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寫教案模板可以幫助教師系統地了解和應用各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多樣化和個性化。下面是一些經驗豐富的教師編寫的優秀教案模板,希望對您有所啟發。
向學生交待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可以避免隨意性和盲目性,同時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這一環節是影響目標達成度的關鍵,我以循序漸進為原則,準備分三步進行教學。
教師打開幻燈,出示自學提綱:
1.劃出最能表現烏漢娜老師關心愛護學生的句子,并說說你從這些句子中體會到什么。
2.達麗瑪的神態如何?她當時怎么想?讓學生通過讀讀、劃劃、想想完成自學,再用議議的方式進行檢測交流。疑是思維的開始,要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首先要培養他們的質疑能力,而質疑能力的培養要經歷教師從扶一放、學生從仿——創的過程,教師出示問題,示范質疑,讓學生有路可循,為第二步的學習質疑作好鋪墊。
我先讓學生快速默讀課文,了解烏漢娜老師是如何給達麗補課的,接著讓學生模仿第一段的自學問題,給自己、同學們提出問題,師生經過篩選補充,教師用幻燈出示自學提示:
1.“用——”劃出最能表現烏漢娜老師關心愛護學生的句子。并說說你從這些句子中體會到什么。
2.達麗瑪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學生帶著問題繼續用讀讀、劃劃、想想、議議的學法自學第二大段。最后師生交流。
在交流問題2時,插進有感情朗讀訓練?!斑_麗瑪望著老師嚴肅的面容,心里發誓:上課再也不能讓心跑向大草原了?!边@個句子是值得深究的一個句子;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我分四步進行。一讀句子想:這句話圍繞哪個詞來寫;二讀,這句子圍繞“發誓”寫了什么內容?三讀,這句子表達了達麗瑪怎樣的情感。通過讀讀、想想、議議讓學生懂得達麗瑪之所以決心要專心致志地聽課是烏漢娜的行為、精神感動了她,在這基礎‘上,再要求學生將自己的理解融入聲音讀出來,即四讀。
達麗瑪是怎么做呢?這個問題文章沒有正面敘述,而是通過烏漢娜老師和達麗瑪之間的對話表現出來的。教學時.她倆的對話我采用以讀代講法;指名分角色朗讀,教師隨機指導、學生及時矯正;優生示范讀;自由讀;檢測性指名分角色讀,在有層次的反復朗讀中,讓學生懂得烏漢娜為了達麗瑪的進步激動不已,她覺得自己偽努力有了收效,從而感受老師對學生的那份真誠的愛,同時也讓學生明確其中的作用。
這一環節是“扶”的過程,讓學生模仿質疑,質疑后師生討論、篩選、補充問題,充分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有利學生在具體。實踐中悟出學法。
1.分小小組自學第三大段。自學后質疑;釋疑。(簡單的問題小組解決,不能解決的自學后向老師質疑。)學生自學時教師一定要巡視指導,及時掌握學生的自學情況,適時加以點撥,提醒學生抓住可疑標點,不理解句子,結合課題,文中內容加以質疑。
2.學生質疑,師生釋疑。
重點解決第三段中“……”的作用和課文結尾兩句話的含義。
文中的“……”表示達麗瑪對老師的感激之情語意未盡。為了讓學生理解其含義,我先創設情境,打開幻燈,指著“達麗瑪”敘述:假如這就是你,旁邊是你的老師。有那么一天,你落下了課,放學后老師為你補課。補充課,天色已晚,老師不放心就護送你回家。天下著毛毛細雨,老師解開衣襟把你摟在懷里,雖然是春寒料峭,可是你卻感到—陣陣溫暖。到了家,老師渾身濕透了。你摸著自己干燥的衣服,望著老師的背影漸漸遠去,你此時此刻是怎么想的呢?學生練筆,寫后講評。學生學習了一、二段后,對老師的優秀品質有了較深的感受,在這基礎上創設情境,讓學生練筆,這是讀的延續、深化、升華,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把學生的情感推向高潮,引起共鳴,為最終突破難點,作好情感的準備。
教師因勢利導組織討論:春天的雨點指的是什么?草原上勃勃生機又象征著什么?最后教師小結:教師對學生的愛猶如春天的雨點。達麗瑪在愛的澆灌下,像草原上的春草一般,萌發出勃勃生機,天天向上,茁壯成長。
引導學生回顧全文,從知識方面、學法、情感方面讀讀自己的收獲以及不解之處,其目的是強化目標達成度,提高課堂效率。
作業是根據第2課時的第1、2兩個目標而設計的,旨在通過練習鞏固所學的知識。
《貓》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是老舍先生寫的一篇狀物抒情散文。文章條理清晰,以風趣親切的語言把大貓的古怪性格和小貓的淘氣可愛描述的栩栩如生。字里行間里流露出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聽完劉娟老師的課之后感觸頗多也受益頗多,以下是幾點感受。
1、在教學中努力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課標》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在劉曼曼老師的課堂上,老師開頭說貓是大家熟悉的朋友,并讓同學們觀看生動、形象的貓的動畫,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后再后面的教學過程中充分給予了學生自學的空間,以問題形式引導學生自己找到答案一步步深入理解,并對此加以鼓勵,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信心。
2、抓住關鍵詞語理解句子進而理解課文內容。在學習大貓性格古怪這一段時,教師抓住整個特點,提問為何古怪,以大問題引出“老實、貪玩、盡職、膽小、勇猛”等其他具體性格特點。在說明大貓盡職整個特點時又抓住了“屏息凝視”這個詞來引導學生理解,并指名學生做動作來表演,更為直觀的使學生一點就通,十分巧妙。
4、利用圖片、想象、播放動畫等方式幫助學生體會了老舍的.愛貓之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劉曼曼老師設計制作的多媒體課件十分的精致,無論是圖片還是課件上的課文內容分解都設計的非常細致,可以說在細節上做到的很好。這種靈活的使用多媒體課件,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使學生能更輕松更快樂的學到知識可以說是寓教于樂。
5、整節課聽來,劉老師的課十分的精彩。但也有一些方面是我想要與她討論討論斟酌斟酌的。旁觀整節課的課堂,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并沒有特別高。在教師以貓的古怪為大框架的提問,再以一個個小問題引發討論與思考的時候,給予學生的引導依舊有些過于簡單抽象,使得課堂上發言的只有少數一部分人。有些學生并沒有真正融入進這種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來。在這種情況下,設計提問與提問過程中必要的引導語是否需要再多一些。
1、理解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的含義,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
2、經歷交換律的探索過程,體會觀察發現、猜測驗證、歸納概括的數學學習方法,發展合情推理能力。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體會數學研究的樂趣。
確定上述教學目標的依據:一是對課程標準的理解:《數學課程標準(xxxx版)》學段目標:掌握必要的運算技能;在觀察、實驗、猜想、驗證等活動中,發展合情推理能力?!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xxxx年版)》在“課程內容”的第二學段中提出:“探索并了解運算律,會應用運算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并能表達自己的想法”。
