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是教師進行教學評價的基礎,能夠幫助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和改進。這些教案模板范文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規劃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
人類活動中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有交通運輸、商業貿易和郵政通信等。地域聯系對發揮各區域的比較優勢、實現區域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經濟全球化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各種地域聯系方式的發展,特別是交通運輸技術的發展,有力地推進了世界商品的循環,大大縮短了世界的距離。因此,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的編寫,就是選擇了交通運輸這一最重要的地域聯系方式進行要點的講授。
本章第一節“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通過對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的比較,闡述了現代交通運輸的主要發展趨勢,并選取了“南昆鐵路建設”等案例來說明交通運輸線、點的區位選擇及其發展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教材內容較少,且欠缺深入的分析和具體的實例,單純的講授教材中的內容并不能完全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因此,在授課的過程中,要求教師對交通的區位因素分析等內容進行深化。
2、過程與方法:本節知識的學習既有運用比較的方法,通過表格分析五種運輸方式的優缺點,又有運用發展的觀點分析交通運輸網的發展趨勢和交通運輸布局的區位因素。要求在分析地理事物時,具有運動的、發展的眼光。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樹立、加強交通環保意識,并能夠自覺遵守交通規則,樹立交通安全和公共道德。
教學重點: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特點及選擇。
教學難點:影響制約交通運輸布局的因素。
讀圖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問題式討論,講練結合,讓學生通過讀圖、分析圖表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信息,掌握知識要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多媒體課件,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媒體,學習現代幾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如何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給學生充分展示各種交通照片和交通網地圖,同時注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在合理利用選擇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為生產和生活服務時,還要嚴格遵守交通規則,愛護交通設施,保證交通安全,使交通運輸更好地為我們生產生活服務!
本節課充分利用案例教學、講練結合,讀圖分析等教學方法,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通過讀圖、分析圖表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信息,掌握知識要點。從交通方式的選擇到交通區位因素的分析,學生充分參與課堂,做到了動腦思考、動口討論和發表意見、動手填圖并完成習題,全程投入。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提升能力,實現知識的遷移,提高了課堂的實效。
首先,導入學習。開門見山式導入人類的地域活動聯系,并設計提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用到的現代交通運輸方式有哪些?引出第一部分內容“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講解。通過導入,讓學生明確交通運輸的重要性,對交通運輸工具和方式有感性的認識,以便于下面教學內容的進行。
其次,進入新課講授。由于學生們對五種交通運輸方式已經有感性的認識,因此在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方面的講解上,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自己閱讀課本的圖來學習五種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以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對于交通運輸方式的掌握,僅僅知道其優缺點還是遠遠不夠的,要在此基礎上通過提問引導出影響交通運輸方式選擇的因素,并通過實例與學生共同分析,選擇出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得出要綜合考慮,本著“多、快、好、省”的原則,根據運輸對象的特點和運輸要求,選擇最佳運輸方式的結論。
接著,過渡轉折,引出交通運輸網,通過“絲綢之路”、“唐蕃古道”“蜀道”到近代的“青藏鐵路”,以及從“畜力-船-汽車-飛機-管道”交通工具變化來綜合分析交通運輸布局的因素,并結合書上的“南昆鐵路”的實例,來具體分析幾個因素對南昆鐵路的建設的影響。突出過程和方法的培養,意在培養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樹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思想。
最后,小結本節課內容,布置適當作業,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第一節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
一、主要交通運輸方式。
1、五種主要運輸方式及其優缺點。
2、影響交通運輸方式選擇的因素有運價、運量、運速:
2、南昆鐵路分析。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第二節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課標要求: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形成條件。
本節課標解讀:
1.說明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2.說出商品谷物農業的分布范圍,說明商品谷物農業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內容地位與作用:
農業是受自然環境影響的產業。農業是發展歷史最悠久的產業,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社會環境對農業的影響越來越大。以季風水田農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主要體現自然環境對農業地域形成的影響;商品谷物農業則體現了社會環境對農業地域形成的影響。本節內容包括兩部分內容,一個是季風水田農業,主要分布在亞洲季風區;一個是商品谷物農業,主要分布在發達國家。
教材文字內容不多,配備了大量的地圖和景觀圖。因此,在。
教學。
過程中要充分組織學生查閱地圖,挖掘地理信息,培養分析能力。分析農業區位因素時,必須從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兩個方面去分析,找出優勢區位因素來。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季風水田農業的分布、生產特點和區位優勢。
2.了解商品谷物農業的地區分布、生產特點和美國商品谷物農業的區位優勢。
(二)過程與方法。
閱讀“亞洲季風水田農業的形成與分布”圖,認識亞洲季風水田農業的地區分布和區位特點;分析案例“美國的商品谷物農業”,理解商品谷物農業的形成條件和主要特征。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樹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觀念,關注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重點:
分析季風水田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
難點:
對比季風水田農業與商品谷物農業的形成條件和特點。
二.說教法:
設問教學、案例探究和對比歸納。
多媒體電腦,教學地圖。
2課時。
三.說學法。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利用已學知識,分析農業區位因素,進而認識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通過讀《xx》《xx》,分析季風水田農業的分布范圍、形成的區位因素,學習商品谷物農業的分布和區位因素,并將兩者進行對比,鞏固對兩種農業類型的認識和理解。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通過對已學知識的回顧,用已學的農業區位因素來引出對季風水田農業的分析。
2.新課講授:
第一課時,首先通過設問,引出對季風水田農業的初步認識,然后通過讀《xx》《xx》,認識季風水田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并由教師進行。
總結。
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接著要求學生閱讀教材,學習水稻種植業的特點,通過讀我國水稻種植景觀,認識我國水稻種植存在的問題。
第二課時,要求學生自學為主,閱讀教材,提出問題,掌握商品谷物農業的分布、經營方式、生產特點以及形成的區位因素;然后通過案例教學,指導學生閱讀案例“美國的商品谷物農業”和“我國南方水稻種植”,比較存在的差異,進一步鞏固對商品谷物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的認識。
3.小結本節課內容,布置適當作業,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2.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
第一節種植業。
1.種植業的概念。
2.影響種植業的自然條件。
(1)適宜耕作的土地: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豐富。
(2)滿足作物生長需要的氣候條件:足夠的熱量、降水、光照。
3.我國種植業主要的分布地區:半濕潤和濕潤的平原地區。
4.我國主要農作物的分布。
5.我國南、北方農業的差異。
耕地類型。
溫度帶。
干濕狀況。
糧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制。
北方。
南方。
1.糧食生產的重要性。
2.提高糧食產量的途徑。
(1)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2)科學種田。
3.我國九大商品糧基地。
教案點評。
教案設計時充分注意了地圖的運用,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看圖、讀圖、分析圖,從圖中了解掌握我國種植業的現狀,在講授過程中,注意新舊知識的結合,合理引導學生回顧上學期已學過的我國氣候特征,分析氣候與農作物之間的關系,并借助于投影、圖片等多媒體教學工具,使學生直觀地認識理解我國南北耕作制度的差異和農作物的分布規律。在教學過程中,對部分教學內容進行了必要的補充,為學生充分思考、消化教學重點、難點的內容,培養對地理事物與現象的分析、評判能力打下了基礎。
本節課以河流地貌為案例,剖析外力對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以及河流地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本節課的目地是通過對河流地貌形成過程的分析,讓學生學會分析外力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并將這種案例分析方法遷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學習中。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河流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及其地表形態。
2.運用圖文資料分析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加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運用、搜集、整理的能力。
