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的編寫要遵循一定的規范和格式,以便于教師的使用和理解。教師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需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這些教案模板。
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數學》一年級第二學期第四單元的《統計》。這節課是在學生對用數杠進行統計,100以內數的數數和寫數的一定基礎上進行學習的。
為此,我設定了:
1、認知目標:
(1)能將信息整理分類。
(2)能對每類的對象進行統計并將結果登入表內。
(3)會在格子紙上畫簡單的統計圖。
2、情感目標:
(1)通過信息的整理、分類,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的意識。
(2)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將數學知識融入日常生活。
3、思維拓展目標:
使學生通過學習,初步了解統計的優點,會對生活中的簡單事例進行統計。
一年級的學生對統計的認識非常的淺薄。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興趣入手。本來是用學生的生日作范例,進行統計認識的教學。但是很多學生對自己的生日并不了解,也不感興趣!所以,我利用書本第55頁的小調查作為新授的切入口。從學生喜愛的水果入手,引起他們的興趣與注意力。從學生自己的需求出發,作為一項游戲來完成信息的整理、分類與統計。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發揮他們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這節課,我安排了兩個環節。
1、詳細對學生喜愛的水果進行統計。
第一個環節是這堂課的重點。我來重點說一說我設計的教學環節。
在開始時,第一個步驟是通過實物的出示。用擺放在桌子上的水果,對學生進行感官上的刺激,使他們很快投入到注意的狀態中。通過對個別學生最喜愛的水果的調查,體會到用數學的樂趣。并請回答的學生嘗一嘗水果,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隨著學生都要吃水果,自然地引入第二步驟。
第二步驟是通過要分這些水果給學生,首先要知道每人喜愛的水果,再進行分配。從此開始新授內容的探究。又通過學生自己的討論,運用舉手表決或排隊分組等形式進行,完成了對所需信息的整理和分類以及統計表的填寫。這樣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中,把新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
第三步驟是請學生根據統計表來繪制統計圖。通過教師繪制一條到學生小組完成一條到最后每人在書上繪制一條。通過統計圖很清楚看出信息的多與少。突出了統計圖的優點。
2、學生自己對生日進行統計。
這一環節在前面環節的基礎上,估計學生沒有什么難度。只要按照第一環節的步驟,一一分析、逐步深入,就可以完成了。把它作為鞏固練習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統計的認識。
以上就是我對《統計》節課的說課。
教材分析:本冊教材的目標是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空間中做數學、學數學、喜愛數學。讓孩子們通過用100以內的數和基本圖形來描述、探索實際生活中積累的經驗片斷,從實際生活中引入概念與方法,引導學生將生活中的問題變成數學問題并解決之,逐步形成“數學化”的能力。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20的數列,學生對數列已經有了初步的概念,并且初步理解并掌握了找20以內相鄰數的方法。這些都為本課題內容的學習作了充分的知識鋪墊和思路孕伏。教材編入這一部分內容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鞏固找一個數的相鄰數的方法,另一方面是使學生在掌握找相鄰數的基礎上,會找與一個數相鄰的整十數,從而進行推算練習,發展學生的分析推理等能力。為進一步學習百以內的加減法打好堅實的基礎。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本節課的重點:通過+1,—1得到鄰數,結合數射線進行湊整。
難點:回到整十數和進到整十數。
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及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認識百的數列。
2、能找出相鄰數,并知道鄰數的由來。(+1,—1)。
3、結合數射線進行湊整、推算的練習。
4、培養學生推算、歸納的能力。
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力求體現合作交流,培養創新意識”這一教學思想,在教學中主要采用多媒本演示,組織討論探索,引導合作發現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來并做到“有所爭議、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構建活動化的全過程,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空間中做數學、學數學、喜愛數學。同時親身體驗成功和愉悅。
“教法為學法導航,學法是教法的縮影”。鑒于這樣的認識,本節課在學習過程中,主要指導學生掌握以下的學習方法:
1、觀察的方法,通過觀察數龍上的各個數,找一個數的的相鄰數,從而得出一個數的相鄰數可以用+1和—1的方法得到。
2、推理的方法:從小袋鼠怎么樣跳回到40與怎么樣進到50,使學生從個別到一般,再從一般到普遍,總結出一個數回到上一個整十數與進到一個整數規律。,從而進行推算練習。
3、嘗試法,教師先讓學生自己找出與一個數相鄰的整十數,然后再通過小袋鼠與小青蛙演示,來驗證自己的結果,最后總結出回到上一個整十數與進到下一個整十數的方法。
一年級數學(北師大版)第三章加減法,第八課時----可愛的企鵝.本課時的主要內容是認識并理解大括號和問號,能根據情景圖做有關的加減法.
1.理解問題情景中的大括號和問號的含義.
2.學會做有關的加減法.
(三)教學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重點。
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體會加減法的含義.
看圖正確理解數量關系。
(一)引入:創設情境,激發興趣1.(出示情景圖----可愛的企鵝1)。
(二)自主探究,獲取新知.
(三)活動一:觀察討論,學習新知1。
(觀察圖片:可愛的企鵝1)。
教師:仔細觀察圖,說說圖的意思,你能提一個數學問題嗎。
2.教師提問。
(1)想一想圖中的大括號表示什么問號又表示什么。
(2)你能用一個算式表示這幅圖的意思嗎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教師板書:6+3=9。
(3)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學生自由交流)。
(四)活動二:加深理解,強化新知.
1.(出示圖片:可愛的企鵝2)。
2.小組合作學習。
要求:(1)仔細看圖,完整地說一遍圖意.
(2)圖中的大括號表示什么意思問號又表示什么意思。
(3)怎樣算出藏起來多少只企鵝呢你能用一個算式表示嗎。
3.小組匯報。
(五)動手操作.(展示課件3)。
(完成練一練1---3題)。
1.設計教學法。
所謂「設計教學法」,就是設想/創設一種問題的情景,讓學生自己去計劃去執行解決問題.設計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實際活動的學習方式.進行這種教學活動之時,一定要先設立一個實際的問題,然后由學生去擬定學習計劃與內容,而后運用有關的具體材料,從實際活動當中去完成解決問題.因此,整個的「設計教學」是包括實際的思考與各樣的活動在內;一邊思考,一面執行;既用腦,也用手.
