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是教師進行教學調研和課程開發的重要工具。教學工作計劃的參考范文可以幫助我們明確每個教學環節的具體要求。
1、知道電壓的作用、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
2、知道電壓的單位伏特、千伏、毫伏及相互關系;。
3、記住干電池和家庭電路的電壓.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想象、類比、推理能力,搜集信息能力.
情感目標。
1、體會類比是科學研究的常用方法.
2、培養學生學科知識聯系實際的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從學生熟悉的“燈泡發光、電動機磚動”現象提出問題:燈泡發光、電動機轉動,都需要電流,那么電流是怎樣形成的呢?引起學生思考.
學生在思考后得不出結論的情況下,需要教師的講解點撥.電流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怎樣讓學生對其有一個形象的了解,教材用水流類比電流、閥門類比開關、渦輪類比電燈、抽水機類比電源、水位差類比電壓.讓學生體會用“水位差是形成水流的原因”類比“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用“抽水機是形成水位差的原因”類比“電源是形成電源的原因”;用“流動的水沖動水輪機轉動”類比“流動的電荷使燈泡發光”.
在學生初步知道電源、電壓、電流的作用后,介紹了電壓有高低、電壓的單位;介紹了生產、生活中的用電器的電壓值,是學生感覺到“電壓”就在我們身邊.
電壓概念的初步建立過程充分體現了“類比的科學方法”,把難懂的概念用通俗的方法說明使學生容易理解.
教法建議。
演示一個顯示電路通電的實驗(小燈泡發光),啟發指出電路中有電流.提問電流是怎樣產生的?若學生回答是因為電路中接有電源,則可進一步提問:有電源為什么就會有電流呢?學生的回答一般是不完全的,在指出它們的正確方面以后,就此引入新課.
1.用類比法講解電流形成電流原因。
對初中學生可以采用類比方法,說明電壓使電路中形成了電流,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首先作好課本圖6-1演示實驗,讓學生看到a、b兩杯水面高度不同是形成水流沖動渦輪轉動的原因,當水面相平后,水就停止了流動.要讓水持續流動,就需要用抽水機把b杯中的水抽到a杯,使兩杯水面再次形成液面差.接下來演示課本圖6-2實驗并用掛圖與圖6-1進行類比說明:
由以上類比,啟發學生歸納出:水的流動是因為有水壓,電荷作定向移動是因為有電壓.因此可知電壓使電路中形成了電流,電源使提供電壓的裝置.
注意:講授電壓時,還需著重指明是那段電路兩段的電壓.常說的“電路上的電壓”,指的是“這段電路兩端的電壓”.
2.電壓的高低和單位。
先從水壓有大小引出電壓也應有大小(高低),在做下面的實驗:
(1)用1節、2節、3節干電池分別給同一個小燈泡通電(選用額定電壓為3.8v的燈泡),小燈泡的亮度不一樣.
(2)用手搖發電機給一個小燈泡通電,改變手搖的快慢,小燈泡的亮度不同.從小燈泡的亮度不同,說明不同電源產生的電壓不同.
(3)介紹電壓的單位:伏特(v).一接干電池電壓1.5v,家庭電路電壓220v.比伏大的單位有千伏(kv),高壓輸電線間的電壓達幾千伏甚至到幾萬伏.比伏小的單位友毫伏(mv).
(4)在講完電壓的單位之后,認真地介紹課本圖6-4的幾種電壓值,還可以多介紹一些生產、生活中用電器的額定電壓值,可以布置查找記錄電源、用電器額定電壓值的家庭作業,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5)討論“想象議議”中的問題,可以起到鞏固、歸納本節知識的作用:用電器工作需要通過電流,產生電流需要在用電器兩端加上電壓,提供電壓需要電源.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過程應當體現出“以學生發展為本,師、生互動”的新理念,為避免教師“一言堂,滿堂灌”的注入式教學,教師應當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設計一系列能引起學生思考的問題提出,引導學生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習知識、鞏固知識、學習方法、片楊能力.
一、提出問題,引起學生思考。
電燈發光、電冰箱制冷等用電器工作時都有電流通過,電荷是怎樣定向移動形成電流的呢?在學生思考不得其解的時候,教師進行下面的活動.
二、類比說明,講解電壓。
1.演示水流沖動渦輪機轉動實驗,提出問題:水為什么會流動?怎樣才能使水持續流動?兩容器水面有高度差,水才會流動;抽水機不斷地把低處的水抽到高處,使兩容器內保持一定的水面高度差.
2.演示小燈泡發光實驗,用類比方法講解“電壓使電路形成電流,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類比的方法要具體,可以參考下面的方式:
3.對電壓高低的認識,要從具體現象入手,使學生對電壓的高低有直觀的認識.可以演示“利用不同節數干電池給同一小燈泡供電,觀察其亮度的變化.”由此說明,燈泡兩端的電壓越高,表現出燈泡發光越亮.在此基礎上,再演示用手搖發電機給一個小燈泡通電,改變手搖的快慢,小燈泡的亮度不同.從小燈泡的亮度不同,說明不同電源產生的電壓不同.
三、電壓的單位。
1.電壓的單位教學可以直接給出定義,但對伏特、千伏、毫伏間的換算要通過具體實例讓學生落實.
2.對電壓單位的初步認識,可以從生產、生活中的一些電源、用電器的電壓標值中確認識、去了解.
以上教學要求和方法,是對教學的基本要求,對一般的學校和學生都應該能做到.如果有的學校沒有小抽水機和渦輪,可以用下面的實驗加以說明:
如圖2,兩個玻璃杯容器底部用一根軟膠管相連,中間用卡子卡住,兩邊的水面不相平,當把卡子打開后,看到水從a容器流向b容器.a、b容器水面相平后,水停止了流動.由此說明水面的高度差是使水定向流動的原因.
接下來可以提問:要讓水持續不斷地流動,應當采取什么方法?
不斷地把b容器中的水舀到a容器中,使a、b容器保持穩定的水面高度差.接下來說明,舀水的工作可以用抽水機來完成,給出掛圖說明.
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討論電壓和電流的關系.典型例題可以組織學生討論.
例題.關于電壓,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電路兩端有電壓,電路中就一定有電流。
b.電路中無電流,電路兩端就一定無電壓。
c.電路兩端必須有電壓,才可能有電流。
d.電路中有電流,電路兩端就一定有電壓。
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練習電壓單位換算.如:220v=______kv,4.5v=______mv.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查閱關于“列車速度”的資料。
【組織形式】學生小組。
【參考題材】。
1.列車發展的歷史,包括我國的發展史和世界的發展史.
2.各個階段的列車的速度.
