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可以促使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進一步提升教學水平。小編為大家收集了一些實用的教案模板范例,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靈感和思路。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下冊39頁——41頁,成正比例的量。
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本節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著重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正比例與反比例是比較重要的兩種數量關系,學生理解并掌握了這種數量關系,可以加深對比例的理解,并能應用它們解決一些含正、反比例關系的實際問題。同時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可以進一步滲透函數思想,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比和比例的有關知識,常見的數量關系(常見的數量關系是學生理解正、反比例意義的重要基礎)而新教材沒有都將常見的數量關系形成關系式,也增加了這節課的教學難度。讓學生有畫折線統計圖的經驗,所以基本能自己動手畫出正比例關系的圖像。
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成正比例的量》:對比新舊教材,我們不難發現新教材在保留原來表格的基礎上,去除了表格下方的三個小問題,取而代之的是“體積和高度的變化有什么規律?”這一個更開放、更具挑戰性的問題。這一問題更能提供讓學生有足夠研究的空間與思維想象的空間,以及創造性的培養。舊教材中的3個小問題實際上就是正比例概念的三層含義(兩個量必須相關聯;一種量隨著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相關聯的兩個量的比值一定)。舊教材這樣編排的目的是讓學生帶著這3個問題觀察表格,發現表格中的兩個量的變化規律。
雖然這樣的編排能讓學生明確觀察方向,少走彎路,及時的發現變化規律,但是這樣的數學學習體現不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學生只是按照教師的指令在行動。而新教材的編排目的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如何更好的組織、引導學生在沒有3個小問題的幫助下也能發現其中的變化規律呢?新教材的這一變化對我們一線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入研讀教材,理解教材編寫意圖,準確把握教學目標,是有效完成這節課的前提。教材精簡了例題,例1通過研究圓柱形杯子的體積、底面積與高這三個數量的依存關系,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教材不再對研究的過程作詳細的引導和說明,只是提供觀察研究的素材與數據,出示關鍵性的結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以體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另外,增加了認識正比例關系的圖像,例2讓學生體會正比例圖像的特點和作用,加深對正比例的認識。
教材的改動是為了讓學生自己去尋找出表中的規律,而不是像原來那樣按照事先設計好的問題去回答。但是如果一開始馬上放手讓學生去尋找規律,學生會感到盲目,不知從何入手,那勢必會造成合作學習的低效。新課程標準在修改稿中指出: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從這一句可以看出,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修改稿中不再回避而是接納和提倡接受學習)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
1、努力為學生創設充足的觀察,分析、思考,探索、交流與合作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成正比的量的特征、初步滲透函數思想,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充分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
2、努力實現扶與放的和諧統一,共同構建有效課堂。學生能自己解決的決不包辦代替:學生可能完成的,充分相信學生,發揮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優點,讓學生有一個充分體驗成功展示自我的舞臺;學生有困難的,給予適當引導,拒絕無效探究,提高課堂效率。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將該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1、知識與技能目標:幫助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用表示變量之間的關系,初步體會正比例圖像的特點和作用,加深對正比例的認識。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比較、判斷、歸納等方法,培養學生用事物相互聯系和發展變化的觀點來分析問題,使學生能夠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情感目標: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獲得積極的數學情感體驗,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
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發現兩種相關聯的量的比值一定,概括出成正比例的概念。下面我側重談談對這節課重難點的處理:正比例的量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能在具體的情景中理解和體會成正比例的量的規律,但要他們用很專業的數學語言來描述,還是比較困難的,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語言的表達能力,組織能力,歸納能力有限,考慮問題也有局限性。不管是哪個層次的學生都或多或少存在著,當他們將各自的想法整合起來,基本能得出較為完整的結論。比如,什么叫兩種相關聯的量,學生也很難得出,也沒有探究的價值,所以由教師直接講授,而對于他們之間的規律,則由學生自己來隨意表述,當他們將各自的想法整合起來,通過共同歸納、概括,合作交流,得出較為完整的結論時,能讓學生深深體會到自己的價值和合作學習的高效。
首先提供情景素材,首次感知。教材呈現了用相同的圓柱形杯子裝水的實驗,以列表的形式給出了裝水的高度和相應體積的.實驗數據,讓學生填寫對應的底面積。我這節課是用多媒體呈現數據的獲取過程,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水的體積和高度是兩個相關聯的量以及二者之間的變化規律,以觀察試驗引入新課,很快將學生帶進新的探索過程中。一句,通過剛才的實驗,你發現了什么?這樣一個開放性的問題也開放了學生的思維,也讓學生一下打開話匣子,為開課創造了寬松的氛圍,同時對于學生理解正比例關系也是很有幫助的。
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成正比例的量,這個環節分為了四層:觀察——討論——再觀察——再討論,一環扣一環教學,分小組合作交流讓學生充分參與,學生在反復觀察、思考,討論、交流的過程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體驗使學生感受到獲得新知的樂趣。
本環節將書中的表格分兩層呈現,首先出示實驗數據報告單,讓學生觀察表格,研究變量,感受是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這量種量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接著引導學生研究定量,出示表格2,讓學生計算杯子的地面積,讓學生體會到體積和高度的比值相等。感受變量、常量,此時可能部分同學還是模糊的,所以進一步讓學生自己討論:體積和高度這兩種變化的量具有什么特征?學生討論匯報后,可引導學生歸納:水的體積隨著高度變化,它們是兩種相關聯的量;高度增加、體積也增加,高度降低、體積減少,但體積和高度的比值總是一定的。并用來表示“高度、體積、底面積”之間的這種關系,從而自主歸納出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學:這里的體積和高度是成正比例的量,體積和高度成正比例關系。僅有例題的首次感知還不能形成正比例的概念,增加一個與例題不同的情景素材,為學生進一步積累感性認識。
如果說例1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補充做一做就應該放手,讓學生獨立經歷正比例關系的判斷過程,再次感知正比例關系。學生能夠列舉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的例子是學生是否真正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的一個重要依據,學生能說出更好(估計優生部分可以,但不能說出這時也不必追問,教師接著引導學生用字母式=k(一定)和正比例圖像表示正比例關系,讓學生繼續體會,當學生真正建立起正比例的概念,進行了對比練習后,再接著讓學生來說。
由于學生有折線統計圖和數對的相關知識經驗,所以在對平面直角坐標系做簡單介紹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多少制作正比例圖像,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正比例圖像的特點和作用,加深對正比例的認識。
最后,通過練習讓學生來鞏固今天的新知,由于很多的練習都滲透到了新授的教學過程中,因此,練習的設置較少,重點是讓學生在正反例的對比中,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分數的意義”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內容,通過學習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理解單位“1”,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它是學生系統學習分數的開始,學好這部分內容,將會對后續建構真分數、假分數等概念以及學習分數基本性質、分數四則運算、分數應用題等內容奠定基礎。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及教學設計,制定本課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經歷探究分數意義的過程,掌握分數的意義,并理解單位“1”的含義。
2、使學生知道分子、分母、分數單位表示的意義。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根據教材和課標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教學重點是分數意義的歸納與單位“1”的理解。
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認知思維規律,五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對于理解單位“1”存在困難,所以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把一些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看作單位“1”。
1、教給學生探索知識的方法。為學生提供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讓學生用這些學具將他們通過分一分、畫一畫、折一折等方法表示出分數,領悟出單位“1”不僅僅可以是一個物體、還可以是一些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達到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
2、引導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對事物本質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讓學生在在動手操作、比較之后歸納出單位“1”可以是一個物體,也可以是一些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概括出分數的意義: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诒竟澱n的內容,我主要采用活動探究法和集體討論法進行教學。
這節課在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用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分析歸納等方法。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各項活動的安排中,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由學生說分數,分子、分母及寫這個分數引出新知識,使學生能夠知道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以動手操作、歸納總結活動為主,選擇了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教學中,我還注重了題目的引申,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拓展、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針對本節課的重難點,我設計了四道習題,通過多樣化的習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和分子、分母、分數單位的含義。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通過學習你懂得了什么?
