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是教學過程的重要依據,它能夠指導教師有序地進行各項教學活動。不同學科的教學計劃范文存在一定差異,教師們需要結合自己的學科特點進行選擇和參考。
2、領悟老人植樹造林的精神。
1、理解語言文字背后所蘊藏的含義。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這里不僅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化,而且還涌現出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跡。他們之中有的慷慨激昂,有的纏綿悱惻,有的驚天地、泣鬼神,也有的平凡中透著偉大。今天,我們這節語文課就來講述一個平凡老者的不同尋常的故事(板書:青山不老)。
二、讀課前提示,明確本課的閱讀要求。
1、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2、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情況下創造的?
3、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老的?
三、自由讀課文,感悟奇跡。
思考: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1、學生討論回答。
2、解讀奇跡。
15年??!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師:15年在人生之中是長還是短?
明確:很長。
師:人生苦短能有幾個15年,而在老人這15年中卻干了多少事??!
生:(齊讀)綠化了8條溝、7條防護林帶、3700畝林網。
師:一畝約667平方米,我們羅店中學的校園面積差不多30畝,你能想象一下老人造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停頓)(123個)。
師:這一連串的數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歲月;這一連串的數字面前是滿山遍野的綠。
師:(引)奇跡已然創造,我們就要用心去品讀,找出具體描寫這一奇跡的句子讀一讀。
明確:第一自然段。
生:讀(楊樹、柳樹一層層的綠梯)。
明確: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師:土地是莊稼人的命根,農民有了沃土才會有希望,而樹恰恰是保證水土流失的關鍵,所以,老人把他的精力都用在了植樹造林上,這樹是他的命根,這樹是他的希望,這樹就是詮釋他生命價值的最好體現。
四、引導學生了解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情況下創造的。
明確:大環境,風沙肆虐。
明確:干旱、霜凍、沙塵暴。
明確:環境異常險惡。
知識鏈接。
師:晉西北氣候惡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趨嚴重,屬于沙塵暴高發區,素有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無風三尺土,風起土滿天的說法。右玉縣老城12米高的城墻如今已被黃沙埋沒,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墻;五寨縣許多村莊,由于風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遷一次。
師(引)老人用他的堅毅抵住了環境的惡劣,而他生活的地方又有怎樣辛酸的故事呢?
明確:早出晚歸。
明確:七位同伴五位過世。
明確:風雨同舟的老伴沒能見上最后一面。
師:15年啊,綠色披上了青山,而青絲卻變成了白發,死亡帶走了他的親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他不走,因為(課件出示)生讀: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他不走,因為(課件出示)生讀他覺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師(引)從這句話中,你讀懂了什么?
明確:老人要把一生奉獻給山溝。
明確:要把生命奉獻給青山。
師(引)看眼前翠綠的青山,聽耳邊樸實的話語,我被老人的行為所感動,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發高大起來(課件出示)。
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同在、與日月同輝了。
生質疑:另一種東西是什么東西?
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什么意思?
生交流匯報。
師小結:是啊,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同在,與日月同輝。讓我們帶著對老人的崇敬再讀一讀這句話吧!
師(引)巍巍青山承載了幾代人的'夢想,棵棵楊柳記載了老人寄情荒山,造福人類的足跡,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意義卻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讓我們滿懷敬佩、崇拜、感激之情與作者同呼:青山是不會老的!
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延續,而且隨著青山萬古長青。
六、暢談感想。
師:面對這位老人,你想說什么?
師總結:同學們,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植樹造林、綠化荒山,是每個公民的責任,讓我們像晉西北的老農一樣,珍惜自然資源,共營生命綠色!
1、緊扣“奇跡”,體會老人對土地的熱愛,以及綠化家園的艱辛與毅力。
2、圍繞“學疑”,抓住關鍵疑問,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
3、通過閱讀、感悟、練筆,體會人物情感,領悟表達效果。
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老人綠化家園的`艱辛與毅力。
1、圍繞《“感動中國”推薦表》,交流預習收獲。
2、圍繞《我的閱讀疑問》,盤點預習疑難。
3、梳理學情疑問,確定學習目標。
話題一:“15年創造的奇跡”
1、從數字理解“15年創造的奇跡”
關注數字——對比理解——直觀奇跡。
2、從大環境中理解“15年創造的奇跡”
關注險惡——影像刺激——反襯奇跡。
3、從小環境中理解“15年創造的奇跡”
關注年齡——體味生活——深化奇跡。
話題二:“15年奇跡的背后”
1、出示村干部的《工作手記》,練筆,交流。
2、出示《造林功臣碑》的文字,齊誦,提升。
3、回歸學情疑問,討論交流,深化解讀。
1、能認讀虐、踞等生字,理解“肆虐、歸宿、盤踞”等詞語。
2、理解老人創造的奇跡。
3、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領悟老人植樹造林、綠化家園、造福后代的精神。
理解老人創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
一、揭題,初讀課文。
(1)揭題。
(2)大聲讀課文,讀準生字,讀通課文。
(3)學習生字詞。
(4)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二、再讀課文,理解了不起的奇跡。
1、老人創造了怎樣了不起的奇跡。
2、老人在什么環境下創造了了不起的奇跡。
三、研讀課文,感悟老人的精神。
2、老人為什么非要種樹?
3、議一議,“另一種東西”指什么,“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的是什么?
