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試是我們在這個學期里積累的知識和能力的綜合體現。以下是一些經典的期末總結范文,通過閱讀和分析這些范文,我們可以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和表達水平。
論文摘要:自建國以來,60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為我們中華民族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了新的基礎。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大學生是青年中具有特殊優勢的群體,新的世紀是我們中華民族復興的世紀,生長在這個偉大時代的大學生,幸逢盛世,既是無限幸福,值得羨慕的一代,又是責任重大、任務艱巨的一代。我們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生力軍和接班人,承擔著推動我國走向世界強國之林的歷史使命,大學生踐行社會核心價值觀,對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因此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將淺談我對當代大學生如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
引言。
大學生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生力軍和接班人,承擔著推動我國走向世界強國之林的歷史使命。但隨著社會的轉型,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目標追求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他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意識之間存在一定的反差: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又在利益問題上趨于急功近利;他們往往只注重專業學習,缺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理論的基本常識,也就不能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正確而遠大的理想。面對這些挑戰,大學生必須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正文。
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當代大學生所面臨的社會大環境需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其價值觀的塑造。在我國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為靈魂、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主題、以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精髓、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基礎的價值觀,才能稱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以下幾個方面: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用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當代自己。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在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為我們提供了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大學生認識社會發展規律、把握未來方向的強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才能正確認識經濟社會發展大勢和社會思想意識中的主流與支流,才能在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中看清本質,明確方向。當代大學生一定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學習中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趨勢,科學定位人生。
二、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我們只有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才能切實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靈魂、社會主義意識大廈基石的作用。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應該從身邊做起,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改變我們現在經濟還不發達,科學技術還比較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還比較低的現狀。要把握好社會理想和個人理想的關系,樹立正確的個人理想,為社會大理想做貢獻,用個人理想來促進社會大理想。同時,我們既要嚴格要求好自身,也要帶動周圍的同學朋友一起堅定這一偉大的理想。
摘要: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要實現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目標,增強形勢與政策教育的實效性,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就必須貼近生活。貼近生活,就是要聯系現實生活,精選教學內容;就是要貼近學生生活,創新教學模式;就是要適應社會需求,加強實踐教學。
摘要:寧波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來保障勞動者基本的生活權益以及企業合法的經營權益,使得寧波市的經濟能夠穩定發展。調劑最低工資標準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是在實施政策歷程中發現了很多問題。下面綜合來自各方面的意見,給出一些有效的政策建議,愿望對寧波市最低工資標準制度的實施有所贊助。
關鍵字:有效措施,最低工資,監督,鼓吹。
1、適度提高最低工資標準。
從本文的總體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最低工資的就業正效應明顯,即使在一些情況下出現負效應,負效應也對比小。另外寧波市最低工資標準仍然偏低,在寧波經濟高增長的同時,最低工資標準并沒有相應的提高,甚至與平均工資水平相比,也出現了不斷下降的趨勢。同時,最低工資在保障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條件嗎,調劑寧波市居民收入結構,逐步消除過大的貧富差距,促進產業結構調劑等方面都會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在現行根基上提高工資標準是可行的。
但是我們也注意到不同性別、行業、年紀、學歷等群體有各自的特征,最低工資在這些特征影響下會產生不同的就業效應。所謂適度提高,就是遵照各自特性確立最低工資標準與失業之間的聯動機制,在提高最低工資水平時要考慮把失業率把持在可承受范圍之內,盡力發揮最低工資正效應,避免引起失業負效應。
2、制定更加細化的最低工資標準。
從理論和實際結果也可以看出,在不同行業收入差距過大、女性的“就業歧視”等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若在制定最低工資標準時不考慮這些因素,就會產生很多問題,不僅使得勞動者的權益受到危害,而且部分行業的用人單位也很難去履行最低工資規定。所以在制定最低工資標準時,需要在統一口徑的根基上,分行業、分性別斷定其標準。目前寧波市的最低工資的實行情況不佳,與制定標準不合理有關,雖然細化的最低工資標準制定起來會對比繁雜,但是這種繁雜的最低工資標準最合理,有利于各用人單位去履行,地方政府和相關主管部門可以立足實際、充沛調查,制定出真正有利于企業履行和保障勞動者權益,同時又避免對就業產生影響的最低工資標準。
3、增強最低工資的監管和履行力度。
在寧波市最新的《最低工資規定》中,進一步完善了最低工資制度,但是在實際履行的歷程中,仍有不少用人單位知法犯法,不履行最低工資標準,或者用加班加點,降低員工的福利待遇等來變相不履行最低工資政策,企業的這些行為都與最低工資的相關規定相違抗。寧波市政府部門如果在最低工資的.履行歷程中選擇不作為,甚至為了發展經濟、提高自身業績而放棄最低工資的監管履行,就會嚴重降低最低工資制定時預期的效用。要充沛發揮最低工資的功效,就要加強最低工資制定、履行等環節的監督和對違法行為的處分力度。
另外,社會和媒體也要充沛發貨其監督、鼓吹作用?,F在很多勞動者甚至用人單位負責人對最低工資規定并不熟識,對其中的具體內容更不領會,所以出現了很多類似包吃包住來抵充最低工資的情形,勞動者也沒有在自身權益受到損害時通過合法途徑來捍衛自己的權益。我們要發動各種媒體對最低工資進行積極的鼓吹,相關勞動和社會保障組織則要深入各單位對用人單位負責人和勞動者進行制度的介紹和教導。加大對違法企業的查處力度,建立企業違法記載登記,以求在社會上形成正確認識,自覺遵循最低工資規定的效應。
總之,最低工資是一項有首要意義的制度設計,與就業也確鑿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如何很好地協調兩者之間的關系是最低工資制度的核心問題,只有根據不同情況,找出最低工資相應的就業效應,才干確立合理的最低工資標準。
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擔負著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形勢與政策課主要是幫助學生全面正確地認識黨和國家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擁護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增強實現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的信心和社會責任感;同時使學生基本掌握該課程的基礎理論知識、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并能夠運用這些知識和方法去分析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把理論滲透到實踐中,指導自己的行為。
因此,要實現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目標,增強形勢與政策教育的實效性,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必須貼近生活。貼近生活,就是要使社會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等融入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內容之中,使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充滿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氣息,反映生活本質;就是要使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途徑和載體超越課堂、超越校園,要使形勢與政策教育的觸角深入到社會的敏感地帶和熱點問題;就是要通過引導,使大學生更理性地觀察、思考和分析生活。
一、聯系現實生活,精選教學內容。
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內容時效性強,沒有也不可能有較穩定的、具體的教學大綱和教材。有些重大問題的教育時效性很強,學生很關注,社會影響大,迫切需要及時解決認識問題。
各高校一般根據教育部社政司下發的每學期《高?!靶蝿菖c政策”教育教學要點》,主要圍繞黨和國家推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和當代國際、國內形勢的熱點、焦點問題,并結合各校教學實際情況和學生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來確定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內容。
形勢與政策課論述的熱點問題主要可以分為三類:一是需要我們關注的一些國家大事。比如,從文化傳承看國家軟實力建設、臺海局勢分析、建立創新型國家、從中東、北非局勢看國家的穩定富強、未來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等。二是吸引大學生關注的社會焦點。比如,如何看通脹下的經濟形勢、從毒膠囊事件看我國食品安全保障體系的構建、如何看待和認識國際金融危機的形成、影響與應對,如何看待我國4萬億元投資擴大內需以及土地流轉、食品藥品安全、網絡民意、從微博發展看網絡規范等。三是與大學生切身利益直接相關的熱門話題。比如,如何看待大學生就業形勢、從大學生村官看就業擇業等。這些問題,不僅在大學生中有很高的關注度,而且有很強的時效性、針對性,極易引起共鳴。
與其他課程相比,形勢與政策課更為直接地體現著教學內容的現實性,它反映的是社會發展的宏大變化,緊密聯系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當時形勢,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政策性、時效性,而且當代大學生比較務實,他們不喜歡聽大道理,也不喜歡聽脫離生活實際的空洞內容,如果空講理論,不聯系社會的生活實際,就達不到教書育人、轉變學生思想的目的。所以,形勢與政策課講授的概念、原理、觀點,只有結合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才會使理論具有鮮活的生命力,也才能被學生所接受。
近年來,我校在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內容選擇上注重選取貼近生活的、學生感興趣的、國內與國際的熱點焦點問題,并且有目的有重點地加以分析說明。例如春季學期開學之初,結合當時國際國內形勢,把最熱、最受關注的3月5日結束的我國利比亞大規模撤離同胞的行動作為專題內容。通過本次專題的講授傳達給學生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讓學生了解中國海外大撤離是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外交為民”的執政理念的具體體現。
再如,在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我們在講授的過程中及時穿插了東海問題,并及時向學生宣傳理性愛國、干好本職工作就是最大的愛國這一理念,及時教育了學生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提高理性思考的辨析能力。
4月以來,我們結合國際國內最新局勢,引導學生深入學習黨的十八大、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精神、理解和認識“中國夢”、認清我國當前海洋權益形勢和國際關系等。這樣為學生釋疑解惑,有助于學生正確認識和了解當前的國際國內形勢,使他們無論面對任何國際局勢的風云變幻,都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形勢與政策課教學通過選擇貼近社會生活的內容,把學生帶到真實可感的時代生活中去接受教育,引導他們對社會問題的關注與思考,也幫助學生樹立起責任意識和積極的生活態度。
二、貼近學生生活,創新教學模式。
要增強形勢與政策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強化教學效果,必須貼近學生生活,創新教學模式。
1.改變教學方式,實現靈活多樣。
(1)系統講授與專題講座相結合。
要抓好形勢與政策教育的系統講授,設立專題,把問題講深講透,滿足學生的需求。例如,20全國“兩會”期間,為了讓學生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及“兩會”精神,我校通過精心安排,在“兩會”召開之際就組織師生集體學習并提煉了相關專題,并按照相關教學計劃集中組織向學生系統講解,幫助學生全面認識和正確理解黨的基本路線、重大方針和政策。
同時,高校要結合實際,組織舉辦專題講座,定期聘請校外領導或專家對國內外發生的突發事件、重大事件、重大節日或紀念日及時跟進講解,如有關奧運、中東北非政局、兩會精神、慶祝建黨90周年、喜迎十八大的專題講座等。例如,在進行南海局勢的專題教育中,我們專門聘請海軍工程大學教授、著名的國防理論研究專家黃友牛來校為學生作了題為“認清周邊安全形勢,不斷增強國防觀念”的報告。
(2)理論講解與課堂討論相結合。
形勢與政策課教師在進行理論講解時,要善于引領學生關注生活,在具體知識的呈現中充分做到把基本觀點、原理融入鮮活的題材中,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切實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同時,要采用多維互動式教學模式,組織學生圍繞其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討論,吸引絕大多數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討論方式有小組討論、師生對話、看錄像短片暢談觀點等。例如,在講授社會保障體系時,除講授政府的責任外,還涉及社會慈善機構,就可以讓學生搜集“紅十字會”的相關資料,就“郭美美事件”進行討論,引導學生了解其他國家成熟的慈善活動的做法,進一步思考中國將來應該怎樣完善慈善事業以輔助社會保障。
(3)課堂教學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
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形勢,正確理解政策,不能離開學生利益的滿足,要把教育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學??梢越Y合學分制,對學生聽課、討論、寫報告等進行累計積分,并使之成為這門課程學習成績的一部分。
2.改變教學手段,由傳統向現代轉變。
隨著高等教育條件的改善,高校電視教學、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越來越普及,在教學中充分應用這些現代化教學手段,能夠豐富形勢與政策的教育內容,增強形象直觀教學,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感染力。
形勢與政策課教師的教學手段要生活化、現代化,變抽象為直觀??梢猿浞掷矛F代信息網絡技術手段和影視音像資料,建立素材庫、制作精良的多媒體教學課件,把文字、聲音、動畫效果融為一體,營造立體的、動態的、活潑的教學氛圍,給課堂教學注入濃烈的生活氣息,增強教學效果。例如,在講授“慶祝建黨90周年”專題時,可以下載電影資料,利用多媒體設施再現建黨時的情景。
在形勢與政策教育中還可以廣泛利用電視教學,同時也可以創建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主體網站和欄目,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設置動靜結合的頻道,設置大量的貼近學生生活、拓展學生視野、活躍學生思維的欄目,開通由高水平教師主講的網上專家論壇,設立專家網絡郵箱,適時引導學生在線交流,開展在線答疑,建立網絡教學考核評估系統等,滿足學生對知識廣延性、開放性的需求,使教學更加完整、連續、形象、生動和有效。
三、適應社會需求,加強實踐教學。
現代社會要求教育必須走向社會,走向生活,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這就意味著教育要向生活回歸。因此,要把形勢與政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既要搞好課堂教育,又要注重引導學生深入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
例如,把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內容與學生專業學習、服務社會、勤工助學、擇業就業、創新創業緊密結合,要求學生參加寒暑期兩次社會實踐活動,撰寫和提交調查報告,成績計入課程學分。調查的主題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農村的學生可以在寒假對回鄉過年的農民工進行調查,也可對新農村建設、農村社保、農民收入、農村食品安全等多方面進行調查;城市的學生可以對城市居民貧富差距情況、老年人生活狀況等方面進行調查。
講到“改革開放的成就”這一內容時,可以組織學生分組進行社會調查,讓學生走出課堂去收集各種資料,在切實了解改革開放給我國社會帶來的變化和發展后,帶著思考和問題再走進課堂。
在進行就業形勢與政策教育時,組織學生到一些大型企業調研就業形勢和企業對專業技術人才需求情況。各種調研活動使學生更加貼近社會,更加貼近時代,更加了解國情,拓展了“形勢與政策”課程的主題。
在“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專題教學中,結合理論教學開展“生活中的榮與恥”征文、“校園中的‘風景’”攝影、dv展評等實踐教學活動。圍繞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讓學生們關注和發現生活中踐行“八榮八恥”的具體事例,用真情實感書寫、拍攝身邊的真善美,講述對榮與恥的感悟。
依托學校、社區及教師資源,聯系一些教育基地、知名企業、政府部門或是基層農村,讓大學生帶著任務去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還可以利用重大節日、紀念日,以重大熱點問題為契機,深入挖掘其中的理論深度和實際教育價值,更好地把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和黨團活動、“大學生三下鄉”“青年志愿者行動”等實踐活動結合起來,促進形勢與政策課“入腦”“入心”,實現教學效果的知行轉化。
社會是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的第二課堂。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既能增強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又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實現由學校課堂向現實生活的延伸,對進一步幫助學生在社會這所大學校中認清形勢發展趨勢,深刻理解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并內化為奮發向上的強大動力起到積極促進的作用。
總之,由于形勢與政策課本身具有開放性、時代性、前瞻性和社會性等特點,與時代和社會息息相關,與個人成長息息相關,形勢與政策課的組織和教學應該是開放發展的,教學內容應該是貼近生活、與生活現狀和諧對接的,教學過程應該是使學生融進教學環境,接觸生活、接觸社會的過程。
參考文獻:
[1]金雁。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貼近”的思考[j]。江蘇高教,(3)。
[2]孫洪艷。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模式探究[j]。成人教育,(11)。
(作者單位湖北武漢城市職業學院)。
大學畢業生是社會人力資源中最寶貴的一部分,其就業問題已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激烈的職場競爭所形成的就業難已成為大學畢業生的共識。如何在激烈的職場競爭中成為勝手呢?首先要破除舊的就業觀念,建立適應時代發展的新的就業觀念。只有這樣,才能高瞻遠矚、運籌帷幄,在求職競爭中成為強者。下面我從五個方面談一下大學生怎樣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一、從“精英”向“大眾”的轉變。
隨著90年代中后期全國高校擴招規模的逐年加大,全國高等教育入學率居于高位,20**年高等教育入學總人數超過2300萬人,毛入學率達到21%以上,高等教育快速發展,較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推進,大學生就業模式必然由精英教育階段所形成的畢業生就業模式向大眾化教育階段所形成的畢業生就業模式轉變。
在精英教育階段,由于高等教育是稀缺資源,受教育者的地位必然增高,被稱為“天之驕子”,就業實行“統包統分”的就業模式。而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上大學不再需要“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大學生也不再被稱為“天之驕子”,大學生就是普通老百姓,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同老百姓找工作一樣,“雙向選擇,自主擇業”是當前就業的主要形式。社會中的各行各業都需要大學生,既有大學生畢業去當工人,也有大學生畢業去做個體經營,只要是大學生通過誠實勞動來為社會創造價值,來實現自己的價值,就是現在社會所倡導的。勞動者的素質普遍提高了,社會才能更好地發展。
二、從“城市”向“基層”的轉變。
當前,一方面,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另一方面,廣大基層特別是西部地區、艱苦邊遠地區和艱苦行業以及廣大農村還存在人才匱乏的狀況。一些縣市是能提供比城市好的多的工作和待遇,但很多大學生還是不愿意去,認為委屈了自己。實際上,基層的天地廣闊,蘊藏著無數的機會,大學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層就業視為創業的起步、成材的開始,通過了界國情民意,積累經驗,增長才干。大學生應該將就業的姿態放低,將人生的目標抬高,在城市就業已趨于飽和的情況下,選擇到基層就業是理性的、現實的。從20**年開始,我們學校相繼開展了服務西部、農村資教、選拔選調生等工作,出臺了諸多優惠政策,既拓寬了就業渠道,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而且對畢業生就業觀也是一種引導和教育。在服務西部計劃和農村資教行動中,涌現了許多優秀的畢業生,得到了社會、單位的一致好評,我校也涌現了像梁華山、吳天亮等一批優秀的到基層服務的畢業生,他們在基層中展現了自身的價值和能力,為自己、為母校爭的了榮譽!
