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教學計劃是教師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關系到教學的質量和效果。繼續閱讀下面的教學計劃示例,或許能夠拓寬您的教學視野。
微課名稱:
四年級上冊“計數問題”
知識點名稱:
數線段的個數。
學科類型:
教學環節類型:
新課講授。
教學活動類型:
講授。
教學目標:
學生通過觀看視頻會快速準備的數出線段(角)的個數。
教學對象:
小學四年級學生。
教學資源與環境:
電子白板,錄屏軟件。
教學過程:
1、給出一個圖,讓學生先試著數線段,提出問題:怎樣快速又補充不漏的數出來。進行基于問題的教學。
2、從一般到特殊,講述數線段的技巧。
3、給出問題,學生應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檢驗是否達到教學目標。
預計上課時間長度:5分鐘。
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創新,運用技術創新,豐富教學策略,給學生創造一個富有樂趣,有益于學習的微課程。
還想和哪些同學成為好朋友(要說出位置先同桌說,在指明說)2聯系實際,學習新知從左往右數,請第一組同學向老師招招手,第二組同學點點頭……同桌互說從前往后數,你排在第幾?說出你的前后左右同學的位置開展”猜猜我的好朋友是誰的游戲三、活動1設計新同學的座位讓學生當一回小老師,給新來的同學安排座位.2找住址這幢漂亮的新樓房分兩單元,數一數一共有幾樓?老師要選幾位小朋友到解放軍叔叔家慰問(地址一單元3樓右室)誰愿意到王爺爺家做好事啊(地址一單元2樓左室)誰愿意把這封信送給音樂老師?(地址二單元4樓左室)3找電影院座位星期天樂樂去看電影他買了一張2排3號的電影票,走進電影院樂樂發現有”單號門””雙號門”小朋友你知道嗎?小組討論怎樣幫助他。4模擬影院把教室作為影院讓一學生帶大家從前往后數共幾排.分組討論座位上的號碼是怎樣排的(從中間開始左邊是雙號右邊是單號,中間號碼小兩邊號碼大。)學生排隊進場找座位,鼓勵互相幫助?;ハ鄼z查是否坐對了指名說自己的座位號其他同學檢查。(播放動畫片片段)結束語電影看完了,我們的課也結束了。
第一單元反思:本單元主要有位子和100以內的退位減法組成。100以內的退位減法學生基本已掌握了方法,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的計算,但在熟練程度上還有待于提高,下一階段繼續加強訓練學生的計算能力。尤其是連加連減的算式。在位置這塊內容上,學生掌握的不是很理想。左右時常要弄錯。對于排隊問題,學生失分率教高,只要原因是學生對純文字的題目,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難。今后要加強這方面的練習。
講授了《科學探究:液體的壓強》,在教后我體會很深,現結合這次課程培訓,將教學體會總結如下:
在本節課中,體現了新課改教學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經歷了“觀察----猜想----探究-----應用”的物理科學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我比較恰當的把握學生的經歷水平、反應水平、領悟水平。在教學中基本做到了三講三不講,注重了規律、思路、技巧和方法的教學。特別是在科學探究方法上,注重了利用已有知識進行理論推導,又用實驗驗證結論的可靠性。結果是異曲同工,從而使得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大提高。
此外,我覺的在各個環節的過渡上基本做到了銜接緊密。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得相對輕松,能從興趣出發,敢于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組內積極討論,做到在交流中學習,在實驗操作中認真謹慎,分析論證結論比較準確。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本節課的教學總體是成功的,但仍有不足之處:
1、在制作課件上不夠完美。
2、在理論推導過程中應給學生再多一點時間,充分讓學生進行展示。
3、在知識的應用,特別是拓展應用-----液體壓強的傳遞這個環節,鼓勵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多舉例,或老師提供給學生更多的素材。
4、在有些環節中我的語言不夠簡練。
5、這節課的內容比較多,在處理連通器和帕斯卡原理時時間比較緊張在授課時將本節課分為兩節課,我自己覺得對這一部分處理的不太好。
努力的方向:
如果再讓我講這節課,我會進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從學生的興趣和已有的更貼近的感知水平出發,設計更合理的教學環節,在教授過程中進一步完善“自主高效,多維互動”的開放式創新性課堂教學體系;刪去無效課堂環節,進一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突出因材施教;使師生的合作學習活動更默契。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為學生創設更感興趣的情景,使學生從身邊的生活實例中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再利用所學知識從物理走向社會。同時還要加強學生思維的發散,使之學習、掌握、應用多種科學探究方法,做到“授之一漁勝過授之一魚”;在學生的探究實驗中要加強對學生的實驗指導,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的輕松氣氛中學習;注意學生的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課堂效益。
文檔為doc格式。
。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一章第四節地形圖的判讀―--識別五種不同的山體部位。
二、教學目標:
熟練掌握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山體部位的方法。
三、教學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圖、繪圖,對學生進行空間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記憶能力培養;通過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等過程,形成地理概念。
四、教學重點、難點:
1、判讀等高線地形圖,識別五種不同山體部位;
2、區別山谷、山脊。
五、教學用具:
教學掛圖、等高線地形圖的模型、等高線地形圖(小黑板)。
六、教學過程:
(一)復習:等高線地形圖的繪制原理。
(二)授課:
教師拿出模型,與同學一起找出山頂、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出示小黑板上的等高線地形圖,讓同學通過觀察不同部位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彎曲規律,幫助學生得出規律,識別山谷、山脊;聯系瀑布的形成,強調河流的形成部位。
四年級上冊“計數問題”
知識點名稱:
數線段的個數。
學科類型:
小學數學。
教學環節類型:
新課講授。
教學活動類型:
講授。
教學目標:
學生通過觀看視頻會快速準備的數出線段(角)的個數。
教學對象:
小學四年級學生。
教學資源與環境:
電子白板,錄屏軟件。
教學過程:
1、給出一個圖,讓學生先試著數線段,提出問題:怎樣快速又補充不漏的數出來。進行基于問題的教學。
2、從一般到特殊,講述數線段的技巧。
3、給出問題,學生應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檢驗是否達到教學目標。
預計上課時間長度:5分鐘。
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創新,運用技術創新,豐富教學策略,給學生創造一個富有樂趣,有益于學習的微課程。
不同學時設計不同性質微課筆者按微課學習時間先后,把它分為課前預習微課、課中學習微課、課后鞏固微課、階段復習微課幾種類型,根據實際教學需要靈活選用,不同學時設計不同性質的微課。
1)課前預習型。傳統的課堂都是教師講授學生回家作業,遇到問題要等到第二天教師批改完作業后再統一解決。微課教學的出現對傳統教學進行了顛覆,微課可以用于學生新課的課前預習。微課內容是教師把本該在課堂上講解的知識點技能整合,做成一段段微課,讓學生在課前觀看初步學習。等到上這堂課時,大部分學生都掌握得差不多了,大大提高了上課效率。
2)課中學習型。學生課前利用微課預習知識點,上課時先了解學生微課預習效果,在檢查反饋的同時,梳理學生的疑難點,剩下的時間則用來答疑解惑,利用課中微課強調重點,甚至也可以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廣度和深度上都有所拓展,把知識點延伸出去展開深層次、多角度的探討,提高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思辨能力等。數學學科比較枯燥乏味,有些學生很不喜歡數學。但使用微課,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不僅每天看視頻就能學到新知識,彌補學習的遺漏,上課的時候還能和同學一起解決問題,降低學習難度,改善學習習慣和學習成績。
3)課后鞏固型。針對各章節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教師把一堂課最精華的內容提煉出來制成微課,上傳到班級共享網絡平臺,課上沒聽懂的學生可以在家多次觀看,直到弄通、弄明白為止。
4)階段復習型。每周周末也可以做微課,幫助學生回顧一周學過的知識,學生借助微課的學習對本周所學的知識進行自我整理。有了這一學習方式的幫助,促使學生自主整理知識,培養自我整理能力。
微課呈現形式靈活多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微課有其獨到的特點:教學效果好,直觀、清晰,細節知識點講解非常到位、透徹,便于理解。要發揮好微課的獨特優勢,制作形式靈活多樣的微課,為教學服務??梢允钦n堂教學視頻(課例片段)、課件、習題測試、教師反饋等,也可以是課堂或作業中疑難問題的解答。有時也可以從一道題入手制作不同微課,或一題多解,面向學習能力強的學生進行知識拓展和思維訓練;或精講多練,面向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細化講解和鞏固訓練,讓學習程度不同的學生自主選擇、自主學習。也可以構建學生需要的微課程資源庫,放到班級共享平臺“微課超市”上,向學生開放。
微課還能在數據后臺的支撐下以進階作業的形式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觀看微課,完成自學報告單,上傳至班級共享,以便教師能夠及時看到反饋信息,進而以學定教,進行二次備課。
1、初步了解靈璧石的成因、種類及審美特征。
2、初步嘗試為奇石命名。
3、學會欣賞自然美,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靈璧石的審美特征。
難點:對賞石文化的理解。
教學方法。
通過精選實例進行知識講解,講解中不斷設疑,促使學生思考,激發探究欲望,最終引導學生運用網絡,實現自主學習。
教學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內容。
一、導入:
展示上海世博會上安徽館前的迎客松靈璧石。
提問:
1、你認識它嗎?
