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的編制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有趣教學計劃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不同尋常的教學體驗。
教學設計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具有引領作用,它具有預知性、前瞻性和指導性的作用,教學設計的目的就是啟發教師明確自主學習,給大家分享了物理教學設計題模板,歡迎借鑒!
一、教學思想:
《杠桿》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的內容。在教學中從活動“比賽拔釘子”引入,通過“你能用手把它拔出來嗎?”來激發學生的動手愿望。在活動中認識人類對工具的了解與依賴。然后給學生提供羊角錘、螺絲刀等工具,讓同學們自己選擇工具參加比賽。在活動中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哪一種方法更方便、省力”,從而引出簡單機械的使用,杠桿的定義、認識杠桿的幾個要素,并通過觀察實驗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然后步步深入教學。
二、教學任務:
“杠桿”一節在本教材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既是前面“力”內容的延伸,又是后續內容“其他簡單機械”探究學習的開始,本節的學習任務我把它分成兩個板塊,第一個板塊是完成對杠桿的初步認識,主要是認識有關杠桿的五要素,第二部分是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本節的學習重點是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難點是實驗數據的處理、歸納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三、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正處于感性認識向理性思維發展的階段,已經具有一定觀察、思考分析能力,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進步。尤其是通過一段時間對物理的.學習對物理實驗充滿著好奇心和興奮感,并能利用已有知識積極主動交流、討論,同時他們對新事物又有強烈的探索欲望,樂于參與活動,許多學生已經能較熟練地應用研究方法(如:控制變量法、圖表法、歸納法)等來解決實際問題,再加上他們自己已積累了一定的的探究經驗,比較注重小組成員間的合作,這樣的“學情”較利于本節的學習任務驅動。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認識杠桿,認識有關杠桿的幾個概念;能從常見工具和簡單機器中識別出杠桿,繪制杠桿示意圖,知道杠桿的平衡條件。
2、過程與方法:
經歷繪制杠桿示意圖的過程,體會科學抽象的方法;觀察和操作杠桿;經歷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過程,學習分析實驗現象,尋找數據間規律并從中歸納出實驗結論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心生活、生產、自然現象中杠桿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和分析各種杠桿,具有利用杠桿為自己提供方便的強烈意識,更進一步認識探究活動中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重要性。
五、教學準備:
1、學生:自帶生活常見工具,如:羊角錘、開瓶器、螺絲刀、老虎鉗、剪刀、核桃夾等。
2、教師:課件、黑板、自制簡易杠桿、彈簧測力計、釘釘子及螺絲釘的木板、設計數據分析記錄表及三維目標評價表。
六、教學過程:
1、在簡單介紹人們對杠桿的初步認識后教學從學生活動開始,老師先把同學們分配為幾個學習小組,給每組同學發一塊木板,釘上九個普通釘子和一個螺絲釘,并與同學一起準備羊角錘等生活中的常見工具,讓同學們參加拔釘子比賽。借以考察同學們對簡單工具的使用情況并引入杠桿的教學,活動大大激發了同學們的求知欲、探索欲。
2、用“講授”的教學方式,指導學生學習杠桿的概念,杠桿的五要素,杠桿的示意圖,為下一步的實驗探究打好基礎,并在“認識生活中的杠桿”的活動中,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3、用教師提供的帶刻度尺的簡易杠桿以及彈簧測力計等工具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設計實驗:讓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在杠桿的左右加掛鉤碼充當動力與阻力,讀出大小并記錄,從杠桿上直接讀出動力臂與阻力臂并記錄。
進行實驗:改變鉤碼的個數與力臂的大小,多次進行實驗并交流討論處理數據得出結論。
交流討論:評估、交流各小組的實驗過程的異同、出現的問題、得出的結論,并選出代表上臺展示該小組的成果。通過交流讓學生更進一步地體會合作的重要性,通過展示讓學生體會成功感。
4、課堂小結:了解學生在這節課上學生知識的收獲、了解學生在這節課上收獲了那些研究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從知識、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各方面匯報自己的收獲和體會,并通過學生的回答及時捕捉相關信息,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認識。
七、教學反思。
本課在設計上采用了實驗探究性學習模式,在新課引入環節創設了學生的日常認知在物理實驗中的應用,在課堂一開始的比賽中,大家在拔出9枚普通釘子和一枚螺絲釘時,大家拔釘子的方法都一樣,用的的都是羊角錘,不同的只是在于對工具使用的熟練程度上,但在對待最后一顆螺絲釘時大家的方法出現了差異:有同學根據平日的經驗選擇了螺絲刀,有的同學卻直接用羊角錘拔出了螺絲釘,且用羊角錘更有力、更高效,但對木板有一定的破壞性。這就有效地刺激了學生們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探索欲。關注學生學習的每一環節,既有學生所想又有學生未想到的,引領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把課堂變成師生相互傾聽的場所,讓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探究活動的全過程,真正做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多關注課堂的動態生成,不要完全拘泥于自己的設計思路。反思這節課讓我越來越多的感受到物理教師不能墨守陳規,而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方法、掌握更多的理論知識,熟悉物理學發展史不斷的與時俱進。
1、知道質量,密度,硬度,彈性,導電性,磁性都是物質的物理屬性,會描述這些屬性。
2、會根據物理屬性對物質分類,能與生活中物質的用途聯系起來。
3、通過探究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過程,激發探究興趣。
教學設想重點:知道質量,密度,硬度,彈性,導電性,磁性都是物質的物理屬性。
難點: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過程,激發探究興趣。
介紹已學過的物質的狀態,密度,比熱容都是物質的物理屬性。
二講授新課。
1.播放光盤,鐵釘在石蠟上刻畫的圖片。體驗物質的軟硬程度不同。
2.組織學生探究物質的硬度。
(1)鼓勵學生大膽猜想:鐵釘,玻璃板,鋼鋸條,塑料尺,粉筆,銅鑰匙,
鉛筆芯這七種物質的硬度大小,
并按硬度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
(2)組織學生設計“比較這七種物質硬度”的實驗方案。
(3)組織學生分析討論并收集合理的實驗方案。
(硬度大的痕跡淺)。
(4)組織學生進行實驗并巡視指導。
(5)組織學生根據實驗結果檢驗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6)介紹硬度這種物理屬性與日常生活的關系。
3.組織學生討論物質的其他物理屬性。
(1)組織學生觀察課本圖6-18,討論物質還有哪些物理屬性。
(2)播放蘇科版配套光盤中有關物質的物理屬性在生活中應用的圖片。
4.組織學生探究“金屬,塑料誰的導熱性能好?”