設計教學法不僅活潑,而且也會有許多創意的學習活動從中產生.設計教學是有目的的學習活動;學生在有明確的目的及強烈的意愿中學習,必然能提高他們參與學習的熱誠.再者,當一個設設由學生自己去思想,去擬訂計劃時,更可訓練他們的思考.組織和搜集資料的能力;一切手,腦并用的活動,對于他們精通知識與培養純熟的思考和技能,都是有益處的;學生們由始至終獲得完整的經驗,更是寶貴.在本節課中,通過創設企鵝的情景圖,讓學生獨立思考,理解大括號的意義并能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2.問題教學法。
問題教學法就是利用系統的步驟,指導學生解決問題,藉以增進學生的知識,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教師必須認真地去設計各種問題,以使學生達到有興趣集中學習注意力去思考和參與討論等的目的.
1.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學生在教學條件下能夠主動地進行學習,是和被動學習相對而言的.專家們認為自主學習應體現在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等方面.這是一個理想的境界,最終的目標.在義務教育階段,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的自覺性,感到學習是自己的事,而且是一件愉快的事,愿意學習,熱愛學習.
2.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下組之間之間的競爭,有助于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和競爭意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的不足,從而真正實現使每個學生都全面發展的目標.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45頁實踐活動“擺一擺想一想”
教材設計了一個生動有趣的活動,讓學生通過實際的操作,進一步鞏固數位及位值的概念,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100以內數的特點及排列規律?;顒油ㄟ^讓學生把某一數量的圓片分別擺在數位表的十位和個位上,得到不同的數,鞏固對100以內數的認識,還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每一組數的特點,探索規律,培養學生初步的歸納能力。整個活動不僅能夠使學生在操作實踐中發展形象思維能力,還能通過找規律發展學生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
知識與技能:1、學生通過實際操作,進一步鞏固數位及位值的概念。
2、通過探索100以內數的特點及排列規律,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100以內數的認識。
3、學生通過探索規律,培養學生初步的歸納能力,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
過程與方法:學生經歷探索100以內數的特點及排列規律的過程,體驗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式的學習方法及探索事物規律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通過探索100以內數的特點及規律,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奧妙,富有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生熱愛數學的興趣。
1、鞏固數位及位值
2、探索100以內數的特點及排列規律。
1、探索100以內數的特點及規律。
2、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學生獨立試擺圓片,與小組交流,給學生創設一個獨立操作、探索及合作交流的空間,學生能在屬于自己的空間自由地去擺,反復地思考、交流,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尤其在擺較多圓片操作無序的過程中,讓學生小組合作,目的是通過合作相互補充、完善,探索出擺圓片的方法和規律,使操作走向有序,有利于發展學生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
學生已能夠正確數出10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知道個位和十位的意義,并能熟練說出100以內數的組成;能夠正確、熟練讀寫100因內的數,掌握了100以內數的順序,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在此基礎上,學生借助自制數位表,通過擺圓片的實際操作,進一步鞏固數位及位值的概念,從而探索100以內數的特點及排列規律,進一步加深對100以內數的認識。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學生按老師的要求撥珠、讀數,并自由說一說每個數位上的珠子代表多少。通過撥一撥、說一說的活動,讓學生回顧數位及位值的概念,利用數位的有關知識揭示課題,為本節課活動做好鋪墊。
(二)探究體驗,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設計了兩個內容:“擺一擺”和“想一想”。
“擺一擺”中放手讓學生獨立試擺圓片,與小組交流,給學生創設一個獨立操作、探索及合作交流的空間,學生能在屬于自己的空間里自由地去擺,反復地思考、交流,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想一想”這一環節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用圓片擺數的方法,想出8個、9個圓片可以表示的數,目的是通過形象的擺數,抽象出說數,這樣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及歸納能力。
(三)實踐應用
通過“擺”“說”“想”的活動,鞏固學生對數位及位值的概念,從而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并通過游戲活動,增強數學知識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情趣,讓學生在愉快情境中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1、復習。
復習學過的0—9幾個數。
2、教師講故事。
通過教師講故事,引出9認為它最大,就驕傲自滿了。讓學生想辦法對,用所學過的數字,看看能不能拼成一個比9大的數。
1、出示掛圖。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掛圖,并說說從中發現什么。)。
2、指名學生利用掛圖數數。
3、引導學生理解圖中的9個學生和1個老師共是10人。
4、利用現場人數進行教學。
(首排8人,再加上2人,就等于10人)。
5、利用學生的雙手進行教學。
6、利用尺子進行教學。
(小黑板出示尺子)。
7、教學書寫10。
(1)教師書寫10示范。
(2)完成課本第65頁的寫字練習。
(3)寫給同桌看,互相欣賞。
1、把10枝鉛筆任意的分成兩份。(指名學生回答如何分)。
2、玩游戲。
(1)、教師說一個數字,學生應對一個數字,使兩個數字的和是10。
(2)、教師先拍手,學生拍的次數與教師的次數和是10。
3、完成課本第65頁的“做一做”。
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4、完成課本第65頁1-3題。
指名板演,教師抽出個別做得不太好的來講解。
學習了什么?這節課快樂嗎?
