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不僅可以幫助我們鞏固對書籍內容的記憶,還可以促使我們深入思考并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后對所讀內容進行思考和總結的一種表達方式,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讀后感了吧。在寫讀后感時要盡可能客觀地分析和評價所讀內容,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優秀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
《阿q正傳》最初發表于《晨報副刊》,后收入《吶喊》。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魯迅在談到這篇小說的寫作動機時曾經說過,主要是為了揭示“國人的靈魂?!?《阿q正傳·英文版序》)魯迅在這篇小說中表現出來的改造“國民性”的思想;魯迅對阿q表現表現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
小說的中心人物是鄉村流浪漢阿q的?!栋正傳》通過阿q和他周圍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國農民的麻木和不覺悟,揭示了人性的弱點。也折射出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致命弱點。
阿q是一個貧苦的流氓無產者的典型。
阿q是個受壓迫的農民。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無名無姓。有個姓氏卻被趙太爺剝奪了。只能靠打短工為生活?!皠e人舂米,他便舂米;別人插秧,他便插秧?!?/p>
阿q性格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精神勝利法”。所謂的“精神勝利法“就是在現實中無法獲得滿足只好在精神上、在幻想中尋求自我安慰。小說中的《優勝記略》和《續優勝記略》都是他的這種精神勝利法的表現“行狀”。歸納起來,精神勝利法的主要特征有:自欺欺人、自我安慰。阿q只求在精神上戰勝對方,既自尊自大,又自輕自賤,死要面子又欺軟怕硬,麻木健忘而糊涂終生。比如,被人打了,就用“兒子打老子”來自我安慰;別人說他混得差,他就用“祖先比你闊”來搪塞。具有驚人的健忘癥。前面被人打了,轉身之間忘得一干二凈。轉嫁痛苦,耍無賴。畏強凌弱是他性格的重要特點之一。剛剛被強者假洋鬼子用“哭喪棒”打得鼻青臉腫,轉眼之間就去欺辱小尼姑,強行摸小尼姑的頭,還說“為什么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偷了別人家的蘿卜,卻要蘿卜說話。等等。
但“精神勝利法”不是阿q最根本的特征,他的根本性格是缺乏起碼的自我意識和個性意識。
阿q的身上還有封建的正統思想和傳統意識。他認為,凡是革命都是與他作對,革命黨捉住都要殺頭。這體現了阿q身上的?;室庾R。他自己雖然經常受到別人的侮辱,但卻以欺侮女人為樂。并且認為“女人是禍水”,自認為“男女之大防甚嚴”,超過了古今的圣賢。盡管到處流浪,還要傳宗接代,所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就是這種宗法家族思想的體現。
阿q參加革命,其實對革命并不了解,一個把自由黨變成了“柿油黨”的流浪漢眼中的革命,是完全根據自己的本能來確定其含義的。在阿q的眼中,革命就是古代戲曲中的場面——“銀盔銀甲。三尖兩刃刀”;所謂的革命,就是搶得財產,把秀才家的寧式床搬來;就是搶得女人,把秀才老婆和女兒等女人搶來,享受他得三妻四妾式的帝王生活;就是仇殺,把秀才等殺掉,把王胡殺掉;就是欺壓別人,讓小d搬東西,搬不快就打。所以,阿q的革命一旦成功將比失敗讓人更加可怕。
阿q性格有著深刻的文化根源。它與中國歷史,特別是近代中國屢遭外國侵略的屈辱歷史相聯系。是那種雖然破落,但還自認為是天朝上國的鴕鳥精神的折射;它也是中國小農經濟社會的產物。中國小生產者的保守落后、不覺悟等弱點使阿q這樣的農民更容易染上“精神勝利法”。同時,阿q的性格還與傳統的儒家文化尤其是道家和釋家文化相連接?;乇墁F實和不敢面對現實,是阿q和傳統的道家和釋家文化的相通點。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些都是有關書的名言。就像列夫·托爾斯泰說的: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我覺得,《阿甘正傳》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它開啟我們的智慧,更讓我們對生活充滿信心與希望。
