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教案是指針對一年級學生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而設計的教學計劃。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選的一些一年級教案范文,供大家共享和參考。
單元教學內容:第七單元(第84頁――――第90頁)。
單元教學分析:本單元主要是先教學數11到20各數,然后教學1到20各數的讀數的順序及大小寫數,最后出現10加幾及相應的減法和十幾加幾、十幾減幾的口算題。小學一年級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學生的學習要通過大量的操作活動,使所學的新知識不斷內化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因此,本單元教材特別注重使學生通過操作進行學習。
單元教學目標:
(一)、知識技能目標:
1、知識目標:
1)、使學生能正確地數出數量在11到20的物體個數,知道這些數的組成,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
2)使學生初步認識“十位”“個位”,初步了解十進制,能夠正確地迅速地讀寫11到20各數。
3)使學生能夠熟練地口算10加幾和相應的減法。
2、技能目標。
1)、通過看圖數數,初步培養學生有序觀察、分類觀察等良好的觀察習慣。
2)、通過擺小棒,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二)、過程性目標。
1、在學習數字的具體情境中,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使學生經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過程,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和主動探索發現問題的能力。
單元教學重點、難點:
1、會讀、會寫11――20各數,掌握這數的組成、順序及大小。
2、認識十位與個位。
3、熟練口算10加幾和相應的減法。
4、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能力。
難點:
認識數位,了每個數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
單元課時安排:4課時。
1、數11―――20各數、讀數和寫數…………………2課時。
2、10加幾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2課時。
no:1。
教學內容:第84頁―――85頁的內容(11-----20各數的認識)。
完成“做一做”及87第1―――3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能夠正確地數出數量在11―――20之間物體的個數,并且知道這數是由一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2、通過學習,使學生能夠熟練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并能夠正確地迅速地讀出11―――20各數。
3、培養學生操作能力、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應用意識。
4、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5、向學生進行遵守交通規則的思想品德和安全意識的教育。
教學重、難點:
11―――20各數的認識以及組成。
教學準備:小棒、蘋果教具、尺子、電腦課件一套。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放錄音,歌曲《快樂的星期天》。
(同時)師:快樂的周末來到了,老師領著假日小隊的同學去軍屬李奶奶家幫好事,這時他們正穿過一條喧鬧的馬路。(電腦出示主題圖)。
2、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幅圖有什么?
數一數,他們的數量各是多少?
(各小組討論,討論后,各小組派代表匯報結果,教師選擇性地板書)。
生:這些數都沒有超過20。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和11―――20各數。
(板書課題:11―――20各數的認識)。
二、操作觀察、探索新知。
1、數小棒,感知滿十。
師: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數,滿十根后,捆成一捆放在一邊,繼續數,又滿十根,再捆成一捆,明白了嗎?(學生數小棒,教師巡視指導)。
指名一學生上臺跟全班同學一起數。
數完后,師問:通過剛才數小棒,想一想,1捆小棒就是幾個十?2捆呢?
2、擺小棒,學習數的組成:
(1)認識15。
請小朋友拿出15根小棒擺一擺,看誰擺得又對又快。
(學生擺,教師巡視,發現不同的擺法,把不同的擺法指名學生展示在黑板上。
問:這幾種擺法你最喜歡哪種擺法?
看你擺好的15,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是由一個十和5個一組成的)。
板書:15。
教師領讀。
(2)認識11和20。
問:誰能用你喜歡的好方法一下擺出11和20,并悄悄地告訴同桌你是怎么想的?
(學生獨立操作,并說理由)。
反饋匯報,問:11和20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指名回答,教師板書:1120)。
同時領讀。
教師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十幾就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并且今后在擺小棒時,就可用較簡便的方法擺了。
3、看直尺,感知數的順序、大小。
1)、拿出已經準備好的直尺,找出我們已經學過的數,并讀一讀。(先學生自由的讀,再同桌互讀,蝚后指名讀)。
2)問:看著尺子上的數,你能提出些數學問題?
三、有趣練習,鞏固新知(電腦出示)。
1、比一比,擺一擺。
用小棒擺下面的數:12161720。
(要求:擺每一個數時,指名一位同學上臺演示)。
2、連一連,猜一猜(電腦出示練習十四的第2題的點子圖)。
出示要求:從1到20。按順序把點子連起來。
師:這是一個隱形小動物,這很想和大家成為好朋友,你們想知道它是誰嗎?請同學們打開書第87頁完成第2題。
3、讀一讀,排一排。
(電腦出示小狗汪汪并配音)。
這時,老師拿出小狗汪汪帶來和上面有數字的紅蘋果教具,把它發緞帶大家,讓學生大聲讀出來,并說出這個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最后所有拿蘋果的同學上臺來按順序排好隊,找自己的位置站好,全班同學進行評價。
4、找一找生活中的數。
no:2。
教學內容:第86頁的內容:11―――20各數的寫法。
完成相應的做一做及練習十六的第3----5題。
教學要求: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遷移類推的能力。
3、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
教學重、難點:認識“十位和個位”
教具準備:小棒若干,數位筒,計數器,投影儀,學生準備小棒和數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拍手數數。
從1數到20,從20數到1。
2、數一數下面的小棒有多少根?
(1)一根一根數。
(2)先把10根圈起來,再看有幾根。
3、下面每一堆有幾個十?幾個一?
一捆加一根一捆加三根2捆。
4、導入。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會數11―――20各數,并知道1個十和幾個一合起來就是十幾,我們不僅要學會數數,讀數而且還要學會寫數。
板書:11―――20各數的認識。
二、講授新課。
1、動手操作,初步感知數位。
學生拿出自制的數位筒,讓學生隹右邊的筒里放小棒,邊放邊數。
問:右邊的4根表示什么?
(我們把4所在的位置叫做個位)。
左邊的1根表示什么?(1個十)。
(我們把1所在的位置叫做十位)。
在數位筒上寫個位、十位。
“那么14該怎么寫呢?我們可以借助計數器來寫。
數?!?/p>
2、利用計數器寫數。
出示訐數器。
觀察:從歷邊起,每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
(計數器右邊起第一檔叫個位,右邊第二檔叫十位,十位上有幾個珠就表示幾個十,個位上有幾個珠就表示幾個一,合起來就在個位上寫幾。
讓學生寫出14,請一名學生板演。
師:寫數時要注意先寫十位上的數,要從高位寫起。
3、練習。
完成例4中后兩個數,四個人一組,等待我擺小棒現,地寫數。
討論:“20”個位上的0該不該寫?為什么?(因為個位的0起著占位的作用,表示個位一個也沒有)。
三、鞏固練習。
1、用數字卡片擺出,下面各數。
十六十一十九十四十七二十。
2、聽老師讀數,學生寫。
121115171620。
3、給小馬虎錯誤。
十一寫成101十八寫成81二十寫成2。
4、做練習十四的第3―――5題。
no:3。
教學內容:10加幾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第88頁的例5)。
教學目標:
1、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列出四個算式,并計算結果。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3、使學生體會數學教學中的加、減法之間的聯系,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之中學數學。
教學重、難點:看一幅圖寫出四個算式,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準備:電腦課件,學生準備小棒數根。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電腦演示卡通人物湯姆:小朋友,我是湯姆,今天是吉利的生日,他邀請我去作客,不過,聽說路上要回答他提出的幾個問題,你們愿意幫助我,和我一起去嗎?學生回答后出,出示以下復習題。
復習:1)卡片出示:
1個十和3個一合起來是()。
15里面有()個十和()個一。
1個十和()個一合起來是19。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10加幾及相應的減法(板書課題)。
二、合作探究,領會新知。
2、探究算法。
1)你能算出得數嗎?請你把書翻到68頁,試著填一填。然后把你的方法告訴你的同桌。
2)誰愿意把你的算法告訴大家。(指名學生回答)。
3、老師小結:小朋友的方法可真多,既可以用數的組成來算,也可以利用加、減法之間的關系來算。
三、鞏固深化,拓展創新。
1、回到課前分類題,讓學生完成原來不會做的題目。
2、媒體演示:
湯姆:生日晚會開始了,可吉利家的筷子還沒數好,出示做一做1。
學生自己先用小棒擺一擺,然后列出四個算式。
4、我們一起來到智慧宮:9+4你會算嗎?
你能想出幾種方法?先在小組內討論一下。
no:4。
教學內容:十幾加減一位數(第88頁的例6)。
完成“做一做”第89頁的第1、2題。
教學要求:
1、通過學習,讓學生掌握十幾加減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并且能夠正確地進行計算。
2、鼓勵學生能夠用多種算法進行計算,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能夠熟練掌握自己喜歡的計算方法,并能夠運用這種方法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能用多種方法進行計算。
教學準備:計數器、小棒、電腦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電腦出示)在一個美麗的大森林里,一天早上,二只松鼠提著一個籃子上山采松果,松鼠媽媽采了14個,松鼠寶寶采了3個,然后就一起高高興興地回家去了。
(學生看圖,然后讓學生根據圖意編一個小故事,比一比,看誰編的故事最有趣)。
1、指名編故事。
2、有誰能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
(先同桌互相說,然后再指名說)。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選擇性的板書:
(1)一共有多少個松果?
(2松鼠媽媽比松鼠寶寶多采多少個?
(3)松鼠寶寶比松鼠媽媽少采多少個松果?
(4)松鼠寶寶還要采多少個才能和松鼠媽媽采的同樣多?……………。
3、先解決第一個問題:
(2)14+3=?你是怎樣算的?同桌互說算法,然后指名說。
(3)還有不同的算法嗎?
(4)你最喜歡哪一種算法?用你最喜歡的算法說14+3=?
