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的使用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效果。小編精心收集了一些優秀的教案模板范文,希望能對大家的教學工作有所幫助。
一、教師素質好,教學氛圍和諧、積極。
教師的基本功扎實,講授知識有深度、有廣度、有技巧。教師的形體語言親切、自然,口頭語言清晰、流暢、幽默。營造了積極、和諧的教學氛圍和平等、民主、自由的師生的關系,很好的實現了教師角色的轉變。為教師指導下學生自由地對科學的實驗和知識探究作了很好的教學鋪墊。課堂氣氛活潑有序、教師調控能力和應變能力強、富有激情。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知識。
二、教學設計的評價。
教學設計理念依據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數學課程標準》中:讓生活走向數學,讓數學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面向全體學生。這節課徹底改變了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探究狀態下學習”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整個課堂設計完整、結構緊湊、邏輯嚴密、前后呼應。
三、教學過程的評價。
1、首先從生活走向數學,導入新課。(巧妙激趣)。
教師創設了一個真實的生活情景,讓學生明白這么簡單的生活小事中也包含著許多我們不知道的數學知識,激發學生學習欲望。一開始就讓學生處在濃厚的學習興趣中。
2、注重探究,教學方法多樣。(大膽嘗試,探究環環相扣,不斷推出學生活動高潮)。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和實際授課中營造了濃厚的探究氛圍,讓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思考和探究活動中。
比如:有學生的獨立思考、有分組交流合作學習,取長補短;有個小組間的評比等。設計的分組實驗讓學生主動參與實驗的設計和實施的全過程,到最后學生自主地總結出每一部分的實驗結論和由學生自己對實驗結論的綜合總結?!疤岢鰡栴}——猜測與假設——設計實驗——分析論證——加以評估”探究環環相扣,都讓學生自己去合作完成,將學生活動不斷推向新的高潮,讓所有的學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學過程”和“探究的科學方法”,教給學生的不止是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了科學探究的方法,這是這堂課學生最大的收獲,真正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
3、教師大膽創新,從生活中獲取教學資源。(展示教學能力)。
4、作業的設計精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突破學科本位,延伸課堂教學)。
5、體現“教育自由”的人才培養觀,注重情感目標的培養。(體現新育人理念)。
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出教學表演的“舞臺”,成為學生活動的“導演”,敢于讓學生探索、體驗,給了學生以最大的自由運用和探索規律的開闊的地帶。體現學生主體和教育自由的人才培養新觀念。
在教學中,通過教師有序的導、學生積極的參與、體驗、合作、討論與交流,培養學生具有主動、負責、開拓、創新的個性特征和科學的思維方式。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完美結合。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興趣和科學的學習態度,樹立將科學轉化為技術服務于人類的意識。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始終面對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獲,都得到成功的體驗,充分體現了全面育人的新課標精神。
6、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很好的實現了情感價值目標,并實施了德育教育,注重了德育教育的實效性。
四、教學建議。
教師不但是知識的傳播者,而且更應該成為教育科學的探究者和研究者。老師在課堂設計和教學過程中,不只是學生知識的傳播者,更是教學方法、育人理念的探究者和研究者。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在數的開方的基礎上引進無理數的概念,并將數從有理數范圍擴充到實數范圍。在中學階段,大多數問題是在實數的范圍內研究的,它也是進一步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以及函數等知識的基礎。因此,讓學生正確而深刻地理解實數是非常重要的。
無理數的引入,數系的擴展充滿著對立和統一的辯證關系及分類思想,所以這節課不僅僅是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而且還是培養學生想象能力,滲透數學思想,感受數美的有效載體,也是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內容。
2、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大綱對這部分內容的要求及本課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為:
重點:了解無理數和實數的概念;
知道實數與數軸上的點具有一一對應的關系。
難點:對無理數的認識。
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無理數和實數的概念;
知道實數與數軸上的點具有一一對應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通過無理數的引入,經歷數系從有理數擴展到實數的過程,
培養從特殊到一般、具體到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
滲透數形結合及分類的.思想。
情感與態度:了解無理數的產生過程,使學生感受豐富的數學文化,體驗數學來源于生活及應用于生活的意識,更好的激發學習興趣。
二、學情分析。
新的《課程標準》對學生掌握實數要求不高,但實數的知識卻貫穿中學數學始終,所以我們只能逐步加深學生對實數的認識。
在學習本節課前,學生已掌握平方根、立方根同時也初步接觸過等具體的無理數。無理數的概念比較抽象,特別是無理數在數軸上的表示、實數與數軸上的一一對應關系都需要一個漸進的理解過程。要讓學生充分討論與思考,歸納與總結,歷經知識發展與運用。
三、教法學法分析。
1.教法分析。
為了更好的把握教學內容的整體性、連續性,本節課采用問題導入法引入新課,讓學生回顧認識數的過程;通過類比歸納法和探究分析法經歷實數的認識過程,從而較好地完成實數概念的構建和實數與數軸上的點的一一對應關系的認識,達到教學目標。
2.學法分析。
為了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我采用以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交流相結合,把無理數和實數的概念及知道實數與數軸的點的一一對應關系確定為教學重點;無理數的認識確定為教學難點。課堂上充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學生進行觀察、類比、分析,讓參與到概念的建立,真正的讓學生進行探究,突出學生教學主體的地位。
四、教學媒體。
教學形式上充分利用電腦多媒體優化數學課堂教學,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親身感受數學的奇妙,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用數學的意識,養成及時歸納總結的良好習慣,提高課堂效率。
五、課堂結構。
曾經有人說過這么一句話“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睘榇嗽诮虒W過程中我努力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探究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教學思想,我設計了以下課堂教學流程。
第一個環節:探究新知,引入課題。
第二個環節:自學新知,自主探索。
第三個環節:探究新知,拓展深化。
第四個環節:應用新知,及時反饋。
第五個環節:課堂小結,反思新知。
第六個環節:布置作業,鞏固新知。
六、教學過程。
1、探究新知,引入課題。
問題1有理數包括整數和分數,如果將下列分數寫成小數的形式,你有什么發現?
