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的合理性還需要與學校和教師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及教學評價相協調。教學計劃范文中的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是根據實際情況和學生的需求進行選擇和安排的。
教學目標:
2、知道每個數位上的計數單位和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十,初步認識一個小數的小數部分各數位上有幾個這樣的單位。
3、通過了解小數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增強熱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小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
會用小數表示計量單位換算的結果。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米尺。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授。
師: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見到過小數?你能說說嗎?(出示課件)學生回答。
師:生活中這么多的地方用到小數,說明小數的應用十分廣泛,無處不在。請同學們把各自測量周圍物體的長、寬(或高)的數據說一說。(教師將各個數據分別按“整米數”和“非整米數”兩類板書)。
師:這些不夠整米數的部分,如果仍然要用“米”作單位寫出來,除了用分數表示外,還可以用怎樣的數表示出來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32頁的內容。
師生共同歸納:在進行測量和計算時,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時常用小數來表示。但是,小數的意義又是什么呢?這節課,我們繼續深入學習小數的知識。
板書:小數的意義。
二、探索發現。
1、認識一位小數。
(1)課件出示教材第32頁例1米尺圖。
把1m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長多少分米?1分米是1米的幾分之幾?
教師介紹出示:“十分之一”米還可以寫成0.1米。
那2分米、3分米呢?學生試著完成填空。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后再全班交流,交流時說說每個分數表示的意義。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2)觀察上面的等式你能發現分數和小數之間的聯系嗎?
學生觀察并在小組內討論。
師生交流后小結:分母是10的分數,可以寫成一位小數。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
2、認識兩位、三位小數。
我們知道了一位小數表示的是十分之幾的數,那么兩位、三位小數應該表示什么呢?下面請同學們以這些兩位小數為材料,繼續研究。
(1)教師繼續出示米尺的放大圖。
學生思考、小組交流后進行反饋。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這樣的一份或者是幾份表示百分之幾米,可以用像0.04、0.01這種兩位小數來表示。
1米有1000毫米,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1毫米就是新人教版數學四年下第四單元小數的意義和性質教案(一)米,用小數表示就是0.001米。
(2)小結。
分母是100的分數,可以寫成兩位小數。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
分母是1000的分數,可以寫成三位小數。三位小數表示千分之幾。
學生交流說說對小數的理解。
師生共同歸納得出結論: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十分之幾的計數單位是十分之一,那么一位小數的計數單位就是0.1。同理兩位小數、三位小數的計數單位就是0.01、0.001。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10。
4、閱讀“你知道嗎?”。
師:同學們已經知道小數是怎么產生的及小數的意義,那你們知道小數的歷史嗎?
學生自學教材第33頁“你知道嗎?”。
師生交流時,讓學生說說小數的發展史。
三、鞏固發散。
1、指導學生完成教材第33頁“做一做”。
讓學生獨立填寫,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說說是如何用分數和小數來表示的。
2、在括號內填上合適的小數。
()元()千克()厘米。
四、評價反饋。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師生交流后總結:認識了小數,知道了小數就是用來表示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的數。還認識了小數的計數單位,知道了相鄰的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
板書設計:
小數的意義。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可以用小數表示。
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10。
注:本節課是我在2006年上的一堂評比課,2008年參加調動時又抽到了本節教材的說課,以下是我對本節課進行說課時主要教學流程的簡單回顧。
(一)激——存疑激思,投石激浪。
1、談話導入。
2、感知分類。
課件出示數據:
(1)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
(2)天壇中心“天心石”四周有厚約0.9米的圍墻。
(3)長城城墻平均高7.8米,最高達14米,頂寬5.8米。
讓學生試讀這些數,并分類。
3、揭示課題。
小數到底是怎么產生的呢?它的意義是怎樣的?今天就來學習“小數的意義”。
(二)探——自主探究,發現意義。
1、小數的產生。
剛才的“0.9米”是什么意思?大概有多長,用手比劃一下。
生:1米不到。
出示米尺,得出:在進行測量和計算時,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時就需要用小數來表示。
0.9米是幾分米?怎么想的?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它是其中的9份。
板書:9分米=米=0.9米。
0.9這個一位小數你是怎么在米尺上找到的?
生:先找到對應的分數,再想出小數。
再在米尺上找一找其它的一位小數(匯報并適當板書幾個)。
你有什么發現?板書:一位小數十分之幾。
師:看來小數與分數很有聯系。
小組活動:(4人小組一把米尺)。
出示要求:
匯報,適當板書幾個。
通過剛才的研究,你又有什么發現?
板書:兩位小數百分之幾。
三位小數千分之幾。
你還能想到什么?萬分之幾……小數的個數是無限的。
它們的計數單位分別是?
彈性方案:生能說出進率,不能說出則教師提問。
(三)練——推波助瀾,余地生輝。
1、課本51頁“做一做”
匯報后說說空白部分怎么表示。
2、生活中的小數(小數的讀寫法)。
課件出示:
a、長頸鹿是世界上最高的動物,高達5.98米。
珠穆朗瑪峰高達8844.13米。
讀出這些小數,歸納讀法。
b、鴕鳥高達二點五米,最高體重可達一百五十五點零二千克。
寫出這些小數,歸納寫法。
3、加大難度(滲透名數化聚)。
礦泉水每瓶1元5角=()元。
非洲象體重11噸750千克=()噸。
鴕鳥蛋重1千克350克=()千克。
老師身高1米62厘米=()米。
4、暢想0.5。
看到0.5你想到了什么?
(四)理——回顧總結,意味深長。
今天學到什么知識?小數的知識還有很多奧秘等著我們進一步探索。
教學目標:
1.掌握連除、乘除混合運算的順序。
2.會正確分析問題中的數量關系,會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熱情。
4.通過觀察分析、合作探究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求異思維,增強學生對數學的應用意識和創新精神。
重點:掌握連除、乘除混合運算的順序,能正確計算除數是一位數的乘除、連除的兩步計算題。
難點:正確分析問題中的數量關系,理解每一步算式的意義。
教學流程:
一、情境創設,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今天方老師帶大家去一個你們很樂意去的地方---學校閱覽室。在那里可藏著很多的數學問題。走!咱們一起看看去。
[設計意圖:由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引入新課,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時又容易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從而帶著良好的學習狀態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交流合作,解決問題。
擺書。
1.學生細聽老師口述的信息,領會題意。
(1)誰能來說一說聽到的數學信息?(隨著學生說的老師板書條件)。
(2)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呢?
2.合作探究。
看同學們提了這么多的問題,猜猜看老師今天最想請大家解決哪個問題?
學生的回答展示,今天重點要解決的問題:平均每個書架每層放多少本書?
3.學生自己獨立思考并列式計算,再在小組內交流你是怎么想的,總結一下有幾種方法。
4、匯報,展示交流4種不同的解題方法。(根據學生的匯報板書在黑板上)。
匯報的時候說一說你列的算式的意思,并說一說你是怎么算的。
(1)200÷2=100(本)(2)2×4=8(層)。
100÷4=25(本)200÷8=25(本)。
(3)200÷2÷4(4)200÷(2×4)。
=100÷4=200÷8。
=25(本)=25(本)。
5、匯報時提問:
(1)200÷2求的是什么?結果再除以4是什么意思?
(2)2×4算出的是什么?200÷8表示什么意思?
(4)4×2是什么意思?200÷(4×2)求的是什么?去掉括號可不可以?
總結:第一個是按書架分先求一個書架有多少本書,第二個不按書架分,先求的總層數。然后按總層數分,雖然思路不一樣但是都是平均分,我們都能解決同一個問題。
6、比較這幾種算法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1)你最喜歡用哪種方法?和同桌說說看。
(2)你喜歡用哪種方法就說那種方法。
小結:(1)、(2)列的是分步算式,(3)和(4)列的是綜合算式。像這樣有乘有除的算式叫乘除混合運算。
7、觀察算式,發現運算順序。
8、小結:像連除法和乘除混合運算這樣的同級運算都是從左到右一步一步計算的,如果有括號的先算小括號里的,再算括號外的(板書)。同時,我們知道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列出來的算式也不同,但最終都能把問題解決,希望同學們在以后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能像今天這樣多動些腦筋。
三、鞏固知識。
1、基礎練習。
960÷6÷4960÷6×4960÷(6×4)。
(1)先說說運算順序,再計算,把除號改成乘號,怎么計算呢?
(2)匯報,展示。
2、深化與拓展--游泳。
小軍去游泳,他在泳道內游了4個來回,共游了200米,這個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長?
(1)引導理解”來回”什么意思?誰來走一走,在走道上走一個來回?
