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編寫不僅是對教學過程的安排,更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把握和評估。以下是一些優秀小學教案的匯總,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現在很多小學生對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不高,缺乏學習興趣,認為數學特別難學。我們只要認真分析,就不難發現,主要是學生對一些數學概念沒有搞清楚。下面是有小學數學。
教案。
教學反思,歡迎參閱。
課堂教學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圍的課堂教學活動。即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為了達到既定的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制造或創設的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氛圍。
一、聯系生活,創設情境。
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絕大多數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找準每一節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切入點”可讓學生產生一種熟悉感、親切感。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如: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時,我創設了這樣的生活情境:“你幫爸爸、媽媽買過東西嗎?想買一本標價是11元的書,你準備怎樣付錢?想怎樣簡便地把錢付清又不用營業員找錢,你有好辦法嗎?然后請代表說說看?!边@樣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將日常買東西付款的方法再現,讓他們議一議,說一說初步建立十進制的體會1個十和1個一合起來是11。這樣聯系學生生活實例進行教學就會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進而喜歡數學。
二、加強直觀,創設情境。
有位名人曾經說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币虼私處熞鹬貙W生的主體性,精心設計知識的呈現形式,營造良好的研究氛圍,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和實踐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例如,教學“圓的周長”時,當學生弄清周長的含義后,我首先出示了一個用鐵絲圍成的圓,讓學生自己動腦求出圓的周長,學生發現只有把鐵絲剪斷、拉直就可以測量圓的周長,即“化曲為直”的計算方法;接著我又讓學生計算手中硬紙片圓的周長,他們有的沿圓的一周貼上透明膠帶,有的用繞線的方法,還有的把圓滾動一周又可以測出圓的周長;然后指著黑板上畫的圓,問:“你們能求出它的周長嗎?”“有”,我啟發說:“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國數學家祖沖之就發現了,我相信同學們經過研究后一定也會成為當代的祖沖之?!蓖瑢W們研究的興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紛紛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三、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故事是兒童的第一需要。因此,教師的教學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征,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創設情境。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編制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借助多媒體通過圖像的形色、聲光的動態感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教師運用三維動畫技術,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導入新課:孫悟空拿著一把米尺問豬八戒:“你能用這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長嗎?”豬八戒拿起米尺邊量邊數: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時,豬八戒犯難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呢?此時教師暫關機,利用常規教學手段,指名一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長度,讓其他同學人人動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長度,都會遇到豬八戒遇到的問題:不夠一米或不夠一尺的長度該怎樣表示?使學生認識到生活實際中確實存在著這些問題,怎么辦?以引起急于解決的懸念,激勵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進行推測和猜想,讓學生通過實踐自己去拓展數的范圍。此時教師認真設置問題,組織學生廣泛討論自己的見解,同時教師要耐心聽取學生的看法,保護、引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討論之后,教師邊評價小結邊開機,畫面上出現孫悟空指著豬八戒的腦袋說:這就要用到分數。你想知道什么叫分數嗎?這樣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了教學情境,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創新意識。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情境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有更多機會表現自我,課堂上要多給一點時間和空間,盡量讓學生多說、多想、多做、多讓學生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體驗和享受成功的快樂。
我們經常見到這樣一些數學課:有的教師講得井井有條,知識分析透徹,算理演繹清晰,學生聽得輕輕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變式和實際問題卻往往束手無策;有的教師設計了許多細碎的問題,師生之間一問一答,頻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暢,但結果檢測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卻并不理想;有的教師注重精講知識,留出大量的時間練習各式各樣的習題,雖然學生解題能力尚可,但卻抑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潛能;有的教師讓少數優等生在課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動、匯報……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際上多數學生作陪客旁觀,個別學困生更如霧里看花,不知其所以然。這些課在平時的聽課活動和觀摩教學中并不少見,其中有些課甚至還被評為好課。眾所周知,評價具有很強的導向功能。筆者以為,如果不對好課的標準進行重新認識,勢必會影響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本文擬從以下四個方面探討一堂小學數學好課的評價標準。
“一個都不少”——面向全體學生。
班級授課制的課堂教學,以統一化的集體教學為特點,強調教學要求、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檢測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設的全班學生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的一致性為前提,教學中就容易“一刀切”。一堂好課,首先應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面向全體學生,就意味著承認差異,因材施教。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制約著學習的結果,由此而產生的差異將導致不同的學生表現出不同的數學學習傾向。承認學生的差異性,并不意味著搞“填平補齊”,而是在致力于絕大多數中等水平學生發展的同時,還要使那些在數學方面學有余力的優生脫穎而出,學有困難的學生學有所得,達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應依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班級學生的實際,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師與學生個體或教師與學生群體的單一課堂交往模式,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向交流、多邊互動的立體結構;應有效地采用活動化、探索性的學習方式,通過合作、討論、交流,發揮“學習共同體”的作用;應在練習層次上“上不封頂,下要保底”;應對某些特殊學生(特優或學困)給予特殊政策;應使課堂成為每一位學生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舞臺。
“在活動中學數學”——關注學習過程。
“數學是人們在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的基礎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應用的過程,這一過程充滿著探索與創造”(引自《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只是接受現成的數學知識,而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的過程。許多東西是教師難以教會的,要靠學生在活動中去領會。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是有效的學習。一堂好的數學課,教師應十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向學生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引導學生參與概念、法則的形成過程,暴露學生學習知識的思維過程。具體說,教學時應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幫助學生獲得新知學習的必要經驗和預備知識(奧蘇貝爾稱之為“先行組織者”),從而為新知學習提供認知固定點,提高學習者認知結構中適當觀念的可利用性;應啟發學生從原有認知結構中找準新知的生長點,不僅要考慮學生學習新知識所需要的基礎,而且充分考慮學生對將要學習的新知識已了解多少,從而確定新知學習的起點(維果茨基稱之為“最近發展區”);應突出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在比較中發現矛盾,引發認知沖突,使學生達到“憤悱”的狀態,為學習新知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保持學習動機,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