師生活動:學生完成分數到小數的換算,觀察小數的形式。教師逐步引導學生對小數點后數字的探究,讓學生發現:任意一個分數一定都能寫出有限小數或是無限循環小數的形式;進一步引導學生對整數的研究,讓學生得出結論:整數可以看成小數點后是0的小數。
最后總結:任何一個有理數都可以寫成有限小數或是無限循環小數的形式;反過來,任何有限小數和無限循環小數也都是有理數。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人教版七年級教材下冊第六章第二節《用坐標表示平移》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五個方面來闡述對本節課的理解與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學生在第五章《相交線與平行線》中已經學習了圖形的平移(從形的角度理解平移),在本章學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基礎知識后,本節課學習用坐標來表示平移(即從數的角度刻畫平移).這節課不僅探究了平移所引起坐標變化的規律,也探究了坐標變化引起位置變化的規律.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初步體會平面直角坐標系架起了數與形之間的“橋梁”,為后續學習利用平移變換、坐標變換探究幾何性質以及綜合運用多種變換(平移、旋轉、軸對稱、相似、位似等)進行圖形設計打下基礎。對后面研究函數問題也有幫助.
2、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分析,我們看到“用坐標表示平移”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有著廣泛的應用,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是在直角坐標系中,探究點或圖形的平移引起的點坐標變化的規律。
對應點的坐標變化規律的獲得過程,教科書中僅用了點平移、圖形平移兩個欄目,來呈現平移引起點坐標變化規律的。規律不能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歸納的途徑來掌握規律。因此本節課的難點是文字語言、圖形語言、坐標表示之間的轉化以及應用.
二、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及蘊含的數學思想我制訂了以下三個層面的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掌握坐標變化與圖形平移的關系;能利用點的平移規律將平面圖形進行平移;會根據圖形上點的坐標的變化,來判定圖形的移動過程.
2、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歷探索點坐標變化與點平移的關系,圖形各個點坐標變化與圖形平移關系的過程,讓學生學會獨立自主地、有條理地思考、分析,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歸納總結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主動探索,敢于實踐的創新精神,讓學生學會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從成功中體會研究數學問題的樂趣,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本課采用教師的啟發引導與學生的自主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等手段輔助教學.
四、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實驗、觀察、探索的學習方法,減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教師的依賴,體現了“在參與中體驗,在活動中發展”的全新理念。
在總結規律時,不希望學生死記硬背口訣“左減右加,上加下減”,這對學生的后繼學習可能會造成干擾,所以授課中沒有過分強調.
通過親自畫圖操作、思考、交流等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意識,將直觀操作和間接說理結合起來,還培養了學生的推理意識和能力,從而使學生體會數形結合的基本思想。
在練習中,學生逐漸聯想到用坐標表示圖形平移時,往往通過某些特殊點的平移來解決,加強了學生對知識點間相互聯系的認識。
通過設置以上教學情景,引導學生探索、實踐、觀察、猜想,最終得出結論,符合教育心理學指出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的認知規律。
兩個問題一小結,三個問題一小結,小結之后有練習,鞏固知識點,用小組競爭的模式,用李永砸金蛋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學以致用,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圖形的平移》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結合生活經驗和事例,讓學生感知平移現象,并會判斷平移及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從而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本課設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通過對生活中的平移現象感知歸納平移,在頭腦中初步形成平移運動的表象。首先,在教學時我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尋找新知識與學生已有經驗的聯系,選取學生熟悉的、豐富有趣的生活實例——升降電梯、觀光纜車、推拉窗導入平移。讓學生感知平移,讓學生初步理解平移的特點。在教學中,老師應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把問題拋出來:“這三種移動:上下移動、前后移動、左右移動,有什么共同特點?學生能總結出來,那么就說明他們對平移認識明了。如果學生不能一次歸納,老師就應引導學生用手勢、動作表示平移,充分調動學生頭、腦、手、口等多種感觀直接參與學習活動,來加深理解。而本節課平移的特點是我直接講出來的,這是不足的一點。
教學平移距離,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很難想到要數一個圖形平移的格數,只要去數某個點移動的格數。這一部分的教學主要由我自己講授,沒有考慮學生自己的方法。在講授時,沒有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方法的講授沒有很詳細、清楚,因此,學生數方格紙上圖形的平移格數,以及畫簡單圖形的平移,掌握得不是很好。
本節課我有很深的體會:老師的提問應考慮孩子到孩子的知識掌握能力,他們能不能夠回答得出來。老師應充分相信自己的學生,在學生不能很好的回答你的問題時,應耐心的,有針對性的指導。課堂上不是幾個孩子掌握好了就行了,課堂是孩子學習的主體。低年級的孩子動手能力和習慣都應加強,畫圖一定要用鉛筆和直尺,教師必須嚴格要求。
作為年輕教師,還有很多很多是我們要學習的...
教學目標:
1.知道乘方運算與乘法運算的關系,會進行有理數的乘方運算;。
2.知道底數、指數和冪的概念,會求有理數的正整數指數冪;。
教學重點:
有理數乘方的意義,求有理數的正整數指數冪。
教學難點:
有理數乘方結果(冪)的符號的確定.
教學過程:
一、問題引入。
【教師活動】。
談話:
小學時我們學過幾個相同的數字連加可以寫成乘法形式。
比如:4+4=4×2;4+4+4=4×3;4+4+…+4=4×n.
(n個4)。
類似地,我們也會遇到幾個相同的數字連乘的問題。
比如:(1)邊長為7的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
(2)棱長為7的正方體的體積是多少?
(1)可列算式為:,
(2)可列算式為:,
(3)可列算式為:.
【學生活動】。
積極思考、解決問題:
(1)可列算式為:7×7=49,
(2)可列算式為:7×7×7=343,
(3)可列算式為:2×2×2×2×2×2=64.
【設計意圖】。
引入乘方概念的方法很多,“類比”是一種重要的獲取數學知識的手段和方法,乘方的引入和乘法的引入非常相似,所以我在一開始就從回憶乘法的引入切入。這樣做有兩個好處:1是給學生提供可供用于類比乘方運算的基石;2是讓學生體會到知識的發生和發展的過程,體會到數學知識內存的邏輯美。
接下來我從乘方的發展歷程入手,從正方形面積的2次問題到立方體體積的3次問題再推廣到“拉面”中的6次問題。我認為這種設計比直接使用拉面問題,更貼近數學知識的本源,使得學生對乘方理解得更為深刻,也更易于學生接受乘方的意義.