3.各個階段的列車的形式(例如蒸氣機到磁懸浮列車).
4.世界各地區對列車發展的貢獻.
【評價方案】。
1.網上查閱的資料,列出歷史記錄.
2.資料的豐富性和來源的豐富性.
3.在此基礎上,看看學生能提出什么更深入的問題.
1.理解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的連接特點.
2.會連接簡單的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
3.會畫簡單的串、并聯電路圖.
4.通過實驗與觀察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的教學內容有: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的連接特點、連接簡單的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畫簡單的串、并聯電路圖.教材首先提出了“如何將兩個燈泡連在電路中,要求一只燈泡亮時另一只也亮,一只熄滅時另一只也熄滅”以及“兩個燈泡,要求各自開關、互不影響”兩個問題,作為討論兩種最基本的電路: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的出發點.初中階段只學習簡單電路,這是學生學習電路知識的開始.能辨認出實際的電路是串聯還是并聯,會畫出合乎要求的電路圖以及根據電路圖來連接電路,這對剛學電路知識的學生來說都是比較困難的.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圖、習題,并通過教師的示范及學生親自動手等,使學生逐步掌握這些技能.要注意教給學生連接電路的方法,提高演示實驗的可見度.演示實驗最好利用示教板進行,將平鋪在講臺上的器材懸掛在示教板上,邊講解,邊操作.教師的演示將對學生起示范作用,因此要注意操作的規范性.
教法建議。
教學中不要引入混聯電路知識.對于串聯電路及并聯電路的定義,不必追求嚴謹,只要指出電路元件的連接特點,即把電路元件逐個順次連接起來的電路叫做串聯電路,在串聯電路中通過一個電路元件的電流,同時也通過另一個;把元件并列地連接起來的電路叫做并聯電路,在并聯電路中干路里的電流再分支而分為兩部分(兩路并聯的情況),一部分流過第一條支路中的元件,另一部分流過第二條支路的元件.對于串聯電路要強調“逐個順次”,對于并聯電路要強調“并聯在兩分支處”.不要簡單地把串聯電路說成是連在一串,把并聯電路說成是并排連接.教材中介紹的電流的流向特點,是判斷串聯或是并聯的重要依據,要多舉實例介紹.
電路連接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作為實例,教材列舉了節日裝飾用的小彩燈、家用電器及電冰箱內的壓縮機和照明燈泡.如果這些實例在當地不常見,教師應聯系當地的常見實例來講解,不要硬講一些學生不熟悉的實例.
一、設計思路:
1、指導思想:物理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得過程,親身體驗,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同時物理教學中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科發展能力,最終目的培養學生終身的學習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2、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節課處于蘇科版九年級物理上冊第十二章第四節。本章整體學習能量知識,前面學習了《機械能》、《內能》。這一節是將機械能與內能進行結合,學習兩種能量的轉化及生活應用。同時本節也是對改變內能的方式的補充,所以學好前三節知識是前提,學好本節知識是對前面知識的提升和應用。
3、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1、通過探究實驗,知道做功是改變物體內能的另一種方式。
2、通過視頻了解熱機基本結構和工作原理。
3、知道四沖程內燃機工作過程中的能量轉化。
過程方法目標:
體驗科學探究過程,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征,提高探究能力、思維能力及合作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目標:
1、了解內能的利用在社會發展的意義。
2、通過探索性實驗,提高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比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養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4、重難點及突破方法:
本節重點為:認識到做功是改變物體內能的一種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內能的轉化過程。難點是:通過觀察、分析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的實例,知道熱機的工作原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實驗現象的分析不會時,教師要為學生搭建一些問題臺階,幫助學生逐步通過現象分析到本質。在對做功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情況分析時(外界對物體做功時內能增加;物體對外界做功時內能減?。┩ㄟ^實驗歸類,進行突破。對熱機的工作原理這個重難點突破方法上,我采用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刺激:有視頻、有自主學習課本、有問題引導合作討論、有模具針對點觀察(曲軸的轉動情況)。調動學生的各種學習機能來主動學習。
5、教法設計:
實驗探究法、視頻輔助法、指導讀書法、問題引導法。運用實驗探究法能更好的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得過程,同時還能讓學生親身體驗。視頻輔助法把不容易展現的汽油機工作過程全方面多角度的展示給學生,彌補了模具小、可視性差的缺陷。指導讀書法是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閱讀課本時教師通過問題引導,使自主學習更具指向性,目標性更強。對學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識點教師通過針對點專門突破講解。
6、學法設計:實驗法、觀察法、閱讀法、討論法。這些方法的應用都是為了讓學生限度的參與教學,做學習的主人,自己參與,自己解決。
二、教學準備:利用鐵絲、鉛筆、圖釘等隨手可得的器材讓學生動手體驗做功可以改變物體內能。演示兩個實驗空氣壓縮引火儀、電子式火花發生器、酒精、小瓶,學生體會歸納內能與機械能的轉化。利用汽油機模型、觀看汽油機工作視頻,物體與視頻資源結合,學生通過多種方法學習。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設計意圖。
一、新課引入。
ppt圖片導入提問: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改變物體內能的一種方式是什么?
圖片情境導入:為什么汽車高速行駛時,輪胎的溫度會升得很高?
火箭上天,能量是如何轉化的?
尋找圖片中改變內能的方式,復習回顧舊知。
復習舊知,引出新課題。
二、新課教學。
1、做功——改變物體內能的另一種方式。
活動與演示:
(3)學生演示:空氣壓縮引火儀,你看到了什么現象?
提問:在剛才的活動中,物體增加的內能從何而來的?能量是如何轉化的?(在克服摩擦做功時,物體的機械能減少,內能增加,即機械能轉化為內能。)。
板書:改變物體內能的另一種方式:做功。
學生舉例,如:放在太陽下曬;在石頭上摩擦;放在熱水中燙;放在火上燒;用錘子敲;用力反復彎折等。
(2)僅憑鐵絲溫度升高內能增大這一現象,能否斷定是通過熱傳遞方式還是做功方式來實現的?(做功與熱傳遞的等效性)。
(3)你能再舉一些通過做過來改變物體內能的實例嗎?(鉆木取火;飛船自由下落時溫度升高;)。
區別:熱傳遞方式是內能的轉移過程,能的形式沒有變;而做功方式是機械能向內能的轉化過程,能的形式已經發生改變。
2、熱機。
(1)熱機中的能量轉化情況。
演示:演示點火爆炸實驗。
《機械能與內能的相互轉化》教學設計分析能量轉化情況:化學能內能機械能。
結論:酒精燃燒后的燃氣對外做功,燃氣的內能減少,轉化成機械能。
(2)汽油機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熱機:是將燃料燃燒產生的高溫高壓燃氣的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的裝置。
觀看視頻:汽油機的工作過程。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并設問:
(1)汽油機的主要結構是哪幾部分?名稱各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2)汽油機完成一個工做循環要經歷幾個沖程?分別是什么?