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應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讓學生去親自體驗,決不去教;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讓學生親自動手,決不替他做;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說的,讓學生自己動口,決不代他講。為學生多創造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些活動的空間,多一點表現自我的機會,多一點體嘗成功的愉快,真正做到“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數學的生命在于應用”——注重學用結合。
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數學的應用業已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不少專家指出,數學教學不能“掐頭去尾燒中段”,要重視數學模型的建立和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一堂好課,不僅要讓學生建構知識的意義,還應使他們懂得知識的來源和實際應用,“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引自《小學數學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一方面,數學課本中有許多知識的教學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特別是幾何初步知識、統計知識及一些應用題的學習,都是從實際出發,經過分析整理編成數學問題的;另一方面,由于課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許多學生熟悉的喜聞樂見的生活事例未能進入課本。因此,教師應處理好數學的學與用的關系,注重學用結合,進一步認識和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注重學用結合,應在課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蘊涵的數學應用性因素,堅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出發;應盡可能地利用學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數據編制數學問題,體現數學與生活相伴;應在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上,改變封閉式的單向結構為開放性的多向結構;應盡可能地創造機會,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探索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實踐和應用中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著眼全面發展。
葉瀾教授說過:“課堂教學應被看做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引自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在數學課上,學生們除了學習數學知識,發展智能,還帶著自身的情感、動機、需要等一并投入課堂;學生們除了與教師交往外還與同伴之間進行相互交往;學生們除了認知、情意方面的發展,還包含群體合作能力、行為習慣及交往意識與能力等多方面。
本節課在教學時,總體感覺很順暢,學生思維活躍。
1、本課從實際生活情景引入,讓學生產生疑問,從而引出百分數。
本課開始,設計了一個網上競答:李斯同學答25題,對22題;張良同學答20題,對18題;劉清同學答50題,對46題,你覺得那位同學可以參加下一輪的比賽呢?學生開始了積極思考,說出了以下幾種結果:“劉清,因為他答對的最多?!薄皬埩?,他答錯的最少”“我比較正確率”。在學生否定了第一第二位同學的回答之后,我再和大家一起討論第三位同學匯報的結果,自然引出如何比較正確率,轉化為分母為100的分數的比較,在將這些分數改寫成百分數的形式,學生在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了解了百分數的含義。
2、通過課前收集百分數信息,課上匯報,主動去理解百分數的含義。
百分數的含義只有一句話,如果老師教給學生只要幾分鐘,但真正理解它還需要下翻功夫。因此,我想教給他們不如讓他們自己來理解領悟。學生收集了很多信息,如“羊毛70%”,“橙汁含量〉10%”等等,讓他們說出含義之后再問學生,到底什么叫百分數?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自己總結,印象深刻,理解透徹。
我上了一節“扇形統計圖”,課后有如下反思:
成功之舉。
1、激發學生思維,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
課上我是通過提問發散性問題來激活學生思維。如:“從這幅圖中你能想到什么”學生回答五花八門,多是膚淺的問題,但參與面很廣。接著第二次提問:“從這幅圖中你還能想到什么”學生的回答轉向一些具體問題。如:“我們一般用圓表示--------。用扇形表示---------,扇形的大小表示——”等等。
2、促成情感目標的落實。
如提問:“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公民你應該怎樣去做?!睆亩ぐl學生的民族自尊心。
敗筆之處。
1、有些題目講的太快部分學生沒有跟上,特別是第七張幻燈片中計算扇形b表示的人數和c表示公頃數時講的不透徹。
2、沒有掌握好時間,整節課前松后緊,以至于有點拖堂。
本課的教學設計,是在新課程標準理念指導下,根據本班學生實際情況進行設計的。從實施情況來看,整堂課學生情緒高漲、興趣盎然。在教學中,教師一改往日應用題教學的枯燥、抽象之面貌,而是借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實際,有效地理解了百分數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和實用價值。
1、改變應用題的表述形式,豐富信息的呈現方式。
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出示例題、習題時,呈現形式應力求多樣、活潑,讓學生多種感官一起參與,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對數學的興趣。本課的教學中,我大膽地改變了教材中的知識例題,重組和創設了“實驗活動”這樣一個情境,從而引入“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應用題,即切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又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學習的實際需要,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并更好地為下一環節的自主探索、主動發展作好充分的準備。
2、突出數學應用價值,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要讓學生能夠“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北菊n的設計充分體現了這一理念,例題從學生的游戲中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通過自己的探究,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又能運用掌握的知識去研究解決生活的其它數學問題,,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同時,例題的教學注重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3、創設民主氛圍,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民主、自由、開放的學習氛圍是學生主動參與、敢于發表自己獨特見解的前提條件。在本課的“請你選擇感興趣的百分數嘗試編一個百分數應用題”中,學生卸下了書本應用題、教師思維的束縛,大膽設想、討論,從實際效果來看,不同的學生就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解決方法,使學生的個性學習發揮的淋漓盡致。更培養了學生自己收集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我覺得在教學中應對學生多一份“放手”的信任,少一點“關愛”的指導,大膽地讓學生在學習的海浪中自由搏擊,讓學生自己尋找問題解決的策略、學習的方法,有頭腦、有個性、有能力的學生才能應運而生。
。
設計思路:
大班下學期,我們組織孩子們參觀了附近的小學。在參觀后的談話中,我們發現有部分孩子感到不滿,因為他們沒有看到自己將要上的那所學校;有部分孩子感到緊張,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將會被很多的作業“壓倒”,失去游戲的機會。針對這一情況,結合我園正在進行的“信息技術與園本課程的整合研究”的課題,我們設計了網絡活動“上小學了”。
我們一方面試圖通過這一活動,解決“學校多、路途遠,無法一一參觀”的困難,滿足絕大多數孩子的愿望。另一方面,由于我園一直在進行信息技術和園本課程的整合研究,孩子們對于如何上網瀏覽、搜集信息的方法較為熟悉,因此我們想通過計算機網絡平臺讓孩子們直觀地感受小學生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以更全面地了解小學生的生活,彌補實地參觀的不足,激發他們對小學的向往之情,為將來順利適應小學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活動目標:
1、利用計算機網絡平臺了解自己將要上的小學以及小學生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萌發對小學的向往之情。
2、能大膽地與同伴交流,敢于表達自己的感受。
3、學習上網搜集信息。體驗網絡的便捷。
4、發展幼兒思維和口語表達能力。
5、考驗小朋友們的反應能力,鍛煉他們的個人能力。
活動準備:
1、幼兒事先參觀過小學。
2、進行“我要上的小學…‘我想知道的”兩項調查。
3、教師根據調查表上的信息在電腦中收藏相關小學的網頁。
4、電腦室。
活動過程:
一、觀看“我要上的小學”調查表并談話。
2、許多小朋友說要一所所地去參觀,可是小學那么多,有的離我們很遠。我們不可能一所所去。想想看,有沒有其他辦法?(可以上網看一看。)。
二、到網上“參觀”小學。
1、與幼兒共同瀏覽拉薩路小學的網頁。
(1)請大家和我一起來看看拉薩路小學吧?。ń處燑c擊“拉薩路小學”,從首頁至“走進拉小”……直至進入“分校風采”的操場、閱覽室、第一機房等內容。)。
(2)我們先參觀一下拉薩路小學美麗的校園吧?。c擊“分校風采”的“走進校園”,教師邊點擊操場、閱覽室、第一機房的畫面邊提問。)。
(3)(點擊“走進拉小”的“現任校長”。)這么美麗的校園的校長會是誰呢?原來是個女校長,她姓周。周校長還是南京市的名校長呢!
