處時間長了自己便成了孩子",五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他把自己教成了一個孩子。他時時告誡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曾經是孩子。
能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教育問題,這是教育成功的根本,顯然于老師是成功的,他對教育的種種執著都源于一個字"愛":他愛教育事業,愛語文,愛孩子!他給我們留下了的這個大大的"愛"字,時刻激勵著無數的語文人。
于老師說:"好文章是做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都說實踐出真知,讀于老師的《我怎樣教語文》后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對于我們的語文教學,我們要腳踏實地做,不得有半點馬虎。面對那幾十個嗷嗷待哺的學生,我們要認真教學,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因為"一日難再晨",她們擁有著人生最美的年華,理應接受實實在在的知識,對于課堂,我們不能有半點虛假,要讓孩子明亮的眼眸里看到真善美。對于備課,不能有經驗主義,經歷的不同、年齡的不同、知識積累的不同,對相同的文本也會有不同的理解,深層次的理解。
看于老師的課堂,簡單到倆字"讀寫",把書讀好,把字寫好,把文章內容揉碎了教給學生,學生能深入把握文本內容。我們平時總想著自己的課堂上有"亮點",于是大談與文本相關的寫作背景等等,卻忽視了文本本身內容。就如北大教授漆永祥所說的,教師就一節課所講內容應該重點突出,將關注點放在文本內容上,而不是其他。
于老師所說的簡單教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教學就得讀。"張田若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看來缺少了"讀",對一篇文章的學習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了。張田若先生說:"評價一節課成功與否,首先看全班學生是否把課文讀熟了。"學生讀的情況更多在于老師的指導,很多時候,很多老師都做不到這一點,當然包括我自己。因為迫于教學成績的壓力,過多的研究做題策略,反而忽視了語文最基礎的東西,總是覺得光"讀"怎能出彩?殊不知,"讀"是需要真功夫的,是需要充足時間的,是需要真正"以生為本"的。
于老師說,總之,語文教學的亮點在"語文"里,再說具體一點,是在"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里。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不正是語文所應該教和學的內容嗎?這也是語文教學的"保底工程"呀!所以亮點就是基本保底的部分。
寫到這里不禁反思自己的教學,之前對于一篇文章的開頭總是用過多時間放在背景和作者介紹上,以為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思想內容,仔細想來,這樣難免會嘩眾取寵,容易誤導學生,將他們的注意力遷到文本之外,以后要將更多講解放到文本本身上,更適應學生所需,教學目標也容易實現。
于老師說:"我多年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寫反思。多則長寫,少則短寫,不可不寫。"反思的過程是又一次對自己教學的梳理,是對自己課堂得失的總結,是對自己專業化成長的提升。但是我們在上完課后,很多時候有思沒寫,或者是上過不思。希望以后自己也能用筆記錄下思考,在思考中進步。
輕輕合上這本書,于老師的話又在耳邊回蕩"人生留痕".也希望自己踏踏實實做事,認認真真做人,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能有更大的收獲,讓自己的人生不留遺憾!
打開書迎面的是于先生的書法和課堂瞬間,我知道于先生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他會京劇和胡琴,喜歡書法和寫作,他說這些好習慣豐富了他的情感世界,守護了他的精神家園,成就了他的教育人生,一個人,一旦成了讀,寫的“奴隸”,他收獲的就不僅僅是語文。
其中一句話讓我眼前一亮“寫,讓我變成了一條獵狗,瞪大眼睛看世界,張開鼻孔嗅四周,豎起耳朵聽動靜。干什么呀?搜尋生活中的真、善、美呀”“讀與寫是“洗潔劑”,經常洗去自己頭腦中的污垢:讀與寫也是“充電器”,不斷為自己的大腦注入新的理念和動力。讀與寫的過程,是不斷肯定自己,激勵自己的過程,同事也是不斷反省自己,否定自己的過程。在這樣一個往復循環的過程中,,讓自己的實踐有了智慧,有了理性,使自己的路走的越來越正了,越來越值了?!?/p>
一個新詞讓我印象深刻---“消化生活的胃”對所從事的工作有深切的體察和深刻的認識,才能概括出規律的東西?,F在生活節奏很快,人們被社會逼著往前走,走著走著,大踏步的往前走就成了習慣,忘記了為什么出發,一個消化生活的胃是一盞燈塔讓我們在繁忙之中找到心靈棲息的港灣。學會反思自己教學過程的同時要思考、要感受。
一個新視角:不要忘記自己曾經是孩子。這個視角跟開大會是楊校長提出的倡議不謀而合。自己也曾孩提過,一想到孩提時的我,我就會對學生多一份最終、理解和寬容。
