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的使用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減少備課時間,提供高質量的教學內容。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案模板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大家好。我是……。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冷戰局面的形成》。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課的特點,以及九年級學生學情,按照新課改的理念,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板書設計、教學反思七個方面展開我今天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冷戰局面的形成》是冀教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下冊(世界歷史)第四單元的12課,主要介紹二戰后國際關系中最為重要的美蘇關系。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極具現實意義的政治關系史,對學生今后正確認識、分析復雜的國際關系的能力的培養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本課在世界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對教材內容的分析,以及《課程標準》的要求,并結合學生現有的認知能力,我將本課教學目標設定為:
1、知道鐵幕演說,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約和華約建立的事實。
2、能簡述冷戰局面的形成過程,知道冷戰的表現。
3、能正確認識冷戰的影響。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九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將本課教學重難點確定為:
重點:美國冷戰政策的表現。
這是戰后“冷戰”的根源,同時也是學習本課乃至本單元的基礎。
難點:對冷戰的理解。這是因為九年級學生受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的限制,很難全面認識和正確把握紛繁復雜的國際局勢。
四、教法與學法。
(一)教法。
現今的課堂教學越來越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因此我根據“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后”的原則,并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主要采用:引用法、合作討論法、圖片展示法、問答法。
(二)學法。
并根據九年級學生的知識能力使他們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
五、教學過程。
(一)鞏固與提問(4分鐘)。
為了更好地鞏固知識,利用課前5分鐘給學生復習上一節課的內容。然后提問重點問題,使學生迅速集中精力投入到學習中。
(二)導入新課(5分鐘)。
節選紀錄片《突破柏林墻》為導入,通過震撼的畫面,設置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通過一系列設問激發學生思考,并通過丘吉爾對戰后國際關系的幽默形象比喻,進一步過渡到本課學習。
(三)講授新課(25分鐘)。
本節課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及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按照本課內容,我的新課講授將分三部分展開。
第一部分:冷戰政策(是本課重點)。
1.首先運用多媒體展示這一部分脈絡框架,給學生兩分鐘時間,據此再次熟悉課本內容。然后由老師以組為單位抽選學生回答部分框架內容。通過此環節使學生熟悉課本內容,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
2.框架補充完整后,我將引用兩段文字材料,并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冷戰的原因。采取小組搶答的方法讓學生回答,其他小組可以補充完善。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簡單的問題培養學生的自學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引用材料,使學生通過閱讀思考后自主歸納冷戰具體內容,并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的方法歸納總結出第一部分具體內容。在此過程中老師巡視,參與討論并個別指導。在學生歸納發言的基礎上,著重講解“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約”、“華約”。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對美蘇爭霸意義的分析與啟示的升華。
讓學生討論歸納(ppt)出美蘇爭霸的影響,培養他們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然后我再對美蘇冷戰的啟示進行升華。
(四)小結鞏固(5分鐘)。
依據本課的結構,通過知識框架表進行小結。我先把知識框架打出,學生看書。然后要求學生閉卷回答。這主要是考慮到短時記憶的效果比較好,再一次的回憶會讓更多同學記住更多知識點。
(五)隨堂檢測(5分鐘)。
在ppt上依次顯示五道選擇題,一道材料分析題,根據題目難易層次,選擇不同的學生回答,使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并了解他們知識掌握情況。
(六)布置作業(1分鐘)。
通過適當的課后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查漏補缺,我通過批改作業認識到本節課教學疏漏處,于下節課開頭進行復習鞏固時可以完善。
六、板書設計。
我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并要能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因此,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七、教學反思。
我以圖文資料、創設情境等方法指導學生分析美蘇關系的微妙變化,之后設置問題開展課堂討論辯論,鼓勵學生開放思路,并在討論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當然,在正式教學過程中也會出現很多不足之處,我會及時進行反思。
一、課程信息。
本課程是高中一年級歷史課《經濟發展史》,屬于文化課,美術特色專業的必修課程。包括三部分,分六學期完成,參考學時數每學期60課時。
二、專業分析。
本課授課班級為09-8班,該班專業美術特色,是預備參加普通高考的班級,歷史是必考科目。該專業對應的幾個崗位是:一是升學,參加高考。除對美術專業如素描、色彩等達到與高考同等水平及以上之外,文化課上要求達到高考水平;二是從事美術設計及相關工作。要求學生具有較突出的美術技能,適應相關工作要求。
本課程在該班專業培養中的地位與作用依據:一是參加高考的必考課程,二是增強歷史素養,增加歷史鑒賞力。
三、目標的制定。
擴大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的范圍,深入了解歷史發展的線索,并掌握認識歷史的方法和理論,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歷史觀。在知識能力方面,提高閱讀和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情感經驗方面,通過學習,了解中國國情,繼承和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強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認識理解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多樣性,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高中歷史核心課程包括三部分,即政治文明史、經濟發展史和文化與科學技術史。
根據課程標準及學生的認知水平,通過教學,要使學生掌握經濟特區的概念、設立及意義,浦東開發的目的及影響;理解特區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和影響,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能力方面,通過圖片、材料提取歷史信息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上樹立對外開放意義,認可支持我國對外開放政策,并從中獲得必要的現代經濟意識。
四、課的思路。
根據本課內容特點,采用歌曲和文史材料導入,主要采用設問法、對比法及講授法,其中采用講授法時應注意條理,注意引申內容的邏輯性,便于學生理解。
重難點突破上采用討論、引導、分析來加以突破。
依據本課內容與現實比較貼近,學生基本上都對某些史實有所了解,采用歌曲、圖片、文史材料等手段輔助教學。
本課教材結構合理,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層層遞進的方法得出結論,能夠使學生了解對外開放是一個逐步的過程,因而本次授課未對教材內容結構進行調整。
五、學生分析。
本班學生人數24人,班級學風整體狀況良好,其中對歷史課感興趣的5-7人,不愿學的3-5人。學生基本處于15-17歲之間,已具備一定的認知水平和理論學習能力。但是學生主動學習能力和對知識的探求欲望相對不足,這就要求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同時從目標、興趣等方面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六、評價方法。
1、習題評價:準備2-3到典型試題,通過測試評價課效;。
2、提問評價:通過復習提問、導入提問、課堂設問方式進行評價;。
