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的編制要細致入微,考慮到每個環節的時間和任務安排。教學工作計劃的范文中涵蓋了不同學科和年級的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參考性。
本文是根據漢代司馬遷的《史記》中《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歷史故事。課文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通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好的經過,贊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顧大局、識大體的可貴品質,也贊揚了廉頗勇于改過的精神。
三個小故事按照時間發展順序敘寫,故事間既相對獨立,又有緊密聯系。前兩個故事中藺相如屢次立功,職位超過了老將廉頗,廉頗很不服氣,才有了第三個故事。
人物的性格在語言、動作描寫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本課主要學習“連詞成句地讀,不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讀”以提高閱讀速度。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自學能力和快速閱讀力,通過初讀感知,能夠理解故事的意思,結合課后習題能夠理清課文的結構。通過文中的語言、動作等描寫能夠初步體會人物性格,但是要通過人物的言行深刻地、多維度理解人物的個性和品質尚有一定難度。
三、教學目標。
1.認識“璧、臣”等13個生字,讀準多音字“強、劃、削”的讀音,會寫“召、臣”等12個生字,會寫“無價之寶、召集”等15個詞語。
2.能盡量連詞成句地讀課文,提高閱讀的速度。
《將相和》是12冊第三單元中的第二篇課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的故事,稱頌了藺相如機智、勇敢、謙讓的美德,廉頗勇于認錯和他們的愛國主義思想。這個單元的訓練重點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根據課文內容和本單元訓練重點,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理解課文內容,從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對敵不畏強暴,機制勇敢和對友胸懷寬廣,忍辱推讓的好品質,從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4.從三個小故事中任選一個演一演。
教學重點是:
1.理解三個故事的原因和結果。
2.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
教學時間定為兩課時。
第一課時開始,我設計了學生喜歡歷史故事的小問題引入,目的是放松學生的緊張情緒,調動學習積極性,同時,是對有這方面知識的學生的一個肯定,也是激發其他學生進行閱讀的方法。接著檢查預習,了解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情況。自讀、自悟是閱讀的基礎,讓學生充分地讀,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積累優美語言,享受審美情趣。通過學生自主、自由讀書,通過討論、交流,理解三個故事的前因后果和它們之間的聯系。通過學生自主與合作學習,感悟教學重點。第一節的課后作業是讓學生自由結合,表演自己喜歡的故事,作業形式改變了過去抄寫、死記硬背的方式,極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第二課時,先解決學生在讀書中遇到的未解決的問題,培養學生讀書思考的習慣。然后表演自己喜歡的小故事,通過表演,可以看到學生不只是學會了課本上的知識,他們在表演時,把文中敘述性的語言變成了人物的對話,超出了文本的限制,培養了想象力和創造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意識到,語文的學習不僅是要學懂課文上的內容,還要自覺地去學習課本上沒有的知識。表演之后,讓學生做出評價,又一次回顧了課文內容,并且能我口說我心,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之后后,問學生有哪些不滿意的地方,如何修改,是為了培養學生不迷信教材,做事有主見。最后,問學生還有哪些問題沒弄明白,這些問題不必在課堂一一解答,目的是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入課堂,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通過與同學的合作或者查找資料,自己解決,學會自己學習。第二節的作業是讓學生把這三個小故事編成課本劇,促使學生動腦,動手。
本課板書由師生共同完成,讓學生時刻參與教學過程之中。
總之,我的課以學生學習為主,教師通過組織,適當引導,讓學生通過讀書,質疑,討論,交流,表演等方式,體會課文思想內容。使用民主愉悅的教學原則,尊重學生,多使用鼓勵性的語言,使學生在愉快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愉快。學生的學習,主要采用了自學與合作探究的方法,使每個學生都有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在小組學習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學會與人合作。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提倡獨立思考,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學生發表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附教案:
人教12冊11.將相和。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從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對敵不畏強暴,機制勇敢和對友胸懷寬廣,忍辱推讓的好品質,從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4.從三個小故事中任選一個演一演。
教學重點:
1.理解三個故事的原因和結果。
2.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引入.整體感知。
2.請同學們讀課題??吹秸n題時,你想到了哪些問題呢?
二。深入探究。
下面,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來讀書。
1.請你選擇你喜歡的一個故事讀,說說你讀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解決了哪些問題?
2.全班交流。相機指導朗讀。
3.你喜歡誰?為什么?(學生板書自己喜歡的理由,就是人物具備的品質)。
4.他們兩個人使我們喜歡的相同之處是什么呢?(愛國之心)。
四。作業。
選擇自己喜歡的故事,自由結合,練習表演故事。
第二課時。
一?;貞?。
1.說自己弄明白的問題。
2.提出自己沒有解決的問題。這三個故事之間有怎樣的聯系呢?
二。深入探究。
1.繼續讀書,討論這些問題。繼續討論。
2.交流。
三。表演。
小組表演自己喜歡的小故事。大家認真看,看后做評論:哪里演得好,哪里不好,為什么?
四??偨Y。
1.通過學習,解決了哪些問題?有什么收獲?獲得了什么啟發?
2.有哪些不滿意的地方?如何修改?
3.還有哪些問題?我們課下討論,查找資料解決好嗎?
五.作業。
小組合作,編寫課本劇。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2、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之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了解三個成語故事的來歷,理解它們的含義并能使用。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感受民族文化的語言美和古代勞動人民顧全大局、知錯就改的美好品質。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理清了文章的敘述順序,知道這篇課文通過講“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這三個故事,記敘了廉頗和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這節課我們一起深入地來學習這篇課文。
二、交流自學情況。
引導學生討論喜歡文中的哪一個人物。
1.喜歡藺相如。因為他機智勇敢,不畏強權,顧大局,識大體,為國家的利益著想,深謀遠慮。
板書:機智勇敢不畏強權。
2.喜歡廉頗。他知錯就改。
教師總結:這兩個人物都具有美好的品質,大家都喜歡。但為了交流方便,下面我們就“完璧歸趙”這個故事先交流一下你們的學習收獲和體會。
三、學習“完璧歸趙”
(l)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p>
(2)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見了秦王,獻上和氏璧……秦王聽他這么一說,就把璧交給了藺相如。
(3)藺相如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你并不想交換十五座城?,F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看圖,抓住藺相如的動作、神態、語言描繪一下。
我們在讀這一部分的時候,就要把藺相如的大義凜然和勇敢機智的精神讀出來。自由讀,指讀。
(4)“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秦王只好跟他約定了典禮的日期?!?/p>
2.理解最后一句話:“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p>
教師小結:秦王本想殺了他,本想愚弄趙國,可是反而被藺相如捉弄了,他現在是啞巴吃黃連有口說不出了。這句話僅僅是寫秦王的心理嗎?(突出了藺相如的聰明機智)可見作者用詞是多么的巧妙。
自己練習讀一讀,體會藺相如的聰明才智。
3.藺相如所做的一切是為了什么?(為了趙國的利益和尊嚴)。
四、學習“澠池之會”
1.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又有什么表現?具體談一談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1)過了幾年,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趙王和大臣們商議說:“去吧,怕有危險;不去吧,又顯得太膽怯?!碧A相如認為不能示弱,還是去的好,趙王才決定動身,讓藺相如隨行。
(2)當秦王讓趙王鼓瑟,并叫人記下來時。藺相如非常生氣,他走到秦王面前,說:“請您為趙王擊缶?!?/p>
(3)“您跟我現在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你拼了?!?/p>
最后秦王被逼無奈,只好為趙王擊了一下缶。藺相如也叫人記了下來,說在澠地會上,秦王為趙王擊缶。
(如果學生爭執不下時,老師可作兩點提示:一、秦國比趙國力量強大;二是秦王是一國之王,而藺相如則是趙國的一名大臣。)。
教師補充:“瑟”是古代的一種弦樂器,聲音悅耳動聽?!绑尽笔枪糯囊环N打節奏的樂器,形狀像個瓦罐子,聲音單調。這兩種樂器比起來,秦王顯得更丟人。
過渡:藺相如機智勇敢地與秦王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又一次維護了國家的尊嚴,為趙國立下了大功??梢娞A相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藺相如在這場斗爭之后,被封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廉頗不服,廉頗和藺相如開始不和,也就引出了課文的第三個故事“負荊請罪”。
五、學習“負荊請罪”
1、小組合作學習。
你覺得廉頗是個什么樣的人,說說為什么。
你覺得藺相如是個什么樣的人,說說為什么。
2、交流學習結果。
廉頗知錯就改。(看圖讀課文體會,指導有感情朗讀)。
藺相如顧全大局。(讀藺相如的話,體會他寬廣的胸懷和顧全大局的精神)。
六、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
七、、質疑、釋疑。
藺相如廉頗。
機智勇敢不畏強權知錯就改。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將相和》是根據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一篇歷史故事課文。課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突出表現了藺相如臨危不懼、足智多謀、顧全大局,廉頗知錯就改以及他們兩人為了國家利益團結協作的品質。三個小故事敘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緊密相關。文章篇幅較長,語言簡練,人物個性鮮明。
1、學會生字,理解詞語“理屈詞窮、絕口不提、理直氣壯、允諾、完璧歸趙、無價之寶”等在句子中的意思。
2、理解課文內容,抓關鍵詞句,品味人物言行,從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3、給課文事件加小標題,搞清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各事件與整個故事的關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1、抓關鍵詞句,品味人物言行,準確概括人物特點,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一步訓練學生語感及其它語文能力。
2、借助小標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各段與整篇文章的關系。
廉頗的話提前分句打印。
1、課文長容量大是本篇課文特點,為避免繁瑣教學,面面俱到,緊緊圍繞主人公的活動為中心,通過對主人公的動作、語言的描寫內容進行讀、思,去理解內容,體會人物思想。
2、讀在語文教學中是目地,是手段,是途徑。本節課以讀為主,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體會。在本課充分運用學生的默讀、個人感悟朗讀、男女生齊讀、聯系人物身份針對性演讀等多種方法。
