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中包含了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要素。小編整理了一些大班教案的總結范文,希望對廣大幼兒教師有所幫助。
1、感知并描述勺子的反射現象,產生探究的欲望。
2、記錄自己的實驗結果,體驗發現的樂趣。
3、萌發對鏡子的好奇心,體驗鏡子游戲的快樂。
不銹鋼勺子(數量與幼兒人數相等);幼兒記錄用紙、筆;鏡子若干;教師記錄紙(大張)。
2、幼兒交流自己的發現。
3、引導幼兒用摸、看的方法發現勺子與鏡子成像的不同之處。師:為什么鏡子和勺子照出來的人不一樣呢?幼兒大膽猜測,講述。教師可引導:我們一起來摸摸看,再仔細的看一看勺子是什么樣的!鏡子呢?幼兒再次交流。
4、教師小結:鏡子的面是平的,而勺子一面是凹進去的(豐富凹面),一面是凸出來的(豐富凸面)那凸出來的那一面叫什么呢?用勺子玩“照鏡子”的游戲,感知并描述勺子的反射現象。
(1)引導幼兒用勺子的凹面、凸面和勺柄來照照自己,有什么發現?記錄在紙上。師:現在就用勺子來玩一個照鏡子的游戲,看看用凹面照,人是什么樣子的,用凸面呢?用勺柄呢?然后把你的發現記錄在紙上。(提醒幼兒多照幾次)。
(2)幼兒交流觀察記錄的結果。
(3)教師小結:用勺子凹面照出來的人,頭在下面,身體在上面;用凸面照出來的人,頭在上面,身體在下面;用勺柄照出來的人又細又長。
2、幼兒交流。
3、教師補充。
凸面鏡:老花鏡、望遠鏡、顯微鏡、放大鏡、幻燈機、照相機鏡頭、汽車(摩托車)后視鏡、路況反射鏡(交叉路口及山路轉彎處設的凸面鏡)、商店墻角頂端裝設的監視鏡。
凹面鏡:近視鏡、散熱鏡、手電筒,探照燈,自行車尾燈,汽車燈、手電筒、車前燈。
1、在操作、探索活動中,積累有關轉動的經驗,了解轉動是運動的一種方式。
2、發現轉動的有趣現象,感受現代科技給人們帶來的方便。
3、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4、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1、每組一份操作材料:筷子、輪子、塑料玩具、傘、圓紙片、牙簽、木片、蓋子。
2、學具:陀螺、電風扇、法條玩具、錄音機、磁帶、鐘表。
3、視屏展示儀、電視機活動過程:
一、通過操作,讓幼兒初步獲得轉動的經驗。
2、師幼小結:有了風,風車就轉動。
二、通過游戲,讓幼兒發現轉動是運動的方式。
1、是:你能讓自己的身體轉動起來嗎?試一試,看看自己的身體哪些部位能轉動。
2、幼兒探索繩梯部位的轉動。
3、幼兒交流:
(1)幼兒交流,你讓身體的哪一部位轉動起來了,請你試一試。
(2)師:如果我們身體的一些部位不能轉動,行不行?
4、師幼小結:我們的身體真了不起,有那么多的部位都能轉動,讓我們做事、運動更靈活。
三、探索使物體轉動的方法。
2、交流:鼓勵幼兒將自己的發現大膽的告訴同伴,并請想法奇特的幼兒在視屏儀上演示。
3、小結:小朋友真會動腦筋,想出了許多的辦法讓籃子里的東西轉動起來,而且發現了許多有趣的現象。
三、拓展生活經驗。
1、請小朋友到周圍找一找那些東西能轉動?轉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什么好處?
幼兒在活動室里尋找幼兒交流:哪些東西能轉動,轉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什么好處?
2、在我們的周圍生活中,還有那些東西能轉動?轉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什么好處?
新《綱要》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我以幼兒的科學教育為切入口,嘗試通過生活化的幼兒科學教育,使生活成為課程資源,讓教育融入生活之中。在活動設計和組織實施中,我一直遵循三中原則:一、觀察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科學內容。二、通過生活實踐活動,提高幼兒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三、通過幼兒的一日生活小環節滲透科學教育。本活動中,我以談話導入,調動幼兒的已有經驗,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通過提供幼兒操作練習的豐富、開放性的材料,這些材料來源于幼兒身邊的小玩具,有積木、飲料瓶蓋、硬紙片、雪花片、雞蛋殼、呼啦圈等等,讓幼兒在操作、觀察、猜想、思考中體驗、獲取有關轉動方面的知識經驗。在交流中,我采用自由交流和集體交流的形式,讓幼兒描繪他們親自經歷的、豐富而有意義的探索過程和發現,但是在交流中,我只是一味的問幼兒你是怎么把它轉動起來的,卻忽視了該物體轉動的有趣現象,在活動的第二個環節,讓幼兒自由操作材料的環節,我說的太多,孩子們玩的時間太短,讓他們探索的不夠,還有在活動中我的語言不夠簡潔,顯得啰嗦。整個活動下來幼兒的轉動經驗拓展不夠。