四、總結課文,說說青山不老。
五、課堂練習。
徐琴。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上完了,我結合學校提出的“高效”課堂的精神,反思自己這節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的奇跡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課堂動靜結合,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以大問題統領,“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么故事”,“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跡”,“老人為什么一定要種樹”,“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巧設鋪墊,難點突破水到渠成。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現,“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著的精神,緊接著追問老人為什么要如此執著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么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重視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
選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用一個詞概括大、小環境的特點等設計,是讓學生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進行理解概括,既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體現了語文的工具行。
五、課堂反饋及時。
課堂上還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了反饋,課堂的最后5分鐘,出示自己設計的課堂練習題,要求學生當堂完成。這些練習針對性強,是本堂課的重點,學生完成的情況較好,說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了有效的學習。
存在不足:
1、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較單一,引導語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環境的險惡的時候,未設置相應的情境,若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的表示環境的圖片,會給學生很直觀的印象,可以更快地理解險惡的環境。
3、教師在課堂上的關注面太狹窄。
4、課堂上學生的朗讀較多,但是老師缺少有感情的讀的引導,齊讀的形式較多,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在我看來,“高效”的課堂更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況,從高效來看,在這一節課中似乎有了一點兒蹤影,可是高效的語文課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實,而且是有藝術性地展開,我的課堂中是缺失的,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勢必要創設一些情境,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可是一堂課40分鐘,要實現高效,應怎樣處理呢?今后要積極摸索。
萬變不離其宗,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歷文本,與文本對話,是我必須要做到的,今后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上出更好的課。
《青山不老》是新課標人教版第十一冊第四組的第四篇課文。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要求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這篇文章語言生動優美,現實和過去相互對照,敘述與描寫互相輝映,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奇跡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于子孫后代的可貴精神。
本班學生均來自偏僻的山區農村,整體看語文基礎比較差,參差不齊,學習主動性不強,大部分膽子較小,不敢勇于回答問題。
1、學習興趣與基礎。只有少部分人喜歡語文學習,大部分學生不太喜歡語文學習。整體上學生基礎不夠扎實,兩極分化較大。
2、課堂發言情況。課堂上絕大部分學生回答問題不夠主動、積極,還有少部分從不發言。
3、朗讀感悟的基礎。大部分學生對課文感悟不深少數基礎較好的學生朗讀水平還可以,但有很多學生的朗讀能力差到令人不敢相信。,朗讀水平一般而且積極性不高。
4、主動學習情況。絕大部分學生主動學習意識不足,預習課文的任務不完成;課堂自主學習效率不是很高。
1、知識與能力。
認識生字詞,理解詞語意;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說說青山不老的意思,領悟老人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認讀、理解詞語的意思達到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圍繞學習目標通過閱讀引發思考,敢于質疑。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激發學生熱愛地球、保護環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體會青山不老的真正含義。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1、播放土地沙漠化的課件,提問: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出示青山圖,提問:這幅畫面又讓你有什么樣的感覺?
3、談話導入(板書課題)。
1、觀看圖片、暢談感受。
2、觀看圖片,暢談感受。
3、朗讀課題,激發興趣,進入新課學習。
通過圖片的對比,感受奇跡,激發學習興趣。
1、讓學生讀閱讀提示,找出本課要解決的問題,帶著問題自學課文:
(1)這位老人創造了咋樣的奇跡?
(2)這一奇跡是在。
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
(3)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2、檢查自學情況,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1、在閱讀提示的啟發下輕聲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根據思考問題,勾畫答案,批注感受。
2、交流字詞,概括課文內容。
讓學生自讀閱讀提示,明確學習要求,教給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1、老人創造了咋樣的奇跡?重點引導:
(1)窗外是參天的楊樹。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提問:這段描寫有什么作用?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2)15年啊,綠化了。一臺電視機。
引導學生感知老人所做的事有多么了不起。
(3)楊樹、柳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引導學生切實感受老人所種的樹在防風沙及水土流失方面所起的作用。
2、組織討論:老人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這些奇跡的?
3、組織討論: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引導學生從老人身上所體現出的精神上去思考作者這樣說的含義。
1、認識本課生字詞,并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理解老人所創造的奇跡,說出“青山不老”的含義。
4、領悟老人植樹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與決心。
1、理解語言文字背后所蘊藏的含義。
相關圖片資料、小黑板。
(一)揭示課題,提出疑問。
1、師:上一課中,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與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們,這節課,我們將去感受一位老人對青山的一片深情。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提出疑問:青山不老什么意思?這也就是我們本節課要弄明白的一個話題。在課題上加上一個醒目的問號。
(二)自讀課文,初步理解青山不老。
自讀課文,思考問題:(出示閱讀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語句。
3、課文中哪些語句是寫青山不老的?
(三)再讀課文,深入理解青山不老。
1、課文中是寫誰讓這青山不老的?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15年在人生之中是長還是短?人生苦短能有幾個15年,而在老人這15年中卻干了多少事?。。R讀此句話,引導同學想象。(這一連串的數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歲月;這一連串的數字面前是滿山遍野的綠。)此時你覺得這位老人在你面前是什么樣的形象?讓我們帶著對老人無比崇敬的感情讀讀這句話。
2、綠色對于我們并不陌生,可對于生活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晉西北來說卻是難得一見的,那么,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呢?大環境:自然條件惡劣;小環境:生活條件艱苦。
3、此時,你認為青山不老僅指樹木蒼翠,綠意盎然嗎?還指什么?你是從哪些語句讀出來的,默讀課文,迅速在書中找一找。理解重點句“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老人要把一生奉獻給山溝,要把生命奉獻給青山)“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同在、與日月同輝了。(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造福人類的奉獻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同在,與日月同輝。)讓我們帶著對老人的崇敬再讀一讀這句話吧!