大家的智商應該比阿甘高吧??墒?,大部分的聰明人,最后都變為一個又一個普通的平民。這是為什么呢?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曾今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阿甘它既有那靈感又有那汗水,所以阿甘已經是個"天才"了。他還擁有一顆善良的心,他力所能及地去幫助每個需要他幫助的人。阿甘是個值得相信的好伙伴,他賺到錢時,也不忘與幫助自己的朋友們一同分享,他甚至還將錢分給那些曾經欺負過他人格的人,他認為,如果沒有他們,自己也不會奮發圖強。
阿甘之所以那么成功,其實還有一個原因:阿甘沒有因為自己智商不高而放棄對這個世界的希望。這就像《圣經》中所說的:"我不會丟下你,更不會拋棄你。"是呀,如果你保持著對世界的希望,那這個世界也不會拋棄你。
其實,無論是什么樣的人,上帝都會賜給他一項出類拔萃的才能??墒?,很多時候,人們也許一生也未能發現自己的這項才能,而選擇了別的職業。而阿甘正好找到了自己的才能,并充分地利用了它。阿甘的才能是什么呢?其實他的才能就是他那堅強的意志與恒心。作為一個低智商的阿甘,卻憑他堅強的意志力取得了一般人沒有取和的成績。
《阿甘正傳》這本書給了我這樣的啟示:無論做什么事,只要你有恒心和毅力,你就可以做好。
《阿甘正傳》是以阿甘的第一人稱寫的,他說自己是白癡,被人當白癡對待,在殘疾人學校學習,打過橄欖球;當過兵,參加過戰爭,被人當成戰斗英雄,受總統接見,可他卻說戰爭是狗屎;還因為打乒乓球打得好到了中國,受到毛主席接見;在樂隊干過,被當成明星;后來因在國會山莊扔戰爭榮譽勛章打傷了官員差點坐牢;后來因他的杰出的運算能力被nasa當成太空飛行器的備用計算機送上太空,墜落時落到原始部落,在原始部落學會西洋象棋;阿甘當過“笨瓜”做摔跤表演;他被選去當演員,居然抱過一絲不掛的瑪麗蓮·夢露;最后,他終于靠下西洋象棋贏得的5000塊錢做本錢,實現了在戰爭中的在海邊養蝦賺錢的夢想;后來差點競選上美國參議員,“我要尿尿”成了他的經典名言;后來,他放棄了自己的養蝦事業,流浪,在街頭表演單人樂隊為生。
在這個故事中,“我要尿尿”是一個有趣的線索,他經常在人生的關鍵時刻被那泡尿弄砸了,以至于他總是在重要的場合說出“我要尿尿”的失禮的話。
小說的最后一段說:“不過,我跟你說,朋友:有時候到了晚上,我仰望星星,看見整個天空就那么鋪在那兒,可別以為我什么也不記得。我仍舊跟大家一樣有夢想,偶爾我也會想到換個情況人生會是什么樣兒。然后,眨眼之間,我已經四十、五十、六十歲了,你明白吧?”
打字可真辛苦啊,手指都凍僵了,讀后感寫了好幾百個字了,湊和吧,不寫了。
一根白羽毛輕盈地在空中飄著,誰也不知道它從什么地方飄來,下一刻又會飄到哪里去。
首先他有一個好媽媽,費盡心思讓阿甘受到了正常的教育,懂得了做人的基本準則。也懂得如何正視別人的嘲諷。在jenny的幫助下,他學會了飛一般的奔跑。
再則他有那種傻傻的,淳樸的勁兒和他那顆執著的心。
自從他學會跑步開始,他就沒有停止,上哪里都跑去,因此得到了橄欖球教練的青睞,出色的跑步能力,使他成為一名出色的橄欖球隊員,最后得到了全隊的尊重,包括以前瞧不起他的人。長跑跑了整整三年,有人認為傻,但是因為他想這么做,他喜歡,他就去執著的完成最后精神鼓勵了大批的追隨者,成為長跑的代表性人物。
后來他當了兵,認認真真的完成他的上級丹上尉派給他的任務,叫上了交心的朋友——布巴,他們參加了越南戰爭。當他們在遭到襲擊時,只有他一個人憑著出色的奔跑能力,逃出險境。但是他想到了戰友,想到了布巴,不顧硝煙,一次次跑回了槍林彈雨,執著的背出了許多戰友,丹上尉和布巴,他也受了傷,他的舉動獲得了榮譽勛章。
他在軍隊了接觸了乒乓球,傻傻的就愛上了,從此拍不離手的練習,我沒有其他想法,就是喜歡乒乓,因此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執著的精神,獲得了代表美國征戰中國的選手資格。
他就因為布巴生前的一句話,退役了之后,幫布巴去實現他的愿望,干起了捕蝦的行業。他傾囊而出,購得一艘捕蝦船,在常人眼里看來,他瘋了。一天一天失敗而歸,他沒有放棄,執著的堅持,終于有一天他滿載而歸,成為當地唯一堅持到最后的捕蝦船長,創辦了公司,成為了億萬富翁。就在人們認為他功成名就的時候,他又執著的捐獻了自己的資產,他認為賺錢不是人生最終的目的,回到了自己的家中,過起了平淡的生活。
阿甘對jenny的愛情,一直是專一而深刻的,盡管jenny一次次的離開,去外面的世界闖蕩,玩吉他,瘋狂地叛逆,追求另類的生活,但是阿甘仍然執著的等待,在jenny落魄的時候,真誠的守候。
媽媽的良好教育使他具有正確的人生觀,他雖傻,但是善良,重情義,樂觀,無私豁達,始終保持一顆單純執著的心。
反思我們自己,我們可曾象阿甘一樣那么執著的完成一件事情?堅持到底。堅持真的很難。我們受到了也是很好的教育,但是我們沒有把我們學到執著的運用到實際中去,是我的智慧比不上阿甘?當然不是。我們應該拿出我們的毅力,堅持,不顧旁人的嘲諷和外界的壓力,先前跑。
傻傻的阿甘給我們上了精彩的一課。執著的信念,蓬勃生的希望,迸發青春的活力,燃燒無盡的熱情,銘刻愛的永恒,描繪堅定地毅力,堅信美好的明天。
