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組織教學時間和安排學生的學習步驟。想要寫一份優秀的初二教案嗎?不妨看看下面這些教案范文,或許能給你一些靈感。
1.同學互相就上節課所學來提問。
2.按照“捕魚忘路——發現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漁人行蹤線索,講述桃源故事。
過渡:你覺得文中的桃花源是個什么樣的地方?(美、樂、奇)。
二、想像桃源之“美”
1.朗讀描寫桃花源外部環境美和內部環境美的句子,開展朗讀比賽。
2.桃花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請選一個景點,用“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給大家描繪一番。
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莊稼茁壯生長;池水清澈,魚兒悠然自樂……。
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三、感受桃源之“樂”
1.桃花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樂”?(男女、老幼、漁人)。
2.他們分別為什么而樂?請你以其中一類人的身份和口吻說說。
教師以記者采訪的形式跟學生交流,學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設身處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樂。
如(1)男人雖種植勞累,但他們樂,樂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戰亂之苦,能安居樂業。
(2)女人雖采桑養蠶,織布縫衣,忙得不亦樂乎,但她們樂,樂在沒有壓迫,沒有剝削,過著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黃發)“怡然自樂”,樂在老有所養,豐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樂”,樂在和平安樂,無憂無慮。
(5)漁人樂,樂在受人熱情相邀,盛情款待。
小結:桃花源樂在民主平等,樂在和平安定,樂在豐衣足食,樂在民風淳樸,樂在……。
四、評說桃源之“奇”
桃花源的美麗快樂令人神往,桃花源的離奇神秘更是引人入勝。那么,桃源“奇”在何處呢?請你以“奇,那是因為”的句式闡述一下自己的認識,要盡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討論,交流。(明確:景奇、人奇、蹤奇。)。
(1)景奇。如桃林奇,那是因為“夾岸數百步……落英繽紛”。山洞奇,那是因為“仿佛若有光……豁然開朗”。
(2)人奇。如人奇,那是因為“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見漁人,乃大驚”“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蹤奇。如蹤奇,那是因為漁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后“尋向所志,不復得路”,名人探訪,竟然“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五、賞讀課文。
在投入的賞讀中,神游這個美麗歡樂而又撲朔迷離的桃源勝境。
六、研課文,悟主旨。
(學生深入文本,領悟文中主旨,各抒己見。)。
七、總結全文。
桃花源不是陶淵明消極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閃光理想的依托。毛澤東《登廬山》中的一句詩:“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背浞挚隙颂諟Y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面對著中華大地的千年變遷,中國人民真正站了起來。如今祖國各地不是桃源,勝似桃源,倘若陶淵明地下有知,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的。
八、布置作業。
可以摘抄文中優美詩句,也可以寫心得體會。
2.千百年來,“桃花源”已成為人們在失意時精神的避難所,衍化成為一種“桃源情結”。請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說說“桃花源”魅力長存的原因。
3.請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寫一篇習作。
1、積累、掌握本課中“綴行、并驅、顧、敵、意”等文言實詞的含義及用法。
2、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通過學生的“讀一讀、問一問、理一理、講一講、品一品、演一演”等活動,更全面更深入學習課文。
3、了解狼陰險狡詐的本質,學習屠戶運用智慧與狼搏斗的精神,了解狼的有關文化內涵。
【教學重難點】。
1、積累文言文詞匯。
2、品味本文簡潔、生動卻刻畫細膩的語言。
【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學生先學,第二課時教師引導學生展示和學習)。
【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導入新課:
前面我們學了幾篇課文,了解了幾種動物,有活潑可愛的貓,視死如歸的斑羚,勇于抗爭的華南虎等,它們都令我們喜愛或敬佩。但自然界也有令我們討厭憎惡的動物,比如說狼,一說起它,人們就把它和貪婪兇狠聯系在一起;帶“狼”字的成語也往往帶有貶義,如狼子野心、狼狽為奸等;而“東郭先生與狼”、“狼來了”等故事更是家喻戶曉,現在還有一心想吃喜羊羊的“灰太狼”。但如果狼與人斗爭,結果又會怎么樣呢?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在他的名著《聊齋志異》中為我們做了一個精彩的描述和精辟的見解,讓我們共同欣賞。
二、教讀課文:
(一)讀一讀。
1、學生代表讀文章,教師正音。
2、教師指導讀準節奏。
其一/犬坐于前。
意將隧入/以攻其后。
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3、全班齊讀。
(二)問一問:
學生結合注釋逐字逐句讀釋文意,提出自學存在的疑問,教師根據質疑問題,引導學生合作釋疑。
(三)理一理:
學生再讀文章,理一理本文的故事情節。
開端:遇狼發展:懼狼高潮:御狼結局:殺狼。
(四)講一講。
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給大家講一講這個故事,要求大膽展開想象,將屠戶每次行為的心理活動細膩表現出來。
投骨時——害怕、幻想。
奔倚前——窘迫、思慮。
殺狼時——果斷、警惕。
(五)品一品:
1、用“從……”的描寫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兩只)……的屠戶(狼)。
2、最后一段采用哪種表達方式,在寫作方法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議論卒章顯志。
(六)演一演:
請三位同學用表演的形式再現故事內容。
三、課堂總結。
本文語言簡練而生動,對狼對屠戶進行了神態、動作、心理的細膩描寫,將狼的狡猾、兇狠、貪婪;屠戶的機智勇敢刻畫得活靈活現,最后采用卒章顯志的寫法點明文章的中心,我們要學習這種寫作方法。
四、布置作業:
1、掌握注釋字詞。
2、收集有關狼的成語、俗語、故事、歌曲、影音。
五、板書設計:
狼
蒲松齡。
開端:遇狼狼:綴行——狡猾。
發展:懼狼屠:投骨——害怕。
狼:并驅如故——貪婪。
高潮:御狼屠:窘、恐、倚薪、弛擔持刀——機智。
狼:眈眈相向——兇狠。
結局:殺狼狼:犬坐于前徑去洞其中——狡黠。
屠:暴起、刀劈——勇敢。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了解文章如何刻畫人物的形象。
過程與方法:通過獨立閱讀,發表有獨創的見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課文中的人物身上,學會善待他人,關注生活中的弱勢群體。
課文重點:
理解課文如何細致刻畫人物形象;學會善待他人。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一個瞎眼的乞丐向大文學家雨果乞討,他便在乞丐面前的紙牌上寫了一句話:“春天就要來了,可我看不見她!”于是,被感動的路人紛紛把錢放入乞丐的鐵罐......。
多美的詩句,春天就要來了,可我看不見她。寫出了瞎眼乞丐的無助與茫然。
過渡:今天我們要學習楊絳寫的《老王》,她有沒有送給我們的主人公老王一個春天呢?
二、聽課文錄音思考。
1、請找出課文中楊絳把春天送給老王的具體行動。
2、老王的處境如何呢?為什么說楊絳這樣做是把春天送給他呢?
教師總結:
1、具體表現在:照顧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車;老王再客氣,也付給他應得的報酬;老王送來香油、雞蛋,不讓他白送;關心老王的生活。
提醒學生注意,這個幫助不僅是物質上的,還有精神上的。真誠的同情能給不幸者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讓他們明白,這個世界上除了災難、自私、冷漠之外,還有溫暖和關愛。
2、職業——蹬三輪車(靠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活命)。
身體——殘疾(一只眼瞎另一只眼也有病)。
居住條件——差(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敗的小屋)。
如果說這個僅僅是物質上的貧寒,精神上呢?
“孤獨、無親,受惡意攻擊、被人瞧不起”。飽經滄桑、吃盡人間疾苦、凄涼、痛苦等。
如果說地位相當,處境差不多的人,這樣做可能是禮尚往來,是聯絡感情,是豐富生活的調劑品,那么對于另一些人,處在溫飽的起跑線上,處在生死的邊緣,這種救助就是送給他一個春天。
臨死前送我香油和雞蛋。
4、個別朗讀。
(讓學生有時間細細體會老王死以前要送我東西時的情感。)。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地位卑賤,被人凌辱忽視的老王,面對我的關心,尊重,同情和幫助,他送的難道僅僅是香油雞蛋嗎?他捧出的是一顆心,感恩的心呀。
5、誰是幸運者,誰是不幸者?
那么楊絳真的就是大家說的那么幸運嗎?
好多人不會,但是楊絳說了。她說: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
6、愧怍什么?
自己做得還不夠。還不夠關心他,幫助他,讓他的生活真正有改善。日子過得像春天般美好。
為什么有愧怍?
因為自己幸運,他不幸。幸運的人理所當然要幫助人,做好了應該,做不好慚愧。理所當然該做的事。這是責任。
7、試問,你會把這種責任往自己身上扛嗎?楊絳為什么有這種責任感呢?
意識,思想不一樣。有一種平等觀念,有人道主義思想。簡。愛說:站在上帝面前我們是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應該是平等的。人沒有貴賤之分。
就是基于這樣的思想,楊絳關注著卑賤的老王,救助著貧窮的老王,同情著不幸的老王。他的關注,同情,救助,為老王的生命帶去了春天般的溫暖。讓老王感受到凄苦生命中也有美好,溫暖。
8、同學們,生活中哪些人正在等待春天呢?你愿意送給人家春天嗎?