(3)每個沖程的特點是什么?(從氣門的開閉和活塞的移動角度分析)。
(4)這四個沖程都有能量轉化嗎?如果有分別是怎么轉化的?
(5)汽油機完成一個工做循環曲軸旋轉圈,活塞往返次,四沖程內燃機只有________沖程對外做功,其他三個沖程靠_______完成。
第5個問題教師利用模具進行突破。
用考一考的方式來考察對汽油機的學習效果,用超鏈接制造出翻翻看的效果。
3、閱讀:了解熱機的發展歷程。向學生補充一些蒸汽機、燃氣輪機、渦輪噴氣發動機、火箭發動機的初步知識。
4、小結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有什么收獲?
做一做。
看一看。
學生思考,內能的增加是通過什么方式?
歸納這三個活動的共性:做功,并且是外界對物體做功。
學生舉例。
指導學生總結熱傳遞與做功改變內能時的區別。
分析能量的轉化情況。
思考:與前三個試驗的區別是什么?
學生看視頻。
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后經過小組討論再回答。
學生自主學習,互動交流后填寫答案。
通過多個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并歸納總結。注重知識的獲得過程。
三個活動分別對應:克服摩擦做功、壓縮做功,讓學生總結共性,學會歸納的方法。
讓學生明白:新舊知識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進行歸納,尋找異同。
先通過視頻讓學生對汽油機有一個整體認識。
再通過問題驅動,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尋找答案。
課堂練習。
1、如圖所示是熱機的四個沖程,其中屬于做功沖程的是()。
《機械能與內能的相互轉化》教學設計。
2、汽油機工作過程中,機械能轉化為內能的沖程是()。
a.吸氣沖程b.排氣沖程c.做功沖程d。壓縮沖程。
3、汽油機在壓縮沖程中,工作物質被壓縮,氣缸中氣體的()。
a.壓強增大,溫度降低b.壓強增大,溫度升高。
c.壓強減少,溫度降低d.壓強減少,溫度升高。
作業布置。
練習冊21頁1-----10題。
板書設計。
1.知識與技能:
(3)知道作用在物體上的力與物體通過的距離垂直時,該力不做功;。
(4)知道功率的概念,會進行簡單計算。
2.過程與方法:
經過舉例,理解功及功的必要因素,培養從生活現象中分析物理本質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用力未做功的實例,引起學生適當焦慮,激起其學習功的知識內容的好奇心,使之積極參與判斷是否做功的討論。
課外小實驗:測出自己上樓時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時間。
要求:
1.測出:
(1)體重g;。
(2)樓層高h;。
(3)上樓所用的時間,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時間t1,快速跑上去所需時間t2。
2.計算:
(1)上樓所做的功;。
(2)兩次登樓過程的功率。
【板書】。
第一節功。
1.功的定義:
如果物體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動了一定的距離,就說力對物體做了功。2.功的計算:
功=力×距離。
公式:w=fs。
單位:焦耳符號:j。
3.功率:單位時間里完成的功,用p表示。
公式:p=w/t。
單位:w。
1w=1j/s。
一、教學目的:
1.知道電壓的作用;知道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
2.知道電壓的單位;會進行電壓單位的換算。
3.會正確使用電壓表測量電壓。
4.訓練連接電路和使用電壓表的技能。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電壓的作用;電壓表的正確使用。
2、電壓的作用;電壓表的讀數。
三、教具準備:
電源、開關、燈泡、導線、電路板、電壓表。
四、教學過程:
1.電壓使電路中形成了電流。
用水壓形成水流來類比電壓形成電流。電源的正極聚集有大量的上電荷,負極聚集有大量的負電荷,在電源的正、負極之間就產生了電壓。這個電壓使電路中電荷發生定向流動,就形成了電流。
2.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
電路中要有持續電流的條件:電源,電路應是通路。
3.電壓(u)的單位。
國際單位:伏特(伏)v。
常用單位:千伏(kv),毫伏(mv),微伏(uv)。
4.常見的電壓值。
(1)一節干電池:1.5v。(2)一節鉛蓄電池:2v。
5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要知道電壓的單位,會進行單位變換。此個,還要記住干電池和家庭電路電壓值。
1.電壓表的結構:
電壓表的外形,符號,接線柱,量程:0-3v,0-15v。
2.讀數:
(1)認清所接量程。
(2)認清最小電壓值。0-3v每小格0.1v,0-15v每小格0.5v。
(3)檢查寫單位。
3.練習讀數。(幻燈顯示)。
4.電壓表的使用:(實物講解)。
(1)電壓表要并聯在電路中。
(2)“+”“-”接線柱的接法要正確。
(3)被測電壓不要超過電壓表的量程。
5.學生上講臺演示電壓表的正確使用規則。
6.討論想想議議。
7.練習:(1)把一個燈泡接人電源的電路中,用電壓表測出小燈炮兩端的電壓,畫出電路圖,并標出電壓表的“+”、“一”接線柱。
(2)在兩個燈泡l、l串聯的電路中,用電壓表測小燈泡l兩端的。
電壓,畫出電路圖,并標出電壓表的“+”、“一”接線柱。
(3)在圖右所示的電路中,電壓表測量的是哪個。
燈泡兩端的電壓,并在電壓表兩端標出它的“+”、
“一”接線柱。
8.小結(學生歸納)。
利用表格的方法對比電壓表和電流表的異同。
教學后記:
1、摩擦過的物體具有吸引輕小物體的現象,就是摩擦起電現象。
2、自然界中只有兩種電荷。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的電荷叫做正電荷;被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上帶的電荷叫做負電荷。
3、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
4、電荷的多少叫做電荷量,簡稱電荷。電荷的單位是庫侖,簡稱庫,符號c。
5、電荷在金屬桿中可以定向移動,金屬是導電的。有的物體善于導電,叫做導體.金屬、人體、食鹽水溶液等都是導體.有的物體不善于導電,叫做絕緣體.橡膠、玻璃、塑料等都是絕緣體。
二、電流和電路。
1、電路的組成:
1)電源:干電池、蓄電池、發電機。
2)用電器:利用電來工作的器件。
3)開關:控制電路的通斷。
4)導線:連接電路。
2、正電荷移動的方向規定為電流的方向。
三、串聯和并聯。
1、串聯電路:把用電器逐個順次連接起來的電路.電流從電源正極流出后,只有一條通路,逐個通過各用電器后,直接流回電源負極;切斷任何一處電路,整個電路均斷開;開關可以串聯在電路中的任意位置,并不影響對電路的控制作用。