3、學生參與課堂程度評價:通過參與課堂活動的人數、精神狀態來進行評價。
七、教學過程。
首先以歌曲《春天的故事》及相關史料導入,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引出本課第一個內容——經濟特區的設立,通過圖片——深圳成為城經濟特區前后的圖片對比、史料分析——經濟特區發展的數據資料等,使學生了解特區設立的成就和影響,并進入第二個問題,經濟開放區的開辟,通過閱讀地圖,分析沿海城市、沿海開放區的設立的原因及產生的影響。此時,可將本課第一個內容經濟特區設立與第二個內容經濟開放區的開進行聯系、比較,得出對外開放由點、線、面的發展過程。對于本課第三個內容,浦東的開發與開放,突出浦東開發對長江沿岸經濟發展的意義,對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即成為20世紀90年代初國家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步驟。
八、課程實施的條件(略)。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號選手,我說課的課題是(寫課題)。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以及教學過程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內容。
一、說教材。
本課選自北師大版初中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根據新課標要求,中國古代史主題是以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為主要內容,弘揚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優良傳統。第二單元主要講述從夏朝國家的產生開始到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變化發生巨大的變革,本單元是古代史上,中國開始走上國家社會的開端。本課重點講述了夏商周三代的更迭,由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發展,為本單元后續朝代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說學情。
我所授課的`教學對象是初中七年級學生,教師要做到育才施教,必要要做到了解學生、掌握學情。首先從認知能力上分析,七年級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但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僅限于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歸納能力,而這也是我在教學過程中,著重培養的方向;其次,從心里特點上分析,中學生對歷史課感興趣,愛聽歷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師應抓住這些有利因素,認識到歷史課時一門科學,學好歷史有利于其他學科的學習;最后,從生理特點上分析,青少年活潑好動,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哎發表見解,愛受到老師的表揚,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抓住這生理特點,一方面,利用生動活潑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到課堂上,另一面,教師積極創設教學情境,鼓勵學生發表見解,勇于質疑,讓學生熱愛課堂。
三、說教學目標。
確立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關于本課的教學目標,新課程標準要求簡述夏朝建立的史實,知道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緊密圍繞新課標的要求,并依據新課改,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能力了解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了解夏朝的建立、商湯滅夏、商朝建立、盤庚遷殷、武王伐紂、西周建立、西周的滅亡等基本知識,說出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順序;歸納夏、商、西周三朝滅亡的原因并能概括其相似之處。
過程與方法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通過閱讀自學、獨立思考,對歷史現象進行初步的歸納、概括和比較;通過課堂討論等活動方式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加深對所學知識的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夏朝的學習,知道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而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學習夏、商、西周滅亡的史實,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了解夏、商、西周大量精美文物、歷史遺跡,樹立保護文物、愛護文化遺產的意識;了解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離不開奴隸和平民的艱苦勞動,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四、教學重難點。
縱覽本課,由家天下的夏朝、商湯滅夏、武王伐紂三個部分組成。由于學生在這一年齡段,思維能力有所局限,同時也是發展時期,因此我將通過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歸納能力作為本課重點;同時,初一學生對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這一抽象概念的難以理解理解;公元紀年法中紀年與世紀的換算方法的了解。
五、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改革中,要求教師針對每課的內容采取適當的教法和學法,以實現教學目標,從而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本課依據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為主線,以思維訓練為中心,所采取的教法主要有啟發式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的學法有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結合的教學理念。
六、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本課我使用復習導入法,通過設置問題:傳說中的堯、舜、禹又是通過什么方式做部落聯盟首領的?這種方式叫什么?學生通過回答問題,即復習上一單元只是,同時引出禪讓制,教師指出在大禹之后禪讓制被破壞,導入今天所學新課。
2、教授新課。
本課分為三個子目。
1)在第一子目“家天下”的夏朝中,第一個部分,首先出示“大禹陵”的圖片,設置問題:大禹陵的修建說明了什么?此問題主要引導學生,回顧第一單元知識,認識到大禹由于治水成功,地位的提高。設置第二個問題,傳說中的大禹還做了幾件有助于提高其威望、鞏固其地位的大事?學生通過閱讀課文第一段,獲得大禹“涂山會盟”和“制作九鼎”的信息。使學生認識到隨著大禹的地位提高,進而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其次,板書,夏朝的建立,讓學生根據課本回答出夏朝建立的時間、都城。并且結合地圖冊,指導學生學會通過地圖,認識到夏朝的地理范圍及陽城的具體位置,了解陽城是今天的哪個城市。通過設置問題:同學們知道四大文明古國嗎?通過學生的回答以及教師的簡單講解,使學生認識到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同時是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歷史發展惟一沒有中斷的國家。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再次,通過提“禹死后,他的王位由誰繼承了呢?”引出啟繼承王位,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書本啟繼承王位的經過,讓學生討論書中“想一想”問題,學生通過討論,能夠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同時教師指導學生使用比較法,認識到禪讓制和王位世襲制的區別。
第二個部分,板書,夏朝的發展。指導學生觀察《二里頭宮殿復原圖》及閱讀文字,分析據此所獲得的信息:筑有大型宮殿,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情況等。
這之后,教師通過問題,夏朝就這樣一直繁榮下去了嗎?過度到下一個子目的學習。
2)在第二個子目“商湯滅夏”中,首先,結合書本,指導學生觀察《“桀駕人車”漢畫像石》,設置討論問題:這是夏朝最后一位國王桀,你認為他的怎樣一位國君,你能預見到他統治的結果嗎?學生通過討論,認識到桀已經失去民心,夏朝衰落即將滅亡。于此同時,學生通過閱讀,認識到商族的強大,引導學生推斷:商滅夏。接著,板書商的建立,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課本,歸納商建立的時間、都城。
其次,觀察《商朝形勢圖》,使學生認識到商代前期先后七次遷都,通過設置提問:商朝當時會因為什么原因而遷都?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認識到商代遷都的原因。板書:盤庚遷殷。通過地圖冊,使學生殷的地理位置。
再次,板書商代的發展。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歸納學生在國家機構上的建設。同時,指導學生閱讀書本閱讀部分,以及觀察《商代石人和玉人》、《商代玉器》、《商代玉蠶》、《商代鐵刃銅鉞》,體會商代經濟文化的進步。