一直都很想看看《阿甘正傳》,因為據說它能鼓舞人心,給予觀眾奮斗下去的勇氣和決心。所以這學期我看了《阿甘正傳》。阿甘生下來智商只有75,但他的母親為了他以后的生活,于是想辦法把他送進了正常人的學校。如同小時候的我們一樣,總有壞孩子欺負人,阿甘也是常常受欺負,這時一輩子他喜歡的珍妮告訴他,跑。于是,他跑了起來,甩掉了追趕他的人,越跑越快,跑進了大學,跑成了橄欖明星,民族英雄,國會勛章獲得者,乒乓球明星,百萬富翁。
影片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阿甘在珍妮突然離開他的時候,突然開始奔跑起來,整整用了三年他只是不停地跑著,他并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而跑,他只是想跑,只是覺得這樣不停地跑著可以讓自己放松一點。很多時候我們就象阿甘一樣找不到做一件事的理由,很多時候我們都遠不及阿甘,那些不知為何而做的事情總是非常輕易地半途而廢了。人的一生往往就是這樣,就象片頭和片尾中那片隨風飄浮的白色羽毛,大多數時候,我們也許都在隨波逐流,這種飄浮沒有具體的方向,平淡到令人厭倦??墒?,一個騰挪一個轉身,總還是可以由自己控制的,你只須盡力將它做得完滿,不要計較你究竟得到了多少,那么,你就可以越飛越高,你會發現,越往高處的地方,越接近天堂,所以我相信阿甘的成功并不是偶然。
阿甘只是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地生活著,而珍妮她有著雄心勃勃的青春,但卻迷失在沉淪的精神世界里,幸福對她而言來得太晚,也太短暫了。為了她自己的夢想——成為一顆璀璨的明星,珍妮穿大學校服為《花花公子》拍照,被學校開除,成了酒吧歌手。再后來,她漫無目的地在各州流浪,結交各色的陌生人,盡管她打扮得越來越艷麗,但對生活卻越來越絕望。
最后,患上不治之癥的她終于決定和阿甘以及他們的孩子一起度過生命的最后時光。導演無非在通過阿甘和珍妮的命運的對比,通過丹中尉命運的變化告訴觀眾一個哲理:人的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要靠自己的奮斗來創造命運,即便我們有各種缺陷,承受著各種不幸和災難,但是只要能堅定一種信念,就能創造出奇跡。相信觀眾隨著阿甘、珍妮和丹中尉各自的命運的起伏能夠體會出其中的哲理!
看了《阿甘正傳》,之后在我感到莫名的煩躁或者有些事想不通的時候,我總是會忽然想起阿甘,然后我就想像他一樣無所畏懼地跑起來,不為其他的,就只是想認認真真地跑一次,把堆在我心上的大石頭給搬開,輕松上陣,這種感覺會有多奇妙??!阿甘并沒有遠大的理想,他失去的也有很多,他很少有朋友,他總是被聰明人嘲笑,他最愛的母親和珍妮先后離開了他……但對他并因為如此而沉沒,愛還在延續,他還有自己的孩子,一個聰明的小阿甘,他的人生還在繼續,他不聰明,但他永遠知道如何讓生命充滿希望。所以他也就贏得了榮譽,財富和愛,這些常人可能永遠不能兼得的東西。
也許對于《阿q正傳》我們并不陌生,也常常聽到所謂的"阿q精神",說實話,讀了這本《阿q》我就覺得阿q不是指個人,是指一個現象,病態的現象。
全文讀下,覺得阿q是個可憐人,可似乎又不值得我們同情。我們社會中有許多人很"阿q",他們說的好聽叫知足,知足那是怎樣的精神境界?阿q打架打不過,就在嘴上贏過他人,可是得到的僅僅是一種精神上的勝利,心中平衡些——就是所謂的知足。
阿q欺辱小尼姑,典型欺軟怕硬,以獲取心里的滿足。阿q勝的是小尼姑,他似乎覺得自己好光榮。
在作者筆下,"看的人們""閑人們""大家""取笑的人"同是病態,病態有下面4鐘——自私,虛榮,不管他人,勢力。阿q以為革命是為了自己謀利益的手段,等于造反。像現在,多少人忙忙碌碌,無非是為了尋求更過的個人利益。這不就是自私心的體現嗎?在人際交往中,同事互相吹噓,朋友互相攀比,這便是虛榮新的體現。
生活中真的動起手來,打架時,阿q那樣討饒的人并不多,但是在公共場合起哄、愛看熱鬧的恐怕不少,這便是不管他人。
社會大流中個體阿q病態存在于人群當中,我們將如何將這種阿q病態改正呢?這就需要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
生活環境的惡劣,做人的種種失敗,更使我們的心感到同情與憐憫,也許同情與憐憫對他來說無所謂,他會感到那些是什么屁東西,走阿q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屈膝人下,任人欺凌已是一種習慣。阿q先生認為這是天命難違,是人的意志所不能轉移的,關鍵是他連反抗的意識都沒有,正所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雖然有人說他會舂米干活,那只是當時看到他還有一點可用之處才說的風涼話,但事后是過河拆橋,沒用了就踢到一邊去奴才到底是奴才,因為沒有了尊嚴,沒有了自尊。
雖說他有奴才的本性,卻不乏知道另一個道理強勢的不敢欺負,難道還惹不起弱的,才有了調戲小尼姑的偉大做為。算是長了出息。
反感革命黨,痛恨剪辮子,懷疑在外面走路的女人與別人有勾搭。但為了高人一籌,卻想著投靠革命黨,在思想上占領高地。結果不選擇卻被屈成死罪。一向欣賞別人被砍頭的阿q卻自己嘗到了被砍的感覺。