學生自由談。
出示圖片,詢問你該如何做,為什么。關注他們的生活,改善他們的處境。
三、總結。
1.楊絳《老王》課堂作業本閱讀題答案。
2.小學語文教師的求職個人描述。
3.語文教學計劃指導思想。
4.高中學生語文學習計劃。
1.通譯全文。
2.分析屠戶和狠展開搏斗的情節和過程。
3.掌握小說主題。
(二)能力訓練點。
指導學生認清狼陰險狡詐的本質,體會屠戶內心世界的變化過程,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結合小說主題,讓學生了解到社會中確實存在假、惡、丑等陰暗面,教育學生要同它們作斗爭,以凈化我們的社會,使世界變得更美好。
(四)美育滲透點。
這個故事結構精巧、情節曲折、引導學生從生動形象的描寫中體會屠夫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美。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一提起狼這種動物,同學們馬上就會意識到它是我們人類最狡猾、兇殘的敵人之一。當然,對于狠的本質的認識,也是經歷了一段過程的,東郭先生不是就險些被狼吃掉嗎?今天,我們再來講述一個發生在屠戶和狠之間的故事。
本文節選自《聊齋志異·狼三則》,作者蒲松齡,字留仙,號柳泉居士,清朝山東淄川人?,F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為其書房——聊齋所題的對聯是:“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給予他極高的評價。
(一)明確目標。
1.掌握重點詞句的翻譯,了解文章大意。
2.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
3.分析、歸納文章的主題。
4.熟讀、背誦課文。
(二)整體感知。
學生參考文下注釋,在讀熟課文的基礎上,通譯全文,了解大意,思考、分析小說的情節和主題。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翻譯重點詞句,疏通文義。
教師出示小黑板,要求學生參考文下注釋或依據自己的理解用現代漢語翻譯詞句,教師講評。
兩狼之并驅如故——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
恐前后受其敵——(屠戶)恐怕前后都受到狼的攻擊。
苫蔽成丘——覆蓋成小山似的。
犬坐一一像狗似的坐。
洞其中——在其中打洞。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狼也是很狡猾的了,可一會兒功夫兩只狼先后斃命,禽獸的欺騙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過(給人)增加笑料罷了。
2.分析小說的情節。
首先,引導學生明確,全文分為兩大部分,前4自然段為第一部分,敘述故事情節;第5自然段為第二部分,作者發表評論。
第一自然段寫屠戶遇狼,點明時間、地點和矛盾的雙方。這是故事的開端。
第二自然段寫屠戶懼狼,表現屠戶的遷就退讓和狠的兇惡貪婪。這是故事的發展。
第三自然段寫屠戶御狠,表現屠戶的果斷抉擇和狼的不甘罷休。這是故事進一步發展。
第四自然段寫屠戶殺狼,表現屠戶的勇敢警覺和狠的狡詐陰險。這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
分析完情節后,要求學生復述,加以鞏固。
3.歸納小說的主題。
狼很狡猾,可終于自取滅亡,這是為什么?這個故事給了你哪些啟示?
學生思考、討論后回答,教師明確,問題的答案就是本文的主題所在——人有狼沒有的智慧、勇氣和力量。對像狼一樣陰險狡詐的惡勢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協退讓,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這樣才能取得勝利。
二、總結、擴展。
這篇故事揭露了狠貪婪、兇狠和狡詐的本性,贊揚了屠戶的機智勇敢。故事的語言簡潔生動,主要通過動作、神態描寫來刻畫屠戶和狼的形象,按照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展開雙方的矛盾和斗爭。通過學習這篇文章,我們大家要懂得: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必須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1、把握文章的思路,能夠復述課文的主要內容。
2、體會文中蘊涵的思想感情,理解超越國界,情同母子的感情。
3、激發愛的情感,培養理解和想象的能力。
【教學重點】。
深入體會文中的感人的地方。
【教學難點】。
蠟燭的象征意義的理解。
【課前準備】。
1、資料收集。
2、預習課文。
3、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想】。
這是一篇戰地通訊,寫的是一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情懷。表現在對蘇聯紅軍的行為上。這節課力求以蠟燭為主線,設計教學環節。通過對文章的內容和語言的品味,把握母親的情懷。設計教學時考慮文章的長度和要求,適當進行一些挑選,使課堂更加緊湊。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大家都知道,蠟燭是我們生活中微不足道的東西,人們對它可能不太會有太多的關注,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那兩枝點在南斯拉夫國土上的蠟燭至今仍然閃耀著微弱的光芒,它照亮了所有憎惡戰爭,熱愛和平的人們的心。今天,讓我們重溫60多年前的那感人的一幕,去體會一種人類最美好的感情,一種不分國界,情同母子的感情。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蘇聯作家西蒙諾夫的戰地通訊《蠟燭》。
二、背景和常識介紹。
教師安排兩個學生回答,然后加以指點。
教師安排兩個同學回答,然后加以指點,歸納。
三、蠟燭啊蠟燭,你是如何被點亮。
大家都知道,這篇課文以《蠟燭》為題,全文中多次出現蠟燭,今天我們這節課便以蠟燭為主線,講解分析課文。老師一共為大家安排了向蠟燭提出4個問題,首先我們先問問蠟燭:
蠟燭啊蠟燭,你是如何被點亮?
教師解釋一下需要學生完成的任務。安排快速閱讀課文。要求是抓住主要情節,內容準確。
一位蘇聯紅軍為了解放南斯拉夫,不幸犧牲,一位南斯拉夫母親將他安葬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并且為他的墳頭上點燃了兩支她珍藏了45年的結婚喜燭,用以表達對烈士的哀思和敬意。
四、蠟燭啊蠟燭,你為何如此令人潸然淚下。
教師組織學生探討文章的感人之處。側重于段落,句子和環境,人物。具體表現在:
1、炮火連天。
2、老人衰弱。
3、安葬行為。
4、點亮蠟燭。
5、燭光閃爍。
(教師適當加以指點,可以多讀讀,加以體會。)。
教師引導學生從句子理解,語言運用,環境描寫,人物刻畫等方面加以分析。
五、蠟燭啊蠟燭,你到底代表了什么。
參考:是母親對兒子的愛。
是一種對烈士的哀思。
是一種對和平的渴望。
是一種戰斗的情誼等等。
(教師適當拓寬思路,允許有不同見解。)。
六、蠟燭啊蠟燭,我想對你說。
1、今天我們學習了本文,也了解了蠟燭的含義,如此令人感動的蠟燭啊,我們有很多話要對你講。蠟燭啊,蠟燭,我們想對你說……。
每個人闡發自己的心聲,說1~2句話。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談談自己對學習完本文后的感受。)。
(由學生自己發言,其他同學適當評點。)。
七、總結。
本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婦人不顧生死,不顧年老體衰,滿懷愛意地埋葬蘇聯紅軍烈士的遺體,這種感情超越了國界,令人敬佩,使我們每一個人的思想都得到升華,希望每一個同學都能體會這種美好的感情。
八、布置作業。
1、針對自己學習本文的感受寫一篇文章,可以側重談談自己的理解和鑒賞等方面的內容。
2、課后尋找類似的文章,收集到以后整理好張貼在教師的“文學天地”中,其他同學可以在課后閱讀,增長見聞。
以上兩個作業每位同學可以選擇其中的一個做。
知識目標:體會領悟父親的情感與性格。
能力目標:讓學生從文章中聯系實際感悟去中的真情。
教育目標:教育學生去關心父母,仔細聆聽他們內心的聲音。
重點難點:領悟父親的情感與性格。
策略和方法:朗讀法、導引法。
教學媒體:投影儀、錄音機。
教時: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不知道大家發覺沒有,這一單元其實都是寫小人物、低微身份的人的經歷、感受和事情。我這里恰巧有一篇關于卑微事物或人的論述,大家聽一下。(朗讀文章。見附錄。)。
二、整體感知。
1、個人的家鄉都有些獨特的風俗,那麼,本文中一個獨特的風俗或講究是什麼?
臺階高,就意味著,屋主人的地位高。
2、換句話講,父親為什麼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造新屋,當然是為了改善居住條件,每個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說,父親對臺階的要求,也就是對地位的要求。
(其實,這和第一問是一道題。只是,大多數同學都不能很好的運用聯想思維。)。
聯系本文,其實父親也是對尊重的要求。這是其畢生的奮斗目標。
3、那麼父親是怎樣造起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的?
(或他都作了哪些準備工作?)。
每天撿磚、瓦、鵝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4、但奇怪的是,造新屋的過程寫的簡略,可造臺階反而很詳細,這是為什麼?
詳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題目是“臺階”,所以主體工程可以略寫,造臺階要。
詳寫。(這個問題,好學生可以回答出來。)。
5、在父親心理,新臺階的動工,就意味著“地位的提高”,我們平時遇到父母升職等事時,都是舉家歡慶的。那麼父親是怎樣慶賀的?(放了四顆大鞭炮)。
6、但是,父親在放鞭炮時,他的神情是很有意思的。找出來,看看他有什麼特色?
(71頁)奮斗了大半輩子。高高的臺階就要砌起來,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興是無法形容的。一輩子低眉順眼、老實厚道,高興起來也與眾不同。一雙手放在哪里都不是。
(這里要找出不難。但是,我明白去中的道理,孩子可能閱歷淺,還不能很完善的回答出來。
7、在父親的努力下,新臺階終于砌好了,可父親卻感到怎樣?為什麼?不對勁。臺階底,意味著經濟地位地下,父親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這種自卑心理長期存在,難以一下子消除,所以臺階高了,反而處處感到不習慣,不對勁。
8、其實,我認為這篇課文是可以刪除一部分的,大家認為是哪一部分?(這個題很有迷惑性。本來哪一部分都不該刪除掉。但是,目的是為了讓他們找出其中必須存在的東西。也就是,這其中寫的精彩的部分。但是,還真有不少同學都找出了應該刪除的部分。但也有的聰明的孩子,說不應該刪除,并且說明了自己的理由。雖然不很全面,但都能談到一點或兩點關鍵的地方。)老屋的三級青石板的描寫。
9、你看都羅嗦了些什麼?
1)、來歷——體壯如牛,(與后面,閃了腰作對比。)。
2)、粗糙——經濟條件差。
3)、我跳上跳下——我年幼,新屋蓋好,我“長成大人”,所用時間之長。
4)、腳板——終年辛勞;說明家庭的窮困。
10、你說這樣寫有必要嗎?為什麼?
當然。因為都與后面有著緊密的聯系。并且都對后面的情節起對比或反襯的作用。
11、具體來理解兩個句子:
一方面,專注的望著別人家高高的臺階,他羨慕、向往,他在謀劃怎樣加快準備,爭取能早日造起高臺階的新屋,像人家一樣氣派,也叫人羨慕。另一方面,第一人稱,不允許寫別人的心理活動,只能以形寫神。
2)、父親回來時,為什麼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樣?這種心態怎麼理解?父親干了一輩子,勞動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勞動是創造,勞動有收獲,勞動體現了自己的價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一切,所以感覺若有所失。
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體也垮了。
13、那麼這樣做值嗎?