板書設計。
10的認識。
評課:。
對本節課的一些看法: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認識10,就一個10,應該說內容是比較單調、枯燥無味的,但是在通過精心設計,課堂氣氛很高,教學效果較好,學生都能很好地掌握對10的認識、和10的組成及10以內的數字結構。
本節課的亮點。
一、教材處理得比較好。
通過精心設計教學活動,使枯燥無味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從復習到新授到練習都過渡得自然,在新授部分,教師通過觀察掛圖、現場人數、自己的雙手等活動進行教學10的認識,讓學生通過直觀感受,切身認識10;在練習部分,教師也設計了多種練習形式,有分鉛筆,有玩游戲等練習,練習的多樣性,能使學生從不同方面,理解、認識新學的內容,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二、評價處理得好。
評價有自評、互評、教師評。在這節課的評價中,教師發揮了評價的功能,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氣氛不斷上升,學生參與度較高。如在學生答對題時,給予掌聲鼓勵;在學生表現得不錯的時,教師很自然地豎起拇指給予表揚鼓勵或是獎勵小紅花;在一些地方,如學生書寫10時,寫得不是很好,教師不是一口否認,而是挑個好看點給予表揚,再要求學生回去要認真練習寫“10”。我認為這些評價是非常恰當、合理的。不像一些課堂整節課的評價很少,或是只要學生答對一個問題,就全班同學鼓掌齊說:你真棒或你真厲害。這樣浪費時間不說,還會弄得物極必反。
三、數字故事導入,促使教學效果的提升。
教師利用小學生比較喜歡聽故事這一特點,在兩部分使用了編故事進行教學或練習,我認為,這樣更容易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同時教師還通過故事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9自以為是,覺得自己很大很大,看不起別人這種驕傲自滿的不良習慣。
四、教師的自身素質較好,具有自己的教學風格。
教師的素質包括:語言、板書、演示、智慧、評價等。我認為在這節課中,教師的良好素質在于他的語言、智慧、評價等這幾個方面。整節課教師的語言生動,富有激情,可謂跌宕起伏,很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評價做得也很到位。教師的組織能力也較高,從整節課的開始到結束,教師都能自然應對,不管是學生答對還是答錯,教師都能做出恰當的處理,在分組齊讀10的組成時,教師不斷地豎起拇指,表揚這組好點,那組好點,形成組與組之間的比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特別是最后齊讀10可以分成5和5,教師的一個手勢,更是把課堂推上了一個新的高潮,充分體現出了教師具有較高素質。更像一位臺上的表演家。
值得注意的一些地方。
一、游戲練習形式雖好,但是要注意練習的秩序,教師只有把握住課堂的秩序,才能使游戲練習為課堂教學服務,充分發揮出練習的鞏固作用。如教師拍幾次鼓,學生就應對拍幾次才能和老師的湊成10,在中過程中,全班同學應對,出現混亂的現象。
二、在練習10的組成時,教師要求學生用自己手中的彩色筆分成兩個數組成10,在這環節中,我認為,當學生分完了,教師可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分法,多讓學生展示展示自己的成果,肯定的學生的成果,讓學生享受的勞有所獲的感覺。這樣學生更會自愿地參與到學習中去。
三、在課的最后,教師可為今后的學習更大的數留下伏筆。如:今天我們學習了10,那么同學說說還會不會有比10大的數呢?-------------今后我們將繼續學習這些內容。
《認識圖形》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認識了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平面圖形,為以后學習更深層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教材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注重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體會面與體之間的關系。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征,能辨別出這四種平面圖形,體會“面在體上”。
2、能力目標:通過實踐活動,初步培養學生的操作、觀察、表達及思維能力和應用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感知這四種平面圖形的特征,并會辨認。
教學難點:體會“面”在“體”上。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立體圖形實物若干、平面圖形若干、白紙、彩筆等。
學生在一年級上學期已初步認識了立體圖形,有了一定的動手操。
作能力及合作意識,所以這節課我將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精講釋疑、訓練檢測”四環節教學模式呈現教學內容。融觀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學習方法為一體,讓學生在操作中體驗學習。
為了體現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我以學生的學為立足點,設計了如下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感知。
通過課件出示一個由一些立體圖形拼成的機器人,目的是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新課做好準備。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達到新課標強調的“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探索學習,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的目的,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活動。
1、幫新朋友取名。
2、給新朋友找家。
在這個環節中,我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讓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口來親自體驗從體上找面,體會面在體上。通過摸的活動讓學生知道面都是平的。然后通過觀察課件:面從體上滑下,加深學生對面在體上的理解。突破本課的難點,切實反應“學數學”不如“做數學”的理念。
3、新朋友自我介紹。
這個環節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假如你是這些圖形,怎樣向大家介紹自己呢?我這樣做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合作交流抽象出四種平面圖形的特征,突出本課的重點。
(三)、聯系生活,深化新知。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為了將數學課上的圖形與生活中的物體融合,加深學生對圖形的認識,我設計了這樣的活動:生活中,你還在什么地方見過這些圖形呢?通過找圖形讓學生體驗到,這些圖形在生活中廣泛的應用,增進了學生對數學價值和作用的認識,同時滲透了交通安全教育。
(四)、趣味練習,拓展新知。
我通過讓學生找、涂、數、拼等多層次的練習,鞏固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訓練他們的數學思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知識應用能力。
1、教材37頁練一練第一題,以游戲的形式進行,先指名學生蒙上眼睛摸一摸、猜一猜,再連一連。
2、第2題涂一涂,第5題數一數。加深學生對平面圖形的認識。
3、拼一拼,在動手操作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美,幾何美。
平面圖形。
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
我說課的內容是京版教材第一冊第九單元的學看鐘表,由于水平有限,在設計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懇請大家批評指正。
根據以上的具體要求,本次教學設計充分考慮一年級學生已有認知和認知發展規律,通過各種形式的直觀教學和動手實踐認識鐘表,通過對比觀察會看鐘表的整時和半時,感悟鐘表指針指向的道理,體會鐘表在生活的重要作用。
《學看鐘表》是北京市義務教育改革實驗教材第一冊第八單元的教學內容。本節課也是小學課本中第一次出現關于時間的知識,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首先認識鐘面,通過觀察知道鐘面上有1—12個數字,是怎樣排列的;認識時針和分針。其次讓學生學會看“整時”和“幾時半”時刻的方法,能正確讀出這樣的時刻。同時讓學生體會到時間和生活是密切聯系的,把數學知識的學習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向學生進行遵守時間和珍惜時間的教育。
在一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里,有許多關于時間的信息:上學的時間、放學的時間、吃飯、休息的時間、……況且大多數孩子在家庭、幼兒園已經了解了一些看鐘表的方法,應該說許多學生已經儲備了一些“認識鐘表”的知識經驗。在上課前我也做了一些調查:
1、首先我找幾名學生做了課前訪談,我拿著鐘表分別問了整時和半時,有80%的學生都能正確的說出整時,但只有40%的學生能正確的說出半時,當我在問你是怎么知道的時,也僅有一兩個學生能準確的說清楚認識鐘表的方法。
2、我在班中做了調查問卷。
問卷表明,有91.5%的學生能夠正確的分清分針、時針。85%的學生能夠正確的認識整時,但一些學生在書寫上還有問題,有71.4%的學生能夠正確的認識半時,并且只有25.7%的學生能夠正確的畫出半時,可見,學生對鐘表的認識還是粗淺的、感性的,不能真正掌握認識鐘表的方法。而且多數學生表達時間的方式為幾點、幾點半。
為此,教學設計時我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已有認知和認知規律,讓學生在各種生動的具體活動中學看鐘表。同時指導學生學會在觀察比較,總結歸納出認讀整時和半時的方法。
1.結合生活經驗,認識鐘面,區分時針與分針。
2.經歷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等活動,學會看鐘表,會認讀整時和半時。
3.感受時間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學生的應用數學的意識。
會區分時針與分針,認讀整時和半時。
認讀半時,掌握認讀方法。
2、師:對了,答案就是鐘表。生活中它有什么用???鐘表,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朋友,他可以告訴我們幾點上學,叫我們起床,你會看鐘表嗎?如果自己學會了看鐘表,那該多方便呀!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看鐘表。
設計意圖:從謎語導入,激起學生興趣,從學生的生活入手,讓學生感受生活與時間的聯系,從而揭示認識鐘表的重要性,讓學生產生認知需求。
1、鐘表王國的兄弟姐妹可多了,你都見過哪些種類的鐘表?你們想去鐘表大世界看看嗎?(出示圖片)。
2、師:快拿出你們的鐘表,仔細觀察,鐘表面上,都有些什么?