難道這是命運的捉弄在那樣的年代,不應該有這樣的阿q精神,為了生存,在生活中,必須要有自尊,必須要有尊嚴,必須要有志氣。這樣的人才不會寄人籬下,民族才更有生機。這種諷刺阿q精神的思想,從側面激勵了我們要有尊嚴,讓我們更加有了勇氣,敢于面對困難。
時光倏忽而過,曾以為還很遙遠的20xx已不期而至。
新年總能激發內心的希望,如同按下重啟鍵,每年都會在翻篇的同時訂立自己的新年計劃,然而,每年都因為內在的外在的各種原因,往往有些計劃制定了卻又半途而廢,到了年尾總會打上不少折,但又會多出幾個目標外的酸甜苦辣。人生不正是這樣,隨時充滿了不確定性。但有些是盡人事,知天命,不能強求而為之,有些卻是只要有毅力有恒心是可以做到的,譬如讀書。新年伊始,讓書籍不再是家里書柜上的擺飾,讓閱讀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阿甘正傳》是因為先看了電影再買了書看的,年輕的時候閱讀后的感想是很勵志,現在再看,更多的是感動。感動于阿甘的執著和簡單。阿甘沒有功利心,甚至可以說是無欲無求的'境界,至始至終貫穿著他整個人生的就是“followyourheart”和“justdoit!”。阿甘的字典里沒有為什么,就是為了想跑而跑,不僅由小時候被逼著跑,變得不僅會跑,還跑得飛快,后來陰差陽錯地獲得了很多成就和榮譽。
這一切應該既有偶然又有必然?;蛟S我們每個人都有各自注定的命運,但我相信我們生命中還有偶然,這偶然就是初心和執著。正如書中所說“也許我們這些聰明人,腦袋里能裝的目標太多,所以忘了執著?!边@一生,我不知道,我將會走過哪些路,遇見哪些人,看到怎樣的風景,又會發生怎樣的故事,但我希望,我能夠忠于內心,守護純粹,保持善良,淡泊名利,為心中所愿所愛奮力而為,不管結局如何,但至少,曾經為之努力過。
一本好書,能讓人思考。
提到阿q,人們自然就想到魯迅筆下那個無名無姓、先前比別人闊多了、頭上長著癩瘡疤、一不小心就被人“兒子打老子”的阿q形象,可憐可悲,又可笑可嘆。他高舉的精神勝利法的旗幟也隨著自身的不朽穿越了時空。
之所以再想到阿q,是因為近日給學生上課,講到《阿q正傳(節選)》,無意中有了些許感觸,遂覺得在當今的社會中,阿q的精神依舊存在著普遍的現實意義。
在《阿q正傳》的第三章里頭,說到阿q的出名完全是拜未莊的趙太爺打的嘴巴所賜,才有幸聲名遠播,得意了好幾年。請問趙太爺何許人也?未莊的地主權貴,未莊的土皇帝,換個說法就是趙太爺是未莊的名人,一言一行,自然就成為未莊看客們關注的焦點。
名人就是出了名的人,出了名就是他的名字和事跡被大眾知曉了。今天趙太爺打人了,人們趨之若騖,談論紛紛,那被打的人就自然成為關注的對象。阿q被關注,出名也就順理成章了。好像有的人被別人臭罵了一通,不僅沒聲名敗壞,反而聲名鵲起,事業蒸蒸日上。難怪人們常說到的,臉皮厚的人容易出名。他們就像一群跳蚤,在充斥著媒體的空間里上竄下跳,來打通一條通往名人的康莊大道。
但與阿q不同的是,阿q不是跳蚤,他不會主動去騷擾趙太爺,而他們作為跳蚤,就希望在名人身上咬上一口,這樣名人一疼,一巴掌拍去,人們就知道了名人在拍打他這只跳蚤,于是就出名了,和阿q殊途同歸。想來在魯迅的時代早就有人做過,否則就只能是魯迅的先見之明,他在小說中說:“未莊通例,倘若阿七打阿八,或者李四打張三,向來本不算一件事,必須與一位名人如趙太爺者相關,這才載上他們的口碑。
一上口碑,則打的既有名,被打的也就托庇有了名?!边@便是他們的心理,他們走向理想的途徑,從事著在雞蛋里挑骨頭的事業,乘機發動毫無意義的論爭,只是為了告訴人們他們是存在的??上д嬲泻B有學識者,比他們更懂更了解阿q,緘口不談,一笑了之。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種善意的有意義有價值的批評,而不是無理取鬧的指責和抨擊,甚至包括有損人格的中傷。
余秋雨無疑是這幾年最忙碌的人之一。從他的《借我一生》起,到他的《文化苦旅》,都出乎意料地給他帶來了煩惱和困惑。而值得慶幸的是,在經歷了風雨后,他依然堅定不移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依然致力于“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余秋雨最為大家所認識的,莫過于他的散文,無論是《山居筆記》還是《文化苦旅》,都可稱得上是當代中國散文的瑰寶和奇葩,有的學者稱其為學者散文,文化散文,大散文。但無論是瑰寶和奇葩,都難免存在或多或少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有文如其人之說,人無完人,何況文章乎?即便是人家有過什么過錯,難道就可以老揪住人家的辮子不放么?若是這樣,巴金的《隨想錄》就沒有意義了,因為他的人格也有問題;郭沫若的詩歌也沒有價值了,因為他的人格也有問題。