學生談自己的價值觀。
14、理解父親這個人物形象。
父親是一個非常要強的農民,他有志氣,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長遠的生活目標,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父親是一個老實厚道的農民,他用誠實勞動興家立業,不怕千辛萬苦,同時,父親身上有著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當新臺階造好后,他反而處處感到不對勁。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15、談談你心目中的父親。兩相比較,你有怎樣的感受。
一、從文章中聯系實際感悟去中的真情。
二、完成課后習題。
三、拓展延伸。
。
一、教材簡析:
第一課兩則消息選自《毛澤東新聞作品集》(新華社出版2014年版)。兩則消息分別刊載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報》。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初步學會運用新聞的基本知識寫新聞,體會新聞的特點。
【2】學習新聞寫作中將感情蘊含其中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
【1】賞析課文簡明、準確、精煉的語言。
【2】把握課文中的人物、事件,認識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受人民解放軍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氣勢和一往無前壓到敵人的大無畏精神。
【2】認識中國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創造了人類戰爭的偉大奇跡,認識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們現在的生活。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賞析課文簡明、準確、精煉的語言。
難點:感受人民解放軍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氣勢和一往無前壓到敵人的大無畏精神。
四、教學方法。
運用默讀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相結合的方法。
五、教學用具。
本文是一篇標準的新聞模板,可以利用多媒體輔助,進行實播引導學生進入意境。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播放百萬雄師橫渡長江相關紀錄片段,解說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_拒絕簽訂和平協定。4月21日凌晨,人民解放軍即執行統帥毛澤東同志“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東至江陰,長達一千余華里的戰線上發動了渡江戰役,國民黨_慘淡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一觸即潰。23日晚,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宣告國民黨_政權的覆滅。這兩則消息就是毛澤東同志當時滿懷豪情寫的全面報道前線戰況的新聞稿,給全國人民和全軍將士以極大的鼓舞,對于瓦解敵軍斗志,鼓舞我軍士氣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二)檢查預習略。
(三)整體感知,自主探究。
1.自由朗讀課文,找出記敘的六要素。
【1】學生自由朗讀第一則消息,從中圈出記敘的六要素。
【2】明確:
人物:人民解放軍30萬大軍。
時間:從20日午夜——21日。
地點:蕪湖、安徽之間。
起因:發起渡江戰役。
經過:突破敵陣,占領南岸廣大地區。
結果:渡過長江。
2.聽新聞錄音,了解新聞的結構。
【1】思考、討論、交流。
a.用一句話或一個短語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b.用一小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c.用一大段話或幾小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2】新聞的結構是什么?
標題,導語,主體。
3.找出電頭簡要分析內容和作用。
【1】電頭交代了通訊社(報社)名稱、發電地點和時間,表明消息來源可靠,時間精確到“時”,暗示戰役在迅速發展之中,體現了新聞的真實準確和迅速及時的特點。
【2】)文章還有哪些內容能體現新聞的真實準確的特點?
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十一日已有【大約】三十萬人渡過長江。一句中的“大約”兩個字就體現了這一特點。
【3】文章還有哪些內容能體現新聞的迅速及時的特點?
“不到”“即已”說明時間短,說明了新聞的及時性。
小結:這則消息文字簡潔,語言有力度,準確報道了三十萬大軍橫渡長江的事實。表明了消息的基本特點:用事實說話。
(五)精讀課文,小組探究。
1.文章主體部分為什么按照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的順序來介紹解放軍渡江?
明確:
【1】中路軍最早渡江,所以先寫;其次,中、西兩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東路所遇抵抗,較為頑強,所以中、西合寫在前,東路單寫在后。
【2】先寫中路軍,再寫西路軍,然后寫東路軍,這樣的順序反映了三路大軍開始渡江的時間先后,也體現了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中先從中間突破、再以三路并進的戰略部署。根據時間發展及事件特點安排順序,清晰合理。
【3】三個層次按時間先后的順序銜接起來,“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時起”和“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時間的詞語,顯示了三個層次所敘事實在時間上的先后相承、緊密銜接。
2.文章主體部分哪些部分寫得簡略,那些部分寫的細致,為什么這樣安排?
【1】中路軍寫得簡略,是因為新華社在此前已經有關于中路軍的詳細報道,此處簡略交待即可轉入下文。
【2】西路大軍寫得稍詳,是因為渡江正在進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發電時止,該路35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過的“正向南擴展中”,預示了戰役的前景。
【3】東路軍寫得最詳,因為它所遇抵抗“較為頑強”,勝利來之為易,故作詳細報道。一是較具體地寫了戰斗情況;二是更詳盡地寫了戰果。
【4】作用:三個層次寫得有同有異,有詳有略,在統一中有變化,避免了重復雷同。
3.找出文中體現人民解放軍所向披靡、銳不可當的詞語。
“沖破”“橫渡”用詞非常準確,表明了在有敵軍防守的情況下,我軍所向披靡、銳不可當的氣勢。
4.找出文中議論性的語句,分析其作用。
(1)學生找出文中議論性的語句。
(2)體會議論性語句的作用。
指出我軍之所以取得勝利的兩個原因。贊頌我軍的英勇氣概,揭露國民黨_拒絕和平的反動本質,分析敵軍毫無斗志的原因,使文意更加深刻,有利于讀者了解文章內容。
(六)總結歸納。
1.主題思想:
【1】《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報道我30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的情況,表現人民解放軍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氣勢和一往直前、壓倒敵人的大無畏精神。
【2】《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報道我百萬大軍勝利橫渡長江的情況,分析了國民黨軍隊士氣低落的原因,表現了我軍戰士銳不可當、所向披靡的英雄氣概。
2.寫作特點:
【1】《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
@語言簡潔,言簡意賅。
全文不到200字,但是具備了“五要素”和消息結構的導語、主體、結語三個部分,沒有一個多余的字。
@層次清楚,一目了然。
【2】《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詳略得當。
本責消息報道各戰線時并沒有平均使用筆墨,對東路軍的戰況寫得比較詳細突出。這是因為東線敵人的防線比較堅固,其次“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备匾氖?,這一地區在戰略上有重要意義,直接關系到能否包圍敵軍,解放南京。因此,在報道東路軍進軍情況時,和中、西兩路軍有幾處不同:一是較具體地寫了戰斗情況,二是更詳盡地寫了戰果。
@敘議結合。
在報道中路軍進展情況后,插入一段簡要的言論,指出我軍之所以取得勝利的原因。這種議論交代了我軍取勝、敵軍失敗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讀者進一步了解了整個國民黨_政權必然覆滅的命運,從而深化了報道的主題。
@運用一系列動詞增強文章的表現力。
運用一系列動詞,語言精當,極富表現力。如作者選用“突破”“殲滅”“擊潰”“占領”“控制”“封鎖”“切斷”等一系列動詞,準確地表現出我軍英勇善戰、節節勝利的英雄氣概和戰斗豪情。
(七)課堂練習。
依據前面所學的方法找出下列新聞的電頭及新聞六要素。畫出標題、導語、主體。
我軍橫渡長江情景。
新華社長江前線1949年4月23日電前線記者閻吾報道人民解放軍在安慶、蕪湖間某地敵前強渡長江時的情景稱:21日黃昏,江北某地解放軍的陣地上空,突然升起銀光四射的發光彈,頃刻,整個北岸陣地發出了震天動地的雷鳴,從解放軍的炮兵陣地上,無數道火線飛向南岸,接著整個南岸國民黨軍的陣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熾烈的炮火映紅了江面和天空。接著,從各個港口涌出了無數只大小船只。它們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飛駛而去。北岸的江邊,站滿當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軍的指揮員,大家都屏息凝視著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著。忽然,在南岸飛起了登陸的信號,槍炮聲、喊殺聲連續不斷。北岸所有的人們立時迸發出一片歡呼:“過去了!”“過去了!”無數船只繼續從各港口涌出來,加速向對岸駛去。對岸的解放軍則開始不斷發出前進的信號,和響起前后各部隊間聯絡的號音。在寬闊的江面上,解放軍的指揮燈不斷閃耀著。漸漸的槍炮聲、喊殺聲越來越遠了。工兵們緊張地搭起許多碼頭,無數民工忙著把無數的彈藥、器材、糧食、蔬菜送到船上,隨著大軍運過江去。這時,在大江南岸,布滿著無數匆匆登岸的解放軍,到處可以聽到船工們和解放軍戰士們興奮而親熱的告別聲:“同志們,再見了!”“老鄉們,辛苦了!南京再見!”
