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讀書心得的寫作,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書中的主題和觀點。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幾篇讀書心得,供大家參考和交流。
《看見》,沒有浮華的封面,沒有彩頁的銅版紙,沒有知名人物的推薦,一如書中的柴靜,真實,不矯揉造作。如果可以拋開現實的種.種,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我也希望自己像柴靜一樣,當一名記者,去與那些人相遇,去抽絲剝繭地發現事實真相,去感受理解那些人的悲與喜。
《看見》記錄了柴靜的十年,蛻變的十年。前些年,她的節目風格是做猛題,烈度高,對抗強,再配以尖銳的問答、犀利諷刺的結語,以為這樣的她會更受觀眾的喜歡。到后來在陳虻的指點下才醒悟過來,明白記者要提供的是事實,而不是情緒。斯賓諾莎界定“觀察”的實質是:不贊美,不責難,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認識而已。真正的記者應該要給對方說話的機會,不應有太多自己的主觀評價,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地將更深層的真相呈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去做評判,正如那首歌中所唱,你是我的眼,就夠了,而不要當觀眾的心或腦。雖然我們并不是記者,但是工作中、生活中的我們也需要有記者一樣的思維,就事論事,以事實說話,對事不對人。
《看見》的二十個章節里,散落著幾十個柴靜所經歷的故事,什么非典、兩會、山西煤礦等等,許多故事單獨拎出來都很值得人深思和反省。這里我無法一一列舉各個故事帶給我的沖擊和啟發,只是想針對“看見”二字談談自己的感想?!犊匆姟吩谛形闹性忈屃藥讉€問題,即為什么看,看什么,怎么看。
其次,看什么。陳虻在第一次見面時,問柴靜“如果你來做新聞,你關心什么”,柴靜回答“我關心新聞當中的人”。十年的新聞記者經歷,讓柴靜對人性的理解和感悟更加透徹,《看見》中的故事也到處體現著人性的光輝與矛盾,體現著人性的善與惡。當人們清一色地在聲討藥家鑫和虐貓女的時候,柴靜用平和樸素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兩個由于不同悲劇而造成的悲劇?!叭俗畲蟮拇缺墙o生命一個救贖的機會”。在了解了悲劇背后的悲劇后,也許我們的憤怒有所消退,更多地抱以理解?,F在許多電視節目習慣地把一個人塑造為好人,另一個人為壞人,而實際上這個世界并沒有好人和壞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每個人所站的角度不同,經歷經驗不同,對好壞的判斷標準也不同,要做出評判需要更多地去看人性,看動機。管理工作也一樣,最終是做人的工作,對人性的把握決定了管理水平的高低。
最后,怎么看。十年,柴靜從起初的好奇和預設答案到后來的僅僅只是去理解和呈現,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未經生活摔打的理想主義者,以自己的道德審視一切,以自己以為的標準看待世界,缺乏對復雜的剖析。只有在“清水里嗆嗆,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滾滾”,對世態炎涼人情冷暖有了切身的體會,才有足夠的經驗以及由經驗升華出來的智慧和直覺去做出更合理的判斷、更公正的評價。剛從象牙塔出來的這一年,學到的東西比在大學里學到的更真切更刻骨銘心,也許我無法像柴靜一樣去接觸那么多的故事,但是試著去經歷那些不一樣的人、事、物,才能更快地成熟。
除了經歷,在認知的道路上,還有重要的一點,是學會獨立思考。在信息泛濫的今天,要像柴靜一樣,“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事實和因果”,在循環往復的反思中剝開表相,深入內里,建立屬于自己的認識體系,方能成長。
決定寫文的那一天,我看著書目發呆。的確,我只是個膚淺的喜好文字的人,喜歡看安意如寫的那些詩情畫意的詞賞析,喜歡在那些詞藻中遐想,然后說說那些我認為的人生哲理,偶爾發發感慨,既沒有多少深度,也缺乏足夠的思考,純屬的自娛。書目上的每一本書,按理說,都是我望而止步的,看著書名,我就能想象到一個夫子在我面前講書的情景了,所以選擇柴靜,除了因為知道她是個讓人敬仰的記者,更多的,只能說是天意吧!
匆匆下載了電子書,放在手機里便沒有再管了,直到前些天的晚上熱的睡不著了,才帶著些許催眠的心里看起來了??烧l知,這一看,就是整整一夜,有笑有哭,有無奈,有欣慰,我不想說我喜歡上了這本書,只想說,作為一個讀者,我很完全的演繹了這本書的心情,不是因為別的,只因為作者的每一句話,都寫到了人心里最柔軟的部分,故而,在這深夜,我看著你的《看見》,流露出了人性最真實最本能的心情。
看這本書的開頭的時候,我一直覺得柴靜就是一個十足的感性的人,她似乎不是記者,不是新聞事件的挖掘人,她只是個觀眾,一個有權利和當事人見面并責問他們的觀眾,她看著非典病人會流淚,面對惡人會咄咄逼人的責問,她有自己的評判標準,在鏡頭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有意無意的透露自己的感官認識,甚至引導觀眾的評判觀,用自我感覺渲染電視機前的所有觀眾,那個時候的她好親切,好像和我總是統一戰線,她恨我恨,她哭我哭,她笑我笑,我的臉上好像一直都是她的表情,生動的表情??墒锹?,她變了,看似短短的幾章她就慢慢的變了,但是我知道,真正去體驗這個變的過程的柴靜,其中的痛苦和艱辛,用文字是寫不出來的。她慢慢的像一個記者了,雖然自己依舊獨自的感性著,但是能用理性去告訴別人一個事實。少了一絲敢愛敢恨的直言責問,多了一些理性的陳述和成熟的選擇,她能忍了,甚至可以做到沒有任何表情,可以握緊了拳頭收起拼命想伸出的雙手,但是她的文字依舊透露著她的心情,一字一句里依舊撞擊著我的心,不能平靜,深夜里,我絲毫沒有睡意。
說完了人,再來看看這些事。首先,請原諒我不能對每件事深深的研讀。這本書,里面大概有二十幾章,講了多多少少幾十個故事,每個故事又有每一個故事可以透露出的信息和存在的價值,這個,我相信每一個讀者都有自己的見解,都可以讀出你們所處階段的所能讀出的深意,我再多說其實也是無意。我匆匆的讀完這本書,從中得到的最大收獲不是從哪件事中看見了什么哲理,也不是哪件事觸動了我的心,畢竟,我只是粗讀,我的收獲是從一件件事中,看見了一個人的成長和成熟,在一個職業中慢慢的成熟,心態慢慢的成熟,深度慢慢變沉,讓我這個大學生,真真切切的認識了什么才是成熟,什么才叫成長。
柴靜到新聞調查的前半段,全國的非典事件,初中生集體自殺事件,警察包庇弟弟等等的事件,全部是一氣呵成的寫完,留給我的只是自己去思考和自己去感悟,可是慢慢地,到后來的兩會,山西煤礦,虐貓視頻等等,我看到的是越來越多的作者對事件的思考和深究,似乎是慢慢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轉到了人物當中,并且對于事件中每一個人都有獨特的見解和評論,這讓我看見了文章開頭陳虹所說的記者應該有的一種“欲望”,那是對于新聞的欲望,對事件剖析的一種欲望,是記者應該具備的素質。到再后來的時候,很多作者以反問的手法寫出來的句子,我已是不能很明白了,不能參透其中的深意,說白了,就是柴靜能夠到達的深度,對于我來說已經太深了,我不曾經歷過這些,甚至不曾經歷過什么,人生閱歷尚不足以與人媲美,那么我所能參透的東西,當然也可見一般了。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我知道,她在成長,她的字里行間開始透露出成熟的氣息,不一樣的是,這種成熟里,我還能看見有一種叫活力的東西。
關掉書本,看看周圍的人,我只能說這么一句話:許多人所謂的成熟,不過是被習俗磨去了棱角,變得世故而實際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個性的滅亡。真正的成熟應當是獨特個性的形成,真實自我的發現,精神上的結果和豐收?,F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把世故當成熟,把死寂當沉穩,完完全全進入了一個“成熟”打造的誤區。像大人一樣世故而實際,對于青春而年少時遇到的一切機遇輕易放棄,不再會瘋狂,不再會拼搏,不再有揮灑熱汗熱淚的感覺,那不叫“變成熟”,那頂多只能算“會模仿”。社會上,越來越多的模仿秀在上演,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早熟”,這是一種悲哀,一種全社會的悲哀。當你聽到,電視機里一個17、8歲的少年對著全國觀眾說“長的漂亮的人,才有青春”時,我知道很多同齡的孩子會笑,但是,更可悲的是,笑完了之后,我看見了一個個人的沉默,看見他們從內心深處發出一種迷茫的無奈,從眼睛里看著,那種感覺,一覽無遺。也許是我本性就透著些許的悲觀,所以我敏感于任何悲傷的情緒,甚至可能會自動的夸大一些悲傷的情緒,但是,無論怎樣,我看的出來,周圍越來越多和我一樣大的孩子,慢慢走向成熟的誤區,慢慢淹沒了,原本屬于他們的青春。對此,我無能為力。因為,如果不是看見了這本書,我會和他們一樣,把世故當成熟,將成熟進行到底。
是夜,我看著你的看見,終于看到了即將出現的黎明。也許,現在的我不能完全看透,但是柴靜,但是這本書,他們就像一個向導,為我指了通向黎明的道路。所謂成熟,是發現自我,超越自我,展現獨特自我卻不孤立自我的一種表現,在成熟這段道路上,還有很多路,需要我們自己去鋪。
3)記者提供的是事實,不是情緒。--柴靜《看見》。
4)看這個人的眼睛,就知道真不真誠。--柴靜《看見》。
6)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柴靜《看見》。
7)回憶是一種清洗--柴靜《看見》。
8)知道和感覺到是兩碼事。--柴靜《看見》。
2)要想看見,就得從愚昧中睜開眼來。--柴靜《看見》。
7)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于水中--柴靜《看見》。
10)最重要的是,能以“別人可能是對的”為前提來思考一些問題。--柴靜《看見》。
11)這就是生活吧,不可能靠口號就度過去。--柴靜《看見》。
13)人最大的慈悲是給生命一個救贖的機會。--柴靜《看見》。
15)他人經受的,我必經受。--柴靜《看見》。
18)采訪是生命間的往來,認識自己越深,認識他人越深,反之亦然。--柴靜《看見》。
19)死是一件沒有辦法的事,除了忍受,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忍受。--柴靜《看見》。
20)我這個年齡經歷的所有事都特別淡。--柴靜《看見》。
看見經典語錄欣賞。
1)她接受這些,就像接受四季來臨。--柴靜《看見》。
3)失敗不是悲劇,放棄才是。--柴靜《看見》。
18)有些笑容背后是緊咬牙關的靈魂。--柴靜《看見》。
21)只有同樣經歷過無邊黑暗的人,才有資格說,我理解你。--柴靜《看見》。
23)強大的人不是征服什么,而是能承受什么。--柴靜《看見》。
25)批評你不可怕,對你失望才可怕。--柴靜《看見》。
28)語言很多時候是假的,一起經歷過的事情才是真的。--柴靜《看見》。
29)許多事情,是因為有人相信,才會存在--柴靜《看見》。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柴靜《看見》是知名記者、主持人柴靜講述自己在央視十年歷程的自傳性作品,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也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下面是本站帶來的柴靜《看見》讀書心得,歡迎欣賞。
決定寫文的那一天,我看著書目發呆。的確,我只是個膚淺的喜好文字的人,喜歡看安意如寫的那些詩情畫意的詞賞析,喜歡在那些詞藻中遐想,然后說說那些我認為的人生哲理,偶爾發發感慨,既沒有多少深度,也缺乏足夠的思考,純屬的自娛。書目上的每一本書,按理說,都是我望而止步的,看著書名,我就能想象到一個夫子在我面前講書的情景了,所以選擇柴靜,除了因為知道她是個讓人敬仰的記者,更多的,只能說是天意吧!