教材在第一單元教學四則運算的意義及混合運算的基礎上,安排了本單元的教學。本單元學習的五條運算定律,被譽為“數學大廈的基石”,不僅適用于整數的加法和乘法,也適用于有理數、實數甚至復數的加法和乘法,在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無論在形式上還是探索方法上都存在相同和相似的地方,而我們通過用人教版的教材教,發現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放在一課時教學,學生很容易產生混淆,其原因用奧蘇貝爾認知結構變量來解釋,在學習結合律的時候,學生對剛剛概括出的交換律認識還不是很清晰,原有知識的與新知的之間的可分辯性不強,不僅影響了新概念的建立,連對交換律本身的認知都模糊了。因此我在教學這單元之前,綜合吸收了北師大教材的編排意見,將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放在一課時教學。
對于數學運算定律,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有廣泛的接觸,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認同了這兩個規律。本單元的學習,更多是結合學生已有的經驗,從具體數據的討論,上升到規律的發現和歸納,最終形成教學模型。因此教學時,沒有從具體情境中入手,直接從數學算式展開研究,主要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鑒于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解釋運算定律的內在含義對于他們來說比較抽象。因此,在理解運算定律內涵時,還離不開意義的支撐,需要以具體情境中的實例作為依托。
【教學重難點】:通過觀察、猜測、驗證、歸納概括出加法和乘法交換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
為了實現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的和諧統一,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活動。
(一)口算比賽,引入課題。
在比賽中激起認知沖突,喚起對加法交換律的已有認知經驗。
(二)結合實例,探究規律。
1、觀察發現,質疑引思。
2、舉例驗證,得出結論。
【課標指出,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客ㄟ^觀察算式,經歷從特殊到特殊的類比推理和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推理,發現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并嘗試描述所發現的運算規律。經歷這個過程,其實就是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過程。提出問題有兩種方式:一是用語言描述,二是用字母表示。這個環節要求嘗試用語言描述規律,提出數學命題。在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全面的大量例子來驗證結論,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的活動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
3、解釋定律模型的正確性。
4、喚起原有經驗,同化舊知。建構主義學習論認為,學生的學習時認知結構的不斷通話和順應的過程中達到平衡的過程,回顧學習經歷中加法交換律,乘法交換律的不露聲色的反復呈現,使學生體會到今天的學習內容并不陌生,通過梳理,發現交換律解釋了原有學習中的這類現象,使原有認知順應今天所學的內容,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得到完善和補充。
(三)知識應用,鞏固提升。
適量的練習是鞏固知識的有效手段,本課的練習自始至終貫穿在知識探究的過程中,運用加法交換律的研究方法繼續研究另外三種運算中是否存在同樣的定律,既是規律的探究、提煉,同時也是對本課的數學學習方法的鞏固。同時大量的加法和乘法的計算,學生的思考和說理貫穿了整個學習活動,對規律的符號化與練習融為一體,減輕學生負擔。
(四)回顧反思。
借助適當的反思幫助學生完善認知結構,喚醒學生對數學方法乃至數學思想的感悟,升華情感體驗。
《數學課程標準》(xxxx版)指出: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因此,針對教學難點,教學時采用引導發現法,啟發式教學法,用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經歷觀察現象、發現規律、提出證猜想、舉例驗證、得出結論、解釋現象的過程。
為了使學生經歷一個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著重指導學生采用觀察發現、舉例驗證、類比歸納法的學習方法,以獨立思考、自主實踐、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新知建構。在觀察發現、驗證猜想、概括結論、解釋應用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思考能力,體會數學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教學從前面、右面和上面觀察物體。我將教學第一課時觀察物體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1、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比較和想象,認識物體的前面、右面和上面,會從物體或幾何體的前面、右面和上面進行觀察,并能正確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得到的圖形。
2、使學生經歷觀察物體的過程,能聯系實物或看到的形狀進行直觀思考,豐富對現實空間的認識,發展初步的形象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
3、使學生在參與觀察活動的過程中,培養樂于和同學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學習成功的樂趣,激發對數學學習活動的積極情感和態度。
本單元教學重點是:會從前面、右面和上面觀察物體;能根據物體的形狀選擇相應的視圖或根據視圖擺出相應的物體。教學難點是:能根據物體的形狀想象相應的視圖,根據視圖擺出相應的物體。
教學課件,教師準備一個投票箱,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模型。學生準備同樣大的正方體若干個。
一、教學例1。
談話:看老師今天帶來的是什么?(投票箱)同學們已經學習過觀察物體,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觀察物體的有關內容。(板書課題)。
出示投票箱,像例1的樣子放在講臺上,談話:這是一個投票箱,你能指出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嗎?誰來試一試,指名到講臺前分別指一指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啟發:要知道同學們說得對不對,可以分別到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進行觀察,誰愿意上來試一試,(觀察它的前面,你要站在哪里?現在你看到了它的幾個面?只看它的前面,要怎么做?現在你看到它的前面是什么圖形?指名到講臺前示范觀察右面和上面的方法,并提醒同學需要注意的問題。如,觀察投票箱的前面,要站在投票箱的正前方,面向投票箱,使自己只看到投票箱的前面這一個面;觀察投票箱的上面,可以站到板凳上,從上往下看。)。
依次出示課本中的三幅投票箱的視圖,讓學生分別說一說是從哪一面看到的。
小結:回憶觀察投票箱的過程,想一想觀察物體時要注意些什么?
二、組織練習。
1、練習六第1題。
出示洗衣機的直觀圖,提問:你能指出洗衣機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嗎?