3、板書設計以師生板書有機融合為特色,以將、相、和與三個故事兩條主線力求體現教學重難點的解決。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直接導入,理清前因后果:
些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篇發生在兩千多年以前、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將相和》。(板書課題)。
請同學們自由讀書,思考:將相和的故事是由哪三個事件組成的?(生讀書)。
交流:將相和是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相會)、負荊請罪三個事件組成。由學生交流并認真板書在黑板相應位置,齊讀后任選其一交流主要內容,進一步思考:這三個事件在文中的敘述順序能否顛倒?并自由選擇關聯詞“因為…所以…”“只有…才…”理清前因后果。
二、讀書評價,感悟廉頗其人:
同學們想一想:在這三個事件中,有一位貫穿始終的靈魂人物,他是誰?(生交流)對,卿相藺相如,也就是將相和中的“相”(板書:藺相如)。我們也注意到在剛才的講述中,同學們注意到經歷了完璧歸趙之后的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為士大夫(板書:士大夫),澠池之會后的藺相如被封為上卿(板書:上卿),可謂平步青云,書上特別說明的是職位比廉頗還高。
那作為同朝為官、戰功顯赫的大將軍廉頗此時對藺相如作何評價呢?找到廉頗的話,誰來讀讀?(抽生讀書)數一數,廉頗說了幾句話。來,先看第一句。(貼第一句: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每個人,你現在就是廉頗,就說這句話,(抽生讀書)感覺這廉將軍什么樣?(預設: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傲氣十足,居功自傲,很神氣,相機板書)(貼第二句: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第二句,自己讀試試。(抽生讀書)聽出廉將軍對藺相如什么態度了嗎?(預設:看不起,不屑一顧,相機板書并補充強調:一張嘴,爬到我頭上去了。覺得藺相如有沒有真本事?所以他的決定就是(貼第三句: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一起讀。
有一個詞叫“言為心聲”,意思是通過聽一個人說的話你就可以知道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是個怎樣的人。聽了廉將軍這短短的三句話,你仿佛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廉將軍在你的面前?(預設交流:耿直暢快、豪爽、率直,性子直等,相機板書)作為一員武將,廉頗之所以這樣率直地表達不滿,是因為他一直站在誰的角度?引導學生再次讀書,找到三句話中的同一個人稱:我,從而點明:廉頗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所以難以全面,帶有很大的片面性。題目是將相和,此時的將相之間是和還是不和?引導學生用“將相之所以不和,是因為藺相如————,還因為廉頗————”來從表象和實質兩個層面感悟:將相之所以不和,表面看是因為藺相如的官位比廉頗高,實際是因為廉頗的錯誤認識:藺相如沒有本事,只靠說嘴皮子就作了比自己還高的官。
三、友情調解,感悟藺相如其人:
既然是廉將軍的認識出現了問題,那咱們就來幫幫廉將軍,全面了解了解藺相如這人吧!既然廉將軍認為藺相如是靠一張嘴被封為上卿的,那我們就從藺相如所說的話開始研究。
邊快速默讀課文,邊提筆用直線畫出藺相如說的話。(提醒大家,藺相如說話的內容都在引號中。)。
好,來,按課文敘述順序交流你畫出的內容。(抽生交流)。
1、臨危受命。
同學們,請思考:藺相如的這番話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趙國的君臣都為難想不出辦法的時候)用一個詞就是——臨危受命(板書)。那我可不可以這樣認為:藺相如太聰明了,所以趙王一問他怎么辦,他就不加思索地說了這番話?為什么?引導學生交流:想了一會兒,也就是他經過慎重思考以后,那這時他會怎樣地說這番話?你來補充:藺相如想了一會兒,()地說。(預設交流:斬釘截鐵、堅決、胸有成竹、擲地有聲)太好了,所有的男同學我們都是藺相如,端起書一起來胸有成竹地讀書。同學們,這是藺相如的辦法,也可以說這就是藺相如對趙王作出———(承諾),要么以璧換城,要么完璧歸趙。
2、略施小計。
來,繼續交流藺相如的話。抽生讀“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焙?,同學們,就這句,真話假話?那就這句假話,你覺得藺相如此時說得妥不妥?為什么?(生交流,引導:不只是妥,還很巧妙,先看看秦王拿到和氏璧時的表現即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贊,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這時,以璧換城已不可能,唯有沉著冷靜地和秦王斗智斗勇,以求完璧歸趙。
3、理直氣壯。
和氏璧既然已經回到自己手中,藺相如再說話可就——理直氣壯了。誰能讀出藺相如理直氣壯的話來?(抽生同時提醒學生:現在,我們就是秦王,聽聽藺相如的話。)。
秦王們,你心里想什么?(預設交流:可別真的摔碎了和氏璧,哎喲,這可不行……)也恰恰是這個“撞”字,你看出藺相如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生交流:勇敢、無畏。)是啊,這真是寧可玉碎,不可瓦全的大無畏精神呀!板書。
4、大大方方。
我們來合作讀讀第九段,我讀旁白,大家讀藺相如的話。
同學們,放下書,回顧完璧歸趙的故事,我們可以用這樣一組關聯詞來總結:在這場和氏璧的爭奪戰中,之所以有“完璧歸趙”的結果,是因為-----、(生添:藺相如不畏強敵,勇敢機智,……)。
5、不辱使命。
當然,作為強大一方的秦國對趙國的威脅并沒有因此結束,幾年后的澠池之會中,藺相如更是面對秦王對趙王的的侮辱,說出了怎樣的話?(生讀藺相如的話)來一起告訴廉頗,藺相如是靠的耍耍嘴皮子立功的嗎?靠的是什么?(預設交流:面對強敵,藺相如靠的是拳拳愛國之心,過人的謀略和勇氣取勝)。
6、顧全大局就是這樣一位在敵人面前勇敢無畏的上卿,面對廉頗的這些片面評價時卻說出了怎樣的話?(抽生讀),你聽出了什么?(預設交流:藺相如回避廉頗不是怕他,而是為了國家利益。將相和,國家則安;將相不和,國家則危!)。
四、將相之和,品名著之魅力。
同學們,我們尚且聽出了藺相如的識大體、顧大局,更何況是大將軍廉頗呢!來看60頁的插圖,廉頗與藺相如共同的愛國情懷成就了一段“將相和”的佳話。畫面定格在“負荊請罪”這個歷史瞬間,我們不妨化靜為動,在腦海中想象一下兩人見面會使怎樣的情景,他們會說些什么。好了,同學們,發生在20xx多年前的這段故事,能夠流傳千古,除了因為跌宕起伏的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還因為閃爍著人性光輝的意義,我讀完以后最大的感觸是:宰相肚里能撐船,將軍背上能負荊。送給大家。
教學目標:
1、結合學文學會十個生字,并能正確讀寫、積累詞語。
2、通過各種形式的練習,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三個故事的內容,在此基礎上領悟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
4、體會文章內容,感受人物的特點,激發愛國情感。
5、感悟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教學重難點:
1、體會人物的精神。
2、領悟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
1、自主學習生字詞。
2、仔細閱讀課文,給三個故事加小標題。
3、把三個小故事講給家長聽。
4、讀文章,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二課時連堂。
一、初讀課文,初步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抓住文中的三個小故事: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二、學生自讀課文,自主質疑。
三、學生質疑總匯師生合作解疑:
完璧歸趙。
1、和氏璧真的是有毛病嗎?藺相如這么說的目的何在?
2、藺相如真的要和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嗎?他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4、秦王得不到和氏璧,為什么沒有殺掉藺相如?
澠池之會。
5、澠池會上,秦王為什么要趙王鼓瑟,并叫人記錄下來?
6、藺相如又是怎樣做的?他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7、秦王擊缶后,為什么“不敢拿趙王怎么樣”?
負荊請罪。
9、藺相如是否很怕廉頗?他一再躲避廉頗是為了什么?
10、廉頗是一個戰功赫赫的大將軍,為什么要向藺相如負荊請罪?
11、你認為“將”“相”和好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附重點題答案:
11、“將相和”的表面原因是:藺相如的開闊胸襟,廉頗的知錯能改。從實質上是“將”和“相”共同的愛國思想。
6、藺相如逼秦王擊缶,是為了說明兩國之間是平等的,他冒著生命危險,維護了趙國的尊嚴和榮譽。
二、體會人物品質:
2、談談你對“秦王”和“趙王”的看法,要說明理由。
三、把握文章的主體結構:
板書:??????????將??相????????。
完璧歸趙?????????。
廉頗?????澠池之會????藺相如。
負荊請罪???。
和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將相和》,這一課是根據司馬遷的《史記》中《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改寫的。司馬遷是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在青年時期曾對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和傳說做過深入廣泛的考察和研究。42歲時開始編寫《史記》,47歲時被處以宮刑。他忍辱茍活,集中精力著述,經過十多年功夫,終于完成五十多萬言的巨著《史記》。這部巨著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后期長達三千年左右的歷史。希望你們課余時間光顧一下這部名著。
好,咱們一起欣賞《將相和》這篇文章。課題雖然只有三個字,卻包含了兩個人物,一個故事。你能說出是哪兩個人物,是什么故事嗎?那么“將”是誰?“相”又是誰?“和”在故事中是什么意思呢?(板書:“將”指大將軍??廉頗;“相”指宰相??藺相如;“和”就是和好。本文寫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團結的故事。)。
二、檢查自學情況,交流自學收獲。
1、檢查生字詞(無價之寶、完璧歸趙、絕口不提、攻無不克、負荊請罪、同心協力)。
2.給文中三個小故事各加一個小標題,說說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板書: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后,藺相如一升再升,這是將相不和的原因,而負荊請罪體現了將相重新和好。
3、指生讀三個小故事,提出感興趣的問題,準備和同學交流。
4、跟大家討論課后思考練習的第三題“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
(1)、澠池會上,藺相如為什么逼秦王擊缶?(思考:秦王叫趙王鼓瑟后,是怎樣做的?為什么這樣做?使學生體會到:秦王叫人記錄下趙王為其鼓瑟,是為了說明秦王可以支配趙王,這對趙王、趙國都是一種侮辱,藺相如逼秦王擊缶,正是為了維護趙國的尊嚴。)。
(2)、秦王擊缶后,為什么“不敢拿趙王怎么樣”?(使學生知道:秦國不攻打趙國,至少有三個方面原因;一是沒找到合適的借口;二是趙國將相聯手,很難對付;三是秦國暫時沒有精力攻打,只想先嚇住趙國,占一點便宜)。
閱讀小資料:
戰國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時期。當時比較強的國家有七個,即秦、楚、齊、趙、燕、魏、韓,稱為“戰國七雄”,秦國是最強的一個。秦國地處函谷關以西,其余六國在函谷關以東。趙國在秦國和齊國之間?!巴觇禋w趙”的故事發生在秦國全力進攻楚國的時候。秦國不能集中更多的兵力對付趙國,主要是用威脅的手段占趙國的便宜。
二、總結:
通過交流自學收獲,看得出大家對課文內容有了深刻地了解。學習中,使我們了解了本課是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將相和為中心,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三個小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發生、發展和結果。那么廉頗、藺相如各自的性格特點、語言、行動特點又是怎樣的呢?下節課咱再一起探討這個問題。
第二課時。
一、總結談話: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一起初步了解了課文的內容,交流了彼此感興趣的問題,分析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這節課我們一起感情朗讀課文,體會一下人物的性格特點。
二、指導朗讀,說說你最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說說人物的特點,并從課文中舉出具體事例加以說明。
1、藺相如:(1)、機智勇敢;(2)、熱愛祖國;(3)、胸懷寬廣;(4)、顧全大局;(5)、不畏強暴等。
2、廉頗:(1)、英勇善戰;(2)、熱愛祖國;(3)、知錯就改等。
3、交流時相機理解廉頗的一段話,并指導朗讀。
“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p>
(1)、廉頗當時是怎么說這句話的?讀一讀,體會他的語氣。要讀出廉頗的滿腔怒氣和對藺相如的不服、不敬。
(2)、你覺得廉頗的話有道理嗎?為什么?引導學生體會藺相如是如何憑借唇槍舌劍、舍生忘死不辱使命的,重點結合回答問題,引導學生讀出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中的語言,讀出藺相如不卑不亢、不畏強暴、誓死捍衛祖國尊嚴的凜然正氣。
三、讀喜歡的段落,再主動讀給同學聽。
總結:《將相和》中,藺相如和廉頗是兩個同樣熠熠生輝的人物,他們的故事之所以千古流芳,除了他們各自的機智勇敢或英勇善戰之外,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們那種顧全大局、熱愛祖國的偉大精神!讓我們再讀一下幾千年前他們那些感人至深的話吧!