三、從“公有”單位向“非公有”單位轉變。
在傳統的職業觀念影響下,人們都希望能夠到政府機關、事業單位或國有大企業謀職、發展,而不愿意到集體企業或民營企業求職發展。但是,政府機關、科教文衛事業單位、科研院所、大型三資企業由于多種原因(如體制原因、產業結構原因、虧損等),吸納大學畢業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很難大量接受大學畢業生就業。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民營、個體企業單位大量增加,隨之帶來的是對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前大學生擔心民營企業規模小,經營管理水平低,個人沒有發展前途;懷疑民營企業管理不規范,福利待遇沒保障;還害怕民營企業工作不穩定,辦公環境差。而現在的民營企業發生了重大變化,特別是沿海發達地區的民營企業發展非常迅速,人才市場薪資調查表明,民營企業的收入水平甚至已和三資企業不相上下,民企靈活的用人機制和激勵手段為人才創造了比在其他單位更好的個人發展空間。隨著社會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民企工作也不用擔心四金交納等個人保障問題。
四、從“專業對口”向“通用人才”的轉變。
很多大學生就業時特別強調要專業對口,認為大學花費了幾年時間所學的雜混業是自己生存之本,如果離開了自己所學的專業而選擇其他行業,那就白白浪費了大學的時間,專業情節依然影響著求職的心理,實際上大多數用人單位,招聘人才的標準是:注重應聘者的個人能力和綜合素質,至于專業是否完全對口,并不過分計較,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在校期間所學專業知識與現實需要難以吻合,求職過程中如果過分強調專業對口則難以找到合適的職業,一個具有開拓精神的畢業生,應看重行業的發展前景,并及時調整自己的擇業方向,勇于進入與自己相近或相關的職業。
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體制轉軌時期,隨著結構的調整,必然也會使某些行業迅速發展,如第三產業的郵電通訊、金融保險、社會服務等,就業人數將會明顯增加。由于我們的教育結構不能適應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必然會使某些專業的畢業生找不到專業對口的工作。大學教育不僅僅是學習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大學生進入一個新的領域會比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更快更好地融入與適應。
五、從“打工”向“創業”的轉變。
打工是一種被動的就業行為,而自主創業是給自己“打工”,是一種主動的就業行為。新一代大學生精力旺盛,有著強烈的挑戰自我,實現自我的激情,并且無負擔,沒有太多牽掛,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專業基礎扎實、具有創新意識、自主學習知識的能力強,善于接受新知識。
從現階段的就業形勢看,國家宏觀政策激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社會主義市場體制的建立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為廣大畢業生的自主創業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創業——這包含機遇與挑戰的字眼,已經成為無數大學生心中的夢想。中國也已經誕生了一大批大學生創業者,而且其中不乏許多非常成功的典范。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全球治理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精英的口頭語。精英們提出,技術創新和市場自由化帶來的跨境商品、服務、資金和信息流動激增大大提高了全球國家的關聯程度,以致于任何國家都難以依靠自身的力量解決國內經濟問題。我們需要設立全球機構,制定全球規則和全球協議。
這樣的說法今天普遍為人們所接受,質疑它就像對地球圍繞太陽旋轉提出質疑。但適用于氣候變化或流行疾病等真正全球問題的規律并不一定適用于多數經濟問題。與我們經常聽到的不同,世界經濟并不屬于全球公域。在經濟問題上,全球治理所能帶來的好處有限―而且有時還會造成損失。
氣候變化需要全球合作是因為地球僅有單一的氣候體系。在哪里排放溫室氣體都沒有任何差異。因此國家限制碳排放對國內的好處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恰恰相反,明智的經濟政策―包括開放―首先是要有利于國內經濟,承擔經濟政策不善所付出的代價也同樣如此。單個國家的經濟命運主要取決于國內情況而非國際局勢。如果經濟開放受民眾歡迎,主要因為上述政策符合國家自身利益使然―而不是因為這樣做能夠幫助外界。能為全球經濟穩定添磚加瓦的開放和其他明智政策并不取決于全球精神,而是取決于自身利益。
有時,犧牲其他國家利益才能成就國內經濟優勢。這就是所謂以鄰為壑政策的案例。石油等領域占主導地位的自然資源供應商為哄抬價格而限制國際市場資源供應就是最經典的案例。在這種情況下,出口國的收益就是世界其他國家的損失。
“最佳關稅”背后也存在類似的機制,即大國通過限制進口達到操縱貿易條件的目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實行限制或禁止運用上述政策的全球規則理由顯然非常充分。
但困擾決策者的絕大多數世界貿易和金融問題并不屬于此類。這方面的例子有歐洲農業補貼、對轉基因生物禁令、美國濫用反傾銷規則或發展中國家未能充分保護投資者權益。這些基本上都屬于“風險自擔”政策。由此產生的經濟代價主要由國內民眾承擔,即使此類政策可能同時對別國民眾產生不利的影響。
舉例來說,經濟學家普遍認為農業補貼十分低效,高價格高稅收或二者兼備導致歐洲農民受益的同時損害了其他所有人的利益。這樣的政策部署不是為了從其他國家那里占取好處,而是因為分配、管理或與公共健康相關的其他矛盾的國內目標主宰了整個經濟動機。
加劇經濟周期和造成金融動蕩的糟糕的銀行法規和宏觀經濟政策也同樣如此。全球金融危機表明,超越一國邊界的經濟溢出效應可能無法忽視。但如果美國監管機構未能盡職盡責地完成監管工作,原因并不是因為別國經濟受損而美國經濟受益―美國本身就是受害最重的經濟體之一。
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經濟失策或許是發達民主國家政府未能解決不平等日益擴大的問題。其根源同樣來源于國內政治―具體而言,是金融和商業精英控制決策過程以及他們胡編亂造的有關再分配政策的限制。
可以肯定,全球避稅天堂就是以鄰為壑政策的例子。但只要他們愿意,美國和歐盟等大國原本有能力采取更多限制避稅―和競相減免企業稅的措施。
因此我們今天的問題與全球合作的缺失并沒有什么關系。今天的問題本質上是國內問題,因此不能通過國際機構制定規則來加以解決,更何況破壞國內政策的那些既得利益能夠輕易影響所謂的國際體系。全球治理往往只是保護既得利益全球計劃的代名詞,也正因如此,它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在推進全球化的同時協調國內經濟政策。
因此,關于全球治理的解決方案還可以有另一種選擇,就是專注于改善民主制度的國內運作問題,而不預判政策將產生何種對外影響。這是一種側重于強化民主國家而非全球化的全球治理模式。
我認為,應當制定旨在提高國內決策質量的全球規則和程序要求。與透明度、廣泛代表性、問責制和在國內訴訟中使用科學或經濟證據等相關的那些全球紀律,只要不限制最終結果的,都是上述規定的實例。
全球機構已經在某種程度上采納了這種類型的紀律。比方說,世貿組織的衛生及植物檢疫措施應用協議(sps協議)明確要求在進口商品涉及健康問題時須出示科學的證據。這種類型的程序性規則可以很大程度上更好地擴大應用,以改進國內的決策程序。
此外我們還可以要求受進口關稅不利影響的消費者和生產者參與國內訴訟來改進反傾銷規則。我們可以借助包含靜態和動態效率的經濟成本效益分析來改進補貼規則。
只有通過改進民主決策進程,才能解決那些由于國內審議失敗所帶來的問題。全球治理在此只能起到非常有限的作用―起作用的前提是它促進國內決策而不是對其加以限制。否則,全球治理目標會體現出一種對技術官僚方案的渴望,而這樣的方案只會踐踏并削弱公眾審議。
[論文摘要]公民教育視野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我國公民教育的指導思想,就要求用主流意識形態引領受教育者,讓青年學生在形勢政策教育中受到公民教育的熏陶。
黨明確提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作為主線,貫穿到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模式從精英教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全面而系統地探索現代形勢與政策教育模式,促進現代公民教育,對于加深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發展道路具重要意義。
一、公民教育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德育教育的理念弱化。
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應當立足現實,注重對社會熱點問題的追蹤,提倡師生、生生間的互動交流。然而,當下封閉性的高校德育教育缺少與社會熱點的追蹤,教育內容缺少針對性和層次性,因此,當處于年輕氣盛的高校學生在看待一些社會問題如房價過高、貧富差距懸殊、看病難、看病貴等形形色色的社會現象時,傳統德育教育灌輸式的方法效果不佳。
(二)大眾文化的負面影響。
所謂的大眾文化是指采用時尚化方式運作、以現代傳媒為介質大批量生產的當代文化形態。大眾文化對我國公民教育會產生媚俗的影響。大眾文化時代使得個體容易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盡管我們批判大眾文化,但卻無法拒斥大眾文化,例如網絡上宣傳暴力的游戲內容和宣傳頹廢精神的視頻等。
(三)公民意識培養薄弱。
公民意識是一種現代意識,體現為高校學生對于公民權利、公民義務以及公民責任的認同與遵循。目前,高校存在重視公民義務教育,而忽視公民權利教育,注重的是臣屬公民角色的塑造。教師作為權威,基本以大班講課的方式進行灌輸,學生參與性不強,積極性不高。此外,學生的公民參與大都是被動的,大學生往往處于金字塔的底層,他們作為公民參與相關活動是被動式的,無法彰顯公民參與的重要性。
二、形勢政策教育融入公民教育的意義。
學校公民教育屬于德育的范疇。形勢政策教育的關鍵,在于切實把它融入公民教育的全過程,轉化為當代大學生的自覺追求。所謂“融入”意味著有機結合和滲透,形勢政策教育體系建設和公民教育工作不應該是“兩張皮”,只有有機結合在一起,互相滲透,才能“潤物細無聲”,使形勢政策教育體系內容有更強的可接受性。
三、把形勢政策教育融入加強我國公民教育全過程的主要途徑。
把形勢政策教育融入公民教育全過程,也就是要把形勢政策教育的基本內容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同公民教育的內容有效結合起來,特別是同思想教育的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在幫助人們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一)注重意識培養。
應當注重增強高校學生的法制觀念,提升道德品質,使他們透過事物的現象來看本質,具備堅定的政治立場,敏銳的政治觀察力、鑒別力。同時,學校德育工作借助形勢政策教育,通過對時事熱點的傳播,可以促進學生對多種價值文化產生思辨,以增進大學生公民意識與公民教育。
(二)多開設相關形勢政策教育講壇、論壇。
公民意識的培養必須經歷認知、情感、意向和行為的四個階段。因此結合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現狀,建議多開設相關的形勢政策教育的講壇、論壇,使學生由被動接受到主動聆聽。要通過國內熱點形勢的闡述,引導大學生觀察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優越性。當下可以結合建黨90周年來回顧黨史,重走長征路,體驗國家發展等,為大學生提供公民教育的理論基礎和成功范例。
(三)建立價值坐標——積極引導青年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公民教育是大學生自身全面發展的現實需要。要努力發揮模范的榜樣作用,特別要注重身邊典型的示范作用,充分發揮他們可親可信的優勢,引導廣大學生自覺遵守愛國守法、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等基本道德規范,使廣大學生明確是非、善惡、美丑界線,推動形成良好校風學風,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和文明的社會風尚。
(四)營造良好的校園輿論氛圍。
把形勢政策教育與校園建設相結合。校園文化建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以建設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為核心,以優化、美化校園文化環境為重點,以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推動形成厚重的校園文化積淀和清新的校園文明風尚,使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接受先進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風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園人文、自然環境中陶冶情操,促進自我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要以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要內容,深入開展唱讀講傳活動,在校園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圍。
總之,形勢政策教育是高?!皟烧n”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回顧黨史,總結經驗,引領學生更好地通過形勢與政策課程這一媒介,更好地樹立現代公民意識,正是當下我們形勢政策教育的特殊魅力。
【參考文獻】。
[2]趙暉.社會轉型與公民教育——中國公民教育目標與內容體系的建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開設《形勢與政策》課非常必要。因為,高等學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開闊胸懷視野、增強責任感和大局觀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了世界,認識了中國,認識了我們與世界的差距,以及我們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邁進了一大步。
“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大學生的必修課,是對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陣地,是思想政治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豐富“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內容,改進“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方法,提高“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效果,是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切實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形勢與政策”課是一門以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以高校培養目標為依據,緊密結合國內外形勢,緊密結合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對大學生進行比較系統的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它的草本任務是通過適時地進行形勢政策、世界政治經濟、國際關系草本知識的教育,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及時了解和正確對待國內外重大時事,使大學生在改革開放的環境下有堅定的立場、有較強的分析和適應能力。
基本形勢和熱點問題對于學生深入理解和把握基本理淪,對于掌握形勢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基本形勢是變化的,但在一個時期內,形勢的發展有其規律性和必然性,如當代世界格局、主要大國之間的關系、國內改革開放的總趨勢等,在一段時間乃至更長時期都是相對穩定的,把國際形勢、國內形勢中相對穩定、具有一定必然性和規律性的內容進行歸納,可以構成基本形勢的框架。
熱點問題是形勢的發展變化中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有時形勢(尤其是國際形勢)受偶然性囚素影明而發生突然性的較大變化,由這種變化引發的、產生一定程度影響的問題,我們稱之為熱點問題這一部分內容業然也遵循形勢發展變化的大趨勢和總的變化規律,但由于時問的不確定性、突發性及受偶然因素的影響。因而在一段時期內有其自身的特點。
首先我們認識到,形勢與政策左右我們的發展,對我們具有重要意義。史有“識時務者為俊杰”,今應為“適時務者為俊杰”。社會歷史的大發展已決定了個人發展的最大環境、最大上限,制約著可選擇度,決定著大學生成功的機率,影響很具體,也很深遠。因此,我們應學會認識和把握形勢與政策。形勢是制定政策的依據,政策影響形勢的發展。我們必須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靈活變通,具備創新能力。與此同時,我們還應順應形勢與政策,發展自我:找準自己的發展目標,結合自己的優勢,定位自己的方向及發展地位;依據個人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努力奮斗,構建知識結構體系,拓展素質,不斷提高個人能力,打造出“誠、勤、信、行”的品牌大學生;利用形勢與政策,為我所用,形成對形勢與政策的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養超前的把握形勢與政策的膽識,“藝高人膽大,膽大藝更高”,利用形勢與政策,實現自我大發展。樹立一個遠大理想,做一個成功人士!