再問:如果從前面、右面和上面觀察洗衣機,看到的形狀圖各是怎樣的?
追問:你能根據從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洗衣機的形狀圖想象出洗衣機的樣子嗎?
出示電冰箱的視圖,先讓學生指出電冰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2、“練一練”第1題。
讓學生把課本放在桌子上,先指一指它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同桌合作分別從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并說一說看到的形狀是怎樣的。
3、“練一練”第2題。
邊演示邊講解:像正方體這樣的物體,習慣上我們把朝著自己的這一面叫做前面,和自己右手方向相同的這一面叫做右面,朝上的這一面叫做上面。
指名說一說它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分別是什么顏色?
學生同桌合作依次進行觀察,并交流。
出示各個面上涂有不同顏色的長方體,先讓學生指一指長方體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并說一說各個面的顏色。(同桌合作進行觀察,并交流。)。
4、練習六第2題。
提問;如果從前面觀察這個正方體,看到的是什么圖形?如果從右面和上面看呢?
再問:你知道為什么從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都是同樣的正方形嗎?
5、練習六第3題。
談話:如果從前面、右面和上面觀察這個長方體,看到的各是什么圖形?請同學們拿出這樣的兩個正方體,照樣子拼一拼,再輪流進行觀察,把看到的圖形記在頭腦中。
出示書上的兩個視圖,讓學生分別指出從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狀圖。
提問:觀察這個長方體,你有什么發現?(從前面和上面看到的圖形完全一樣。)。
三、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和體會,要與大家一起分享。
四、布置家庭作業。
完成練習六第4題。
回家觀察電視機和微波爐,看看它們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分別是什么形狀。
板書設計:
觀察物體。
——前面、右面、上面。
我執教的是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平移與平行》,這部分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平移又認識了直線、線段、射線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
1、借助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動,認識平行,感知平行線的特征。結合具體情境和操作活動,認識兩條直線互相平行的位置關系;學會用三角尺畫平行線。
2、在探索活動中,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想像等能力;培養空間想象能力與聯系實際的意識和能力。感受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3、體會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了解平行線在生活中的應用,能在生活中找到平行線的實例。
:認識平行線的特點。
:會用三角板畫平行線。
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五個環節,首先通過“看一看”讓學生觀察雙杠發現平行線的特征,學生已經學習了物體的運動方式:平移和旋轉。通過“平移”得到“平行”;平移是過程,平行是結果。巧妙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系,在我們習以為常的平移鉛筆的這個動作里就產生了平行!繼此,學生也能充分體驗平行線的本質特征:距離處處相等,并以此作為教學的起點;再通過實際操作“試一試”“折一折”,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平行線的特征;通過后面的:“畫一畫”讓學生學會畫平行線,達到知識與技能的結合;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說一說”知道在我們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平行線,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备鶕@一理念,我在新課導入時,讓學生觀察雙杠的兩根杠有什么特點再平移鉛筆、從中使學生抽象出平行線的特點和它與平移的關系,不僅架起了新知與舊知的橋梁,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更讓學生對數學產生了親近感,激發了他們主動的探索欲望。
《標準》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應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必須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备鶕@一理念,我在教學中注重為學生自主探究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例如上課一開始,我讓學生根據原有平移知識觀察平移鉛筆,從中發現平移與平行關系。再讓學生通過“找一找”“折一折”“畫一畫”“說一說”的實踐活動,經歷從具體形象的操作中抽象內化平行與平移關系和平行的特點,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活動的探究性和創造性,而且體驗到自已是數學學習的主人。
學生的數學學習應該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自已的觀察和探索,自主發現、合理建構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平行線的畫法過程中,我并沒有直接地講授畫法,而是讓學生在已有基礎上先獨立嘗試,發現問題后,引導學生自已來嘗試解決問題,讓學生經歷了問題研究的整個過程,不僅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更加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觸摸春天》這篇課文是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的一篇文章。這篇簡短的抒情散文真切描寫了一個盲童在花叢中用手、用心靈來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達了盲童熱愛生活,珍愛生命的強烈追求。文章文筆細膩,用詞豐富、優美。本文主要有兩條線索,一條是安靜讓人不可思議的舉動,從在花園里流暢地走,極其準確地伸向沾有露珠的月季花,攏住蝴蝶,到放蝴蝶,再到仰起頭張望。一條是作者的感受,從驚嘆,到感動,再到對人生發出感慨: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能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繽紛世界。
1、在品讀中積累好詞好句,通過品讀揣摩其中蘊含的道理,能有感情地讀含義深刻的句子。
2、感受盲女孩對生活的熱愛,體會盲女孩對生活的熱愛,感受作者對生命的關愛,懂得熱愛生活,珍惜生命。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盲童安靜對生活的熱愛,感受作者對生命的關愛。教學難點是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怎樣引導學生從盲童的角度,體會小女孩安靜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是本課教學的難點,因為學生缺少體驗。