對學術的評論要用學術的觀點。潛伏的跳蚤們在有學者指出了不同看法后,或自己發現了什么他人的隱私,就紛紛的活躍起來,用心良苦,口誅筆伐,文壇似乎好不熱鬧,欣欣向榮,百家爭鳴。其實他們并不能擊中問題的要害,嚷嚷一通,見沒有回應,有的像阿q一樣心滿意足的得勝,繼續努力,有的就偃旗息鼓,遛之大吉,有的變本加厲,造謠來侮辱誹謗他人。只要有人回應,那就大大的中計了。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種善意的有意義有價值的批評,需要的是對中國的文學文化事業有積極意義的批評,需要的是人們面對面的交流,相互的理解和鼓勵,而不是文人相輕的職責和鄙視或嘩眾取寵。余秋雨在“秋雨時分”的欄目里曾將到中國后來的知識分子缺乏酒神精神,他以自己為例,說有人批評他的散文就是缺乏酒神精神,真是一針見血,他非常的贊同。
當然,在這里我并不是說非要得到被批評者認同的批評才有意義有價值,我只是想說,無論是批評者還是被批評者,都應該先屏棄時代的浮華,靜下心來潛讀和思考,少一些追名逐利,多一些心平氣和,少一些妒忌,多一些寬容,少一些劍拔弩張,多一些心靈溝通,這樣,對中國的文化文學事業的發展才是有利的。個人主義的名和利,都終將為他人嗤之以鼻。
“精神勝利法”至使他茍且地活了一生,專門受人欺壓,而自己卻不會反抗,也沒有能力反抗。他是一個社會底層的人物,是專門給別人調侃的一個卑微的小人物。他根本翻不了身,因為他是不會懂得一種外在與內在都勝利的感覺,他只知道自己在精神上的勝利。
阿q的心中是期盼革命的,因為只有革命才能使他有新生活的可能。所以他和一路“革命人民”一起鬧“革命”,可是他在土谷祠的“革命”就等同于土匪強搶他人財物,這也正因為他獨特的一套心理醫療法所致的思想:極端地認為真正的革命就是這樣的`。其實不然,正和他想象的相違背,在他的一生中,缺乏的不僅僅只是錢,還有感情方面!
周末我看了《感悟》這本書深有感觸,而最讓我感動的是其中的一個感人故事。
一位母親生孩子時大腦突然大出血,變成了精神病人。而她生的男孩卻很健康。這位孩子的奶奶就養大了他,不久男孩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小學,考上了重點中學,但這一年,他的奶奶去世了,男孩和他的媽媽就由隔壁好心的嬸嬸照顧,嬸嬸經常帶著他的媽媽一起去給他送飯。時間長了,他的媽媽居然也知道去學校的路,一天他媽媽竟然獨自一人從樹上摘了幾個桃子給他送過去,看著兒子津津有味地吃著,癡呆的媽媽也會心地笑了,幾天后,在山上的桃子樹邊,散落摘下的桃子邊有一攤血,可憐的媽媽為了兒子能吃上桃子,已經掉下了懸崖。
其實我們也不用現在變成一個大款,去給爸爸媽媽買豪車、豪宅,只要現實生活中,做到尊老愛幼、樂于助人,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是對爸爸媽媽最好的報答。
我喜歡讀書,這次我利用空余時間,讀了蘇少壬寫的《感悟生命》。
蘇少壬,男,大學畢業后當過教師、醫生、記者、編輯,從機關又回到教研室。高中開始戲曲創作,也寫小說,報告文學和雜文,發表于全國性和地方性報刊。出版《學步集》和《何時叫媽》兩書,現教授大學語文和寫作學。
讀了作家簡介后,更激起了我的閱讀興趣,整本書是由許許多多的小故事組成的。我讀了之后愛不釋手,其中最喜歡讀的是《成為湖泊》。這篇故事主要講和是一位大師由鹽放入瓶子,放入湖泊,而教導弟子在心胸開闊。由此,我明白了很多,在生活中人與人之間也需要互相包容,就像兩個朋友之間,也有一此性格不和的地方,這時也就需理解他,包容他,如果一不小心得罪了你,你就要心胸寬闊,這樣才會有更多的朋友。就像廉頗負荊請罪,藺相如就懷有一顆寬容的心,最后兩人聯手,一起為趙國奉命效勞。
包容是一種修養,是一種品質,更是一種美德,包容不是膽小無能,而是一種海納百川的大度。做人做事都要學會包容,正如我們一直說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p>
《阿q正傳》,隨著年齡的增長,再讀它不禁有了些共鳴。
初中時讀它,覺得這是一篇有點滑稽的文章,還會感嘆阿q的幽默細胞,在這樣大家都看不起他的情況下,他還能麻木自己,愉悅自己,雖然自己是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赤貧者,“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
阿q受到慘重的剝削,甚至失掉了自己的姓。當他有一次喝罷兩杯黃酒,說自己原是趙太爺本家的時候,趙太爺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給了他一個嘴巴,不許他姓趙。但他的精神卻“常處優勢”,他常??湟^去:“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么東西!”又常常比附將來:“我的兒子會闊的多啦!”其實他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上輩,現在連老婆都沒有,那哪來兒子呢,他忌諱自己頭上的癩瘡疤,又認為別人“還不配”;被別人打敗了,心里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象樣……”