2.讓學生學會運用地理信息,說明地理事物的特點或原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3.插入本土地理知識,學會從身邊地理事物人手學習地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河流的演變過程及對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形成的理解;。
2.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教學難點:
1.河流演變過程中凹岸侵蝕和凸岸堆積的分析;。
2.河流堆積地貌形成過程能力的分析。
二、說學情。
三、
說教法。
課件輔助教學法(教師在課前結合學生收集到的材料制作課件,充分利用國際互聯網)、引導啟發教學法(在學生討論交流中教師因勢利導,使學生達到改善方法、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發現和解決問題、情感提升的目的)、板圖分析法(利用板圖邊講邊畫,圖文并茂,更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繪圖能力)。
四、說學法。
1.收集資料法: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其進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運用于學習過程。
2.討論探究法: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方案,與他人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3.觀察對比法: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課程標準:以某流域為例,分析該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了解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以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1、結合教材內容與學生情況,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定下教學目標:
(1)學情分析。
1、學生已有基礎。
第一章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掌握區域分析的思路。
第二章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區域分析的應用。
第三章第一節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與本節課可以合并歸類為區域優勢與區域發展問題,學習思路上具有相似性。
學生在學習前面內容時均有進行看圖、用圖能力的訓練。
2、課堂前的準備——養成教育。
要求上課前必須準備好地圖、書本、筆記。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觀察地圖,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并總結歸納流域的基本特點,特殊性和整體性。
過程與方法:
1、結合地圖和地理圖表,分析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和社會經濟背景。
2、通過了解田納西河流域不同時期的開發措施和后果,分析流域綜合開發的意義。
3、運用資料,分析其他流域的開發。如長江流域的綜合治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體會人類如何正確認識自然,進行流域的開發為人類帶來利益,避開災害的科學研究精神。
2、根據學生的基礎和課程標準,得出本課的重難點:
(1)根據課標要求,得出本節課重點:
1、分析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以及田納西河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
2、以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的分析思路為模板,遷移分析到其他流域的開發。
(2)根據學生基礎,確定本節課難點:
1、由于學生距離學習必修一氣候的時間較長,對氣候相關知識有所遺忘,且對學生而言氣候成因,特點,分布難以理解和記憶。
難點一定為:分析田納西河流域_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田納西河開發的地理條件之一)的成因。
2、基于學生目前的知識水平,以及沒有更多遷移分析的能力訓練的前提下:
難點二定為:以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的分析思路為模板,遷移到其他流域的開發。
3、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定教學方法和手段:
以多媒體為工具采用組織教學和情景模擬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性。
通過思維導圖的板書模式,以便于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知識網絡的形成。
(1)以多媒體為工具的組織教學方法:
1、本節課流域與水系概念的獲得是建立在觀察地圖基礎上的。
2、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如地形需要用到田納西河流域的地形圖;田納西河氣候的成因特點與其地理位置、地形、氣壓帶、鋒面活動有關,分析其成因需要用到相應圖表;分析水系特征時需結合氣候特點和水系圖;礦產資源分布圖。
所以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看圖,分析為主。并且在這個過程中老師運用多媒體播放相關圖表輔助指導學生看圖。
(2)情景模擬教學法:
(3)通過思維導圖的板書模式,以便于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知識網絡的形成。
4、教學程序。
(1)基于本節課內容結構,將本節課分為兩課時:
第一課時:田納西河流域開發背景與綜合治理措施以及產生的效益。
第二課時:
2、配套練習。
(2)課前準備(主要為教學材料的準備):
1、教師準備:ppt流域水系圖;田納西河地形、水系圖;田納西河流域氣溫變化曲線與降水柱狀圖;北美地形與礦產資源分布圖;長江三峽流域的背景資料。
2、學生準備:地圖冊p68:流域水系圖;田納西河地形、水系圖;田納西河流域氣溫變化曲線與降水柱狀圖;考試圖冊p130,北美地形與礦產資源分布圖;書本;筆記本。
(3)教學流程及時間分配。
第一課時。
2、利用準備材料,組織分析流域背景,并分小組發言,教師點評。18分鐘。
4、隨堂練習+課堂總結。5分半鐘。
第二課時。
2、練習反饋與總結。20分鐘。
5、板書設計。
1、流域與水系概念。
2、田納西河流域的開發。
本次說課的內容“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節的教學內容,本課題在必修1、2、3的教學中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承接了必修1第二、三、四章有關自然地理環境的要素—大氣、水、地貌,并在此基礎上,講述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對地理環境作綜合分析,從整體來認識地理環境,所以本節內容是對前面知識的階段總結。同時,本節又是學習必修2,3的前提和基礎,因為只有了解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環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也才能在生產、生活中因地制宜地處理好人地關系??梢哉f:本節教材是高中地理關于人地關系教學的轉接點。
2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內涵及體現。
教學難點:地理環境要素間的相互作用。
1、知識目標:。
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基本內涵;能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學會利用地理過程圖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關系。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掌握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形成地理綜合思維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創設情境及組織學生討論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能從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視角去分析一些自然現象,樹立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觀念,培養學生的整體觀念,培養保護環境的責任感。
1、教法: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采用案例法、問題引導式教學法、歸納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如果將課題突兀地交給學生去“探究”,學生會無從著手,但如果將問題分解為一個個梯級深入的小問題,則探究自會水到渠成。充分調動學生的舊有知識儲備,在激活學生舊有知識的基礎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按照從個別到一般、從現象到規律的歸納法,幫助學生獲得新知。
2、學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蔽殷w會到,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必須教給他們好的學習方法,就是讓他們“會學習”。在學法的指導方面,我加強了對學生的看圖、讀圖以及獲取有效的地理信息的訓練,著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地理思維能力。每一個主要知識點的教學,我都遵循:地理現象———地理規律——地理理論的教學步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既有利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1復習舊知識,引入新課。
復習知識:水循環的意義、大氣環流的意義、地殼物質循環的意義。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選取較淺的知識點喚起學生的記憶,使學生對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先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為整體性的教學做好鋪墊。
2講授新課。
第一個教學目標: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的概念內涵。
(1)利用93頁的活動進行小組討論,分析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以及要素間的物質交換分析。使學生初步了解自然地理環境由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組成。
(2)閱讀92頁“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文章,并通過填空提問的練習方式,讓學生明白地球上生物的出現,使地球面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從而形成了適宜人類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
(3)通過92頁案例1的分析,利用學生在生物課學到的有關生物循環的知識,通過讀圖分析使學生明白生物循環把自然地理環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系起來。
(4)歸納小結: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第二個教學目標: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體現。
(1)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如生產功能、平衡功能。
閱讀課本94頁的文章,完成下面的探究問題。通過閱讀文章培養學生有效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探究問題:a請描述藏羚羊的生存自然要素有什么,并說明它們之間的關系?請分析羚羊的減少原因。
(2)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利用課本95頁的案例2: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統一變化過程。
b這些變化是怎么發生的?
c水土流失的例子是怎樣說明統一演化規律的?