為了突破這個重點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1、為了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我在開課前讓同學們進行了一次盲人的體驗活動,使他們感受到眼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從而更深地體會到盲童安靜對生活充滿熱愛的可嘆之處。2、我采取抓住重點詞句和聯系上下文等讀書方法,引導學生感悟安靜熱愛春天的心靈;接著是探究體悟,觸摸春天。我讓學生運用剛才指導的讀書方法對含義深刻的句段自主探究體悟,感受安靜是懷著一顆熱愛生活的心觸摸春天的脈搏,捕捉春天的影蹤,進一步激發情感,受到啟迪;最后是升華情感,珍惜春天。我讓學生聯系文中的安靜理解中心句,聯系身邊的人和事寫出自己所受到的啟發或感悟。從課內到課外,從閱讀到表達,從安靜到自己,讓學生更深地體會到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創造屬于自己的繽紛的世界。
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1、品讀重點詞句時,有意識地借用圖片激發學生對春天的熱愛,讓學生猜想安靜的心中有什么事物,什么顏色,不僅開拓學生的思維,也深化點綴了“多姿多彩”,為引出作者發出的感慨,揭示的道理渲染升華。2、課外拓展:課前叫學生收集殘疾人身殘志堅的故事或對生活生命有關的名人名言。課內外的結合,再次深化了作者揭示的人生真諦。3、小練筆——課堂感言,培養學生動筆的能力,讀寫相結合,在寫的過程中對作者揭示的道理有更深的感悟和理解。
看著同學們一雙雙閃亮的眼睛,聽著他們一句句發自內心的感慨我真的很激動,同學們已經被盲童安靜的神奇靈性,繽紛的內心世界打動了。是呀!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繽紛世界。從“不可思議”層層推進,學生感受著盲童安靜的心靈,那種熱愛春天,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追求,從挖掘一個個重點詞,到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我真正感受到了來自學生心靈的震撼。當同學們閉著眼睛,在音樂的伴奏下,那一個悄然合攏……那一種驚訝……。我動情地讀著,學生入情入境,已悄然走進了安靜的心里,安靜的心中此刻有什么?有花、有蝴蝶、有草、有陽光、有小伙伴……這就是她多姿多彩的內心世界。在一次次的點撥中,我周身的熱血也隨之沸騰,也情不自禁地跟同學們讀著“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繽紛世界?!?/p>
另外課外資料的補充不僅充實了課堂內容,又是從課文走向生活的一個階梯,學生補充著自己收集的資料(有殘疾人身殘志堅的故事及有關生命的名言警句),這一次,我和同學們又再次從心底發出這樣的感慨: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繽紛世界。
整堂課回旋著的是:我們對生命對生活的那份熱愛,不管是文章中的安靜和作者,還是我、學生和聽課的老師都被這人生的真諦所震撼著。
這么一篇感人又發人生省的文章,可惜的是我的過渡語不夠流暢,這濃濃的情感因我的幾個疙瘩和突然的停頓而大打折扣。
通過這次上課,我一定會揚長避短,迎接下一次的教研課,上出自己的風采。
《泉城》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用書四年級上冊第九課。課文是一篇寫景狀物的散文,介紹了泉城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觀。作者在細致觀察的基礎上,描寫了濟南名泉的奇麗景色,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試著背誦課文。
2,在對課文語言文字朗讀感悟的基礎上,體會作者對濟南壯麗景觀的發自內心的贊嘆和熱愛。
3,抓住“涌”,“匯注”,“噴吐”,“冒”,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
在這堂課中,我認為教學重點是抓住重點詞句感悟體會濟南泉水的美麗,神奇,體會作者對濟南壯麗景觀的發自心的贊嘆和熱愛。教學難點則是"涌","匯注","噴吐","冒"這幾個詞分別怎樣生動形象地寫出泉水的流動。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首先,我讓學生復習上堂課的內容:說說關于泉城,你都知道了些什么因為這篇課文是要求背誦的,所以我緊接著讓學生背誦第一自然段。
接著,我用優美的語言導入:濟南素有泉城的美譽。眾多清冽甘美的泉水,從城市地下涌出,匯為河流,湖泊。盛水時節,在泉涌密集區,呈現出"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清泉石上流"的綺麗風光。宋代文學家曾鞏就評價道:"齊多甘泉,冠于天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仔細游覽那最著名的四大泉水吧。
(二)學習課文2—5自然段。
1,設置懸疑,初步感知。
學生在課堂中喜歡挑戰,因此,我特設置一個懸疑,讓學生的精神一下被我深深地抓住。
(1)師:老師也被他們吸引了,從網上搜了一些圖片,可是這幾張圖片卻不小心把它給搞混了,你們愿意幫老師把他們分清嗎(出示圖片)。
(2)請同學們打開課本,默讀25自然段幫老師分一下吧。
(3)指名分,簡單說說理由。
2,自主學習,深入文本。
學習的本身需要在自我感受的基礎上進行,所以,接著我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自主學習,動手動腦,深入文本。
(學生自主學習)。
(2)同學們可以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個泉,和同桌交流交流,也可以把重點詞句美美地讀給同桌聽。
(學生同桌交流)。
3,集體交流,體會感悟。
在集體交流時,我扣住中心句子,抓住關鍵字詞體會感悟泉水的美麗。
如:(1)珍珠泉:我先抓住"在陽光的映射下,……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它們拎到水面上來。"這句話中的"忽×忽×"體會泉水的姿態變化萬千,用動作體會"拎"字的精妙。
然后通過閱讀"泉水從地上往上涌,好象一串串珍珠。"中的"涌"體會泉水的連續不斷,多而快。
最后,讓學生帶著贊美之情一起讀好這一段,邊讀邊記。
(2)而五龍潭,則幾股泉水"匯注"而成,所以抓住"匯注"一詞,給匯注換個詞語,體會與珍珠泉的不同。
(3)黑虎泉則抓住"噴吐"一詞,體會水勢的大和猛,接著適時出示聲音,讓學生有更深切的感受,并在朗讀中加深記憶。
(4)趵突泉是學生最感興趣的,我在教學時在體會它大,清,美的時候,抓住一個"冒"字,先展開自己的想象,然后在視頻中感悟,一段老舍先生生動的描寫讓"冒"在學生心中越發清晰。最后在朗讀中發出內心的贊美。
4,當小導游,積累內化。
背誦的形式有很多,當小導游,既可以吸引學生,又可以創造性的再現文本,一舉兩得。
(三)總結課文。
今天,我們到濟南去欣賞了那各具特色的四大名泉,難怪人們說:(齊讀最后一段。)。
(四)作業。(針對這堂課,我設計了以下三個作業)。
1,背誦課文。
2,模仿課文的描寫方式,抓住位置和特點,用一段話介紹我縣文化廣場一處景點。如文化長廊,音樂噴泉等。
珍珠泉神奇。
8,泉城五龍潭泉多。
黑虎泉喧騰。
趵突泉大,清,美。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學生在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征以及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入冊掌握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認識。清楚了平行四邊形平行的底和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公式,運用遷移和同化理論,使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這一新知納入到已有的認識結構之中.有利于學生學會推導方法,為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做準備。
2、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并能正確地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及過程。