齊讀“負荊請罪“中的最后兩個自然段。
四、看“負荊請罪”插圖,觀察想象:廉頗到藺府負荊請罪,會怎么說,怎么做?藺相如又會如何做和說呢。
1、自己練習說一說。
2、把“負荊請罪”的結尾補充豐滿,寫一個片斷。
3、讀習作,師生評議,從語言是否符合人物身份、描寫是否具體等方面評價。
例文:
廉頗裸著上身,背上荊條,徒步向藺相如家走去。
藺相如得知廉頗來了,早已在門口迎候。廉頗一見藺相如,撲通一下跪倒,雙手抱拳,滿臉羞愧地說:“藺大人,我是個粗人,見識少,氣量小,哪里知道您這樣忍讓我,我實在沒臉見您。請重重責罰我吧!”
廉頗感動得直流淚,藺相如心感快慰。旁邊的百姓見了,紛紛議論,都說:“趙國有這樣的將和相,是我們的福氣呀!
五、布置作業:
1、抄寫自己喜歡的詞語或句子。
2、有條件的可看看或聽聽表現“將相和”內容的戲曲的錄像、錄音。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理清課文思路。
2、研讀“完璧歸趙”這一小故事,理解“理直氣壯”、“完璧歸趙”等詞的意思。
3、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能言善辯、大義凜然等品質,并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教學重點、難點:
1、理清課文思路。
2、通過研讀藺相如的語言,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能言善辯、大義凜然等品質。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題,初讀:
1、今天,老師為同學們帶來一本書——《史記》,對這本書你了解多少?這些知識你從哪里獲得?(引導閱讀資料袋,師加以補充)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文章就是這本書中流傳了千百年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將相和》,誰愿意把課題讀一讀呢?(抽生讀,糾正讀音)。
2、課題是文章的一扇窗戶,讀完課題你肯定知道了什么?(抽生交流)。
這位將軍是——廉頗(板書)這位宰相是——藺相如(板書)“和”的意思是——和好。
咱們一起做出“和”的動作。(雙手逐漸合攏,并故意停頓。)。
同學們注意觀察,此時你發現了什么?是的,在“和”之前有一個分的階段,即“不和”。也就是說廉頗和藺相如他們在“和”之前有一個“不和”的階段。(板書:不和)。
這篇文章寫的就是廉頗和藺相如由原來的不和到最終的和好。
二、理文,引究:
1、理文,感受兩人間的“不和”。
過渡: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看看文中有沒有一段文字直接寫到兩人的“不和”。(生交流)。
(1)“反而”是什么意思?故事中,廉頗處于什么職位呢?(生交流課前搜集到的資料)藺相如處于什么職位?(結合理解“上大夫、上卿”)他封官之前呢?(生交流課前搜集到的資料)。
過渡:藺相如的出身是一介布衣,平民百姓。而廉頗是趙國的一根擎天柱。所以廉頗認為藺相如靠的是花言巧語把兩人的位置弄顛倒了。
(3)練習讀出廉頗的不服氣及居功自傲。自由讀——指名讀。
2、引究:如果藺相如真的是如廉頗所說,沒有什么能耐,僅憑一張嘴花言巧語,爬到了廉頗的頭上。不但廉頗不服氣,我也不服氣,你們呢?那我們就來看一看藺相如這張嘴,看看這張嘴是不是在耍嘴皮子?(板書:嘴)。
三、精讀“完璧歸趙”:
2、放聲讀讀完璧歸趙這個故事。學習這個故事你準備抓住什么線索深入進去?(引導學生抓住“嘴”)。
過渡:現在我們就來看這張嘴第一次說的話。
3、?交流:
(1)第一次開口說的話。
a、畫出第一次說的話,生介紹“和氏璧”的資料。
總結:剛才我們都是在聯系上下文讀課文,這是一種很好的理解課文的方法。
c、扮演角色體會朗讀。
過渡:換,不行;不換,也不行。無奈之下只得派人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這人便是——藺相如。
a、假如你現在就是藺相如,我是趙王,我要聽一聽你是怎樣說的才能決定是否讓你帶著和氏璧前往秦國。(自由讀——指名讀——說理由)。
b、假如你們現在都是藺相如,都想到秦國去,我該派誰去呢?(集體讀)。
師總結:剛才我并沒有說哪里該重讀,只是讓你們充當了一個角色,只要扮演好了這個角色,你就會讀書了。
c、你們藺相如臨危受命,搞不好寶貝丟失,人頭落地,使命重大呀!再讀這段話。
以后讀書該怎么讀呢?(只有融入文中的角色,才能讀出情感,讀出力量。才能深入理解手中的課文。)。
引:這就是這張嘴第一次說的話,是不是瞎說呢?我們來看它第二次說的話。
(2)第二次開口說話。
a、找到這張嘴第二次開口說的話。
c、分析比較:
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贊,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秦王單手拎住璧,一邊看一邊點頭,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從這兩句話的對比中你看出了什么?(秦王對璧的喜愛。)。
d、假如你現在就是秦王,你一邊看一邊稱贊,你會稱贊些什么呢?(同桌互說)。
e、秦王嘴上是這樣說的,可他的心里會是怎樣想的呢?(生交流)。
f、師生共同表演,體會藺相如的機智。
引:藺相如是一個說謊者嗎?這表現了什么?練習朗讀。
【設計理念: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并進行情景表演,藺相如的機智自然流露?!?。
(3)第三次開口說話。
a理解“理直氣壯”。為什么會理直氣壯?
b萬一秦王真的讓藺相如撞壁呢?為什么不可能?指名讀。
面對強暴,我們大義凜然,理直氣壯,來再讀這張嘴所言。
過渡:這張嘴僅僅是兩片嘴唇的合動嗎?他表現的是什么?
(4)第四次開口說話。
a、——手里沒有了璧,那他為什么還能“大大方方”的呢?
是呀,只有大大方方地說,才既不使寶貝落入貪婪的秦王手中,又不讓秦王有發兵攻趙的借口,還用失信于天下來保護了自己,多機智呀!指名讀。
b、璧完好無損地回去了,人也完好無損地回去了,那完好無損回去的還有什么?(國家的尊嚴)。
一個弱小的國家并沒有經過戰爭,卻很好維護了國家的尊嚴,讓我們為趙國、為藺相如鼓掌。
【設計理念:由璧聯系到人,由人聯系到國家的尊嚴,層層深入,深化主題?!?。
四、小結,預示下節課內容:。
同學們,故事學到這,你覺得藺相如該不該升官?他升官僅僅是靠一張嘴,而無什么能耐嗎?(藺相如這張嘴可不是一般的嘴,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藺相如用唇槍舌戰挫敗了秦王,解了趙國的危機,維護了國家的尊嚴,這張嘴令人佩服。)。
下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了另外兩個故事,那張嘴將會帶給我們更多的震撼。
【設計理念:既總結了第一個故事,又為下面兩個故事的學習埋下了伏筆?!?。
將相和。
藺相如。
——?不和?——???和。
廉頗??????????????嘴。
本課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經過,寫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經過;贊揚了藺相如的機智勇敢、以國家利益為重也贊揚了廉頗的勇于改過的精神,贊頌了他們的愛國思想。課文人文思想豐富,作者刻畫的人物形象生動,是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學習寫法的好范例。
本課篇幅較長,內容豐富。本著簡簡單單教學的原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出于如下考慮:
1、理解詞語:理屈詞窮、絕口不提、理直氣壯、允諾、完璧歸趙、無價之寶的意思。在學習中積累詞語是語文學習的必須,為了有效地達成積累的目標,這節課選擇這些詞語來作為重點理解的對象是由于它們是常用詞,也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關鍵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第一、二個故事。理解《完璧歸趙》《澠池會》的內容體會主人公機智勇敢和愛國思想。
3、讀是理解課文內容的最有較手段和途徑。對于本文的人物表現,也只有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才能真正體會其機智勇敢、愛國思想。
4、課文由三個故事組成,這樣課文就顯得長,要在一個課內完成對三個故事的學習有一定的難度,也由于這三個故事中,前兩個是第三個故事的因,這兩個故事有一定的統一性,所以這節課安排學習《完璧歸趙》《澠池會》。
5、學習抓住人物動作、語言表現人物的方法。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要讓學生中學習中學讀學寫。本文是寫人文章,展現人物的品質突出,是學生學習寫人的好例子,所以學習目標中設置了學習抓住人物動作、語言表現人物的方法。以完成閱讀教學的使命。
1、重點:閱讀教學從讀入手,以讀解文,學習本文也不能例外。文中主人公的優秀品質是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有利內容,所以本課設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完璧歸趙》《澠池會》的內容,體會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和愛國思想為教學重點。
2、難點:秦王叫趙王鼓瑟并記錄下來,這是對趙王本人的也是對整個趙國的侮辱,關于這一點,表面看起來沒有什么,學生一下子可能不能明白。
關于教學策略。
1、本課文長容量大,為避免繁瑣教學,面面具到,這節課圍繞主人公的活動為中心,通過對主人公的動作、語言的描寫內容進行讀、思,去理解內容,體會人物思想。
2、讀在語文教學中是目地,是手段,是途徑。本節課以讀為主,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體會。在這里有學生的默讀、個人朗讀、集體齊讀;有理解性的悟讀,有表達性的展讀。
3、引導學生學會提問。提問可以幫學生更好讀書,學會提問也是學習課文的方法之一。在這節課里,分別在兩個故事的學習中讓學生提問,再引導學生討論,從而進一步理解課文,感受人物思想。
4、學習寫法。語文教學的最終目地是讓學生會讀會寫,從文中學寫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這節課的寫法學習是潛化在從動作、語言這兩方面體會人物思想的過程中的。
1、為體現簡約,本課的板書設計以詞語面貌出現,內容包括課題、事件、人物、思想,文章的寫法及相關的符號。
2、板書的內容展示了本課的學習內容,要領悟的人物思想,要學習的寫作方法,這些都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3、板書中的符號提示了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直觀明了。
總之,板面設計簡潔、直觀、內容豐富。
1、結合學文學會十個生字,并能正確讀寫、積累詞語。
2、通過各種形式的練習,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三個故事的內容,在此基礎上領悟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
4、體會文章內容,感受人物的特點,激發愛國情感。
5、感悟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1、體會人物的精神。
2、領悟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
1、自主學習生字詞。
2、仔細閱讀課文,給三個故事加小標題。
3、把三個小故事講給家長聽。
4、讀文章,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兩課時。
第一二課時連堂。
一、初讀課文,初步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抓住文中的三個小故事: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二、學生自讀課文,自主質疑。
三、學生質疑總匯??師生合作解疑:
完璧歸趙。
1、和氏璧真的是有毛病嗎?藺相如這么說的目的何在?