關注世界。當今世界飛速發展,“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時代過去了。地球村里的變化日新月異。生在當代,作為大學生的我們,豈能做那四角的書柜?拋掉陳舊的觀念,擁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動社會和歷史前進的一支重要力量。無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中,還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歷程中,青年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大學生是青年中,知識層次較高,最具潛力,最有創造性的群體,因此,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價值取向,將直接影響到國家的未來,事關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復興的全局。
再者,當今國內外形勢風云變幻,進入21世紀的中國正面臨著難得的機遇和巨大的挑戰,當代大學生也面臨著深刻的國內外環境,所以,在高校大學生中廣泛開展形勢政策教育,對當代大學生如何在紛繁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正視我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堅定信念,振奮精神,努力學習,報效祖國,具有重大的現實價值,與深遠的歷史意義。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目前很多方面已經取得很大的進步,例如神舟六號飛天成功。這都是值得我們高興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推進經濟增長方式取得積極進展。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從總體上看,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經濟發展付出了很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如旱災害,森林退化,空氣污染,黨的十六大五中全會提出,“十一五”時期必須統一規劃,實施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我國在國際中的地位逐步提高,想要取得大的發展就要了解國際局勢,當前國際處在深度復雜的變化之中,總來說和平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流。國際形勢總體穩定,我國又是wto的成員國,給我國經濟發展和我們大學生就業提供了難得機會,同時也給予了我們極大的挑戰,因此我們大學生要抓住機會。但是我國還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如在一些偏遠的地區,在的孩子還沒有上學念書,有的人還過著原始人的生活,有的人均收入還不過百元,還沒有擺脫貧困,這就需要我們大學生努力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中去,要不斷努力創新,實現現代化建設。
近年來,我國出現了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形勢,但這并不表明我國大學生絕對過剩,數據統計說明,美國和日本接受高等教育和人數占全國總人數的比重為25%和23%,而我國僅為5%,顯然我國大學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大學生就業困難其實原因有二。
其一我國高校畢業生增長速度超過了社會新提供的比較理想的崗位的增速,從而導致大學生就業競爭加劇,獲取同樣崗位難度與過去相比明顯增大,例如有個高校輔導員崗位竟然有1000多個大學生去競爭。
第二,一些大學生擇業時“高不成,低不就”,陷入選擇性的怪圈子。所以要從根本改變大學生選擇性失業問題,提升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更好地符合國際形勢趨勢,實施人才強國戰略。
全球治理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精英的口頭語。精英們提出,技術創新和市場自由化帶來的跨境商品、服務、資金和信息流動激增大大提高了全球國家的關聯程度,以致于任何國家都難以依靠自身的力量解決國內經濟問題。我們需要設立全球機構,制定全球規則和全球協議。
這樣的說法今天普遍為人們所接受,質疑它就像對地球圍繞太陽旋轉提出質疑。但適用于氣候變化或流行疾病等真正全球問題的規律并不一定適用于多數經濟問題。與我們經常聽到的不同,世界經濟并不屬于全球公域。在經濟問題上,全球治理所能帶來的好處有限―而且有時還會造成損失。
氣候變化需要全球合作是因為地球僅有單一的氣候體系。在哪里排放溫室氣體都沒有任何差異。因此國家限制碳排放對國內的好處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恰恰相反,明智的經濟政策―包括開放―首先是要有利于國內經濟,承擔經濟政策不善所付出的代價也同樣如此。單個國家的經濟命運主要取決于國內情況而非國際局勢。如果經濟開放受民眾歡迎,主要因為上述政策符合國家自身利益使然―而不是因為這樣做能夠幫助外界。能為全球經濟穩定添磚加瓦的開放和其他明智政策并不取決于全球精神,而是取決于自身利益。
有時,犧牲其他國家利益才能成就國內經濟優勢。這就是所謂以鄰為壑政策的案例。石油等領域占主導地位的自然資源供應商為哄抬價格而限制國際市場資源供應就是最經典的案例。在這種情況下,出口國的收益就是世界其他國家的損失。
“最佳關稅”背后也存在類似的機制,即大國通過限制進口達到操縱貿易條件的目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實行限制或禁止運用上述政策的全球規則理由顯然非常充分。
但困擾決策者的絕大多數世界貿易和金融問題并不屬于此類。這方面的例子有歐洲農業補貼、對轉基因生物禁令、美國濫用反傾銷規則或發展中國家未能充分保護投資者權益。這些基本上都屬于“風險自擔”政策。由此產生的經濟代價主要由國內民眾承擔,即使此類政策可能同時對別國民眾產生不利的影響。
舉例來說,經濟學家普遍認為農業補貼十分低效,高價格高稅收或二者兼備導致歐洲農民受益的同時損害了其他所有人的利益。這樣的政策部署不是為了從其他國家那里占取好處,而是因為分配、管理或與公共健康相關的其他矛盾的國內目標主宰了整個經濟動機。
加劇經濟周期和造成金融動蕩的糟糕的銀行法規和宏觀經濟政策也同樣如此。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表明,超越一國邊界的經濟溢出效應可能無法忽視。但如果美國監管機構未能盡職盡責地完成監管工作,原因并不是因為別國經濟受損而美國經濟受益―美國本身就是受害最重的經濟體之一。
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經濟失策或許是發達民主國家政府未能解決不平等日益擴大的問題。其根源同樣來源于國內政治―具體而言,是金融和商業精英控制決策過程以及他們胡編亂造的有關再分配政策的限制。
可以肯定,全球避稅天堂就是以鄰為壑政策的例子。但只要他們愿意,美國和歐盟等大國原本有能力采取更多限制避稅―和競相減免企業稅的措施。
因此我們今天的問題與全球合作的缺失并沒有什么關系。今天的問題本質上是國內問題,因此不能通過國際機構制定規則來加以解決,更何況破壞國內政策的那些既得利益能夠輕易影響所謂的國際體系。全球治理往往只是保護既得利益全球計劃的代名詞,也正因如此,它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在推進全球化的同時協調國內經濟政策。
因此,關于全球治理的解決方案還可以有另一種選擇,就是專注于改善民主制度的國內運作問題,而不預判政策將產生何種對外影響。這是一種側重于強化民主國家而非全球化的全球治理模式。
我認為,應當制定旨在提高國內決策質量的全球規則和程序要求。與透明度、廣泛代表性、問責制和在國內訴訟中使用科學或經濟證據等相關的那些全球紀律,只要不限制最終結果的,都是上述規定的實例。
全球機構已經在某種程度上采納了這種類型的紀律。比方說,世貿組織的衛生及植物檢疫措施應用協議(sps協議)明確要求在進口商品涉及健康問題時須出示科學的證據。這種類型的程序性規則可以很大程度上更好地擴大應用,以改進國內的決策程序。
此外我們還可以要求受進口關稅不利影響的消費者和生產者參與國內訴訟來改進反傾銷規則。我們可以借助包含靜態和動態效率的經濟成本效益分析來改進補貼規則。
只有通過改進民主決策進程,才能解決那些由于國內審議失敗所帶來的問題。全球治理在此只能起到非常有限的作用―起作用的前提是它促進國內決策而不是對其加以限制。否則,全球治理目標會體現出一種對技術官僚方案的渴望,而這樣的方案只會踐踏并削弱公眾審議。
文檔為doc格式。
。
自建國以來,60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為我們中華民族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了新的基礎。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大學生是青年中具有特殊優勢的群體,新的世紀是我們中華民族復興的世紀,生長在這個偉大時代的大學生,幸逢盛世,既是無限幸福,值得羨慕的一代,又是責任重大、任務艱巨的一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造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奮斗目標,是我國進入21世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戰略全局的中心和主題,這也是時代賦予當代大學生義不容辭的歷史重任。
青年人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繼承人,他們將決定祖國的命運。大學生,作為青年中的佼佼者,具有優勢的特殊群體,大學生們必須堅定自己的理念,時刻牢記自己的歷史使命,肩負起時代的重任,而且要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強弱將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關系到他們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說到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我們首先要認真地回顧一下歷史,從這些歷史中,我們不難看出,年輕人往往都站在歷史發展的風口浪尖,他們是推動歷史前進的重要動力。馬克思、恩格斯曾經指出:“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于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都是無所謂的。這個任務是由你的需要及其與現存世界的聯系而產生的?!睆睦弦惠吀锩液徒ㄔO者的身上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你的需要及其與現存世界的聯系”正是歷史的需要,國家的需要,社會發展的需要。
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我們首先要對自己負責,加強道德修養,錘煉道德品質,科學地對待人生環境,創造有價值的人生,這是大學生對自我的要求,也是大學生承擔社會責任的第一步;此后,我們要用我們的能力來回報家庭、回報國家、回報社會,為社會的進步作出自己的貢獻,為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認清大學生的歷史使命:
首先,大學生們應關心祖國和民族的命運,高舉愛國主義的旗幟,繼往開來,為中國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而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我們要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起來。我們要多關心時事,了解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特別是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方面的信息。我們要能夠心懷祖國,而不是僅僅紙上談兵、在文字上、在演講臺上大發愛國之情,我們要付諸行動。
再者,我們要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順應人民群眾的需要。扎根基層,投身到西部,積極的到偏遠貧困地區支農等。積極培養自己地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投身社會經濟建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同時,我們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踏踏實實地打好基礎,積極迎接科技和知識經濟的挑戰。要順時代潮流而動,作時代的弄潮兒。我們要敢于挑戰時代、挑戰自我,要以強者的姿態于世。我們更要能夠實事求是的工作和學習。少說空話,多干實事。
我們還要有全球意識,為保護生態環境和歷史古跡,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和諧與發展,促進人類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貢獻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我們要有地球公民意識,要開闊視野,拓展心胸,拋棄一些偏見。勇于和善于自我反省,同時,悅納別人對自己實事求是的批評。
對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要認清形勢,肩負責任:首先,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經過努力是能夠實現的:
黨的十六大所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是與加快推進現代化相統一的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是鞏固和提高現在初步達到的小康水平的時期。這個目標是鼓舞人心和催人奮進的,也是經過努力能夠實現的。
21世紀的頭20年必將有更大的發展和進步,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基礎。
我國經濟有廣闊的增長空間,新的技術革命為我國經濟提供了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可能性;有比較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把豐富的資源更充分更有效地用于經濟發展;不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將使社會生產力獲得進一步的解放,為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提供體制保證;支持經濟發展的群眾基礎和人力資源是具備的,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國民教育程度不斷提高,大批科技人員和各級各類管理人員成長起來,在改革和發展實踐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從外部環境看,雖然國際政治和經濟形勢的不穩定和不確定性增加,但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新的世界大戰在可預見的時期內打不起來,我們仍然能夠集中力量進行國內建設。
回顧20世紀中國的發展歷程,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年沿著“五四”運動開辟的振興中華的道路,繼承和發揚“五四”運動的光榮傳統,把握時代的脈搏,站在時代的潮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屈不撓地奮斗,歷盡艱辛地求索,終于使中華民族走上了偉大復興之路,并且為其自強、自立奠定了必要的基礎。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就是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鄧小平曾明確指出:社會主義事業的推進更是為青年的全面發展打開了無限廣闊的天地。你們有一切機會學會為建設社會主義所需要的本領,你們有一切可能把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力量貢獻給祖國。只要你們方向正確,你們的任何一點積極性都應當受到珍視,都應當得到黨和國家的支持。
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全國各族青年,代表著我們祖國和民族的未來,代表著我們事業興旺發達的希望。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事業需要你們去建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在你們手中實現?!?/p>
從現在起到21世紀中葉,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也是當代大學生成長和發揮作用的黃金時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目標的實現過程正好與當代大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歷程相吻合,這既是難得的機遇,更是榮譽和責任?!霸俳涍^半個世紀的努力,到建國100周年時,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將會勝利地得到基本實現。到那時,無數志士仁人夢寐以求的振興中華的理想將變成現實,中國人民將過上中等發達水平的富裕文明生活,中華民族將對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p>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以信息科學、信息技術為主要內容的世界新技術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世界經濟正在走向知識經濟,經濟、社會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于知識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依賴于高科技的發展和新知識的創造,世界各國搶占知識經濟制高點的競爭日益激烈。
面對這一切,當代大學生要充分認識到自己在民族復興事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在前人已經取得偉大成績的基礎上,承擔起這個事業賦予的重任,勇于競爭,大膽創新,充分發揮生力軍的作用,努力成為歷史的開拓者、完成復興大業的實干家,為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學生就業是我國就業問題中帶有戰略性的核心問題。然而大學生“畢業就失業”,早已不是危言聳聽,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當前我國一系列就業問題中一道特殊的難題。其實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其中就業素質是最重要的一方面,高校希望培養出高素質人才,同樣,企業也希望吸納高素質人才。本調研通過研究大學生就業素質,并對其調查,了解大學生應具備何種素質來應對就業和企業又看重大學生的哪些素質,從而為大學生和企業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就業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尤其是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成為關注的焦點。不難發現,大學生的就業難的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高校的高度重視。如何正確分析其原因,拿出科學的解決辦法,是我們大家共同思考以及共同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未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基本趨勢。
1、大學畢業生數量不斷增多,將繼續呈剛性增長的趨勢。多年來,各地大學采取了擴招的措施,這使得在一個時期以來,大學畢業生的數量猛增,并將繼續呈增長態勢。在80年代初,每年的大、中專畢業生僅為幾萬人;90年,全國大學畢業生的數量為31.2萬人;xx年,這個數字將變為八、九百萬人。未來幾年,雖然增幅會趨緩,但大學生畢業數量仍處于上升通道。
2、大學畢業后工作難找,面臨“畢業就將失業”的問題。據數據記載,截止到xx年5月底,全國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是:49.81%已簽約和已有意向;27.25%沒有找到工作;15.02%不想馬上就業。即目前全國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比例大體在50%左右。今后,以我們高郵為例,需要的人才將偏向高學歷、高技能、有實踐經驗的專門人才。
3、就業理念亟待轉變,未來社會需求高素質的大學畢業生。人才問題始終是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問題。未來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實際上并不是減少,而是更加需要,關鍵是要轉變就業觀念,實現多渠道、分層次、全方位的就業。我們現在還只是大學在校生,求職、就業對我們來說,遲早將會面臨。在3年后,我們該何去何從,未來的路在哪里?這是我們應該深刻思考和作出回答的。我想,在增加自身含金量的同時,今后要進一步轉變就業觀念,要有一顆平常心。