在“身體轉動”的環節,通過小結幼兒操作材料轉動的方法,最后介紹呼啦圈,引出了身體的轉動,這個環節幼兒能夠大膽說出身體的哪些部位能轉動,如:眼睛、頭、肩、手腕、胯等等,都說的很好,我出示了兒童身體圖,在幼兒找到的部位貼上字卡,認識漢字,還準備了輕音樂帶著幼兒轉動這些部位,我原本以為這是我這個活動的亮點,但在專家評課的時候,卻說我的內容太多,可以刪掉這一部分,在最后讓幼兒觀看光碟的環節應該再細一點,引導幼兒多說,并用完整的話表達。課后好好的反思了這次活動,真的是內容有點多,如果我再次開展此活動,身體的轉動可以在第二課時開展,活動內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1、在難度遞增的游戲中學習翻越的動作,掌握支撐跨跳的技能。
2、體驗成功的樂趣,培養勇敢、堅強、迎接挑戰的意志品質。
桌子11張,大墊子5張。
(一)準備部分
1、情境導入
師:今天我們來扮演小小冒險家,老師來扮演隊長,但是冒險家一定要聽隊長的指令,因為等下我們要穿過前面的平原、繞過大石頭、跨過圍欄、鉆過山洞、跳過小河最后穿過原始森林才能到達我們的營地,在路上我們會遇到很多危險,只有聽指令我們才能安全的到達目的地。前進時當我將哨子吹兩聲時,小小冒險家就要加速前進,當我將哨子吹一聲時,小小冒險家就要減速前進。在前進時我們要注意安全,不要撞到桌角。
2、幼兒排成一路縱隊跑步入場。熱身跑:圓形跑、蛇形跑、變速跑、彎腰跑。
(二)教學與練習部分
師:我們終于穿過了前面的危險地區,到達了原始森林的入口。而接下來等待我們的,將是原始森林里倒下來的大樹,大樹有粗有細,我們要從大樹上面翻越過去,但是我們在進入原始森林前要進行翻越的練習。
1、兩個人合作:兩人合作抬桌子,并讓幼兒放在指定地方。(地上有個十字叉)
2、探索從桌子上面翻過去的方法:
(1)先屁股坐上去,再將腿掛上去,最后翻過去;
(2)先兩手撐桌,雙腳彈跳,將其中一條腿掛上去,最后翻過去;
3、集體練習。請玩得好的小朋友示范,其它小朋友跟做,老師做一定的指導,并讓幼兒練習撐桌的技能。
4、游戲:穿過原始森林:
(1)原始森林中有很多大樹倒在路中,我們要從上面翻越過去。(墊子逐漸加高,最后加致5張)(在翻越時請一位教師與我一起扶住墊子,并進行指導,另一位教師安排幼兒排好隊。)
(2)在加致4張墊子時,請幼兒去旁邊拿毛巾擦汗,并請一個好的幼兒出來示范一下。(一位教師幫忙分發毛巾)
(三)放松部分
1、在音樂的伴奏下,幼兒跟老師一起放松全身,調整呼吸。
2、收回器材。
1、欣賞各種卡通小豬圖片,形象地感知胖胖豬的外部形態特點。
提問:小朋友們看了小豬的圖片,小豬長什么樣?
2、教師小結:小豬有胖胖的身體、圓圓的頭、短短的四條腿、細細的小尾巴。
(一)造型啟發
(二)今天老師和小朋友一起來學做卡通小豬,好嗎?請小朋友先看看老師是怎么做的:
1、先把橡皮泥攆壓成厚薄均勻的泥板;
2、把報紙揉成紙團,用攆好的泥板包起來做小豬的身體;
3、用搓、捏、連接手法分別加上小豬的耳朵、鼻子、眼睛、嘴巴、尾巴、腳等身體部位;
4、最后,啟發孩子可采用輔助材料裝飾小豬。
1、用卡通的方法把你喜歡的小豬做出來。
2、鼓勵幼兒大膽想象,不受真實物象局限。
3、對于動手能力較差的孩子教師給予適當的引導和幫助。
1、嘗試用木棒架起彩泥的方法,發現"三腳架"具有穩定性。
2、激發幼兒對科學探索活動的欲望,體驗成功的喜悅。
1、學具:游戲棒、彩泥、一次性筷子、扭扭棒、海洋球。
2、教具:記錄紙二張、課件一份。
師(出示彩棒):看,這是什么?你能用橡皮泥讓這根彩棒站起來嗎?"(幼兒自由嘗試)。
師:你們都成功了嗎?你是用什么辦法讓彩棒站起來的?(幼兒交流經驗)。
師:可是橡皮泥也想站到上面看一看,你能用幾根彩棒把橡皮泥穩穩地撐起來放在桌子上不倒下嗎?,想不想來試一試?好,不要著急,待會試的時候一定要數清楚你是用幾根彩棒把橡皮泥撐起來的,好不好?把小椅子輕輕地轉過去開始吧!(幼兒操作)。
師:這一次你們都成功了嗎?誰來介紹一下,你是用幾根彩棒把橡皮泥撐起來的?
師:你用了幾根彩棒?你是怎么擺放的?(教師記錄結果)。
師:有沒有誰跟她不一樣的?告訴大家,你是用幾根彩棒?你是怎么做到的?下面要怎么樣?(拉拉開)。
師:還有沒有跟他不一樣的?你是怎么擺放的?
師:你用了幾根?你是幾根?你是幾根?
小結:我們把五彩棒插進橡皮泥,讓每根彩棒的高度一致,上面靠靠緊,下面分分開,就能把橡皮泥穩穩地撐起來了。有的小朋友用了4根,有的用了5根,都成功了,太棒了!
師:那想不想接受新的挑戰?好,聽清楚了,接下來老師要請你們用最少的彩棒把橡皮泥撐起來,有沒有信心挑戰一下,好,輕輕的把椅子轉過去,再來試一次。(幼兒操作)。
師:剛才老師說用最少的彩棒撐起橡皮泥,你們都做到了嗎?誰來介紹一下,你用了幾根?你是怎么來擺放這四根彩棒的?(教師記錄結果)。
師:還有沒有比她更少?你用了幾根?你是怎么去擺放彩棒的?你們覺得兩根能成功嗎?兩根會怎么樣?看來大多數下朋友是用三根撐起來的。
師:老師也來試一下,將其中一根圍繞一個中心點插上去,把另兩根也圍繞這個中心點插上去,把它拉開,這樣它就可以穩穩地把橡皮泥撐起來,站在桌上不倒下了。
師:可是為什么只用三根彩棒就能把彩泥頂起來呢?我們一起來找找原因吧。
教師小結:原來呀三角形是所有的圖形中是最穩當的一個圖形,所以把三根彩棒擺成三角形的形狀,就能穩穩地撐起橡皮泥,人們根據這個發現呀做出許許多多有用的東西,把它取名叫做三腳架。
師:你在生活中有沒有看到過三腳架?介紹一下。
生活中還有哪些有用的三腳架?