2、并聯電路:把用電器并列地連接起來的電路。用電器之間的連接點叫并聯電路的分支點.從電源兩級到分支點的那部分電路叫干路,兩個分支點間的個條電路叫支路。切斷一條支路,其余各支路仍然工作,因此,干路中的開關可以控制整個電路的通斷,支路開關只能控制其所在支路的通斷。
四、電流的強弱。
1、電流就是表示電流強弱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i代表,它的單位是安培,簡稱安,符號是a。
五、家庭電路。
1、家庭電路的組成部分:1)進戶線:火線、零線。2)電能表:測用戶在一定時間內消耗的電能。3)總開關(閘刀開關):控制戶內與戶外的通與斷。4)保險絲:當電路中又過大電流,保險絲熔化,自動切斷電路(其保護作用)。
2、進戶的兩條輸電線中,有一條在戶外就已經和大地相連,叫做零線,另一條叫做端線,俗稱火線。
2、自然界中只有兩種電荷。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的電荷叫做正電荷;被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上帶的電荷叫做負電荷。
3、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
4、電荷的多少叫做電荷量,簡稱電荷。電荷的單位是庫侖,簡稱庫,符號c。
5、電荷在金屬桿中可以定向移動,金屬是導電的。有的物體善于導電,叫做導體。金屬、人體、食鹽水溶液等都是導體。有的物體不善于導電,叫做絕緣體。橡膠、玻璃、塑料等都是絕緣體。
二、電流和電路。
1、電路的組成:1)電源:干電池、蓄電池、發電機。
2)用電器:利用電來工作的器件。
3)開關:控制電路的通斷。
4)導線:連接電路。
2、正電荷移動的方向規定為電流的方向。
三、串聯和并聯。
1、串聯電路:把用電器逐個順次連接起來的電路。電流從電源正極流出后,只有一條通路,逐個通過各用電器后,直接流回電源負極;切斷任何一處電路,整個電路均斷開;開關可以串聯在電路中的任意位置,并不影響對電路的控制作用。
2、并聯電路:把用電器并列地連接起來的電路。用電器之間的連接點叫并聯電路的分支點。從電源兩級到分支點的那部分電路叫干路,兩個分支點間的個條電路叫支路。切斷一條支路,其余各支路仍然工作,因此,干路中的開關可以控制整個電路的通斷,支路開關只能控制其所在支路的通斷。
四、電流的強弱。
1、電流就是表示電流強弱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i代表,它的單位是安培,簡稱安,符號是a。
五、家庭電路。
1、家庭電路的組成部分:1)進戶線:火線、零線。2)電能表:測用戶在一定時間內消耗的電能。3)總開關(閘刀開關):控制戶內與戶外的通與斷。4)保險絲:當電路中又過大電流,保險絲熔化,自動切斷電路。(其保護作用)。
2、進戶的兩條輸電線中,有一條在戶外就已經和大地相連,叫做零線,另一條叫做端線,俗稱火線。
本章主要講述的是一些自然和生活中有關的聲學初步知識。內容包括:我們怎樣聽見聲音,我們怎樣區分聲音,讓聲音為人類服務。重點是聲音的產生和傳播,它是解釋各種聲音現象的基礎。本章教材安排了一系列自然現象和生活中的事例,引導學生認識聲音是以聲波的形式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從生活中體會到:聲音具有響度、音調、音色這三個特征,知道噪聲的來源,以及控制和減弱噪聲的三種措施,知道人耳聽到的聲音的頻率范圍,知道什么是超聲和次聲,知道聲音的反射現象――回聲。
本章重點是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通過觀察和實驗知道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響度和音調的決定因素;知道控制和減弱噪聲的措施,增強環保意識;學會設計實驗進行科學探究。難點是學會設計實驗進行科學探究。
【課時安排】第一節,我們怎樣聽見聲音,1課時;第二節,我們怎樣區分聲音,1課時;第三節,們怎樣區分聲音(續),1課時第四節,讓聲音為人類服務,1課時;第五節,習題課,1課時。
2.1我們怎樣聽見聲音。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質中傳播,在空氣中聲波的速度是340m/s;了解聲波進入人耳后引起聽覺的過程。
2、通過學生自己的設計和活動,證明物體振動發聲;通過對水波、彈簧上疏密波和聲音引起空氣振動形成的疏密波的觀察、類比等活動過程認識聲波;通過比較知道聲波可在空氣等不同介質中傳播效果是不同的;通過看圖和討論,回憶生物課上已學的人耳結構,了解引起聽覺的過程。
3、能積極設計證明“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實驗,對聲音通過空氣等介質傳播的活動有興趣,并能找其他物體試驗,還能跟自己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
過程與方法。
在探究活動中,能進行合理的推理,學習并培養從物理現象中歸納出簡單科學規律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利用手邊的學習或生活用具進行簡單物理實驗的習慣和探究物理問題的能力。
本節教材由五段組成,是按照聲音的“產生――傳播――要有介質――在不同介質中快慢不同――傳到人耳后,經過了怎樣的途徑引起人的聽覺”的思路來安排的。通過四個活動以及討論、看圖等方式,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聲音的傳播條件。
2)會設計實驗進行科學探究。
3)在探究活動中,能進行合理的推理,學習并培養從物理現象中歸納出簡單科學規律的方法。
2、難點:
會設計實驗進行科學探究。
【教學方法】。
科學探究法、觀察法、演示實驗法、討論法。
【教學用具】。
音叉、肥皂液、喇叭、塑料尺子、錄音機、乒乓球、水槽等。
一、指導思想:
20--年--,我將本著以課標為依據,以考綱為標準,以教材、指導叢書為具體內容的指導思想,帶領學生進行全面、深入地總復習。
二、復習策略:
1、以學生為主體,堅持講練結合的教學模式,課堂要求師生互動;
2、研究非智力因素的影響,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3、多渠道收集中考信息,加強復習的針對性;
4、加強對學困生的個別輔導,課堂上提出明確的復習任務;
5、組內教師團結協作,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
三、學生現狀:
初中物理教學分兩年,初二教學主要是力學、熱學、光學等部分,這些內容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占三分之二的比例,非常重要,可是,學生在初二時學習物理還沒有入門,初二時每個教師所教班級比較多,分層輔導不能落實,學生現在感覺初二物理的知識幾乎都忘了;到了初三的電學,學生一方面是感覺理解起來很吃力,另一方面電學用到了很多數學知識,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要使學生熟悉初中物理的這些基本知識,掌握新課改需要的各種技能,復習工作就顯得非常重要。
