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的使用可以促使教師思考教學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教案模板是教師教學的有力工具,以下是一些經典的教案模板案例,供大家參考。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實驗修訂本。必修)?;瘜W》第一冊第二章第一節鈉的第一課時。
本節課我主要采用實驗探究法。首先創設探究問題的情境,以啟發質疑,引起學生好奇、驚疑,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然后是實驗探究,以準確的演示實驗現象讓學生找出其中的規律,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結果、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從而歸納出鈉的性質。
下面從五個方面談一談關于鈉的第一課時的一些想法:
1、 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堿金屬編排在化學反應及其能量變化之后,可以把前一章氧化還原反應和離子方程式的知識在此更好地應用,并得到鞏固,也為下一章元素周期律提供了豐富的典型金屬元素的感性認識,本章實質上起到了承前起后的作用。鈉是堿金屬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金屬,學好鈉的性質可為后面學習其它堿金屬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本節教材是本章的重點。
1.2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是從鈉的原子結構特征認識鈉的化學性質。
難點是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
2、 目標分析
2.1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第一次在高中階段遇到一族元素,要指導學生去認識鈉是一種很活潑的金屬,了解鈉的物理性質,掌握鈉的化學性,為以后學習其它族元素作一個鋪墊。
2.2 在能力方面,通過鈉的有關性質實驗以及對實驗現象的討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改進實驗讓學生體驗化學實驗創造的激情,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3 、 過程分析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鈉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直接放入空氣中會變成什么呢?把鈉投入水中有什么現象?會不會"一石激起千層浪"?帶著這些問題去觀察實驗,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二)演示實驗,觀察現象
通過實物鈉歸納出鈉的顏色、狀態、硬度、密度、熔點、沸點、導電、導熱性等物理性質。演示鈉在空氣中點燃觀察其產物;再演示鈉和水的反應,讓學生總結,最后我歸納其反應現象:"浮"、"球"、"游"、"消"、"紅".(課本上對生成氣體的檢驗方法效果不好,我對此進行了改進:用一裝有半瓶水的塑料瓶,瓶塞上扎一黃豆大的鈉的大頭針,瓶倒置使鈉和水充分反應,取下塞子、點燃火柴靠近瓶口有尖銳的爆鳴聲,效果得到大大改進。)
(三)分析現象,深入探究
鈉是銀白色的,其表面顏色是灰暗的,而鈉在空氣中燃燒后又呈現淡黃色,這些說明了鈉在常溫下易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成氧化鈉、點燃則與氧氣反應生成了過氧化鈉,條件不同,產物不同。鈉與水反應的實質是鈉與水電離出的氫離子反應,當氫離子濃度越大,反應越劇烈,鈉與稀鹽酸的反應會發生爆炸原因就在于此。
(四)總結性質,得出結論
通過鈉的性質得到鈉是一種活潑金屬,具有很強的還原性。結合鈉的性質去解釋鈉的用途,利用多媒體演示鈉的用途。
4 、 學法分析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教給學生對金屬鈉的認識,掌握金屬鈉的性質,透過現象看本質,分析、歸納物質的性質,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 歸納小結,布置作業
利用多媒體演示鈉的化學性質。從鈉的性質可以類推其他堿金屬的性質,這樣,由點及面、由表及里,對鈉的性質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
下課后小組研究:
(1)鈉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
(2)把鈉投到苯和水的混合液中鈉在水和苯間跳上"水上芭蕾",為什么?