2、你知道天然形成的奇石也可以作為藝術品進行欣賞嗎?
通過提問引入“奇石”概念。
二、探討新知:
(1)初識賞石文化。
奇石的概念:又稱“觀賞石”、“巧石”、“石玩”、“雅石”等,是指不事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石頭,大多形狀奇特,色澤瑰麗,紋飾美觀,質地堅韌,具有觀賞、收藏價值。如我國古代著名的四大名石靈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等(展示圖例)。
(2)提問:你知道清朝乾隆曾經為哪種奇石親筆題寫了“天下第一石”嗎?
“發現之旅”——探尋靈璧石的成因、種類及其審美特征。
(靈璧石的成因很復雜,這里只概括了主要原因;靈璧石的種類也很多,只能選擇幾個典型石種稍作講解;靈璧石的審美特征更是牽涉到許多美學概念。本微課主要任務是把學生引領到賞石文化的門前,學生還需自己邁進門檻,做進一步探究,并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
(3)奇石的命名。
先舉例說明命名的方法,再請學生嘗試為奇石命名。
(4)小結:
靈璧石之美:美在自然,美在質樸,美在含蓄。
三、課后拓展:
賞石文化歷史悠久,自古以來,流傳著許多帝王將相、文人雅士愛石、藏石的故事,如“米芾拜石”、南唐后主李煜不愛江山愛美石的傳說等等。
如今,賞石逐漸成為國際潮流。除了靈璧石,還有許多著名的石種,請同學們通過自主探究,獲得更多的賞石知識。
思考:你對賞石文化有沒有自己的見解呢?
希望同學們在課外繼續探索大自然饋贈我們的奇美,請參考中國靈璧石網。
(通過欲揚先抑的方法,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并提供相關網站,作有效引領。)。
測試題:
1、奇石又稱(abcd),是指不事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石頭,大多形狀奇特,色澤瑰麗,紋飾美觀,質地堅韌,具有觀賞、收藏價值。
a、觀賞石b、巧石c、石玩d、雅石。
2、我國古代著名的四大名石是靈璧石、(ad)、昆石。
a、太湖石b、雨花石c、大化石d、英石。
3、清朝乾隆曾經為(a)親筆題寫了“天下第一石”。
a、靈璧石b、太湖石c、英石d、昆石。
4、靈璧石種類很多,主要有(ac)、五彩靈璧、白靈璧等。
a、磬石b、呂梁石c、龍鱗石d、菊花石。
5、靈璧石的審美特征主要體現在形、(abcd)等方面。
a、聲b、色c、質d、紋。
進階練習:
1、搜集1—2首描寫、評價靈璧石的詩詞。
2、搜集1—2個歷史名人與靈璧石的小故事。
3、通過自主探究,了解其它觀賞性奇石。
教學內容:教科書p2-5例1、2及相應的"做一做"中的練習一的第1、2題。三維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通過直觀演示和學生自己操作,使學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讓學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關系。2、會用毫米、分米做單位度量物體的長度。3.初步滲透辨證思維的方法。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十進制關系。2.難點: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教(學)具準備:
師: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帶子。
生:一把小尺子、一根帶子、一枚一分硬幣。教學過程:一、復習、1、復習米、厘米。
(1)我們已經學過哪些長度單位?1米、1厘米大約有多長?2、復習量法:
(1)量物體的長度一定要注意把物體的一端對著尺子的什么刻度線?(2)認整厘米。
a.判斷:這種量鉛筆的方法對不對?
b.錯在哪里?
c.訂正:
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先把鉛筆的一端對著尺子的"0"刻度線。
d.認整厘米,再看鉛筆的另一端,你能看出鉛筆是幾厘米?8厘米是整厘米數嗎?e.小結:象8厘米這樣的結果是整厘米。二、引入新課:
這張紙條還是整厘米嗎?不是整厘米量出來的數精確嗎?如果要得到比較精確的結果該怎么辦?小結:
這個比厘米更小的單位就是毫米。(板書課題)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認識。
1、出示米尺放大圖。
(1)從觀察中你知道一毫米是怎么得到的?(2)這個放大圖上的每一毫米都是放大的。
(3)實際的1毫米有多長?請拿出尺子來隨便找1小格看看。3、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1)用1分硬幣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拿出1分硬幣,說出厚度在哪里。并和一小格比一比--1分硬幣的厚度是1毫米。師:我們看見食指和拇指之間留下了一條縫,這條小縫的寬大約是多少?舉例:你還見過什么東西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2)用厘米作對比出示1厘米長的紙條,量出長度。
4、毫米和厘米的關系。
(1)出示米尺放大圖:
看看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是怎樣看出來的?
(2)師領著學生數毫米。
(3)1大格有幾毫米?1大格還可以說是幾厘米?小結:所以1厘米等于幾毫米?5、用毫米量。
師:用毫米做單位量物體的長度,與用米、厘米量物體的長度量法相同。(二)分米的認識。1量紙條。
量教師發的10厘米長的紙條。師:10厘米就是1分米。2、用手勢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用食指和拇指在紙條上比量出1分米的長度,移出手勢說:"1分米大約這么長。3、厘米、分米的關系。
師:這么長是幾厘米?這么長還可以說是幾分米?所以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書:1分米=10厘米)4、分米和米的關系。畫出1米長的線段。
小結:10分米和1米怎么樣?(板書:1米=10分米)三、鞏固練習:1、p3、4"做一做"。
2、p5頁1、2題。四、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內容?1厘米是多少毫米?10厘米是多少分米?1米是多少分米?板書設計:
1毫米。
1分米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教學目標:
1.創設真實有趣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用探索的方式學好2的乘法口訣.。
2.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體驗規律,經歷編寫的過程.。
3.要注意課堂氣氛,組織好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創設真實有趣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用探索的方式學好2的乘法口訣.。
教學難點: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體驗規律,經歷編寫的過程.。
教學過程:
活動一:放筷子。
3.填一填.。
活動二:探索2的乘法口訣。
(黑板上豎放著主題圖,對應著9道整齊的乘法算式.)。
師:剛才,我們根據放筷子活動整理出了這9個乘法算式.看著這些算式,你有什么想法?
生:他們的得數很有趣,我很想記熟這些得數.。
師:你能連算式也記住嗎?
生:(搖搖頭)那就難多了.。
師:好,咱們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吧.自己先動腦想一想,然后各小組商量商量,看誰有好。
辦法記住這些算式和得數.。
(各小組認真討論)。
生1:多讀一讀,讀的遍數多了就記住了.。
(學生議論:太費勁,太麻煩.)。
生2:想著圖來記.......。
生3:根據乘法的意義來記.一個二等于二,二個二等于四,三個二等于六......。
師:如果說的簡單一點呢?
生4:可以說成:想5的乘法口訣......這樣記,我們覺得挺方便.......。
……。
活動三:對口令(15頁練習1題)。
1.我說二三、誰跟我對:生:得六。
2.二九十八。
誰跟我對乘法算式:2×9=18。
或9×2=18。
3.師生對練。
同伴對練。
小組選代表對練。
男女生對練。
活動四:比一比誰畫圈畫得最快.(15頁練習2題)。
1.生獨立完成.。
2.小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為什么這樣填寫.。
3.觀察我們圈出的數有什么特點?