5、回歸課題,理解課題,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6、指導寫法。
(四)暢談感想,深化主題。
(課件出示圖片)巍巍青山常綠。
白發老人沉思。
1、面對這位老人,你想說些什么?
2、師總結:同學們,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植樹造林、綠化荒山,是每個公民的責任,讓我們像晉西北的老農一樣,珍惜自然資源,共營生命綠色!
(五)課堂作業。
1、讀記詞語。
2、背誦自己最喜歡的語段。
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滿是樹。咱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周圍滿是綠色的海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我了解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境。這是中國的晉東南,是西伯利亞微風常來暴虐之處,是干旱、霜凍、沙塵暴等與性命尷尬刁難的怪物占據之地。已往,這里風吹沙起,能不斷埋到城頭。當地縣志載:“風高文時,能逆吹噓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本驮谠圃菩皭褐?,我劈面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肥大老頭,竟締造了這塊綠洲。
我還了解這個院子里的小環境。一排三間房,就剩下老者一人。白叟天天晚上抓把柴燒飯,帶上干糧扛上鐵鍬進溝上山;早晨返來,吃過飯,抽袋煙睡覺。六十五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夫啟動治理這條溝,目前已有五人離世。他可敬的老伴,與他休戚相關終身;一天他栽樹返來時,發現她已悄悄地躺在炕上過世了。他已經八十一歲,了解終有一天考生自己也會爬不起來。他的女兒接二連三地從城里返來,要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認為種樹是運氣的選擇,屋后的青山便是性命的歸宿。
他敲著早煙鍋不緊不慢地說著,村落干部在旁邊敬重地增補……十五年啊,綠化了八條溝,造了七條防風林帶,三千七百畝林網,這是何等了不得的奇跡??蜌q冬季,他用林業支出贊助每一戶村落民買了一臺電視機——他另外還有雄偉想象,還要栽樹,直到考生自己爬不起來為止。
在屋里說完話,白叟陪咱們到溝里去看樹。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床灰娝鼈兊母?,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英勇地頂住了它的猛烈。這山已丟失了本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構成層層的梯。白叟說:“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笔堑?,保住了這黃土,咱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咱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看完樹,咱們在村落口作別。白叟拄著手杖,逐步邁進他誰人綠風激蕩的小院。我不由鼻子一酸大概白叟進去后就再也出不來了。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如此來完成考生自己的代價。他已經將考生自己的性命轉化為另外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水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這位普通白叟讓我意會到:青山是沒有老的。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蕩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資料。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重點:了解課文資料,理解語言背后所蘊含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與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們,相信這天我們認識的一位老人對青山的一片深情也能讓大家感動不已。
2、這天我們學習:16青山不老(板書課題)。
3、讓同學們談談對課題的理解。(如:青山永遠不會衰老;青山會永遠年輕;青山會永遠長存,絕不會枯竭等。那為什么青山會不老呢?難道文中就只是說青山不老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讓學生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并看看老人創造了什么奇跡。
1、讀一讀。
治理、歸宿、蕩漾、領悟、肆虐、盤踞、綠洲、三番五次、風雨同舟。
理解“風雨同舟”并找近義詞。
2、文中的山野老農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也就是透過15年的艱苦奮斗和不懈努力,將原先狂風肆虐、沙塵暴盤踞的山溝改造成了綠意蕩漾的青山。)可用教室相比形象教學3700畝林網,約70300間教室。讓生感受到:這些根本就讓人意想不到的甚至覺得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偏偏就是事實,這確實是個奇跡。
三、精讀課文,領悟情感。
1、思考:老人是在什么狀況下創造這一奇跡的?并朗讀體會。
(主要包括兩方面:險峻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簡陋艱辛的生活條件。另外包括老農年老、瘦??;同伴相繼過世;老伴去世;女兒三番五次來接他??伤_辟山林、綠化家園的決心毫不動搖,他寧愿吃苦也要堅守在山溝里植樹造林,改造山溝,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從而讓生覺得這確實是一個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3、所以,在作者告別老人時,作者不由得想到:也許老人進去后就再也出不來了。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讓生談談對這些話的理解。帶著對老人的無限敬佩讀一讀。
教師點撥:老人的生命不僅僅僅是指轉化為他所創造的一片綠洲,還包含了老人開辟山林、綠化家園、保護環境和造福后代的精神。老人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好處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種精神將永垂不朽,老人的生命價值無限。)也就是老人有限的生命得到了無限的延長。
4、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以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好處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或:因為青山飽含了種樹人(山野老農)綠化環境、保護家園、為民造福的精神,這種精神將永垂不朽,子子孫孫將會繼承和發揚這種精神保護好家園,青山就會長得更加茂盛,所以青山是不會老的。
四、交流感悟。
如:
1.你想對山野老農說些什么?對山林改造者的敬佩。
2、想對自己或同學說什么?