匆匆下載了電子書,放在手機里便沒有再管了,直到前些天的晚上熱的睡不著了,才帶著些許催眠的心里看起來了??烧l知,這一看,就是整整一夜,有笑有哭,有無奈,有欣慰,我不想說我喜歡上了這本書,只想說,作為一個讀者,我很完全的演繹了這本書的心情,不是因為別的,只因為作者的每一句話,都寫到了人心里最柔軟的部分,故而,在這深夜,我看著你的《看見》,流露出了人性最真實最本能的心情。
看這本書的開頭的時候,我一直覺得柴靜就是一個十足的感性的人,她似乎不是記者,不是新聞事件的挖掘人,她只是個觀眾,一個有權利和當事人見面并責問他們的觀眾,她看著非典病人會流淚,面對惡人會咄咄逼人的責問,她有自己的評判標準,在鏡頭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有意無意的透露自己的感官認識,甚至引導觀眾的評判觀,用自我感覺渲染電視機前的所有觀眾,那個時候的她好親切,好像和我總是統一戰線,她恨我恨,她哭我哭,她笑我笑,我的臉上好像一直都是她的表情,生動的表情??墒锹?,她變了,看似短短的幾章她就慢慢的變了,但是我知道,真正去體驗這個變的過程的柴靜,其中的痛苦和艱辛,用文字是寫不出來的。她慢慢的像一個記者了,雖然自己依舊獨自的感性著,但是能用理性去告訴別人一個事實。少了一絲敢愛敢恨的直言責問,多了一些理性的陳述和成熟的選擇,她能忍了,甚至可以做到沒有任何表情,可以握緊了拳頭收起拼命想伸出的雙手,但是她的文字依舊透露著她的心情,一字一句里依舊撞擊著我的心,不能平靜,深夜里,我絲毫沒有睡意。
說完了人,再來看看這些事。首先,請原諒我不能對每件事深深的研讀。這本書,里面大概有二十幾章,講了多多少少幾十個故事,每個故事又有每一個故事可以透露出的信息和存在的價值,這個,我相信每一個讀者都有自己的見解,都可以讀出你們所處階段的所能讀出的深意,我再多說其實也是無意。我匆匆的讀完這本書,從中得到的最大收獲不是從哪件事中看見了什么哲理,也不是哪件事觸動了我的心,畢竟,我只是粗讀,我的收獲是從一件件事中,看見了一個人的成長和成熟,在一個職業中慢慢的成熟,心態慢慢的成熟,深度慢慢變沉,讓我這個大學生,真真切切的認識了什么才是成熟,什么才叫成長。
柴靜到新聞調查的前半段,全國的非典事件,初中生集體自殺事件,警察包庇弟弟等等的事件,全部是一氣呵成的寫完,留給我的只是自己去思考和自己去感悟,可是慢慢地,到后來的兩會,山西煤礦,虐貓視頻等等,我看到的是越來越多的作者對事件的思考和深究,似乎是慢慢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轉到了人物當中,并且對于事件中每一個人都有獨特的見解和評論,這讓我看見了文章開頭陳虹所說的記者應該有的一種“欲望”,那是對于新聞的欲望,對事件剖析的一種欲望,是記者應該具備的素質。到再后來的時候,很多作者以反問的手法寫出來的句子,我已是不能很明白了,不能參透其中的深意,說白了,就是柴靜能夠到達的深度,對于我來說已經太深了,我不曾經歷過這些,甚至不曾經歷過什么,人生閱歷尚不足以與人媲美,那么我所能參透的東西,當然也可見一般了。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我知道,她在成長,她的字里行間開始透露出成熟的氣息,不一樣的是,這種成熟里,我還能看見有一種叫活力的東西。
關掉書本,看看周圍的人,我只能說這么一句話:許多人所謂的成熟,不過是被習俗磨去了棱角,變得世故而實際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個性的滅亡。真正的成熟應當是獨特個性的形成,真實自我的發現,精神上的結果和豐收?,F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把世故當成熟,把死寂當沉穩,完完全全進入了一個“成熟”打造的誤區。像大人一樣世故而實際,對于青春而年少時遇到的一切機遇輕易放棄,不再會瘋狂,不再會拼搏,不再有揮灑熱汗熱淚的感覺,那不叫“變成熟”,那頂多只能算“會模仿”。社會上,越來越多的模仿秀在上演,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早熟”,這是一種悲哀,一種全社會的悲哀。當你聽到,電視機里一個17、8歲的少年對著全國觀眾說“長的漂亮的人,才有青春”時,我知道很多同齡的孩子會笑,但是,更可悲的是,笑完了之后,我看見了一個個人的沉默,看見他們從內心深處發出一種迷茫的無奈,從眼睛里看著,那種感覺,一覽無遺。也許是我本性就透著些許的悲觀,所以我敏感于任何悲傷的情緒,甚至可能會自動的夸大一些悲傷的情緒,但是,無論怎樣,我看的出來,周圍越來越多和我一樣大的孩子,慢慢走向成熟的誤區,慢慢淹沒了,原本屬于他們的青春。對此,我無能為力。因為,如果不是看見了這本書,我會和他們一樣,把世故當成熟,將成熟進行到底。
是夜,我看著你的看見,終于看到了即將出現的黎明。也許,現在的我不能完全看透,但是柴靜,但是這本書,他們就像一個向導,為我指了通向黎明的道路。所謂成熟,是發現自我,超越自我,展現獨特自我卻不孤立自我的一種表現,在成熟這段道路上,還有很多路,需要我們自己去鋪。
除了不斷刷新朋友圈里那些喧鬧浮夸的文字,另一種選擇是泡上一杯茶,用難得清閑的時光和清醒的頭腦靜靜一讀這篇曾觸動許多人的文章。初次接觸《看見》是在微信上看到的一篇文章——《當你在為生存而掙扎的時候,咱們就是平等的》,也是這篇文章使我記住了“柴靜”這個名字,也使我有進一步了解她的欲望,而《看見》使我得以滿足,既認識了柴靜也成長了自己。
《看見》是知名記者、主持人柴靜講述自己在央視十年歷程的自傳性作品,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也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書的封面是柴靜采訪中的照片,幾位滿臉皺紋的老農笑著圍坐在一起,一個小朋友也毫不怯場地在大家面前玩耍。在農村,能讓老人和小孩如此放松地出現在鏡頭前,那絕不是容易的事情。翻過來,在柴靜的簡介里,寥寥幾句話寫完了她的工作經歷。不像許多名人出書,在簡介里寫滿各類榮譽、頭銜。通過這就給人以平凡有愛、簡單真實的形象。
最淺層的,通過讀《看見》確實“看見”了很多新聞采訪背后的故事。她盡可能誠實地描述每一個事件、每一個事件背后的人。使我們了解到社會最隱私角落里的一些事,一些值得我們關注和反思的事。就不一一列舉了。通過這些人和事我們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當事人的情感,體會事件的本質,這都緣于柴靜的真實,以及由心而發的熱情和關懷。她關注的不是新聞,而是新聞中的人。無論是擦去失去表姐的痛苦小男孩的眼淚,還是要求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親不要喝酒吸煙以準備再次懷孕??雖然看起來違背新聞人的職業準則,但卻是對一個正常人情感的回歸。因為從理智角度看,報道事件本身不能植入個人情感,否則就失去了事件本身的客觀性,但從情感角度,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只是冰冷的事件,唯有用理智的頭腦和一顆帶有感情的心才能看到世界的真實。情不自禁為故事角色痛心或愉悅,這就是柴靜。
而透過事件,我們站在柴靜的角度看這本書,我們會看到一個人不斷成長的經歷。從剛進新聞界的高度自我肯定到遭遇挫折,再到重新審視自己找到定位。從早期的青澀、懵懂、“不接地氣”到后來的自省、觀察和沉淀。她用最樸實的文字記錄了自己的青澀、困惑,堅持和成長。書中的記錄不是簡單的敘述,它融合了自己對每件事件中所反映出的問題的思考,對人性的探究和對自己、對記者職業職責的不斷思索。柴靜對于記者職業的熱情和對自我不斷打破再糾正的態度令人感動。我們需要的就是這種態度和精神,雖然我們的工作不是記者,我們也要有這種對工作、對職業始終保持熱情的心態。對于自身的缺憾不足要敢于自我打破,審視自己矯枉過正?!吧罾镌鯓邮悄愕氖?,上了節目就不能有這個”。因為我們都一樣是普通人,會犯錯、會惶恐、會困惑,只有由內心而發的熱情才是堅持的支柱。不斷的自省和思考使我們學會去回歸生活,去認識而不是去指責批判。
從更深層次的閱讀這本書,我看到了什么是“韌勁兒”,它是對自己要求的堅守。不斷相信,不斷懷疑,不斷幻想,不斷摧毀,不斷重建,為的只是避免成為偏見或附庸。柴靜是一個追求“精確”、追求深度的人。當然這也是在她不斷成長中所養成的,在她剛進入央視時同樣慘敗過。她做的第一期節目是關于剖腹產話題,采訪錄了三十分鐘,談完剖腹產怎么不好就結束了。結果送審后被公開批評“你告訴人們剖腹產是錯誤的,自然生產如何好,這只是一個知識層面,你深下去沒有?誰有權利決定剖腹產?醫生和家屬,怎么決定?這是一個醫療體制的問題,還有沒有比這個更深的層面?如果你認為人們選擇剖腹產是錯誤的觀點,那么這個觀點是如何傳播的?人們為什么會相信它?一個新聞事實至少可以深入到知識、行業、社會三個不同層面,你找了幾個層面???”同樣我們在對待工作,處理事情時有沒有想過更深層面?是不是只考慮眼前而不顧長遠?處理事情是不是“差不多”就行了?這是我們需要深刻自省的?!罢嫦嗤驮谟诤撩字g。把一杯水從桌上端到嘴邊并不吃力,把它精確地移動一毫米卻要花更多的時間和更多氣力。精確是一件笨重的事”。人與人的差別就是從細微處開始的,多想一點,做好一點,終究造就不平凡!
《看見》是一本講故事的書,但在書中我看見更多的是關于人生的感悟,對世界的覺悟,以及如何對待工作,對待周圍的人和事。最令人深思的是“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無意識,那才相當于死。就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要用力舒展一樣,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掙脫,這才是活著?!?/p>
《看見》。這是一本震撼人心,使人共鳴的書。沒有裝飾,沒有點綴,闔上這本書仍然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當事人的情感,體味事件的本質,感悟人生的真諦,任復雜的情感與感動靜靜流淌。
這幾天下班回家看見女兒在看柴靜的《看見》,興趣使然,我便與她一起讀了這本書。原先對柴靜的節目并不怎么關注,但看了這本書之后,我真心贊嘆這位姑娘敢于探尋真相的執著和勇氣。其實我本不該稱呼她為姑娘,因為柴靜與我同年生,她經歷的中國社會變遷與我經歷的是完全一樣的。這本書中,有非典、汶川地震以及北京奧運這樣轟動中國的大事件,也有講述平凡個體的小故事。柴靜白描式的娓娓道來,也一點一點牽起了我的回憶,仿佛我也回到起點,從小姑娘到中年婦女重新走了一遭。所以我更愿意稱其為小姑娘,來體會這位央視名記者的成長歷程。
剛進央視的時候,她還是個有楞有角的小姑娘,她“知道自己能到達的高度”。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她可以微笑著向被采訪者拋出尖銳的問題,把人家堵到墻角,像一把匕首一樣剝出真相。
在采訪完“踩貓女”那期節目后,她開始意識到采訪的意義不在于批判壞人,歌頌好人,而在于給每個人平等地訴說自己的權利??此茟撛獾酵贄壍娜艘灿凶约旱臒o奈,也值得悲憫,我們要做的只是充分的理解,而不是沖動得一刀把好人和壞人切開。
做“唐山地震三十年”的報道,她明白了,記者要冷靜客觀,現在早過了媒體提供觀點讓別人讀的年代,媒體應該做的只是提供信息,而把是非對錯的判斷留給自己。別總想著要比大眾更有深度地思考問題,不管你的第二落點多漂亮,有一個簡單疑問總是繞不過去的,那就是“真的,還是假的?”我認為這樣很好,中國人不善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是因為怕自己的觀點被別人覺得膚淺或可笑,所以總喜歡搜索別人的應該是正確的觀點。這樣下去,中國的下一代會喪失自己思考的能力。
做“5·12汶川地震”專題,柴靜早已不是那個急功近利的小姑娘了。她第一次嘗試沒有策劃案,沒有主題方向,什么都不知道的拍攝。攝像機往幸存者家門口一架,什么問題也不想,她索性與災區人民一起生活了起來。無需刻意選材,生活自然地從片子里流淌出來,有悲傷,有同情,有鼓舞,有感動,個中滋味,由著觀眾自己體會,因為,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采訪,不僅是工作,更是人與人的往來。在十年的問與答中,柴靜記錄下淹沒在宏大敘事中的動人細節,為時代留下私人的注腳。正是透過這些注腳,我們才得以真正地看見。
。
初次讀柴靜的《看見》,還是大一時,那時的我還帶著初入大學校園的青澀,絲毫不懂得人間百態世間疾苦,只記得《看見》這書寫的是柴靜的記者生涯,對其中的人生感悟并無太多的思考與感受。
然而最近,閑暇之余,我又重新品讀了這本書。全書都是用第一人稱寫的,代入感很強,讓我沉迷于故事的情節里。這本書反映了社會底層人士生活的辛酸與無奈,它雖然沒有優美的語句,華麗的辭藻,但是每一個字都是那么的真實,真實到讓我每次翻讀都留下感動的淚水,無形中就被書中小人物的辛酸生活所動容,震撼。其中,有一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情節寫的是家暴,“皮帶抽在光的皮膚上,噗的一聲,她被吊打,扭著身子盡量讓他打在背上,盡量不叫,怕別人聽見羞恥。他從不打她的臉,打的很冷靜,反正夜還長,噗噗噗”。這是一段刻畫得十分真實的描述,當時讀到這里我的內心像被針扎了一樣,讓我忍不住想走近書里的情節中,來撫慰她的傷痛。書里還有描寫到那些從事服務行業人員的辛酸生活,讓我感到既同情又無奈。
現在的自己也和柴靜一樣,從一個青澀的校園姑娘,轉而成為一名萬號的實習生。頁頁翻閱,我只感覺自己的內心不自覺地跟隨著作者歡喜、惶恐、哀傷……內心五味雜陳??串?,我不由得感慨柴靜這個年輕女記者,真的是魯迅筆下“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的真的“勇士”!十年,柴靜這個初入職場戰戰兢兢的小姑娘,走南闖北,走過了十年新聞調查記者之路。起初的堅持是責任與勇氣,然而十年的行走便是一定是一份熱愛事業并為此奮斗一生的情懷!