注意:可以告訴學生圈出的數都是雙數,其余都是單數.。
活動五:看圖列式(15頁練習5題)。
1.學生獨立完成.。
2.與小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為什么這樣填寫.。
注意:讓學生理解學生乘法的意義.。
板書設計:
2的乘法口訣。
1個2。
1×2=2。
一二得二2個2。
2×2=4。
二二得四3個2。
2×3=6。
4個2。
2×4=8。
5個2。
2×5=10。
6個2。
2×6=12。
7個2。
2×7=14。
8個2。
2×8=16。
9個2。
2×9=18。
二三得六。
二四得八。
二五一十。
二六十二。
二七十四。
二八十六。
二九十八。
微課要簡單化時間“微”——時間不超10分鐘,5分鐘左右為宜;內容“微”——一個微課把握一個知識點;要求“微”——每次啟發一點,量變引發質變。由于時間短,因此微課的內容一定要設計好,要重點突出,簡練精致,正確處理好“多”與“少”的矛盾,避免龐雜和空洞,尤其在導入環節和收尾環節要做到恰到好處,不拖泥帶水,導語切入課題要快速,收尾要畫龍點睛、新穎獨到、引人注目。
選題是關鍵聚焦教材的重點、難點、易錯點制作微課,這些知識點是傳統教學中不能很好解決或解決不好的問題。要突出“解惑”功能,簡單易懂的知識不必。究竟哪些知識適合使用微課?教師要深挖教材,確定內容,然后搜集素材,寫出相應的微教學設計。另外選題要適合用多媒體表達,內容的設計要適合使用多媒體特性,對于不適合使用多媒體表達的內容,制作的結果肯定不理想,也許使用傳統教學效果更佳。
體現學生為本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課,要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如何站在學生的角度,以好的策略或創意解決教學中的難點,就是微課程的內容。通過微課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突出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感悟、探究、自主構建與能力提升。微課雖然是無生上課,但上課的教師心中必須有學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展示出教師的教學技巧和教學素養。微課其實是教師與學生在心靈上交流、互動的教學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課,從而達到提高自身教學技能的目的。
講究實用圍繞教學任務展開,而不是單純為了炫技。要求教師在制作微課過程中,調動一切教育手段,去掉花里胡哨的技術,力求講究實用,不浮夸,切不可舍本逐末,追求畫面干凈,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文字上去,才是正確的選擇。對微課程要有一個理性的期待,它不是靈丹妙藥,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只是眾多研究方式的一種,如果一個微課能給學生帶來一點點收獲和啟發,也算是非常不錯了。
做到精細化要想做出好的微課,根本上還是要吃透教材,了解學情,熟練掌握授課內容,遵循教學規律,熟悉微課的制作特點和制作技巧,會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不同學段的學生選擇恰當的微課形式來制作。因此,這需要教師長期不斷地進行摸索和學習,要有精益求精的態度和鍥而不舍的毅力。在微課制作完成后,課前還需要多次練習操作,不合適的地方及時修正,力求學生使用起來方便快捷、應用自如。這樣才能將微課的優勢發揮得恰到好處,更好實現使用目標。如果對微課流程不熟悉,制作技術不熟練,學生使用起來就效果不明顯。
總之,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課程資源,以其簡單化、實用化、多樣化和智能化備受師生歡迎,具有廣闊的教育應用前景,它對于輔助學生學習、教師專業發展與自身發展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應該以積極的態度,冷靜的思考,參與微課的應用與實踐研究,讓微課成為學生學習的“隱形翅膀”,叩開自主學習之門。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一章第四節地形圖的判讀—--識別五種不同的山體部位。
二、教學目標:
熟練掌握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山體部位的方法。
三、教學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圖、繪圖,對學生進行空間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記憶能力培養;通過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等過程,形成地理概念。
四、教學重點、難點:
1、判讀等高線地形圖,識別五種不同山體部位;
2、區別山谷、山脊。
五、教學用具:
教學掛圖、等高線地形圖的模型、等高線地形圖(小黑板)。
六、教學過程:
(一)復習:等高線地形圖的繪制原理。
(二)授課:
教師拿出模型,與同學一起找出山頂、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出示小黑板上的等高線地形圖,讓同學通過觀察不同部位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彎曲規律,幫助學生得出規律,識別山谷、山脊;聯系瀑布的形成,強調河流的形成部位。
(三)課堂小結:
教學反思。
一、教師自評:
《地形圖判讀》這一節文字不多,但內涵豐富,是七年級地理教學中的難點之一。在教學中,我以自制模型為載體,以海拔的認識——等高線圖的判讀——山地部位名稱作為教學主線,較好地演示了等高線的基本原理、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方法等知識,使教學變得形象生動,較好地強調了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自主思考獲取知識。但是在幫助學生辨析山谷和山脊時,我比較著急,留給學生觀察思考的時間較少,這對部分基礎較弱的學生來說有些困惑;還有如果語言的表達能更簡短精確、風趣幽默,我相信效果會更好,還要繼續努力。
二、學生反饋:
教師語言通俗易懂,教態親切自然;教學用的模型直觀、形象、生動,讓我們似乎身臨其境,并且小黑板上的等高線地形圖也是依照模型繪制的,讓人一看就明白。
三、同行點評:
1、備課充分,教材處理得當,教學目標清晰、科學性強,教學重、難點突出。
2、運用自制模型并結合小黑板,形象直觀地呈現教學內容。
3、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微課是指經過精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以流媒體形式展示的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微課能夠幫助學生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學習,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需求進行選擇性學習、自主學習,對自己掌握的知識點進行查漏補缺,是一種方便科學的優質學習資源。
微課特點是微,即短而精,以五到十分鐘的時間,圍繞某個知識點進行重點的突破,不追求全面的詮釋,不追求內容的完備,而在于突出一個點,從某個點出發,闡述教師對知識點的理解,既能幫助教師加強專業的素養,又能幫助學生分享自己的心得。微課和課件、課例又有明顯區別,是在其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優秀學習資源。微課把傳統的教學場地從課堂拓展到電腦、手機、ipad等;教學時間從課堂上拓展到學生的可能空余時間;知識傳授方式由課堂上一師對多生改為一師一生?,F在學生知識基礎不同,學習能力各異,這種教學方式的出現較好適應了不同的個體需求。
微課體現的是“先學后教”。教師設計微課,組織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教師只起組織、指導、啟發作用,放手給學生,微課學習之后,教師在課堂上再根據學生微課學習情況進行問題解惑、討論總結、鞏固提高。
第二課時:(認識三角形的高)。
上課時間:3/11累計課時:13。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4―25頁。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知道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意義,了解底和高的對應關系,會用三角尺畫三角形的高。
2、讓學生通過閱讀資料,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3、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三角形的高,并正確地畫高。
教學準備:三角尺、學具盒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一些有關三角形的知識,你對三角形有了哪些了解。?
2、畫一個類似于人字梁的三角形(只要外面的三條邊)。
說說三角形的組成: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
二、教學新課。
(一)認識三角形的底和高。
1、我們剛才說到三角形有三條邊,這節課我們將要來認識關于這個三角形神秘的第四條線段。
2、同學們,看看這個圖形知道它像什么嗎?(介紹人字梁)。
3、我們要最出這幅人字梁的高,應該從哪兒量到哪兒呢?
學生討論。
指明:人字梁的高度就是從這個三角形的頂點到它對邊的垂直線段。
4、畫一個銳角三角形后,提問:數學中三角形的高是什么意思呢?
從三角形的一點到對邊的垂直線段。
5、示范畫高。
邊畫邊講:現在要找它的高,就是從頂點畫出這條邊底邊垂直線段。從頂點畫下來的這條垂線用虛線畫一畫。指出: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到對邊的垂直線段是三角形的高,這條對邊是三角形的底;畫的這條線段用虛線表示,既然是垂直線段,畫完后還要要注意標上直角標志。
學生在作業本上,模仿板書也畫一畫。
6、同學們想一想,一個三角形可以幾條這樣的高呢?
讓學生自己試一試。
指出:三角形有三個頂點,可以向對邊畫三條垂直線段。也就是可以作三條高。
分別請學生來用三角板擺一擺另兩條高的位置。學生在作業本上完成三條高。
引導觀察該圖:一個三角形可以畫出它的3條高;這3條高應相交于同一個點。如果你畫的三條高沒有相交于同一個點,那么你的高肯定是畫得不夠準確。
(二)鞏固新知。
出示三角板,問:我手里的這個三角板和剛才畫的三角形,有什么不用?(有一個直角)。
描畫出三角板中的三角形,并標出其中的一個直角。
提問:這個三角形,你也能像剛才那樣找到3條高嗎?怎么找?
結合學生的回答,使大家明白:三角形中有一個角是直角,那么這兩條直角邊可以互相看作是一底一高,不用另外畫;只有當把斜邊當作底的時候,它的高要另外畫;3條高相交于原來的直角處。
三、完成書上的練習。
1、試一試,分別量出下面每個三角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2、想想做做第1題:畫出每個三角形底邊上的高。
說說你的方法?有沒有有序思考的方法?