練習十一4、5題。
板書設計的目的就是展現本節課的重難點,使學生直觀的理解并掌握所學內容。
《認識鐘表》是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本節課要求學生對整時的認識,是學生建立時間概念的初次嘗試,也為以后“時、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教材在編寫上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生動具體的學習數學。按照“認識鐘面結構——整時的讀寫法——時間觀念建立”的順序編寫。
一般來說,一名6歲的兒童每天起床、吃飯、上課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通過觀察、xxx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結合生活經驗總結出認識整時的方法;知道表示時間的兩種形式。
通過觀察、xxx作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1)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說課稿:使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自覺養成遵守和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2)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重點:充分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掌握認讀整時的方法;。
難點:正確說出鐘面上所指的整時。
這一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在四十分鐘的教學中容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創設情境,設計了多種游戲,讓學生在游戲和活動中學習。同時我還采用了動像發現教學法,讓孩子們通過畫鐘、談鐘合作交流發現鐘面的結構,這樣既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認知興趣,而且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畫一畫、說一說、做一做、找一找、撥一撥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出示鬧鐘聲和錄音讓大家猜謎,當同學們猜出鬧鐘,再說說它的作用。這樣引出課題。目的在于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景。
在這一環節,我分了兩大步驟來完成:
在這一部分內容里,我注重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回憶自己平常所看到的鐘面并把它畫下來。同時選兩個畫得有代表性的同學在黑板上板書出來。接下來全班交流,引導學生觀察別人的鐘面與自己的看發現了什么?充分的讓學生說一說。數一數,主動探索性觀察解決問題,把自己發現的與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學習,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凌亂的不是在序的,不容易將知識轉為內化,如:有的學生發現有長針也有短針等,在教學設計中我充分地考慮到這一點,采用了電腦輔助教學,讓時針和分針作自我介紹,用充滿童真的語言來吸引孩子。接著再跟著電腦數,得出鐘面的基本結構,也強調了時針走的慢,分針走的快的特點,這樣的組織讓學生的思維有序了,同時以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這比教師直接給予答案,更能使學生記憶深刻,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
學生在生活中雖然有的能認識整時,但概念是模糊的,為了更好的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我將3個鐘面板在黑板上,學生通過觀察對比、討論交流,最后達成共識:這三個鐘面的分針都指12,引導總結出當分針指12時,時針指幾就是幾時。為了更好的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對時針和分針的區分,做一個時針和分針交朋友的小游戲。最后讓學生動手xxx作,撥一撥,在這里教師作示范按順時針撥動鐘面,再讓全班同學參照老師的方法,一人說時刻,一人撥鐘面。這為今后的教學作鋪墊。
在教學整時的兩種寫法時,我先介紹漢字“時”表示的方法,
在教學電子表形式時,充分利用教材,出示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桌子上放著什么?你在哪兒見過這樣的鐘?自然巧妙地把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打開學生的記憶大門,使學生從生活中找出答案,通過對8時的兩種書寫形式的教學,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時兩種寫法,再通過練習,讓學生板演黑板另外兩個鐘面的寫法。使學生學以致用,促使知識內化。
在這一環節中寓教于樂,溶練習于游戲中,讓學生玩樂中鞏固知識,在這里我主要設計了三大板塊,1: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2:找朋友。3:生活情境體驗。
2.在找朋友中,讓學生全員參與,給每個小朋友都帶上頭飾(鐘面、整時的兩種寫法),讓時間相同的小朋友握手做個好朋友。這樣設計讓學生進一步鞏固鐘面和兩種記時方法的聯系,同時以調動了全班學生的積極性,又將課堂氣氛推向了一個高潮。
3.通過去買東西的生活情景體驗,啟發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決身邊的問題,初步建立時間觀念,自覺養成遵守和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我先讓學生說說在這40分鐘里學會了什么樣?你是通過什么方法知道的?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媽媽幫助下為自己設計一份作息時間表。
以上是我對“認識整時”這部分內容的分析和教學設想。
1、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了解24時記時法,并會運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
2、能正確地把24時記時法和普通記時法進行互換,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樂于和同伴合作交流的習慣。
3、體會24時記時法在生活中的應用,建立時間觀念,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了解24時記時法,明確兩種記時法的異同。由于學生在生活中絕大多數用12時記時法表示時刻,因此正確地運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和進行記時法之間的互換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在教學中,以學生的發展為立足點,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全過程,運用以下教法進。
行教學:
1、情境教學法。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有所悟,在問題情境中學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學有所樂。
2、直觀教學法。百聞不如一見。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供豐富的表象信息,激發學習欲望,突破重難點,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教會學生學習是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落實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運用以下學法有效學習:
1、實踐探索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誘發他們內在的潛力,使他們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2、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張揚個性,互相促進,互相提高,實現資源共享,獲得成功體驗。
鑒于對以上的認識,我力求以學生為主體,在活動中建構,設計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一)、鏈接生活,初步感知。
奧蘇貝爾認為,有意義的學習必須具有兩個條件,即認知基礎和情感動力。課始,播放學生熟悉的新聞聯播片頭音樂,讓學生說說這個節目是播出的時刻,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再通過屏幕上的19:00,初步感知兩種記時法在生活中的存在。
再出示電視節目預報,讓學生說說最喜歡的節目是在什么時刻播出,通過討論,讓學生把對應的12時記時法寫在24時記時法的旁邊。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初步嘗試進行互換。
(二)、實踐探索,自主建構。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的發展總是伴隨著特定的活動過程,活動過程展示得愈充分,學生的體驗就愈深,也就愈有利于學生的發展,立足學生的知識起點和生活經驗,通過以下活動讓學生自主建構。
1、比一比。
現在黑板上出現了兩種記時法,這兩種記時法有什么不同?分別給他們起個名字,你更喜歡哪種記時法?向學生提出探究性的問題,為學生提供了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投入到富有挑戰和探索的數學活動中去。
2、議一議。
在學生自主探究之后,創設平等、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暢所欲言,在交流、討論、比較中達成共識,得出12時記時法和24時記時法的名稱。并說說為什么不叫25時記時法或26時記時法,強化一天24小時。
在討論兩種記時法的異同時,適時結合鐘面,引導學生探索24時記時法的記時規律,并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隨著鐘面的變化,周圍環境的變化,讓學生整體感受一晝夜從0時到24時的變化過程。通過對0時的討論,強化對0時的理解,知道今天的0時就是昨天的24時。
并讓學生在對喜歡哪種記時法的討論中明白,使用兩種記時法是源于生活的需要,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記時法。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3、換一換。
讓學生試著把24時記時法表示的時刻,很快的用12時記時法表示出來,再讓學生出題考老師,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互換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表述互換的方法,提高熟練程度,加深對兩種記時法之間聯系的認識。
本環節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積累,引導學生自己去系統探索兩種記時法,在教師有條理的引導下,一步一步梳理兩種記時法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找到聯系點。輔助多媒體直觀的優勢,讓學生親歷數學化的建構過程,突破重難點。
(三)、回歸生活,應用拓展。
學以致用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目的,數學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本環節結合書中的想想做做,設計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體驗成功。
1、說一說。結合銀行門牌、汽車站牌、公路標志、火車票讓學生在小組里說說從這些材料上知道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將書中的問題以開放式的形式出現,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讓每個學生都能給出自己的想法,鞏固兩種記時法的互換,建立起初步的時間觀念。
2、畫一畫。給想想做做中的第6題四個鐘面畫上指針。
3、小小播報員。結合本校的紅領巾廣播站用12時記時法表示的時刻,讓學生在小組里用24時記時法播報節目,讓學生在內化知識的過程中獲得成功體驗。
(四)、總結評價,促進發展。
課的最后讓學生說說收獲和體會,以學生自我回顧的方式進行小結,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掌握,培養反思自己學習方式的習慣,通過評價激勵,激發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學習中去。
《地磚的周長》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周長》的第四課時。本節課突出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了解、認識正方形的周長,解決實際問題。本節是本單元的第四節課,由于學生對周長的概念、以及怎樣計算圖形的周長已經有一定的認識和生活經驗,因此教材中創設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情境——幫我的女兒丫丫測量和計算裝修房間所需的相關數據,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探索和歸納出計算正方形周長的正確方法。通過“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說一說”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充分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以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2.能夠運用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通過數學實踐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通過計算“地磚的周長”這一真實、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掌握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然后通過量、算、歸納、說、拼等手段,加深學生對正方形的周長的認識。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斷創設情境,讓學生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培養學生樂于助人的愛心意識,從小樹立“我能行”的自信心,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將數學課與生活融合在一起。
正方形圖片、實物(地磚)、題單、課件。
學具準備:實物(地磚)、尺子。
2.出示正方形。
師:請說出圖形的名稱。
正方形的特點是什么?
如果要計算正方形的周長,需要測量它的哪些邊的數據?
【設計意圖:鞏固舊知,為今天的新課做好鋪墊,奠定基礎?!?。
1.談話引入新課。
2.教學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a.展示實物(地磚),請生觀察其形狀。(板書:地磚的)。
b.學生分組測量地磚邊長數據,(提示:測量是盡可能的取整厘米數。)并用至少兩種不同的方法計算出地磚的周長。抽生說算理,師板書。
方法一:10+10+10+10=40(厘米)。
方法二:10×2+10×2=40(厘米)。
方法三:10×4=40(厘米)。
c.全班討論:你覺得那種方法最好記憶,最簡便?為什么?
如果正方形的邊長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呢?
由此得出:(板書)。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生齊讀公式兩遍,并在題單上默寫。
師:邊長代表什么?4代表什么?
師:要求正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什么?知道正方形的邊長,就可以求出什么?
判斷題:
(1)正方形的周長等于它的邊長的4倍。
(2)兩個正方形的邊長相等,周長也相等。
(3)邊長5厘米的正方形,周長是25厘米。
(4)一個正方形的周長是24米,邊長是6米。
【設計意圖:對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加以鞏固?!?。
丫丫的一張正方形照片,邊長30厘米,要給這張照片做一個邊框,邊框有多長?
(1)學生分組用2個地磚拼大的長方形。
(2)計算其周長。
(3)請生說說想法。
(4)與原來兩塊地磚的周長相比,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分數的意義》是本單元教學內容的主干,也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分數”的知識對于學生來說并不是一張白紙。是他們在四年級學習中已借助操作、直觀初步認識了分數。知道了分數的各部分名稱、讀寫法、以及知道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這節課的學習是系統學習分數的開始,也是把分數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開始。盡管教材在知識呈現上顯得比較簡單,但是使學生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為知識點較多,一共有五個。
分別是分數的意義、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和含義、以及分數單位和單位“1”的含義等。而理解分數的意義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學生的學習重點。這節課教學難點是單位“1”的理解。學好這節課是后面學習真分數和假分數、分數基本性質以及分數應用題的重要前提,對以后學習有關分數知識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根據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3)體驗學習數學的成功和愉悅,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分數意義的歸納與單位“1”的理解。
把多個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看作單位“1”
每小組一張圓形紙片,一條一分米長的線段,6個正方體,8個蘋果圖。
1、教法。
“分數的意義”一課,是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比較抽象,學生較難理解的特點,為能使學生較好地理解掌握這一內容,采用啟發式教學。教學中充分利用直觀演示,遵循概念教學的原則,啟發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解認識,由具體到抽象,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2、學法。
古人云:“授人一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一漁,則終身受用無窮”?,F代教學認為教學的任務不僅是傳授知識,而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因此,在教學中特別注重加強對學生學法指導。
(1)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從具體直觀到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為了使學生建立清晰的分數意義概念,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
(2)引導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
(一)談話導入,由舊引新。
首先,通過激趣談話問學生:把蛋糕分給4個學生,怎樣分大家才滿意?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很快回答是14,然后出示一個不平均分的蛋糕圖,問:這樣的一份能用14表示嗎?兩幅圖進行比較,得出:分數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
(二)探究新知,建構概念分4個環節來探究。
1、獨立動手做分數。
本環節充分利用“分數初步認識”中學到的知識,通過對具體、形象的實物圖片的觀察,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
2、動手操作,感知意義。
學生分五人一組,每組有一套學具,然后讓學生選一種材料自己動手創造分數,并提出學習要求。學生操作,匯報交流展示學生把不同物體看做一個整體所創造的分數。
本環節在大量感性認識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眼、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
3、觀察比較、抽象單位“1”
思考:你們能給平均分的對象分分類嗎?