我所教授的兩個班的具體情況如下:八班為普通班,有尖子生,也有學習困難極大的學困生,知識掌握的好壞的差距極大。六班為藝術班,學生整體素質不錯,但是比較浮躁,有的學生已經擠進年級三十名,有的學生卻連最基本的物理知識都不知道。
針對這種情況,我認為深入細致的總復習就顯得尤為重要。
四、時間安排:
1、第一輪復習從2月16日至4月13日,約7周28課時。
2、第二輪復習從4月15日至5月11日,約4周16課時。
3、第三輪復習從5月14日至6月15日,約5周20課時。
五、復習內容、要求:
從2月16日至6月15日這總共四個多月,16周的時間,如何充分利用這有限的時間,注重效率,以期取得的復習效果。
我擬將整個復習按“雙基過關”、“能力提升”、“綜合創新”三個層次,將平時分散學習的各部分知識,根據其內在聯系分專題進行有序組合,形成一個系統的知識網絡。雙基過關涵蓋學科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使學生查漏補缺,力爭“雙基一分也不丟”。能力提升重視知識的把握與整合,突出綜合能力訓練,提高應試水平。綜合創新關注新題,活用知識。做到舉一反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及運用多學科知識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做法如下:
(一)第一輪復習以課本為主,夯實基礎。復習過程中,主要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基本概念,熟悉基本的公式、定律等。原則上每個章節配兩份練習題,習題全部由備課組教師商定:一份以基本概念為主,緊扣課本和課標,不拓展不加深,習題量以45分鐘為限,可作為隨堂復習筆記,真正做到使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另一份,主要檢測學生對基本概念的理解,公式、定律的運用,習題量以45鐘為標準,可作為本章檢測試題,命題主要由組內教師輪流完成,題目主要從備課組的幾本資料和習題庫中選取,提前兩天交文印室印刷,重點章節適當再加一份檢測試題。
第一輪復習按照電學、熱學、光學、力學四個板塊進行知識梳理。
具體安排如下:
1、第一周至第三周:電學部分。
知識點有:電荷量、導體和絕緣體、電路、電流、電壓、電阻、歐姆定律、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的特點、電能和電功、電功率、焦耳定律、磁體和磁極、磁場和磁感線、電流的磁場、電磁鐵、磁場對電流的作用、電動機、電磁感應、發電機、家庭電路、安全用電,共計21個;分項細目有51個,其中14個要求理解;基本技能有8個:1、會用電流表測電流;2、會用電壓表測電壓;3、會讀電能表示數;4、會畫簡單的串并聯電路圖;5、會連接簡單的串并聯電路;6、會用滑動變阻器改變電流;7、會讀電阻箱示數;8、會用右手螺旋定則判斷磁極和電流方向。
主要措施:以電學綜合題的訓練帶動復習各個知識點,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1、電和磁(1課時)。
2、電流和電路(2課時)。
3、電流的定律(6課時)。
4、生活用電(1課時)。
5、綜合測試(2課時)。
2、第四周:熱學部分。
知識點有:溫度、熔化和凝固、氣化和液化、升華和凝華、分子動理論、內能、熱量、比熱容、熱機、能的轉化和守恒,共計10個;分項細目有33個,其中2個要求理解;基本技能有2個:1、會用液體溫度計測溫度;2、會查熔點表和比熱容表。
主要措施:以探究題、實驗題、圖像題為訓練形式帶動復習各個知識點。
1、熱現象(1.5課時)。
2、內能和熱量(1.5課時)。
3、綜合測試(1課時)。
3、第五周:光學部分。
知識點有:光的直線傳播、光的反射、平面鏡成像、光的折射、透鏡對光的作用、凸透鏡成像及應用,共計6個;分項細目有11個,其中1個要求理解;基本技能有1個:1、會用光的反射定律畫光路圖。
主要措施:參照近5年中考試題,以作圖題、聯系實際題來訓練對各個知識點的復習。
1、光的直線傳播(0.5課時)。
2、光的反射和平面鏡成像(1課時)。
3、光的折射(0.5課時)。
4、透鏡及成像(1課時)。
5、綜合測試(1課時)。
4、第六周至第八周:力學部分。
知識點有:質量、密度、力的概念、重力、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二力平衡、長度的測量、機械運動、速度和平均速度、慣性及慣性定律、摩擦、壓力、壓強、液體內部的壓強、大氣壓強、氣體壓強跟體積的關系、浮力、阿基米德、物體的浮沉條件、杠桿、滑輪、功、功率、機械效率、機械能、聲音的發生及傳播、樂音及噪聲,共計27個;分項細目有77個,其中28個要求理解;基本技能有9個:1、會用刻度尺測量長度;2、會用鐘表測量時間;3、會調節托盤天平,會使用游碼,會用托盤天平稱質量;4、會用量筒(量杯)測體積;5、會用彈簧測力計測力;6、會作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7、會查密度表;8、會組裝簡單的滑輪組;9、會畫力臂。
主要措施:采取分塊復習的方法,以典型例題的講解突破難點、提升能力。
1、測量(1課時)。
2、質量和密度(1課時)。
3、力(3課時)。
4、運動和力(1課時)。
5、簡單機械、功和能(3課時)。
6、聲現象(1課時)。
7、綜合測試(2課時)。
(二)第二輪復習,主要進行以專題為引導的能力提升。這一輪復習注重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有針對性的突出重點、難點、考點,課堂練習題以近幾年中考試題為主,同時備課組每位老師出一份綜合測試題,內容和形式直指中考。
具體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題型專題,如:“作圖專題”、“實驗專題”、“比例、方程等計算專題”等;第二類是難點專題,如:“電路分析和故障判斷”、“綜合能力訓練”等;第三類是熱點問題專題:如“開放題”、“信息題”、“實驗設計題”、“綜合類型題”、“應用題”、“科學方法題”等。本輪復習重在方法指導和能力提高。
(三)第三輪復習,以縣內模擬考試和城區中考練兵題為主進行模擬考試訓練,同時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查漏補缺,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補救。以上做法,既讓學生得以考前練兵,熟悉中考的試題類型,也可讓教師在考前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復習效率。同時,教師要注重訓練學生的解題技巧,練習試題根據實際情況另定。
(四)做好四月下旬的畢業考試的輔導準備工作,確保每個學生順利畢業。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從容面對中考。
當然,根據兩個班級的各自的特點,在總復習中,復習計劃還將有隨時的微調,以適應學生的實際情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爭取使學生通過總復習,每個人都能取得不同程度的進步,適應下一階段的學習。
學生舉例。
指導學生總結熱傳遞與做功改變內能時的區別。
分析能量的轉化情況。
思考:與前三個試驗的區別是什么?
