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編寫可以幫助教師提前對學習過程進行調整和優化,確保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這些二年級教案的設計理念非常先進和科學,值得借鑒和學習。
(一),表內乘法(二),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認識角,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和簡單的對稱現象,簡單的數據整理方法和以一當二的條形統計圖,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
1、重視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具體情景,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增加聯系實際的內容,為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3、注意選取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悅的數學學習體驗。
4、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交流與自主探索的氣氛中學習。
5、把握教學要求,促進學生發展適當改進評價學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學生課堂發言的“奇思妙語錄”等。
(一)、知識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內筆算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夠正確地進行計算。初步掌握100以內筆算加、減法的估算方法,體會估算方法的多樣性。
2、知道乘法的含義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熟記全部乘法口訣,熟練地口算兩個一位數相乘。
3、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計物體長度的意識。
4、初步認識線段,會量整厘米線段的長度;初步認識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三角板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學會畫線段、角和直角。
5、能辨認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初步認識軸對稱現象,并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的軸對稱圖形;初步認識鏡面對稱現象。
6、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二)、數學思考方面。
1、能運用生活經驗,對有關數學信息作出解釋,并初步學會用具體的數據描繪現實世界中的簡單現象。
2、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會用。
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2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3、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培養學生初步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三)、解決問題方面。
1、經歷從生活中發現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
3、有與同學合作解決問題的經驗。
4、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四)、情感與態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教學活動。
2、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
3、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導下,能夠發現數學活動中的錯誤,并及時改正。
5、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6、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7、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100以內的加、減法筆算,表內乘法。
教學難點:100以內的加、減筆算,以及數學實踐、數學思維的訓練。
(一)長度單位(4課時左右)。
(二)100以內的加、減法(二)(13課時左右)。
1、兩位數加一位數。
2、兩位數減一位數。
3、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
整理和復習。
我長高了。
(三)角的初步認識(2課時左右)。
(四)表內乘法(一)(13課時左右)。
1、乘法的初步認識。
2、2——6的乘法口訣。
5的乘法口訣。
2、3、4的乘法口訣。
6的乘法口訣。
復習和整理。
(五)觀察物體(4課時左右)。
(六)表內乘法(二)(13課時左右)。
7的乘法口訣。
8的乘法口訣。
9的乘法口訣。
整理和復習。
看一看擺一擺。
(七)統計(3課時左右)。
(八)數學廣角(2課時左右)。
(九)總復習(4課時左右)。
第一單元:單元教學計劃。
單元教學內容:第一單元(長度單位)。
單元教材分析:
通過第一學期的“比長短”的學習,學習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并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本單元在此基礎上教學一些計量長度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并初步認識線段。主要特點有:
1、注意呈現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學習數學知識。
2、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
3、改變了線段的編排。
1、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在活動中,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5、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習用刻度尺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單元教學重、難點:1、在活動中,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單元課時安排:約4課時。
第一課時統一長度單位。
課本p1、1,例1,練習一1、2、3題。
1、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圓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別針、鉛筆、橡皮等。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談話:老師想要知道這本數學書的寬是多少,你們能幫助老師想想可以用什么辦法?
學生發揮想象,各抒己見。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組織活動,體驗數學。
(一)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同一長度。
1、教師先明確活動的方法。
(1)作為標準的物品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要放平擺直。
(2)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每人從四件物品中(圓形、正方形、曲別針、三角形)選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匯報。
4、得出: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為標準測量,所以量的結果不同。讓學生選用同一物品進行測量的學生展示他們測量的結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二)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
1、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鉛筆、曲別針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鉛筆盒等物體的長度。
交流展示學生測量的結果,啟發學生提出問題。
如:為什么數學書的寬是5個曲別針的長,鉛筆盒是5塊橡皮的長,但它們并不一樣長?
為什么桌子比鉛筆盒長,但桌子才4根鉛筆長而鉛筆盒卻有5塊橡皮長呢?
引導小學生體會到:因為選用不同的標準去量,它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
讓學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計量單位去量不同長度的物品看結果如何,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設計意圖]:教學從兩個方面來組織幫助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量數學書的寬,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由此引起認知沖突,體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三、練習鞏固,實踐應用。
1、做一做。
第1。
題,學生看圖直觀地判斷每種蔬菜大約有幾個方格那么長。學生先獨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學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幾種蔬菜的右端對準哪個方格,可以用尺子對準方格的豎線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題,讓學生用鉛筆去量桌子的長、高,量凳子的高。
明確量的方法與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標準的物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來量,而是讓學生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地進行測量,看所來年感長度有幾個這樣的物品長。
3、做一做第3題,學生直觀看圖,先估計所測物品大約有幾個立方體長,再用上一題的方法在腦子里測量。
如果學生看圖測量有困難,也可以讓學生用立方體實物進行測量。用實物測量時都要提醒學生注意量的方法:實物的左端應與所量物體的左端對齊,這樣量出的結果才比較準確。
[設計意圖]: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實際練習,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再次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用小棒擺正方形,今天我們繼續擺一擺,請同學們拿出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組,看看結果怎樣?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1)能分幾組,有剩余嗎?(能分3組,剩1根)。
(2)怎樣列式表示?13÷4=3(組)……1(根)。
(3)回憶一下,我們在學習加法、減法和乘法的時候,除了列橫式之外,還可以怎么列式?(豎式)。
沒錯,除法和它們一樣,也可以寫成豎式的,那么,怎么寫除法的豎式呢?