3)在第三個子目“武王伐紂”中,首先,指導學生閱讀課文,設置提問:你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一下紂王?學生通過閱讀認識到商紂的殘暴。接著提問:昏庸殘暴的統治將預示著怎樣的結局?引出武王伐紂的事實。板書:西周的建立。學生歸納時間、都城。接著,通過書本議一議問題,引導學生認識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培養學生具備了初步的歷史分析能力。
其次,板書西周的發展:指導學生閱讀《詩經》節選及課文,提問:西周的土地如何分配?西周的農業和手工業還有哪些進步?學生討論歸納西周在經濟上的發展。教師指出,西周經濟的繁榮同樣也是平民的勞動者所創造的。
再次,板書東周的建立:學生講述“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引導學生認識昏庸統治使其失去民心、預示著統治的滅亡。歸納知識點: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
3、小結:指導學生將本課內容中的重大事件在自制的年代尺中標識出來。
4、〖鞏固練習〗做配套填充圖冊中的相關內容。
教案點評:
本教案采用了教師講解,學生討論的教學模式。
1、課程標準:簡述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康德等啟蒙思想家的觀點,概括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
2、教材所處地位及作用:
本節具有承上啟下的地位和作用。前承古希臘先哲(人文精神的濫觴)、文藝復興(人文精神的產生)、宗教改革(人文精神的發展)、啟蒙運動(人文精神的成熟),后啟資產階級理性時代的到來。啟蒙運動是第二次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其重大貢獻即確立了現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理論基石,具有前瞻性、革命性和進步性。
3、教學重點:
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康德等啟蒙運動思想家的主要觀點;啟蒙運動的作用。(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及他們在啟蒙運動中的作用)。
4、教學難點:
因本節內容抽象、理論性強,學生不易理解,所涉及的四位思想家的主張極易混淆,所以重點解決以下兩個難點:
難點二: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和對近現代社會的巨大影響。
5、教學三維目標分析:
在一節課的時間里,要學習啟蒙運動這么多內容,必須有重點、有中心,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堂課的中心是理解啟蒙思想的產生,了解其主要內容及影響。幫助學生認識我們當今社會人文主義精神的源和流及其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作用,感悟啟蒙思想家們的創新、偉大和崇高。根據以上教學要求及對學生認知水平的估計確定以下“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基礎知識:(1)了解啟蒙運動產生的背景、性質、目的和主要內容。
(2)理解主要思想家具有代表性的主張。
(3)學會評價啟蒙運動的影響。
能力培養:(1)在閱讀啟蒙思想家的言論資料時,培養學生對歷史資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評價問題的能力。
(2)通過比較啟蒙運動與文藝復興的異同,概括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歸納和比較能力。
(3)通過對啟蒙運動興起的歷史條件與重大影響的探究,使學生認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理論、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過程與方法。
(1)利用多媒體電教手段,提供相關圖文資料,增強直觀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通過閱讀,結合材料師生共同探討對話,共同感受、分析啟蒙思想家的主要主張及影響。
(3)通過表格把復雜的問題直觀化、簡約化。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啟蒙思想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精華積淀之所在,更是近代資產階級為之奮斗的成果,這些成果不僅僅屬于其個人和那個時代,更屬于世界、屬于全人類。所以,通過本節的學習,學生可以:
(1)培養人文意識,強化法治觀念。
(2)關注社會進步,培養堅強的意志,樹立科學精神,敢于懷疑,勇于創新,不斷追求真理。
(3)領悟先進思想對人類社會進步的巨大推動作用,積極汲取啟蒙思想精華,為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提供借鑒。
現代教育理念認為:教育活動是師生進行一種生命與生命交流和溝通,教學過程實質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教與學統一的交互影響和交互活動的過程。
教學的成敗歸根到底是要看學生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師做了些什么。
1、在備課過程中和教學過程中貫穿著“整體性原則”和“問題式教學法”的教育思想。如本課整合成“啟蒙運動的興起、過程、主要思想家的主張、影響”。
2、按新課改精神的指導采用啟發、合作討論、探究發現的教學模式。
3、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
4、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教具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參與教學活動。
在學習重點難點問題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分析材料、思考問題。通過談話、討論,與學生共同歸納、分析啟蒙思想家個性特點及產生個性特點的原因。同時,通過表格的運用,把復雜的歷史問題直觀化,簡約化。其過程培養了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使學生通過簡明的圖表進一步認識“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從而讓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1、高二學生經過高一階段的學習,已具有一定的歷史知識以及歷史思維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知識聯系能力較強。加上高中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觀察自主性強,概括性高度發展,并且處于創新思維最佳發展區的前端。因此教學過程應充分利用所學過的歷史知識以及歷史材料培養學生的知識聯系能力、從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創新思維及概括能力。
2、既要引導學生準確把握知識,更要引導學生建構適合自己學習、研究、探究的方法,讓學生在離開校園后都能終身受益。
3、在本課時,學生時而閱讀思考、時而小組討論研究,讓每個學生都能動手、動口、動腦。從而在知識產生過程中發現規律,進一步把知識納入學生已有認知結構中,形成新的認知結構,達到教育學“最近發展區”要求,體現了自我建構知識的現代教學思想。
(一)新課導入:
情景營造:用大屏幕打出《美國三權分立示意圖》《新青年》雜志影印本。
教學導言: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國家,綜合國力強大。但對于真正的美國主流精英人士來說,他們的國家最值得為之驕傲的不是其龐大的物質財富,領先世界的科技和教育,無與倫比的軍事力量,而是創造這一切的機制,即權利相互平衡與制約的1787年憲法。而這種機制來源于歐洲啟蒙思想家們的天才設計。
近代以來人類文明與進步的標志:科學、民主、自由、平等、博愛。這也是歐洲啟蒙思想家們最先提出和倡導的人文精神。
那么,歐洲啟蒙運動是怎樣興起的?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有什么主要思想主張和重大影響?這節課讓我們共同來感悟啟蒙思想家們的睿智、創新、偉大和崇高。
設計說明:這段話用獨特的視角把學生引入深刻的思考,為叩開知識的大門作良好的鋪墊。具有“凝神、起興、點題”之功效。
(二)教學結構。
一、啟蒙運動的興起。
1、概念。
2、背景。
3、性質。
二、啟蒙運動的過程。
1、興起:17世紀發源于資本主義發達的英國。
2、高潮:18世紀中葉,以法國為中心,出現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等。
3、擴展:德國、康德。
三、啟蒙思想家及其主要主張。
1、孟德斯鳩:法的精神。
2、伏爾泰:自由與平等。
3、盧梭:社會契約。
4、康德:人非工具。
四、啟蒙運動的影響。
五、啟蒙運動與文藝復興的比較。
(三)師生互動。
合作探究:一、啟蒙運動的興起。
課堂設問一、閱讀課本回答,什么是啟蒙運動(概念)。
提示:17——18世紀歐洲興起的啟迪和開導人們的反封建意識,給處在黑暗中的人們帶來光明與希望的運動。
提示:理性主義(理性的陽光);批判的鋒芒直指天主教會和封建專制。
課堂設問三:什么是理性?
提示:理性即思考和判斷,它的核心是要用人的思維去判斷,而不是依賴天意或神意,其目的是為了保障人的自然權利。
課堂設問四:思考什么?怎樣判斷?
提示:人的權利;用科學的方法。
老師總結:說到底是資產階級宣揚民主、自由、平等、博愛,推崇普遍和必然的真理,用理性之光照亮歐洲近代社會發展的道路。
設計說明:通過師生互動使學生明確“啟蒙運動”的完整概念,為后面的學習提供基石。
課堂設問五:啟蒙運動為什么會興起?(背景)(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的反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請同學們模仿分析文藝復興和西歐宗教改革背景的方法來分析一下啟蒙運動興起的背景)。
經濟基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階級基礎: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