(1)(出示相機三腳架圖片)師:看看這是什么三腳架?他有什么用啊?(拍照的時候可以把照相機放在上面,這樣拍照就更穩更方便了)。
(2)(出示望遠鏡三腳架)師:這個呢?它跟照相機三腳架差不多,不過上面裝了望遠鏡,所以叫望遠鏡三腳架,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觀察天空和很多遠的東西。
(3)(出示畫畫三腳架)師:那這個是什么三腳架?(可以在上面畫畫,有了這個三腳架啊,就可以把紙架在上面畫畫了,很方便)。
(4)(出示多層三腳架)師:這個呀是多層三腳架,它的每一層都可以用來放一些生活用品,可以放很多東西,不占地方,非常方便。
(5)(出示架子鼓圖片)師:看看這張圖片中哪里有三腳架?圓圓的那個可以敲出聲音來的是什么啊?(鼓)在鼓的下面有三腳架,所以叫它架子鼓。
(6)(出示三腳凳圖片)師:看看這張凳子和我們坐的不一樣吧,它有幾只腳?所以我們叫它三腳凳。
(7)(出示救援架圖片)師:看看這張最特別吧,你們知道穿紅色衣服的那個叔叔是誰嗎?打119可以聯系到他。下面是一口井,消防隊員要下去救人,只有這個三腳架才能穩穩地放消防叔叔下去救人,所以這個架子叫"救援架",一起說一遍師: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些圖片,我們一起來看一下,看看圖片上他們的三腳架在哪里?(相機架、架子鼓、多層三腳架,放廣告牌的三腳架。)。
出示各種材料和彈珠,請幼兒嘗試用材料變成三腳架將彈珠撐起來。
師:大家生活中有這么多有用的三腳架,真神奇!那你們想不想自己來做一個三腳架呢?好,我們一起來看看,每組的桌上都有一些材料,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都有些什么?(鉛筆、吸管、皮筋、彈珠)我們可以用這些材料做一些三腳架,那做三腳架,只需要幾根材料來做啊?(三根)。
師:所以請小朋友自由選擇三根相同的材料,用橡皮筋捆扎起來,做成一個三腳架,做好了就請你把三腳架搬到后面的柜子上進行展示,并在后面的盒子里拿一個彈珠試一試,看看能不能把小球穩穩地頂起來,好不好?請大家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開始制作吧!
《綱要》指出:幼兒園"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本活動充分體現了教師對這一要求的理解。在整個活動中,幼兒的自主操作貫穿始終,教師在活動中無論是對操作結果的總結還是對記錄過程的提示,都充分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為孩子創設了更多探索思考的空間,讓孩子做活動的主人,從而真正成為了孩子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領者。幼兒在操作過程中,既體驗到了探索的樂趣,也掌握了相關的知識和探索方法,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中班的孩子都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操作、記錄的能力,這些能力需要在各種活動中不斷加以練習才會得以提高??茖W活動是培養幼兒操作能力、學會記錄的重要途徑。從幼兒科學活動的目標來說,培養孩子正確的科學態度和方法無疑最重要的。因此,我在"有趣的三腳架"這一活動中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設計了三次操作活動,通過幼兒三次不同層次的操作,建構了關于"三腳架"的經驗,發展了探索能力。通過了解"三腳架"在生活中的運用,完成了游戲經驗到生活科學的過渡,知道生活中的科學無處不在,從而有效地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興趣和探究態度。
幼兒在表述操作過程時,要講清三腳架是如何架起來的有點困難,因此我在引導幼兒討論時分成幾步引導,讓幼兒從完整到局部地說清楚操作經過,揭示科學道理。每次探究,都是以"操作-討論-小結"的順序開展,對幼兒的操作要求逐步提高,使整個活動發展呈螺旋式上升狀態,從而較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1、了解電話、對講機等通訊工具的使用方法。
2、知道現代化通訊工具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愿望。
4、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1、各種電話、對講機模型若干。
2、事先在生活中對電話等有一定了解。
3、《科學》下p.16~17。
一、創設情景,幼兒討論。
1、小明的爸爸外地出差,小明很想他,用什么方法可以很快的聯系上爸爸呢?
2、你使用過什么電話?各有什么特點?
3、請幼兒根據原有經驗討論并回答。
二、結合實物,認識移動通訊工具1、教師小結幼兒的發言,進一步講述電話的用處和功能。
2、介紹近距離童話時使用的另一種通訊工具:對講機。
三、探究與發現1、請幼兒認識一下手機上的按鍵,了解特殊按鍵的功能及其使用的方法。
2、試一試,手機怎樣通話,它都會發出什么樣的聲音?
3、我們什么時候要使用電話?
四、觀看畫冊《電話的發展》。
1、幼兒在觀察中了解電話的發展是怎樣的。
2、知道幾種應急電話號碼。
五、打電話玩游戲"打電話"。
通過新穎多樣的教學形式,采用游戲法、實物演示法、引導發現法、操作法,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變枯燥的科學知識為幼兒感興趣的游戲,寓教于樂,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和教學原則,便于幼兒接受掌握。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有趣的影子大班科學公開課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讓幼兒初步了解影子產生的原因,嘗試探索影子與光線及時間的.關系。
2、激發幼兒對生活中影子現象的興趣。
3、培養幼兒樂于動手、積極操作的探索能力。
4、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2、幼兒能區分透明與不透明物體,能夠用肢體動作表現各種小動物。
1、觀看屏風表演,引出課題。
提問:你是怎么知道的?影子是怎么產生的呢?