(1)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進行猜想。
(2)組織學生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3)組織學生分析討論并收集合理的實驗方案。
(4)組織學生進行實驗并巡視指導。
(5)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結果得出實驗結論。
(6)組織學生根據實驗結果檢驗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5.指導學生根據物質的物理屬性對物質分類。
(1)介紹自然界的物質形形色色,多種多樣,按物理屬性加以分類研究是研究物體的比較簡單的辦法,這也是科學家常用的方法。
(2)組織學生對課本第19頁中第一題中的物品進行分類。
(3)組織學生閱讀“生活,物理,社會”欄目中的南京長江二橋。
(4)播放蘇科版配套光盤中的圖片或自制的課件。
三小結。
四作業布置。
課堂作業:學習指導用書。
家庭作業:補充習題。
6.5物質的物理屬性。
硬度:描述物質軟硬程度的物理量。
硬度是物質的物理屬性之一。
物質的物理屬性包括:狀態,硬度,導電性,
導熱性,延展性,彈性,
磁性,韌性。
教后感: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人教社物理選修3-1第一章第4、5節的內容,本節處在電場強度之后,位于靜電現象前,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從電場對電荷做功的角度出發,推知在勻強電場中電場力做功與移動電荷的路徑無關。利用定義法給出電勢的定義,并通過電勢描述等勢面,對學生能力的提高和對知識的遷移、靈活運用給予了思維上的指導作用。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學習了電荷及庫侖定律、電場強度的知識,對本節的學習已具備基礎知識,但不夠深入,仍需要通過本節的學習進一步培養和提高。
(三)、教學內容。
本節課為第一課時,主要內容為概念的引入和對其物理含義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高中新課程總目標(進一步提高科學素養,滿足全體學生的終身發展需求)的要求和理念(探究性、主體性、發展性、和諧性)、本節教材的特點(思想性、探究性、邏輯性、方法性和哲理性融會一體)和所教學生的學習基礎(知識結構、思維結構和認知結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算。明確電勢差、電勢、靜電力的功、電勢能的關系。2、理解電勢是描述電場的物理量,知道電勢與電勢差的關系uab??a??b,電勢與零勢面的選取有關,知道電場中沿著電場線的方向電勢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目標: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類比、概括,講述新知識,培養學生對新知識的自學能力,以及抽象思維能力。通過與前面知識的結合,理解電勢能與靜電力做的功的關系,從而更好地了解電勢差和電勢的概念。
情感與價值觀目標:嘗試運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決一些與生產和生活相關的實際問題,增強科學探究的價值觀。
三、重難點分析。
為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本課教學重點為:理解和掌握電勢差、電勢、等勢面的概念及意義。在本節學習之前,學生已學習過其他力做功,如分子力做功使得分子勢能發生變化,彈簧的彈力做功引起彈性勢能的變化,因此本節教學的難點為把電勢、電勢面與前后知識區別、聯系,并能用此解決相關問題。
四、教學與學法分析。
(一)、學法指導。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因此在教學中要不斷指導學。
生學習?,F代教育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物理教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對于簡諧運動豐富的感性認識,在教學中,收集一些簡諧運動實例,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最后讓學生自由發言,舉出生活中一些簡諧運動,做到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
(二)、教法分析。
本節課設計的指導思想是:現代認知心理學—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應把學習看成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生應與一定的知識背景即情景相聯系,在實際情況下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要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本節課采用“誘思引探教學法”。使用投影儀,形象、直觀的展示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發現簡諧運動的規律及描述方式,把分析問題的機會留給學生。
五、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體現理論聯系實際、循序漸進和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興趣,是學生在問題解決的探索過程中,由學會走向會學,由被動答題走向主動探究。
1、知識回顧。首先展示圖片,電場對放入其中的電荷有力的作用,此導體內部電荷同樣有。
力的作用,此力可以做功,所以電場也有能的性質。
電勢、電勢差的概念比較抽象,在講解時可以通過引入重力場的有關概念進行類比,以增強知識的可感知性,有助于學生理解。因此接下來,復習有關功的知識以及重力做功和重力勢能的關系。功的量度:w?fscos?;重力做功只與位置有關,與經過的路徑無關;重力做功與勢能的關系:wg??ep;重力勢能是相對的,有零勢能面。
進一步引導學生擴展思維,回顧所學知識,對新知識產生興趣。例如,我們還研究過其它力做功,如分子力做功使得分子勢能發生變化,彈簧的彈力做功引起彈性勢能的變化,那么電場力做功的情形又是怎樣的呢。
2、引入新課。
eq為恒力,則電。
場力做功大小為:w?eqscos?。在這里,w。
類似如重力做功w。
因此,將w?escos?是一個與電荷本身無關的量,?hcos?,也是與物體本身無關的物理量,只與重力場本身性質有關。這一比值叫a、b兩點間的電勢差,用uab來表示。
勢點,則a點的電勢等于單位正電荷由a點移動到b點——零電勢點時所做的功。因此,老師強調,電勢通常用?表示,電場中某一點的電勢,等于單位正電荷由該點移動到參考點(零電勢點)時電場力所做的功。
3、強化和延伸知識點。
電場力做了多少功?是正功還是負功?設ua?ub。
沿著電場線的方向,電勢越來越低。
5、布置作業。布置課后習題,要求學生課后獨立完成。
新課程標準中對摩擦的表述是“通過常見事例或實驗,了解摩擦?!笨梢?,新課程標準和教材給我們的實際教學留下了很大的創造空間,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
能夠在學習完“二力平衡”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驗學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滑動摩擦力。
【教學重點】。
學會測量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根據所學的二力平衡原理,在實驗中保證小木塊始終做勻速直線運動。
【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法、實驗探究法、講授法等。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木板、木塊、彈簧測力計。
下面我們就通過實驗來試著測量一下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既然我們需要測量力,那么用到的實驗器材就一定會有彈簧測力計,除此之外,老師還準備了一個木板和一個小木塊。
沒錯,那就是二力平衡的時候。我們上節課學到當一個物體處于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時候,它就處于平衡態了。因此,我們現在想要測量水平方向上的滑動摩擦力,則需要在實驗過程中勻速拉動我們的小木塊。這樣,我們所得到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拉力大小)就應該等于小木塊所受的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至此,我們再將整個實驗整理一下。
在這個實驗中,我們根據的實驗原理是:二力平衡。
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木塊、木板。
實驗方法: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動木塊,使它沿木板做勻速直線運動。
最后實驗的測量結果:f=ff=n.