4、想想做做第3題,請你說說為什么這個三角形的高的長度一定比小棒短?(可引導學生回憶:從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的所有線段中,垂線最短。所以這條高要比小棒短。)。
四、介紹“你知道嗎?”
學生分別用學具盒里的3根小棒,搭成一個三角形,輕輕捏住其中的一個角,敲其他的邊或角,發現:這個三角形的形狀、大小不變。
再用4根或5根甚至更多的小棒,圍起來,得到一個多邊形,也捏住它的一個角,輕輕地敲,發現:它非常容易得變成其他模樣。
指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探索小數加減法計算方法的過程,體會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在算理上的聯系,初步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2、使學生進一步增強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探索并解決新問題的意識,不斷體驗成功的樂趣。
教學重點、難點:
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方法與手段:
使學生經歷探索小數加減法計算方法的過程,體會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在算理上的聯系,探索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具學具:多媒體光盤。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導入。
1、出示例1的情境圖。
談話:這是同學們在文具商店購物的畫面。你能從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學生交流后提問: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減法計算的問題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下面的問題及相應的算式:
(1)小明和小麗一共用了多少元?
(2)小明比小麗多用多少元?
(3)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
(4)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
(5)三個人一共用多少元?
2、揭示課題。
談話:怎樣計算小數加減法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問題。(板書課題:小數加法和減法)。
二、探究。
1、教學例1的第(1)問。
談話:你能用豎式計算“4.75+3.4”嗎?先試一試,再和小組內的同學交流。
討論:你是怎樣計算的?又是怎樣想的?
圍繞學生采用的算法進行比較,要求學生具體地解釋思考過程。
小結:用豎式計算小數加法時,要把兩個加數的小數點對齊,然后把相同數位上的數分別相加。
2、教學例1的第(2)問。
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3、教學“試一試”。
談話:這里還有兩道題,你能用剛才學到的計算方法自己算出結果嗎?
學生計算后,再要求說一說是怎樣算、怎樣想的。然后提出把計算結果化簡的要求,讓學生說一說化簡的結果和依據。
4、總結和歸納。
學生活動,教師參與學生的活動。然后組織機交流。
三、練習。
1、完成“練一練”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讓學生說一說計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完成“練一練”第2題。
先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找出每道題中的錯誤,再分別改正,并組織交流。
3、完成練習八第1題。
4、完成練習八第2題。
根據學生完成的情況適當加以點評。
5、完成練習八第3題。
讓學生獨立列式計算;。
根據題中的數量關系,還可以自己補充問題:問學生你還想到了什么?
四、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收獲?你認為自己今天學得怎么樣?
五、延伸。
同學們在開始上課的時候,提出了許多用小數加減法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很有價值。其中,有些問題我們已經解決,剩下的問題下節課在繼續研究。
六、課堂作業。
《補充習題》p。
學生回答。
學生根據條件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
學生口答算式。
學生思考、交流后回答:算式中都用小數。
學生用豎式計算,并在小組內交流。(同時指名板演)。
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同學間交流自己想法。
學生獨立計算,指名板演。
學生交流后明確學生獨立計算,并說說自己的想法。
同學們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組內的同學交流。
引導學生歸納:小數加減法和整數加減法都要把相同計數單位上的數分別相加、減,都要從低位算起。計算小數加減法時,需要把小數點對齊后再算,最后在得數里對齊橫線上的小數點,點上小數點。
學生各自在書上填出得數,并回答。
學生獨立完成,
結合線段圖學生說說對前3個問題的理解。
學生交流。
問題的提出來自學生本身的思索,這讓學生更有興趣去探索、嘗試。
圍繞學生采用的算法進行比較,要求學生具體地比較“數位對齊”、“相同數位對齊”和“小數點對齊”,最終讓學生明白“小數點對齊”也就是“相同數位對齊”。
這一環節讓學生自己嘗試解決。教師鼓勵分小組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進而探討小數加、減法的基本算理。這樣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既掌握了知識,同時也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聯系以前學過的整數加、減法,溝通新舊知識間的聯系,使學生對小數加、減法的筆算方法形成比較完整的認識。
通過一系列的練習,既鞏固了本課的相關知識點,又提高了學生靈活計算的能力。
板書設計:。
小數加減法。
4.75+3.4=8.15(元)4.75-3.4=1.35(元)。
4.754.75。
-3.4-3.4。
8.151.35。
文檔為doc格式。
。
一例一議“精細化教學”
科學探究,是當今課堂教學改革領域中打造高效課堂的有效舉措,教師要多為學生創造探究學習的機會,尤其要抓住每一個細節,把握每一次機遇,讓學生不失時機地在探究中學習,在探究中收獲,在探究中提高。實踐證明,課堂上科學、有效的探究,是構建高效課堂、實現精細化教學的必由之路。
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練習六中有這么一道題:
學生自主解答后,我發現大體有兩種不同的答案,其一是這樣的——。
涂黃色油漆的面積:
其計算結果為12800平方厘米;
涂紅色油漆的面積:
65×40×2+40×3×40。
其計算結果為10000平方厘米。
而另一種狀況則是——。
涂黃色油漆的面積:
[65×40+v65+10w×40+40×40]×2。
其計算結果為14400平方厘米;
涂紅色油漆的面積:
v65+10w×40×2+40×3×40。
其計算結果為10800平方厘米。
學生的解題思路大致相同,而為什么會出現這樣兩種不同的結果呢?對此,我組織、指導學生進行了探究。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大家發現了兩種解法的差別在于1號頒獎臺的高的取值不同,即一種解法的取值為65厘米,另一種解法的取值為75厘米。由于題圖中明確標注了40厘米、65厘米及10厘米等數值,則能夠從中對三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取值,而正常狀況下這幾個量(已知條件)的取值在圖中能夠很容易得出來,為什么會有學生產生誤解呢?到底哪種取值是正確的?透過討論、探究,最后大家一致認為1號頒獎臺的高為65厘米。
(下面是師生探究活動記實)。
學生甲:如果2號頒獎臺的高是65厘米,那么原題的圖中就就應把“65厘米”字樣標在2號頒獎臺的左邊,所以根據“65cm”字樣標注在1號頒獎臺的正面上,我認為65厘米是給出的1號頒獎臺的高。
學生乙:我觀察到1號頒獎臺正面左邊的這條棱被分成兩條線段,上面較小的部分是10厘米,而從圖中能夠明顯地看出下面較大的部分則為65厘米長,而這兩個數字都是標注在這兩條線段附近的,所以1號頒獎臺的高就是10厘米與65厘米之和,即75厘米。
聽了我的說法,同學們躍躍欲試,紛紛行動起來。
經過同學們的測量、計算、比較,最后證實了1號頒獎臺的高為65厘米。
【課后反思】。
對于一道數學題的解答,似乎大可不必如此“興師動眾”,而課后想起來,我的這種做法并非“小題大做”,而卻是“大有益處”的。
1、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
2、培養了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
3、透過“借題發揮”而把知識向未知領域延伸,不但實現了“比例尺”這項知識的滲透,而且還使學生懂得了“學無止境”的道理。
4、達成了培養學生構成細致而有序的審題習慣這一教學設想。
回顧此例的教學,我認為教師在教學中不能盲目地、簡單地教給學生問題的答案,正如上面的這個問題,如果我只是告訴學生1號頒獎臺的高為65厘米,認識不清的學生只要照做就能夠了,那么仍會有學生感到不解,甚至還可能依然堅持自己的看法而一頭霧水。
因而,為實現精細化教學,構建高效課堂,我們要明確:
教會學生一個問題并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抓住教育契機,教給學生科學的、適用的、有效的學習方法,引發學生參與探究,以切實實施精細化教學,從而培養學生的潛力,培養創新精神與數學素養。
【相關閱讀】。
“把一個圓分成兩份,每一份必須是它的12嗎?”在學習12時,這個問題攪起了課堂的波瀾。每個同學經過獨立思考都紛紛發表了自我的意見,有的同意,有的不一樣意,無形之中就構成了兩大陣營。正方、反方分別選出兩名代表站在臺前,一場唇槍舌戰即將開始。
吳教師順手遞給一邊一張圓紙片,宣布:“同意不一樣意都要提出問題,如果能問得對方心服口服,同意了你的觀點,就是勝利者。這張紙能夠折,能夠撕。下頭的同學兩人一組,先討論一下?!?/p>
討論過后,同學們把目光集中到講臺前,吳教師對座位上的學生說:“我們請正方和反方的代表發表自我的意見,能夠嗎?我們靜靜的聽,然后還能夠發表自我的意見,看那位同學最會傾聽別人的發言?!鞭q論開始。正方同學把圓從中間對折,問:“這一半不是12既然你們都承認,為什么不給教師畫勾?”大有先聲奪人之勢。
反方同學把圓隨意撕了一小塊下來,問:“這圓是不是兩部分?”