二、乘方的相關概念。
【教師活動】。
1.提問:觀察下面幾個式子,看看它們有什么共同點?
(1)7×7,
(2)7×7×7,
(3)2×2×2×2×2×2.
【學生活動】。
觀察式子,尋找共同之處。
(答:三個式子都是幾個相同因數的乘法運算。)。
【設計意圖】。
在上面引入內容得出的3個具有相同特征的算式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思考找出其中的共同點。引出乘方的概念,同時揭示乘方和乘法的關系.
類似于乘法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運算,乘法是比加法高一級的運算,乘方是求幾個相同因數的積的運算,乘方是比乘法高一級的運算。
在此基礎上,給出乘方的概念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教師活動】。
講授:像上面那樣,幾個相同因數的積的運算,可以簡寫成下列形式:
7×7可記作72;讀作“7的2次方”;。
7×7×7可記作73;讀作“7的3次方”;。
2×2×2×2×2×2記作26,讀作“2的6次方”.
一般地,
記作an,讀作“a的n次方”.
求相同因數的積的運算叫做乘方.乘方運算的結果叫冪.
727326也可以看做是乘方運算的結果,這時它們表示數,分別讀作“7的2次冪”、“7的3次冪”、“2的6次冪”其中7、7、2叫做底數,2、3、6叫做指數.
特別地,一個數的二次方,也稱為這個數的平方,一個數的三次方,也稱為這個數的立方.
【學生活動】。
思考:
1.(-4)3的底數是什么?指數是什么?冪是多少?
2.23和32的意義相同嗎?
3.(-2)3、-23、-(-2)3分別表示什么意義?
4.(-32)4、-324分別表示什么意義?
【設計意圖】。
理解乘方、指數、底數、冪的概念,理解乘方運算和乘法運算的關系.
引導學生體會數學所蘊含的理性、簡潔和符號化之美。
三、例題講解。
例1計算:
(1)①37;②73;③(-3)4;④(-4)3.
(2)①(21)5;②(53)3;③(-32)4.
解答:
(1)①2187;②343;③81;④-64.
(2)①321;②12527;③8116.
【設計意圖】。
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乘方運算和乘法運算之間的關系.學會運用乘法運算求簡單的冪的結果。
例2計算并思考冪的符號如何確定:
(1)52、0.23、(32)4;。
(2)(-4)3、(-32)5、(-1)7;。
(3)(-1)4、(-3)2、(-21)6.
解答:
(1)52=25、0.23=0.008、(32)4=8116;。
(2)(-4)3=-64、(-32)5=-24332、(-1)7=-1;。
(3)(-1)4=1、(-3)2=9、(-21)6=641.
【學生活動】。
思考,概括出有理數的冪的符號法則:
正數的任何次冪都是正數;。
負數的奇數次冪是負數,負數的偶數次冪是正數.
【設計意圖】。
學生通過計算、觀察、歸納很快可以總結出有理數乘方的符號法則.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有理數乘方運算一般先確定符號,再確定絕對值.對于提高運算正確率有較大幫助.
四、課堂練習.
1.計算.
(1)(-5)3;(2)(-21)5;(3)(-31)4;。
(4)-53;(5)0.14;(6)18.
3.觀察下列各式,然后填空:
10=101;。
100=10×10=102;。
1000=10×10×10=103;。
10000=10×10×10×10=104;。
==105;。
==106;。
==107;。
==108.
【學生活動】。
獨立完成,課堂交流.
【設計意圖】。
鞏固當堂課所學知識.
五、課堂小結:
談談你這一節課有哪些收獲.
【設計意圖】。
歸納知識體系,提煉思想和方法.
六、作業。
課本第54頁第1題。
科目。
數學。
教學對象。
七年級。
提供者。
趙佳瑩。
課時。
1
一、教材內容分析:
有理數乘方的意義,教材是先給出計算正方形面積、正方形體積等實際問題,利用求幾個相同因數的乘法運算,再結合相同因數是負數等情況給出的,體現了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之后給出了有理數乘方的寫法、讀法,及底數、指數、冪等相關概念。接著根據有理數乘法法則,探究討論了有理數乘方運算的符號法則與相關的性質。
二、教學目標(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正確理解有理數乘方、冪、指數、底數等概念,會進行有理數乘方運算。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乘方意義的理解,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滲透轉化思想。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體驗小組交流,合作學習的重要性。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對于農村學校的學生,知識面較窄。對于初中知識的學習,不同于小學簡單的計算,對于計算和符號感有了更加強烈的要求,再有他們的基礎較差,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高,沒有好的學習習慣使得他們對于學習數學有一定的難度。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乘方的意義,掌握有理數乘方的符號規律。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乘方的指數、底數的概念并合理運算。
五、教學環境及資源準備。
多媒體。
六、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及資源準備。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學生動手操作,進行猜想,產生疑問。
學生親自動手,切實體驗感受,激發其尋求規律的欲望,為新課學習作鋪墊。
比較概括,提煉概念。
學生觀察思考、并進行討論交流,嘗試回答。
通過復習舊知讓學生自然歸納總結,從而得出乘方概念,并用圖表表示出有理數的乘方各部分名稱,形象直觀,利于學生接受。
鞏固概念,探究規律。
學生獨立動腦計算,并思考問題,進行討論交流,嘗試回答問題。
通過學生自己做練習、探索規律,獲取乘方運算的符號法則。放手讓學生合作探究,把課堂還給學生,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總結練習,感悟收獲。
1、提出問題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2、練習鞏固新知。
并解決活動1的問題。
學生回答,動手解決習題,鞏固知識。
讓學生通過知識性內容的小結,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盡快轉化為學生的素質,逐步提高學生的歸納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流程圖。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二、比較概括,提煉概念。
三、鞏固概念,探究規律。
四、總結練習,感悟收獲。
七、教學評價設計。
一、好的方面。
首尾呼應,整個知識的邏輯性較好。剛開始的時候我設置懸念:把一張厚度為0.1毫米的紙對折20次后,其厚度能超過30層樓高嗎?引起學生的興趣,到最后學了有理數的乘方后再來解答這個懸念,做到了首尾相呼應。
二、不好的方面。
1.而且應該把問題“你發現了什么規律?”改變為“有理數的乘方符號有什么規律嗎?”。2.黑板沒有利用好。黑板只讓同學們做了幾個聯系,應該把舉一些例子在黑板上讓同學觀察規律。
八、幫助和總結。
本節課是在有理數的乘法的基礎上進行講解的,它只是一種較為特殊的乘法運算。但是對于新的知識,在概念上、計算上還是存在很多問題。我認為我對本節課的設計不夠完整,練習量較小,忽略了學生的基礎,講課的內容過多。
1、自主閱讀課本第6頁,(1)找到有理數的概念。(2)明確有理數(按整數和分數)的分類。2.記錄你對問題的理解及疑惑。
2、閱讀提示:深入剖析,圍繞下列問題閱讀與思考:
通過最近的學習,我們已經將數的范圍擴大了,那么你能寫出3個不同類的數嗎?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如正負數、零或整數分數,突出其不同類。為下面的按不同標準分類埋伏筆。)。