在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1、在使用彈簧測力計之前,首先需要將彈簧測力計調零。
2、在用彈簧測力計拉動小木塊的過程中,應將彈簧測力計保持水平的狀態,不可傾斜。
3、在整個拉動的過程中,要始終保持小木塊為勻速直線運動,不可斷斷續續,否則不滿足實驗原理,造成較大的實驗誤差。
1、(判斷題)用10n的力拉著木箱在水平面上運動時,木箱受到的摩擦力是10n。
2、一個質量是10kg的物體,沿水平面做勻速直線運動,物體受到的摩擦力是20n,物體受到的拉力是n,水平面對它的支持力是n。(g=10n/kg)。
按照新課標新高考的要求和教學大綱的安排,以及本屆學生的情況,本學期將加強物理基礎知識的教學,啟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為高考物理的勝利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學目標。
通過新課教學,使學生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對于物理概念,使學生理解它的含義,了解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對于物理規律,在講解時注意通過實例、實驗和分析推理過程引出,使學生掌握物理定律的表達形式和適用范圍。使學生更深層次地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思維能力。
學生方面,今年擔任(理科班)1班、8班的物理教學,1班的同學學習成績一般,學習的興趣不濃,所以今后將通過個別輔導和新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逐步喜歡學習物理,提高成績。8班同學成績較好,成都七中老師上課,我做好課后的輔導和知識的細化。
新一輪教材改革中,一方面繼承了物理學發展過程中對力學、電學、熱學、光學、原子物理學的認識過程,精選了每一領域內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內容進行了研究和分析;另一方面,教學內容的選擇注意面向新時代,要求教學內容隨著時代而有所更新,介紹與基礎知識有密切聯系的現代科學技術成就,強調知識和方法獲得的過程。
注意講清思路,滲透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的邏輯性;
注意加強實驗,以提高學生的能力和學習積極性,還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注意安排練習和習題,這是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的必要手段。
1、加強研究,學習新課程的各項要求,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分析新課程的變化,全面把握教材,適時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起點,讓所有學生都能跟得上,吃得飽。
2、認真做好集體備課,分工合作,多聽課、評課,互相學習,全面提高課堂效率;全面落實各項教學常規。做到不備課不上課,上課態度認真,教學方法靈活,認真了解學情,認真輔導和批改作業。
5、在教學中配合班主任做好培優輔差工作的落實。
略。
《杠桿》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的內容。在教學中從活動"比賽拔釘子"引入,通過"你能用手把它拔出來嗎?"來激發學生的動手愿望。在活動中認識人類對工具的了解與依賴。然后給學生提供羊角錘、螺絲刀等工具,讓同學們自己選擇工具參加比賽。在活動中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哪一種方法更方便、省力",從而引出簡單機械的使用,杠桿的定義、認識杠桿的幾個要素,并通過觀察實驗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然后步步深入教學。
“杠桿”一節在本教材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既是前面“力”內容的延伸,又是后續內容“其他簡單機械”探究學習的開始,本節的學習任務我把它分成兩個板塊,第一個板塊是完成對杠桿的初步認識,主要是認識有關杠桿的五要素,第二部分是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本節的學習重點是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難點是實驗數據的處理、歸納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八年級的學生正處于感性認識向理性思維發展的階段,已經具有一定觀察、思考分析能力,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進步。尤其是通過一段時間對物理的學習對物理實驗充滿著好奇心和興奮感,并能利用已有知識積極主動交流、討論,同時他們對新事物又有強烈的探索欲望,樂于參與活動,許多學生已經能較熟練地應用研究方法(如:控制變量法、圖表法、歸納法)等來解決實際問題,再加上他們自己已積累了一定的的探究經驗,比較注重小組成員間的合作,這樣的“學情”較利于本節的學習任務驅動。
1、知識與技能:認識杠桿,認識有關杠桿的幾個概念;能從常見工具和簡單機器中識別出杠桿,繪制杠桿示意圖,知道杠桿的平衡條件。
2、過程與方法:經歷繪制杠桿示意圖的過程,體會科學抽象的方法;觀察和操作杠桿;經歷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過程,學習分析實驗現象,尋找數據間規律并從中歸納出實驗結論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心生活、生產、自然現象中杠桿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和分析各種杠桿,具有利用杠桿為自己提供方便的強烈意識,更進一步認識探究活動中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重要性。
1、學生:自帶生活常見工具,如:羊角錘、開瓶器、螺絲刀、老虎鉗、剪刀、核桃夾等。
2、教師:課件、黑板、自制簡易杠桿、彈簧測力計、釘釘子及螺絲釘的木板、設計數據分析記錄表及三維目標評價表。
1、在簡單介紹人們對杠桿的初步認識后教學從學生活動開始,老師先把同學們分配為幾個學習小組,給每組同學發一塊木板,釘上九個普通釘子和一個螺絲釘,并與同學一起準備羊角錘等生活中的常見工具,讓同學們參加拔釘子比賽。借以考察同學們對簡單工具的使用情況并引入杠桿的教學,活動大大激發了同學們的求知欲、探索欲。
2、用“講授”的教學方式,指導學生學習杠桿的概念,杠桿的五要素,杠桿的示意圖,為下一步的實驗探究打好基礎,并在“認識生活中的杠桿”的活動中,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3、用教師提供的帶刻度尺的簡易杠桿以及彈簧測力計等工具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設計實驗:讓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在杠桿的左右加掛鉤碼充當動力與阻力,讀出大小并記錄,從杠桿上直接讀出動力臂與阻力臂并記錄。
進行實驗:改變鉤碼的個數與力臂的大小,多次進行實驗并交流討論處理數據得出結論。
交流討論:評估、交流各小組的實驗過程的異同、出現的問題、得出的結論,并選出代表上臺展示該小組的成果。通過交流讓學生更進一步地體會合作的重要性,通過展示讓學生體會成功感。
4、課堂小結:了解學生在這節課上學生知識的收獲、了解學生在這節課上收獲了那些研究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從知識、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各方面匯報自己的收獲和體會,并通過學生的回答及時捕捉相關信息,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認識。
本課在設計上采用了實驗探究性學習模式,在新課引入環節創設了學生的日常認知在物理實驗中的應用,在課堂一開始的比賽中,大家在拔出9枚普通釘子和一枚螺絲釘時,大家拔釘子的方法都一樣,用的的都是羊角錘,不同的只是在于對工具使用的熟練程度上,但在對待最后一顆螺絲釘時大家的方法出現了差異:有同學根據平日的經驗選擇了螺絲刀,有的同學卻直接用羊角錘拔出了螺絲釘,且用羊角錘更有力、更高效,但對木板有一定的'破壞性。這就有效地刺激了學生們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探索欲。關注學生學習的每一環節,既有學生所想又有學生未想到的,引領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把課堂變成師生相互傾聽的場所,讓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探究活動的全過程,真正做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多關注課堂的動態生成,不要完全拘泥于自己的設計思路。反思這節課讓我越來越多的感受到物理教師不能墨守陳規,而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方法、掌握更多的理論知識,熟悉物理學發展史不斷的與時俱進。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和能力,更重要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科學素質,讓學生從小崇尚科學,立志獻身科學。本節教材讓學生認識光的折射現象和初步規律,為以后透鏡及探究透鏡成像規律學習活動進行充分準備。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知識之一。
本節內容我們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1、知識目標:
1.通過實驗認識光的折射規律;能從眾多光的現象中辨別出屬于折射的現象,能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現象。
2.了解光的折射在實際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有關光的折射現象的觀察、猜測、檢驗、聯想等的活動,使學生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在學習中交流、團結和協作的精神。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實驗中積極思考,主動探究,樂于合作,滲透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社會的基本理念。
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
(1)讓學生認識光的折射規律;
(2)讓學生會作光折射的光路圖。
本節課整體上采用對比、猜想、提問設疑、設計實驗探究的模式,教學流程上采用以上方式:
第一步:觀察光的折射現象,讓學生對照光的反射定義自己分析得出光的折射定義。學生對定義總結很有可能不是很周密,但可以通過后面的觀察實驗和分析來逐步引導學生修正定義,讓學生明白為何要用“斜射入、一般”這些詞。