正方:“是?!?/p>
反方:“這兩半都是圓的12嗎?”
正方:“不是?!?/p>
反方:“既然不是,為什么你們還認定把一個圓分成兩份,每一份都必須是12呢?”好一個咄咄逼人的反問。
正方仍然不服氣:“我們怎樣就得到12呢?”
坐著的同學開始按捺不住了,舉手發言。一個說:“這個圓能夠折成12,也能夠不折成12?!闭媸且徽Z中的。
另一個說:“如果一個圓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12,但那里說分成兩份,怎樣分都行?!彼凇胺殖蓛煞荨鄙袭惓<又亓苏Z氣。理越辯越明,幾個回合下來,大家就達成了共識:這句話錯就錯在“必須”上,如果必須是12的話,前面應當加上“平均”這個詞。這是對分數本質意義的認識。
點評:數學是其他自然學科的皇后,良好的數學素養離不開周密、嚴謹的思維。當然,這種嚴謹的思維習慣,不是靠教師的嚴厲逼出來的,而是要讓學生在切身的體驗中、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慢慢養成。教師所能做的職能是引導。
教學內容分析:
《邊城》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5小說部分第一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本單元教導學明確閱讀小說,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所以本文重點把握小說的主題和情節,挖掘小說在時代變遷中的同步存在。
學情分析:
《邊城》面對的是一群成長在無憂無慮的20世紀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他們的明確活經歷與知識積累水平所限,對這篇通過由贊美自然風土人情上升到對現實的批判的文章要達到深層理解必然有一定難度。另外,小說的長篇幅在解讀問答上也存在很多的困難。
教學目標:
1.了解沈從文及其作品的特點。
2.美讀課文,提高學生對含蓄語言的感悟能力。
教學重點:
1.把握作者塑造的翠翠的形象及其身上體現出來的淳樸的人性美。
2.體會課文對人物心理細致入微的刻畫。
教學難點:理解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動并以此感受小說中蘊含的“人性美”。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設計1:繁華的大都市,令人目不暇接、心醉神迷。林立的高樓、琳瑯的商品、穿梭的人流、怡人的樂園。閑暇時,我們是不是也想讓生活增添點兒古樸意趣呢?這節課,我們就來拜讀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的《邊城》,神游于作品描寫的幾十年前的湘西,感受那里閃爍著的正直樸素的人性美。
設計2:豆綠清澈的碧溪流水,靜美和樂的茶峒古城,同著生活在其中的各色人等,在那熱烈歡快的鼓點中散發出古樸之美,為我們構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圖景。讓我們隨著文學大師沈從文的筆觸,走進這個田園牧歌式的詩意世界--《邊城》。
二、解題。
1.邊城:即邊地的小城,指遠離城市的小鎮,是沈先生在體會上流社會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氣自私市儈的風氣后,對其故鄉未完全被現代物質文明摧毀的淳樸民風的懷念。
2.作者: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湖南省鳳凰縣人,苗族。生于一個困頓的軍閥官僚家庭,十四歲進入軍隊,開始半流浪式的士兵生涯。他跟隨湘西地方軍,走遍沅水流域,得以了解湘西的風土人情和勞動人民的歡樂與悲哀,了解到各種“人生形式”。這使他的思想感情和勞動人民有某種共通之處。沈從文先生的文學作品《邊城》《湘西》《從文自傳》等,在國內外有重大的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候選人。沈從文先生不僅是著名的作家,還是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
3.《邊城》進述的是一個哀婉而凄美的愛情故事: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了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愿做個擺渡人。于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為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癡心地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小說在這三角戀愛的種種糾葛中,通過男女之愛、祖孫之情、父子之親、睦鄰之意,生動表現了邊城人民健康、優美、質樸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帮L聲水聲歌聲談話聲啜泣聲聲驚殘楚,鄉情民情愛情手足情骨肉情青鸞癡心?!?/p>
三、整體感知,把握情節。
1.學生快速默讀課文,給每節擬標題。討論明確:
三、風情民俗(介紹、描寫邊城的社會環境)。
邊城四、往事如夢(回憶兩年前端午節認識儺送)。
五、心事誰知(回憶一年前端午節認識天保)。
六、心頭漣漪(看迎親花轎引發情思)。
2、本文的情節在結構安排上有什么特點?
討論明確:插敘,主體部分(四)、(五)是作為插敘的內容增添進去的。作用:在結構上,避免了平鋪直敘,形成文章整體布局上的跌宕美。在內容上使“翠翠的心事”有了依托,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交代了翠翠愛情的產生、發展過程,也充實了人性美善的內容。
3、小說描寫了哪些主要人物,他們之間有怎樣的感情?
討論明確:主要人物及其關系--翠翠與爺爺的祖孫情、翠翠與二老的愛情、駐軍官兵與百姓的軍民情、爺爺與順順的鄰里情、爺爺與他朋友的朋友情、爺爺與顧客的擺渡情、翠翠與大黃狗的人物情等。課文以翠翠與爺爺為主要形象,通過在端午這個特殊的節日里的風俗民情的描寫,為讀者展現了一個“一切莫不極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樂生”的美好生活畫卷,表現了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p>
四、品賞作品中的人性美。
作者在小說中從祖孫情、愛情、軍民情、鄰里情、朋友情、擺渡情、人物情等多方面構筑了一個人性美的理想王國。
1、祖孫情:爺爺關愛翠翠,翠翠愛戴爺爺。
文中很多方面都能形象表現出這種濃濃的祖孫情。比如:
(1)老船夫即刻把船拉過來,一面拉船,一面啞聲兒喊問:“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會祖父,口中卻輕輕地說:“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鯉魚吃去了?!保╬19面順數4節)“即刻”,反映了老船夫動作的靈敏、迅速?!耙幻妗幻妗钡倪B詞運用以及“翠翠,翠翠”的連聲呼喚,都說明了爺爺的焦急?!皢 弊?,表現出爺爺的蒼老以及急促地神態。這些都表明了老船夫對孫女真誠的愛護?!拜p輕”地說,是翠翠故意不讓爺爺聽見,“不是……不是……”“早被”這些心理描寫,鮮明地表現出翠翠對爺爺的嗔怪,但這種嗔怪又不大聲張揚,只說給自己聽,不惹爺爺生氣。表現出翠翠對爺爺愛戴。
(2)祖父說:“順順真是個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這一家人都很好!”翠翠說:“一家人都好,你認識他們一家人嗎?”爺爺為翠翠的婚事操心,要提醒翠翠,又怕觸動了少女敏感害羞的心,說話很小心。先說順順好,再說大老好,最后又似乎多余地說“這一家人都好”。(p20面倒數2節)可見爺爺對翠翠的愛是多么細致入微?!耙患胰硕己?,你認識他們一家人嗎?”言外之意是你就是沒有說二老,你認識二老嗎?你光心動,你有行動嗎?為什么不去提親?可見翠翠說話也很委婉,也是用暗示性的話,一則表現出少女的害羞與修養,二從對爺爺進一步采取準確行動的提示中,表現出對爺爺的信任與依賴。
(3)(祖父)不加檢點笑著說:“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婦,請人來做媒,你答應不答應?”翠翠就說:“爺爺,你瘋了!再說我就生你的氣!”(p20面倒數2節)懂得孫女的害羞與懂事,不主動袒露心跡?!安患訖z點笑著說”表現出爺爺心情的迫切,但為了考慮孫女的心理承受力,他故意帶著玩笑的口吻來明確試探,可見爺爺用心良苦?!澳惘偭?!”一則表現出翠翠對婚事的重視與掩飾心態,還表現出對爺爺亂點鴛鴦譜的嗔怪。這些神態和語言描寫,表現出祖孫之間親密無間的感情。
2、軍民情:官民同樂,軍民一家。
“十余年來主持地方軍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輯保守,處置還得法,并無特別變故發生。水陸商務既不至于受戰爭停頓,也不至于為土匪影響,一切莫不極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樂生?!保╬14面第1節)“因為這一天軍官、稅官以及當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稅關前看熱鬧”“好事的軍人,當每次某一船只勝利時,必在水邊放些表示勝利慶祝的五百響鞭炮?!保ǖ谌糠值?節)“你爺爺一定到軍營里喝里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保╬18面第四部分18節)“照例可以看到軍營里和各鄉來的獅子龍燈……好勇取樂的軍士……”(p19-20面第五部分第2節)其中“注重”寫出了以民為本的慎重態度,“得法”表明了治安方法的得當,“既……也……”表現出治安成果的巨大,“莫不”是從范圍上、“極”從程度上寫出了官民同樂的普遍現象,“好事”寫出了軍士的主動性,“必”、“照例”寫出了端午軍民同樂的常規性、有序性,“抬”寫出了軍民一家親的真誠之愛。這些都鮮明地表現出官民同樂、軍民一家、政通人和的社會狀況,構筑了其樂融融的理想的社會生活模式。
3、鄰里情:有仁有義,愛心奉獻。
(1)“因為守渡船的老家伙稱贊了那只肥鴨兩次,順順就要大老把鴨子給翠翠。且知道祖孫二人所過的日子,十分拮據,節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許多尖角粽子?!保╬20面第五部分第9節)“肥鴨”說明鴨子的肥大健碩,是代表榮譽的戰利品。將它不假思索地送于祖孫倆,說明順順的慷慨大方、尊老愛幼?!扒抑馈?、“又送了許多”說明順順并不是為富不仁之徒,而是心里裝有貧困人家,一有機會就真心相助,慷慨解囊。也照應了前文的“凡幫助人遠離患難,便是入火,人到八十歲,也還是成為這個人一種不可逃避的責任”。
(2)“那人向祖父說,翠翠長得很美。問過翠翠的年紀,又問有沒有了人家?!保╬20面第五部分第10節)稱贊翠翠長得很美,表明了順順對翠翠的喜愛,“問”了“又問”,表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那份關愛之情。這些都表現出順順的仁義慈善美德。
(3)“翠翠趕即為那人點上火把,讓他有火把照路。人過了小溪上小山時,翠翠同祖父在船上望著,翠翠說:‘爺爺,看嘍羅上山了??!’”(p21面第五部分第17-18節)“趕即”,表明翠翠不假思索,行動迅速,主動為他人著想?!巴?、“上山了”寫出了翠翠同祖父視鄰里如家人,目送時間之長,情意之真。
4、朋友情:人生知己,同懷視之。
(1)“溪邊的那個朋友,也應當來看看年輕人的熱鬧,回去一趟,換換地位還來得及”,“看得好就不必再回來”(p16面第四部分第2、4節)“也”、“換換”、“不必”表現出老船夫的推己及人的美好品質。對朋友十分關心、體貼,真夠朋友!