引導生歸納: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都中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叫做單位“1”。
討論:單位“1”為什么要加引號?它同自然數1的意義一樣嗎?
你能舉例說說我們生活中哪些可以看作單位“1”。
本環節,通過小組討論比較異同,全班交流,全面具體地感知單位“1”,這是理解分數意義的關鍵。
4、抽象概括、歸納分數的意義。
(1)學生嘗試自己歸納分數的意義。
(2)理解“若干”一詞的意義。
(3)結合學生發言,板書分數的意義。
本環節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由具體到抽象,逐步深化,理解分數的意義。
為鞏固所學新知識,設計了基礎練習和拓展練習,貫穿“講練結合,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通過鞏固學生對新知識理解掌握,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今天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對自己的學習滿意嗎?請說說自己的感受和體驗。
《分數的意義》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在這一單元中,《分數的意義》十分重要,學好這部分內容,將會對后續建構真分數、假分數等概念以及學習分數基本性質、分數四則運算、分數應用題等內容奠定堅定的基礎。
《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并且知道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理解不僅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許多物體看作的一個整體也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進而總結概括出分數的意義?;趯W生的知識基礎及對教材的編排情況,我確立該課如下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1、知識目標: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及意義。
2、能力目標:通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并形成分數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實踐、觀察及創新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的重點: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
教學的難點:建立單位“1”的概念。
做的權利和時間交給學生,力途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眼、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全課以“實踐導入,喚醒已知—動手操作,創造分數—媒體演示,揭示產生”三大主線貫穿全課。
做“說一不二”游戲。
(1)2塊橡皮泥:1+1=?錯了!一塊橡皮泥再加一塊橡皮泥等于一塊。
(2)5塊糖:你猜2+3=?
2+3怎么等于1呢?(5塊糖放進一個袋子里,不是一袋糖了嗎?)。
(3)50+50=?反應太快了!怎么等于“1”呢?這100個蘋果不是就是“1”
筐蘋果嗎?
(4)誰也舉一個說一不二的例子呢?
通過游戲導入,使學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產生對學習分數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對分數單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為后面突破難點奠定基礎。
學生四人一組為單位,每組有一套學具,8顆棋子、2塊糖、10粒豆子、一幅熊貓圖等,然后讓學生選一種或幾種學具自己動手創造分數,并提出要求:在創造分數的過程中,你可以動手擺一擺、分一分、說一說、你把誰看作了一個整體,你是怎樣分的,創造了一個怎樣的分數。學生操作、匯報交流展示的是學生把不同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所創造的分數。(課件)。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直觀地感知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及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數,都可用分數來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數的意義。
在學生初步感知意義的基礎上,采用師生互動的形式,借助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意義?;臃譃閮纱?,第一次借助小旗圖,(課件)以教師首創了一個分數1/2為例,激活學生的思維,“還是這幅圖,你能創造不同的分數嗎?”激發他們創造的欲望,學生動手操作一定會創造出不同的分數如(課件)。第二次出示熊貓圖的辨析題(課件)教師引題“當我們把6只熊貓看作一個整體,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由于教師給出了三個答案,進而引發學生的思考,在學生辯解、交流中,知道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這個整體的三分之一。(課件)。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直觀的幫助學生感知份數與個數的不同,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數的意義,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在上一環節成功教學之后教師小結“剛才我們把8面小旗,6只熊貓分別看作了一個整體?!睆亩僖淮谓沂玖艘粋€整體,通過直觀演示、使學生明確單位“1”可以是一個圓、一個計量單位、還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由此拓展“我們還可以把什么看作一個整體”,學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會說“我把一張餅看作一個整體,把4個棋子看作一個整體,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個整體,把全校師生看作一個整體等等,從而深刻體驗了一個整體的含義,進而引出單位“1”。最后借助一組練習題,通過對1/2、3/5兩個分數意義的理解,逐步總結出分數的意義,即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進而揭示課題,完成板書。
比如為“1/4”這一分數配圖(課件)教師提出要求“大家看這里有一個分數,你能試著給它配幾幅圖嗎?配出一幅的是達標,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優秀?!苯柚钚缘恼Z言,學生們一定會躍躍欲試,可能會出現許多不同的作品。那么同是分數1/4,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為學生假設的整體不同,也就是單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來的圖是不一樣的。借助為分數配圖這一環節,從另一個側面進一步強化了分數的意義。
其內容就是分數的產生過程,其目的就是創造一種寬松、愉悅的氛圍感受數學文化。(課件)。
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導、點撥,學生是在一種自主、自動的時間和空間中,通過自己的思考,達到學習目標的。實現了先進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機融合。
這一環節,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控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知識,達到訓練和提高的目的。為了能使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相結合,讓每一位學生獲得成功,我設計下列練習:
1、用分數表示下面各圖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數表示圖中的涂色部分對嗎?為什么?
以上兩道題是基本練習題,目的是: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深化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3、游戲“奪紅旗”
男、女各一隊,派代表到前面奪紅旗,但要聽老師指揮,拿對了紅旗歸這一隊,錯了機會自動轉給下一隊,老師當發令員,其他同學當小小裁判員。女同學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學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學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學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學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獎給全班。
此題設計加深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又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同時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
“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對分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關于分數還有很多很多的知識哪!同學們課下繼續去學習、去探究吧!”教師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延伸到了下節課。
人教版第五冊第七單元是分數的初步認識,包括分數的初步認識和分數的簡單計算兩部分。認識幾分之幾是分數的初步認識中的第二塊,是繼學生學習了幾分之一后的一節課。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擴展,而幾分之幾是對幾分之一的又一次擴展,在本單元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對這部分的知識掌握得如何,將直接影響以后小數的認識以及分數的進一步認識。認識幾分之幾不僅是學生比較同分母分數大小的基礎,也是學生學習簡單的分數計算的基礎。教材共安排了三個例題:例5是認識十分之幾,接著是教學分數的各部分名稱。在例6中安排了通過學生涂色來比較同分母分數大小。
因此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通過操作觀察等方法,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幾,明確分數的各部分名稱,能正確讀寫比較簡單的分數,并會結合具體情境比較同分母分數的大小。
2、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判斷、邏輯思維等能力,使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比較完整的認識。
由于有了前面認識幾分之一和幾分之一的大小比較作為學習的基礎,所以學生對于認識幾分之幾的認識還是比較容易通過知識的正遷移而主動建構的,但是因為這一課之后馬上要學習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和1減幾分之幾的計算,對于單位1和幾分之幾之間的關系在這一課顯得十分重要,所以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應該是認識幾分之幾,結合具體圖形理解幾分之幾的含義,明確分數各部分名稱,而對于像4例題中出現的4/4這樣的分數其實就是指整個圖形這個含義的理解應該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突破這個難點的關鍵就是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體驗。
基于我對教材的理解和對學情的分析,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本著“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教學理念,我將把以下幾個主要的教學方法滲透、融合到本課的教學過程中:
1、在積極的“對話”中學習。
正所謂“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了真正的教育?!痹诒竟澱n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在與教材的對話、與他人的對話、與自我的對話中得到學習能力的提高。
2、在有趣的活動中探索。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學中,通過……等活動,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加深對……的認識,形成表象。
3、在數學化的課堂教學中建構。
數學思考不是架空于數學課堂之上的,而要實實在在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什么是數學化?簡單地說是用數學的視角去觀察、用數學的思維去研究、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用數學的語言去表述。在本節課,我讓學生動手折一折,指一指,涂一涂,說一說。讓學生真正的去理解。
為了給學生創造一個自主、探索的空間,從以上教學方法出發,根據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將本課的教學過程預設為“復習導入,激發興趣——自主探究,學習新知——評價交流,總結全課——鞏固應用,拓展提高”四個環節。
(一)復習導入,激發興趣:
1、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幾分之一,誰能說出幾個幾分之一的數,請同學們在這些分數中,選出一個分數和你的同桌說一說它所表示的意義,同學們認識了幾分之一,大家還想認識其他的分數嗎?(學生說想)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幾分之幾。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教學例4。
1)拿出正方形紙,這折出他的四分之一,和你的同桌說說你是怎樣折的,指出它的四分不之一,你還能在這張紙中找到四分之幾呢?請你用彩色筆涂一涂,并在心里想好是你找到的是四分之幾,然后和四人小組的伙伴進行交流”來引導學生主動地對新知識展開探究,這是本節課的探究起點,也是本節課的探究主線。
2)通過反饋交流,共同發現把一張正方形紙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2份就是2/4,3份是3/4,4份是4/4。
3)完成了對分數含義的探究,接下去是對幾分之幾和幾分之一的關系探究。以2/4和1/4為起點,通過圖形的幫助,讓學生思考2/4和1/4有什么關系,使學生明白2/4里有2個1/4,2個1/4就是2/4。接下去的3/4和4/4以學生說為主,并且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得出四分之幾和四分之一比較只是取的份數不同,同時結合圖形強調指出4/4里有4個1/4,就是取了這樣的四份,剛好就是1張完整的正方形紙,讓學生初步感知分子和分母相同分數可以寫成1。
2、教學例5。
新課程指出數學學習應該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的例5把1分米的彩紙條用圖來表示畫在黑板上,使學生有了直觀的認識,把1分米長的彩紙條平均分成10份,讓學生獨立思考每份是幾分之幾再反饋,緊接著再畫出其中的3份和7份分別是這條彩紙的幾分之幾,并和同桌交流你是怎樣想的。在集體交流時要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
3)小結像3/4、4/4、3/10、7/10也都是分數,它們表示幾分之幾,并讓學生舉例創造一個分數,以此來豐富學生對于分數的表象。(教師有選擇性地進行板書)。
4)以3/4為例教學分數的各部分名稱,并使學生認識到:把一個物體或圖形平均分成幾份,分母就是幾,表示這樣的幾份,分子就是幾。然后讓學生說一說剛才創造的分數中各部分名稱。
3、教學例6。
1)第一組題讓學生看看哪個學生涂得多,哪個分數大2)第二組題讓學生涂一涂,同桌兩人根據自己涂的情況,比較兩個分數的大小,并集體交流是用什么方法比的。(預設的方法:兩張紙放在一起;聯系分數的含義比)。
3)引導比較:兩個分數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有什么重要的發現,在交流對話中得出分母相同,分子越大分數就越大。
4)學生獨立操作:同樣兩張圓,平均分成相同的自己喜歡的份數,要求其中一個每份都涂,另外一個喜歡涂幾份就涂幾份并寫出相應的分數比較大小。在反饋交流中引導學生發現不管把一個圓形平均分成了幾份,如果取的份數和分的份數同樣多,也就是分母與分子相同,它就表示整個圓,也可以用1表示。
(三)評價交流,課堂小結。
通過剛才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收獲?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嗎?