4、再解決第2--------4個問題:
問:用什么方法計?如何列式?你是怎樣算的?請你說給大家聽?
二、鞏固深化。
1、完成第88頁的做一做的第二題。
學生先獨立完成,然后同桌互相說一說:你是怎么算的?最后教師指名說算法。
2、找朋友。
完成第89頁的第1題。
3、比較大小。
讓學生先在書中完成,然后再全班集體訂正。并說一說:你是怎樣填的?為什么要這樣填?
4、數學游戲。
第90的數學游戲學生自由的完成。
課標內容:
感知兩個加數交換加數的位置,得數不變,同一個問題可以用不同的算式解決。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經歷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體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過程與方法--經歷發現“a+b=b+a”這一規律,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知識與技能--經歷觀察、猜想、操作驗證、交流等活動,培養觀察、分析、推理、歸納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發現“a+b=b+a”這一規律“,并能靈活運用。
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
--。
初步體驗。
1、同學們,你知道哪兒有數學嗎?那你能從我們身邊找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2、這不,笑笑和淘氣來到停車場,也發現了數學問題,請看:(掛圖出示主題圖)。
他們倆發現了什么?
你發現了什么?
從笑笑和淘氣列的算式中你能發現什么?
1、給學生創設情境,體驗數學無處不在。
2、通過觀察,發現規律(兩個要加的兩個數交換位置,結果不變)。同時求知欲增強。
操作驗證。
--。
深入體驗。
活動一、猜一猜。
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有這樣的規律呢?(生猜)。
活動二、擺一擺,算一算。
請同學們想辦法證明一下自己的猜想。也可前后兩位同學合作交流解決。(邊擺邊算邊寫)。
全班交流后,總結得到”a+b=b+a“這一規律”。
活動三、玩一玩。(練一練第1題)。
下面我們來玩一個手指游戲,根據我的手勢列出算式,看哪位同學又快又對又多。
同桌玩這個游戲。
活動四、試一試,你能列出更多的算式嗎?(出示小兔拔蘿卜圖)。
給學生創造探究的機會:通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對問題敢于猜想、驗證。
鞏固應用。
--拓展體驗。
1、算一算,看誰做得既快又對(練一練2題):
做完后,提問:你發現了什么?做這組題,你認為怎樣想會更快?
2、比一比。(用手勢演示出答案)。
3、排排隊游戲(25頁4題)。
4、看一看,填一填,說一說。(學生先看,再填,再說想法)。
1、學生發現:利用這一規律可以避免重復計算。
2、體會從多角度思考的樂趣。
評價反思--再現體驗。
同學們,這節課你發現了什么?這節課中你最值得驕傲的是什么?
一教材分析:本單元主要圍繞著學生熟悉的家園來描寫家園的美好。但對在城市生活的孩子來說課文所描寫的山村、水鄉是他們所不熟悉的?!缎∩酱濉肥且黄軆灻赖拿鑼戅r村新面貌的寫景的短文,而《水鄉歌》是一篇詩歌,描寫的是南方水鄉小城的秀美景色。在單元后還有一個《語文天地》。
本單元共要會寫14個生字,認識30個二類字。并認識一個多音字“曲”。另外從本單元開始課文取消了拼音協助學字的一貫方法。
二教學目的.
1.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培養探究興趣。
2.學習30個生字,鞏固學過的字,鞏固“單人旁、三點水、提手旁”的名稱以及表示的意思。學習書寫14個生字。
3.背誦《水鄉歌》,熟讀《小山村》回答課后的問題。
4.自學故事、自讀短文,理解內容。
5.培養愛問的好學習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沒有拼音輔助認字是訓練重點;記憶30個識記生字。
四課前準備:自制課件、卡片等。
五學情分析:學生自主識字能力已有一定基礎,但對去掉拼音識字、讀課文還需要適應,預習時間應留長一些,加強自主識字方法的指導和主動性的調動;對南方的景物孩子了解很少,所以要自制課件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感受江南的美。
六課時安排。
課時分配共6課時課題課時。
《小山村》2課時。
《水鄉歌》2課時。
語文天地2課時。
《小山村》第一課時。
一導入。從單元學習目標入手。師板書“家園”二字,示意學生讀出來,然后問:你怎么理解這個詞?鼓勵學生充分說出自己的見解,引導他們得出廣泛的理解。即家園可以指家庭,也可以指家鄉。說到這里,你想起我們學過的哪些詩歌了?齊背誦《我的家》夸完了自己的小家,也夸一夸咱們的大家。鼓勵學生說說對家鄉的了解。多媒體出示黃土高原的鳥瞰圖,近景圖。從總體上認識居住地的環境特點。
師:今天,我們來學一首小詩,看看別的小朋友怎樣夸自己的家鄉的。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學習認讀生字詞。
1教師讀課文,如果有學生跟著讀,不去制止,相反用表情肯定。指名學生讀課文。讀完后,反問:你怎么也讀了?課文中的生字是怎么認識的?鼓勵、引導學生繼續鞏固預習的好習慣,重點培養自主識字的能力。
2自主識字。
1)多媒體出示含有生字的詞,讓學生自己讀一讀,哪個字不認識,就在書上的生字表里面畫出來,拼一拼,或請教旁邊的同學。
2)齊讀生字詞,請讀得好的同學當小老師給大家領讀。
3)交流識字方法,教師幫學生總結出幾項好的方法。比如偏旁歸類法,形聲字識字法。
4)在小組內把剛才畫出來的認識困難的字進行交流,記憶。并宣布下面要進行識字游戲的比賽,促使學生更主動地投入到識字活動中。
5)把生字從詞里面抽出來,再進行認讀。用游戲“摘蘑菇”。
6)用“”組詞。
3再讀課文,說說自己有什么進步??焖贅顺鲎匀欢?。
三再讀,理解課文,感受家園的美和語言文字的美。
1讀了課文,你有什么感受?這個小朋友都夸了他家鄉的什么?用筆畫出關鍵詞來。(學習做簡單的閱讀筆記)交流。
2果樹林有多美???讀一讀??雌聊簧戏糯蟮牟鍒D。(指導學生在讀中體會,感受景色的美。)。
新房子呢?河水是什么樣的?新修的公路又是什么樣的?看屏幕上放大的插圖。
3鼓勵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先自己試一試。(給學生自己體會,提高、練習的機會)。
老師再說:“你們來讀,讓老師閉上眼享受一下家園有多美”“聽你們讀得這么好,我都想跟你們比賽了,咱們換個位置,我來讀,你們想象?!?/p>
4說說,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大屏幕出示填空:
粉紅的()雪白的()清澈的()。
彎曲的()漂亮的()奇妙的()。
四自由練習朗讀,可以找人比賽。把自己最喜歡的句子背下來。有什么問題可以提出來。
五復習鞏固生字??焖僬J讀字、詞。
六作業:把課文朗誦給爸爸媽媽聽,讓他們幫助考察生字的記憶情況。如果都會了,就獎給自己一個星星。
教學目標:
1、鞏固學生的兩位數加減法計算。
2、借助情境讓學生能夠正確地解答數學問題。
3、通過判斷、估算來鍛煉學生的靈活思維。
教學重點: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p64-1:1、讓學生獨立計算。2、小組同學互相檢查對錯。3、發現問題,集體討論解決。
p64-2:1、讓學生觀察,找出錯誤原因。2、改正。
3、小組討論:怎樣解決?用什么方法計算?4、你們能編出這樣的問題嗎?
p64-5:1、學生獨立做。2、集體訂正。
p64-3:
獨立完成。
第二課時:
p65-6:年齡問題:
1、創設問題情境:同學們,能說出你是哪一年出生的嗎?你今年幾歲了?你出生的時候,你的`媽媽多少歲,你知道嗎?今年媽媽多少歲?2.同學之間說一說。并弄清過一年,每人都長一歲。
回答書中的問題:象媽媽多少歲?[只要學生能夠列出算式,說明自己的想法就可以。]。
二、p65-7:
1、讓學生觀察圖,理解題意。2、說一說題目的含義。3、估計小黃可能有多高,并說出自己的想法。4、提出其他數學問題,并解答。
三、畫出蹺蹺板。
3、看懂題意。4、學生獨立嘗試完成。5、匯報交流:你是怎樣想的?