作為萬號的一名實習生,我要學習柴靜那份熱愛事業、帶著一份情懷去工作的那種精神。那份熱愛工作的情懷,可以讓我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平凡的工作中樂此不疲。帶著情懷去工作吧,讓每一份平凡的工作閃耀出內心滿滿的幸福感!
天空一無所有,為何給我安慰。
不知道是因為柴靜深厚的文字功底還是被其不加修飾自然流露出直擊心扉的情感所吸引,全程隨著作者的視角,仿佛已完全融入書中所述情景,切身感受她所經歷的這一段段故事,所以花了13個小時才讀完這本書。撇開對10年來柴靜所重現的大小事件除新聞報道外從另一個角度有了更貼近的了解和感悟不說,更感慨于柴靜毫無保留的呈現在讀者面前一個固執,驕傲,凜冽,不服輸,這樣真實的自己。而正是如此不完美卻完整的形象讓我念念不忘。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和她何其像有時又會略帶自嘲清醒認知自己哪能和這樣一位知性能干的央視著名女主持相提并論。我和她一樣典型的固執,不服輸,卻羨慕她的自信和驕傲,羨慕她一直做著自己喜歡的事,堅持自己的原則,有著從未質疑的方向,并朝著目標不懈努力,踏實奮斗,一步一步成就了越來越好的自己。人一旦做自己喜歡的認為對的事,就不再會計較付出得失,只要朝著理想的方向前行,無論遇到多少艱難困苦都會想著如何去戰勝而絕非放棄。而回頭看即將22歲的自己卻還處于面對抉擇依然唯唯諾諾,患得患失,不敢貿然前行的階段。
陳氓說,不要因為走的太遠,忘了我們為什么出發。
也曾在某個清晨,集體跑步到后山晨讀,用書角稍擋遠方冉冉升起有些刺眼的朝陽,后來再沒那么強烈的覺得,未來有無限希望和可能。只希望自己不要漸行漸遠,卻忘記真正的出發。
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就埋在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床灰娝?,對自我也熟視無睹——柴靜《看見》。
花了一個周末的時間,讀完了柴靜的《看見》,心里的滋味很復雜。我曾以為這可是是一部讓我看看一個優秀的記者如何成長的書,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在閱讀這本書時,每一次停頓,我都在思考著自身。
最初明白這本書,是在手機上看到其中的一篇文章《山西山西》。純美的的開頭,讓我以為這只是一篇追憶童年的散文。卻原先那只可是是引子,引出的是一件讓人憤慨痛心的大事——環境污染。而柴靜在觸目驚心的數據和現狀描述中穿插的童年往事,為這篇文章加入了情感,從而拉近了讀者與環境污染這件事的距離。環境污染,并不只是書面上的文字,口頭上的口號,而是生生吞噬了我們的童年和美夢的近在咫尺的野獸。之后看到柴靜的博客《新書的交待》,其中的一段視頻深深吸引了我。我想,這段視頻吸引我的地方,和《山西山西》吸引我的地方一樣,就是一個記者,在用一種冷靜客觀的態度追尋著一個新聞一個事件的時候,不曾抹去心中的那一點情感。
看完書,再回過頭來看那段視頻,我才真正懂得視頻中的一些話語。柴靜在書中引用了很多她這十年來在央視工作、采訪的新聞和事件片段,可是她在寫這些片段的時候,并不是簡單地重復,更不是在展示過去的榮耀和輝煌,恰相反,她一向在訴說著過去的錯誤和迷失。換言之,她在寫的,是自我這十年中走過的路,她自身的成長。這不是柴靜對自我生活工作的記錄,而更像是一本凝聚著感悟和思考的“心得”。
在閱讀中的我,在《看見》這本書中一向在尋找著自我的影子。并不是我的經歷與柴靜有何相似之處,可是我想,每一個個體,在成長的道路中,不管經歷過什么或者沒有經歷過什么,總有相似的心路可循。初入職場的青澀和倨傲,迷失了自我的慌亂和惶惑甚至想要放棄自我的“出溜”,壓力下的或軟弱或尖銳,這些感受我們都曾有過。所不一樣的是,有些人,在走過了這么多路以后,把自我包裹地越來越深,最終只留下了一個勉強適應社會標準的模糊的影子,糊涂地過著千篇一律的生活。而柴靜,一次次地放下包袱,越來越走進自我的內心,從而也能夠走進更多人的內心。
看完這本書,我的心里一向在重復著兩個字——獨立。獨立地思考,意味著不從眾不偏頗。擺脫任何別人的影響,聽從自我內心的聲音。而更難的,是擺脫“自我”的影響。像“金剛經”里所說的,“念起即覺,覺即不隨”。察覺自我的每一個念頭,看住他而不是跟隨他。在“自我”的影響下,依然堅持獨立的思考,這才是真正的自由。
我不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不能讓自我毀滅在自我的意識,多謝柴靜的《看見》,讓我自我看見。
看柴靜的這本書是出于偶然,一個朋友推薦了《看見》這本書的視頻推廣會,覺得不錯,就想買本書來看看。恰巧有個朋友買了,就借過來拜讀一下。
書里的主線是以柴靜十年采訪的主要人和事為主線,有她的同事、工作伙伴以及她的成長。文章有堆砌的感覺,主線不是很清晰,有的時候她的感受會莫名其妙的插入進來,讓讀者有點一頭霧水,不知道這句話是講得采訪的人物還是她自己的感受,還是同事什么的,有點分不清事件主人公的感覺。
不知道是不是有人看過安頓的采訪,是關于心理學和心理咨詢的,看柴靜的這本書跟安頓之前的書有點類似,吸引我的是里面的新聞人物,不是柴靜這個人。
兩個人物很打動我,一個是盧安克,一個是藥家鑫。盧安克是個德國人,在中國的大山里待了十年還是個沒有資質的教育者,跟留守兒童混在一起,為了什么呢?從我的角度來說不好說,他也許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試圖在這些孩子的成長道路上能起到一些小小的影響作用吧!之后我去了盧安克的博客看了看,我個人覺得他太理想主義了。教育是個太大的話題,留守兒童更是個不小的社會問題。一個問題有社會、有家庭,孩子成長的問題卻在這之間變得無人理會了,而盧安克想做點什么,也許他做的微乎其微最后淹沒在茫茫的人潮中了,但至少他做了。一直有個問題在我腦海里縈繞,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孤兒問題、有一些類似于盧安克的人(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他們做的事情很有意義,同時他們面對的挑戰和問題也不是他們這個層面可以解決的,但是他們盡力了,努力過著每一天試圖去改變或者影響著孩子的命運。他們一定放棄了很多其他的機會,例如在大城市里發展而買房、買車的機會,他們的思想境界可能比我們在大城市里混日子的人高,但是這個是最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嗎?是的,也許你會說:"那他們至少做了,他們過得日子比你在大城市里天天混日子要有意義的多了!"但比起蓋茨對慈善事業的捐助,他可能能影響的人是更多的。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蓋茨!世界上也只有一個蓋茨!
藥家鑫的故事我聽過很多次,這次是從藥家鑫父親的角度來闡述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關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太重要了。兒子的成長以及父親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當父親用暴力手段去解決問題的時候,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的手法必然是暴力,當父親對受欺負的孩子漠然置之的時候,孩子可能得出的結論是這就是個弱肉強食的社會,暴力才能解決問題。一個自己看著長大的孩子,作為家長卻沒有機會或者無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真是太遺憾了。
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從小別人照顧你,到你長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和承擔越拉越多的角色,也許有的角色我們扮演得好,有的角色我們扮演得不夠好,但一旦我們選擇了為人父母的角色時候,就需要關注孩子成長中的心理健康的培養。人是家庭的也是社會的,別輕易做這個決定,更別輕易放棄他(她)!
。
書名如其人,書如其人。于前者,可以看見柴靜內心世界;于后者,從娓娓道來的故事或人生感悟中,透露出她對這個世界的關愛和對人性的剖析。于是,無論是關于人生的感悟還是對世界的覺悟,在《看見》里,都可以看見。
起初拿到這本書時,本能地認為在這本書中應該會有可以選擇的標志性事件,或者會有描繪歷史的雄心,然而,在大量的新聞報道里,柴靜只選擇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這些人,讓我們本身存在的一些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最后發現這種搖晃是危險的,然而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
一、生活中充滿悖論。
柴靜的文字,有一種力量,一種有溫度又有黏度的力量大多指向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夾雜著探索人性的熱情,關照著那些為憐憫所涵納的不安、恐懼與絕望。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她在不斷地向自己發問,不斷質疑,故而字里行間帶有脆弱迷人的氣質,與此同時,又因這種發問與質疑的持續性,這些文字擁有一種韌勁,糅合著作者的執拗與激情。
但我猜,受過嚴格的邏輯訓練的人,會對這樣的文字產生些許不適,因為其中經常使用的,恰恰是“我的答案就是沒有答案”這種的悖論式表達,而其思考的探究,也常止于最易達成共識的界面上,諸如:過程是有價值的;人性是復雜的;認識自我是艱難的;內心要獨立等。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不同時代的不同思考者那里,你都能找到相類似的句子,以及更精致的論證過程。
二、柴靜說,我的理想是不斷完善自我。
心理學家榮格曾說過,人的一生是不斷實現自我意識的過程。當看見非典時期由于疫情的肆掠,運送病人的醫生沒有隔離服,只穿著普通的藍色外科手術服時,我們明白了,當一個人關心別人的時候,才會忘記自己;當看見偏遠的雙城中,出現了集體自殺事件,我們明白了,最大的謎,其實是孩子的內心世界,能不能打開它,可能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當看見十幾年遭受丈夫毆打都不曾還手,而在一天的晚上刺了他27刀的安華后,我們明白了厄運中的人多有一種對自己的憎恨,認為是自我的某種殘破才招致了某種命運。
直到書的末尾處,出現了這么一句話:曼德拉說,如果因為怕別人看到就不做自己覺得該做的事情,把它隱藏起來,那就等于說誰都不能做這個事情。如果自己把它做出來并讓別人看到,那就等于說誰都可以這樣做,然后很多人都會這樣去做。
三、不僅要埋頭苦干,更要抬頭望天。
梳理了思緒,能震撼人心的,往往存在于細節處。正如我們的教學,何嘗不是一個在悖論中不斷完善自我的過程:面對既幼稚又成熟的學生,我們要懂得把握其兩面性;面對既活潑又安靜的學生,我們要懂得其差異性;面對既驕傲又謙虛的學生,我們要懂得因材施教。從實踐中獲取問題,到理論中尋找答案,并有機結合。
魯迅先生曾經說:“我們從古至今,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p>
央視十三年,奮斗的十三年,成長的十三年。非新聞專業畢業,摸爬滾打中,探尋在人性之間,制作了柴靜風格映照大眾靈魂的節目——《看見》。
寫下這寥寥數語時,內心忐忑,還未曾在工作中抬起頭來的我,怎敢評價頗有成績的名人,但既是普通人,就從平凡處解讀我內心的波瀾起伏。
“總結,不為給任何人,只是自己給自己的總結?!?/p>
若要走得快,就一個人走,若要走得遠,就一起走。初進新聞調查時,柴靜就憑借自己的不懈努力兢兢業業站穩腳跟,每一位有職業理想的前輩的幫助,讓她在不斷質疑與實踐中看見了生命的最遠處。
每一步的扎扎實實,勤勤懇懇,都是個人價值最大化的完美詮釋,為自己工作,自身更加完善,才有足夠的正能量不斷的帶領大眾從蒙昧中睜開眼來,為社會,為百姓,為人,提供了見證民主的空隙。
“人最大的慈悲就是給生命一個救贖的機會?!?/p>
“看見”節目播放藥家鑫案的時候我看了,有一些憤恨,一些惋惜,而拿到《看見》時,我首先偶然看到了“采訪是病友間的相互探問”,捧著呈現的文字,這一次我哭了。
柴靜用最平淡的陳述再現了事件中人物的經歷和對白,讓我們看到了在情境中人性赤裸裸的暴露,有缺乏理解的骯臟的批判,也有充滿仁愛的理解。
作為一名教師,我不得不反思教育的疏漏。
父親對藥家鑫總是以打擊為核心的教育方式,導致了最終車禍時,藥家鑫猶豫了,特別是看到了女孩微抬著頭望著車牌時,他害怕了,害怕女孩記下了車牌號。他表明殺人意圖時,說道“農村人難纏”,“怕她沒完沒了的纏著我的父母”,這種托詞表現了不敢勇敢的承擔責任,脆弱到害怕受傷,自我保護的意識。有人也說,他并不壞,并非主觀踐踏生命。
面對孩子的錯誤,不能縱容或忽視,但在批評孩子時,應善于發現孩子哪怕是微小的優點,及時給予認可、肯定,這就是心理學中講到的“放大效應”,初中階段的孩子有三個顯著特點,極強的自尊心,強烈的獨立意識,還容易受到壞的方面影響,他們很需要被重視,需要表揚自己來認識自我、增強自信,更需要表揚他人為自己的言行樹立榜樣。
因為尊重,更加珍惜。
“當一個人關心別人時,才會忘記自己?!?/p>
斷斷續續的讀完《看見》,最大的感受便是想揭自己的短兒說真話。
我們追求優質教育,高端教育,這背后藏匿著隱忍?