2、投影小實驗:影子的產生。
(2)幼兒自由探索:哪些物體在光線下能產生影子,哪些物體在光線下沒有影子?
小結:透明的物體擋不住光,不透明的物體擋住了光線,光線闖不過去,這就產生了影子。
(3)看影子,做動作,關閉燈源,讓幼兒知道有光才會有影子的產生;沒有光就不能產生影子。
3、探索影子與光線的關系。
(1)幼兒自由探索,了解影子的不同變化。
4、看課件聽故事,了解在不同的時間里影子的不同變化。
5、談話:知道影子在生活中的運用。
6、影子游戲。
1、教學語言不夠精練。
教師語言的適意和適境,對美術教師來說,是一個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美術教師外部形象留給學生最直接最直觀的印象,小而言之,關系到學生美術學習的興趣;大而言之,關系到學生的審美情趣、道德情懷等等。在本節課中,我的教學語言雖然能緊扣教學環節進行,但是某些語言不夠精練、準確,這是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需要不斷改進、摸索的。
2、效果突出的學生作品不多。
由于學生是當天上課當時見面,我對他們的情況不掌握,對其繪畫知識、創作水平缺乏了解,全體學生雖然在課堂上積極動手、動腦,都對自己的作品充滿了自信和滿足(在評價、展示他們的作品時可以看出),我也分層次、分布步驟做了示范和指導,但是效果突出的學生作品不多。
3、播放課件時,沒有及時轉換展示狀態。
在最后一個環節(機動環節)展示三幅作品時,由于我忙于用充滿感情、生動的語言介紹作品,忘記將實物投影狀態轉換為電腦屏幕狀態,致使學生“只聞其聲,不見其作”。其實只要我稍微關注一下學生當時的面部表情,就會立即發現這個問題??梢娊虒W過程中教師隨時關注學生的重要性。我認為這是本課教學中的一個最大不足。
1、了解物體膨脹的條件。
2、發現、比較事情之間的聯系。
3、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4、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和幫助別人的快樂。
環境與材料1、干木耳、茶葉每組1盤,杯子每兩人1個。
2、用水浸泡過的黃豆、木耳若干。
3、電磁爐、電沙鍋、微波爐各1個。
一、提出問題,引發探究你知道膨化食品是怎么做出來的嗎?
二、發現膨脹現象1、出示用水浸泡的黃豆、木耳,引導幼兒進行觀察,發現沒浸泡過的黃豆、木耳與它們的區別。
2、觀察后請喲額說出它們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3、問幼兒:你還知道哪些食品會變化?
4、做一做:請幼兒用杯子盛一些茶葉,倒入一些溫水,發現茶葉遇水后的膨脹現象。
6、教師制作"爆米花",幼兒觀察玉米的變化過程。
二、生活中的膨脹啟發幼兒根據已有經驗,說一說利用膨脹能解決生活中的哪些問題。
三、膨化食品真好吃幼兒品嘗膨化食品,并說一說吃的感覺是怎樣的。
四、看畫冊《有趣的膨脹》。
1、讓幼兒發現物體膨脹的現象與生活的關系。
2、提問:你知道圖上的這些食物是怎樣變化的'嗎?
本次活動,教師給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引導幼兒大膽想象、自主操作,充分體現了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幼兒的想象能力和動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調動了幼兒的學習積極性。教師的教學從嚴格掌控到逐步放開,幼兒探索的思維空間和學習自主權逐漸擴大,也體現了教師教學的規范性和嚴謹性,更體現了幼兒在做中學、試中學、想中學的主體性。
1、對探索如何產生風感興趣。
2、發現風的形成及風的大小與空氣流動快慢之間的關系。
幼兒操作材料:扇子、書、帽子、塑料瓶(上面打幾個小洞)、泥工板、花雨傘。
教師實驗材料:同幼兒實驗材料各一份,一只方形大魚缸,水 自制測風儀,ppt課件。
材料生活化,常態化。準備非常充分,能很好地讓材料和幼兒互動,讓材料為教學服務。
一、引題激趣
1.謎語引出
2.梳理經驗
師:你平時感受過風嗎?你是怎樣感受到的?
幼:冬天的時候很冷
——師從幼兒身邊一圈跑過,讓幼兒感受風
3.師小結:原來,風就在我們的身邊。
二、探索風是怎樣產生的
1、介紹材料,幼兒第一次操作
師:你們會制造風嗎?
師介紹材料:礦泉水瓶、扇子、雨傘、紙、書本
2、交代操作要求:
四個人一組,一樣一樣的去試試,用什么材料去制造風?
幼兒操作,師巡回指導
師:你用了什么材料,什么方法產生風?
雨傘——撐一撐、轉一轉
書本——翻一翻
扇子——扇一扇(師:看看她的頭發)
礦泉水瓶——捏一捏
書本——翻一翻、扇一扇
泥工板——扇一扇
3.師幼交流
師:你對風有什么問題?
師:為什么會產生風?
幼:人動了,就會產生風。
師:和身邊的人討論討論,為什么會產生風?
幼:空氣越多,就會有風。(和空氣有關)
幼:冷了就會產生風(和溫度有關)
三、嘗試產生大風和小風
1、教師實驗
2個魚缸(一個魚缸有水,一個魚缸沒水)
師:沒水的魚缸里有空氣
師拿出泥工板在有水和有空氣的魚缸里分別攪動
——請一幼兒上來感受
——出示側風儀
教師攪動有空氣的魚缸,測風儀放在魚缸的上方,讓幼兒感受是否有風
師:為什么會產生大風和小風?