學生看視頻。
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后經過小組討論再回答。
學生自主學習,互動交流后填寫答案。
通過多個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并歸納總結。注重知識的獲得過程。
三個活動分別對應:克服摩擦做功、壓縮做功,讓學生總結共性,學會歸納的方法。
讓學生明白:新舊知識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進行歸納,尋找異同。
先通過視頻讓學生對汽油機有一個整體認識。
再通過問題驅動,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尋找答案。
課堂練習。
1、如圖所示是熱機的四個沖程,其中屬于做功沖程的是()。
《機械能與內能的相互轉化》教學設計。
2、汽油機工作過程中,機械能轉化為內能的沖程是()。
a.吸氣沖程b.排氣沖程c.做功沖程d.壓縮沖程。
3、汽油機在壓縮沖程中,工作物質被壓縮,氣缸中氣體的()。
a.壓強增大,溫度降低b.壓強增大,溫度升高。
c.壓強減少,溫度降低d.壓強減少,溫度升高。
作業布置。
練習冊21頁1-----10題。
板書設計。
第四節機械能和內能的相互轉化(1)。
一、做功---------改變物體內能的另一種方式。
克服摩擦做功外界對物體做功,將機械能轉化為內能。
《機械能與內能的相互轉化》教學設計壓縮體積做功。
二、演示點火爆炸試驗:物體對外界做功,將內能轉化為機械能。
三、熱機:將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的裝置。
18.2.1課型新授課教學目標1.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一、講授新課。
知識點一:
如下圖所示,節能燈上的“24w”是什么意思?
演示:分別拿一只24w和一只500w的電吹風機,接在電路上,比較電能表鋁盤轉動的快慢。
鋁盤轉動得快慢不同,是由于用電器消耗電能的快慢不同,即電流做功快慢不一樣,我們把電流做功的快慢用表示。
如果用w表示電流通過用電器所做的功,用t代表通電時間,用p表示用電器的,則:
【典型例題】表示電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
a.b.c.d.
【答案】。
【解析】。
試題分析:
a.0.4wb.0.8wc.2wd.4w。
【答案】c。
【解析】。
試題分析:一節干電池電壓為1.5v,3節總計4.5v,所以。
所以選c。
知識點二:千瓦時的來歷。
因為,所以。
如果p和t的單位分別用kw、h,那么它們相乘之后,就得到電能的另一個單位:千瓦時(度)。
1千瓦時可以看作功率為1kw的用電器使用1h所消耗的電能。
【典型例題】小剛利用電能表測某家用電器的。當電路中只有這個用電器工作時,測得在15分鐘內,消耗電能0.3千瓦時,這個用電器可能是 (? )。
a.空調器b.電冰箱c.電視機d.白熾燈。
【答案】a。
【解析】。
試題分析:已知用電器正常工作在15min內消耗電能,根據求出,由家電的功率知識可判斷為哪種用電器。用電器正常工作的為:
以上四種家用電器中功率超1000w的只有空調機。故選a.
【針對訓練】在下列單位中,哪一個不是的單位()。
a.j/s·h/sc.v·ad.w·s。
【答案】d。
【解析】。
c、v是電壓的單位,a是電流的單位,電壓和電流的乘積就是,所以v?a就是的單位;
d、w是的單位,s是時間的單位,和時間的乘積是電功,所以w?s是電功的單位。
選d.2.5v0.3a”的燈泡接在電路中,用滑動變阻器調節它兩端的電壓,比較它的亮度。
現象:在電壓為2.5v時,燈泡正常發光;在低于2.5v時,燈泡發光暗淡;在高于2.5v時,燈泡強烈發光。
結論:說明用電器消耗的隨著它兩端電壓的改變而改變。
1.額定電壓:用電器正常工作時的電壓。
2.額定功率:用電器在額定電壓下工作時的功率。
3.實際電壓、實際功率。
實際加在用電器兩端的電壓及用電器在實際電壓下工作時的功率。
4.u實=u額,則p實=p額;用電器正常工作。
u實u額,則p實p額;可能燒毀用電器。
u實u額,則p實p額;用電器不能正常工作。
演示:將兩只燈泡“pz22040”和“pz220100”先后并聯和串聯接入家庭電路中,觀察燈泡的發光情況。
現象:并聯時,100w的亮,串聯時,40w的亮。
結論:燈泡的亮度是由它消耗的實際功率決定的。
【典型例題】下圖為一只6v1.5w”小燈泡的電流隨電壓變化的關系圖像。若把這樣的三只燈泡串聯起來,接在12v的電源兩端,則此時每只燈泡的電阻及實際功率為()。
a.24ω0.67wb.20ω0.8w。
c.24ω0.96wd.20ω0.67w。
【答案】b。
【解析】。
所以每只燈泡的實際電阻:
每只燈泡的實際功率:p=ui=4v×0.2a=0.8w.故選b.
a、110v60wb、36v25wc、220v40wd、110v40w。
【答案】a。
【解析】。
四盞燈泡正常發光時,功率的燈泡亮,所以選a。
1、了解聲音的特性:音調、響度和音色。
2、知道聲音的響度跟發生體的振幅有關,音調跟發聲體的頻率有關。
3、不同發聲體發出的.聲音的音色不同。
【重點】聲音的特性:音調、響度、音色。
【難點】聲音的響度跟發聲體的振幅有關,音調跟發聲體的頻率有關。
【新課教學】。
活動一:音調(10分鐘)。
利用2分鐘閱讀教材32頁內容,思考下列問題:
1.什么是音調?
2.完成書中的演示實驗,探究音調是由什么因素決定的?
群學交流書中32頁演示實驗2分鐘?;卮鹣铝袉栴}:
1.什么是頻率?頻率的單位是什么?頻率的大小如何計算?
2.人能聽到的聲音頻率范圍是多少?
3.什么是超聲波?什么是次聲波?
4.聲和聲音有區別嗎?
活動二:響度(10分鐘)。
閱讀教材34--35頁響度部分,思考下列問題(獨立思考2分鐘,小組交流2分鐘)。
1.什么是響度?
2.完成書中的演示實驗,探究響度與什么因素有關?
3.什么是振幅?
4.響度還與什么因素有關?
活動三:音色(10分)。
閱讀教材35頁內容,思考下面的問題(獨立思考2分鐘)。
1.什么是音色?
2.音色與什么因素有關?