為了保護做師長的尊嚴,我們抗拒不服從,反對個性,以愛的名義教化孩子無條件的跟從,才覺欣慰。
當一個人忘不掉自己時,如何能換位思考,真正關心別人?
如在廣西山村陪伴當地的留守兒童的德國人盧安克,沒有收入,沒有愛情,沒有房子。
又如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國醫生施韋澤,在非洲叢林韋黑人服務五十年,他在書中說:
“無論如何,你看到的總是你自己,死在路上的甲蟲,它是像你一樣為了生存而奮斗的生命,像你一樣喜歡太陽,像你一樣懂得害怕和痛苦,現在,它卻成了腐爛的機體,就像你今后也會如此?!?/p>
“只有同樣經歷過無邊黑暗的人,才有資格說,我理解你?!?/p>
柴靜呈現汶川地震的畫面時,多是無聲的狀態,默默的走,靜靜的聽,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關于生死離別。只有一次,我知道了什么是失去。
小時候,家教嚴厲,在父母身邊多是“不能做”,“不許做”,而姑姑總是以無所謂的態度讓我參與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記得學習包餃子時,我把一個餃子捏露了,如果在家里,我接受的便是呵斥,而在姑姑家,大家會用笑聲寬容一個孩子的成長,看到是在無法挽救時,再教我拿一個餃子皮包裹在外面,讓小餃子穿著兩件衣服下鍋。
高中時,姑姑在大連突發腦溢血,當我見到姑姑時,她已經痊愈了,我極力掩飾自己的悲傷,仍然控制不了,放聲抽泣,我第一次知道怕失去一個親人的感覺。
我坐在姑姑身邊,淚水肆意的涌,就像小時候每一次受到委屈時,跑到她跟前訴苦一樣,只有到了這里,小小的我才會自由的哭,好像只有這樣才有安全感。
“承受痛苦是一種清洗?!?/p>
虐貓事件風波已然平息。而備受家庭重壓孤獨的當事人依舊不能被大眾原諒,因為手段的殘忍已經越過了大家的底線。
記事兒后,我的記憶中便沒有經歷過大的波瀾,或者說因為痛苦已經成為向前的力量,這之后的艱難已經能夠自然地接受了。包括落榜,失戀,失業,痛苦于當時的自己是難以忍受并平復的,但挺過了之后,我得到的是再次面對問題時需要的力量。
愛的基礎是理解。
這個假期,拼音不熟練的父親終于會發信息了,轟隆的火車上,給我發了一條有別字的信息,說我離家后,一關燈他就能感覺我在另一個房間看電視,這種感覺至少需要調整半個月。
我淚水奔涌,放下手中的雜志。
過了一會兒,對面的男孩兒問我借《讀者》,我強顏笑著遞過去,他問:“你看哪篇文章哭的?我想看看?!?/p>
20xx年6月20日武漢中考第一場語文舉行考試,網傳作文題為《看見》,無獨有偶,武漢一初二學生在前不久寫了一篇《看見》讀后感,武漢中考網轉載。
柴靜,火柴般安靜。人如其名,她的書,像火柴給予我些許光亮,又使我安靜,好好審視自己。405頁的記錄,我仿佛看見了我自己。
她在這本書里寫下的,是自己的錯誤和失敗、內省和反思,這是一本記錄她成長的書。從剛進入中央臺的驕傲不羈,到第一次去地震現場,再到成為第一個進入非典病房的女記者,被那許多人支持,被那許多人喜愛。每看完一個故事,我都會沉默好久好久,如同埋在我心中很深很深的樁子突然被拔起,我伏在洞的邊沿,向里探,探探我心里到底承載了什么。印象最深的,莫過于那次非典。柴靜跟蹤報道了整個非典的過程。
非典是一場可怖的災難,柴靜和她的同事卻對非典做著最近距離的報道。柴靜第一次進入非典病人房間的時候,緊張,卻又期待。對于真相的渴望,給了她勇氣。
“我的孩子才一歲。我的孩子才一歲?!蹦鞘且幻o士在執行任務前反復念叨的話。她明白自己面對的危險,那個病床上躺著的,隨時可能變成自己。這種時候,她在惦記自己的孩子。一場災難,映射的是真摯而美好的人性。他們在非典肆虐的時候,一起在旅館里,看著美國脫口秀拍桌子大笑。人們還能笑的時候,是不容易被打敗的。
有一名急診科的護士去世,她六歲的小女孩疊著幸運星,說,瓶子滿了,媽媽就回來了??墒俏腋杏X得到,這個孩子,明明就知道自己的媽媽已經離開了,她想用最天真的方式堅強。災難面前,人人都脆弱,卻又比誰都堅強。
最震撼我的便是那五個字“非典結束了?!笔前?,一場災難,結束了。一場壓抑已久的黑暗,終于破曉。我突然明白,在任何災難面前,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活著便是活著,活著,真好。
書中非典的可怖,人際關系人類感情的復雜無解,山西的壞境災害,家暴,北京奧運,華南虎,藥家鑫……這一切一切的濃縮,就像未來的人生軌跡。
我看見了未來的我將要承受的東西,看見了逼迫自己成長的艱難,也看見了破繭成蝶的痛苦,但在最后落入我眼簾的,是成功。因為一步一步堅持下去,亦不斷回首反省而得來的成功。這些“看見”,都使我的心安靜下來,這些對于我來說都是解渴的甘泉,飽腹的美餐,他們能使我坦然的等待和接受現實所承受的磨難。
這些文字并不華麗,但需要細細咀嚼,品味真正的涵義。亦如我們去“看見”,要用心看,看到深處??匆?,看見自己,看見未來。
這幾天下班回家看見女兒在看柴靜的《看見》,興趣使然,我便與她一起讀了這本書。原先對柴靜的節目并不怎么關注,但看了這本書之后,我真心贊嘆這位姑娘敢于探尋真相的執著和勇氣。其實我本不該稱呼她為姑娘,因為柴靜與我同年生,她經歷的中國社會變遷與我經歷的是完全一樣的。這本書中,有非典、汶川地震以及北京奧運這樣轟動中國的大事件,也有講述平凡個體的小故事。柴靜白描式的娓娓道來,也一點一點牽起了我的回憶,仿佛我也回到起點,從小姑娘到中年婦女重新走了一遭。所以我更愿意稱其為小姑娘,來體會這位央視名記者的成長歷程。
剛進央視的時候,她還是個有楞有角的小姑娘,她“知道自己能到達的高度”。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她可以微笑著向被采訪者拋出尖銳的問題,把人家堵到墻角,像一把匕首一樣剝出真相。
在采訪完“踩貓女”那期節目后,她開始意識到采訪的意義不在于批判壞人,歌頌好人,而在于給每個人平等地訴說自己的權利??此茟撛獾酵贄壍娜艘灿凶约旱臒o奈,也值得悲憫,我們要做的只是充分的理解,而不是沖動得一刀把好人和壞人切開。
做“唐山地震三十年”的報道,她明白了,記者要冷靜客觀,現在早過了媒體提供觀點讓別人讀的年代,媒體應該做的只是提供信息,而把是非對錯的判斷留給自己。別總想著要比大眾更有深度地思考問題,不管你的第二落點多漂亮,有一個簡單疑問總是繞不過去的,那就是“真的,還是假的?”我認為這樣很好,中國人不善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是因為怕自己的觀點被別人覺得膚淺或可笑,所以總喜歡搜索別人的應該是正確的觀點。這樣下去,中國的下一代會喪失自己思考的能力。
做“5·12汶川地震”專題,柴靜早已不是那個急功近利的小姑娘了。她第一次嘗試沒有策劃案,沒有主題方向,什么都不知道的拍攝。攝像機往幸存者家門口一架,什么問題也不想,她索性與災區人民一起生活了起來。無需刻意選材,生活自然地從片子里流淌出來,有悲傷,有同情,有鼓舞,有感動,個中滋味,由著觀眾自己體會,因為,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采訪,不僅是工作,更是人與人的往來。在十年的問與答中,柴靜記錄下淹沒在宏大敘事中的動人細節,為時代留下私人的注腳。正是透過這些注腳,我們才得以真正地看見。
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這篇文章??催^后,我心中立即蕩漾起一波漣漪。
安德魯·波切利,12歲時,因為踢足球發生意外,導致自己雙目失明,陷入苦惱與迷茫。他聽了父親的一句教導的話:“這個世界屬于每個人。雖然,你看不見眼前的世界,但是,你至少可以做一件事,那就是讓這個世界看見你!”之后,他重振信心,不再陷入失明的痛苦,奮發努力起來。經過他一番不懈的努力,終于讓他一舉成名:成名曲《告別世界》風靡全球;《托斯坎尼的天空》銷量過百萬;著名女演唱家席琳·迪翁曾經評價他:“如果上帝也會歌唱,那聽起來一定像他的歌聲?!彼麆撛斓妮x煌不計其數,獲得的好評也數不勝數,還被評為“第四大男高音”!
從安德烈·波切利的成功上可以看出,他的成功是絕非偶然的,他的成功源自于他面對困難時毫不退縮、堅持不懈的精神。是什么成就了他的成功呢?是不幸。的確,不幸也能使人成功,能使人發奮圖強,成就輝煌。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正視不幸!有人遇到挫折,把它當成前進的墊腳石,勇往直前;而有人卻把它當成前進的絆腳石,難以跨越,甚至竟把生命輕易交給死神。由此可以看出,不幸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東西,缺了它會驕傲過度;但有了挫折,我們也要正視它,把它化作前進的動力,不要只因一個小小的挫折而喪失信心!