2、第二次操作
怎樣用這些材料產生大風和小風?(第一次同樣的操作材料)
師:你是用什么材料產生大風和小風的?
幼兒演示、講解
師小結:當我們速度很快的時候,風就會很大,當我們速度很慢的時候,風就會很小,原來風的大小和我們的速度有關系呀!
四、初步了解風的用途
師:你們喜歡風嗎?為什么?
幼:很暖、很舒服
師:風還有更多的本領呢!
——出示ppt
圖片一:風車(風可以轉動風車,傳播發電)
圖片二:蒲公英(風可以吹動蒲公英,傳播種子)
圖片三:帆船(風可以推動帆船,節省動力)
師:風有時候也會發脾氣呢?風發脾氣的時候,會怎么樣?
——出示圖片:臺風來了,幼兒園被破壞的情景
引題能激發幼兒興趣。讓幼兒初步感知風“看不見”的特征。
教師采用體驗法,在尋找風朋友的過程中引導幼兒體驗、感受風的存在,激發幼兒的探究熱情,繼而引發幼兒對風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
材料能引起幼兒積極互動。
這里的測風儀應該及時出示,幫助幼兒直接感知。
這一環節的設置激發幼兒的問題意識,充分體現了設計者培養幼兒科學探究精神的一個理念。
類比實驗的設計讓無形變得有形,很巧妙。但是,恰恰在最需要教師小結提升的時候老師忽略了小結:“空氣流動產生風?!?/p>
在第二次材料的提供上,沒有層次性,以導致第二次操作的不深入。風大風小的感知,可以充分利用好測風儀。小結不夠準確,應該說,風的大小和空氣流動的快慢速度有關。
能從幼兒生活經驗來搜集素材,老師很用心。但還應擴展到海嘯、龍卷風等知識,充分認識它的危害。有延伸,激發幼兒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引導幼兒感知和體會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會用到數,關注周圍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字的信息,體會數可以代表不同的意義。引導幼兒了解和感受數用在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意義是不一樣的。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的特點,設計了這節數學活動。
1、引導幼兒認識數字“0”,感知“0”的意義。
2、引導幼兒能準確將數字0-9與相應的量進行對應。
3、引導幼兒充分認識到數字和生活息息相關。
活動重點:幼兒認識數字“0”,感知“0”的意義。
活動難點:幼兒能準確將數字0-9與相應的量進行對應。
教具:三個奶粉罐子、兩個木球、八片雪花片。
學具:學具“紅色圓片”、“數字卡片”、操作盤若干、圖片三張。
1、導入:游戲“搖罐子”,激發幼兒的興趣。
教師出示三個奶粉罐子,請一位幼兒上來搖一搖三個奶粉罐子有什么不同,幼兒感知后打開奶粉罐子看看里面有什么,為什么不同。引導幼兒可以用數字表示奶粉罐子里面的東西。2個木球可以用數字2來表示,8個雪花片可以用數字8來表示,空的罐子表示什么都“沒有”,可以用數字“0”來表示。
教師總結:“沒有”可以用數字“0”表示。
2、引導幼兒將數字與相應的量進行一一對應。
教師引導幼兒操作學具,按照0-9的順序在數字的下方擺上相應的紅色圓片。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邊操作教師邊將操作的幼兒照片拍下來,引導幼兒說一說自己是怎么擺的,再將老師擺放的圖片展示給幼兒。引導幼兒觀察,數字“0”的下面一個紅色圓片也沒有。和幼兒一起鞏固,“沒有”可以用數字“0”表示。
3、引導幼兒感知生活中的“0”。
引導幼兒說一說在生活中,還在什么地方看到過數字“0”。
教師出示圖片(溫度計),引導幼兒找找溫度計中的“0”在哪里(在溫度計的中間),并提問幼兒是什么意思。
教師總結:溫度計的溫度在“0”的下方,天氣會變得很冷,水會結冰。如果溫度慢慢上升到“0”的位置以上,天氣會越來越暖,結的冰會慢慢融化成水。
教師繼續出示圖片(尺子),引導幼兒尋找尺子中“0”的位置,提問幼兒這里的“0”表示什么意思。
教師總結:我們用尺子量東西的時候從“0”開始測量,所以這里的“0”表示起點的意思。
教師繼續出示圖片(電話),引導幼兒尋找“0”,并問小朋友們有沒有小朋友知道這里的“0”表示什么意思。
教師總結:電話里的“0”表示一個電話號碼。
教師總結:引導幼兒和教師一起鞏固今天在活動中學習到數字寶寶“0”的本領,不僅可以表示“沒有”,還可以表示號碼,表示起點,和表示溫度計的界限等等。告訴幼兒數字寶寶“0”還有很多很多本領,讓幼兒關注身邊的“0”。
4、結束:游戲“0”的舞蹈。
引導幼兒用身體的各個部分或者和小朋友們一起做出“0”的形狀。教師和幼兒一起做一個大大的“0”結束活動。
5、活動延伸:幼兒回到家里和家長一起找一找生活中遇到的“0”,學習“0”表示的不同的意義并與小朋友們進行分享。
活動時,幼兒能夠根據生活當中的不同物品找準數字“0”,比如空調的溫度等等。在最后的游戲過程中,幼兒能根據自己的想象做出像“0”的肢體動作,這節活動可以將數字和生活聯系起來,并且幼兒真正認識到了“0”明白了“0”的不同含義。
尊敬的園領導、老師們,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一節大班的科學活動課《有趣的沙漏》。我們幼兒園有個大沙池,小朋友們很喜歡到里面去玩沙。他們使用各種工具玩沙,總是很興奮地說著自己的發現。但是他們都只是單純的玩耍,還沒有知識的建構?!毒V要》科學領域提出了:對周圍事物和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的目標。針對幼兒玩沙的這種興趣和目標我設計了這節活動。試圖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初步了解沙漏中沙的流速與洞口大小、洞口數量之間的關系,并在積極探索中,嘗試與同伴相互合作。
本節課作為大班秋季主題的學習內容,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情況,我擬定了以下幾點目標:
1、認知目標:知道沙漏可以用來計時。
2、能力目標:發展比較、觀察、判斷的能力,了解沙漏中沙的流速與洞口大小、洞口多少之間的關系。
3、情感目標:愿意與同伴相互合作,及對科學活動感興趣。
在探索中觀察發現沙漏中沙的流速與洞口大小、洞口多少之間的關系,能與同伴相互合作制作簡易的沙漏。
1、教師演示用的自制沙漏,空飲料瓶、沙、自制漏斗、紙杯、瓶蓋、膠布、剪刀。
2、ppt課件。
為了讓幼兒更好地掌握本次科學探索活動的內容,我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直接演示法:利用制作好的簡易沙漏,引導幼兒觀察沙是怎么流下來的?