一個新思想:于永正先生提出:語文教育,應該為孩子留下什么?于先生說要為孩子們留下語言、留下較好的語感、留下認識和情感、留下初步的書寫能力、閱讀能力(包括朗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留下了興趣和習慣。這本書是于先生的封筆之作,他不禁感慨:年輕的時候,不會教;會教了,又老了,退休了。
一些精彩的句段。張慶說:“識字、寫字、讀書、背誦、說話、作文、習慣是小學語文的七大教學目標?!敝v授“左右逢源”這個成語時,于先生讓學生觀察這兩個字的第一筆---橫有什么不同,原來“左”的一橫短,“右”的一橫長。這里,如果老師不指點,許多人恐怕一輩子也不會注意的。
越讀越想讀,這周忙于瑣事之中,僅讀了這本書的一小部分,實在慚愧。下周會再接再厲。于永正先生的這本《于永正:我是怎樣教語文的》實屬名篇佳作,我一定會堅持讀完的。
近期,我拜讀了于老的《我怎樣教語文》一書。于永正老師是我國小學教育界泰斗級的人物。他敢為人先,以語文教學改革為突破口,他的“五重教學法”,抓住了語文教法的關鍵,將傳統與現代巧妙融合,為小學素質教育工作樹立了一面旗幟,也讓我看到了一個更廣闊的語文教學天地,下面我就“五重”教學法談談自己的感悟。
“五重教學法”指的是: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情趣、重習慣。反復品讀“五重教學法”,文中的每一句話都是于老師心靈的獨白,那一句句樸實的話語,看似平淡,實則蘊含著于老師多年的教學經驗。書中所講述的一些現象與問題,與我們的實際教學生活是那樣的貼近,所以讀起來感受頗多。
“重情趣”是于永正老師“五重教學法”中的第一部分,也是于老師語文教學的最大特色,更是能引發我產生共鳴的地方。每每讀起這一章,我的心靈總會生出不同的感慨。這里的“情”一方面是指對學生有情,另一方面是對語文教學有情,上課有情。
于老師提出要關愛每一個學生,尤其是關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因為他們最需要老師的同情、理解。他從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學生,因為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學生,量出來的只能是失望灰心,甚至憤怒。所以,于永正老師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差異,從不企圖把全班學生培養成“一個人”。
一個班幾十名學生,我們避免不了會有偏愛個別優生,厭惡個別差生的念頭。俗話說,“愛自己的孩子是理所當然,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高尚”。于老師不是圣人,但他關愛每一位學生,為每一個孩子都準備了不同的尺子,將自己深厚的愛溫暖每一位學生。想一想,在平常的教學中,對于某些差生的表現,我們為什么生氣、憤怒,甚至出現了不理智的行為,就是因為忽略了學生個性之間的差異,是用一把尺子量全班的結果。
所謂“差生”,只不過在學習上比別人遜色一些,在其他領域里,“差生”不一定就差,許多“差生”在成人后變得很有出息,而且對老師也很有感情。我們班就有一個姓梁的孩子,學習成績一塌糊涂,但這個男孩特別地樂于助人,看見老師抱著一摞本子走出辦公室,他會主動上前迎接;看見班上女同學抬不動課桌,他會主動去幫忙。每每看到這些,我心里都會感動不已。因此,我們做老師的也要像于老師那樣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和人才觀,才能徹底改變對“差生”的看法,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學生,關愛每一位學生,讓每位學生跟著我們學習都能感到快樂,都能得到應有的進步和發展。
作為語文教師,不愛語文教學就教不好語文,更要緊的是上課要有情,只有關注了教材和學生才能體現一個“情”字,課堂教學,是老師、學生和教材三者之間的對話。課前,先生總是找準文章的感情基調,一遍又一遍地練讀,不把課文讀得聲情并茂決不罷休。我們外出聽課或看錄象,于老師每次范讀總是繪聲繪色,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學生和聽課的老師都會陶醉其間,流連忘我。于老師認為,教學藝術首先是善待學生的藝術,是在師生之間的情中。因此,在他的課堂上,我們總可以清楚地看到先生把自己的責任定位于組織教學,是引導、是點播、是鼓舞、是激勵,因為,他清楚地知道,在兒童的世界里,偉大不是大海,而是溪流。
書中所講到的“重感悟”就是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讀書,自己體會,領悟其義,悟其情,悟其法。于老師在這一部分的講述中著重講解了他在教學中是怎樣體現一個“讀”字的。于老師備課先備讀,拿到一篇課文他總是反復讀,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讀出語感,讀出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妙處,一直讀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為止。