可以先計算,也可以根據兩個算式的特點來判斷,或者用估算的方法來判斷。
第三課時:
一、購物:
1、通過看圖,了解每一種玩具的價錢。2、討論:小淘氣拿20元錢能買哪些玩具?3、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
小組活動:你用20元錢想買什么?花了多少錢?找回多少錢?四個人一組,每人模仿依次小淘氣來買玩具,其他同學做售貨員。
二、猜猜我是誰:這是一道逆向思維的問題,有一定的難度。
1、讓學生看懂題意。2、學生可用不同的方法說出得數。3、引導學生進行驗證,交流。
三、把得數排一排:
1、先算出得數。2、再進行比較。也可用估算的方法比較。3、填方框,再檢驗。
四、數學游戲:火星探險。1、對學生講清游戲的規則,幫助同學掃清語言的障礙。2、組織活動。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6—13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操作,初步知道“同樣多”、“多”、“少”的含義,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
2.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初步感知“長”、“短”、“高”、“矮”的含義,學會比較物體長短、高矮的方法。
3.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數學的意識。
【教材說明】。
本單元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比多少”,另一部分是“比長短、比高矮”。這些內容是學習認數、計算和量的準備性知識。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初步感知“多”、“少”、“長”、“短”、“高”、“矮”的含義,同時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比一比。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6~7頁內容及第8頁“做一做”,練習一中第1~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一一對應,知道“同樣多”的含義;初步學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義。
2、通過聽童話故事,培養學生團結友愛、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熱情待人的良好品德。
3、使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初步體驗數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
【教具準備】。
實物投影儀,各種動物的圖片。
【學具準備】三角形、圓片、花朵片各若干個。
【教學過程】。
一、聽故事,提問題。
故事:三只小豬長大了,要離開爸爸、媽媽自己生活了。他們各自蓋了一間小房子。大哥蓋了一間草房子,二哥蓋了一間木頭房子,小弟蓋了一間磚頭房子。房子蓋好了,他們高高興興搬進了自己的小屋??墒怯幸惶?,來了一只又餓又渴的大灰狼,他先來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勁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給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纱蠡依怯质箘乓淮?,結果二哥的木頭房子也給吹垮了。沒辦法,哥倆趕緊逃到小弟家里。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磚頭房子一動也不動。后來,三只小豬一起動腦筋趕走了那只壞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豎起大拇指說:“還是磚頭房子最堅固。
這一天,天氣可好了,河里的小魚高興地在水里游來游去,咦!為什么那邊的草地上那么熱鬧?小魚“嘩啦”跳出水去一瞧,哦,原來三只熱心的小豬在幫他們的鄰居小兔蓋最堅固的新房子呢!他們你搬木頭我搬磚干得可歡呢!小房子很快就蓋好啦。那邊的石桌上放著許多好吃的,肯定是熱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豬的。
1.教學“同樣多”。
教師:同學們,今天想給你們講個故事,想聽嗎?這個故事的名字就叫《三個豬兄弟》。
(1)三個豬兄弟為什么要幫小兔蓋房子?
同時進行德育教育:團結友愛、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熱情好客。
(2)圖上有幾只小兔?每個小兔搬多少磚?
學生一邊回答,教師一邊貼小兔頭圖片、磚頭圖片。
(3)一只小兔搬一塊磚,有沒有多余的磚頭?有沒有多余的小兔?
學生回答后教師說明:一只小兔對著一塊磚,沒有多余的小兔,也沒有多余的磚頭。我們就說:小兔和磚頭同樣多。(板書:小兔和磚頭同樣多,也就是4和4同樣多。)。
(4)圖上還有哪些物體同樣多呢?(隨意比較)。
2.操作。(教科書第8頁“做一做”第1題)。
(1)教師引導學生擺“同樣多”。
指1名學生到投影儀上擺,其他學生在課桌上擺。最后學生看自己擺的和投影儀上擺的是否一樣。
由于一年級學生的學習是要將他們日常生活中許多活動規范化、常識經驗系統化,因此,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對于他們理解數學知識十分重要。教材通過情境圖,不僅使學生根據生活經驗理解上、下、前、后的位置關系,更使學生理解到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對性。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體會上、下、前、后的位置關系,初步學會確定物體上、下、前、后方位。
2.能夠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處理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學會使用上、下、前、后等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上、下、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難點:會辨認和區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義,初步感受它們的相對性。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練習紙,各類學習用品。
教學環節。
教學設計。
復、備。
情境導入。
師:誰能告訴大家,在你的課桌上面放的是什么?課桌下面又有什么?
學生自由發言。
師:誰能幫老師數一數,你前面有幾位小朋友?后面呢?
點名匯報。(板書課題:上、下、前、后)。
探究新知。
1.教學“上”“下”。
多媒體課件出示情境圖。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都發現了什么?
學生互相交流,點名匯報,只要學生描述的比較清楚都要予以表揚、鼓勵。
師:你們真棒,發現了這么多,那誰能說出汽車的下面有什么?
生回答,如火車、輪船、江水、橋墩等。
師:大家都說火車在汽車的下面,那能不能說汽車在火車的上面?
師引導學生明了上、下的相對性,并要求學生說出幾組具有上、下關系的事物,如輪船在火車下面,火車在輪船上面。
師:仔細觀察我們的教室,有哪些事物可以用上、下的位置關系描述?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小組代表匯報發言。
2.教學“前”“后”。
師:我們繼續觀察畫面,橋的最上面有什么?
生回答,如小轎車、貨車、客車。
師:請同桌互相說一說它們間的位置關系。
學生總結發言,如小轎車在貨車的前面,貨車在客車的前面,客車在貨車的后面,貨車在小轎車的.后面等。
師引導學生明了前、后關系的相對性。
師:說一說你的前后各是哪些同學?
學生自由討論,點名回答。
【鞏固應用】。
1.拍手游戲。
(1)老師發口令,上、下拍手。
(2)聽反語,老師說“上”,學生在下面拍;老師說“下”,學生在上面拍。
2.讓一組學生排成一縱隊,指名用“前”“后”描述小伙伴的位置。
【課堂小結】。
說一說,本節課學到了什么知識?
課后作業清單。
1、學生獨立完成課本的填空。
2、回家后,觀察一下自己的臥室,把你臥室內物體的位置說給爸爸媽媽聽。第二天回到學校,向同桌介紹一下自己的臥室。
板書設計。
上、下、前、后。
貨車在火車的上面,火車在貨車的下面。
上、下關系是相對的。
小轎車在貨車的前面,貨車在小轎車的后面。
前、后關系是相對的。
教學反思。
檢查。
意見。
檢查人。
時間。
教材簡析:
本單元主要學習比較物體的長短、高矮和輕重。學習這部分內容的基礎是兒童在生活中已經積累的一些直接經驗。比較是常用的思維方法,它可以幫助人們確定事物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比較也是一種基本的學習方法,它有助于人們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發現事物中隱含的規律。教學這部分內容,不僅可以讓學生建立長短、高矮、輕重的觀念,而且可以讓學生體會比較的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觀察和比較的意識,進一步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這部分教材的編寫有如下一些特點:
1、讓學生利用生活經驗主動進行比較,獲得認識。
2、重視比較的方法,注意培養學生簡單的推理、判斷能力。
教學理念:
1、在認識長短、高矮和大小、輕重含義的基礎上,會用比較的方法比較物體的長短、高矮和大小、輕重。
2、利用學生熟悉的場景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利于學生進行比較。為學生提供積極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空間,使學生能夠在豐富的活動中學習數學。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聯系生活經驗認識長短、高矮和輕重的含義,體會比較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比較物體的長短、高矮和輕重。
2、使學生經歷比較的活動,初步建立長短、高矮和輕重的觀念,培養初步的觀察、判斷和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知道長短、高矮、大小、輕重的含義。
2、初步懂得直接比較長短、高矮、大小、輕重的思維方法。
教學難點:
1、掌握比較的標準和比較的方法。
2、用正確的數學語言表達比較的結果。
課時安排:1課時比一比。
比一比。
主備人:授課人:
備課時間:20xx.8.31上課時間:
教學內容:
比一比:教材第4~6頁及想想做做。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聯系生活經驗認識長短、高矮和輕重的含義,體會比較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比較物體的長短、高矮和輕重。
2、使學生經歷比較的活動,初步建立長短、高矮和輕重的觀念,培養初步的觀察、判斷和推理的能力。
3、使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現象與事實,培養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
1、知道長短、高矮、大小、輕重的含義。
2、初步懂得直接比較長短、高矮、大小、輕重的思維方法。
教學難點:
1、掌握比較的標準和比較的方法。
2、用正確的數學語言表達比較的結果。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復習。
了解學生對實際生活中長短、高矮已有的感性認識。
二、新課導入。
1、取出一把尺子,問:這把尺子長還是短?
2、當學生說出答案或爭論時,再拿出分別比它短和比它長的尺子,引起學生對剛才答案的懷疑,從而導入新課。
3、出示課題,明確目標。
三、新課教學。
1、明確比較的要求。
(1)必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才能作比較,對單個物件不存在什么比較。
(2)確定什么和什么比較,比較的標準是什么。
(3)比較時,要把兩物體的一端對齊,然后再看它們的另一端是否對齊,從而進行比較。
2、教學長短、高矮。
(1)投影出示第4頁情境圖,提問:
圖中畫了些什么?你能說一說嗎?
(2)比一比。
讓學生看圖找一找、比一比。同桌小朋友互相交流。
3、練習p4~5。
(1)看圖長的畫,短的畫o;高的畫,矮的畫o;重的畫,輕的畫o。
(2)你還能在圖上找一找,比一比嗎?