二、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1、大學畢業生與社會所需人員產生“脫軌”現象。當前,市場需要的大多是有一定實際工作經驗的人員,而大學校園培養的大學生剛畢業,基本沒有工作經驗,畢業生不符合企業的這種需要。
2、大學畢業生對自己的期望值往往過高。在大學畢業后,一般來說,大學生對自己的期望值較高,認為自己上了大學、有了文憑,就應該有個體面的工作。其實這種想法本無可厚非,然而一些畢業生不愿參加或從事比較普通的工作,一心想要找到高薪的工作。但是高薪工作往往要求很高,暫時還沒有那個能力。
3、一些學校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尚不夠到位。學校對學生進行的就業指導、學生挫折教育以及技能培訓等,都還未達到相應的要求。
4、其他影響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因素。一是專業問題。有的專業設置不合理,或熱門過熱,如目前法學畢業生六成難就業;二是能力問題。社會單位最看重學生的實際能力、適應能力,市場需要的又是新型復合型人才,而現實卻無法提供這類人才,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三是區域問題。東部地區就業好于西部。
三、企業對大學生的要求。
面對現在的社會,面對大學生越來越普遍的現象,面對下崗工人的事實。企業對我們大學生的要求也是特別的挑剔。優中選優,而相對的那些不為所知的個人素質也進入了選擇之列。
1、部分企業最看重畢業生扎實的專業知識。
從下面的圖表中我們可以發現,企業最需要大學生所具有的能力是扎實的專業知識,其次是外語水平、組織協調能力,分別占35.56%和34.66%,由此可見,在大學校園里,最主要的還是學習這一塊,這也同時解決了大學生到底應以學習為主還是以工作為主的困惑。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分工也日趨細致,所有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也一直是呈上升的趨勢。在招聘中企業也越發的重視員工的專業技能,因而在缺乏一個統一的客觀的專業技能評價標準的情況下,企業選擇了首先了解畢業生的專業知識,是一個必然的選擇。
我們還應該看到一個這樣的趨勢:企業所需要的人才也在日益向“專業化復合型”轉變,在要求員工具有出色的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要求員工具備較高的心理素質、組織協調能力、管理能力等。
2、大多企業認為大學生綜合能力最重要。
大多數企業很是看重應聘者的社會實踐能力,相對于成績與學歷,社會應該更看重員工未來的發展潛力,這個方向是正確的,也會是當今學生注重培養的能力。
3、企業對畢業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比較高。
現階段企業對畢業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是比較高的(61.90%的企業將思想道德列為對畢業生的特別要求),這主要是由于企業為了應對目前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缺乏誠信的表現以及逃避人力資源風險而采用的措施。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企業的用人標準也日趨務實,在招聘中學歷、學校名氣等因素所占比重都日趨合理,企業的評價標準更加合理。
但是,還存在不少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因素,比如,家庭背景、性別等,企業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以免造成就業歧視,影響企業形象。
4、超七成學生不明企業的人才要求。
在被問及“你是否嘗試了解目標企業對于人才的要求”時,有20%的學生認為“沒有,感覺沒必要”,50.8%的學生表示“嘗試過,但仍然一知半解”。顯然,超過70%的學生并不了解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北M管在當今社會,人們一直強調就業的雙向選擇,但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上,市場決定了大學生相對企業處于弱勢的局面,企業的擇才標準往往成為大學生擇業的參考標準。在此情勢下,學生需要科學地對市場做分析,需要關注那些未來希望從事的行業、職位的信息,甚至對目標企業的運行狀況、企業文化也要知根知底,這樣才有助于找準自己的職業發展機會。一個合格的商人起碼要知道顧客要的是什么,然后來判斷自己能否提供。如果連目標企業所需要的人才定位都不清楚,對企業性質、企業文化等信息的了解程度更加少得可憐,求職自然會四處碰壁。
中國的改革開放與對外政策的調整有利于中日關系的發展,日本是經濟大國,資源小國,對海外資源的依賴性和依賴程度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大,加上國際局勢動蕩,對日本影響很大。因此,日本需要分散原料,燃料的供應,就近取材來滿足其國內經濟的飛速發展。
本在國際上的影響仍十分有限,它既無法同美,俄那種政治影響力遍及全球的超級大國相比,也無法與英法相比,因此,它力圖在最有前途的亞太地區擴大政治影響,亞太地區既是日本的主要資源供應地,又是日本重要的商品市場。日本企圖從政治上“擔負起穩定亞太地區的使命”。從這一指導思想出發,日本加強了亞太外交,積極在這一地區發揮作用施加影響。在國際重大問題上,積極參與,尤其在經濟上大大增加對亞太“熱點”地區的投資。加強經濟合作。
中國奉行的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為中日兩國友好關系注入了新活力,中日官方和民間的互訪增多,中日經濟貿易迅速增長,經濟合作的加強。文化的交流等都促進了中日關系的良好發展。
中日兩國友好合作關系有了顯著發展,總體來看,主流是好的,正常的,發展是順利的,都給雙方帶來了好處,但是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摩擦,這些問題主要包括經濟和政治兩方面。
政治上,主要上是日本如何對待過去的軍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以及如何處理與臺灣的關系這是中日存在的兩個主要問題。
經濟上,大多是業務問題:一是兩國由于體制的不同,在契約的觀念,市場開放程度,交涉權限等方面產生的差異,二是隨著殲擊機往來的擴大,引起的貿易不平衡。三是在技術合作方面,日本企業嚴密控制先進技術的出口和轉讓,采取賣產品不賣設備,賣設備不賣技術的做法,這不能滿足中國在技術引進方面的要求。
1.史教科書事件。
日本為了替軍國主義者發動的戰爭開脫罪責,近些年來,頻頻發生篡改歷史教科書事件,引起了中國,朝鮮等亞洲國家的強烈反對。
[摘要]一段時間以來,關于“中國夢”的闡述,在中華大地引發強烈共鳴,而作為“中國夢”的直接參與者——當代大學生來說,則非常有必要對“中國夢”的內涵和深遠意義做深入的了解,只有發于心,才能付諸實踐。因此,本文主要圍繞如何將“中國夢”植入當代大學生內心的方式、方法進行研究。
[關鍵詞]大學生中國夢思想道德方法。
夢想,即美好的愿望和理想。有夢想才會有希望,有希望才會去努力,有努力才可能會實現。要讓“中國夢”成為現實,“做”是最重要的,而在做之前首先要了解、要認知,要從內心發出力量。當代大學生是實現“中國夢”的直接參與者,一個學生代表的不僅僅是個人,而是一個家庭幾代人,他們可以左右夢想實現的進程,所以必須讓當代大學生深刻了解“中國夢”,讓他們從當下發奮,讓他們為實現“中國夢”去努力。而如何將“中國夢”植入到他們的內心,融入到他們的大學生活中,是本文主要探究的問題。
一、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現狀。
(一)思想矛盾。
當代大學生在思想上具有雙重性,一方面他們關注國家時事和社會熱點,對愛國行為能夠產生共鳴,社會責任感和憂患意識較之過去有所增強;另一方面,他們對具體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學習并不用心,甚至排斥它,大多數的學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很少有人去用心研究這些理論存在的必要價值。舉個例子,大學生在大學期間都會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也都會按時上交思想匯報,畢業班最后會有將近18%的學生成為中國共產黨員,但是必須承認,這些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并不是很充分,他們的入黨動機多樣化、現實化。有調查顯示:只有32.7%的學生是出于對理想和信念的追求,而為了仕途發展和找工作的人卻占到了62%和64.3%,還有5%左右的同學認為入黨事不關己,同時,還有一些大學生的國家自豪感淡漠,這些都是愛國主義淡漠的表現。
(二)道德認知。
當代大學生道德認知與其行為基本不能達成一致。有調查顯示:64%的學生贊同“人的價值體現為對社會的貢獻”,51%的學生認為“高尚的人格體現了人的價值”,71%的學生認為“職業道德應高于個人利益”,90%的學生認為“應提倡節儉”,92%的學生表示“不會沉迷于網絡游戲”??梢?,當代大學生對于社會主流價值觀高度認可,大學生對基本行為規范自我評價性也較強。例如在上學期期末的一次調查問卷的總結中:評價自己社會責任感強的為91%,學生自我評價誠信度好的和較好的占83%,這說明大學生在道德認知上認為應該有社會責任感,應該講誠信。然而,從現實中大學生的日常行為所暴露的問題,足以看出當代大學生的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存在疏離,他們在理想與現實中糾結。
(三)功利主義。
由于受整個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大學生的價值取向也在發生改變,從單純的求學生活轉變為具有現實意義的功利生活。從前的學生爭當學生干部就是為了鍛煉自己,增長才干,同時還能為同學們服務,可現在有為數不少的同學是為了期末的加分,為了求職自薦書上漂亮的頭銜而爭當干部,甚至有的學生干部拉選票、搞小幫派,社會上的不良風氣都蔓延到了大學校園內。這些功利主義慢慢腐蝕著大學生的思想,讓他們錯認為金錢可以代替努力,關系可以代替進取,讓他們忘記了對求學的初衷,忘記了父母殷切的期望,忘記了自己作為一名大學生的本分。曾經有一名學生,她曾連續兩年被評為困難學生,可在大三的評選中沒選上,她居然滿腹委屈地找到我要求重新選舉,我問她理由,她說她認為班級同學不公平,不了解她的情況,我問她:那前兩年是誰選的你?她無語了。人要懂得感恩,懂得知足,尤其是經濟困難的學生,國家給你資助,幫助你完成學業,如果被功利蒙蔽了心靈,那就會迷失在功利場里找不到出口,何談實現“中國夢”。
二、“中國夢”的宣傳教育方式。
(一)自我認知。
被動地接受永遠沒有主動地學習效果好。當“中國夢”被大眾熱議的時候,我們的大學校園內有相當多的學生并不知道何為“中國夢”,他們甚至從未聽說過:還有的同學只是在網頁的標題處看到過“中國夢”這三個字,但對于具體內容一點也不清楚;只有鳳毛麟角的部分同學關注過習關于“中國夢”的闡述,而這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為了考公務員才關注的政治時事。多么可憐的事實啊,如此美麗的“中國夢”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居然是漠不關心的。也許他們也有自己的美好夢想,就比如考試不掛科,能考上研究生,能找到好工作,能和喜歡的人在一起,等等??伤自捳f的好:有國才有家,我們自己的小幸福是建立在國家大的幸福之上的,我們自己的夢想同樣是建立在中國夢想的基礎之上的。曾幾何時,戰火紛飛的中國,民不聊生,何來幸福?曾經的“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字眼至今仍歷歷在目,試問那樣的年代里何來幸福?國家強大,她的子民才會被尊重;國家富裕,她的子民才能舒服的生活?!爸袊鴫簟边@是強國之夢,富民之夢,美麗之夢,只有深深地植入心里,才能甘愿為之付出努力,才能付諸于實踐之中。
當代大學生,他們有著與時俱進的思維模式,更有快捷的網絡信息供他們了解世界,而且他們的年齡已經完全具備自我認知的能力。因此,讓他們用自己熟悉并能接受的方法去了解“中國夢”,比如網絡、書籍、熄燈之后同學間的聊天。如果由老師出面單純以說教的方式強迫他們去學習,不容易產生共鳴,反而會因為他們內心的叛逆而起反作用,就像學思政課一樣,只應付皮毛,而不知其內里,只有入了心,才能有行動,才能去改變。
(二)師長輔助。
作為師長,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給予提點,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督促他們自覺地了解中國的政治時事,增加他們的自信心。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首要問題,教育者本身就是道德行為的示范者,教育者自身思想道德素質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到受教育者對教育者的信任程度,高校教師更要言傳身教,以身作則,要用自身的高尚道德素質和人格魅力引導大學生。
其次,我們應采取多樣化的措施來幫助大學生增長對“中國夢”的認知,充分利用第二課堂活動讓他們了解“中國夢”不僅是國家之夢、民族之夢,同時也是百姓之夢、個人之夢。同志指出:“歷史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币虼?,只有把國家理想與個人夢想相互銜接起來,中國的發展才能迸發巨大活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才能到達勝利的彼岸。
(三)網絡宣傳。
網絡宣傳是最容易被學生們接受的方式,雖然網絡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產生了一定負面影響,但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也可以為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出力。大學生群體使用網絡較多,我們要善于利用網絡資源為教育服務,一方面積極利用網絡覆蓋信息廣、傳播信息快的特點,加強在網絡上宣傳積極、先進的知識和思想,鼓勵和組織學生們在網絡上自行查找關于“中國夢”的內容,讓他們自發地去學習“中國夢”的知識,引發對“中國夢”的思考;另一方面要加強網絡信息管理力度,利用技術手段,對網上低俗信息進行過濾,凈化網絡環境??傊?,要主動占領網絡陣地,加強網絡宣傳力度,讓網絡充分發揮積極作用,鼓勵學生們通過寫微博的方式自由發表自己對“中國夢”的理解,在回帖與轉發過程中把“中國夢”植入到內心。
三、結語。
“中國夢”是全中國人民的夢,甚至是全世界人民的夢。作為當代大學生,他們是“中國夢”實現的直接參與者,只有把“中國夢”植入他們的內心,只有讓每個人引起共鳴,這個夢才會實現。教育的過程是漫長的,也是枯燥的,只有找到適合的方法,才能打開心靈上禁錮的門鎖,才能支配行動。只有這樣,中國的未來才更有希望,中國的夢想才能實現。
【參考文獻】。
[1]張艷。對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的思考[j].商情,2011(9).
[2]魏紅偉。網絡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負面影響及對策[j].萊陽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03).
[3]李麗霞。重塑大學生的誠信品質[j].江蘇高教,2003(5).
[4]蔣明軍,徐松如。80后與90后大學生價值觀系統比較研究[j].高校輔導員學刊,2003(5).
。
為保障好初級產品供給,牢牢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實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全面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階段性任務。深入推進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同時提出,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在黃淮海、西北、西南地區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
保產量、護耕地、建高標準農田、推廣油料作物復合種植模式,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是今年農業生產的重要工作任務。當前正值春耕備耕時節,各地都在積極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紛紛下撥支農資金,因地制宜,開展各項農事,備戰春耕不誤農時。
如西南主產區四川省安排2億元支持建設30個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示范區,當地農民正在利用春播嘗試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新模式;江西投入2億元新建農業物聯網示范基地100個;湖北下撥4.75億元農機購置補貼,并出臺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2條措施;吉林發布推介120個農業主導品種,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保持100%,黑土地保護性耕作面積擴大到3200萬畝。
對于如何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姜文來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提出五點建議。首先,要穩住糧食播種面積,無論是糧食主產區、主銷區還是產銷平衡區,都要保證一定數量的糧食播種面積。其次,加大投入力度,推進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讓糧食主產區根基更扎實、基礎更牢固。第三,積極應對各種重大災害,“蟲口奪糧”“災害保糧”,盡可能在災害發生的情況下減少糧食損失。第四,保水保糧,通過水資源高效利用滿足糧食生產所需要的水,在旱作農業上下功夫。第五,健全農產品全產業鏈監測預警體系,根據資源承載力進行調控,對于水土資源生態環境壓力特別大的地區,適當調整結構,如水資源短缺地區減少耗水作物種植。適當增加大豆播種面積,提高產量,逐步實現大豆振興。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對本報記者表示,現在國家對農業越來越重視,2022年穩定糧食種植面積難度不大,但是不能掉以輕心,還要層層壓實責任,強化黨政同責,把地方政府的責任和積極性落實好。同時,要繼續通過保護糧食最低收購價和完全成本保險等措施來保障種糧農民的收益。
在調結構方面,李國祥建議,要保持穩中求進,通過多渠道挖潛力,采取技術性措施來適當擴大大豆的種植面積。比如,在玉米地或一些撂荒地、鹽堿地里種大豆,至少讓大豆種植面積恢復到去年之前的水平。而主糧種植面積要確保不能減少,其他農作物種植面積也不能過度減少。
摘要:“南海問題”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也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有很多學者對其進行過定義,但都很難全面地反映“南海問題”應有的內涵。只有從“原發性”和“誘發性”兩個因素深入分析南海問題產生的深層原因,才能很好地破解“南海問題”,這是實現中國和平崛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節點。
關鍵詞:“南海問題”;“原發性”;“誘發性”
隨著南海局勢的不斷升溫,“南海問題”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熱點問題,學術界對于“南海問題”的成因也已達成某些共識,比如利益說、主權說、地區話語權爭奪說等。但是,關于“南海問題”卻沒有形成一個明白的、清晰的共識性的定義。本文力圖在厘清“南海問題”的基本內涵的前提下,對“南海問題”深層原因做出分析。
所謂“南海問題”,是指由于南海周邊國家圍繞中國南海海域的領土、資源、海域劃界、海上航行等方面的利益進行爭奪而產生的問題(“原發性”),以及由于美國、日本、印度等域外大國帶著各自不同的戰略目的介入這一問題而導致的一系列新的問題(“誘發性”),而“南海問題”是這兩類問題的“和”?!澳虾栴}”涉及的面較廣,在現有的研究中,一部分學者關注的是“南海問題”的第一層面(“原發性”層面),即圍繞南海周邊國家的主權爭端、海域劃界、資源爭奪等進行研究;另一部分學者則主要從“南海問題”的第二層面進行研究(“誘發性”層面),即從美國、日本、印度等國介入南海戰略層面進行研究。對于這些學者來說,國際關系主要是指大國關系,“南海問題”也順理成章地變成了大國之間的問題。而筆者認為,“南海問題”不僅關乎大國因素,同時也有不可忽視的南海周邊國家因素,這個問題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但它首先是一個地區性的問題。要想真正厘清“南海問題”的成因,就必須全面的把握“南海問題”,分別從“南海問題”的兩個不同層次進行全面的分析和探索。
“原發性”的“南海問題”是指由于南海地理位置、資源情況、周邊國家的性質及結構而必然產生的問題。這類問題具有原發的特點,并不是人為的誘導?!罢T發性”的“南海問題”是相對于“原發性”而言的,它不是原發的,是部分國家為其某種目的,而對“原發性”的問題進行誘導性的安排,從而產生一系列新的、復雜的問題。從這兩個層次入手,本文將“南海問題”的成因分為“原發性”成因和“誘發性”成因。
(一)南海問題的“原發性”成因。
“南海問題”產生的“原發性”原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來自于南海周邊國家,尤其是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另一方面的原因來源于中國。
1.南海周邊國家的原因。