整個教學由復習引入、探究體驗、實踐應用幾個環節組成。在復習引入階段,使學生感到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有內在的聯系,并復習了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特征,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為后面的學習新知打下基礎。
在探究與體驗階段,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數方格。讓學生體驗光靠數方格的方法太麻煩,必須尋求一個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更簡便的方法。由“為什么不同的圖形面積卻相等?”找出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關系,進而大膽猜測平行四邊形面積可能等于什么?第二個層次,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在這個過程中,我首先布置了兩項任務:1、如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學過的圖形?2、平行四邊形與轉化成的圖形之間有什么關系?(填好實驗報告單讓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目的更明確一些。然后,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老師注意巡視學生的操作,方法,并加以引導,把典型的方法幾下來,我提前考慮到有這么幾種情況,接著,在學生匯報的過程中,老師多注意學生的語言的準確性強調“平移”。最后,有老師的一個問題:“在轉化的過程中,什么變了,什么沒變”學生結合報告單得出:面積沒變,形狀變了,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長,平行四邊形的高等于長方形的寬,從而很順暢的得出因為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底*高。這樣學生通過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觀察、比較、歸納總結出了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讓學生真正動了起來,親身經歷了公式的推導過程。第三個層次是自學公式的字母表示形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實踐應用階段,分為基礎聯系和拓展練習。在基礎練習里,首先完成了例1,直接利用公式計算面積,然后在此基礎上注重學生動手測量,讓學生主動去尋找計算面積所必須的條件,并根據這些條件去求面積。最后把平行四邊形變換姿勢,讓學生準確的找到底和高,并計算出面積,完成做一做1、2題。通過這一部分的練習,進一步鞏固學生對面積公式的理解和應用。
在拓展練習里,首先安排了判斷題,選擇題。通過辨析、選擇,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大小與底和高兩個因素有關,求面積用面積單位,求平行四邊形面積必須是一組對應的底和高等知識。接著出現了一道開放性題目:“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24平方厘米,他的底和高可能是多少?(底和高都是整數)。如果不限制小數呢?既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又把這節課推向了高潮。最后出現了一道思考題”長方形框架,長15厘米,高10厘米,周長和面積分別是多少?拉成平行四邊形周長和面積會怎樣?通過這一部分練習,使學生加深對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理解與應用,達到熟練,靈活掌握的目的。
《數據的分段整理》是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統計與可能性》中第1課時的內容。本課是初步教學分段統計數據,所以例題和習題都明確了數據以及各段的數值范圍,不要求學生獨立設計分段。教材通過創設學校準備為鼓號隊員購買服裝的教學情境引出分段整理數據,使學生能想到要按身高數據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然后引導學生自主分段整理數據,完成統計表,分析整理后的數據,根據分析結果解決實際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應只做教材忠實的實施者,而應該做教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要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為了更加貼近每個學生生活經歷讓學生有話可說,我對教材進行了重新開發把購買鼓號隊服改為購買武術隊的服裝。圍繞購買服裝而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經歷分段整理--制作統計表--分析數據的全過程,而學習重點放在分段整理數據上整理的方法,采用多種方法,在交流比較的過程中,逐步優化,突出畫“正”字的方法。
1.使學生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分段整理數據進行統計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感受分段整理數據的必要性。
2.在經歷收集、整理和分析數據的過程中,體驗畫“正”字法整理數據的優越性。會根據實際情況,用畫“正”字法對一組數據分段進行整理,初步學習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
3.使學生進一步增強用統計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發展統計思想,培養學生的興趣和與人合作的態度。
4.結合統計,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提高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重點是學會數據的分段整理,難點是能對統計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做出決策。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并結合學生實際,在教學中,我靈活采用談話法、比較法、討論法、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經歷畫“正”字分段整理數據、完成統計表、分析統計數據的全過程。學生在迫切完成任務和強烈的探究興趣驅動下,對本來枯燥的統計知識產生一種新鮮感和真實感,每個學生都能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學生能自然而然地根據已有的經驗通過探究嘗試、合作商討、交流反思等多種學習方法,真實經歷用統計解決問題的全過程,特別是學會了分段整理的方法,從而獲得了成功的愉悅體驗。
1.情景導入、激發需求:
以學校準備為武術隊隊員購買新的服裝引入全課。在師生的交流中得出:要知道每種服裝各要購買多少套,先要知道每段身高的人數,從而引出分段整理。
2.自主探究、學會整理:
(1)初次嘗試:同桌合作,嘗試分段整理。此時學生的方法是多樣的,在交流中進行方法的最優化,提出畫“正”字法整理。
(2)再次嘗試:同桌繼續合作,但規定整理的方法,用畫“正”字的方法整理。學生操作中教師巡視,收集資源。在資源的對比中,體會畫“正”字分段整理時的注意點,如:合計的意義,統計表中日期的填寫等,讓學生初步學會畫“正”字分段整理的方法。
(3)回顧總結:分段整理數據-制成統計表-分析數據。
3.聯系實例、感受方法: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1)出示活動要求,讓學生自己完成統計表。
(2)讓學生交流分段統計的結果。
(3)分析統計結果,說說知道了什么。
4.運用方法,解決問題:完成想想做做第2、3題。
(1)第2題采用4人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統計,第3題是獨立完成統計。過程與第1題一樣。
(2)介紹:你知道嗎?