(4)(點擊“教師之家”的.“名師工作室’’)這是什么地方?我們來看一看拉薩路小學都有哪些老師。這些都是南京市的優秀青年教師呢。
2、幼兒自由瀏覽學校網頁,相互交流感受。
(1)bi導幼兒在“收藏”中尋找自己將要上的小學并瀏覽。
師:每一所小學的網頁都有這樣或那樣的路標,有的是文字,有的是圖標。;請你們順著自己所選小學的路標仔細地看一看吧。
(教師巡視,發現幼兒的困難并及時給予指導。)。
(2)教師引導幼兒相互交流,分享“我要上的小學”的有關信息。
師:剛才你們瀏覽了什么小學的網頁?你看到了什么?
(3)體驗網絡的快捷。
師:有了計算機網絡,我們在幼兒園就可以看到自己將要上的小學校園是什么樣的,還認識了學校的老師,真是太方便了。
三、借助網絡了解小學生的課余生活。
1、回顧調查表“我想知道的”上的問題。
(1)在參觀南湖一小前,你們提出了許多想知道、想了解的問題。有些問題我們已經找到了答案,可有些還沒有解決。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些問題。
(2)小學生除了上課、寫作業外,還有其他活動嗎?他們會有些什么活動呢?
2、師幼共同瀏覽拉薩路小學的網頁。
(1)拉薩路小學會組織哪些活動呢?(點擊“學生樂園”的“陽光少年”:少兒頻道、嘉年華)小學生們在干什么?(引導幼兒通過欣賞圖片了解小學的少先隊活動、興趣小組活動等。)。
(2)拉薩路小學的小學生還非常能干!我們來看看他們的作品。(點擊“學生樂園”進入“才藝廣場”。)。
師:這是什么?這是“、學生做的電腦小報,他們真是太能干了,還拿到了許多獎狀呢?。c擊“分校風采”的“校園快訊”:科技模型。)。
3、幼兒自由瀏覽網頁,了解小學生的課余生活。
4、觀看視頻“校園生活直播”:小學生的課間生活。
師:你們想不想知道小學生在課間都干些什么?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5、幼兒邀請同伴、教師共同操作,交流豐富多彩的小學生活。
活動反思:
為了讓大班幼兒進一步了解小學生的生活,熟悉小學的環境,及一些日常行為規范,激發幼兒入小學的愿望,5月28日上午,我們組織大班幼兒進行了一次參觀小學的活動。在參觀前我們年級組進行了研討,確定了參觀的時間、路線、內容等,讓幼兒從了解小學生的升旗儀式、做操、上課、小學的校舍布局等。
星期一正好是小學的升旗儀式,我們大班組的四個班級在老師和保育員阿姨的帶領下來到了小學。先是在操場參觀了升旗儀式,接著帶領小朋友參觀了教學樓、食堂等,繞著小學走了一圈,緊接著小學生做操的活動開始了,我們鼓勵大班的小朋友也跟著學做小學生的操,感受小學與幼兒園的不同。最后,各班幼兒在老師的帶領下進入了小學一年級的班級參觀了教室,讓他們看到了穿著小學校服,帶著紅領巾的小學生,還有教室里的課桌椅、課本、作業本等等。邊參觀,我一邊給他們進行簡單的講解,好讓幼兒能對小學有更多的了解與認識。有的班級還進入了一年級教室聽了五分鐘的課,聽小學老師領讀課文,看小學生認真寫作業等等。
設計思路:
大班下學期,我們組織孩子們參觀了附近的小學。在參觀后的談話中,我們發現有部分孩子感到不滿,因為他們沒有看到自己將要上的那所學校;有部分孩子感到緊張,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將會被很多的作業”壓倒“,失去游戲的機會。針對這一情況,結合我園正在進行的”信息技術與園本課程的整合研究“的課題,我們設計了網絡活動”上小學了“。
我們一方面試圖通過這一活動,解決”學校多、路途遠,無法一一參觀“的困難,滿足絕大多數孩子的愿望。另一方面,由于我園一直在進行信息技術和園本課程的整合研究,孩子們對于如何上網瀏覽、搜集信息的方法較為熟悉,因此我們想通過計算機網絡平臺讓孩子們直觀地感受小學生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以更全面地了解小學生的生活,彌補實地參觀的不足,激發他們對小學的向往之情,為將來順利適應小學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目標:
1.利用計算機網絡平臺了解自己將要上的小學以及小學生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萌發對小學的向往之情。
2.能大膽地與同伴交流,敢于表達自己的感受。
3.學習上網搜集信息.體驗網絡的便捷。
準備:
1.幼兒事先參觀過小學。
2.進行”我要上的小學…'我想知道的“兩項調查。
3.教師根據調查表上的信息在電腦中收藏相關小學的'網頁。
過程:
一、觀看”我要上的小學“調查表并談話。
1.小朋友們很快就要從幼兒園畢業上小學了。有的將上東泰小學,有的將上嶗發小學。
二、到網上”參觀“小學1.與幼兒共同瀏覽東泰小學的網頁。
(1)請大家和我一起來看看東泰小學吧?。ń處燑c擊,從首頁至”走進拉小“……直至進入”分校風采“的操場、閱覽室、第一機房等內容。)。
(2)我們先參觀一下東泰小學美麗的校園吧?。c擊”分校風采“的”走進校園“,教師邊點擊操場、閱覽室、第一機房的畫面邊提問。)。
(3)(點擊”走進拉小“的”現任校長“。)這么美麗的校園的校長會是誰呢?
(4)(點擊”教師之家“的”名師工作室'')這是什么地方?我們來看一看東泰小學都有哪些老師。
2.幼兒自由瀏覽學校網頁,相互交流感受。
(1)引導幼兒在“收藏”中尋找自己將要上的小學并瀏覽。
活動目標:
1.能傾聽小學生哥哥姐姐的介紹,了解他們是怎樣做小學生的。
2.積極參與討論,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
3.逐步樹立任務意識、責任感,有向往小學生生活的愿望。
4.能認真傾聽同伴發言,且能獨立地進行操作活動。
5.培養幼兒樂觀開朗的性格。
活動準備:
邀請幾名從本園畢業的二、三年級的學生(帶好作業本),各人事先準備好表演的項目。
活動過程:
1.請本園畢業的小學生哥哥姐姐來園介紹自己入學后的適應過程,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1)背誦拼音字母。
(2)念乘法口訣。
(3)做快速的加減練習。
(4)朗誦一段課文。
(5)寫書法。
2.結合作業展示,有小學生講述自己努力練習寫字和完成作業的過程,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3.啟發幼兒圍繞感興趣的問題,自己提出來。
提示:你想知道哥哥姐姐上小學后的哪些情況呢?