(2)我們知道了來回就是去了再回來,4個來回就是去了再回來(4)次。
(3)自己獨立解決這道題。
(4)匯報,展示。
四、評價體驗,深化提高。
今天這節課我們解決了什么問題?你有什么收獲或感受?請你評一評自己或同學的表現。
作業(機動):練一練第1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境,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掌握小數的讀寫法,理解小數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經歷探索小數意義的過程,了解小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3.情感目標:在探索交流的學習過程中,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
理解小數的意義。
教具準備:
長方形、正方形的圖片,多媒體課件等。
教法學法: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我將采用啟發式教學法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
教學學法: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能力提升。
教學過程:
為達成以上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提供素材。
這一環節分兩步,第一步觀察情境,讀寫小數。
課件出示信息窗,引導學生觀察,并提問:從圖中你了解了哪些數學信息?學生觀察圖片,說出各種鳥蛋的質量,接著追問:你是怎樣讀寫這些小數的?學生試著讀寫小數。教師隨時訂正學生讀寫小數的方法。因為學生已經學習過一位小數的讀寫方法,在此不必做過多講解,放手讓學生在讀寫的過程中總結出小數的讀寫方法,完成知識的遷移。
第二步根據信息,提出問題。
提問: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可能提出:0.25千克中的0.25表示什么意思?0.365千克中的0.365表示什么意思?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興趣。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這一環節分兩步,第一步認識兩位小數的意義。
這一步分四個小環節,第1個小環節,首先引導學生選擇需要解決的問題;要解決0.25表示什么意思,首先要弄清0.01表示什么?(板書0.250.01)。
先請同學回答,學生應該知道0.1與1/10的關系,再讓學生慢慢過渡到0.01與1/100的關系。
(師板書:0.1——1/100.01——1/100)。
在正方形紙片上表示出0.25。
先讓學生小組討論,然后小組合作完成,全班交流。
教師引導學生明確0.25就是25/100,也就是25個1/100。
板書:0.2525/100 。
第4個小環節,小組討論:這些小數有什么共同特點?
讓學生先小組交流,請不同的同學說出自己想法,再進行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知道一個小數的意義,我們通過對一位小數意義的復習,過渡到對兩位小數意義的學習,讓學生在探索新知識的時候將數學知識串聯起來。第二步,認識三位小數的意義。
直接讓學生口答,學生在兩位小數的啟發下,可以自然遷移到三位小數。
第二小步,教師多媒體出示大正方體塑料塊動態平均分產生0.365的過程,引導學生理解0.365就是365個1/1000,也就是365/1000。
第三小步,多媒體出示0.305、0.360的陰影方塊圖,陰影部分表示什么?請同學們看著多媒體的方塊圖數一數。
第四小步,引導學生概括出三位小數表示的意義。
【設計意圖】學生在復習一位小數意義,學習二位小數意義之后,可以通過自學,自己探索發現三位小數的意義,這利于學生歸納,探究能力的發展。
三、借助素材,總結概念。
學生尋找生活中的小數,并結合實際說出它們的意義。集體交流,師引導學生總結出小數的意義。從而知道:像0.1、0.250.365這樣表示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的數,叫做小數。(并出示課題:小數的意義。)。
我設計兩個層次的練習,第一個“自主練習1”,這是練習十進分數與小數的關系,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意義,通過完成練習,了解學生對小數意義的理解情況。
第二個是“自主練習2”,借助學具鞏固小數的意義,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每個小數的意義,關注學生對小數意義的掌握情況。
【設計意圖】自主練習題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鞏固今天所學的內容,將新學習的知識點都適當的安排習題,可以檢測學生當堂學習的效果。
四、課堂總結。
談話:今天我們進一步認識了小數,你有什么收獲,能和大家分享嗎?
[設計意圖]讓學生分享學習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欲,同時也為學生的后續學習總結了經驗和方法。
為直觀,簡單,適合全班同學完成。
自主練習12題。
這是思考題,對今天學習知識的實際應用,可以讓感興趣的同學進行練習。
【教學目標】了解中括號產生的必要,掌握含有中括號算式的運算順序,能準確規范計算有關算式題,感受數學符號的奇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孩子們請看我寫了什么?
板書:123。
生:123。
師:誰不認識,可以說我寫了3個數,也可以說我寫了3個數字。
生:自然數。
生:阿拉伯數字。
師:阿拉伯數字是哪個國家的人發明的?
生:印度人發明的。
師:有沒有不同意的呢?
師:是印度人發明的,但為什么一般人都認為是阿拉伯人發明的?
生:因為…….
師:說的真好,是印度人發明的,傳到了阿拉伯就被叫成阿拉伯數字了,看來每一個簡單的符號背后都有一個不簡單的故事。
二、游戲中創造。
添上適當的數學符號,使等式成立。板書:18236=18。
師:哪位同學把題目讀一下?
生:填上適當的數學符號使等式成立。
師:會做嗎?想一想。
生:18÷2+3+6=18。
師:行嗎?哪位同學和他合作再算一下?
生:18÷2+3+6=18。
師:好一炮打響。
生:18+2×3—6=18。
生:18×2÷3+6=18。
板書:18236=81。
(等待)雖然這時沒有聲音,就象我剛才說的那個這會空山不見人……。
生:18÷2×3+6)=81。
師:對嗎?我們一起算一下。
師:如果就是這個式子,要它等于1怎么辦?
18236=1。
生:18÷2÷(3+6)=1。
師:這里我們用了小括號,小括號有什么用?
生:因為要先做小括號里的計算。
師:對了!我們除以9已經不是3了,小括號里面的算式要先算出來。
生:小括號是改變順序。
……。
師:如果不改變符號,而是填上適當的符號使得等式成立,能不能自己想出個辦法來?(等片刻)。
生:18÷〔2÷(3+6)〕=1。
師:還有不同的意見嗎?同意他的做法嗎?這是個什么東西呢?
生:中括號。
師:有什么用呢?為什么要用中括號?
生:改變運算順序。
師:為什么要用上他,還有別的方法嗎?
師:在式子里既有小括號又有中括號,該怎么辦呢?
生:先做小括號里的,再做中括號里的。
師:中括號做完了呢?
……。
三、討論中理解。
師:剛才我們明白了要改變運算順序的,不單單可以用小括號還可以用中括號。我這有幾道題你不但要用小括號,還要用中括號。
90÷10+5×2。
師:這道題的運算順序是?
90÷(10+5)×2。
生:先算括號里面的。
師:這個同學特別認真,剛才回答問題時,她停頓了一下,我想是在思考一個我們容易混淆的問題。
90÷10+5×2。
90÷〔(10+5)×2〕。
四、嘗試中規范。
生:運算的符號沒有變,但是第一題是小括號,第二題是中括號。
師:還有不同的地方嗎?
生:我發現把括號去掉都一樣。
師:我們發現有的有小括號,有的有中括號,你們說其實是什么不一樣?
生:運算順序不一樣。
生:步驟比較多,雖然可以口算,但是要有步驟有層次的進行計算該怎么辦?
生:用拖式計算。
師:請看這道題42×〔169-(78+35)〕,拖式計算怎么算?請同學自己試一下。
……。
師展示學生作品并請同學評價一下。
作品1:42×〔169-(78+35)〕。
=78+35。
=56×42。
=2352。
師:怎么樣?誰來評價?
生:拖式計算要錯開。
師:也就是等號要寫到拖式的外面。評價別人的時候,先看別人的優點。
生:字寫的很工整。
師:字寫的很好,老師判這樣的作業很舒服,結果對不對?
生:結果是對的。
師:那哪里不好。
生:第一個算式和第一個式子中,拖式過程不相等。
生:但是有優點,先做哪一步很清楚。
師:在那么多的同學發現他的不足的時候,他從中看到了他的優點。是的,這樣的式子的確能表達先做什么?結果也是對的,但是等于號要表示上下兩個式子是相等的。有個數學家說的好,用兩條相等并且平行的線表示相等是在好不過的了。
作品2:42×〔169-(78+35)〕。
=42×56。
=2352。
師:這個作品哪位來評價?
生:少了一步,簡單了。
生:少些了什么?
師:算對了,但要有層次有步驟的把它表示出來。
作品3:42×〔169-(78+35)〕。
=42×56。
=2352。
師:小組交流一下,再評價。
生:拖式的第二步應該是小括號,不應該是中括號。
師:同學們都看到了他對的地方。有不同意見的是到底是寫中括號,還是寫小括號?
生:寫小括號。
師:同意寫小括號的和中括號的說出自己的理由。
生:直接拖下來就好。
五、質疑中發展。
師:我們來看小淘氣。
師貼題。
〔(36+24)÷15〕+18。
24×〔19-(2×6)〕。
師:可以把哪些括號去掉。
生:第一個可以去掉中括號。
生:第二個不可以去掉。
生:第三個可以去掉小括號,中括號變成小括號。
師:看樣子我們的數學也象歌里唱的一樣,該出手時就出手。簡潔永遠是數學的追求!是不是有了中括號就行了呢?還要有大括號,在我們的數學上只到大括號就行了。在計算機中只有小括號是沒有其他括號的!