(四)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1、基本練習:做一做的第一題和第二題。
2、變式練習:
1)判斷涂色部分用分數表示得對不對。
5分數在我們生活中經常能夠碰到,哪些地方用到了這些分數。
《快樂的動物》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三冊46-47頁上的內容。本節課是學生接觸“倍”的概念的第一課。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倍”這個概念是比較抽象的,但卻非常重要。從教材編寫體系看:教材首先展示了一幅春天動物王國歡聚圖的情景,圖中蘊含著各種動物的數量以及數量之間的關系。其次,是編排了“做一做”、“說一說”的內容。其目的是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感受“倍”的含義,使學生逐步體會與等分之間的關系。求倍數的關系,涉及兩個量之間的比較,實際上是等分活動的擴展。教材“說一說”中的第三個小問題:“你還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解決的問題?”給學生創設了充分的觀察、探究、體驗、交往的空間。這是本節教材的一個特色?!氨丁笔巧钣谜Z,要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感知,發展觀察、分析和解決除法問題的能力。
“倍”這一概念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缺乏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因此,我把教學目標定位在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過程,感受“倍”的含義,建立“倍”的概念,初步學會運用“倍”的含義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同時,由于“倍”的概念建立和解決倍數問題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所以把初步解決倍數問題列入本節課的目標之一。
知識目標: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知道“倍”是由兩個數量比較得到的。能說出和擺出一個數量是另一個數量的幾倍,理解“幾倍”與“幾個幾”的聯系。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推理、遷移的能力及有條理的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繼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與學生合作交流的態度,并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建立“倍”的概念,能說出和擺出一個數量是另一個數量的幾倍。
難點:理解“倍”的概念,并解決實際問題。
有了對教材的深入了解,有了對二年級孩子的基本認知,使我產生了這樣的思考:讓學生在童話情境中主動參與,讓學生在數型結合的模式中自主建構,讓學生在豐富的練習中穩步提高,讓學生在愉悅賞析中感受數學無處不在。
下面我從各個教學的環節設計方面說一下我的設計意圖。
這時學生會根據情境圖找出。
鴨子:6只松鼠:2只孔雀:1只小象:3只。
猴子:3只鵝:12只小雞:8只小鳥:6只。
你們能根據這些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嗎?
這時有同學會說出一系列“比多比少”的關系,還有同學會說,小雞的只數有4個松鼠的只數一樣多,不管學生找出何種關系,我都會根據學生的回答給予評價,“你是從比較多少的角度發現他們之間的關系,真棒!”除了比多比少的問題,他們還存在著什么關系呢?(小鳥數是小象數的幾倍)。
板書課題:倍。
【由此引出關于倍知識的學習?!?。
猜猜,小鳥數是小象數的幾倍?(2倍)。
一邊板書一邊說:
一會咱們得研究研究。板書:小鳥數是小象數的2倍?
1、在這一環節中,通過3個部分幫助學生理解,即:動手操作理解2倍——觀察比較理解幾倍——把我特殊理解1倍。
環節一:動手操作理解2倍。
下面就用你喜歡的方法表示出來,可以用小棒擺一擺、畫一畫也可以寫一寫、算一算,比比看誰的方法能讓大家一下子就看明白。
2、生操作師巡視:提示:嗯,你用了擺小棒的方法,很直觀,可是我看不到小象的只數啊,再想想;呵,還有用算式表示的呢,很簡潔,思考一下怎么想的,一會說給大家聽;(巡視找到用符號表示的孩子板演)。
準備好的同學,先和同桌說一說。
預設:
第一種情況:用擺小棒的方法表示的。
第二種情況:畫一畫。
圖1:簡筆畫。
圖2:符號代替。
圖3:線段。
第三種情況:列出算式直接表達。
我設計了兩個練習,每個練習都是開放的,這樣的設計呈現梯度性,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又有利于學生將知識融會貫通使用。
練習一、小兔小象3倍?
(2)同桌商量一下,填在老師發給你們的小表格里?(巡視提示:呵,他們兩個有那么多不同想法?。。?。
(3)匯報:你們觀察一下,發現了什么?
師小結:看來倍數不變,小兔數和小象數都在變多或者變少,怎么變化的呢?
練習二:出示主題圖:
你們真會思考,看小動物們全來了,快來比一比,誰是誰的幾倍?
當說到孔雀時追問:還有誰是孔雀的多少倍?你們有發現嗎?
在小動物的運動會上你們表現的可真棒,現在說說你們有什么收獲?
其實倍就在我們的身邊,你們看(展示生活中關于倍的常識)。
只要你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做個生活中的有心人,相信你會有更多的收獲!
1、在操作、探究活動中,逐步理解一個整體,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
2、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應用意識。
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理解單位“1”和分數的意義。
理解單位“1”和分數的意義。
教具準備:自制教學課件。
學具準備:小棒、練習紙。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在課前通過與學生的談話引出分數后,短短的一句“關于分數,你已經知道了什么”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找到了新知與舊知的鏈接點,接著又借助媒體教學手段向學生介紹分數的由來,適時滲透了數學文化思想。使學生的思維開始了“起跑”。
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我力求引在核心處,撥在關鍵處,讓學生自主探究、補充概括,借助于課堂這個思維“運動場”,不著痕跡地引導學生理解分數的真正含義。從引導學生“起跑”到“加速”,最后“沖刺”,水道渠成,促使每個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1、通過師生之間的談話引出分數。
2、關于分數,你已經知道了什么?
3、提出要求:
1、板書課題。
師:課前我們一起聊到了分數,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認識分數。
師:你知道古人是怎樣表示分數的嗎?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1.理解一個整體。
(1)、找出各種材料的1/4。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材料,你能分別找到它們的四分之一嗎?
師:那就請同學們開動腦筋,分一分、涂一涂,找出它們的1/4。
然后同桌之間說一說,你是如何找到它們的1/4的。聽明白了嗎?
(2)、匯報交流。
教師進行規范:
生:我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這樣的。一份就是這個正方形的1/4。
生:我是把這條線段平均分成4份,這樣的一份就是這條線段的1/4。
突出整體:
師:這里的1/4是如何得到的呢?
生:我把4個蘋果平均分成4份,這樣的一份就是這個整體的1/4。
師:這是他的想法,還有不同想法嗎?
生:把4個蘋果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這樣的一份就是這個整體的1/4。
師:說得不錯。只要把這4個蘋果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這樣的一份就是這個整體的1/4。
生:我是把8個三角形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這樣的一份就是這個整體的1/4。
(3)小結:
提問:剛才我們在不同的材料里找到了四分之一,找的過程中有什么相同的或不同的地方。
不同點:材料不同。
跟進:但我們都把這些材料看成了一個整體,這個整體可以是一個物體也可以是多個物體。
相同點:都是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表示了這樣的一份,得到了這個整體的四分之一。
2、理解單位“1”。
(1)深化理解一個整體。
學生自主創作:
師:現在,老師為同學們準備了一些小棒。同桌合作,任選一些小棒,分一分、找一找他們的1/4。開始吧。
交流匯報:
師:你用幾根小棒表示1/4?你把幾根小棒看作一個整體?你能說說這個1/4的含義嗎?(多說幾個)。
學生說4根小棒、8根小棒,師:4根小棒、8根小棒都可以看作一個整體。
(2)揭示單位“1”。
師:說的真好。在數學中,通常把一個整體叫做單位“1”。把單位“1”平均分成4份,這樣的一份可以用1/4來表示。(板書單位1)。
師:如果一個菠蘿用三分之一表示,他是把什么看作單位1呢?——果然如此。
師:如果2個橘子用五分之一來表示,她的單位1,又是多少呢?你是怎樣想的?