3、講一講自己身邊保護環境的事例。
4、學習篇末點題的寫作方法。
讀讀記記“治理、歸宿、蕩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方法與能力】。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情感與思想】。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拓展與延伸】。
查找相關資料,了解我國的綠化狀況和相關的感人束縛。
【重、難點突破】。
一是從這位普通的山野農夫身上看到我國人民在保護自然、改造山林、綠化家園上的堅強決心,以及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寬學生的認識角度;二是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了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知道黃土高原的情況嗎?向學生展示圖片并進行相關講述。然而,就是在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一位老人卻創造了一個世人不敢想象的奇跡。
二、學習課文,看閱讀提示中的三個問題,然后帶著問題默讀課文思考、交流。
教學提示:可根據閱讀提示中提出的問題帶動全文的學習,由于問題比較簡單,學生可采取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學習相結合的方法學習本課。
教學參考:
如,先重點引導學生體會“老農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通過讀課文、質疑問難、朗讀想象等途徑,使學生認識到老農通過15年的艱苦奮斗和不懈努力,將原來狂風肆虐、沙塵暴盤踞的山溝改造成了綠意蕩漾的青山。
在學生對老人創造的奇跡產生敬慕的狀況下,轉入對奇跡背后故事的探究:“老人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跡的?”這個問題可以從這座山溝所處的大環境和這個院子所處的小環境兩個方面,引導學生朗讀感悟、想象理解,使學生認識到正是由于山溝所處的自然環境非常惡劣,老農才堅定了改造的決心;盡管老農生活條件艱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奮斗者相繼離世,但他依然不懈地努力進行改造,造福大家。
通過老師的引領,使學生從對他們所取得成績的驚嘆轉移到對老農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來深化理解課文。
教學提示:課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會老的”是統領全篇的中心句,要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感悟和這句話的含義,點明文章所表達的意旨??梢赃m當穿插課外資料,或聯系生活實際,更深刻地理解語言文字背后所承載的思想感情。
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學法遷移,運用對“金色的魚鉤”和“金色的腳印”等課文中的學習方法來理解“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句話的含義,可以比較輕易地突破重點。
教學參考: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精神是永遠不會老的。
四、課文總結。
教師小結:課文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于后代。使學生從對他們所取得成績的驚嘆轉移到對老農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
五、作業。
找一找有關綠化荒漠與荒山的先進事先進行閱讀。
板書設計(文字版):
這一單元語文要素:抓住關鍵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學寫倡議書。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懂環境之險惡。
1、出示詞語:
肆虐盤踞記載。
鐵鍬綠波勁挺。
價值山川共存日月同輝。
指名學生帶讀詞語,然后請學生從這些詞語中任選幾個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二、感受奇跡。
1、出示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引:有一個山野老漢在這樣險惡的環境下,竟創造了這樣一塊綠洲。學生齊讀這兩個自然段。
3、學生讀句子,想想哪里體現了“了不起”?學生抓住數字,從老人“植樹時間長”“綠化面積廣”兩個角度感受到了老人綠化家園的決心大,成績突出,認為這很了不起。
5、學生根據老師的板書說一說“老人在什么條件下,創造了怎樣的奇跡?!?/p>
1、過渡:出示第七自然段。青山為證,綠樹為憑。這一奇跡讓作者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2、作者為什么從這一句話中選取了“青山不老”四個字作為文章的題目?默讀課文,想一想,完成[課中共學第一題]。
3、小組交流匯報,全班補充。引導學生從兩個角度來談,一是青山在以老人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保護下會長青、常綠。二是老人創造奇跡的精神永垂不朽,代代相傳。學生能聯系課文內容感受到老人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執著精神、造福人類的奉獻精神。
四、總結拓展。
1、小結:再出示第七自然段。不老的既是青山,又是老人的精神,“青山不老”四個字點明了文章主旨。這一個句子,直接概括了這篇文章的主要觀點。這樣的句子,就稱之為關鍵句。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要學會抓住這樣的關鍵句,來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接下來請大家帶著這樣的閱讀方法,完成課后練習。
2、完成拓展閱讀,全班交流。
3、總結。
1、扶放要有度,在設置教學環節時要考慮學生是否真正需要。課標對第三學段的孩子的閱讀提出要求: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在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時,老師扶得太厲害了。老師應該先“放”,讓基礎差一點的孩子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如果孩子說得不完整,這個時候老師可以考慮“扶”,引導學生利用詞語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2、知識、技能要重構,學生要經歷一個由不會到會的過程。在學生匯報“默讀課文,想想課文為什么以“青山不老”為題?”思維敏捷的孩子交流得頭頭是道,老師也有總結,但基礎較弱的孩子學到了什么程度?老師是沒有完全掌握的。我想學生獨立完成后,再小組交流,全班交流匯報。老師不要急著總結,這個時候應該給學生訂正的時間,學生訂正之后,再請基礎稍弱的學生發言,對照自己先后完成的筆記,說說自己的收獲。把最后的總結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已有學習經驗的基礎上建構新的學習經驗?;蛘?,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老師有意識地請不同水平的學生交流,交流過程,步步深入,完成建構。
3、教學要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教學過程要有步驟,要有設計感。這是朱煜老師經常對老師們強調的,我也時常謹記著這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緊緊抓住閱讀提示的要求:說說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的奇跡在怎樣的條件下創造的,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并且層層深入,首先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環境對比中引出老人創造的奇跡,再尋找創造奇跡的條件,最后理解題目的含義。前面兩個問題是比較簡單的,于是把重點放在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上,采用了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的學習方法解決這一重點問題。