【專家點評】。
一、立足基礎、關注創新。
1.過去講中括號是通過應用題來引出的,在表示數量關系時,單用小括號解決不了問題了,就要用到中括號?,F在不講應用題了,所以不象過去那么重要了,但中括號仍然是一個很重要的基礎知識。本課雖然不是一節活動課,而就是在這樣的基礎課上,看出教師創新和為學生提供發展空間的功力,一節非常傳統且樸實的課,上得非常精彩。
2.課堂教學中學生發展的基礎就是每個學生都參與課堂活動,在學習活動中每個學生都勞動。合作學習雖然是一個不錯的學習方式,但是如果合作的不到位,就不如獨立學習。而且成功的合作學習也應該是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的。本課知識點雖然不復雜,但是基礎很到位。課后學生的反應“特明白”,說明本節課最關鍵的知識點落實到了每個孩子的身上。
3.在本課的基礎內容中“什么是中括號”學生在探索中落實得較好,“為什么有中括號”,“在哪種情況下怎樣用中括號”落實的效果相對較弱,如果能創設個情境讓學生覺得非用中括號不可就更好了。
4.舊的知識點,如何創造性地教是非常重要的。本課讓學生探索什么是中括號就是一種創新。本課創新的第二個方面就是對學生語言的尊重,當學生的語言中有關鍵性的錯誤時,教師是要予以糾正的,但是倡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學習的內容,是一種創新。
二、適當把握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2.生成具有雙重性。即既有知識技能目標的生成,也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生成。對于情感等育人的目標是自然而然地在課堂上進行的,是在課前備不到的,它需要教師有很強的生成能力。同時生成的東西沒有多少是轟轟烈烈的,生成就是要關注一些細節。比如本課當有個學生反應慢時,教師評價他“非常認真,但是如果能熟練些就更好了?!边@樣的評價既首先肯定學生的優點,同時也指出其努力的發向,非常有針對性。
3.生成是雙主體的。有時是教師啟發學生,也有時是學生啟發教師。
回想第一節課,成功與失誤都緣于我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能夠放手并能適時引導,而本課的精彩也由此而產生的。只要教師在課堂上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學,定能讓課堂煥發師生生命的活力,帶來課堂上難以預約的精彩!
1、在認識小數現實模型(如元、角、分)的基礎上,通過分數理解小數的意義,會進行十進分數與小數的互化。
2、結合尋找生活中的小數,體會小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重點難點理解小數的意義。
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數,
學習過程設計。
【情境導入】(2分鐘)。
教師出示書上的一些圖片,讓同學們看一看,說一說這些小數所表示的意思。說說看,和同學們交流一下。
【自主學習】(8分鐘)。
(一)學生嘗試解決。
2、一個盒子的寬是0.1米,誰知道這也就是多長?鼓勵學生猜一猜。
師:為什么?你是怎樣想的?為什么不猜“1厘米”?
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回答。
這個盒子的長是3分米,想一想,也就是多少米?
【合作探究】(8分鐘)。
(二)教師引導探索。
學生:可以把“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是十分之一,也可以用0.1表示。
教師再指名進行回答,最后同桌互說。
你能表示出0.4嗎?學生嘗試。集體訂正。
你能解釋為什么1分米可以表示成0.1米,3角可以表示成0.3元?
學生進行解答。
【展示交流】(8分鐘)。
1分也就是多少元?0.02米,也就是多長?
猜一猜。能說一說想法嗎?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0.1=0.3=。
0.01=0.04=。
說一說你的發現吧。
學生根據探索的結果各抒己見。
【當堂檢測】(12分鐘)。
練一練。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進行個別輔導,集體訂正。
2、0.03米就是多長?為什么?0.12米呢?
4、0.001米也就是多長?為什么?5毫米也就是多少米?30毫米?
【總結評價】(2分鐘)。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小數的意義(一)。
0.1=0.3=0.01=0.04=。
教學目標:
1.借助實際情景和操作活動,理解垂直。
2.能用三角尺畫垂直。
3.能根據“點與線之間垂直的線段最短”的原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4.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初步的畫圖能力。
教學重點:
建立相交與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畫垂線。
畫垂線,根據“點與線之間垂直的線段最短”的原理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建立相交與垂直的概念,會用三角尺畫垂線。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學習新知。
1.擺小棒活動。
請大家拿出兩根小棒,擺出互相平行的兩條直線。
2.思考。
兩條直線除了平行,還可以怎樣?相交。
3.板書。
平行和相交。
二、學習新知。
1.擺一擺,看一看。
用小棒在桌子上擺出各種相交的圖形。
觀察,這么多相交的圖形中,你有什么發現?
小結:當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時,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
2.比較垂直與相交。
同桌討論:垂直與相交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讓學生擺出垂直的圖形。
并說一說你是怎么判斷它們是不是互相垂直的。
3.折一折。
拿出長方形的紙,讓學生思考,通過折一折,折出互相垂直的線嗎?
讓學生嘗試折一折,如果有困難,可以同桌互相完成。
提出活動要求:拿出一張正方形折一折,使兩條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讓學生用不同顏色的彩筆把每組折線畫出來,便于區分。
展示學生的作品,并讓學生說一說你是如何驗證是垂直的。
4.找一找。
生活中我們還有很多互相垂直的線,你能說說我們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線嗎?
5.我說你擺。
完成書本第22頁第1題。
生活中的應用:看一看,你發現了什么?
6.學習畫垂線。
提問:你能畫出兩條互相垂直的線嗎?
學習自己嘗試畫垂直線。
展示匯報交流:為什么這樣畫?說說這樣畫的原因?
小結:用直尺畫一條直線,標出一點,畫過這一點的垂線。
具體步驟:把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與這條直線重合,直角頂點是垂足,沿著這條直角邊畫直線,這條直線是前一條直線的垂線。
教師邊說邊演示。
同桌操作:直線外一點畫互相垂直的線。反饋交流。
三、鞏固練習。
書本上第23頁小實驗。
提問:去河邊,怎么走最近呢?
小組合作討論。
全班匯報交流。
師提問:從o點到直線ab有多少種可能。
比較:在這么多線段中,你發現了什么?你認為哪一條是最近的?為什么?
四、小結。
直線外一點向這條直線引出的線段中垂線段最短。
板書設計:
具體步驟:把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與這條直線重合,直角頂點是垂足,沿著。
這條直角邊畫直線,這條直線是前一條直線的垂線。
這節課主要是以活動的形式,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感受學習的樂趣,感悟學習知識。使學生在自己的認知的基礎上進行學習。
1、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動手擺一擺、折一折、畫一畫,使學生獲得知識途徑的多元化,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數學和學習數學。
2、在有意義的實踐活動中強化概念。
讓學生解決生活中如何確定車站的位置,就是針對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知識強化與理解,師生、生生之間互動交流,整個教學過程在活動中完成,通過有趣的實踐活動,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垂直線段距離最短的問題,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采用通過實踐“悟”的教學,讓學生從實踐的過程中自覺領悟互相垂直的概念。先讓學生用兩支鉛筆擺,再畫出自己擺的圖形,從生活中抽象出互相垂直的圖形。從上課看來,互相垂直的直觀圖形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經有了很清晰的印象,這是一種為學生提供的憑直覺感悟的過程。悟后讓學生實踐,把長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邊形的紙折出兩條互相垂直的線。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看書觀察,學生得出用一張正方形的紙先沿邊對折一次,然后沿折痕對折,也可沿對角線對折,就可以得到兩條互相垂直的直線。在折的時候,出現了有的同學折得很復雜,出現了很多折痕,由學生自己展示哪些折痕是互相垂直的。學生悟出結論:要形成互相垂直的必備條件是:在同一平面內相交、交角成直角??傊?,這節課采取選擇貼近學生思維的素材,通過學生實踐操作,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發現知識。盡管要解決的問題具有挑戰性,探究的過程也有一定的難度,但是由于將解決互相垂直的知識置于實踐操作之中,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被“激活”,能夠在磕磕碰碰的探索中主動完成認知的建構,把直角、相交等知識結合起來。
這節課是通過學生的操作活動,探索有關垂直的知識,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感受學習的樂趣,使學生在自己的認知的基礎上進行學習?,F做如下反思:
1、重視實踐感悟。本節課,我先出示兩條直線再移動它們的位置,引出兩條直線相交,然后用小棒擺相交,引出兩條直線相交的兩種不同情況,接著引導觀察、討論這些相交的圖形中線與線形成什么角,從而引出其中的一個特殊角——直角,抽象出生活中互相垂直的圖形,這就為學生提供的憑直覺感悟的過程。
2、重視動手操作。本節課,我讓學生動手,把長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邊形的紙折出兩條互相垂直的線,然后引導學生觀察,學生得出用一張紙先折一次,然后沿折痕對折,就可以得到兩條互相垂直的直線。在折的時候,出現了有的同學折得很復雜,找出了很多組互相垂直的線,從中悟出結論:要形成互相垂直的必備條件是:在同一平面內相交、交角成直角。
3、重視聯系生活。通過讓學生尋找教室或生活中的垂線,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判斷練習。在判斷練習中學生出現爭執,尤其是長方形中,相鄰的兩條邊互相垂直這一練習題中,另外的三個角哪去了是學生爭議的焦點。這個尋找垂線的練習設計,貼近學生的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這節課成功地采取選擇貼近學生思維的素材,通過學生實踐感悟學習的教學方法,成功地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探究問題的能力著手,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發現知識。整個教學活動充滿了生成性、不預期性。讓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或取新知識,充分發揮了每個學生的積極性。盡管要解決的問題具有挑戰性,探究的過程也有一定的難度,但是由于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被“激活”,因此就能夠在磕磕碰碰的探索中主動完成認知的建構,把直角、相交等知識結合起來。
1,借助實際情景和操作活動,認識垂直.