1、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2、累計認識常用識字2500個,其中xx個左右會寫。
3、會使用字典、詞典,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
4、使用硬筆熟練的書寫正楷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用筆臨摹正楷字。
5、有條件的地方可學習使用鍵盤輸入漢字。
二、閱讀。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初步學會默寫,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6、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體會句號與逗號的不同用法及一般用法。
7、學習閱讀粗知文章大意。
8、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獲得的語言材料。
9、誦讀優秀作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優秀詩文。
三、習作。
1、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
3、愿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
4、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流。
5、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的詞句。
6、根據表達的需要使用冒號、引號。
7、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
8、課內習作要每學年16次左右。
四、口語交際。
2、聽人說話能把握主要內容并能簡要轉述。
五、綜合性學習。
1、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有目的地收集材料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摩大自然、觀察社會。書面與口頭結合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學期教學目標。
本冊識字寫字繼續分兩條線,先認后寫,多認少寫。全冊要求會認350個字,會寫284個字。會寫的'字是本課或以前認過的字。識字方法仍然以隨文識字為主,同時在語文樂園的“有趣的漢字”中給予多種識字方法的指導。為了加強識字,本冊增加了四篇識字課文,分別安排在一、三、五、七單元。識字課文生動、活潑、有趣,學生愛讀,同時可以引發思考,開啟智力,如《二十四節氣歌》,《字典公公家里的爭吵》,還有學生喜歡的《和尚挑水》《顛倒歌》。
本學期教學設想。
本學期采取隨文識字,識字分兩條線走。
一、隨文識字,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讓學生在閱讀中解決識字問題。
二、加強寫字指導,要正確,書寫規范,重視血色很難過的個人感悟。讓學生多讀,讀通,讀順。要用普通話讀,指導學生讀出感情。讀得不夠,不能夠有真切的感受。要把閱讀的權利還給學生。閱讀過程中可以聽朗讀音帶或教師范讀,進一步提高閱讀質量。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1、師出示3569、5643、7800、9860、6089、7008、讓學生讀數。
2、說說萬以內數的怎樣的?
4、師出示書上第120第5題,說說哪一些是準確數,哪些是近似數?
5、舉例說說生活中哪些是準確數,哪些是近似數?
三、鞏固練習。
1、完成“做一做”第1、2題。
指導學生分別拿出11、12根小棒,每3根一組分一分,根據分得的結果,確定商和余數,然后書寫除法橫式和相應的除法豎式,先寫在書本上,然后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2、完成“練習十四”第3題。
用小棒代替棒棒糖,分一分,寫一寫豎式,師根據學生反饋板書,然后指名說說豎式中每個數的含義。
1、結合問題情境,理解和掌握小數進、退位的加減法。
2、能運用本課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理解、掌握小數進退位的加減法。
課件、星星。
二、說教法與學法。
數學家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途徑,都是自己去發現。學習學習知識是接受的過程更是發現、探索的過程。的教法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主動去探索。本節課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運用所學知識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算法的多樣化,發展其作出決策的能力。并通過小組討論,把所學的知識點進行歸納。
總結。
體現了“小課堂,大社會”的課堂教學理念。
三、說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舊知鋪墊。
2.課件出示情境:
0.24+0.10.82-0.321.54+2.39.88-4.32。
售票員阿姨:“只要小朋友能準確地計算出得數,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可以。
3.師引導:可以口算,可以列豎式計算、還可以請教別人,等等。
4.學生計算后、匯報結果。
(華裔諾貝爾物理學獲獎者崔琦先生說過:“喜歡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贬槍W生的喜歡和好奇心,以游樂園的情境貫穿于各個教學環節,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本環節目的是激活學生學習本課所需的知識,選擇不同算法,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特別給予后進生再次學習的機會。)。
(二)提出問題。
1、問題情境。
師:大家計算得真準確!我們可以進去數學游樂園嘍!你們瞧,游樂園里真樂鬧啊!大象伯伯在那里給大家量體重,我們去看看!哦,有三位小朋友量出來的體重是……(課件出示游樂園情境圖)。
笑笑38千克。
淘氣45.2千克。
丁丁33.4千克。
2、大象伯伯要考考你們:你能不能根據圖上的信息,提出一個問題呢?