第二步:觀察光的折射現象,對照光的反射定律,讓學生猜想光的折射可能有哪些規律,然后按照猜想設計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當然整個實驗主要是我來操作完成。在此我補說一點,因為在探討光折射時光路是否可逆時,由于沒有演示光從水射入空氣中的器材,所以我采用的是用半圓形玻璃磚來做這個實驗,也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步:學生練習畫光的折射光路圖,為下一部分學習透鏡的作用做好鋪墊。
第四步:利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光的折射現象。在這一步我采用讓學生做硬幣“上浮”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一下光的折射帶來的錯覺,引起學生思考硬幣為什么會“自動上浮”,啟發學生畫光路圖來解釋原因。同時也說出了盛水的碗變淺、放入水中的筷子變彎等現象的原因。
第五步:通過多媒體演示“海市蜃樓”現象。聯系生活實際,解釋“潭清疑水淺”、“叉不到水中魚的原因”等現象。
1.理解重力勢能的概念,會用重力勢能的定義進行計算。
2.理解重力勢能的變化和重力做功的關系,知道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
3.知道重力勢能的相對性,知道重力勢能是物體和地球系統共有的。
(二)過程與方法:用所學功的概念推導重力做功與路徑的關系,親身感受知識的建立過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滲透從對生活中有關物理現象的觀察,得到物理結論的方法,激發和培養學生探索自然規律的興趣。
2.培養學生遵守社會公德,防止高空墜物。
一、重力的功。
試求下列三種情況下重力的功:
圖7.4-1:重力做功=。
圖7.4-2:重力做功=。
這三個運動重力做功有什么關系,我們得到的結論:。
二、重力勢能。
重力勢能的定義重力勢能是矢量?還是標量?重力勢能的單位: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之間的關系。
思考與討論:閱讀課本說一說,并回答上面有關問題。
練習2.質量是100g的球從1.8m的高處落到水平板上,又彈回到1.25m的高度,在整個過程中重力對球所做的功為多少?球的重力勢能變化了多少?(g取10m/s2)。
三、重力勢能的相對性和系統性。
討論歌詞:“山上有棵小樹,山下有棵大樹,我不知道,不知道哪棵更高”這是說高度具有。
重力勢能與高度有關,重力勢能也有。在研究重力勢能是應該選擇。參考平面的選擇是任意的,選不同的參考平面重力勢能是否相等?重力勢能的差值是否相同?例如根據圖,m=0.5kg,.完成下列表格:
參考平面的選擇。
小球在a處的重力勢能。
小球在b處的重力勢能。
整個下落過程中重力的功。
整個下落過程中重力勢能的變化。
桌面。
地面。
5.重力勢能是具有的。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功率的概念及其物理意義。
2、知道功率的公式、單位,
3、會計算簡單的功率問題。并對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數值有具體的概念,
過程與方法。
1、從身邊生產和生活實際中,認識做功不但有多少之分,而且有快慢之別。
2、通過類比把速度的知識遷移到比較做功快慢上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探究,培養發散思維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的物理意義和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用功率公式解決實際問題、設計實驗估測人的功率。
三、教具。
體重計、秒表、刻度尺。
四、學習過程。
(一)、導入課題:
生:他做的功______,所用的時間,他做功快慢_______(選填是否相同)。
生:比較物體運動快慢一般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相同路程比_______,一般賽跑都是用這種方法(裁判員的方法);還可用另一種方法,是相同時間比______(觀眾的方法),物理學上常采用后一種方法。
師:同樣比較做功的快慢也可依此采用兩種方法。
生:做功相同的情況下比,或者相同時間的情況下比。
師:物理學中,則采用后一種方法來表示做功的快慢,并引入了一個新的物理量-----功率。
(二)、新課學習:
一)、功率:
師:請同學們參照書本p65認識功率,
生:完成下列填空。
1、定義:_叫功率。
2、計算公式:w=,t=。
3_(符號表示___),人們它叫做___,簡稱__,符號表示___。在工程技術中常用單位是____、_____。它們之間的進率是。
練一練:(1)單位換算:5w=___j/s。3kw=___w,0.5mw=____w。
師:討論:1、功率大的物體一定做功多。
2、功率大的物體一定花的時間少。
3、做功的多的物體一定功率大。
4、功率大物體一定做功快。
5、做功多的物體一定做功快。
生:功率是表示________________物理量,功率大表示物體做功,功率小表示物體做功。功率不是表示做功的多少。所以功與功率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物理量。
生:練習。
1、如前面題目,若小明的體重為500n,每層樓高為3m,則他兩次上樓所做的功分別是________和________,兩次做功的功率分別是_______和________。
2、兩臺起重機的功率之比是1:3,如果它們完成的功相同,則它們完成這些功所用的時間之比是;在相同時間里完成的功之比為_________。
師:閱讀課本p66第二自然段,了解一些物體的功率。
二)、估測上樓的功率:
師:上學時我們都要從底樓登上三樓,在此過程中誰的功率最大呢?下面就來研究。
生:思考。
1、猜一猜:我們班上哪個同學上樓的功率大?你做出猜想時考慮了哪些因素?
2想一想:如何比較同學上樓的功率?可以有哪些不同的方案?
如果要求估測出功率的大小,需要測量哪些數據?應用什么測量工具?并設計出表格。
師:實驗操作如下,請一個同學從一樓登到三樓,測出這個同學的質量m,量出樓的高度(一樓到三樓)h,記下這個同學兩次登樓所用的時間t,并把有關數據填在下表中。
算一算:根據p算出登樓時的功率。
生:思考,如何估測跳臺階或引體向上時人的功率嗎?應如何測量呢?
(三)、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你還有哪些疑難問題?有什么體會?(請你寫下來)。
(四)、作業:
1、完成課本p661、2、3、4.
2、功率的另一種形式表示。我們可通過以下例子來分析:一輛汽車做勻速直線運動。
sw牽引力f、速率v和功率p之間有什么關系?用公式p=、w=fs、v=推導出來,
p=_____(注:把功率公式中w和t替換掉,最終用f和v來表示功率)。從此公式來看,在功率保持一定,加大物體的速度必定會使動力(拉力)減少。在分析一些有關運動的物體(包括機器)的功率時,應用此變形式比較簡捷。
本節課力的合成,是在學生了解力的基本性質和常見幾種力的基礎上,通過等效替代思想,研究多個力的合成方法,是對前幾節內容的深化。
本節重點介紹力的合成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但實際這是所有矢量運算的共同工具,為學習其他矢量的運算奠定了基礎。
更重要的是,力的合成是解決力學問題的基礎,對今后牛頓運動定律、平衡問題、動量與能量問題的理解和應用都會產生重要影響。
因此,這節課承前啟后,在整個高中物理學習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定位。
為了讓學生充分進行實驗探究,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本節內容分兩課時來完成,今天我說課的內容為本節內容的第一課時。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理解力的合成本質上是從等效的角度進行力的替代。
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會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合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學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通過實驗探究方案的設計與實施,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培養認真細致、實事求是的實驗態度。
根據以上分析確定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如下:
一、重點。
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以及它們的關系。
實驗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則。
二、難點。
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理解和運用。
三、重、難點突破方法——教法簡介。
本堂課的重、難點為實驗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為了實現重難點的突破,讓學生真正理解平行四邊形定則,就要讓學生親自體驗規律獲得的過程。
因此,本堂課在學法上采用學生自主探究的實驗歸納法——通過重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讓學生親自去體驗、探究、歸納總結。體現學生主體性。
實驗歸納法的步驟如下。這樣設計讓學生不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這也是本堂課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重要手段。
本堂課在教法上采用啟發式教學——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啟發學生,激發學生思維。體現教師主導作用。
采用六環節教學法,教學過程共有六個步驟。
教學過程第一環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第二環節、新課教學:
展示合力與分力以及力的合成的概念,強調等效替代法。舉例說明等效替代法是一種重要的物理方法。
第三環節、合作探究:
首先,教師展示實驗儀器,讓學生思考如何設計實驗,,如何進行實驗呢?學生面對器材可能會覺得無從下手。再次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維,讓學生面對儀器分組討論以下四個問題。
問題1要用動畫輔助說明。在問題2中,教師要強調結點的問題,用動畫說明。問題3中,直觀簡潔的描述力必須用力的圖示,用圖片說明。問題4讓學生注意測力計的使用,減小實驗誤差。通過對這四個問題的討論,再結合多媒體動畫的展示,使學生對探究的步驟清晰明了。
然后,學生分組實驗,合作探究,記錄合力與兩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作出力的圖示。實驗完成后請學生展示實驗結果,應該立即可得出結論一:比較分力與合力的大小,可得互成角度的兩個力的合成,不能簡單地利用代數方法相加減.
那合力與分力到底滿足什么關系呢?