2,能用三角尺畫垂線.
3,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初步的畫圖能力.
教學重點體會兩條直線互相垂直的特征.
教學難點能利用三角尺畫直線的垂線及過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
學具準備一副三角尺,小棒,正方形紙,長方體盒子。
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揭示課題。
師:老師拍了一些漂亮的照片,大家想看一看嗎(電腦放映:運動場)這是哪里在跑道上有沒有互相平行的線呢再看這里的兩條線,它們互相平行嗎(不平行,他們是相交的)。
導入課題:兩條直線除了平行,還可以是相交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相交與垂直.
組織活動,獲取新知。
1,看一看(出示剪刀和衛生標志)。
(1)讓學生用直線來表示這兩個圖案.
(2)讓學生說一說:這兩個圖案有什么不同。
(3)教師明確告訴學生:當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時,這兩條直線就互相垂直.
2,折一折。
(1)拿出一張正方形紙折一折,使兩條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請學生用不同顏色的筆把兩條折線畫出來,便于區分.
(2)作品展示。
(3)有什么辦法可以驗證你的折痕是相互垂直的(三角尺中的直角)。
(4)為什么用三角尺中的直角來驗證兩條直線是否垂直。
(5)同桌互相驗證對方的折痕是否垂直.
3,說一說。
(1)讓學生說一說教室里有哪些互相垂直的線,并讓學生出來指一指.
(2)如果要驗證兩條線是否互相垂直,可以用什么工具。
(3)(出示課本p22的圖)看一看,你發現了什么。
(4)實踐活動:以小組為單位,指出正方體或長方體紙盒上的哪些邊是互相垂直的.
4,畫一畫。
(1)用三角尺畫垂線。
a,教師演示畫線的過程,并講解方法。
(先畫一條直線,再用三腳尺的一條直角邊和直線對齊,沿著另一條直角邊畫另一條直線)。
b,電腦再演示一次畫線的過程。
c,學生練習畫垂線,教師巡視指導.
(2)過a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
a,學生自主探索垂線的畫法。
b,展示學生的成果。
c,讓個別學生上臺演示并解說垂線的畫法.
5,玩一玩:"我說你擺"的游戲。
(1)出示游戲規則。
(2)同桌兩人一起玩游戲。
6,做練習。
三,小結。
同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一、教材分析。
《中括號》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了解小括號意義,會用小括號進行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創設了游戲,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具體操作,體會中括號的意義,中括號的運算順序。在豐富體驗的基礎上,為進一步認識運算順序打下知識基礎。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新知識有較強的求知欲望,喜歡在活動中學習;并且每個同學都有一些動手操作的經驗和合作學習的基礎,這對他們學好《中括號》一課的內容有很大幫助。
三、設計理念: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新課改的開始,
正是全國上下都在追求數學問題生活化的時候。無論什么樣的數學問題,都要給它找一個生活原型。這種做法其實是另一個誤區。
我個人認為,學生學習的數學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生活數學,這類數學往往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當然容易找到生活原型了。另一類是數學的數學,這類數學立足于數學內部的的研究,是為進一步學習數學打基礎的,這類數學就不容易找到生活原型。這兩類數學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內容規律化”這兩種數學研究方式。
中括號這一內容恐怕就屬于很難找到生活原型的類型,在這里我們就是正視了這一現實,沒有生搬硬套地去找生活原型,而是從學生的數學現實出發,在添運算符號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發明(學習)中括號的必要性。
我們這堂課與一般老師的區別,可能就在于,是“否以一種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針對具體課堂及學生,從實際需要出發來設計和組織教學吧!”整節課,我們沒有任何一件多媒體教具,就是想給各位領導.老師呈現一堂最基層的老師最普通的,卻有是最實際,最科學的一節課.
四教學目標:了解中括號產生的必要,掌握含有中括號算式的運算順序,能準確規范計算有關算式題,感受數學符號的奇妙。
五、教學重難點:1掌握混合運算的順序.
2正確解答帶有中括號的混合運算試。
六、教學策略。
1教學方式:
為了突破"中括號"在學生頭腦中抽象性,我們充分運用體驗式教學方式,通過游戲互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愉悅的學習過程中深刻體驗"中括號"的意義.
2學習方式:
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是新課改的顯著特征,本節課我們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進行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學習。
七 評價方式。
新理念強調對數學學習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和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在學生探究學習活動中,評價伴隨著學習活動的始終,使學生在自我評價、生生互評、師生互評中,互相學習,共同成長。
八 教學流程。
本節課的設計與實施,是一段艱難的過程,同時更是一段充滿創造與激qing的過程,我們針對本節課,設計了四個教學流程.
(一)游戲中創造。
授課伊始,通過幾個數字引出阿拉伯數字的名稱的由來,調動起學生的好奇心.接著的數字符號游戲,通過小括號引出本節課的中括號.這一情節巧妙地.不流痕跡的引入新課,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熱情,激發了學習興趣,為順利傳授新課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二)討論中理解。
90÷10+5×2。
90÷(10+5)×2。
90÷[(10+5)×2]。
通過學生的計算,發現了相同的數字,相同的符號,因為有了小括號和中括號,所以運算順序不一樣了,計算的結果也就不一樣了.在學生動手動腦親自體驗的過程中,理解了中括號的在運算過程中的作用.
(三)嘗試中規范。
42×[169-(78+35)]。
脫式計算怎么做?學生自己動手試一試!在教師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學生錯誤和學生一起改正錯誤,規范中括號在混合運算時的解答過程.
(四)質疑中發展。
〔(36+24)÷15〕+18。
24×〔19-(2×6)〕。
通過學生觀察,討論三道算式,看看在不改變運算順序的情況下,哪些括號可以去掉?在這個環節中告訴了學生簡潔是數學永遠的追求!
課堂是學生和教師生命的歷程,師生本是相依為命的。相得益彰當是理想境界。如果教師能促成這種理想境界的達成,那么教師當然是成功的、能干的、快樂的。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p>
課堂上,師生不就在共同創造和欣賞著風景嗎?
我們的人生不就都是為了創造和欣賞美麗的風景嗎?
教學目標:
3、在合作與交流中的過程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教法: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為完成目標而采取的活動方式的組合。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選擇了嘗試法、引導發現法、等方法的優化組合。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小數的含義是屬概念教學,較為抽象、凝煉,根據學生對概念的認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這一規律。
1、從生活中了解小數,明確要用小數表示的必要性。
2、從已有的生活經驗中,理解、抽象小數的意義。
3、通過觀察、測量,讓學生充分感受、體驗小數產生于生活,從而使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都存在小數。
4、了解小數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廣泛運用,體驗數學在身邊,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和樂趣。
教學學法:
1、學會通過觀察、測量、歸納,可以發現生活中處處都存在小數。
2、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他們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3、通過指導獨立看書,匯報交流活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習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創設“5.1”假期情景,使本課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經念相吻合。
1、在假期里你買了什么物品?花了多少錢?
2、老師買了一本書,同學們猜一猜要多少元?
從同學們的回答中歸納出不能用整元數表示的這種數,要用小數表示。引入課題。
這樣的設計,旨在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引發起學主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求知*的火花,從而進入的學習狀態,為主動探究新知識聚集動力。
二、明確目標探索新知。
同學們都知道小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那么同學們想了解小數的什么?
我預設學生的提問(預設)。
1、小數是怎么來的。(怎么產生的)。
3、小數是怎么讀的,怎么寫的?
根據學生提的問題,師生分析問題。
(1)象“0.1、0.3、0.9”這些小數叫1位小數。(分母是10的分數,可以寫成1位小數。1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
(2)象“0.01、0.04、0.18”這些小數叫2位小數。(分母是100的分數,可以寫成2位小數。2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
(3)象“0.001、0.015、0.219”這些小數叫3位小數。(分母是1000的分數,可以寫成3位小數。3位小數表示千分之幾。)。
2、學習小數的寫法。
三、鞏固新知。
1、練習“考考你”;(練一練)第1題。
2、用米做單位測量同桌的高度;
3、菜市場買菜統計表。
四、小結。
1、了解小數的歷史。(小資料)。
【了解小數的歷史,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2、學了小數這節課,能談談你知道了些什么嗎?