3、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從中選擇出本節課將解決的問題:(退位減法)。
(1)淘氣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丁丁比笑笑輕多少千克?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問題,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聯。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用數學的角度觀察生活中的事物。)。
三、探索算法。
(1)淘氣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1、學生列出算式:45.2-33.4=2、師:請小朋友們開動腦筋,把得數算出來。
2、學生獨立探究算法。
3、全班交流:生1:我算出得數是11.8。
(師追問:你是怎么算出來的呢?)。
師:很好,不過這種算法的前提是小數的位數相同。
生2:我是把這道題想成錢來算的。我先從45.2元里面拿出33元……。
師:你能把生活經驗用在這里解決算術問題真不錯。
生3:我能用列豎式的方法來算。
師:你的算法很特別,能不能上臺來跟同學們說說你是怎么算的。
師:謝謝你。
師:你們覺得哪一種方法計算起來更方便呢?
(列豎式)。
師:那好,我們就用列豎式的方法計算第二個問題。
(新知識只有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自行探索,才能轉化為學生的知識,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本環節讓學生從具體的問題出發,主動參與,探究小數退位減法的豎式計算方法,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而且有效的保持學生學習興趣。在師生交流過程中,學生感受到數學算法的多樣化,并且學會優化選擇。)。
(2)丁丁比笑笑輕多少千克?
(課件出示問題及智慧爺爺說的話“小數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大小不變?!?。
1、學生獨立計算,教師巡視指導。
2、請2位學生板演。
3、引導學生評價。
(課件出示情境)。
4、師:數學游樂園里還有個小朋友晶晶還不明白,我們一起來幫幫他。
5、小組討論:列豎式計算要注意什么?不夠減時怎么辦?如果碰到整數怎么辦?
6、分組討論,并做好記錄。
7、匯報交流。(強調智慧爺爺說的話)。
8、師小結:計算小數退位減法時,小數點要對齊,不夠減時要向前一位借一。小數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大小不變。
(教師通過課件進行板書。)。
(通過小組討論,促進生生互動,發展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歸納、概括數學知識的能力。)。
四、鞏固和應用。
“有獎解答”
2、p16第一題。
(課件出示)。
(1)看誰算得最準確。
8.25。
+1.55。
-
7.3。
-2.25。
-
10。
-2.45。
-
教師著重引導小數進位加法的計算問題。
小結:計算小數進位加法時,小數點要對齊,滿十要向前一位進一。
3、p16第二題。
新學期開學了,笑笑到商店買了1個書包和1個文具盒,笑笑一共花了多少元?
名稱單價/元。
書包32.50。
文具盒7.60。
4、分發獎品。(星星——貼在光榮榜)。
(在“有獎解答”的具體情境中,學生既鞏固新知,同時又引出了小數進位加法的計算問題。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
五、總結回顧。
1、師:我們今天的游園活動到這里就結束了,你愿意把今天的收獲和大象伯伯分享嗎?
2、學生談收獲。
3、師總結:這就是我們所今天學習的——小數進、退位的加減法。相信以后遇到小數加減法的問題,應該難不倒你們了。
(師生欣賞本校上屆春游的活動圖片,激發興趣)。
1.師:同學們,春游好不好玩呀?你們想去嗎?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學校正準備組織同學去春游呢!瞧,二(1)班已經開始報名啦!(出示主題圖)他們也像你們那樣,可想去春游呢!你在這里能找到哪些信息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各種條件)。
2.揭示課題師:如果讓你來選擇的話,你打算怎樣幫他們班派車呢?(出示課題)。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自主學習,初步完成“25人派車方案”獨立思考,然后想出一種到兩種方案寫在表格里,看誰想的方案多。
2.小組交流想法。(1)組長分工,各施其職。(2)組織討論,交流組員各自的想法。(和組內的同學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3.小組匯報,全班完成“25人派車方案”有哪個組的同學愿意將自己的方案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根據學生的匯報,教師補充完善板書)。
4.兩人討論:你認為哪一種派車比較合理?為什么?
師:這么多種派車的方案,你認為哪一種派車比較合理?和同學說說原因。(盡量讓學生多選擇自己的觀點,并說明原因)教師小結:同學們能利用有余數的除法來解決派車這一問題,而且還知道座位空得越少越合理,真是了不起!看看來我們班的同學都很有節約的意識!
三、鞏固與實踐。
1.可以怎樣租船?師:同學你們知道嗎?這次春游大隊部為我們準備的節目可豐富啦!想看看都有哪些嗎?(出示劃船、碰碰車、小火車等項目)瞧,多好玩呀!如果二(1)班有29人要參加劃船活動,他們可以怎樣租船呢?出示:二(1)班有29人要參加劃船活動,大船每艘限乘6人,小船每艘限乘4人,他們可以怎樣租船?你認為怎樣租船比較合理呢?(學生獨立完成,對有困難的同學個別輔導或允許在小組內交流,最后投影反饋)。
2.可以怎樣坐小火車?師:同學真能干,瞧,二(3)班的同學也請我們幫忙來啦!出示:我們班有31名同學要坐小火車,大車廂每節限乘4,小車廂每節限乘2人,可以怎么坐小火車?(學生獨立完成,對有困難的同學個別輔導或允許在小組內交流,最后投影反饋)。
3.可以怎樣坐碰碰車?師:我們班的男同學可喜歡玩碰碰車啦!瞧,已經有19名同學在排隊等候呢!大碰碰車每輛限乘2個,小碰碰車每輛限乘1人,我們可以怎樣坐碰碰車呢?(學生獨立完成,對有困難的同學個別輔導或允許在小組內交流,最后投影反饋)。
四、生活中的數學(課外延伸)。
師:同學用有余數的除法一下子就解決了那么多的數學問題,真了不起!其實,在我們的身邊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生活問題,你能找一找,和同桌說一說嗎?比一比誰找的問題最多!