現實阻礙:天主教會和封建專制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
推動力量: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認識基礎:自然科學的發展提供了銳利的武器。
課堂設問五:根據上述條件判斷,啟蒙運動的性質是什么?
提示: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破解生命起源之謎》是人教版高二歷史(必修3)第七單元〈〈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歷程〉〉第二課的內容,在進化論提出前,關于生命起源問題上主要有“神創造世界說”和“上帝創造世界說”兩種不同的觀點。達爾文的進化論的提出,則打破了傳統的封建神學世觀,揭示了生命起源之謎,推動了近代世界科學的進程,在生物學、社會學、思想界、宗教界等方面產生了巨大影響。本課教材無論在本章還是整個世界近現代史乃至今天,都有著重大的深遠的歷史地位和歷史意義。
(二)、教材重點、難點:
重點:達爾文進化論產生的歷史條件及進化論思想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進行中外對比聯系加以突破)。
難點:達爾文進化論思想的內容。(通過史實結合進行突破)。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神創說、上帝創世說;細胞和細胞學說,早期生物進化思想;1859年達爾文發表的《物種起源》,1871年發表《人類的起源》及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
能力目標:1、結合當時情況分析神創說和上帝創世說出現的原因及其產生的影響;
德育目標:1、使學生明白迷信、愚昧阻礙社會進步,社會落后滋生愚昧、迷信,進而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認識水平,并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2、通過進化論的創立,使學生認識到正是因為有科學家的頑強探索和不懈努力才贏得了科學的進步,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吃苦精神和毅力品質的目的。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采用啟發式教學。)。
2、針對學生對達爾文進化論產生的背景和意義的內容不易綜合,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運用淺化機制和問題——發現教學法原理,采取“提出問題——閱讀課本及材料——分析理解——得出結論”的方法。由淺入深突破重難點。引導學生借助史料,“論從史出”,得出結論。培養學生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讓學生一步一步進入其歷史活動的最佳狀態。
學法:
高二學生已具備相當水平的文科知識和自學能力,對達爾文進化論的內容在生物學中已有所學習,感性認識較強,但發散思維、知識連貫性、學科遷移能力不夠。
在學法上加強指導:學生先帶問題預習,老師指導,學生掌握;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三、說教學程序。
1、用問題引入新課:地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目前已發現的生物中有100多萬種動物,30多萬種植物,10多萬種微生物,那么這些生物的來源是什么呢?然后由學生討論并闡述一些觀點。接著再由教師進行總結:人類社會一直在探討生命的起源,關于生命的起源的觀點很多,主要有“神創造世界說”和“上帝創造世界說”和進化說。
2、再用問題引入第一部分內容:為什么會有“神創造世界說”和“上帝創造世界說”?這些說法科學嗎?它們對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讓學生結合當時情況分析神創說和上帝創造世界說長期盛行的原因并結合教材和對神創說作出評價。
(原因: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認識世界能力受很大限制,于是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象征手法敘述人類的起源;影響:阻礙了生物學的發展,)。
3、神創說并不能解釋生命的起源,關于生命的起源在今天人們更多支持的是進化說。由此引出第二部分的內容“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1)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達爾文的進化論的基礎,達爾文為什么能創立進化論?由此引出達爾文的進話論產生的背景,引導學生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理論基礎和達爾文個人因素五個方面結合教材、閱讀材料并聯系當時特定的社會情況去分析、概括。(其中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引導學生結合所學過的歷史知識進行概括;理論基礎反面結合課文和學過的生物學知識進行概括;達爾文個人因素方面結合歷史材料和自己的了解進行概括)。
經濟基礎: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到迅速發展;
政治基礎:歐洲大陸通過不同方式建立代議制度,打擊了封建勢力和教會的力量。
理論基礎:細胞和細胞學說的創立、早期生物進化思想的形成。
達爾文個人因素:對生物學有濃厚的興趣,注重實地考察,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2)達爾文的進化論誕生的標志是什么?主要觀點又是什么?(培養閱讀和概括能力)。
標志——1859年,達爾文《物種起源》一書的出版。
觀點——一切生物都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
(3)達爾文的進化論產生了什么歷史影響?引導學生從它對歐洲思想界、歐洲科學界和宗教界、中國思想界產生的影響去分析。
對歐洲思想界——沖擊了封建神學的創世說;把發展變化的思想引生命界。
對歐洲科學界和宗教界——引起一場軒然大波和激烈爭論,成為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對中國思想界——宣傳進化論,促進維新變法思想的產生。
四、說板書設計和作業練習:
板書設計。
一、誰是萬物的創造者:
1、世界神創說(原因: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認識世界能力受很大限制,于是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象征手法敘述人類的起源;內容:信仰至高無上的創世神,認為世間萬物包括人類都是神創造的)。
2、上帝創世說(原因:同上。內容: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上帝創造的,上帝用泥土按自己的形象造出了人。影響:阻礙了生物學的發展。)。
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1、進化論誕生的條件和原因:經濟基礎: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到迅速發展;
政治基礎:歐洲大陸通過不同方式建立代議制度,打擊了封建勢力和教會的力量。
理論基礎:細胞和細胞學說的創立、早期生物進化思想的形成。
達爾文個人因素:對生物學有濃厚的興趣,注重實地考察,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2、進化論誕生的標志和內容:
標志——1859年,達爾文《物種起源》一書的出版。
內容——一切生物都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
對歐洲科學界和宗教界——引起一場軒然大波。
對中國思想界——宣傳進化論,促進維新變法思想的產生。
四季交替,流年暗換,時光依舊按照那道蒼白的軌跡繼續前行,轉眼又是秋去冬至。寒風凜冽,庭院蕭條,夜靜已闌珊,折一窗子的月光,在指尖凝結成香。落筆的心事,溫柔纏綿,化作聲聲的低喚,在這清冷的月光下繾綣流連。
今夜,一縷清香踏碎月光,清影里,糾纏著曾經的淚光。江南的天邊,茶,依舊寂寞的輪回著,我依舊未能看破紅塵,在昨日的舊夢中沉淪。大雁已飛過記憶的藍天,留下一地惆悵,些許的傷感氣息靜靜流淌,回首處,淚已決堤。
歲月無痕,有多少人路過我這個秋季的回憶,又將有多少人會在秋季離別?風起的夜,凄清冷寂。坐在電腦前,手指在鍵盤上不知所謂的飛揚。夜色闌珊,幾多望月徒嘆,幾多傷春悲秋,陪君醉笑三千場??偸窍攵汩_紅塵的喧囂,在江南的水墨畫卷里獨守清靜。
忠骨英魂,碎影漫舞,紅綾飛揚,夜夜神殤。幾多舞文弄墨的纖指,幾多憂詩怨詞的柔夷,握起鏗鏘的青鋒,卻握不住似水的流年。無月的戰場,仗劍相對淚眼,輕舞水袖,把倉皇的繁華落盡,篆刻于守望的門楣。輕燃一柱心香,讓上窮碧落的路散發幽香,為飄蕩的幽魂指引歸來的方向。站在前朝的風雨里,將青絲捻成思念的線,穿越飄零的秋水,挽起一簾幽夢。在落寞的風雨夜里,細數著蒼白而凌亂的句子,以一曲蝶夢纏綿舞斷紅塵萬丈。
記得,一起走過的夏季,蔚藍色的天空是白色蒲公英飛過的痕跡。暖陽下官橋小鎮的街道上,我們一起走過的小巷,躲不過夏季的煙雨。而今,凜冽的寒風折落樹上的枯葉,宣布夏季已經離逝。我獨自躊躇在這樣的季候,任由初冬冰涼的雨點打在臉上,淡卻了那份盛夏的氣息。蒼白的文字,已經寫不出夏日的熱情。那斷了的琴弦,該怎么樣撥動出優美的琴音。
彈一曲古韻悠揚,幻想著一場地老天荒,細細吟唱在水墨飄香的碧江之上,幾多忠魂亙古蕩氣回腸。千古的情事,滄桑的歷史;不倦的故事,寂寞的紅顏。誰是誰的夢里戀戀不舍??菔癄€的牽掛,誰是誰三千情絲纏繞不舍的殘言斷章?記憶如煙擱淺,思緒如水蔓延。低眉仰望的瞬間,飄零一地的繁華,紅塵萬丈,轉眼已是滄海桑田。遙望鏡花水月,眉彎間的那一抹相思,消瘦成一縷秋后的凄涼。
幾多風花雪月,幾多對花空泣,擁衾無眠的月夜下,執攜詩卷借月吟詠;露冷霜寒的清更時,爐旁暖酒醉看紅塵。在歲月的過隙里,把所有凝眸的情愫,化為一聲聲惆悵的嘆息。在漸行漸遠的'歲月邊緣,推杯把盞,肆意潑墨,將幾多纏綿的舊事寫入亙古的詞章。在字里行間,用指間的溫柔,無盡的思念,刻畫下千年的守侯,千年的掛牽;用凄美的纏綿,滄桑的風情,寂寞的悲歡,編織成這一場千古的傳奇,千古的輪回。
細雨紛飛舊故里,夜色迷離轉凄涼。繁華褪盡了誰心碎的聲音,成了這個冬季的痛楚。手指劃落在鍵盤上,敲出那些沉寂的文字,失去你模糊的身影,始終遺留一片空白,回憶勾起了一段心傷。