(3)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通過書本96頁案例3,閱讀圖文“東北森林變化導致了環境的整體變化”,并利用一副地理事物聯系圖,將森林變化而出現的環境的整體相應發生變化表現出來,培養學生利用圖表準確分析地理事物如何相互聯系的思維能力。
(3)歸納總結: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一、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交換。
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三、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四、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歸納總結的目的是點明本節課的知識體系,并強調學生注意掌握本節的重難點知識。
4知識遷移,拓展能力。
(1)利用西北內陸環境整體性表現比較突出的案例,利用地理事物聯系圖,使學生重新復習鞏固新課內容—整體性的概念,并更加明確“牽一發而動全身”整體性表現的內涵。
(2)閱讀資料“以色列的沙漠奇跡”,回答下列問題:
a、以色列人通過什么途徑改變了自然地理環境?
b、這個案例說明人類活動對自然地理環境產生怎樣的影響?
這兩個問題的設計是呼應了前面教材分析中提到的本節教材是高中地理關于人地關系教學的轉接點,因為只有了解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環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也才能在生產、生活中因地制宜地處理好人地關系。所以我設計了這兩道題目。為即將開始學習必修2做好伏筆。
5布置作業。
1.陸地環境整體性表現在()。
a.各地理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滲透。
b.某一地理要素的變化不一定導致其他要素的變化。
c.氣候會影響植被,但不會影響土壤。
d.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與植被破壞無關。
2.在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中,人們必須考慮其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互為環境的資源系統,這主要依據自然資源的()。
a.分布的地域差異性b.整體性。
c.不可替代性d.數量的有限性。
3.下列關于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關系的敘述,錯誤的是()。
a.植樹綠化可以調節局部小氣候。
b.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與植被遭嚴重破壞有關。
c.我國西北地區干旱的氣候導致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d.陸地環境各要素是獨立發展的。
4.“牽一發而動全身”生動地闡述了自然環境中的哪種規律?
a.整體性b.地域差異。
c.地帶性d.非地帶性。
5、1944年美國科學家在圣馬太島放養了29只馴鹿,由于無天敵,環境好,10年后達到1000只,20年后達到6000只,又過了三年只剩下42只,這一變化體現了地理環境的什么功能:
a、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功能b、自然地理環境的生產功能。
c、自然地理環境的平衡功能d、“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功能。
6.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影響,相互滲透。
b.地質作用不會對氣候產生影響。
課程標準:以某流域為例,分析該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了解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以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1、結合教材內容與學生情況,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定下教學目標:
(1)學情分析。
1、學生已有基礎。
第一章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掌握區域分析的思路。
第二章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區域分析的應用。
第三章第一節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與本節課可以合并歸類為區域優勢與區域發展問題,學習思路上具有相似性。
學生在學習前面內容時均有進行看圖、用圖能力的訓練。
2、課堂前的準備――養成教育。
要求上課前必須準備好地圖、書本、筆記。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觀察地圖,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并總結歸納流域的基本特點,特殊性和整體性。
過程與方法:
1、結合地圖和地理圖表,分析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和社會經濟背景。
2、通過了解田納西河流域不同時期的開發措施和后果,分析流域綜合開發的意義。
3、運用資料,分析其他流域的開發。如長江流域的`綜合治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體會人類如何正確認識自然,進行流域的開發為人類帶來利益,避開災害的科學研究精神。
2、根據學生的基礎和課程標準,得出本課的重難點:
(1)根據課標要求,得出本節課重點:
1、分析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以及田納西河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
2、以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的分析思路為模板,遷移分析到其他流域的開發。
(2)根據學生基礎,確定本節課難點:
1、由于學生距離學習必修一氣候的時間較長,對氣候相關知識有所遺忘,且對學生而言氣候成因,特點,分布難以理解和記憶。
難點一定為:分析田納西河流域溫帶帶風性濕潤氣候(田納西河開發的地理條件之一)的成因。
2、基于學生目前的知識水平,以及沒有更多遷移分析的能力訓練的前提下:
難點二定為:以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的分析思路為模板,遷移到其他流域的開發。
3、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定教學方法和手段:
以多媒體為工具采用組織教學和情景模擬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性。
通過思維導圖的板書模式,以便于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知識網絡的形成。
(1)以多媒體為工具的組織教學方法:
1、本節課流域與水系概念的獲得是建立在觀察地圖基礎上的。
2、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如地形需要用到田納西河流域的地形圖;田納西河氣候的成因特點與其地理位置、地形、氣壓帶、鋒面活動有關,分析其成因需要用到相應圖表;分析水系特征時需結合氣候特點和水系圖;礦產資源分布圖。
所以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看圖,分析為主。并且在這個過程中老師運用多媒體播放相關圖表輔助指導學生看圖。
(2)情景模擬教學法:
(3)通過思維導圖的板書模式,以便于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知識網絡的形成。
4、教學程序。
(1)基于本節課內容結構,將本節課分為兩課時:
第一課時:田納西河流域開發背景與綜合治理措施以及產生的效益。
第二課時:
2、配套練習。
(2)課前準備(主要為教學材料的準備):
1、教師準備:ppt流域水系圖;田納西河地形、水系圖;田納西河流域氣溫變化曲線與降水柱狀圖;北美地形與礦產資源分布圖;長江三峽流域的背景資料。
2、學生準備:地圖冊p68:流域水系圖;田納西河地形、水系圖;田納西河流域氣溫變化曲線與降水柱狀圖;考試圖冊p130,北美地形與礦產資源分布圖;書本;筆記本。
(3)教學流程及時間分配。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是本單元的第一部分,也是本單元教學的前奏和基礎,它與后面的大氣熱力狀況、大氣運動以及許多天氣、氣候氣象知識都有直接聯系,如:臭氧對紫外線的吸收,二氧化碳的保溫作用,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等??紤]到本校學生起點較高和需要開發較多的思維能力和地理分析能力,既顧及了知識的整體性,又考慮了知識的層次性,為了讓學生下一步了解和學習大氣打下基礎,要在原有課文的知識基礎上適當延伸知識和聯系實際,本節課教學效果如何將直接影響后面幾節課的教學。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大氣的組成及其作用;理解大氣的垂直分層及各主要層次的主要特點。
(2)能力目標:培養讀圖、閱讀和概括能力;運用因果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3)德育目標:理解大氣的存在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尤其是對流層和平流層、電離層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樹立人類與環境相互協調、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觀念和意識。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大氣主要成分對環境生命活動的影響;大氣各層的特點和人類活動與各層大氣的關系。
難點:大氣各層的氣溫垂直變化原因,大氣運動方向和天氣變化狀況之間存在著內在的因果聯系。
4、教材處理可分兩部分:一是大氣環境和大氣的組成這一部分可設計表格或簡單的設問讓學生閱讀并小結,教師可以將大氣的作用知識適當的延伸,如與物理化學的聯系、大氣熱力作用聯系等。二是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這部分是教材的重點難點,知識前后因果關系密切,如大氣成分與大氣溫度的垂直變化密切相關、大氣溫度的垂直變化與大氣運動的聯系、大氣運動與天氣變化狀況的關系、天氣變化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等。學習本部分內容時重點從溫度的垂直變化特點入手,由因導果,層層深入,大氣各層的特點就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對于我校的學生可以將這一部分知識與第一章和下一節大氣運動適當聯系,為學好下一章打下良好基礎。
二、說教法。
1、教學及依據:因果分析方法、讀圖分析法、開放式教學法。
“以學生參與為標志,以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核心”。是本節教學法的主要目標。雖然本課抽象內容較多,但一方面對于重點中學生對本章有一點知識基礎,另一方面經過本章節學習希望能提高學生的分折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時設置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分析,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參與意識,主體意識、創新意識和能力;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2、教學手段及依據:多媒體教學。利用多媒體“圖、色、聲、像”功能,形象生動直觀地層現相關地理事物、現象和提供資料,幫助理解和記憶。
三、說學法指導。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本節知識結構,遵循地理教學的基本特點與規律,學法指導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指導學生具備學習地理的興趣。
本節知識點多且學習知識難度較大,我在講授時通過精心設問來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指導學生掌握識圖、讀圖、分折地圖的方法。本節許多知識都內含于大氣的垂直分層圖中,如大氣各層的人類活動、地理現象等,本節可用多媒體和設問幫助理解和記憶。
3、指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各種地理事物的規律,都是通過分折和比較而得出的,學生學會在適應的時候對地理現象進行歸納總結,會大大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本節中我通過設計表格和對比分折得出大氣垂直分層各地理要素之間的因果關系。