此時要引導學生思考:既然從數字上找不到關系,哪可不可以從幾何上找找關系呢?學生會立即猜想出o、a、c、b像是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四個頂點,ob可能是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哪么猜想是否正確呢?親自實踐才有發言權,學生動手作圖:以oa、oc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oacb,看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與ob是否重合。
學生作圖后發現對角線與合力很接近。教師說明實驗的誤差是不可避免的,科學家經過很多次的、精細的實驗,最后確認對角線的長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說明對角線就表示f1和f2的合力.由此得到結論二:力的合成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
進入。
第四環節:歸納總結。
在初中的當中,教師需要從實際生活出發,然后逐漸融入物理教學當中去,然后再從課堂走向實際問問題。在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教學過程中也要看重學生對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知識核心體系的建立。初中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和創新能力比較強,這個階段中教師一定要注意保護他們的探索興趣和求知欲望,在強調知識學習的同時培養學生對物理實驗的興趣,從而促使學生能得到科學探究能力的提升。
(二)體現時代性。
在現代社會發展背景下,物理的教學應當更加關注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觀念的融入,強調知識的前沿性。同時要適當融入一些國家的科技發展內容,重視物理知識教學與現代物理之間的發展結合,從而為學生的日后發展和能力素質培養奠定基礎。
(三)反映選擇性。
在初中物理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不同認知特點和生活環境等影響因素,要精心為他們設計教學方案,促使方案更加豐富,能凸顯出教學特點,盡量讓學生接觸到更多他們沒有接觸過的內容,從而促使學生能得到更加充足的發展空間。
(一)明確教學目標。
在初中物理的教學當中,主要是對學生進行知識、技能以及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培養。首先,教師在教學目標制定過程中應當明確教學的任務和知識體系,不能完全按照課本要求來進行教學設計,而是要更多突出教學特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教學目標。全面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引導學生將知識與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從而促使學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運用及其產生的社會價值。其次,教師要培養學生對物理現象的觀察能力。教師對此可以根據不同的學生層次和認知水平進行教學目標的制定,要讓每一個學生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且具有創新精神。在教學的過程中還要體現出辯證唯物主義和思想品德教育內容,從而為學生價值觀念的建立提供可靠的保障。此外,教師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應當體現出因地制宜的原則。要分析學生主體的區域特點,積極利用好當地的資源來進行知識補充和教學開展,從而實現教育目標。
(二)激發學生興趣。
對于初中階段的教學來說興趣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學生對物理知識產生了足夠的興趣,他們才能在學習中更加主動進行研究和分析,從而達到知識和能力上的全面提升。對此,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積極為學生創造一個公平、民主的學習環境,從而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進行學習和研究。尤其是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設置出適當的探究性題目內容,并在課堂中留有一定的空白時間,讓學生能進行知識交流和學習,同時也要認真聽取學生的建議和想法,并給予適當評價。要將當中具有代表性的內容全面記錄下來,以便于為學生制定接下來的教學計劃。作為教師,在課堂上要學會尊重學生,要了解學生的看法和思想,盡量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促使教學能達到良好的效果。此外,教師要利用物理實驗現象來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要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達到物理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三)科學設置學習活動。
學習活動的設計是多方面的,當中既要體現出教師對教學主體活動的指導,同時也要體現出教學活動主體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促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其中。教師針對教學主體的活動開展,當前應當強調當中的針對性,并且要保證學生都能平等地參與其中。在教學設計中則應當以學生的基礎能力和生活經驗作為基礎,以實踐案例的方法來代替傳統的說教手段,要求教師掌握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學課堂的多樣化發展。同時,作為教師應當根據不同班級的不同情況來設計出可見性比較強的教學計劃,要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適當的改進,彌補教學當中的錯誤問題,促使教學設計能夠得到適當的延展。在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學生的態度調動,只有學生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才能更好地配合教學實施。對此,教師可以使用現代多媒體進行教學,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方法,總之要保證教學設計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從而更多的學生愿意投入中。
(四)引導學生探究和感受。
現代社會中市場競爭是十分激烈的,學生不僅要掌握相關的知識,同時也要有良好的創新能力。因此,作為教師在進行日常教學的過程中,還要善于發現學生的不同之處,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當然學習當中的基礎部分也是很重要的,對于書本知識的學習只有通過探究和實驗的方式才能讓學生更加直接地了解到知識本質所在,從而提升自身經驗。創新不是實驗結果相同的不同實驗方法應用,而是要求在理念上是全新的,在方法上也是全新的,只有真正認識到了這一點才能給創新一個更高的期望。只有學生有了對知識學習的新認識,他們才能更加主動地參與其中。初中物理的教學設計中,探究的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激發他們物理學習動力的關鍵所在,能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物理學習的意義,從而找到學習的樂趣。
(五)積極展開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不僅是對學生成績的評價,而且是對學生的潛能進行開發的一個過程。學習評價一直以來都是教育當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是檢查學習成績和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為了改變當前的評價現狀,作為教師一定要認識到學生主體地位,要在評價中重視人性化,從而促使學生的價值觀念能得到進一步的培養。此外,教師還應當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問題解決能力和意志力等方面的培養,采取自評、互評等方式來讓學生對自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全人格發展。
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教師需要重視學生的主體性發展,同時也要從環境、氛圍和教學內容等方面來進行綜合的考慮,從而找到更加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提升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
操作:
1.點燃蠟燭,在盤子中央滴幾滴蠟油,以便固定蠟燭。
2.在盤子中注入約1厘米高的水。
3.用玻璃杯倒扣在蠟燭上。
4.觀察蠟燭燃燒情形以及盤子里水位的變化。
講解:
1.玻璃杯里的空氣(氧氣)被消耗光后,燭火就熄滅了。
2.燭火熄滅后,杯子里的水位會漸漸上升。
創造:你能用排空的容器自動收集其它溶液嗎?