窗外,瘦了的月色,冷藏我所有的相思,灑下一地的凄涼。獨自沉浸在這個不屬于我的黑夜,思緒少了你琴音的伴隨,顯得無比的憂傷、落寞,于是,我開始在記憶里找尋那一份似乎早已被你冷淡的激情,卻只能聽到心碎的聲音在蔓延。
我說課的課題是《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我將從說教材、說目標、說教法、說教學過程等四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首先,說教材:
從教材的空間角度講,本課位于必修三第一單元的第二課,上承春秋時期的孔子和老子,即百家爭鳴的萌芽時期,下啟漢代的思想大一統,即百家爭鳴結束,儒家思想確立其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統治地位這一時期。是中華民族思想發展的黃金時期。本課教材在第一單元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從高考的時間角度講,本課在高考中占有較為重要位置。自新課改高考以來,全國共考過20道選擇題,3道簡答題。山東4道選擇題,0道簡答題。具體題目是1.(·山東文綜卷·9)有學者評論戰國時期某學派說:“他們都是些注重實踐的政治家??他們認為貴族的存在已不合時宜??他們把商人和學者看作是可有可無或多余的人?!边@一學派是()。
應兼并戰爭的需要,特別重視農業,倡導重農抑商,以增強國力。因此法家認為“貴族的存在已不合時宜”“商人是可有可無或多余的人”。
綜上,高考題萬變不離其宗,掌握基礎知識才是硬道理。
二、結合教材分析,說一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知道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了解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以及影響。通過比較各家各派主張的異同,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比較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教材、合作探究問題,參與討論等活動,能夠掌握基礎知識,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輝煌燦爛以及思想文化在爭鳴和碰撞中不斷發展的規律。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的歷史和文化,有志于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百家爭鳴”的代表人物、主張。
2、教學難點:認識社會轉型中各派思想的立場,并分析百家爭鳴的影響。
五、教學方法。
根據教材的分析和學情了解,因而本人確定了以下教學方法:
教法:問題式教學、史料分析法。
學法:表格法、角色體驗法、合作探究法、比較法。
六、教學過程:
二、講授新課。
環節一:說文解字,解讀標題——諸子百家的歷史淵源。
以問題的方式刺激學生關注百家爭鳴的含義,結合政治、經濟史內容,分析百家爭鳴出現的歷史背景?!鞍偌摇笔侵赣幸话偌覇?“爭鳴”在當時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爭論的主題是什么?社會環境允許爭鳴嗎?這種方式對我們有何啟示?(自由的認識與爭鳴才能創造出光輝、深邃的精神產品。文人、士的黃金時期是春秋戰國時期,其中一個必要條件是政治多元與文化的多元化。)。
設計意圖:明確學習主題概念,有利于學生對該主題的整體把握。引導學生生成學習方法: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反映。個人情感與命運裹挾在歷史潮流中,關注人的思想,就是認識時代特征,了解歷史發展趨勢。
環節二:感悟先哲思想。
步驟1、探究儒家思想的形成。
閱讀史料,總結孟子思想:
材料一:
苛政猛于虎。
材料二: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仁政。
材料三: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本:民貴君輕。
材料四:孟子曰:“人無有不善?!?--人性本善。
點撥:孔子的仁愛過于寬泛,孟子在繼承孔子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仁政”思想,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具有進步意義,影響深遠。孟子運用“仁”的觀念來調節階級關系,這是孟子對孔子思想的重要發展。閱讀史料,總結荀子思想。
荀子曰:“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仁義。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亦覆舟?!?--君舟民水。
荀子曰:“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人性惡。
荀子曰:“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法治(法家)。
荀子曰:“天行有?!?、“制天命而用之”。--利用規律(道家)。
點撥:荀子在繼承孔孟思想的同時還吸收道家和法家觀點,從而克服了孔孟儒學思想的缺陷(忽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和法律作用的傾向),成為早期儒學的集大成者。從孔子、孟子到荀子思想發展的脈絡體現了思想文化發展的規律性,即多元發生、多元組合、互相交融、共同發展。百家爭鳴促進了儒家思想的發展。具體來說,儒家思想在爭鳴中不斷吸收各派精華而推動了自身的發展。
步驟2、從宇宙觀、政治觀、心性觀、歷史觀四個方面比較儒、墨、道、法各家的觀點。
設計意圖:分析儒家思想的發展和百家爭鳴之間的關系,認識到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輝煌燦爛以及思想文化在爭鳴和碰撞中不斷發展的規律。
魯迅說:“在中國的王道(儒家思想),看上去雖然好像是和霸道(法家思想)對立的東西,其實卻是兄弟?!?/p>
升華:古代的思想家總是希望通過他們的想象,來構建一個理想的國家。在西方,柏拉圖專門有本著作,就叫《理想國》。在中國,有老子的“小國寡民”思想,有孔子的“大同”思想。從這些里面可以看出來,古代的思想家偉大的志向和抱負,同時也能夠感覺到他們偉大的救世的熱忱,拯救世道,關心民生的這樣一種熱情。有偉大的志向,同時也有崇高的道德,盡管他們的很多思想,可能在今天看來很落伍,但是他們的道德,他們的智慧,對我們都是有永恒的啟發的。
步驟4、案例分析。
請問:如果你分別是信奉儒、墨、道、法的老師,如何遏制學生晚自習上課說話的現象?
儒家:這是品德問題,主張思想教育如“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墨家:這是師生關系不和問題,主張兼愛,即愛學生如己。
道家:這是無意識的,主張順應自然,那就由他去講,講到他不想講為止。
法家:這是違紀行為,主張嚴格懲罰,要連坐!一人講話,周邊同學都要一起受罰!
過渡:上面我們一同領略了先哲們關于做人、處世和治國的智慧。那么到底百家爭鳴思想在中國歷起了怎樣深遠的影響呢?學生生成認識。
環節三、古為今用。
以探究學習的方式將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內容和身邊的常見事例結合起來,探討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對現實生活的影響。
思想;道家的辯證法;墨家的科學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軍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閃爍光芒。便是那“詭辯”的名家,也開創了中國哲學的邏輯學領域。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國”,學而優則仕,官本位。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國”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質教育、職業教育等。
墨家的兼愛、非攻——平等博愛、熱愛和平、反對戰爭。
道家“無為而治”——“韜光養晦”
的親疏,對服喪功期也有嚴格規定?,F今的喪葬儀式雖已簡化,但從中仍然能夠窺探到傳統倫常觀念的影響。又如除夕祭祖、中秋節合家團聚的節慶習俗,反映了親親的倫理觀念在當代中國的傳承。
3.諸子百家的許多思想給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啟示我們可以、也應該鑒借儒家的剛健有為精神,來激勵自己發憤圖強;鑒借儒家的公忠為國精神,來培育自己的愛國情懷;鑒借儒家的“以義制利”精神,來啟示自己正確對待物質利益,鑒借儒家的仁愛精神,來培育自己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鑒借儒家的氣節觀念,來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強的獨立人格;也鑒借墨家的“兼愛”、“尚賢”、“節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廢私立公”,等等思想。
課堂小結:在歷史長河中,諸子思想隨著歲月的流轉和時代的變遷,不斷地做著加法和減法,這也是歷代君王、大臣和學者為了“現實”進行選擇的過程。由此逐漸形成了陽儒陰法、儒道互補、法道互補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格局。它承載了持續兩千多年的專制帝國和農業文明。
五千年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國脈傳承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民族面臨各種嚴峻挑戰而屹立不倒、歷經劫難而百折不撓的力量源泉。
七、說教學效果。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充分的探究活動使學生了解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理解百家爭鳴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遠影響。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能很圓滿的達到目標,突破重難點。但由于學生層次的不同,基礎知識的差異,在教學中可能遇到以下問題:
1,學生討論時參與問題的完整度。
2,對教材細小知識點的把握。
本節文言文較多,對教材所引文言材料的理解程度。
書香墨閣,你執下的筆,清秀婉麗,似水的清冷;那清麗婉約的詩與詞,是你淺吟的微笑。你似幽蘭,盛開深谷,歲月里,灑下你的芬芳。相遇那場初晨,嗅著你的芬芳,我尋清風而來,聞著你的香,一曲流年。
一顰一蹙一笑,淡雅了紛撓的時光。清晨,一絲晨曦灑落,露珠嬌翠欲滴,晶瑩剔透。閣外,總有鳥兒停駐著你的窗臺,迷離的世界里,倦了,累了,駐目著你執筆的雅,如雨,洗去了這迷離。
站在你的身邊,我手持硯墨,看著你的微笑,輕手研磨著那歲月悄然流逝的痕跡,點墨滴滴里,染下我的靜雅。此生,看著你即可,多少次的朦朧迷離,你一笑,清風自來,醉了這世間的紛撓。細雨微風長柳落盡繁華,此后不見,又是繁華起,喧囂塵心迷離塵世,唯你,筆墨書香里,你的淺吟,再也沒有那些三千絲。
你坐在窗邊,我輕吟你的詩。時光冷漠地離去,不曾停留。我阻止不了它的離去,有你的身邊,一切都離去又能何?你的笑,輕抿著嘴唇,早已醉了我。
風月不再眷戀這盛裝的世間,終究離去,你我也不再復那最初的相遇。你筆墨里婉約著你的芬芳,淡若幽蘭靜雅,經年不變。你的筆墨里,已成我對你的眷戀,輕手研著那黑色的痕跡,流動著我的綿綿此心。
歲月,斬斷了韶年,斬不斷你我最深的糾纏。許我,那是三生三世的祈愿。
與你走在這山水的天地,一小屋,一石臺,一筆墨。我坐在屋前,你倚靠我身,陪你看每一天朝出日落,走過流年的.風景。四季里,你將每一季淺吟,春的綠,新柳青青嫩上芽;夏的青,草木成蔭碧下涼;秋的紅,楓葉紛紛看流年;冬的白,千里白雪衣袂舞。
石臺前,我執筆將這一程山水書畫,這次,你站在我的身邊,輕端硯墨輕輕研下你的微笑,你的淡雅。我將那最初描繪,將你我相遇的點滴灑在那一幅又一幅寫意里,你站在我身邊,你的微笑,我的瀟灑。我放飛那些煩絲,盡情的飛揚。
幾曾提筆,我看著你,靜若蘭的淡雅,我想將你的微笑,在這丹青里刻畫永恒,卻又放下,只是默默看著你。你不喜言語,你總是微笑著看著我,陪我走過這一場青春歲月。曾多少次我想,繪了多少世間繁華,多少寫意,丹青里,卻留不下你的微笑,你的顏。
那一場雨來得突然,沾濕了衣,你輕輕研墨,驀然回首里,我自清風而來,靜靜看你淡雅流年,許是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你的顏,你的笑,早已鐫刻于丹青里。
尋一支筆,揮一紙丹青,染下你的顏,灑不盡你笑靨如花。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8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少版初中美術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一課《歷史的畫卷——外國歷史、宗教畫賞析》,以下是我對本課的理解,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歷史的畫卷——外國歷史、宗教畫賞析》是一節欣賞評述課。教材共向學生展示了十幅外國繪畫作品,大部分作品都以戰爭、歷史和宗教故事為題材。課在教學設計上分為兩個課時來進行,課時一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古希臘時期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畫,課時二主要是學生了解17-19世紀的歷史畫作品并對當時的各個畫派有個初步的認識。整個教學都是圍繞著學生自主學習來進行,教師在教學中主要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讓學生有意識地去欣賞作品、分析作品,最后能感受到歷史畫的獨特藝術美,并通過交流討論從經典名作中獲得審美享受。
八年級的學生之前已經進行了風景畫、靜物畫、肖像畫的欣賞教學,學生對美術作品欣賞方法與要點已有所領會,但歷史畫卻有所不同,它的題材往往是主題性的,內容獨特,意義重大。欣賞中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這一點,要利用多方面的資源,引導學生通過欣賞、感受、分析與討論交流,接受藝術陶冶,提高文化修養。
因為版面限制,所以教材對作品的介紹少之又少,有幾幅重要的作品甚至只字未提,學生通過瀏覽教材不足以獲得知識上的滿足,所以在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預習任務,讓他們回家上網查閱資料,以補充教材知識量的不足。
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從經典名作中獲得審美享受;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初步理解歷史畫欣賞的特殊視角以及相關繪畫的表現形式、語言和風格,理解作品的主題思想。
一、首先,我帶領學生對上節課所學的內容進行回顧。
先復習“歷史畫”的概念,
再通過播放多媒體課件欣賞上節課學過的六件繪畫作品,并簡要回顧幾件重要作品的內容,
二、然后,進入新授階段。
在講新課之前我先給學生補充了“浪漫主義”這個概念。
緊接著,開始欣賞法國畫家席里柯的浪漫主義繪畫《梅杜薩之筏》。
三、接下來,欣賞了西班牙畫家的《1808年5月3日夜間的槍殺》、俄國畫家蘇里柯夫的《近衛軍臨刑的早晨》和法國畫家大衛的《拿破侖一世加冕大典》等作品。
(一)、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并參考美術課程標準我確立了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在認知領域,通過欣賞和學習,使學生了解外國歷史、宗教畫的相關知識,著重掌握欣賞的方法和步驟;在技能領域,培養學生參與、合作、互動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在情感領域,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從經典名作中獲得審美享受;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初步理解歷史畫欣賞的特殊視角以及相關繪畫的表現形式、語言和風格,理解作品的主題思想。
(二)、在教具使用方面,我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搜集了大量的文字資料及圖片資料,深層次挖掘教材,精心制作了多媒體課件。
(三)、因為版面限制,所以教材對作品的介紹少之又少,有幾幅重要的作品甚至只字未提,學生通過瀏覽教材不足以獲得知識上的滿足,所以在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預習任務,讓他們回家上網查閱資料,以補充教材知識量的不足。
(一)、首先,我帶領學生對上節課所學的內容進行回顧。先復習“歷史畫”的.概念,再通過播放多媒體課件欣賞上節課學過的六件繪畫作品,并簡要回顧幾件重要作品的內容,如意大利畫家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西班牙畫家委拉斯貴支的《勃魯達的投降》和法國畫家德拉克羅瓦的《希奧島的屠殺》。
(二)、然后,進入新授階段。
因為這節課涉及了好幾位浪漫主義畫家,學生對“浪漫”這個詞語有些誤解,對浪漫主義繪畫更是一無所知,所以在講新課之前我先給學生補充了“浪漫主義”這個概念。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我把這個概念利用多媒體課件通過文字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并找一名同學讀出來。
緊接著,開始欣賞法國畫家席里柯的浪漫主義繪畫《梅杜薩之筏》,我把這幅畫作為本節課重點學習的內容。這幅畫取材于1816年7月法國一起嚴重的海難事件,艦長和軍官們只顧自己逃命而將150名乘客拋棄在一張臨時搭制的木筏上任其自生自滅,經過13天的漂流,木筏上發生了一幕幕駭人聽聞的慘劇,最后只存活10人。但是法國政府卻因為懼怕輿論的譴責而對此事采取了息事寧人的態度,引起受難者的不滿,席里柯在人民有冤無處訴的情況下憤然拿起畫筆,經過走訪生還船員、搜集素材、現場寫生,最終用18個月完成了這幅震動法國、波及歐洲的“寫實”巨畫《梅杜薩之筏》。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欣賞、理解這件作品,我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列出了欣賞提綱,并先讓學生來介紹作者,講述此畫的歷史背景、作品內容,并揭示主題,然后教師再在與畫面相和諧的音樂背景中將此畫的精髓部分娓娓道來,不但進一步深化了主題,而且渲染了氣氛,進行了情境教學。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還向學生講述了有關“梅杜薩”的希臘神話故事,豐富了教學內容。
接下來,我又帶領學生們欣賞了西班牙畫家的《1808年5月3日夜間的槍殺》、俄國畫家蘇里柯夫的《近衛軍臨刑的早晨》和法國畫家大衛的《拿破侖一世加冕大典》等作品。每件作品,都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不同于書上的大畫面,給學生造成視覺上的沖擊力,達到了欣賞的目的;同時,通過語言的表述,給學生以聽覺上的刺激,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為了加深學生對作品的印象,我還向學生介紹了拿破侖和他妻子約瑟芬的奇聞軼事,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為了拓展學習內容,我巧妙設計了“歷史畫能否被攝影作品所取代?”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經過簡短的討論,學生得出結論:歷史畫不能被攝影所取代,因為“藝術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繪畫作品要比攝影更典型,更具有感染力,而且其含義也更為深刻。
(四)、在自我評介方面,我讓學生談談自己在本節課的學習中有哪些收獲和心得,歸納有三:第一,通過欣賞書上的繪畫作品,使我們看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和不幸,所以我們應該呼吁世界和平,堅決反對戰爭,并珍惜我們今天所擁有的美好生活。第二,通過學習,我們應該學習畫家所具有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為人民伸張正義的良好品格。第三,我們還應該學習畫家求真務實、刻苦鉆研的敬業精神。
歷史的畫卷——外國歷史、宗教畫賞析。
歷史畫——《最后的晚餐》、《勃魯達的投降》、《希奧島的屠殺》。
浪漫主義。
歷史畫能否被攝影作品所取代?