“地球的運動”是地理環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環境各要素運動變化的基礎,因而也是高中階段地理學習的基礎?!暗厍蚬D與季節”是在介紹完“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和“地球自轉與時差”之后進行的,從這點上說,此內容是“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的一個延伸。同時,對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氣》的學習,特別是有關氣候知識的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注重“雙基”的三維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注重對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的基礎上,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全球各緯度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規律;懂得運用地球運動的有關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和分析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前后關聯知識點層層遞進的學習,讓學生學會運用相關圖表來分析地理問題,并能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
3.教學重點與難點:
天文四季劃分的依據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對于這個問題的理解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所以這部分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學生。
1.知識基礎:學生具有一定知識基礎,但水平參差不齊,對于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一定感性認識,但理性的認識很少。
2.學習能力:教材內容抽象,語言具有專業性的特點,圖型分析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有較大的學習難度。
3.學習動力:本節知識在生活、生產上具有現實意義,對學生來說具有新鮮感,所以求知欲強,好奇心大,積極性高。
三、說教法。
1.探究式教學法。
精心設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學生活動或多媒體輔助分析問題。
師生共同歸納探究結果(主要采用“讀圖、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
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地球的公轉本身就是一個運動過程,如果僅僅記住一些結論,不去研究它的過程,學起來會覺得很困難。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轉過程就成為突破難點的必要手段之一。
3.對比教學法。
比較法是地理思維能力培養中的一種,也是認識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過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縱向、橫向對比,使知識內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
我是今天地理科目的xx號考生。我所說的課題是《中國可持續發展之路》。下面我主要從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流程等幾個環節進行說課。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魯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三節的內容。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在前面學習了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原則的基礎上,這為過渡到本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同時,學好本節課對教材后面兩個單元的學習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思路,在本章中起著一個承前啟后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對教材的分析,鑒于新課程要求的學習和理解,又結合本階段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我把本節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明確我國四大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的原因和具體措施。
(2)過程與方法:根據有關資料,歸納我國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領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中國的必然選擇,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節內容,使學生樹立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教學的重難點。
通過對教學目標的分析,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確定本節的教學重難點為:
重點:從中國國情出發,研究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戰略。
難點:理解我國實施四大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的原因。
1、說教法及選擇依據。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征,本節課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2)學案導學法:在學案上提出問題讓學生采取自學的方式先解決一部分知識與能力問題,增強學生自己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3)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幫助學生構建當前所要學習的知識。
(4)教師過渡:這是我在本節教學設計時采用的教法選擇及其依據,課堂教學中“教”是一個方面,但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
2、說學法指導。
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在這樣的時代下,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學教并重,以學為本”的育人觀,不僅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運用圖表: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學會合作探究:通過小組討論、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總之,通過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三維目標,在活動中歸納知識,在參與中培養能力,在合作中學會學習。
(教師過渡:那么怎么把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具體得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呢?接下去我將重點說說具體的教學程序安排)。
教學過程主要是由導入新課、講授新課、課堂練習、課堂小結、布置作業、板書設計幾個環節構成。
新課程所倡導的理念提出的教學是否有利于學生去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思維、求異思維,是否有利于調動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積極性。所以,在導入的環節中:我設計的是利用教材的問題“將來我們住在哪里”引發學生的思考,自然引出為了避免將來出現“住無所居”的現象,當務之急就是中國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自然過渡到本節課的學習。
在講解新課時,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自學能力,我設計了本節課相應的導學案。導學案主要有兩大板塊組成,一是“中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必然性”,二是以表格的形式呈現四大戰略的存在問題和相應措施,簡單明了。導學案要填的內容都是教材中有的,這完全可以讓學生用幾分鐘的時間來完成相關的填空,但在完成相關的填空后并不是就算是掌握了本節的內容,或者說只是掌握了一些面上的東西,我在教學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是這樣來設計教學的:
對于學案上的第一個問題“中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必然性”,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教材從書上先找出問題的答案,并提問同學回答,當學生找出問題的答案并回答了以后,我會立刻追問,既然我國深受人口、資源、環境三大問題的困擾,那么你能就你的理解說說我們該怎么做嗎?這里讓學生自由發揮,一般學生都可以說出個大概,但由于學生掌握的地理專用術語不多,可能雖然意思表達了,但不那么的專業,這時老師可以幫助學生規范用語,只要經常性的給學生灌輸這些地理專用術語,久而久之,學生在以后答主觀題時就會自然地運用了。
對于中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戰略,我分兩步走,第一步是講中國在目前發展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其實這也是目前世界上多數發展中國家所共同面臨的問題,即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而中國存在的這些問題比其他很多問題要更為嚴重,然后我就這三個方面的問題作較細的分析,明確我國的發展問題的實質,及特殊性。第二步是學習對于存在的這些問題我們所應采取的相應措施,這本來是重點,也是難點,但通過上面的詳細分析,共同討論,很多知識學生已經具有,所以這里我是主要讓學生分小組進行交流討論后,進行歸納總結,對他們說的不全面的,語言表達不夠準確的我再進行點撥規范。
新課結束后請一同學做小結,我適時地加以引導、提示,并用多媒體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演示知識結構即板書內容)。
最后針對學生課堂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布置適量課下作業,鞏固本節所學知識??傊?,在整個教學中努力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重視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以靈活的教學形式吸引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從感性認識出發,拓展思維,通過討論解決問題,獲得理性知識。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內容,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1、通過分析“美國東北部工業區的發展歷史”這個案例,說明在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2、通過對美國東北部工業區不同發展階段的特征分析,明確要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隨區域自身的發展,不斷的協調人際關系。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區域自身發展規律的認識,明確在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從而樹立區域可持續發展觀和協調的人地關系觀。
預習課本內容,填寫表格(課件展示表格)。
引導學生看課件:青島20xx年的經濟增長情況讀圖思考:(課件)。
匹茲堡附近擁有優質大煤田。但為什么19世紀中葉以后,匹茲堡才逐漸發展成為大型。
鋼鐵基地(學生討論分析,教師小結)。
課件展示:美國五大湖區工業分布情況探究活動:
1、在圖上找出匹茲堡、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蘭、布法羅、說出它的地理位置特點。
5、分析導致美國東北部工業區經濟衰退的原因。
讓學生在分析討論這個案例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得出區域發展的一般規律。引導學生讀圖思考: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五大湖區人口外遷的原因?看我國三大經濟地帶圖:
思考:請你設計一下中國區域發展的模式?