問題展示(1):觀察三位同學所寫的數做一下分類,該分為幾類,又該怎樣分呢?請認真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與別人交流。
分為類,分別是:
歸納:
(2):我們是否可以把上面的數換另一種角度進行兩類?如果可以,應怎樣分呢?(正負數和零)。
3、數集概念解釋:深奧道理淺顯化,為使學生易于接受數集這一概念,我要舉生活中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例子,使道理生活化,并能夠借此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一些數放在一起,就組成了一些數的集合。如所有的整數放在一起就組成了整數集合。數集一般用圓圈或大括號表示。
多元互動合作探究(10分鐘的時間)。
整體把握知識點,再次閱讀課本6--7頁的相關內容,自主加合作重點梳理有理數分類的兩種方法(整數和分數;正負數和零)和不同的數集。
如所有的正數組成正數集合,所有的負數組成負數集合;零和負數統稱為_非正數集合,零和正數統稱為非負數集合。
散文詩欣賞《秋天》,它選自幼兒園大班語言教材.這是一首充滿兒童情趣的作品.它短小精悍,以優美生動的童話語言描繪了秋天這一豐收的景象。詩中充分發揮想象力,將秋天的情境作了巧妙的比喻和契合的聯想,顯得具體而又形象。你看,梧桐穿黃衣,楓樹披紅袍……這都和幼兒的生活,幼兒的想象緊緊相扣?!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并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散文詩鮮明的結構特點,擬人化富有人情味的語言風格給幼兒清楚明了的記憶和想象線索,便于幼兒理解和感受,能夠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符合大班幼兒的學習特點,可以很好地為幼兒所接受。
《綱要》在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p>
1、通過活動,幫助幼兒理解散文詩的內容,使幼兒初步理解散文詩中比喻和形容手法的運用,感受散文詩的語言美及意境美。
2、編散文詩,初步掌握仿編散文詩的技巧。
3、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目標中提到:教師要培養幼兒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感知語言的優美。因此在整個活動中,我始終圍繞這一目標進行教學,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重點之一。另一個重點則是讓幼兒理解散文詩中比喻形容手法的應用。
我確定本次活動的難點是:是學習仿編散文詩,初步掌握仿編散文詩的技巧。在這個過程中,我主要是創設一種積極的語言環境,利用環境和積極的教具(課件)讓幼兒大膽的發表自己的意見,大膽的想象,讓幼兒在活動的過程中來解決這個難點。
知識方面:1、積累幼兒對秋天的相關經驗。
2、幼兒事先對一些比喻擬人等形容手法的接觸。
教具方面:課件、磁帶。
為了使活動順利開展,我準備了錄音磁帶和課件.以散文詩的內容為畫面配以充滿感情的朗誦,能吸引幼兒,誘發幼兒學習的愿望,從而達到培養幼兒理解和想象的目的.活動前讓幼兒去觀察秋天的景物,主動去發現獲得有關的知識經驗.為本次的活動打下基礎。那么,在活動中要如何體現目標的要求,具體形象思維是幼兒期兒童思維的主要方式和典型的特點。根據這一特點,我采用了情景激趣法、直觀教學法和知識遷移等方法,有目的、有意識地按認知,情感與行為培養相結結合的原則和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讓幼兒用語言與非語言表達方式感知理解.使幼兒從具體到抽象,從直接到間接地獲得語言經驗,體現了在學習文學作品中發展幼兒思維的特點。
一、導入活動。二、基本活動。三、創編活動。四、延伸活動。
對于這種生活經驗比較強的問題,我可以請一些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弱的幼兒來回答。在這個環節中,我采用了提問法,我運用啟發性提問讓幼兒將看到的具體形象用語言描述出來,了解幼兒對秋天的相關經驗有多少。還為順利過渡到下一環節作鋪墊。
在第二環節,基本活動中,我主要是讓幼兒欣賞散文《秋天》。在第一遍欣賞教師有感情的朗誦目的是讓幼兒大致了解一下散文詩的基本形式和內容。欣賞過后教師提問“小朋友知道散文的題目是什么嗎?”讓幼兒知道散文詩的題目是《秋天》。第二遍利用課件讓幼兒邊看別聽,視聽結合。欣賞散文前,教師事先提出要求“請小朋友邊聽邊看,詩歌里說到秋天哪些景物?”讓幼兒帶著問題去聽。
為了幫助幼兒更好的理解散文的內容,欣賞過后,教師借助啟發提問“你聽見看見了什么”?教師可以利用課件,根據幼兒的回答逐一再現詩中的情景。這一環節是讓幼兒理解散文詩的主要內容。對散文詩有個印象。接下來再次欣賞課件,理解散文詩中比喻、擬人形容手法的應用。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重點。通過課件、語言、動作……變幻多種有趣的形式,逐句感受、理解散文詩中比喻和形容手法的運用,體會豐收喜悅的心情。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感受,說一說詩中那一句最美,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與感受。教師鼓勵幼兒用表情,動作等多種形式說出自己喜歡的句子,這種做法改變了由教師確定詞語學習范圍的做法.讓幼兒按個體經驗和需要學習.培養了幼兒的主動性。從而強調了重點。
第三環節,仿編部分中,以秋爺爺和水果寶寶的口吻激發幼兒的仿編欲望,還有哪些水果娃娃來歡迎秋爺爺,根據幼兒思維具體形象性的特點,教師創設“豐收的果園”情景,提供各種各樣的水果讓幼兒去觀察,發現,讓幼兒建立表象經驗,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根據水果的不同特征如顏色、形狀、香味等進行自由仿編,“燈籠一樣的柿子”、“金黃的橘子”、“竹子一樣的甘蔗”……并鼓勵、引導幼兒用比喻等形容方法加以描述。培養了幼兒感知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使他們的語言豐富,并復習了散文詩的句式,調適了語言教學過程中的氣氛和個體參與的機會,使活動生動、有效,幼兒成為真正活動的主人。從而解決活動的難點。
第四環節,是活動的延伸環節,在最后這個環節中教師以喜悅、快樂的口吻“讓我們再去豐收的田野上看一看還有哪些美麗的景象,激發幼兒繼續探索、觀察的欲望。同時繼續豐富植物角中的水果,提供秋天景色的掛圖,為幼兒繼續感知秋天,繼續仿編提供支持。
以上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散文詩《秋天》說課稿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節課是在數的開方的基礎上引進無理數的概念,并將數從有理數的范圍擴充到實數范圍.從有理數到實數,這是數的范圍的一次重要擴充,學生對于實數的運算,以后還要通過學習二次根式的運算來加深認識,因此本節的作用十分重要。
在研究的過程中,利用“兩邊夾逼”的方法得到它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給了無理數的概念后,讓學生舉出幾個無理數,以鞏固無理數的概念。然后從有理數的分類引導他們對實數進行分類。將數從有理數的范圍擴充到實數范圍后,有理數的所有運算法則和運算律都適用于實數。
反思:
1、對于學生對無理數概念的理解估計不足。對于一種新的概念(或問題),要考慮到學生的思維水平,他們不一定會按照我們的方式去思考,這就往往容易會出現與我們預計結果相差很遠,甚至相背離的'情況。在今后的教學中備學生時應著重考慮學生可能出現的這樣或那樣的情況,在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上應力求做到更新,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達到最佳效果。
2、數在數軸上的表示是難點,特別是利用幾何作圖在數軸上表示,學生掌握的不是很好。對教學的重難點的把握和突破上還得下點功夫。
3、課堂鞏固練習太少,雙基知識和基本技能沒得到很好的訓練。