(2)“老船夫聽說十分高興,于是把酒葫蘆取出,推給城中來的那個人……一面……一面……不到一會兒,那人卻在巖石上被燒酒醉倒了?!保╬16面第四部分第4節)老船夫非但不埋怨老朋友不理解自己急趕回來的好意,反而“十分高興”,表現出老船夫的樂朋友所樂!“推給”的動作描寫,表現出兩位老朋友間的互相謙讓,更表現出老船夫的豪爽與熱情?!耙幻妗幻妗?,所謂“舒心的酒千杯不醉,知心的話萬言不贅”,我們似乎可以看見老哥倆促膝交談的無間場面,可聽到觥酬交錯、開懷暢飲的笑語喧嘩?!白淼沽恕?,正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須“一醉方休”!老人正是被老船夫的真情、盛情、關愛之情所深深陶醉了。
(3)“你那天只是很不得讓城里的爺爺把裝酒的葫蘆吃掉!”(p22面第六部分第17節)這里通過翠翠的口,側面表現出老船夫對朋友的無比真誠,對友情的萬分珍重以及傾其所有的慷慨盛情。
5、愛情:甜而美。
(1)“但男子聽去卻是另一番好意,男的以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亂叫,放肆的笑著,不見了?!保╬18面第四部分第25節)境由心生,“好意”表明二老的善良質樸,不朝壞里想,對翠翠是一片好意?!胺潘恋男Α北憩F出二老對翠翠誤解人意的寬容以及豁達、開朗的性格。
(2)“那人說是二老告訴他的,他是二老家的伙計,送翠翠回家后還得回轉河街?!保╬18頁第四部分第26節)說明了二老“不見了”的去向。是特地派人專程護送翠翠回家,表現出二老對翠翠的愛護。
(3)“但是另外一件事,屬于自己不關祖父的,卻使翠翠沉默了一個晚上?!保╬19頁第四部分第34節)“沉沒”的是表象,激蕩的是內心,說明愛情已經在翠翠心頭萌生,對二老人品的愛慕,使她展轉反側,寤寐思服,徹夜不眠。
(4)“但這印象不知為什么總不如那個端午所經歷的事情甜而美?!保╬20頁第五部分第2節)“但”表示語意轉折,說明語意的重點在后面?!翱偛蝗纭?,是用比較來烘托愛情的份量最重,那個端午最珍貴,愛情的滋味因真而甜,愛情的價值因善而美,愛情的長度因甜美而難以忘懷。
6、人物情:和而諧。
(1)狗隨人行,盡保衛之職責。翠翠到哪里,狗也隨到哪里?!白娓钢傈S狗在翠翠身邊,也許比他自己在她身邊還穩當,于是便回家看船去了?!保╬16頁第四部分第2節)。
(2)狗通人意,盡探視之能事?!耙婞S狗先在太陽下睡著,,忽然性來便發瘋似的亂跑,過了河又回來……可是一會兒那遠處的聲音被她發現了?!保╬15頁第三部分第11節)表現出狗的敏銳的感覺。
(3)人安狗閑,平等相處?!按浯渑苓€家中去取小小竹子做的雙簧嗩吶,請祖父坐在船頭吹《娘送女》曲子給她聽,她卻同黃狗躺到門前大巖石上蔭處看天上的云。白日漸長,不止什么時節,守在船頭的祖父睡著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黃狗也睡著了?!保╬23頁第六部分第26節)這是一幅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好畫卷,寧靜而神圣。
7、手足情:坦誠率真。天保和儺送,都愛上碧溪岨渡口老船夫天真美麗的外孫女翠翠。兩兄弟坦誠地互訴心事,相約按古***俗以歌聲相比,誰能打動翠翠,得到應和,誰就贏得愛情。天保不善唱歌,又明白了翠翠傾慕儺送的實情,就毅然隨船下辰州。這個“水鴨子”竟被竹篙彈到水里“淹死”了。儺送為天保的死難受,又被家中逼著接受中寨王團總的女兒的妝奩,痛苦地坐船去了桃源。
五、分析人物。
1.概括翠翠的形象。
明確:翠翠是一個天真善良,聰明乖巧,溫柔清純的少女。她和祖父相依為命,對祖父關心備至。因為祖父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讓祖父去尋她,可是想到祖父找不到她時的無奈,又為祖父擔心起來,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責。她情竇初開,愛上了儺送,少女的羞澀,善良的心地又使她難以付諸行動。正當青春期的她,面對爺爺不失時機的委婉引導,面對爺爺旁敲側擊的詢問,雖心知肚明,卻時不時閃爍其詞地表明態度??傊?,翠翠是一個善良聰慧、溫婉多情的少女。在她身上,對祖父深沉的依戀與對愛情的真摯期盼,外表的溫婉靦腆與內心的熾熱多情,異乎尋常地融合于一體。小說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光輝的極富審美意義的少女形象。這就是翠翠的魅力,這就是邊城的魅力!一個充滿著人性真善美的,沒有被現代文明污染的,可以詩意棲居的地方。
2.“爺爺”的性格特點。
明確:小說中的爺爺是中國傳統美德的典范,是一個忠于職守、古道熱腸、深愛至親的老人。他是溪邊渡口的擺渡人,“在職務上毫不兒戲”,每到“十四中寨逢場”,“因為明白過渡人是要趕回城中吃晚飯的,人來一個就渡一個,不便要人站在那岸邊呆等”,因此,即使翠翠幾次三番地呼叫他回來,他也不理會,直到堅持渡完最后一個人才收工。他對孫女翠翠親情無限,在生活上、感情上對她無比關懷,盡力體諒。
六、欣賞品味。
a、龍舟競渡圖(第三部分第3節)。
這節文字繪聲繪色的描繪了湘西邊地健美多姿的龍舟競渡風俗圖,充滿詩情畫意。這是這幅畫面背后,作者不露聲色的是兩位男主人公出場了。
b、元宵焰火圖(第五部分第2節)。
這是一幅充滿湘西特色的民情風俗圖,極寫元宵放煙火的熱鬧,但翠翠總覺得“不如那個端午所經過的事情甜而美”,映襯出翠翠情感。
c、環境描寫作用:兩幅畫展示了湘西特有的原始自然的民情風俗圖,表現出古樸淳真美,這些帶抒情詩般的風景風俗畫卷,構成了小說人物活動的背景;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動。同時,這風景美、風俗美與人情美交相輝映,渾然一體,把一個美好的邊城點染得充滿了詩情畫意。
八、課文總結。
沈從文先生對文學的社會功能有他自己的看法,認為好的作品除了使人獲得“真美感覺之外,還有一種引人‘向善’的力量……從作品中接觸另外一種人生,從這種人生景象中有所啟發,對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層的理解”?!哆叧恰繁闶沁@種創作觀念的印證。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意在借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這對現代社會中自私、虛偽、卑鄙之人生有著很深刻的借鑒意義。
板書設計:邊城。
忠于職守。
1爺爺古道熱腸1祖孫情。
深愛至親2軍民情。
聰明乖巧3鄰里情。
人性美好的-2翠翠善解人意4朋友情人類之愛的說明。
民風淳樸的-邊城清純質樸5愛情凡夫俗子的哀樂。
真情相待的-靦腆多情6人物情(語言美)。
風光秀麗的-3天保坦蕩磊落7手足情。
4儺送正直尚義8風俗情。
a.龍舟競渡圖。
b.元宵焰火圖。
惜緣。
[《邊城》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學內容:教材26—27頁及27頁做一做。
(二次備課)。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減法的含義;能正確讀寫減法算式;會列減法算式并掌握5以內數的減法的計算方法。
2、培養學生看圖列算式的能力,會用自己的語言說出圖片所表示的意思,使學生初步體會用減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重點:理解減法的意義,正確計算5以內的減法。
難點:了解減法的意義,能夠在生活中靈活運用。
課前復習。
回顧舊知:2~5的分解見ppt。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生:3個。
師:用算式該怎么表示?