2、ppt圖片認知法:利用圖片讓幼兒認識沙漏的樣子。
3、談話、講述法: 給幼兒介紹沙漏的簡單用途(古代用來計時)。
4、視頻教學示范法:幼兒觀看沙漏的制作視頻5、比較、總結法:比較圖片中哪個沙漏的流速更快。
學法:
在指導幼兒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幼兒的學習能力方面,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實驗探究法、討論法、觀察法和體驗法,給幼兒自由發展的空間。
1、讓幼兒直接觀察沙是怎么流下來的,激發他們的興趣。
2、利用小紅帽人物引出沙漏圖片,讓幼兒認識各種各樣的沙漏。
3、簡單介紹沙漏的用途。(可以計時)
4、幼兒相互合作,制作沙漏。
5、觀察、比較沙漏中沙的流速。
6、討論:為什么你們的沙漏流沙的速度不一樣?
7、教師小結:沙流得快慢和洞的大小有關,洞大流得快,洞小流得慢,如果洞一樣大,洞多的就流得快。
8、ppt圖片比較,請幼兒判斷哪個沙漏的流沙速度更快,并說明原因。
接下來是我的活動過程,請老師們多多指導!
七、
這是一節科學活動課,整個活動過程,都是幼兒自己動手探索的過程,如自己舀沙裝沙,選擇瓶蓋、合作用膠布固定兩個瓶口等等。 通過這次活動,我體驗了做"引導型教師"的快樂。引導幼兒注意和觀察每一活動所呈現的現象,啟發他們討論這種種現象的原因。如:為什么沙子漏不過去或沙是從哪里漏下來的?比較沙子的流速快慢以及為什么等等,啟發引導幼兒根據這些現象去討論、去思考,從而得出沙流得快慢和洞的大小有關的結論。當幼兒制作好有趣的沙漏時,我對他們表示了充分的肯定。當幼兒感到教師認可自己的成果時,幼兒會有一種成就感,進而產生更強烈的學習欲望,樹立更強的自信心。不過也存在不足的地方,我的引導語,提問的方式不到位,有些結論急于說出結果,沒讓幼兒有足夠的時間考慮。如果我能更放手地讓孩子們探索相互合作的有效方法,教育作用必然更大。
1、在認識圖形的基礎上,使幼兒初步感知圖形之間的轉換關系。
2、培養幼兒思維的靈活性,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自制的“小路”,上面鏤刻出大小不同的幾何圖形;供幼兒操作的圖形、小筐若干;小熊頭飾、小動物的家;音樂磁帶等。
一、引入環節,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
1、教師引導幼兒觀察,發現“石頭”的不同。
2、引導幼兒撿起自己喜歡的石頭,并與同伴進行交流。
二、創設情境,引發幼兒探索、操作。
1、以小熊摔跤的故事情境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
2、引導幼兒觀察小路,說說小路上的坑是什么樣子的,啟發幼兒想辦法把坑填好。
3、幼兒思考并嘗試操作,教師根據情況適時引導。
4、引導幼兒發現,用幾個不同形狀的圖形能變出一個新的圖形來。從而理解圖形之間存在的轉換關系。
三、伴隨著音樂,幼兒和教師一同歡快地走出活動室?;顒幼匀唤Y束。
1.根據木偶劇的劇情發展,大膽推測劇情內容,感受內在寓意。
2.了解木偶劇表演的基本形式,喜歡欣賞木偶劇。
3.積極思維,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4.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激發幼兒主動復述故事的欲望,培養幼兒高自控性和高興奮性。
木偶劇舞臺布置、角色木偶、木偶劇表演、故事錄音、電腦、了解“整容”的概念。
一、導入:介紹木偶劇表演《老狼整容》
二、邊看木偶表演邊分段討論、分析故事。
第一段欣賞至:給我改變容貌和外表,提問、討論。
第二段欣賞至:大搖大擺地走出了狐貍美容院,提問、討論。
第三段欣賞至:我們再到別處去試試,,提問、討論。
第四段欣賞至:它想找一只最肥的小兔子下手,提問、討論。
第五段欣賞至:一定會成功的,提問、討論。
第六段欣賞至結尾,提問、討論。
三、完整欣賞,謝幕。
圖形在孩子們現實生活中到處可見,世界上各種物體都是由各種形狀和它們的變體而構成、大班的孩子們已近認識了圓形,三角形和正方形,長方形,梯形。當我們把各種圖形展現在孩子們面前時,他們都能自發地用稚氣的小手拼出很多物體.為滿足孩子們強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特設計這一活動,通過聽聽、看看、折折、拼拼、講講等不同途徑,幫助幼兒進一步感知、并掌握有關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征,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滿足幼兒探索發現、嘗試創作的欲望,符合大班的年齡特點。
1、鞏固幼兒對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梯形的基本特征的掌握。
2、通過觀察、操作活動,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系。
