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和溝通。下面是一些教師們撰寫的教學反思,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一)復習導入。
1.爬山虎的葉子是什么樣兒的?
2.課文哪幾個自然段是寫爬山虎的腳的?指名讀。
(二)講讀第三自然段。
1.自由讀第三自然段,討論:
(1)用鉛筆畫出課文中描寫爬山虎腳的詞句。
(2)這一段講了爬山虎腳的幾個特點?每個特點是什么?
(3)從哪一句可以發現作者是注意觀察的?
(三)講讀第四自然段。
1.指名讀。思考: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它能夠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原因是什么?
3.小結:
作者抓住了爬山虎的葉子、腳會爬的特點,向我們介紹了爬山虎。作者細致入微的描寫,在我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那滿墻的爬山虎。
(四)講讀第五自然段。
1.齊讀第五自然段。
2.思考:這一自然段講了幾層意思,主要意思是什么?
明確:(1)觸著墻的爬山虎才能生存;(2)爬山虎的腳能牢固地巴在墻上。
(五)再讀課文,加深理解。
1.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
2.讀后思考:爬山虎的葉子為什么能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
(六)指導背誦三、四、五自然段。
1.自由讀第三、四、五自然段,并逐段背誦。
2.指名背誦。
(七)總結。
這篇課文采用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觀察的寫作方法,生動地向我們描繪了爬山虎會爬的秘密。
(八)布置作業。
1.用“舒服”、“均勻”造句。
2.課后3、4題。
(九)板書設計。
1.教師注意在閱讀教學中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變化的觀察方法和抓住特點細致入微的描寫的表達方法,從而了解爬山虎的葉子、腳的特點。從而培養學生觀察事物時要有認真、仔細的態度。
2.注意運用教學軟件,投影片等現代教學手段來突破難點,理解課文內容。
可以有效地幫助廣大學科老師將自己多年來的教學積累轉化為多媒體課件方式。
多媒體課件開發一直到今天仍然存在“兩張皮”的效應。傳統的軟件開發一般是由學科老師和計算機制作人員組成,由于各自的專業所限,有效的教學溝通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許多商業化教學軟件的質量都是由此引起的)。為解決這一難關,一方面制作群體應增配教學設計人員(主要是教學形象轉化設計者);另一方面就是要大力倡導廣大教師盡快學會運用教學稿本而成為多媒體軟件的創意和設計者。教學稿本就是為教師們而設計,下面以幾個教學實例說明教學稿本的設計撰寫。
有了一定理論的儲備,我們就很容易找到多媒體教學設計的表達邏輯了。為了明確多媒體課件設計的特點及其表現形式,我們先看下面兩個按常規教學形式表達的一個多媒體教學設計方案(教案)。
1、培養學生細致觀察的和口語表達的能力。
2、認識爬山虎的腳的顏色、形狀和生長部位。
3、重點理解爬山虎的腳是怎么樣一腳一腳爬上墻的。
4、結合觀察發展學習的審美情操。
文字教材、多媒體課件。
1、創設審美情景,以為主導地極大地調動學習的積極與主動。
2、教學設計分為四個大的環節:
創設情景,審美欣賞—細致觀察,建構新知—反饋操作,強化認知—形成評價,自我完善。其中前兩個環節是以教學講授與演播為主,而后兩個環節卻是以學習的自主操作為主。
1、啟發談話:
誰知道爬山虎?它一般生長在什么地方?你能否說出它的一些特點?它美不美,怎樣美?
3、教師演示,看一看描寫第三段的有關爬山虎的視頻資料,初步感受“均勻”、“空隙”等詞匯,并重點感受“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了波紋,好看得很?!钡膭討B藝術。
4、說一說你所感受到的美,再讀讀課文,體會一下課文中語言文字的藝術表達。
1、熟讀第四自然段,重點理解爬山虎的腳的生長部位、顏色、形狀。
2、cai,看一看描寫第四段爬山虎的腳的生長部位、顏色、形狀視頻資料。培養口語表述能力。
3、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爬山虎的腳的顏色、形狀和它到底長在什么位置?
4、邊讀課文,邊想象爬山虎的腳的生長部位與長成的動態效果—嫩紅的六、七根細絲慢慢長大,細絲的頭上又長出幾個圓片,就像是蛟龍的爪子,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1、從上面的學習你真的知道了爬山虎腳的那些外部特懔寺穡?
2、利用和教學交互網絡的操作,請你找一找爬山虎的腳長在爬山虎的植物的什么部位?
3、根據操作的交互反饋,再閱讀課文。
4、最后用自己的話重點說一說爬山虎的腳到底長在什么位置?
1、讀一讀課文的第五自然段,課文說了些什么?
2、找一找描寫爬山虎的腳爬墻的動詞(觸/變/巴/拉/彎/貼)。
3、在找到這些詞,并在課件上將這些動詞拖至交互區,然后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
4、分別用鼠標點擊這些動詞,看一看與此相關的描述爬山虎的腳的相應動畫。
5、對照畫面,用自己的話有順序地說一說爬山虎的腳是怎么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6、可以完整地觀看一遍爬山虎的腳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完整動畫。
這個簡略的教學方案一個十分明確的特征就是強調了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應用(),并在創設生動的語言環境中,調動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這個教學設計方案中不難看出:一方面多媒體教學設計有別于常規電教的本質區別在于課件幾乎主導了整個教學的程序(這也就是課件創意與多媒體教學設計原本就是一回事的緣故);另一方面就是“學”的意義真的可以在具備的物質條件下落實在自我形成的動手操作之中。
如果考慮到如何將常規教學方案轉變成課件創意的表達方式,我們不妨創設這樣一個大家熟悉的常用表格,將有關《爬山虎的腳》的設計可能涉及到的教學要點詳細集中起來,以便于整理和觀察。
其實,上述表列式的教學內容表達本身基本沒有意義,但作為常規教學方案《爬山虎的腳》的設計,可以轉化成了一些基本的教學創作要素,這些要素就是多媒體需要表達的直觀化素材,我們將這些要素通過一定的形式全部整理成多媒體素材,并說明這些素材的表現形式和策略,那么一個漸趨于完善的創意表述形式也就基本形成了。
1、我能學會生字新詞,正確讀寫“均勻、重疊、空隙、痕跡、觸角”等詞語 。
2、我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還要背誦下來 。
3、我要積累描寫爬山虎葉子的句子,了解爬山虎的腳的樣子 。
學習重點: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知識鏈接: 葉圣陶,原名葉紹鈞,江蘇人,我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他中學畢業后即開始當小學教師,并從事文學創作。他先后創作、出版了我國第一部童話集《稻草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倪煥之》。
爬山虎:也稱“巴山虎”“地錦”“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開花,花小,黃綠色,漿果紫黑色。常攀緣在墻壁或巖石上,廣見于我國各地。
1、讀讀課文,要求讀通順、讀正確。碰到不認識的字,查閱字典并讀準字音。
2、仔細閱讀課文后,我知道了爬山虎的生長位置以及它的葉子的形態。
3、了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樣子、顏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與墻的關系。讀了課文,我還有疑問,我在課文中標注。(5、6 號同學可不做)
一、展示互動,檢查預習。
1、我給大家談談我對葉圣陶的了解。 2、我還知道爬山虎的知識。
4、我會理解的詞語:均勻 葉柄 休想 一順兒
二、研讀重點、體會方法。
1、我知道課文( )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 )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2、葉圣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怎樣呢?自由朗讀、感悟第二自然段,品讀爬山虎葉子的美。(結合爬山虎實物,抓住重點語句體會 ,可以談感受、畫畫等形式。)
3、作者為什么把葉子寫的這么美呢?交流觀察所得。
4、多種形式朗讀描寫爬山虎葉子的段落,再次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學后反思,我來闖關:
1、本文先寫爬山虎生長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再寫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積累課文中第二自然段的優美句子。
a.
b.
1、了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樣子、顏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與墻的關系。
2、學習如何抓住事物的特點,具體地描寫事物。 。
學習重點:了解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學習作者抓住特點進行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一、展示互動,檢查預習。
2、對照課文,結合爬山虎實物仔細觀察腳的形狀、顏色。
3、找出爬山虎的腳的關鍵句子,讀一讀。
二、研讀課文,整體感知。
1、探究一:爬山虎的腳長在哪? (直觀理解:葉、葉柄、反面。)
2、探究二: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兒的?(在書上畫出有關詞語,句子,可采取讀、劃、填、畫的方法)
3、探究三: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4、探究四:爬山虎的腳力氣有多大?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你可以采取你喜歡的方式展示匯報??梢钥诖?、表演、畫畫……
我來闖關:
請你為爬山虎的腳畫一張簡筆畫,并展開想象,以爬山虎的口氣向大家介紹一下自己的本領。
大家好,我是爬山虎,我的本領可大了!