生:數字、指針、格。
3、我們認識了時針和分針,你知道時針和分針在鐘面上是朝哪個方向走的嗎?(用手指比劃一下)像這樣順著表針走的方向叫順時針方向。引導學生發現時針比分針走的慢,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格。它們不停地在鐘面上走著,隨時告訴我們是什么時間了,該去做什么事了。
設計意圖:通過對鐘面詳細的觀察,讓學生明白兩根針是如何按數字的方向走的,學生有了對順時針方向的認識,頭腦中有了表針走動的表象,在認半時的時候,學生自己就知道分針走過了7,是7時半,還沒有到8不能是8時半。這樣就分散認半時時的難點。
其實,小鐘表不僅能幫小猴解決問題,我們在學校一天的學習和生活也離不開它。
1、老師也用時間記錄了的一我們同學的一天,你知道這是幾時嗎?
為什么是8時呢?(幾名學生說)(貼圖)。
對了,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8,就是8時。我們還可以把這個時間記錄下來,先寫數8,再寫一個時間的時,讀作8時。(板書:8時)。
誰來完整的說說,8時我們在干什么?
2、時間滴答滴答向前走,轉眼間,同學們上第二節課了,誰能完整的說說,現在是幾時?你們在干什么?(出示圖片和鐘表)。
快來和你的同桌說一說,分針和時針各指向幾,就是9時?
3、時間過的真快,兩節課結束了,同學們的大腦該放松一下了。10時是我們上課間操的時間,你知道,分針和時針該指向幾嗎?(出示圖片)。
對,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10,就是10時。(出示鐘表)。
4、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3個整時的時刻,快來觀察一下,這三個鐘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出示三個鐘面)。
幾名生回答:分針都指向12,時針指向8就是8時,指向9就是9時,指向10就是10時。(圈出分針,出示時間)。
你們找到認識整時的方法了嗎?
對,當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出示重點字)。
設計意圖:學生在生活中雖然有的能認識整時,但概念是模糊的。為了更好的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我用課件出示3個表示不同時刻的鐘面,學生通過觀察對比、討論交流,最后達成共識:這3個鐘面的分針都指向12,引導總結出當分針指向12時,時針指幾就是幾時。培養學生進行思維的梳理,使學生能夠進行初步的觀察、概括、抽象、歸納等思維活動,突出培養學生對數學規律的發現和概括。
5、拿出你的小鐘表,播出一個你喜歡的整時,和同桌說一說,
6、剛才我們一起找出了認識整時的方法,此時,我們在干什么呢?(出示午餐圖片)你認識這個時間嗎?快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吧。
1、吃完午餐后,同學們該午休了,從12時到1時,經過一個小時的午休,同學們該進行下午的學習了,下午第一節課的時間是幾時呢,快來看看吧,你認識這個時刻嗎?(出示圖片鐘表貼圖)。
生說,1時半或2時半,
2、到底是幾時半呢?我們一起看一看!
3、請你仔細觀察,從1時到1時半,時針和分針是怎樣變化的?(出示動態指針)。
生說變化:時針走到1和2之間,我們也可以說剛剛經過1,沒到2.
分針從12走到了6,我們也可以說,走過了6大格。
4、所以,當時針剛剛經過1沒到2,分針指向6,這個時刻就是1時半。(圈出1、2,分針閃動)。
設計意圖:教師利用鐘表動態演示從1時到1時半的過程。有利于學生對半時的表象認識。有效的避免了學生錯把1時半認成2時半的發生。
5、我們結束了一天的學校生活,回到了家里,大家是怎么安排自己的課余時間的,一起到西西家看看吧。
6、這是幾時半,小偉在做什么?(出示圖片和鐘表)。
真聰明,這是5時半,西西在做......
請你仔細觀察,另外兩幅圖中,西西什么時間在做什么?(6時半看動畫片,8時半睡覺)。
7、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三個半時的鐘面,有了學習整時的經驗,你們一定能夠很快找到認識半時的方法??旌蜕磉叺耐瑢W交流一下吧。(出示三個鐘面)。
幾個生說:這三時鐘的分針都指向6,時針剛剛經過5,沒到6,就是5時半。。。(圈出5、6、8)。
8、怎樣認識半時呢?
生說。
對了,分針指向6,時針剛剛經過幾,就是幾時半。(出示重點字)你也來說一說吧。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次的對比觀察,使學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到整時和半時的表針指向特點。有利于學生更加熟練的辨認整時和半時。
9、播鐘。拿出你的小鐘表,撥一個你喜歡的半時,考考你的同桌。
1、經過了一夜的休息,西西自己起床了,沒用媽媽叫,原來他有了自己的新手表,你見過這種時間表示方法嗎?(出示起床圖片,電子表)。
這種表示時間的方法是電子計時法,你知道這是幾時嗎?
2、你在哪還見過這種表示時間的方法?
老師也帶來了幾個電子計時法表示的時間,認識他們嗎?一起來看看這都是什么時間?(出示電子表)。
生:第一個鐘面上,是12時。
怎樣用電子計時法來表示這個時刻呢,先寫12,再寫兩個豎著的圓點,最后再寫兩個0。讀作12時。
3、第二個鐘表是幾時???生:6時半。
你知道如何用電子計時法表示它嗎?
生:先寫6,再寫兩個圓點,再寫3和0。
4、相信你也能用電子計時法表示出黑板上的時間,和你的同桌說一說,應該如何表示,找兩個同學到黑板上寫。
現在有各種這樣的鐘表幫助我們表示時間,那你知道古時候人們如何表示時間嗎?想不想看看。(出示圖片并介紹)古時候的人們用自己的聰明智慧發明了很多表示時間的方法,感興趣的同學可以下課后繼續了解。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古代計時方法,豐富知識,激發興趣。
這節課馬上要結束了,我們一起渡過了40分鐘的時間,真快呀!同學們,時間就是這樣,很快過去而且不會再回來。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嗎?時間非常寶貴,我們要好好利用時間,做時間的小主人。
1、第一關,連線(練習卷子4個表面)。
鐘表圖:6時9時半3時3時半。
選項:3時半6:009時半3:00。
分別說一遍確定方法。
第三個和第四個鐘面上你是怎么知道哪個是3時和哪個是3時半的?