4、小結。
比較長短和比較高矮都必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才能作比較,單個物件不存在長短、高矮的,比較長短和高矮的方法一樣,一定要把一頭對齊,才能正確比較出長短和高矮。
5、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實物,分組進行比較,相互講出比較的結果。
四、鞏固練習。
1、課本p5想想做做。
老師讀題指導看圖讓學生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并說出理由。
2、請聯系你身邊的事物找一找,比一比。
五、質疑。
六、總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談談你的收獲。
七、作業。
運用已學的知識,找身邊熟識的事物比一比,說一說。
第課時:
[教學目標]。
1、借助實際情境和操作活動,認識直線、線段與射線。
2、會用字母正確讀出直線、線段與射線。
3、會數簡單圖形中的線段。
[教學重、難點]認識直線、線段與射線。會數簡單圖形中的線段。
[教學準備]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認識直線、線段與射線。
1、從生活情境中認識直線、線段與射線。
出示第15頁的掛圖,讓學生從現實情境中抽象出直線、線段與射線,然后通過認一認活動,體會到它們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三個圖形的特征。
2、直線、線段與射線的區別與聯系。
組織學生討論直線、線段與射線的區別與聯系:直線無限長,沒有端點;射線無限長,只有一個端點;線段有限長,有兩個端點;射線與線段都是直線的一部分。
二、字母讀出直線、線段與射線。
1、自學第15頁的說一說。
2、全班交流用字母讀直線、線段與射線的方法。
提醒注意:射線的讀法只有一種,一般從端點讀起;而直線和線段的讀法都有兩種。
三、數簡單圖形中的線段。
1、畫一畫:
通過第一題的操作讓學生了解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過兩點只能畫一條直線。
通過第二題的畫與量,了解兩點之間的最短線段。
2、練一練:
第1題:數線段時,指導學生有規律地數,即按一定的順序數;同時,要與線段的表示方法結合起來,如線段ad、線段dc等。
第2、3題:在比較這兩題的線段的長短時,學生容易受視覺的影響。所以,在講這兩道題時,先讓學生估一估這些線段中哪一條線段長,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然后組織學生討論用什么辦法來確定自己估計的正確性。例如:可以用尺子量一量來驗證。
[板書設計]。
直線、線段與射線。
直線:射線:線段:
無限長無限長有限長。
無端點只有一個端點有兩個端點。
第課時:
[教學目標]。
1、借助實際情境和操作活動,認識平行線。
2、會用三角尺和直尺畫平行線。
[教學重、難點]用三角尺和直尺畫平行線。
[教學準備]教學掛圖、小棒、三角尺、直尺。
[教學過程]。
一、平移。
平移鉛筆:讓學生動手用鉛筆在方格紙上移一移,并說一說移的前后鉛筆的位置關系。說明鉛筆平移前后的線條是互相平行的。
二、平行。
1、移一移:
第1題:這幅圖中有許多組平行線,在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時,先讓學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說一說哪些線段是互相平行的。
第2題:本題平移后線段之間的平行關系是比較復雜的,特別是尋找一些斜線之間的平行關系學生可能更困難一些??上劝才乓恍┖唵螆D形如:菱形、直角三角形等,讓學生說說這些圖形在平移前后哪些線段是互相平行的。
2、折一折。
通過折一折的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平行線的特征?;顒又凶寣W生用各種不同的方法折,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就互相平行的折痕進行討論;然后可以鼓勵學生討論如何說明兩條折痕是互相平行的。
3、說一說。
在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平行線。根據書中給出的圖片,想一想日常生活中還看到了哪些平行線,與同學交流。
一、畫平行線。
教學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的方法。
四、實踐活動。
從長方體和正方體中找平行線。
[板書設計]。
平移與平行。
平移平行。
第課時:
[教學目標]。
1、借助實際情境和操作活動,認識垂直。
2、會用三角尺畫垂線。
3、能根據點與線之間垂直的線段最短的原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教學重、難點]。
1、用三角尺畫垂線。
2、能根據點與線之間垂直的線段最短的原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教學準備]教學掛圖、小棒、三角尺。
[教學過程]。
一、量一量。
兩條直線相交有各種不同的情況,在學習時,先讓學生用小棒或鉛筆擺出各種相交的圖形,從而引出相交的概念。
觀察、討論這些相交的圖形線與線之間形成什么角,從而引出其中的一個特殊角--直角。學生在確認兩條線之間的直角關系時,要讓學生懂得用三角尺中的直角來驗證。
二、折一折。
讓學生用手中的紙折出量條相互垂直的折痕??沙浞肿寣W生自己來折一折,學生在折紙后,教師要引導他們學會用自己驗證的方法。如用三角尺的直角兩條折痕的關系,從而確定這兩條折痕是否互相垂直。
三、說一說。
1、說一說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線段。
2、說一說正方體的哪幾條邊是互相垂直的。
四、練一練。
1、我說你擺。
同桌互相練習:一個同學先放一個小棒在桌上,讓另一個同學,按要求擺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發現了什么?
引導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兩條線之間的垂直關系。問:如何確定門框相鄰的兩條邊是否垂直,讓學生自己來探索測量的方法。
安排讓學生用三角尺量一量,來判斷是否垂直,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五、畫一畫。
1、明確所畫的線與哪一條垂直。
2、明確所畫垂線是否有要求:一種是僅與某條直線垂直;另一種不僅要垂直,還要通過某個點。
六、小試驗。
讓學生應用垂直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規律。
明確直線外一點到直線的垂直線段最短。
[板書設計]。
相交與垂直。
相交垂直。
第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認識平角、周角。
2、能說出生活中的平角與周角。
[教學重、難點]。
1、認識平角、周角。
2、能說出生活中的平角與周角。
[教學準備]每人用兩根硬紙條做一個活動角。
[教學過程]。
一、認識平角、周角。
1、動手操作活動角。
四人小組活動:(1)固定其中一根硬紙條,旋轉另一根硬紙條。
(2)觀察旋轉過程中形成的各種角,與同學交流。
2、匯報總結。
展示學生經旋轉后的各種角,說說他們已經認識的角的名稱,然后引出平角和周角。
二、說說生活中的平角與周角。
1、試一試:第1題學生在說平角和周角時,要引導學生說明平角和周角是如何構成的,如人豎直倒立后身體與單杠形成了平角。
2、說說生活中你還看到了哪些平角與周角。
三、圍繞哪一點旋轉。
試一試:第2題說說所給圖形是圍繞哪一點轉動的。
四、作業:練一練1、2。
[板書設計]。
旋轉與角。
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
第課時:
[教學目標]。
1、體會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認識量角器。
2、會用量角器測量各種角的度數。
[教學重、難點]。
1、認識量角器。
2、會用量角器測量各種角的度數。
[教學準備]每人準備量角器。
[教學過程]。
一、體會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
1、動手操作活動。
四人小組活動:(1)用1測量a和b的大小。
(2)都是3倍多一點,討論怎么辦:用更小的角去測。
(3)對折1得到2,用1測量a和b的大小。
2、討論、總結。
討論:要測量一個角有多大,可以用規定的角去測,為了統一測量單位便于交流,規定了1度角,并使用量角器來量角。
二、認識量角器。
自己讀書26頁中的認一認,思考下面問題,再小組交流。
1、測量角所用的單位。
2、量角器的特點。
三、使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大小。
1、先自己試一試:怎樣用量角器測a和b的大小。
2、與同學交流測量的方法。
3、總結測量方法:強調點與點的重合,邊與邊的重合的測量方法。
四、作業:練一練2、3。
[板書設計]。
角的度量。
測量角的單位:測量角的方法:
第課時:
[教學內容]畫角(第28頁)。
[教學目標]。
1、會用量角器畫指定度數的角。
2、會用三角板畫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教學重、難點]。
1、會用量角器畫指定度數的角。
2、會用三角板畫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教學準備]每人準備量角器、三角板。
[教學過程]。
一、用畫指定度數的角。
1、動手嘗試畫指定度數的角。
讓學生畫一個60度的角:你能用幾種方法畫?
2、交流、總結。
先小組內交流,再全班交流畫法。
用量角器怎樣畫?要注意些什么?(注意內外圈的數,畫完后可估一估)。
用三角板怎樣畫?要注意些什么?(用三角板只能畫出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3、畫一個150度的角。
你能用幾種方法?
二、試一試。
1、試一試:第1題學生先用量角器量出紅領巾一個角的度數再畫出來。
2、思考、討論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畫哪些度數的角。
三、作業:練一練2、3。
[板書設計]。
畫角。
用量角器畫角用三角板畫特殊度數的角。
第課時:
[教學目標]。
1、復習本單元有關知識。
2、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每人準備量角器、三角板、一張圓形紙片、一張長方形紙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和運用平行和垂直的知識。
1、練習二第1題:
說說給定圖形中馬路之間的相互平行與相互垂直的關系。并引導學生說明如何確定兩條馬路之間的平行或垂直關系,有些可直觀發現,有些需要用直角去驗證。
2、練習二第2題:
結合自己的居住環境,說說各馬路之間的平行或垂直關系,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在說之前可讓學生先畫草圖,再說關系。
二、復習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大小。
練習二第3、4題:先讓學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在用量角器測。
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練習二第5題:
這是一道操作題,讓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規律,解決問題。這道題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討論、發現規律、解決問題。
1、練習二第6題:
讓學生通過獨立地觀察找出圖中的直角、銳角、鈍角,然后與同學交流。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兩、三位數進位的計算方法。
2、培養學生主動遷移已有的知識與做法解決新問題。
3、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自我探索,逐步學會合作學習。
教學重點:
探索并掌握兩位數乘一位數進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主動探索兩位數乘一位數進位的計算方法,并理解每一步的算理。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小朋友,你一定去過游樂場吧,你都玩過哪些項目今天淘氣和笑笑他們高興地來到了游樂場,咱們一起走進游樂場,我們繼續學習筆算乘法吧。
二、探索新知,解決問題。
1、我們先來計算5人做太空船,需要多少無。
引導學生審題列出算式,并說說你是怎樣想的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2、仔細思考,利用以前所學的知識,能解決這道題嗎。
3、小組合作學習,自己先獨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方法帶到小組交流中。
(4)小組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盡可能讓每一名學生都說一說,并把方法進行歸綱整合。
(5)小組匯報中。
請學生到黑板前板演豎式,并說說自己是怎么做的。
教師小結,無論是12x5還是5x12,用豎式計算時,通常為了計算方便,一般把較大數作為第一個乘數。計算時從個位乘起,用一位數5先與2相乘,二五一十,滿十要向十位上進1,在個位上寫0,注意要把進位的1寫在十位的下面,要寫得小一些。
2、13個人要坐電動火車,需要多少元呢。
(1)獨立思考列出算式:6x13。
(2)拿出練習本試著來獨立嘗試筆算,算好了嗎。
(3)要是有14人,15人,16人坐電動火車要花多少錢呢。
請你在練習本上列一個算式,自己算一算吧。
匯報時還是讓學生說一說算法,老師問算理,這次你算對了嗎同桌。
之間把自己的算法說一說。
三、鞏固練習。
1、做一做,算一算,完成書55頁第1題。
學生完成后要和同桌說一說自己是怎么想的。
2、完成書55頁每2題豎式計算,一邊做一邊在心里說自己的計算過程。
做完后教師把學生出現的錯誤展示出來,提醒學生注意,這樣更有針對性。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請大家一起來總結。
教學內容:教材16---17線的認識。
教學目標:
1.借助實際情境,認識線段、射線與直線,并知道它們的區別與聯系。
2.會用字母表示線段、射線與直線。
3.會數簡單圖形中的線段。
教學重點:認識直線、線段、射線。
教學難點;對直線的認識與理解。
教學方法:通過觀察、討論、合作交流獲取知識。
教具學具準備:掛圖、彩筆、線條、圖釘、小電筒、直尺。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大家來看這是什么?(拿起學生的書,指向書的邊),再看看這個,(再拿起學生的本、格尺,指向桌邊等)。這些都叫什么呀?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線的認識(板書課題),誰能說一說生活中哪里有線嗎?(黑板邊、鉛筆盒的邊、門、窗的邊)很好,看來你們觀察的非常仔細,在我們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線,剛才同學們說的這些線中,有直的線也有彎的線,在數學中也一樣,有直的線也有彎的線,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研究直的線。
二、讓學生感知直線、線段和射線。
1、讓我們看看書上的圖,讓學生用語言來描述三個圖。
2、你能像書上那樣畫出來嗎?學生嘗試著畫。
3、觀察這三個圖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它們分別叫什么名?