五、全課小結。
師:同學們,今天你學會了什么?能把你的收獲和同學們一起分享嗎?(先和同桌說,然后指名說)。
《旋轉》: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轉這中生活中常見的現象。
2、通過學生的操做體會旋轉,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感知旋轉。
教學過程:
一、體會感受。
1、觀察電風扇、風車等旋轉的物體。
2、請同學們用手比劃一下它們是怎么動的。
3、舉生活中有沒有象這樣子的一些運動呢,請呢舉例子說明。
象這樣的一類的現象我們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斷:哪些物體的運動屬于旋轉。
二、感受旋轉的方向。
1、展示兩類按照不同方向旋轉的物體,讓學生進行分類。
2、說說你為什么要這樣分。
3、出示鐘面,讓學生觀察,秒針是怎么樣旋轉的。
4、給旋轉按不同的旋轉方向起個名字。
小結:象這樣一類跟秒針一樣從左往右轉動的叫作順時針轉動,而跟它相反的轉動叫逆時針旋轉。
三、動手做一做。
1、完成43頁第三題。
2、自己表演一個旋轉。讓你手里的東西旋轉起來。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轉動。
4、動手完成課本42頁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轉美,創造旋轉美。
1、出示紫荊花圖,讓學生想想它是怎么樣被創造出來的?
2、用旋轉創造出美麗的圖案。
全課總結。
教學反思:同樣注重口語的表達,有的學生說電扇是旋轉現象,還有的學生說水龍頭是旋轉現象,必須糾正:電扇扇葉轉動是平移現象,打開或關閉水龍頭時是旋轉現象。
進行教學反思有助于教師逐步培養和發展自己對教學實踐的判斷、思考和分析能力,從而為進一步深化自己的實踐性知識,下面是21世紀教育網為大家整理提供的20xx二年級上冊數學全冊教學反思,供各位教師參考使用!
不知不覺中,一學期的教學工作現已結束,感嘆時間的飛逝。歲月如流水,容不得一刻停歇!回顧這學期的工作,有付出,有收獲。由于初接本班,二年級上學期對于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挑戰意味著更大的付出,雖然忙碌,但也充滿歡樂、充滿喜悅。新課程呼喚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在反思中經驗才會得到提煉和升華,才能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要提高教學質量,就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教學反思總結,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由之路,不僅在課前、課中要反思總結,尤其是課后更要反思?,F對于本學期的教學工作進行全面的反思:
如何讓學生樂學、愿學、學會,我覺得興趣是關鍵!可以說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小學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這就是所謂的"樂學之下無負擔"。下面,我談談自己在激趣方面的幾點體會。
生動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加對數學的親近感,體驗用數學的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設計一些情境,讓學生在玩中輕松學習。例如:教《觀察物體》時,讓孩子們準備自己喜歡的玩具,進行不同角度的觀察,然后給其他小朋友示范講解,體會到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不同,發展孩子的空間概念。在學習《鏡面對稱》時,請小朋友上講臺表演,感知鏡面對稱的特點,使孩子們在學習活動中獲得對日常生活中直觀現象的直觀體驗。
一個好的問題情境,能吸引學生的身心,讓學生主動關注學習的內容;能喚起學生的學習經驗,為學習新知拋磚引玉;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數學思考。創設的問題情境,首先要有現實性和思考性,其次還要有針對性和挑戰性,最后,更要有趣味性。例如:教《乘法的初步認識》時,通過問:“小朋友們,你們去過游樂場嗎?”把小朋友帶入到游樂園的情境中,(出示游樂園情境圖)問:“你看到了什么?這些小朋友們在干什么?”,“那你能算一算玩摩天輪、玩過山車和開小火車的人數嗎”引入到計算摩天輪、過山車和開小火車的人數,在此基礎上列式計算認識乘法,建立概念。這樣把數學與生活實際聯起來,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起來有用處,就容易激發興趣。學生產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強烈欲望,從而導入新課,學生躍躍欲進,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為探究新知創下良好的開端。
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如在小組中可以進行"摘桃子"比賽,在個人中可以比一比誰做得又對又快,從而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例如:教《5的乘法口訣練習課》時,針對孩子們喜歡比賽,喜歡得五星的心理,創設了奪星比賽情境。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回憶5的乘法口訣,并進行了齊背、抽背和口算題搶答。旨在喚起學生的記憶,針對較難的幾句口訣進行進一步的復習和鞏固。學生的參與面較大,積極性也較高。在學生的知識和情緒熱身之后,通過由淺入深的四輪比賽(口算、看圖解決問題、比大小、應用題),使學生在比賽中積極參與,積極比賽,從而理解、掌握和應用所學知識,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不同的收獲,并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在教學時,放手讓學生交流合作,讓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生的潛能是巨大的,他們思考問題的方法有時會大大出乎我們意料之外。