讀課本圖1—1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區域發展格局圖。驗證了區域的發展演化規律經歷了初期階段、發展階段、成熟階段和衰退段。
引導學生聯系我國實際來分析如何振興我國東北老工業基地?寫出振興我國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建議與意見。
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1、在區域發展的初期階段,某一優勢因素,比如礦產、能源、農副產品、地理區位等,往往成為地區經濟增長的突破口,并由此形成支柱產業。就此問題,闡述你的觀點。
3、運用所學知識,談談在我國西部大開發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4、上海是我國最大的工業中心,在全國長期保持領先地位。改革開放以來,由于以珠江三角洲為代表的華南地區的外向型經濟迅速崛起,上海這個傳統的老工業基地面臨著空前的挑戰。浦東新區的開發,為上海市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但是,在新時期,上海市仍面臨著資源、土地、環境、市場、進一步對外開放等突出問題。請就此展開討論,上海市的持續發展,需要克服哪些限制性因素?如何增強城市發展的活力。
拓展思考:
區域開發規劃是區域科學發展的基礎。假如你現在負責青島某郊區開發規劃的初稿,你將如何開展工作?(學生討論后教師小結,然后課件展示)課堂小結(課件展示)課堂練習:。
《農業的區位選擇》是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的第一節,內容包括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和農業地域的形成兩部分內容。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我國是人口大國,也是農業大國?!叭r”問題一直是我國“十五”和“十一五”規劃的重點,農業對國家的穩定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農業的生產和布局也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點和學生學習的難點。所以,本節課具有較強的實際和應用價值。另外,本節內容又是本章第二、三節進一步分析世界典型農業地域類型所必備的基礎知識。
2、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及其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
(2)、利用圖表分析法讓學生理解農業生產的布局、變化與區位因素的關系。
(3)、通過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形成,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兩幅地理景觀圖的學習,讓學生掌握地理的綜合分析方法。
(2)、通過法國和西班牙兩國農業區位差異的對比,讓學生學會區域比較的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樹立農業生產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思想,培養學生充分、合理利。
用資源,保護自然資源的觀念。
3、教學重點和難點。
綜合分析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及其發展變化對農業布局的影響。
教學綱要。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一引入新課。
用時事法以當前備受關注的“三農”問題引入。
引導學生關心時事中的地理,并引起學生對本課題的重視,體現課題的時代性。
二講授新課。
〈一〉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
1、區位的含義。
2、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
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
社會經濟因素:市場、勞動力、交通運輸、政策等。
3、影響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二)農業地域的形成。
1、農業地域的概念。
2、農業地域的形成。
活動2:“江西泰和縣千煙洲的立體業”
說明地形、土壤因素對農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用講述法講解農業地域的概念。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的能力。
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幫助學生建立地理空間觀念。
訓練學生有關氣溫和降水統計圖的分析能力。
培養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樹立農業生產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思想。
三鞏固小結。
嘗試讓學生構建本節課框架結構。
加強本節知識聯系,展示人地關系。
四課后思考。
查找相關資料,思考影響三明地區農業發展的區位因素有哪些?
(讓學生了解家鄉,建設家鄉)。
五板書設計。
〈一〉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
1、區位的含義。
2、農業區位的含義。
3、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
4、影響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二〉農業地域的形成。
1、農業地域的概念。
2、農業地域的類型。
3、農業地域的形成過程。
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為此,我在課堂教學中很注意創設民主、平等、自由、和諧的教學氣氛,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來積極思維與想象。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同時,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
1、贊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
2、贊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
3、尤其要注意贊賞那些智力一般,成績一般,性格內向,膽怯的學生。這樣做,會有不少驚喜的發現。我們老師不要吝嗇你的表場,學生的心靈是純潔透明的,天真爛漫的,十分在乎老師那本來就不多的表揚,而傷心于老師的批評與指責。我們要學會欣賞學生、賞識學生、努力作學生智能的催化劑。
教師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中獲得知識,體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有一定成就感,激發學習的興趣。
在近一個月的教學中,我千方百計做到四個基本點:
設情景激發點,讓學生都想學。
設思維展開點,讓學生都會學。
“舉例說明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這條標準要求學生能夠辯證地看待問題,通過實例分析產業轉移對轉入區和轉出區地理環境有利與不利的影響。
1.了解產業轉移的概念。
2.理解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3.能通過案例分析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1.通過圖文材料了解什么是產業轉移,并通過案例分析使學生能理解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2.結合案例理解產業轉移對轉入區和轉出區地理環境有利與不利的影響,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3.通過讀圖,學會利用圖表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
4.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學會與他人合作的方式、方法。
1.通過分析產業轉移對轉出地和轉入地的有利與不利影響,培養學生“一分為二”辯證看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身邊地理現象的案例分析,培養學生對地理事物的探究意識,感受家鄉經濟發展的變遷,樹立熱愛家鄉、報效家鄉的理想。
1.理解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2.能分析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1.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2.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學案導學法、案例分析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學生:思考問題,小組討論,展示成果。
教師:及時點評和總結學生的回答。
(1)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市場萎縮;就業壓力加大。
(2)從長遠來看,這是一種正確的選擇,在轉型初期確實會遇到很多困難,但這些困難的出現都是暫時的。對于佛山當前來說,陶瓷屬于夕陽產業,只有它轉走了,才能給朝陽產業騰出發展空間,更有利于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
(3)有利于經濟發展;有利于增加就業機會;有利于產業結構升級。
小結:產業轉移會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改變區域地理環境、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此外,產業轉移的影響我們應該一分為二地看待,遷出地如此,遷入地亦然,關鍵是如何取其有利,弱化不利。
轉承:既然產業轉移的`影響會有不利的一面,那么蘄春各方應如何面對呢?
略
1.產業轉移的定義是什么?如何分類?
答:產業轉移是指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產業轉移可分為區域產業轉移和國際產業轉移。
2.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規律是什么?
答: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呈現出按經濟發展水平由高向低逐次轉移的規律。
3.為什么東南亞等地區的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工業化之初都重點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答:因為工業化初期缺乏資金、技術、管理經驗,但勞動力價格較低。
4.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有哪些?