(3)鉀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的本質是什么?寫出其離子方程式。
從知識結構來說:教材選擇了空氣作為初中化學中接觸物質知識的開端,是它與人類的生活關系最為密切,通過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可以比較順利地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秘。
從能力培養來說:從看圖了解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開始,到做仿照實驗來測定空氣里氧氣的含量,可以說教材深入淺出,為以后的學習提供一個合理的思維方式。
二、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兩年的學習,對自然科學的學習已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方法基礎,可以開始嘗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主要物理性質和用途。
初步認識純凈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區分一些常見的純凈物
和混合物。
2、情感目標
初步了解空氣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
養成關注環境、熱愛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標
初步學習科學實驗的方法,進行觀察、記錄,并初步學習分析
實驗現象。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了解空氣的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認識空氣污染的危害。
難點:如何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引導學生學習分析實驗現象的方法。
五、學法指導
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觀察實驗現象,學會如何觀察、描述實驗現象,并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
六、教學方法的確定
學生對空氣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內容應以小學自然課中的知識此為基礎。本課題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氣由什么組成的”、“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這三部分內容相互密切聯系,并逐步深入。所以,本節課題采用自主學習和實驗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我把本課題分為兩節課,下面主要講述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
七、教學過程設計
1、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內容:出示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所用裝置的圖片,并講述拉瓦錫發現空氣組成的故事。
提出問題:拉瓦錫在實驗過程中是如何發現氣體減少1/5的?
2、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內容:仿照這個著名實驗的原則,我們也來測定空氣里氧氣的含量。
展示實驗所需的儀器,并組織學生搶答下列問題:
(1)、有關儀器的名稱;
(2)、集氣瓶中有物質嗎?
(3)、誰能說出空氣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學生按教材中圖2-3連接裝置并實驗,適時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結果。
3、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內容:你在實驗過程中看到了什么現象?你能分析原因嗎?請把看到的現象及你的分析與同組的同學交流一下。引導學生從兩方面來分析:
(1)、實驗成功,描述現象;(2)、實驗失敗,尋找原因。
小結:由于紅磷燃燒消耗瓶內的氧氣,導致集氣瓶內的氣壓減小,因而水倒流。
4、培養學生的規范表達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動的基礎上,閱讀教材有關內容,師生共同歸納空氣的主要成分:由與紅磷反應的氣體(氧氣)和與紅磷不反應的氣體(氮氣)組成。
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純凈物?
小結:空氣是由多種成分組成,這樣的物質叫做混合物。而氧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它屬于純凈物。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應聘高中化學的x號考生,很高興今天跟大家相聚在美麗的風箏之城濰坊昌樂?;瘜W的世界深不可測,化學的世界精彩紛呈。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
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與學法指導、教學過程以及板書設計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是人教版高一化學必修一第三章第一節的內容。它是在??知識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又為高中化學??等理論知識的學習埋下伏筆,可謂是知識過度的一個橋梁,呈現出知識結構的循序漸進和螺旋式上升的特點。本節是必修化學課程標準中要求的重要知識,而且本節學習中所用到的許多方法如觀察法、實驗法、對比歸納、類比推理法等也是學習化學知識的重要方法。所以學好本節內容為后繼化學知識的學習奠定堅實的方法論基礎。
二。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程理念,本著對教材結構和內容的深刻理解,我確定了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掌握??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開放性的問題情境下,通過分組實驗、小組討論獲得新知,并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的方法對信息進行加工。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和邏輯嚴謹性,提高綜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情境創設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通過實驗探究與自主學習,使學生樂于探究物質變化的奧秘,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悅;感受化學學科的發展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三。教學重難點。