沒有讀到“五重教學法”之前,我以為學生積累的內容無非是課內與課外的語言積累,而于老師所說的“重積累”,不僅指的是語言的積累,還有生活的積累和感受的積累。語言的"積累主要靠讀和背,生活和感受的積累則需要引導學生與自然與社會親密接觸,搞好實踐活動。
于老師認為,語文教學中的遷移主要指的是讀的遷移和寫的遷移。讀的遷移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用在語文課上學到的讀書方法和形成的感悟能力,去讀課外書,去讀報紙、雜志。于老師特別重視課外閱讀,他想方設法地對學生進行號召、示范、檢查、鼓勵,引導學生看課外書,要求讀過的書要留有痕跡,鼓勵學生做讀書筆記。除此之外,于老師十分重視作文訓練,他先從模仿開始,根據學習的課文,進行片段仿寫,如寫一段對話,寫人物的外貌,寫一段場景,寫與課文結構相同的一段話,用幾句話把課文的意思概括一下,筆答課后的某個問題等等。這不正是一種由讀到寫的遷移嗎?所以,我非常贊同于老師“重遷移”的說法。遷移,就是舉一反三,就是運用。
讀到這一章節,不禁使我想起了這樣一句話:“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品格,品格決定命運?!?/p>
于老師所談的習慣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習習慣,二是運用語言的習慣。在教學中,他特別重視良好習慣的培養,他認為激發學生的興趣,養成良好的習慣,是教學最大的成功。學生的學習習慣主要指:愛讀書報的習慣,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做讀書筆記的習慣,遇到生字查字典的習慣。而運用語言的習慣則要靠反復的練習和實踐才能逐漸養成。于老師還特別重視“身教”,他常把自己買的書帶到學校里讀,故意把自己的讀書筆記落在講臺上讓學生看。這一點讓我印象深刻,我們要讓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習慣,才可讓他們受用一生。
讀完書后,我對于老師的創新意識,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教學的態度,對語文教學的深刻認識以及深入淺出地剖析語文教學的種種現象等,欽佩不已。合書深思,為什么于老師會對語文教學能夠如此高瞻遠矚?歸根結底,我想還是緣于對語文教學的摯愛,對學生的摯愛,對教育事業的摯愛吧!因此我想,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像于老師一樣胸懷大愛,愛自己的教學,愛自己的學生,把自己的愛輻射到周圍每個人,這樣就一定能成為一名出色的人民教師!
還未品讀,封面上的文字“深入淺出的大師經典,歷久彌新的語文教學實用心法”就已讓我非常期待?!段以鯓咏陶Z文》這本書精編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和夏丏尊多年教授語文的心得,從教學指導、閱讀方法、寫作教學和寫作提升四個方面,系統展示了教育大師的語文教學方法和技巧,解答了語文教學實踐中的根本問題。比如,語文教學應該有怎樣的理念、閱讀是什么、怎樣閱讀、寫作是什么、怎樣寫作等。教學案例豐富詳實,為我們一線教師提供了精辟而實用的指導。
書中的教學實例雖然大多取材于三四十年代的語文教學內容,但所講的有關教學理念具有很強的前瞻性。書中沒有艱澀難懂的文字,大多是像拉家常的一樣話語,可讀了卻讓人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許多不曾明白的或者困惑的問題突然之間在此找到了答案。大師的語言,三言兩語便能切中肯綮,便可指點迷津。
葉老在文中強調,“學習國文該認定兩個目標:培養閱讀能力,培養寫作能力”。作為教師的我們,深刻的感覺到現在學生缺乏的就是閱讀能力。多多閱讀,多多寫作。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多鼓勵學生閱讀各類書籍,讓學生隨時動筆,課后的小練筆,寫日記,寫信,寫筆記,寫自己種種想要寫的。葉老在文中說到“在課堂里教語文,最終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使學生養成這樣一種能力,不待老師教,自己能閱讀”,我就想著在課堂上要多指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引導和啟發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技能。
《我怎樣教語文》第一章第一篇是“認真學習語文”。葉老對語文怎樣教,如何學這些非?,F實的問題,在鞭辟入里的教育經典論述中對此做出了本真、樸素但最根本的明確闡述。這一篇文章共有5個小標題。分別是:學習語文很重要、對學習語文要有正確的認識、學習語文不能要求速成、學習語文要練基本功、認真不認真,是學得好不好的關鍵。所講內容其實就是學習認知、學習要求和學習態度三個方面。告訴我們,語文學習就是兩個方面:閱讀和寫作,前者是吸收,是進,從外到內,后者是表達,是出,從內到外。無論做什么工作都是經常需要吸收和表達兩件事。
“學習語文目的在于運用,就要養成運用語文的好習慣?!薄傲晳T是從實踐里養成的,知道一點做一點,知道幾點做幾點,積累起來,各方面都養成習慣,而且全是好習慣,就差不多了?!薄耙欢ㄒ阎R跟實踐結合起來,實踐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導實踐的作用?!?/p>