4、這三種線都可以用字母來表示:
教學如何讀。
三、進一步認識直線、線段和射線。
1、請學生自己分別畫出三種線,并用字母表示它們。
2、做教材17試一試的第一題。進一步體會直線和線段,并知道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但過兩點只能畫一條直線。
3、試一試的第2題。讓學生觀察討論發現: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四、鞏固練習。
p17看一看量一量第1、2題。
讓學生先猜測,再動手量一量。
五、小結。
今天學到什么?
反思:
本節課通過大量的實物讓學生認識這三種線,再通過書上的情境圖使學生提高認識,抽象出數學知識。雖然比較平淡,但學生掌握的還可以,可是對于直線在生活中沒有找到實例,所以在此處教學時總有種英雄氣短的感覺。
第二課時平移和平行。
一、教學內容。
平移和平行(教材18~20頁)。
二、教學目標。
1、借助實際情境和操作活動,認識平行線。
2、能用三角板和直尺畫平行線。
三、重點難點。
1、認識平行線,體會平行線的特征。
2、會畫平行線。
四、教具準備。
小棒,長方形紙,方格紙,正方體,三角尺與直尺。
五、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線的認識,我們再來觀察一下這些線。
引導學生觀察同一個面上的二條線段,通過觀察得出這二條線段不相交,從而得到平行線段。
(二)探究新知。
線段有平行的特點,那射線有這個特點嗎?讓學生通過觀察、想象、思考得出平行射線。
那么有平行直線嗎?讓學生去想象,去思考!
我們知道線段是射線的一部分,射線是直線的一部分,所以我們經常不說平行線段、平行射線、平行直線,統稱為平行線。
(三)再次感受平行線。
1、觀察書上的看一看尋找平行線。
做試一試(1)、(2)在書上找到平行線,并用筆畫出來。
2、折一折。
3、說一說。
出示教材第19頁說一說的三幅圖片。
生活中有很多平行的線,想一想這些圖案中哪些線互相平行,并與同學進行交流。
4、畫一畫。
你能畫一組平行線嗎?
讓學生自己嘗試著畫一畫平行線。
教師講解利用三角板和直尺畫平行線,學生再次嘗試,各別輔導不會的學生。
(三)小結。
反思:
本節課前邊進行的很順利,到了畫平行線時,出現了問題,我在黑板上畫了好幾遍,可是學生就是不會,三角板和直尺怎么也轉不明白,自己對此處預設的也不到位,今后要加強動手操作的預設。
第三課時相交與垂直。
教學內容:
教材21~23頁內容。
教學目標:
1、借助實際情境和操作活動,認識垂直。
2、能用三角尺畫垂線。
3、能根據點與線之間垂直的線段最短的原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教學重、難點:
1、用三角尺畫垂線。
2、能根據點與線之間垂直的線段最短的原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教學準備:教學掛圖、小棒、三角尺。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請大家在練習本上任意畫二條直線,大家觀察一下這二條直線,會有什么發現?學生沒有什么發現!
請大家將它們分別延長,你會發現,全都會相交于一點,即使沒有相交的,如果本足夠大,你想想它們會不會相交,學生肯定這個事實。愛思考的同學也許會提問:老師我畫的是平行線,永遠不會相交。教師要給予肯定,你真是愛思考呀,確實在同一個平面內,二條直線如果不平行的話,一定相交于一點。
二、垂直。
讓我們觀察一下這些相交線,在教室內找到垂直的線,(如房子一角,桌子邊,文具盒及書本等)。
教師給出定義:當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時,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
讓學生再次尋找垂直線。
那我們如何判斷它們是否真的垂直呢?用三角板的直角可以判定。
讓學生通過折線再次來感受垂直。
三、說一說。
1、說一說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線段。
2、說一說正方體的哪幾條邊是互相垂直的。
四、練一練。
1、我說你擺。
同桌互相練習:一個同學先放一個小棒在桌上,讓另一個同學,按要求擺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發現了什么?
引導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兩條線之間的垂直關系。問:如何確定門框相鄰的兩條邊是否垂直,讓學生自己來探索測量的方法。
安排讓學生用三角尺量一量,來判斷是否垂直,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五、畫一畫。
讓學生嘗試,然后教學畫法。
1、明確所畫的.線與哪一條垂直。
2、明確所畫垂線是否有要求:一種是僅與某條直線垂直;另一種不僅要垂直,還要通過某個點。
六、小試驗。
讓學生應用垂直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規律。
明確直線外一點到直線的垂直線段最短。
七、小結。
反思:
有了前節課的教學,本節課教學起來就得心應手多了,學生接受的也比較好。尤其是課的開頭,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引起了學生的興趣,都積極主動的去思考,去爭論。
第四課時旋轉與角。
教學內容:
教材24~25頁。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認識平角、周角。
2、能說出生活中的平角與周角。
教學重、難點:
1、認識平角、周角。
2、能說出生活中的平角與周角。
教學準備:每人用兩根硬紙條做一個活動角。
教學過程:
一、動手操作,認識平角和周角。
1、轉一轉,說一說。
(1)一人用活動角轉出各種角,讓同桌說一說是什么角。
(2)一人說一人轉。
(3)復習銳角、直角、鈍角和角的組成部分。
2、認識平角和周角。
(1)師演示平角和周角,讓學生說一說是什么角。
(2)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
二、試一試。
1、說一說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
2、上述圖案是圍繞哪一點轉動的,并找找圖中有哪些角。
三、練一練。
1、說一說每個鐘面上時針和分針組成的角是什么角。
2、在點子圖上分別畫出銳角、直角、鈍角和平角讓學生獨立完,再小組交流。
四、你知道嗎?
1、在生活中,除鐘表外,還有不同用途的計量表,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圍繞一個點旋轉。
五、小結:
反思:
本節課教學內容相對比較簡單,主要是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感受數學。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初步理解個位、十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
2,能正確地讀、寫出100以內的各數。
教具準備:
計數器1個小棒100根鉛筆24枝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數數。
(1)一個一個地數,從27數到50,從85數到l00。
(2)十個十個地數,從30數到60,從20數到100。
2.看題口答。
(1)()個一是一十,十里面有()個一。
(2)()個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個十。
(3)6個十和2十一組成()。
(4)2個十和5個一組成()。
(5)75里面有()個十和()個一。
3.教師報數,學生擺小棒。
16,25,50,68。
二、新授。
(1)出示計數器。
教師;計數器從右邊起,第一位叫個位,第二位叫十位,并在計數器上分別貼上“十位”、“個位”。
(2)教師出示2捆鉛筆和4枝鉛筆。
這里共有幾枝鉛筆?(有24枝),有幾個十枝和幾個一枝。(2個十枝和4個一枝)。
學生回答后,教師分別把2捆鉛筆和4枝鉛筆分別掛在十位和個位上,接著問:“計數器上應該怎樣表示呢?”
寫數時,要先寫十位,再寫個位.十位上是幾,就寫幾;個位上是幾,就寫幾,這個數寫作“24”。
讀數時,先讀十位數,再讀個位敷。十位上是幾,就讀幾十;個位上是幾,就讀幾,這個數讀作二十四,學生跟讀兩遍。
1.教學例3。
(1)第一行3題讓學生獨立完成,讀給同桌的同學聽,教師巡視指導。
(2)第二行第1題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十位上有4十珠子。個位上一個也沒有,試問;這個數該怎么寫呢?學生回答后,教師強調,“這個數十位上是4,就寫4,個位上一個也沒有,就寫0”。因此寫作:“40”讀作“四十”。
(3)第二行第2、3題讓學生嘗試,說給同桌的同學聽。教師提問個別同學,集體訂正。
2.教學例4。
(1)出示10捆小棒與計數器。
提問:這里一共有幾捆小棒?幾個10?10個十是多少?
教師把10擁小棒捆成一大捆,掛在百位上邊。
問一百該怎么寫呢?
