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學習范文,我們可以了解到不同層次和風格的寫作作品,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希望這些范文范本對大家的寫作提升有所幫助,祝大家寫出優秀的作品。
本班共有學生33人,其中男生18人,女生15人,學生的聽課習慣已初步養成,班上同學思想比較要求上進,有部分學生學習態度端正學習水平強,學習有方法,學習興趣濃厚;另一部分學生表現為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作業經常拖拉甚至不做。從去年的學習表現看,學生的計算的方法與質量有待進一步訓練與提升。優等生與后進生的差別明顯。故在新學期里,我們在此方面要多下苦功,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學習方式,面向全體學生,增強培養他們的各種學習數學的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二、教材簡析:
本冊教材內分為“圓柱和圓錐”、“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圖形的運動”和“總復習”5部分?!翱倧土暋卑?個單元。
(一)圓柱和圓錐:包括“面的旋轉”“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體積”“圓錐的體積”4個課題。
(二)比例:包括“比例的理解”“比例的應用”“比例尺”“圖形的放縮”4個課題。(三)圖形的運動:圖形的旋轉、圖形的運動、欣賞與設計、數學好玩4個課題(四)正比例和反比例:變化的量、正比例、畫一畫、反比例。
(五)總復習:包括“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解決問題的策略”。三、教學目的和要求:
1、理解圓柱和圓錐,掌握它們的特征,會求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掌握圓柱、圓錐的體積計算方法。
2、理解、掌握正比例、反比例的意義,能準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反比例。學會使用數對確定點的位置,懂得將圖形按一定比例實行放大和縮小。理解比例尺的意義,能準確計算平面圖形的比例尺。
3、比較系統地牢固地掌握相關整數和小數、分數和百分數、簡易方程、比和比例等基礎知識;具有實行整數、小數、分數四則運算的水平,會使用學過的簡便算法,合理、靈活地實行計算,進一步提升計算水平;會解簡易方程;養成檢查和驗算的習慣。4、牢固地掌握所學的幾何形體的特征,進一步掌握一些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和相互之間的聯系,能夠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些幾何形體表面積和體積。
5、掌握所學的統計初步知識,能夠看懂和繪制簡單的統計圖。
1、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會使用比例知識接應用題。能使用不同的知識解答應用題,增強整數、分數運算和比例之間的聯系。
2、理解圓柱和圓錐,理解特征;學會計算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了解體積的推導過程。
3、培養學生看懂復式折線統計圖和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分析問題,增強學生對統計思想和方法的理解。
4、系統的整理和復習,使學生對所學的數學知識得到鞏固和加深,計算水平和解答應用題的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升,更好達到小學數學教學的預定目標。五、水平目標:
1、培養學生抽象、概括水平和判斷、遷移類推的水平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水平。
2、增強口算練習,進一步培養合理、靈活地實行計算的水平。
3、能掌握一些常見的數量關系和應用題的解答方法,逐步提升解答應用題的水平。
1、在教學中,盡量創設數學活動的情景,讓學生把數學知識演繹到生活中來,從中感受成功的喜悅與失敗的酸楚,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同時繼續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讓學生之間多交流、合作,能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發現問題即時糾正,逐步養成實事求是、認真嚴謹的學習態度。
2、在教學中,要因材施教,用科學的方法教學,逐步提升教學效果,平時要多學習、多積累,認真編寫和使用符合班情、學情的導學案,讓好的教學手段走進課堂,讓新的教學理念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教學進度表:
(一)圓柱和圓錐。
第1-2周(二)比例。
第3-4周(三)圖形的運動。
第5周(四)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6-7周(五)總復習。
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解決問題的策略綜合訓練調整提升。
第8-10周第11-12周第13周第14-15周第16-18周第19周。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92頁。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在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說一說、估一估一系列活動中,理解分數的意義,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分數。
2、能力目標:通過小組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學習的精神,使之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理解分數的意義,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分數。
【教學難點】理解分數的實際意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和學生用具。
【教學過程】。
(一)情境談話,導入新課。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農歷八月十五是什么節日嗎?(中秋節)中秋節有什么習俗呢?(賞月、吃月餅)(課件)同學們愛吃月餅嗎?(愛)。
師:這里有4塊月餅,怎樣分給兩個小朋友才公平呢?(課件)。
生:一人分2塊,這樣才公平。
師:數學上把“公平、一樣多”叫做“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師:如果有兩塊月餅,又該怎么分呢?(課件)。
生:每人分一塊。
師:現在月餅只有一塊(課件),還能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嗎?
生:能。(師板書: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課件演示分的過程)。
生:分數。
師:對!今天我們就來初步認識這個新朋友——分數。(板書:分數的初步認識)。
(二)動手操作,探索交流。
1、認識1/2:
師:誰能結合剛才分月餅的過程說一說1/2表示什么意思?
(引導學生說出:表示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板書: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師:指名學生再次說說1/2的意思。
師:(師指另一份月餅)那這一份呢?(讓學生明白另一份也是這個月餅的1/2)。
師:現在同桌相互說說1/2的意思。
師:1/2怎么寫呢?(伸出手指和老師一起寫:先寫一短橫—,表示平均分;再寫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了兩份;最后寫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
師:1/2怎么讀呢?(生讀一遍,再書空寫一遍。)。
2、理解1/2:
(1)體會分數的實際意義。
師:大家想想,半塊月餅可以是1/2,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可以是這樣分的?
生:一個蘋果、一個蛋糕……(用生活實例完整地說一說1/2所表示的具體含義)。
【設計意圖: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2)、動手折一折。
師:其實,我們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片上也都藏著1/2,想不想把它找出來?
請看要求(課件出示: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顏色)。
生:動手操作,動口說含義。
師:(巡視指導),做完的同學同桌互相小聲說說,你是怎樣得到這張紙的1/2的?(學生把自己的作品貼在黑板上)。
生1:我把這張正方形紙片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1/2。
生2:我把這張長方形紙片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1/2。
生3:我把這張圓形紙片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1/2。
師:追問,這些圖形各不相同,為什么都可以表示出1/2?
生:都是把這些圖形平均分成兩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2。
師:對!只要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兩份,每份就是它的1/2。
3、判斷1/2,引出1/4。
師:老師也折了幾種圖形,涂色部分是不是它們的1/2呢?請大家用手勢判斷“對”或“錯”,看誰反應快?。ㄕn件出示:)。
生1:第一個對,因為它是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兩份,每份就是它的1/2。
生2:第二個錯,因為它不是平均分。
生3:第三個不是1/2,應該是1/4。
【設計意圖:通過判斷練習,進一步明白1/2的含義,同時巧妙的引出了】。
4、探索1/4。
(1)、認識1/4。
師:誰來說說1/4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把一個三角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是它的1/4。
師:誰會寫1/4?
生:一生上臺板演,全班書空。
(2)、探索1/4。
小組活動:折出一張正方形紙的1/4并涂一涂。
師:小組先討論一下不同的折法,然后再動手,比一比哪一組的方法又多又好。
小組合作,小組交流,小組自愿將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和全班交流。
同桌互相說說1/4表示什么意思?
師:追問:這些圖形都相同,折法不同,為什么每份都能用1/4來表示?
生:都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都是它的1/4。
師:很正確!只要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都是它的1/4。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來!睜大雙眼到生活中看一看。
1、看:下面的畫面讓你聯想到幾分之一?(課件)。
2、播放:多美滋1+1奶粉廣告。
東東把一塊蛋糕平均分成四份,一看來了八人,剛解決這個問題,又來了第九個人。
看廣告讓你能聯想到幾分之一?
生:能想到1/4。
從哪個畫面中聯想到1/8?
生:第一幅畫面,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8。
從哪個面畫中聯想到的1/8?
生:第三、四畫面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2。
這里的1/2是整個蛋糕的1/2嗎?
生:不是,是小男孩手上蛋糕的1/2。
生:1/9。
如果開始就有9個人,平均分成9份,每人就得到這塊蛋糕的?