2、藺相如真的要和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嗎?他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4、秦王得不到和氏璧,為什么沒有殺掉藺相如?
澠池之會。
5、澠池會上,秦王為什么要趙王鼓瑟,并叫人記錄下來?
6、藺相如又是怎樣做的?他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7、秦王擊缶后,為什么“不敢拿趙王怎么樣”?
負荊請罪。
9、藺相如是否很怕廉頗?他一再躲避廉頗是為了什么?
10、廉頗是一個戰功赫赫的大將軍,為什么要向藺相如負荊請罪?
11、你認為“將”“相”和好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附重點題答案:
11、“將相和”的表面原因是:藺相如的開闊胸襟,廉頗的知錯能改。從實質上是“將”和“相”共同的愛國思想。
6、藺相如逼秦王擊缶,是為了說明兩國之間是平等的,他冒著生命危險,維護了趙國的尊嚴和榮譽。
8、不同意。每個人的工作和貢獻是不一樣的。藺相如雖然不能像廉頗一樣持刀作戰、立下赫赫戰功;但他的'唇槍舌戰,也同樣是驚心動魄,同樣也需要用自己的生命為趙國保住尊嚴。一樣值得敬佩。
二、體會人物品質:
2、談談你對“秦王”和“趙王”的看法,要說明理由。
三、把握文章的主體結構:
探究教學在自然科學的課程中運用較多,對于注重情感熏陶、講究體驗感悟的語文學科來說,還沒有形成積極的模式。筆者在閱讀、作文、活動等課型中曾作過研究,主要體會是:小學語文探究教學應該巧設問題情境,比較遴選方案,體驗探究過程,尊重事實結論,加強合作學習。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聯想思維是典型特征,在討論、爭論、辯論、實驗的過程中去親身體驗很重要,這個體驗往往帶有“獨特的個人色彩”,即使結論有失偏頗,也應該予以尊重。下面以人教版六年級《語文》第十二冊第12課《將相和》教學實錄為例,加以說明,展示講讀課型中探究教學的一般模式。
一、從讀切入,初步感悟人物。
師:同學們讀完課文后,已經了解了故事內容。你能評價一下文中的某個人物嗎?
生:藺相如機智勇敢。
生:藺相如愛國。
生:廉頗知錯就改。
生:趙王民主,能聽大臣的意見。生:藺相如手下人愛打抱不平。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思維的火花被點燃了。除了陰險狡詐的秦王外,學生對文中其他人物皆有感悟,尤其是后兩位同學獨特的視角令人稱道。但是對藺相如的認識是概念化的、淺層的,尚需引導。)。
二、自主選讀重點句段,引導感悟重點人物。
生:(微笑)好!
師:我們把藺相如與其他人對比一下,進一步感悟他的個性。同學們要抓住別人是怎樣說怎樣做的,而藺相如又是怎樣說怎樣做的,把有關句子找出來讀讀。
(學生讀書、批注、討論。)。
(這段教學充分體現了教學民主。如何提升學生對藺相如的認識,是本課難點,老師沒有硬灌輸結論,而是讓學生假定探究方案,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同時引導得出“性格決定行動”這一認識,實在可貴。)。
三、讀讀議議,從對比中感悟將、相、王。
師:同學們讀書很認真,你們想把藺相如與誰對比呢?
生:與秦王比。
生:與廉頗比。
生:與藺相如的手下人比。
生:跟趙王比。
生:跟趙國的文武大臣比。
師:好,有相同體會的同學再到一起討論一下。
(同學下位,重新組成學習小組,爭論得很熱烈。)。
(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讓有相同感悟的同學下位,重新分組互動學習,看似散堂,實則一種大膽的探索。)。
師:同學們爭論得很熱烈,現在可以把感受對大家說說嗎?
生:(舉手)我們組先來。
師:這樣吧,老師先出道題,哪個組答出,哪個組先說。(課件出示:魏無忌長孫無忌彼無忌此亦無忌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
生:這副對聯中有四個人名,很有趣。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古代有個司馬光,還有《百家姓》中有“鐘離宇文,長孫慕容”句。
師:小小年紀學問不淺哪!瞧瞧,藺相如被人寫進對聯里,足見他大名鼎鼎啊!
(借學生爭先恐后的情境巧設謎團,引導學生認識了“瑟”字,為后文鋪墊,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也豐富了學生的語文知識。)。
生:我們組討論的是,藺相如與趙國文武大臣對比,可以看出藺相如膽識過人。
師:(故做疑惑)我怎么就沒體會到呢?(板書:膽識過人)。
生:(急了,補充)老師,您想想,和氏璧至少值十五座城,趙王怎么舍得給秦王呢?可他們都怕秦王啊!
師:課文怎么說?要言之有理啊!
(學生讀課文“趙王接到了信非常著急,立即召集大臣來商議。大家說秦王不過想把和氏璧騙到手罷了,不能上他的當,可是不答應,又怕他派兵來進攻?!保?。
生:秦國以大欺小,經常發動戰爭。因為課文說“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p>
師:你很會說話!先說自己的看法,再讀課文中的句子。
生:秦國恃強凌弱,就像現在的美國,很多小國都怕他打。趙國也不例外。
生:藺相如愿意去秦國就不簡單,說明他不怕。別人保舉他時,課文是這樣寫的:“有個藺相如,他勇敢機智?!?/p>
生:他胸有成竹,口頭保證了兩條:一定把璧送回來,而且秦國不會對趙國開戰。這兩條正是趙王和大臣們所擔心的。
師:說得好!你能帶大家讀一下課文嗎?(生齊讀第六自然段)。
生:藺相如是“想了一會”才說,說明他是經過慎重考慮的。
生:其實趙王他們也將信將疑,因為文章說“只好派他去”。
師:在這種情況下,藺相如為什么還出使秦國呢?
生:為了國寶呀!
生:為國家的安寧、和平。
生:(齊聲)明白了。(這組學生很得意)。
(這段教學是學生和老師的辯論,學生言之成理,言之有據。為其他組發言提供了示范。)。
生:我們組把藺相如與秦王比,覺得秦王陰險狡詐,而藺相如能洞察人心。
師:“洞察人心”是什么意思?(板書:洞察人心)。
生:學《草船借箭》時學到的,指對人的心理很了解。
生:在第一個故事中,寫秦王一見到和氏璧就愛不釋手(讀“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贊?!保?,因為沒提防,才被藺相如用計要回了璧。
生:他要撞碎璧,是利用了秦王的貪心。(生讀“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F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連忙說一切都好商量?!保?。
生:要秦王舉行典禮,是藺相如的緩兵之計,因為秦王要講究大國的外交禮節,所以藺相如才跟他討價還價。
師:“緩兵之計”是什么意思?
生:想拖延時間。(讀課文:“一回到賓館,就叫手下人化了裝,帶著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趙國去了?!保?。
生:藺相如說“您殺了我也沒用”,他抓住秦王想稱霸天下的野心,因為統一天下要講信用。
師:(笑)你長大了可以做外交家。
生:在第二個故事中,他逼迫秦王擊缶,因為他知道秦王怕死。(生讀“藺相如說:‘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沒法,只好敲了一缶?!保?。
師:對呀!兵書上說“知己知彼……”
生:百戰不殆。
師:看來藺相如不僅如人所言勇敢機智,在與秦王的較量中,他善于抓住對方的心理,才取得斗爭的勝利。
(學生能把《草船借箭》的學法遷移到本課,是能力的飛躍。教師適時點撥,并且引用兵書上一句話,實為畫龍點睛。)。
生:我們組把藺相如跟廉頗對比,覺得廉頗這個人很孤傲,瞧不起人。
生:說人家一個上卿竟用“爬”字,真不文明。都說封建士大夫講究繁文縟節,我看并非如此!
生:士大夫就是做官的人,繁文縟節就是禮節很多。
生:但是廉頗對趙國也是功不可沒的。(讀“秦王沒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準備,不敢拿趙王怎么樣,只好讓趙王回去?!薄按蠹抑?,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保?。
生:我覺得廉頗比較爽快,像他這樣一個高官能負荊請罪,也不容易啊!
生:藺相如真是個寬宏大量的人,俗話說“惹不起還躲不起呀”,真要計較起來,吃虧的還是廉頗,他官小。
師:(板書:寬宏大量)寬宏大量表現在哪里?(生讀“這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里,藺相如就請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頗見面。有一天,藺相如坐車出去,遠遠看見廉頗騎著高頭大馬過來了,他趕緊叫車夫往回趕?!保?。
生:廉頗吃小虧,國家吃大虧呀!藺相如見了廉頗就躲,正是為了趙國的安寧啊!
生:特別是廉頗認錯時,藺相如能夠出門熱情迎接,做到這點可不容易,我要學他嚴格對己、寬以待人。
生: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學生能批評廉頗不講文明,要學藺相如寬以待人,說明他們的情感已經受到陶冶。沒有體驗何來德育?人們常說語文教育要潛移默化,即此意也。)。
生:藺相如跟他的手下人對比更有意思。我們組覺得那個手下人很會討好上司。
生:(反駁)那個人并不是拍馬屁、討好上司,確實是廉頗錯了嘛。
生:我倒覺得那個人很有正義感。因為文章說“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順眼了”。
師:什么是正義感呀?