淺談自然材料在農村幼兒園環境創設。
作為農村幼兒園,缺乏資金,從而缺乏環境創設的材料及缺乏各種玩具和活動材料。如何就地取材,運用自然資源,體現農村幼兒園的特色呢?下面我從三個方面談自然資源在農村幼兒園的運用。
農村的自然資源包羅萬象,品種豐富,但是,是不是所有的自然資源都能運用到我們幼兒園的環境創設和教玩具制作當中去呢?肯定不是。這其中可以大致有這樣幾類比較適用的:種子類(玉米、黃豆、綠豆、谷類等),竹木類(竹筒、木塊、樹皮、篾條、樹葉、松果等)、秸桿類(麥桿、稻草、油菜桿等),瓜殼類(花生殼、瓜子殼、絲瓜殼等)。一般來說,都是運用曬干后,易于操作的,而不是新鮮的,不容易保存的。
要發揮自然資源的作用,就要充分收集自然資源,一個是在數量上,一個是在種類上。數量多才易于運用,種類多才能避免單調。
在我們農村幼兒園的環境創設和教玩具制作中,如何運用自然資源并不是約定俗成的,一成不變的,而是需要我們幼兒教師充分開動腦筋,創新設計。一般來說,竹木類、種子類因為比較硬,所以適用用自制教玩具比較多,而秸桿類、瓜殼類適用于環境創設比較多。真正在實踐中的運用還需要平時多動腦筋,多實踐,因為在這方面的嘗試和經驗都不是很多,現成的可以借鑒的東西也很少。
在這里,我可以建議一些,在教玩具制作方面,竹子可以制做很多體育用具,如跑馬竿、踩蹺筒、竹圈、小推車、竹蜻蜓、竹扭棍等;木頭可以做陀螺、積木塊、木凳等,稻草可以搓成草繩,種子類可以穿成串用于數數。在環境創設方面,可以用各種瓜殼來粘貼,還可以用各種秸桿來編織進行裝飾,總之就是多動腦,多想辦法。
一般來說,自然材料的顏色比較深沉,而且不容易粘貼,在使用的過程中大家都覺得比較吃力,這就需要靈活使用,美化搭配了。我這里有幾點建議:
1、在使用之前要進行初加工,比如對竹木類進行切割打磨,對瓜殼種子類進行篩選,對秸桿類進行剪切等,反正就是為了在使用中更易于操作。
3、要充分美化,怎么樣美化呢,一個方法是上色,根據實際的需要給自然資源上漂亮的顏色,可以用油漆也可以用廣告顏料,另一個方法是與彩色卡紙搭配。
總得來說,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使用自然資源只要兼顧到美觀和實用,再加上我們老師們的巧妙構思,就充分展現了農村幼兒園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特色,這是城市幼兒園所不能代替的。
作為農村幼兒園,確實存在各方面困難,但是只要大家勤于思考,全身心的為了幼教事業的發展而努力,我相信,農村幼教是有出路的。
知道電能的單位是焦耳,另一個單位是千瓦時,知道電功率的單位是瓦或千瓦。
會使用家庭電能表。
體驗電能可以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
了解電能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
認識節約用電的重要性。
本節教材是圍繞“電能”這個概念展開的。課文開始即用兩幅組合圖,從供電和用電兩方面展現了電能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實際生活中用到電的例子遠不止這些。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活動引入新課。例如:點亮小燈泡,讓學生體驗電能可以轉化為光能;觸摸通電的小燈泡,體會電能可以轉化為熱;給小電動機通電使其轉動,體會電能可以轉化為動能,等等。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體驗電能可以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為以后了解普遍的能量轉化做鋪墊。然后結合課本圖7.1-1和7.1-2,交流生活中還有哪些電能轉化的現象,以身邊的實例豐滿、深化學生對電能的.認識。
課本圖7.2圖注中出現了動能和熱等詞語,而且講課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這類詞匯。按照以往的觀念,一個新的概念只有在課堂上學過了才能用。但考慮到初中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或多或少接觸過或使用過這些名詞,因此在這里一般性地使用也是可以的。
介紹電能的單位時,可以舉出一些實例,使學生對焦耳和千瓦時的大小有具體的感性認識。例如:將一個蘋果從地面舉到桌面所需要的能量大約為1j;手電筒通電is,消耗的電能大約也是1j;微波爐工作lmin消耗的電能大約為60000j;ikwh電能大約可以煉鋼1.6kg,等等。
教材詳細介紹了電能表的使用方法,教學中應盡量結合實物講解。重點是介紹電能表的讀數方法。教學中還可以讓學生觀察電能表并讀出它的示數,再假定一個月后它的另一個示數,請學生說出這個月內家中共用了多少電。還可以讓學生根據每消耗ikwh電能表盤的轉數,計算用電器在較短時間(如lmin)所消耗的電能。
根據具體情況的木同,電能表的參數并不完全一樣。例如,有的電能表的額定電流為5a,每消耗ikwh的電能轉盤轉過1500轉。建議學生觀察自家的電能表,結合實際情況了解這一點,不要機械記憶這些數據。
目前有的地方出現了新式電能表。課本舉出兩例,意在開闊學生視野。
課程標準對電功概念的要求不高。這里,學生只需要知道“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能的過程是做功的過程”。學生應可以舉出生活中電流做功的實例,并知道功的單位和能量的單位是一樣的。
1.本書的練習側重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最后一問的結論是開放的。電費的變化可能是由于費率調整,或用電量有變化。
2.這也是一個開放性問題,讓學生自己去計算一下,意在學習處理實際問題。
3.20xx年我國的總發電量(1239億千瓦時),這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查,培養學生查找資料的能力。
1、簡介:本節為初三物理第一章第二節,教材通過滾擺和單擺實驗來說明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通過木球與彈簧片碰撞實驗說明動能和彈性勢能也可以相互轉化,物理教案-質量。最后分析了人造衛星繞地球運行過程中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情況。本節是“機械能”這一章的重點,也是學習其它形式能的起點。
2、目的和要求:(1)知道動能和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可以相互轉化,并能解釋自然界中機械能相互轉化的`現象;(2)培養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和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3)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3、重點:課本第4頁實驗1、2、3。
4、難點:由實驗現象分析概括出動能和勢能可相互轉化并解釋簡單的物理現象。
滾擺、單擺、cai軟件、計算機設備。
本節教學采用實驗研究的方法。為了增加實驗的可風度,配合演示實驗采用cai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可把實驗1、2、3及人造衛星的運動由動變靜、由小變大、由快變慢,使知識的傳授具有鮮明的表現性,易于吸引學生的注意,更有利于分析運動過程中能量的轉化。
1、新課引入。
手持粉筆頭舉高,問:粉筆頭具有什么能?為什么?(重力勢能,被舉高了)放手,下落過程中問:粉筆頭又具有什么能?(此時既有重力勢能又有動能)問:它的重力勢能和動能各有什么變化?(重力勢能減少,動能增大),指出:自然界中動能和勢能變化的事例很多,這就是本節所要研究的內容。啟動計算機投影本節cai課件封面: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物理教案《物理教案-質量》。
2、新課教學。
實驗1:滾擺實驗。出示滾擺,并介紹構造及使用方法。告訴學生可通過觀察擺輪上的紅色標志來判斷擺輪的快慢。
做此實驗時,同步放映cai課件中的滾擺動畫,引導學生對照動畫分析觀察到的現象。使學生總結出:下降時,滾擺位置變低,速度變大,則重力勢能減小,動能增大--說明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上升時,位置變高,速度減小,則動能減小,重力勢能增大--說明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學生總結正確后,點按鼠標顯示實驗結論:滾擺實驗證明:動能和重力勢能可相互轉化。
實驗2:單擺實驗。展示單擺把小球拉到一定的高度,然后放開,觀察小球運動情況。放映cai課件中單擺動畫,引導學生分析出最高點a、c兩處速度為零,則球從a—b—c的速度變化很容易觀察出來,學生也好得出a-b-c和c-b-a的能量轉化。點按鼠標顯示實驗結論:單擺實驗證明:動能和重力勢能可相互轉化。
實驗3:此實驗改為cai模擬實驗,并把彈片改為彈簧來增大可見度。放映本實驗動畫,學生很容易觀察彈簧被壓縮后再恢復的動作,不難得出能量的轉化。點按鼠標顯示實驗結論:撞彈簧的實驗證明:動能和彈性勢能可相互轉化。
點按鼠標顯示結論:動能和勢能可相互轉化。
3、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事例分析。
布置學生閱讀課本p5面衛星和“想想議議”。學生討論衛星和皮球運動過程中能量的轉化。
放映東方紅1號衛星繞地球運行動畫。介紹衛星知識,告訴學生這是我國1970年4月24日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包含豐富的物理知識,一方面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另一方面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然后討論其運行過程中的能量轉化。
放映皮球動畫,學生一目了然的就可完成“想想議議”的內容。
4、小結精練。
(1)放映cai中練習題,學生解答;