(四)回歸生活、全課總結。
其實,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分數,只要同學們善于觀察就能發現它們。下面就讓我們在歌聲中結束今天的內容吧?。úシ拧缎腋E氖指琛罚?。
【板書設計】。
分數的初步認識。
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塊月餅的二分之一。
1/2?1/4。
(學生作品展示)(學生作品展示)。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已經進入到數學課堂教學中,使人們對數學本身及其數學教學方法的認識有了根本的轉變。多媒體輔助教學,以其龐大而精確的信息儲存能力越來越顯示出它無可比擬的優勢。多媒體教學可以利用音頻、動畫、特效、音樂等豐富多彩的媒體使原本單調的數學教學變的更生動、更有趣、更迅速,突破、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更直接、更全面地了解數學,從聽、視、觸等多感官相結合對學生觀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產生極大的作用,精心設計的課件,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制作課件的幾點體會:
一、根據學生思維特點設計課件。
數學是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邏輯思維為主的過渡階段,小學數學課堂中多媒體課件在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它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求知欲,活躍思維,拓展想象力,而且在提高課堂效果,優化課堂結構等方面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小學數學課堂中,課件設計要考慮到學生思維的這一特點。一般來說,小學生思維是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即使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階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與他們的感性經驗相聯系,借助于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根據這樣的認識,在設計課件時,就要加強多媒體直觀性和交互性,使小學生掌握知識的形成過程,引導他們從具體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
二、多種形式結合設計課件。
在有關概念教學的課件設計中,宜采用多種形式,讓小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比較、綜合抽象、概括、記憶、應用等一系列活動,形成和掌握概念,而不是生吞活剝地灌輸給他們。教材中有些概念,往往以定義、公式等形式直接呈現在小學生面前,他們看到的是思維的結果,而沒有思維活動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需要設計者重新處理教材,針對概念的形成過程,讓小學生在參與中理解,并從中受到恰當的思維訓練。
三、根據學生年齡,在激發學生興趣上巧妙設計課件。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持久,形象思維占優勢,可設計一些生動的故事情境或是小朋友喜愛的動物、卡通人物形象以動畫的形式貫穿其中,吸引他們注意;高年級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有所提高,則可通過豐富的畫面場景,逼真的表現效果,奇妙的自然景觀感染他們,激發他們的情感,引發他們的思維。
例如,設計“分數的基本認識——幾分之一”這一內容的課件時,首先出現動畫片“唐僧師徒西天取經路遇桃園”的故事情境,饞嘴的八戒想吃桃子,師傅想考考他,依次拿出4個、2個、1個桃子讓他和悟空平均分吃??學生根據畫面講述故事情節,并提出相應的問題“半個怎么寫?”,引出新課內容。在鞏固練習中,又設計出“中秋時節分吃月餅”,“套圈游戲”等動畫,引導學生列式。這樣設計把抽象枯燥的教學知識變得形象直觀、生動有趣,使學習過程變得輕松活潑,學生樂此不疲。
四、利用課件營造教學情景。
對小學生來說,生活經驗并不豐富,觀察事物不容易全面。在教學中,往往遇到重難點不易解決,必須讓學生親自動手、動腦。在教學中如果采用兒童喜歡的活動方式,讓他們通過接觸、試驗,把聽覺、視覺、觸覺、嗅覺、運動覺等多種感覺協同起來,刺激感官,強化記憶,鞏固認識,就能促進學生對重難點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的特征。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創造從形象到概念,從感性到理性的感知過程,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達到其它教學手段達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為了讓學生很好地理解周長這一概念,教學開始,屏幕上出現一個綠草茵茵的環形操場,在操場環行跑道上插了一面小紅旗,屏幕出現一只小兔從紅旗處出發繞著操場跑一周。小朋友的注意力都被集中到動態的畫面上,觀察得特別仔細。緊接著老師問:“小兔繞著什么跑?”“怎樣跑才算是一周?”“繞操場一周就是操場的什么?你能給它取個名字嗎?”通過此過程,使學生對操場的周長有了初步感知。這樣,色彩明快、生動有趣的畫面強有力地吸引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并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寓抽象的數學概念于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中,這樣的教學讓學生在充分感知后建立“周長”的表象,為學生的思維方式由具體感知到抽象思維的飛躍架設了橋梁,從而突破了教學上的難點,為學生理解這一概念減少了原有的教學過程,提高了教學質量。
總之,隨著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的發展,我們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不但要合理有效的利用多媒體輔助設備,更重要的是在教學實踐中認真地去研究、探討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方法和技巧,能根據學生的年齡、年級、教材特點,制作出高質量的課件,巧借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達到優化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目的,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1.利用正比例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感受正比例關系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能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結合豐富的事例,認識正比例。
教學重點。
1.結合豐富的事例,認識正比例。
2.能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學難點。
能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學用具。
課件。
教學過程。
活動一:在情境中感受兩種相關聯的量之間的變化規律。
(一)情境一。
1.觀察圖,分別把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面積與邊長的變化情況填入表格中。請根據你的觀察,把數據填在表中。
說說從數據中發現了什么?
3.小結: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都隨邊長的增加而增加,在變化過程中,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積一邊長的比是邊長,是一個不確定的值。
說說你發現的規律。
(二)情境二。
1.一種汽車行駛的速度為90千米/小時。汽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如下:
2.請把下表填寫完整。
3.從表中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說說你發現的規律:路程與時間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
1.一些人買一種蘋果,購買蘋果的質量和應付的錢數如下。
2.把表填寫完整。
3.從表中發現了什么規律?
應付的錢數與質量的比值(也就是單價)相同。
4.說說以上兩個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小結:路程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過程中路程與時間的比值相同;應付的錢數隨購買蘋果的質量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過程中應付的錢數與質量的比值相同。
5.正比例關系:
(1)時間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應增加,而且路程與時間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們說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
(2)購買蘋果應付的錢數與質量有什么關系?
6.觀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個量隨另一個量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過程中這兩個量的比值相同。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成正比例嗎?面積與邊長呢?為什么?
師小結:
(1)正方形的周長隨邊長的變化而變化,并且周長與邊長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成正比例。
請你也試著說一說。
(2)正方形的面積雖然也隨邊長的變化而變化,但面積與邊長的比值是一個變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積和邊長不成正比例。
請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
2.小明和爸爸的年齡變化情況如下:
小明的年齡/歲67891011。
爸爸的年齡/歲3233。
(1)把表填寫完整。
(2)父子的年齡成正比例嗎?為什么?
(3)爸爸的年齡=小明的年齡+26。雖然小明歲數增加,爸爸歲數也增加,但是小明歲數與爸爸歲數的比值隨著時間發生變化,不是一個確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齡不成正比例。
與同桌交流,再集體匯報。
在老師的小結中感受并總結正比例關系的特征。
活動二:練一練。
1.判斷下面各題中的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說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質量一定,大米的總質量和袋數。
(2)一個人的身高和年齡。
(3)寬不變,長方形的周長與長。
2.根據下表中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高相對應的數值,判斷當底是6厘米的時候,它們是是成正比例,并說明理由。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隨高的變化而變化,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高的比值不變,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高成正比例。(也可以用公式進行說明)。
3.買郵票的枚數與應付的錢數成正比例嗎?填寫表格。先填寫表格,再說明理由。
應付的錢數隨購買的枚數的變化而變化,而且比值不便。所以應付的錢數與買郵票的枚數成正比例。
4.找一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
5.先自己獨立完成,然后集體訂正,說理由。
小學數學是研究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的一門科學,它的特點是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廣泛的應用性。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習慣、教學特點,雖然教無定法,但教有定規,這個“規”,既要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又要符合數學自身的發展規律,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主動去研究、探索、猜想、操作、發現和證明的過程。ppt課件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是新的教學模式下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是發展的必然趨勢。ppt課件是通過圖片、文字交流、聲音和圖像來輔助課堂教學的,可以將比較抽象的教學知識直觀地表現出來,做到輔助教學的作用。這種教學與傳統的教學不同,傳統教學是在教學中,教師口頭語言的基礎上,為更豐富的傳遞信息而采用的一些簡單的教具。諸如:書本、圖片、畫冊、黑板、模型、實物、小型展覽等。而這種有ppt課件參與教學可以準備更多的圖片,解決教材內容的局限性,也不必要在上課時帶太多的教具,既能豐富教學內容,也能完成教學目標。