3、培養幼兒利用各種圖形組合成各種物體的情趣和學習數學的興趣。
掌握圖形的要領,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圖形的特征。
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系。
2、經驗準備:幼兒已經認識了圓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
1.感受漫畫夸張、幽默的特點,激發幼兒對漫畫的興趣。
2.引導幼兒用夸張的手法表現漫畫。
3.初步培養幼兒樂觀、幽默的品質,學做一個快樂的人。
4.進一步學習在指定的范圍內均勻地進行美術活動。
5.鼓勵幼兒樂于參與繪畫活動,體驗繪畫活動的樂趣。
ppt課件;人手一個小鏡子、一張畫紙以及一支畫筆
一、創設情境,感受漫畫詼諧、夸張的特點。
1.出示成龍畫像,介紹成龍
2.出示成龍的漫畫頭像。畫家把人物頭部最特別的地方進行了夸張的變化,就變成了一副詼諧、幽默、搞笑的作品,稱作為漫畫頭像。
3.介紹其他的漫畫頭像,從夸張、變形以及線條方面進行講解。
4.模仿秀。除了這些部位被畫家進行了變化,還夸張了人物臉部的表情,模仿以上的四位明星。
5.請幼兒試著做一做自己最夸張的表情。
二、幼兒作畫。
1.提出作畫要求:你的臉上有什么是特別的地方嗎?都會做什么樣有趣的表情?今天我們也來做一做小小漫畫家,畫畫自己的漫畫頭像(幼兒創作前,老師引導他們用小鏡子觀察自己的臉部特點,做一做夸張的表情)
2.集體進行創作漫畫頭像。(教師巡回進行指導)
三、講評作品
讓幼兒找出自己最喜歡的頭像漫畫作品,猜一猜是哪個小朋友?他的什么地方發生了變化?
四、總結活動
你們的作品都很有趣哦,漫畫是幽默,是搞笑的,能讓我們快樂起來,我們平時也要做一個幽默、樂觀的人,這樣不僅快樂了自己,也快樂了別人!
漫畫最基本的三個主點還是要定好。一些主要特征要細心畫。明暗要明確。但不需要像人體素描那么仔細。漫畫主要是要讓人感覺[清爽干凈]。我個人喜歡這種感覺。背景一些陰影什么要出來。體現立體。漫畫主要還是抓形。形對了。感覺就有了。
首先,階段式的教學模式并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美術教學中技法的培養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肖像對于學生來說是很難的一個內容。因此有必要采用一個階段的學習訓練來掌握。而“線描”這一表現手法也不是一天兩天的手上功夫,也需要多畫多練,所以把這兩者結合起來,合二為一展開教學。具體操作是通過線描來表現人物正面及背面。
其次,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自己先去收集資料了解漫畫肖像,從分類、表現形式、特點去了解。有了這一環節作鋪墊。課堂也圍繞這幾點來開展,再加入教師準備好的圖片給學生參考,大家在欣賞的時候都被漫畫的極度夸張和變形所吸引。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更加深知教師一定要做一名思考型的教師。多思、反復嘗試就一定能找出更有效的教學方法。
1、引導幼兒區分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并能按標記進行分類。
2、通過情景游戲等活動,讓幼兒初步感知圖形之間的轉換關系,并能想辦法解決問題。
3、培養幼兒思維的靈活性,發展幼兒動手能力,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欲望。
4、通過各種感官訓練培養幼兒對計算的興致及思維的準確性、敏捷性。
5、培養幼兒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習慣。
1、學會了各種圖形的特征。
2、自制的“小路”,上面鏤刻大小不同的圖形“土坑”,將鏤刻下來的圖形作成鋪路的“石頭”。小籃同幼兒人數。
3、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的圖形標記,音樂。
一、情景導入“撿石頭”,激發幼兒活動興趣。
1、“小朋友,今天的天氣真好,我們一起去郊外撿石頭!”(隨音樂進入活動室)2、教師提出操作要求:“快看!有那么多五彩繽紛的小石頭,大家可以挑自己喜歡的撿?!?/p>
3、引導幼兒觀察、操作,鼓勵幼兒邊操作邊交流。
4、請小朋友大膽介紹自己喜歡的石頭(顏色、形狀)。
5、游戲:按標記舉“石頭”。
二、鋪石頭:
1、“大家撿了那么多漂亮的石頭,我們用它來鋪一條石子路,好嗎?”
2、幼兒自由操作:把撿到的“石頭”一一對應地嵌入相應形狀的“坑”里。
3、出現問題:“小石頭沒有了,但是還有坑沒有鋪好,該怎么辦?”
4、幼兒再次操作。
5、發現問題:“老師發現這里有塊石頭很特別,是用兩種顏色的石頭拼起來的?!闭垈€別幼兒介紹他的方法。
6、引導幼兒想辦法互相合作,用撿來的“石頭”鋪平“地上”的“坑”。
7、教師小結:用幾個不同形狀的圖形能拼出一個新的圖形來。
三、踩石頭:
1、“路鋪平了,我們來玩踩石頭的游戲!”