于是他勝利了;當別人要他承認是“人打c生”時,他就自輕自賤地承認:“打蟲豸,好不好?”但他立刻又想: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剩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么?”于是他又勝利了。遇到各種“精神勝利法”都應用不上的時候,他就用力在自己臉上打兩個嘴巴,打完之后,便覺得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別一個,于是他又得勝地滿足了。
阿q是一個落后的雇農.作為一個落后的流浪的雇農.他的個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個性、心理活動和精神面貌不僅與趙太爺迥然不同,就是與王胡、小d等也顯然有別。正想魯迅先生所說的,阿q有著“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搖船便搖船”。這不僅正面說明了阿q作為一個流浪雇農的貧困生活,而且從側面表現了阿q從本質上說來那種勤勞、老實、淳樸的農民性格。
發生在阿q身上的,不僅是一個特例,這是農民的典型,是當時風雨飄搖時期中中國人民的典型。當時的中國人民就是一直沉迷于過去的.回憶和未來的過分良好的憧憬,對革命還很模糊。作者就是借阿q的悲劇,來揭示長期存在于中國人民內心的封建惡習和劣根性,也借此來喚醒“沉睡中的人們”,為他們開啟一扇窗,讓黎明的陽光照亮他們的雙眼。這大概也就是《阿q正傳》經久不衰,被傳頌為“魯迅的作品”的原因吧!
魯迅先生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為世人留下了許多精神佳作?!栋正傳》便是其中的一篇。我興致勃勃地翻開書,開始走進阿q這個悲劇人物的內心世界。
魯迅筆下的阿q,受到以趙太爺為代表的封建勢力的剝削和壓迫,社會地位低下,生活境遇十分凄慘。在他的身上有中國舊式農民安守本分,任勞任怨的優點,也有思想保守、認知愚昧、意識狹隘的缺點。
阿q是千千萬萬貧苦大眾中的一員,他對革命的認識模糊,直到辛亥革命風起云涌,他看見趙太爺等一干欺軟怕硬的封建統治者威風掃地后,才開始向往革命,但他在思想上并沒有真正認識革命的意義,并繼續用他那可悲可笑的“精神勝利法”來安慰自己,根本不承認自己迷信,陶醉于幻想的自尊中,或通過轉嫁屈辱而得到心理上的滿足,自輕自賤。當這些都沒用時,就自欺欺人,把失敗變為精神上的虛幻勝利。這一點,阿q至死都沒有醒悟。魯迅先生借阿q的“精神勝利法”,批判了那個時代在思想上沒有覺悟的中國人,認為這是中華民族覺醒與振興的最大障礙之一。
阿q想參加革命,卻不得其所,反而成為革命黨和封建勢力妥協的犧牲品,被送上了斷頭臺,落了個“大團圓”的下場。阿q的下場,正如辛亥革命的結局;阿q本身的悲劇,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劇。小說正是通過阿q的結局,深刻的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這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最終導致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充分發動和依靠農民群眾。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接觸了《感悟生命》這本書,感慨良多。這本書通過一個個動物的故事,讓站在局外的我們仿佛身臨其境地體會到了它們對生命的態度,得到生命的真諦??赐晡也唤L長地嘆了口氣。不是因為其他,而是因為書中蕓蕓眾生,觸碰了心靈深處,喚醒了生命的靈魂。而此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第一篇文章——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
這篇課文是巴金《隨想錄》中的名篇。它講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條可愛的小狗——包弟在“文革”中的悲慘遭遇,從一個側面反映那個瘋狂時代的慘無人道的現實;文章還描寫了小狗的悲慘遭遇留給作者心中永難磨滅的創痛,表達了深重的悲憫、歉疚和懺悔之情。
雖然大家普遍認為這篇文章主要揭露的是“文革”期間的罪惡,但我認為,這篇文章還有一處閃光點,便是在呼喚人性,謳歌人性。人世間的冷酷與凄涼,即是體現在文中寫到包弟的離開。這使作者愧疚萬分,以至于以后每每想起時“滿身的創傷使我的心仿佛又給放在油鍋里熬煎”。也許因為狗被普遍認為是最忠誠的動物,,因此有許多篇描寫狗的文章。特別是動亂年月,人情殆盡、親友疏遠時,狗常常成了重要角色,用它們對主人的忠義,反照出社會中人的無情,就更襯托出人世間的冷酷與凄涼。作者為了免遭造**派的襲擊,保住生命安全,只有將愛犬包弟送到解剖臺上。這樣描寫,既是作者的自責,也是從另一角度表現對人性的渴望與呼喚。倘若沒有專政隊的諸種暴行,狗的主人絕不會“殘酷”地將愛犬送走;假如人間充滿人性,怎么會隨心所欲地踐踏無辜的性命?因而,自責,實際上就是呼喚人性;而呼喚人性,也是從另一方面對生命的謳歌和贊美。