2、第二關,照樣子寫一些(卷子3個表面)。
請你將鐘面上的時間用兩個不同的方法,表示出來。
例子:9點9時11點的4點半的。
9:00。
學生伸出手指跟著鐘表的指針順時針轉動,邊走邊數,體會順時針方向。
教師利用鐘表動態演示從1時到1時半的過程。有利于學生對半時的表象認識。
有效的避免了學生錯把1時半認成2時半的發生。
第一次對比:凸顯整時表針指向特征,有利于學生準確熟練的辨認整時。
第二次對比:區別整時、半時。有利于學生更加準確熟練的辨認整時和半時。
第三次對比:凸顯半時表針指向特征,有利于學生準確熟練的辨認半時。
教師的提問,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學生出現意見的分歧,讓他們自己說說為什么,在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學生一步步對鐘表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整節課學生經歷著在觀察中思考,在對比中發現,在發現中爭論,在爭論中提升的過程。我們把課堂真正還給了學生,師生在共同的研討、交流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師教學用書》第14頁有這樣一段話:
重視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拓展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一直是本套教科書的重要追求。因此新修訂的四版北師大版教材把“綜合與實踐”的內容進行豐富,形成了新的“數學好玩”單元。本節課是數學好玩的第二個內容——“填數游戲”,旨在訓練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本課是根據數獨游戲改編的填數游戲,“數獨”的意思的“單獨的數字”或“只出現一次的數字”。本節課從與數學相關的游戲中領略其中的奧妙,同時學習在做這些游戲的過程中能認真思考,舉一反三,感受數學的樂趣,并通過數學游戲滲透數學文化。
在一年級大班額條件下,學生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原因是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弱,缺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有的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審題能力及認真聽題的習慣。學習數學的最好辦法是做數學,玩數學游戲,重在參與,尤其重在操作。在參與和操作的過程中,才能領會到它的意義。
(基于以上分析,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填數游戲積累推理的經驗,初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過程與方法:在探索、嘗試、交流等活動中,體會填數游戲的樂趣,激發學習興趣。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觀察、語言表達、動手和初步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歷史的源遠流長,激發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
經歷填數游戲活動,初步提高學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認真檢查的習慣,感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喜愛數學的情感,以及學好數學的信心。
我個人認為要想實現以上教學目標,尤其是初步提高學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認真檢查的習慣單靠教材中所提供的兩個游戲是很難達到的,本套教材編寫的一個基本目的就是用教材提供一個學習的樣例,使我們的老師能在改變自己教學方式的過程中,進一步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形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測驗證這樣一種學習方式。
于是在教學流程上做了這樣安排:
學生對帶有游戲性質的內容比較感興趣,為了進一步激發興趣,我創設了和動物學校的動物們玩游戲的情境。(課件)并且借助大公雞的話:要想和我們一起游戲可沒那么容易,,我要先考考你們的觀察力!
出示這樣的兩組數字題板(課件)一是為了考察孩子的觀察能力,二是為了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中來,而且在動物朋友大公雞的鼓勵下自然的過渡到填數闖關游戲中,同時為孩子理解游戲規則打下基礎。
“合作闖關”這一環節的游戲相對比較簡單,在理解了游戲規則后我嘗試讓孩子們同桌合作完成,并在活動中提醒孩子們檢查:每一橫行、每一豎行的數字不能重復。匯報時我重點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思考方法,并努力讓學生說出為什么要先填第二個豎行或是第三個橫行的空格。然后放手讓學生同桌合作再完成一個類似的游戲,學生體驗的成功的喜悅,同時通過交流使學生認識到:每一橫行或每一豎行都有3個格子,只要從只有一個空格的那一行開始填就行了。
這個游戲環節的ppt課件,我在每一個空格都設置了“觸發器”的功能,這樣孩子們在匯報時根據自己的想法先填寫哪個數字,在屏幕上點一下即可,既便于孩子們的講解,又便于其他同學傾聽。
此時小松鼠對大家說:恭喜你們順利闖過第一關,這第二關可沒那么容易了!
那么在小松鼠的引導下開始第二關的游戲。先讓學生猜游戲規則,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游戲規則。在游戲時讓學生說自己為什么先填下面的5、5、3這三個空格,目的是進一步感悟:從只有一個空格的橫行或豎行開始填數。在巡視時我發現部分孩子面對剩下的4個空格時不知道從何下手,這是本課的難點,孩子們不會是很正常的。這四個空格中的每一個都是所在橫豎兩行的交叉點,需要學生多方面思考才能準確的填出來。而且只要填對其中的一個,其它三個都迎刃而解。這時我沒有包辦代替,而是引導大家去討論剩下的格子該怎么填。這時我把話語權放給做對的同學,請他們說說自己是怎么想的。在這一互動環節,不是匯報的孩子站在臺前拿著自己的作品進行講解,而是利用ppt中我課前設計的“觸發器”功能,邊講解邊填寫,這樣使得幻燈片不僅可以表達孩子們的意愿,傳輸他們的想法,同時也可以與班級的其他孩子互動,從而使孩子們在探索、交流的過程中體會填數游戲的樂趣,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在ppt的輔助下,匯報孩子說的很棒,但一年級的孩子注意力還是不夠集中,有個別孩子沒有注意傾聽同學發言,于是我借助課件針對四種情況中的一點進行了講解,這樣在學生的討論及老師的講解中,促進了孩子分析、推理能力的提高。最后檢查每行是否有重復的數字,初步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猜測驗證這樣一種學習方式。同時通過交流使學生學會走一步看三步,培養良好的觀察能力。
之后和孩子們共同進行搶答游戲。而這一環節的搶答游戲則是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這樣一種愉悅的氛圍中進行下一關的挑戰。
第三關:能力拓展數字增加了難度也增加了:第五豎行的兩個空格要與第二橫行和第五橫行綜合考慮才能準確填出。因為在一行當中出現了兩個交叉點,難度增加了,所以原打算和孩子們共同完成,但看到孩子們的表現,這一關我還是選擇讓學生同桌合作,讓學有余力的孩子在思維上得到更好的鍛煉。
在游戲的最后由大象老師的介紹,了解什么是數獨游戲以及它的來歷,目的是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滲透數學文化,體會數學歷史的源遠流長,繼續激發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字迷宮是另一個游戲,我把它設計為實踐作業,目的是讓學生在游戲中進一步學會簡單的推理。
填數游戲
合作闖關 更上一層樓
1 3 2
2 1 3
3 2 1
5 1 2 4 3
1 3 5 2 4
4 2 3 1 5
2 5 4 3 1
3 4 1 5 2
這兩個問題是教材中的主體問題,之所以作為板書內容,是因為通過這兩個問題的解決,孩子們了解了數獨游戲的填數策略及思考方法,因此這兩個問題在孩子們解決時通過到前面板演、講解,促進了孩子分析、推理能力的提高。
本節課的內容是一年級下冊統計這個單元的例2,學生在例1的學習中已經初步經歷了統計的過程,能夠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與例1最大的不同的是,例2出現了記錄數據的過程和方法,展示了描述數據的方法:統計表和完整條形統計圖,學生需要進一步加深對統計過程的認識,拓展完善統計方法。