生:正義感就是對的敢支持,錯的敢反對。
師:好,你們接著說下去。
生:他畢竟是個小人物,只盯著小問題,把個人恩怨放在第一位。
生:(附和)就是嘛,鼠目寸光。
生:藺相如實在是高瞻遠矚。
師:“高瞻遠矚”這個詞用得好。(板書:高瞻遠矚)。
生:藺相如是大人物,當然目光遠大。
生:他知道不團結會削弱趙國的力量,所以不跟廉頗計較。
(我們常提互動課堂,學生之間師生之間語言的交鋒、思維的碰撞、認識的升華、情感的交流,在這段爭論中可見一斑。教師適時進行評點,充分肯定學生的見解,幫助學生提高了語文素養。)。
生:(齊聲)明白了!
(學生明白了什么?教師沒有給出固定的答案,也沒有做任何小結,可是言已盡而意未窮。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反復讀書思考、討論、爭論、辯論,既認識了人物性格的多樣性,又學會了全面看問題??傊?,這個片段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是探究教學的典型案例。)。
知識教學點。
掌握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課文內容。
能力訓練點。
1.給課文分段,并給每段加上一個合適的小標題。
2.通過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3.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間的聯系。
4.復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德育滲透點。
學習藺相如對敵不畏強暴、機智勇敢,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高尚品質;學習廉頗知錯就改、勇于改過的精神;學習他們兩個的愛國精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板書課題。
交流課前搜集的故事背景資料。
二、檢查預習,質疑問難。
三、初讀課文,學生自悟。
1.指名分節朗讀課文,師生共同糾正讀中存在的問題。
2.速讀課文,討論交流。
(1)在書上畫出“將”、“相”分別指誰?“和”是什么意思?
(2)本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3.理清脈絡,概括段意。
(1)本文講了幾個小故事?找出每個故事的起止,并用一個合適的小標題概括。
每個小故事的內容。
(2)討論交流。
4.再讀故事,明晰每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四、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切入,直擊沖突處。
師: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將相和”(師板書)。
(師生共同歸納提煉出故事標題:“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引領學生直面文意的沖突)。
師:不知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文中將相失和的原因所在,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把直接敘述將相失和原因的句子找出來.
生瀏覽后交流:
“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只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p>
學生自由交流,體會廉頗的居功自傲以及對藺相如的嫉妒等,師相機指導朗讀。
師:這張嘴可真夠厲害,瞧把我們廉大將軍給氣的,那我們就來看看藺相如的這張“嘴”.(板書一個大大的“嘴”字,并畫上“?”)這張“嘴”究竟有何特別之處?看誰能讀出“嘴”背后的意思.
(學生興味盎然,急不可待地讀書)。
二、品讀,讀活文中人。
1.一個為國家利益而“無我”的人---研讀“完璧歸趙”之“嘴”
師:自由讀“完璧歸趙”的故事,畫出這張“嘴”說了什么,是怎樣說的,讀了之后你有了怎樣的感受.
(生自讀自悟,圈畫、思考、批注)。
學生交流,老師相機出示:。
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p>
師:先別著急坐,藺相如,你說你要到哪里去?
學生會說到秦國去。
師:那可是個虎狼之國,此一去兇多吉少,可你為什么還愿意去?
學生會說為了保護趙國,不給秦國動兵的理由。
師相機指導朗讀:藺相如稍加思索便胸有成竹,讓我們一起為他表一表決心。(學生齊讀此句)。
師:藺相如護送和氏璧來到秦國,在見到秦王后,他又說了些什么?
學生交流,老師出示:。
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p>
藺相如捧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并不想交出十五座城,現在璧就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撞碎在這柱子上?!?/p>
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把璧送來,絕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p>
學生可能會說出“胸有成竹”.“不露聲色”等詞,老師相機指導朗讀。
師:他們都分析地不錯,請你們也加上自己想加的神態或語氣詞,有感情地讀讀吧.
學生通過學習交流會說出----機智勇敢,臨危不懼等詞,老師請學生把這些詞語寫到黑板上.
師:只有為國家利益而忘卻個人的人,才會在如此境地產生令人砰然心動的智和勇.讓我們用朗讀來贊頌藺相如---出示:一個為國家利益而“無我”的人!
2.一個為國家尊嚴而“無畏”的人---品讀“澠池之會”之“嘴”.
師:完璧歸趙之后,藺相如立了大功,趙王封他做上大夫??蛇@件事并沒有結束,秦王因此耿耿于懷,幾年后,他又請趙王在澠池相會,這一次,藺相如再次護駕出征。請同學們用剛才讀書的方法,細品一下“澠池之會”中的那張“嘴”,看一看站在我們眼前的又會是一個怎樣的藺相如.
(生自讀課文交流)。
學生應該很快會體會到藺相如的勇敢無畏.
學生討論后發言,老師引導鼓勵。
師:很好,掌聲鼓勵一下!如果說“完璧歸趙”中的藺相如是一個為國家利益而“無我”的人,那么“澠池之會”中又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你能仿照老師的句子,也來夸一夸藺相如嗎?出示:一個為國家尊嚴而“”的人!
學生通過學習,應該能總結出藺相如是一個為國家尊嚴而“無畏”的人。
師:說得太好了!藺相如為國家尊嚴而無畏,值得贊頌,請同學們用自己的朗讀,再現當時扣人心弦的時刻.
(生有感情地朗讀)。
師:讓我們再次用朗讀贊頌一下藺相如.齊讀:一個為國家尊嚴而“無畏”的人。
3.一個為國家安定而“無私”的人----細讀“負荊請罪”之“嘴”
(學生自讀,討論,交流)。
出示:。
藺相如對他們說:“諸位請想一想,廉將軍和秦王比,誰厲害”
他們說:“當然秦王厲害.”
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學生交流,體會藺相如的無私。
師:這次,我們又看到了一位-----出示:一個為國家安定而“”的人!
學生總結后齊讀:一個為國家安定而“無私”的人!
三.點評,回歸探究點。
(在引領學生對嘴多層次探究并感悟人物后,再次回到探究基點)。
師:我們再看廉頗的這句話:“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只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苯Y合自己的閱讀感悟,想一想藺相如是不是真的就靠著一張嘴,爬到了廉頗的頭上去了.
學生交流發言,師擦掉板書的“嘴”字。
學生自由發言,體會廉頗的知錯就改與愛國情懷.
師:通過學習,我們充分地體會到藺相如能為趙國立下大功靠的絕不僅僅是一張嘴,這張嘴的后面是拳拳的愛國之心,是過人的膽識和智慧。廉頗也是一個熱愛國家,知錯就改的英雄.所以才會有了后來負荊請罪的美談。
課文講到這里,我想你一定能總結出三個小故事的聯系,誰來說一說。
學生發言。
師:廉頗用“負荊請罪”為這個故事畫上了一個完整的句號。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他們當時一定說了許多感人的話。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們當時說的話還原出來。
學生合作表演。
師:這節課同學們通過自己閱讀、感悟、探究,不但了解到《將相和》這個故事的前因后果,而且客觀、正確地評價了兩個歷史人物,你們的談吐和見解都令我感到折服,謝謝你們,下課!
課后延伸:
1.學完了課文,請你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喜歡哪個人物,為什么?
板書設計:
12.將相和。
藺相如--愛國--廉頗。
機智勇敢完璧歸趙英勇善戰。
不畏強暴澠池之會戰功赫赫。
無私大度負荊請罪知錯就改。
作者郵箱:zhangfengling1234@。
學習第三個故事《負荊請罪》,教育學生學習藺相如以國家為重、顧全大局的品質和廉頗知錯就改的精神。
一、提示課題。
昨天,我們學了前面兩個故事,看到藺相如為使完璧歸趙,在秦王面前臨危不懼,以死相拼,澠池會上又是藺相如機智勇敢地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三個故事。(板書:負荊請罪)。
二、新授。
(一)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注意抓住故事的主要情節。
1、出示填空題:
(1)藺相如做了上卿,職位比廉頗高,廉頗聲稱,藺相如聽了就。
(2)他對手下說這樣做為的是。
(3)廉頗知道了,就到藺相如門上。從此,他們,保衛趙國。
2、學生自讀課文,練做填空題,請學生填空。
3、小結層意:這三題把這則故事分成三層。第一層講藺相如職位比廉頗高,因而將相不和。第二層藺相如為了趙國利益,一再避讓。第三層講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二)學習故事第一層。
1、先來看故事第一層,一生讀。
(三)學習故事第二層。
2、幻燈出示: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國之所以不敢進攻趙國,就因為我們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國。我之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的利益??!”
3、齊讀,你讀了這段話理解了什么?(板書:顧全大局)。
4、老師分層,同學們對這段話已經有了初步認識,我們再來一層一層細細討論一下。
5、齊讀第一層:這句話說什么?
6、齊讀第二層:
(1)這層圍繞哪個字來寫的?
(2)怎么說“和”這個道理的?(正反兩方面)。
(3)“不和”有什么壞處呢?指齊讀。
(4)“和”呢?(引讀)。
(5)這句話你怎么理解的?“文”的作用從前兩個故事可以看出,“武”呢?
(6)是啊,因為我們文武兼備,齊心合力,才保住了趙國;如果我們不和,只能是國破家亡。
7、齊讀第三層:“趙國的利益”指什么?
9、藺相如的話一心為了國家,處處維護國家的利益。(板書:維護國家利益)。
10、我們能不能讀出他表達的意思呢?(讀、評)。
(四)再學故事第一層,藺相如這樣說,廉頗又是怎么說的呢?
1、一生讀廉頗說的話,你覺得廉頗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2、先看第一句:“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1)他為誰而攻?為誰而戰?
(2)“克”是什么意思?“攻無不克”呢?“戰無不勝”?
(3)這“克”、這“勝”來得容易嗎?怎么來的?為的誰?
3、再讀讀“澠池相會”中寫廉頗的句子,你有什么體會?
5、過渡:當藺相如那一番肺腑之言傳到廉頗的耳朵里,廉頗又是怎么想的呢?
(五)學習故事第三層。
1、齊讀,討論:廉頗怎么想的?引讀。
2、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請同學們看這幅畫面。
3、幻燈出示:(負荊請罪圖)。
(1)從圖上你能看出誰是廉頗嗎?誰是藺相如?
(2)你能描繪一下廉頗的樣子嗎?
(3)他認為自己有什么罪?他背荊條做什么?