當輕輕合上這本書時,這個故事又浮現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蛟S人性也是這樣,無論如何,都會縈繞在人的心頭,只是有的人還未發現而已。生命的意義,或許也就在此吧。
從幼兒園到小學,從聽別人講到自己閱讀,再到深入地去理解,我閱讀了魯迅的許多作品,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狂人日記》、《孔乙己》、《祝?!返鹊?。其中,我最喜歡,也令我受益最深的,就是那本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的《阿q正傳》。
魯迅要幫阿q寫自傳,可誰知,在寫題目時,魯迅就被難住了。傳的名目很繁多:列傳,自傳,內傳,外傳,別傳,家傳,小傳……而可惜都不合?!傲袀鳌泵?,這一篇并非和許多闊人排在“正史”里;“自傳”么,魯迅又并非就是阿q。說是“外傳”,“內傳”在哪里呢?倘用“內傳”,阿q又決不是神仙?!皠e傳”呢,阿q實在未曾有大總統上諭宣付國史館立“本傳”——雖說英國正史上并無“博徒列傳”,而文豪迭更司也做過《博徒別傳》這一部書,但文豪則可,在魯迅卻不可。
其次是“家傳”,則魯迅既不知與阿q是否同宗,也未曾受他子孫的拜托;或“小傳”,則阿q又更無別的“大傳”了??偠灾?,這一篇也便是“本傳”,但從魯迅的文章著想,因為文體卑下,是“引車賣漿者流”所用的話,所以不敢僭稱,便從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說家所謂“閑話休題言歸正傳”這一句套話里,取出“正傳”兩個字來,作為名目,即使與古人所撰《書法正傳》的“正傳”字面上很相混,也顧不得了。
阿q的全名叫做阿quei,魯迅在幫他寫自傳時,因不知他的名字該怎樣寫,所以把他的名字寫成了阿q,其實,在寫阿q這個名字前,魯迅還是研究過不少時間的。第一次,魯迅曾仔細想:阿quei,阿桂還是阿貴呢?倘使他號月亭,或者在八月間做過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沒有號——也許有號,只是沒有人知道他,——又未嘗散過生日征文的帖子:寫作阿桂,是武斷的。又倘使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貴了;而他又只是一個人:寫作阿貴,也沒有佐證的。其余音quei的偏僻字樣,更加湊不上了。因為那時注音字母還未通行,魯迅只好用了“洋字”,照英國流行的拼法寫他為阿quei,略作阿q。
細讀《阿q正傳》,讓我感覺到這本書的寫法是十分幽默的。阿q總是在被人侮辱和打罵后,想盡一切辦法來安慰自己。并在最短時間內,調整好情緒后,愉快的回到土谷祠,放倒頭睡著了。這樣的事情幾乎每天都會發生,可阿q總能用自己的“超級”心態去面對,盡管活得貧困潦倒、整天被人欺侮,可是他還是活得那么滿足,那么快樂!記得,《阿q正傳》中有那么一個片段,充分的表現的出了阿q那‘無人能敵’的好心態。
因為阿q活得貧困潦倒,所以他身邊一個女人也沒有,看著那些有錢人家的大少爺身邊有三妻四妾,更激起了阿q想要擁有女人的欲望。阿q對吳媽有非禮之心,可是他不但沒有成功,而且還被聞聲趕來的秀才舉著大竹杠追著打。阿q自然非常不爽,但是,很快,他就用自己的好心態調整好了情緒,并且安慰自己:“女人是害人的東西,中國的男人,本來大半都可以做圣賢,可惜全被女人毀掉了。商是妲己鬧亡的;周是褒姒弄壞的;秦……雖然史無明文,我們也假定他因為女人,大約未必十分錯;而董卓可是的確給貂蟬害死了?!?/p>
阿q是一個文盲,所以,直到最后他自己被殺頭時,都不知道,當初,別人為什么要自己在一張寫滿字的紙上面畫圓圈。我想,阿q在被抓進監獄后,是肯定會感覺到不詳的,可是,他還是那么樂觀,甚至沒有想到自己竟然是一個遭人陷害、即將要死的人了。直到阿q要畫圓圈了,那手捏著筆卻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將紙鋪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盡了平生的力氣畫圓圈。他生怕被人笑話,立志要畫得圓,但這可惡的筆不但很沉重,并且不聽話,剛剛一抖一抖的幾乎要合縫,卻又向外一聳,畫成瓜子模樣了。阿q還感到十分羞愧,認為自己畫得不圓。
阿q很幸福,但是也很不幸。說他幸福,那是因為他擁有一個很樂觀、很平常的心態,在那些令別人心神不定、輾轉難眠的事情面前,他總能平靜、樂觀的去面對,把事情看得簡單化,不讓煩惱和困難圍繞著自己??捎譃槭裁凑f他是不幸的呢?因為他的樂觀已經有些過頭,反而變成了他致命的原因——盲目的樂觀。阿q是可悲的,因為,直到他被推上斷頭臺,直到他變成另外一個世界的“人”時,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送命的原因!