通過小組討論交流,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對各種方法進行比較分析,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學生之間互相幫助、相互接納。學生的合作與交流,不僅使學生吸納與同化他人的優點,優化自己的做法,更通過交流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的方法多樣化,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同時還使大家分享了共同進步的快樂。例如:教《統計》時,讓學生經歷統計的全過程。從數據的收集、整理到數據的描述和分析都是學生的親身體驗。在這節課中,怎樣才能知道喜歡各種動物的人數,很自然地引入統計,然后學生又根據數據制作統計圖,當由以前的一個格子表示一個人過渡到1個格子表示2個人時,充分讓學生討論“格子不夠了怎么辦?”這一問題,組織學生交流想辦法,最后得出了在數據比較大時可以用一個格子表示2個單位的辦法。使得教學產生了良好的效果,大大激發了學生創新意識。
在本學期中我采取了激勵政策,通過獎勵小紅花的方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如果某個學生上課表現好積極思考回答問題或者作業做得好,就獎勵給他一個小紅花,這樣就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不論什么樣的學生都有獲得獎勵的可能,只要他在進步,就會獲得獎勵。
以上是我對本學期的教學反思,在教學中還有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學中會繼續努力,邁上新的臺階。
。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讓學生鞏固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并能根據實際情況區分、應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確的質量概念。
2.通過復習,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并學會運用規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目標解析:
本節課復習的內容比較抽象,在復習克和千克的過程中,應引導學生使用數學的語言描述身邊物體質量的狀態,并能根據實際情況估計出物體的質量,培養學生的估測的意識,幫助學生積累估量的經驗。在復習簡單推理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推理和有條理地進行數學表達的能力,讓學生學會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
教學重點:鞏固克和千克的認識,形成正確的質量觀念,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
教學難點:讓學生學會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鞏固舊知,引入新知。
(一)回顧復習過程請學生回憶已經復習過本學期的哪些內容,對這些知識還有沒有什么問題。
(二)導入新課今天我們將繼續復習克和千克、推理這兩部分內容。
設計意圖:給學生提供一個學習反思的平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問能力。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一)復習克和千克。
1.梳理。
(1)說一說,你在水果店買東西時都見過什么?
(2)計量物體的質量用什么單位?質量單位有哪些?
2.直觀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會想到什么?
(2)舉例: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質量約是1克或者1千克?
(3)實物展示:1片口香糖約重1克,2袋500克的鹽重1千克。
3.進率關系。
(1)已經明確了克和千克是質量單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關系呢?
(2)說一說多少塊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鹽同樣重?
4.測量。
(1)測量物體的輕重要用到什么?測量時要注意什么?
(2)說一說自己所認識的秤。
5.綜合練習。
(1)完成練習二十二第7題。
學生獨立練習,集體交流時重點說一說第3小題,培養學生養成認真審題的習慣。
(2)完成練習二十二第17題。
要求學生課前調查,填寫調查結果,課上根據調查結果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在一定的情境中喚起學生對物體質量的關注,通過操作、提問活動讓學生去感悟和體驗,有利于學生建立正確的認知結構。在練習時要讓學生說說自己容易出錯的地方和原因,引起其他同學的注意。
(二)復習推理。
1.復習推理(一)。
(1)創設情境:李冰、王明、張強、夏雨一起排隊上車。張強在李冰和王明的中間,夏雨是最后一個,李冰不是第一個。請把他們的名字從前往后寫下來。
(2)思考:你先確定誰的位置?為什么?
(3)學生獨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互相說一說推理的過程,提供充分表達的機會。
(4)指名說一說推理的方法及過程,其他同學補充,引導學生注意表達的有序性。
2.復習推理(二)。
(2)學生分小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3)匯報交流,教師注意適時點撥。
設計意圖:推理重在過程,復習中讓學生經歷想推理過程、說推理過程、演示推理過程、觀察推理過程等環節,有意識地對推理的方法進行提煉和改善。讓學生明確推理時一般要找到一個關鍵句,作為推理的突破口。完善表格填數的方法,將“確認”與“排除”交替進行,這樣提升了效果,學生也能輕松接受。
三、課堂總結,明確目標。
(一)通過這節課的復習,你有什么收獲?
(二)你能用我們今天的復習內容解決身邊的哪些問題?