生:2加1等于3。
師:我們利用分成來解決下面幾個問題。
生:......(課件)。
生:老師手里有3張卡片,拿走了2張卡片,還剩下1張卡片。
師:你說的真完整,那么可以用什么方法來計算呢?
生:用減法。
師:你可真聰明!那么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減法(板書減法)。
二、講授新知。
1、鞏固練習說算式的意思。
生:……。
師:誒,你能說一說這個算式表示的意思嗎?
生:原來有5把鏟子,小男孩拿走了1把,還剩下4把鏟子。
師:這個算式怎么讀?
生:5減1等于4。
師:真棒!好,咱們接著看,誰來了?你能說說這個算式表示的意思嗎?
生:原來有4塊餅干,老鼠拿走了兩塊,還剩下2塊。
師:剛才小朋友們表現的非常棒,現在獎勵大家休息一會兒。
通過松鼠圖講5減3等于2。
師:都休息好了吧,小松鼠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出來見你們了呢???,你看到了什么?
生:一共有5只松鼠,跳走了3只。
師:你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生:還剩下幾只?
師:問題提的真好?誰來解答一下。
生:還剩下2只。
師:怎么列算式呢?
生:5減3等于2(師板書)。
師:你怎么知道是等于2呢?
生:5可以分成3和2或3和2組成5。
師:真棒(能想到用分成和組成來計算)。
師:誰來說說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意思就是5只松鼠在樹上,跳走了3只還剩下2只。
師:下面呀,我們就來玩當小老師的游戲,先老師示范,待會我請上課認真的小朋友上來當小老師給大家出題,看,老師這里有2朵花,我拿走一朵,還剩幾朵?請你在列出算式。好,現在請小老師上來考大家了。
三、鞏固練習。
四、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減法?
檢測練學。
典型例題見ppt及課本27頁做一做。
板書設計:
減法。
4–1=3讀作:4減1等于3。
減號。
教學反思:
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系;角的大小決定于角的兩條邊張開的程度,張開的越大,角就越大,相反,張開的越小,角則越小。在動態定義中,取決于旋轉的方向與角度。角可以分為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負角、正角、優角、劣角、0角這10種。以度、分、秒為單位的角的度量制稱為角度制。此外,還有密位制、弧度制等。
銳角:大于0°,小于90°的角叫做銳角。
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鈍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鈍角。
負角:按照順時針方向旋轉而成的角叫做負角。
正角:逆時針旋轉的角為正角。
0角:等于零度的角。
余角和補角:兩角之和為90°則兩角互為余角,兩角之和為180°則兩角互為補角。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補角相等。
對頂角:兩條直線相交后所得的只有一個公共頂點且兩個角的兩邊互為反向延長線,這樣的兩個角叫做互為對頂角。兩條直線相交,構成兩對對頂角?;閷斀堑膬蓚€角相等。
還有許多種角的關系,如內錯角,同位角,同旁內角(三線八角中,主要用來判斷平行)!
3.乘法的運算定律。
整數的乘法運算滿足: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消去律。
隨著數學的發展,運算的對象從整數發展為更一般群。
乘法交換律:a×b=b×a。
乘法結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案例背景】前幾天上了一節“三角形的面積”感觸頗深?!叭切蔚拿娣e”是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材上學期第五單元“多邊形的面積”的資料,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基礎上,尤其是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基礎上開展的教學活動。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和學生已有知識設計教學活動,使他們有更多的操作機會,從猜想、操作、驗證到得出結論,再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潛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案例描述】。
1、假設猜想:展示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圖片。說出前三種圖形的面積的求法,觀察猜測三角形的面積會怎樣求。該怎樣轉化推導。
2、操作驗證:根據你的猜想,動手操作驗證一下吧,教師巡視指導。
反饋:誰愿意說一說,你是怎樣操作的,得到什么樣的結論。
3、繼續引導:這個辦法怎樣樣誰還有不同想法,做法。
師:這個辦法怎樣樣。
生:也很合理。(表揚,祝賀)。
師:你還有其他做法嗎。
于底乘高除以2。
師:無論哪一種,我們都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就是。。
生:三角形的面積等于底乘高除以2。
4、共同把這個結論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來。
師:誰愿意到黑板面前寫一下。
生:書寫。群眾訂正。
生:在練習本上書寫,師巡視指導反饋,自由到板前書寫。群眾訂正。
5、公式的運用:要想計算一個三角形的面積,需要明白哪些條件。
生:三角形的底和高。
師:那么,我們應用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計算一些題好嗎。
生:獨立完成課本中試一試題目。
6、小結:其實,生活中,有很多問題能夠運用三角形的面積公式來求出,讓我們共同走進生活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
師:(課件展示題目)。
生:獨立或與同伴合作研究完成。
總結: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評析】。
“三角形的面積”是一節常規性的課,關于這節課的教案不少,課我也聽了不少,如何體現“觀念更新,基礎要實,思維要活”,我覺得以往老師們對教材的把握與處理,對課堂的設計以及處理都很不錯,而這節課讓我感觸很深:
1、突破傳統教學模式,思路獨特新穎。
傳統教學的種種封閉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學生迫切需要一種展現自我,發展個性的體驗式學習。以前的教學改革,大多停留在數學學科層面上,往往比較注重將教科書上的知識教給學生。在教學中。往往是教師清楚要教什么,為什么這樣教和怎樣教,學生卻不明白自己要學什么、為什么學和怎樣學。學生的學習缺少方向,缺少動力,缺少方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很難得到發揮。因此,當前教育改革的重點應是以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教師把整個學習過程放給學生,讓學生小組合作,全員參與,共同探究,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讓學生參與知識獲得的全過程。
2、讓探究式學習具有必須的開放度。
探究式學習要不受任何人的約束,要有必須的開放度。在上面這一環節中,教師注重教材的開放性和思考性,讓學生有自主選取的權利和廣闊的思維空間,如教師帶給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讓學生透過猜想、操作、驗證等一系列的活動,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理解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學生在操作活動中展現了自我,方法多樣且獨特,是以往教學所沒有的,實在是妙不可言。既滲透了集合的思想,有助于學生空間觀念的建立,也讓學生看到了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感悟了生活中的數學。也為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奠定基礎,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實踐潛力和合作精神。
3.建立新型民主的師生關系。
教師遵循兒童學習規律的同時,創造性的處理教材。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找準學生的認知的起點,以幾個圖形圖片為切入口,讓學生觀察、猜想。動手操作,折一折,剪一剪,分一分,補一補等,在這些過程中,教師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探索,教師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學生在小組合作時用心主動地參與和探討、質疑、創造,并逐步的完成對知識的理解和深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較好的體現了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和共同的研究者。使學生到達對知識的深層理解,還培養了他們敢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親歷探究發現的過程,已不是一種獲取知識的手段,其本身就是教學的重要目的。教師只有創造性地教,學生才能創造性地學。
從上述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關鍵在于教師。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真正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相信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探究思維的空間,以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創造性。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教師不可避免的要經常思考:自我的教育行為是否貼合新課程的理念――“新一輪課程改革很重要的是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弊蛉瘴液屯瑢W們一齊學習了《克和千克》的認識,這節課的重難點在于感受“1千克有多重”,經過讓學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等實踐活動,以增加學生對“克”和“千克”的感性認識,幫忙學生構成質量觀念。
為了上好這節課,我參考了別人的教學設計,吸收了他人的精華,煞費苦心設計了一些與眾不一樣的活動,作為這節課的亮點。其中有一項是稱一稱班里最胖和最瘦的同學的體重,為這事,我帶了家里的臺秤。上課了,我精神飽滿的走進課堂,前半節課進展的很順利,一切都按照預設進行:
(一)建立1千克=1000克,關于克你明白什么?能舉例子說明嗎?我手里的這塊磚頭大約有多重?猜一猜,驗證,于是引導出1000克能夠用一個更大的單位1千克來表示。
可是,我和學生都沒有開始時的興趣,游戲草草收了場。這節課以我充滿信心開始,到我的勃然大怒落了帷幕。
下了課,我進行了反思:本來安排游戲“猜體重”,目的讓這節課錦上添花,想不到弄巧成拙。原因在哪里?想起王宇憤怒的表情,學生的哄堂大笑,自我的勃然大怒,我明白了教學應當更多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由此可見,在教學實踐和反思中能鍛煉自我,發展自我。所以,有兩點是我該好好反思的:
1.預設不充分。
2.當課堂出現意外時,我該想盡辦法引回預設的軌道,還是將錯就錯?