學習語文要練的基本功有四:識字寫字、用字用詞、辨析句子、文章結構。所有的要求是“正確”,字要念得正確、寫得正確熟練、用詞用得正確貼切、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關系要合理正確、文章思路要清晰。還強調:“要多讀,才能廣泛地吸取。要多寫,越寫越熟,熟極了才能從心所欲。多寫,還要多改?!?/p>
學習語文要樹立正確的態度:認真?!罢J真”是我們任何時候,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的一種態度。我們經常說:只要你認真了,再差都會有進步。這里的“認真”,是真的認識到踏實學習的重要,是真的做到從學習的每一個細節入手,是真的養成了積累的一點一滴知識的良好習慣……認真朗讀,認真聽課,認真書寫,認真寫作,認真說話,認真積累……所有的“認真”加在一起,就是美好的語文人生,溫暖的學習人生。
葉圣陶、夏丏尊兩位大師的這些語言淺近,語氣溫和,娓娓道來的深刻見解和真知灼見,對我的語文教學有極大的啟發作用。
這本書是于永正老師從教五十多年來對教育觀、語文觀、學生觀,們從各個角度認識語文教學的真諦,了解語文教學的規律,進入簡單高效的語文教學之門。讀完此書,我頗有啟發和感觸。
讓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本書的第二輯《我教語文,其實很簡單》。于永正老師在文章開頭寫到:“實踐使我知道了教語文其實并不那么復雜,就是教學生扎扎實實地識字、寫字、讀書、作文。我就是這么教語文的,而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教學生寫字,老師要是喜歡寫字,對書法略知一二……教學生讀書,老師要是喜歡讀書,會讀書,能讀出課文奧妙之所在;教學生作文,老師要是能寫點文章,知道一點寫作知識,那么,教語文就更不難?!比绻f在過去,當看到這樣的觀點時,我會毫不遲疑地反對。語文千頭萬緒,知識繁瑣,一篇課文字詞句段篇哪一方面不得顧及?上一節語文公開課,教學設計需下很大功夫,哪怕一個字、一個標點都得推敲琢磨,教語文怎么可能很簡單?這幾年,不斷地接受新的課改理念,參與語文課題研討,嘗試語文課堂的改革,也確實在自己的思想上產生了巨大轉變,更是認同了這樣的觀點。
永正老師認為,教語文概括起來就是四個字:多讀多寫;教學生多讀書,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只要抓住“讀寫”兩條線不放,即按照教語文的規律去做,誰都可以把語文教好,誰的學生都會有好的語文素養。讀什么?就是讀書,大量閱讀課外書,從孩子識字起就開始閱讀,并在閱讀中識字,讀經典、誦美文、背詩文、儲備語言。學會多種閱讀方式,默讀、朗讀、精讀、泛讀、跳讀等。寫什么?就是寫字、寫作文,寫一手漂亮的鉛筆字、鋼筆字、毛筆字,宏揚傳統文化。寫作文訓練從一年級就可以開始進行了,低年級寫話,中高年級寫段、寫篇。而且要做到大量讀寫,讀寫結合,這就是學習語文的規律。從這一角度來看,語文課真的很簡單,只要我們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課標語),抓住“讀寫”兩線不放松,就能把語文教好,學生的語文素養就能提高。
讀書跟做任何事情一樣,良好的習慣是基礎。而好習慣的養成是在平時的訓練中實現的,教師在這當中要對學生嚴格要求,做好監督和檢查。要求學生在上新課前必須預習,預習要做到讀懂詞句,初步理解課文,并提出問題。如果教師的指導和督促到位,持之以恒,學生定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們應變“教課文”為“教語文”,要以課本為例子,指導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和語文方法,引導學生讀更多的文章,而不是把課文的內容當做教學的主要目標?,F在我們程永麗名師工作室正開展“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的課題研討,正迎合了這一思想,也正是體現了“簡簡單單教語文”這一理念。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沒有了興趣,再大的誘惑也起不了作用?!币虼?,我們平時要重視對學生讀書的引導,注意激發他們讀書的興趣。在孩子們成長的黃金時期,一定要讓他們多背誦、多積累?!吧倌曛?,如石上之刻”,孫雙金老師總結說:“12歲以前的語文是童年的語文,積累的語文,種子的語文,經典的語文,綜合的語文;是不求甚解的語文,是逐步的語文,是為一輩子奠定的語文?!边@給我很大啟迪,我們借專家的研究,實踐自己的教學,簡簡單單教語文。用活動吸引學生就是個好辦法,我們除了引導學生讀好課文外,還應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有益的活動,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
讀于永正老師的《我怎樣教語文》,感受最多的還是那句話:少做題,多讀書。語文教學最大的成功,應該在這里。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kouhaodaquan/57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