我在教學長度單位《厘米的認識》這部分知識時,考慮到學生初次接觸,因此教學重點是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使學生建立起單位長度的觀念,《認識厘米》教學反思。
(一)抓住重點,認識“1厘米”。
“厘米”這一單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用,而且較容易讓學生認識。所以,我將“厘米”作為教學的基點和重點,首先來認識。
為了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學“厘米”這一概念時,我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
1、估一估,量一量。給學生提供學具,讓學生利用已有的長度單位表象進行估測,再利用學到的測量方法進行實際測量,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看一看。通過觀察直尺,直觀感知“1厘米”的長度。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就是1厘米。然后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字之間的長度也是1厘米?從而使學生充分認識直尺,認識1厘米的長度。
3、找一找。從生活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厘米的物體,把數學和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
總之,在“厘米”概念的教學中,利用量、看、找等環節,使學生在操作、實踐中獲得感性認識,在頭腦中切實、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實際長度和空間觀念。
(二)運用遷移,認識“幾厘米”。
學習了“1厘米”以后,我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認識“幾厘米”。使學生在觀察、比較、遷移過程中很自然地學會了知識。這樣設計,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三)學會測量,實際應用。
認識了尺子上的“1厘米”、“幾厘米”之后,教會學生用尺子進行測量,使學生掌握了長度單位的實際應用方法,同時也理解了掌握長度單位、掌握測量長度的方法的意義。
總之,數學教學中始終貫穿學生主體性和活動性的教學思想。讓學生從生活實踐中主動去探索,主動去發現,讓學生逐步建立起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一種思想。利用多種形式、手段,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探索精神,以及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活動中獲得認識客觀世界的科學方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才是我們教學要達到的真正目標。
教學目標:
1、體驗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了解統計的意義。
2、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同時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根據統計表的數據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及解決策略。
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的統計過程,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同時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合作討論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統計問題的方法。
教法:
談話、指導相結合法,引導學生通過對情境問題的探討,師生互動,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師引導提問:同學們,你們入學都要穿上我們學校的校服,你們喜歡我們校服的顏色嗎?(指名3~5個學生說一說)。
師:有的同學喜歡這個顏色,有的同學不喜歡,如果我們學校要給一年級的新生訂做校服,有下面4種顏色,請你們當參謀,給服裝廠建議下該選哪種顏色合適。
(指名學生回答,并說明理由。)。
教師引導:張三喜歡紅色,學校就決定將校服做成紅色的,怎么樣?你有什么意見?教師小結:你們剛才說的只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決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顏色,不能代表學校大多數同學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種顏色是大多數同學喜歡的呢?(學生可能回答,調查全校學生喜歡的顏色。)。
教師追問:如果我們現在要馬上把信息反饋給服裝廠,你覺得調查全校的學生這個方法怎么樣?(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全校學生那么多,要調查全校的學生,范圍太廣了,我們可以先在班級里調查,通過班級中的數據作為代表,找出大多數同學喜歡的顏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數學生喜歡的顏色。那這節課就以我們班級為單位,在班級中進行調查統計,看看在這四種顏色中,大多數同學最喜歡哪種顏色。
二、互動新授。
1、討論收集數據的方法。
(1)教師提問:剛才我們確定了要在班級里進行調查,我們班級的人數也不少,應該怎樣調查呢?你有什么好的辦法?(指名學生回答。)。
學生討論收集數據的方法。
(3)學生說出各種不同的方法。(學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歡的顏色寫在紙張上、舉手、小調查等。每人報喜歡的顏色,我們在自己的表中做記號,如畫“正”;舉手表示自己在哪一個范圍的,老師數一下,再把結果填在表中?)。
(4)教師提問:你認為以上各種方法中,哪一種方法最方便?
師:在這些方法里,舉手表示是比較簡便的方法,現在由老師發布指令,每人只能選一種顏色,最喜歡哪種顏色就舉手表示。
“用舉手數一數”的方法,師生合作完成統計表。
師生活動,教師說顏色,學生舉手,教師數人數,學生填表格。
2、從這張統計表中,我們可以知道些什么?(讓學生自由發言,說出自己的發現。)。
(1)師:從統計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樣計算?(把每種顏色喜歡的人數加起來,如果與全班人數不相符,說明我們在統計的過程中出現了錯誤。)。
組織學生分析表格,教師根據分析的情況加以引導,突出統計的意義。
三、鞏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頁“做一做”,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去哪里春游。
收集整理數據填寫表格進行分析。
(2)采用比較簡便的方法,師生合作完成“數據的收集與整理”(強調數據的準確性),學生獨立完成“表格的填寫”。
(3)小組內討論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歡去()的人數最多,最喜歡去()的人數最少。
最喜歡去植物園的右()人。
你最喜歡去(),喜歡去這里的同學有()人。
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提問,全班進行反饋。)。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題。
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參加哪個課外小組。
(1)課件出示第1題的表格圖。
用“舉手數一數”的方法,師生合作完成統計表。
師生活動,共同填表格。
(2)根據表格內容回答問題。
參加()小組的人數最多,參加()小組的人數最少。
我們班參加計算機小組的有()人。
我喜歡()小組,喜歡這個小組的有()人。
四、課堂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通過舉手表決的方式統計了本班同學最喜歡的校服的顏色,最喜歡去哪里春游,最喜歡參加哪個課外活動,這個方法簡便,易操作,下次我們班級調查就可以采用這種方法。
板書設計:
學校要給同學們訂做校服,有下面4種顏色,選哪種顏色合適?