師:同學們真是了不起!已經能很快地找到單位1了。
3.理解分子、分母的含義。
(1)、找其他分數。
那就請同學們動手涂一涂,用陰影表示出這個分數,并把這個分數寫在下方,再和你的同桌說一說這個分數的含義。
(2)、匯報交流。
師:誰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所找到的分數?
生:把4個蘋果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4份,這樣的2份就是2/4。
(3)比較:
師:在剛才同學們動手涂一涂,寫一寫的時候,老師發現,有些同學找到了,這幾個分數。(課件使用說明:點擊課件出現:
師:觀察這些分數,你發現了什么?
生:分母都是4。
師:為什么分母都是4呢?
生:因為都是平均分成了4份。
師:把什么平均分成4份?——單位“1”。
師:要是單位“1”平均分成5份,分母是幾呢?——5。平均分成6份——分母就是——6。
師:分母其實就是表示——平均分的份數。
師:同學們的觀察力可不一般吶。還有什么發現嗎?
生:分子各不相同,都差1。
師:分母為什么會不一樣呢?
生:取的份數不同。
師:平均分成4份,取這樣的一份就是1,兩份就是——2,三份就是——3。
師:分子其實就是表示——取的份數。
師:同學們不僅觀察能力強,分析、概括能力也很出色。
4、揭示分數的意義。
(1)逐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師:我們通過動手分一分,涂一涂等方法已經認識了很多的分數。
現在老師再寫一個分數5/9,你能說說它的含義嗎?
生:把單位“1”平均分成9份,這樣的的5份,就是單位1的5/9。
師:已經會用單位1來說了,真好。誰也愿意來試一試呢?
生:把單位“1”平均分成9份,這樣的的5份,就是單位1的5/9。
師:說的真好。如果不是平均分成9份,板書5/(),那么它的含義是什么呢?
生:把單位“1”平均分成很多份,取這樣的5份,就是5/()。
師:很多份可以是幾份?——2份,3份……。
師:我們可以用一個詞來表示(板書:若干份)。
師:如果取的份數也不是5份了,板書()/(),那么這個分數的含義是什么呢?
生: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這樣的若干份,就是()/()。
師:可以取這樣的一份,也可以取這樣的……幾份。
小結:像同學們所理解的,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板書)這就是我們今天所學的分數的意義。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2)理解分數單位。
師:分數和整數一樣,也有計數單位。像這樣表示其中一份的數我們叫做分數單位。
1/4,2/4,3/4,4/4的分數單位就是——1/4。
師:5/9的分數單位?
生:1/9。
師:5/99。
生:1/99。
師:()/1000。
生:1/1000。
師:老師都還沒說分子呢,你怎么就知道分數單位了?
生:分數單位就是表示一份的數。
師:也就是說一個分數的分母是幾,這個分數的分數單位就是——幾分之一。
師:那3/4里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呢?5/9里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呢?
5.總結: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合作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四、練習鞏固。
師:看來同學們的收獲還真不少。請同學們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分數。
1.填一填。
(1)說說3/5的意義。
(2)同意嗎?
(3)3/8的分數單位是多少?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
2、點擊生活。
哪位同學愿意來讀一讀,并說說其中分數的意義。
(1)、我校五年級學生約占全校學生的1/6。
(2)、長江約3/5的水體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師:還有幾分之幾的水體沒受污染呢?
師:受污染水體多還是沒受污染的水體多?——怎么想的?
師:有什么想說的?——要保護環境。
師:看來同學們很有環保意識。那你希望,長江受污染的水體占長江水體的幾分之幾呢?
師:大家都有美好的希望,那就讓我們拿出實際行動,共同來保護環境。
(3)、姚明的頭部高度約占他身高的1/8。
師:我們的身體中還蘊藏著很多分數,有興趣的同學課后可以去查一查資料。
師: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教學內容:
分數的意義和性質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對分數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掌握了約數和倍數、最大公約數、最小公倍數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關于分數的意義,學生在四年級時,已借助操作,直觀初步認識了分數的基礎上教學的。要通過教學使學生從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根據出分數的意義,理解單位“1”和分數單位,這是學生系統學習分數的開始,是本單元的重點,它是解答分數四則運算和應用題的重要基礎。
1、了解分數的產生,理解分數的意義。
2、理解單位“1”的含義,認識分數單位,能說明一個分數中有幾個分數單位。
3、在理解分數含義的過程中,滲透比較、數形結合等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分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單位“1”的含義,認識分數單位。
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學生在三年級已經對分數有了初步認識,知道了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簡單的分數,會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以及同分母分數的大小,還學習了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這節課包括兩塊內容:分數的產生和分數的意義。分數是人類為了適應客觀實際需要產生的。分數的意義從原先的把一個物體看作單位“1”拓展到把一些物體看作單位“1”。
(一)復習引入。
出示一個平均分成4份的圓,其中一份涂色。讓用一個數來表示涂色部分引出1/4,回憶1/4表示什么,揭示課題:分數的意義。
(二)探究分數的意義。
1、動手操作。
同桌兩人合作:
(1)從信封中選取一樣材料,通過分一分、畫一畫等方法表示出1/4。
(2)同桌兩人互相說一說是怎么表示1/4的。
(材料:1張正方形紙片,1條繩子,4個蘋果圖片,8只熊貓圖片)。
2、反饋交流,說一說你是怎樣表示1/4的?
(強調:無論是分紙片、繩子(一個物體)還是4個蘋果、8只熊貓(一些物體),每次都是平均分成4份。)。
3、歸納小結,認識單位“1”
師:剛才在表示1/4的過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像一張紙片、一條繩子我們稱作一個物體,而4個蘋果、8只熊貓就稱作一些物體,無論是一個物體還是一些物體,都可以看作是一個整體。(板書)整個整體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但是和普通的1又有所不同,我們通常叫它單位“1”。(板書)。
師:還有什么物體可以看做一個整體/單位“1”?
預設:一個班級,一群羊,一堆蘋果……。
4、再次研究1/4和3/4。
(課件出示)露出的部分是一個整體的1/4,你能說一說它的整體是多少嗎?
預設:這個單位“1”是12個正方體。因為露出的3個正方體是這個整體的1/4,說明還有3份這樣的正方體,就再擺3份,每份3個。
師:這里是把什么看做單位“1”了?
預設:12個小正方體看作單位“1”。
師:很好!那遮住的這一部分應該用哪個分數來表示呢?為什么?
預設:3/4,因為這里把單位“1”平均分成了4份,遮住的是3份。
(三)認識分數單位。
1、自主完成p46做一做。
師:這里把什么看做了單位“1”?
預設:把一堆糖看做了單位“1”。
師:像這樣,單位“1”可以分成2份、3份、4份、6份等等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數我們把它叫做分數單位。
請你說說這些分數的分數單位,并說說它們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
學生分別匯報。
(四)練習鞏固。
1、你能自己任意寫出一個分數,并說說這個分數表示的意思嗎?