本節初中科學第二冊第二章第四節(浙教版),由于七年級學生首次接觸力及力的有關知識,大家對于“力”即熟悉又陌生,為了使學生初次學習力留下很深印象,我校楊國斌老師在公開課中精心設計非常有自己的創意,為我們開設了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為甌北五中七年級備課組起指導作用。
一、創設教學情景。
力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而七年級學生對抽象事物理解能力較差。為了降低抽象程度和難度轉化成直觀,楊教師能夠根據新課標認真備課,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大量的圖片、和視頻,并能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利用科學探究的方法和身邊的鮮活的實例來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學各個環節緊密,過渡自然,由淺及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楊老師利用身邊的科學創設了學生熟悉的情景:如奧運會我國舉重運動員用力舉起杠鈴時肌肉收縮;并請一位同學將桶里的水提到桌面上,然后談談用力后的感受。通過這兩個情景,學生對于力有了初步體驗:用力是我的肌肉會收縮,并有酸脹感。
二、滲透科學方法。
科學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茖W素養主要包括:科學觀念、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的實踐能力等方面。
力是一個看不見又摸不著的東西,但它卻又實實在在地存在著,因此檢驗力的存在需要一定的科學方法。楊老師用了類比的方法,先從簡單的判斷風等事物存在的辦法,然后總結了科學方法:根據某事物所產生的效果來確認該事物的存在。于是很自然地引出力的判斷方法也是如此,主要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來判斷。
三、課堂氣氛活而不亂。
在課堂組織教學過程中,活而不亂,有條不紊的進行,課堂氣氛活躍。教師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上創設教學情景,整個教學過程始終在輕松、和諧、平等的氛圍中進行,語言平實卻滿懷鼓勵,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發表不同的見解。課堂上多次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討論,匯報交流,質疑互動。還多次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整個教學活動,通過說、寫、做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成了課堂的主體和主人,教師很好的擔當起了指導者和領路人,創設了寬松的課堂氣氛和和諧的師生關系。
四、引導學生從生活走向科學,從科學走向社會。
當學生探究出結論后,能將科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并解決實際問題。老師沒有包辦代替或生搬硬套地傳授知識,而是讓學生通過科學探究的方法自己去獲得,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回想楊老師授課全過程,但在課堂中我一點不成熟的想法,如學生舉例時提的大多是與自身有關的事例,即人和物體之間的力,這說明學生的思維不夠開闊,缺少對生活事物的觀察與思考。今后應注重在這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傊?,楊老師《力的存在》一課重在引導學生體驗“力的存在”并感知“力的作用效果”,抓住了本課的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可以看出教者對教材理解得比較深入和透徹。課堂上楊國斌老師老師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能做到有扶、有放,真正做到了把學生當作受保護的探究者。
1.教材簡析:《第一次真好》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二課《短文兩篇》中的第二篇,是一篇略讀課文。教材通過兩個事例抒寫了人生的一種體驗:第一次真好!告訴人們第一次的感覺是生命中難得的寶貴經驗,并提醒人們思考怎樣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兜谝淮握婧谩冯m是略讀課文,但文章卻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暗谝淮巍辈粌H帶給我們新鮮刺激,更帶給我們生活的新領域和人生閱歷。珍重“第一次”就是珍重自己的生命。本文敘議結合的寫法也很典型,可以作為寫作的典范。
2.教學要求:根據新大綱和本課的特點以及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教學理論。我制定了以下教學要求:
(1)知識與能力目標:認識人生第一次經歷的意義;學習敘議結合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體驗,深入思考,反復咀嚼,領悟文章深長的意味。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3.教學重難點:重點是領悟“第一次真好”的內涵。難點是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二.說教法。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就一定要體現略讀課文的特點,要放手讓學生自讀,在學習內容上以整體理解為主,不要求面面俱到?!缎麓缶V》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蔽腋鶕菊n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實際出發,以“點撥法”進行教學。使學生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圍繞中心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健康的情感。
我首先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找出關鍵性的詞句。然后引導學生走出文本,進入廣闊的生活領域,聯系自己的人生經驗,體會“第一次真好”的內涵,感悟豐富的人生哲理。將學生由課本遷移到課外,遷移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去。最后在教師適當的點撥、歸納中升華對主旨的理解,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位學生都能暢所欲言,成為課堂的主人,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具體的表現有兩點:(1)學生認真思考,自主置疑。學生對文章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此時學生往往會有許多疑問,那么讓學生將心里的問題說出來有助于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學生提出問題后,我會在黑板上記下來,最后歸納他們的問題。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感知,自己的提問又得到老師的認可,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進一步研讀的興趣。(2)老師學會傾聽,就勢引導。只要教師善于引導,充分相信學生,他們就會最大程度的展示自己的潛能。法國文學家法朗士說過:“教學的全部藝術,就是喚起年輕心靈的好奇心的藝術,它的目的是為了使這種好奇心得到滿足?!毙抡n程要求教師有新的課堂行為,教師在課堂上很重要的一點是用一切有效的手段調動學生興趣,激勵學生發展,想一切辦法讓學生愛說,會說,能說。在這節課上,我將建立一個對話平臺,讓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生本對話。比如:當學生結合實際談自己的第一次經歷時,往往會局限于“第一次做飯、第一次洗衣”等等,思路放不開。我會提示他們如:“我與老師——第一次受批評;我與父母——第一次撒謊、第一次欺騙;我與自然——第一次郊游、第一次登山、第一次看日出;我與科學——第一次實驗;我與社會——第一次施舍……”我相信越是貼近學生的生活就越能發掘出亮點,學生只有在有話可說的前提下,才更容易理解“第一次”的內涵。我始終用心和學生、文本進行交流,尊重、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反應,不斷刺激、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我努力營造一種開放的、自由的、融洽的氣氛,放飛學生個性,爭取給學生一個更為寬廣的空間。我認為,唯有讓學生暢所欲言,才能使課堂充滿活力。