《對稱》: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初步認識軸對稱現象,能正確找、畫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2、通過動手操作等活動,初步感性地了解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通過對生活事物及相應圖形的欣賞,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陶冶情操。
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對稱現象。
教學難點:
能正確找、畫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教具準備:
課件、各種對稱的圖片,剪刀,長方形,正方形,圓。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猜一猜、激趣導入。
師:在這花兒盛開的季節里,昆蟲們歡快的飛舞著,看!它們向這兒飛來了,不過它們只有半個身影。它們說:“只要你猜對它們是誰,它們就會出現?!?/p>
師:請你猜一猜它們分別是什么?(課件出示:蜻蜓、蜜蜂、蝴蝶的半個身影,讓學生猜一猜,猜中的就出示昆蟲的另一半。)。
師:同學們真棒!那你們仔細觀察這些昆蟲,你發現了什么?
生:它們兩邊都是一摸一樣的。
師:像上面的左右兩邊都一樣的物體,我們把它叫做對稱。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更多對稱的知識。
觀察、感知,互議自己的發現。有的同學從圖案的。形狀上觀察出對稱的特點。
匯報自己的發現:這些圖形的兩邊都是一樣的。
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是軸對稱圖形。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剪一剪,教學教科書29頁例1。
(1)老師示范,先將一張紙對折,再畫一畫,最后沿畫的線剪。打開是一件上衣。
(2)學生模仿,做一個剪紙。學生動手剪時,師:用剪刀時注意安全,不要傷到自己的小手。
完成后觀察這件上衣有什么特點?(是對稱的)。
(3)小組內說說你是怎樣剪對稱圖形的?
(4)展示學生剪的作品。(把優秀作品貼黑板)。
師:同學們剪得都很漂亮,在對稱圖形的中間你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所有圖形的中間都有一條折痕。
師:對,這些圖形中間都有一條折痕,這條折痕把這個對稱圖形分成了左右(或上下)完全一樣的兩部分。那咱們能給這條折痕起一個名字吧!這條折痕在數學王國中叫做對稱軸。(板書:對稱軸)翻到教材29頁,拿出剪刀、長方形紙,照樣子剪一剪,剪好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剛才我們發現圖片里都是對稱的圖案,能不能通過我們的小手也來找一找對稱圖形呢?
2、折一折。
(1)拿出課前準備好的長方形紙先左右對折,打開看一看,你發現了什么?(左右對稱)再上下對折,又發現了什么?(上下對稱)。
(2)拿出準備好的正方形紙片折一折,你發現了什么?(同桌互相說一說)。
(上下對稱,左右對稱,對角也對稱。)。
(3)拿出準備好的圓形紙折一折,你又有什么發現?(不管怎樣對折,都是對稱的。)。
教師小結:通過對折,我們知道了長方形、正方形、圓形都是對稱圖形。
師:先用直尺標齊,再用虛線畫出對稱軸。
學生自由發言。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課本29頁,做一做。
圖形中哪些是對稱的,畫出它們的對稱軸。
2、下面的字母、數字和漢字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它們各有幾條對稱軸?
1、2、3、4、5、6、7、8、9。
3、教材第33頁練習七第1-3題。
四、回顧整理,拓展延伸。
1、這節課我們認識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
2、師小結:同學們都說對稱圖形很美,是啊!只要我們用眼睛仔細去觀察,用雙手去創造,就能用對稱圖形把生活裝扮得更加美好!
《萬以內數的認識》:
本課目標的定位是基于學生認識了100以內數的基礎之上的,同時也是學生進一步認識更大的數的基礎,因此,教學中,通過學生的多樣活動,數形結合,內化遷移,讓學生掌握數數方法的同時,體會計數單位“千”的產生及相鄰計數單位間的十進關系。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數數的過程,體驗數的產生和作用,能在現實情境中感受大數的意義。
2、能在數數的過程中,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千”,感受數位產生的必要性,體會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十進關系。
3、通過數一數、撥一撥和估一估等活動,充分感悟大數的意義,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
教學重點:
能正確數出1000以內的數,體會計數單位“千”的產生。
教學難點:
數“拐彎數”,即接近整百、整千拐彎處的數如何數。
教學準備:
課件、小棒、紙張和計數器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揭題。
(一)課件演示:體育館情境圖。
1、猜一猜:體育館大約能坐多少人。
2、數一數:
(1)一排位置:學生說說可以怎么數?(一個一個的數)。
(2)一百個位置:學生說說怎么數方便?(十個十個的數)。
(二)揭示課題:比一百更大的數怎么數呢?今天,大家一起來探究1000以內數的認識。(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借助主題圖,為學生提供現實素材,初步感知大數的產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培養學生的數感埋下伏筆。
二、經歷數數,感悟方法。
(一)在演示中感知:
1、課件演示:10個小正方體。
(1)數一數:學生跟著一個一個地數。
(2)說一說:數出了幾個一,也就是多少?板書:10個一是一十。
2、課件演示:100個小正方體。
(1)數一數:學生跟著十個十個地數。
(2)說一說:數出了幾個十,也就是多少?板書:10個十是一百。
3、想一想:找到了一百個小正方體,接下來你想怎么數呢?