五、作業布置。
1、從生活中記錄一些小數,明天同學之間相互交流;
2、完成《作業本》。
布置實踐性的作業,使學生把小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結合起來,體驗教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知識與技能:認識8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理解“瑞雪、驟然、幻映、彤云密布、萬籟俱寂、極目遠眺、粉妝玉砌”等詞語。
過程與方法: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作者觀察、描寫景物的順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夠感受瑞雪的大而美,體會作者喜悅的心情。
二、教學重難點。
能夠感受瑞雪的大而美,體會作者喜悅的心情。(重點、難點為同一個)。
重難點突破:成都為南方內陸城市,極少下雪。就算偶有下雪,也與北方的雪大有不同。因此,要讓學生體會北方瑞雪的大而美是有一定困難的。那么,我們在教學中就要借助大量的圖片,寫作的背景以及激發學生的聯想讓學生感受到北方瑞雪的大而美,進而體會作者的喜悅之情。
三、教學準備。
教師:雪的圖片、教學ppt。
學生:預習課文。
四、教學課時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生字過關。
3、能把雪前、雪中、雪后的景色分別用小標題來概括。
4、學習雪前天氣的變化。
(一)激趣導入。
師:有誰見過雪?
生:我見過!
師:你來說你說你見到的雪是什么樣的?(生回答)。
師:那你是在哪里見到這樣的雪的?(生回答)。
師:(若生回答南方城市)那老師今天帶大家去看一看北國的雪是什么樣的?(若生回答北方城市)謝謝你跟大家分享,老師今天要帶全班同學一起去看一看北方的雪。(展示雪景圖片)。
師:大家說這樣的雪美不美???
生:美!
師:課文中也有這樣的雪景,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請大家翻開課本124頁。
(二)初讀課文。
自由朗讀《瑞雪圖》。(生自由讀)。
師:大家課讀通了,第二項,生字闖關。(教師展示ppt)火車火車開哪里?(生以開火車的形式教讀全班同學)。
生:及時的好雪。
師:作者為什么要說這一場雪是及時的好雪呢?我們帶著問題一起進入這篇課文。請同學們看到125頁,在課文的后面有一個表格,作者已經把1-5自然段分成了三個部分,分別是下雪前、下雪時、下雪后。那現在就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先將每個部分包括哪些自然段填在表格中,再為其取上小標題,小組形成統一思想,代表匯報。(生小組合作總結+匯報,其他小組作相應補充)。
生:時間順序。
師:是的,時間順序。(教師板書)那現在我們就來一起看一看雪前的景色是什么樣的?
我們先來看一看第一自然段。(展示ppt)在這一自然段中,作者交代了什么呢?
生:時間、地點。
師:是啊,作者交代了時間、地點。那么從侵入一次你看出了什么?
生:寒流速度快、來勢洶洶。
師:是啊,西伯利亞寒流來勢洶洶,我們的膠東半島馬上就要下雪啦!下雪之前天氣有什么變化呢?請大家一起朗讀第2自然段。連日來預備起?。ㄉR讀)。
生:不可以。
師:為什么不可以?
生:不能突出天氣變化得很快。
師:是啊,“驟然”一詞寫出來了天氣變化之快。大家要注意驟然的“驟”字。有一點復雜,左邊一個“馬”,右邊一個“聚”。(教師板書“驟”)。
師:在這一自然段當中作者又分出了三個時間段,分別是?
生:一清早、中午、黃昏。
師:清早天氣是怎樣的?
生:陰云密布。
師:中午呢?
生:寒風凜冽。
師:黃昏時分?
生:大雪紛飛。
師:在這一自然段中僅僅有一句話是描寫雪的。是哪一句?
生:“黃昏時分......”
師:這一句話寫出雪什么樣的特點?用一個字來概括。
生:大。
是:你從哪些詞語看出來?
生:鵝毛般、紛紛揚揚。(教師板書)。
師:最后一句話啊寫出了雪大的特點。那下一個自然段又寫了雪什么樣的特點呢?我們。
下節課再來探討。好下課!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下雪時、下雪后的景色。
2、體會瑞雪的大而美。
3、結合寫作背景體會作者喜悅的心情。
(一)直接導入。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說到雪的大,那第三自然段又寫了瑞雪什么樣的特點呢?請大家默讀課文,找出瑞雪的特點。(生默讀)。
(二)欣賞雪中景色。
師:誰來說一說第三自然段描寫了大雪什么樣的特點?
生:大而穩。
師:那么在這一自然段中哪些句子寫出了這些特點呢?(生答)。
師:(展示句子),在這句話中“彤云密布”“彤云”是什么云?
生:陰云。
生:不好。
師:為什么不好。他們表達的是一個意思???
生:因為有點重復。
師:是啊,看來你的語感到位了。同樣的意思我們要換不同的表達方式,這樣可以使文章的表述更美。
師:展示句子“一會兒,地面上就發白了”。這句話是作者看到的,還是聽到的呢?
生:看到的。
師:那下一句話是寫作者聽到的還是看到的呢?
生:聽到的。
師:作者將看到的和聽到的相結合,描繪出了一幅美麗的雪中的景象。我們在今后寫作文的時候也要注意多角度結合。
(三)欣賞雪后美景。
師:那下了一夜的大雪,第二天早晨,作者看到了什么?我請一個同學來朗讀一下。(抽同學朗讀)。
師:在同學朗讀的時候,請所有的同學把眼睛閉上,想象雪后的美麗圖畫。待會我請同學說一說在他的腦海中有什么樣的景色。(生想象美麗雪景)。
師:誰來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生回答)。
師:這樣的雪景用一個字來概括。
生:美!
師:是啊。這樣的雪景真美??!那作者用了哪些句子來寫雪的美呢?(生回答)。
師:(展示句子“極目遠眺,萬里江山變成了一個粉妝玉砌的世界?!保┦裁礃拥氖澜缡恰胺蹔y玉砌”的世界呢?(生回答)。
師:是啊,這樣的世界就是粉妝玉砌的世界。(展示雪景圖)。
師:(展示句子“看近處......雪球兒”),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句話,看近處預備起?。ㄉR讀)。
在這句話中,作者用到了許多的疊詞,在你們剛剛讀的過程中,覺得這些疊詞有什么作用呢?(生回答)。
師:既然這些疊詞這么有用,你能不能想出其它可以用來描寫雪天的疊詞,并用它來造一個句子呢?(生回答)。
生:由遠及近。
師:是的,由遠及近。這樣的觀察及描寫順序讓我們的思路更清晰。那接下來我們來看最后兩句話。(展示最后兩句話)在這兩句話中作者運用了幾個動詞,請你快速的勾畫下來。(生勾畫)。
生:靜態美。
師:作者運用動靜結合的方式,將瑞雪的美展現得淋漓盡致。那在街道上又有怎樣一番景色呢?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第五自然段。(生齊讀)。
師:街道上這么熱鬧,作者描寫到的堆雪人,擲雪球,你還能想到哪些熱鬧的景象。(生自由回答)。
(四)領悟感情。
生:喜悅。
師:是啊,此時的作者是喜悅的,在整片文章當中還有許多能體現作者喜悅的句子。大家快速默讀全文把它們找出來。找到的同學就舉手示意老師。(生找句子)。
師:這些句子體現了作者的喜悅之情,那我們就帶著這種喜悅將句子讀一遍吧!
生:感嘆瑞雪的美!
師:僅僅是因為瑞雪的美嗎?其實啊還有更深層的原因。本文創作于19世紀60年代初,在那時候國家經濟困難,北方城市又遭遇了嚴重的蝗災和旱災,糧棉歉收,人們的生活過得很是困苦。而在這時候突然來了一場及時的大雪,它的雪水為莊稼提供了養分,又能凍死害蟲,來年的莊稼一定有個好收成。因此作者發出了這樣的感嘆。(展示最后一個自然段,學生齊讀)。
六、教學板書。
瑞雪圖。
雪前陰云密布大。
雪中大雪飄將。
雪后粉妝玉砌美。
1、通過練習,熟練掌握一位數除整十、整百數和幾百幾十數以及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
2、提高學生用多種策略解決同一個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總結概括的能力。
掌握算理。
提高口算正確率。
口算卡片。
1、口算。
450÷96000÷6100÷10。
39÷372÷480÷5。
120+48。
2、估算。
387÷5426÷8218÷4。
142÷5135÷7320÷6。
說一說426÷8、142÷5的估算過程。
1、教材第13頁練習三的第7題。
指名學生讀題。
分析數量關系。
集體列式計算。
說一說,為什么用除法計算。
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請學生說出不同算法。
2、教材第13頁練習三的第8題。
理解題意。
說一說,題中要我們求什么。
要求這兩個問題,都需要哪些相關信息?