知識延伸:我課余時間在家里要種大蒜,生豆芽,隨時的觀察,記錄它們生長變化過程,并寫出觀察日記。
6 《爬山虎的腳》習題
一、聽寫詞語。
二、多音字組詞
空 ______(
) 鋪______ ( ) 曲______( ) 蔓______( )
______(
) ______ ( ) ______( ) ______( )
三、填空
那些葉子綠得那么(
),看著非常(
),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的那么(
),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 (
)。一陣風(
),一墻的葉子就(
)波紋,好看得很。
四、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睡姿百態
動物休息或睡覺的姿勢,千姿百態。
江河湖海里的魚兒要睡覺。金魚缸里的金魚,無論在游動或者靜止的時候,總是睜大著眼睛,好像它們從來不睡覺似的。其實,魚因為大多數沒有眼瞼,沒法閉上眼睛睡覺。
蛇有透明而連續的眼瞼,是睜著眼睡覺的。烏龜也要睡覺,當它匍匐不動時,也就進入了夢鄉。
蝙蝠的睡眠很怪:后肢勾住屋檐,身體倒掛,頭朝下面睡覺。這種睡法比躺著睡更好,一遇敵害來侵犯,就能迅速地鼓翼起飛,又快又安全。
猩猩的睡態同人相似。野生的猩猩平時在樹枝搭成的窩上睡,動物園的猩猩靠墻睡,頭下垂到靠近膝蓋,狒狒喜歡把樹木當作椅子坐在那里睡,猴子睡不香甜,一有聲響立即醒來。
動物睡覺也是一種休息,可以使全身的肌肉松弛下來,呼吸,循環,消化和排泄等器官的工作節奏變慢,使疲勞漸漸消除。
1、睡眠對動物有什么作用?用“_______”畫出。
2、用“~~~~~~~”在文中畫出描寫動物睡覺的句子。
五、積累課文第二自然段中的優美句子。
這篇課文是作家肖復興在1992年為了紀念葉圣陶先生寫的回憶文章,回憶了1963年葉圣陶先生給“我”批改作文,并請“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淺的成長經歷,表現了葉圣陶先生對文一絲不茍、對人平易真誠,堪稱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這篇課文的篇幅較長,含義比較深刻的句子比較多。這樣的文章對剛剛升入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很有難度。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對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不容易理解,對文中所表現的葉老關愛下一代的精神也缺少深刻的感受?;诖?,我想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和感受葉老認真的態度,以及對下一代的關愛就是教學難點。感受葉老的人品和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就是教學重點。教學中力圖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不同內容的對比,補充課外資料等方法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通過自主閱讀,批注,交流:
1.體會作者對葉老先生的認識。
2.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葉老對作者的'影響。
體會作者對葉老先生的認識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具 ppt課件
課時 第二課時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板書課題,強調“片”和“虎”兩個字的寫法。
通過自主閱讀,批注,交流:
1.體會作者對葉老先生的認識。
2.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葉老對作者的影響。
師:圍繞目標如何具體學習這篇課文呢,回憶文章分為那兩部分,按部分來學。
生回憶文章的兩大部分
出示自學提示一:
? 默讀課文,葉老先生是怎么批改“我”的作文的?用直線畫出。
? 批改得怎么樣?用語句在旁邊批注。
? “我”的感受呢?用曲線畫出。
? 從中看出葉老是個什么樣的人?
1. 學生自學。
2. 四人小組交流。
3. 匯報。
4. 葉老先生做事一絲不茍、關心下一代,寫文章寫真話、抒真情。
相機講述“春風拂面”(多媒體出示)
師:未見其人,葉老先生就給“我”留下了這樣親切、溫和的印象,那么見了面呢?葉老先生有何舉動,又給我留下了什么印象?下面學習第二部分。
出示自學提示二
1. 學生自學
2. 匯報
相機板書“平易近人”
3.猜猜當時葉老和“我”談了什么?
四人小組交流
師出示資料一
4.兩處環境描寫讓我們感受到爬山虎的美麗,“我”心情愉快,出示課件,指導有感情朗讀,用意是景美,人更美。
段
出示自學提示三
? 文章結尾說“在我的眼前,那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含義深刻,談談你的體會。
1. 生自學
2. 匯報
3. 同桌交流體會
出示資料三和四
4.小結
這句話是借景抒情,作者抒發了對葉老先生的敬佩、感激、難忘之情。讓我們深情地朗讀課題。
以肖復興給葉老寫一封信
隨著二三六教學模式的推進,今天由我執教了《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文,此文是小學語文人教版第七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組教材以“成長的故事”為主題進行編排。課文記敘了肖復興回憶少年時代葉圣陶給“我”批改作文,并請“我”去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淺的成長經歷,表現了葉圣陶先生對文一絲不茍,對人平易近人,堪稱楷模的文品和人品。課文借景抒情,感人至深,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教育性。依據新課程標準理念及我校開展的二三六模式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了自主閱讀、批注、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了課堂教學。
首先,從二三六模式上來看,在出示目標的時候我注意鍵入了學習方法,使學生學起來更清晰明了,接下來引導生分部分學習課文,分別出示了自學提示,在對自學提示的表述上,我明確了學習方法,盡量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在課件處理上,我采用了醒目的黑紅兩色,給學生視覺上的沖擊,通過畫一畫,做批注,讀一讀,想一想,學生的自學真正落到了實處。為小組合作做了良好的鋪墊,整節課學生始終處于積極思索,探究之中。
教學重點:1、通過對課文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2、學習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點,把一個意思寫清楚的方法
教學難點:爬山虎的腳往上爬的過程
教學過程:
2、板書課題爬山虎的腳
3、齊讀課題思考:從課題看,課文主要寫了爬山虎的什么?
4、質疑看到課題同學們想知道一些什么呢?(學生自己提問)
(1)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
(2)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子的?(是不是與我們人的腳是一樣的)
(3)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課文,看看作者是怎樣寫爬山虎的!
2、再一次齊讀課文,邊讀邊想,解決新詞的讀音問題
1、解決第一個問題
(2)說說你找出的這段話中哪一句準確地描寫了爬山虎腳的位置,認真讀一讀(2—3遍,個人讀,齊讀)——————原來,爬山虎的腳是長在莖上的。
(3)我們已經知道了,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那么,如果讓你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你還需要知道那些信息呢?(回答第二個問題)我們來找一找這些信息!
(大屏幕展示)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讓同學注意標號的詞)
(4)動手畫,比一比
(5)肯定同學的正確答案,再引導大家注意劃線的詞,讀一讀
2、解決問題三
(1)大屏幕上出示第四段的內容,讓同學們找找動詞,用橫線畫出來,讀一讀這幾句話
(2)看到這些動詞,你的腦海中戰線了爬山虎向上爬的形象嗎?
(3)學生困惑
(4)課件展示動畫[爬山虎其中一只腳巴在墻上的過程,仔細觀察腳的變化]
(細絲由直到彎曲,到長出小圓片,最后巴在墻上)
(5)爬山虎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3、如果爬山虎的腳要是沒有觸到墻又會是什么樣子呢?
(1)生齊讀第五段,在讀中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2)讀一讀,比一比連痕跡也沒有——巴在墻上非常牢固
爬山虎的腳
位置莖上
腳怎么爬觸——巴——拉——貼
沒觸墻萎了
變化
觸著墻牢固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
2.能流利的朗讀課文,讀懂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能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3.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
1.錄音機及磁帶。
2.小黑板。
揭示課題,整體感知。
1.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見過爬山虎?
你見過的爬山虎是怎么樣的?
2.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去看看葉圣陶爺爺寫的《爬山虎的腳》,去了解爬山虎,欣賞爬山虎。
4.展示預習成果:學習生字新詞。
5.聽錄音讀課文,學生思考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介紹爬山虎的?
(爬山虎生長的地方、葉子、腳三方面)。
6.師生交流哪幾方面介紹爬山虎。
1.同學們現在想先探究哪一點呢?(生回答)。
2.自讀課文描寫爬山虎腳的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從哪幾方面生動、具體的介紹爬山虎的腳的?(腳的樣子、爬的樣子、腳巴在墻上很牢固)。
3.師生交流,概括出幾方面的內容。
4.交流描寫“腳的樣子”的第三自然段,找出相關句子。
交流重要的詞。(反面、枝狀的六七根細絲、嫩紅)讓學生了解作者是從腳的位置、形狀、顏色來寫的。
5.讀描寫“腳的樣子”的句子。
6.請學生上臺畫爬山虎的腳,并說說為什么這樣畫。
7.交流描寫“爬的樣子”的第四自然段,找出相關句子,并讀這些句子。圈出這些句子中與“爬”有關的動詞。
8.理解句子: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耙荒_一腳”能否換成“一步一步”?為什么?(前者要慢,更能體現出爬山虎的頑強,爬墻時的艱辛,很牢固)理解時可聯系上下文。
9.交流描寫“腳巴在墻上很牢固”的第五然段,找出相關句子,并讀這些句子。句子中“要是……休想”體現了什么?(很牢固)。
“要是……休想”能不能造一個句子?(學生造句)。
有感情的朗讀第三、四、五、自然段,課后背誦三、四兩段。
3.腳巴在墻上很牢固。
整堂課我的教學設計還是可以的,但是教學效果卻讓我感到很不滿意。我想在這里固然有學生的一些因素,可是我的因素還是占主要比重的。學生在這堂課上表現出的積極性比平時低了一些,在開始讓他們“讀生字”的環節中只有四個同學舉手表示要試一下,這讓我很心寒,應該說預習了的學生對于生字沒有什么問題的。課后從學生那里得知來了幾位聽課老師有點害怕,所以才不舉手的。這讓我感到我平時應該在這方面做一些工作,讓學生知道他們才是課堂的的主人,而不要對聽課的老師有所顧忌。
(一)在這堂課中讓我覺得我的心理素質不是很好。這可能是我剛踏上工作崗位的緣故,在課堂上我表現得很緊張(雖然別人可能不覺得),所以在學生表現的積極性不高時,我的激情也降低了,這是很不應該的,無論怎么樣,上課一定要有激情。
(二)教師可以設計教學內容,但是不能設計學生的回答,只能是引導學生回答。在這一點我表現出的教學行為就比較幼稚,想法太過于完美,總是想著讓學生的答案與我設計的差不多,結果學生就是答不到點子上,于是我就亂了方寸,出了教師不應該的行為(對學生的回答評價不夠),總是在等學生符合自己需要的答案。老師不應該這樣,要隨機應變,實在引導不過來的,自己說出來讓學生知道了也就夠了,這一點比起老教師經驗就差多了。
(三)問題一定要提得好,提得準確。這一點是我這堂課的重要收獲之一。在課上我把“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介紹爬山虎的?”粗心的問成“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介紹爬山虎的腳的?”結果學生都回答到3、4、5段中去了,莖、細絲什么樣的回答都有,叫學生答得越多,出現的亂七八糟的回答就越多,差點課都上不下去!在這里我深深感到語文老師對于所提問題的準確性是極為重要的,特別是讓學生思考的問題,一定要讓學生知道讓他們做什么,回答什么!