(1)數一數:學生獨立一百一百地數。
(2)說一說:數到九百后是幾個百?(10個百)10個百是多少呢?板書:10個百是一千。
(3)整體感知1000個小正方體。(課件演示)。
設計意圖:通過數形結合,體會計數單位“千”的產生和意義;通過知識遷移,發現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十進制關系。
(二)在操作中感受:
1、分組合作數小棒。(4人一組,每人準備53根小棒,10根一捆)。
(1)一根一根地數:從一百起,一根一根地數到一百二十二;從一百九十八起,一根一根地數到二百零三。
(2)十個十根地數:從一百起,十個十根地數到二百一十。
(3)師生合作數小棒。
一百一百地數:從二百起,一百一百地數到一千;從一百二十起,一百一百地數到六百二十。
2、同桌合作撥珠子。
按下列要求在計數器上邊撥珠子邊數數。
(1)從一百起,一百一百地數到一千。
(2)從九百六十起,一十一十地數到一千。
(3)從九百八十二起,一個一個地數到一千。
3、合作歸納說方法。在數數時要注意什么?遇到拐彎數時怎么辦。
設計意圖: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借助小棒、計數器,邊操作邊數數,感悟多樣的數數方式,充分感受十進制關系,主動建構了1000的意義。而且在參與互動的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又培養與人合作的學習習慣。
(三)在比較中感悟:
估一估,比一比,感悟生活中的1000。
1、1000張紙。教師先出示100張紙,讓學生猜一猜,再用手比劃1000張紙有多厚,最后教師出示1000張紙讓學生實際體驗。
2、1000個人。一個班的學生大約50人,多少個這樣的班級才有1000人呢?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生活中的1000,作為學生比較的對象,從而加深對1000的認識,領會大數的意義,進一步培養數感。
三、深化練習,提升數感。
(一)填一填。
1、10個一是,10個十是(),10個一百是()。
2、九百七十七后面的第五個數是()。
3、六百八十九的相鄰數是()和()。
(二)數一數。
1、練習十六的第1題。讓學生脫離計數器抽象地數數。
2、練習十六的第2題。讓學生用不同的計數單位數數,深化學生對計數單位的認識。
(三)想一想。
找規律填數:
1、336、337、338、339、()、()。
2、580、590、()、()、620。
3、()、900、800、700、600、()。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練習設計,旨在鞏固新知,感受數數方法的同時,深化對計數單位的理解。
四、全課總結,歸納延伸。
(一)全課總結: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二)歸納延伸:通過個、十、百、千的認識,你還想到什么?
《角的初步認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角的初步認識”第一課時p38~39。
行教學的。它是后面進一步學習直角、銳角、鈍角的基礎。
學生對角都有一個模糊的認識,通過調研發現100%的學生都認為“頂點”就是角,所以本節課我緊緊抓住這一原認知設計了三次指角的活動讓學生充分感知“什么是角?”認識到他們所謂的角只是角的一部分,進而感知角的組成;又通過讓學生描一描、畫一畫、比一比等動手實踐活動進一步認識角,初步建立角的表象。
本節課要達到的目標是結合生活及實踐活動,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會比較角的大小。培養觀察、思維和動手能力,感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
本節課通過從生活中引入,出示鞋盒、魔方和積木,用最快的速度抽象出數學中的立體圖形,在通過讓學生找立體圖形中的平面圖形,回顧舊知識,體會面在體上。再通過神秘介紹使學生初步感受到角是平面圖形的一部分,它也在體上,從而使學生更清楚角與舊知識——體、面的關系,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本課通過對學生的課前調研發現100%的學生都認為角的頂點就是角,所以教師緊緊抓住這一點進行教學。進行了三次讓學生指角,教師描角,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指的角與描的角是不一致的,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一節課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達到教學目標,其次是看重難突破了嗎?在課堂教學中幫孩子解決難點了嗎?因為教學就是為了幫學生解惑。我這節課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學生觀察讓學生體會自己總結出角大小跟角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不足:
在遇到課堂教學突發事件時教師的語言跟得不到位,還需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歷練自己。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kouhaodaquan/49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