一、ppt課件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優點。
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主動參與,提高學習效率。課堂教學中用ppt課件演示具體的情境,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讓學生迅速進入課堂學習中來,教師掌握課堂的導向。例如:在準備教授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分數的性質和意義》中的《真分數和假分數》時,可以從學生已經掌握的分數的意義和分數單位的基礎上進行練習入手為教學情境情境,如圖1:
利用自定義動畫中的添加效果讓字母和表示的內容依次出現在ppt課件上,既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不知不覺初步了解本節課的知識。學習要從興趣開始,興趣是最好的教師。例如教師在上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有余數的除法》時。教師可根據教材中所列舉的公式,設計同學們拼湊花瓣的游戲情景來讓同學們慢慢的進入教學。首先出示的是引入部分第一張燈片的設計,首先找出同學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圖片,利用自定義動畫給每張圖加上動作效果如圖2:設計學生熟悉的教學情景,讓學生有利于激發學生主動去觀察、去思考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參與課堂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提高教學效率。
2、應用ppt課件突破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動手、動腦相結合。
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受教學資源的限制,教案設計的難點往往是教師在課堂中無法更好演示出有關教學的一些事物和現象,學生無法弄懂。而教師如果應用ppt課件進行教學,并設計一定生動有趣的教學畫面,可以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問題解決中,讓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4],突破課堂教學所設計的教學難點,實現教學目標,完成學習重點。例如教師在教授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有余數的除法》時,可以設計一步一步加花瓣的方式詢問同學們能不能拼成一朵花的引導性問題讓學生在邊拼邊玩中逐漸了解余數要比除數小的教學難點,如圖6:
其次利用自定義動畫先設計十二片花瓣退出隨機效果,然后設置事先做好的兩朵花和剩下的兩瓣花瓣的進入效果為隨機效果,設計列出的公式單擊出現,設計后面每出現一片花瓣就出現相應的公式,一直到出現十五片花瓣剛好能拼三朵花,如圖7、圖8:
游戲是小學生最為喜愛的學習娛樂形式之一,游戲場景的設置也因此更容易走進他們的思維[7]。教師這樣設計的ppt課件教學,學生不僅在活動動手操作,也出動腦筋解決問題,不知不覺中掌握了本章節的重點和難點,有效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生的探知興趣,培養學生自我動手積極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應用ppt課件教學中插入音頻和視頻讓數學課堂。
“活”起來。
ppt課件在教學活動不只應用于展示文本文字和課堂必要的教學圖片,還能根據課堂的教學內容插入有利于實現教學目標的音樂和視頻,例如教師在教授新課前可在ppt課件第一頁利用插入中的影片和聲音里面的文件中的文件中的聲音選擇能活躍課堂的音樂。如圖9:
ppt課件插入令人聽起來心情的愉快音樂有利于學生對所教授的內容有期待興,音樂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第二種語言,教師課前和同學們利用音樂做一些互動,特別是剛來到陌生的班級授課的時,音樂可以一下子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有利于課堂教學組織,更好完成授課內容。教師利用ppt課件進行教學時,可利用插入中的圖片里面的自選圖片選擇按鈕,設計超鏈接到準備好的視頻,如圖10:
4、ppt課件在教學中的應用,帶來的便利。
學過程中對于使用ppt課件的一些錯誤的認識,ppt課件在教學中應用的位置陷入尷尬的境地。
1、ppt課件使用黑板化。
傳統教學主要是教師應用黑板、粉筆和教材進行教學,教師講授的例題和重點知識都需要使用粉筆在黑板上板書出來,利用ppt課件呈現要教授的內容,雖說能節省教師板書的時間更好提高教學效率,但是ppt課件此時作用像一個小黑板只是把要板書的內容事先準備好,等到用得時候在演示出來,而不是作為教學輔助突破教學重難點,或者創設必要的教學情境。
2、ppt課件制作單一化。
教師在設計ppt課件是往往只注重演示教學內容文字化,有意識完成課堂教學內容和自己設計的教學目標去備教法,備教材。而忽視備學生的重要性,ppt課件很少注重圖片和文字的相結合,缺少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活動設計。
3、ppt課件虛而不實化。
教學目標:
1.認識“左、右”的位置關系,體會其相對性。
2.能夠初步運用左右描述物體的位置,解決實際問題。
3.通過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材分析:
我所執教的內容是第五單元中繼“前后”“上下”之后的第三課。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是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興趣特點,從學生最熟悉的左手和右手引入教學,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和探索中觀察、感知“左、右”的含義及其相對性。在體驗左右的位置關系和變換的過程之后,引導學生把左右的知識應用于生活,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教學時要注意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組織學生親身經歷各種生動有趣的活動,充分感知左右,從而體會左右的意義。
《標準》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睂W生早已具有“眼前、背后、頭上、腳下”的空間經驗,對于前、后、上、下,學生一般不會搞錯。但是,人體是左右對稱的,如:左手、右手;左腳、右腳;左耳、右耳;……在人體的這些外部器官中,左邊和右邊沒有什么區別,所以識別“左右”比較困難,即使成人有時也不能對“左”和“右”做出快速反應。備課前經過了解,我發現這些一年級的孩子已經能區分自己的左手和右手,但由于沒有經過刻意的培養和訓練,所以對左、右的反應比較遲緩,大部分學生區分左右的方法是:先想想哪只手會寫字,再判斷哪邊是右邊,然后想另外一邊是左邊。并且,據了解他們以前學做操時,體育老師為了方便教學,與學生面對面站,但所講解的左右位置與順序卻與學生是一致的,這給學生現在學習左右造成一種誤導,左右的相對性在他們的思維上還是一片空白,所以,“理解左右的相對性”是這節課的難點。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所執教的班級是縣城附近一所普通農村小學的一年級班,學生共46人,其中男生30人,女生16人,有40名學生曾受過一年以上學前教育。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一般,合作交流能力尚在培養之中。由于條件限制,執教時本節課在普通教室進行,學生分成兩大組,每大組中4人一排作為一個學習小組。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在上課前的休息時間里,教師用錄音機隨意地播放節奏輕快活潑的兒歌。上課鈴響,錄音機關,師生問好。
師:剛才播放的兒歌,同學們喜歡聽嗎?
生:(愉快地)喜歡。
師:喜歡聽的同學請舉手。舉好,別放下,能不能說說你舉的是哪只手?
生1:我舉的是右手。
生2:我舉的是右手。
師:另一只手是哪只呢?
生:左手。
師:每個同學對你的同桌說一說,哪只是右手,哪只是左手。
(生爭先恐后地說給同桌聽。)。
師:今天,我們要來認識“左右”。(板書課題:左右)。
“左”字和“右”字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根據學生回答,師用紅粉筆描出不一樣的地方。
(評析開講設計生動活潑,從學生課堂上經常發生的動作――舉手出發,直奔主題,有效組織課堂,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使這節課開始就洋溢著輕松愉快的氣氛。)。
(二)聯系自身,體驗左右。
1.摸一摸。
生1:腳。
師:哪只是左腳?哪只是右腳?
生1:這只是左腳,這只是右腳。(邊摸邊說。)。
生2:還有左耳和右耳。
生3:還有左眼和右眼。
生4:還有左肩和右肩。
……。
(生每說一種,教師都引導全體學生用手摸一摸。)。
2.動作游戲。
師:下面我們來活動活動自己的雙手。老師喊口令,你們做動作。
(生十分高興。)。
起立!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用你的左手摸左耳,用你的右手摸右耳,
用你的左手摸右耳,用你的右手摸左耳。
用你的左手拍左肩,用你的右手拍右肩,
用你的左手拍右肩,用你的右手拍左肩。
用你的左手拍左腿,用你的右手拍右腿,
用你的左手拍右腿,用你的右手拍左腿。
(評析教師在這里沒有花費唇舌去解釋“左”和“右”,而是從學生最容易感受到的自己的身體展開活動。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充分體驗自身的左右,從而理解左右的位置關系,同時也讓學生親自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感受到人的身體上也有數學。)。
(三)實際操作,探索新知。
1.擺一擺。
師:游戲做完了,現在我們要開始擺文具了。同桌的同學互相合作,聽清楚老師說的話。
請你在桌上放一塊橡皮;
在橡皮的左邊擺一枝鉛筆;
在橡皮的右邊擺一個鉛筆盒;
在鉛筆盒的左邊,橡皮的右邊擺一把尺子;
在鉛筆盒的右邊擺一把小刀。
生擺好后,師用小黑板出示正確的排列順序,生檢查自己的排列。
2.數一數。
師:從左數橡皮是第幾個?從右數橡皮是第幾個?
生:從左數橡皮是第二個,從右數橡皮是第四個。
師:為什么橡皮一會兒排第二?一會兒又排第四?
生:因為反了一下。
師:什么東西反了?能講得更清楚一些嗎?
生:數的順序反了,開始是從左數,后來是從右數。
師小結:也就是說,同樣一個物體,從左數和從右數,結果就可能不一樣。
3.說一說。
師:現在我們來玩一個對口令的游戲,哪個同學愿意和老師對口令?其他同學當裁判。
(學生紛紛舉手。)。
師:陳立,陳立,我問你,
尺子的左邊是什么?
尺子的右邊是什么?
陳立:尺子的左邊是橡皮,
尺子的右邊是筆盒。
(這時學生都把手舉得高高的,都想和老師對口令。)。
師:同學們都很想對口令是不是?那么學老師的樣子,同桌的同學互相對口令好不好?
生:(興奮地)好!
(同桌的同學互對口令。)。
(提問兩個同學,然后每個人說給自己的同桌聽。)。
4.找一找。
(出示教材第60頁“找一找”掛圖。)。
(評析通過“擺一擺”“數一數”“說一說”“找一找”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鍛煉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體現“讓學生動手實踐”這種重要的數學學習方式。)。
(四)體驗左右的相對性。
1.想一想。
師:剛才同學們幫東東解決了困難,現在愿不愿幫老師一個忙。
生:愿意。
師:老師舉的是哪只手?(師舉右手。)。
生1:是右手。
生2:不對,老師舉的是左手。
師:有的同學說左手,有的同學說右手,老師舉的到底是哪一只手?
(學生七嘴八舌,還是有的說左手,有的說右手。)。
師:同組的同學討論一下,交流一下意見。
(小組討論交流。)。
匯報結果。
生1:我們組認為老師舉的是右手,因為剛才老師用這只手寫粉筆字。
師:不錯,你們觀察得真仔細,老師確實是用這只手寫字。
生2:老師,你舉的是右手,因為你轉過身去,就和我們一樣了。
師:你真了不起!發現了這個大秘密。
(師轉身驗證。)。
體驗:同桌左邊的同學向右轉,右邊的同學向左轉,同時舉右手。
師小結:如果面對著面,你的左手就會對著同桌的右手,你的右手就會對著同桌的左手。
(評析教師巧妙地用設疑的`方法讓學生判斷教師舉的是左手還是右手,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求知欲,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思考,親身經歷“猜測――驗證――數學解釋”的過程,從而發現: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2.小游戲。
師:老師和你面對面站著,老師舉右手,你也舉右手,老師舉左手,你也舉左手,看誰舉得又對又快。
(生十分投入地做游戲。)。
3.爬樓梯。
師:上樓梯時我們要靠哪邊走?