(四)研究課程要細,不能只是研究表面上的一些內容。研究課程細不細主要是在備課時備得充分與否,我覺得今天教學效果的不理想主要還是我備課這一塊做得不夠,我的備課知識內容浮在水面上,沒有更深層次的去進行挖掘教材中的資源,比如我在和學生交流第四自然段“爬的樣子”的教學中我只是簡單的讓學生找出有關的句子和與“爬”相關的動詞,然后讓他們讀一下就好了,沒有更深入的和同學去理解,這是遠遠不夠的,而事實上文中恰恰這些“動詞”是用得很美,可以說是很妙的,這里是有順序與講究的,一點一點兒遞進,不能交換順序。在這些動詞上要研究得細一些。這主要是備課不夠,如果備課充分,那么今天在教學中就不會有那么多的問題了,正如一些老教師所說:“只有備課做好了,才能上好一堂課?!苯裉熳屛矣X得還是很有道理的。
(五)板書要簡單,布局要合理,層次要清晰。在這堂課上我的層次是蠻清晰的,但是簡單與合理就不夠了。首先一點是這個板書是不合理的,第一層中的三方面是介紹爬山虎的,而不是介紹爬山虎的腳的,后面的三方面才是寫爬山虎的腳的,這是我板書中的一個重要錯誤,以后要特別注意,板書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理清順序或幫助理解,而錯誤的,不合理的板書只能帶給學生誤導!其次我的板書不夠簡單,我上課是學生邊講我邊寫的,我的板書就顯得字數多了點,很羅嗦,可以直接寫“生長的地方、葉子、腳”就可以了,不用再寫上“爬山虎”這三個字了,寫板書的時候字多了,時間就浪費了,在我寫的時候學生就干等著。究其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還是備課不仔細,如果在備好課之后再好好推敲一下,可能就沒有這樣的情況了。
教學目標:
1.能流利朗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3.學習生字詞語,積累好詞好句。
教具準備。
1.實物展示臺。
2.學生準備彩筆。
3.爬山虎圖片或實物。
一、認識葉圣陶(5)。
同學們,先看老師寫三個字(葉圣陶),一看就知道這是人的——名字。
有關葉圣陶,你們都知道他哪些方面的事呢?
(出示課件)是啊,葉圣陶是我國現代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又是有名的作家,他的文學作品和我們的現實生活非常貼近,所以大家都很喜歡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葉圣陶爺爺寫的《爬山虎的腳》。
[板書課題:爬山虎的腳]。
“虎”是我們今天要會寫的字,仔細觀察,寫的時候要注意哪個筆畫。我們一起寫一下。邊板書邊解說:先寫虎字頭注意第三筆是橫鉤,第四筆豎撇要寫長,“七”的橫要向上斜。再寫“幾”字,橫折彎鉤要寫瀟灑,鉤要豎直向上才好看。)(師范寫,生在本子上寫)。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自由讀課文。
大部分同學的字都寫得那么漂亮,真是虎虎生風啊。有些同學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讀課文了,下面我們就開始讀課文吧。聽清要求:自由朗讀,讀準字音。遇到不認識到字就問一問組里得得同學。遇到不好讀的句子就多讀幾次。讀完課文后拿出學習單,小組合作學習本課的詞語。
2、學習生字詞:(5)。
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蛟龍鋪開觸著墻嫩莖請個別學生讀詞,分小組朗讀詞語,不會讀的字請教小組內的同學。
(1)同桌互讀。
(2)小組齊讀或開火車讀。
3、還有不認識的詞語嗎?檢查怕不怕?
4、我們全班齊讀詞語。
三、再讀課文,理清脈絡(10)。
1、字詞的問題解決了,那么課文內容我們了解了嗎?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從哪幾個方面寫了爬山虎?邊思考邊完成學習單第二題的填空,填完后小組內討論。
課文第一自然段先寫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第二自然段寫爬山虎的(葉子),第三至五自然段重點介紹了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2、小組代表匯報學習成果。
四、學習課文一、二自然段(3)。
1、課文從這三個方面寫了爬山虎,現在請一位同學來朗讀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學思考,爬山虎長在哪里?請找出句子,用橫線畫出來。(出示課件“操場北邊墻、小院的西墻”變紅。
你從“滿是”、“一大片”中體會到了什么?(爬山虎的茂盛、能爬)。
明確:從“滿是”、“一大片”可以看出爬山虎長得很茂盛。
是呀,爬山虎真是茂盛,我們一起來讀這一段。
2、學習第二自然段。
師:請一位同學讀第一句,其他同學思考。
生13: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
師追問:你找到的這句是寫爬山虎的什么?
生13:葉子的顏色。(板書顏色)。
師再追問:什么顏色?生13:嫩紅的,嫩綠的。(板書嫩紅嫩綠。
師:她不光發現了爬山虎葉子的顏色,還發現了顏色的——生:變化!
師:誰來讀一讀這句。(請兩位學生讀)(課件點擊,這句變紅。)。
師:只有這一句在寫葉子的顏色嗎?
師:說的真好,他不只寫了顏色的變化,還寫了看到這些葉子人的感受,什么感受?生:很舒服的感受。
師:誰來舒服地讀一讀。(兩位學生讀)(課件點擊此句變紅。)。
師:葉老先生除了寫到葉子顏色,還寫到了什么?
生19: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師:你們覺得這句是在寫爬山虎的什么?生19:爬山虎葉子的均勻。
師:那是指所有葉子的——形態!
師:對呀。如果就在這句里找一個詞來描繪爬山虎葉子的形態,
你想用哪個詞?
師:“均勻”什么意思?(生找不到語言描述,沉默了。)用文章里的話來說“均勻”什么意思。
師:正因為這樣它才能讓斑斑駁駁的破墻,變成一片盎然綠色。一起讀。
生齊讀: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師:再找一個詞,還在這句里找。還有哪個詞是它的形狀。生23:葉尖。
師引導:葉尖怎么樣?生23:朝下的,一順兒朝下的。
師:你知道什么叫“一順兒朝下”嗎?生23:葉子順著墻往下。葉尖對著地。師:還有補充嗎?什么叫“一順兒”朝下?生24:就是很多葉子的葉尖都一塊兒朝下。
師追問:很多朝下,一部分朝上?(生搖頭)那是什么意思?生25:全部都朝下。
師:這就叫一順兒朝下。
師:這些一順兒朝下均勻排列的葉子是十片嗎?(生搖頭)。
師:是一百片?生(小聲):不是。
師:一千片?一萬片?生(大聲,極肯定):不是。
師:那是多少?
師:無數的葉子呀,這么多的葉子讓你去擺,你能擺得均勻嗎?生:不能!
師:可是爬山虎做到了。這哪里是葉子啊,這簡直就是一片片綠色的精靈。一起讀。
生齊讀(更有感覺了):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師:葉老還寫了什么?
師:那你覺得這句話是寫葉子的什么?生26:寫葉子在風中的動態。
師:一陣風拂過,這一墻爬山虎的葉子就怎么樣?生:漾起波紋。
師:誰來讀一讀這句話。(課件點擊此句變紅。)。
師:“很”字讀得好。不是好看哪,是好看得很!一起讀一遍。生齊讀: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師動情引讀:是呀,就是這一墻的綠意盎然的葉,當一陣風拂過——。
師生共讀: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師:讓我們隨著音樂在一起來美美的讀一讀這一自然段。如果你有個別句子已經會背了,就動情地背誦。
(配樂播放開頭視頻,生動情朗讀。)。
例證提升。
師:同學們,葉老先生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葉子寫得如此生動呢?
師(板書):而且他的觀察是細致有條理的。他發現了葉子顏色的變化,所以他一定是進行了很長時間的觀察。
師:下課!