你還想問哥哥姐姐什么問題,自己提出來。
4.觀看哥哥姐姐的作業本并和他們個別交流。
活動反思:
《我要上小學》這一活動是以幼小銜接為主,情感為主線的'一系列生動的活動。我們以幼兒參觀小學掀開主題活動的帷幕,到對小學的好奇、想要上小學,再到對幼兒園的依依不舍、對老師朋友的分別,都體現了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情感發展。與此同時,一系列活動中教師、家長的參與也是我們作為成人參與者心靈受到了孩子們的觸動,萌發了想要為孩子留住幼年回憶的想法。
“走近小學”――我們組織孩子參觀了回民小學,觀摩了小學的環境、操場、實驗室等場景,并通過小學教師的見面、解疑,消除了幼兒對小學的陌生感,擔心自己沒有辦法適應小學生活的無安全感,通過對小學生活、學習、交往的了解,逐漸萌發了孩子們“我想上小學”的崇敬、興奮的心理。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為孩子提供了一系列小學的材料、背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歌曲、畫面等等為孩子做了入學前的心理適應工作。
“了解小學”――我們以墻飾創設為載體來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孩子自己提出有關小學的問題,自己設計“了解小學”的方案,并大膽實踐,通過墻飾設計來表達豐富的情感,來解答心中的各種疑惑。孩子在利用各種途徑尋求知識、豐富經驗的過程中,各方面能力得到發展,他們以主人的身份參與了整個環境的改變,滿足了探究的需求,也對小學生的生活、學習有了更多的了解。當墻面作為作品展示空間出現在孩子面前時,是一種信息的傳遞。這種信息作用于幼兒頭腦中碰撞出新的生活經驗,看到自己的成果能夠與更多的小朋友分享,他們是多么激動和開心,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離園時刻”――隨著上小學的興奮漸淡,離園的憂傷逐漸提升,對幼兒園的不舍:滑梯、操場、玩具、乃至桌椅,都是那么的依戀;對老師的笑容、聲音、親切,都是那么的難以忘懷;對朋友的嬉戲、玩笑、生活,都是那么的難舍難分,孩子們開始從對小學的模擬到一次次認真地模擬幼兒園的生活,他們想要把幼兒園深深的刻在腦海,作為幼時最美好的回憶。這時的我們,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盡力得想要為孩子們做點什么。帶著對孩子們的不舍,我們準備了大量的活動:設計名片、離園紀念冊……都以情感、友誼、親情為主線的,家長們更是積極參與,給孩子們準備了離園小禮物、拍照、攝像,通過多樣的方式為孩子留住這一切的美好。
通過這次主題活動的開展,給了我們不少啟示。孩子的興趣與需求是活動的生長點。作為教師,我們要滿足孩子的興趣與需求,并為孩子提供展示的物質條件和實現想法的精神空間。主題是孩子積累經驗,學習知識的過程,教師是活動的主導,對于孩子表現出的愿望想法給予積極回應,并將活動的目標與孩子的需求相結合,采取多種有效措施,豐富孩子的經驗,使活動深入開展。相信孩子,將孩子作為主體,老師要真正成為孩子活動的觀察者、傾聽者、提問者、合作者,并為孩子的發展提供一切可能性。
1.初步理解加法算式的意義,認識符號“+”“=”。
2.能算出算式的答案,并能正確讀出算式。
3.培養幼兒邊操作邊講述的習慣。
4.樂意參與活動,體驗成功后的樂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初步理解加法算式的意義,認識符號“+”“=”。
難點:能算出算式的答案,并能正確讀出算式。
活動準備。
1.課件2.數字卡片、符號卡片3.瓶蓋4.頭飾等。
活動過程。
一、預備活動。
幼兒說《數字歌》入場。
二、集體活動。
1.創設情境:
師:小朋友們,智慧王國到了。
國王:歡迎來到智慧王國,智慧王國,智慧多多,游戲多多,想挑戰嗎?
2.探索活動:
師:你知道我們教師里有幾位男生?有幾位女生?
師:你覺得應該用什么數字表示?
師:你覺得應該用什么符號表示?
師:這些數字和符號放在一起,應該怎樣讀呢?
3.游戲活動:
游戲一:《瓶蓋游戲》。
方法:請幼兒二人一組,二人分先后聽聲音數量,取瓶蓋,最后看看一共有幾個瓶蓋,請幼兒用數字卡片擺出算式??勺儞Q方法再進行。
游戲二:《下雨了》。
方法:幼兒取動物頭飾扮動物,看到太陽標志時自由活動,看到下雨標志時,則快速躲進兩間房子里,再請幼兒根據兩間房子里動物數量說出加法算式。
4.交流小結:
三、結束。
1.導入環節:用故事情節引入,請幼兒到智慧王國,以幼兒喜聞樂見的形式,激發了幼兒的積極參與樂趣和探索欲望。
2.感知環節:本環節一般情況下,講授新知識都是以講解演示方法進行,而此環節我采用的是教師設定情節,幼兒自己探索發現數量之間的關系,自己發現加號、等號的意義和使用方法及算式的讀法,以幼兒為主,教師為輔,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的以幼兒為主體的新理念。
3.復習鞏固階段:讓幼兒對新知識加以鞏固復習,以往的課堂教學都是讓幼兒一遍遍寫一道道算,小學化傾向嚴重,對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都造成嚴重危害,有的幼兒過早的出現厭學現象,有的幼兒過早的出現近視現象。因此,生動有趣、健康的學習方法、學習環境很重要,本次活動的復習鞏固階段我設計了兩個游戲活動。
一個是共性的游戲《瓶蓋碰碰碰》,用聽音計數的方法進行,并用加號、等號區分取瓶蓋兒的先后,然后請兩位小朋友用拼擺算式的方式記錄計算過程,并請幼兒將結果展示在黑板上,大家集體驗正,使幼兒對新知識有一個加深、鞏固的過程。
第二個游戲是《下雨了》,這個游戲相對瓶蓋兒游戲是一個比較個性的游戲,它有一定的隨機性,師幼不能預知下一步會出現什么樣的算式,但幼兒通過點數每間小房子里的小動物數量,這樣的實際操作就能輕松完成算式,對算式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幼兒在玩這個游戲時非常興奮,因為它完全調動起了孩子的興趣,在這個游戲中還滲透安全教育,團隊精神,也滲透了運動活動中的跑的內容,而且培養了語言表達能力。并且活動中還滲透了按圖索驥的內容,讓孩子既學到知識又培養了綜合能力。
4.結束部分。結束時我設計了一個小小的懸念,調足了孩子的胃口,“超級無敵恐龍屋”孩子會充滿好奇和期待,而這個期待如果想實現是有前提的,請幼兒為小動物按特征分類,并區分左右,一個小環節滲透了分類,空間方位知識,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感知了新知識。
5、本人才疏學淺,對新教材理解不夠透徹,對于游戲中算式是否一一出示尚有困惑,今后時間我會不斷學習,不斷努力,深入研究新教材的內涵,領悟新教材及《綱要》精神,在今后的教學中從多種途徑利用多種手段,創造豐富的游戲環境,有效開展幼兒數學活動,促進幼兒健康和諧發展。
小時候,看見大哥哥、大姐姐們背著書包去上學,心中很想和他們一樣。
20xx年9月我才5歲多,當我第一次背著小書我第一次背著小書包走進小學教室時,別提心里多高興了。老師在第一課時還讓我們做自我介紹、區分小學與幼兒園不同之處,并問我們有什么理想……。我舉手想回答,老師卻沒有問到我。
其實小學老師比幼兒園的要嚴格,通過認真學習、長大后當一名科學家就能知道太陽是怎樣形成的。這就是我的理想。
文檔為doc格式。
。
1、知道小學生的書包里應帶的學習用品。
2、能根據課程表,嘗試整理自己的書包。
1、鉛筆、橡皮、尺、鉛筆盒、墊板、蠟筆、語文和數學課本、練習薄、羽毛球和羽毛球拍、水杯、飯盒、繩子、棋類、毽子、圖畫書、餐巾紙等的實物,以及以上物品的圖片。
2、實物書包4個、小學一年級課程表4張。
3、一年級小學生整理書包的錄像(見操作材料包“整理書包”)。
一、書包里有哪些朋友。
1、觀察教師逐一從書包里取出的物品,說說它們的名稱,分辨它們不同的用途。
3、將以上所有物品按照它們的用途進行分類(如學習用品、生活用品、娛樂用品等)。
4、思考:哪些是小學生書包里必須帶的物品。
5、對有分歧的部分展開討論,并得出結論。
二、整理小書包。
l、觀看一年級小學生整理書包的錄像,談論:小學生整理書包時在看什么?