以上是我對本課的說明,請各位評委老師提出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秦朝的統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縣制度、秦鞏固統一的措施等知識點。
2)理解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的概念,皇權至上的特點。
3)運用比較法分析郡縣制與分封制的利與弊。
4)評價秦朝中央集權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在師生問題探究過程中,學習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學習比較的方法分析歷史問題。學習歷史地辯證地分析歷史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秦朝建立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兩千多年來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在當時是進步的,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認識秦朝統一的重大作用,自覺維護祖國統一。
4.針對明確的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
1)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概念及特點;
2)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利與弊。
本課的教學難點:正確評價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高中一年級的學生,通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學生對秦始皇及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經有了初步的歷史認識和歷史評價能力。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在增強,但是在辯證地歷史地分析問題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本單元的重點是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本課的重點難點就要圍繞中央集權制度來設置,引導學生對其進行理性思考。評價秦始皇和秦朝鞏固統一措施在初中已經作為重點內容學習、所以本課不在列為重難點,避免與初中的知識點重復,提高學習效率。
1.問題探究互動教學,通過設置探究性題目,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從而實現教法與學法的統一,教服務于學,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2.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有關史料圖片呈現給學生。
“教是為了不教”。新《課程標準》倡導我們: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因此我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相結合。閱讀思考、合作探究、體驗交流等。注重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
我打算用一個課時來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現在就對這一課進行說課。
1、新課導入。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為激發學生的興趣,先給同學們講述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根據故事和自己了解的史實,請同學們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燕太子丹為什么要荊軻去刺殺秦王嬴政;
(2)刺殺失敗后秦王嬴政什么時候滅了燕國,什么時候統一天下?
總結學生的回答,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這就是本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2.問題探究,突破重點、難點。
問題探究討論:
目的:通過設置探究性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實現師生、生生合作,互動探究,踐行“教的過程就是學的過程”的新課程理念。發揮教師的引導和激發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
探究(一):什么是中央集權制度?秦朝中央集權制度有何特點?(突破重點1)。
中央集權制度,要聯系韓非子的中央集權理論,實現知識的前后貫通;對于這一概念,只要學生能看到中央集權是與地方分權相對立這一點,就可以了。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從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縣制度三個方面考慮它們之間的關系,避免與環節二簡單重復。
探究(二):秦朝為什么要實行郡縣制度?(突破重點2)。
用多媒體給學生呈現《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大臣對實行分封和郡縣討論文字(文字詳見課本第17頁),引導學生從這段史實中獲取有效信息,概括王綰,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觀點,比較分封制與郡縣制的異同和利弊,認識秦朝實行郡縣制度是歷史的必然。
在中央集權制度下,郡縣只能服從中央,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據的因素,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具有進步意義。探究(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對中國社會發展有何影響?(突破難點)。
通過學生討論,結合教材認識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在當時和對后世是具有進步意義以及消極影響。
(1)對秦朝當時:正由于有一個統一集中的中央政權,秦王朝才能積極開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于我國多民族國家統一發展;正是有一個強有力中央政府,才統一了貨幣、文字、度量衡,才開驛道、修靈渠,從而促進了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進步。
(2)對后世: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確立,建立了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政權體制的基礎,成為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為以后歷代所沿用,并不斷完善與發展。對我國此后兩千多年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消極影響:正是由于秦始皇專權,進行殘酷的'統治,激化了階級矛盾,統一的秦帝國迅速土崩瓦解,其暴政也成為歷代的重要的史鑒之一。
(3)引導學生將其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權制度,不僅要考慮其進步意義,還要考慮其消極影響,不僅看到對當時的影響,還要看到對后世的影響,從而學習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歷史問題。
(4)問題延伸。
討論:學習從漢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之后,分析其演變的趨勢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樣的特點?目的:學生互相討論,然后回答老師提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課堂小結。
秦朝以后,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斗爭在歷史上不斷上演,專制的皇權也越來越強化,到明清時期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發展到頂峰,并且也越來越成為中國歷史發展進步的障礙。在今后的學習中,同學們會有更加深刻地認識。
展歷史有一個大致的輪廓,為今后的學習埋下伏筆。
4.知能訓練,運用遷移。
選擇題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簡答題:(一)說出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對秦朝和后世的影響?
(二)用稿紙寫下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問題?
本環節設置突出對本節課主題的測評,測評(三)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自我測評,所提出的問題課下或下節課有針對性地解決。
5.布置作業。
課下小論文撰寫:
以史為鑒是中國傳統,依靠強大的力量建立起來的秦帝國短短十一年歷二世而亡,成為后世重要的史鑒之一:唐朝柳宗元認為: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而為守宰(宰:縣令)……此其所以為得也。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負鋤梃謫之徒,大呼而成群。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論》)。
結合課文,你同意柳宗元的說法?請說說你的理由,200字左右。
本環節要讓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有用的信息,根據所學,歸納整理思路,訓練書面表達能力,能說出自己的觀點,表述完整,思路清晰即可,本題目屬于課后“思考與探究”欄目問題,考慮到課上時間緊無法完成,所以安排到課下完成。要求學生當天完成收齊,并檢查評分,選出優秀小論文下節課課堂表揚,做到有布置有檢查,避免放任自流。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該單元的主題是中華文明的起源,本課則掀開了祖國歷史的篇章,內容包括了三個子目,即“我國最早的人類”,“北京人”,“山頂洞人”。這樣的安排體現了我國遠古居民的演變發展過程,具有時序性和邏輯性。
(二)教學內容的地位和課標要求
了解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的生活狀況是理解中華文明起源于何時何地的基礎。本課不僅掀開了祖國歷史的序幕,也涉及到人類起源及演變的問題,對同學們今后學習世界史也起著一定的鋪墊作用。
課標對本課知識作了如下要求:
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根據課標來看,要求學生掌握的內容較為簡單。我結合教材內容,擬定了一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課堂學習,讓學生知道我國境內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識記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遺址發現的時間、地點以及他們生活的年代,了解他們的體質特征和生活狀況;我國境內遠古居民不斷演變發展進步的過程。
2、過程與方法
學生在感知、了解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的基本史實中,充分發揮想象力,還原歷史情景。初步掌握比較、歸納的學習方法。在欣賞圖片和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學會尋找歷史信息,構建起遠古居民發展演變的歷史框架。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課,培養同學對祖國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和愛國熱情。初步理解“勞動創造世界及人類本身”的唯物史觀。
在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的指引下,結合七年級學生的特點,我擬定了以下教學重、難點:
(四)教學重難點及依據
重點:人類的起源,元謀人的地位和基本情況,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體質特征及其生活狀況。
依據:人類到底從哪里來?對于這一問題,教材雖未重點闡述,但有必要為同學作簡單介紹,這符合七年級同學具有強烈好奇心的心理特點。對北京人和山頂洞人體質特征和生活狀況的掌握既有利于學生了解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區別與聯系,也有利于同學總體把握遠古居民的概括及其發展的歷程。
難點:從元謀人到山頂洞人,他們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特點,火的使用,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社會組織形式。
依據: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學生掌握遠古居民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情況有利于理解人類通過勞動不斷完善自身并推動社會的發展?;鸬氖褂迷鰪娏巳藗冞m應自然的能力,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北京人到山頂洞人的組織形式體現了人類社會不斷發展與進步。
七年級歷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說課稿就分享到這里了,希望各位老師和同學們可以喜歡!