南海周邊國家導致“南海問題”的原因主要是為了逐利,按照現實主義的觀點,國家是自私的,也是逐利的。南?!坝欣蓤D”的現實不可避免地讓南海產生“問題”。南海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和多種礦物質。據探測,南海海域儲藏油氣量230—300億噸,占全球儲量的12%,約占中國石油資源總量的1/3,是世界“四大海底儲油區之一”,有“第二個波斯灣”的美譽。其中,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盆地的油氣儲藏量約200億噸。據科學家估計,南海海底的可燃冰儲量相當于中國石油總量的一半。巨大的物質利益驅使部分國家鋌而走險,將國際正義和道義拋在一邊,“先下手為強”,紛紛掠奪南海資源,并與外國石油公司勾結,在南海開采石油。近三十年來,馬來西亞、越南、文萊、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五個國家與西方二百多家石油公司合作,在南海海域合作,鉆探油井約1380口,年產石油量達5000萬噸,相當于大慶油田最大的年開采量。當然也有部分學者認為南海問題產生的原因是領土主權爭端,而筆者不這樣認為,筆者認為領土主權爭端只是南海周邊國家為了逐利而采取的手段,因為沒有主權就沒有資源開采權,沒有主權,就沒有海域劃界權。在侵占中國領土方面,越南在1975年4月解放西貢,并占領原西貢政權侵占的中國南沙6個島嶼,同年5月,越南刊登全國地圖,把南沙群島改名為“長沙群島”,劃入其版圖。從1975年至1998年,23年的時間里,越南共侵占我國南沙島礁29個。菲律賓在1970年至1980期間,采取軍事行動,先后侵占了中國南沙群島8個島礁。馬來西亞于1978年開始,在我國南沙群島南端的一些島礁上樹立“主權碑”,并把南沙27萬平方公里的海域劃入其新版地圖。
2.中國方面的原因。
南海自古以來就中國的,中國對南海擁有歷史主權的理由充分、證據確鑿。那是什么原因導致中國的南海成為列國爭奪的焦點呢?分析下來中國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現在兩個主要方面:一是中華民族具有傳統的大陸性。中國強大的時候,要么閉關鎖國,高傲自大,要么是在南海進行宣威,并不想走出南海像其他西方列強一樣殖民其他國家,長期以來中國對海洋的重要性認識嚴重不足,并將自己定位為一個傳統的陸地國家。二是中國綜合國力的起伏。尤其海上力量的起伏也是導致南海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自中日甲午海戰過后,中國海上力量開始一蹶不振,其他殖民國家開始紛紛乘隙而入,導致中國南海許多島礁被他國占領,比如現在中國與越南有爭議就一部分屬于越南從西貢政權繼承的。而今天中國發展了,變得強大了,肯定不能讓這種恥辱繼續下去。清華大學閻學通先生對日本將釣魚島問題國有化做過一個生動的比喻,大意是強盜霸占民宅居住了幾十年,由于害怕房主強大后來追討房屋,干脆先向房主索要房產證。這一比喻也基本適用于南海問題。如果中國從強大開始就不再衰弱,這個問題就不會出現,同樣,如果中國從衰落開始就一直衰落,不再強大,南海各國也不用這么耗費心機,因此,可以說南海問題成因中,中國國力的強盛與否占有很大的比重。
“南海問題”產生的“誘發性”主要來自于域外大國,主要是美國、日本和印度。美國、日本、印度等域外大國誘導“原發性”的“南海問題”產生新問題的原因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對中國的戰略牽制和戰略圍堵,另一個方面是逐利。
1.美國關于南海問題的“誘發性”成因的因素。
美國對中國的戰略圍堵和戰略牽制主要是面對中國的迅速崛起,為了保障自己世界霸主地位的戰略。作為現有國際體系的最大受益國,美國不可能將此等殊榮拱手相讓,肯定會對中國百般阻擋,四面挖坑,處處埋雷。當然對于美國來說,南海就是一個絕佳的場所,讓南海產生“問題”,就成為美國詭計的誕生地。因此,“南海問題”變得如此這般復雜,可以說很大的原因是美國的戰略誘導和牽引。在南海,美國一個方面是發展美國與菲律賓的盟友關系,將菲律賓打造成南海地區的“雷區”和其圍堵中國的前哨陣地,美國預計在菲律賓部署4000~4500人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并幫菲律賓升級更新現代武器系統,于2010年3月,美國贈送6艘配置重機槍的美軍艦艇給菲律賓海軍,2010年,美國將菲律賓正式納入其“全球合作伙伴計劃”,承諾向菲律賓提供軍事安全保障和軍備支持。另一方面美國不斷加強與東南亞國家之間在軍事互訪、武器銷售、軍事培訓、后勤支援等方面的合作。美國在南海逐利主要體現在對戰略通道的控制上。南海早就被稱為“亞洲地中?!?,處于菲律賓蘇比克灣和越南金蘭灣兩大海軍基地之間,是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海上交通要道,是東亞通往中東、南亞、歐洲、非洲、必經的國際航道。通過南沙海域的船舶總噸數相當于世界船舶總噸數的一半,占世界石油運輸量的一半,其通航量是巴拿馬運河的3倍、蘇伊士運河的2倍。當今世界,有95%的國際貿易通過海上運輸,海上通道安全也就等于大國的生命線安全。目前,中國有39條航線通向國外,其中21條經過南沙群島海域,全國對外貿易總量的60%經過南沙群島。因此,對于美國來說,確保該通道暢通或者控制該通道都具有重要的戰略利益。
2.日本關于南海問題的“誘發性”的因素。
日本對南海問題的影響,在域外國家中僅次于美國,位居第二。日本積極展開穿梭外交,挑撥越南、菲律賓等國,插手南沙爭端,達到使“南海問題”久拖不決的目的,在牽制中國崛起的同時擴大日本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爭奪東南亞地區話語權。同時,日本誘導“南海問題”朝國際化方向發展,也有為其在釣魚島問題上爭取主動的戰略考慮。
3.印度關于南海問題的“誘發性”的因素。
印度攪局南海和誘導“南海問題”的戰略目的主要是推動南海問題國際化、復雜化,極大地消耗中國的力量,為其在中印邊境談判以及“克什米爾問題”等方面爭取主動權。印度逐利方面主要是近年來,印度石油、天然氣等能源消耗的不斷增加,從南海獲得石油和天然氣的利益驅動就成印度誘導“原發性”的“南海問題”產生裂變的主要原因。
三、結語。
“南海問題”從其“原發性”的角度看本身是一個相對簡單的問題,其成因也相對簡單,主要是南海周邊國家受物質利益的驅動,進而對中國領土提出主權要求以及中國為維護領土完整而與相關國家之間進行博弈,從而導致的“南海問題”。從其“誘發性”的角度出發,南海問題就變得相對復雜,而其成因也是相互交織。有美國、日本、印度等國的戰略目的驅動,也有這些國家為謀求物質利益的利益驅動??辞宄澳虾栴}”的成因,針對“南海問題”產生的不同原因,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才有可能有效地解決“南海問題”?!澳虾栴}”是中國崛起和中國發展的絆腳石,是美國等體系大國圍堵中國的一個重要的戰略問題。同時,有效合理地破解“南海問題”對于培養中國的領導能力、文化創新、制度創新等方面的能力都大有幫助,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陳劍鋒。南海問題的復雜性及我國面臨的挑戰[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2,(3).
[2]越南、菲律賓等國搶采南海油氣資源[j].國土資源,2012,(7).
[3]金永明。論南海問題法律爭議與解決步驟[j].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12,(1).
[4]婁亞萍。南海問題中的美國因素[j].云南社會科學,2012,(4).
摘要:中美兩國作為世界上經濟總量拍前兩位的國家,其關系對于世界的政治、經濟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發展,同時還影響世界格局的變化。近年來,中美兩國關系雖然經過了多次的危機,但是總體的趨勢是積極的。建立新型大國關系是促進雙方發展對必由之路,只有建立新型大國關系才能更好地促進雙方的政治、經濟往來與和合作,才能更好地推動世界的和平和發展。
關鍵詞:大國關系;中美;回顧;現狀;途徑。
一、前言。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而美國則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作為處在不同階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制度的兩個大國來講,分析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發展歷史,不僅符合現實利益和長遠利益,對實現兩國間的合作共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新中國剛成立初期,美國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政權帶有敵視態度,采取經濟封鎖、政治孤立與軍事包圍的策略。新中國為了打破孤立與封鎖的局面,采取的是“一邊倒”的策略,在“兩大陣營”長期對抗的大環境下,中美之間的關系是敵對關系。20世紀70年代初期,世界格局與力量出現了很大變化,中美關系之間的“堅冰”并未出現緩和跡象。之后,中美關系進入到了坎坷發展階段,一直到1979年,中美才正式建立外交關系。20世紀80年代末冷戰結束之后,世界格局于大國之間的關系出現了新的變化,共同反對蘇聯霸權為基礎的中美關系需要面對新的考驗,特別是蘇東劇變之后,美國開始對中國掀起了“新冷戰”。在世紀之交,美國政府采取了“接觸加遏制”的策略,中美之間的關系起了很大的波瀾。奧巴馬在擔任美國新一任總統后,中美關系呈現出“高開走低”特點,中美兩國建立了新型關系。但是美國對中國的迅速發展出現了明顯的憂慮,擔心不斷強大的中國,會對其亞太利益與在全球地位帶來威脅。所以,美國既表現出積極發展和中國的關系,同時又積極制造各類麻煩,彼此之間產生糾紛與摩擦。
三、中國新型大國關系現狀分析。
1、政治方面。
最近幾年來,中美兩國之間的政治交往更為頻繁,高層對話形式呈現多元化態勢,雙方對話的范疇越來越多。雙方在共同協商一致的情形下,也建立了一些處理危機與規避沖突的新機制,確保兩國關系能順利發展。中國多次強調,中方在現在與將來都不會對美國構成威脅。但是,美國不斷利用法治、人權、民主、宗教等方面的問題,來對中國指手畫腳,在涉及到新疆、臺灣以及西藏等方面的問題說三道四,在中美關系上的陰影將長期存在。
2、經濟方面。
從經濟方面來說,在經貿金融等領域的合作非常廣,但是也存在一些沖突與紛爭。中美兩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同處在同一個全球性市場內,兩國間的經濟依賴性、經濟利益逐漸上升。經過多年的談判努力,中國兩國在經濟方面的發展已經到了非??捎^的程度。根據相關的統計資料顯示,中美兩國既是貿易伙伴,還是彼此外國投資互往的主要來源地之一,雙方在投資方面涉及到農業、科技、金融、工業等許多個領域。另外,中國也是美國最大債權國,中美之間的經濟關系發展勢頭良好。
3、文化方面。
在文化方面,繼續深化交流,彼此之間相互影響,但是又彼此設防。中美兩國之間的政治經濟關系是非常密切的,能有效帶動雙方在人文領域內的合作交流實現新突破,彼此之間的利益得以相互尊重。中美兩國在人文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成為新型大國關系,拓展到互利共贏的空間是非常重要的領域。人文方面的交流和合作的持續深化與拓展,中美兩國之間的關系得到了互相了解與認可,加深了中美俄合作伙伴間的民意關系基礎,是雙方共同建設的新型大國關系的重要階段。但是,中美兩國之間還存在一定的“文化鴻溝”。從表面上看,在創新性、消費性、流行性等主要特征,但是實際上是隱藏著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消極性元素。再加上美國的反社會主義的文化理念根深蒂固,美國文化的背后隱含很深的意識形態與話語權影子,因此,文化交流也成為美國開展意識形態方面的滲透工具。中國在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同時,還吸收了世界上人類一切文明的優秀成果,但是美國卻一直采取文化滲透的方式來實行“和平演變”的策略,對此,必須保持高度的警惕,對那些想利用文化交流來對我國發出的任何舉動,都必須時刻加以防范,對在文化交流領域可能出現的危害我國尊嚴以及國家安全方面的有關項目,要給予必要的抵制。雙方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分歧可能會繼續存在,有時候還會表現得非常激烈。
4、國際事務方面。
中美兩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責任一致,但是也會出現立場不一樣的情況。中美兩國作為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對整個亞太地區和世界的穩定、和平與發展都肩負重大責任,有義務開展全方位的全球治理,并且和整個國際社會一道來解決人類社會在歷史發展進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相互之間互相合作與協調,尋找利益之間的匯合點,相互之間溝通與協調,逐漸形成了互換格局的局面。但是因為中美兩國在綜合國力、社會制度、全球利益方面有很大的差異,雙方在國際事務中出現摩擦還是在所難免的。
1、加強對新型大國關系的認識。
新時期加強對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認識,深刻認識到共創兩國伙伴關系,才能打造兩國美好的明天,為此,就應該相互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與重大關切。中國在涉及到主權等核心利益方面,要做好長期斗爭的準備,展開強有力的外交優勢,真正獲得平等和尊重。所以,只有加強對中美兩國關系的重新認識,才能推動中美關系在新世紀穩定向前發展。
2、正確對待存在的分歧。
中美兩國在歷史傳統、全球戰略以及利益等多個方面存在差異,導致其在地區與國際問題方面勢必存在一些差異,會出現立場相左的一些情況,甚至會出現嚴重的對立。對此,必須正確看待彼此存在的一些分歧,要對進行理性的解讀,對于威脅到我國的核心利益與重大關切方面的問題要做到因勢利導,予以積極回應,讓美國能對存在分歧的問題釋放一些積極信號,讓中美關系從分歧走向合作。
3、加強雙方的合作。
加強雙方的合作,可以通過領導人之間的互訪、展開經濟交流、軍事合作等有效路徑,強化高層之間的密切接觸,加強彼此間的信任。要讓美國政治的主導者們看到中國進行對外戰略合作的本質是堅持走和平發展之路的決心,更好深化雙方在多個領域的合作水平。
4、深化雙方的戰略互信。
充分利用美國政府、大學與智庫,特別是在美國的新政府上臺前,與可能進入政府的智囊團展開密切溝通交流,加強彼此間的互信,提前做好預防性外交。積極和美國的“院外集團”展開全方位的交流,通過非官方的渠道,加大對政客資助商、基金會負責人等的工作溝通,廣交人脈。積極擴寬兩國媒體間的合作與交流,有效傳播中國好聲音,確立中國的美好形象,提升文化交流的實際效果。進一步深化雙方在投資、金融以及經貿等多個方面的合作水平,打牢兩國經濟合作基礎。
小結。
總之,中美兩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對世界的經濟、政治等多方面會產生深遠的影響。為此,推進中美新型大國關系,需要加強對新型大國關系的認識,正確對待存在的分歧,加強雙方的合作,深化雙方的戰略互信等措施,提升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建設水平,為推動兩國關系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做出更大貢獻。(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黃平。面向未來的中美關系[j]。當代世界。2011(02)。
[2]〖jp4〗劉卿。登高望遠開啟中美合作伙伴關系新篇章[j]。求是。2011(06)。
[3]李才義。中美關系要好起來才行專訪清華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中美關系資深研究員陶文釗教授[j]。領導文萃。2011(09)。
前言: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這是從根本上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創新性舉措,也是對“三農”工作做出的一個新的戰略部署。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響應黨中央關于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的號召,推動農村統計調查工作更好地為鄉村振興戰略服務,按照上級統計部門統一安排部署,筆者通過對樟樹市張家山街道徐家堎村和中洲鄉西塘村兩個行政村和20份個人調查問卷的調查,嘗試淺析基層在實行“鄉村振興戰略”中存在的問題及思考。
徐家堎村委位于樟樹市張家山街道,距離市區有13公里,下轄4個自然村,戶籍戶數502戶,常住戶數485戶,常住人口2295人,耕地面積2827畝,主要以種植水稻和蔬菜為主。由于地處市郊,當地的農戶大都在家務農,閑暇之時去城里做零工,生活倒也安逸。最近幾年新農村建設,村容村貌大有改進,生活垃圾集中處理率達到100%,鄉風民俗純樸,尊師重教,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100%。全村上下大力推行村民自主自治,發展村級經濟,2019年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034元。近年來,在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全村脫貧成果顯著:2015年底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3戶75人,2019年年底只有1戶貧困戶,貧困人口1人。
西塘村委位于樟樹市中洲鄉,距離市區有55公里,下轄12個自然村,戶籍戶數478戶,戶籍人口2016人。全村耕地面積4420畝,山林地面積5800畝,2016年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4850元,是十三五規劃的省級貧困村。經過全村干部群眾齊心協力開展脫貧攻堅戰,2019年實現了整村脫貧的可喜成績。
通過召開座談會和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我們收集了20份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人提交的問卷。大家一致認為: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后,感觸最深的就是生活富裕了,交通便利了,村里的泥巴路變成了水泥路而且變寬了,醫療保障更全了,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的攀比之風也漸長,特別是結婚彩禮這塊。徐家堎村的彩禮已高達20多萬,除了彩禮有的女方還要求男方在市里買房,有的還要買個10多萬的車,結婚費用高達七八十萬。再有一個請客送禮也是農戶生活中較大的開支。大家普遍反映影響鄉村振興的因素有資金、人才和技術,希望能有機會參加農業生產管理技術等方面的培訓。
首先,農村勞動力流失,空心化趨勢嚴重。目前農村中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向城市,形成農村人口在年齡結構上的極不合理分布。這種人口的單向不可逆流動,不僅使得一些生態條件脆弱、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出現了大面積的鄉村凋敝景況;更使得山區村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缺少了必要勞動力的支撐。像中洲鄉的西塘村,全村戶籍人口478戶2016人,其中整戶外出1250人,青壯年勞動力大部分外出務工謀生,加之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生態環境脆弱,工農業發展基礎薄弱,使得人口流失無法逆轉,造成該村目前勞動力嚴重匱乏,呈現嚴重的老齡化和空心化。
其次,脆弱的生態條件制約了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中洲西塘村由于山區村嚴酷的自然生態條件影響了人們的生存環境,更加劇了該村的人口流失,使得這里大片土地嚴重撂荒,土壤更加貧瘠,形成了惡性循環。
最后,農民思想觀念滯后、文化素質較低,鄉村振興的實施缺乏有效的人才支撐??陀^講,大部分農民的思想還停留在傳統農業的生產和經營上,這遠不能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形式變化的需要,也制約了當地農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部分農戶甚至缺乏改善生活質量的內生動力,具有普遍“圖安穩”的思想觀念。
一是要實現鄉村產業振興。以產業興旺帶動鄉村發展,以“一村一品”帶動鄉村形成產業發展的循環系統。像徐家堎村距市區較近,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村民發展蔬菜種植和稻田養蝦產業,現已建好1000畝蔬菜大棚基地和600畝的稻蝦養殖基地。西塘村已建成130平米的平菇種植大棚12個,千畝枳殼基地也在緊鑼密鼓的籌劃中。深入進行農產品開發,引進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將特色食品產業化,打造綠色農產品產業基地。
二是實現鄉村人的振興。推動鄉村人的振興,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既要鼓勵下鄉發展、回鄉創業,也要帶動職業轉換,大力發展新型職業農民,加強職業培訓。要讓青年在鄉村找到實現人生出彩的機會和舞臺,重點是實現鄉村要素與城市要素的結合,將城市需求與鄉村的供給、鄉村的需求與城市的供給,通過青年人返鄉創業、城市居民下鄉創業、農村居民留鄉創業結合起來,實現全要素綜合配給。
三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推動鄉村文化振興:一要在產業振興與人的振興帶動下,賦予傳統鄉村文化新的內涵,發展新鄉村文化;二開展農村度假休閑游,通過對環境、設施等的改善吸引游客,發展自然休閑娛樂、農家樂等;三要挖掘鄉土文化人才,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保護鄉土風情、傳統村落等,讓鄉土文明在新時代城鄉融合發展中綻放新的活力。
四實現鄉村生態振興。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實現鄉村生態振興,既要實現鄉村生活生態環境美,又要實現鄉村居住生態環境凈,如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和垃圾分類及無害化處理。
參考文獻:
[1]莊龍玉,龔春明.新時代鄉村治理的理念與路徑[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6).