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對統計過程有了初步的認識,本節課重點就是要引導學生在經歷統計的過程中,完善對統計過程和方法的認識與體驗,從而為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邁出重要的一步。下面我圍繞本節課的的幾個主要環節來說明是如何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的:
作為統計教學,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本節課我特別注重學生對于統計過程的經歷。因為今天的內容是學生統計學習的開始,在上一節學習中學生并沒有完整的經歷統計的全過程,對于描述數據的方法也是不完整和不完善的,可以說學生本節課的學習是完整認識統計過程的開始。所以在課上我創設了一個完整的現實的情景,引導學生在活動中不斷地感受收集數據、整理數據、描述數據、分析數據的方法,使得他們在知識的拓展中不斷地經歷與完善,從而加深他們對統計數據的認識與理解。在分析數據的過程中,使得學生充分感受到數據的重要,從而培養了學生對統計數據的“鐘愛”的習慣。尤其是在進行決策的過程中,學生深深感受到用真實的數據說話才更有說服力,才能更加合理的解決問題??梢哉f,統計觀念在這樣的一個經歷過程中悄然萌芽。
本節課的教學,我打破了以往的教學模式,以研究的問題作為切入點,力求以問題驅動的方式引領學生感受統計的必要性。課上我們以選擇合適的活動場所作為情境創設,通過大家意見不統一這樣一個“矛盾”,引領學生以現實問題“到底選擇去哪里呢?”作為課堂研究的起始,從而展開研究活動。而且在活動過程中,不斷地引導學生追求方法的`合理性,追求數據結果的真實性,追求方案實施的可行性,一切的決定以數據作為依據,用數據來說話,用數據來幫助我們進行決策。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力求使得學生感受到用統計的方法解決問題的重要價值以及必要性。整節課下來,用統計的方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已經成為學生頭腦中一種非常有價值的思考問題的方式。
對于統計教學,課標中指出,統計觀念還表現在“對收集數據的方法以及數據結果的合理性提出質疑”。對于這一點,我在本節課上也有所體現。在學生匯報收集數據結果的過程中,我預設了2種方案:如果學生出現數據結果不一致現象,我則抓住這個生成,“逼”著學生想辦法來驗證數據,尋找真實的數據。如果學生的數據結果一致,則提出疑問:老師的記錄的結果和你們不一樣,咱們誰的對呢?仍然是“逼”著學生想辦法來驗證數據,尋找真實的數據。之所以這樣設計,就是想借助這樣的一個過程,幫助學生把目光從對個體數據的關注轉移到對整體數據的關注上,與此同時訓練學生對數據的結果進行審視與質疑的習慣。追求數據結果的真實性與合理性是統計的目標與追求,這樣的活動過程無疑是在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
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在每個細小的環節處“精打細算”,讓統計觀念像春雨一樣潤物無聲,悄然植根于學生的心靈深處,是我們統計教學所追求的目標,帶著這樣淳樸又簡單的愿望,精心設計我們的課堂,我們一定會收獲得更多。
《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是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第六單元《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中的內容。
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是在學生學習了兩位數加一位數的不進位加法,知道口算時“要個位上的數與個位上的數相加”,同時也較熟練掌握了20以內的進位加法之后教學的這些都為學習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奠定了基礎,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
一年級下期的學生已經能夠熟練地計算20以內的進位加法,并且會用多種方法計算100以內的不進位加法。本班孩子在學習中對自己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物有好奇心,能收集數學信息并提出數學問題,能積極參與操作、觀察等數學活動,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1、讓學生經歷探索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的計算方法的過程,進行正確計算。
2、在觀察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在操作、討論、交流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樣化的算法。
3、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進一步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數學意識,激發數學興趣,發展數學思維。
重點:使學生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的計算方法,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難點:理解進位原理,提高計算能力。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而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是組織發現活動,關注活動中的學生,使學生在探索中學習新知,親歷探索過程。
情景教學法、操作實驗法、發現法成為了我本節課采用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一年級的孩子在數學學習中,他們更喜歡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形象具體的直觀操作,豐富多彩的游戲來吸引他們的注意,激起他們參加學習活動的熱情,孩子們在本節課中通過操作實踐、觀察分析、合作探究等學習方法,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边@一論述告訴我們,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激勵因素,讓孩子明確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并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以此激發孩子學習數學的愿望和動機。
1、出示情景圖
課本中例1的情景圖呈現的是帶孩子們游玩的情景,接著帶孩子摘蘋果,我認為這樣處理的好處是讓孩子在情景中,自然地復習舊知。接著讓學生說出243,你是怎樣算出來的?然后讓學生觀察游樂場兩位小朋友為大家準備礦泉水這個圖,讓學生提出問題,并且嘗試計算,詢問孩子:249到底是不是等于33,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相信大家學過之后,就能很快算出249等于多少。然后板書課題,引出了新知。這樣的設計既為今天的學習作了鋪墊,又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一年級的孩子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作為本課的教學難點,而這一數學知識的抽象概括性與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之間的矛盾,而教學手段的一項重要功能就是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讓孩子們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在操作實踐,觀察分析的活動中更好的理解數學知識。
小朋友們,你們想去游樂場嗎?(想)那就跟我來吧。你們看,這是游樂場。這里有魔天輪,這里有蹺蹺板樂園,還有劃船樂園呢。咦,一群小朋友在樹下干什么?我們去看看吧。原來樹上掛了又大又紅的蘋果。你們想摘嗎?(想)那好吧。先來摘這個蘋果。(挑學生口算,摘蘋果)師:對不對呢?(對)全班來,好真棒?。▽α耍?/p>
誰能告訴老師243,你是怎么算的呢?(先算43=7,7再加20等于27)對不對?(對)真好!在游樂場里,有兩位小朋友正在為大家準備礦泉水。
說等于幾?(33)到底249是不是等于33,我們今天就來學習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相信大家學過之后就能很快地算出249等于多少?你們有信心嗎?(有)
在這個環節中,我安排了3個教學活動來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1、擺小棒
左邊擺上24根小棒,右邊擺上9根小棒,你能用小棒算出得數嗎?