(3)出示2、3題的兩張統計表,談談自己的看法。
通過練習,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初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5.全課總結: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數據的分段整理。
分段整理數據(畫“正”字)——制成統計表——分析數據。
各位評委你們好: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第7冊134頁—136頁《面積和面積單位》,本課內容是在學生學了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們的周長計算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學生學了這部分內容,為以后學習平面幾何圖形的面積打下基礎。面積的學習,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相對較難,教材首先讓學生通過觀察所熟悉的物體表面的大小來幫助理解面積的含義,在認識面積的意義后,接著學習面積的單位,使平面圖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標準,這樣就減少了認識上、理解上的難度?;趯滩牡囊陨险J識,按照大綱的要求,確定如下:
1、知識目標:知道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知道他們實際的大小。
2、能力目標:初步學會用面積單位測量圖形的面積。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
面積概念及常用的面積單位形成的過程。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讓學生說說多功能教室有哪些物體,和你家的房子比較一下誰大一些?并問學生想不想知道多功能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家房子大多少?從而順其自然的導入新課。教師板書:“面積”。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想體現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課的所學的內容與學生的認知之間的距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學習的積極性。
這一環節分兩步來完成第一步認識面積首先讓學生通過用手摸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課桌的桌面,看電腦中的兩個鏡框的畫面,來感受物體表面有大有小。接著讓學生畫平面圖形,讓學生知道平面圖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想、議、說,給他們的大小起個名字,最后師生共同總結面積定義,教師板書。這一環節的設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識入手,通過眼看、手摸、口述、用腦思考等多種感觀參與到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中,豐富了學生的表象。教師及時捕捉學生的反饋信息,引導學生抽象出面積的概念。第二步,比較面積的大小,引出面積的單位首先讓學生知道正確比較面積的大小,必須有統一的標準,教師先出示一個正方形,一個長方形,學生用觀察法比較,會有三種答案,用疊起來的方法比較(試一試),還是不能確定大小,教師根據學生的兩次信息反饋,鼓勵同學們大膽創新,有意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教師再演示,在兩個圖形上分別畫上同樣大的小方格,通過數小方格的數量,學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積就大。在學生已經知道用數格法來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前提下,運用游戲的方法來比較同樣一個圖形,可以是6格也可以是12格,從而產生了矛盾,達到了學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經過師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確地比較兩個面積的大小,必須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接著教師巧妙引出面積單位這一概念。測量長度要用長度單位,測量面積要用什么單位?告訴學生今天先學習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板書: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指出面積單位還有別的,如“平方千米”也是一個面積單位。以上環節的教學,學生的思維在師生共同提出問題、產生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中一直處在積極探索之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揮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這個環節分三步來完成:第一步讓學生自學課本并出示相應的自學提示。第二步是分層次來學習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1平方厘米”的教學以“教”為主;具體環節如下:找,從自己備的學具中找出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想:看著1平方厘米并把它印到腦子里。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個指甲大約是1平方厘米。畫,畫一個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約是多少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教學以“扶”為主;“1平方米”的教學以“放”為主。以上利用多種方法的教學,促使學生鞏固了面積單位,發展其空間觀念。第三步用單位面積測量物體表面的面積.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為此,在教學中都進行了操作練習讓學生去量一量橡皮、書本封面、課桌,并讓學生學會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積。
主要設有填空題判斷題和操作題。目的讓學生明白(1)正確運用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滲透長度和面積的區別,為下節課做好鋪墊。并且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欲,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為學生提供創造性思維的空間。
課堂小結后我安排了這樣一個思考題,讓學生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去測量我們的操場,這個方法可行嗎?為后續學習埋下伏筆??傊?,本課采用的教學方法從實際生活引入,創設問題情境,注重學生的信息反饋,引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使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發展。
爸爸帶我去挑文具盒,有單層的,有雙層的,有鐵皮的,有塑料的,還有那種大文具盒套小文具盒的,我選了這種塑料的。
我看著這個文具盒上的圖案,它特別漂亮,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就是《三毛流浪記》,故事中的主人公三毛心眼特別善良,他幫助很多窮人和可憐的小孩兒,更讓人吃驚的是三毛沒有親人,他從來不要別人半點回報,我要學習三毛這種精神。
我會珍惜文具盒的。
。
《春聯》是一篇介紹春聯的小品文。本文用生動優美的語言介紹了春聯的作用、種類、特點及讀背春聯的好處,中心突出,通俗活潑,短小精焊,語言生動優美,是引導學生賞讀春聯,感受春聯豐富多彩、情致優美,講究對仗、用詞精當和抑揚頓挫、和諧動聽的好文本,從而使學生熏陶、感悟,領略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無窮奧妙。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會背誦文中的五副春聯,知道大概意思。
3、初步了解春聯的特點,通過朗讀感受春聯的美,領略祖國語言的無窮奧秘,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
1、創設情境,在良好情境中學習課文。
施教之功,先在激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伊始通過故事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來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并且要為學生創設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興奮起來,為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課文作好準備。再讓學生融入濃濃的文化氣息中,在這樣的情境中賞讀課文,品味春聯內容之美與形式之美,感受漢民族語言文字魅力,了解祖國語言文字的奧妙。
2、賞讀感悟,在閱讀感悟中欣賞春聯。
對春聯豐富多彩、情致美好的內容之美的欣賞以及對春聯對仗之美、聲律之美的品味,都要建立在學生對春聯閱讀、感悟、體驗的基礎上。在學生找到課文中的春聯后就盡情地誦讀這些透著美的文字,插上想像的翅膀,借助絢麗的圖片,將春聯描寫的美妙意境描述出來,這是以讀促悟。再引導學生帶著理解讀好這些對聯,這是以悟促讀。
在讀中領略春聯所表現的豐富多彩、情致美好的內容。在美美的朗讀中,學生自然體會到了春聯講究對仗及具有聲律美的特點,這時,教師只要引導學生將這一點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即可。語文的教學重在讓學生積累,在本課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為學生創造和提供積累優美語言文字的機會。
3、自主探究,把學習的權利交還給學生。
教學中,我采用邊學習邊練習的方法,以鞏固今天的所得,讓學生在練習中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了春聯內容豐富,對仗工整,讀起來抑揚頓挫的特點,并掌握了使用文字的一些技巧。在練習中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一些自我表現和嘗試成功的機會,讓學生在自由平等、自主探究中自己去獲取知識,解決問題,求得發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更高,教學效果更好,更能激發他們課后再學習。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的高明之處在于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為其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對,因此我非常重視學生學法的指導。對于這篇課文,學生運用以下學法:
1、朗讀感知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朗讀應貫穿于教學活動中。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春聯講究,講起來抑揚頓挫、和諧動聽,運用誦讀法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2、積累內化法。
語文課程標準特別重視積累,只有厚積,才能薄發,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春聯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化形式,值得學生去傳承與發揚,因此運用積累內化法也是學習春聯很好的方法。
3、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法。
依據《語文課程標準》中“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的教育理念,我精心設計自學指導,讓學生根據自學指導學習課文,在教學時以讀為主,在讀中品味字詞,在讀中賞析語句、設想情境,在讀中揣摩情感,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中,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
在教學中,既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滲透課堂自主學習的意識,又要在語文的閱讀理解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能力。自主探究是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我精心設計了兩個自學指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指導學生采用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學習。巧妙的引導學生做到自由閱讀、自己感悟、互相交流、不斷提高。
這篇課文的教學我打算分以下五個模塊來進行: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課文都為我們介紹了春聯的哪些知識?
(板書:作用?種類特點?)。
看來,春聯的學問還真不少呀!讀讀春聯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呀!
文章為我們介紹了春聯的內容以及特點,還告訴我們讀春聯是一種很好的學習,讓我們對春聯有了許多了解。同學們,明年春節的時候,你們千萬不要忘了注意一下周圍的春聯,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喲!