結論:
一、音調:聲音的高低。決定因素:物體振動的頻率。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三、音色:聲音的本來特色。決定因素:與發聲體的材料和結構。
1.單純舉例、記憶類的知識點::電壓的作用、單位,電源的作用;電阻的概念、單位;電阻大小與長度、橫截面積、材料的定性關系。
2.作圖:畫電路圖、連接實物圖:限于兩個用電器(包括滑動變阻器)的電路,可以外加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要求會運用4個接線柱;節點用加粗黑點表示;開關為單刀單擲。
(二)過程與方法。
2.探究串、并聯電路中的電壓的規律(僅限于兩個用電器)(三級實驗)。3.通過實驗和查找資料,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學生通過實驗體驗探究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實驗:(1)探究串、并聯電路中的電壓的規律(僅限于兩個用電器)。
(2)探究電阻與什么因素有關。難點設計電路、規律應用教學準備。
指導書、聽寫卷、檢測卷教學過程。
一、雙基聽寫(另案)。
二、整(p58——知識梳理):全班一起梳理本章知識點(亦可通過實物投影)。
重點強調:電壓電阻概念、影響電阻因素、電壓測量、規律。
分1:電壓。
劃考基要點1(強調“電流的形成條件”)、
2、電壓表的使用反饋練習:p59——。
1、
2、
3、4。
分2:串并聯電路電壓規律;實驗過程反饋練習:p61—1.2.3.分3:電阻。強調:(1)電阻的定義、單位及符號;電阻的影響因素。
(2)探究實驗(轉換法和控制變量法的運用反饋練習:p63—。
1、
2、
3、4分4:變阻器。強調(1)原理;。
(2)缺點列舉法。
(3)滑動變阻器的構造、符號、作用、使用方法(4個接線柱)。
反饋練習:p64——。
1、
2、
3、4反饋練習:p17合:通過知識樹,再次串合。
補:1.補充練習p65——。
1、
4、
5、
6、
7、、
8、
9、
10、11.13測:(另案)。
三、作業:1.糾錯;2.背§3考基要點,準備聽寫。
任課教師:黃開析。
一、基本情況:
從所任班級來講,雖然經過一年物理學習,但收效甚微。所任九四班學生基礎較差,針對此點,本學期將立足學科特點,狠抓基礎下工夫。爭取在明年的中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績。在個人能力方面,多向其他老教師請教來彌補專業空缺。立足學生,以學生為本,爭取每個學生成績有所上升。
二、教材分析:
本學期的教學內容有: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質世界,第十二章運動和力,第十三章力和機械,第十四章壓強和浮力,第十五章功和機械能,第十六章熱和能,第十七章能源與可持續發展,教學的重點在多彩的物質世界,運動和力,力和機械,功和機械能;難點在壓強和浮力,熱和能。
三、工作措施:
1、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領會本科目在教學中的具體要求。新教材是然不同于過去的要求,因為新教材其靈活性加強了,難度降底了,實踐性變得更為明確了。教師必須認真領會其精神實質,對于每一項要求要落到實處,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難度。
2、注重教材體系,加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新教材不僅在傳授文化知識,更注重于培養能力。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類實驗,做到一個一個學生過好訓練關,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練為止。每一個實驗都要寫好實驗報告,寫好實驗體會。并在做好實驗的基礎上,要求每一個學生根據已有的材料,做好有關的物理制作,作品獲縣市級制作獎。
3、講求教學的多樣性與靈活性,努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學不能默守陳規,應該要時時更新教學方法。本期我要繼續實踐好興趣教學法,雙向交流法,還要充分運用多媒體,進行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讓科學進入物理課堂,讓新的理念武裝學生頭腦。使得受教育的學生:學習的觀念更新,學習的內容科學,學習的方法優秀。
4、嚴格要求學生,練好學生扎實功底。學生雖逐步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性,也會學習,愛學習,但終究學生的自制力不及成人。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以學生嚴格要求,不能放松任何一個細節的管理。做到課前有預習,課后有復習,課堂勤學習;每課必有一練,杜絕學生不做作業、少做作業,嚴禁學生抄襲他人作業;教育學生養成獨立思問題的能力,使每一個學生真正做到學習成為自已終身的樂趣。
五、教學進度。
1~2周多彩的物質世界。
2~5周運動和力。
6~9周力和機械。
10~11周壓強和浮力。
12~14周功和機械能。
15~16周熱和能。
17~18周能源與可持續發展。
19周復習期末考試。
2011-9-21。
2、自然界中只有兩種電荷.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的電荷叫做正電荷;被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上帶的電荷叫做負電荷.
3、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
4、電荷的多少叫做電荷量,簡稱電荷.電荷的單位是庫侖,簡稱庫,符號c。
5、電荷在金屬桿中可以定向移動,金屬是導電的.有的物體善于導電,叫做導體.金屬、人體、食鹽水溶液等都是導體.有的物體不善于導電,叫做絕緣體.橡膠、玻璃、塑料等都是絕緣體.
二、電流和電路。
1、電路的組成:1)電源:干電池、蓄電池、發電機。
2)用電器:利用電來工作的器件。
3)開關:控制電路的通斷。
4)導線:連接電路。
2、正電荷移動的方向規定為電流的方向。
三、串聯和并聯。
1、串聯電路:把用電器逐個順次連接起來的電路.電流從電源正極流出后,只有一條通路,逐個通過各用電器后,直接流回電源負極;切斷任何一處電路,整個電路均斷開;開關可以串聯在電路中的任意位置,并不影響對電路的控制作用.
2、并聯電路:把用電器并列地連接起來的電路.用電器之間的連接點叫并聯電路的分支點.從電源兩級到分支點的那部分電路叫干路,兩個分支點間的個條電路叫支路.切斷一條支路,其余各支路仍然工作,因此,干路中的開關可以控制整個電路的通斷,支路開關只能控制其所在支路的通斷.