孩子遇到了249個位相加滿十這個新問題,該怎么處理?接著同桌交流擺小棒的方法。
然后請孩子說說自己的擺法,
在這個活動中孩子們可能會出現這樣一些擺小棒的方法
展示算法
249=33
204
13
(2)從9根里抽出6根放在4根那里,捆成一捆,20加10,再加3就是33根
展示算法
249=33
63
30
(3)把24分成23和1,1和9湊成十
展示算法
249=33
231
10
(孩子們通過擺小棒自主探究解決了遇到的新問題,建構了數學知識的意義,接著又讓他們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共享學習成功的喜悅,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充分的發揮。使枯燥的計算學習,變得生動有趣,形象直觀了.)
這一環節為孩子們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好機會,并且充分的發揮了多媒體輔助教學及時快捷的優勢。讓課堂成為展示思維過程的平臺,成為學生積累財富、資源共享的“加油站”
我盡可能地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讓孩子在知識的建構中,理解并形成數學的思考,這種數學化的思想才是教學的根本目的。
2、總結
好,下面同學們把小棒收進袋子里,動作快一些。同學們,24加9,剛才大家想了幾種算法?(3種)
教師歸納第一種算法。我們看第二種算法是把幾湊成十(真棒,把24湊成十)第三種算法是把幾湊成十?(9)在這3種算法里,你覺得哪一種算得很快?(第3種,因為……)(我喜歡第1種)有沒有人喜歡第2種?(我喜歡第二種)
在這3種算法里,有先算出整十,也有先湊成整十的,為什么都有整十?(因為用整十加起來好計算)
3、聯系實際,解決問題
下面,我們就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解決一些問題。
告訴我你是怎么算的?(我是把35分成30和5)很好,還有其它的算法嗎?(――)還有嗎?(——)哦,非常好。掌聲表揚。
(2)出示課件:下面我們去蹺蹺板樂園。有18人在蹺蹺板樂園里玩,又來了8人,一共有多少人?誰會列式?(188=26)對嗎?表揚一下。
(4)好,小朋友們,今天我們學的知識在書上的62頁,大家打開書看一看例2。好,請拿出筆,認真地完成做一做的三道題。做好的同學請坐正!做好了嗎?(做好了)我們對一下答案。(對)全班同學鼓掌,祝賀自己。真好!
(5)好,小朋友們趕快合上書,游樂場里還有更好玩的地方等著大家,你們想去嗎?(想)
看,這是水陸島,你們想到島上玩嗎?(想)水陸島上可好玩啦!你們必須選好路線,算對口算,才能安全地到達島上。否則,就會掉進河里,撞到大鯊魚,準備好嗎?我們從1號開始,全班一齊讀(428=50)正確!接下去你會選擇幾號?(2號)我們一齊讀(446=50)二號卡片為什么沒有變成綠色?(因為后面沒路了)可見我們上當了。好,趕快回來走3號呀。接下去走幾號呀?(4號、5號)接下去走幾號呢?(走6號、7號、8號)真好!10號草地填或-,你們猜應該填什么?(加號)564=60,60大于57,祝賀大家!我們勇敢地闖到了水陸島。我們上島玩去了。
通過以上的練習,讓孩子明白兩位數與一位數相加的算理,并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再通過計算練習來進一步鞏固計算方法。
小朋友們,我們今天學習了哪些知識?(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什么叫進位?找一個學生說。
請大家仔細觀察243、249一個等于二十九,一個為什么等于三十幾呢?(因為4加9等于13,超過10,以要進位。)對,4加9等于13,超過十,應該向哪里進位?(向十位進位)243=27,43=7,4加3不滿十,所以不向十位進一。4加9已經滿十了,所以要向十位進一。
四、自主嘗試,發散思維
荷蘭著名的數學教育家費賴登塔爾說:“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實行再創造?!币簿褪怯珊⒆颖救税岩獙W的東西自己去發現和創造出來,老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孩子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
今天我們學習了進位加法,在生活中有沒有用處呢?
現在是春天,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同學們看,老師準備帶大家去春游,其中大車要坐28人,中巴車要坐19人,小車要坐3人。那大車和小車一共要做多少人呢?(283=31,是31人)那中巴車和小車一共要做多少人呢?(193=22,是22人)
(這樣的教學鞏固了今天所學知識,提高孩子計算興趣,形成課堂高潮)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沒有把計算方法簡單教給孩子,而是在生動的情景中讓每個孩子根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加以建構,親身探索了算法的過程,理解了進位原理,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性,激發了孩子的學習熱情。
1。在具體的活動與情況中,初步體會減法的數學含義,認識減法。
2。能正確計算5以內的減法,能用減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初步感知減法與生活的聯系,在運算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初步體會減法的含義,能正確計算5以內減法能運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正確計算5以內減法,并運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上。
一、情境導入:
教師在黑板上列兩個式子3+2,4+1,準備5個蘋果,然后叫兩名同學來做題,做對的可以吃到蘋果以資獎勵。
二、探究新知:
(1)讓班內的其他同學看5個蘋果,然后拿走兩個,讓同學們回答還剩下幾個,教師在黑板上列式子。
(2)講出減號的意義。
(3)讓學生說說是如何想的。
三、做練習:
(1)教師引導學生讀題、思考。
(2)讓學生xxx試做。
(3)教師給班級學生分組交流討論。
(4)全班匯總。
(5)教師總結并布置作業。
2、學會做有關的加減法、
(三)教學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重點: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體會加減法的含義、
(五)教學難點:看圖正確理解數量關系。
一、引入:創設情境、激發興趣1、(出示情景圖----可愛的企鵝1)。
二、自主探究、獲取新知、
(一)活動一:觀察討論、學習新知。
1、(觀察圖片:可愛的企鵝1)。
教師:仔細觀察圖、說說圖的意思、你能提一個數學問題嗎?
2、教師提問:
(1)想一想圖中的大括號表示什么?問號又表示什么?