[摘要]鄉村振興是黨中央重大戰略部署,是解決農村問題的關鍵措施。然而,由于農村區域廣闊,農村發展極不平衡,大部分農村公共設施和基礎條件落后,農村經濟發展動力嚴重不足,部分農村空心化現象突出,因此,鄉村振興面臨新的課題。本文對鄉村振興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相關的治理措施,希望對于拓寬鄉村振興思路有所幫助。
中圖分類號:f327文獻標志碼:a。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重大戰略部署,要走出現階段鄉村振興面臨的困境,必須加快鄉村經濟的發展,根據鄉村實際做好發展統籌規劃?,F階段,我國大部分鄉村經濟實力不足,鄉村基礎條件較差,鄉村公共服務水平不高,缺少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的硬件資源,鄉村建設資金不足,鄉村經濟發展緩慢,尤其是鄉村人員外流較多。部分鄉村出現“空心戶”“空心村”現象,因此,必須增強鄉村吸引力,重視鄉村人員外流問題。在這種背景下,研究鄉村振興具有重大意義。
第一,鄉村建設嚴重滯后,城鄉差距愈加明顯?,F階段,隨著城鎮化速度加快,城市擴張明顯,一些大中型城市建設表現突出,與廣大農村形成鮮明對比,建設資源和公共資源向城市聚集,鄉村建設嚴重滯后,城鄉差距愈加明顯,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不足,大部分農村基礎設施與城市相差明顯?,F階段,雖然國家加大了對鄉村建設資金的投入力度,但由于鄉村范圍廣闊、受眾面廣,能夠改善的環境條件相對有限[1]。二是農村人居環境條件相對較差。農村與城市差異逐漸擴大,原因在于鄉村農業生產的特殊性,由于廣大農村條件千差萬別,大部分農村仍然依靠手工為主以戶為單元的家庭勞作方式,使改善農村的生產條件存在較大難度。鄉村人居環境因鄉村規劃滯后呈現無序狀態,鄉村環境狀況堪憂。三是農村公共服務能力較差。由于公共資源向城市傾斜,農村公共服務能力較差,如小學、中學撤并使部分農村孩子就近上學難;鄉村醫院醫療條件較差、待遇差,難以留住醫護人員,醫療資源向城市集中,農村居民就近就醫難。
第二,鄉村發展動力不足,大部分鄉村經濟缺少主體產業支撐。鄉村經濟是社會管理較為特殊的對象,它是以鄉村管理為主體的治理單元,由此導致鄉村經濟發展受到很大障礙,特別是許多鄉村沒有發展規劃,排除在統一的城鎮建設規劃之外,鄉村建設處于自發狀態。加上政策對于農村土地利用的限制,農村土地屬于集體性質,除了土地流轉之外,不能進行其他開發活動,影響農村利用土地發展經濟的步伐,導致大部分鄉村以農業經濟為主,缺少主體產業支撐,鄉村發展缺少必須的資金來源,鄉村發展后勁不足。以村為單元的大多數村級集體經濟空心化。承包制和農村稅費政策改革后,村集體缺少了以收取提留為主的收入來源,集體經濟呈現空心化。大部分鄉鎮經濟實力較差,投入建設改善基礎設施的能力不足,難以吸引到優勢項目和優勢企業入駐,經濟發展缺少動力[2]。
第三,鄉村吸引力功能弱化,鄉村人員外流現象嚴重。由于社會優勢資源向城市集中,農村吸引力明顯下降,鄉村人員外流現象十分明顯。部分家庭中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鄉村值守的人員只有老人和孩子,出現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部分家庭舉家外遷,只留下空房子,成了“空心戶”,由此出現了部分“空心村”。在農村中從事農業勞動的青壯年勞動力缺乏,大部分鄉村中老年人成為農業勞動的主體,從事簡單的農事勞作,甚至部分出現了農田荒蕪現象。
主要原因包括如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村家庭的田畝少,農業投入成本高,農業收益低,農村居民從事農業勞動不能滿足生活的需要,由此導致鄉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多;二是新一代農村居民的鄉村觀念淡薄,缺少傳統鄉村文化價值觀念吸引,在城市環境熏陶下對鄉村依賴性減弱,選擇離開鄉村,而鄉村吸引力差,沒有可以補充的人力資源回流;三是現階段城鎮化與鄉村建設脫節導致鄉村人員外流增加,使鄉村發展缺少勞動力,而且有加劇趨勢。
我國鄉村范圍廣,地理形態差異較大,發展環境參差不齊,因此推行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結合各地發展實際,按因地制宜的原則,進行統籌規劃,選擇好鄉村振興路徑。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鄉村基礎建設投入,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F階段,要消除城鄉差別,必須增加對鄉村的投入,在政策和資金上向農村傾斜,針對各個區域內鄉村的實際情況,進行分類推進,有序進行鄉村治理。一是做好區域內鄉村建設規劃,促進鄉村建設有序開展。我國鄉村范圍廣,地理形態差異較大,因為發展狀況和區位差別形成的經濟條件懸殊,因此,推行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結合實際情況有序開展。要充分重視大部分鄉村發展缺少規劃的問題,以縣域為單位編制鄉村發展規劃,納入全域發展范圍,統籌運行;要將城鎮化與鄉村建設結合起來,促進鄉村環境的整體改善。二是加大鄉村農業水利建設資金投入力度,改善農業生產狀況和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業的穩定發展。三是加大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重點進行鄉村道路規劃建設、鄉村人居環境建設,通過城鎮化改變鄉村分散難管的狀況,從而提高鄉村治理能力。四是做好鄉村公共配套服務措施。在教育資源、醫療資源方面增加對鄉村的投入,做好鄉村公共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優化鄉村資源條件,提升鄉村宜居指數[3]。
第二,加快培育鄉村支柱經濟,促進農村支柱產業發展。鄉村經濟增長緩慢、發展后勁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支柱經濟,因此,要加快培育鄉村支柱經濟,改變鄉村經濟狀況,促進鄉村支柱產業發展。一是加快推進現代鄉村農業建設,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各地要根據區位特點,尋找并培育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產品,集中開發農戶單個的土地,實行農業產業園管理,推廣“一村一品”或“一鄉一品”集中耕作模式,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壯大鄉村經濟實力,增加農村居民收入。二是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田園經濟。要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必須考慮農業經濟效益,對傳統的種糧種菜模式進行改革。比如,針對城市居民對鄉村旅游的向往需求,有條件的鄉村可以從發展休閑農業入手,做好相關配套服務,在滿足城市居民的旅游娛樂需求的同時,提升休閑農業的附加值。又比如,可以讓部分少地居民體驗田園生活,組織他們從事鄉村田園管理,從而增加農村居民收入。三是發展鄉村工商業。振興鄉村經濟,必須加大鄉村招商力度,做實鄉村發展基礎,壯大鄉村經濟實力,使鄉村發展有資金保障。
第三,重視鄉村人員外流現象,增強鄉村吸引能力。人是發展的決定因素,鄉村振興必須依靠鄉村人員發展,因此,鄉村人員外流問題,應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重視?,F階段,在城市化加速發展和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必須針對鄉村實際,增強鄉村吸引力,使鄉村人員流動保持在合理范圍,優化村級結構,進行鄉村、村組間的合理布局,有效節約與利用農村土地資源,防止空心村的出現。一是要加強鄉村人文建設,培育本土鄉村文化,讓鄉土文化價值觀能夠吸引新一代的農村居民,使他們增加對鄉村的留戀,從而愿意投身到鄉村建設。二是加強鄉村組織建設,發揮鄉村各級組織的凝聚作用。要選用有號召力愿意投入鄉村建設的人士充實到鄉村各個崗位,發揮他們的影響作用,從而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吸引更多的人回歸鄉村、熱愛鄉村,投入鄉村發展。三是加強鄉村社會管理,促進鄉村和諧發展。要在鄉村培育文明新風,改善鄉村公共衛生環境臟亂差的現象,豐富鄉村業余文化生活,提升鄉村生活幸福指數。
由于我國鄉村范圍廣,發展條件千差萬別,鄉村振興任重道遠。要改變鄉村落后面貌,防止人員外流,必須加快鄉村經濟發展。具體來說,應加強鄉村基本設施建設,提升鄉村公共服務水平,因地制宜做好鄉村規劃,培育鄉村支柱產業,做好鄉村社會治理,提升鄉村幸福指數,從而吸引鄉村人員回歸,促進鄉村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管程程.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體系建設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9(1):6-7.