三.說學法。
根據新大鋼的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指導學生先預習掃清字詞障礙,然后找出自己不理解的,或是有同感的地方,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思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讓他們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這樣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教學步驟:這節課我是按:“引入新課——整體感知——合作探究——反思拓展——歸納總結?!边@五個步驟進行教學的。
1.引入新課:我以談話的方式引入新課。
2.整體感知:我先對預習的作業進行抽查并明確生字詞答案,然后讓學生自讀課文,思考文章寫的是什么內容?!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要診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對學生閱讀后的提問,我會在黑板上做記號,然后歸納他們的問題。
3.合作探究: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課文內容,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課堂上學生的提問可能是多角度的,那么,就以學生為主體,提到什么就討論學習什么。在此,我預設了以下幾個問題:
(1)文題命作“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抓住關鍵詞分析“好”的含義。
(2)為什么說“第一次經驗并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鮮刺激,使人回味無窮?”試結合實際生活經驗舉例說說。
學生討論后明確:第一次不僅帶給我們新鮮刺激,更帶給我們新的生活領域和人生閱歷。第一次的感覺是生命中難得的寶貴經驗,珍重第一次,就是珍重你的生命。
4.反思拓展。
我將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圍繞以下幾個問題思考:說課/。
(1)既然第一次真好,為什么有的人生命中的第一次不多?
(2)怎樣才能有更多的第一次?
(3)什么樣的“第一次”不能嘗試?為什么?通過這個環節的討論學習,學生會明白:只有隨時留心,尋找機會,大膽嘗試,創造出越來越多的有益于身心的第一次,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有害身心的第一次是不能嘗試的。
5.總結歸納。
我在最后鼓勵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獲。我認為隨時總結學習中的收獲是十分必要的,學生如果能在學習中養成自評的習慣,那么,他們收獲的將不僅僅是知識,而是終生受益的學習方法。
五.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是在教學過程中完成的。這里不做詳細介紹??傊?,要突出重點、難點。整個板書設計要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安塞腰鼓》出自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是一篇歌頌激蕩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它用宏大的場面,奔放的動作,鏗鏘的節奏,激昂的鼓點,搏擊的軀體,瑰麗的舞姿等來表現黃土高原的蓬勃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
對于這樣一篇,我覺得李小軍老師做的最棒的就是他的朗讀教學。從腰鼓中理解生命和力量的主旨,對初一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避開難點,重點放在朗讀上,通過讀,體會,感受,難點自然就隨之突破了。
李老師的朗讀主要分為三種:
二,速讀,用句式說話。用好一個------的安塞腰鼓或陜北人民是多么的------這樣的句式說話。李老師提出了讀的速讀,同時要求學生動腦思考,同時能用語言表達出來,把可意會轉化為可言傳,用句式說出了同學們對的感知和感受。
三,尋讀,學習一些方法。先是通過尋找標志性的句子,尋找文中語氣轉折的地方讀出結構,梳理作者的思路。再尋找排比,反復的句子,大聲的讓同學讀出來,一浪一浪的高潮讓人喘不過氣來,生命和力量噴薄而出。接著尋找用短句,獨詞句構成的內容,體會表達效果。氣勢充沛,節奏鮮明,語句鏗鏘。而后,委婉的尋讀出對比,指出江南有江南的風格,西北有西北的特點。黃土高原蘊藏著原始的生命,積蓄著騷動的力量。只有這,才打得起安塞腰鼓。最后讓同學們選讀,寫出自己的感悟。對這厚重的黃土地,對這熱情奔放的年輕后生說點什么,不僅培養了學生讀的習慣和能力,極好地加強了學生的語感,還讓學生從字里行間體會安塞腰鼓的那種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著陜北高原民眾憨厚樸實、悍勇威猛的個性這些特點,更要動手寫出心中不可遏制的沖動。
李小軍老師的朗讀教學內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統一。
翁老師的這節《運用平方差公式進行因式分解》公開課,以自己扎實的數學基本功,細致嚴謹的數學解題思路,靈活輕松的師生互動,為我們獻上了一節優質的數學課。
一、嚴謹細致的概念復習,翁老師針對本章內容所要用上了前面的知識做了細致的復習。實現了本章節知識點的聯系與復習回顧,對接下去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全面深入的教學,注重知識的聯系,翁老師通過求長方形的面積來引導學生探索、
總結。
出運用平方差公式進行因式分解的法則,利用數形結合,讓學生對這個法則的理解更深入,同時突破了難點,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自主探究、討論、合作交流的新課改理念。
三、注重總結知識,翁老師通過練習,讓學生觀察步驟,并做出總結。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學會觀察,發現,總結知識。最后翁老師還給學生編了個解題的順口溜,既方便讓學生記憶,又能鞏固知識。
四、從我自身的觀點來說說本節課的幾點不足之處:
(1)整節課老師講得多,學生個別回答較少。
(2)學生的討論與合作學習還需加強,討論問題還不夠深入,應讓學生從合作學習中有所提高,從與它人的交流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3)還需加強的對知識點的認識,比如為什么要學升降冪,是為了結果的有序,數學的結果需要簡潔有序。這樣讓學生很清楚,有目的的學習效果總是比較好的。
縣研修班在我校開課學習,我有幸聆聽了徐老師《地球的自轉》一課,收獲頗豐,感觸很大。
(1)模型。
教學。
突破難點。