它的分數單位是多少?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
2、教材第48頁第6題。
3、教材第48頁第6題分數的分數單位是多少?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
(五)了解分數的產生。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分數的意義,你們知道分數是怎樣產生的嗎?來聽聽小精靈的介紹吧!……看來,分數是我們在生活中測量、分物時,或者計算時得不到一個整數結果的情況下產生的,來源于生活或者數學中的客觀需要,正是由于這些需要,我們以后還會認識更多其他數。
(六)拓展備用。
如果這表示是2/5,那么單位“1”是多少?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認識負數》,也許你是第一次聽到這個課題,也許你會產生這樣的疑問:負數原先都是在初中才出現的,難道,現在的小學生就要學習負數了嗎?的確,新課程第一次將"負數"引入了小學數學的課堂。下面,我將從六個方面進行闡述。
《數學課程標準》將負數的認識安排在第二學段"數與代數"的知識體系中,具體目標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負數的意義,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根據這一目標,蘇教版新課標數學教材五年級上冊出現了這嶄新的一課《認識負數》。
從《課標》中可以發現,本課的學習,意在讓學生感受負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并沒有復雜的概念與計算,知識層次比較淺。我認為,如何充分地展現負數的魅力,激起學生探索的興趣,是教師在設計本課時值得關注的問題。
通過認真的推敲與把握,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正確讀寫溫度,會比較兩個零下溫度的高低,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在親歷與合作中,體會負數的意義。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數的認識的興趣,感受負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靈魂,對整個教學活動具有導向、激勵、評價的功能。通過對三維目標的制定,我力求抓住本課教學的核心,讓學生學有所成;力求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學有所悟。
根據對學生"學情"的調查與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導向,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用正數、負數表示生活中的相反的量。
教學難點:比較兩個零下溫度的高低。
本課的設計與實施,是一段艱難的過程,同時,更是一段充滿著創造與激情的過程。我把本課的教學大致分成了四個部分。
一、親歷生活,交流發現。
祖國幅員遼闊,春秋季南北溫差變化,如此難得的學習資源怎能不好好地利用呢?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請你對全國各地的氣溫進行一次調查。
上課開始的5分鐘,是學生對他們的調查進行交流的時間。在這個開放與靈動的5分鐘里,既有"小小天氣播報員"精彩地播報,更有孩子們圍繞著調查數據展開的精彩對答,請看錄像(錄像)。
正是基于這種對生活的親身感受,學生自然地走進了負數。在對直觀數據進行觀察與分析的過程中,學生建立起對"負數"的感性認識。實踐表明,教師為學生搭建一個交流的"舞臺",學生就能為教師呈現出一個開放的課堂、動態的課堂。
二、悉心觀察,自主求知。
認讀溫度計和比較零下溫度的高低是本課教學的難點。為此,我有針對性地選擇了教材中的兩道題進行教學。
1、讀一讀,寫一寫。
首先,借助多媒體課件"化靜為動"的優勢,學生清楚地看到了溫度計上酒精柱的變化過程,也很自然地說出了看的方法。再通過引導學生觀察酒精柱所處的高低位置,引發了學生對溫度進行比較的思考,也為接下來的兩個零下溫度的比較奠定了必要的知識基礎。
2、說一說:-5℃和-20℃哪個溫度低。
學生對這道題的解題視角真可謂豐富多彩,他們不僅能從酒精柱的高低位置上進行闡述,也細心地發現因為溫度的高低所帶來的小女孩在衣著與所處環境上的明顯變化。
這道題的解決過程,既溝通了新舊知識經驗的聯系,也溝通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最后學生能夠比較準確地概括出:兩個零下溫度的比較,負號后面的數越大,溫度反而越低。
三、閱讀理解,明晰概念。
新課程下的數學課堂同樣需要扎實的學習,基本概念的準確理解是課程開展的"根基"。這是我設計這一部分的初衷。
"0℃是零上溫度還是零下溫度?"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學生明白了"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再通過自讀課本,學生明晰了正數和負數的意義、讀法、寫法等概念。有了對這些基礎知識的扎實理解,我終于可以帶著孩子們回歸生活,用更加理性的思考去感受負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了。
四、回歸生活,拓展應用。
接下來,我出示了4組反映生活中不同側面的圖片。每組圖片的下面都藏著一道題,這與課本92頁的"試一試"是相對應的。學生在書上獨立完成后,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題進行交流。
反饋第一題時,借助多媒體課件的形象演示(珠峰海拔圖),學生準確地理解了題意。
通過自由交流和解決問題這兩個環節,學生清晰地感受到了負數在生活應用中的廣泛性與實用性;經歷了用負數來表示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的過程。開闊了眼界,他們對"負數"有了更全面、更深入地認識。
本課的最后的一個"實踐活動",是讓學生就"小學生上網好嗎"這個問題發表觀點,學生對這一問題的態度呈現出了不同的趨勢。借助正、負數他們就能表示出自己的態度。請看錄像。
通過這個"實踐活動"既展示了正、負數在表示調查結果中的作用,也進一步拓展了負數的應用范圍,讓學生體會到用數來表達和交流的作用。
本課充分發揮了多媒體課件的優勢,主要表現在:
1、現象模擬動態化。
2、知識呈現直觀化。
3、資源提供豐富化。
本課的板書設計簡潔明快,體現了本課內容的生活性以及正、負數在生活應用中的相反性。
本課的立意始終圍繞著生活展開教學活動,讓數學的知識緊密地貼近生活的原型,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學習之初,學生通過對"溫度"的數據收集,建立了對負數的感性認識;學習過程中,通過與伙伴的交流、現象的觀察、課本的閱讀,學生逐步地完善了對負數的理解,形成了比較準確的理性認識;最后,學生帶著這些理性的思維去發掘生活,對負數產生了更深層次的聯想。整個學習的過程,恰到好處地體現了從生活出發,透過現象看本質、最后回歸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學習過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位置內容:
本節課位于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74——76頁,教學的主要內容是“萬以內數的連加”。因為內容較多,我設計用兩課時完成這個內容的教學,這是第一課時。本節教學是在學生一年級學習了百以內數的連加,在本冊第六單元又學習了萬以內數的加法基礎上進行,因此本節課在讓學生進行算法多樣化后,我將重點放在連加的豎式計算方法上。此外,還注意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問題的能力。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結合具體情境,發展估算能力,探索萬以內數連加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進行計算。
能力目標:發展從表格中獲取信息,提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運用連加等有關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教學重點:
探索萬以內數連加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4、教學難點:
運用連加等有關知識,正確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一、復習舊知:
我分為我會說、口算、豎式計算三部分,分別復習百以內數的連加,以及豎式計算中的注意點,一步步喚起學生回憶,為本節教學萬以內數連加的估算和計算作好鋪墊。
二、探究新知:
這樣設計有利于培養學生獲取數學信息,提出問題的能力,而且解決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2、自主探究,解決問題。這里針對學生剛提出的問題指名列式并估算結果,然后組織小組討論得出多樣化的算法。在學生提出用豎式計算時,可能出現三種書寫方法。在這里我安排了一個比較環節,引導學生對比三種書寫方法,對書寫格式進行正確區分。
此處讓學生先估算結果,發展了他們的估算能力。然后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探究算法,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培養了他們傾聽交流的能力以及與他人合作的意識。而且探索萬以內數連加的算法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讓學生自己討論得出算法,也有利于他們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3、反饋練習。此時出示各小組跳繩情況統計表,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各組成績,展示匯報,說出計算過程。在講評中特別強調豎式計算連加時應注意的問題。
這個環節作為學習新知后的一個反饋練習,可以讓學生鞏固、熟練所學知識,而且對豎式計算連加的格式有更深刻的認識。
三、鞏固練習:
這個環節我分為兩個層次進行,先出示幾道判斷題,讓學生通過找錯誤,改正錯誤,加深對豎式計算連加的正確書寫格式。然后再出示四道計算題,讓學生任選一道獨立列豎式進行計算。有了前邊幾道判斷題作基礎,再讓學生獨立計算,準確性自然會提高。
四、聯系生活,實踐應用:
創設商場購物的情景,讓學生運用萬以內數連加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設計這樣的題,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五、全課總結:
以“你有什么收獲?”讓學生談學習后的體會,總結全課。
重點突出,內容全面,既有估算又體現算法的多樣化,使學生更加清楚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各位評委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冀教版第三冊《七的乘法口訣》。在這之前學生已經有了1~6的乘法口訣作為基礎,本節課要求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在理解了七的乘法口訣的意義的基礎上來熟記口訣,并能夠運用在生活中,也為后面的口訣的學習做一個更好的鋪墊??v觀學生的知識基礎及對教材的剖析,我確立了該課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點和難點。
這節課的主要目標。
1、在知識與技能方面:
讓學生經歷小組合作學習,歸納7的乘法口訣的過程。記住7的乘法口訣,會用口訣進行計算。
2、在過程與方法方面:讓學生在算一算,數一數中,歸納、總結7的乘法口訣。
3、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合作學習,培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其中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在理解了七的乘法口訣的意義的基礎上來熟記并運用口訣。
本課我使用的教具、學具主要有多媒體課件和找朋友卡片。
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上述三維目標呢?根據教材的特點,本節課我將采用多媒體為主要教學手段,以分組合作學習為主要方式進行教學。在教學中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觀察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算一算,數一數,歸納、總結7的乘法口訣。從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角度出發,以學生分組合作學習為主要方式,分如下三個環節完成本節課的教學。
1、巧設游戲,復習導入。
2、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3、鞏固提高,應用深化。
下面我就從這三方面談談本節課的總體設計。
(一)巧設游戲,復習導入。
在這個環節中,用學生感興趣的游戲激發學生的興趣?!巴瑢W們,我們玩個開火車背口訣的游戲好嗎?老師叫到哪個同學就從哪個同學往后背誦一至六的乘法口決,每行為一列火車,各列火車比勝負?!倍昙墝W生對游戲、活動充滿了熱情,從游戲中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即復習已有的舊知識,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學好七的乘法口訣的信心。游戲后我進行如下小結,一至六的乘法口訣大家學的都不錯。今天我們就來學習7的乘法口訣,從而引入新課。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這一環節是獲取新知的過程,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在理解了七的乘法口訣的意義的基礎上來熟記口訣。這是本節課其中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為了突出這個重點和解決這個難點,教學中我將以學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這一基本思路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數一數中發現問題,在合作交流中解決問題,這個環節我將分三個步驟來完成。
第一步驟是生活情景,引入交流。
在這個步驟中,我首先以學生熟悉的昆蟲為切入點,巧設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巴瑢W們,在學習之前,老師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在生活中你見過哪些昆蟲?有的學生可能回答,我在奶奶家的院子里見過毛毛蟲。有的學生也可能回答,我在花朵上見過蜻蜓,蝴蝶。學生的答案可能有各式各樣,這時,我適時的引入有關七星瓢蟲的知識窗,(出示課件知識窗)使學生了解昆蟲的有關知識,在生動有趣的情景中進行學習。充分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鼓勵學生細心觀察生活。同時也為后面觀察主題圖作好鋪墊。
第二步驟是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學生了解了昆蟲的有關知識之后,我出示課件,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出示課件主題圖)提出第二個問題“你們見過的昆蟲可真多,老師這里有一副畫,你在圖中發現了什么?”提出這個問題的目的是想讓學生通過自己觀察圖中的昆蟲——小瓢蟲,去發現一個七是七,兩個七是十四……。這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也許不會很快能找到,但我不想一開始就給學生某些暗示。因為只有學生經過認真思考的,動手數過的印象才會深刻。如果學生仍然發現不了,同時也為了更好的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我設計了一個爭當一名小考官的環節:利用主題圖讓學生互相提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順著學生的思維走,可能有學生提出,一棵絲瓜秧上有五只七星瓢蟲,另一棵絲瓜秧上有兩只七星瓢蟲,一共有幾只七星瓢蟲?也可能有學生提出:“一只七星瓢蟲身上有七個點兒,兩只七星瓢蟲身上有幾個點?”學生的這種提問是自然的,也正是我所需要的。于是我追問:“那三只呢,四只呢?七只呢?你是怎么想的?”學生的`答案可能有多種多樣,對此,我不打算作任何結論,只是想通過學生的認知沖突引發學生的求知欲。顯然這一目的已經達到,于是待學生回答后我引出學生喜歡的兔博士。(出示課件兔博士)。通過觀察主題圖,運用孩子們提出的問題,巧妙自然地將七的乘法口訣搬到小組交流中,在小組合作交流,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教師參與其中,當小組成員遇到了交流的困難時,教師可及時加以引導(出示課件瓢蟲圖)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自主尋找要解決的問題,并探求解決問題的途徑,教師只起引導作用。
第三步驟是歸納總結,鞏固記憶。
在學生充分交流,討論后,引出學生喜愛的藍靈鼠,(出示課件藍靈鼠)以小組為單位在班上發言交流。此時我提出第一個問題:你們這個組是怎么算的?有什么發現?通過全班交流說出自己編的乘法口訣,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表述可能不夠準確,于是我借助多媒體課件小瓢蟲自學結果(出示小瓢蟲的自學結果)加以修正補充。并讓學生議一議你有什么好辦法,能很快記住這些口訣。教學中,我不打算強調各種記憶方法的優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學生用哪種方法簡便,而是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因為學生的認知水平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只要學生表達清楚意思就應該加以鼓勵,重要的是以此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的態度。接著讓學生讀一讀七的乘法口訣。熟記七的乘法口訣,最后,水到渠成,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鞏固提高,靈活運用。