(2)討論回答課本p9面習題4,講評習題3、5兩題;
(3)布置作業:p9面習題5、6、7三題。
1、新課引入3分鐘,2、新課教學20分鐘,3、舉例分析10分鐘,4、小結練習12分鐘。
火箭。
【課題】火箭。
【重難點】火箭的工作原理;設計三級火箭的原因和三級火箭是如何提高效率的.。
一.火箭的一般知識。
二.三級火箭。
第四節火箭。
一.火箭的一般知識。
1.我國古代的火箭:神火飛鴉。
2.火箭升空的原理。
3.火箭工作的能量轉化: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
4.火箭的種類。
二.三級火箭。
1.三級火箭的工作過程。
2.我國火箭的發展狀況。
探究活動。
利用信息學習:關于火箭的知識。
【課題】關于火箭的知識。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參考方案】查閱火箭的有關歷史資料,火箭的應用方面的知識,我國關于火箭的發展.。
【備注】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發現共性和差異.。
3、發現新問題.物理教案-火箭。
1.通過實驗探究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系。理解歐姆定律,并能進行簡單計算。
2.能連接簡單的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能說出生活、生產中采用簡單串聯或并聯電路的實例。
3.會使用電流表和電壓表。
4.了解家庭電路和安全用電知識。有安全用電的意識。
在第五章“電流和電路”的基礎上,本章將首先給出電壓和電阻的概念,并進一步通過探究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系,得出歐姆定律,這是本章的核心,其中還有“探究串聯電路中電壓的規律”的內容。由于學生已有“探究串并聯電路中電流的規律”的學習經驗,因此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并且通過比較,明確串并聯電路中電流規律與電壓規律的區別和聯系。在基本測量方面,要讓學生在會用電流表的基礎上,學會使用電壓表和滑動變阻器等,并通過測量小燈泡的電阻對學生進行伏安法測電阻的電學基本技能的訓練。
在實際應用方面,一是各課節中的“動手動腦學物理”欄目中設計了許多實踐性、開放性、應用性很強的問題;二是有關安全用電的知識點的設置也與現行九年義務物理教材有很大的差別,本教材是把安全用電的教學內容分成了三個部分,分別放到“電流和電路”、“歐姆定律”、“電功率”三章之內。這樣處理有兩個原因:第一,使家庭電路和安全用電的問題多次出現,從不同角度反復學習,意在強調安全用電的.重要性。第二,加強對于家庭電路和安全用電知識的理性認識。在學了歐姆定律之后,本章僅從電壓的高低和電阻的大小兩個方面對用電安全性的影響來考慮,目的是培養學生會用所學的物理知識解釋身邊發生的實際問題和自然現象的能力。
【重點】
1.電壓有關概念和電壓表的使用。
2.探究串聯電路的電壓的規律。
3.對電阻的理解,滑動變阻器的作用。
4.歐姆定律的內容、公式及應用。
5.安全用電的重要性。
【難點】
1.電壓表的使用和讀數。
2.探究過程的探究方法。
3.滑動變阻器能改變電阻大小的原理,用滑動變阻器改變電流。
4.對歐姆定律的理解及應用。
5.從電壓和電阻的角度來說明安全用
在第五章“電流和電路”的基礎上,學生已知道電路的基本連接方式。
1、物體具有吸引鐵、鈷、鎳等物體的性質,該物體就具有了磁性。具有磁性的物體叫做磁體。
2、磁體兩端磁性最強的部分叫磁極,磁體中間磁性最弱。當懸掛靜止時,指向南方的叫南極(s),指向北方的叫北極(n)。
3、同名磁極互相排斥,異名磁極互相吸引。
4、磁體周圍存在一種物質,能使磁針偏轉,叫做磁場。磁場對放入它里面的磁體會產生力的作用。
5、在物理學中,為了研究磁場方便,我們引入了磁感線的概念。磁感線總是從磁體的北極出來,回到南極。
6、地球也是一個磁體,所以小磁針靜止時會由于同名磁極互相排斥,異名磁極互相吸引的原理指向南北,由此可知,地磁南極在地理北極附近,地磁北極在地理南極附近。
7、地磁南極與地理北極、地磁北極與地理南極并不完全重合,中間有一個夾角,叫做磁偏角,是由我國宋代學者沈括首先發現的。
8、一些物體在磁體或電流的作用下會獲得磁性,這種現象叫做磁化。有些物體在磁化后磁性能長期保存,叫永磁體(如鋼);有些物體在磁化后磁性在短時間內就會消失,叫軟磁體(如軟鐵)。
1、通電導線的周圍有磁場,磁場的方向跟電流的方向有關,這種現象叫做電流的磁效應。這一現象是由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在1820年發現的。
2、把導線繞在圓筒上,做成螺線管,也叫線圈,在通電情況下會產生磁場。通電螺線管的磁場相當于條形磁體的磁場。
3、通電螺線管的磁場方向與電流方向以及螺線管的繞線方向有關。磁場的強弱與電流強弱、線圈匝數、有無鐵芯有關。
4、在通電螺線管里面加上一根鐵芯,就成了一個電磁鐵??梢灾瞥呻姶牌鹬貦C、排水閥門等。
5、判斷通電螺線管的磁場方向可以使用右手定則:將右手的四指順著電流方向抓住螺線管,姆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該螺線管的北極。
1、繼電器是利用低電壓、弱電流電路的通斷,來間接地控制高電壓、強電流電路的裝置。實質上它就是利用電磁鐵來控制工作電路的一種開關。
2、電磁繼電器由電磁鐵、銜鐵、簧片、觸點組成;其工作電路由低壓控制電路和高壓工作電路兩部分組成。
3、揚聲器是把電信號轉換成聲信號的一種裝置。它主要由固定的永久磁體、線圈和錐形紙盆構成。
1、通電導體在磁聲中會受到力的作用。它的受力方向跟電流方向、磁感線方向有關。
2、電動機由兩部分組成:能夠轉動的部分叫轉子;固定不動的`部分叫定子。
3、當直流電動機的線圈轉動到平衡位置時,線圈就不再轉動,只有改變線圈中的電流方向,線圈才能繼續轉動下去。這一功能是由換向器實現的。換向器是由一對半圓形鐵片構成的,它通過與電刷的接觸,在平衡位置時改變電流的方向。實際生活中電動機的電刷有很多對,而且會用電磁場來產生強磁場。
1、在1831年由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首先發現了利用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和規律。當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電路中就會產生電流。這個現象叫電磁感應現象,產生的電流叫感應電流。
2、沒有使用換向器的發電機,產生的電流,它的方向會周期性改變方向,這種電流叫交變電流,簡稱交流電。它每秒鐘電流方向改變的次數叫頻率,單位是赫茲,簡稱赫,符號為hz。我國的交流電頻率是50hz。
3、使用了換向器的發電機,產生的電流,它的方向不變,這種電流叫直流電。(實質上和直流電動機的構造完全一樣,只是直流發電機是磁生電,而直流電動機是電生磁)
4、實際生活中的大型發電機由于電壓很高,電流很強,一般都采用線圈不動,磁極旋轉的方式來發電,而且磁場是用電磁鐵代替的。發電機發電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其它形式的能量轉化為電能的過程。
一.填空題(每空1分,共30分)
1.我們把物體能夠 的性質叫磁性。磁體上磁性最強的部分叫 ,條形磁鐵的 磁性最強, 磁性最弱。
2.磁極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是:同名磁極相互 ;異名磁極相互 。
3.磁體周圍空間存在著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特殊物質,我們把它做 ,所以我們只能通過它對____________的作用來認識。
4.為了形象而又方便地表示磁場的方向和磁場分布情況,我們在磁場中畫一些有方向的曲線,這樣的曲線叫 。磁體外部周圍的這種曲線都是從磁體的 極出來,回到磁體的 極。
5.1820年丹麥科學家 發現電流的磁效應;1831年英國物理學家 發現電磁感應現象。
6.地球是一個巨大的__ ____。地球周圍的磁場叫做 。地磁的南極應在地理的 極附近.實際上地理的兩極和地磁的兩極并不正好重合,世界上最早注意到這一事實的人是我國宋代學者 ,這個發現比西方早了400多年。
7.實驗表明,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到 的作用,作用方向 與和 都有關。
8.我國供生產和生活用的交流電,頻率是 hz,周期是 s,電流在每秒內產生的周期性的次數是 次。
9.電磁繼電器是利用 、 電路的通斷,來間接地控制高電壓、強電流電路的裝置,它是利用 來控制工作電路的一種開關。
二.單項選擇題(共30分)
1.下列關于磁體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
c.一個磁體可以分割成只有一個磁極的磁體d.磁體周圍的磁感應線都是均勻分布的
2.關于磁場的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磁場是由磁感線組成的 b.把磁體放在真空中,磁場就消失
c.磁場中任何一點的磁感線方向跟放在該點的小磁針s極所指的方向一致
d.磁感線只是用來描述磁場的假想曲線,實際上不存在
3.把鋼條的a端靠近小磁針北極,它們相互吸引,靠近小磁針南極,它們仍相互吸引,則 ( )
a,鋼條a端為北極,b端為南極 b,鋼條a端為南極,b端為北極
c,鋼條可能有磁性,可能沒有磁性 d,鋼條沒有磁性
4.下列哪種物理現象的發現和利用,實現了電能大規模生產(把機械能轉化為電能),使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 )
a.通電導體受力方向與電流方向無關 b.通電導體受力方向與磁場方向無關
c.電流方向和磁場方向有一個改變,通電導體的受力方向就改變
d.電流方向和磁場方向同時改變,通電導體受力方向肯定改變
6.下列有關電磁現象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導體中感應電流方向只與導體運動方向有關 b.發電機是根據電磁感應現象制成的
c.奧斯特實驗說明通電導線在磁場中受力 d.電動機工作時,機械能轉化為電能
7.利用磁場對通電導體產生力的作用制造的裝置是( ).