學習目標:
1.了解物候的相關知識;2.品味本文生動優美的語言;3.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趣。
學習重點:1.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2.學習本文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學習難點:說明的條理性。
學習過程:
一、檢查預習,把握文本內容(師生問好)剛才同學們和老師是怎樣問好的?我們是用“語言”來表達的。
別以為只有人才會用語言說話,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語言”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篇說明文《大自然的語言》。以問題形式檢查大家的預習情況。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草木枯榮、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就是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這四個因素能否調換順序?為什么?緯度、經度、高下差異和古今差異。不能。課文是按照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由大到小,從空間到時間的順序來安排的,并用序詞標明,使文章條理清楚。--“緯度影響”同學們一定深有感觸,寒冷的冬天大家喜歡去海南旅游,因為那里風光正明媚。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第4段中結尾有這么一句話--“物候對于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里?!薄拔锖颥F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是……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是……”“此外……”“物候學的研究首先是……,此外還有多方面的意義”。找總括句:根據經驗,這些總括句一般在語段的開始或結尾,有時在中間。找設問句:設問句,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紹的內容,也是要重視的信息。銜接各段的連接詞語。(閱讀時可以把這些語句劃出來,就能比較清晰掌握文章的內容了。
小結方法:學習說明文,只要抓住文章中的關鍵性詞句,理解起來就會方便、快捷和準確。希望大家平時讀書看報,經常有意識地訓練自己,培養抓關鍵詞句的能力。
教師小結:本文圍繞“物候學”這門科學,先解釋什么是物候學,再回答為什么要研究物候學,這符合我們對事物的認知規律,也使文章顯得條理清楚,層次分明。體現了說明的條理性。
三、品味語言,體悟文本生動性1.經過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全文就是圍繞“物候”、“物候學”展開的,而且課文提示語也告訴我們“這篇課文就是介紹物候學的”,而標題卻不用“物候”,為什么偏偏要用“大自然的語言”這個說法呢?(教師溫馨提醒:注意文章開頭的提示語)請同學們瀏覽課文,試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來說明。(學生瀏覽、思索、作記號)。
明確:課文第2自然段末尾和第3自然段開頭有句話足以說明:課文采用了形象化的說法,可以激發我們的閱讀興趣。這兩句話是:
a.“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p>
b.“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齊讀這兩句話)。
2.課文說:“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那么竺可楨又是用怎樣的語言來介紹這些大自然語言的呢?--請同學們想一想,這篇文章的語言你覺得有什么特點?(1、2節的語言又有什么特點)(板書:準確、生動)說明事物不僅要注意準確、科學,而且還力求做到生動形象,而此文是一篇科普作品--要求文字淺顯易懂,切合讀者對象的實際文化水準,又要貼近讀者心態。讀起來令人愛不釋手,欲罷不能。所以本文用語形象生動。
教學目標:熟悉課文內容,掌握全文結構,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學重點:熟悉全文內容,掌握課文結構。
教學難點: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1.作者簡介
作者余秋雨是我國當代著名的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者、散文家。曾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筆記》、《行者無疆》、《千年一嘆》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獲得多個書評大獎,《山居筆記》更獲得海外華文文學最高獎第一名。
二、聽了幾個同學對郵遞員的看法后,我們看看余秋雨先生所寫的郵遞員也就是信客的故事。
1.自由朗讀課文,找出生字詞,并給文章的四個部分各寫一個小標題。
低眉順眼 連聲諾諾 生死禍福
2.閱讀課文一遍后,文中的信客給你怎樣的餓印象呢?可以用形容詞來描述一下嗎?
任勞任怨待人寬容善良厚道恪盡職守有才干
任勞任怨:代讀寫書信幫忙料理鄉人后事、安撫死者家屬
待人寬容:遭別人懷疑、遭同鄉誣稱為小偷仍不計較
恪盡職守:前后當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當教師、校長同樣受到贊譽
4.在信客的這么多的故事中,哪個最讓你感動呢?并說說原因。
5.解答課后的練習
板書:
任勞任怨:代讀寫書信幫忙料理鄉人后事、安撫死者家屬
待人寬容:遭別人懷疑、遭同鄉誣稱為小偷仍不計較
恪盡職守:前后當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當教師、校長同樣受到贊譽
教學目標:
1、在誦讀中體會李密祖孫之間真摯深厚的感情,繼承孝敬父母長輩的傳統美德;。
2、理清課文思路,學習本文勸說技巧,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3、掌握文中出現的重要的實詞、虛詞、古漢語句式等文言現象。
教學重點:
掌握文中出現的重要的實詞、虛詞、古漢語句式等文言現象。
學習本文高超的勸說技巧,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人言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來,人們把忠《出師表》當成了忠的標準,則把《陳情表》當成了孝的典范,可見李密的《陳情表》具有相當強烈的感人力量。(板書“忠孝”二字)。
二、范背。(5分鐘)。
三、生讀。同時注意尋找古今異義詞,等待匯報交流。并劃出文意不明白處以提問。(10分鐘)。
學習活動:條理縝密的構思品讀精粹的語言。
四、李密是在什么情況下寫下了這篇奏章?(除臣洗馬;愿乞終養)。
五、1.作者處在一種忠孝兩難的矛盾境地里,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請作者究竟處在一種怎樣的矛盾境地。
進一步引導:什么地方寫了“孝情”(盡孝)?能否對這種盡孝的必要性作點解釋。
第一段,請一二組同學朗讀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話來概括這一段的意思。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進一步引導:什么地方寫“忠情”(盡忠)?能否對這種盡忠的必要性作點解釋。
第二段,請三四組同學朗讀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話來概括這一段的意思。過蒙拔擢,寵命優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這樣一個二難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動的,言辭稍有不慎,不僅達不到陳請的目的,還可能司馬氏王朝的猜疑,招來殺身之禍。李密是如何,變被動為主動的。提出“區區不能廢遠”的。
引導:晉武可能會說,既然你要終養祖母以盡孝心,為什么在蜀漢你又出來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這段歷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跡:一仕偽朝“本圖宦達,不矜名節”,消除武地帝的猜疑。二在圣朝“寵命優渥,豈敢盤桓”讓晉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篤圖深深打動了晉武帝,讓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為祖母病重,從而提出不能廢遠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時將孝治天下的理與祖母病篤須盡孝的情作了對照,應作什么選擇其情理不言而喻。
引導:作者以列數字作對比的方式提出了先盡孝后盡忠這一解決矛盾的辦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晉武帝置疑,不得不答應李密的陳請。
提示:盡忠日長,盡孝日短:先盡忠后盡孝。(投影)。
(學生讀書思考約3-5分鐘,老師巡堂了解情況)。
重點賞析語段(句式,用詞,修辭手法;表情達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p>
引導:四字(駢)句,語勢連貫、緊湊,讓人感到災禍接踵而來,以情動人,讓晉武帝化嚴為慈。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直陳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單,孤獨寂寥,極為形象地表現出來,讀之讓人動容。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路;州司臨門,急于星火?!?/p>
引導:四字(駢)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緊張氣氛。
四字駢句:簡潔凝練,語勢連貫,(文勢如行云流水般通暢)。
2.“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引導:對偶句,一外一內都強調一個“無”字,寫出了自己舉目無親,后代尚小無人終養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動表現出來了,讓人覺得急切而無可置疑。
“既無伯叔,終鮮兄弟?!?/p>
“生當隕首,死當結草?!?/p>
“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p>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p>
對偶句式: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熱切。表意嚴密完整。
3.“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p>
以落日喻人命,貼切在刻畫了祖母蒼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濃烈的抒情色彩,能極大地引發讀者的同情;“朝不慮夕”雖是夸張卻給人無可置疑的真實;(再加上四字駢句,有詩一般的韻律,如泣如訴,讀之無不令人動容泣下。)。
比喻句:形象生動,感情濃烈,富有感染力。
4.提問:你能說出哪些成語出自本文嗎?
引導:此文的問世,為后世提供了眾多的慣用語,一直流傳至今,如“躬親撫養”“零丁孤苦”“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朝不慮夕”“更相為命”“生當隕首,死當草結”等,均成為人們信手拈來的語句。
5.小結:
四字句:簡潔凝練,語勢連貫緊湊,文勢如行云流水般通暢。
對偶句: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動,感情濃烈,富有感染力。
成語:豐富了中國的語言。
七、作品評價。
(一)通過一個拓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更深入認識本文構思慎密,語言精粹的特點。
引導:1、李密反復強調孝親,決不是為其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終養祖母才難能應詔的。讀完全篇,我們可以清楚地體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滿了孫兒對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導:2、李密對蜀漢念念于懷,他曾說劉禪“可次齊桓”。更何況司馬氏是以屠殺篡奪取得天下,內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國之臣,對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顧慮,而暫存觀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這種想法,被晉武帝多少察覺到了,因此“州書切峻,責臣逋慢”,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聞”時,發生了更大的困難。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卻又不從大道理講起,而是委婉陳辭,動之以情,恰到好處地解決了“不從皇命”的難題。
(開放性問題,各抒已見,自圓其說。)。
作業:1背誦全文。
2題目中的“情”字有幾層含義?
3.討論:武帝為什么會答應李密終養祖母的請求?
為李密的言辭和情理所動;彰顯孝治天下的恩德。
(1)情況(事實);(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1.品位這三首詩中所蘊含的深刻的哲理。
2.學習這三首詩中豐富的想象、奇巧的構思、凝練的語言。
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三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體會通過生動的形象表達深刻的哲理及“冰心體”詩歌的特點。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個成功的人站在你的面前時,你很羨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榮譽嗎?正當青春年華的年輕人,在投入社會的大海時,如何把握人生的航向?青年人該怎樣寫好自己的生活史?今天就讓冰心來告訴我們這些人生的哲理吧。
二.投影放出作者簡介。
三.配樂詩朗誦。
學生自由朗誦這三首詩,并推薦朗誦比較好的四人(一小組一人),教師放音樂,這四人依次朗誦這三首詩,要求學生認真聽讀,并評比出朗誦者。
評比角度:要求用普通話,并且正確、流利、有感情。
四.品讀三首小詩,學生分組討論交流下列問題:
成功的花。
(1)、讀完本首小詩,你能品味出其中蘊含的哲理嗎?
(2)、第二句的結尾用了一個感嘆號,作者要抒發什么慨嘆?
(4)、你還羨慕別人成功所得到的榮譽嗎?花的成功歷程給了你什么樣的啟示?
李密,字令伯,犍為武陽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時年數歲,感戀彌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劉氏,躬自撫養,密奉事以孝謹聞。劉氏有疾,則涕泣側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藥必先嘗后進。有暇則講學忘疲,而師事譙周,周門人方之游夏。少仕蜀,為郎。數使吳,有才辯,吳人稱之。蜀平,泰始初,詔征為太子洗馬。密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遂不應命。乃上書曰:“臣以險釁,……臣生當隕身,死當結草?!?/p>
帝覽之曰:“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乃停召。后劉終,服闋,復以洗馬征至洛。司空張華問之曰:“安樂公何如?”密曰:“可次齊桓?!比A問其故,對曰:“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贝螁枺骸翱酌餮越毯嗡?”密曰:“昔舜、禹、皋陶相與語,故得簡雅;《大誥》與凡人言,宜碎??酌髋c言者無己敵,言教是以碎耳?!比A善之。
出為溫令,而憎疾從事,嘗與人書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睆氖掳灼鋾倦`,司隸以密在縣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內轉,而朝廷無援,乃遷漢中太守,自以失分懷怨。及賜餞東堂,詔密令賦詩,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緣。官無中人,不如歸田。明明在上,斯語豈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從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生:褒揚過。
師:怎樣褒揚的?