4、一個威望極高、戰功赫赫的堂堂大將軍竟然這樣跪在人家面前,你對廉頗有什么新的想法?別人會怎么想?(廉頗為了國家的利益,不顧自己的顏面,不計較榮辱得失,勇于改過,負荊請罪,這是多么難能可貴??!板書:勇于改過)。
5、此時此刻,面對廉頗的舉動,藺相如是怎么做的?小結:他們兩人,一個是顧全大局、不計前嫌、寬容大度的宰相,一個是顧全大局、不計得失、勇于改過的將軍,為了維護國家的利益,握手言和,齊心協力保衛國家,多么偉大的兩個人物??!
6、齊讀。
(六)小結文章寫作方法。
1、這篇文章有三個故事,這三個故事合起來就是(生說)。三個故事是怎么連起來的?
2、這是內容上相連,什么思想貫穿全文?是啊,《將相和》這篇文章從頭至尾都閃爍著一種愛國主義的光輝。正因為這點,這則記載在《史記》中的故事才流傳了幾千年。故事中兩位偉大人物的崇高品質啟迪了一代又一代人!直到今天,人們還傳為美談!我們也應該像他們一樣,熱愛祖國,處處維護國家的尊嚴,維護國家的利益。
1.理解課文資料,從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對敵不畏強暴、機智勇敢,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好品質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2.在理解課文資料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4.復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二、教學重點。
1.理解三個故事的原因和結果。
2.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
三、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資料:
1、學習生字詞。
2、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導人新課。
1.“戰國時候”是什么時候?(公元前475一公元前221,離此刻兩千多年了。)。
2.秦國是當時“七雄”中最強的一個,總有吞掉其他國家的野心。趙國的東面是比較富強的齊國,西面是強大的秦國,趙國處在兩大強國之間,因此在軍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關系國家興亡的重大好處。
3.這天我們學習的《將相和》就是發生在秦,趙兩國之間的故事(板書:將相和)。
三、檢查預習。
1.用生字卡片檢查生字讀音。
2.指名讀課文,課后糾正字音。
3.說一說課文講了哪幾件事。
4.課題中的“將”“相”分別指的是誰?“和”在那里是什么意思?
四、講讀課文的第一部分。
1.默讀第一部分。(出示“完壁歸趙”掛圖)。
2.思考討論:
(1)“完壁歸趙”這個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從中能夠看出藺相如是怎樣一個人?
(2)給這一部分加小標題。(完壁歸趙)。
3.指導朗讀第一部分。
第二課時〖你正在瀏覽《老百曉在線》帶給的文章〗。
教學要點:
學習“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體會藺相如機智勇敢、顧全大局和廉頗的知錯就改的品質。
教學過程:
一、朗讀課文第一部分,回憶這部分的主要資料。
二、講讀課文第二部分(出示“澠池相會”的掛圖)。
1.指名讀第二部分。
2.思考、討論:
(1)“澠池相會”的前因、后果是什么?從“澠池相會”能夠看出藺相如是怎樣的個人?
(2)給第二部分加小標題。(澠池相會)。
3.指導朗讀第二部分。
三、講讀課文第三部分(出示“負荊請罪”掛圖)。
1.指名讀第三部分。
2.思考、討論:
(1)第一、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有什么聯系?
(2)第三部分主要資料是什么?
教師講解“上卿”。
“卿”是一種官職,分為上卿、中卿、下卿。上卿是廉頗在趙惠文王16年時,因伐齊有功,被提升為上卿。如今藺相如也撇了上卿。由于是文官,上朝集會時,位置站在廉頗的右邊。秦漢以前,以有為尊。能夠說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
3.指導給第三部分加小標題。(負荊請罪)。
4.思考、討論:
(2)廉頗為什么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從中能夠看出廉頗是怎樣的一個人?
5.指導朗讀第三部分。要讀出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胸懷寬廣的品質。
四、布置作業。
朗讀全文。
第三課時。
教學資料:
復習總結;復述課文第三部分資料。
教學過程:
一、指名朗讀全文。
二、復習總結。
1.三個故事的小標題各是什么?
2.三個故事之間有什么聯系?
3.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個故事有什么聯系?
三、指導朗讀全文。
四、指導學生完成“思考練習”4。
1.指導書寫生字需要注意的地方:
壁:底下是“玉”,不要和“壁”相混。
允:是“充”去掉上面的“亠”。
廉:注意與“謙”相區別。
侮:右面是“每”,不要寫成“母”。
辱:上半部不要忘記寫撇。
2.指名說說“理屈”“能耐”‘示弱”“絕口不提”“完壁歸趙”等同語的意思。
3.抄寫詞語,每個詞寫兩遍。
五、指導復述“負荊請罪”的故事。
1.給五分鐘,讓學生默讀課文中“負荊請罪”的部分,然后用自己的話復述“負荊請罪”的故事,能夠展開適當的想象和聯想。
2.同座同學先互相說一說,然后在班上指名說。
板書設計:
將相和。
將-相。
完璧歸趙-勇敢機智。
百戰百勝-澠池相會不畏強暴。
-居功自傲(不和)。
負荊請罪-。
勇于改過(和)顧全大局。
(以國家利益為重)。
一、教材簡析:
本課是第十冊教材第五組以“中國古典名著”為專題的第一篇課文?!秾⑾嗪汀肥歉鶕抉R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課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突出表現了藺相如臨危不懼、足智多謀、顧全大局,廉頗知錯就改以及他們兩人為了國家利益團結協作的品質。三個小故事敘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緊密相關。文章篇幅較長,語言簡練,人物個性鮮明。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是小學學習的最高、最后階段。隨著對小學教育的不斷適應,這一時期的學生無論是在生理,還是心理上都比初入學時的兒童穩定,并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學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態度,并且隨著主體意識的覺醒,自我意識、自我主張、自我控制能力進一步加強。本組課文在故事情節的曲折生動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方謬比較突出,學生對這兩方面內容也比較感興趣。通過體會,達到感受名著的魅力,為學生打開學習古典名著的大門,激發學習興趣,創造一個交流學習古典名著的平臺。
三、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掌握“廉頗、璧、侮辱”等7個詞語。
2、借助課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品味“完璧歸趙、絕口不提、理虧、示弱、能耐”等重點詞語的意思;給三個小故事加上小標題;復述“負荊請罪”的故事;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系;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品質。
四、教學重點:
1、抓關鍵詞句,品味人物言行,準確概括人物特點,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一步訓練學生語感及其它語文能力。
2、借助課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五、教學難點: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各段與整篇文章的關系。
六、教具準備:借助課件、投影儀、課本劇等輔助教學。
七、教學過程:
(一)、設疑導入,整體感知。
1、課題中的“將”指誰?(相機教學生字“廉頗”)“相”指誰?“和”是什么意思?教師介紹時代背景。讓學生圍繞課題,提一些問題。
(設計意圖:1、是檢查學生的預習效果如何。2、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訓練學生質疑、表達的能力。3、是突出題眼“和”字,使整篇課文的教學有所依傍。課題中的“和”字就是本篇課文的“神”之所在,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讓三個故事最終說明一個道理。)。
2、教師提示是“和”就先必有“不和”,請同學們瀏覽課文,看課文中哪個段落寫了造成兩人“不和”的原因。學生可從第16小節中找到答案:“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了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p>
(設計意圖:從課文題目切入課文內容,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又初步了解到課文內含的矛盾沖突。整個學習過程將圍繞著“廉頗的話說得是不是有道理,藺相如該不該升官”這個問題展開。)。
3、讓學生再讀課文,給三個小故事加上小標題,并請學生上臺板書小標題,思考課文哪些部分寫了造成兩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而“負荊請罪”則是寫了兩人如何從“不和”到“和”的過程)再根據小標題,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練說。
(設計意圖:第二次讀書,把書讀通,理清課文的思路,將課文的三個故事作為一個事件來對待,樹立聯系地看問題的觀念。)。
(二)、讀議悟法,舉一反三。
這一環節分三步進行。
1、讀議悟法。抓住“騙”字教學“完璧歸趙”。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讀、自悟、自得,誘發學生思維,鼓勵學生爭論,不追求統一、標準的答案,讓學生談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閱讀體驗,點燃那種充滿靈氣的思維火花,學生自主學習得到了保證。最后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方法,讀文、圈劃、領悟、質疑,總結了學法,為以下放手自學作好了鋪墊。)。
2、半扶半放。抓住“逼”字說“澠池之會”,突出以“逼”制強。
澠池之會是一場政治斗爭,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既是出于對上次事件的耿耿于懷,又是想占趙國的便宜。去還是不去?去了以后又如何同秦王較量?為了維護趙國的利益,藺相如再次顯示出了智勇雙全的政治才干。指導學習這一段時,學生連讀三遍課文,將這個故事上臺演說,并讓學生當評委打分。
(設計意圖:這樣一種授課形式,既體現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培養了他們口語交際的能力。)。
3、自學交流。抓住“避”字寫“負荊請罪”,突出以“避”對“傲”?!?。
學習“負荊請罪”時,給學生們布置了寫的訓練:廉頗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兩人可能說些什么,課文沒有寫,請學生想一想他們各會說些什么并寫出來,準備交流。
(設計意圖:以上的教學,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在語文教學中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為本,以讀書為主,讓學生“自己讀”,讓學生“自主讀”,讓學生“自覺讀”,在閱讀實踐中逐步掌握閱讀方法,形成閱讀能力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自能閱讀,做閱讀的主人。)。
(三)、深究課題,突破重點。
三個小故事中,哪個集中寫了將相和好?為什么還寫另兩個故事?通過深究課題使學生明白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設計意圖:旨在進一步夯實重點訓練項目。再讀課文,讓學生把書讀好。)。
(四)、總結評價,課外延伸。
2、課外作業: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排練課本劇。
(設計意圖:以課堂為中心,橫向拓展,提高學生整體的語文素質。符合語文教學的特點和兒童身心的發展規律。學生演戲里的人,必須理解他們的思想與感情,要具備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啟發學生潛在的智力。)。
板書設計: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起因)。
將???????失和???????????相。
(廉頗)================(藺相如)。
知錯就改?????和?????????臨危不懼、足智多謀。
顧全大局、注意團結。
負荊請罪(結果)。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從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對敵不畏強權,機制勇敢和對友胸懷寬廣,忍辱推讓的好品質,從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4.從三個小故事中任選一個演一演。
教學重點:
1.理解三個故事的原因和結果。
2.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引入,整體感知。
2.請同學們讀課題??吹秸n題時,你想到了哪些問題呢?
二、深入探究。
下面,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來讀書。
1.請你選擇你喜歡的一個故事讀,說說你讀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解決了哪些問題?