4、重視學生的言語實踐。20xx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最重要的一句話反反復復地說,那就是對語文課程性質下的定義,“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綜合運用的實踐性的課程?!痹谥暗慕虒W過程中總是下意識地認為說句子,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很簡單,以為學生會說,往往忽視這一點。跟著朱煜老師的講座和教學視頻學習之后才發現,到了五年級了,還有好多孩子說句子,說課文內容都說不清楚,這才真的明白小學生是需要教的,能力是需要一步一步培養的,如果之前耽誤了的,不及時去補救的話,這個窟窿就會越來越大,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憑著自己的主觀意識去判斷學生會還是不會,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教學環節。比如說這節課有個要求“能說出老人在什么條件下,創造了怎樣的奇跡”,別看孩子們六年級了,如果真要說清楚,很多孩子是做不到的,所以我給孩子們搭建了一個支架,根據老師的板書去說,去說清楚,去說明白。
1、我能掌握“治理、歸宿、蕩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我要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我會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從中受到啟發。
:我會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從中受到啟發。
知識宮閱讀闖關探新知。
闖關一:初讀,掃清字詞障礙。
大聲朗讀一遍課文,讀準下列詞語的字音,并聯系上下文理解詞義。
肆虐盤踞風雨同舟三番五次歸宿勁挺淤泥蕩漾領悟不緊不慢。
闖關二:再讀,知大意、理脈絡。
快速瀏覽課文,邊讀邊思考:
本文通過描述一位山野老人,面對自然條件的()和生活條件的(),義無反顧地()工作中,用十五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地區奇跡般的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贊揚了(),()的精神和()的情懷。
闖關三:三讀,細品味。
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文章生動形象,情景交融、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走進青山,欣賞風光美。
我能用課文中的關鍵詞語概括青山的總體印象:
空氣()、天空()、草原()。
1、我發現作者是通過這些景物依次描寫出了青山的美麗風光:等。我能用紅色筆畫出最喜歡的句子,用藍筆批注自己的感受。
2、作者是為什么把景物寫得這么美的?我要找句子好好體會體會。
3、這些句子寫得這么美,我要多讀幾遍,把它們背誦下來。
闖關四:四讀,有提升(默讀全文)。
我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青山是不會老的”的意思?
通關卡:(檢測)。
同學們,讓我們來展示本節課的收獲吧?。ㄟ_標,時間為5分鐘)。
聽寫詞語。
知識宮闖關須知:
1、自學闖四關,闖過一關,畫一個笑臉。
2、沒有完成任務先與同桌一起探究。
3、最先闖過四關的。
同學幫助沒有完成導學案的同學闖關;同桌不能解決的,組內解決;組內沒有解決的問題寫到小黑板上。
4、過關小組組長報到得分。
反思欄:
我的不會、易錯點是:
已解決:
待解決:
歡迎來到演練場大顯身手,相信你的大膽展示會給小組帶來榮譽,給課堂帶來精彩生成!加油??!
演練場展示提升秀技能。
演練一:畫出本課的知識樹。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演練二:
1、朗讀pk秀。我能找出描寫景色美的句子,讀出自己的感受。
(形式可以多樣:小組比賽,還可以發起挑戰)。
2、背誦大比拼。青山的美景令人陶醉,我想把優美的句子、段落積累背誦下來。
演練三:讀后抒懷。
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
演練四:聯系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檢測:同學們,讓我們來展示本節課的收獲吧?。ǚ謱舆_標,時間為5分鐘)。
1、了解課文內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1、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老人與環境作斗爭,無私奉獻的精神。
一課時
一、題目入手,導入課文
師:同學們,請打開課本68頁,讀一讀鏈接。
師:從題目“青山不老”,你想知道什么?
生:1、青山為什么不老?
2、青山是誰種的?
3、題目暗含什么?(引導:等一下解決)
二、感知奇跡,探究原因(10分鐘)
師:給大家3分鐘默讀課文,劃一劃:
(一)這位老人創造了什么奇跡?
(二)這樣的奇跡又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邊讀邊劃下有關的內容,注意有的內容需要概括)
3分鐘過去了······
師:哪一位同學可以告訴我,老人創造了什么奇跡?
預設回答:
第一自然段
1、作者看到這樣的景色,那你仿佛看到什么?(2——3min)
2、運用的修辭手法是?比喻
在說明文中是打比方。
3、文中還有什么地方寫了老人創造了什么奇跡?(概括性的句子)
第四自然段
1、15年啊,綠化了的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2、這里用了什么說明方法?列數字
3、從這里,你知道了什么?老師種樹時間長,貢獻大
師:請找出老人是在什么條件下創造了這個奇跡。
預設回答:
大環境
1、聯系生活實際,了解我國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
2、在這樣干旱、降水少的地方老人卻綠化了的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同學們,面對這樣惡劣的環境,老人沒有放棄,15年啊,綠化了的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讀)
3、從這里,你看到了老人什么品質?
生:無私奉獻、不畏困苦、保護環境的決心
4、帶著對老人的贊賞,讀“15年啊,······”
小環境
1、生活條件簡陋:工具、人數、年齡。
2、聯系自然環境,想象畫面:一把鋤頭、一個桶、年老、獨自一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15年啊,綠化了的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3、在這里,你看到了老人的什么品質?
保護環境的決心、不畏困苦
4、帶著對老人的贊賞,讀
三、深入文本,體會實質
生:會
師:為什么?從文中找出句子來說明。(5min討論交流)
預設回答:
生:是的,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林;有了這綠林,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師:從這里,你看出了黃土和綠樹的關系是怎樣的?
生: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正如老人和青山是息息相關、不可分離的。這片青山養育了老人。老人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創造了這片綠林的奇跡,作為對青山的回報。)
課外延伸:黃河這河為什么都是過半都是黃泥?
預設回答:
生: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師:山川共存、日月同輝什么意思?
(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和太陽月亮一起發出光輝)
師:老人是不死之身嗎?聯系上下文,作者為什么這么說?
生: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
師:另一種東西指的是什么?
生:青山、精神
師:所以說,這片青山,表面是寫老人種的這一片林,實質上是寫?