縱觀歷史長河,可以看出許多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是經歷過挫折才獲取成功的!貝多芬是德國一位出類拔萃的音樂家,被評為“樂圣”。但“樂圣”的一生也是充滿坎坷的,他雙耳失聰,但并未放棄,反而更加熱愛音樂創作,更加喜歡音樂!在耳聾期間,他還創造了《命運交響曲》、《月光奏鳴曲》等舉世聞名的曲目,可見他是多么地頑強,不向命運低頭。
不要害怕挫折,把挫折當作一扇進屋的門,打開這扇門,你才會看到宜人的風景。記?。杭偃缒愠粤艘话偕乳]門羹,那希望就在第一百零一扇門里。
第一次聽見柴靜這個名字是通過《新聞調查》這個欄目。這么多年過去了,節目的內容早已忘的差不多了,但是她那短發、冷酷的屏幕印象卻讓我一直印象深刻。
初看書名,“看見”,總覺得透漏出一股話沒說完的勁。讀完之后,我慢慢體會到了柴靜對“看見”這兩個字的理解,以及希望表達的含義。
不是聽到、感到、覺得等等,而是看見。這兩個字代表了客觀、獨立性以及真實,保持對真相的追求,而不只是淺顯的評判,盡管這條道路是崎嶇以及充滿矛盾的。
文中所選的眾多案例,從普通人的視角來看,已經不存在太多還值得被發掘或發現的新聞價值,是早已能夠蓋棺定論的事情。但是柴靜從更深層次的角度出發,揭示了事件之后被普羅大眾所忽視的細節,像剝洋蔥般不斷揭開事件的真相。
用我在文中給我印象最強烈的三段話作為本次的讀書小結吧:
一、保持對不同論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獨立性。探索就是要不斷相信,不斷懷疑,不斷幻滅,不斷摧毀,不斷重建,為的就是避免成為偏見的附庸?;蛘哒f,煽動各種偏見互毆,從而取得平衡,這就是我所理解的“探索”
三、采訪不是用來評判,只是用來了解;不用來改變世界,只用來認識世界。
大學以來,讀的書大多是老師布置的書目,鮮有自己自主選擇的書拿來讀。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書來讀,除了金庸的武俠,讀的最多的便是央視記者的書(請允許我叫他們記者,而非主持人),大學讀的第一本書便是白巖松的《痛并快樂著》,于是在接下來的一年中我找了白巖松所寫的所有書來讀,包括《幸福了嗎》、《行走在愛與恨之間》、《巖松看美國》等等,從他的文字中我看到的是一個人與一個國家命運之間的深刻聯系,他用他的理智、激動、淚水、憤怒為我們串起一系列屬于這個國家刻骨銘心的回憶。讀過白巖松,我開始讀水均益的《益往直前》,他的命運是與這個國家在國際上的發展而聯系的,他記錄了伊戰十年的傷痛,也記錄了與硬漢普京的智慧博弈,他用他的堅定與豁達記錄下一系列屬于這個國家與世界的記憶。當讀過這些書之后,我開始讀柴靜的。
《看見》(當然,并非因為“穹頂之下”,當初幾次打開卻又沒有耐心看下去,如今想看卻已被封殺......),初讀《看見》,文字冰冷,但卻總感覺隱隱中有一種力量在推動著我繼續往下讀,她不是在關注這個國家命運前途的發展,而更多的是在關注生活在這個國家里的人,是人構成了生活的全部,正是這種力量讓我覺得有寫下一些的必要??匆娧矍?,我們更要看見內心,不要被眼前看見的所蒙蔽,只有內心的思考才是最真實的看見。
是我們太幸運,還是他們太不幸?
痛苦就是痛苦。
痛苦是財富,這句話是扯淡,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蛟S每個人都生活在痛苦之中,每個人都在抱怨生活,痛苦往往都是生活的必需品,我們始終無法擺脫痛苦。那么面對痛苦,我們除了抱怨就別無選擇了嗎?俞敏洪說:“堅持下去,不是因為堅強,而是因為別無選擇?!焙芏鄷r候我們都是無法選擇的,我們無法選擇命運,我們亦無法選擇躲避痛苦,那么只能坦然面對。人所要面對的痛苦是多種多樣的,迷茫時的痛苦,失意時的痛苦,失去時的痛苦,那么痛苦之后呢?沒有改變,依舊走老路?那么這些痛苦將會轉化成更大的痛苦,而深陷痛苦之中也終將一事無成。我們要的是對痛苦的思考,對痛苦的反思。白巖松說:“不管正經歷著怎樣的掙扎與挑戰,或許我們都只有一個選擇:雖然痛苦,卻依然要快樂,并相信未來?!笔矣褑栁遥骸斑€相信未來嗎?”我回答:“是的?!眱赡曛笆沁@樣,兩年之后的我依舊相信。世界上只有兩種動物可以站在金字塔的頂端,一種是雄鷹,一種是蝸牛,我自知我并非雄鷹,那么我甘愿做一只蝸牛,在痛苦中決不放棄,并且始終堅定地相信未來,因為我相信遲早有一天我會看到與雄鷹看到的同樣的風景。
命運通過失敗指出應該走的路。
馬修·埃蒙斯,一個注定載入史冊的悲情英雄,那個總是在奧運賽場上最后一槍意外失利的男人,他無法擺脫命運對他的捉弄。北京奧運失利后,他和妻子相擁在一起,那個因四年前雅典失利而結緣的妻子,同樣是射擊名將的卡特琳娜,他們相擁在一起時不是妻子在安慰丈夫,而是丈夫在安慰妻子。生活到了真正的艱難處時才能體會“只有最親的人才能了解和陪伴你的傷痛?!笔堑?,生活就是這樣充滿戲劇性,我們無法改變,只能坦然接受。命運通過失敗指出應該走的路,一路走來,經歷過太多太多的失敗。一次看到艾弗森跨過泰倫斯·盧的照片上面配著一句話:“我以為跨過的是全世界,沒想到跨過的卻是自己的巔峰?!苯洑v過高考洗禮的我們,很多人都會抱怨自己高考失利,可是誰又能知道當我們不甘心地步入大學殿堂的時候,人生將要面對的失敗才剛剛開始。我們會面對很多競爭的失敗,會面對投票的失敗,會面對選擇的失敗,你會在這些失敗中發現,沒有什么是理所應當的,我們必須要面對這一切,哪怕無奈,哪怕不甘心,哪怕是憤怒。因為這是成長所要經歷的陣痛,我們無法避免,我們只能勇敢面對。我們只有不斷地努力,不斷地前進,用事實告訴那些給過我們傷痛的人:“我就是要等一個機會,我要爭一口氣,不是想證明我有多了不起,我只是要告訴人家,我失去的東西我一定要拿回來!”
在這個缺乏思考的年代,我們很多人都早已不再關注現實,不再關注社會,不再關注國家,我們只顧著自己。我們很少去問為什么,怎么會這樣?其實我們早已被眼前的事物所蒙蔽,我們早已不再看見。柴靜說:“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什么出發?!蹦敲?,我們每一個有思想的人是不是也應該在現實中看見一件事物時總要問問自己的內心:“我看見了嗎?”
以快手為平臺的網絡社群,借助短視頻和直播,讓地球村成為現實。加拿大學者麥克盧漢提出“地球村”的概念,指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大家越來越像生活在一個村子里,能夠進行面對面交流。如今,物理的空間被網絡取消了,大家都成了“鄰居”,每個人可以直觀地展示自己的生活與物品,這構成了一個生產信任的空間,也促成了交換與經濟的展開。
在短視頻社區中,信任經濟開始以新的形式存在。我們仿佛又回到了工業化之前的年代,那個從鄰居家買貨,或從走街串巷的貨郎處購置物什的年代。在快手上,商業的形式變得更具人際交往色彩。
以三一重工為例,三一重工在快手平臺上開了一場直播,在一個小時的時間里賣出了31臺壓路機。壓路機不比日常物件,重型機械每臺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價格。為什么一個短視頻平臺上會有如此大的銷售額?原因在于有一大批專門操作卡車、重機械的用戶在這一平臺上活躍,這是基于信任經濟,面向精準用戶做的一次營銷。
牢固、信任度高的社群是電商能夠繁榮的基石。賣水果的“羅拉快跑”,在陜西富平的吊柿前直播,現場品嘗吊柿,讓幾十萬用戶看見特產的美味,將不好賣的產品變成網產品。
在短視頻平臺,不僅是商品和商業,教育、扶貧以及非遺保護都發生了改變。
以快手為例,在江西省的一個普通縣城,只有中專學歷的蘭瑞元,卻可以教授全國的用戶如何用好excel電子表格軟件,一年賺了40多萬元。
許多原本無人關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透過短視頻的展示再度引起關注,甚至獲得了跨地域的傳播。在快手課堂上,有4600多人購買了看似冷門的嗩吶課程。
許多不為人知的貧困鄉村,透過短視頻吸引了城市人的羨艷目光。那些在短視頻中呈現的不同尋常的美麗風景,能夠吸引遠道而來的游客,從而增加當地特產的銷售量、增加當地人的收入,讓扶貧工作自然而然獲得了落腳點。
《看見》的作者是柴靜,她曾在湖南文藝廣播電臺主持“夜色溫柔”,在湖南衛視主持“新青年”。20__年,她被陳紅選進中央電視臺,先后在“時空連線”“新聞調查”24小時”“面對面”等欄目擔任主持人和記者。
柴靜在序言中寫到,她并沒有選擇標志性的事件,只是選擇了在那些事情中,留給她強烈生命影響的人。柴靜說:“想要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辈耢o寫《看見》數年,寫寫停停,但總是會帶給我們反映最激烈、最真實的情感。
我個人非常喜歡柴靜,喜歡她的善良,果敢和真實。我們都在嘗試著去不斷地去推翻,不斷地去疑問,不斷地去重建,但人生并非一帆風順,我們要不斷地去實踐,去看見。
走進《看見》,那些一幕幕觸目驚心、令人感觸深刻的事件浮現在眼前,如同往事的云煙,又似昨日的余暉。那真實的筆觸,帶給我們的是最深刻的感觸。
“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用力舒展,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掙脫,這才是活著?!蔽乙蚕矚g新聞這項工作,當捧起這本書時,才發現自己的理想是如此的難以實現,如此的艱難與痛苦,這份工作是何等的不易?人們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住心靈的窗,被概念化,被格式化,這些思維,就在那些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床灰姼嗟氖菍ψ约旱氖煲暉o睹。從事新聞工作時苦與累的,更是一種責任與社會性的東西,看見太多,生活的閱歷也會隨之增多,了解的事物也會更多。但,請記住,不要被灰暗蒙住心靈的眼睛。若你想看見,請先睜開朦朧的眼,用其他的角度來看這個美麗的世界。
這本書講述了許多社會性問題和人生的道理,生命是一個流動性的過程,《看見》教會了我很多,也影響了我,更加的激勵了我。我們要擦拭自己的眼睛,用心去看見這個五彩繽紛卻又是非黑白顛倒的世界,再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改變這個世界。
老話兒說“書非借不能讀也”,還真是真理?!犊匆姟防显缇拖肟?,一直不愿意買,電子圖書都不全,去好朋友家發現她買了,雖然她還沒看完,毫不猶豫拿走了。鑒于她還要看,我抓緊時間用了一周看完了。我很少把散文從頭看完,很少看一本書用這么長時間,我學法律,因此大多一目十行。但是對待《看見》是這樣的,廁所時間,上班時間,中午休息時間,晚上睡覺時間,擠掉了專業課復習時間,終于看完了。首先想說,非常值得一讀。接下來,慢慢分析內容。
先宏觀上來評價這本書,我認為:散文+議論文+小小說。說是散文,因為到處可見感想、隨筆;說是議論文,通篇你都能感受到一個女子的犀利;說是小小說,每個章節都是真實的,活生生的觸動心靈的現實的故事。編排上,宏觀上是按照主人公的20xx年職場生涯來寫,但每個章節又有自己的時間順序,作者寫的很自由,每個章節都有一個大的主題,跳躍性很強,但是并沒有超出主題。我讀的書不多,不敢評價作者的文字功底,但是我想說每個字里行間都充滿了真實感情,讓人總是在看的時候反思自己,并感嘆作者的堅毅,樂觀,還有桀驁不馴。這個充滿了銅臭味的社會,真正真的做記者的已經不多了。柴靜,我結結實實的老鄉,我很欽佩。
再說書的內容,就是柴靜對社會上的熱點事件采訪的經過,我再重復沒有意義,我只想說我自己的感受。