:以“春聯”為主題辦一期手抄報。
以上是我對這篇課文教學的初步構思,當然課堂是動態生成的,我將在實際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學定教,不斷調整預設,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從這節課來看,導致學生害怕寫作文的枷鎖少了,或者說沒有了,老師對學生沒有過高的期望,也省掉了傳統的講方法、說套路、傳技巧,一切從學生自身的生活實際出發,就像劉亦農老師說的,找到了學生對生活的感受點,用毛老師的話說,根據學生的年齡的特征,選擇與之想適應的習作內容,這與“以人為本,尊重主體,張揚個性”的現代教育理念緊密聯系起來了。
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毛老師的現身說法,拉近了師生的距離,點燃了學生的寫作激情。其中,毛老師利用圖片、激勵的語言、作品的欣賞、懷舊的音樂來創設情境,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寫作情緒。讓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情可發,在賦予美感的生動形象的情境中,激活學生的思維,喚起學生的回憶。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不拘一格,形式靈活,讓學生各有所得。這節課從練句到練段,從練段到寫篇,情理交融的過程中,為學生寫好各種體裁的文章奠定了扎實的情感基礎,儲備好了感激的情懷,還有寫作的內容。
xxxx年語文四年級下冊說課稿《幸福是什么》:毛老師的評價言簡意賅,整堂課,毛老師就是一個熱心的讀者,一個熱情的贊美者,一個高明的參謀。
作文教學強調“在笑聲中思考,在輕松中表達,在體驗中明理,在交流中提高”,毛老師全做到了,這是一節很成功的話題作文課。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要講的課文是四年級語文手抄《電腦住宅》。
《電腦住宅》是新課標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30課,是本冊最后一組課文中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介紹了一棟實驗性綜合電腦住宅的有關情況。本組課文的專題是關于科學技術方面的內容,這篇課文正好體現了這一特點。全文一共八個自然段,首尾兩個自然段都是概括說明,二至七自然段按空間轉換的順序具體介紹電腦住宅的各種設施及其使用功能等,全文條理清晰,敘述有序,結構合理。因為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應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多讀多思,教師不宜講解過多,所以用一課時的時間學習。
選編本篇課文的目的,一是增長學生的見識,培養他們熱家科學的情感;二是引導學生閱讀說明性文字,體會按一定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
全文是按照空間轉換的順序來介紹的。第1自然段先總體說明了住宅的裝置和使用情況。第2至7自然段從住宅的周邊設施、進入住宅的程序,以及會客室的布置、廚房意志力、臥室"休息系統"的使用、浴室的裝置等幾個方面具體說明了電腦住宅中智能系統的使用和功能(本部分為重點)。最后一個自然段概括說明電腦住宅中電腦設置的特點。
根據教材的地位、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我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課文中帶拼音的6個二類生字。
(2)學習課文,了解電腦住宅為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感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對科學產生興趣,并樂于探索科學知識。
(3)體會作者按一定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
(4)發揮想象,設計一棟自己心目中的電腦住宅。
教學重點:了解電腦住宅為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學難點:設計一棟理想的電腦住宅。
(1)圖文結合,盡可能地把抽象的文字變得直觀形象化,便于學生學習和記憶。
(2)根據文章的寫作順序和段落結構,有條不紊地進行教與學,做到教路、學路、文路和諧統一。
(3)針對略讀課文特點,大膽放手讓學生獨立閱讀,注意培養他們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動手操作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運用“讀讀、想想、看看、畫畫”等方法學習。通過動腦、動口、動手等方式,培養他們的觀察、理解、想象、實踐等能力。
2、在你的想像中,未來世界里的住宅是什么樣的?(相機引導學生理解“理想”或“高級”的住宅就是智能型的住宅,即電腦住宅。)板書課題。
3、其實這種智能型的住宅,已經問世了。世界上第一棟實驗性綜合電腦住宅,由一位日本人設計,座落在日本東京市中心。這樣的引入簡單,直接,可以充分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
1、通過分層次提出目標,讓學生讀,在讀中感悟。由于每個學生的能力不同,對課文的熟悉程度也不同,所以,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交流這所住宅留下的印象,如果讓你給這個題目加上一個修飾詞,你會加什么呢?(神奇、高級、舒適、方便)。
2、認真讀,邊讀邊劃,弄清1)這所住宅有哪些設施?2)這些設施怎樣工作?