2、觀看小學生的課程表,了解小學生每天都上哪些課。
3、對照小學生書包里的物品思考:明天是星期幾,并按照課程表加以證實。
4、幼兒分成4組,分別按星期二到星期五的課程表,將物品圖片放進小書包,并整理小書包。
5、檢查各組書包里的物品放得是否合適,看看哪一組整理得又快又好。
將區域活動的一角布置成小課堂,放置一些小學生的課本、學習用品、小書包等,讓幼兒在游戲中可以再次嘗試整理書包。
本次主題活動是以幼兒操作書包為主,觀看為輔的一系列生動的活動。以幼兒參觀小學生書包掀開主題活動的帷幕,到對小學的好奇、想要上小學,再到對幼兒園的依依不舍、對老師朋友的分別,都體現了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情感發展。與此同時,一系列活動中教師、家長的參與也是我們作為成人參與者心靈受到了孩子們的觸動,萌發了想要為孩子留住幼年回憶的想法。
1、知道自己將要成為小學生,了解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常規。
2、認識書包,學會整理書包,知道整理書包的重要性。
1、帶幼兒參觀過小學。
2、自帶書包、學習用品。
3、小學的環境、小學生學習的圖片,相應的字卡。
4、音樂《玩具兵進行曲》;課件;禮物若干。
1、回憶參觀情景,比較小學與幼兒園的不同之處。
幼兒自由講述,老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相應的圖片。
評析:活動一開始讓幼兒回憶參觀小學的情景,然后再比較小學與幼兒園的不同之處,有利于幼兒記憶智力與分析比較智力的發展。
2、翻圖講述,知道怎樣做個小學生。
(1)老師:小朋友觀察的可真仔細,小學和幼兒園有這么多不同。你們喜歡上小學嗎?要想成為一名小學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做到很多的事情,那應該做到哪些事呢?請和好朋友說一說。
(2)個別提問。
老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相應的圖片。并整理成一句完整的話。
(3)除了剛才小朋友講到的這些,還需要做到哪些呢?我們一起來看看。(補充沒講到的)。
(4)老師完整的小結一次。(出示字卡:小學生要做到:早睡早起不遲到;愛學習、勤動腦;愛勞動、講禮貌;團結友愛不忘掉;小書包、整理好,高高興興上學校。)。
幼兒的理解智力的發展。對于一個人的知識,是以理解為準,理解了的才算認識,才成為有用的知識,才是開發智力的基礎知識。不同的幼兒對與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理解,作為學生的理解,主要是提高知識水平,提高思維能力。
3、認識書包,了解書包的結構。
(1)相互介紹書包,認識書包的結構。
師:書包可是小學生的好朋友,我們小朋友也即將成為小學生了,你們的爸爸媽媽已經為你們準備了一個書包,那你們的書包是怎樣的呢?請你拿出來向你的好朋友介紹一下。
(2)請1-2個幼兒介紹自己的書包。認識書包的各個部分、顏色、圖案。
評析:在這一環節中老師通過讓幼兒自由、大膽地講述自己書包的特點,給幼兒開創了一定的思維與語言空間,提高了幼兒的語言智力。
4、操作探索,學會整理書包。
(1)師:書包有什么用?(放書和本子、一些學習用品)那你們會自己整理書包嗎?我們去試一試。
幼兒自由整理書包,老師巡回觀察,注意幼兒整理書包的不同方法。
(2)請兩位用不同方法整理書包的幼兒示范一遍大家看,要求邊整理邊講述并解釋這樣整理的原因。
(3)然后討論:你覺得誰整理書包的方法好?為什么?
(4)老師小結:把鉛筆、橡皮、尺都放在文具盒里,再放到書包里,拉好拉練,這樣不會弄斷鉛筆、弄丟橡皮和尺了,用的時候一下子就能找到了;把練習本疊整齊后再放入書包的外層,而書疊整齊了放在書包的里層,大小分開來放找起來就更方便了,而且也不會把書本弄破、弄皺了,最后別忘了拉好拉練。
(5)再次練習整理書包。
師:現在我們再來整理一次,看看誰會用剛才的好方法又輕又快地整理。
表揚整理快的幼兒,鼓勵動作慢的幼兒。
評析:幼兒從以往“老師示范,幼兒學樣”的舊教學模式中擺脫出來,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在讓幼兒自由整理書包的過程中,為幼兒提供了一個比較自由的空間,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膽的整理,雖然在活動中幼兒整理書包的方法都不同,但也有利于幼兒自學智力的發展。再讓幼兒比較不同整理書包的方法。也有利于幼兒的比較和判斷智力的發展。最后再次操作過程,提高了幼兒的運用智力。
5、贈送禮物,表達師幼互愛之情。
(1)邊放課件邊朗誦兒歌《禮物》。
老師:小朋友都學會了整理書包,真棒!老師相信你們一定會成為又聰明、又能干的小學生,雖然你們即將離開幼兒園,老師不會忘記你們,你們會忘記幼兒園里的老師和和小朋友嗎?你們要離開幼兒園了,老師要送一份禮物給你們。你們想知道是什么禮物嗎?好,請大家一起來看。
(2)找禮物。
老師的禮物喜歡嗎?現在呀這些禮物已經悄悄的藏到了你們的課桌下,你們趕快把它找出來吧,看看你得到了什么禮物。(幼兒找禮物)。
(3)老師的禮物都收到了嗎?那你們想不想也送份禮物給老師和小朋友?現在就背上我們的書包,排好隊回到教室去做一做吧。
評析:最后這一環節通過贈送禮物,讓幼兒在愉快興奮的氣氛中感受老師的熱愛之情,提高幼兒的愛心智力。
制作禮物,互相贈送禮物。
《我要上小學》這一活動是以幼小銜接為主,情感為主線的一系列生動的活動。我們以幼兒參觀小學掀開主題活動的帷幕,到對小學的好奇、想要上小學,再到對幼兒園的依依不舍、對老師朋友的分別,都體現了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情感發展。與此同時,一系列活動中教師、家長的參與也是我們作為成人參與者心靈受到了孩子們的觸動,萌發了想要為孩子留住幼年回憶的想法。