第一、關于見識。在北京這些年,我自己認為比老家的人見識的要多,但是看完之后我覺得,這個世界,這個社會,有很多我不知道而且我應該為之研究和奮斗的事情,并且還是多角度。比如說,關于農村征地,我一般都會去根據法規對這個事件本身來做判斷,而柴靜是從立法背景、社會現狀、農民的反饋、社會為之付出的代價、農民和國家未來因此立法需要承擔的后果,各個方面去分析去采訪?;蛟S是因為新聞和法律本身的不同,但是我小農的覺得,這大概就是為什么,同樣生在臨汾,同樣在北京工作,同樣懷揣著夢想,人家是央視名人而我確實公司一個小小的法務的原因。我想人是需要在反思中成長的。
第二、關于夢想和現實的沖突。有很多時候,我們都在說,現實在為夢想讓步,我們為了生存怎樣怎樣,這個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從柴靜的書中,我看到一個智慧者,她不服輸、她勇敢、她有夢想、她敢于向權威挑戰、她敢于跟死亡叫板,她也曾經被威脅過,她也曾經被領導劈頭蓋臉罵過,她也曾經懷疑過自己的價值觀,但是她是名人,她生活的很好,沒有在生存的邊緣上掙扎,也在做公益,也在伸張正義。柴靜在智慧的通過變化的方式,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覺得這是我值得反思的地方。我甚至想,如果我是一個記者,我未必敢去報道非典、未必敢去地震現場反應現實、未必不會在大勢力的影響下低頭。柴靜,無疑是一個智慧的人,她也怕,但是她用她的方式去完成了自己想完成的事情。我想這種東西,只能體會,無法復制。與我,我想對自己說,生活不是苦逼的應對,而是積極的面對;與大眾,我想說,面對夢想和現實,真正的智者,是雙贏。
第三、感觸頗深的章節??床耢o的書,有憤慨,有感動,有揪心,有不舍,還有沖鋒陷陣的沖動。陰暗面我不想說,我們每個人都在面對,我只對我感觸最深的章節稍作評價。
第一塊是報道山西環境污染的內容,看的過程中,我腦中浮現的是我小時候的藍天,我家附近的菜園,和上高中時到處的房子和昏蒙蒙的天氣,和上大學后每次回家都感覺嗓子里被嗆到了的難過,和被同學嘲笑臨汾人都是“鋼心鐵胃”的畫面。。。這些結結實實的存在,現在仍在存在,我家里人的反應跟柴靜描寫的一樣,政府還給發錢呢,污染一下有怕什么。自從工作之后,家里開始環境治理了,擴建,綠化,空氣中的昏沉少了很多。我甚至現在感嘆,北京的空氣現在都比不上臨汾??墒墙吁喽恋氖?,我媽跟我說很多村里的年輕叔叔們,五十來歲就得癌癥死了。這在我小時候是沒有的事情,人們在接受者環境惡化的報復,到底是什么原因,到底政府做了什么事情,到底環境治理知否真的在扎扎實實的做,這些都不得而知,政府從來沒有告訴過我們。小時候我家里的水是甜的,我家的豆腐都賣的很火,因為水好,現在我回去水是苦的,我不再留戀。但無亂如何,還是在改變著。
第二塊是藥家鑫的案子,我看的流淚了。因為藥家鑫的死并沒有對這個事件背后的真像起到任何作用。我又想到了馬加爵,當然書中沒有寫這個案例。我從這塊看到的是現在的教育,還有現在的法治。教育上,不管是社會還是家庭,都一味的追求成績,追求臉面,而忽視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最后孩子成績好了,但是內心確畸形,從而引發社會慘案,很多報道,但實際上并沒有寫到任何作用。我想這是父母和政府都應該反思的,不是讓當事人一死了之,而是從根兒上去發現,去改變。我想起來我家的教育上,兩個姐姐都是生意人,就我一個知識分子還是經??吹胶诎得娴姆晒ぷ髡?。姐姐跟我說:“兒子學習不好,他爸就使勁打,覺得槍桿子里出政權,結果小外甥8歲了還尿褲子,往褲子里拉,該怎么辦?!蔽疫@個知識分子這么說的:“父母學習一塌糊涂,你指望你兒子學成什么樣子,你們憑什么要求人家,他只要盡全力健康成長就行了,學習不好也能對社會有用,你最后打成傻子,我看你怎么辦,我姐夫的爸爸倒是打他們長大的,還不是賣豆腐的?!弊詈蟛淮蚝⒆恿?,孩子的癥狀沒有了,還會跟我溝通:“我說,你只要盡全力就行,實在學不會的咱不強求?!爆F在一切都很好,孩子的學習中等偏上,很有愛心,懂得照顧人。我不相信他會成為藥家鑫那樣的孩子。所以說有感。另一部分就是我們的法律了,我想這也是我這輩子比較后悔的事情,學了法律確發現,它不是伸張正義的,而是為權貴謀福利,為國家謀福利的資本。但是我做了,我認了,我會為之付出終生。我認為我們的法律不指望公平正義了,但最起碼請起到教導作用,而不是殺之以絕后患,現在我們國家的犯罪就像野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最后就是心靈的感悟了。有幾句話我抄了下來,我想對每個人都會有觸動,書中說:“進步就是幸福,我現在最想做的是讓自己從蒙昧中一點點解縛出來;別生氣,別生閑氣,比起身體,都是浮云;人最大的慈悲是給生命一次救贖的機會;哪有什么勝利可言,挺住就意味著一切?!币沧鳛榻Y束語吧。
送上看完書后的祝愿:愿大國昌盛,黎民安康,小家幸福,父母健在,自己能開心成長!
對柴靜,之前的印象有:老羅喜歡拿她開玩笑,長的很清秀,央視主持人。斷斷續續有些印象,是因為柴靜是個好讀書之人,她身邊也有些人文社科領域的文藝青年。比較深刻的印象是她有次說到某朋友好讀書,常常一天讀數本書,然后向她推薦,于是她汗顏。
從大學開始,便沒怎么看過電視了,所以柴靜辛辛苦苦剪的片子,辛苦做的采訪與報道,我竟然都聞所未聞,反而都是從書中第一次知道那些幕后故事。想來真是汗顏,人生中最精彩的幾年,即沒能接觸到有思想與深度的東西,也沒通過網絡獲得最新的自由的知識——好多時間都在快餐小說、支離破碎的新聞和游戲中悄然而逝了。不過網絡本身也只是種平臺和媒介,歸根結底,到底是什么決定了一個人的關注領域和深度呢?也許很多東西,在孩提時,在少年時,便被埋在了骨頭里,之后便懵懵懂懂隨波逐流,也許在偶然中打開一扇窗口,破窗而入,但大多數情況下,僅是在窗口外短短一瞥,發現里面的東西自己不理解,不關心,便又庸庸碌碌的又隨著這社會奔流而去了。這就是滾滾紅塵,大千世界。
當我們身不由己,或在不知不覺中從窗外溜過時,柴靜停下,駐足,凝視,看見。她并沒有多聰明,也沒有多博聞強識,只是她安靜的看見,記錄,思考。漸漸的,便見的越多,所得便越多,破繭成蝶。
在時而平淡時而冰冷刺骨的筆觸下,我看到了這社會形形色色的人。他們或可憐,或可恨,或可嘆,究其原因,種.種皆源于無知無奈無為。
第一種無知,我看到了學校的風氣是如此愚昧保守,幾個小姐妹相約同年同月死,竟真的就一個接一個的自殺,而這源頭,則來自于幾個剛剛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們對感情的無知。我很難想象父母對子女不聞不問,但在這個世界的某些角落,它發生了。我倒是可以想象學生之間的感情糾葛偏激,畢竟小學和初中,我都在鎮上,看多了課桌三八線導致的“戰爭”和大家對早戀這一話題的小心翼翼和男女之間的夸張惡作劇。
除此之外,我還看到了世人對婚姻的無知,同性戀的無知,對環境保護的無知,對健康的無知。然而,更可怕的,不是無知,而是無奈。記得柴靜采訪一個官員,官員振振有詞:難道我做的是錯的嗎?雖然環境出了一些問題,但如果不是經濟發展了,那些窩在村里的年輕人的未來會是什么樣你能夠想象嗎?在很多問題上,沒有絕對的答案。如果經濟不發展,年輕人可能一輩子都待在村里,思想禁錮而保守,如果我是這個官員,我想我也應該“經濟發展優先”吧。說到這里,又聯想到--時代的波瀾壯闊:他很清楚潘多拉魔盒打開的后果,但他知道自己的目標,于是他堅持,于是我們看到了歷史上最壯闊的一次改革。
無知,無奈,都不如“無為”來的令人嘆息。每個人都知道,槍打出頭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是中國人信奉的哲學,也是我父母告誡我的道理——年輕人,你還不懂這社會的險惡。而確實,在這個世界上,想改變的力量總是會被抵制,被扼殺,于是,大多數人選擇了服從潛規則。在采訪一個警察時,柴靜問了很多讓人下不來臺的問題。而最后,這個警察私下里告訴柴靜,他很佩服她,也認同她,只不過自己不能站出來。是啊,站出來的后果是什么,歷史上有太多的例子。于是便有了各種推諉各種借口,各種懶惰各種官僚。于是便有了柴靜鏡頭下的一個被錯誤關押幾十年的犯人——沒人想到他,沒人幫助他。
如果說看完書后自己有些敬佩柴靜,那我仰慕的不是她的人品才學,也不是美麗優雅。而是那份沉甸甸的較真,那份追求改變的堅持。
做事情最怕較真,看似簡單的問題深究下去往往會帶來一團無法解答的問題,但只有較真,才能真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绻皇遣耢o的堅持,也許會有更多女生因此自殺。
成功來源于細節和偏執,也許如果柴靜自己中庸,不甘進取不去改變,那么也許中國的兩會新聞到現在還是一團死水,奧運報道也不會那么精彩,非典也不會有真實的一線報告。
歷史總是由英雄人物推動的,而成為英雄的,是一個個用于改變和堅持的小人物,當小人物們的努力逐漸被理解,被證明和接受,人民便狂呼著托起他,并加入到浪潮中,于是,歷史產生了。
。
我很喜歡柴靜,她知性優雅,她的文字渾厚大氣,讓人悠然神往,加上朋友推薦,便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看見》。一本424頁的《看見》,引發了絕對不止424頁的深思。在《看見》中,我讀到了一名記者從早期的懵懂、青澀到后來的自省、觀察和沉淀。她的文字樸實無華,令人感動,同時透過文字又展示了她作為一名記者的職業素養。我雖不是“柴迷”,但從內心尊敬她,也渴望像她一樣,有自己的原則,又在不斷經歷中完善自己,變得獨立自主。
十四五歲的小女孩,正處于愛美的階段,關注的是青春時尚流行,“深度”對她們來說,更像“偏門”。但看看李凱京是怎樣評價柴靜的吧——知性優雅、渾厚大氣、獨立自主……尤其是她說:“一本424頁的《看見》,引發了絕對不止424頁的深思”,這讓記者甚是吃驚,一個孩子的思想竟如此成熟!
記者的評價,也得到了語文老師的確認:有想法,勤奮踏實,從不認輸。李凱京說:“喜歡讀書,最喜歡契訶夫的作品,還有最近看的柴靜的書,這些書都有深度有思想……”
這,是一種成長,就像一株小草獲得了額外的陽光,優秀于同伴。
在人生的路上,遇到了這樣一本書,遇到了這樣一個人。我們無法判斷,一本書、一個靈魂、一個思想對孩子是否有影響,如果有影響是大是小。但我們堅信,當你說出“渴望像她一樣”,渴望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時,這種影響一定是良性的,也是有益的。青春年少,壯懷激烈,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很重要。對于一個人來說,遇見一本好書,無疑是在迷茫的時候,一個最好的指引。
或許,她會成為第二個柴靜,成為一名思想深厚的記者,即便不能成為和柴靜一樣的人,這樣深邃的浸潤,也一定會使她成為一個自立而堅強的人。
一本書的厚度真的無法量度,但書的厚度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深度,所以書讀得越多,眼界越寬闊,看得越高遠。
讀書,讓稚嫩的心智逐漸豐盈,也讓成熟的心性有所扶正和升華。雨果說,書籍是造就靈魂的工具。這個工具,無形也無價。
我看見,坦白的說,我并未看過柴靜主持的節目,她留給我最初的印象就是一次演講比賽。一位清秀卻不失氣場的記者,單薄的身體卻毫無畏懼的發問,和緩的聲音卻滲透著一種堅定。從此我的世界便有了你,耳朵里會不時的充斥著關于柴女子的話題,勇于探索事實真相,不臭氣的才女子。
書如同人一樣,沒有復雜華麗的裝幀,沒有各種名家的評語,普普通通中滲透著親切的質樸。
書中有很多故事,有的曾經是社會熱點,有的已經稍久遠去,或過于細小的不值一提,但在書中都呈出他的原貌。突然想起了讀者或故事會,里面也有許多離奇或悲慟的故事,大多也源自于生活,為什么看「柴靜看見」卻如此打動我心,很奇怪的是一些事自然的就往自己身上扯,因為她文字的樸質、踏實、沒有攻擊式的抗爭,更不會暴跳如雷,為什么她能做到如此淡定!