寫下這條標題時,我差點以為我是在歌頌阿q。偉大革命家、著名作家魯迅先生的著作《阿q正傳》也看了好幾遍,越看就越發覺得阿q這注定悲劇式的人物可憐可恨。
在魯迅先生的所有著作中,《阿q正傳》可堪稱他的代表作,它因成功地塑造了一個依靠精神勝利法而賴以謀生的悲劇性小人物阿q的典型而受到國內外的廣泛贊譽?!栋正傳》之所以使人印象深刻,主要是因為魯迅通過對阿q形象的塑造概括了“精神勝利法”這一腐蝕整個中華民族的嚴重痼疾,魯迅曾多次講到他創作《阿q正傳》是為了通過對阿q藝術形象的塑造,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的國人的魂靈來,要畫出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來,暴露國民的弱點,從而引起療救的注意來改造國民性。
《阿q正傳》在表述的層面上看是在為一個地位卑微的小人物立傳,其實是想通過塑造這一人物形象,把他的影響和悲劇折射到每一個中國人的身上,暴露當時國民的弱點。當時的中國正處于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的時期,從鄉土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化,阿q作為鄉土人物的一個代表,這樣一個舊人物的命運注定是悲劇的。
阿q自認為是個有過進城經歷的人,但他仍“很鄙薄城里人,譬如用三尺三寸寬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莊人叫‘長凳’,他也叫‘長凳’,城里人卻叫‘條凳’”、“油煎大頭魚,未莊都加上半寸長的蔥葉,城里卻加上切細的蔥絲”,在阿q看來,這些都是錯的、可笑的。顯然,在阿q的對城里人的態度和看法中也顯現了當時封閉保守的鄉下人對熱情奔放的城市人的感覺,他代表了鄉土人物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對城市生活的一種批判、否定和拒斥,也表現了城鄉之間對立、隔膜的社會病態。
像這樣的阿q,我想就算是在現代社會里,甚至在以后的社會里,都一直存在著。封建思想影響著我們兩千多年,早已根深蒂固,哪里是現代這么短的一朝一夕能徹底消除的呢?現代的城鄉經濟差距、思想隔閡仍廣泛存在不說;就如今科技發展如此迅猛,城鄉差距不斷拉大的趨勢下,未來的城鄉隔閡就算不會隨之越拉越大,也不會徹底破除。在鄉下人看來,越來越開放的城市人是阿q;在城市人看來,依然那么保守的鄉下人,更是阿q。
更甚,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阿q要心安理得地活著,精神勝利法便成了他唯一能自我保護的武器,同時也是很多人的自欺欺人的武器。精神勝利法使阿q能夠游刃有余地應付一切現實中的侮辱和悲哀,是他能夠安心逃避現實的橋梁,魯迅先生就是通過對阿q行狀的具體描繪來表達他對這種國民劣根性的諷刺。阿q的自尊到了自負自傲的地步,所有未莊人都不在他的眼里,總是那一句“我們先前比你闊多啦!”當別人拿他頭上的癩瘡奚落他時,他便報復以“你還不配”,仿佛在頭上的是一種高尚的光榮的癩頭瘡,并非平常的癩頭瘡;這樣的行為,在現代也并不少見,人們總是喜歡以這樣一種自我安慰式來說服和掩飾自己。當有人揪住他的黃辮子要他自己說是人打畜生時,他就承認是“打蟲”。
他“覺得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并由“第一個”聯想到“狀元不也是‘第一個’么?”,把自己與狀元等同起來,從而蔑視對方;當假洋鬼子不準他革命,他就想著“告一狀”,使他被“抓進縣里去殺頭”,從而在精神上獲勝,永遠都能在遭受屈辱之后,千方百計把他認為最光榮或最權威的事物與自己掛上鉤,從而在精神上戰勝對方,獲得一種從未有過的滿足。虛榮到只能在自我吹噓中企圖獲得自尊心的滿足,在幻想的王國中企圖忘卻現實的屈辱。
把別人的打當成是兒子的打,在自輕自賤中自欺自慰,來化解現實的侮辱和痛苦。以至于當阿q死到臨頭時,竟還在為畫不好一個圓圈而苦惱,然后再尋求在精神勝利法中釋然,仍在飄飄然地做著精神勝利的妄想,仍然執迷不悟。作者就是這樣以一種諷刺和幽默的手法和悲喜交融的形式,刻畫出阿q命運的悲劇,指出阿q精神勝利法的愚昧和荒唐,批判阿q的精神弱點,尖銳地諷刺精神勝利法對人民的毒害,對國民麻木的精神狀態的悲憤痛切,向黑暗的社會提出嚴正的抗議,從而引起人們療救這一精神弱點的注意。
阿q的自尊到了自負自傲的地步,所有未莊人都不在他的眼里,總是那一句“我們先前比你闊多啦!”當別人拿他頭上的癩瘡奚落他時,他便報復以“你還不配”,仿佛在頭上的是一種高尚的光榮的癩頭瘡,并非平常的癩頭瘡;這樣的行為,在現代也并不少見,人們總是喜歡以這樣一種自我安慰式來說服和掩飾自己。當有人揪住他的黃辮子要他自己說是人打畜生時,他就承認是“打蟲”。
作者就是這樣以一種諷刺和幽默的手法和悲喜交融的形式,刻畫出阿q命運的悲劇,指出阿q精神勝利法的愚昧和荒唐,批判阿q的精神弱點,尖銳地諷刺精神勝利法對人民的毒害,對國民麻木的精神狀態的悲憤痛切,向黑暗的社會提出嚴正的抗議,從而引起人們療救這一精神弱點的注意。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kouhaodaquan/52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