(2)你能用一個算式表示這幅圖的意思嗎?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教師板書:6+3=9。
(3)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學生自由交流)。
(二)活動二:加深理解、強化新知、
1、(出示圖片:可愛的企鵝2)。
2、小組合作學習。
要求1)仔細看圖、完整地說一遍圖意、
(2)圖中的大括號表示什么意思問號又表示什么意思。
(3)怎樣算出藏起來多少只企鵝呢你能用一個算式表示嗎。
3、小組匯報。
(三)動手操作、(展示課件3)。
1、設計教學法。
2、問題教學法。
1、自主學習。
2、合作學習。
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是要改變學生學習數學的方式,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解決數學問題、發現數學的規律,獲得數學源于生活的體驗,教師就應該轉變角色,成為真正的組織者、引導者。在這一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我設計了這節課。
知識點目標:1.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為其提供實際情境引出計算題。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討論、動手操作,探索出多種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十幾減7。2.引導學生從依靠操作和實物思考到脫離實物思考,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讓學生通過小組和全班同學的交流、合作,體驗到十幾減7方法的多樣化,培養學生數學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識。
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分析問題的思路,掌握十幾減七的計算方法。
1.通過動手操作和聯系實際激發興趣,提出數學問題;2.緊密結合數學概念和實際應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逐步地把握知識的本質,形成認知結構;3.在認知形成的過程中組織討論交流、合作學習,體驗成功、增強自信,提升合作意識。
這一部分由課前談話與復習舊知組成。針對一年級小朋友喜歡動物的特點我設計了讓學生參與到小動物的計算比賽當中去。首先出現的是之前學習過的口算題,即復習舊知。然后與學生談話:獅子王又給動物們出了一道題,可是動物們卻遇到了困難,他們知道我們班的小朋友特別聰明,想讓你們幫助他們,你們愿意嗎?這時學生的興趣已被調動,激起了他們“想參與”及積極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意識。
1.問題引思:出現動物們感覺困難的題目,即例1。讓學生先用小棒擺擺看,
先拿出1捆又2根,想一想,要從中拿走7根,有哪些拿法?
2.自學探究,討論質疑。
學生分小組討論得出了以下想法:
(3)想:7加幾等于12,7加5等于12所以12-7=5。算式:7(5)=12,12-7=5,這是通過想加算減得出的。
學生每說出一種想法教師都給予了肯定和鼓勵。
出示例2,讓學生獨立計算。
提問:剛才我們計算的這些題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從而歸納出被減數都是十幾,減數都是7。教師揭示課題:十幾減7。
讓學生自己想一想還有哪些十幾減7的算式,然后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出得數。出示例三。
教師通過讓學生擺小棒,自己主動探索,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計算12-7,打破了以往的“想加法算減法”的唯一思路,培養了學生敢于探索的精神與大膽嘗試的能力,開拓了學生的思路。
將教科書第12頁的做一做中的題目放在蘋果樹的蘋果上,讓學生跳一跳,摘蘋果。誰回答對了蘋果上的題目,這個蘋果就獎給誰。
練習中采用了“獎勵法”的形式,學生的參與勁頭濃厚,同時又鞏固了新知識,并對學生的計算速度有了一個新的要求。
以上三個環節的教學,體現了以學生為本,變教師的“講”為“引”,變學生被動的聽為主動的探索,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可愛的企鵝》這一課是在“跳繩”這一課的基礎上進行鞏固和提高的。本課的教學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第36~37頁。本課時的主要內容是鞏固8或9的加減法,認識并理解大括號和問號的含義。
1、理解問題情景中的大括號和問號的含義。
2、學會做有關的加減法。
3、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鞏固8和9的加減法。
4、使學生感受數學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系。
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體會加減法的含義,從多角度地去思考問題;并能用8和9的加減法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計算問題。
看圖正確理解數量關系;并能正確表達圖意;知道圖中大括號、問號的含義。
由于一年級學生年齡小,剛學習了8和9的加減法,并初次接觸圖畫應用題,根據教材情景讓學生提問題,對一年級的學生有很大的挑戰性。我們應該從小培養學生樂與提問題,激發學生關心生活,關注身邊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數學眼光。因此,我們在出示“企鵝圖”以后可讓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鼓勵學生大膽地嘗試,提出不同的看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開創“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課堂新局面。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法與學法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教法與學法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根據本節課教材特點,我采用情境引入法——猜謎語引入或播放企鵝奔跑視頻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接著采用引導觀察、直觀操作等探究學習、合作交流法、問題牽引法來教學,使學生充分理解問題情景中的大括號和問號的含義,鍛煉學生自學和解決疑難的能力;這樣就能較好地落實教學目標。
“問題解決”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探索、發現創新的合作和機會,在學習活動中,教師應留足學生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的時間,讓他們的個性得到滿足,限度地發揮自主性和潛在性,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書上“試一試”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有的學生可能會有困難。我們可以用學具代替實物動手分一分,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能力。對于“練一練”中的題目,教師可以利用生動的語言進行引導,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鞏固已有的知識,發散思維、拓寬思維。例如:第3題就是一題開放性問題,只要學生的解釋合理,教師應予以肯定。
課件、學具盒等。
(一)、口算復習(課件以游戲的形式出示,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避免了計算的枯燥乏味。)。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猜謎語引入或播放可愛的企鵝奔跑視頻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揭示課題————可愛的企鵝)。
白襯衣,黑大褂,走起路來左右擺,冰天雪地也不怕。
師:猜猜是什么動物?你們喜歡企鵝嗎?你們知道企鵝生活在哪里?這節課,老師就帶著小朋友們到南極走一趟,去瞧瞧“可愛的企鵝”。
(三)、探究學習,獲取新知。
1、活動一:觀察討論,學習新知1。
指導學生觀察主題情境圖——————第一幅圖。
師:仔細觀察圖,從圖中,你看到了什么?從圖中還能發現什么?說說圖的意思。
2、理解大括號和問號,解決問題。
(1)、求和。
教師板書:6+3=9。
師:這個算式表示什么?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學生自由交流)。
3、活動二:加深理解,強化新知。
(2)、求部分數。
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第二幅圖與第三幅圖。
(1)仔細看圖,說說你看懂了什么?總共有幾只企鵝?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完整地說一遍圖意。
(2)圖中的大括號表示什么意思問號又表示什么意思。
(3)怎樣算出藏起來多少只企鵝呢你能用一個算式表示嗎?
(3)、比較圖1與圖2和圖3的異同。
(四)、反饋、強化。
1、鞏固練習,啟發思維:完成練一練1———3題。]。
2、數學游戲(書p37下)“猜一猜我蓋著了幾個”
(五)、小結。
1、這節顆的學習,你有哪些新的收獲?
2、這些知識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哪些問題?
(六)、板書設計:(略)。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kouhaodaquan/17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