我們生活成長在這個國家、社會、學校、家庭當中,有父母、親人、老師的陪伴。柴靜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陳忙—柴靜以此人開篇又以此人結束,書中又反復提到此人,可見此人非同一般的重要,俗話說的:千里馬常有而伯樂難尋呀!除此人外,老郝、老范由一開始工作上的戰友變成朋友、閨蜜、親人,她們有著共同的奮斗目標和一致的價值理念,那種幸福是無法溢于言表的!
家庭是社會生活的最小單位,同樣柴女子也不例外,在父母姐妹的陪伴下長大,尤以奶奶的摯愛最為深刻,這也勾起了我更多的回憶,從她的身上隱約可以看到我的影子,多么親切的描述,多么真實的生活!
不多不少,四百多頁的故事,我只能以印象最為深刻的事件寫起。記得全國出現非典的時后,我所在地河北廊坊,離北京重災區僅五十公里,大街小巷空無一人,少有車輛人員的踩踏,道路都顯得恐慌!家中每天都要用84消毒液稀釋消毒,現在看書中的場景依稀可以回到那個時候緊張的氛圍。無能為力做不了志愿者也當不成醫生,于是就洋洋灑灑的寫了一篇文章。當時感悟人性的溫暖和偉大,隨著閱歷的增長,不是更愛流淚了,而是我的感悟越來越多了!
我從來不認為眼淚是懦弱的表現,不分男女老少,都有流淚的權利。汶川地震的時候,我們正在午休,起來上課的同事后來回憶說到還以為自己高血壓了,怎么在床上感到頭暈目眩的,孩子午休過后興奮的從教室跑向操場,此時地震正在無情的侵蝕著另一方子民平淡的生活,誰也不愿意相信這是真的,這就是真的。柴靜的書中還原的不僅僅是當時地震的場景,更多的是與普通老百姓的聊天中感悟內心世界,灰暗慘淡的世界有那么多強烈求生的欲望,但有時對活著的人來說,活著也是一種折磨,一種痛苦,哭泣、流淚也只是對上天不公的一種怒吼,心中情感的發泄。我似乎能透過柴靜的文字看到那些悲慟的雙眼,和無助的雙手!
你看到的不止這些,藥佳鑫、雙城記、盧安克等等等等,每一個標題背后都有一串數不清的酸甜苦辣,好像這些與自己都很遙遠,卻又真實存在而頻繁出現。
我看見了,不知你看見了嗎?為盲目著點亮一盞亮燈,讓無知者展開一個未曾知曉的世界,讓當下者反思過去,品味現在,展望未來!
在接觸《看見》之前,對于柴靜我算是一無所知,很無意地從同學里借到書看了下去,就情不自禁地讀了下去?!犊匆姟冯m然是柴靜10年從業來的自傳性作品,和其中我所拜讀過的名人自傳比如《巴菲特自傳》、《喬布斯傳》比較起來,《看見》對于作者自己的成功的方面和經驗描述幾乎沒有,而是運用了超多的細節描述和心理描述,既是生動地還原了作者本人親身經歷的重大事件的過程,同時把事件任務包括柴靜自己的感受相當細膩的表現出來,表現了柴靜在苦難和苦澀下內心和潛力一步步地艱難成長。
《看見》一書涉及了相當多的中國重大事件,幾乎所有的重大事件我們都能看到柴靜奮斗在最前線奔波不停的身影,在這奔波之中也讓她逐漸的成長起來。對于我而言,《看見》讓我能有一個機會重新審視那些以前震撼我們的事,有一些事當時我還年幼,只是跟隨著當時主流媒體的看法。能在時隔多年后能再次看到事件的真相的還原,更多的是修正了一些對事情的偏見,有了更深刻更準確的體會吧。
沒有《看見》,沒有柴靜的用心尋求和發現,也許許多事情的真相和許多默默無名的人就將這么一向被淹沒在時間的潮流中了。勇于質疑并盡力挖掘真相正是柴靜在《看見》中所散發出的作為一名記者最最珍貴的精神也是我被《看見》深深吸引的原因吧?;氐阶陨矸此?,那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干勁算是我缺少的吧,更多時候是在對事事保留著淺嘗輒止的態度,過去的是因為學業排的時間很緊張實在是很少時間做些自己的事,淺嘗輒止無可厚非。來到了大學,時間上相對自由了許多,在保證了學業的基礎上,是該用計劃規劃好課余時間認認真真地學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的時候。其次,《看見》還讓我真正理解并學會了用客觀公正的眼光看待發生的每一件事,并用心發現身邊的真善美,就算是最權威的媒體也會有偏頗失實之處,盲目跟風并隨意評論是對自己最大的不負責和傷害。
《看見》一書中描述的作者10年從業來一步步地成長歷程也相當精彩,對于剛走入大學的我如何調整自己不久的未來投身于工作時的心態尤其具有現實好處,或多或少我看到了自己的未來的不易吧。每一步成長都充滿著相當多的苦澀和困難,每一次蛻變或是來自于或是剛入業時的常常的辛苦熬夜加班,或是一些前輩的不經意的話和深刻的指導等等方面,一點一滴積累起來完成了從量變轉為質變的過程,也從一個剛進入工作的小女生到了這天受到眾人矚目的位置,其中的汗水想必只有她最清楚,在看《看見》的同時我們也是在和柴靜一齊成長著,以她的視角審視著在這片56個民族共享的中華大地上,發生過的那些在我們心里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的以前?!啊犊匆姟分?,我沒有刻意選取標志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超多的報道里,我只選取了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為工作的原因,我恰好和這些人相遇。他們是流淌的,從我的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漫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背一遍遍的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我明白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边@就是柴靜在《看見》中的原話,最本真和樸實的一段話。在發售《看見》一書后,柴靜在微博上經歷了大起大落,毀譽參半。但她并沒有表現出相當的大起大落的回應,不爭不辯,依舊在她的崗位上默默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這也是她在書外同樣表現出的那份本真樸實的氣質吧,只能讓人遠遠地仰慕。
最后,《看見》帶給我的不僅僅僅是書籍資料上的的享受,也讓我能有機會認識了一位很堅強很了不起的中國記者柴靜,從書和作者身上我都同樣收獲豐富,也期望這份收獲今后還能帶給我更多的有好處的啟示和指引吧!
《看見》是央視知名記者柴靜的一本記錄自己在央視十年的自傳性的書。這本書記錄了柴靜在央視十年里經歷的大型新聞事件,像非典,汶川地震等等。原本只是想它用來打發一下閑暇時光,可當我真正拿起這本書品讀起來時,卻意外地收獲了更多的是是對柴靜本人的敬畏,對眾多媒體失職的痛心,更有的是對人類感情的崇敬。
此書,她用坦誠的語言陳述著自己的十年成長路,不斷剖析自己,不斷正視自己的不足,讓我們感受到了有血有肉的作者。她深入一線,“出生入死”給我們帶來的事件真相,她的經歷,她的采訪,常常會觸動我心弦,讓我隨之潸然淚下。
看這本書,總讓我很容易聯系到自身。從剛開始的“不知天高地厚”說出:“我知道我能達到的高度?!钡牟耢o;到被工作和現實打擊得一敗涂地的柴靜;再到激勵自己,站起來告別過去,重新出發的柴靜;最后是延續至今――一直完善自身的柴靜。從這些柴靜中,我似乎能看到自己,看到過去,現在,未來的自己。每個人的成長之路都不同,但總會有相似的心跡。我并沒有像柴靜那樣轟轟烈烈的成長過程,也無幸像柴靜那樣有那么多人為她點燃明燈。事實上,我的成長之路才剛開始。曾經,我很害怕成長,很抗拒成長,因為成長之路沒有那一條是平順的,這條路上都布滿的荊棘,我害怕我會承受不住,我害怕我會在這如迷宮的路上迷失,在《看見》這本書里,誠如我所想,我看到了未來的我將要承受的東西,看到了逼迫自己成長的艱難,也看到了破繭成蝶的痛苦,但在最后落入我眼瞼的,是她的成功,或者說是她一步一步蹣跚向前的足跡,又或者說是她不時回首反思的身影。這些都使我的心安靜下來,這些對于我來說都是解渴的甘泉,飽腹的美餐,從她身上我找到了一個能助我順利通過成長之路的工具,使我能坦然的等待和接受現實將要給我的挫折。
透過《看見》,讓我更深層次地了解到了柴靜。散文般的敘事風格,細膩婉約的情感表述,都將柴靜的博學多識與扎實的文學功底展露無遺?!胺堑洹笔录械某錾憩F,更是讓我對于柴靜這樣一位身材嬌小的姑娘,心生敬畏。在所有人都人心惶惶的“非典”時刻,是柴靜主動請纓去到現場了解最真實的“非典”,去接近最鮮活的事實。她七次與“非典”患者面對面交談,軟磨硬泡才獲許一個人進入病區權利,她的目的只有一個――讓更多的公民知道真正的“非典”。她以一個新聞人的社會責任約束自己,用真實回報受眾,用真實擊敗流言。她的勇敢和執著給每一位讀者注入養分,讓每一個讀者都能從中反思,自身在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也讓我明白,在自己的崗位上堅守本職,努力工作,為整個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便是作為公民對于社會的最基本的回報。
在《看見》中我了解了社會最隱私角落的一些事,一些值得我們關注和反思的事。家庭是最小的社會單元,門吱呀一聲關上之后,在這里人們如何相待,多少決定了一個社會的基本面目。當多年的隱忍與承受終于在那一刻海嘯般爆發時,往往是施暴者結束了生命,被施暴者走向了監獄,從此各自灰暗的人生更加灰暗。我看見了李陽將自己的家庭暴力歸咎于民族文化中的大男子主義,看見了人們對家庭暴力的習以為常。施暴者有時候會后悔但這阻擋不了他們下次的暴力。正如人性里從來不會只有善與惡,但是惡得不到抑制,就會吞吃別人的恐懼長大。倘若我們的法律能更加完善從而嚴格的制約家庭暴力,或者我們每個人都能夠設身處地地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那么會不會少一些家庭暴力,少一些因為家庭暴力有心理疾病或走上歧途的孩子。人性中的善會不會變的比惡多一點,至少我們不會助長惡的火焰,從而給善一個生長的環境。
一個以揭露真相為己任的新聞記者,面臨的誘惑與威脅絕不會少,這也是現在各種假報道泛濫真相越埋越深的原因。慶幸的是我們在《看見》中看見了許多真相,在面對金錢與威脅而面不改色的柴靜身上看見了新聞職業人的操守,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只有我們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初衷,我們才能堅守自己的道路,不為各種誘惑所擾。
由于年齡和閱歷的局限,我對《看見》的理解可能達不到它所想要達到的高度,但書中對人性的挖掘、對自己成長的突破讓我受益匪淺。十年前,柴靜說:她關心新聞中的人;十年后,她做到了。她沒有忘了自己為什么出發。
看完這本書,一個個采訪人物在腦海中略過,有悲傷的、有感動的、有可笑的、也有可愛的。在柴靜的筆下,一個個新聞事件背后的故事如銀幕放映一般躍人眼簾。有人說她采訪對象中誰誰誰讓我印象,有人說她的文字讓與她身邊同行的采訪配角變成了主角,但我還是為柴靜所感動,對她對新聞背后故事的熱愛,對人性探求的執著。
有很多作者內心的思考,精彩的句子很多,但是實在記者最重要的事情是盡一切可能呈現事情的真相,評判就讓觀眾和讀者來做。把每一個人都當成人看,該是一個社會應有的底線。
她說讀者對她說的話“如果你用悲情賄賂過讀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悅過自己,我猜想柴靜做節目、寫博客時,常是熱淚盈眶的。得誠實地說,悲情、苦大仇深的心里基礎是自我感動。自我感動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癮,對它的自覺抵制,便尤為可貴。每一條細微的新聞背后,都隱藏一跳冗長的邏輯鏈,在我們這里,這些邏輯鏈絕大多數是同一朝向,正是因為這不能言說又不言而喻的秘密,我們需要提醒自覺:絕不能走到這條邏輯鏈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p>
“準確是一種最重要的手藝,而自我感動、感動先行是準確最大的敵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淚交加中”。
《看見》這本書23萬字,柴靜說陸續寫了3年,群友推薦、讀者雜志報道、微博上傳播,終于決定買回來,一方面為了群友間交流有共同話題,一方面也想借鑒一下暢銷書到底如何打造的。從一開始泛讀到后期精讀摘錄包括讀后感整理約用了12小時,收獲還不錯:
了解新聞媒體業一些知識和新聞背后的故事,柴靜采訪的一些人物給她的啟發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特別關注她從湖南衛視“新青年”主持紅人到央視轉行新聞從零開始的艱難轉型。
一、新聞背后的一些故事,對人的關注,對人性的理解。
對藥家鑫采訪報道那篇,讓我又一次深刻體會到,給孩子一個寬松的成長環境太重要了;藥家鑫因恐懼不敢面對嚴厲爸爸才在剎那間失去人性,殘忍捅殺張妙;柴靜采訪過的一個憂郁癥孩子給她來信說,他能理解藥家鑫,他也曾因為爸爸嚴厲管教而恨他,得了憂郁癥,后來慶幸在心理醫生那里得到了宣泄,爸爸和孩子都得救了,而藥家鑫沒有,直到他被執行死刑后,他爸爸可能都還沒有完全意識到他的嚴厲缺愛對兒子造成的傷害有多大,也許這也是上天對他的懲罰吧—中年失子。
二、獨特人物采訪,給她啟發也讓我收獲頗豐。
1、老爺子大智慧;。
2、胡適的自由獨立觀點;。
1946年,胡適在北大演講中說,你們要爭獨立,不要爭自由。你們說要爭自由,自由是針對外面束縛而言的,獨立是你們自己的事,給你自由而不獨立,仍是奴隸。獨立要不盲從,不手欺騙,不依賴門戶,不依賴別人,這就是獨立的精神。
3、哈佛教授的浮出水面“不得不”:
我問一個哈佛的老教授,社會上那么多問題,改起來有很多惰性,怎么改?他說,讓問題浮出水面,讓它“不得不”改變。聯想到當下不斷爆出各類貪官腐敗案和食品安全事件,根據哈佛老教授的觀點,原來讓問題浮出水面不是情況更糟糕,而是我們已進入改進過程。電臺新聞聽到,7月1日起中央在從上而下自上率下改進作風,恩,對這屆政府有信心,對中國未來有信心,明天會更好!