本課作為七下科學第四章第一節內容——地球的自轉,重點是地球自轉的特征、晝夜現象及晝夜交替特點及產生原因。其中地球自轉的特征、晝夜現象及晝夜交替特點及產生原因也是難點。學生在小學六年級知道了地球形狀、大小、自轉方向、周期,但是對于地球自轉而產生的效應比較模糊,其建立的空間的概念還處于朦朧想象階段,因而二位教師貫徹直觀性原則,充分利用模型教學突破難點。借助模擬實驗、媒體動畫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突破難點。比如,兩位老師都借助地球儀模擬太陽的東升西落現象和晝夜更替現象,直觀形象,讓學生身臨其境,對學習產生一種親切的感受,激起同學們獲取知識的欲望,大大提高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從而化難為易,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尤其是吳老師在實驗前的引導和鋪墊,例如地球儀如何擺放、手電筒怎樣照射、方位怎樣判斷等,讓學生明確了實驗的過程和目的,幫助學生有效完成實驗,得出結論,有利于難點的突破。
(2)、多媒體輔助教學可圈可點。
地球自轉的特征、晝夜現象及晝夜交替特點及產生原因是本節的重要知識點,兩位老師都運用課件,多側面,多角度展示,使學生達到了比較全面的,立體性的理解。吳老師先利用地球自轉的flash立體直觀地向學生展示地球的自轉,再問學生“你從中獲得地球自轉的哪些信息?”這不僅讓課堂活躍起來,還使課堂更加開放。緊接著吳老師讓學生利用地球儀模擬地球自轉,判斷課件中的南北極上空看自轉方向,一氣呵成,簡單明了。這樣的設計思路清晰,內容層層遞進,由淺入深,并以學生活動貫穿始末,充分體現新課標理念中:面向全體學生,立足學生發展,突出實驗教學理念,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3)精彩設計,目標三維。
新課程標準強調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兩位教師在設計中充分挖掘學生已知的知識,在整個教學中始終以“模型法”貫穿始終,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了解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了學生讀圖能力。這對學生的后續學習及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吳老師用了西游歸來的故事,引導學生參與,使課堂活起來,學生動起來。而徐老師則用了北京奧運會中球賽,引起了足球愛好者的興趣。不同的處理,效果也不同。
(4)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科學的核心是探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二位教師都采用小組合作探究展開教學,徐老師在“太陽東升西落”教學中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分工明確,責任落實到個人,讓每個學生都有事可做。兩位老師還強調每位角色在該實驗中的注意事項,讓學生都知道自己合作中該如何去合作。這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學生是課堂的真正主人,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起引導作用,讓學生從原來被動的學,變成我要探究我要學。
《分式的意義》這一節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數學七年級第一學期第十章“分式”的第一節內容。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整式、因式分解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已經學習和掌握了分式的運算,具備學習本節課知識的基礎。同時學好本節課,是以后學習分式的基本性質、運算以及解分式方程的前提。因此,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為分式的意義,難點為分式值為零的條件。
我任教班級學生基礎比較扎實,學習能力較強.通過分數的學習,學生可能會用分數的定義去理解分式.但是在分式中,它的分母不是具體的數,而是含有字母的整式。為了學生能切實掌握所學知識,在教學中對于教材中的例題和練習題,作了適當的延伸拓展和變式處理.還特別設計了反饋練習。
通過情境引入,引導學生觀察分析,類比分數形成分式的概念,理解分式的意義。
通過對具體分式的探究與討論,理解并掌握分式有意義、無意義、值為零的條件。
通過類比分數研究分式的教學,學生具有了運用類比轉化的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結合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已有的認知水平,采用創設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層層設疑、講練結合,綜合運用探究式、啟發式方法進行教學。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通過創設情境(雅典奧運會上姚明投籃場景),引導學生觀察類比(與已有的分式知識),聯想已有的知識經驗,分析新的.問題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讓學生始終處于積極思維狀態之中。
通過分式概念、分式無意義、有意義、值為零的條件等探究活動,讓學生親歷發現事物特征、規律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自信心。
在例題的處理上:一方面,解決問題的具體操作方法,力求規范,另一方面,“分式無意義——分式有意義——分式值為零”的編排順序,更符合思維的規律,有層次有深度,有“面”有“量”,達到鞏固,加深理解的目的;另一方面,在練習設計中采用開放式的活動形式,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課堂的小結力求讓學生通過自身的學習與體會進行解決,讓學生體會每一個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到探索數學帶來的樂趣,同時感受到獲得成功的喜悅。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設計分層作業,分必做題和選做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需求。
張明飚老師《文化多樣性與中華文化》這節公開課: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設計思路開放而有活力。教師能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學生,通過案例合作、探究活動的學習過程,保證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最大可能的調動學生學習氛圍。
1、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程序安排合理,每一教學環節層次分明、環環緊扣,各環節之間過渡自然、嚴謹巧妙。
2、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研究、合作學習,使他們在主動思維的過程中,培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接下來的“發現”階段,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激活學生思維,談談獨到的見解和感受,教師因勢利導,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熏陶也就水到渠成。
3、教學三維目標明確,講述節奏恰當,層次清楚,語言敘述流暢。
4、知識容量適當,授課內容科學,難易程度合適,時間分配合理,教學重點突出,目標達成度高。
除此之外,比如有些問題還應注意:
1、教學環節設計意圖不夠突出,教學環節的銜接有時不夠緊湊;
2、案例內容過舊,沒有新鮮感,最好結合職高生活的實例,緊貼學生生活經驗,易產生興趣。
總的來說,本堂課體系完整,教學思路清晰,重難點突出。但是在聽課過程中,有些值得學習和反思。
【點評】此環節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實現課文內容進行整體感知的導學目的。引導學生從“課文主要內容,中心主旨”的角度來感知,這樣設計能抓住問題的核心,導學有效。
【合作探究】——精讀文章體味情感。
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與交流整理,然后讓小組的風彩在全班內進行展示!