引導學生說出;先在百位上寫“l”,十位與個位上都寫“0”這個數寫作“100”讀作“一百”。
(2)教師告訴學生計數器上從右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就是百位。
3.小結。
寫數、讀數都要從高位起,按數位順序寫,個位或十位上一個也沒有寫數時要寫“0”占位。
三、鞏固練習。
1.“做一做”第2題(課本第37頁)。學生獨立完成,教師提問個別同學:該如何寫數,你是怎么想的?集體訂正。
2.做游戲:接通電話。
四、布置作業。
教學反思:
本節課大部分學生都掌握的很好只有個別學生老是在讀數寫的時候把漢字寫成數字。還需加強輔導。
教學目標:
1.在實際情境中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意義,能正確掌握加減法各部分的名稱。
2.能正確熟練在進行整十數加整十數的加減法計算,鼓勵算法多樣化。
3.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習目標:
1.理解加減法的意義,能正確掌握加減法各部分的名稱。
2.正確熟練的進行整十數加整十數的加減法計算。
教學重點:
掌握100以內的整十數加整十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培養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比100多1的數是99。()。
53和35一樣大。()。
97前面的數是98,后面的數是96。()。
99大于100。()。
和70相鄰的數是71和72。()。
從61到73中間有12個數。()。
一個數個位上是5,十位上是1,這個數是51。()。
78個是由7個一和8個十組成的。()。
39和41的中間是40。()。
40+5比50+4小。()。
二、創設情景。
今天是小兔子的生日,她想請你們參加她的生日宴會。你們愿意參加嗎?(板書課題:小兔請客)。
三、探究新知。
(1)同桌說一說。(2)指名交流。
2.光會提問題還不行,你們會解決這個問題嗎?
(1)先想一想,再用你手中的學具擺一擺、撥一撥。
(2)小組同學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3)指名說算法和算式。
學生匯報,教師板書:20+30=50。30+20=50。
3.小結:在加法算式里“+”前面和后面的數都叫加數,“=”后面的數叫和。
5.你們能用上面的方法自己解決嗎?并說出減法算式各部分名稱。
小組討論:怎樣列式,怎樣計算?
6.請學生獨立完成課堂練習。
四、鞏固提高。
1.剛才同學們都表現得非常好,小白兔決定帶大家玩一個小游戲。(玩開火車游戲)出示課本練一練第3題,快速口答。
2.三只母雞找不到自己的孩子了,請你快速的找出每個小雞的媽媽是誰?
3.出示果園圖,讓學生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五、教師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目標〗1.具體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2.探索并掌握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
3.初步學會應用加減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加減法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4.滲透環保和愛護動物的教育。
(一)學前準備。
2.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喜歡小動物嗎?看看今天老師給大家請來了誰?(出示一個青蛙手偶)我們來聽聽青蛙說什么?(讓青蛙做個自我介紹。)。
師:小青蛙對人類是有益的,以后我們不但自己不要去傷害它們,而且還要阻止別人去傷害它們,做一個保護有益動物的好孩子,你們愿意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青蛙吃害蟲。(揭題板書)。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師: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利用主題圖(課件)自編一個青蛙媽媽帶小青蛙捉害蟲的故事情境。
師:現在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兩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蟲?你們打算怎樣列式呢?生:56+30。
師:56+30=?該怎樣計算呢?
(三)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1.探究56+30的計算方法師:四人一組合作利用桌上的學具,來擺一擺、撥一撥,說一說計算的過程。
2.小組匯報交流。
生1:擺小棒:5捆加3捆是8捆,再加上6根,合起來是86根。生2:從計數器上撥珠,56里有5個十和6個一,再加3個十,合起來是8個十6個一,就是86。(師邊聽邊整理計算過程。)。
生3:把56分成50和6,先用50+30=80,再用80+6=86?!?。
3.自主嘗試,探究算法。
(1)學生四人一組討論。(2)匯報交流。(3)師強調: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個十。
4.青蛙媽媽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蟲?怎樣列式?
(四)實踐運用,內化新知。
1.趣味游戲,練一練第3題。
2.同學們,剛剛在做游戲的時候,小青蛙好像又有什么新的發現了,是怎么回事?大家瞧!(出示練一練第1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適時告訴學生啄木鳥也是益鳥,我們應該保護它。)。
3.練一練第2題。
師:同學們,青蛙媽媽和小青蛙忙碌了一天,青蛙爸爸為慰勞它們,特意為它們舉行了一場跳水比賽???,多熱鬧呀!(課件)。
師:大家從圖中能獲得什么信息?生:有38只青蛙。
師:忙了一天,青蛙該回家了,看荷葉上最后還剩下幾只青蛙?(5只)那么誰知道跳下去幾只青蛙?比比看誰最先算出來。(算式不要求統一。)。
(五)總結評價,知識延伸。
師:今天大家都學會了哪些數學知識呢?我們和青蛙一塊度過了愉快的40分,對它也有了一些了解,對它有興趣的,回家查一查:一只青蛙一年大約可以吃掉多少只害蟲呢?現在請聽一首關于青蛙的兒歌(在歡快的音樂中結束新課)。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并辨認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圓,體會“面”在“體”上。
2、能力目標: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形成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
3、情感目標:通過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會辨認這四種圖形。
教學難點:
體會“面”在“體”上。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今天,我們的好朋友淘氣準備帶我們去參觀數學王國中的圖形城堡,想不想去呢?淘氣有個要求,這節課你必須認真聽講,積極發言。做到了嗎?在這座城堡里,住著各種形狀的圖形,請小朋友們認一認,說一說這些圖形的名字。
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都是立體圖形。在圖形的城堡里,除了立體圖形家族,還住著一個龐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圖形。(課件出示:平面圖形)。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要一起來認識這些平面圖形。(板書:認識圖形)。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體”上。
(1)觀察操作。
淘氣告訴我們一個小秘密,他說這些平面圖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體中,請大家找一找、摸一摸你桌上的物體其中一個面,并說一說你摸的感覺。趕快行動吧!
(2)匯報交流。
說一說:你摸一摸自己找的圖形的面,有什么感覺?(引導學生說出“面”的主要特點是平。)。
2、動手操作,合作學習。
(1)教師啟發:誰能想出一個好辦法,把這些平面圖形從立體圖形上請出來,留在桌上的白紙上呢?小組合作討論方法。引導學生想出多種辦法(可用描、畫、印等方法),給予贊揚。
(2)老師已經為你們準備好了紙張,下面就請大家動手選自己喜歡的立體圖形,把這些平平的面請下來吧。
(3)匯報、展示不同的方法。
3、小結。
像這樣把物體的一個平平的面表示成一個平平的圖形,這些圖形就叫做平面圖形。
4、大家真了不起,老師也將這些平平的面請到了電腦上,仔細觀察會發生什么變化。
(課件演示,出示圖形名稱,板書。)。
5、想一想,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有什么不同呢?你想怎么記住這四位新朋友呢?
6、仔細觀察哪兩個圖形長的比較像呀。怎么區分它們呢?(課件演示)。
7、我們已經認識了這些圖形,下面就用小棒來擺一擺,看一看你能擺出哪些圖形。(學生動手操作,演示)。
師:有沒有擺出圓的?現在能不能快速的將這些圖形分一分呢?
8、間休:幸福拍手歌。
小結:正是這些交通標志牌無時無刻都在提醒著我們注意交通安全。
三、鞏固加深,遷移拓展。
1、猜一猜。
2、完成練習一1、2題。
3、欣賞圖形。
四、全課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1、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體會減法的含義。
2、初步學習解決“誰比誰多(少)幾”的問題。
3、培養提出數學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初步學習解決“誰比誰多(少)幾”的問題。
1、初步學習解決“誰比誰多(少)幾”的問題。
2、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加減法的含義。
小棒和圓片。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今天,藍天白云,天氣清涼,在美麗的大森林里,小蝸牛舉行了一場精彩的表演。你們想看嗎?(生答)現在老師就帶小朋友一起來欣賞小蝸牛的“跳傘表演”(指向黑板課題:跳傘表演)。請看大屏幕。
(出示:從美麗的大森林伸展到藍藍的天空,再到陸續飛落的降落傘)
二、探究解題策略
1、學生仔細觀察圖,提取數學信息。
3.學生匯報:看到了大森林里在舉行跳傘表演;天上有紅色降落傘、黃色降落傘和藍色的降落傘在比賽;紅色降落傘有14個、黃色降落傘有6個,藍色降落傘有7個。(師板書:蝸牛的數目)
4.學生根據剛才說到的數學信息跟同桌提個不一樣的數學問題。
5.學生匯報所提問題并嘗試解答。
生1:紅色降落傘和藍色降落傘一共有多少個?)
生2:紅色降落傘比黃色降落傘多幾個?
同學們觀察得真認真,能提出這么多的問題。
4、剛才同學提出了“紅色降落傘比黃色降落傘多幾個?”的問題,這節課我們就來解決這類問題。
三、學生操作,探索新知。
1、請同學們拿出小棒和圓片,先擺14個紅色的圓表示紅色降落傘的個數,再擺6個黃色圓片表示黃色降落傘的個數。注意兩種顏色一一對應后,多出的部分就是紅色降落傘比黃色降落傘多的個數。
教師巡視、指導。
點名匯報。(紅色降落傘比黃色降落傘多8個)
根據所擺學具列出算式。板書:14-6=8 讓學生說出14、6、8表示的意思。
2、請同學們打開課本p10,把一些信息填上。
3、學生試完成的“藍色降落傘比紅色降落傘少幾個?”,教師評價學生。
4、這節課通過學習“誰比誰多(少)幾”的問題,知道用減法計算。
四、鞏固練習。(出示)
完成試一試第1、2題,點名回答,學生評價。
五、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得怎么樣,有什么收獲?