板書設計。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有順序、深入細致的觀察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寫清楚的。
3.朗讀課文,能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學重點:
1.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2.學習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點,把一個意思寫清楚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請同學們讀一讀上面這兩幅對聯。(多媒體播放)。
葉綠滿墻滿綠葉,風卷碧浪碧卷風。(回文聯)蒼蒼翠翠處處蔥蔥郁郁,層層疊疊時時貼貼爬爬。
師:我請同學來讀一讀。
2、讀了這兩幅對聯你想到了什么植物?
二、講授課文。
1、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有趣的課文《爬山虎的腳》。(板書課題)師:看了這樣的題目也許你會問,爬山虎是一種植物怎么會長有腳?在我們米易就生長著這樣美麗的爬山虎,你注意過嗎?葉圣陶老爺爺用優美的語言為我們描述了爬山虎的腳。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
2、師:現在我們來分組(分個人)朗讀。
(2自然描寫爬山虎的樣子,3、4、5描寫爬山虎的腳)。
5、總結:你們看,葉圣陶老爺爺觀察得多細致呀,連他們的細微的變化都看在了眼里。我更喜歡長大的葉子。
“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葉尖兒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保ㄓ泻⒆觽冚p聲附合我。)。
欣賞這一墻的樣子,宛如欣賞一片綠綠的湖,或者是一片綠綠的海。風吹來,那綠波蕩漾著,人的心也隨之歡暢起來。那葉子真(美)!我有一個朋友專門為爬山虎的葉子做了一個小片子,可是沒找到合適的配音的人。我說我的孩子們個個棒,找他們準行。怎么樣。要不要試試?咱們先看一下片子??纯茨隳苡媚男┱Z句表達最合適。
放演示葉子的課件。
第一節是葉子小的時候長出來嫩紅的樣子。第二節是長大的葉子鋪滿墻的樣子。(在師放片子的同時,幾個孩子分試著配音。)。
師:同學們配得可真不錯。那么我就更有信心地讓孩子為下面的內容再試一把了。爬山虎的葉子如此之美,那他是如何在整面墻上來展示它的美麗的?是誰的功勞?對!是爬山虎的腳!那么我們一起來看課文的第三自然段,來認識爬山虎的腳。
三、精學感知。
(一)、第三自然段的學習。
1、請孩子自讀這個段落,注意聆聽??纯茨銖闹兄懒擞嘘P爬山虎的哪些知識。一遍讀不出再來一遍。
2、生讀課文。
3、孩子們匯報內容。
師:你知道了爬山虎的腳長在哪里?(長在莖上)。
師:“那是腳生長的什么?”(位置)。
師: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對。還有什么?(長在莖上長葉柄的地方)。
是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
師:腳的形狀像什么?(像蝸牛的觸角)。
師:那觸角什么樣兒?你知道嗎?(長在頭上,軟軟的,細細的……)。
師:老師給咱們捉了一只小蝸牛,我們來看一下它的觸角和爬山虎的腳是不是相似。放課件,做比較。
師:真的很相似?形狀相似。
它的觸角的顏色,是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師:孩子們知道的可真不少。腳的位置、形狀、顏色,那就是它的特點。誰能把剛才說的來總結一下。(隨學生復述,師板書: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我們現在都知道了爬山虎的腳的特點,那我們能不能再看著片子來為爬山虎的腳來配音了?你可以看著書來配。
師放課件。幾名學生看著書,配音。
師:“我看到有同學不看書能配音了,誰來試試?”
師:我們說爬山虎的腳引人注意嗎?不引人注意,所以葉圣陶老爺爺說以前也沒注意到爬山虎的腳??墒撬F在注意了,所以他就知道了腳的特點。他觀察得可真仔細,而且寫得很具體、清楚的。他不僅發現了腳的位置、形狀和特點,還知道了他是怎么爬上去的呢。
(二)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
師:把課文讀通,看看爬山虎的腳是怎么一腳一腳往上爬的。注意有幾個很重要的動作,你可得好好看看呀。你可以把桌面當墻,也可以把同學的背當墻,來爬一爬吧。一會兒咱們看誰爬的最精彩。
學生讀課文,小組探討爬的動作。師進小組一起和孩子們做動作。指導準確表達。
師:(在墻上做動作),我(手做腳)爬的時候先巴住墻,然后拉那嫩莖,使它貼在墻上。
師:巴住墻是不是就樣,(做動作),牢牢地貼住,吸住墻?
師:真好,你感覺得不錯。小細絲變成小圓片,巴住墻,就好像是小壁虎的腳上的小吸盤一樣牢牢地抓住墻。
請三四名學生演示自己的爬,并邊做邊說。
師:我看到爬山虎的腳爬的可真好。它得先觸著墻,然后再巴住,細絲由原來的直的變彎,拉住嫩莖,使它緊貼在墻上。(師邊說邊板書:觸、巴、拉、貼)。
再次配音,看課件演示,學生表達過程。
(蛟龍的爪子)。
(三)學習課文第五自然段。
生從課文中找出腳變化的語句,讀出來。
(是觸到墻的腳)為什么?
師:哦,你看到了萎的腳呀。來。再看一下,萎是不是說蔫呢?從課文中找一下答案。
回答:“萎的意思干枯,衰落。應該是沒有痕跡了。我們看到的應該是觸到墻的。沒有觸到的就沒了?!?/p>
板書:觸到墻的,沒觸到墻的。
師:如果仔細看那細小的腳,你會產生豐富的聯想。你想到什么呢?(蛟龍的爪子)。
齊讀這個比喻句。
四、學生活動:
根據課文2、3、4、5自然段的描述,請同學們分成小組進行畫畫比賽,畫一畫爬山虎,畫出它的葉子、腳、莖。每個組選一個同學畫,其余三個指導,出謀劃策。畫完后我們進行評比。
老師點評,指出長處和不足。然后老師出示規范的畫法。
五、總結點題。
爬山虎的葉子固然是綠得新鮮,引人注目,但它的腳卻是不大會引起我們注意的。但葉圣陶陶爺爺無論是寫爬山虎的葉子,還是寫它的腳,都是那么有條有理,敘述具體,這是什么原因呢?(觀察細致)。
師:寫爬山虎的腳,還有許多別的內容可寫,作者為什么選取了課文中的三方面內容向我們介紹呢?(最能說明爬山虎的特點。)。
生活中有很多我們忽視的東西,他們的美和奧妙要我們來發現。那就讓我們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去觀察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發現和創造更多的美。
那么課下,我們就用學習葉老爺爺寫這篇課文的寫法來寫一種植物的片斷,不用著急,老師給我們足夠的時間去觀察,看看誰是觀察最細致的孩子!
1.結合課文內容,體會作者觀察的仔細及用詞的準確,培養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2.了解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什么樣子,產生仔細觀察事物的興趣。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通過朗讀課文,了解爬山虎腳的樣子及特點。
體會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以及爬山虎的腳與葉的關系。
:課件演示。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謎語。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答不出來,出示圖片)。
我們要是種絲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項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
2.導語。
(生:因為它有腳。)(板書:的腳)。
3.對課題質疑。
看了這樣的題目也許你會問,爬山虎是一種動物嗎?不然,怎么會有腳呢?爬山虎是一種植物,夏天到了,我們就能隨處見到這樣美麗的爬山虎,(課件展示圖片)。
你們仔細觀察過爬山虎的腳嗎?葉圣陶爺爺就是一個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人。他用優美的語言為我們描述了爬山虎的腳。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爬山虎的腳》。
二、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注意生字詞語的讀音。
2.學習生字詞語。
(1)出示生字詞語:嫩綠、舒服、均勻、緊貼、痕跡、逐漸、
句子中的生字:我家也有爬山虎,從小院的西墻爬上去,在房頂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2)出示二類詞語:空隙、蝸牛、觸角、蛟龍、枯萎、漾起波紋。
3.再讀課文。
問:課文都介紹了爬山虎的哪些內容?請同學們再仔細讀讀課文。
(1)問:爬山虎長在什么地方呢?課文哪個自然段介紹了爬山虎的生長環境?
師:我們一起看看爬山虎,(出示爬山虎的圖片)。
追問:你覺得爬山虎有什么特點?
(爬山虎很茂盛,很能爬)。
(2)師:葉圣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是怎樣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讀了有什么感受?(美)。
哪些地方寫的美?你喜歡哪句?
隨著學生的意思,出示句子指導朗讀理解句子意思:
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就變成嫩綠的。
師:這句話告訴我們什么?(能從葉子的顏色區別葉子的生長時間)。
新葉子和長大了的葉子除了顏色的不同,還有什么不同?
新葉子很小,不大引人注意。
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
指名讀句子。
師:爬山虎的葉子在生長過程中有什么變化?
(板書:顏色:嫩紅——嫩綠)。
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讓人看著非常舒服,還一順兒朝下,均勻地鋪在墻上,沒有重疊,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師: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讓人看著就非常舒服。我們趕快來看一看吧!
(出示圖片,體會葉子的顏色新鮮,排列整齊)。
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師:想欣賞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樣子嗎?(放視頻)。
隨著視頻老師說:微風拂過爬山虎的葉子,蕩起波紋,多好看??!