2同樣是南極探險,阿蒙森成功了,斯科特失敗了。茨威格這位著名的傳記作家,為何不給勝利者阿蒙森作傳,卻充滿激情地為失敗的斯科特寫這悲壯的一幕?在文中,你能找出體現作者對這一事件的態度的句子嗎?試著品讀分析,談談你的看法。
今天我聽了李xx老師七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課《石油寶庫》,聽完之后我受益匪淺,下面我談談對這節課的一些看法。
李老師能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整堂課中能緊緊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維目標去選擇材料和開展教學活動,體現了課程價值。
李老師借助教材提供的平臺,根據初中生好奇善動的特點,教學過程中有條理、輕松愉快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突破了重難點,基本達到了課前預期的目的。
李老師的這節課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主導思想,體現了教育教學新理念,教學中將討論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教學方法融為一體,通過觀看視頻、情境分析等方式加強了師生間的互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展了知識,擴大了知識容量,使學生在一節課中掌握或接觸了更多的知識。
1、在導入環節,李老師直接講述世界石油問題從而引入石油的輸出國,進而導入到“石油寶庫”這一課題,直接,貼近教學內容。
2、李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非常注重對地圖的運用,注重對學生讀圖分析能力的培養,這是在七年級歷史與社會中最重要的能力目標。
3、李老師在體現學生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這方面做的比較好。她能圍繞學習目標,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認真查閱地圖,盡可能多的將時間交給學生,邊看邊思,讓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自己主動解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4、本節課思路清晰,從波斯灣地區的地理位置,到自然環境,再到人文環境,層層遞進,過渡自然,很好地讓學生掌握了學習某一區域的方法。
以上是我認為李老師在上課過程中所呈現給我們的一些閃光點,下面就不足之處提幾點本人的粗淺認識:
1、導入環節采用世界石油問題,非常直接。但僅僅通過自己的口述,略顯單調。若能提供相關時政的視頻,既可以讓學生關注時政,也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可能會更好。
2、學生活動面還不夠廣。在課堂反饋上要多鼓勵讓學生大膽講,有疑難的地方可讓學生補充講,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學生回答的同時,要注重對學生的評價,豐富評價語言。
3、整堂課李老師最終是沒有在45分鐘的時間內完成,這是由于在教學過程中,李老師講解過于細致,面面俱到,重難點不夠突出,這就需要李老師在課前更好地研讀教材,把握好本課的重難點。而且李老師的語言過于隨意,多口語化的詞句,應加強地理學科術語的學習并精煉語言。
總之,瑕不掩玉,李老師的這節課,層次清晰,流程自然,結構緊湊,課堂上體現了老師良好的素質與主導能力,是一節比較成功的歷史與社會課。
老師們,同學們:
你們好!
1、教材。
《春》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本單元主要是寫景散文,為我們展現了一年四季的不同圖景?!洞骸肥且黄娨獍蝗坏膶懢笆闱樯⑽?,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特征,用詩一般的語言來描繪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生機勃發的景象,賦予它以感情和生命,而作者熱愛春天,憧憬未來的欣喜之情油然而現。這是一首抒情詩,一幅風景畫,更是一曲春天的贊歌?!洞骸肥潜締卧谝黄n文,學好這一篇課文,可以為后面三篇課文的學習打下良好的感情基礎,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2、學情。
充分利用他們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情境,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1、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語文學習重在強調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相互滲透和協調發展。因而我從三方面擬定了本文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體會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畫面美,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一切美好事物的感情。
2、重點難點。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我將本文的重點放在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用鮮明、準確、生動的語言和多種修辭手法來寫景狀物上。并將學習作者的情景交融的寫法作為難點。
1、教法。
本文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寫景散文,適于朗讀。所以我將主要采用誦讀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領悟文章描景繪物的美,從中領會文章所蘊含的豐富情感。
2、學法。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因此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采用討論探究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獲得研讀、精讀、品讀的學習方法,品味文中傳神的語句。
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流程。
環節1、引入新課:
以古人寫春的詩句引入新課。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杜牧的“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并從古人對春的描寫和贊美,引入今人是如何贊美春的。
環節2、講授新課:
首先,初讀課文。采用配樂朗讀的方法。意在培養學生朗讀興趣,營造課堂學習氛圍。讀前,用課件出示問題(作者為我們描繪了關于春的幾幅圖畫?試用簡短語言概括出來),提示學生帶著問題邊朗讀邊思考。
設計目的: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整體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內容。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使學生明白全文的結構思路:“盼春-----繪春(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頌春”。
其次,精讀課文。
提出問題:以“春雨圖”為例,想想作者是怎樣觀察春雨的?
設計目的:引導學生主動地品析重點語句,體會作者情感。也是突破本文難點的很重要的環節。這一環節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賞析散文景美的同時,教給學生寫景散文的一般技巧。
第三,使用探究法。讓學生依據教師分析“春雨圖”的方法,試著分析理解“春風圖”。
設計目的: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讓學生更為主動的去探究知識。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討論中來,以獲取更多的情感體驗。
環節3、反饋練習(以寫促情)。
提出要求:仿照文中你最喜歡的句子或段落,寫一寫眼前的秋天。
設計目的:這樣既學習本文的寫作手法,又能以寫促情,抒發自己對大自然的感情。
寫完后讓學生相互交流、評價,老師加以鼓勵。
環節4、歸納小結。
用簡短的話語給本課做一小結:借用羅丹的名言(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鼓勵同學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美,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美,用自己的雙手去描繪美!
環節5、
布置作業。
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課文,直至背下來。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kouhaodaquan/46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