生:右邊。
師:下樓梯時我們又要靠哪邊走?
生1:左邊。
生2:不對,應該靠右邊走。
師:請你們兩位示范一下,把教室中間過道當樓梯,一個從前往后走是下樓梯,另一個從后往前走是上樓梯。
(生觀察時師提醒:下樓梯的同學是靠哪邊走?)。
(生還是有的說左邊,有的說右邊。)。
師:教學樓中間有一個樓梯,同學們想不想去走一走?
(全體學生進行室外活動:走上樓梯,又走下樓梯。下樓梯時,師又提醒:下樓梯時你靠哪邊走?)。
回到教室。
師:現在同學們明白下樓梯時靠哪邊走嗎?
生:(齊聲)右邊!
師:為什么上、下樓梯都靠右邊走?
生:如果不這樣走,上、下樓梯的人就會相撞。
師:對!特別是要做課間操時樓梯比較擁擠,如果相撞就會發生危險。
(評析當觀察別人判斷左右時,學生容易以自己為標準來確定,錯誤率較高。教師在此及時地讓學生到室外實地進行活動,以學生表演的方式讓學生更清楚地經歷了方向的變化,再次體驗“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從而使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得到充分的體現。)。
4.練一練。
(出示課本第61頁第3題圖)他們都是靠右走的嗎?
(五)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轉彎判斷。
師:同學們想不想去公園玩?
那我們就坐這輛大客車去吧?。◣熌贸鐾婢呖蛙?。)。
準備好,要出發了,請同學們判斷客車是往左轉還是往右轉?
(師在“十字路口圖”上演示轉彎。)。
生1:客車是往右轉。
生2:我認為客車是往左轉。
師:現在我們在哪里?
生1:……在教室里。
生2:不對,我們坐在客車上。
師:小組討論一下,客車到底是往哪邊轉。
(生組內討論交流意見。)。
師生共同小結:站的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汽車轉彎的方向常常以司機為準。
2.小游戲:我是小司機。
師:同桌的同學互相配合,左邊的同學說命令,右邊的同學用玩具小汽車在“十字路口圖”上轉彎,然后交換角色。
(評析教師適時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表演、驗證,去感悟、去體驗、去認知,較好地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最后的小游戲,訓練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進一步明確“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同時這個小游戲的安排,使這節課自始至終都讓學生保持著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地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下課鈴響)。
師:休息的時間到了,請左邊一大組的同學起立,再請右邊一大組的同學起立,揮揮你們的右手向來聽課的老師說聲“老師再見!”
教學反思:
反思整個教學實踐過程,既有成功的喜悅,又有失誤的遺憾。具體分析如下。
1.整節課洋溢著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標準》中特別提出了“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目標,我在這一方面作了積極的嘗試。本節課的宗旨是通過有趣的具體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活動中領會左右。上課前播放節奏輕快活潑的兒歌,一方面,有效地消除了學生因許多陌生的聽課老師帶來的緊張情緒,能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另一方面,通過“喜歡聽的請舉手!”“你舉的是哪一只手?”兩句話很隨意地使學生在愉快的心情下進入教學情境,從而營造愉快的學習氛圍,為提高教學效果做了很好的鋪墊。此后每個環節都設計富有情趣的數學活動和學生喜聞樂見的小游戲,如:摸一摸、動作游戲、對口令等,各個教學環節緊密聯系,環環相扣,過度自然。這些生動有趣的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2.留給學生廣闊的思考與交流的空間。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難免遇到困難或出錯,如果教師直接給出答案,學生一聽就懂,一過就忘。本節課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努力使學生自己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我舉起右手,讓學生說一說我舉的是哪只手,有的學生說左手,有的說右手,這時我并沒有立刻下結論,而是讓學生自己去討論,交流自己的想法?!袄蠋焺偛庞眠@只手寫粉筆字?!薄袄蠋熮D過身去,就和我們一樣了?!痹谒伎寂c交流中,學生體驗到了左右的相對性,同時也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又如:判斷客車轉彎時到底是向哪邊轉,由于與客車面對面,有些同學會判斷錯,我也沒有馬上下結論,而是提醒學生我們現在坐在哪里?(坐在客車上)再讓他們討論交流,在討論中他們都想說服對方。最終統一了意見:判斷客車往哪邊轉,要把自己想像成乘車的人。
3.為學生提供了在實踐中探索的機會。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碑攲W生對“下樓梯時是靠左走還是靠右走”發生爭議時,我組織學生進行室外活動――爬樓梯。在備課時,我只準備在教室中間的過道上模仿上下樓梯,但在教學過程中,我感到學生對“左右相對性”的理解程度沒有到位,突然想到學生的教室在一樓,平時上下樓梯的機會不是很多,感覺有必要讓學生親自到真實的環境去體驗一下,并且進行這項活動并不是一件難事,所以臨時增加了這一個教學環節,結果表明這一環節的設置是對的,起到了突破教學難點的作用。又如,我讓學生用橡皮、尺子、小刀等學習用具“擺一擺”,然后我問“從左(右)數橡皮是第幾個?”(數一數),“尺子的左(右)邊是什么?”(說一說),這些數學活動使學生獲得直接的體驗,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索左右的意義,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左右的位置關系。
p27倒數的認識,練習六全部習題。
這個內容是在分數乘法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為后面學習分數除法作準備的。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注意突出倒數是表示兩個數之間的關系,它們具有互相依存的特點。
使學生認識倒數的概念,掌握求倒數的方法,能比較熟練地求一個數的倒數。
(一)用漢字作比喻引入。
1、師指出:我國漢字結構優美,有上下、左右……結構,如果把“杏”字上下一顛倒成了什么字?“呆”把“吳”字一顛倒呢?(吞)……一個數也可以倒過來變為另一個數,比如“3/4”倒過來呢?(4/3)“1/7”倒過來呢?(7/1也就是7)這叫做“倒數”,隨即板書課題。
2、提一個開放性的問題:看到這個課題,你們想到了什么?
(學生各抒己見)。
師生共同確定本節課的目標——研究倒數的意義、方法和用處。
(二)新知探索:
1、研究倒數的意義。
師:請大家看書p27第3行的結語:乘積等于1的兩個數叫做互為倒數。
學生自學后,問:有沒有疑問?
師引導學生說出:倒數是對兩個數來說的,它們是互相依存的。必須說,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倒數,而不能孤立地說某一個數是倒數。
2、學生自主舉例,推敲方法:
(1)師:下面,請大家各自舉例加以說明。
(2)學生先獨立思考,再交流。
(a、以“真分數”為例;如:5/8的倒數是8/5……真分數的倒數是假分數。)。
(b、以“假分數”為例;8/5的倒數是5/8……假分數的倒數是真分數。)。
(c、以“帶分數”為例;帶分數的倒數是真分數。)。
(d、以“小數”為例;分兩種情況:純小數和帶小數,純小數相當于真分數,帶小數相當于假分數)。
(e、以“整數”為例;整數相當于分母是1的假分數)。
學生舉例的過程同時將如何尋找倒數的方法也融入其中。
3、討論“0”、“1”的情況:
1的倒數是1。0沒有倒數。要求學生說出想的過程(因為1與1相乘得1,所以1的倒數是1。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不可能是1,所以0沒有倒數。)。
4、總結方法:(除了0以外)你認為怎樣可以很快求出一個數的倒數?(只要把這個數的分子、分母調換位置)看看書上是這樣寫的嗎?(讓學生體會到一種成就感,自己說的居然和書上的意思一樣)。
(三)反饋鞏固:
1、完成“練一練”。
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重點問:“8”的倒數是幾?