2.全班交流。相機指導朗讀。
3.你喜歡誰?為什么?(學生板書自己喜歡的理由,就是人物具備的品質)。
4.他們兩個人使我們喜歡的相同之處是什么呢?(愛國之心)。
三、作業。
選擇自己喜歡的故事,自由結合,練習表演故事。
第二課時。
一、回憶。
1.說自己弄明白的問題。
2.提出自己沒有解決的問題。這三個故事之間有怎樣的聯系呢?
二、深入探究。
1.繼續讀書,討論這些問題。繼續討論。
2.交流。
三、表演。
小組表演自己喜歡的小故事。大家認真看,看后做評論:哪里演得好,哪里不好,為什么?
四、總結。
1.通過學習,解決了哪些問題?有什么收獲?獲得了什么啟發?
2.有哪些不滿意的地方?如何修改?
3.還有哪些問題?我們課下討論,查找資料解決好嗎?
五、作業。
小組合作,編寫課本劇。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將相和》這篇課文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主線,通過三個相對獨立而又緊密聯系的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失和到和好的過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關系錯綜復雜。
《將相和》這篇課文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因年代久遠,內在聯系復雜,教學前可布置學生查閱有關資料,初步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人物的情況,為學習課文作好鋪墊。教學中抓住“騙”、“逼”、“避”三個字引導學生體會人物性格,理解三個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教學要求: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讀通、讀熟課文,理清文脈。
3.理解課文內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體會人物的個性特點,從人物的好品質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4.復述三個故事中的一個,并自由組合進行排練,在班上演一演。
2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讀通、讀熟課文,理清文脈。
3.學習第一個故事“完璧歸趙”。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審清題目。
1.板書課題:將相和。
2.出示課題練習,讓學生板演:
(1)“將”的讀音有()()。這里應讀(),“將”指的是()。
(2)“相”的讀音有()()。這里應讀(),“相”指的是()。
(3)“和”的讀音有()()。這里應讀()。既然講“和”,說明他們原來()。
二、設疑激趣、理清文脈,初步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關系。
由題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他們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導致他們言歸于好的呢?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同桌討論完成填空:
將相不“和”的原因是(),后來“和”了,“和”的原因是()。
教師依據學生回答板書: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三、抓住“騙”字教學“完璧歸趙”。
1.自由讀課文1——10自然段,討論完璧歸趙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換璧、秦國騙璧……)結果怎樣?(完璧歸趙)要求答案的內容用四字加以概括。教師依據學生的回答引導教學。
2.藺相如識破了秦國的騙局,他是怎么做的?從中你體會到藺相如是個怎樣的人?(不畏強暴、機智勇敢、深謀遠慮……)對于這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動作(上前一步、后退幾步,靠著柱子站定。),神態(理直氣壯、大大方方),語言進行充分的討論。并指導學生演一演。
四、課時總結。
藺相如在趙王危難之時,群臣無策之際挺身而出,面對強大的敵人毫無懼色,由被動為主動與秦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從中我們體會到了他的機智勇敢的性格。
教學目的:
學習第二、第三個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進一步體會人物的個性特點,從人物的好品質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教學步驟:
一、抓住“逼”字教學“澠池之會”。
2.默讀課文,相互討論,答案用四個詞語概括。(侮辱趙王、沒占便宜……)。
二、抓住“避”字教學“負荊請罪”。
2.學生自由讀課文第三個故事,找出關鍵詞“避”,圍繞下面三個問題并體會藺相如的為人。(為了國家的利益,對友寬容大度)和廉頗的性格特點。
(1)藺相如是如何設法避開廉頗,不跟廉頗見面的?
(2)藺相如的手下是怎樣看待他的避讓態度的?
(3)藺相如是怎樣向手下人說明避讓原因的。
三、品讀賞析,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關系。
這三個故事的順序能否顛倒?為什么?(進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1.引導課外閱讀:既然將相和同心協力保趙國,最終趙國為什么還是被秦國滅亡了?
2.寫一件發生在同學、朋友之間的團結友愛的故事,要寫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在語文教學中,經常會遇到較長篇幅的課文,然而,由于受教學時間的影響,我們需要長文短教。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六單元課文《將相和》就是一篇長課文。教學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處理長文短教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截取的文字要短,發揮的效應要長。
將蘊涵事情意義的文字或人物關鍵細節要作為教學重點。
《將相和》是一篇敘事性課文,或記事(包括場面描寫),或寫人。抓住人物描寫的關鍵性細節,就能感悟人物的品格特點。這篇課文的三個小故事中,表現藺相如性格特點的詞句是教學重點,教學中抓住這些詞句,就能讓學生體會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國事為重的品質,同時感性認識在特定的環境中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
二、教學時間教師的指導要短,學生的實踐要長。
1、教師的指導要短問題要集中。要切實做到長文短教,首先問題要集中。在教學時,我提出的問題是:藺相如和廉頗為什么不和?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層層展開學習。他們從故事的發展中知道這兩員大將之所以不和的最終原因是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那藺相如又是怎么“爬到”廉頗的頭上呢?學生通過閱讀很快會找到結果:是因為藺相如聰明機智,以國家利益為重,幫楚王解了圍。
2、學生的實踐要長:
(1)、初讀感知,讀書時間要長:課文的初讀,留給5分鐘甚至更長的時間,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把課文讀一遍。使學生能比較充分的感知課文。
(2)、點上深入,思考交流時間要長:在尋找藺相如和廉頗為什么不和時,我騰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反復讀書、思考,然后小組交流,最后才是班上的反饋、指導。教學效果還不錯。長文短教,是個老問題,又是個新問題。新課程語文,長課文多而課時總量少,長文短教顯得尤為迫切。
總之,長文短教的問題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認識、不斷積累經驗、不斷摸索實踐,最終用最短的時間上好較長的課文,既完成教學任務,又教給學生知識和技能。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2、理解課文主要內容。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顧全大局,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好品質,以及廉頗知錯就改的好品質。
3、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間的聯系及各段與整篇的關系,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務求理解的讀書習慣。
(一)、揭課題,曉背景。
1、同學們,上課前,我們來聊聊一本書《史記》,把書翻到95頁的“資料袋”。史記是由西漢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
《史記》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長達三千年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歷史。其中戰國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當時,比較強的國家有七個,即秦、楚、齊、趙、燕、魏、韓,稱為“戰國七雄”。七雄并峙,戰火頻繁。而秦國又數七雄之中最強悍,常常侵犯別的國家,被其他諸國稱為“虎狼之國”。我們來看看春秋戰國的形勢圖。大家可以看到,趙國的東面是富強的齊國,西面是強大的秦國,處于兩大強國之間。當時秦國全力進攻楚國,不能集中兵力對付趙國,主要用威脅的手段占趙國的便宜?!秾⑾嗪汀愤@個故事就始于較強勢的秦國和較弱勢的趙國之間。(課件:戰國形勢圖)。
(二)、初讀課文。
1、現在我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懂課文。
2、老師這有幾個詞語,在我初讀課文的時候也覺得有幾個字比較容易讀錯,你們能正確地讀出來嗎?(課件:生字新詞)。
允諾膽怯拒絕乘機鼓瑟擊缶上大夫上卿。
3、詞語會讀了,課文你們讀懂了嗎?課文有幾個故事組成?找出每個小故事的起止,并用適當的小標題概括每個故事的內容。(指名說一說)。
4、其實這篇課文有個特點,每個故事結束之后,都有個小結段,快速地瀏覽課文,這出這幾個小結段。(指名說,出示課件)。
5、同學們把這幾個小結段齊讀一遍,邊讀邊思考:能不能從中找出關鍵詞以小標題的形式來概括這幾個故事嗎?(齊讀句子)好,誰能來說一說?(指名說)。
(澠池之會:這是一次在澠池的會見,文言文中“之”有“的”的意思,你可以把“之”加進去再說一說嗎?)。
6、板書小標題,強調“璧”的寫法。
7、我們再來看前兩個小結段,前一句話總結了上文的故事,后一句話引出了下面的故事,我們把這樣有承上啟下作用的段叫做――過渡段。對,過渡段能更便于我們了解課文內容。
8、再讀故事,明晰每個小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三)、精讀課文,深入體會人物形象。
1、弄清將相和的前因后果。通過課題我們就能知道藺相如和廉頗最后和好了,這也說明他們之前不和。不和的原因是由什么引起來的?和的原因又是什么?(也可以用小故事的標題來回答)。
2你覺得趙王應該升藺相如為上卿嗎?藺相如是靠什么升為上卿的?再讀三個小故事,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細節描寫,體會藺相如的過人之處。
a抓住”騙”完成完璧歸趙。
1討論完璧歸趙的起因是什么?結果怎樣?
秦國作為當時最強的國家,以城換璧是誠心誠意的嗎?你從哪看出來的?
藺相如識破了秦國的騙局,他是怎么做的?從中你體會到藺相如是怎樣一個人?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進行討論,演一演。
總結:藺相如在趙王危難之時,群臣無策之際挺身而出,面對強大的敵人毫無懼色,由被動為主動與秦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從中體會到了他的機智勇敢。
(1)如何避開廉頗,不跟廉頗見面?(2)手下如何看待?(3)怎樣說明原因的?
你這一事件中,你又讀出了藺相如身上怎樣的品質?
總結:同樣是語言描寫,人物的個性不同,語言也不一樣,以后在描寫人物時,必須體會人物的個性。
五、總結。
(一)、這三個小故事的順序能否顛倒?為什么?
最后咱們想一想:藺相如為什么能機智勇敢,胸懷開闊?廉頗為什么勇于改過?因為愛國。
六、結尾。
最終,廉頗和藺相如和好了!將相和,國家則安;將相不和,國家則危。如此說來,趙國本應更加強大,可是最后還是秦國統一了六國,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史記》中寫的清清楚楚,同學們可以詳細地讀一讀《龍門靈秀》中《廉頗》。而且《史記》中寫人的藝術課遠不止“品其言,知其人”而已,(出示課件)希望同學們能在歷史長河中盡情遨游,在《史記》中認識更多有血有肉,性格鮮明的人。
作業:寫一件發生在同學、朋友之間的故事,要寫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在長期的閱讀教學中,我有這樣的體會,無論是課文描述的景色怎么迷人,還是敘述的事情怎么感人,可學生就是無動于衷。語言文字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新課程明確指出:要把讀書變成一種自主的行為。因此,我在學習前設計了一個小情境,目的就是為了使學生能夠自主走進文本之中,培養學生感悟和運用語言的能力,使學生由課文的旁觀者變為當事者,讓學生自主、有目的的讀書,教師適時的點撥,這樣就提高了學生讀書的自覺性,從而對讀書產生極大的興趣,能夠在閱讀中產生真實的情感流露。
1、知識與能力;
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能正確、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
運用“自主研究”的方法讀懂課文,抓重點語句體會人物的精神品質。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人物的愛國主義情感,學習他們美好的精神品質。
抓住重點詞語體會人物的精神品質;重點理解藺相如的胸懷寬廣。
引領學生走進藺相如和廉頗的內心世界,體會“同心同德,團結一致”的重要性。
一、激情導入:
《將相和》是一段流傳千古的故事。今天這節課,我們將再一次走進這個故事之中,共同體味這個故事的精彩感人之處。
1、復習:這篇文章共講了那幾個小故事?