答:勞動力因素;內部交易成本因素;市場因素;其他如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國家政策的調整,原生產地用地緊張、低價昂貴,環境污染嚴重等。
5.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有什么影響?
答: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改變區域地理環境;改變勞動力就業空間分布。
6.產業轉移對產業結構調整有什么影響?
答:對發達國家而言,原主導產業順利實現向國外轉移,可使國內的生產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導產業,為產業結構順利調整創造了條件;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接受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可以加快本國或地區的經濟結構調整,縮短產業升級的時間,從而加快工業化的進程。
7.在產品生產環節的價值鏈中,各環節有什么差異?
答:從效益高低方面而言,研發、設計環節和品牌、營銷環節的附加值最高,效益高;生產加工環節附加值低,效益低。從全球分布而言,研發、設計環節和品牌、營銷環節主要分布在發達國家;生產加工環節主要分布在發展中國家。
8.產業轉移是如何改變區域地理環境的?
答:一方面,產業轉移改變了區域的地理景觀;另一方面,產業轉移伴隨著環境污染的轉移和擴散。
在聽了高一地理第一節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的公開課后,地理教師們進行了課題探討,教學者也談了自己的設計意圖和教學效果方面的一些想法。通過聽課和評課,感觸頗深,提出來供同行們思考。
第一部分教學者說設計意圖和教學效果。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自然環境整體性的基本內涵和具體表現;
2、通過閱讀教材和學習活動,能夠解釋和繪制地理過程示意圖;
3、能結合具體例子,說明各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地理教學,結合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和生物循環示意圖,培養綜合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結合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和生物循環示意圖,樹立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思想。
結合大綱的要求和教材內容,根據班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思維特點,確定本節的重難點。
1、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原因分析;
2、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的關系及其產生的新功能。
根據新課程的要求,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體性,采用小組討論法和案例分析法進行教學。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直觀性,采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
采用小組討論法和案例分析法進行教學,完成以下課堂教學任務。
(一)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1、水循環。
2、巖石圈物質循環。
3、生物循環。
(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1、生產功能。
2、平衡功能。
教學者自己認為的不足之處:
1、課堂容量有限,學生參與課題教學的積極性還不夠;
2、學生小組合作討論的氛圍不夠濃厚;
3、教師講解太多,學生的主體性沒全面的體現出來;
4、教態還不夠自然大方,略顯拘謹;
5、講練結合不夠,練習的針對性不強等等。雖然還存在一些不足,但是總的教學效果還是不錯的。
第二部分聽課教師的聽課評價。
優點評價:
1、教學目標確定得比較準確,并且落實得比較好;
2、教學方法比較靈活,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多媒體的應用能夠輔助地理教學,能幫助學生化解思維難點,提高教學的直觀性;
4、教學語言和藹可親,課堂的氣氛比較活躍;
5、重點講解細致,難點能夠化解,學生參與了課堂教學;
6、板書清晰,結構合理,課堂教學環節緊湊,環節承轉自然,課堂結構科學。
不足之處:
1、雖然地理教師從學生比較熟悉的圖片入手來設置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突出了新課程“用教材”的思想和緊密聯系生活與生產實際的理念,但是如果這些圖片能夠結合鄉土地理,這種設置情景的方式可能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2、雖然地理課堂力圖體現教學的“雙邊性”,學生也參與了課堂教學,但是從總體的感覺上看,學生整體的參與度不高。
3、雖然課堂氣氛比較活躍,但是由于教師對課堂基本情緒的把握不準,使得這種過分的制造“愉快”,反而減緩了學生的思維、抑制了學生的思維、分散了學生學習的注意力。
4、雖然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雖然也有大量的圖片、視頻的呈現,幫助學生將問題變得簡單化,但是地理教師在課堂中過分依賴和夸大了多媒體的作用,使得多媒體的作用過度地代替了教師的'作用,有被多媒體牽著鼻子走的感覺。
5、雖然教師在教學中力圖體現師生合作和交流,但是教師還是不敢大膽放手,其實對于有一定難度的地理問題,如“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原因分析;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的關系及其產生的新功能”等教學難點和重點,就可讓學生去探究、討論,而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探討只是淺嘗輒止,那么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6、雖然教師的講解還較全面、很細致,但是對教材中的“非重點、難點”也進行面面俱到的的講解,因而顯得教學重點不突出,浪費了課堂教學時間,教學的效率不夠高。
第三部分參加評課的一些體會。
1、公開課后進行認真的評課,教學者進行深刻的教學反思,效果是非常明顯的。老師們營造了濃厚坦誠的評課氛圍,在評課時能夠放開手腳、拋開思想顧慮,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雖然各自的見解可能“有褒有貶、有優有缺”,但這種見解和建議是真誠的,這種評課氛圍能夠給予每位教師以教學的啟迪、智慧的升華。
2、通過聽課者和上課者的評課,使得聽課者和上課者都能夠得到啟發和實質性的收獲,對于地理教師的教學知識、技巧與技能的駕御,對于地理的教學方法、教育內容的把握,以及對教育的社會價值、個人價值等方面都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3、新課程強調地理教師的課后反思,但是課后反思和評課的效果如何,是否“為了反思而反思,為了評課而評課”,是值得地理教師思考的問題。其實在反思和評價成功之處的同時,更應該總結和反思失誤和教訓,使之成為以后再教時應吸取的教訓,從而能夠更好地提醒自己,完善自己,為自身的業務水平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李老師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地理狀況與區域開發》的中考復習課,將導學案與課件相結合,12個字概括整體效果:智者多謀,聲色并茂,妙語連珠。我作為聽課人,這個過程中心里是愉悅的,輕松的,被牽引著的,這足以說明課堂的魅力。
謀略一、聲色并舉輕松入題。陽春三月,是踏青賞景的好季節,李老師開篇利用《新疆是個好地方》這首歌曲的mv,讓我們邊聽歌邊賞景坐在室內感受了五彩的世界,輕松導入課題。
謀略二、提前預習分享成果。提前分配任務給一個小組,小組長自主分配預習的內容給組員,組員在課堂上將預習成果與全部同學分享,這樣不會占用全體同學的太多其它科目的復習時間。
謀略三、方法技巧歸納巧妙。這是李老師智慧最集中的體現,無處不體現方法的引導,解題技巧的歸納。例如:關于氣溫和降水量的復習,根據圖示的曲線和柱狀圖判斷技巧歸納為兩句話:“以線定半球”、“以雨定型”,關于山脈和盆地的復習,利用“疆”字右邊的三橫代表三座山脈,兩個田子代表利于耕種的兩個盆地,讓學生感受到中國漢字的魅力。講到新疆特色產業時,利用名人語錄方便學生記憶:“抓住黑白兩不放”,白指的是棉花,黑指的是煤礦。