3)這些設施有什么功能?將電腦住宅的具體設施、如何工作、有何功能等內容找出來。如此一來,學生對電腦住宅就有一個初步的整體的印象了。
3、點撥文章總分總的結構。
4、教給學生學習段落的方法,以便于下面環節中的自主學習,所以先以大門外的風向標為例,老師帶領學生一起來研究一下,它是怎樣工作的?有什么功能?誰來交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小組共同合作,選擇這些設施中的一種完成表格的填寫。選好發言人,進行全班交流。小組其它同學可以進行補充。通過填一填,體現“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原則,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
小設計師們,可以對原來的這所住宅中的某個設施進行加工,也可以對資料中沒有寫出的其它地方進行設計。資料中已有的,就不必重復。
四人小組合作,每個小組選出一名代表,以電腦住宅小主人的身份,介紹小組設計的電腦住宅。一個小組交流時,其它小組都是評委,看哪個小組的設計的住宅最神奇,最方便。語文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原則,激勵學生重新組織語言,實現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的協調發展,使優生大顯身手,讓差生在優生的帶動下也調動起學習和表達的積極性。
是什么給予這座住宅這樣神奇的功能?——電腦。
課后,如果同學們有興趣,可以以“我設計的電腦————”(教室、商場、學校、醫院……),為主題來進行設計,設計方式可以畫圖,也可以用文字把自己的設計寫出來。這道延伸題能豐富學生的想象能力。這一環節體現了學用結合的教學思想。既教給了學生按一定的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又培養了他們愛科學的情感,實現聽、讀、說、寫的互動遷移,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根據學生學習的思路及課文重點部分的內容,邊分析課文邊點擊板書電腦住宅的設施、工作、功能的重點詞句,邊讓學生概括,這樣板書可以使學生一目了然知道課文的主要內容及課文按空間轉換的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我覺得這樣的板書簡潔明了,條理清楚,有針對性。
對于教學,我設計的教學流程一共分為四個部分:一、談話導入,創設情境;二、整體感知,初識搭石;三、細讀課文,體會情感;四、課外拓展,談自己身邊的事。
在談話導入、創設情境的環節中,針對孩子的情況,我提了最簡單的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接著再板書課題,學生齊讀。
學生自由讀課文后,認讀生字詞,接著再交流問題“什么是搭石?”讓學生從文中找出句子讀一讀,使學生理解“搭石”的特點及作用。
第三個環節是細讀課文,體會情感。在這一環節中,我重點圍繞“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這句話,抓住“與學生一起尋找美”展開教學,使學生理解搭石之美的真正含義。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重點引導:
在品讀第二自然段時,重在讓學生體會上了老人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品質。為此,我采用想象說話的方法,使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促進朗讀能力的提高。比如引導學生體會老人的內心世界,提問:老人踩了不穩的搭石,心里會怎么想?老人不是急著趕路嗎,擺好搭石后,為什么還要踏上幾個來回呢?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老人呢?相信經過師生這部分的`問答,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會更加深入,在此基礎上的朗讀也會更有深度。
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刻畫的是一幅人們和諧有序走搭石的景象。教學時,我重要捉住“行動是那么和諧有序”、“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等,讓學生邊讀邊睜開想象,感覺人們走搭石的節拍,諦聽那走搭石時發出的輕而有力的踏踏聲,說出眼前目今表現的畫面,讓學生身臨其田地領會美,感覺美。文章的第四自然段,筆墨樸素,但是簡樸的事變中卻閃耀著優美的頭腦,散發出融融的暖意。在引導這一部門的朗讀時,我重點捉住“人們把這當作理所雖然的事”這句話,引導學生深入明白“理所雖然”這四個字所表達的情緒。
我捉住“溪邊讓路,背老人過溪”這兩個詳細事例的形貌,加深學生對“理所雖然”這個詞的明白同時,又使學生逼真地感覺到鄉親們無私奉獻的精力。
課文第五段的教學,重在點破文章主題,使學生明確看似寫石,實則寫人。使學生進一步領會作者借搭石所歌頌的無私奉獻,同心專心為他人著想的人性美,并引導學生朗讀。
《電腦住宅》是新課標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30課,是本冊最后一組課文中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介紹了一棟實驗性綜合電腦住宅的有關情況。本組課文的專題是關于科學技術方面的內容,這篇課文正好體現了這一特點。全文一共八個自然段,首尾兩個自然段都是概括說明,二至七自然段按空間轉換的順序具體介紹電腦住宅的各種設施及其使用功能等,全文條理清晰,敘述有序,結構合理。因為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應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多讀多思,教師不宜講解過多,所以我計劃用一課時的時間學習。
根據教材的地位、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我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課文中帶拼音的6個二類生字。
(2)學習課文,了解電腦住宅為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感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激發熱愛科學的興趣。
(3)體會作者按一定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
(4)發揮想象,設計一棟自己心目中的電腦住宅。
教學重點:了解電腦住宅為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學難點:自己動手設計一棟理想的電腦住宅。
設計一棟自己心目中的電腦住宅,最后附上課外練筆題,寫一篇想象作文:未來的___________。
我覺得我所設計的這一課件已經能夠滿足我講授這一篇略讀課文的需要。學生對“電腦住宅”這一高科技的產物比較陌生,也感到很抽象,對理解課文內容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通過圖文結合,為各個住宅設施設計了一幅動感插圖,這樣使抽象的文字變得直觀形象。其次,我采用電腦點擊表格板書,方便快捷,能節省不少時間,提高課堂效率。而且這樣的板書一目了然,突出了本課的`重點教學內容。另外,學生要自己動手設計一棟電腦住宅有相當的難度,所以我運用電腦設計了一幅電腦住宅圖為學生引路,能很好地突破教學難點。
(1)我充分利用vcm的優勢,提高課堂效率。圖文結合,盡可能地把抽象的文字變得直觀形象化,便于學生學習和記憶。
(2)根據文章的寫作順序和段落結構,有條不紊地進行教與學,做到教路、學路、文路和諧統一。
(3)對于略讀課文,我大膽放手讓學生獨立閱讀,注意培養他們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動手操作能力。
我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運用“讀讀、想想、看看、畫畫”等方法學習。通過動腦、動口、動手等方式,培養他們的觀察、理解、想象、實踐等能力。
同學們,你們知道21世紀的文盲指什么嗎?有的同學會說不識字,有的同學會說文化水平低,有的同學會說不懂電腦……(不懂電腦)其實電腦是我們學習、生活、工作中的好伙伴、好幫手,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方便?,F在老師帶大家到一棟位于日本東京的由電腦控制、指揮的電腦住宅參觀。這樣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板書課題)。
1、讓學生自由輕聲朗讀全文,讀通讀順。
2、找出文中帶拼音的生字,逐一拼讀認識。
3、說說課文按什么順序寫,介紹了電腦住宅的哪些設施?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住宅的設施”。這樣可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1、利用vcm出示課件,展示課文第一自然段內容,讓學生一邊看圖一邊朗讀,自由說說讀懂了什么,是概括說明還是具體介紹?其實這段是概括說明住宅由電腦指揮。(教師同時板書)。
2、展示第二自然段的圖與文,邊讀邊悟邊仔細看圖。思考:第二自然段寫了什么設施?大門外的風向標怎樣工作,有何功能?(這時就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教師的點撥填寫表格。)。
3、讓學生總結學習第二自然段的學習方法:a、自由讀課文找設施。b、該設施怎樣工作。c、該設施有何功能。
4、運用學習第二自然段的方法,放手讓學生自學第三至七自然段,完成表格的填寫,教師只作簡單的點撥。并對學生給予肯定或否定,對答得對的學生給予適當的表揚。這樣能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同時板書)。
5、簡要學習第8自然段,說說讀明白了什么,是作總結概括說明還是具體介紹。其實這是總述電腦住宅由電腦判斷,提供舒適的生活條件。(同時板書)。
你覺得這棟電腦住宅的最大特點是什么?(方便)讀完全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作者按什么順序介紹這棟電腦住宅?(空間轉換)全文的段落結構是什么?(總分總)。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kouhaodaquan/29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