誰再來讀讀這句話?(指名朗讀)。
(3)師:作者為什么把葉子寫的這么美呢?(認真觀察)所以我們要學習作者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4)小結:課文第二自然段圍繞葉子的特點寫得非常具體,無論是葉子的顏色,還是靜態、動態都給人以美的享受。
三、總結。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著名作家葉圣陶爺爺寫的《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
知道了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葉圣陶爺爺通過深入細致的觀察,把滿。
墻的爬山虎葉子寫得很美。那么,爬山虎的葉子有什么特點呢?課文第。
二自然段向我們作了介紹,下面請同學們用課文里的話介紹一下爬山虎的葉子。(讓我們再一次重溫一下葉圣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根據背誦提示,誰來把第二自然段大聲地背誦一遍?)。
(放課件:學生齊背課文第二自然段)。
(指名背誦,其他同學在底下小聲地背誦。)。
2.師:通過這一自然段的學習,我們知道葉圣陶爺爺通過爬山虎葉子生長變化,寫出了爬山虎的葉子顏色鮮艷醒目,排列均勻,寫出了葉子的美。讓我們欣賞到爬山虎葉子的特點。(板書:賞“葉”)。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字里行間滲透著爬山虎葉子的美麗,我們上節課賞了葉,(板書:賞葉)。
二、講讀第三自然段。
1.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內容??纯醋髡呤窃鯓訃@“爬山虎的腳”這個意思,把爬山虎腳的特點寫具體、寫清楚的。(板書:觀“腳”)。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觀腳(板書:觀腳)看看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這個意思,把內容寫具體,寫清楚地。)。
2.學生自讀課文第3、4、5自然段。
學生自讀課文第3自然段。
師提出:邊讀邊思考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樣子的?顏色怎樣?
3.師:爬山虎的葉子這樣的繁茂、美麗,充滿勃勃生機,跟它的腳有著很大的關系。(出示圖片)誰能說說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腳的樣子像什么?顏色是怎樣的?(指名說)。
課文是怎么寫的?(出示句子)。
直接出示句子,指名讀句子。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指名再讀一讀。
師問:把爬山虎腳的樣子比作什么?(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
(葉圣陶爺爺觀察得很仔細、觀察十分細致。)。
(展示學生畫的畫,簡單的進行一下評價)。
4.理解句子。
(1)再讀讀句子,從這幾句話中你知道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嗎?
如果學生說“長在莖上”,引導:再讀讀,長在莖上的什么位置?
如果學生說“長在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就問:跟葉柄長在一起嗎?
出示: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追問:“莖上長葉柄的反面”是什么位置?請看圖片。(出示圖片)。
(2)我們知道了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再來看看它長的樣子?
如果學生說“像蝸牛的觸角”,就問:蝸牛的觸角是什么形狀的?一起來看看。(出示圖片)。
這樣的觸角像什么?——如果學生說“像細絲”追問:什么樣子的細絲?
枝狀的細絲什么樣子?像樹杈似的,誰來畫一畫?
細絲肯定很細,可不像樹杈一樣直挺挺的,要有一些彎曲。
爬山虎的腳是枝狀的細絲,像蝸牛的觸角,這就是爬山虎的腳的形狀。
出示:枝狀的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3)那顏色呢?(出示:嫩紅)。
(4)我們知道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長葉柄的反面,是枝狀的細絲,像蝸牛的觸。
角,又是嫩紅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
發給學生一張簡筆畫,指讓學生畫出“腳”的位置。
展示,并做簡單的評價。
(5)這就是爬山虎的腳,請你向同學們再來介紹一下爬山虎的腳。
出示句子,指名讀句子。
三、講讀第四自然段。
1.師:爬山虎有了這樣奇特的腳,那他是怎么向上爬的呢?課文的第幾自然段寫了爬山虎是怎么爬的?(第四自然段)。
2.學生自讀(默讀)第四自然段。
3.師:誰能用書上的一句話概括的說一說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出示句子)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
師:“這樣”指的是哪樣呢?爬山虎的“一腳”到底怎么爬的?再讀讀第四自然段。找出有關的句子。
4.學生再次自讀第四自然段。
出示句子: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
(指名再讀句子)。
師:哪一組的同學能上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指名演示)。
你們同意他的這種爬法嗎?
出示句子: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
爬山虎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問:這兩句話有什么不同?換“一步一步”行嗎?為什么?
師:人走起路,腳印可以很多,但只有兩只腳,這叫“一步一步”走。但爬山虎的腳是無數的,每長出一只腳,就巴住墻,不能再動了,再往上爬,就要再長出一只腳,長一只腳,巴住墻,再長出另一只腳,再巴住墻,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斷的長出新腳來,所以葉圣陶爺爺說,“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師: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師:它不只往上爬,還往左爬,右爬,爬滿整個墻,所以才有葉圣陶爺爺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寫的“一陣風吹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的很”。真是會讀書的孩子,懂得運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
5.師: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又怎么樣呢?
四、講讀第五自然段。
學完了這段,你知道了什么?
(沒觸著墻的腳萎了,觸著墻的牢固,腳與墻有密切關系。)。
五、鞏固練習。
1.出示,按課文內容填空。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這個意思,寫了三個自然段。先講了_____;再講_____;最后講_____。
(葉子是為了烘托爬山虎腳的作用。沒有葉子提供營養,爬山虎的腳也不會長得好。爬山虎的腳巴得牢,正是為了葉子的生長。爬山虎的腳和葉子誰也離不開誰。)。
3.師:爬山虎的葉子固然是綠得新鮮,引人注目,但它的腳卻是不大會引起我們注意的。但葉圣陶爺爺無論是寫爬山虎的葉子,還是寫它的腳,都是那么有條有理,敘述具體,這是什么原因呢?(觀察細致)。
六、布置作業。
1.背誦課后指定的段落。
2.小練筆:仿照課文的寫作方法,觀察一種植物,按一定的順序寫。
下來,注意觀察植物的葉、莖、花、果等。
《爬山》記敘了26年前父親帶著十歲的“我”去爬山,在爬山的過程中父親告訴“我”能不能爬到山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盡了力,在下山途中又告訴“我”如何欣賞沿途的美景的事情。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理解父親說的話的含義,懂得任何事最重要的是有信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教學難點是理解“從青山那里,我學到了沉靜;從父親那里,我學到了智慧”。
這篇課文重在說理,把樸素而深刻的道理寓于具體的事例之中。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不僅使學生獲得語文知識和技能,而且能啟發學生的思想,陶冶他們的情操,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從中學習做人的道理,從而形成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對于學生來說,爬山并不是一件陌生的事情。很多同學都有過爬山的經歷,也寫過爬山的周記。教學伊始,我創設情境,讓學生回顧自己的爬山感受,奠定學生學習課文的認知、情感的.基礎。
教學前,我的前置小研究是:
1.想想我和父親爬山,從中我學到了了什么呢?把文中最能體現我收獲的句子用橫線畫出來。
2.自由讀課文,邊讀邊劃出父親所說的值得深思的話,想一想父親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你體會到什么?把體會寫在書上。
3.由此你想到了什么?(成語、名言、故事、諺語或結合自己生活實際等)理清主要內容,進而層層深入,組織學生討論父親的話的含義。
我先讓孩子在組內交流,然后再小組全班交流,其他同學點評或補充。孩子們由于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發言積極。
在理解了父親的三次富有哲理的話后,理解“我”的感受:“從青山那里,我學到了沉靜;從父親身上,我學到了智慧?!敝械摹俺领o”是指山堅定,不動搖?!爸腔邸笔侵父赣H教給“我”的做事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以及明白了欣賞大自然的方法。由于時間關系,沒有講。
今天是個讓人放松的星期天,別人有著自己的計劃,而我們家是去爬高度不超過1000公尺的山雞公山。一到那里,山上清新的空氣讓人心曠神怡,還看到了許多不同種類的動植物,例如:松鼠靈活的跳躍穿梭于茂密的樹林間,還有不時聽到悅耳的鳥叫聲,感覺這里與都市截然不同,很像世外桃源。