“走近小學”——我們組織孩子參觀了回民小學,觀摩了小學的環境、操場、實驗室等場景,并通過小學教師的見面、解疑,消除了幼兒對小學的陌生感,擔心自己沒有辦法適應小學生活的無安全感,通過對小學生活、學習、交往的了解,逐漸萌發了孩子們“我想上小學”的崇敬、興奮的心理。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為孩子提供了一系列小學的材料、背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歌曲、畫面等等為孩子做了入學前的心理適應工作。
“了解小學”——我們以墻飾創設為載體來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孩子自己提出有關小學的問題,自己設計“了解小學”的方案,并大膽實踐,通過墻飾設計來表達豐富的情感,來解答心中的各種疑惑。孩子在利用各種途徑尋求知識、豐富經驗的過程中,各方面能力得到發展,他們以主人的身份參與了整個環境的改變,滿足了探究的需求,也對小學生的生活、學習有了更多的了解。當墻面作為作品展示空間出現在孩子面前時,是一種信息的傳遞。這種信息作用于幼兒頭腦中碰撞出新的生活經驗,看到自己的成果能夠與更多的小朋友分享,他們是多么激動和開心,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離園時刻”——隨著上小學的興奮漸淡,離園的憂傷逐漸提升,對幼兒園的不舍:滑梯、操場、玩具、乃至桌椅,都是那么的依戀;對老師的笑容、聲音、親切,都是那么的難以忘懷;對朋友的嬉戲、玩笑、生活,都是那么的難舍難分,孩子們開始從對小學的模擬到一次次認真地模擬幼兒園的生活,他們想要把幼兒園深深的刻在腦海,作為幼時最美好的回憶。這時的我們,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盡力得想要為孩子們做點什么。帶著對孩子們的不舍,我們準備了大量的活動:設計名片、離園紀念冊……都以情感、友誼、親情為主線的,家長們更是積極參與,給孩子們準備了離園小禮物、拍照、攝像,通過多樣的方式為孩子留住這一切的美好。
通過這次主題活動的開展,給了我們不少啟示。孩子的興趣與需求是活動的生長點。作為教師,我們要滿足孩子的興趣與需求,并為孩子提供展示的物質條件和實現想法的精神空間。主題是孩子積累經驗,學習知識的過程,教師是活動的主導,對于孩子表現出的愿望想法給予積極回應,并將活動的目標與孩子的需求相結合,采取多種有效措施,豐富孩子的經驗,使活動深入開展。相信孩子,將孩子作為主體,老師要真正成為孩子活動的觀察者、傾聽者、提問者、合作者,并為孩子的發展提供一切可能性。
再過幾個月,大班孩子即將從幼兒園畢業,邁進小學的大門。對孩子而言,小學是一個熟悉又陌生但有充滿誘惑力的地方。熟悉的是常常聽爸爸媽媽講起,也常常從小學門口經過;陌生的是對小學的生活知之甚少;誘惑的是多么希望自己也背上心愛的小書包,踏進小學的大門。對我們老師和家長而言,如何為孩子解除疑慮、如何滿足孩子熱切的期望,應從身心發展的許多方面為他們進入小學做好充分的準備,實現學前教育到小學教育的順利過渡,這些是我們必須要做的事情。
今天,大班全體孩子和老師一起帶著興奮、好奇的心情來到了南門小學。首先,我們一起觀看了小學生早讀,孩子們都睜大一雙好奇的眼睛,心中充滿了期盼。隨后,我們一起參觀了校園環境,操場跑道、各種活動教室。小學生在樓道內、教室里走進走出,看著這一切孩子們都不時的小聲說著:我們也要做小學生了,快了快了……最后,我們分別到三個一年級班級,親身感受了一下小學生上課的氣氛,看到哥哥姐姐那樣的認真聽課,孩子們也不由自主的全神貫注的聆聽著……課后,孩子們還主動與哥哥姐姐交流著,翻翻看看課桌上的書本,想到自己再過不久也能坐在這里上課了,孩子們都流露出向往的神情。
通過此次幼小對接互動,讓即將升入小學的幼兒園小朋友對小學生的學習、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減少了他們對小學的陌生感、神秘感,為他們進入小學后能更快地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創造了條件??葱W生怎么做課前準備,收拾整理學具,怎么動腦筋回答問題等等。還參觀了小學的多媒體教室,和小學生一起操作電腦。整個參觀小學活動給幼兒留下了深刻印象,進一步激發了他們成為一名小學生的愿望。
終于要畢業了,我們的孩子將背上向往已久的小書包,成為一名小學生了,我們衷心希望每個從望新幼兒園畢業的孩子能在將來漫長的求學之路上走好走穩每一步!為了讓孩子們入小學后能盡快適應小學生活,我們將開展《我要上小學》的主題活動,并開展豐富多彩的幼小銜接系列活動:帶領孩子們參觀小學、觀看小學生升旗儀式、聽小學生上課、我的小書包、畢業等等。讓孩子們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加深對小學的了解,更多了一份期待。相信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孩子們一定能順利渡過過渡期,健康快樂地開始小學的學習與生活。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學目標:
1.能在閱讀過程中借助拼音讀準“黃、浦、江、架、什、夜、前、進”8個生字并能在新的語言環境中加以認讀。正確描摩“浦、江、進”3個生字。
2.掌握部首“氵”三點水,“辶”走之底及筆畫橫折折撇。
3.能看圖用“哪里有什么”的句式,做一問一答的對話游戲。
4.通過感情朗讀課文,讓學生理解上海在前進,對家鄉有種自豪的感覺。
教學重點:
1.能在閱讀過程中借助拼音讀準“黃、浦、江、架、什、夜、前、進”8個生字并能在新的語言環境中加以認讀。正確描摩“浦、江、進”3個生字。
2.掌握部首“氵”三點水,“辶”走之底及筆畫橫折折撇。
教學難點:
能看圖用“哪里有什么”的句式,做一問一答的對話游戲。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揭示課題。
1.放大豎琴音樂,你覺得這段音樂怎么樣?。
2.交流,出示:豎琴。誰來拼一拼?
3.揭示課題:30、大豎琴(指名讀,齊讀)。
4.豎琴我們可以用“架”來數,出示:一架大豎琴。
學習生字:架。
二、整體感知,學習兒歌,讀拼音識字。
(一)學習課文1-4句話。
1.今天,老師要介紹兩架非常特別的大豎琴給你們。
聽課文錄音,思考:文中的兩架大豎琴指的分別是什么?