a.電動機 b.發電機 c.電鈴d.電磁鐵
8.磁現象可以為我們的生活提供很大的方便,以下這些做法中,不恰當的是( ).
a.將磁性材料裝在冰箱的門框上,制成“門吸” b.利用磁鐵制成雙面擦窗器
c.電視機上面放一塊磁性治療儀 d.用磁帶來紀錄聲音
本課是人教版八年級教材第五章《電流和電路》第二節的內容。本節課的電流和電路知識是學好電學的基礎,貫穿整個初中電學的教學。本節內容包括電路的構成、三種基本的電路、電流的形成及方向的規定、電路圖,能規范地畫出電路圖、識別電路的三種狀態是本節課重要任務。
初中學生在小學科學課上對電路已經有了一定的接觸,但這些認識可能是粗淺的。但對于電路的狀態,學生的分辨不清,但又充滿好奇心,尤其是發生短路的情況。在教學中可以進行演示,用事實說話,突破教學的難點。學生剛開始接觸電路圖,學生畫圖時往往缺少規范性,所以教學時做好示范引導是非常必要的。要分配足夠的課堂練習時間,規范電路圖的畫法,掌握畫電路圖的技能。
1、知識與技能
能說出電路的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能記住并會畫一些常用元件電路中的符號,會讀、會畫簡單的電路圖能辨別通路、開路、短路,并說出短路的危害。
2、從能量轉化的角度認識電路中電源和用電器的作用
3、過程與方法
經歷連接簡單電路的過程,通過活動認識短路并了解短路的危害經歷從觀察現象到提出問題的過程,體會電路圖的規范畫法。
4、情感態度及價值觀
體會到物理與生活和生產密切相關,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使學生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體驗戰勝困難、解決物理問題的喜悅。
1、記住常見的電路元件符號,會畫簡單的電路圖
2、短路及其危害
一、引入新課
演示板上有一個電鈴,還有電池、導線、開關等,怎樣讓電鈴響起來?
電鈴響起來了,是因為有電流通過了電鈴。
提問:在生活中還有哪些設備是利用電流工作的?
肯定同學列舉的電燈、電視、電風扇等事例,進而概括出什么是用電器。
怎樣才能使用電器工作呢?這就需要學習有關電路和電路連接的知識。
二、進行新課
1、電路
觀察前面電鈴的連接圖(投影顯示)
提問:電鈴有電流通過,滿足什條件?
學生:電路中有持續電流的條件(1)電路中有電源提供電流;(2)電路閉合為通路。
你能否以同樣的方法連接電路,使小燈泡發光呢?
[分組實驗]連接單燈電路,閉合開關,觀察燈泡是否發光。
針對有些組燈不亮的現象,及時討論提問。那你分析一下燈泡不亮的原因。
學生經過猜想、分析、討論,分析各種可能原因,會對開路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師:以上種種情況,都是電路中的某處斷開了,電路就沒有了電流,用電器也就無法工作。斷開的電路叫開路。
合上開關,小燈泡亮了,電路中又有了電流。要想讓用電器正常工作,電路中必須有持續的電流,也就是電路必須是處處接通的。接通的電路叫通路。
分析:閉合開關后,電流從電源的正極出發,經開關、小燈泡流向電源的負極。
小結:把電源用電器開關用導線連接起來組成的電流的路徑就叫電路。
小結:電路元件的作用。指出電路是由電源、用電器、開關和導線組成的,四種元件缺一不可。
2、通路、開路和短路
演示開路現象:在演示板上把小燈泡(故意用斷絲燈炮)、開關、干電池用導線連接起來,合上開關,小燈泡不亮。
討論:燈泡不亮,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演示]把小燈泡從燈座上取下,燈泡尾部的金屬觸點直接接觸干電池的兩極,用導線把燈泡螺絲套和電池的負極相連,燈泡不兩,說明燈絲斷了。
演示短路現象:在發光的燈泡兩端并聯一跟導線,在短路的瞬間,燈泡熄滅了,拆掉這根導線燈泡又亮了。
分析:在發光的燈泡兩端并聯一跟導線,燈泡為什么不亮呢?這是因為電流直接從導線和開關中流過,而燈泡中幾乎沒有電流,因此燈不亮。不僅如此,直接把導線接在電源上,電路中會有很大的電流,可能把電源燒壞,還可能引起火災。這是絕對不允許的。這種情況叫短路。
小結:斷開的電路叫做開路;接通的電路叫做通路;直接用導線把電源的兩極連接起來的電路叫做短路。
3、電路圖
如何把演示板上的電路連接情況反映出來呢?用畫實線代替導線,畫出課本實物的連接圖,及時反饋、矯正。
教師:如果都用實物連接圖來表示電路連接情況是費時、費力的,其連接情況也不易識別。
下面我們用統一的符號表示電路中的各元件。
教師:在黑板上畫出電池、開關、燈泡、電鈴、電動機等元件的符號,要求同學跟著一起畫。
教師示范門鈴電路的電路圖畫法。仔細觀察不妥電路圖,歸結電路圖作圖規則。
再要求學生把課本的實物連接圖畫成電路圖,及時反饋,同時指出同學畫圖當中出現的錯誤。
小結:用符號表示電路連接的圖,叫電路圖。
電路圖不僅畫起來比實物圖方便,而且看起來也方便,所有復雜的用電器的電路都有電路圖。
4、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不僅要學會看電路圖,辨認通路、開路和短路,還要學會根據電路圖來實際連接電路。連電路使要注意以下幾點:(1)電路的連接要有序(通常按電流方向);(2)連接過程中,開關應該是斷開的;(3)檢查電路連接是否正確,有無短路;(4)若連接無誤,要試觸(點接開關),觀察有無異?,F象,(若異常,應立即斷開開關)。
1、電路是由電源、用電器、開關和導線組成的,四種元件缺一不可
2、電路的三種連接方式:短路、通路、開路
3、電路符號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kouhaodaquan/51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