生:……。
師:你們真是既聰明又懂事的小朋友。
2、師:今天俺們來學習第23課“三個兒子”。
(師板書課題)。
(生齊讀課題)。
二、讀通課文,感知內容。
1、師:三個兒子怎么樣呢?請小朋友自由讀課文,可以借助生字表讀準字音,也可以用字典識字。困難處多讀幾遍,開始吧!
(生自由讀)。
2、課件出示詞語:
嗓子拎著水桶晃蕩沉甸甸。
師:誰想讀讀?
(生流利的朗讀詞語)。
當生讀到“拎著水桶”時,師:能做個動作嗎?
當生讀到“晃蕩”時,師:誰能用動作表示?
師:你來?
(生再讀詞語)。
3、課件出示句子:
師:看!這些句子你能讀好嗎?快!讀給你的同桌聽聽。
(同桌互讀)。
師:找一組小朋友開火車讀!
(當一生讀第一句話時)。
師:把你對這句話的理解讀出來?
(當生讀第二句話時)。
師:讀的好,你理解了。
(當一組生讀完時)。
師:咱們一起讀讀吧!
(生齊讀句子)。
4、師:怎樣能把課文讀的更有味道,下面聽老師來讀課文!
(師范讀課文,生認真聽)。
師:謝謝大家!象老師這樣讀讀吧!
(生再讀文)。
5、師:小朋友練習的很認真,下面俺請同學分段朗讀課文。其他的`同學一邊聽一邊用橫線劃出三個媽媽談論小朋友的話。
(生認真的聽,認真的劃。)。
三、自悟,品讀語言。
1、師:都找到哪幾句話?
(生分別讀三句話)。
師:下面自身練一練,看誰能讀出三個媽媽不同的語氣。
2、交流一:
課件出示第一個媽媽的話。
師:請一位小朋友來讀讀這句話。
(一生讀的很好)。
師:哎呀,俺聽出來了,你的兒子真是誰也比不過他。
師:讓俺們一起伸出大拇指,來夸夸自身的兒子,“俺的兒子既聰明又有力氣……”
(生齊讀)。
4、交流二:
課件出示第二個媽媽的話。
師:第二個媽媽的話,誰來讀?
(生讀)。
師:俺聽出來了你讀出了媽媽驕傲的語氣。
5、交流三:
課件出示第三個媽媽的話。
師:這兩個媽媽在談論自身的小朋友時充溢了驕傲與自豪,那第三個媽媽呢?誰來讀!
(一生讀的好)。
師:哎呦,你讀懂了課文。
(一生讀的不好)。
師:再想想該怎么讀?生讀好了。
師:對,就這樣讀!
6、師:讓俺們繼續讀課文的7到11段,去認知這三個小朋友吧!
(生自由讀)。
師:這么重的水,三個兒子看見了,他們是怎么做的?
(生匯報)。
四、指明中心,分角色朗讀。
1、師:接下來,你和你的同桌,一個當媽媽,一個做老爺爺,來扮演12、13段的對話。
(同桌練習)。
2、師:誰來?
(指明一組扮演)。
3、分角色朗讀:
師:下面請小朋友以小組為單位,分角色朗讀全文吧!
(師巡視,指導)。
師:剛才老師巡視的時候,發現這幾個小朋友朗讀的很好,來為俺們展示一下吧!
(叫讀的好的同學)。
五、升華主題。
1、師:你認為老爺爺看見的應該是哪個兒子?為什么?
2、師:那前兩個小朋友怎樣呢,他們就不孝順了嗎?為什么?
(生展開爭辯)。
師總結:是??!孝順家長的小朋友,才是真正的好小朋友。
3、師:學到這兒,老師突然想起《三字經》里的一句話,送給大家。
(課件出示:“為人子,方少時,孝與親,所當執”)。
五、拓展。
師:今天回到家后,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跟他們說說你對這個故事的感受。母親節快到了,你也可以回到家為媽媽做一件事!
研習課文的主體部分——第二部分。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復習第一部分研習的內容要點。
二、在課后預習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劃分第二部分的層次。
明確:該部分可劃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第4、5段)寫到仙臺的途中所見所聞和初到仙臺受到的優待。第二層(6—23段)寫與藤野先生的相識,并通過寫藤野先生四個典型事例贊揚他的高貴品質。第三層(24—31段)寫匿名信和看電影,激發作者的愛國熱情。第四層(32—35段)寫作者離開仙臺與藤野先生依依惜別。
三、研習課文第二部分第一層次的內容。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明確要點:
1、因為“日暮里”中“日暮”會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窮”之意,從而觸發他對社會黑暗的憂憤之情,所以記得;“水戶”則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這時也正身居異國他鄉,對這樣一位具有民族氣節的學者自然會產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記得。這樣寫是為了表達作者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
2、“大概是物以希以貴罷?!薄按蟾拧庇胁聹y、估計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與句末的“罷”合用,更加強了不敢肯定的語氣?!拔镆韵橘F”從字面上看是仙臺“還沒有中國學生”,魯迅當算第一個。但這不是受優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詞詼諧而含蓄地猜測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對中國留學生的友好之情。
3受到的優待是“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為我的食宿操心”。這段生活情況的描寫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誼,又隱約讓人感受到弱國國民的辛酸,這是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這段生活情況的描寫為下文中要寫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埋下了伏筆。這段生活情況的描寫將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與東京“清國留學生”的醉生夢死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4“居然睡安隱了?!薄熬尤弧北硎境龊跻饬现?,竟沒有想到的意思。該詞前面寫的內容是說明這個客店的居住條件差,蚊蟲多,晚上難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護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穩,表達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環境并不在意,這種態度說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詞,還加強了整個句子的幽默感。
板書第一層次層意:寫“我”到仙臺途中的所見和在仙臺受到的優待,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情誼。
四、研習課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層次內容。
學生邊復述課文內容,邊回答上述問題。教師歸納,明確:
1、寫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須、戴著眼鏡)、舉止(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聲調(緩慢而有頓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將一個正直的學者形象描繪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從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書的情景和耳聞先生的衣著模胡,來表現先生的嚴于治學和生活檢樸的崇高品德。
2、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著重選寫了他的四個典型事例。從四個方面來表現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質。
(1)寫藤野先生檢查并從頭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講義。表現了先生認真負責,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
(2)寫藤野先生指出“我”繪的解剖圖中的錯誤。表現了先生熱情關心,嚴格要求的工作作風。
(3)寫藤野先生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體而感到高興和放心。表現了先生的正直無私,直摯誠懇的工作精神。
(4)寫先生向“我”詢問,了解中國女人裹腳的情形。表現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實事求是的精神。
這四件事,(1)(2)兩件是詳寫,(3)(4)兩件是略寫。通過這四個典型事例的記敘,贊頌了藤野先生認真負責、從嚴治學、熱情關懷、正直誠懇、毫無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為什么要滿腔熱情地教育魯迅的原因。
板書第二層次層意:記與藤野先生相識和相處中的幾件事,贊揚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
五、研習課文第二部分第三層次內容。
1、寫了“匿名信”和“看電影”這兩件事。這兩件事對探索救國救民之道的魯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寫匿名信者的卑劣行為來反襯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國弱民倍受岐視的悲哀,激發了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為拯救民族、富國強民的斗爭精神?!翱措娪笆录备钌畹卮碳ち唆斞?。他極為沉痛而憤慨地寫道:“中國是弱國……也無怪他們疑惑?!庇眠@樣的反語來表達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傷,思想上所受到的極大的震動,以及改變的志向,棄醫學文的決心。魯迅的這種將個人的志愿與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充發體現。
2、“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嘗”與“不”連用,以反詰的語氣來加強肯定,說明“他們”無一例外地是這樣的幸災樂禍,麻木不仁,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反動派長期統治下的人們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兩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魯迅決心離開仙臺,棄醫學文的根本原因。同時,也給下文寫與藤野先生的惜別作了鋪墊。
板書第三層次層意:寫作者離開仙臺,棄醫從文的原因,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思想。
六、研習課文第二部分第四層次內容。
學生閱讀32—35段,考慮作者是怎樣描寫“我”與藤野先生依依惜別的深厚情誼。
藤野先生聽說“我”不學醫,并要離開仙臺,甚感“悲哀”、“凄然”,他“嘆息”,并贈照題辭“惜別”,還希望“我”回贈照片,并常來信告訴他狀況。這些記敘和描寫將“我”與藤野先生依依惜別的深情生動具體地反映出來。先生對魯迅這種毫無民族偏見的深情,魯迅是終生難忘的。
板書第四層次層意:寫作者離開仙臺時,與藤野先生依依惜別的深情。
總結:課文第二部分(4—35段)是全文的主體部分。這一部分的意思,同學們可根據研習各個層次的內容及層意來進行歸納。
七、布置作業。
1朗讀這一中分,復習這一節課上研習的內容。郎讀要求流暢而有感情。
2預習課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慮這部分寫了些什么內容,怎樣寫的,說明了什么問題。