摘要: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是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原動力,是提高農民職業技能、就業技能和職業素質,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但當前廣東省粵中西地區農村職業教育還存在教育水平偏低、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保障機制不健全等突出問題。因此,需要提高農民認知水平和專業水平、加強產教融合、發揮專業服務產業功能,并在政策保障、招生制度、就業制度等方面實現創新,增強農村職業教育吸引力,促進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服務鄉村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職業教育。
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強調,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要積極培養本土人才。2018年,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強調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提出中等職業教育要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為廣大農村培養以新型職業農民為主體的農村實用人才。職業教育作為連接教育與“三農”的樞紐和培養新型農業技術技能人才的主陣地,在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質量強國戰略的大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必須同步優先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廣東省粵中西地區的農村人口比例大,農村整體文化素質偏低。以肇慶為例,肇慶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一員,占有獨特優勢的地理位置,但同時也是大灣區城市群中農村化程度高城鎮化程度最低,經濟相對落后的一個城市。如何更好更快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加快城鎮化建設,鄉村振興發展是首選,而鄉村振興首要任務是發展農村教育事業。職業教育是提高村民職業技能、就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的重要途徑,因此,解決粵中西地區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1.1教育水平偏低。
城市經濟及生活水平高,就業空間大,農村經濟收入來源嚴重受限,因而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向城市。當前,來自農村的從業人員學歷低、專業技能欠缺等問題非常突出。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廣東省“各種人口受教育程度”結果顯示,高中或中專及以下學歷的人員占全省常駐人口的91.79%,初中及以下學歷人員占74.71%。另外,我國第三次農業普查中“廣東省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受教育程度構成”的數據顯示,高中或中專及以下學歷的農村生產經營人員高達98.9%,初中及以下學歷的占88.6%??梢?,在廣東省常駐人口中,文化教育程度整體還是偏低,這不僅不利于產業轉型和科技創新,也阻礙了鄉村產業振興。以肇慶為例,農村孩子受教育情況呈金字塔形,整體學歷水平偏低。農村孩子接受完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畢業時,根據學業成績及家庭經濟條件等因素在高中、中等職業教育及輟學打工中做出選擇,這三者分別約為25%、45%、30%,其中選擇中等職業教育的占比最高,家庭經濟條件成為做出選擇的關鍵性因素。選擇讀高中的那部分孩子最后由于學業成績及個人志向等原因,在大學本科、高等職業教育和輟學打工中做出選擇,這三者分別約為20%、45%、35%,其中選擇高等職業教育的占比也是最高,這時學業成績成為做出選擇的關鍵性因素。農村教育水平偏低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傳統觀念的影響。在多數人的傳統意識里,職校是普教落選、落榜的學生選讀的,在所有全日制的教育機構來看,職校是相對低層次的,由此導致很多農民都看不起職業學校,認為在職業學校學不到什么東西,普教才能培養出精英人才,既然孩子考不上普教,那還不如早點外出打工賺錢。二是現有的大多數職校畢業生在求職市場上無法發揮自身的優勢,待遇低、就業范圍窄,大多數學生到了職校后學習松散甚至棄學。由于政府經費投入有限,職校師資力量薄弱,專業課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比較欠缺,真正合格的“雙師型”教師甚少,普遍出現一個老師同時講授多門課程的情況。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處于弱勢地位,教學質量提升緩慢,由此導致職業學校和職業教育發展動力不足。
1.2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目前,中等、高等職業學校以會計、電子商務、計算機、物流等熱門專業為主,農村農業發展相關的專業如農林畜牧等比較少?!?018廣東省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2018)》顯示,2018年全省中等職業學校專業布點數3850個,涵蓋教育部專業目錄的19個專業大類,排在前3名的是財經商貿類(852個)、信息技術類(786個)、加工制造類(460個),而農林牧漁類專業布點數僅100個?!稄V東省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2019)》中2018年廣東省高職院校在校生結構顯示,農林牧漁大類專業在校生僅占0.64%,水利大類0.17%,在19個專業大類中排名分別為第18、19,學生報讀涉農專業的意愿不是很強,農業人才供給能力可想而知。目前,肇慶包括中職高職在內的20所職業院校中,只有一所農業職業學校,其他職業教育供給難以滿足農民的實際需求,學校也沒有設置農業相關專業??梢?,專業服務產業的功能尚未實現,使得農民游離在職業教育的邊緣地帶,人才供需矛盾突出。此外,從現有的專業建設情況來看,農業職校還存在比較突出的問題:其一是專業設置未能適應農村經濟發展新要求。要么專業陳舊,要么忽略自身優勢只顧追求新興、熱門專業,沒有形成專業特色[1]。其二是實踐技能培養不突出。主要表現為理論教學比重過大,過于關注升學而輕視專業技能的培養。實踐教學實施落后,實踐教學環境簡陋,而現代農業技術已實現智能化、自動化,教學內容與實際脫節,學生學習陳舊過時的知識和技能,畢業后將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不能滿足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需要。
1.3保障機制不健全。
近年來職業教育越來越受重視,但相較于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職業教育保障機制還不是很健全。資金和政策主要向補基礎教育短板和建設一流高等教育方面傾斜。從目前體制來看,農村職業教育辦學經費主要源于地方政府[2],經費來源單一,地方財政收入受制于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一般的地區往往會導致職業教育經費得不到有效保障。此外,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功能難以在短期內立竿見影,導致個別地方政府忽視職業教育的重要作用,尤其在經濟下滑、財政緊張的時候,就會首先考慮削減農村職業教育專項經費投入。經費是根本保障,如果經費投入不足,將會產生一系列問題,比如課程開發力度不夠、教學設施陳舊落后、實訓環境簡陋、師資力量薄弱、教學信息化水平低等,最終導致學校缺乏競爭力,畢業生難以適應用人單位的需求,農村職業教育服務農村經濟發展、服務鄉村振興的功能無法發揮,而越貧困的地區,職業教育經費投入力度越弱,以上問題就會越突出,也會因此陷入惡性循環。
職業教育是能著實提高村民職業技能、就業技能和職業素質,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法寶。要實現粵中西地區鄉村振興戰略,解決農村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迫在眉睫。
2.1提高全農民認知水平和專業水平。
大部分農民由于自身認知水平及傳統觀念的束縛,認為農民是不需要文化、不需要掌握技術的,從事的是社會最底層的工作,只要身體力行、勤勞肯干就可以。但事實上隨著技術的創新發展,現代農業有了巨大的進步和改變,農產品越來越多元化,種植養殖技術越來越先進科學,在科學技術的輔助下農產品產值也可以越來越高。因此,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加大現代農業發展、農業科技等方面的宣傳,讓廣大農民開闊視野,明白現代農業是需要專業知識、技術和科學管理理念的,同時也讓他們認知到自身的不足,提高全農民終身學習的意識。需要圍繞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建立以職業院校為中心,以繼續教育學院或培訓機構為輔助的職業教育網絡,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制,為廣大農民提供優良的學習環境。而職業院校應當承擔起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任務,建立全日制與非全日制、線下培訓講座與線上遠程學習相結合的多元化培育方式,以滿足農民的教育需求。還可以把課堂移到田間[3],讓專家們以“田間授課”的形式直接為農民提供技術指導,現場解決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此外,還要向農民展示職業教育的成果及重要性,提高農民對職業教育的認識及重視,使其明白職業教育是培養技術技能的非常實用的教育,孩子接受的職業教育也是一種高級的教育。
2.2辦融合型職業教育。
辦“融合型”職業教育,就是加強專業與產業融合,學校教育與鄉村文化融合,將產教融合落實到鄉村。首先,針對職業學校專業與產業對接性不強問題,職業學院需要加強專業建設,做好充分調研及評估工作,了解行業發展前沿、鄉村振興發展方向及人才缺口情況,打造重點專業、特色專業。實時對接農業崗位要求及需求情況,構建當地農業生產與職業院校教育資源共享平臺、各種形式的校企合作,加強專業與產業融合。農民、在校學生、教師均可以通過平臺實時共享資源,農民可以通過平臺提出實際遇到的問題并通過與教師溝通尋求解決對策,在校學生與教師通過平臺實時關注各農業項目動態,對于農民實際遇到的問題提出專業性的解決方案,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將專業知識和技能運用于實踐。職業學校與當地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業生產大戶等建立校企合作關系[4],成立校外實踐基地,打造“政府、學校、農業經營主體、鄉村”四方聯動的合作育人平臺,四方共同參與專業課程的開發、設置與評估論證中,推動職業教育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協同發展,深化專業與產業融合。其次,創新教育理念,促進職業教育與農村文化融合。農村社區是展示職業教育與農村文化的重要窗口,因此,充分發揮農村社區作用,將各種專業知識與技能以講座、報告、宣傳欄展示等形式直接傳遞給農民,打破職業學校與農村農民的空間限制,同時借助農村社區平臺,展示農村文化,職業學??梢园凑锗l村振興的要求,將鄉村精神文明、生態文明、鄉風文明教育及相關典型事例融入到常規教學中[5],讓受教育者了解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村的經濟與生活新面貌,全面提升農民及其他職業教育對象的綜合素質,開展農村社區教育。最后,整合教育資源,探索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借鑒發達國家集團辦學的成功經驗,在條件成熟的地區探索實行混合所有制、股份制等辦學模式,吸引社會力量以資金、技能或管理等各種投資形式參與農村職業教育當中,搭建產教融合平臺,實現產業與專業、農業發展與職業教育的無縫對接。
2.3辦服務型職業教育。
隨著新農村建設及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實施,粵中西地區農業產業結構面臨新的升級改造,需要新型的農業技術技能型人才,以適應農村產業結構升級改造的需要。因此,職業教育需要辦“服務型”的職業教育,以專業服務產業,以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以學校服務社會,將教育服務落實到鄉村。一是農村發展過程中涉及的非農專業在教學內容上進行調整優化,比如財務管理、會計專業增加農村農業投融資管理、農業經濟業務會計核算及稅務處理等方面的內容;市場營銷專業增加農產品營銷及農業服務營銷的內容;機電專業增加農業機械內容;電商專業增加農村電商內容;旅游專業增加鄉村旅游內容等等,通過這樣使人才培養更具有針對性。二是對現有傳統的涉農專業及課程內容進行調整優化,打造品牌專業和特色專業[6]?,F代農業不再是傳統的農業,具有機械化作業、批量式生產、個性化加工等特點,從而使農產品附加值大大增加。因此,職業學校需要及時對專業知識和技能項目進行更新優化,并將地方特色文化及傳統手工藝融入專業建設中,將當地特色農產品種植、養殖技術融入實踐教學中,打造特色實踐項目。比如肇慶的特產貢柑、砂糖橘、肇實等的種植技術、裹蒸粽制作工藝、玉器加工工藝等;茂名特產水果荔枝、龍眼、樹菠蘿、橘紅等的種植技術、海產品水產養殖技術以及橘紅制作工藝等;陽江的陽春砂仁種植技術、海產品水產養殖技術以及陽江豆豉制作工藝等,將這些技術工藝帶進實踐課堂,或將實踐課堂搬到田間和果園,讓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掌握所學知識和技能,創新農產品種植技術、養殖技術及加工工藝技術,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切實發揮專業服務產業的功能,為鄉村振興培養鄉村工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專業人才,發揮學校服務社會的功能作用。三是作為職業學校的直接管理者,當地政府應立足農村實際,鼓勵并指導職業院校開展與農村發展重點相關的如農業技術研發、農村經濟發展、農村文化建設等課題項目研究,有針對性地推廣現代農業技術、先進生產經營理念和科學實驗研究成果等。鼓勵職業院校主動承擔農村建設發展規劃、政策法規解讀和科普知識宣傳等任務,全方位服務“三農”發展。
2.4辦創新型職業教育。
雖然從2009年起我國對中等職業學校涉農專業及農村戶籍的學生實行免學費制度,報讀涉農專業的還給予助學金獎勵,但還是未能從根本上扭轉涉農專業招生規模不增甚至萎縮的局面。因此,要辦“創新型”職業教育,包括政策保障、招生及就業制度上的創新,增強農村職業教育吸引力,促使職業學院成為農村經濟人才的搖籃,在鄉村振興戰略道路上導航引領。首先是政策保障創新?;浿形鞯貐^大部分屬于欠發達農村地區,當地財政收入不高,以地方財政作為當地農村職業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勢必受限。因此需要完善財政收入轉移支付制度,加強對欠發達的鄉鎮和農村地區轉移撥款力度,平衡優化資源,縮小教育質量水平差距,而且要加強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專項資金的監管,保證??顚S眉敖涃M的合理支配使用,解決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專項資金障礙問題。同時還要創新經費來源渠道和方式,探索校企、校鄉、??h、校校聯合辦學模式,拓寬資金來源渠道,構建可持續穩定的經費投入機制。師資是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關鍵。創新農村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機制,是提高農村職業人才質量的重要保障。一是從政府層面制定出臺跟職稱晉升、薪酬待遇、評優等有關的政策,吸引在職的優秀青年教師到農村掛職鍛煉,為“三農”發展提供服務指導。將教師職稱晉升、提高薪酬待遇、評優等與教師本人鄉村服務經歷掛鉤,建立城區與鄉鎮、農村職業學校之間教師交流學習制度,提高農村職業教育師資質量。二是從學校層面制定出臺政策,鼓勵涉農專業教師進修學習,有針對性地培養專業教師學習現代化農業知識和技術,構建具有農業特色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三是與農業類大學的合作,通過在工資福利待遇、生活保障、職業發展等方面制定傾斜支持政策,鼓勵涉農專業畢業生從事農村職業教育事業。其次是招生策略創新。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源的數量和質量問題,不能僅靠學費減免及發放助學獎勵金,要進行招生及就業制度創新。一是拓寬招生渠道,擴大招生范圍。如職業學校到初中、高中學校重點講解職業學校涉農專業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及就業前景等,提高學生對農村職業教育的認知,為中考落榜、高考落榜的同學提高升學機會,增加報讀率;面向農業戶口的非學齡人員推出涉農專業擴招,讓非學齡人員重新走入校園進行全日制學習,學習現代化農業理論知識和技術技能。二是將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有機結合,對在職農民開展短期的專業技術技能和農村建設者主體意識方面的培訓,拓寬農民視野,提高職業技能水平,培養有見識、有技能,熱愛農業、關心“三農”發展的新型農業職業農民。三是職業學校與涉農企業建立校企合作關系。通過訂單班、校企共同開發課程與教材、校企雙元導師制等實行定向培養或校企共培共育,實現校企資源共享。最后是就業制度創新。在就業方面,職業學校要創新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將就業作為衡量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標準,提高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一方面與合作企業建立良好的用人合作關系,定期向合作企業及其他涉農企業輸送專業人才,另一方面鼓勵畢業生回鄉創業,將所學專業知識和技能帶回農村帶回家鄉,建設現代化農業。
鄉村振興首要任務是發展農村教育事業。農村職業教育是農村教育事業發展的短板,而職業教育對職業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通過實施全農民教育,提高全農民教育意識;辦“融合型”職業教育,將產教融合落實到鄉村;辦“服務型”職業教育,將教育服務落實到鄉村;辦“創新型”職業教育,使職業教育在鄉村振興戰略道路上導航引領,提高新型農業職業人才培養數量和質量,服務鄉村振興,滿足鄉村振興發展中的人才需求,解決鄉村振興發展中的瓶頸問題。
參考文獻:
[1]王平平.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職業教育的機遇、挑戰與應對[j].職教論壇,2020(3):73.
[3]韓麗娜.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改革分析[j].農業經濟,2020(3):86.
[5]高峰.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現狀及應對策略[j].職教論壇,2019(4):138.
[6]印羅觀,劉會平.鄉村振興背景下廣東省農村職業教育現狀調查及發展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1(3):92.
[摘要]鄉村振興是黨中央重大戰略部署,是解決農村問題的關鍵措施。然而,由于農村區域廣闊,農村發展極不平衡,大部分農村公共設施和基礎條件落后,農村經濟發展動力嚴重不足,部分農村空心化現象突出,因此,鄉村振興面臨新的課題。本文對鄉村振興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相關的治理措施,希望對于拓寬鄉村振興思路有所幫助。
中圖分類號:f327文獻標志碼:a。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重大戰略部署,要走出現階段鄉村振興面臨的困境,必須加快鄉村經濟的發展,根據鄉村實際做好發展統籌規劃?,F階段,我國大部分鄉村經濟實力不足,鄉村基礎條件較差,鄉村公共服務水平不高,缺少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的硬件資源,鄉村建設資金不足,鄉村經濟發展緩慢,尤其是鄉村人員外流較多。部分鄉村出現“空心戶”“空心村”現象,因此,必須增強鄉村吸引力,重視鄉村人員外流問題。在這種背景下,研究鄉村振興具有重大意義。
第一,鄉村建設嚴重滯后,城鄉差距愈加明顯?,F階段,隨著城鎮化速度加快,城市擴張明顯,一些大中型城市建設表現突出,與廣大農村形成鮮明對比,建設資源和公共資源向城市聚集,鄉村建設嚴重滯后,城鄉差距愈加明顯,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不足,大部分農村基礎設施與城市相差明顯?,F階段,雖然國家加大了對鄉村建設資金的投入力度,但由于鄉村范圍廣闊、受眾面廣,能夠改善的環境條件相對有限[1]。二是農村人居環境條件相對較差。農村與城市差異逐漸擴大,原因在于鄉村農業生產的特殊性,由于廣大農村條件千差萬別,大部分農村仍然依靠手工為主以戶為單元的家庭勞作方式,使改善農村的生產條件存在較大難度。鄉村人居環境因鄉村規劃滯后呈現無序狀態,鄉村環境狀況堪憂。三是農村公共服務能力較差。由于公共資源向城市傾斜,農村公共服務能力較差,如小學、中學撤并使部分農村孩子就近上學難;鄉村醫院醫療條件較差、待遇差,難以留住醫護人員,醫療資源向城市集中,農村居民就近就醫難。