這一環節是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靈活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這是本節課的另一個重難點,為此,我安排了如下四組練習。
第一個練習是對口令的小游戲,(出示課件對口令小游戲)兩人一組,一個人說口訣,一個人說得數。第二個練習是找朋友的小游戲,(出示課件找朋友的小游戲)每個同學手里拿一張卡片,(出示學具找朋友卡片)有的同學手里拿的是算式,有的同學手里拿的是得數,然后大家自由的下座找朋友。游戲是學生最喜愛的活動,課堂上多給學生創造這樣的機會,學生才會樂在其中。
第三個練習是孔雀開屏。二年級學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難點之后,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色彩鮮艷的孔雀圖,(出示課件孔雀圖)然后,將7乘幾和6乘幾的算式展示出來,(出示課件孔雀習題)先讓學生獨立計算,再全班交流結果及口訣,出現錯誤及時引導,回答正確給予鼓勵和贊揚。(播放孔雀開屏課件)這樣,既調節了學生的注意力,又鞏固了七的乘法口訣的知識。
第四個練習是身邊的數學,(出示課件身邊的數學)1個星期有7天,2個星期有多少天?3個星期、4個星期……7個星期呢?設計這組練習的目的是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思維,并把所學知識延伸到課外,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從而培養學生的運用意識和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本節課我教學的基本思路就是教師。
只是精心設計一些問題,而讓學生在算一算,數一數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我沒有刻意去追求教學過程的完美,而是順著學生的思維走,教師靈活把握。這樣教學,學生的思維空間很大,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并在練習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碰到,也經常要用到。我認為,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思考走出課堂,這才是我們課堂教學所要追求的目標。
七的乘法口決。
1個77×1=7一七得七。
2個77×2=14二七十四。
3個77×3=21三七二十一。
4個77×4=28四七二十八。
5個77×5=35五七三十五。
6個77×6=42六七四十二。
7個77×7=49七七四十九。
1、基礎知識目標:讓學生經歷除法算式的整理過程,體驗整理、歸納的思想方法,進一步提高利用乘法口訣求商的能力。
2、能力訓練目標:培養有序思維能力。
3、創新素質目標:培養發現規律、應用規律的能力。
4、個性品質目標:養成自覺整理知識的良好習慣。
為了達到以上教學目標,結合二年級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不是很強的特點,我主要選定引導發現的教學方法,將整個教學過程安排在以下三大活動中。
活動1:激發興趣,引導探究;
活動2:觀察分析,拓展應用;
活動3:課后實踐,延伸興趣。
下面我具體談一談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整堂課以很多的除法算式要參加家族會議的情境導入新課。由于算式太多,會議現場亂糟糟的,怎樣才能有秩序地入座呢?這一擬人化的問題能激起學生整理這些算式的欲望。接下來,師生共同交流,歸納出按商相同、除數相同、被除數相同的方法進行整理,進而學生4人一組在小組內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法進行整理,最后展示整理的結果。估計這三種方法都會有學生選擇。為了培養學生的有序思維,在展示時,我特意選擇兩張都是按商相同進行排列的除法表格,其中一張既按商相同進行了排列,還將除數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進行了排列;另外一張表格中的除數在每一列中都是無序排列。學生在對比的過程中,體驗到既要按商相同進行排列,還可以在每一列中將除數按從小到大的順序進行排列。最后引導學生對整理的'方法進行優化。通過操作,學生不難發現按商相同的方法進行整理比較簡便。
這一活動安排為4個小環節,目的是激發學生整理知識的欲望,讓學生經歷自主整理知識的過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這一活動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橫向、縱向等多角度進行觀察、比較,發現表內除法算式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其中蘊涵的規律,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盡情地表達自己所發現的規律。這樣課堂才會不斷閃現智慧的火花,產生思維的碰撞。學生通過自主交流會發現:豎著看,當被除數和除數相同時商是1,每一豎列的商相同;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一個相同的數,商不變。橫著看,當一個數除以1還得原數;每一橫排的除數都相同。這樣,知識讓學生自己整理。規律讓學生自己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愈來愈濃。
為了讓學生感知這些規律的價值,緊接著,我便安排學生運用規律解決問題。這一環節設計了四個有層次的問題。
1、()/()=1。
這道題是讓學生運用規律進行發散性思維的練習。教師還可以將知識進行拓展,引導學生說出表內除法以外的等于1的算式,既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又能培養不完全歸納概括的能力。
2、()/5=()。
在這一題中,學生可以根據5的乘法口訣按照被除數從小到大的順序來填,還可以將知識進行拓展。個別學生可能填出50/5=10、55/5=11等這些表內除法以外的算式。這一題既能鞏固用乘法口訣求商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6/2=3:
(6×3)/(2×3)=();
(6×4)/(2×__)=3。
結合前面所發現的規律,這一題滲透了要到四年級才學習的商不變的性質,并且有意識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這里不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掌握,只要能感悟到這一性質就行。
4、生活中的應用。
1瓶鈣片24片,1個小朋友吃,每天吃3片,可以吃多少天?
2瓶同樣的鈣片,2個小朋友吃,每人每天吃3片,可以吃多少天?
接著要求學生自己往下編,3瓶同樣的鈣片呢?
這一題是用商不變的性質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類推能力,也只需要學生能有所感悟就行了,不要求全面掌握。
為了發散學生思維,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創造的平臺,在課后作業的布置中,我讓學生選擇其他不同的方法親自動手制作“表內除法”表。
《辨認方向》是北師大版數學教材第四冊第三單元“方向與路線”第一節的內容,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會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設計的活動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系,為學生提供了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為后續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
讓學生能辨認現實生活中的方向,用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對于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具有一定難度。因此,在教學時,一定要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創設現實的活動情境,增加學生參與、體驗的機會,讓所有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在活動中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遵循《新課標》中“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經驗基礎上”這一理念,我確立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2、結合具體情境,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能夠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
3、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1、結合具體情境,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能夠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
2、在現實生活中準確辨認方向。
本節課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學方式,采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指導學生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通過師生、生生的互動、探究、合作、游戲等方式,去發現、再創造新知識,同時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
(一)游戲導入,引發興趣
課堂伊始,我首先設計了這樣一個游戲,讓學生做和老師相反的動作,比如:我說東向東轉,學生就說西向西轉。這樣,使學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實踐探究,激趣解疑
課件出示教材主題圖,先復習四個方向,然后追問在生活中你們還聽說那些新方向?進而引出新知,教師板書課題。
出示課件,進一步學習辨認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并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請看這一環節的課堂實錄。
教師讓學生觀察圖書館,動物園,少年宮、電影院分別在學校的什么方向,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給新認識的方向起名字,學生親身經歷了認識生活中客觀事物的過程,使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知識,注重了學習過程及學習方法的探究。
(三)聯系生活,玩中強化
首先制作方向板, 給出一個方向,讓學生很快地辯認出其他七個方向,并把它寫在方向板上,(學生獨立完成,錯誤糾正)然后說出方向板的用途。
接著進行游戲,第一個游戲
利用方向板在教室里辨認八個方向,要求學生的方向板與教室的方向保持一致,小組間進行你問我答的游戲活動。
第二個游戲:坐在座位上,說一說你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分別是哪位同學,在觀察和判斷方向的時候,我們首先要確定以什么為中心。通過游戲,同學之間相互學習,增加學生參與體驗的機會。體驗數學與現實的密切聯系。
(四)聯系實際,拓展應用
這一環節,我設計了說一說,看地圖,打谷場三個情境練習。分別用課件出示,尤其是看地圖,學生對于地圖來講比較陌生,我有效地整合了信息技術使學生明確,要找我們的家鄉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實際是以北京為中心,我們可以在那里畫一個方向標,問題就一目了然了。
然后,我帶領學生參加小型實踐活動,到操場上看一看,找好中心,說一說校園內八個方向分別有什么?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
(五)師生整理,體驗收獲
這一環節,讓學生談收獲,讓學生自我評價,這樣既注重了學生整理知識的能力,又關注了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
回顧整節課的設計,我把多媒體融入課堂之中,利用多媒體課件容量大,節奏快,清晰明了,生動形象的特點,通過課件創設情境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使教學生動有效,活化了教學的內容。最終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有效地實現了本節課所要追求的教育價值。
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謝謝大家!更多請搜搜
《加減法的驗算》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5冊第二單元第27-28頁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加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和三位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教材借助購買物品的生活情境提出問題,展開探索并學習三位數加減三位數的驗算方法。
因為驗算的本質就是根據加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來學習的,因此本節課要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遷移規律探索和學習新知識。因此把加法驗算和減法驗算兩課時合并成一課時。同時培養學生認真檢查、仔細驗算的良好學習習慣。
學生剛學習了三位數的加減法,很熟悉加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因此,,學生在學習本課時,估計掌握驗算的方法不是很困難。驗算的書寫格式、關系的表達可能欠缺。這些地方需要老師關注和細化。
基于以上考慮,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理解驗算的意義,經歷探索方法的過程。
2.學會對加法減法進行驗算,培養檢驗的意識和習慣。
3.體會驗算方法的'多樣化。感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教學重點:通過實踐探索、合作交流,學會三位數加減三位數的驗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加減法驗算的算理和書寫格式。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已定的教學目標。主要主要介紹兩個教學環節。
通過兩個題組的口答,復習加減法之間的關系,學會簡潔地表達。
這一環節是課堂教學結構的主體部分,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為了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我安排了三個層次:
第一層:在購物的情境中,體驗驗算的產生。
小明提出了一個問題“找得錢對不對?”。怎么才能知道找的錢對不對呢?要想知道找得錢對不對,也就是要檢查計算的結果正確不正確。
第二層:探索驗算的方法。
學生討論交流,嘗試完成,小結方法。
第三層:小結,不管用哪種驗算方法,只要能檢驗出計算的結果是否正確就可以。
在驗算教學中,大部分孩子們掌握了加減法的檢驗方法,會用多種方法驗算,并能表達清楚。
出現問題:
1.個別學生驗算的書寫格式沒有掌握,只寫了計算或驗算豎式。
2.抄錄原豎式中的數據作為驗算結果,使得驗算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3.體驗驗算的產生時間很久,是在生活情境中體驗?還是在學生出現計算問題中體驗,可能后者更符合學生的需要。
(一)教學內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課本第九冊"多邊形面積的計算"中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內容和地位:
教材的主要內容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本節課的學習,要求學生在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征以及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好這節課同時又是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面積、梯形面積、圓的面積和立體圖形表面積計算的基礎。很顯然,這節課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2)教材編寫的特征:
教材在編寫時注意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教材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為重點,先用數方格方法計算圖形的面積,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面積和面積單位的含義,為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提供感性材料。再是通過割補實驗,把一個平行四邊形轉化為一個與它面積相等的長方形,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使學生明確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系,便于從已經學過的圖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新的圖形面積計算公式,使學生明確面積計算公式的意義和來源。
(3)教材編寫的內涵:
教材編寫中滲透了數學中的變換思想,進一步地"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思維能力".同時較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更重要的是通過"比一比、看一看、動一動、想一想"等手段讓學生能在實際生活中"用一用".