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p>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返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愚公移山參考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這兩座山)本來在冀州的南面,黃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進出要繞遠道,就召集全家來商量說:“我要和你們盡全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達漢水的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地表示贊成他的意見。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像魁父那樣的小山都不能削減,又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怎么樣呢?況且把挖下來的泥土石頭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紛紛說道:“把它們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庇谑锹暑I挑擔子的三個兒孫,敲鑿石頭,挖掘泥土,用箕畚搬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也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們。寒來暑往,季節交換,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著勸阻愚公說:“你太不聰明了。憑你在世上這最后的幾年,剩下的這么點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鏟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長地嘆息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能通達事理的地步,連孤兒寡婦都不如。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啊??墒巧絽s不會再增高加大,還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山神聽說愚公移山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兩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從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漢水的南邊,再沒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賞析。
關于《愚公移山》升華為民族精神的哲學基礎。
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與大量古代神話、傳說、寓言故事一樣,記錄了古代先民們對大自然的認識,寄托著美好的愿望,闡述著精微的人生哲理。我國古代神話、寓言故事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如《女媧補天》、《后羿射日》、《鯀禹治水》、《精衛填?!?、《邯鄲學步》、《葉公好龍》等,有很多是具有深刻哲理的。但是在眾多的神話、寓言中,只有《愚公移山》能夠從寓言故事升華為民族精神。
《愚公移山》記錄于《列子·湯問》一書。列子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原名列御寇,所著《列子》(現在普遍認為《列子》是魏晉時期的偽書,但無論真偽,都不影響其思想價值)以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的形式,闡述了道的屬性和物質運動的思想,反映了人的心理片斷和理性思維?!稖珕枴肥恰读凶印钒似械牡谖迤?,主要內容是以商湯和夏革問答的形式,從探討世間萬物有無始終、天地有無盡頭開始,講述了諸多寓言故事。
《愚公移山》以思想浪漫、語言生動而膾炙人口,從文學角度看,完全可以看做是一篇上乘的古代文言小說。但從思想內涵上看,它探討了事物的相對性規律,生發了對立統一的意識,涵蓋著古代先民們樸素的哲學思想。從哲學角度去分析,《愚公移山》至少包含以下幾種原始的對立統一觀點:
一是愚與智的關系。寓言的主人公是愚公,同時又有一個對立面智叟。這從文學的角度構置了一個矛盾,從哲學的角度講述了一個“愚與智”的關系。愚公看似愚蠢的移山壯舉,是因為有“指通豫南,達于漢陰”的宏大理想做支撐的。他不顧年邁力衰,毅然從事這一偉大事業,以至于最終感動上帝。而智叟目光短淺、安于現狀,對愚公的行為冷嘲熱諷,結果是愚公憑借堅忍不拔的精神取得了成功,而智叟則因貌似聰明而被人們嘲笑。這又完成了愚與智的轉化,即“大愚就是大智”。
二是一與眾的關系,也就是少數與多數的關系。年已90的愚公發起移山這一倡議,這是個人的想法,但是他又通過各種方法,如家庭會議、率先垂范等,來動員家人參與這項事業,以至于感化帶動鄰里共同參與,使移山這項任務轉化成了子子孫孫無窮盡的行為,這就是個人力量和群眾力量的關系。從現代領導學來講,它講述的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倡議者和廣大群眾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宏偉的目標可以由一個人或一級組織提出來,但實現這一目標,必須發動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參與,所謂民心齊、泰山移,眾志成城、無往而不勝。
三是內與外的關系。從地理區域上說,太行、王屋二山擋住了愚公的去路,構成了愚公的內部生活環境,移山就是要打通這個內部環境和外部世界的聯系。這體現了人們對內與外、局部與全部的關系的認識,體現了人們克服困難、走向廣闊天地的強烈愿望。如果再引申一步,阻擋住“愚公”的山,可以是有形的太行、王屋二山,也可以是無形的擋在人們思想上的山。從這個意義上說,老愚公具有開放意識、開放精神。
四是當代與未來的關系。愚公從事的事業是開創性的。他知道,僅憑一代兩代人是完不成這項任務的,但還是要下決心干成這件事情,并且要求他的子子孫孫永無窮盡地完成這項偉大事業。這是當代與未來之間的關系,反映了人類的文化傳承精神。當代和未來雖不在一個時空上,但只要有了統一的理想目標,這個目標就會跨越時空界線,成為一代代共同為之奮斗的精神支柱。
五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在自然面前,是被動地適應自然,還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去有目的地改造自然,這是古代思想家爭論的焦點之一?!队薰粕健返墓适卤磉_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即人可以改變環境、人可以改造自然、人可以變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體現了“人定勝天”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也正是有了這種思想,愚公移山才更加顯示出它強大的生命力。
如上所述,《愚公移山》不是一般性的寓言,它應該是古人的哲學觀點、政治論述。寓言故事本身揭示的哲學思想特別是人面對自然的態度,這就為后來《愚公移山》升華為民族精神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關于愚公移山精神的魅力與價值。
讓人羨慕你的,不是你的權勢,而是你的氣質;。
讓人景仰你的,不是你的高度,而是你的境界;。
讓人害怕你的,不是你的本領,而是你的精神。
愚公決定移山的時候,受到了智叟的質疑。于是愚公便說出了“我死了以后,還有我的兒子,兒子死了以后,還有孫子,孫子死了以后,還有他的兒子,子子孫孫無窮盡”的至理名言。河曲智叟竟然啞口無言。而操蛇之神聽到了愚公所說的話,也害怕了。便報告天帝,將山移走。然而,操蛇之神究竟害怕什么呢?按理說,在中國人的精神中,神一向占有相當的地位。因此在千百年之后的今天,我們揣測操蛇之神的擔心,未必沒有意義。自古以來,中國人中想要象神仙那樣獲得財富并且長命百歲的人總是很多。但他們追求的方法,也許在神看來都是與人的生命本質和神的本質背道而馳的。而他們想要成為神的動機和目的,大概也是與神的真諦背道而馳的。所以,神一般不會出來干涉這些人夢想和為此作出的各種的努力。
愚公與這些人不同。他沒有奢侈的欲望,只是因為想走出去,于是便想將家門口的兩座大山搬走。他的夢想很簡單,他的方法也很簡單。而且更有意思的是,他馬上就動手做。這也許就觸及到了問題的本質。移山本來只有神仙用神仙方法才能做到。從來沒有人懷疑,那是唯一的方法。愚公卻是凡人,他的方法是凡人的方法。以普通人的智慧來看,除了時間這個未知數,這個工程肯定成功。愚公的決心已經把時間問題也解決了。奇跡是否出現,已經不是問題。只要工程堅持下去,預期的好的結果必然發生。
愚公及其家族也許并沒有想到,他們在做的事情,本來只能由神做的事情。他們與神仙不一樣,與那些希冀成為神的凡人也不一樣。愚公們沒有想成為神,也不想享受神的待遇,擁有神的威力。他們只是想靠自己的力量,把山移走。他們的邏輯無法辯駁。他們的方法直接有效。他們的目的簡單平凡,他們的毅力和決心堅強恒久。簡言之,他們對神構成了挑戰。
操蛇之神害怕的,并不是移走幾座山的事情。在神的世界中,山被移走的事情是經常有的。他們害怕的,并不是山被移走。我想,他們害怕的是,山被不是神仙的人移走,害怕的是挖山這件事本身,是挖山必然會引發的一連串影響深遠的后果。
如果操蛇之神不干涉,愚公和他的子孫們會堅持下去,他們的挖山可能會成為中國歷史上一項最曠日持久的工程。以中國普通民眾的同情心和性格,愚公家族的決心和勇氣會在中國老百姓中引起共鳴,這個工程的可操作性,工程設想的簡潔大膽與可行,會使人心動,進而成為挖山的志愿者。很多人一定會參加進來幫忙,會有人出謀劃策籌款捐助,政府可能會因此讓愚公家族免賦稅免勞役。很多有奉獻精神的女人會主動嫁給愚公的后代,保證愚公家族的子子孫孫綿延不絕,保證他們能專心挖山。若是堅持,愚公本人或者他的后代中或者中國其他有學問的人中肯定會有人出來研究提高挖山和運輸的方法,愚公工程院院士們會改進工程的操作方法,愚公研究所下屬各科研機構會發明或者改進工具。他們的發明創造可能會巧奪天工。愚公工程機械廠會源源不斷地生產出各種高效率的工具。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和中國人民的智商,這簡直是一定的。因為自古到今,所有劃時代的創造發明大概都來自無數次乏味的重復,所有的靈感都來自對簡單快捷的渴望。因此,愚公和他的后代肯定會發現一些關于移山的秘密和訣竅。而且,由此及彼,他們會因此發現更多的關于其他方面的秘密。這樣,以前被神獨占的天地間的秘密,比如如何壽比南山,如何福如東海,如何在太虛中遨游三千里,如何在銀河的盡頭泛舟看日出,或者如何煉丹,度過天上無窮的歲月,如何彈指間呼風喚雨,就會被一群普通百姓的人知曉。
而且他們一旦發現了秘密,就會給沒有參與挖山的其他人以啟發。很多人也許會想,既然挖山本身可以窺視到神掌握的天地間的秘密,那么做其他事情的秘密也可以用類似的方法去發現。一旦出現了這種革命性開拓性的思路,按照中國人的智慧,一定會出現比愚公移山更偉大的設想和同樣腳踏實地的做法。凡人們從此會改變追求成仙的方法,改用類似愚公那種切實可行的方法。不再會用那種與神的真諦背道而馳的方法。在中國古代有關神的傳說記錄中,都是一個凡人如何成仙,還沒有出現過一群一群的凡人同時成仙的事情。如果愚公為天下示范,出現了全國民眾爭相學習愚公移山精神的高潮,大家從此一起探究天地秘密,就會出現一群一群的人同時成仙的事情,神仙世界的歷史就必然重寫。
這一切,掌握并保守天地秘密的神是不愿意看到的。他們知道人與神之間的界限并不是不可逾越的,而且只有他們才知道應當如何逾越。當愚公以他自己的方式向神的方向邁出了決定性的第一步時,操蛇之神害怕了,他們絕對不允許愚公向天下做示范。他們立即采取行動。應當說,操蛇之神是個恪盡職守的神,天帝的批準也是快速的。他們的行動卓有成效。從此愚公銷聲匿跡。愚公在山消失的地方開始另一種生活。他九十年夢想的平凡事情終于因為平原的出現而有機會付諸實踐。于是他就沒有再提出值得記載的偉大設想讓操蛇之神心驚膽戰。