2.交流,出示南浦和楊浦大橋圖片。
3.那這兩架大豎琴在什么地方呢?(黃浦江)。
學習生字:黃、浦、江。
4.師引讀1-4句,學習生字:什。
5.奇怪了,大橋不是琴,為什么要叫它大豎琴呢?出示圖片,交流。
6.誰愿意再來讀一讀這一小節?指導朗讀1-4句。
(二)學習5---7句話。
1.橋不僅長的像大豎琴,它也和大豎琴一樣能奏出美妙的音樂。
自讀課文,思考:彈的什么曲?
2.交流,出示5-7句。
學習生字:夜、前、進。
3.讓我們來聽聽大橋彈奏的樂曲。播放圖片,交流感受。
身處美麗上海的你們,對上海有著什么樣的感情呢?能不能通過朗讀,讓大家感受到你的感情呢?自己先試著讀一讀。(指名讀)。
4.我聽出了你們都是非常熱愛上海、為上海感到自豪的,就讓我們一起把這種自豪的感情讀出來。(齊讀最后一句)。
三、復習鞏固及拓展練習。
1.看,大豎琴又開始彈奏美妙的音樂了。(認讀詞語)。
2.游戲“你問我答,難不倒”。
出示例句。
(1)黃浦江上兩架琴。
什么琴?
大豎琴。
(2)黃浦江邊有座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學案例:
角的初步認識。
教學內容: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38~39頁例1、例2。
教學目標:
1、經歷從現實生活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
2.初步認識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會初步比較角的大小,學會畫角。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認識角。
教學難點:
正確畫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出示主題圖,學生觀察。
2、提問:從圖中你發現什么?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一)聯系實際,找角。
1、說一說你從圖中發現什么?
2、小組活動:找角。
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們身邊,就有很多物體上有角,你能找到嗎?現在在小組內把你看到的角說給別人聽,看哪個小組找到的角最多。
(二)初步感知,指角。
師:哪個組的同學想先把你們組找到的角指給大家看?(請幾個學生上臺指)。
生:不是,這是個點。
師:對,這是個點,剛才同學們指的不就是這樣嗎?想想看,怎樣才能將你想的樣子完整地指出來?在小組里討論一下,再指指看(學生活動)。
師:哪位同學能指給大家看一看。
(再一次請同學上臺指)。
師:現在同學們指角的時候,不光指了一個點,還指出了兩條直直的線,也就是這樣一個圖形(出示現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學的指法還不對。
想不想看看老師是怎樣指角的?(教師示范)。
會指了嗎?在小組里再互相指指。
(三)小組合作,折角。
師:請同學們拿出一張圓形的紙,這張紙有角嗎?
生:沒有。
師:怎樣才能折成一個角?(師生折角,生高舉角展示)。
誰能給這尖尖的取個名字?誰能給這兩條直直的取個名字?
師:像這樣從一點引出兩條直直的線的圖形,就可以說它是一個角。
誰能告訴大家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同桌互說:自己折的角的頂點、邊在哪里?
(四)動手操作,演示活動角。
1、師:(出示活動角,兩邊重合)。
請同學們拿出活動角,跟老師一起做(師讓活動角慢慢張開)。
你發現角有什么變化?
師:請你跟我這樣做。
你又發現角有什么變化?
師:通過剛才的操作,我們知道角有大有小,角的大小跟角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角的兩邊叉得越開,角就越大。
2、魔術。
師:同學們表現真好,老師送你們一個魔術。
(抽動活動角)。
一個好的游戲活動能夠把課堂教學氣氛推至高潮,使每一個學生全身心投入英語學習的世界,但設計不好的游戲不但起不到預先設計的效果,還會引起反面效果。這是我上完同一內容的三堂課后所深深體會到的。
一節新授課,學習的內容是:單詞face臉、nose鼻子、eye眼睛、ear耳朵、mouth嘴巴。單詞逐一呈現后,我設計了一個小游戲來鞏固這些新單詞。請一位學生上講臺,我發出指令:(touchyourface/eyes/ears/mouth/nose)這位同學根據指令做動作。當臺上我們兩個人賣力地練習時其它學生并沒有像我預先設想地那樣,積極地參加到游戲中去,他們覺得臺上的人與他們無關,有的講話,有的看書。
經過課后反思我改進了游戲的內容。在第二個班上課時,我把原來的游戲改變成以小組競賽的方式出現。以小組為單位,每輪每小組選1名學生代表上講臺。我發出指令,臺上學生做動作(touchyourface/eyes/ears/mouth/nose)根據每組回答的情況給予加分。做完一輪后,效果比在上一個班情況好很多,但仍然有幾個學生沒有參與進游戲中。課后我征求組內其他老師的意見,她們建議我把組與組之間的競賽改為小組淘汰競賽。
第三個班,仍舊是以小組為單位,但每個小組要選出兩個學生來講臺上,還是由我發出指令,臺上兩位同學做動作看誰既快有準,獲勝組加分獎勵。一輪下來,請幾位學生分別扮演老師發號指令,游戲的效果更好了,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游戲中,不僅鞏固了單詞,還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培養他們集體榮譽感。
通過這三堂課下來,讓我認識到:游戲要有明確的目的性;游戲的安排并非是隨意的,必須為教學服務,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的的需要進行精心的設計。游戲還要具有創造性;游戲有了創造性它才有了在課堂中的生命力。要推陳出新,能引人入勝,如果游戲呆板,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游戲就不能達到預先設計的效果。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要適時適度設計一些有教學內容息息相關的,學生易于參與的,樂于接受的游戲。以便讓全體學生共同參與教學的全過程,使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激發并保持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在歡快的氣氛下學習英語。這才是我作為一名新教師,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努力鉆研。
《口耳目》課文中的生字都是高頻字,如:口、耳等字,同學在生活中可能都已經接觸過,同學應該會讀、會認。因此,我根據象形字近于圖畫的特點,在學習時,我努力讓學生發揮豐富的形象力,通過讓學生做游戲指五官、猜字謎、畫古字、讀今字等多種活動一邊感受漢字的演變過程,一邊對漢字的各部位進行了形象的分析,從而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快速認識了“口耳目”。
識字課本中“多讀”是必不可少的項目,但一味的反復練讀,小朋友就會失去興趣,所以我們在識字課中總會運用許多游戲。為了鞏固本課的字,我再次利用卡片分類(圖片、古字、今字)三組來找朋友的游戲,不僅牢記了本課的生字,而且激起了認識更多象形字的欲望。因此在闖關四中拓展的幾個象形字,學生就會輕松猜出。漢字不僅僅是單調的筆畫組合,而是一張張生動的圖畫,讓孩子們在充滿情趣的游戲中,認識漢字、了解漢字,感受學習漢字的樂趣。
在識記字形的環節中我采用比較法教學“日”與“目”。學生觀察“日”與“目”的字形時,發現“日”字里面是一橫,“目”字里面是兩橫,比較之后為了讓學生加深記憶。接著,我提出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學過這兩個字,你能不能聯系生活實際加深對“日”與“目”的記憶,讓學生思考了片刻。有同學主動站起來說:“老師,‘日’表示太陽,你看,天上太陽不就是一個嗎?所以‘日’字里面只有一橫?!俊硎狙劬?,人與動物的眼睛有兩只,所以‘目’字里面就有兩橫。
上完這節課后,我覺得這節課學生學習積極性較高,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不錯。尤其是口頭組詞可以看出學生的知識儲備非常豐富。
活動目標:
1、通過演示教具,教師與幼兒的活動,進行口頭加法練習,理解8的加法的意義。
2、培養幼兒計算的準確性、靈活性、敏捷性。
3、理解8的加法的互換、互不規律。
4、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判斷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5、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發展幼兒思維的敏捷性、邏輯性。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讓幼兒加強練習8的加法運算的準確性。
2、難點:鍛煉幼兒思維的靈活性,和辨別能力。
活動準備:
1、掛圖、雪花片、作業紙、貼圖。
2、8以內的數字頭飾、音樂游戲磁帶。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組織教學,老師戴8的數字頭飾走進教室,小朋友們好,今天老師帶來。
了數字娃娃8跟我們一起學習,集中幼兒的注意力、觀察力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
二、基本部分:
(一)以對歌的形式來復習8的分成,先按互補關系,再按互換關系。
老師:小朋友我問你8可以分成1和幾?