2、練習六5。
3、補充判斷:
a、a是自然數,a的倒數是1/a。
教學。
工作計劃(2020——2021學年度第二學期)。
提高優生的自主和自覺學習能力,進一步鞏固并提高中等生的學習成績,幫助差生取得適當進步,讓差生在教師的輔導和優生的幫助下,逐步提高學習成績,并培養較好的學習習慣,形成基本能力。培化計劃要落到實處,發掘并培養一批尖子,挖掘他們的潛能,從培養能力入手,訓練良好學習習慣,從而形成較扎實基礎,并能協助老師進行輔差活動,提高整個班級的素養和成績。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學期本班共有學生19人,從上學期的學習情況及知識技能掌握情況、期末檢測情況看,大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高,學習目的明確,上課認真,作業能按時按量完成,且質量較好,但也有部分學生基礎知識掌握還不夠扎實,分析問題的能力還比較弱,學生的學習習慣(比如審題習慣、書寫習慣、檢查習慣和作業是否及時完成等)還有待培養。
在學習態度方面,本班大約有20%的學生學習被動,大約有8%的學生作業存在欠交或遲交的現象,作業有錯不自覺訂正的情況更為普遍。
本學期是小學階段的最后一個學期,學生既要學習新的知識“圓柱和圓錐”、“正比例和反比例”,又要系統復習小學階段所有的知識,可見學習的壓力比較大。特別是學困生,存在更大的壓力與挑戰。因此,本學期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外,在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知識的復習與鞏固、學困生的幫扶上都是本學期工作的重點。通過培優輔潛的方式使優秀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潛能生得到較大進步。
三、
教材簡析:
本冊教材內容分為“圓柱和圓錐”、“正比例和反比例”和“總復習”三部分?!翱倧土暋卑?個單元。
(一)圓柱和圓錐:包括“面的旋轉”“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體積”“圓錐的體積”4個課題。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包括“變化的量”“正比例”“畫一畫”“反比例”“觀察與探究”“圖形的放縮”“比例尺”7個課題。
(三)總復習:包括“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解決問題的策略”。
四、教學目標:
1、認識圓柱和圓錐,掌握它們的特征,認識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認識圓錐的底面和高,會求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掌握圓柱圓錐的體積計算方法。
2、理解、掌握正比例、反比例的意義,能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反比例。學會使用數對確定點的位置,懂得將圖形按一定比例進行放大和縮小。理解比例尺的意義,能正確計算平面圖的比例尺。提高學生利用已有知識、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周密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
3、通過對生活中與體育相關問題的解決,學會綜合運用包括算式與方程在內的相關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4、通過對生活中與科技相關問題的解決,擴展學生數學視野,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態度,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會解簡易方程;
養成檢查和驗算的習慣。
6、鞏固已獲得的一些計量單位大小的表象,進一步明確各種計量單位的應用范圍,牢固地掌握所學的單位間的進率,能夠比較熟練地進行名數的簡單換算。
7、牢固地掌握所學的幾何形體的特征,進一步掌握一些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和相互之間的聯系,能夠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些幾何形體的周長、面積和體積,鞏固所學的簡單畫圖、測量等技能,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8、掌握所學的統計初步知識,能夠看懂和繪制簡單的統計圖表,能對統計數據作簡單的分析,并且能夠計算求平均數問題。
9、牢固地掌握所學的一些常見的數量關系和應用題的解答方法,能夠比較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地解答所學的應用題和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五、本冊教材的重點、難點:
1.認識圓柱和圓錐,理解特征;
學會計算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
了解體積的推導過程。
2、培養學生看懂復式折線統計圖和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分析問題,加強學生對統計思想和方法的認識。
3、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會運用比例知識接應用題。能運用不同的知識解答應用題,加強整數、分數運算和比例之間的聯系。
4、系統的整理和復習,使學生對所學的數學知識得到鞏固和加深,計算能力和解答應用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更好達到小學數學教學的預定目標。
六、教學措施:
1、進一步培養合理、靈活地演練計算能力2、提高學生的分析、比較和綜合能力。
3、培養抽象思維和概括、判斷、推理能力,以及以此類推、舉一反三的能力。
4、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
5、培養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6、加強學生的空間立體感。
7、加強口算練習,學會解答比較簡單的整數、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逐步提高學生四則計算的能力。
8、能掌握一些常見的數量關系和應用題的解答方法,逐步提高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9、增加動手操作的機會,使學生獲得正確的圖形表象,正確計算一些幾何形體的周長、面積和體積。
10、能掌握單位間的進率,能夠正確進行名數的換算。
七、輔差措施:
1、思想教育,轉化觀念端正學習態度。
2、根據學生的知識缺漏,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補缺補漏。
3、多一份關心、幫助,努力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多鼓勵、表揚他們,使其體驗成功、努力學習。
4、因材施教,重視基礎知識的掌握。
5、課堂上多設計一些力所能及的問題,讓他們回答,并逐步提高要求。
6、加強作業指導、抓質量。
7、開展一幫一活動,讓優秀學生帶動后進生,促使他們的轉化。
8、加強家校聯系,共同教育。
八、教學進度表:
周次教學內容備注一單元一圓柱和圓錐1、教學準備;
2、面的旋轉二1、圓柱的表面積;
2、圓柱的體積三1、圓柱的體積;
2、實踐與活動;
3、練習一四單元二正比例和反比例1、變化的量;
2、正比例五1、畫一畫;
2、反比例六1、觀察與探究;
2、圖形的放縮;
3、比例尺七1、練習二;
2、整理與復習總復習數與代數1、數的認識:整數;
八2、小數、分數、百分數和比九數與代數1、常見的量;
2、數的運算:運算的意義十數與代數1、估算;
2、計算與應用;
3、運算律;
期中檢測十一數與代數1、運算律;
2、用字母表示數;
3、方程十二數與代數1、正比例、反比例;
2、探索規律;
十三空間與圖形1、圖形的認識:線與角;
2、平面圖形;
十四空間與圖形1、立體圖形;
圖形與測量;
2、圖形與變換;
3、圖形與位置十五統計與概率1、統計與概率;
2、可能性;
。
教學內容:
教材有關折扣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經歷了解信息,解決折扣問題的過程。
2、理解打折的含義,以及折扣與分數、百分數之間的關系,會解答有關打折的問題。
3、體驗百分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獲得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教學重點:
理解折扣和分數與百分數的`含義。
教學難點:
解決有關折扣的實際問題。
教學活動:
一、導入。
同學們,在剛剛過去的寒假生活中,你注意到了沒有,好多商家為了促銷商品,舉行了促銷活動,把你知道的情況說一說。
同學們對折扣看來并不陌生,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研究折扣的相關問題。
二、探究體驗,經歷過程。
1、商店有時降價出售商品,叫做打折銷售,俗稱“打折”。幾折就表示十分之幾,也就是百分之幾十。例如,打九折出售,就是按原價的90%出售。你知道什么叫“八五”折嗎?(學生自己給答案)。
2、教材第8頁例1(1)題,你知道了什么?
(已知自行車的原價是180元,現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
買這輛自行車用了多少錢?該怎么解答呢?說說你的想法。
(學生交流——我們已知八五折是按原價的85%出售,所以這輛自行車需要的錢數就是原價的85%,“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計算”。)。
學生自己列式計算解決問題,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3、教材第8頁例1(2)題。
學生嘗試獨立解答,老師巡視了解情況,指導個別有困難的學生。
交流: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應該怎樣列式?
對于解答正確的學生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提倡算法多樣化,不強求統一。
三、課堂練習。
教材第8頁“做一做”
四、課末總結。
(折扣=現價/原價現價=原價*折扣現價=原價/折扣)。
五、課后作業。
根據本班實際情況自行設計。
板書設計:
折扣。
打幾折,就是按原價的百分之幾出售。
折扣=現價/原價。
現價=原價*折扣。
現價=原價/折扣。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學習目標:
1.通過講授,引導學生找出規律,總結出體積的公式。
2.指導學生運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
3.培養學生積極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維品質。
教學重點:
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
教學難點:
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
教具運用:
正方體木塊若干。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什么叫體積?計量物體的體積常用的單位有哪些?
2.怎樣計算一個物體的體積呢?
二、新課講授。
1.長方體體積的計算。
教師課件出示一塊長方體積木,一塊蓋房用的大型磚板。
(1)提問:它們的體積是多少?你是怎樣想的?
引導學生回答:長方體積木的體積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去擺,有幾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它的體積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對于大型磚板再用1cm3或1dm3去量就比較麻煩。
教師:請同學們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較大物體的體積,我們能不能用學過的數學知識來計算。
(2)觀察操作,探究長方體的體積公式。
小組合作,用準備好的24塊1cm3的小正方體木塊,任意擺出不同的長方體,然后把數據填入下表。
學生拼擺,然后填表,集體匯報,老師把有代數性的數字寫在表中。
說明學生拼擺長方體的樣式非常多,這里只列舉幾個。觀察:從這張表中,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內討論交流,得出結論。
小結:長方體的體積等于長方體所含體積單位的數量,所含體積單位的數量正好等于長方體長、寬、高的乘積。
板書: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講述:如果用字母v表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可以寫成:v=abh。
(3)質疑:求長方體的體積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條件?