有過愚公這樣一個大智若愚的人,操蛇之神們從此加倍小心,不讓類似的局面出現,以免激發平凡的人們試圖掌握改變自己命運的決心和勇氣,從而徹底改變神與人的共存的世界格局。這也就是愚公移山的魅力與價值的全部所在。
四、關于《愚公移山》文藝作品的藝術魅力。
愚公移山是一個流傳數千年的故事,從古至今人們津津樂道,是崇尚它寓含的精神。眾所周知,中國共產黨歷代中央領導人都十分推崇它。開國領袖毛澤東“老三篇”中的《愚公移山》,今天四十歲以上的人大都能誦背如流。但凡與《愚公移山》有關的文藝作品,也都特別受人們的歡迎。這里,特別值得一提的:
一是傅斯年1911月發表在《新潮》雜志上的著名評論文章《愚公移山論》。今天的人們都以為毛澤東主席是第一個關注《愚公移山》寓言故事的人,其實不然。說句公道話,早在“五四”運動時期,第一個關注《愚公移山》寓言故事的人是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傅斯年先生,是他首次旗幟鮮明、且開明宗義地在我國提出了“愚公移山論”。
傅斯年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是“五四”期間的學生領袖之一,是“五四”文學革命的闖將之一,也是一枝健筆,他的不少文章與陳獨秀、胡適、錢玄同、魯迅、周作人等文化先驅的文章一樣,猶如號角匕首,在新文化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后來,曾任北大、臺灣大學校長。,原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在北大演講時,曾多次提到傅斯年先生。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他當時雖然還是北大的一名學生,但他主編的《新潮》雜志卻與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齊名,成為“五四”文學革命的重要輿論陣地。胡適先生在《中國文藝復興運動》一文中說:“《新潮》雜志在內容和見解方面,都比他們的先生們辦的《新青年》還成熟得多,內容也豐富得多,見解也成熟得多?!?/p>
1918年11月,就在他主編的《新潮》雜志第一卷第一號上,傅斯年寫了一篇大文章——《人生問題發端》。在這篇宏文中,傅斯年批判了達生觀、出世觀、物質主義、遺傳的倫理觀念等四種拿“非人生”破壞人生的“左道”觀念,講了很多人生的道理。為了不用許多話來做解釋就能讓人明白,他就把《列子·湯問》中《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完整地截取出來,用《愚公移山》這則寓言故事來代表他的思想,并把他的思想、他的觀念稱為“愚公移山論”。
“愚公移山論”到底是什么?傅斯年進行了認真的思考。他超越了《愚公移山》寓言的相對性,把關注的目光放到“為公”、“民眾”和“努力”三個方面。
第一是“為公”。他的人生觀念是:“為公眾的福利自由發展個人”?!八^公眾的福利,就是大家皆有的一份,而且是公共求得的福利?!边@是傅斯年先生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也是對愚公挖山不止的一種詮釋。
第二是“民眾”。在封建社會,人們講的是君主,關注的是君王,但傅斯年卻把關注的目光轉向了故事的主角愚公以及和愚公一樣的“民眾”。提出要自由發展個人,尊重每一個人的發展權利,特別提到“群眾力量”這個非?,F代的觀念,他認為群眾是不滅的。不滅的群眾力量,是可以戰勝自然界的。他的這種民眾意識、大眾意識,實現了愚公移山從古代走向現代的跨越,成為《愚公移山》現代性的一個標志。
第三是“努力”。努力是《愚公移山》寓言故事本身蘊含的精神,千百年來一直流淌在人們的血液里。傅斯年更深地挖掘了“努力”的含義。他提出:“人類所以能據有現在的文化和福利,都因為從古以來的人類,不知不覺地慢慢移山上的石頭土塊,人類不滅,因而漸漸平下去了。這就是努力的結果”,并說“但能群眾永遠努力做去,沒有不‘事竟成’的”。
這樣,為公思想、民眾意識、群眾力量、努力精神,就構成了傅斯年先生“愚公移山論”的核心。
傅斯年的這篇文章,在《新潮》發表之后,在全國思想界、理論界引起很大轟動,傅斯年的“愚公移山論”、“愚公人生觀”成為當時新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愚公移山》寓言故事所蘊含的時代精神也就成為人們爭相探討的對象。而當時,風華正茂的毛澤東正在北大圖書館工作,可以想像,作為一個關注中華民族現狀、未來、前途、命運的有識之士,毛澤東不會不讀這篇文章,也許正是因為這篇文章,才有了日后毛澤東對愚公移山更深刻的關注,才有了舉世文明的“老三篇”《愚公移山》。
二是徐悲鴻《愚公移山》國畫。徐悲鴻是我國現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1940年,他創作了國畫《愚公移山》,這幅畫是徐悲鴻畫作中的神品,畫作將中國的傳統繪畫和西方繪畫技巧有機地融會一體,獨創了他“中西合璧”的寫實藝術風格,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使之歷史性地成為中國現代美術的非凡事件,作品問世幾十年,至今仍得到人們的喜愛。作為國寶級的油畫作品,在長達65年充滿傳奇的流傳中,海外的炎黃子孫表現出了對藝術的熱愛和犧牲精神,終于使這個國寶回到了祖國。6月底在北京以3300萬元創下了中國油畫拍賣的世界紀錄。我們在此無意賞析這幅畫的藝術性,而更多地關注這幅畫的思想性。他創作這幅畫,立意在于以形象生動的藝術語言表達抗日民眾的決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將抗日進行到底,并堅信一定能取得勝利。這幅畫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民族的艱辛、勝利的渴望讓潛伏在人們血液中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的精神開始沸騰。
三是由韓永久作詞、卞留念譜曲的流行歌曲《愚公移山》。幾年前,一曲旋律優美的《愚公移山》歌曲,唱響在祖國的城市和鄉村,唱遍了大江南北,響徹大地。演唱者軍旅歌手江濤一曲成名,成為了人們喜愛的明星。那朗朗上口的:“望望頭上天外天,走走腳下一馬平川”的動人歌詞,引起了生活在今天幸福時代許多年輕人的共鳴!
綜上所述,如果說傅斯年先生的“愚公移山論”闡述的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那么徐悲鴻先生的《愚公移山》則是用藝術的方式表達了中華民族對愚公移山精神的向往。當然,歌曲《愚公移山》也就是在用音樂表達中國人民對愚公移山精神的崇拜。這些作品,無疑都散發著它獨特的藝術魅力。人們今天還喜歡與《愚公移山》有關的文藝作品,就說明了《愚公移山》的精神,不僅不會過時,也不可能過時,而且,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的愚公移山精神,今天乃至以后,都是不可或缺的,我們必須使之發揚光大,世代相傳。
春有春花,夏有夏花,人有心靈之花。有一朵不敗之花開在。
魯迅的心里,即藤野之花讓我們一起走進藤野先生的回憶散文《藤野先生》。
二.展示目標。
1.掌握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2.了解愛國主義精神。
三.自主學習。
1.文章第37段中“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具體表現在哪些行動上?
2.藤野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
先讀6—10段,找出有關藤野的描寫;找出具體寫與藤野交。
往的幾件事,完成練習:
“先生,您-------行為(語言)讓我感受到您--------品質(性。
格)?!?/p>
3.藤野最后決定離開仙臺,離開之前與藤野告別。(讀32—35段)。
找出描寫藤野的神態言行的`語句,體會魯迅對藤野的感情。
4.文章題目“藤野先生”,但有許多筆墨寫了其他內容,這些內容與藤野有關嗎?
5.文章寫藤野與愛國是否沖突,二者有無焦點?
四.交流探究。
1.珍藏講義;懸掛照片;多寫文章。
2.先生,您-添改講義行為(語言)讓我感受到您工作認真負責、
沒有民族偏見、教學認真品質(性格)。
3.神態:臉色悲哀凄然。
語言:“為醫學而教的解剖學之類,怕與生物學也沒有什么大幫助”
行為:贈照片、題字、叮囑、寄照片、通信。
寫法小結:
寫人可以通過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展現人物形象,可以選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語言行動等展現人物性格。
4.頭頂盤辮子、賞櫻花、日暮里、水戶、匿名信事件、看電影事件。
從這些事件都可以看出魯迅先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5.不沖突。因愛國而學醫,因學醫而見藤野,因愛國而棄醫,因棄醫而別藤野。
五.拓展延伸。
時隔二十年,仍能“時時記起他”。足見藤野對他人生的影響之大,一位優秀的教師就像一盞不滅的燈,會長久地照耀著人們,給人以精神力量。
假如魯迅與闊別二十年后的藤野再次重逢,一定有許多話想對藤野說。合理想象對藤野說一段話,表露心跡。
六.教學反思。
通過學習文章,學生學會精選材料,多方面表現人物品質。
春有春花,夏有夏花,人有心靈之花。有一朵不敗之花開在。
魯迅的心里,即藤野之花讓我們一起走進藤野先生的回憶散文《藤野先生》。
二.展示目標。
1.掌握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2.了解愛國主義精神。
三.自主學習。
1.文章第37段中“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具體表現在哪些行動上?
2.藤野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
先讀6—10段,找出有關藤野的描寫;找出具體寫與藤野交。
往的幾件事,完成練習:
“先生,您-------行為(語言)讓我感受到您--------品質(性。
格)?!?/p>
3.藤野最后決定離開仙臺,離開之前與藤野告別。(讀32—35段)。
找出描寫藤野的神態言行的語句,體會魯迅對藤野的感情。
4.文章題目“藤野先生”,但有許多筆墨寫了其他內容,這些內容與藤野有關嗎?
5.文章寫藤野與愛國是否沖突,二者有無焦點?
四.交流探究。
1.珍藏講義;懸掛照片;多寫文章。
2.先生,您-添改講義行為(語言)讓我感受到您工作認真負責、
沒有民族偏見、教學認真品質(性格)。
3.神態:臉色悲哀凄然。
語言:“為醫學而教的解剖學之類,怕與生物學也沒有什么大幫助”
行為:贈照片、題字、叮囑、寄照片、通信。
寫法小結:
寫人可以通過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展現人物形象,可以選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語言行動等展現人物性格。
4.頭頂盤辮子、賞櫻花、日暮里、水戶、匿名信事件、看電影事件。
從這些事件都可以看出魯迅先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5.不沖突。因愛國而學醫,因學醫而見藤野,因愛國而棄醫,因棄醫而別藤野。
五.拓展延伸。
時隔二十年,仍能“時時記起他”。足見藤野對他人生的影響之大,一位優秀的教師就像一盞不滅的燈,會長久地照耀著人們,給人以精神力量。
假如魯迅與闊別二十年后的藤野再次重逢,一定有許多話想對藤野說。合理想象對藤野說一段話,表露心跡。
六.教學反思。
通過學習文章,學生學會精選材料,多方面表現人物品質。
的寫法,領會了魯迅的愛國主義精神。文章以與藤野相識、交往、相別、懷念為明線,以愛國情感為暗線,敘事抒情,回憶藤野先生對自己的親切關懷,嚴格教誨,贊揚他的正直熱忱,嚴謹治學,博大胸懷,抒發懷念之情,并追述自己當年棄醫從文的思想變化歷程,表現了不忘師恩教導,認真做人的決心。學生在情感上產生了共鳴。
1.學習音樂表演游戲“狐假虎威”,用相應的語氣、語調和動作表現狐貍和老虎的形象.