沒多久我們開始爬山,這座山雖然不高,但是有一點陡峭,由于這座山是獨立的,不與其它的山連起來,從遠處看這座山會覺得有點一柱擎天的感覺。沿途盡是百花盛開,雖然曾經遭受了風災的重創,但復原的速度也很快,只有比較嚴重的地方未復原外,其它地方幾乎看不到風災過后的痕跡。步道途中有著一條河,這條河被風災破壞的痕跡依舊存在;河上的橋也因日積月累的沖刷,橋墩也偏移了許多成了s形,走在上面還會搖搖晃晃的。道路的盡頭有一處幾乎可算是90度的峽谷,看著古道中的峽谷吊橋,不禁讓人贊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到了山頂后,竟發現這里有著一間餐館和廟宇,而且這里人聲鼎沸,好不熱鬧!我們在那邊吃完飯后,就坐在廟前的廣場欣賞這里的風景,把景色盡收眼底。到了下午山上開始起了濃濃的大霧,有如孫悟空駕著筋斗云在云霧中穿梭一樣,置身于云霧中,后來我們便帶著依依不舍的心情回家去了,也結束了這趟愉悅的旅程。
這個星期天,不僅讓我心情無比輕快,還可以解除一周來的疲勞,真是一舉兩得,而我們也應該好好的愛惜這片美麗的好山好水,給后代的子孫留下一片美好的家園。
1.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圈出本課會認的生字12個,借助拼音正確認讀,并在游戲的過程中鞏固生字,積累詞語。在識字的過程中感受學習漢字的樂趣。
2、按照正確的筆順,規范地寫出本節課要求會寫的4個生字,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認識一個新筆畫:臥鉤。
3.在隨文識字的過程中,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克服困難,登上山頂的快樂。
1、通過隨文識字,會認12個字,會寫4個字;認識一個新筆畫:臥鉤。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感受克服困難、登上山頂的快樂。
1、指導寫好新筆畫及帶有這個新筆畫的生字。
2、課文較長,要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
生字、詞語卡片,小黑板、課件。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小朋友們,你們看見過山嗎?高高的山峰什么樣子?爬過山嗎?(請爬過山的小朋友談一談爬上山頂時的感受)今天,我們和同學們一起去爬山。
板書課題:爬山。
二、初讀課文。
1.師范讀。
老師范讀課文,同學們要認真聽清老師讀的每個字的字音。感受爬山的經歷。
2.自讀。
讓學生自由地讀全文,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并標出自然段,用筆把會認的字圈畫出來,自己想辦法解決不認識的生字,記住它們。根據拼音,自己拼讀生字,把自己拼讀不出來的字點上點兒。
三、隨機指導朗讀,并進行文中學字。
1.分段朗讀課文?;ヂ牷ピu,糾正字音。
2.隨文識字,積累詞語。
要認識的字可以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隨機學習,通過讀課文讓學生自己找出這些生字,并想辦法解決字音。
3.分段讀課文,認識每段中的生字如:第一段“星期天,我和同學們去爬山”。
(1)自讀句子(或齊讀)。
(2)指名學生讀,找到第一段中的字寶寶“星期”講解一個星期有七天,星期一到星期天。正音,帶音節讀。指名讀字,讀詞,齊讀生字,讀句子。
(3)其他自然段也用這種方法學習生字。
指名讀第二段內容,隨文識字“(到歡路鳥叫加、油、花”)。
(4)老師拿生字卡片,找學生帶音節讀字,開火車讀,齊讀,
(5)到文中去找這些字帶出來的詞語。
拿出筆,把剛才學過的生字帶的詞語畫上橫線、自己練習讀詞。(指名讀詞語,來到、歡迎、山路、小鳥、歡叫、加油、野花)從讀詞中進一步熟記生字(師拿詞語卡片)。
4.再回讀第二段文字。
5.讀第三段文字,學習生字“頂”詞語“山頂”
6.把生字放到文中再來讀一讀,看誰能讀準確。
7.讀第四段文字,學習生字“心”詞語“心里”
8.回讀第四段。
四、學生拿手里的卡片問同桌,同桌互查,強化字音。
由同桌的小朋友互相當小老師,你指我認,檢查生字識記情況。
五、律動。
六、拓展練習。
同學們,你們學會了這么多生字寶寶,真棒!可是,這些生字寶寶可頑皮了,他們現在都藏到句子里去了,你能準確地把他們讀出來嗎?(生字用彩筆寫)。
(1)星期三,我去公園玩。
(2)放學的路上,我聽到小鳥在歡叫。
(3)我為媽媽加油。
(4)山頂上的野花開了。
誰會讀了?愿意給大家讀一讀嗎?
還有一組擴詞(課件)。
七、指導寫字。
1、心:新筆畫臥鉤,與“飛”字中的橫斜鉤比較,強調第一點的走向和后面兩點的位置。
2、鳥:知道里面的點是鳥的眼睛,不能丟掉。
3、在:第三筆是豎,不能丟掉。
4、花:上下結構的形聲字,上面的草字頭表示與草本植物有關,下面的“化”字表示讀音。
看著老師寫一個,提醒學生觀察各個筆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反復書空練習筆順。在本上寫一個字頭。
練習書寫,教師糾正,注意讓學生認真觀察范字,對比發現自己的字哪寫得好,哪還需要改進。
寫字過程中注意提醒學生注意寫字姿勢。
八、總結全文。
這節課我們認識了12個字,會寫了4個字,通過讀文,我們感受到了克服困難,登上山頂的快樂。
暑假里的一天,我們非常無聊,于是,弟弟提出建議:“我們去爬山吧!”“好??!太棒了!”爸爸同意了,于是,我們就決定明天去爬山。
第二天,我們坐上車,拿上吃的,就出發了。我們在車上有說有笑的,就快到目的地了,弟弟說:“姐姐,你能爬上去嗎?”“我當然能爬上去了!”我嘲笑弟弟說,“我看是你爬不上去,才來試探我的吧!”弟弟被我氣得滿臉通紅,說:“哼!我一定能爬上去的!看誰笑到最后!”
目的地到了,弟弟站在山前,腿都在發抖,我看見了,就嘲笑他說:“還沒爬呢!你的腿就在發抖,肯定爬不上去的!”我沖弟弟做了個鬼臉。這是,爸爸提議說:“我們來個比賽吧!看誰先爬上去吧!我先走了!”說完,爸爸就開始爬了。我看狀,啊,不妙,趕緊爬??!在第一層的時候,我碰到了兩個大姐姐,她們有說有笑的,我對她們說:“大姐姐,一邊說話一邊爬山是很消費體力的?!薄皼]關系的.?!蔽沂箘排腊∨?,終于爬到了第三層,第四層,第五層,這時,我碰到了在第一層碰到的那兩位大姐姐,這時,她們已經累得氣喘喘吁吁了,她們看見了我,就對我說:“小姑娘,我們早就應該聽你的了。真是太累了!”
第六層的時候,我已經累得氣喘吁吁了,實在怕不上去了,爸爸對我說:“‘堅持就是勝利?!郎蠠o難事,只要肯攀登?!甭犃税职值脑?,我頓時充滿了力氣,一口氣跑上了山頂。
哇!山頂上真美??!我們在山頂上拍了幾張照片,就回家了。
《爬山》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課文,講的是一對父子一同爬山時父親教育兒子要努力征服自己,盡力做好每一件事,還啟發兒子怎樣欣賞大自然的景物。...
教材分析:
課文記敘了26年前父親帶著十歲的我沿著又彎又窄的山路去爬山,在爬山的過程中父親告訴我能不能爬到山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盡力了,在下山途中又告訴我要用心欣賞沿途的美景的事情。我從父親身上學到了智慧,從大山的身上學到了沉靜。
教學目的要求:
1、學習本課生字,理解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重點句子的'含義;
3、激發學生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有堅持不懈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學中難點:
1、學習課文,體會重點句子的含義;
2、說說我跟父親爬山時學到了什么。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法、講授法、討論法等。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第周。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生字,初讀課文,學習第一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二、檢查預習情況。
1、指名朗讀課文。要求學生讀正確、流利,不讀破詞破句。
2、師生共同評價朗讀情況。
3、幻燈出示本課生字。
1)指名認讀生字,并口頭組詞。
2)出示文中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指定小組進行開火車讀生字、新詞比賽。
4)學生自由輕聲朗讀課文,找出最令你感動的句子,并在句字旁加上自己的感受。
三、再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1、以小組為單位,小組討論: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內容?
2、個小組內先互相討論交流,進行改進。并推薦出代表發言。
3、個小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4、小組內互相朗讀課文中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喜歡的語句。
5、劃分結構段。
第一自然段(1):父親在一個夏日的清晨帶我去爬山。
第二段(2-7):在上山途中父親告訴我其實能不能爬上山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盡了力。
第三段(8-9):在下山去中,父親告訴我大自然的沒不只是用眼睛去看,還要用耳朵去聽,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體會,左后用腦子去思考。
第四段(10)我從青山那里學到沉靜,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從父親身上學到了智慧。
四、學習課文第一段。
1、全班同學齊讀課文第一段。
2、你讀懂了什么?(小組內先互相交流,互相糾正。)。
反饋學習情況:
主要介紹了時間、人物。
3、你從課文的第一句體會到了什么?
(體會到了父親是一個熱愛大自然的人,也是一個十分疼愛我的好父親。)。
4、你知道父親為什么要帶我去爬山呢?(學生自由發言,只要圍繞課文內容都可以)。
五、小結。
我們學習了這篇課文第一課時,我們知道了作者的父親是一個熱愛大自然的人,也是一個疼愛我的好父親。
六、作業。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寫生字詞。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課文2-10自然段;理解重點句子的意思,背誦最后以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新課。
二、學習課文第二段。
1、指名朗讀課文第二段。
2、學生評價朗讀情況。
3、學生自主學習本段。
4、反饋學習情況:你讀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質疑?
5、在爬山過程中,父親對我說了什么?找出父親的話。
6、聽懂父親的話嗎?找出說明的詞語來。(似懂非懂)。
7、一起朗讀父親說的話后思考: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句話你是怎樣理解的?
8、當登上山頂時,父親又對我說了什么?我理解父親說的話了嗎?從哪句可以看出?
9、為什么我的臉就像煮熟的鴨子一樣紅?
(因為在這次數學考試中我沒有盡力,只考了61分,可我卻說已經盡力了,被爸爸識破了。)。
10、全班一起朗讀我和父親的對話。
三、學習第三段(8、9)。
2、反饋思考情況。
3、父親告訴我應該怎樣欣賞大自然的美麗呢?(學生自由發言)。
4、讀了父親說的這句話,你知道他的意思嗎?