代代相傳的精神
師:請同學們看到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中心句,統領全文,點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四、小結
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們對青山的呵護,我們的青山怎么會老呢?它將越來越茂盛,越來越廣闊的遍布祖國大地,萬古長青。
五、板書設計 略
1、了解課文內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1、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老人與環境作斗爭,無私奉獻的精神。
一課時。
一、題目入手,導入課文。
師:同學們,請打開課本68頁,讀一讀鏈接。
師:從題目“青山不老”,你想知道什么?
2、青山是誰種的?
3、題目暗含什么?(引導:等一下解決)。
二、感知奇跡,探究原因(10分鐘)。
師:給大家3分鐘默讀課文,劃一劃:
(一)這位老人創造了什么奇跡?
(二)這樣的奇跡又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邊讀邊劃下有關的內容,注意有的內容需要概括)。
3分鐘過去了······。
師:哪一位同學可以告訴我,老人創造了什么奇跡?
預設回答:
第一自然段。
1、作者看到這樣的景色,那你仿佛看到什么?(2——3min)。
2、運用的修辭手法是?比喻。
在說明文中是打比方。
3、文中還有什么地方寫了老人創造了什么奇跡?(概括性的句子)。
第四自然段。
1、15年啊,綠化了的`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2、這里用了什么說明方法?列數字。
3、從這里,你知道了什么?老師種樹時間長,貢獻大。
師:請找出老人是在什么條件下創造了這個奇跡。
預設回答:
大環境。
1、聯系生活實際,了解我國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
2、在這樣干旱、降水少的地方老人卻綠化了的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同學們,面對這樣惡劣的環境,老人沒有放棄,15年啊,綠化了的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讀)。
3、從這里,你看到了老人什么品質?
生:無私奉獻、不畏困苦、保護環境的決心。
4、帶著對老人的贊賞,讀“15年啊,······”
小環境。
1、生活條件簡陋:工具、人數、年齡。
2、聯系自然環境,想象畫面:一把鋤頭、一個桶、年老、獨自一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15年啊,綠化了的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3、在這里,你看到了老人的什么品質?
保護環境的決心、不畏困苦。
4、帶著對老人的贊賞,讀。
三、深入文本,體會實質。
生:會。
師:為什么?從文中找出句子來說明。(5min討論交流)。
預設回答:
生:是的,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林;有了這綠林,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師:從這里,你看出了黃土和綠樹的關系是怎樣的?
生: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正如老人和青山是息息相關、不可分離的。這片青山養育了老人。老人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創造了這片綠林的奇跡,作為對青山的回報。)。
課外延伸:黃河這河為什么都是過半都是黃泥?
預設回答:
生: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師:山川共存、日月同輝什么意思?
(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和太陽月亮一起發出光輝)。
師:老人是不死之身嗎?聯系上下文,作者為什么這么說?
生: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
師:另一種東西指的是什么?
生:青山、精神。
師:所以說,這片青山,表面是寫老人種的這一片林,實質上是寫?
代代相傳的精神。
師:請同學們看到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中心句,統領全文,點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四、小結。
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們對青山的呵護,我們的青山怎么會老呢?它將越來越茂盛,越來越廣闊的遍布祖國大地,萬古長青。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蕩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了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談話法 講讀法 小組交流法
一、初探課文,認識老人
1出示“老”字:大家看看這是個什么字?誰來說說你對“老”的理解。
2師:與大家理解得一樣?!墩f文解字》中是這樣解釋的:“七十曰老,言須發變白”。
今天,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創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跡。 (板書:16青山不老)齊讀課題。
二、自學課文。
1.下面,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找找看,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請用鉛筆把相關句子畫出來。(巡視)畫好的同學請舉手。
2.出示多媒體課件:(品讀)65歲那年,……
(品讀)老人拄著拐杖,……
3.我們一起來讀讀這些句子,在讀中體會老人的老。
三、再讀課文,品味“奇跡”。
1.古稀老人,在年邁之時卻創造了一個奇跡。這是一個怎樣的奇跡?
請同學們再讀課文,畫出相關語句。
2.學生交流找到的句子。
出示:(品讀)15年啊,綠化了8條溝……
繼續交流了不起的奇跡……
出示: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
出示: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
3.讓我們再讀讀這些句子,品味奇跡。
四、自讀課文,體會環境之險惡。
1.你覺得課文中還有哪些句子能讓我們感到這是了不起的奇跡嗎?請看——
老人所處的環境。
出示多媒體課件:請讀一讀這段話,說說你從句子中體會到了什么?
從哪些詞中你體會到了環境的惡劣?抓關鍵詞。 (品讀)
2.齊讀,在讀中再次體會環境的險惡。
3.在一片荒無人煙,窮山惡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樹造林,創造出這座青山,這確實是“了不起的奇跡”??!
五、深究課文,領悟“青山不老”的精神。
1.一位平凡的山野老農,放棄與女兒歡聚、頤養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嶺中,是什么在支撐著他選擇青山作為生命的歸宿呢?(生答:植樹精神)
2.出示文章結尾:(品讀)請讀一讀文章結尾,思考以下問題。
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
齊讀句子,領悟“青山不老”的精神。
3.理解“另一種東西”的深刻含義。
4.師:老人執著地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是不會隨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老人的年邁、離開而消失。它將永遠根植在我們心中,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5.請同學們拿起課本,再次深情地讀讀文章結尾,體會老人“不老”的精神。
六、課后作業:
1.出示多媒體課件:
v 課后收集有關人們植樹造林、保護環境的先進事跡,并交流。
v 賞讀課文,摘抄自己欣賞的詞句。
1.知識目標:認識本課的4個生字。
2.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情感目標:讀懂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讀懂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讀懂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多媒體課件。
沙塵暴時風沙肆虐,如果我們不能及時治理就會導致更大的災難?!肚嗌讲焕稀愤@篇課文就向我們講述了一位老人將荒山變成青山的故事。
1.認識本課的4個生字。
2.通讀課文,讀準字音,不理解的詞語可以。
3.思考下列問題:
(1)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么樣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樣子?