2.探究正方體的體積公式。
(1)啟發。根據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系,聯系長方體積公式,想一想正方體的體積應該怎樣計算。
(2)引導學生明確。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板書)用字母表示:v=a?a?a=a3(a表示棱長)(a3讀作a的立方,表示3個a相乘)。
3.運用長方體的體積公式解決問題。
(1)出示教材第30頁的例1。
(2)學生看圖,理解題意。
(3)說出題中所給信息,和所求問題。
(4)指名說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
(5)指名學生上臺板演過程,其他同學判斷。
(6)老師訂正書寫。v=abh=7×4×3=84(cm3)。
(7)看圖,學生獨立在練習本上完成。
(8)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三、課堂作業。
完成課本第31頁“做一做”第1、2題。
四、課堂小結。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在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五、課后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板書設計: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v=abh。
正方體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v=a?a?a=a3。
教學目標:
1、知道連加、連減算式的含義和運算順序。
2、能比較熟練地口算連加、連減式題。
3、初步感知連加、連減式題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學會表達和交流,培養學生觀察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通過聯系實際情境,體會連加連減的意義和理解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
1、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如何用語言表達數學問題,同時學會傾聽、交往與合作。
2、理解連減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課件演示情境圖(聰明屋)。
師:今天,我們要去數學聰明屋里去玩玩。在聰明屋里有很多聰明題,看看我們班上誰最聰明???,四位小動物先出來歡迎我們了??纯此麄兘o我們帶來了什么題目。(課件)。
長頸鹿小狗小烏龜小貓。
師:你想和誰交朋友,就算算它帶給你的題目吧!(請四位學生口答)。
2、小結。
師:今天我們用學到的數學知識為小動物解答了難題,你們可真了不起,希望你們在聰明屋里學到更多的數學知識。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連加。
1、說圖意。課件演示小雞圖(動態)。請學生仔細觀察。
(1)師:小雞也想和我們交朋友,在圖上你看到了什么?
(原來有5只小雞在吃米,先跑來了兩只,又跑來了一只。)。
(2)師:根據你看到的,你可以提什么數學問題?(一共有多少只小雞?)。
學生復述圖意,指名說,同桌說,齊說。
2、嘗試列式。
師:要知道一共有幾只,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做?(加法)為什么?
(1)名學生口頭列式。5+2+1=。
(2)讀算式。(師:剛才的小朋友讀得真不錯,你也跟著他讀一讀吧)。
(3)比較不同。(請小朋友觀察一下,這個算式和我們以前學的有什么不一樣?——有三個數,兩個加號)。
(4)小結:像這樣把三個數或更多的數加在一起,就叫連加。(板:連加)。
3、說算理。
師:這個算式你會算嗎?(指名說:先算5+2等于7,再算7+1等于8)。
請學生跟說,齊說,同桌說。
(二)探究連減。
1、說圖意。
師:你們幫小雞解決了難題,他們可高興了,過了一會兒,又發生了什么事呢?
(原來有8只小雞,先跑掉了3只,又跑掉了2只,還剩下幾只?)。
指名說圖意(同連加)。
2、寫算式。
(1)師:這道題該用什么方法來解決呢?——減法,為什么?
學生列式。(板書:8-3-2=)齊讀算式。
(2)師:這道算式和以前的減法有什么不同?你能給它取個名字嗎?(板書:連減)。
(3)小結:像這樣從一個數里連續去掉幾個數,用連減。
3、說算理。
師:你會算嗎?(先算8-3等于5,再算5-2等于3)。
學生跟說,齊說,同桌說。
(三)小結。
今天我們學會了連加、連減,在計算時,一般是從左往右的順序依次計算的。
三、練習鞏固。
師:聰明屋里還有很多聰明題,需要我們小朋友來解答,請你們幫幫這些小動物的忙。
1、課件出示燕子圖、豬八戒吃西瓜圖。(請學生復述圖意,再在課本上列式計算,并說算理)。
2、課件出示小棒圖和三角形圖。(方法同上)。
3、算式(折疊卡片)?!獙W生說出計算過程。
3+4+16+4+04+3+22+2+4。
8-5-39-5-410-6-28-0-6。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初步感知可以從云量、降水量、氣溫、風向和風速等天氣現象來描述天氣。
2.知道常見的一些天氣現象和天氣符號。
過程與方法:
1.能對各種天氣現象進行分類。
2.運用感官觀察天氣,并學會用簡單的詞句把它記錄下來。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天氣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提該關心天氣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知道常見的一些天氣現象和天氣符號。
【教學準備】。
1.用天氣符號標注城市天氣情況的中國地圖一張;
2.每組一套天氣符號卡片;
3.天氣現象歸類表格和關于天氣網狀圖各一份;
4.每個學生科學記錄本各一本。
【教學過程】。
一、認識天氣現象。
2.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貼相應的天氣符號并寫上名稱。
3.提問:你們還知道哪些天氣現象?(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相應符號)。
4.發給每一組一套天氣符號:請大家對這些天氣現象進行分類。
5.匯報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氣怎樣?
1.今天的天氣怎樣呢?我們一起到外面從云、降水、溫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然后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出示觀察要求:請從云、降水、溫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然后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天氣現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提問:今天的天氣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問:你覺得今天的天氣我們應該穿什么衣服?)。
三、總結。
剛才我們觀察的是今天的天氣,那么明天又會天氣怎樣呢?后天呢?一個月內我們杭州的天氣又在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里請大家每天都能把觀察到的天氣現象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就能了解在這段時間里我們這里的天氣變化是這樣的。
四、課后作業。
1、寫出你知道的天氣現象?
2、一般天氣預報包括哪些內容?
五、課后反思。
1-2天氣日歷。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通過親自觀察認識到天氣每天都在發生變化。
過程與方法:
1.初步學會使用溫度計來測量氣溫。
2.能運用多種感官和溫度計來收集天氣信息和數據,逼供內記錄在“天氣日歷”和“日期—溫度”表中。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長期的觀察和記錄能幫助我們了解到更多的天氣信息。
【教學重點】。
能運用多種感官和溫度計來收集天氣信息和數據,逼供內記錄在“天氣日歷”和“日期—溫度”表中。
【教學難點】。
意識到長期的觀察和記錄能幫助我們了解到更多的天氣信息。
【教學準備】。
1.畫有天氣符號的圖片一張。
2.學生畫天氣符號的小卡片若干。
3.大的天氣日歷一張。
4.氣溫柱形圖表一張。
5.溫度計每組一支。
6.科學記錄本和筆。
【教學過程】。
一、認識一些天氣符號。
1.分類介紹每一種天氣符號的含義。
2.使用天氣符號記錄云量、云的種類(次項可以選學)、降水量、風速和風向、溫度等天氣現象。
3.每個學生在小紙卡上畫幾個天氣符號,制成天氣記錄卡。并提示學生在今后一個月的時間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氣記錄卡在“天氣日記”上記錄每天觀察到的天氣現象。
4.可以小組分工,每人畫一類天氣符號的小紙卡,小組內不畫重復的。注意提示學生在卡片的上方寫上今天的日期。
5.天氣日歷可以每個小組完成一個天氣日歷,但全班共同完成一個天氣日歷的記錄可能會比較現實。
二、課后作業。
1.我會填。
我們使用天氣符號來記錄:氣溫、云量、降水量、風速、風向。
2.動手做。
以小組為單位做一份天氣日歷,比一比哪個小組完成得最好。
三、總結。
四、課后作業。
我會填。
1、我們使用天氣符號來記錄:氣溫、云量、降水量、風速、風向。
2、動手做。
以小組為單位做一份天氣日歷,比一比哪個小組完成得最好。
五、課后反思。
1-3溫度和氣溫。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氣溫是指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每天應選擇同一時間來測量氣溫。
過程與方法:
選擇每天測量氣溫的環境,完成“天氣日歷”中溫度的測量和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保持對氣溫變化的研究興趣,理解長期測量和記錄數據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選擇每天測量氣溫的環境,完成“天氣日歷”中溫度的測量和記錄。
【教學難點】。
正確測量,能堅持記錄。
【教學準備】。
課前布置分小組記錄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氣溫。
每組一張溫度填充圖。
每個小組或每人一支溫度計。
【教學過程】。
一、教師導語,引入研究課題。
1、溫度對天氣的影響很大,氣溫是天氣現象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天氣日歷中重要的記錄數據。
2、揭示學習課題。
二、室外溫度的測量與比較。
1、教師提示使用溫度計測量溫度要注意的安全問題。
2、學生說說怎樣用溫度計測量溫度、怎樣讀數;復習溫度計的刻度;讓學生找出沸點、冰點、人體正常體溫等溫度。
4、測量室內溫度,記錄、交流。
5、分組到室外不同地方測量溫度,走廊上、陽光下、樹底下、陰涼處,把測量的溫度及時記錄。
三、氣溫的測量。
2、教師小結,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最能反映當地的氣溫,所以我們應該選擇合適的地方來測量氣溫。
3、測量不同時間的氣溫,匯報不同時間所測到的氣溫。
5、教師小結。
四、課后總結。
五、課后作業。
1、我會填。
(1)、一天之中(日出前的凌晨)的氣溫最低。
(2)、一年之中,最高氣溫出現在(7)月,最低氣溫出現在(1)月。
2、我會選。
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是(3)。
(1)上午10時(2)中午12時(3)下午2時。
六、課后反思。
1-4風向和風速。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風可以通過自然界中事物的變化來感知,可以用風向和風速來描述。
過程與方法:
自制建議風向標和小風旗。用自制的風向標和小風旗測量風向和風速,并使用適當的方法紀錄觀察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到使用簡單工具能對天氣觀察活動提供很大的幫助。進一步提高觀察天氣現象的興趣和好奇心。
【教學重點】能描述風向和風速。
【教學難點】用自制的風向標和小風旗測量風向和風速,并使用適當的方法紀錄觀察結果。
【教學準備】分組材料:制作風向標的材料;制作小風旗的材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你們覺得風是什么?能聽到,看到風嗎?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風的詞語來描述風嗎?