(不論做什么事情,我們都要盡自己的最大努力,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用心來體會,用腦去思考。)。
四、學習課文第四段。
1、齊讀本段內容,自主學習本段。
2、學生質疑。
(1)你認為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
(2)讀了這段話,你有什么話要說?
3、反饋學習情況。
4、父親是怎樣帶著我走那個黑暗而又寧靜的山林的?
5、你是怎樣理解課文最后一句話的?
爬山。
1、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體會?(學生自由發言)。
2、你懂得了一個什么道理?
(不論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盡力去做,并且告訴我們大自然的美不只是用眼睛去看,還要用耳朵去聽,更要用心靈去體驗,用腦去思考。)。
六、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背誦課文最后一段。
上山-----盡力。
自然----用眼、用心、用腦。
《爬山虎的腳》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的順序,介紹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腳的形狀、特點以及是怎樣用腳在爬的,啟發人們留心和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因此在第二組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課文內容: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色,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爬山虎嫩葉子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我在教學時設計了“品味——美讀——口頭作文——寫片段”四個環節,環環相扣,課堂上不時發出孩子們愉悅的、會心的笑聲。
1、品味語言充分,營造了一種和諧、鮮活的品味語言的氛圍。師生完全陶醉在葉老樸實,凝練,充滿韻律感的語言環境中,這是一種濃濃的藝術欣賞氛圍?!八囆g家是創造者,欣賞是再創造?!薄@一規律得到了體現,而這一群再創造者是十歲多一點的孩子。閱讀是個性化行為,我教學時珍視孩子們的個性化體驗。閱讀時曾出現這樣一個片段:
學生甲:我覺得“新鮮”一詞用得好,寫出了葉子的嫩、綠。
學生乙:“舒服”一詞用得好,如果用“漂亮”,不能更好體現作者的感受。
學生丙:一陣風拂過,“拂”字用得好,表示風兒輕輕掠過,用“吹”沒有這種效果。
2、感悟,品味充分,美讀則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于是便有了課堂中,學生自由讀,讀給學生喜歡的人聽,師生對比讀,各種形式,充分朗讀。
3、口頭作文,生動活潑,富有兒童情趣。學生說:葉圣陶爺爺能寫出這么優美的文字,是因為他仔細觀察“爬山虎”,運用好的詞匯。接著孩子們口頭作文:
學生a:我觀察的是仙人球,它身上長滿鋼針一樣的刺,形狀像小南瓜,中間有小黑點,上面有小花。它雖然沒有牡丹那樣高貴,也沒有玫瑰花那樣嬌艷,卻能給人治病。
學生b:我觀察的是蘆薈……媽媽每天用它來抹臉,說它是天然的美容霜。
學生c:我觀察的是含羞草,其實它們很想和人類一起玩,你一碰它,它就合起來,不和你玩。
孩子們的口頭作文生動活潑,富有生活情趣。
4、這時學生寫片段,水到渠成。
本堂課,看重學生的閱讀實踐,培養了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特別是在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下了工夫,收獲甚大。
教材分析:
課文記敘了26年前父親帶著十歲的我沿著又彎又窄的山路去爬山,在爬山的過程中父親告訴我能不能爬到山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盡力了,在下山途中又告訴我要用心欣賞沿途的美景的事情。我從父親身上學到了智慧,從大山的身上學到了沉靜。
教學目的要求:
1、學習本課生字,理解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重點句子的含義。
3、激發學生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有堅持不懈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學中難點:
1、學習課文,體會重點句子的含義。
2、說說我跟父親爬山時學到了什么。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法、講授法、討論法等。
教學內容:
學習生字,初讀課文,學習第一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二、檢查預習情況。
1、指名朗讀課文。要求學生讀正確、流利,不讀破詞破句。
2、師生共同評價朗讀情況。
3、幻燈出示本課生字。
1)指名認讀生字,并口頭組詞。
2)出示文中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指定小組進行開火車讀生字、新詞比賽。
4)學生自由輕聲朗讀課文,找出最令你感動的句子,并在句字旁加上自己的感受。
三、再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1、以小組為單位,小組討論: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內容?
2、個小組內先互相討論交流,進行改進。并推薦出代表發言。
3、個小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4、小組內互相朗讀課文中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喜歡的語句。
5、劃分結構段。
第一自然段(1):父親在一個夏日的清晨帶我去爬山。
第二段(2—7):在上山途中父親告訴我其實能不能爬上山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盡了力。
第三段(8—9):在下山去中,父親告訴我大自然的沒不只是用眼睛去看,還要用耳朵去聽,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體會,左后用腦子去思考。
第四段(10)我從青山那里學到沉靜,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從父親身上學到了智慧。
四、學習課文第一段。
1、全班同學齊讀課文第一段。
2、你讀懂了什么?(小組內先互相交流,互相糾正。)。
反饋學習情況:
主要介紹了時間、人物。
3、你從課文的第一句體會到了什么?
(體會到了父親是一個熱愛大自然的人,也是一個十分疼愛我的好父親。)。
4、你知道父親為什么要帶我去爬山呢?(學生自由發言,只要圍繞課文內容都可以)。
五、小結。
我們學習了這篇課文第一課時,我們知道了作者的父親是一個熱愛大自然的人,也是一個疼愛我的好父親。
六、作業。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寫生字詞。
1、正確認讀本課六個生字,掌握十個會寫的生字,理解相關詞語的意思。
2、能流利的朗讀課文。
3、以品讀感悟、想象畫面為主要手段,使學生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4、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逐漸養成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采用重點語句品悟法、圖畫法、課件演示法、朗讀法等方式使學生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使學生了解爬山虎葉子、腳的特點,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逐漸養成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使學生清楚爬山虎是如何爬的。
1、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水彩筆。
一、談話,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一種新的植物,它是爬墻的高手,可以不借助任何藤架就能夠爬滿墻,還記得這種植物是什么嗎?這節課,我們繼續走進著名作家葉圣陶先生寫的文章《爬山虎的腳》。
二、回顧全文,理清順序。
引導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課文圍繞爬山虎寫了哪些方面的內容?
三、品悟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一)讀悟結合品悟葉子的美。
那一墻綠綠的爬山虎啊,是那么引人注意,它吸引了作者的眼睛,爬山虎的葉子真美,寫葉子的語言更美。請同學們自由讀第二自然段,勾出你認為寫得美的詞語或句子,體會葉子的美。
交流:
預設:。
1、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
在學生感悟品讀的基礎上,出示圖片引讀:
這是新鮮得快要滴出水的葉子,看著那么舒服,你能讀出來嗎?
這是新鮮得發亮的葉子,耀人的眼,你能讀出來嗎?
2、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一順”、“均勻”體會葉子排列的整齊美。
3、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在學生想象出海上波浪般的美麗后,引導學生讀出這種美。
觀看視頻:你們真了不起,已經完全體會出了爬山虎的葉子的美,老師決定送給你們一個小禮物(播放視頻,起風時爬山虎的葉子。)。
談感受:你有什么感受?
感情朗讀:此時此刻,我們仿佛置身于一面爬山虎鋪成的墻前,在那綠意盎然的葉影間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清爽氣息。帶著這種感覺,我們一起讀一讀這段話。
(二)讀畫結合了解腳的特點。
過渡:爬山虎之所以綠得這么鮮亮,是因為腳能牢牢地抓住墻壁,才能使它舒枝展葉,任意吸吮陽光,顯出這般的勃勃生機。那么,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的?又長在什么地方呢,請同學們默讀第三自然段,用橫線勾出腳的位置,用曲線勾出腳的樣子。
交流:
腳的位置:學生找出腳的位置的語句后,教師出示畫有爬山虎的小黑板,引導學生對照課文找出圖中腳的位置。
腳的樣子:在學生找出腳的樣子的句子后,先讓學生說一說枝狀、蝸牛的觸角有什么特點,再在小黑板上畫腳,其他學生拿彩筆在練習本上畫。
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判斷黑板上腳的對錯。
你覺得葉圣陶先生寫出腳的特點了嗎?他是怎樣做到的?這段中也有一個詞表明他進行了認真的觀察,是那個詞?(注意)正是因為他注意了,才寫出了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再讀一讀這段話,注意讀出腳的特點。
(三)讀書與探索相結合發現爬的秘密。
作者不僅觀察了爬山虎的腳的樣子,還觀察了它怎樣爬的。請同學們自由讀第四自然段,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
思考:爬山虎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往上爬,這樣指的是怎樣呢?
誰能讀出相關的語句?
默讀這一段話,你能發現什么?
引導學生發現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發生了變化:細絲的頭上變成小圓片,細絲由直變彎;還要引導學生發現腳發生變化的用途:變成小圓片是為了巴住墻,細絲由直變彎是為了將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
指導學生讀這段話,邊讀邊想象爬的情景。
課件演示爬墻的過程。一邊看課件一邊用書上的語言描述。
思考:你明白什么叫一腳一腳往上爬嗎?
總:爬山虎長一只腳巴住墻,然后再長一只腳再巴住墻,不斷長腳,不斷向上爬,向左爬、向右爬,最后,爬滿整面墻。
四、總結全文,學習作者認真觀察的精神。
你想對作者說些什么?