4、長期默默廣西支教的德國人盧安克轉而高調:
在接受柴靜采訪時,盧安克說:“以前我不想見記者,不想給別人看到我做的事情。后來我看到曼德拉的一句話,他說,如果因為怕別人看到就不做自己覺得該做的事情,把它隱藏起來,那就等于說誰都不能做這個事情。如果自己把它做出來并讓人看到,那就等于說誰都可以這樣做,然后很多人都會這樣去做。因為這句話我才考慮接受你們的采訪?!碑斚挛覀兛吹缴鐣械暮芏嗳嗽诟哒{做公益做慈善,我們終于可以找到依據出處了。
前期有群友對美麗去陽光之家給智障孩子上公益閱讀課并拍照分享有非議,他們認為做好事就該低調,不該張揚。我是這么理解慈善和公益的:“有人認為,慈善就該低調,作為個體這么想也是對的。但如果是站在社會管理者角度,一定是發動更多人加入愛心奉獻團隊為首要己任。慈善不是有錢人的專利,需要更多有心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國家財力有限,社會需要更多資源和力量來做慈善,包括公益,如果沒有我的分享,包括還有其他很多媒體的宣傳,大家還知道有那么一個弱勢群體存在嗎?說實在話,沒去那兒體驗之前,我根本不知道陽光之家這些孩子們的存在,根本了解他們的需求”,也許我們高調宣傳推廣幸福讀書會愛心公益也是一樣,希望通過我們的先行動再帶動更多人愛讀書,讀好書,提升幸福感,傳播正能量,讀書是件幸??鞓返氖?
猶太人年均讀書40多本,美國人均7本,日本人均8本,中國人均讀書4.3本,也許中國人廣泛閱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也許也正是我們幸福讀書會存在并發展的社會意義所在吧。
三、從省臺娛樂紅人到央視新聞的艱難轉型。
她從湖南衛視“新青年”當紅主持人,到央視時空連線16分鐘時事評論,連線多方專家同時討論,這對柴靜是很大挑戰:從頭開始,點滴學起,不斷積累,打磨三年,終于在新聞調查中,積極主動爭取20__年非典報道并憑此夯實在央視地位。時空連線同事說,柴靜那時天天采訪前打40分鐘電話,寫出100多個采訪問題,化妝時還斜著眼睛繼續寫。
觀眾說那個就是報道非典的央視記者,柴靜聽到這句話的成就感抵去之前幾個月的辛勞。她在央視的起步是專業還是勇氣?!反正有些在一線工作的人比如醫務工作者也被染上了sars。沒有人隨隨便便可以成功,也許需要智慧、需要專業、有時更需要奮不顧身的勇氣!
讀完這本書延伸出自己想進一步讀的書一是胡適傳記和他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另一是斯賓羅莎《倫理學》,深入研究幸福學也需要專業積累。
閱讀《看見》是在三天內斷斷續續完成的,期間鼻酸含淚無數次,有兩次真真正正地哭了出來。一次是開始閱讀的那個晚上,久未讀書的我被真實的文字和事例拍打著內心,看到第二章節講述非典時生命的脆弱,一個沒忍住在深夜把眼睛哭得紅腫。而當我以為我不會再如此動情的時候,就看到了臨近書末的藥家鑫事件。
非典時期發生在我的小學,具體情形已經記不真切,模糊中印象尚存了非典的種種駭人之處、學校每日查好幾次的體溫和教室里濃郁的消毒水味道。柴靜書中描寫的場景與我記憶中能重疊并不多,幾個耳熟能詳的“英雄事跡”被我一次一次用在作文中,那天夜晚更觸動我的不是文中的人和事,只是我忽然驚覺我離這想要接近的真實社會原來這樣遠。
在美國讀大二,我所學習的專業便是大眾傳媒。堅持在國外學習這個專業的初衷,是希望自己能夠刨除在報紙新聞這些傳播媒介中經過表述人和撰稿記者主觀修飾的觀點,身體力行地探尋事情的真相,看到最本真的人性。兩年的大學生活,我平時用功學習,閑暇時候出去旅行,上網追星聽歌,寫一些文藝矯情的隨筆,熱愛寫作的我有了比高中更多的時間,可成文數量卻遠遠低于那些用課本遮擋寫作本子的日子。以往吃飯時在餐廳還會放中央新聞頻道的節目,我和朋友喜歡一邊吃飯一邊對新聞中的事情高談闊論,言語之間充滿著年少的無畏與自大,卻不曾讓自己離開時政離開這社會真實發生的事?,F下終于明白為何要把大學叫做“象牙塔”,雖然在美國學習壓力大,但大環境是安逸的,這容易讓人產生一種惰性,或者說是一種不敢面對殘酷現實的勇氣。
帶著這種自我反省和心理準備,接下來的閱讀就沒有再一次感情失控,當然,除了藥家鑫事件。
那是20xx年上半年,我印象很深,因為我那時高三。重壓之下的學生連喘息機會沒有,閱讀寫作和關注新聞成為奢侈,只能從每日的餐間新聞和父母的電話言語之間簡單了解了這個事情,一次周末放假后回校,語文老師讓我們寫一篇關于藥家鑫的評論。
我剛從家里回來,從滿網絡對藥家鑫的譴責中拔出腦袋,咬著筆桿強迫自己寫得比其他同學要獨特要犀利,我認為那才是時評。我還專門趴著櫥子翻出了寫那篇文章的本子,“很難想像他本人是一名在校大學生,所接受的是高等教育,居然對張妙做出如此喪心病狂的舉動。我不知道在他眼中一個人的生命到底意味著什么,是否如草芥一般卑賤,才可以下手如此狠絕?!?、“前有馬加爵,后有藥家鑫,案件不同,性質同樣惡劣。這是教育的一種缺失?!?/p>
答案本身體現在一個完整的事件中,并不能籠統地概括。但往往大部分人的思想是緊跟社會輿論導向的,并沒有精力甚至沒有機會了解到所有當事人的概述,一家之言是最聽不得的。
所以又要說到記者這個職業,和傳媒這個工作性質了。
當柴靜剛進入中央電視臺的時候,受到一系列打擊,她的采訪方式不被認可和接納,20歲出頭的年輕人總是執拗了一些,帶她進來的陳虻扔給她一句話:
“你問一個問題的時候,你期待答案么?你要不期待,你就別問了?!?/p>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手邊已經沒有《看見》,這句話我卻是一字不差地記得清楚,好像瞬間被一盆冷水澆得徹底,這話實在說得太狠。
初中的時候開始在學校電視臺做記者和主持,初二采訪了初中部的校長。那期節目設計得很用心,向全校范圍征集大家感興趣的問題話題,然后經過我整理修改出來,交到校長手上。結果被校長拿去一修改,幾乎否定了我們一半的提問,換上的譬如學校的教育理念這些大面兒上的話題,跟我們平時的生活幾乎沒有關系。
于是那期節目宣傳得沸沸揚揚,最后卻做得令人興致寡淡。
還有一件事,是每一年學校大型運動會上的采訪。當時我和幾個電視臺的同學一起趴在主席臺下面學校分給我們的小屋里,等著各個項目的決賽第一名和破各種記錄的同學名單,然后拽著攝像就沖出去?,F在回想起來,幾乎對每個人的提問都千篇一律——我真的一點兒也不期待答案。
對著陳虻那句話,想想覺得挺難過的。
20xx年11月26日,bbc中文網宣布推出包括中文在內的bbc新聞學院(bbccollegeofjournalism)四種新語言網頁,里面包括英國廣播公司的新聞價值觀、報道原則,以及專業操守等,是一流媒體為行業人才制定的規則。這不僅屬于bbc。
全世界的新聞人都有克朗凱特口中的“獨立的迫切性”,于是點進去仔細看了看。里面有一篇文章叫做《原創報道》。其實每一篇報道都是記者的原創,但是我還是一直在想原創中要夾帶多少來自記者的主觀思想。
事實證明,當一個人所了解的真相越少,他就越容易對事件產生偏激情緒?!安黄灰小笔撬衎bc新聞報道的標準之一,但是要完全做到,何其難。記者是以人出發去探求事件最真實的一面,所以就很難保證不會被當事人左右態度。柴靜說看到貴溪翻墜水塘的校車中幸存的5歲的貝貝眼神中的創傷和委屈,不可能沒有情緒,但想要認清現實,只能老老實實,從憤慨出發,向事實走去。
無論如何,應當把對事件判斷的權利移交給大眾,所以報道的時候,記者和所屬媒體應該對報道的準確性負責。
因為追星,所以看過太多報紙和媒體為了噱頭而做的不實報道以及只吸引目光的標題黨,如果明星追究則告上法庭或者媒體出面道歉,而大部分人選擇置之不理,也更加惡化了這一現象。有時候大眾就成為被媒體愚弄的對象,同樣一個事情兜兜轉轉卻發現不過是游戲一場,這種感覺讓人惱怒。很多人不把娛樂新聞當做新聞看,可是既然叫做“新聞”,就是屬于這個行業的,一些小事能夠折射更多現狀。
新聞本應該是件挺嚴肅的事兒。
魯迅先生曾經說:“我們從古至今,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薄犊匆姟纷屛覍ctv改變了很多固有的成見,做新聞的人骨子里都有那么些執拗,作為觀眾我們看不到他們幕后的掙扎和探索。
關注無數人真實的生活,用我們富有感情和敏銳的眼睛去捕捉、發現,將完整事件鋪陳在大眾面前,讓他們自己做出判斷。
也許,這就是媒體最大程度上,能夠做到的最好的。
謝謝《看見》。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kouhaodaquan/44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