二、探究內容:
(一)風向和風向標。
1、出示風向圖,簡單介紹。
簡單介紹,風向是指風吹來的方向,可以用八個方位來描述風向。
2、你能通過風水動旗面的情況來辨別風向嗎?簡單練習。
小結:風向可以用風向標來測量,風向標的箭頭指向的是風吹來的方向。
3、制作風向標,并測量風向。
(1)出示自制風向標。介紹制作方法。
(2)小組討論:風向標的使用方法。
(3)問:我們如何將風向結果添加到當天的天氣日歷上呢?
(4)我們還可以用哪些方法確定方位和測量風向?
(二)風速和風速等級。
1、問:風向可以用風向標進行測量,那么風速也可以測量嗎?
2、介紹科學家利用風速儀測量風速,熟悉“蒲福風力等級”表。我們制作小風旗來測量。
3、分組制作小風旗,研究使用方法。
(三)實地觀察。
1、測量風向和風速。
2、記錄到天氣日歷中。
三、課后作業。
1、風向標是測量(風向)的儀器,箭頭指向風(吹來)的方向。
2、紅旗招展的時候,你估計可能刮的`是(3)級風。
四、課后總結。
五、課后反思。
1-5降水量的測量。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來測量。
過程與方法:
制作簡易的雨量器,并學會用簡易雨量器測量降水量,完成“天氣日歷”的紀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保持對天氣現象觀測的濃厚興趣,培養認真仔細的觀察習慣,能在課后持續地進行降水量的觀測。
【教學重點】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來測量。
【教學難點】學會用簡易雨量器測量降水量,完成“天氣日歷”的紀錄。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降水也是天氣的一個重要特征,那么,我們怎么判斷雨下得多大呢?
生自由說:通過觀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時間長短。
介紹氣象學家是用雨量器來測量降水量和根據降水量的多少來區分雨的等級的。
二、探究內容:
(一)用雨量器測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簡易雨量器。
生根據制作說明書,嘗試制作雨量器。
3、小結。
4、模擬降雨,初步感知怎樣收集和測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觀察和測量。
1、討論: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項。
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讓雨量器內的“降水”溢出;讀數時,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視線與雨量器內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導記錄“降水量填充圖”
3、指導學生課后開展降水量測量和記錄活動。
三、課后作業。
1.降雨的多少要用(雨量器)測量,衡量降雨的多少要收集(24)小時的雨水。
2、模擬降雨,說說你是怎樣收集和測量降水量的?
四、課后總結。
五、課后反思。
1-6云的觀測。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根據云量的多少,天氣可分為晴天、多云和陰天;云在天空中是會變化的,不同的云預示著不同天氣的來臨。
過程與方法:
根據云量的多少,天氣可分為晴天、多云和陰天;根據云的高度和形狀給云分類。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對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濃厚的興趣,在課外認真完成“天氣日歷”中關于云的觀察。
【教學重點】根據云量的多少,天氣可分為晴天、多云和陰天;根據云的高度和形狀給云分類。
【教學難點】根據云量的多少,天氣可分為晴天、多云和陰天并能根據云的高度和形狀給云分類。
【教學準備】分組材料:不同形狀的云的圖片,直徑約30cm的圓片,白紙。
【教學過程】。
一、描述云。
1、出示“云”字。問:關于云,你能想到什么?用網狀圖記錄學生想法。
二、探究內容:
(一)觀察云。
2、師介紹方法:出示圓片,把天空當成一個圓,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這個圓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進行區分。
4、反饋。
(二)對云進行分類。
1、分組活動:根據不同形狀的云的照片,嘗試給云進行分類。
2、生匯報。
3、閱讀資料,了解科學家對云進行分類的方法。
4、再次觀測,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種類型的云,并記錄在天氣日歷中。
三、課后總結。
四、課后作業。
1.根據(云)的多少,可以區分晴天、多云、陰天。
2.氣象學家通常把云分成(積云)、(層云)、(卷云)三類。
五、課后反思。
1-7總結我們的天氣觀察。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天氣是不斷變化的,對長時間觀察記錄的天氣信息進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天氣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氣變化的一些規律。
過程與方法:
統計、分析“天氣日歷”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這些信息對天氣情況進行解釋。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到長時間進行科學觀察和記錄。
【教學重點】對長時間觀察記錄的天氣信息進行分析和整理,認識天氣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氣變化的一些規律。
【教學難點】統計、分析“天氣日歷”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這些信息對天氣情況進行解釋。
【教學準備】氣溫統計表、云的統計表、風的統計表、平均降水量的統計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探究內容:
(一)統計天氣信息。
1、討論統計方法。
(1)可以從天氣日歷上將相應的小紙卡取下來,然后分類。
(2)也可以用畫“正”字的方法依次記錄。
2、分組統計。
發給相應小組氣溫統計表、云的統計、風的統計表、平均降水量的統計表。
(二)分析天氣信息。
(2)統計云的類型的小組:哪種類型的云最常見?哪種類型的云最少見?
(3)統計風向的小組:主要刮哪個方向的風?
(4)統計風速的小組:這段時間里刮風的天氣多嗎?通常刮大風還是微風?
(5)統計降水量的小組:這一季節的降水量有什么特點?
2、問:綜合各組的統計和分析匯報,能對這段時間的天氣情況進行概括總結嗎?
3、單元評價。
(1)問:今天天氣怎樣?
(2)互評這個單元的學習情況。
三、課后總結。
四、課后作業。
1.風向標是測量(風向)的儀器。
2.我們怎么知道下雨下了多少呢?簡單的辦法是用(雨量器)來測量。
第二單元溶解。
2-1水能溶解一些物質。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一些物質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質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過濾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質從水中分離出來。
過程與方法:
觀察和描述食鹽、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現象,
能使用過濾裝置分離幾種固體與水的混合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研究溶解與不容易溶解現象的樂趣,激發進一步探究溶解問題的興趣。在觀察比較活動中,能夠意識到細致的觀察才會使描述更準確。嚴格按照規范利用溶解裝置進行實驗。
【教學重點】描述食鹽、面粉等物質溶解現象的主要特征。
【教學難點】比較食鹽、沙、面粉在水里的變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食鹽1、沙1、面粉1、裝水燒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濾紙3、鐵架臺1。(沙在使用前淘干凈。)。
【教學過程】。
一、食鹽在水里溶解了。
1.學生觀察實驗:取一小匙食鹽和一小匙沙,分別放入兩個盛水的玻璃杯內,不攪拌,靜靜觀察,比較食鹽和沙在水中的變化。過一會再攪拌,觀察它們的變化。
2.學生匯報觀察現象:食鹽在水里的變化是怎樣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糾正學生的匯報:食鹽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組織討論:哪些現象使我們可以判斷出“鹽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現象能使我們判斷“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書食鹽的溶解現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現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嗎。
2.學生實驗: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個盛水的玻璃杯內,靜靜觀察一會兒,看看面粉在水里的變化,然后再用筷子輕輕攪拌一會兒,觀察面粉在水中的變化。
3.組織匯報: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嗎?把它放置一會兒我們還能觀察到什么現象?
4.教師引導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樣的狀態?
5.討論:面粉、沙、食鹽在水中的溶解情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嗎?
6.教師引導:為了作進一步的觀察,我們可以采用過濾的方法。演示折紙和過濾實驗的規范操作,注意不要將液體濺到濾紙外,倒入漏斗中的液體液面要略低于濾紙的上沿。
7.學生實驗:分別做過濾食鹽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觀察濾紙,匯報觀察結果。
8.交流實驗結果,整理對溶解的新認識記錄在科學筆記本上。(提醒學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三、課后總結:
四、課后作業:
1.食鹽在水里化掉的現象就是(溶解)。
2.溶解在水中的食鹽不能用(過濾)的方法從水中分離出來。
五、課后反思:
2-2物質在水中是怎樣溶解的。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溶解是指物質均勻地、穩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過濾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離出來。
過程與方法:
觀察和描述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并想象食鹽的溶解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實驗中細致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描述食鹽、面粉等物質溶解現象的主要特征。
【教學難點】比較食鹽、沙、面粉在水里的變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裝水燒杯4、筷子1、高錳酸鉀1、小藥勺、食鹽1、沙1、面粉1。
【教學過程】。
一、觀察高錳酸鉀的溶解。
1.引導想象:食鹽在水中的溶解過程。
2.教師講解:為了清晰地觀察到溶解的過程,我們用一種有顏色的物質來做溶解實驗。教師出示高錳酸鉀。(教師取放演示要規范,這是學生首次接觸化學藥品)。
3.引導觀察描述:高錳酸鉀是一種什么樣的物質?