總:事物的美、事物的特征、事物的奧妙,是不容易一下子被發現的,需要進行認真地觀察、甚至長期的觀察。你看,葉圣陶爺爺認真觀察了爬山虎很長時間,才發現了爬山虎特征。這長期、認真觀察、反復觀察是多么重要啊。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佳作,文中主要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腳的形狀,特點,以及他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人們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
本課的重點:了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寫爬山虎的葉子,作者從嫩葉寫到成葉,重點講成葉,從葉子的顏色,形狀及葉子的動態描寫,讓人產生喜愛之情。
在介紹爬山虎腳的特點時側重從三個方面來寫:
2、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處在四年級的小學生特有的好奇心重、接受新事物快的特點,有探求新知識的欲望。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課文中。
重點詞、句、段。
4、學會作者是怎樣在細心觀察的基礎上,圍繞爬山虎的腳,把。
意思寫清楚。
3、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觀察和寫作能力。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讓學生正確理解爬山虎的腳不同于人的腳,而是長出一只腳巴住墻,再長出一只腳繼續巴住墻向上。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說得十分清楚。
1、通過課文內容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2、繼續練習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和抓住課文主要內容,并學習作者觀察周圍事物的方法,培養觀察事物的能力。
1、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課堂講授力求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通過細心觀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過程中。
2、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和閱讀興趣的激發,在學生的自主實踐中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
3、重視培養語感,豐富情感體驗,內化課本語言,拓展語文學習空間。
4、借助實物、圖片、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不僅直觀、形象、生動,同時彌補了課本知識的局限性。
一、多種方式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1、謎語: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設計意圖:激發興趣,并從中了解到植物的特點。
2、導語:
我們種絲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爬山虎,也是一株軟軟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爬到墻上、屋頂上,巖石上,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它有腳。)哪些同學看見過真的爬山虎?(展示爬山虎實物)你們平時看見的是爬山虎的什么?(葉子)那你們仔細觀察過爬山虎的腳嗎?葉圣陶爺爺就是一個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爬山虎的腳》。
設計意圖:拿自己和作者對比,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
3、對課題質疑。
讀課題,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會從哪些方面去寫。(葉子、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怎么爬、腳的變化)葉圣陶爺爺寫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讓我們走進課文。
設計意圖:置換角色,從課題質疑,可激發探究的興趣,又可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二、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敘述脈絡。
2、檢查交流:
(1)請認為自己是學習最認真的一個同學當小老師,領讀詞語。
嫩綠舒服均勻重疊空隙漾起拂過葉柄蝸牛緊貼蛟龍枯萎逐漸牢固。
設計意圖:學生當小老師,增強自豪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2)你讀懂了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生長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很美麗。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樣子、形狀。第四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寫了爬山虎腳的變化。
三、自主研讀,交流收獲。
1、你對爬山虎哪一個方面最感興趣,就請選擇其中的一個自然段仔細讀一讀,畫一畫,議一議,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獲?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學習。
設計意圖: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和習慣,打破傳統“串講”形式,以學生自主閱讀為主,充分讓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
2、匯報交流。
交流話題一:在寫爬山虎的葉子的這一段你什么收獲?
設計意圖:處處注重了讀,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學生獲得了美的體驗,激發起對美、對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語言的美。
交流話題二: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是怎樣的呢?
爬山虎的葉子這樣的繁茂、美麗,充滿勃勃生機,跟它的腳有著很大的關系。出示圖片:誰能說說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腳的樣像什么?顏色是怎樣的?課文是怎么寫的?再讀一讀。把腳的樣子比作什么?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細。這么細的腳,作者都仔細看過是枝狀的,并數了有六七根,說明葉圣陶爺爺觀察得很仔細多具體??!作者寫爬山虎的腳更能看出他觀察十分細致了。
設計意圖:圖文結合,不僅體會到語言的生動,還了解作者的.觀察很細致。教給學生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交流話題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觸、巴、拉、貼)“一腳一腳”換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課件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
設計意圖:抓住重點詞句去體會,又以多媒體直觀演示,突破了教學難點。
誰能匯報你讀這段的收獲?(沒有觸著墻的,枯萎了,觸著墻的,腳巴在墻上的相當牢固。)“……要是……休想……”說明了什么?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墻是多么牢固啊。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往上爬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登嗎?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么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現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請帶著這種感受再讀最后一自然段。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現象中滲透人文熏陶,在讀中不知不覺內化了語言,積累了語言。
四、引導發現,總結寫法。
設計意圖:因為人們主要觀賞的不是爬山虎的腳,而是爬山虎好看的葉子,有了爬山虎的腳,爬山虎才能爬得更高、長得更好的關系。
2、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啟發?可以結合句子來談嗎?(1)觀察細致。(2)要抓住特點觀察。(3)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
設計意圖:在理解課文的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具體的觀察方法,使理論和實際例子相結合,學生更容易掌握。
五、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么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設計意圖:讀寫結合,學有所用,既是對原有知識的鞏固,又讓學生在練筆中提高了寫作能力。
2、課外查詢資料:(1)本文作者葉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關知識。
設計意圖: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的學習需要課堂外更廣闊的學習空間,而查閱資料,就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不斷促進學生的發展。
“耶,耶!“今天終于去爬我期盼已久的靈白線了!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出發,為了防止堵車,我們選擇地鐵出行??墒?,我卻發現今天的地鐵真的好慢??!感覺像坐了一個世紀。
靈白線就是靈巖山和白馬澗之間的很多個山頭連起來的“一條線”。爬靈巖山,輕輕松松的。我十分高興,覺得簡直太容易了,爬山也沒什么難的嘛??墒?,接下來的一座山頭卻大大改變了我的想法。好難走呀,幾乎沒路,到處是石頭和沙粒,特別滑,爸爸在前面為我精心挑選每一步,然后我再跟著爸爸的腳步一點一點的慢慢地移動。
經過了第一個難走的坡,我松了一口氣,以為只有最后一個山頭了,誰知道更難的還在后面等著我們。其中,一個下山的地方十分艱險,假如不扶穩東西,每時每刻都有可能掉到山谷去,不過有好心人為了我們爬山方便,在每棵樹之間都連了繩子,我們必須扶著樹或者繩子,手腳并用的一步一步下移。我有幾次都差點掉下去,還好我有非常大的臂力和爸爸在前面接我,所以我們也最終度過了難關。經過了五個小時的艱難險阻,終于到達了終點。爬了一天的山,感覺體力被消耗的差不多了,我們去吃了海鮮大餐。
經過這次爬山,我覺得:人生好像爬山,要想到達山頂,就必須克服重重困難。每當快要放棄的時候,再堅持一下,你就能登上巔峰。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2、感受作者生動具體的描寫,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
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
一、板題、讀題: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六課爬山虎的腳(葉圣陶)。
二、檢查上節課的.學習情況:
1、上課前先檢測一下同學們對于生字的掌握情況。
(聽寫:重疊、均勻、逐漸、觸角)。
2、背誦第二自然段(指名背、齊背)。
三、新授:
過渡:聽了同學們的背誦,讓老師再一次感受到了爬山虎葉子的美,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鋪滿墻,這跟它的腳有著密切聯系,課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詳細的描寫了爬山虎的腳。這節課我們隨著葉圣陶爸爸一起去學習寫“腳”的部分。
1、出示問題、自讀課文,邊讀邊思考。
想一想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寫了哪些方面的內容?把你喜歡的部分讀一讀。指名回答。(板書:位置、形狀、顏色;爬;觸著墻,沒觸著墻)。
2、學習第三自然段。
那書上是怎樣介紹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呢?請找出來自己讀一讀。
(1)指名讀。
(2)出示課件填一填。
(4)評一評,是否畫得準確(出示課件,師引導學生體會“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一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使文章描寫得生動具體)。
(5)通過作者的描寫,我們體會到了作者寫得非常細致,那么為什么作者會寫得細致呢?因為他……(生答后板書:仔細觀察),你從本段的哪個詞語看出來的呢?(抓“注意”一詞)。
(6)讓我們一起細致、認真地來讀一讀第三自然段吧。
3、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1)合作學習:
a、指名讀合作學習要求。
b、合作學習。
c、反饋。
(2)抓住“巴”字(老師請一名同學上臺,老師演示“巴”這一動作,請一名同學說出“巴”的感受),結合第四、五自然段,你還從文中的哪些句子中可以體會到爬山虎的腳就緊緊地“巴”在墻上的。
(4)齊讀三、四、五自然段四、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學了這篇課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啟發?
五、作業。
生活中,還有哪些與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課后去觀察葡萄、絲瓜、冬瓜等并試著去寫一寫。
清明節到了,我們一家回時村老家祭祖,祭祖后,我們到貢山的姑姑家去爬山。
來到貢山腳下,我抬頭一看,貢山連綿起伏,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亂石頭,周圍很荒涼。這是一座名副其實的荒山哦!我們在向導小表哥的帶領下向貢山進軍,一路上那是蝴蝶在為我們跳歡迎舞;野雞在為我們唱前進歌。不知不覺間,我們爬到了半山腰。這時,媽媽和姐姐越朝下看越害怕,漸漸打起了退堂鼓。不到山頂非好漢,我和爸爸相互鼓勵,歷盡千辛萬苦,終于登上了山頂!
爬山可真好玩哦!
三年級:王興旺。
上一篇:我的生日禮物——文具盒。
下一篇:手機涂改帶。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kouhaodaquan/30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