主要內容以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為主題,以經濟全球化趨勢出現的主要原因、具體表現和影響以及中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更應如何應對。
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出現既是當代世界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必然結果,又將成為新的世界格局的基礎,她是任何人、任何國家都不能阻擋。因此,本課對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這一主題起到了總結的作用。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離不開中國。通過本課的學習,既可以使學生辯證地看待經濟全球化趨勢,又可以使他們增強面向世界,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信念與責任感。
1、知識目標:知道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含義、主要原因及具體表現影響,經濟全球化中國應對的措施。
2、過程與方法:
借助于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通過課前自主預習題、課中探究題、最后的課堂總結等問題的設置,使學生體念參與整課學習的快樂,使課堂達到最佳效果。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出現是當代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必然結果。使學生增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的意識,增強面向世界,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信念與責任感。
學重點難點重點: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具體表現和影響。
難點: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2、新課學習:通過設置6多個具體問題,讓學生帶著具體問題學習課本。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學生既體驗合作學習,有解決本課難點問題。
(一)經濟全球化的含義(通過讓學生從身邊的事物感受經濟全球化趨勢,從而了解經濟全球化的含義。)教師總結:經濟全球化的含義就是指商品、服務、生產要素與信息的跨國界流通和優化配置,從而使各國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世界經濟逐漸形成一個整體的趨勢。
(二)經濟全球化趨勢出現的原因。
(通過閱讀教材、獲取有效信息,讓學生認識經濟全球化趨勢出現的原因。)教師提問:我們當前的生活中時時處處體現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它出現的'原因是什么?指導學生根據課本第一個子目“經濟的全球化趨勢”的正文和小字部分,提取有效信息,找出經濟全球化出現的原因:
(1)冷戰結束后,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發展的趨勢,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客觀環境;
(2)各國積極尋求國際合作,發揮優勢,彌補不足;
(3)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來,交通運輸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便利條件。通過ppt補充資料的得出。
(三)經濟全球化趨勢的表現(通過收集和整理出的材料,引導學生認識經濟全球化的具體表現,增強論從史出的能力,突出重點。)教師出示三則材料,理解內容。
(四)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2、課堂小結:當今全球化大潮洶涌澎湃,在國際利益的博弈中是自強還是退卻,國人已經找到了一個振聾發聵的答案:那就是在風浪中與全球共同搏擊,建立和諧世界,謀求共同發展!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上午好!我是1號考生,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7課第一目——《光榮革命》。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課,我將以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這么教為思路,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重難點、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來展開我的說課。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豆鈽s革命》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7課《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的第一目的內容。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開創了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先河,對英國乃至全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學習本課,能讓學生對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有初步了解,奠定學習美、法、德等國政治制度的基礎。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我所面對的學生,正處于高中一年級。他們在初中已經學習過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相關歷史,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同時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歷史的方法。但是,高中階段所學的這段歷史,在理論上上升到了一定的難度。而學生的思維拓展能力還有待欠缺,學習歷史的方法掌握得還不夠全面。因此,還要進一步培養學生通過閱讀、探究等形式獲取歷史知識和歷史信息的能力。
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光榮革命”等基本史實,培養學生通過閱讀等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對相關史實的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光榮革命”的實質。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國王與議會之間的斗爭,培養學生認識民主與專制斗爭的復雜性和曲折性;培養學生樹立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是:
教學重點:“光榮革命”爆發的基本事實;。
教學難點:“光榮革命”的實質。
為了解決重點、突破難點,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方法:
教法:情境教學法、講授法、點撥法、問題探究法;。
學法:合作探究法、小組討論法等。
我認為,鉆研教材,研究教法學法是上好一門課的前提和基礎,而合理安排教學程序則是最關鍵的一環。為了使學生學有所獲,我將從五個方面展開我的教學過程。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導入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導入環節,我會在ppt上展示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以及現任英國首相卡梅倫的圖片,并進行啟發式提問:“誰是國家元首,誰是最高決策者?英國現今所沿用的是什么制度?它是從何發展而來的?它是如何確立的?”,由此導入新課。
在新課教學環節,一方面我會引導學生學習英國“議會的形成”,我會指示學生閱讀課本36頁的小字部分,引導學生分析、梳理英國議會的形成、發展及演變歷程,并提問學生回答。最后,再根據學生回答的內容進行補充:“議會是在王權的衰落中產生的,始終限制著王權”。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縱向看待、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另一方面,我會重點引導學生去學習“光榮革命”這一階段的歷史。首先,我會在ppt上展示探究問題1: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簡要概括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導火索及主要過程。在學生回答后,我會根據學生回答的具體情況進行補充和總結。其次,我會接著在ppt上展示探究問題2:“光榮革命的實質是什么?”。同時,我會分學生前后桌四人為一個小組,在5分鐘的時間內對該問題進行討論。學生討論時,我會走下講臺進行適當的巡視與點撥。討論結束后,我會請各小組代表進行發言,最后根據發言情況進行補充、歸納和總結,從而得出“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與封建勢力妥協的產物,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完成”。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以及全面看待歷史事件前后發展脈絡的思考能力。
課堂的小結作業,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不可低估。通過小結作業,能促進學生對一堂課的教學進行梳理,提綱挈領,抓住重點,儲存信息,鞏固知識。所以,我的小結是:引導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議會的形成”與“光榮革命”兩個知識點進行回憶與鞏固。我的作業是:要求學生對下節課所要講的內容“議會權力的確立”以及“責任內閣制的形成”進行預習。
整個板書結構簡潔美觀,板面達意流暢,再現了課程思路和教學核心。
本課是第三單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一課。本課所講述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偉大轉折。從此以后,我黨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對內改革,對外開放,走上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正確道路。本單元的其他課節所講述的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在科教文體事業、民主法制建設、對外交往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所以本課在這一單元中起了開章總領的作用。本課共有三個子目。第一子目介紹十一屆三中全會,第二子目和第三子目分別介紹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農村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情況。第一子目“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是通過后兩個子目“在希望的田野上”和“對外開放的窗口”來體現的,而后兩個子目又是第一個子目“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的具體體現。因此三個子目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一)知識與能力:
掌握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和和意義,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史上的偉大轉折;知道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內容;以深圳經濟特區為例,認識歸納經濟特區建立的歷史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展示圖片、視頻資料,感受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成就;
2、結合《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示意圖》,了解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學習讀圖、識圖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2、認識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強國之路。
教學重點: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設立經濟特區等改革開放重大舉措的作用。
教學難點:如何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史上的偉大轉折。
本課所涉及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經濟特區、開發區、開放區等都是比較抽象的理論性較強的概念,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
八年級的學生具備一定的整理以及加工信息的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欣賞改革。
開放后家鄉巨變、中國經濟建設所取得的成績等圖片,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以實現本課的學習目標。
教學方法:采用課堂互動、情境設置、小組討論、自主探究、啟發式教學法等。學法指導:讓學生學會閱讀歸納、看圖、討論分析,結合事實談內心的感受。
: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導入新課:欣賞圖片,感受家鄉的變化,導入課題。
一、改革開放的春雷。
1、讓學生看書歸納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時間、地點、主要內容及歷史意義,
2、通過活動“情景劇場”,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3、學生討論:為什么說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偉大的歷史轉折?教師從“轉折”二字重點指導,突破教學難點。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
1、播放音樂《在希望的田野上》,讓學生感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民的喜悅之情,憧憬美好未來,教師提出問題。
2、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內容,掌握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形式、內容及作用。學生思考討論:家聯產承包責任制下,農民的責、權、利分別是什么?通過討論,懂得這種體制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而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
3、教師指出中國農村改革最早開始于安徽鳳陽小崗村,讓學生看表格,思考討論“表格中的統計數據說明了什么?”從而認識到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完全正確的。
三、對外開放的窗口。
1、讓學生閱讀教材,了解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形成的過程。
教師出示地圖,讓學生找出經濟特區、沿海經濟開放區的位置。
接下來欣賞圖片“深圳改革開放前后的面貌”,感受對外開放的巨大成就。
2、學生討論:經濟特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
3小結全文。
板書設計:
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城市:對外開放。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kouhaodaquan/18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