有人說過:作為教師,應善于捕捉課堂教學中生成和變動著的各種有價值的信息,作為活的教育資源,努力創造條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讓擦出的火花熊熊地燃燒起來。
事后我想:既然他們興趣已轉移,何不順水推舟呢。不防這樣設計:我故意深沉說:“是呀,一個人太胖或太瘦本來就不舒服,還招來別人異樣的目光,甚至是嘲笑,這些是不是不道德的呢?我的弦外之音應當讓大部分同學明白自我的過錯。這時,乘機說:其實一個人的體重是標準的不多,想明白自我的體重是否標準嗎?(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自然地把他們的注意力重新吸引過來)。
我深深感到:在逐步推廣“動態生成式”課堂教學模式的今日,課堂已不再是簡單地背教案、跟著教師走,教師要蹲下來走進孩子的心靈,了解孩子的愛好,知識基礎、思維本事,預設各種可能性。因為它會隨著教學環境、學習主體、學習方式的變化而變化。并且教師根據不一樣的情景進行靈活處理,從而也呈現出不一樣的價值,一念之間,靈感產生了,一個好方案瞬間誕生了,師生合奏一首活力彭湃的樂曲。也可能是一地狼煙,留下無奈和遺憾。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所以,寫下這個故事期望自我或我的同行從我的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變遺憾為動力,在實踐和反思中鍛煉自我,發展自我。
數學新課程的學生觀認為,數學教學應該以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為本,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因此,本課設計遵循“以生為本”的原則,首先通過對正比例的復習,直接導入新課教學,揭示課題,根據生活中的情景,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比較,推理和概括出反比例的意義,接著運用反比例的知識,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然后讓學生自己舉例說說生活中的反比例,進一步加深對反比例關系的認識,培養學生判斷、推理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認識反比例,能體會函數思想。
2.能根據反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能利用反比例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提高觀察、分析、比較和判斷推理的能力。重難點和關鍵。
1.重點:理解反比例的意義。
2.難點: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3.關鍵:認真分析兩種量的變化情況及規律。教學方法。
講解法、提問法、探究法等微課教學過程設計環節講解設計意圖導入(1)分。
1.正比例的意義是什么?怎樣用字母表示這種關系?
2.判斷兩種相關聯量成不成正比例的關鍵是什么?(1)相關聯的量(2)比值一定。
鞏固舊知為新課的學習奠定基礎。過程(6)分1.課件出示。
例1。
師:在表1和表2中,有哪幾個變量?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表1和表2中的關系相同嗎?
生:表1的兩個變量(長和寬),積相等都是24。表2的兩個變量(長和寬),和相等都是12。
生:速度和時間這兩個量,時間隨著速度的增加而減少,時間隨著速度的減少而增加,在變化過程中,速度和時間的積總是一定的,都是120(表示的是路程),路程一定時,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時間的乘積一定。
教學過程。
1.回顧導入:正比例的意義導入反比例。
2.探究新知:用微課學習反比例的意義。
3.鞏固練習: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能利用反比例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課堂小結: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5.課后思考: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異同?課后反思。
本微課是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內容,時長8分鐘,主要通過生活中的三個情景,讓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理解和概括反比例的意義,并根據反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反比例,這樣就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生動直觀地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輕松愉快地學習和掌握知識。不足之處:1.在教學中,我覺得讓學生動腦思考的時間還是不夠,沒有給足時間讓學生自己探索,一直都是老師扶著走,感覺有點放不開。2.在提問方面,過多照顧了學習較好的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對學困生知識的拓展訓練太少,要多關注全體學生。如果讓學生自己來探索,自己去提問,自己去發現,我想,這樣的教學,才是我所想要的教學效果,也才是更深一個層次的教學,更專業一些的境界,所以,在現在的教學思路,教學模式上,再來一些變化,更加放手讓學生做,我想效果一定會更好。
設計理念1、突出問題的應用意識。教師首先用一個學生感興趣的小故事引人課題,然后根據數軸給出解答。在各環節的安排上都設計成一個個的問題,使學生能圍繞問題展開思考、討論,進行學習。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通過觀察發現規律并能表示兩個數的大小。
過程與方法:感受數學的連貫性,并體驗數學的作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重點比較兩個數的大小,培養學生發現規律的能力。難點兩負分數比較大小。
方法探索式教學法課型新授課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學內容師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景一天數學王國中的-3和-5吵架了,-3說:我實際上比你大,你應該叫我哥哥,應該尊敬我。-5說:我的絕對值比你大,你叫我哥才對。
他們吵的不可開交,想找個人評理,你能幫他們評評么?
第1頁畫數軸并在數軸上標出下列數-3.5,3,-2,0,1.5,-(1)你能說出數軸上點的特點么?(2)用把上面的數連接起來教師以生動的語言講故事,提高學生的興趣。
復習數軸并用數軸比較數的大小,讓學生溫固而知新。
第2頁。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47頁。
教學目標:1、通過讓學生親身經歷觀察畫面,理解畫面內容,選擇有用條件和恰當的方法計算的過程,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2、初步培養學生的符號感。
3、使學生體驗到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讓學生親身經歷觀察畫面,理解畫面內容,選擇有用條件和恰當的方法計算。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師:小朋友,你們知道現在是什么季節嗎?
1(1)、師出示圖1:我們先來看第一個畫面,你們看到了什。
第1頁么?(左邊有4個小朋友在捉蝴蝶,右邊有兩個小朋友在捉蟲子)。
(2)、師:你還發現了什么?(大括號,問號)。
(4)、師:要想知道一共有幾個小朋友,我們就應該把這兩部分的小朋友怎么樣?(合起來)。
(5)師:誰愿意把你看到的和剛才那個問題連起來說一說?指名幾個學生說。同桌互說。全班齊說。
(6)師:誰能列一個算式?4+2=6(師板書算式)為什么用加法計算?
指名學生說說4、2、6分別表示什么?還可以怎么列?
2(1)、出示圖2,師:請小朋友仔細觀察一下,說說這幅圖畫了什么?
第2頁(2)、你能想到一個數學問題嗎?(一共有7個向日葵,摘下了3個,還剩幾個?)。
(4)、這個數學問題,你覺得應該用什么方法解決?把算式寫在紙上,寫得快的小朋友輕輕地告訴你的同桌,并說說你的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5)、反饋:7-3=47表示什么?為什么要減去3,4表示什么意思?
三、鞏固新知,拓展深化。1、p47做一做。
(2)用手勢表示1:6-3=32:3+3=6為什么?
(3)看懂蝴蝶圖,說圖意,1:5+2=77-2=52+5=77-5=2。
2、小結:今天我們看到了美麗的秋天的景色,也想到了很多數學問題,并且都用數學知識解決了,現在,你有什么想說的?(如果不知道,老師引導:我發現了這些數學問題有兩類,有些是用加法計算的,有些是用減法計算,我們應該看清楚圖畫的意思來列算式。)。
四、拓展練習:五、全課總結:
第3頁。
第4頁。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kouhaodaquan/56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