4.學生實驗:在一個裝水的燒杯內,輕輕地放入幾小粒高錳酸鉀,先靜觀高錳酸鉀在水中的分散現象,然后用筷子輕輕攪拌一下水,繼續觀察水和高錳酸鉀的變化。(注意學生對觀察到的細節地描述)。
二、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
1.觀察記錄實驗:進一步觀察食鹽、沙、面粉和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情況,比較它們在水中有什么相同與不同。(觀察結果可直接記錄在書上的表格中)。
變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過濾的方法分離嗎。
是溶解還是沒溶解。
2.小組交流:修正描述和記錄。
4.整理記錄:學生對溶解特征的認識記錄在科學筆記本。
三、課后總結:
四、課后作業:
1.高錳酸鉀常被用來(消毒)和(防腐)。
2.沙子在水中溶解時顆粒的分布是(不均勻)的。
五、課后反思:
2-3液體之間的溶解現象。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能借助實驗進一步觀察多種物質之間的溶解現象,根據溶解的主要特征區分一些常見的溶解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觀察、交流中,將看到的新的“溶解”現象與已知的作比較,在這個過程中產生探究更多溶解現象的欲望。
【教學重點】根據溶解的主要特征區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與不容易溶解的現象。
【教學難點】觀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氣。
【教學準備】。
小組觀察實驗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體;雪碧(汽水)、注射器、試管、試管夾、酒精燈、火柴等。
【教學過程】。
1、引入。
教師準備一杯水和一袋咖啡。學生觀察咖啡放入水中攪拌之后的現象。
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觀察到的什么現象說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
2.觀察液體之間的溶解與不溶解。
在水里滴幾滴酒精,觀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里滴幾滴水,觀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在水里滴幾滴食用油,觀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食用油中滴幾滴水,觀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問: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嗎?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嗎?
運用同樣的方法,觀察更多的液體與液體之間的溶解解現象。
問:哪些液體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3.觀察溶解在液體中的氣體。
(1)觀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開雪碧(汽水)瓶蓋,觀察液體里逸出的氣泡。這就是溶解在飲料中的氣體。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體,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觀察注射器里的氣體和液體的變化。
怎樣解釋注射器里氣體和液體的變化?
(2)觀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氣。
這杯水里有空氣嗎?你是怎樣想的?(生活經驗的提?。?。
用試管裝1/3的清水,在酒精燈上稍微加熱。觀察試管壁上是否有小氣泡出現。
怎樣解釋這種現象?
4、課后繼續觀察還有哪些物體也能互相溶解。
三、課后總結:
四、課后作業;。
1.膠水在水中會(下沉)。
2.牛奶帶入水中會(溶解)。
3.你能區分液體之間的溶解或不溶解嗎?請舉例來說明。
五、課后反思:
化簡比。(教材第50~51頁例1)。
二、教學目標。
1、能運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
2、理解求比值和化簡比的區別。
3、理解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滲透類比思想。
三、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化簡比的方法。
難點:理解化簡比與求比值的區別。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把下面的分數化為最簡分數。(課件出示題目)。
4/86/3012/1814/56。
點名學生回答,并說一說什么是最簡分數。
2、六二班共有學生50人,今天出勤人數為46,總人數與出勤人數的比是多少?(課件出示題目,點名學生回答)。
3、師:比的基本性質是什么?
4、引出新課。
師:為了使數量間的關系更明確,我們經常要應用比的基本性質,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一起學習的內容。
二、學習新課。
1、認識最簡單的整數比。
師:誰知道什么樣的比可以稱作最簡單的整數比?
引導學生聯系最簡分數的概念,討論什么叫做最簡單的整數比。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歸納:最簡單的整數比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比的前項和后項都是整數,二是比的前項和后項的公因數只有1。
指名學生舉出幾個最簡單的整數比。
統計天地。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用分數(或百分數)表示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方法。
2、使學生會根據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大小要求設計相應的活動方案。
教學過程:
一、提問:
問:我們在學習可能性的知識時,怎樣用分數來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呢?你們能舉例說說嗎?
我們還會根據事件發生可能性大小的要求設計活動方案,對此,你有什么體會?
二、完成第25題。
讀題,理解題意。
可演示主持人兩次抽獎的過程,使學生明白:
第(1)題用4種不同顏色的彩紙表示4種不同顏色的座位票,演示從中抽出一種顏色的座位票,啟發學生思考每個同學獲得開心獎的可能性。
第(2)題用10張紅色彩紙表示10張紅色座位票,按1~10編號后,演示從中抽出一個編號的'座位票,啟發學生思考拿紅色票的同學獲得幸運獎的可能性。
三、完成第26題。
出示題目,讀題。
問:要使落下后紅色面朝上的可能性是1/3,必須有幾個面涂上紅色?有幾種涂的方法?
要使落下后數字2朝上的可能性是5/6,必須有幾個面寫上2字?有幾種寫法?
在交流中使學生認識到:
符合要求的涂色或寫數方法不是唯一的,但第(1)題必須有2個面涂成紅色,第(2)題必須有5個面寫2。
教學分析:
按比例分配的練習。
學情分析:
已初步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應用,將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此類問題的解決方法。
教學目標:
能運用比的意__決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比的意義,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策略:
練習、反思、總結。
教學準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一)六1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3:2。
1.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
2.女生人數是男生人數的(),女生人數和男生人數的比是().
3.男生人數占全班人數的(),男生人數和全班人數的比是().
4.全班人數是男生人數的(),全班人數和男生人數的比是().
5.女生人數占全班人數的(),女生人數和全班人數的比是().
6.全班人數是女生人數的(),全班人數和女生人數的比是().
把250按2比3分配,部分數各是多少。
二、變式練習。
1、被減數是36,減數與差的比是4比5,減數是多少?差是多少?
教學反思:
提高練習的靈活度,以及練習的形式。
閱讀是學習,摘抄是整理,寫作時創造。為大家整理的10篇北師大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教案到這里就結束了,希望可以幫助您更好的寫作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教學內容:
我講授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比的應用》第一課時,主要就是按比例分配問題。按比例分配是把比的知識應用于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的一個課例。即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它是在學生學習了比與分數的聯系,已掌握“平均分”和“分數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延伸。這樣安排符合學生的思維習慣,方便于學生對知識的遷移,也有利于加強知識間橫向和縱向的聯系,為今后學習正比例知識埋下伏筆。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使學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征及解題方法。
(2)能力方面:培養學生觀察、歸納和語言表達能力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理解按一定的比來分配一個數量。
2、根據題中所給的比。掌握各部分占總量的幾分之幾,能熟練的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學難點:
正確分析,靈活解決按比分配的實際問題。
對于按比例分配問題學生在以往的學習生活過程中曾經遇到過,
甚至解決過,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體悟和經驗,但是對于這種分配方法沒有總結和比較過,沒有一個系統的思維方式。通過今天的學習,將學生的無序思維有序化、數學化、系統化,總結并內化成學生的一個鞏固的規范的分配方法。
教師努力去營造一個愉快、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形成和諧的課堂氣氛,從而有效地引導學生主動探討新知識。
本課采取小組合作、交流探索的學習形式,引導學生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并學會比較、分析、歸納、綜合,獲得數學知識與技能的方法,盡可能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提供現實情景和活躍的情趣,貼近學生的思維調動區,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息”,感受到生活經驗數學化與數學經驗生活化。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的發展變化與延伸,為分散難點起著積極的遷移作用。
第二個環節:探索方法,建立模型。
1、出示課本情境圖。如果把這筐橘子按3:2分,怎么去分?
教師引導:在這兒分橘子時,3:2表示什么意思?讓學生說說。(一班最少分3個時,二班分2個)。接著往下分,怎么去分呢?同桌互相討論。匯報,師生填表。從表格中的數據,你發現了什么?(大班分的橘子數擴大到原來的幾倍,二班分的橘子數也擴大到原來的幾倍。不管怎么分,每次都按3:2來分的。)。
2、出示課本主題圖。如果把140個橘子按3:2來分,怎么去分?
因為有了前面分橘子的基礎。學生很快就會完成表格。這就是列表法解數學題。
3、利用課件幫助理解、掌握分配問題的結構特點。
接下來引導學生分析題中數量關系:題目要分配什么?按照什么分配?
重點思考討論:從3:2這個比中,你能知道什么?接下來鼓勵小組合作嘗試多種方法解答,重點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
2、小結:按比分配的應用題有什么結構特點?怎樣解答這樣的應用題?
同思路比較和聯系起來,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掌握方法,并注意培養學生的檢驗能力。
第三個環節:多層訓練,形成技能。
練習是數學課堂教學一個重要環節,我設計的練習題力求做到從易到難,由淺入深,有層次,有坡度,新舊知識融合恰當,形成技能技巧,開拓思維,發展能力,達到練習的預期目的。
1、基礎練習。
2、提升練習。
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所以我設計了《營養搭配》這么一道題用以拓展延伸。這一環節著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使學生明白,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也離不開數學。并及時的進行思想教育。讓學生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你學會了什么知識?掌握了哪些方法?
這樣做既檢驗了效果,又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整體性,從而培養學生的概括和口頭表達能力。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kouhaodaquan/2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