學生a:對于多少的題目我會做了。
學生b:我學會了“誰比誰多(少)幾”的問題可以用減法計算。
學生c:數學和我們的生活有密切關系。
學生d:兩數相差用減法計算。
板書設計:
跳傘表演
(解決減法問題)
紅色:14個 黃色:6個 藍色:7個
14-6=8(個) 14-7=7(個)
3、數的計算:
(1)以上述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這些兩位數為材料,進行加減法計算練習。
(2)仔細觀察這兩組數,你能發現什么——引導學生發現:第一組計算時不需要進位與退位,第二組計算時需要進位與退位。
在計算時我們要注意什么——不僅讓學生發現計算進位加法、退位減法時不要忘記“進一”和“退一”,更重要的是要使學生體會豎式計算的作用為“當計算遇到困難時,可以用豎式來幫助解決問題”。
三、總結與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引導學生從知識與方法兩個方面進行表述。知識——學會了什么,應該注意什么。方法——引導學生從以“自主探究”為基礎的合作、交流、對比、觀察、反思“做數學”的角度進行總結。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復習“認識鐘表”
教學目標:
1、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對整時、半時、大約幾時認讀鐘表時間的認識,促進知識的系統化,從整體上把握知識結構。
2、以動手實踐的自主探究活動為基礎,在探究時刻之間變化的。
過程中幫助學生建立豐富的認讀時間的表象,實現數的認識、圖形與。
空間兩個領域的互相融合。
3、經歷認讀鐘表時刻探究問題的過程,體會時刻(時間)與人。
們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準備:
每個同學準備一個玩具鐘表(或模型),教師準備演示用鐘表。
教學過程:
一、呈現問題:
(1)玩電瓶車的同學是開始的,結束時是4時。
(2)坐飛天輪的同學是4時開始的,結束時是。
(3)坐龍船的同學是開始的,結束時是。
(4)跳蹦蹦床的同學是3時開始的,結束時是4時。
(5)買票的小朋友4時進“兒童樂園”,離開“兒童樂園”。
(6)“兒童樂園”每天下午向社會開放的時間為2時——6時。
二、自主探究:
1、以6個問題為框架,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探究。以問題(1)為例:
(1)能不能把小朋友開始玩的時間和結束的時間在鐘表上撥出來?
(2)讓學生利用鐘表(或模型)進行操作。
(3)指名幾名同學演示。
(4)教師引領探究——利用教具(鐘表),師生共同完成從到一直到的撥針操作活動。
2、畫出整時:
a:能不能把問題中的4時、3時、2時、6時畫出來?請同學們利用鐘面圖,畫上表針。(每個同學發一張鐘面圖)。
b:能不能把你是怎么畫的展示給大家看一看?指名幾位同學上臺展示。
c:讓畫錯的同學進行改正。
三、梳理概括:
1、通過上面的學習,你能發現什么?
2、在認讀鐘表時應該注意什么?
引導學生把認讀鐘表要注意的事項說出來:辯認時針與分針,看清時針與分針的位置……。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2-3頁“買鉛筆”。
知識與技能。
在買鉛筆的情境中探索十幾減9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過程與方法。
能正確計算十幾減9的減法,并能簡單運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會正確的計算十幾減9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難點對退位減法計算方法的理解,感知計算方法的多樣性。
2課時。
教學具準備。
教學方法(或模式)。
“情境探疑”教學模式。
第一課時。
帶人情境確立立標。
1、背“湊十”兒歌。
2、口算練習(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3+8=6+4=9+6=10-8=15-5=。
8+7=4+9=16-5=8+8=5+9=。
3、填一填。
9+xx=13xx+9=15。
憑借情境解疑探究。
1、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買過文具嗎?小兔妹妹和你們一樣也買過文具,看看它是怎樣買文具的,好嗎?(課件出示課本主情景圖)。
師:在袋鼠媽媽開的文具店里,小兔妹妹正在買鉛筆。
記(板書課題:買鉛筆)。
師:誰能說說小兔妹妹說了什么?袋鼠阿姨一共有幾枝鉛筆?賣給小兔妹妹幾枝鉛筆?你能根據這些數學信息,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誰來試試看?(可多抽兩個孩子)(師板書:有15枝鉛筆,我買9枝鉛筆,還剩幾枝鉛筆?)。
2、獨立思考,探索算法。
師:解決“還剩多少枝?”這個問題,你能列出算式嗎?
根據學生回答,師。
板書:15。
教學內容背景材料: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排列與組合。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猜測、操作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
2、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規律的過程。
3、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4、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規律的過程。
教學難點:初步理解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的不同。
教具準備:教學課件。
學具準備:每生準備3張數字卡片,學具袋。
教學過程:
步驟師生活動修改意見設計意圖。
一
(一)創設問題情境:
師:森林學校的數學課上,猴博士出了這樣一道題(課件出示)用數字1、2能寫出幾個兩位數?問題剛說完小動物們都紛紛舉手說能寫成兩個數:12、21。接著猴博士又加上了一個數字3,問:“用數字1、2、3能寫出幾個兩位數呢?”小豬站起來說能寫成3個,小熊說5個,小狗說7個,到底能寫出幾個呢?用學生感興趣的童話故事引入,易于激發起學生探究的興趣,同時也向學生滲透助人為樂的品德教育。
(二)。
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試一試。
師:請同學們也試著寫一寫,如果你覺得直接寫有困難的話可以借助手中的數字卡片擺一擺。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學生所寫的個數可能不一樣,有多有少,找幾份重復的或個數少的展示。)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方法探究新知,體現了不同的孩子用不同的方式學習數學這一新的教學理念,易于吸引不同層次的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活動中來。
2.發現問題。
學生匯報所寫個數,教師根據巡視的情況重點展示幾份,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有的重復寫了,有的漏寫了。
引導學生發現寫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就此展開討論、交流,遵循了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體驗到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并根據自己的實際選擇不同的方法,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此過程中學生收獲的不僅是知識本身,更多的是能力、情感。
3.小組討論。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
4.小組匯報。
匯報時可能會出現下面幾種情況:
1、無序的。
2、先寫出1在十位上的有12、13;再寫出2在十位上的有21、23;再寫出3在十位上的有31、32。
3、用數字1、2能寫出12、21;用數字2、3能寫出23、32;用數字1、3能寫出13、31。
引導學生及時評價每一種方法的優缺點,使其把適合自己的方法掌握起來。
5.小結。
教師簡單小結學生所想方法引出練習內容。
(三)拓展應用。
請你試著擺出其他幾種排法。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用,讓學生自主的選擇方法進行練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
(一)組合。
故事引入。
師:下課了小狗、小熊、小豬做“找朋友”的游戲,好朋友見面之后要握握手,每兩只小動物握一次手,小狗、小熊、小豬一共握幾次手?怎樣握?用同一條故事主線貫穿整節課的始終,以問題串的形式展開全課,能讓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充分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二)探索新知。
學生在充分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展開小組交流,并3人一組親身實踐一下。
匯報思考的過程。
三比較。
生可能說用3個數字能寫出6個兩位數,3只小動物每兩人握一次手共握3次。
引導學生明確排列與順序有關而組合與順序無關。兩只小動物握一次手個?通過比較明確兩種問題的同與不同,便于建立起清晰的知識結構,進一步深化學生的認識。
四
1.拓展應用。
小狗要參加學校的時裝表演,媽媽為它準備了4件衣服(課件出示2件上衣、2件褲子的圖片),請你幫小狗設計一下共有多少種穿法。如果需要的話可以用學具擺一擺。
交流想法。在兒童的生活經驗里積累了一些搭配衣服,購物花錢的知識經驗,所以學生樂于參與。
2.完成課本99頁的第2題。
五課堂總結。
文檔為doc格式。
。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計數單位“一”和“十”。能夠熟練地一個一個地或一十一十地數出數量在100以內的物體個數。
(2)掌握100以內的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2、過程與方法:經歷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數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2)培養學生觀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學間的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弄清數的組成。
教學難點:
理解計數單位。
教具準備:
課件,小棒。
教學過程:
一、演示百羊圈,引入新問題,激發數數興趣。
1、師:藍藍的天,綠色的大草地,小朋友玩得多高興??!看,山坡上下來一群羊,有幾只?又來了一群,幾只?這兩群羊共幾只?20是幾個十?學生觀察回答上述問題。
2、又下來一大群羊,成八小群。師,羊真多??!有多少只?
我們來估計一下,現在草地上有多少只羊。大家交流,說一說自己估計的結果。
3、師,我們的估計對嗎?可以數。你會數嗎?今天學習數100以內各數。(揭示課題)。
二、操作、交流,學習數100以內各數。
1、實物數數。
(1)師:老師讓你們沒人帶了100根小棒,快速地數一下,是不是100根。
(2)學生自由數匯報,你是怎么數的?(有多種數法,可以指名進行實際操作。)。
2、討論。
(1)師:剛才,有的小朋友是這樣數的:每數10根捆成一捆。誰愿意用小棒再來演示,讓全班都能看清楚?能不能試著用剛才同學們提出的辦法來數一下有多少根。提示:每數10根捆成一捆。一定要用皮筋捆好。
(2)師:一根一根地數,10個一是幾?那十根十根地數,10個十是幾?
3、引導學生一十一十地數到一百。
如果讓你十個十個地數,你能從10數到100嗎?100—10呢?
學生數10捆小棒:一十、二十、三十??九十、一百。
(2)數百羊圖。一只一只地數,再十只十只地數。(同桌一個人數另一個人檢查)。
(3)搶答:一十一十地數,三十前面是()十,三十后面是()十。
八十前面是()十,八十后面是()十。
(4)指名數:一十一十地數,從一十數到一百;從三十數到七十,從六十數到一百。
三、接近整十數的數法。
1、師:誰能很快地拿出三十五根小棒,說一說你是怎么拿的?如果一根一根的繼續往下數,你能數到四十二嗎?試一下。
出示例2:從三十五數到四十二。
學生邊添小棒邊數。
交流:三十九后面的數是多少?為什么是40?