(3)老人為什么綠化這片山地,如果不綠化行不行?
(4)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后果會怎樣?
4.提出不懂的問題。
5.全班匯報,檢查學習情況。
1.老人既然這么辛苦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兒家享福?
抄寫自己喜歡的語句。
1.會寫本課的4個生字。
2.寫一寫你對青山的感受。
大環境——惡劣險峻。
創造奇跡。
小環境——簡陋艱苦。
認識本課的4個生字。
2、能力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情感目標。
讀懂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讀懂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
1課時。
一、導入。
沙塵暴時風沙肆虐,如果我們不能及時治理就會導致更大的災難?!肚嗌讲焕稀愤@篇課文就向我們講述了一位老人將荒山變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朗讀課文。
1、認識本課的4個生字。
2、通讀課文,讀準字音,不理解的詞語可以查字典。
3、思考下列問題:
(1)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么樣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樣子?
(3)老人為什么綠化這片山地,如果不綠化行不行?
(4)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后果會怎樣?
4、提出不懂的問題。
5、全班匯報,檢查學習情況。
三、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思考下列問題。
1、老人既然這么辛苦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兒家享福?
四、寫一寫。
抄寫自己喜歡的語句。
五、作業。
1、會寫本課的4個生字。
2、寫一寫你對青山的感受。
同學們知道黃土高原的情況嗎?向學生展示圖片并進行相關講述。然而,就是在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一位老人卻創造了一個世人不敢想象的奇跡。
板書:青山不老
二、學習課文,看閱讀提示中的三個問題,然后帶著問題默讀課文思考、交流。
教學提示:可根據閱讀提示中提出的問題帶動全文的學習,由于問題比較簡單,學生可采取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學習相結合的方法學習本課。
如,先重點引導學生體會“老農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通過讀課文、質疑問難、朗讀想象等途徑,使學生認識到老農通過15年的艱苦奮斗和不懈努力,將原來狂風肆虐、沙塵暴盤踞的山溝改造成了綠意蕩漾的青山。
在學生對老人創造的奇跡產生敬慕的狀況下,轉入對奇跡背后故事的探究:“老人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跡的?”這個問題可以從這座山溝所處的大環境和這個院子所處的小環境兩個方面,引導學生朗讀感悟、想象理解,使學生認識到正是由于山溝所處的自然環境非常惡劣,老農才堅定了改造的決心;盡管老農生活條件艱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奮斗者相繼離世,但他依然不懈地努力進行改造,造福大家。
通過老師的引領,使學生從對他們所取得成績的驚嘆轉移到對老農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來深化理解課文。
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學法遷移,運用對“金色的魚鉤”和“金色的腳印”等課文中的學習方法來理解“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句話的含義,可以比較輕易地突破重點。
五、作業
找一找有關綠化荒漠與荒山的先進事先進行閱讀。
板書設計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蕩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了解課文內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含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1課時。
1、同學們,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與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們,相信今天我們認識的一位老人對青山的一片深情也能讓大家感動不已。
3、讓同學們談談對課題的理解。(如:青山永遠不會衰老;青山會永遠年輕;青山會永遠長存,絕不會枯竭等。那為什么青山會不老呢?難道文中就只是說青山不老嗎?)。
讓學生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并看看老人創造了什么奇跡。
1、讀一讀。
治理、歸宿、蕩漾、領悟、肆虐、盤踞、綠洲、三番五次、風雨同舟。
理解“風雨同舟”并找近義詞。
2、文中的山野老農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也就是通過15年的艱苦奮斗和不懈努力,將原來狂風肆虐、沙塵暴盤踞的山溝改造成了綠意蕩漾的青山。)可用教室相比形象教學3700畝林網,約70300間教室。讓生感受到:這些根本就讓人意想不到的甚至覺得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偏偏就是事實,這確實是個奇跡。
1、思考:老人是在什么情況下創造這一奇跡的?并朗讀體會。
(主要包括兩方面:險峻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簡陋艱辛的生活條件。另外包括老農年老、瘦??;同伴相繼過世;老伴去世;女兒三番五次來接他??伤_辟山林、綠化家園的決心毫不動搖,他寧愿吃苦也要堅守在山溝里植樹造林,改造山溝,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從而讓生覺得這確實是一個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3、所以,在作者告別老人時,作者不由得想到:也許老人進去后就再也出不來了。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讓生談談對這些話的理解。帶著對老人的無限敬佩讀一讀。
教師點撥:老人的生命不僅僅是指轉化為他所創造的一片綠洲,還包含了老人開辟山林、綠化家園、保護環境和造福后代的精神。老人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種精神將永垂不朽,老人的生命價值無限。)也就是老人有限的生命得到了無限的延長。
4、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以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或:因為青山飽含了種樹人(山野老農)綠化環境、保護家園、為民造福的精神,這種精神將永垂不朽,子子孫孫將會繼承和發揚這種精神保護好家園,青山就會長得更加茂盛,所以青山是不會老的。
如:
1.你想對山野老農說些什么?對山林改造者的敬佩。
2、想對自己或同學說什么?