(三)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
2、能力目標:通過對圖形的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和平移的思想,并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探索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五)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并能正確地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使學生理解平等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及過程。
利用知識遷移及剪、移、拼的實際操作來分解教學難點。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關鍵是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等積轉化問題的理解,主要找出平行四邊形底和高與長方形長和寬的關系,及面積始終不變的特點,歸納出長方形等積轉化成平行四邊形。
(六)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平行四邊形課件,學生準備任意大小的平行四邊形紙片、三角板、剪刀。
(一)說教法。
本節課教法上最大的特點是讓學生動手操作,把靜態知識轉化成動態,把抽象數學知識變為具體可操作的規律性知識。指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開展多次討論,使他們自主、快樂地解決問題。在本節課中,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合作完成;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教法的體現:(1)在導入部分我采用了創設生活情境,設疑引入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為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奠定了基礎。(2)在探究過程中,我很重視學生動手操作,大膽放手,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熟悉的具體情境中,通過探究和體驗,感受新知;聯系生活經驗,構建新知;小組合作交流,擴展新知;創新活動設計,超越新知。
(二)說學法。
堅持"發展為本",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并在時間和空間諸方面為學生提供發展的充分條件,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為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怎樣有序觀察、怎樣操作、怎樣概括結論,通過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也是學習數學的終結所在。讓學生感到數學的有趣和可學,我們還應注重將數學知識提升應用到生活中,提高學生處理問題的實際能力。
為了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住關鍵,教學教程分為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設疑引入。
以校園風景圖為引入,綠色文明指示牌為的圖形為疑問,說說他們的面積,猜想,設疑。引發興趣。這樣設計,由生活中的問題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環節,使學生完成了學習新知的心理準備――成為一名探索者,為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奠定了基礎。
(二)操作探索,推導公式。
1、數方格法求面積(課件出示)數完后,問問學生結果如何?你發現了什么?
這樣設計,讓學生掌握用數來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進一步證實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初步感知到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2、轉換法。
學生動手若干分種,教師要注意巡視,可選擇做得對的小組派一名學生給全班演示,說說你們的想法。然后教師再重點的演示和完善的敘述平移(可能學生說得不準確)。
3、歸納:
得出結論: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用字母怎樣表示?s=ab。
在這個環節中主要采用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通過動手操作、探索,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培養學生探索精神,使學生獲得戰勝困難,探索成功的體驗,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這樣做完全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體現了活動化的數學學習過程,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三)實際應用:
1.測量平行四邊形的長、高。
2.計算停車場的面積。
3.變式練習。
4.拓展練習。
四)全課總結,質疑問難。
問學生: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
主要目的是了解學生對這節課的知識有一個全盤的認識,培養學生整理知識的能力。
這節課的設計,主要是通過突破難點達到突出重點的教學思路。教學難點的突破主要是給學生充足的眼看、手做、耳聽、嘴說、腦想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新知,應用新知,讓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快樂。使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初步形成了空間觀念、滲透了轉換思想,總之使學生掌握了學法,為學習提供一把釋疑解難的鑰匙。
長方形面積=長×寬。
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六年制小學數學教材第七冊p1—3的例1、例2以及相關的課后練習題。這部分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個級的所有計數單位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高一級數(萬級)的讀法,教材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數級的學習,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較大的數用個級來計數是不能滿足的,從而理解學習億以內數的必要性。
1、本課的教學方法主要采用觀察法和發現法,老師要適當地設計教學內容,讓學生從觀察中發現數的讀法原則,之所以采用這兩種教法,是針對學生以前在學習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懂得了個級數讀法而設置的,用原有的經驗和方法來解決本課的問題,應該是可行的。
2、本課在提問方式上,應多用啟發式提問,首先讓學生質疑,然后讓學生經過自身的經驗尋找解決的方法。
根據我的學生情況,我認為本課的學法,應該是以自主探究式學習方法為主,學生通過觀察以及總結來解決問題,在這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不需要做太多的講解,只適時作適當的引導。為什么采用此種方法,主要是因為學生已經有了個級數讀法的經驗,移植到本課,用來解決本課問題是很自然的,大多數的學生是可以獨立完成的。
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教學目標,以及本課的教學內容步步逼進的特點,我認為本課教學應按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為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先列舉一些比較的大的數,如:北京市的人口一千一百零八萬,光的速度每秒三十萬千米等較大的數,然后讓學生用口頭來描述,學生覺得用原來學的計數單位(個級)很難正確描述這些數據,從而引出新的課題,教師可以不失時機地導入新課內容。并板書:億以內數的讀法。
教師可以這樣設計,用計數器演示,個級的各個數位,然后讓學生觀察找出萬級的計數單位,學生很快從中找出萬級的計數單位,知道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和千萬位,這時為了加深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可以通學習例1和例2的內容。
學習例1,教師出示例題內容:470000、3080000、40500000.為了讓學生直觀地看出以上數所占的數位,可以用計數來幫助,把相應數位相互對齊。學生經過觀察可能發現其中的道理,以470000為例,4對應十萬位、7對應萬位、后面全部是0,學生很快讀出這個數,讀作47萬。用相似的方法來學習其它內容,學生會總結出這些數的讀法。
適量完課后的習題,以加深理解,鞏固新知。
例1。
470000讀作:四二七萬。
3080000讀作:三百零八萬。
40500000讀作:四千零五十萬。
例2。
24600讀作:二萬四千六百。
6407000讀作:六百四十萬七千。
10030040讀作:一千零三萬零四十。
板書簡潔,突出重點,列舉了億以內數的各種情況下的讀法,對學生對億以內數的讀法有很大的幫助。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統計》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二冊的內容。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了解幾種常見的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會從統計圖中提取有關信息進行簡單的統計分析,會根據分析結果做出簡單判斷或預測。本節課在此基礎上主要是通過簡單事例,使學生認識到統計圖直觀、形象的特點可以幫助我們進行正確分析、判斷或預測,但如果對統計圖不進行認真分析、可能會得到不準確的信息,從而得出錯誤的結論或判斷。因此,我們應對統計數據進行認真客觀、全面的分析,保證所得結論的真實性和判斷正確性。有關統計圖的認識,小學階段主要認識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紤]到扇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標準》把它作為必學內容安排在本單元。本單元是在前面學習了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的基礎上進行。
教學。
的。主要通過熟悉的事例使學生體會到統計的實用價值。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在收集數據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學習,并了解收集數據的方法和步驟。
(2)在從扇形統計圖中和折線統計圖獲取信息的過程中,學會相互交流相互評價。
(3)在決策與形成猜想的過程中,感受收集和利用數據是非常重要的。
3、情感與態度目標:
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感受收集和利用數據是非常重要的。
教學重點:
在合作討論的過程中體會數據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扇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并能從中發現信息。
教學難點:
發現統計圖中存在的數據不清的問題,能從統計圖中獲得有用信息,并做出合理推斷。
關鍵:認真分析統計圖中所反映的數據。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kouhaodaquan/35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