說一說,為什么用除法計算,怎樣計算360÷4、360÷9。
(1)讀題。
(2)獨立分析題意,列式解答。
(3)訂正口算過程及結果。
2、出示課件。
海龜的壽命大約是青蛙的多少倍?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1)閱讀所給信息。
(2)討論:根據所給信息,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3)教師板書學生所提問題。
(4)嘗試解決這些問題。
找出下面每行數的排列規律,在()里填上合適的數。
481632()。
24381279()。
25112347()。
824123618()。
1、經歷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見大數的過程,并能說出這些大數的意義。
2、能對多位數進行估計,發展估計意識。
3、會正確讀、寫多位數。
對多位數進行估計,發展估計意識。
會正確讀、寫多位數。
1、教師以參與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數據,以供學生討論。
(1)你能讀出這些數嗎?
(2)你能寫出香港和澳門的人口數嗎?
2、讓學生對收集的數據根據大小進行分類,然后與學生共同討論“億以內的數”的讀法,并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能自己歸納讀數的方法;接著與學生討論“億以上的數”的讀法。學生在進行讀數時,必須與數位順序表結合起來,以增強學生的.直觀性。同樣,在寫數方面,也可以分兩步進行,先寫“億以內的數”,再寫“億以上的數”。
3、如果學生收集的數據中沒有特殊的多位數,如“級的中間零”、“級的末尾零”等,教師可以作一些補充,也可以組織學生先討論這些特殊數據的讀寫方法,然后再加以指導。
4、總結討論。與同學交流你是怎樣讀數和寫數的。
第7頁“試一試”第1題,教師在組織學生“說一說”時,可以先讓學生收集一些當地的有關人口數據,在此基礎上,引出一些比較大的數據,以便于學生能體驗到大數據的實際意義。同樣,也可以讓學生收集一些其他方面的數據,如當地的工農業生產的產值、城區面積等,通過一些具體的、可以感受的數據,了解較大數據的意義。
第2題,組織一組組可以對比的數據,說說它們的實際意義是寫數的基礎。在學生寫數時,安排一些學生身邊可以感受的具體參照物進行比較,對學生理解較大數的意義是有很大的幫助。
學生完成練一練的題目。
億級。
萬級。
個級。
千百十億千百十萬千百十個。
億億億。
萬萬萬。
1265830000。
讀作:十二億六千五百八十三萬。
一、教學設想:
在學生初步認識角以及知道了長方形、正方形、圓等圖形以后,教材編排了認識直角。教科書上安排了兩道例題,一是從實物中抽象出直角,二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一個角是否是直角及用三角板畫直角。尤于在認識角的時候,學生就是先從實物中抽象出角而其中就有直角,所以本課我改變了這一模式,在學生介紹了角后,直接引入直角,觀察直角的圖形,認識直角標注符號。然后找一找生活中的直角,并將抽象出的三個直角按不同位置擺放,使學生正確感知直角。而后通過“折一折”指導學生用一張不規則的紙折出直角,并通過比較折出的多個直角和直尺上直角的大小來地出結論:所有的直角都一樣大。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一判其他角是不是直角。經歷畫一畫、猜一猜、數一數等多種操作、體驗活動,讓學生逐步認識直角。整節課教師給學生主動學習創造了盡可能多的機會和條件,并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特別注重給學生足夠的自主探究、操作體驗的時間以及必要的指導和幫助,不僅開放學生求知探索的空間,而且改變了學生學習的方式,促進學生主動探索、有效合作,充分交流,力求把課堂上有限的時空變成了人人參與,個個發展的無限空間。
二、教學目標:
1、通過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畫一畫等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直角;學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2、經歷多種操作體驗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通過討論、交流與評講,學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使學生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初步認識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重點:初步認識直角,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四、教學難點: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不同方向的直角。
五、教學準備:
一副三角板;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紙各一張;不規則紙和白紙若干張。
六、教學環節分析:
通過對教材的認識與分析,我分以下四個步驟進行教學。
第一部分是復習引入:
首先,讓學生介紹“角”,說說有關角的知識。
接著引入直角,并簡單概括了角與直角的關系。第二部分是探索求知:
第一層次,初步認識直角。首先給出標準的直角圖形,并說明直角是角家族中的一名特殊成員,它有自己獨特的直角標記,且標好以后就像個“口”字——這就解決了學生作直角符號不標準這一問題。同時,作為角的一員它又有角的特性。認識直角后,我設計的交流活動是“找直角”。引導學生在教室里找直角,既能鞏固直角的判斷方法又能體會直角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和直角的美感,體會數學的運用價值。接著通過直角的不同擺放位置,加深對直角的認識,最后通過折直角的活動,發現這些角大小都沒有改變,得出結論“所有的直角都一樣大”,(判斷:1、直角的大小跟兩邊叉開大小有關,叉開越大直角就越大,叉開越小直角就越小。2、放大鏡下的直角與其它角一樣,只是邊變長了,大小沒變。這又是它們的相通之處。)進一步形成直角的表象,對概念理解得更深刻。
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舉例等方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動中發現并掌握新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
第二層次,用三角板中的直角來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在這個活動中,教師出示一個接近直角的角,讓學生猜測是不是直角,造成認知上的矛盾,使學生明白要確定一個角是不是直角,最科學的方法是找出一個標準來進行衡量。這時再讓學生交流判斷直角的方法,同時驗證所發現方法的科學性與可靠性。這樣讓學生對新知產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學生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有利于學生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種水到渠成的感覺。(但在這個活動中,學生的表達不讓人滿意,沒有學生能概括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特別是學生不能說出“重合”這一關鍵的詞語。)。
第三層次,畫直角。
先讓學生用三角板試著自己動手畫出一個直角,然后介紹各自的方法,教師組織學生研究、討論,給予肯定與指導。接著教師再規范畫法。之后安排練習,給出頂點和一條直角邊,能畫幾個直角?給一條邊又能畫幾個?只給出一個頂點又能畫多少個角?此舉設計不僅突破了教學難點——畫不同方向的直角,而且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讓學生體驗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第三部分是實踐應用。
首先,是直角過河。
其次,猜一猜圖后面藏著什么樣的角?進一步鞏固判斷角的大小的方法。
再次,通過數一數有多少個角及幾個隱藏著的直角,發展學生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第四部分,通過介紹直角,梳理本課教學知識板塊,形成知識網絡。
通過以上的四大步驟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主動觀察、嘗試、驗證、討論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中,通過找、折、比、畫、想、說、練的過程中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體現了數學學習的“親歷性”,使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知識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多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進步和發展。
(一)、復習引入:
1、介紹角。
2、引出特殊的角——直角。
(二)、操作探究:
1、初步認識直角。小結:這名字取得好,一個“直”字簡單扼要又形象地概括出的這種角的特征。簡述直角與角的聯系與區別。
2、找一找。(1)教師出示直角說:“小朋友,我是直角,過幾天我就要過生日了,要請我的朋友來參加,它們和我長的一模一樣,你能把生活中的它們找出來嗎?”(采用故事的形式,把直角用擬人的方式展示給學生,既避免對較抽象的知識的單一傳授與難理解內容的強制性接受,又激起學生無限的好奇心、好勝心,使學生有玩中學的輕松感。)。
學生認真觀察、思考,在生活中找角。學生發現數學書封面、課桌面、凳面上有這樣的角,教室的黑板、開關、墻上的畫窗戶上和玻璃上都有這樣的角,家里的方桌、茶幾、電視機、地板磚也有這樣的角。
(2)小結:直角在我們生活中真可謂是“無處不在”呀!看來它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呢!我們可要牢牢地記住它。
3、折一折。(1)小朋友,這幾張紙上有直角嗎?(長方形、正方形上有直角,圓形、不規則紙上沒有)。剛才老師不是說直角無處不在嗎?我們把它給變出來——折直角。
(3)出示有一條邊是直的不規則紙,提問:猜想一下,這張紙最少折幾次能折出直角?再驗證。
(4)出示圓:最少要折幾次才能折出直角?為什么?
[生1:我拿長方形的紙,這樣沿直線折,就折出一個直角,(他沒有完全對折,只是上下邊對齊,左右大小不一。)。
生2:我拿正方形的紙,先對折,再對折就折出一個直角。
生3:我拿的是圓形紙,折一次折不出直角,我就再沿剛才折的這條線對折,就折出一個直角,我再把它展開就有4個直角。
生4:我有一個簡單的方法,把正方形的這個角折起來,就有一個直角。(指原有的直角)。
師:小朋友,認真觀察生4的角,你有沒有不同的看法?