3、講一講自己身邊保護環境的事例。
4、學習篇末點題的寫作方法。
大環境(自然環境):險惡。
奇跡(創造綠洲)老人精神永垂不朽。
小環境(生活條件):艱辛。
學生齊讀課題。
1、學生自讀課文。
(1)要求: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思考:課文主要人物是誰,他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2、檢查,反饋。
奇跡:
高照小學=25畝
幾所高照小學=3700畝(148)
我們一起朗讀,讀出“了不起”。
(一)希望的青山
老人到底創造了一片怎樣的青山?找出描寫青山的地方,談談自己的體會。(生自讀,勾畫,做批注)
出示句子1: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美麗、充滿生機、茂密……)
師:是啊,這是一片美麗、充滿生機、綠意盎然的青山,讓我們甜美的讀一讀。
師:這還是一片怎樣的青山?
出示句子2: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床灰娝鼈兊母?,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
(堅強、勇敢、生命力頑強……)
男生齊讀,讀出勇敢、堅強的語氣。
是啊,這不僅是一片美麗的青山,更是守住這方水土的青山,守住人們生存希望的青山!
(二)險惡的環境
為什么說老人創造的這片青山是一個奇跡?(生默讀思考、自由發言)
在如此險惡的環境里創造出這一片青山,的確是一個奇跡?。ò鍟h境險惡)
(三)偉大的品性
文章是如何贊美老人的?
出示句子: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他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同在,與日月同輝了。
齊讀。
學生質疑。
預設:1:另一種東西指的是什么?
2:與山川同在,與日月同輝是什么意思?
解答疑問。
讓我們用贊美崇敬的語氣再讀讀這幾句話吧(板書山川共存日月同輝)
大家朗讀文章結尾,“青山是不會老”的是什么意思?(學生自己說)
1、學習小練習筆。
摸著這塊石碑,你想_________地對老人說___________________。
看著這片綠意盎然的樹林,你想___________對全世界人說________________。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蕩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了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談話法講讀法小組交流法。
一、初探課文,認識老人。
1出示“老”字:大家看看這是個什么字?誰來說說你對“老”的理解。
2師:與大家理解得一樣?!墩f文解字》中是這樣解釋的:“七十曰老,言須發變白”。
今天,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創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跡。(板書:16青山不老)齊讀課題。
二、自學課文。
1.下面,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找找看,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請用鉛筆把相關句子畫出來。(巡視)畫好的同學請舉手。
2.出示多媒體課件:(品讀)65歲那年,……。
(品讀)老人拄著拐杖,……。
3.我們一起來讀讀這些句子,在讀中體會老人的老。
三、再讀課文,品味“奇跡”。
1.古稀老人,在年邁之時卻創造了一個奇跡。這是一個怎樣的奇跡?
請同學們再讀課文,畫出相關語句。
2.學生交流找到的句子。
出示:(品讀)15年啊,綠化了8條溝……。
繼續交流了不起的奇跡……。
出示: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
出示: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
3.讓我們再讀讀這些句子,品味奇跡。
四、自讀課文,體會環境之險惡。
1.你覺得課文中還有哪些句子能讓我們感到這是了不起的`奇跡嗎?請看——。
老人所處的環境。
出示多媒體課件:請讀一讀這段話,說說你從句子中體會到了什么?
從哪些詞中你體會到了環境的惡劣?抓關鍵詞。(品讀)。
2.齊讀,在讀中再次體會環境的險惡。
3.在一片荒無人煙,窮山惡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樹造林,創造出這座青山,這確實是“了不起的奇跡”??!
五、深究課文,領悟“青山不老”的精神。
1.一位平凡的山野老農,放棄與女兒歡聚、頤養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嶺中,是什么在支撐著他選擇青山作為生命的歸宿呢?(生答:植樹精神)。
2.出示文章結尾:(品讀)請讀一讀文章結尾,思考以下問題。
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
齊讀句子,領悟“青山不老”的精神。
3.理解“另一種東西”的深刻含義。
4.師:老人執著地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是不會隨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老人的年邁、離開而消失。它將永遠根植在我們心中,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5.請同學們拿起課本,再次深情地讀讀文章結尾,體會老人“不老”的精神。
六、課后作業:
1.出示多媒體課件:
課后收集有關人們植樹造林、保護環境的先進事跡,并交流。
賞讀課文,摘抄自己欣賞的詞句。
1.知識目標:認識本課的4個生字。
2.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情感目標:讀懂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讀懂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沙塵暴時風沙肆虐,如果我們不能及時治理就會導致更大的災難?!肚嗌讲焕稀愤@篇課文就向我們講述了一位老人將荒山變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朗讀課文。
1.認識本課的4個生字。
2.通讀課文,讀準字音,不理解的詞語可以。
3.思考下列問題:
(1)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么樣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樣子?
(3)老人為什么綠化這片山地,如果不綠化行不行?
(4)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后果會怎樣?
4.提出不懂的問題。
5.全班匯報,檢查學習情況。
三、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思考下列問題。
1.老人既然這么辛苦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兒家享福?
2.為什么老人說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3.青山是不會老的。/article/你是如何看待這句話的?
四、寫一寫。
抄寫自己喜歡的語句。
五、作業。
1.會寫本課的4個生字。
2.寫一寫你對青山的感受。
大環境惡劣險峻。
創造奇跡。
小環境簡陋艱苦。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kouhaodaquan/54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