學生將10個單根捆成一捆,得4捆,再接著數到四十二。
2、從五十六數到六十三,再從六十三數到七十二。(注意滲透組成知識,注意是否每數滿十根捆成一捆。)。
3、不擺小棒,一一地數。
從七十八數到八十八,再數到一百。(同桌輪流數,再指名數。)。
回答:七十九、八十九、九十九的后面各是幾?
四、學習100以內數的組成。
1、例3:拿小棒3捆又5個單根,看一看,是幾根小棒?說一說35是()個十和()個一組成的。
2、第33頁“做一做”的第二題。
3、同桌一人擺小棒,另一人說組成。
4、游戲:摘果子。(水果卡片)。
四十二()個十()個一七十六()個十()個一。
九十四()個十()個一六十里面有()個十一百里面有()個十。
想一想:其實生活中用到數數的地方可多了,想想哪里遇到過?自由匯報。
如果這堂課的表現是100分的話,你覺得你自己能得多少分?它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呢?說說你得分的理由。
五、小結。
師:說一說,你今天學會了什么?
六、練習活動。
初步感知從不同的觀察角度出發,會列出不同的算式。從而形象地說明兩個數相加交換他們位置,得數不變。
體會加法交換律。
1、情景創設。
(1)讓學生觀察,獨立思考。
(2)提出問題,列出算式。
3+2=52+3=5。
2、自主探究,得出規律。
(1)學生觀察比較上面兩個算式之間的異同。直觀感知加法交換律的含義。
(2)擺一擺。
讓學生用自己的鉛筆,擺一擺。
說一說,對著同桌說一說擺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么?
全般交流。
得出加法交換律。
3、實踐鞏固。
(1)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試一試,
獨立提出問題。
全班交流解題。
(2)第一題,可先讓學生動手做一做,再進行練習。
(3)第2、3題,學生自己獨立完成。
(4)一共有幾位小朋友,我排成第幾個?
這個問題,先讓學生仔細觀察后,同桌嘗試解決。
小組交流情況,全班反饋。
(5)共有幾只小鳥。
學生獨立觀察,列式解決這個問題。
教學設計:
本課主要是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體驗前后、左右的位置與順序,這樣就需要創設解決問題的情境,把學生帶回生活中,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首先創設情境讓學生介紹同學,通過不同方向的介紹,明確前后的確定與面對的方向有關,為分清左右突破難點,學習左右時采用介紹同學、作游戲解決生活問題等,都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使學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時學習數學。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在具體的生活實踐和游戲中,體驗前與后、左與右的位置與順序。能準確地確定物體前后左右的位置與順序,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2、初步培養學生首先確立參照物,再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
3、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反應能力和逆向思維能力,體會前后,左右的相對性,提高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能準確地確定物體前后左右的位置與順序,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教學難點:
準確的區分左和右。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老師想和大家做一個游戲,猜一猜同學的位置。
教師說位置,學生做一做,找一找。
二、新授:
(一)學習左右。
1、你能不能不轉身,把你周圍的同學介紹一下?
(1)出現兩種情況:
說出左右,(他這樣介紹同學的,你還能介紹嗎?)。
說不出左右,(他這樣介紹同學的,你還能怎么介紹?)。
(2)比較,兩種說法哪種更好?
(4)我們剛才用了哪兩個詞介紹我們兩邊的同學的?我們又認識了兩個新朋友。板書:左右。
你的哪邊是左邊?右邊呢?
指指你左邊是誰?右邊呢?
2、做游戲。
跟著老師的口令做動作。
舉左手、指右眼、左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腿、(起立)伸右腿、左腳向前一步……。
3、練習。
提出問題:他們為什么都在左邊走呀?
組織學生討論,像前后那樣得到結果:面對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二)學習前后。
向你的朋友介紹你的前后都是誰?
(三)觀察課件,請你向大家介紹你看到景物。
學生認識上、下。
三、鞏固練習。
46頁試一試。
1、看參照物。
2、說出相對應的前后左右的車。
47頁練一練。
1、左右的練習。
2、相對性的靠右行走(公共道德)。
3、思考題:上下左右的相對位置綜合練習。
四、課堂小結:
說說你學會了什么?
板書:
前上。
左右。
后下。
教學反思:
學生對于平面內前、后掌握較快,對于左右掌握會很慢,在介紹自己的前后左右的同學時,先讓他找到自己的右手(寫字的手一直舉著),學生很快分清左和右。上下是立體的通過樓上與樓下就分清。練習中讓學生學會看圖理解題目要求,學生就會了。
1.1知識與技能: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結合生活經驗總結出認識整時的方法;能夠正確地寫出整時;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1.2過程與方法:能用所學知識,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做時間的主人;使學生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產生好奇心與求知欲。
1.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教育學生要從小養成珍惜和遵守時間的好習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讓學生從被動從屬的學習轉化為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學習。
教學重難點。
2.1教學重點:充分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掌握認讀整時的方法。
2.2教學難點:正確說出鐘面上所指的整時。
2.3考點分析: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掌握認讀整時的方法;正確說出鐘面上所指的整時。
教學工具。
電腦課件,一個實物鐘,畫于紙上的鐘面。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情景引入:小朋友見過鐘表嗎?鐘表王國的兄弟姐妹可多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些鐘表。
(課件展示各種不同形狀的鐘表。)接著,教師繼續激勵學生,要想與這些鐘表交朋友,想設計更漂亮的、美觀的鐘表,先要學會認識鐘表。
2、揭示課題.(出示課題“認識鐘表”。)。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不同形狀的鐘表,讓學生了解鐘表與日常生活的聯系。)。
探究新知。
1、聯系生活,感知鐘表面。
(1)仔細觀察鐘面,看看鐘面上有些什么?(同桌討論)。
學生匯報:有12個數字,有12大格,有兩根指針:分針與時針。(如果學生說出秒針,應給予鼓勵,并說明本節課不作要求。)。
(2)再仔細觀察鐘表,說說誰是分針、時針,它們是怎樣的?(時針粗又短,分針細又長)(出示課件。)。
(3)認識分針與時針,請學生在自己的鐘面上指時針與分針。
(4)再次觀察鐘面,說說還能發現了什么?學生匯報。
在1和2之間有一個大格。集體數從1—12,一共有多少個大格。
(5)觀察時針與分針運動的方向是怎樣的.(看實物鐘的運動方向)看鐘面,全班在老師的帶領下用右手做順時針轉動。
【教師小結】一般來說,鐘面上有12個數字,有對應的刻度線,還有又細又長的分針弟弟、又短又粗的時針哥哥。
2、認識整時,找出規律。
師:剛才同學們認識了鐘表的面,那鐘面上所表示的時間又該怎樣認呢?看一看現在是幾時?引導學生試著認讀鐘面上的時間。(課件演示)。
師:小朋友是怎樣知道鐘表上的時間的?平時我們所說的“幾點”是口頭語,正確的書面用語是“幾時”。板書學生所說時刻,并說明這是整時的一種表示方法。這個7時在電子表上怎樣表示呢?7:00。(說明是整時的第二種表示方法。)。
(1)演示課件:鐘面時間分別是7:00、8:00、4:00、6:00,學生認一認,并寫一寫整時。
(2)學生觀察這些時刻的分針、時針,你發現了什么?(小組討論。)學生分組交流、討論、在同伴的合作中學會看整時。
生匯報,師引導。師生共同小結整時規律:分針指著12,時針指幾就幾時。這些鐘面都表示整時。
3、動手操作,感悟新知。(實物演示)。
(1)教師撥學生認。
b、再撥12時,提問:當鐘表上的時刻表示12時的時候,分針和時針怎么樣了?
(2)學生撥時。
a、教師說時間,學生撥鐘。(邊撥邊說,時針、分針對準什么?)。
b、同桌合作,一人說時間,一人撥鐘,然后交換,看誰最快。
c、撥一個自己喜歡的時間,并說說這個時刻你在干什么?
深化新知,應用提高。
你們已經會認鐘表?,F在我們一起來認認小明的時間安排表。
1、小明的一天。請學生寫一寫,說一說。說出小明什么時候干什么?然后評一評他的安排合理嗎?(對其中特殊鐘面提問)。
(第一幅圖:鐘面7時(什么時候的7時?)明明在刷牙)。
(第二幅圖:鐘面8時明明在讀書第三幅圖:鐘面10時在做操第四幅........)。
小結時間表的作用:看看小明的一天安排得多么有順序呀!這樣的一天一定會有很多收獲的。那么你們的一天又是怎么安排的呢?同組的小朋友說說。今天回去后和父母一起商量一天的時間安排,好嗎?時間是很寶貴的,我們要珍惜時間,要向小明學習,不睡懶覺,合理安排時間,做健康、聰明的好孩子。
2、闖關:對比怎么都是十時呢?
第一幅圖鐘面10時有太陽的。
第二幅圖鐘面10時有星星月亮的。
師:小朋友說的對,因為一天當中有上午時間和下午時間。這時順水推舟進一步滲透上午和下午這一時間概念。
課后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上課的時間過去了,就再也不會回來了。時間一去不復返,的確如此。時間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寶貴的。希望小朋友們今后能用好時間,珍惜時間,做時間的小主人。
板書。
認識鐘表。
有12個數字和12個大格。
鐘面上分針(又細又長)時針(又短又粗)。
整時的特點:分針指著數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7時也可以寫成7:00,是第2種表示時間的方法。
合理安排自己一天的時間,珍惜時間,做時間的小主人。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kouhaodaquan/15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