教師介紹玩法:“音樂一響,小朋友就一邊念兒歌一邊動起來,音樂一停就立即踩到“石頭”上,并說說踩的是什么形狀、顏色的`“石頭”。
2、游戲重復2~3次。
3、讓幼兒找找在幼兒園里有沒有這樣的圖形,結束活動。
1、幼兒操作材料放入活動室計算角,讓幼兒在自由活動中繼續操作。
2、讓幼兒回家找一找、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東西的形狀是圓形、三角形、長方形及正方形,回園告訴老師,并列出圖表。
活動反思:
在認識了多種幾何圖形以后,在智力區我們投放了許多色彩不同、大小不同的圖形供幼兒拼擺,孩子們非常感興趣。每天都會到這兒來利用圖形拼擺出各種畫面:如火車、汽車、飛機、房子、大樹、小鳥等??墒窃谝淮斡螒蛑?,有兩個小朋友發生了爭吵,原因是自己擺的房子都需要一個大一點的正方形,而當時盒子中只有一個合適的,兩人都握著正方形,誰也不愿松開。于是在我的引導下,一名幼兒用兩個三角形組合在一起拼出了正方形,其他幼兒看見了覺得很有意思也紛紛來嘗試。這時我突然意識到,長期以來幼兒在拼擺過程中都是用圖形直接來當作物體某一部分的,如果下次三角形不夠了或是長方形不夠了,孩子就只會爭搶。我想應該讓孩子理解圖形之間是可以相互轉換的,再遇到這樣的問題時就可以用別的圖形組合在一起來替換所需要的圖形,如果獲得了這種經驗,孩子們的拼擺活動會更加豐富,思維也會變得靈活起來。因此我設計了今天的數學活動:有趣的圖形。此次教育活動的目標是:
1、在認識圖形的基礎上,使幼兒初步感知圖形之間的轉換關系。2、培養幼兒思維的靈活性,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我主要考慮到以下幾點:
復習、鞏固認識的圖形:
活動開始我鼓勵幼兒撿一些不同的石頭,并與同伴進行交流,自己的小石頭是什么形狀的,這樣對每個圖形的外形特征加深印象,為他之后的填坑活動奠定基礎。
在玩兒中學。
為了使枯燥無味的數學活動變得生動有趣,在引導幼兒撿圖形的環節上我設計成撿石頭要去建房子,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以小熊摔跤的故事情景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萌發他們助人為樂的情感;創設小動物的家這樣溫馨的背景環境,營造一個寬松愉悅的活動氛圍;直接利用小路作為活動場所,讓孩子們在邊玩兒填坑的游戲中邊感知圖形之間的轉換關系。
提供幼兒充分探索、嘗試、思考的空間和條件。
1、在填坑之前,教師先引導幼兒觀察路上的坑是什么樣子的,如:是什么形狀的、有大又有小。為的是讓孩子明白要想辦法來獲得這些圖形。同時教師提出要求,引導幼兒坐在小路的兩邊,把身邊的坑填滿,不能漏洞,也不能讓石頭疊放在一起,這些提示語會引導著他們不斷嘗試、思考把坑填好。
2、路面上我所設計的坑多數都大于幼兒手中現有的圖形或是沒有這樣的圖形,一塊石頭不可能直接填滿,這就給孩子創設了難題,促使他們想辦法用多個圖形拼在一起來解決問題??墒悄男﹫D形更合適呢?這就激發了幼兒思考——操作——再思考——再操作的過程。
3、考慮到難易程度的不同,有的坑用2—4個圖形就可以拼成,而有的坑就需要更多的圖形,這讓能力強的和能力較弱一些的孩子都能獲得成功,愿意參與活動。
活動中注意觀察幼兒的表現,及時鼓勵。重在啟發、引導幼兒嘗試操作:
在幼兒嘗試、探索、發現的過程中,教師觀察幼兒的表現,看到好的做法及時鼓勵、肯定;看到幼兒遇到困難時,啟發全體幼兒共同想辦法解決,并不斷地歸納、總結,引導幼兒感知圖形間的轉換關系。
1、閱讀觀察大紙箱的畫面及變化,嘗試講述繪本內容。
2、說說、演演、玩玩大紙箱中,感受閱讀的樂趣。
3、在閱讀活動中,逐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1、繪本《大紙箱》和書袋若干。
2、大紙箱若干、桌布一塊。
3、課件。
(一)紙箱導入,激發興趣。(2分鐘)教師:小朋友們,今天天氣真好,我們一起去玩玩吧。
教師:咦,這里有個大紙箱,你們看像什么呀?
(二)熟悉繪本,理解故事。
1、出示繪本,部分導讀。(3分鐘)教師:猜猜大紙箱里會有什么?原來有一本書。這是一本什么書呢?你們看看封面上有什么?封面上也有個大紙箱,你們想看嗎?請小朋友們趕快找個小椅子坐下來,我們一起來看。
《大紙箱》,我們看看誰來了?和寶寶打個招呼。他們也看到了大紙箱。寶寶會把大紙箱當做什么呢?大紙箱真好玩,寶寶和小兔子到大房子里玩。寶寶和小兔子到哪里去了?你從哪里看見的?他們把這個洞當做了什么?我們也來看一看。
2、自主閱讀,輕聲交流。(3分鐘)教師:大紙箱變成了大房子,寶寶和小兔子玩得真開心。大紙箱除了變成大房子,還會變成什么呢?這個秘密就藏在書里,等會兒請小朋友拿好小圖書,找到小封面,捏著小書角,一頁一頁翻,仔仔細細看,看看大紙箱還會變成什么?可以把你的發現和旁邊的好朋友輕輕說一說。
(1)雨傘:大紙箱變成了雨傘和雨披,誰也想來試一試。(請一個小朋友躲在紙箱下,其他小朋友模仿下雨。)。
(2)飛機:大紙箱變成了飛機,寶寶用什么變的呀?誰來玩一玩。(請一個小朋友坐在紙箱里帶著大家一起模仿飛機飛一飛。)。
(3)桌子:大紙箱變成了桌子。誰會把大紙箱變成桌子?小朋友,你想吃什么?我來請客。
(4)家床:大紙箱變成家,變成了寶寶睡覺的床。
(三)完整閱讀,整體感受。(4分鐘)教師:書中的寶寶和小兔子真能干,把大紙箱變成了這么多好玩的東西,你們喜歡這本書嗎?讓我們一起再看一看這個有趣的故事。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kouhaodaquan/16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