謀略四、深度挖掘廣度拓展。貫穿于每個知識點復習之后,符合“淺入深挖”教學規律,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知識遷移和整合能力,恰恰在這一環節也看出了學生見多識廣,生活實踐豐富。例如:關于新疆地理位置的思維拓展:鄰國眾多的地理位置,對新疆的發展有哪些優勢?其中一個同學回答到貿易,因為前不久aoi活動中他們班去到三一重工考查,了解到在新疆也設有三一重工的生產基地,進而通過講解員的講解了解到是為了促進新疆地區的開發與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再如,補充講解新疆的“坎兒井”,并與南方的水渠對比理解。
謀略五:先學后教環環相扣。整堂課的邏輯性很強,知識板塊劃分很明確,符合中考備考復習的高效率、大容量的模式。
一課題選自人教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必修1中的第二章第一課,適用于高中一年級學生學習。整個說課共分為六個部分。
第一節內容包括:大氣的受熱過程、熱力環流和大氣的水平運動。主要圍繞大氣與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這一主線展開的。內容的安排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大氣的受熱過程主要講述大氣的熱力狀況(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氣的溫室效應),主要闡明大氣的能量來源,太陽輻射到達地球以后的能量轉換過程。而太陽輻射能量的分布不均及其能量轉換,又是產生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也是形成一切大氣過程和大氣現象的重要原因。因此是本單元重要的基礎知識,在邏輯上起著鋪墊作用。
(一)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1學生能說出地球大氣最重要的能量來源
2學生能說出近地面大氣主要、直接的熱源
3理解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氣的溫室效應。
過程與方法:
1學生能說出大氣的受熱過程
2學生能運用圖表分析說明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氣的保溫作用。
3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生的學習方式有自主學習、小組討論、不同觀點間的辯論。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認識大氣運動與人們生活和生產活動的關系,明確人類活動應如何趨利避害。
2、能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服務于社會。
理由:這些都是基礎知識和技能,對于培養學生各種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都大有幫助:也有助于學生形成科學世界觀,人生觀。
(三)教學重點、難點
大氣的削弱作用和保溫作用。
理由:大氣的受熱過程具體包括大氣的削弱作用和保溫作用,是本章的基礎,掌握了這部分知識,也就達到了本節課的要求。所以定為重點:而且該內容較為抽象、難理解,所以定為難點。
學生對于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大氣現象比較熟悉和感興趣,但對于大氣的受熱過程這一抽象現象感到難以理解,要運用原理來解設一些常見現象,難度更大;而大氣的受熱過程是本節、乃至本章的基礎知識,起著鋪墊作用,這必然要求學生深刻理解、掌握、會靈活運用這部分知識。
多媒體演示、導學法和程序法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
1、 讓學生重視圖文轉化,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
2、 學習地理知識的觀察方法
3、 掌握地理理性知識的邏輯方法
4、 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
理由:本課文字簡潔,圖象豐富,色彩鮮艷,主題突出。學生學習過程中應緊密聯系教材中的插圖,將抽象、深奧的大氣知識轉化為直觀的圖象,彌補同學們感性認識的不足,鞏固理性知識,并能靈活運用。
本課的指導思想: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核心,以創設有效問題情境,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為課堂模式。積極營造和諧、寬松的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以學生活動為課堂主要組織形式,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相互討論、合作式學習的學習方式。
因此在課堂上,我準備采取整課問題情境與階段問題情境兩部分來進行。創設特定的地理情景,在情景學習中思考、質疑、討論,達成共識。力爭在課堂四十五分鐘內能使學生全神貫注,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學生可以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參與到課堂中來,在學習中理解,在學習掌握,在學習中提高。
基于以上的思路,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教學環節:導入新課,講授新課,歸納總結。
導入新課:
(二)創設整課問題情境,整課內容可分成下列幾大問題情境:
1、 大氣圈地球的外套具有哪些作用?
2、 在赤道處的乞力馬扎羅山(5895米),山頂終年積雪,為什么?
理由: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在每堂課的起始階段,學生對新課的內容和教師在新課中的教學活動懷有好奇心,注意力也比較集中。教師把所要學習的新知識創設成若干問題情境,用新穎的方式、生動的語言提出來,以滿足并強化學生的新奇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為整課內容的學習,打下了很好的鋪墊。
展示地球外部圈層圖,讓學生講解有關大氣圈的厚度,低層大氣的組成及作用的知識。
理由:作為新課內容的鋪墊和開始,教師補充和糾正。
(一)、大氣的受熱過程
[活動1]讓學生閱讀序言部分、大氣的受熱過程文字和圖2。1地面輻射使大氣增溫。并思考如下問題:
1、大氣圈地球的外套具有哪些作用?
2、地球大氣最重要的能量來源是什么?
3、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和大氣輻射分別屬于短波輻射還是長波輻射?為什么?
4、請簡述大氣的受熱過程。
5、近地面大氣主要、直接的熱源是太陽輻射,還是地面輻射?為什么?
理由: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以后,教師應努力保護并經常強化這種積極性。不斷創設階段問題情境是維持學生學習熱情,把課堂教學導向深入的好方法。這里所指的階段問題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的各個階段,圍繞每一個整課問題情境創設的一系列小問題。
上述問題的解決,主要培養學生閱讀、讀圖、分析、組織和歸納能力。將學生分成小組,在討論、合作中完成。教師讓學生代表依次回答上述問題,對學生正確回答多加表揚,不足之處,多加啟發,也可讓其他學生加以補充,教師起點撥作用。充分讓學生動起來,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
教師建議: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大氣的受熱過程,對于用好地面輻射使大氣增溫圖。本人有如下設想:一方面,應將多媒體圖重新設計一下,在圖上尤其突出太陽輻射(一小部分被大氣削弱,大部分太陽輻射到達地面),地面輻射(一小部分地面輻射散失到宇宙,大部分地面輻射被低層大氣吸收)、大氣輻射(大氣逆輻射較多,射向宇宙的大氣輻射較少)。第二方面,在學生感性認識儲備的基礎上,對于這張圖要重點精講一下。1、對于太陽輻射,我提了如下問題:到達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多,還是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多?為什么?2、云量多的時候,對太陽輻射起什么作用?理由是:為后面多云的白天和晴朗的白天氣溫的高低作了鋪墊。最后用短波進得來,長波出不去簡要概括。
出示思考題:6、在赤道處的乞力馬扎羅山(5895米),山頂終年積雪,為什么?
理由:學生有了以上知識儲備,并且有好奇感,能活躍課堂氣氛,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相信學生能解決這個問題。
[活動2]關于大氣輻射的內容,讓學生合作討論課本31頁活動題。本人也將如下調整:活動題按排如下:
1、 大氣逆輻射的存在,對地面有什么作用?如果用大氣保溫作用概括,你認為合適嗎?
2、 為什么多云的白天氣溫較低,而晴朗的白天氣溫較高?
4、 多云天氣和晴朗天氣,哪一個晝夜溫差大,哪一個晝夜溫差小,并思考為什么?
5、根據圖2。2分析,為什么月球表面晝夜溫度變化比地球表面劇烈得多?