嘉獎令
藺相如:
你在我國與秦國的交往中立下了大功,并且還能與廉將軍和睦相處,可見你是一個( )的人。特發此令,以表鼓勵。望你以后,更好地為我國出力,把我國建設得更加富強。
公元前279年
可是由于年代久遠,有些字跡已經模糊不清,同學們能幫老師填上嗎?
二、品讀感悟
1、進行讀書前的指導。
要想把這個內容填好,你有什么建議?根據學生的匯報教師小結:要補充的準確、恰當。應從課文的具體語句中去尋找,找出最有說服力的語句,進行深入地研究,因此,要先仔細的讀讀課文,再一起討論。畫出感觸最深的語句,并在旁邊寫出自己的感受。當然,還可以用其他適合自己的方法去研究。在此基礎上,再把內容補充完整。
2、學生自讀課文。
三、回報交流
1、學生匯報所填的內容(各種填法),教師總結(機智勇敢、胸懷寬廣)。板書
師:下面我們進行一個研討會。我們請一個同學說明他這樣填的理由,其他同學如果與發言的同學意思相同,也可以對他的發言進行補充。
2、根據學生的匯報,教師重點點撥:
1)、藺相如的機智勇敢主要表現在假摔璧、從小路送回、逼秦王擊缶等方面。引導學生重點抓住藺相如的動作、語言、神態的句子進行體會,并重點指導“逼秦王擊缶”這段的朗讀,進而理解藺相如的機智勇敢。
在學生匯報到藺相如逼秦王擊缶時,對課文內容有所了解之后,為了加深對藺相如這個人物的認識,教師適時向學生敘述《史記》當中對這一段的描寫。并用一句名言“為什么我的雙眼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眮砜偨Y這一部分。
在學生匯報藺相如支持趙王去澠池赴約時,教師創設情境:教師就是趙王,正在猶豫不決時。同學們就是藺相如,你會怎樣對趙王說。
2)、藺相如的胸懷寬廣主要體現在不與廉頗計較,躲避廉頗。重點引導學生體會讀廉頗和藺相如的話語,指導學生表演,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在文章的結尾寫到:他倆“同心協力保衛趙國”時,教師適時講解他倆是怎樣輔佐趙王,使趙國強大起來的,以此向學生滲透團結的重要性。
四、升華情感
1、解題。學到此處,你能理解課文題目的深刻含義嗎?
2、總結:《將相和》向我們昭示了一個道理:無論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還是一個集體,只有同心同德,團結一致,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五、學習寫法。
1、學生通讀整篇課文,體會作者是怎樣把三個故事巧妙地連接起來,是文章脈絡清楚。
2、走進課文,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來展示人物的個性品質。
總結: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有哪些收獲?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總結,記得一句話說得好,文學使人全面,歷史使人明智。老師希望同學們能多讀讀關于歷史的名著,使自己成為一個多能的人。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從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對敵不畏強權,機制勇敢和對友胸懷寬廣,忍辱推讓的好品質,從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4、從三個小故事中任選一個演一演。
教學重點:
1、理解三個故事的原因和結果。
2、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引入,整體感知。
2、請同學們讀課題??吹秸n題時,你想到了哪些問題呢?
二、深入探究。
下面,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來讀書。
1、請你選擇你喜歡的一個故事讀,說說你讀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解決了哪些問題?
2、全班交流。相機指導朗讀。
3、你喜歡誰?為什么?
4、他們兩個人使我們喜歡的相同之處是什么呢?
三、作業。
選擇自己喜歡的故事,自由結合,練習表演故事。
第二課時。
一、回憶。
1、說自己弄明白的問題。
2、提出自己沒有解決的問題。這三個故事之間有怎樣的聯系呢?
二、深入探究。
1、繼續讀書,討論這些問題。繼續討論。
2、交流。
三、表演。
小組表演自己喜歡的小故事。大家認真看,看后做評論:哪里演得好,哪里不好,為什么?
四、總結。
1、通過學習,解決了哪些問題?有什么收獲?獲得了什么啟發?
2、有哪些不滿意的地方?如何修改?
3、還有哪些問題?我們課下討論,查找資料解決好嗎?
五、作業。
小組合作,編寫課本劇。
教學目標:
1、結合學文學會十個生字,并能正確讀寫、積累詞語。
2、通過各種形式的練習,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三個故事的內容,在此基礎上領悟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
4、體會文章內容,感受人物的特點,激發愛國情感。
5、感悟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教學重難點:
1、體會人物的精神。
2、領悟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
學案設計:
1、自主學習生字詞。
2、仔細閱讀課文,給三個故事加小標題。
3、把三個小故事講給家長聽。
4、讀文章,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二課時連堂。
一、初讀課文,初步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抓住文中的三個小故事: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二、學生自讀課文,自主質疑。
三、學生質疑總匯??師生合作解疑:
完璧歸趙。
1、和氏璧真的是有毛病嗎?藺相如這么說的目的何在?
2、藺相如真的要和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嗎?他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4、秦王得不到和氏璧,為什么沒有殺掉藺相如?
澠池之會。
5、澠池會上,秦王為什么要趙王鼓瑟,并叫人記錄下來?
6、藺相如又是怎樣做的?他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7、秦王擊缶后,為什么“不敢拿趙王怎么樣”?
負荊請罪。
8、藺相如立功后職位比廉頗高,廉頗為什么很不服氣?你是否同意廉頗的看法?為什么?
9、藺相如是否很怕廉頗?他一再躲避廉頗是為了什么?
10、廉頗是一個戰功赫赫的大將軍,為什么要向藺相如負荊請罪?
11、你認為“將”“相”和好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附重點題答案:
11、“將相和”的表面原因是:藺相如的開闊胸襟,廉頗的知錯能改。從實質上是“將”和“相”共同的愛國思想。
6、藺相如逼秦王擊缶,是為了說明兩國之間是平等的,他冒著生命危險,維護了趙國的尊嚴和榮譽。
8、不同意。每個人的工作和貢獻是不一樣的。藺相如雖然不能像廉頗一樣持刀作戰、立下赫赫戰功;但他的唇槍舌戰,也同樣是驚心動魄,同樣也需要用自己的生命為趙國保住尊嚴。一樣值得敬佩。
二、體會人物品質:
2、談談你對“秦王”和“趙王”的看法,要說明理由。
三、把握文章的主體結構: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2、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之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了解三個成語故事的來歷,理解它們的含義并能使用。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感受民族文化的語言美和古代勞動人民顧全大局、知錯就改的美好品質。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理清了文章的敘述順序,知道這篇課文通過講“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這三個故事,記敘了廉頗和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這節課我們一起深入地來學習這篇課文。
二、交流自學情況。
引導學生討論喜歡文中的哪一個人物。
1.喜歡藺相如。因為他機智勇敢,不畏強權,顧大局,識大體,為國家的利益著想,深謀遠慮。
板書:機智勇敢不畏強權。
2.喜歡廉頗。他知錯就改。
教師總結:這兩個人物都具有美好的品質,大家都喜歡。但為了交流方便,下面我們就“完璧歸趙”這個故事先交流一下你們的學習收獲和體會。
三、學習“完璧歸趙”
(l)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p>
(2)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見了秦王,獻上和氏璧……秦王聽他這么一說,就把璧交給了藺相如。
(3)藺相如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你并不想交換十五座城?,F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看圖,抓住藺相如的動作、神態、語言描繪一下。
我們在讀這一部分的時候,就要把藺相如的大義凜然和勇敢機智的精神讀出來。自由讀,指讀。
(4)“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秦王只好跟他約定了典禮的日期?!?/p>
2.理解最后一句話:“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p>
教師小結:秦王本想殺了他,本想愚弄趙國,可是反而被藺相如捉弄了,他現在是啞巴吃黃連有口說不出了。這句話僅僅是寫秦王的心理嗎?(突出了藺相如的聰明機智)可見作者用詞是多么的巧妙。
自己練習讀一讀,體會藺相如的聰明才智。
3.藺相如所做的一切是為了什么?(為了趙國的利益和尊嚴)。
四、學習“澠池之會”
1.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又有什么表現?具體談一談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1)過了幾年,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趙王和大臣們商議說:“去吧,怕有危險;不去吧,又顯得太膽怯?!碧A相如認為不能示弱,還是去的好,趙王才決定動身,讓藺相如隨行。
(2)當秦王讓趙王鼓瑟,并叫人記下來時。藺相如非常生氣,他走到秦王面前,說:“請您為趙王擊缶?!?/p>
(3)“您跟我現在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你拼了?!?/p>
最后秦王被逼無奈,只好為趙王擊了一下缶。藺相如也叫人記了下來,說在澠地會上,秦王為趙王擊缶。
(如果學生爭執不下時,老師可作兩點提示:一、秦國比趙國力量強大;二是秦王是一國之王,而藺相如則是趙國的一名大臣。)。
教師補充:“瑟”是古代的一種弦樂器,聲音悅耳動聽?!绑尽笔枪糯囊环N打節奏的樂器,形狀像個瓦罐子,聲音單調。這兩種樂器比起來,秦王顯得更丟人。
過渡:藺相如機智勇敢地與秦王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又一次維護了國家的尊嚴,為趙國立下了大功??梢娞A相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藺相如在這場斗爭之后,被封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廉頗不服,廉頗和藺相如開始不和,也就引出了課文的第三個故事“負荊請罪”。
五、學習“負荊請罪”
1、小組合作學習。
你覺得廉頗是個什么樣的人,說說為什么。
你覺得藺相如是個什么樣的人,說說為什么。
2、交流學習結果。
廉頗知錯就改。(看圖讀課文體會,指導有感情朗讀)。
藺相如顧全大局。(讀藺相如的話,體會他寬廣的胸懷和顧全大局的精神)。
六、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
七、、質疑、釋疑。
附:板書設計。
藺相如廉頗。
機智勇敢不畏強權知錯就改。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kouhaodaquan/33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