2.與同伴相互配合,用動作和表情進行相應的交流。
教學重點、難點。
1、狐貍和老虎的對話。
2、師生配合游戲。
活動準備。
1.熟悉《狐假虎威》的成語故事,已學會唱同名歌曲。
2.反映狐貍和老虎對話情景的圖片五張,狐貍、老虎圖片各一張,狐貍、老虎胸飾各一個。
3.音樂伴奏。
活動過程。
一、復習歌曲《狐假虎威》。
二、回憶并學習狐貍和老虎的對話。
1.回憶對話內容。
師:你們記住了幾句,我來念一遍,請你們仔細聽,看你們能記住幾句。
2.用圖文配對的方法學習對話。
師:(出示五張圖片)我指著一張圖,你們能說出相應的狐貍和老虎的對話嗎?
現在我請一個小朋友任意地指圖,你們能準確地說出相應的對話嗎?
三、選擇一個角色,用有感情的聲音表現狐貍和老虎。
1.第一次練習對話。
師:(出示老虎、狐貍的圖片)請愿意表演狐貍的小朋友坐在左邊,愿意表演老虎的幼兒坐在右邊。
幼兒自主選擇角色,坐在相應的座位上。
師:現在狐貍和老虎進行對話,當狐貍說話的時候老虎要安靜地聽,當老虎說話的時候狐貍要安靜地聽。
2.第二次練習對話。
師:狐貍說話時的聲音是怎么樣的?老虎說話時的聲音又怎么樣?下面我們用不同的聲音來表現狐貍和老虎,讓別人一聽就知誰是狐貍,誰是老虎。
3.第三次練習對話。
師:我們再來表演一次,注意把聲音、表情、動作都表演出來,讓別人一聽、一看就知道誰是狐貍,誰是老虎。
四、游戲“狐假虎威”
1.師幼一起玩游戲的前半部分。
師:現在我們來玩狐假虎威的游戲。你們要想好自己扮演誰。記住要把對話說清楚,并用動作表現出來。
2.師幼完整游戲。
師:狐貍與老虎對話的最后一句是“看他們怕我還是怕你!”這個“他們”指的是誰呀?
幼:嚇得不敢動。
師:你要當什么小動物就來表演這個動作吧,我們一起聽音樂,仔細聽什么時候小動物停下來了。當老虎和狐貍回頭時,小動物就要原地不動。如果被發現,就會被老虎抓住吃掉。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的教育在于促進幼兒音樂表演技能的提升,培養幼兒的學習品質和學習能力。例如:活動的第二個環節是幼兒學習狐貍和老虎的對話,對話一共有五句,每句都是詩歌體裁,語言簡練而概括,幼兒掌握起來有一定困難。為此,我運用了引導幼兒聯想回顧、有意傾聽、圖文匹配的方法,使幼兒主動積極地理解和記憶對話內容?;顒拥牡谌齻€環節是選擇角色,用有感情的聲音表現狐貍和老虎。我充分調動幼兒的已有經驗,引導幼兒回憶比較狐貍和老虎的形象特點和性格,自主地運用不同速度、力度、音色的聲音藝術性地表現出狐貍、老虎的角色形象??傊?,幼兒音樂表演技能的提升,是以幼兒積極主動的學習為基礎的。
1、文學常識:酈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度龒{》一文出自《水經注》這是記敘我國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書。
2、實詞:
自:從。嶂:像屏障一樣的高山。曦月:陽光,月亮。襄:漫上。沿:順流而下。溯:逆流而上。御:駕。獻:山峰。良:實在、真。肅:寂靜。屬:連續。引:延長。絕:消失。
清榮峻茂素;白色。旦;早晨。
3、詞類活用:奔:動詞作名詞,飛奔的馬。湍:形容詞作名詞,急流的水。
4、一詞多義。
屬:屬引凄異(連續)絕:久絕(消失)自三峽……(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絕巘:極自非……(如果)。
屬予作文以記之(囑咐)。阻絕:斷。
5、通假字:闕;同“缺”,中斷。
6、重點句翻譯: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
7、理解性背誦:
1)寫山連綿不斷(長)的句子: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2)寫山高峻的句子: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從側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3)寫夏水的句子:
寫水勢兇險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寫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4)寫春冬三峽水的特點的句子: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峽秋景凄涼的語句是;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6)引用漁歌反襯三峽深秋清幽寂靜的句子是: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p>
8、中心內容及結構:文章先寫三峽地貌,(總寫)(第一段)再寫三峽四季壯麗景色,表現作者對祖國山水的熱愛之情。(分寫)。
9、運用:(1)20xx年6月,世界人民見證了“三峽蓄水315”高峽出平湖的壯麗景象,酈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钡娜龒{秋日的凄異景象將一去不復返。
(2)由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边@一詩句,你想到《三峽》中與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討:(1)文章為何先寫夏而后寫春冬、秋,春冬為何放在一起寫?
(2)文章第一段寫山,第二段寫水,這樣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寫山的特點,為寫水設置了條件或為下文作鋪墊,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11、欣賞:(1)你喜歡文中那一點?說出喜歡的原因。如;用詞精當,趣;表愉快心情?;蛞脻O歌起反襯作用。
(2)本文語言精致、洗煉,用語俏麗貼切,選一點分析。
(如:描寫三峽深秋清幽靜寂,說明人們感傷程度。如:描寫三峽春冬時,因急流險灘,雪浪飛濺,故以“素”字修飾“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寧靜,故以“綠”字修飾“潭”字。)。
(3)、作者是如何從不同的季節景象來描寫江水的特點的?夏天,寫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險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兇險和疾速的特點。春冬之時,水退潭清,景色秀麗,突出了三峽春冬景色的清麗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靜,水枯氣寒冷以高猿哀鳴襯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蕭瑟氣氛。
(4)文章結尾引用了漁者的歌詞,有什么作用?襯托“晴初霜旦”之時“林寒澗肅”的凄涼情景,渲染蕭瑟的氣氛。
教學目的:
1.獨立閱讀課文,能講這個故事。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整個故事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領悟文章的語言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趣。
1.讀了上節課的內容,你一定急于知道牛郎和織女走到一起之后發生了什么事情,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本文。
2.學文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呢?
二、自學課文,體會感情。
1、牛郎和織女結婚后的生活怎么樣?
(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一自然段。
(2)學生匯報:兩人婚后男耕女織,你勤我儉。日子過得很美滿。
“美滿”是圓滿美好的合意。說明靠他們勤勞的雙手,日子不僅過得富足了,而且一家人團團圓圓。
(3)學生匯報:織女很喜歡這樣的生活。她給孩子們講述故事時,作者采用了排比句的修辭方法,襯托出織女熱愛人間生活的情感。
2、王母娘娘酒醒后會怎樣?
(1)讀課文第二段至倒數第二自然段。
(2)學生匯報:王母娘娘醒后先懲罰了其她的仙女們,然后又派天兵天將查找織女的下落,準備給她厲害的懲罰。說明了王母娘娘已下狠心,預示著織女回來后的悲慘命運。
(3)學生匯報:“她尤其恨織女,竟敢留在人間不回來,簡直是有意破壞她的門風,損害她的`尊嚴?!庇纱丝梢泽w會到王母娘娘是一個死愛面子而又自私的人,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不惜破壞自己親人一生的幸福,為了顯示自己的尊嚴,狠心地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和他們的孩子隔開,這是多么可惡而又自私的人呀!
(4)“織女受到了嚴厲的懲罰,不肯死心,一定要跟牛郎過日子,共同生活”這句話說明了織女是個敢于追求幸福生活的人,是個勇敢堅強的人。
3、教師引導:你們喜歡這則故事嗎?為什么?
(因為牛郎織女都是那種靠勤勞節儉來創造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正是因為如此,民間才會有這樣一個悠久的傳說。)。
4、請你讀讀最后一個自然段,說說為什么人們會有這樣的想法?
(因為人們都希望牛郎和織女這兩位善良、勇敢、勤勞的人過上好日子,寄托著人民群眾也能過上美滿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召開故事會。
1.組內成員間講講這個故事,可以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
2.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把自己積累的民間故事在“故事會”上作匯報。
1、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
2、體會精妙新穎的構思。
3、當堂背誦全文。
朗讀,小組討論,教師啟發。
體會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通過朗讀,引導學生完成當堂背誦。
指導學生對文章精妙新穎構思的分析。
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
教學步驟:
2、簡介作者、解題,揭示目標。
1、學生自由讀。
2、指名讀(注意正音、句讀)。
3、教師范讀。
4、齊讀。
1、自由讀課文或默看注釋,理解句意,讀懂課文。遇到疑難,互相討論。時間:5分鐘。(教師巡視,解決疑難。)。
2、學生質疑,教師引導學生解決。
3、指名粗譯課文(分組譯文,最后一句教師承包)。
4、齊讀課文,形成完整印象。
5、師:那么,本文又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述陋室不陋的?試結合文章的語言加以分析。
2.讓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大聲朗讀,并說說為什么喜歡?
劉禹錫。
山水比興引陋室—馨。
對偶擬人描環境——青。
襯托對仗夸朋友——雅。
實對比話生活——靜。
類比暗含立志向——高。
引經據典表態度——樂。
投影:“托物言志”是指通過描寫客觀事物,寄托、傳達作者的某種感情、抱負和志趣。
4、齊讀,體會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學生互相背誦師生競賽學生齊背。
a(學優生):默寫。
b:(中等生):朗讀并背誦。
c:(后三分之一學生):朗讀并背誦。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kouhaodaquan/38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