理由: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創設條理明晰,合乎邏輯與學生認知心理特點的階梯式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由淺入深、一步一步地進行深入的思考的探究。創設階梯式問題情境,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
教師建議:再次使用地面輻射使大氣增溫圖,重點突出:1、大氣逆輻射的方向怎么樣?2、在夜晚的時候,地面熱量的收入和支出分別是什么?3用多媒體展示圖片講解。
再次出示思考題:
理由:學生有了以上知識儲備,并且有好奇感,能活躍課堂氣氛,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引導學生解決這些問題。
以上7題中,1~5層層遞進,環環相扣,6~7則是書本聯系實際,聯系現實生活。
最后:歸納總結:
8、將下列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用方框圖來表示。
太陽 地面 大氣 宇宙空間
理由:8題是對大氣的受熱過程的一種變式訓練,可以加深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綜合概括能力。
教師建議:我可先展示多名學生的知識結構。學生個性不同,知識結構圖也有多樣。讓學生自己敘述大氣的受熱過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內化為學生的能力。最后教師展示下圖,把受熱過程概括為 太陽暖大地,大地暖大氣,大氣還大地。
歸納總結:
大氣的受熱過程影響著大氣主要的熱狀況、溫度分布和變化,制約著大氣的運動狀態。引入熱力環流知識的學習。
3、地形對中國的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1、從考核內容上看,側重考查我國主要地形區的地理特征。
2、從考核形式上,多以區域地形圖、等高線圖、地形剖面圖等圖像資料考查與地形相關的知識。
中國地形空間定位教學方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圖示法、對比法教學環節教學內容設計教學設計導入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從哪些方面入手?地形、地勢特征是很重要特征。這節課學習中國的地形有關內容。放視頻中國地形片段。通過視頻導入增強學生學習地理興趣。
教學過程第3節中國的地形。
一、地形、地勢區別與聯系。
如何描述一個地方的地形地勢。
描述地形有三個步驟:
1、簡單描述地勢(如,東高西低)。
2、描述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等)。
3、描述第二步地形的分布情況(如,沿海有小面積平原分布等)。
另:有某些參考資料,還要求描述海拔等。
應用:如何描述福建省的`地形和地勢特征?
二、地形概況。
1、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三級)。
通過表格分析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界線和主要地形區。
思考: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分布狀況對氣候、河流和經濟的發展有什么影響?
有利影響。
(1)西高東低,有利于東部太平洋濕潤氣流。
深入內地。
(2)決定了我國許多大河東流入海,既有利于溝通我國的海陸交通,又便于我國東西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
(3)由于地勢起伏大,河流的落差大,特別是第一、二級階梯交界處,水流湍急,產生巨大的水能。
不利影響。
階梯交界處不利于交通運輸線、工業、農業、城市的建立。
2、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思考:我國地形對氣候、經濟的發展有什么影響?
(1)、地形多樣,山區面積廣,利于發展多種經營。
(2)、山地的迎風坡,有利于地形雨的形成并富水力但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嚴重。
秦嶺。
以北:最冷月低于0°c暖溫帶降水小于800mm。
以南:最冷月高于0°c亞熱帶降水大于800mm。
(4)、許多山區降水少,干旱面積廣,不利于從事生產、生活活動。
讀中國地形圖進行空間定位。
三、主要地貌類型。
(一)縱橫交錯的山脈(具有界線意義的山脈重點分析)。
1.東西走向的山脈。
北列:天山山脈----陰山山脈。
中列:昆侖山脈----秦嶺。
南列:南嶺。
2.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
西列: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
中列:長白山脈----武夷山脈。
東列:臺灣山脈。
3.南北走向的山脈:
橫斷山脈等。
4.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
祁連山等。
5.孤形走向的山脈:
喜馬拉雅山等。
(二)四大高原。
確定四大高原的位置。
思考:四大高原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四大高原位置和特征表格對比(略)。
(三)四大盆地。
確定四大盆地的位置。
思考:四大盆地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四大盆地位置和特征表格對比(略)。
(三)三大平原。
確定三大平原的位置。
思考:三大平原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三大平原位置和特征表格對比(略)。
四、地質災害。
(課堂小結)略(課堂練習)略。
(作業布置)區域地理第126至128頁能力提升訓練。
結合地圖冊第104、105頁中國地形圖進行分析。
我國地勢分布狀況對氣候、河流和經濟的發展的影響通過分組進行討論,培養學探究能力。
從中國地形圖分析我國主要山脈、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位置和主要特點,培養學生讀圖析圖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能力。
1.通過案例分析,歸納旅游景觀的觀賞的一般方法。
2.結合實例,舉例說明不同旅游景觀的觀賞方法,提高審美素質。
旅游景觀的觀賞方法。
提高審美素質。
教學過程(表格描述)。
主要教學活動。
設置意圖。
【展示】以攝影為主題的旅游產品,旅游線路上的主要景點位置和云貴高原景觀圖。
【過渡】借助攝影師的慧眼,學習如何觀賞旅游景觀。
創設真實情境,
激發學習興趣。
【展示】一組萬峰林景觀圖。
【歸納】觀賞旅游景觀的方法:
1.審美感受力,
2.審美理解力,
3.審美創造力。
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學習觀賞旅游景觀的一般方法。
方法應用。
【展示】一組元陽梯田景觀圖。
應用所學觀賞方法,欣賞元陽梯田。
【講解】觀賞人文旅游景觀時,應洞悉景觀的文化定位,提高審美素質。
應用觀賞方法,體會觀賞人文景觀,應洞悉景觀的文化定位,滲透人地協調觀。
【展示】峽谷、瀑布、濕地、花海景觀圖。
【講解】觀賞不同旅游景觀,要精選觀賞點位。
通過具體案例分析,認識精選觀賞點位對獲得最佳的觀賞效果的重要性。
鞏固落實。
【練習】觀賞點位連連看。
學以致用,
落實重點。
案例分析。
【展示】長江三峽夔門、浙江杭州“錢塘觀潮”、杭州西湖的“斷橋殘雪”、海市蜃樓、佛光景觀圖。
【講解】觀賞旅游景觀,要把握觀賞時機。
結合實例,認識把握觀賞時機,獲得最佳觀賞效果,提升區域認知能力。
案例分析。
【展示】浙江杭州“西湖十景”示意圖。
【講解】審美創造力。
以“蘇堤春曉”為例,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提升審美創造力。
案例分析。
【展示】資料:清乾隆十六年御定燕京八景為:太液秋風、瓊島春陰、金臺夕照、薊門煙樹、西山晴雪、玉泉趵突、盧溝曉月、居庸疊翠。
【講解】以“盧溝曉月”為例,說明旅游景觀“盧溝曉月”從古至今的變化,體會旅游景觀是不斷傳承并隨時代發展的。
選取貼近生活的實例,從旅游景觀的'變化的視角,感知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的重要性。
課堂總結。
【展示】文津閣景觀圖。
【歸納】旅游景觀的觀賞方法。
【總結】“如果沒有發現美的眼睛,走遍世界,累的只是自己的腳,心卻絲毫沒有愉悅?!毕Mㄟ^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能在旅游過程中發現美,感受美,理解美,創造美,提高自己的地理實踐力,獲得高品質的審美享受。
總結、歸納、應用旅游景觀的觀賞的一般方法,再次落實重點知識,明確地理實踐力的重要性。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kouhaodaquan/38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