(學生通過操作,在動手中體驗、感知,加深對直角的印象、記憶,腦海中形成定型的直角。即使是用不同的方法折出的都是同樣的角。(直角)既鍛煉了學生的操作能力,又發散學生的思維,同時也為判斷直角,畫直角做好鋪墊。)。
4、比一比1。大家折了這么多直角,那直角的大小是怎樣的呢?有什么辦法可以證明?(重疊法、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等)。小結: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樣大的。
5、比一比2。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哪些角是直角?(科學的工具)。
出示很接近直角的角,引起認知沖突。
6、畫一畫。直角說:“小朋友,你能給我畫張像嗎?”用三角板來畫直角。
(1)指名一生板演嘗試畫。師生共同講評,小結畫法。
(2)練習:給出頂點和一條邊能畫幾個直角?(2個)只給出一個頂點,能畫多少個直角?(無數個)(畫在課堂作業本上)以解決教學難點,畫不同方向的直角。
(三)、練習提升:
1、直角過河。
2、猜一猜。猜猜圖后面藏著什么樣的角?進一步鞏固判斷角的大小的方法。
3、數一數。數一數有多少個角及幾個隱藏著的直角,指導有序的數,發展學生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以上三道練習題的設計由易到難,提出不同要求,目的是讓不同層次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讓c層、b層學生領略到成功的喜悅,同時也滿足了a層學生吃不飽的愿望,激發學生更高的更長久的學習熱情。)。
(四)、回顧梳理:通過介紹直角,梳理本課教學知識板塊,形成知識網絡。
八、教學反思:
有付出定會有收獲,認真反思,我認為本節課有以下幾點處理的較妥:
1、目的性與情境性相融合:
在教學中許多內容較抽象,教師教得費勁,學生學得吃力,抽象內容的學習中學生只是憑死記硬背,而不是理解記憶。直角在本冊內容中就比較抽象,教學時我改變了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巧妙的以擬人的方式,把一個直角說成一個活生生的人物,以故事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如:“你們能在生活中找到我嗎?”“你能給我畫張像嗎?”等富有挑戰性的語言,激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好勝的心理,在輕松的玩中學到了新的知識。
2、兼顧各層次學生學習需求,體現分層教學。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如果學生對數學不感興趣,教師再努力也無濟于事,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發現,學生對數學不感興趣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水平不相適應,特別是學困生,在舊知識尚未掌握的情況下,又要學習新知識,長時間失誤積累只能更加厭倦。而本課實施分層教學,體現在內容分層、練習分層,使學生依據各自的學習水平,充分調動原有知識經驗,運用各自的思維方式解決不同問題,使每個學生能在適合自己的層面上進行學習,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都有成就感,提高了學習數學興趣,使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得到了發展。
3、改進教學方式,適時為學生的思維活動搭設“腳手架”
新的教學觀認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數學學習過程不是單純的知識接受,而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數學活動。在以往的教學中是以教為基礎,先教后學,學無條件的服從與教,使教學由共同體變成了單一體。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力求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通過創設情景,為學生提供要探究的對象,讓學生自主探究,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從而發現、掌握知識。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不僅展示出自己的想法,還可以相互啟發、相互吸收、相互補充,使認識漸趨完善、深化,這樣學生就可以逐步形成具有個性化的學習方式。
教學內容:
一個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學目的:
使學生掌握第一個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計算方法,能夠正確地計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
教師先把教科書中的復習題按下面的格式寫在黑板上.。
20×312×4200×3。
120×420xx×31200×4。
二、新課。
1.教學例9.。
教師出示例題350x3,提問學生:這道題怎樣用筆算?
教師再提問:還有更簡便的算法嗎?
教師接著出示2500x3,讓學生用簡便方法試算.。
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怎樣計算簡便.。
2.做例9下面“做一做”中的題目.。
三、課堂練習。
1.做練習六的第1題。
有多少,哪些學生還沒有做完.然后集體訂正.。
3.做練習六中的第3題.。
學生做前教師提問:“各是多少”是什么意思?要求的是什么?
4.做練習六中的第4題.。
讓學生獨立用豎式計算.教師行間巡視,個別輔導.然后集體訂正.。
5.做練習六中的第5題.。
讓學生獨立解答.教師行間巡視,個別輔導.。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知道什么是角,能指出角、邊和頂點;能用常用的符號來表示角。
2、比較角的大小。
3、會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數。
過程與方法:經歷認識角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體會身邊處處有數學,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進一步體會通過探索解決問題的樂趣。
重點:認識角。
難點:會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數。
情境導入
預設:不一樣大。
和學生交流怎樣才能比較出角的大小的方法,通過交流可以發現:用重疊的方法比較角的大小比較麻煩,可以通過角的度量來比較角的大小。
設計意圖:這個教學環節從學生原有的知識入手,讓學生從畫角的操作過程中,體會角的意義是“從一點引出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并且由學生畫出的角有大小,巧妙地引出角的度量問題。
探索新知
認識量角器和角的計量單位。
要測量出角的大小,我們需要做哪些準備?
同學之間交流,并推出代表匯報
仔細觀察,量角器上有什么?說一說
根據學生的匯報,運用課件向學生一一介紹:中心、外刻度、內刻度、外刻度0°刻度線、內刻度0°刻度線和角的計量單位以及度的符號。
分別在量角器上找一找任意的刻度線(如:45°、85°、165°的內、外刻度線)
設計意圖:有利于學生正確判斷所擺的角的度數是讀內圈,還是外圈,從而解決量角時讀數的難點。
教學例1
學生分組討論:怎樣測量角的度數?
根據學生匯報,歸納步驟:
第一步:點重合
第二步:線重合
第三步:讀準數
學生動手量一量第40頁中兩個角的度數,并標注出來。
延伸討論,學生自己有沒有更好地看刻度的方法。
與量角器0°刻度線重合的邊向右,就認內圈的刻度線;相反,就認外圈的刻度線。
設計意圖:量角器上各部分的名稱,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自學能力。認識量角器的過程是讓學生去發現規律,找到特殊點,掌握新知,能較好地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在嘗試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探究新知,體驗成功。
通過講解典型題目,讓學生更進一步掌握角的度量。
設計意圖:注意度量角中容易出現的誤區。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本節課中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并靈活運用。
讓學生自己談談這節課的收獲,老師對同學的匯報進行總結。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談收獲,系統梳理本節課的知識點,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這節課概念比較多,測量角的大小幾乎沒有舊知識進行鋪墊,操作程序復雜,尤其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次對手和腦的挑戰。因為量角的過程是比較困難的,學生即使量的方法正確了,面對內外刻度線又會不知所措。對此,我的具體應對措施如下:
一是課題的引入。這里我讓學生嘗試自己畫出自己喜歡的角,并通過自己的方法在同桌之間進行比較(有的用三角尺,有的直接重疊相比較)通過這些問題的探討從何使學生產生學習角的度量的欲望。
二是讓學生認識量角器,重點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首先讓學生自己觀察量角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量角器上找不同的角時,讓學生特別注意看清楚內圈和外圈的刻度,并指出所找的角的頂點和兩條邊。
三是嘗試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課堂上大部分同學都能說出這個角時從0°開始向哪邊展開的,這就分清了究竟是哪個刻度上的數。
但是也存在以下不足:1.對量角錯誤的同學沒有及時給機會讓他再次量角;2.教學評價方式略顯單一,缺少同學之間的評價。
(以兩步為主,不超過三步。)。
2、利用學過的小數加、減、乘、除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發展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一、創設情境。
創設計算電視廣告費的`情境。
二、自主探究,創建數學模型。
讓學生看懂問題的意思,然后,讓學生自己解答。
學生的解答方法可能不完全相同,有的學生可能會分步計算,也是可以的。以學生所列綜合算式為例,研究連除、乘除混合的運算順序和脫式步驟,說明小數混合運算和整數四則混合的運算順序是一致的。
三、鞏固與應用。
試一試:
第1題:其中第2小題是帶有中括號的算式題,指導學生練習時,可以先讓學生說一說它的運算順序。
第2題:先讓學生說一說題目的意思,回憶一下四月份有多少天,再獨立解答。
練一練:
第1題:要求學生脫式進行計算。
第2題:先讓學生說一說從這張收費表中能獲得哪些信息,再讓學生獨立解答。
第3題:
先讓學生說一說從圖中能獲得哪些問題,再獨立解答。
四、總結。
根據學生的練習情況,進行小結,重點講解。
教學內容:
一個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學目的:
使學生掌握第一個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計算方法,能夠正確地計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
教師先把教科書中的復習題按下面的格式寫在黑板上.。
20×312×4200×3。
120×420xx×31200×4。
二、新課。
1.教學例9.。
教師出示例題350x3,提問學生:這道題怎樣用筆算?
教師再提問:還有更簡便的算法嗎?
教師接著出示2500x3,讓學生用簡便方法試算.。
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怎樣計算簡便.。
2.做例9下面“做一做”中的題目.。
三、課堂練習。
1.做練習六的第1題。
有多少,哪些學生還沒有做完.然后集體訂正.。
3.做練習六中的第3題.。
學生做前教師提問:“各是多少”是什么意思?要求的是什么?
4.做練習六中的第4題.。
讓學生獨立用豎式計算.教師行間巡視,個別輔導.然后集體訂正.。
5.做練習六中的第5題.。
讓學生獨立解答.教師行間巡視,個別輔導.。
教學目標:
1、獨立認識漢字3個,學習會寫5個漢字,在閱讀過程中有重點地識記“蕊”字。
2、根據課文內容理解詞的意思,培養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理解全詩內容,體會詩中蘊含的大地母親的無私奉獻精神。
教學重點:
1、本篇課文的前四節內容十分簡單,通俗易懂。重點理解第五小節“一切有生命的精靈都是我的寶貝;一切寶藏都在我的體內……”這句話。
2、學會仿照詩歌說話、續寫。
教學方法朗讀法講解法。
教學環境。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教師直接板書“話”,提問:這是什么字?(話)一看到這個字,你想到了什么?