第二,鄉村發展動力不足,大部分鄉村經濟缺少主體產業支撐。鄉村經濟是社會管理較為特殊的對象,它是以鄉村管理為主體的治理單元,由此導致鄉村經濟發展受到很大障礙,特別是許多鄉村沒有發展規劃,排除在統一的城鎮建設規劃之外,鄉村建設處于自發狀態。加上政策對于農村土地利用的限制,農村土地屬于集體性質,除了土地流轉之外,不能進行其他開發活動,影響農村利用土地發展經濟的步伐,導致大部分鄉村以農業經濟為主,缺少主體產業支撐,鄉村發展缺少必須的資金來源,鄉村發展后勁不足。以村為單元的大多數村級集體經濟空心化。承包制和農村稅費政策改革后,村集體缺少了以收取提留為主的收入來源,集體經濟呈現空心化。大部分鄉鎮經濟實力較差,投入建設改善基礎設施的能力不足,難以吸引到優勢項目和優勢企業入駐,經濟發展缺少動力[2]。
第三,鄉村吸引力功能弱化,鄉村人員外流現象嚴重。由于社會優勢資源向城市集中,農村吸引力明顯下降,鄉村人員外流現象十分明顯。部分家庭中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鄉村值守的人員只有老人和孩子,出現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部分家庭舉家外遷,只留下空房子,成了“空心戶”,由此出現了部分“空心村”。在農村中從事農業勞動的青壯年勞動力缺乏,大部分鄉村中老年人成為農業勞動的主體,從事簡單的農事勞作,甚至部分出現了農田荒蕪現象。
主要原因包括如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村家庭的田畝少,農業投入成本高,農業收益低,農村居民從事農業勞動不能滿足生活的需要,由此導致鄉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多;二是新一代農村居民的鄉村觀念淡薄,缺少傳統鄉村文化價值觀念吸引,在城市環境熏陶下對鄉村依賴性減弱,選擇離開鄉村,而鄉村吸引力差,沒有可以補充的人力資源回流;三是現階段城鎮化與鄉村建設脫節導致鄉村人員外流增加,使鄉村發展缺少勞動力,而且有加劇趨勢。
我國鄉村范圍廣,地理形態差異較大,發展環境參差不齊,因此推行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結合各地發展實際,按因地制宜的原則,進行統籌規劃,選擇好鄉村振興路徑。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鄉村基礎建設投入,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F階段,要消除城鄉差別,必須增加對鄉村的投入,在政策和資金上向農村傾斜,針對各個區域內鄉村的實際情況,進行分類推進,有序進行鄉村治理。一是做好區域內鄉村建設規劃,促進鄉村建設有序開展。我國鄉村范圍廣,地理形態差異較大,因為發展狀況和區位差別形成的經濟條件懸殊,因此,推行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結合實際情況有序開展。要充分重視大部分鄉村發展缺少規劃的問題,以縣域為單位編制鄉村發展規劃,納入全域發展范圍,統籌運行;要將城鎮化與鄉村建設結合起來,促進鄉村環境的整體改善。二是加大鄉村農業水利建設資金投入力度,改善農業生產狀況和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業的穩定發展。三是加大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重點進行鄉村道路規劃建設、鄉村人居環境建設,通過城鎮化改變鄉村分散難管的狀況,從而提高鄉村治理能力。四是做好鄉村公共配套服務措施。在教育資源、醫療資源方面增加對鄉村的投入,做好鄉村公共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優化鄉村資源條件,提升鄉村宜居指數[3]。
第二,加快培育鄉村支柱經濟,促進農村支柱產業發展。鄉村經濟增長緩慢、發展后勁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支柱經濟,因此,要加快培育鄉村支柱經濟,改變鄉村經濟狀況,促進鄉村支柱產業發展。一是加快推進現代鄉村農業建設,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各地要根據區位特點,尋找并培育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產品,集中開發農戶單個的土地,實行農業產業園管理,推廣“一村一品”或“一鄉一品”集中耕作模式,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壯大鄉村經濟實力,增加農村居民收入。二是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田園經濟。要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必須考慮農業經濟效益,對傳統的種糧種菜模式進行改革。比如,針對城市居民對鄉村旅游的向往需求,有條件的鄉村可以從發展休閑農業入手,做好相關配套服務,在滿足城市居民的旅游娛樂需求的同時,提升休閑農業的附加值。又比如,可以讓部分少地居民體驗田園生活,組織他們從事鄉村田園管理,從而增加農村居民收入。三是發展鄉村工商業。振興鄉村經濟,必須加大鄉村招商力度,做實鄉村發展基礎,壯大鄉村經濟實力,使鄉村發展有資金保障。
第三,重視鄉村人員外流現象,增強鄉村吸引能力。人是發展的決定因素,鄉村振興必須依靠鄉村人員發展,因此,鄉村人員外流問題,應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重視?,F階段,在城市化加速發展和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必須針對鄉村實際,增強鄉村吸引力,使鄉村人員流動保持在合理范圍,優化村級結構,進行鄉村、村組間的合理布局,有效節約與利用農村土地資源,防止空心村的出現。一是要加強鄉村人文建設,培育本土鄉村文化,讓鄉土文化價值觀能夠吸引新一代的農村居民,使他們增加對鄉村的留戀,從而愿意投身到鄉村建設。二是加強鄉村組織建設,發揮鄉村各級組織的凝聚作用。要選用有號召力愿意投入鄉村建設的人士充實到鄉村各個崗位,發揮他們的影響作用,從而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吸引更多的人回歸鄉村、熱愛鄉村,投入鄉村發展。三是加強鄉村社會管理,促進鄉村和諧發展。要在鄉村培育文明新風,改善鄉村公共衛生環境臟亂差的現象,豐富鄉村業余文化生活,提升鄉村生活幸福指數。
由于我國鄉村范圍廣,發展條件千差萬別,鄉村振興任重道遠。要改變鄉村落后面貌,防止人員外流,必須加快鄉村經濟發展。具體來說,應加強鄉村基本設施建設,提升鄉村公共服務水平,因地制宜做好鄉村規劃,培育鄉村支柱產業,做好鄉村社會治理,提升鄉村幸福指數,從而吸引鄉村人員回歸,促進鄉村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管程程.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體系建設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9(1):6-7.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新戰略。__年1月2日,國務院公布了20__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詳細闡述整個戰略的內涵與實施。我有幸作為培訓班的一員,親歷了整個培訓過程,感覺受益匪淺、收獲頗豐。在課堂上,聆聽了學院教授鉉玉秋、胡志宏所作的《浙江生態文明治理的“三治”經驗》、《黨建+生態:紅色引領推動綠色發展》的專題輔導,讓我對湖州市踐行習總書記兩山理念、實施鄉村振興、推進鄉村治理、走綠色發展之路的做法有了整體的了解和宏觀的感受?,F場教學,先后觀摩學習了長興縣水口鄉的全域“景區+農家”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南潯區和孚鎮荻港村以“?;~塘”為特色的傳統村落—特色小鎮文化旅游開發模式、雙林鎮向陽村“魅力水鄉、美麗宜居示范村”建設模式,“中國白茶第一村”—安吉縣溪龍鄉黃杜村脫貧致富的路徑、“兩山理念發源地”—天荒坪鎮余村堅持綠色發展的過程、劉家塘村“慢生活”鄉村旅游的理念、“田園魯家”—遞鋪街道魯家村“無中生有、創新發展”的過程,德清縣阜溪街道五四村發展休閑農業旅游、下渚湖街道二都小鎮“防風非遺文化”的開發和莫干山小鎮發展郡安里(洋家樂)的做法,吳興區仁皇街道橋西村“紅色拆遷、發展集體經濟”的舉措,以及南太湖國家級旅游度假區黨建引領、實施生態保護、發展旅游產業的成果等等。
湖州市是“兩山”理念的誕生地、美麗鄉村建設發源地,是全國首個地市級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當全國首個省級地方標準—《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規范》正式實施后,湖州的美麗鄉村建設正在從“物的新農村”向“人的新農村”轉變。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結出豐碩的成果。此外,還有一點讓感觸很深,就是農村社會管理的精細化、資源開發利用的高效化、比較優勢發揮的最大化、服務群眾的細微化,體現在方方面面。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眼界決定高度,創新決定廣度,思路決定出路,勇氣決定舉措,擔當決定成效。只有“跳出右玉看右玉,走出朔州看朔州,對照安吉看右玉,對比湖州看朔州”,才能準確客觀的發現我們的不足和短板。作為一名基層鄉鎮黨委書記,如何創造性地貫徹好、落實好市委六屆六次、七次全會精神,在加快實現“鄉村振興的特色區和踐行“兩山”理論的示范區”這一目標的過程中,想在先、走在前呢?我覺得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突破:
一是思想上要解放。要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黨紀法律范圍內主動破除制約鄉村發展的條條框框,為創新松綁、為發展撐腰。要結合當前正在開展的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全方位反思以前在農村農業工作方面的不足和問題,總結好的經驗和做法,探討解決鄉村振興瓶頸的舉措,把討論活動變成統一思想、形成共識的過程,用討論的成果推動鄉村振興工作的開展。要在全社會形成人人為鄉村振興想辦法,不為不作為找理由的濃厚氛圍,樹立為干事者擔當,為作為者負責的正確導向。
二是政策上要吃透。結合現場教學所去村莊,感悟最深的就是湖州人把政策用足用活了。這恰恰是我們工作的一大短板,我們的習慣做法是用政策限制,不是用政策發展。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法規的學習培訓和宣傳力度,提高執行者的業務素質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對政策研究的力度,提高解讀政策的能力,創造性地提出貫徹落實政策的細則或舉措,讓政策更接地氣,更服水土,而不是機械教條式的執行政策,更不能把政策變成謀取私利的工具和依據,也只有這樣才能讓政策變成推進鄉村振興的動力。
三是資源上要激活。這里所說資源指政策資源、社會資源和文化資源。首先政策資源。五四村、魯家村、向陽村等已經全部完成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現農民承包地經營權全部流轉,股權化既保證了農民的土地收益,又弱化了農民個體實際地塊的界限,最大限度地降低用地成本,化解了土地糾紛,很好地處理了農村集體和個人的利益關系,極大地釋放和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土地的規?;?、集約經營。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這一政策,我們還未用足用活。其次社會資源。鄉村振興不是一部門的事,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統籌整合使用政府資源、統籌調動社會民間力量,引導企業資本參與。參觀的鄉村,村級都設有統一戰線工作組,統籌調動鄉賢、名人等力量助力鄉村治理,這個做法真的不錯,值得借鑒。第三文化資源。一是湖州的所有村都有文化禮堂,都有講習所,都有文化長廊,都有農風家訓,都有村史館,都有農家書屋,都有老年公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隨處可見深入人心,文化育人、文化興村、耕讀傳家的氛圍很濃。二是村級黨組織尊重人才、培養人才的眼光和遠見著實讓我們佩服,可以說照此下去,下一輪的發展引領者仍然是湖州。三是對文化資源的挖掘也要做到極致。這次學習還有一個感受就是湖州的博物館很多,湖筆博物館、?;~塘博物館、荻港村名人博物館等等。國級傳統古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等都做到了極致。我們的傳統古村落、非遺等資源相當一部分在沉睡,未能發揮文化資源在促進經濟、教化鄉鄰、撫育文明風尚中應有的作用。
四是責任上要擔當。從魯家村的成功案例,到向陽村黨支部、村委會、村務監督委員會集體決定、共擔風險,處處閃耀著為民擔當、干事創業的情懷。創新發展,先行先試,需要擔當,就要大力傳承弘揚右玉精神。一要有為群眾為集體利益擔當初心。二要有迎難而上、艱苦奮斗,不怕挫折、不怕失敗,愚公移山的恒心。三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久久為功,利在長遠,天下為公的公心。這既是對干部個人的要求,也是對各級黨組織的要求。
五是黨建上要加強。黨群服務中心是每個參觀點最突出、最顯眼的標志?!盀榧w操心、讓群眾省心、請組織放心”、“村莊發展快,要靠書記帶;群眾生活美,要靠班子領;火車開的穩,要靠黨員撐”、“黨員農家樂”、“黨員文明戶”、“黨員責任牌、責任區”、“黨員請您歇歇腳、上下樓梯慢慢走”等暖心提示清晰顯眼,處處體現了黨員示范帶頭,服務群眾的理念,體現了黨組織在鄉村振興、鄉村治理中領導核心作用。任何一個美麗鄉村的建設,都離不了黨組織引領、黨員示范帶動,只有強一個支部,才能促一個產業、活一地經濟、富一方百姓。要通過黨建引領,不斷強化“三基建設”,激活基層黨委、農村黨支部內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觀能動性。
摘要: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新時代的重大課題。首先,分析鄉村文化振興的困境,主要包括農村意識形態弱化、鄉村文化主體的空心化、城鄉文化差距擴大阻礙城鄉融合、鄉村文化產品發展滯后嚴重、傳統村落文化“空洞化”。其次,從強化意識形態引領地位、實施鄉土文化重構和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三個方面,闡述了鄉村文化振興的價值構建。最后,提出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思路。
關鍵詞:鄉村文化鄉村振興城鄉文化。
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深刻變化,鄉村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俱增。長期的城鄉二元體制和三農問題的日益凸顯,使鄉村文化重塑顯得非常迫切。農村空心化、農業副業化、農民老齡化等問題使鄉村文化振興面臨嚴峻挑戰,比如文化傳承斷裂、價值取向缺失、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弱化,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亟待加強等。鄉村文化塑造可加強鄉村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融合,構建鄉村主流價值觀,為實現城鄉全面融合和鄉村振興提供強大動力和支撐。
1.農村意識形態弱化。
在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快速推進的過程中,社會各個領域都普遍面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弱化的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中央強化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意識形態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農村非主流意識形態存在不斷蔓延的趨勢,影響和阻礙了廣大農民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和接受。當然長期以來農民群體的話語主導權較弱、發聲渠道受限,也是導致削弱農村地區意識形態的一個重要因素。文化素質偏低、宗教思想入侵、宣傳隊伍不健全等是農村農民主流意識形態弱化的主要表現。
2.鄉村文化主體的空心化。
農民是鄉村文化發展和建設的主體,改革開放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城鎮化、工業化快速推進,人口轉移的推拉力作用導致大量農業農村人口向城市聚集,農村人口流失嚴重,且流向城市的大都是青壯年,大量老人、兒童和婦女則留在農村。人才是鄉村文化振興的主體,這種人口的持續外流構成了文化主體的缺位,對鄉村文化振興構成巨大挑戰。人口流失改變了農村的人口結構,削弱了文化交流,文化活動變得更為單一化。人口流失的一個直接影響就是導致農村文化傳承創新難以實現,傳統鄉村文化的主要承載者是那些留守在農村的老年人,隨著現代化進程快速推進,他們最終會因不能及時更新知識或者跟不上時代步伐而被邊緣化;而作為鄉村文化主要傳承力量的青年人卻離開農村、涌入城市,最終導致鄉村文化主體出現空心化,阻礙了鄉村文化振興的進程。
3.城鄉文化差距擴大阻礙城鄉融合。
黨的十九大提出,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鄉村文化要振興也同樣要走城鄉融合的路。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不斷拉大了城鄉之間的文化差距,致使城市和鄉村在文化制度、價值觀念、意識形態、行為方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伴隨大量農民進城打工,逐步在城市安家,城鄉文化的差距帶來的沖突,嚴重阻礙了城鄉文化的融合。這種城鄉文化的沖突主要表現在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沖突、中心文化與邊緣文化的沖突,以及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的沖突。市場經濟的沖擊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致使一些優秀的鄉土文化與城市文化產生隔離,得不到城市文化的接受認同,鄉土文化出現了收縮;另外農村的農耕文化與城市的工業文化所形成的巨大反差,在某種程度上也阻礙了城鄉文化的融合發展。
4.鄉村文化產品發展滯后嚴重。
鄉村文化產品發展滯后主要表現為供給不足與供給無效并存。市場經濟中的產品主要由企業和政府供給,一般商品由企業來提供,公共產品則主要由政府提供。農村人口居住分散,人口密度普遍偏低,文化產品建設成本高,利潤回收不易,致使企業投資農村意愿弱。而地方政府受財源限制,投入文化產品能力不強,再加上政府對公共產品的供給內容和供給方式較為單一化,側重于有形物質的投入,而輕視對無形物質的開發,忽視文化產品服務內容和形式的多樣化需求,出現某些農村地區文化產品供給浪費和無效。
5.傳統村落文化“空洞化”
城鄉二元體制、現代化大潮的沖擊、傳統村落自身保護的不足等,使得傳統村落文化出現“空洞”。近些年來,國家在破除城鄉二元體制方面采取了大量措施,效果明顯,但二元體制仍然積弊甚深,致使農村基礎設施、社會公共服務欠賬較多,制約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另外,現代化快速發展,對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傳統村落產生嚴重沖擊,村落居民逐漸放棄了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甚至崇尚現代城市文化。傳統村落文化出現了更多的“空心化”“衰退化”。最后,傳統村落自身保護能力不足也是“空洞化”的原因之一。傳統村落大多數位置偏遠,發展環境較差,基礎設施和公務服務投入嚴重不足,自身經濟發展基礎和能力較弱。大量村落中青壯年群體的遷移外流,使村落失去了保護和傳承的生機活力。
1.加強意識形態引領地位。
鄉土文化重構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要求,在解決新時代“三農”問題上發揮重要作用。鄉土文化重構是對現代價值觀和鄉土價值觀的融合,通過鄉土文化重構使鄉村精神面貌,進而吸引外流人口或能人返鄉創業,助力農業增長、農村穩定、農民增收。鄉土文化重構是多維需求的重合。鄉村居民對鄉土文化的重構是內在自發的需求,鄉土文化重構能為村民提供一個宜居宜業宜游宜養的美麗鄉村文化環境。其次,鄉土文化重構也要樹立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貫穿于鄉土文化重構的全過程。從五大發展理念看,創新是鄉土文化重構的源泉和動力,協調是鄉土文化重構的內在要求,開放是鄉土文化重構的必由之路,綠色是鄉土文化重構的生態訴求,共享是鄉土文化重構的價值目標。鄉土文化重構,能促使家庭和睦、鄰里和諧,也能凈化鄉村生態、優化鄉風民風,創造良好的鄉村文化環境。
3.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城鄉融合發展的一個重要歷史使命,就是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和農村發展不充分這個社會主要矛盾。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城鄉融合首要任務就是思想觀念的轉變,要摒棄城鄉發展原有的思維模式,在城鄉融合過程中要倡導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價值觀念。實施城鄉融合,要強調城鄉要素互通,既包括技術、資金、土地等的融合,也包括城鄉文化要素的融合。在所有要素的融合中,文化的融合是價值層面的融合,也是城鄉各要素融合的前提。因此在鄉土文化的重塑過程中,要注重城鄉文化的融合,通過全方位、全要素的融合,繼承和發揚鄉土文化。另外,還要加快解決戶籍制度、土地制度、產業發展等相關制度的改革,破除制約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制度障礙。
1.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kouhaodaquan/45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