四、電流的強弱。
1、電流就是表示電流強弱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i代表,它的單位是安培,簡稱安,符號是a。
五、家庭電路。
1、家庭電路的組成部分:1)進戶線:火線、零線。2)電能表:測用戶在一定時間內消耗的電能。3)總開關(閘刀開關):控制戶內與戶外的通與斷。4)保險絲:當電路中又過大電流,保險絲熔化,自動切斷電路。(其保護作用)。
2、進戶的兩條輸電線中,有一條在戶外就已經和大地相連,叫做零線,另一條叫做端線,俗稱火線。
a.知道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分子的體積和質量都非常小,在一般物體里含有的分子數非常多.
b.能識別并會解釋擴散現象,知道擴散現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c.知道分子間存在作用力,分子間作用力與分子間距離有關,知道一些分子間相互作用力的實例.
d.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建議。
“分子動理論的初步知識”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節首先介紹了有關分子和分子運動的初步知識,并對分子大小進行了討論,使學生對分子體積小、數量大留下深刻印象。然后從觀察實驗,分析宏觀現象出發,通過推理去探索微觀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紹了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和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分子運動論是從本質上認識各種熱現象的理論。按照分子運動論的觀點,一切熱現象都是由構成物體的大量分子無規則運動引起的,溫度就是大量分子無規則運動劇烈程度的標志。利用分子運動論,可以成功地解釋大量的熱現象。
分析三:分子運動論的基本內容:物質由大量分子構成,分子體積極小,直徑只有10-10米左右,一滴水約含有1.6×1021個水分子,分子之間有空隙,氣體分子的間隙,液體次之,固體分子間隙最小;分子做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這種運動與溫度有關,一般溫度高的物體內部分子運動劇烈,所以人們把分子的這種無規則運動叫做熱運動,擴散現象是分子無規則運動的例證;分子之間有引力和斥力同時存在,分子間距離小于平衡位置時,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間作用力表現為斥力,分子間距離等于平衡位置時,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間作用力為零,分子間距離大于平衡位置時,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間作用力表現為引力,由于分子間的引力,使固體能保持一定的形狀和體積,而由于分子間的斥力,使分子間保持一定的空隙,也使得固體和液體較難壓縮。
“分子動理論的初步知識”教法建議。
建議一:可以從機械能向內能的轉化的實驗引入課題,例如關掉動力的汽車慢慢停下來,掉到地面的乒乓球最終停在地面,它們的機械能到哪兒去了?從而將學生注意力從宏觀分析轉移到微觀分析上來。
建議二:分子運動論從“微觀”的角度認識熱現象,即從物體內部微小粒子的運動情況分析問題,可以從本質上解釋有關的熱現象。進行解釋時,要認真分析題意,明確與題目相關的物理知識,然后在用分子運動論的相應觀點,特別是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分子無規則運動這兩個觀點進行解釋。
建議三:根據分子運動論的觀點,物質由大量分子構成,這一點可以借用化學里的一些知識加以說明。另外,構成物質的分子直徑非常小,肉眼無法直接觀察到,為了形象地說明這一點,可以用宏觀物體間的尺寸比來說明。
建議四:構成物體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這也是我們肉眼無法觀測到地,因此要做好演示實驗,例如打開香水瓶瓶蓋后,滿教室都能聞到香味;紅墨水在水中的擴散等。另外,我們還可以用課件來模擬氣體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和擴散現象,使這種看不見的運動在學生心目中形象化、具體化,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我們還可以比較不同溫度下的擴散快慢,如觀察紅墨水滴入冷水和熱水中擴散的快慢。
建議五:分子間作用力較難、較復雜,尤其是分子間引力與斥力同時存在,學生較難理解,因此教學時要求不要太高,只要學生能知道分子間引力與斥力同時存在,且知道什么時候分子間表現出引力,什么時候分子間表現出斥力即可。另外要做好兩個鉛塊間的分子引力實驗。
新學年已經開始,根據上學期的教學經驗與教訓,我認真的分析了自身的情況以及學生的基本的情況,根據初中物理新課程標準有關規定,制定本學期的教學工作計劃。
一、基本情況分析:
通過上學期的教學工作,我的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夠從容的面對課堂的各種突發的狀況,與學生的相處也更加的融洽,初步建立了師生之間的友誼,學生也適應了我的講課方式,能積極的在課堂表達自己的見解,同我討論,形成了比較好的學習氛圍,在這學期一定要繼續的保持這種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工作能有更大的提高。
上一學期四班學生的成績一直很不理想,大部分學生的成績都下降了,學習好的學生的成績有很多也是毫無起色,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學習方法與態度也不好,沒有清楚的認識自己和他人,不知自己該干什么,這與整個班級的學習氣氛不好有很大的關系,尖子生少,兩級分化較突出的狀況依然存在。物理是一門自然科學,跟平時的實際生活比較接近,在下一步的教學上要進一步改進,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進行探究性的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思維,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師生在本期倍加努力,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教材從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要求出發,在知識選材上,適當加強聯系實際、適當降低難度,既考慮現代生產發展與社會生活的需要,又考慮當前大多數初中學生的學習水平的實際可能。在處理方法上,適當加強觀察實驗,力求生動活潑,既有利于掌握知識,又有利于培養能力、情感和態度,使學生在學習物理的同時,獲得素質上的提高。
二、工作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通過常見的實力或實驗,了解重力、和摩擦力。認識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圖描述力。會測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條件。了解物體運動狀態變化的原因。通過實驗探究,理解物體的慣性。能表述牛頓第一定律。
b、通過實驗探究,學習壓強的概念。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知道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了解測量大氣壓強的方法。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知道物體浮沉的條件。經歷探究浮力大小的過程。通過實驗探究,初步了解壓強和流速的關系。
c、能用實例說明物體的動能和勢能以及它們的轉化。通過實驗探究,學會使用簡單機械改變力的大小和方向。
2、過程和方法:
a、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簡單描述所觀察的物理現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觀察能力。
b、能在觀察物理現象或學習物理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的能力。
浮力的概念本節的重點,阿基米德原理是本節重點也是難點。在生活中及小學的自然課上對浮力認識已有一定的基礎,考慮學生的認知基礎其概念由兩個現象直接得出并強調“浸”和“向上”。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是難點,先讓學生從生活現象和動手做課桌上的小實驗現象猜測加推理“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再由水中水袋受的浮力和排開的水的重力的關系,最后由分析加表達式推導得出原理,這樣層層推進,分散難點。
反思:從經驗,生活和實驗中的現象猜測避免猜測的盲目性。由于同學個體的差異及實驗的自主選擇,避免“整齊劃一”,保證多樣性,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同時教師在應有充分的準備學生猜測的“意外”,如:猜浮力與深度有關等。學生并沒有從生活中或已有的經驗出發,這樣猜測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此時教師可加以引導。學生交流,回答“小魚和大魚由于深度和體積不同而產生浮力不同的爭論”,“改錯題:木塊浮在水上受到的浮力”兩個問題。
反思:情境化的問題,增加親切感,易引起興趣?!案腻e題”降低難度,又加深對原理的理解。題型的多樣化可避免解決問題煩味與枯燥。不足的是題目的覆蓋面不廣,可增加對浮力方向理解的問題;可換浮力在生活應用的例題,從而增強物理服務于社會的意識。
不足之處也很多: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時,當學生猜與深度關系時,可用學生分組實驗來代替教師的演示;學生說完自己看法時,沒有及時的形成或結果型激勵評價等等。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kouhaodaquan/38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