幼兒:劉老師告訴你8可以分成1和7……。
老師:小朋友我問你8有幾種分合法?
幼兒:劉老師告訴你8有7種分合法。
(二)學習8的加法。
1、老師出示掛圖,讓幼兒觀察,引導幼兒按花的不同大小、不同顏色、不同形狀邊觀察邊列出加法算式:
圖上有1朵黃花7朵紅花一共有幾朵花?
1+7=8。
圖上有2朵小花,6朵大花,一共有幾朵花?
2+6=8。
圖上有3朵圓形的花,5朵橢圓形的花,一共有幾朵花?
3+5=8。
圖上有4朵蘭花,4朵紫花,一共有幾朵花?
4+4=8。
2、實物練習。
分給幼兒每人8個雪花片,讓幼兒邊數雪花片,邊填寫上作業紙上相應的數字。
3、老師巡回指導幼兒操作,對表現好的幼兒獎勵貼圖,差的幼兒加強指導。
4、游戲:找朋友。
老師分發給每個幼兒一個數字頭飾,音樂想起來,小朋友們去找和自己合起來是8的數字成為好朋友。游戲可交換頭飾進行。
5、引導幼兒觀察一下自己的周圍及教室里有什么物品合起來是數字8,回家后也可練習運算,如:糖、蘋果、餅干、玩具等等。
三、結束部分:
老師講評上課情況,對表現好的幼兒進行表揚,差的幼兒進行指導鼓勵,結束本節課。
活動反思:
在以后的數學教學活動中,我要多采用游戲的形式,因為幼兒對游戲是最感興趣的,最能吸引他們,游戲的形式可以使幼兒對數學活動更感興趣,更能激發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養成愛動腦、動手的好習慣。
設計意圖:
皮亞杰說過:“數概念是幼兒在事物間建立兩種關系的總和,其中的一種就是順序關系,它是幼兒學數學前的準備階段?!贝笮∨判蚴且豁椇芷匠5臄祵W活動,但是怎樣引導幼兒學習是大家關注的一個問題。在這里,我們嘗試以游戲的形式,在簡單、輕松的活動中,讓幼兒自主地探索,學習。喜洋洋與灰太狼是幼兒喜愛的人物,能夠為幼兒創設一個輕松激進的探索氛圍。跟隨著情境,幼兒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層層深入的掌握大小排序。
活動目的:
1.樂于幫助他人,在觀察、操作中體驗發現的快樂。
2.感知探索按物體大小排序的規律。
3.愿意大膽表述自己的發現,發現排序在生活中的運用。
4.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5.積極參與數學活動,體驗數學活動中的樂趣。
活動準備:
知識經驗準備:
對《喜羊羊灰太狼》有一定的了解物質材料準備:
1.課件《幫助喜羊羊》。
2.人手一份大小腳印操作卡若干。
活動過程:
一、課件導入,引起幼兒興趣。
演示ppt第3頁,播放喜羊羊著急求救的課件,鼓勵幼兒幫助他人,引起幼兒探索的興趣。
二、順應情境,探索按物體的大小排序的規律。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與學的關系上,古人強調:"教必搞笑,以趣促學"。而新《英語課程標準》又強調小學英語教學最主要的是激發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我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生理和心理特征,結合拍手操,歌謠,聲音的高低,手在身體各部分的位置等等生活化的教學形式,并力求多而不亂。采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但活動形式不能只圖表面上的熱鬧,而要有必須的語言知識和技能作支撐。因此,我認為我們教師應透過有效的語言活動幫忙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語言源于生活,脫離實際生活的語言是不"真實"的。一個語言枯燥的課堂是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只有將語言融入生活,它才會綻放魅力,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想我們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充分發揮教學法技能,巧妙地將授課資料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言和運用語言,并構成良好的品質。
我認為應抓住小學生的好奇心理,活化我們的英語教材,透過擴展教材資料或活動步驟,充分激發他們勤于思考、敢于創新的興趣,鼓勵他們多角度、多方向、新穎獨特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提倡一題多議,敢破常規,使教學向縱深發展。如在學生基本上學會如何詢問他人來自于的國家時,教師可讓學生自我自由組合,自由表演,他們因此利用以前所學說出了很多課文中沒有的句子。這樣做的目的是設置對話障礙,加大口語交際的難度和真實性,進一步培養學生會多渠道解決問題的潛力,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口語交際的靈活性。雖然教學中我發現對教材的擴展超出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潛力范圍,但卻因此激起了他們思維的火花,引發他們在課外、在今后的學習中努力尋求解決的辦法,培養了他們思維的流暢性和獨創性。)
課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即要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又要用心開展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所以,我認為更不能就教材教,而要勇于把英語課堂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天地,也就是學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學生一道開發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英語課堂。而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受時空的限制,為教學帶給了超多的信息,保證了豐富的語言輸入量。根據這一特點,本節課我主動的人為設置、透過多媒體課件,增大課堂容量,為教學帶給超多生動、形象的素材。這樣不僅僅有效地擴大了學生視野和與語言操練的面,而且提高了學生的理解和存儲效率,從而增強了教學效果。
現代教學論和評價論認為,有效的課堂教學其實是在一系列或明或隱、或大或小的評價活動基礎上展開的。那么,在課堂教學評價中,采用具有用心好處的激勵性評價是促進學生發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和保障機制。而在英語教學中簡單的"good""wonderful" 的`評價手段已不能滿足和吸引學生了。我想英語教學有自我自身的學科特色,利用這一特點,我在教學中結合教學資料、教學活動,實施富有特色的激勵性評價。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kouhaodaquan/50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