2、教師再板書“大地的”,要求學生思考:大地會與誰對話?
3、師:大地要說的話很多很多,它到底和誰對話了,說了些什么?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大地的話》。(多媒體出示課文內容)。
二、品讀悟情。
1、教師配樂范讀。
師:現在老師配上音樂把詩歌朗誦一遍,請同學們邊聽邊思考:大地在和誰說話?
指名學生回答。(板書:種子、飛鳥、游魚、小草)。
2、學生自由讀詩,自學生字詞。
(1)自由地輕聲朗讀詩歌。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聯系上下文,并借助工具書,自學生字詞。
(3)同位檢查生字詞的認讀以及理解情況。
(4)全班交流。(課件出示生字詞)糾正容易讀錯的音,比如“嘟?!?、“吐蕊”、“驅趕”等;重點識記“蕊”字。
3、默讀詩歌,理解內容。
(1)默讀詩歌,并在書上做些批注,批注的內容可以是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或讀后的體會,也可以是自己不懂的的問題。
(2)學生小組內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
4、分角色讀,指導學生用“心”說話。
(1)看看大地都想和種子、飛鳥、游魚和小草說什么?并選出其中的一節練讀。
(3)學生選自己喜歡的段落接讀課文前四節,教師點擊相關課件(每一小節都制作動畫課件),讀后其余學生評價。
三、換位抒情。
2、四人小組合作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
四、總結升華。
1、學生齊讀最后一小節。
2、再回想剛剛大地的一句句真情的話語,你能感受到大地想表達自己怎樣的感情嗎?引導學生用文中的語言回答。
3、隨機設疑:最后一句話中的省略號有什么含義?(板書:……)(還有許多大地體內的生靈,比如:落葉、石子……)。
4、聽課文錄音,放動畫課件,再次欣賞詩歌,感受大地的寬廣胸襟。
五、以說促寫。
1、(課件出示)如果你是大地母親,你一定還有很多話語傾訴,你還想對誰說什么?請敞開心扉,大膽地說出來吧?。▽W生小組合作交流。)。
2、(課件出示)仿照詩歌前四節的結構和語言風格,將自己要傾訴的話語寫一節小詩。
全班展示交流。
六、課后拓展。(課件出示)課后繼續修改自己寫的小詩,準備活動課上評比展示。
七、小結本文寫出了大地母親的的無私奉獻精神,應在朗讀中體現出來。
板書設計。
大地的話。
種子、飛鳥、游魚、小草。
(無私愛奉獻)。
1.在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通過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并能靈活運用方法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
2.能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的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一、設疑引欲,提出問題。
師:體育課上,同學們在進行套圈比賽,一起來看看。比賽分男生一組,女生一組,規定每人套15個圈。
師:(出示前三輪比賽成績)這是前三輪比賽的結果,你覺得哪組套得更準些?為什么?
(學生討論、交流)。
師:比賽繼續進行。(課件繼續出示)現在哪個組套得更準些呢?(??)我覺得女生組套得更準些。因為她們套中的個數多呀!
(學生討論、交流)。
2、移多補少,平均數的意義。
師:指名匯報,顯示移多補少的過程,結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個。
師:數學上,像這樣從多的里面移一些補給少的,使得每個數都一樣多。這一過程就叫“移多補少”。(板書:移多補少)。
師:這里的“7”是什么意思?是指“王宇”套中的個數嗎?(學生討論、交流,結合統計圖匯報)。
師(出示女生套圈統計圖):你估計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幾個?如果用一條線像表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個數那樣表示女生的,你覺得這條線可能放在哪兒?(學生思考、匯報)出示一條線置于“10”的位置,能放在這兒嗎?為什么?出示一條線置于“4”的位置,能放在這兒嗎?為什么?你覺得她們的平均數在哪些數之間?(4~10)。
師:現在怎么辦?學生匯報“移多補少”,課件演示過程。
生:有的比平均數多(師:多了幾個?)有的比平均數少?(師:少了幾個?)(課件分別演示比平均數多和少的直條)。
師:比平均數多的個數和比平均數少的個數怎么樣?(相等、一樣多)師:會不會是一種巧合呢?我們再來看看女生組的情況。誰來說說對這個“6”,你是怎樣理解的?是不是每個女生實際都套中6個,實際是怎樣的?看著屏幕一起來說說。(根據學生回答,課件演示女生比平均數多和少的直條)。
師:平均數會比這里最大的數大嗎?師:會比最小的數小嗎?
師:對了,平均數是通過把多的部分移給少的部分,使大家都相等而得到的數,所以它在最小數和最大數之間。其實,這是平均數的又一個重要特點。利用這一特點,我們可以大概地估計出一組數據的平均數。
3、探索計算方法。
(1)師:除了移多補少的方法,你還有其他方法求出平均數嗎?(學生匯報)。
師:好辦法,給這種方法也取個名字:求和均分。師:能列出算式嗎?(6+9+7+6=28(個))。
師:28表示什么?誰來說一說。(男生組套中的總個數)師:為什么要除以4?(男生有4人)師:道理講得很清楚。
(2)師:下面請大家自己算一算女生組的平均數師:誰來說說你的方法。(10+4+7+5+4=30(個))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指著30)30個表示什么?師:(指板書)為什么這里用總數除以的是5而不是4?師:解釋得真好。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匯報交流。
指出: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可以靈活選擇合適的方法解題。
2、剛才我們知道了,超出平均數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數的部分一樣多。把握了這一特點,我們可以巧妙地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師出示如下三張紙條,如圖9)師:老師大概估計了一下,覺得這三張紙條的平均長度大約是10厘米。不計算,你能根據平均數的特點,大概地判斷一下,老師的這一估計對嗎?生:我覺得不對。因為第二張紙條比10厘米只長了2厘米,而另兩張紙條比10厘米一共短了5厘米,不相等。所以,它們的平均長度不可能是10厘米。
師:照你看來,它們的平均長度會比10厘米長還是短?生:
師:它們的平均長度到底是多少,還是趕緊口算一下吧。
指名匯報。
師:你覺得,當把它變成多少的時候,它們的平均數是8?(5)你是怎么想的?
師:現在,請大家觀察下面的三幅圖,你有什么發現?把你的想法在小組里說一說。
生:我發現,每一幅圖中,前三次成績不變,而最后一次成績各不相同。師:最后的平均數——生:也不同。
師:看來,要使平均數發生變化,只需要改變其中的幾個數?生:一個數。
師:瞧,前兩個數始終不變,但最后一個數從5變到8再變到11,平均數——。
生:也跟著發生了變化。
師:難怪有人說,平均數這東西很敏感,任何一個數據的“風吹草動”,都會使平均數發生變化?,F在看來,這話有道理嗎?(生:有)其實呀,善于隨著每一個數據的變化而變化,這也是平均數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未來的數學學習中,我們還將就此作更進一步的研究。
3、出示第3題。
師:下面這些問題,同樣需要我們借助平均數的特點來解決。瞧,學?;@球隊的幾位同學正在進行籃球比賽。李強所在的籃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
1.每個隊員的身高一定是160厘米,對嗎?
師:為了使同學們對這一問題有更深刻的了解,我還給大家帶來了一幅圖。(出示中國男子籃球隊隊員的合影)這是以姚明為首的中國男子籃球隊隊員。老師從網上查到這么一則數據,這支籃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為200厘米。這是不是說,籃球隊每個隊員的身高都是200厘米?師:你知道姚明的身高是多少嗎?生: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
師:看來,還真有超出平均身高的人。不過,既然隊員中有人身高超過了平均數——。
生:那就一定有人身高不到平均數。
師:沒錯。據資料顯示,這位隊員的身高只有178厘米,遠遠低于平均身高??磥?,平均數只反映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并不代表其中的每一個數據。
師:可別小看這一數據哦。10年前,中國男性的平均壽命大約是69歲。比較一下,發現了什么?生:中國男性的平均壽命比原來長了。
(師呈現相關資料:中國女性的平均壽命大約是78歲)師:發現了什么?
生:女性的平均壽命要比男性長。
師:既然這樣,那么,如果有一對60多歲的老夫妻,是不是意味著,老奶奶的壽命一定會比老爺爺長?生:不一定!生:雖然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長,但并不是說每個女性的壽命都會比男性長。萬一這老爺爺特別長壽,那么,他完全有可能比老奶奶活得更長些。
師:說得真好!平均數的知識生活中隨處可見。希望我們同學們做個有心人,用學到的知識解決一些問題。最后,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些實際的平均數據。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kouhaodaquan/40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