結合以上的教學目標和對課程標準的認識,我確定如下教學的重難點。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四。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本課中我采用啟發、引導探究的教學模式。具體通過(1)演示講授法,演示視頻圖片、列舉生活現象引出主題、講授復習舊知識,以便遷移應用。(2)實驗探究法,讓學生觀察實驗、發現并提出問題,思考分析問題,建立新知識。這充分體現了知識的建構過程。(3)設疑遞進法,對學生思考的問題和疑問,進行解答,然后再提出問題,再解答。這樣層層遞進的過程使知識步步加深,突破難點,得出結論。同時也利用多媒體展示的輔助教學方法以突出重點。這所謂的“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從而突出重要知識點和突破難點。
那么基于我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學法有(1)比較歸納、分析推理。通過對比相同點和不同點,運用已有知識經驗進行分析推理,總結規律。(2)合作學習法。通過分組實驗探究、小組問題探討,使學生在交流中取長補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
五。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重點談談我的教學過程設計環節。
環節三,分組實驗,探究行知。
認識的目的是為了實踐,因此環節四,學以致用,總向社會(拓展應用)環節五,課堂小結。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環節六,布置作業?加強只是練習與鞏固。
六。板書設計。
最后我將補充一下我的板書設計?(畫圖簡單結構聯系圖)。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希望當這樣的教學運用到實踐中,學生能有更多的收獲,引發學生對學習更濃厚的興趣。
高中化學新課程準指出,高中化學新課程應有助于學生主動構建自身發展所需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一步了解化學學科的特點,加深對物質世界的認識,有利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對科學本質的認識,增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更深刻的認識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逐步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1、教材的知識結構:本節是人教版高中《化學》第二冊第三章第三節《生活中兩種常見的有機物——乙酸》,乙酸是羧酸類物質的代表物,本節共1課時完成,按教材的編排體系,包含乙酸概述、乙酸的分子結構特點、乙酸的性質研究、乙酸的用途和乙酸的制法。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從教材整體上看,乙酸既是很重要的烴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類物質的代表物,它和我們的生活生產實際密切相關,從知識內涵和乙酸的分子結構特點上看,乙酸既是醇知識的鞏固、延續和發展,又是學好酯(油脂)類化合物的基礎。故本節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3、教學重點:根據教學大綱和以上的教材分析,乙酸的結構和性質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特別是酯化反應的特點和過程分析即對酯化反應演示實驗的觀察和有關問題及數據分析、推理又是性質教學中的重點。
4、教材的處理:為了使教學具有更強的邏輯性,突出教學重點內容,充分說明物質的性質決定于物質的結構,對教材的內容在教學程序上進行了調整:(1)將乙酸的結構特點放在乙酸的性質之后去認識。當學生對乙酸的性質有了感性認識后,再提出為什么乙酸會有這些性質呢?必然使學生聯想到它的結構有何特點呢?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觀點的認識,又能反映出化學思維的主要特點:由具體到抽象,由宏觀到微觀。(2)為了突出酯化反應的過程分析和加深對酯化反應的條件理解,將課本p。75的演示實驗做了適當的改進(詳見教學過程設計),增強了學生對實驗過程及實驗數據的分析推斷能力,達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學效果。
5、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使學生掌握乙酸的分子結構特點,主要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用途,初步掌握酯化反應。
(2)能力培養——通過實驗設計、動手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加強基本操作訓練,培養分析、綜合的思維能力和求實、創新、合作的優良品質。
(3)方法訓練——介紹同位素原子示蹤法在化學研究中的應用,通過酯化反應過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養學生從現象到本質、從宏觀到微觀、從實踐到理論的自然科學思維方法。
教學活動是師生互動的一個過程,其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必須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特征,為了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過程,使其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高手,。其基本過程如下:
反饋矯正評價
以上過程可概括為:情景激學,實驗促學,構建導學,遷移博學。
1、學情分析:從知識結構上看,學生已經學完烴的基礎知識和乙醇等內容,對有機化合物的學習特別是有機分子中的官能團和有機物的化學性質之間的相互聯系有了一定的認識,能掌握常見的有機反應類型,具備了一定的實驗設計能力,渴望自己獨立完成實驗。有較強的求知欲,師生間彼此了解,有很好的溝通交流基礎。
2、學法指導: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特點,在教學中:
(1)通過指導學生設計多種能證明乙酸酸性和酸性強弱的實驗,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比較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掌握如何通過化學實驗設計和實施化學實驗達到研究物質性質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通過對酯化反應演示實驗的改進,突出了酯化反應過程、條件和實驗裝置特點的分析推理和研究,使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教師創設的演示實驗氛圍,潛移默化地受到自然科學方法論思想的熏陶。自然科學的研究過程是以自然現象、科學實驗為基礎,用提出問題—探索分析—解決問題—遷移發展(再提出問題)的方法展開探索的過程。教會學生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和處理能力。
教學中充分利用演示實驗、學生設計實驗、實物感知和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等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共同創設一種民主、和諧、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動腦想”“動手做”“動口說”的機會,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過渡】接下來說一說我所面對的學生。
學生在前面學生已學習了鋁的化學性質,鈉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質,學生在頭腦中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套學習元素化合物性質的模式,這為本節課學習鋁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質奠定了基礎。但兩性化合物這個概念學生并沒有接觸過,要想使學生理解并掌握這個概念,就需要利用好化學學科的典型手段——實驗。教材中對鋁的化合物性質的探究,尤其是對氫氧化鋁兩性的探究,是這一塊內容的重點,在學生以后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經常會遇到,要充分利用起來,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對以后的學習也會有很好的鋪墊作用。
【過渡】結合對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說出氧化鋁的主要物理性質;(2)學會實驗室制取氫氧化鋁的方法及al3+的鑒定方法(3)理解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掌握al2o3和al(oh)3的分別與hcl和naoh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和離子方程式。(4)知道鋁的氧化物和氫氧化物的用途,知道明礬的相關性質。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設計實驗來判斷兩性化合物并驗證其性質,學會科學的實驗方法,正確的實驗操作,合理的實驗設計和分析,提高學生綜合運用實驗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以及教學目標的確立我將本節課的重難點確定如下:
【重點】。
氧化鋁和氫氧化鋁的兩性性質,al(oh)3的制備。
【難點】。
al(oh)3的制備,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概念的形成。
【過渡】根據新課標倡導的學生觀及教師觀,為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以及教師教學的主導地位我將本節課的教育教學方法做了如下設計:
本節課采用多媒體展示內容與先前學習的知識形成沖突認知沖突進行導入,以實驗探究法為主線,結合使用隨堂實驗、多媒體展示、啟發法、比較、歸納分析、交流討論等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根據新課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在學習中要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強化科學探究的過程,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在教學中要開展“以實驗為基礎的`多種探究活動”,使學生在探究中獲得知識、體驗;在探究中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在探究中學會做人,學會合作,學會做事。
本節課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利用已學習的鋁的化學性質,來動手實驗獲得氧化鋁兩性的知識。通過生活實例的引入,學生相互討論、自主探究、動手實驗來完成氫氧化鋁的制備,并獲取氫氧化鋁的兩性知識。充分利用了以實驗為基礎的多種探究活動來完成學習目標,達到了教學目標要求。
【過渡】接下來重點談談我的教學過程設計。
教與學是有機結合而又對立統一的,良好的設想,必須通過教學實踐來實現,因此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導入新課。
首先是導入環節,在此環節中我準備用創設情境法進行導入。在課程開始前通過多媒體展示各種鋁制產品的圖片。這與學生已學過鋁的性質很活潑形成了認知沖突,引發學生思考活潑的鋁,怎么可以應有的這么廣泛,激發對鋁的重要化合物性質的探討,開啟了課堂教學。
第二環節:新課教學。
接下來進入新課教學環節。此環節我將并應用已學的鋁的化學性質的方法,借助實物、學生動手實驗的方法進行教教學,同時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參與新知的建構。
1.實操結合,形成概念。
在這一環節中,通過觀察氧化鋁粉末實物,來認識氧化鋁的物理性質。再通過結合導入時應用的圖片,引發學生思考哪些物質可以腐蝕這些產品。學生已有的鋁性質的知識,進行動手實驗,獲得氧化鋁兩性的新知識。
2.實驗探究,深化概念。
教師出示生活實物胃舒平,引發學生制備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氫氧化鋁,開啟氫氧化鋁知識的學習。
接著讓學生圍繞著氫氧化鋁的制備進行討論,學生得出有兩種方法都可以得到氫氧化鋁,(1)用al2(so4)3溶液和naoh溶液來制備。(2)用al2(so4)3溶液和氨水來制備。學生進行實驗,并根據實驗,得出氫氧化鋁的制備方法。
在制備的過程中,學生們發現氫氧化鋁可以溶解強氧化鈉得新知,學生通過用氧化鋁性質學習的方式來進行實驗驗證,獲取氫氧化鋁兩性的知識。最后教師總結,并補充氫氧化物的又一化學性質-不穩定性。
通過氧化鋁和氫氧化鋁,學生已經具有獨立學習的能力,所以在鋁鹽知識的學習中,教師知識通過新聞實例引入明礬,學生自主學習的到鋁鹽的化學性質。
這一環節的設計中主要是使用了層層逼進進行探,學生的自主學習發揮到淋漓盡致。為學生形成化學概念和理解化學理論提供了豐富的感性素材,加深了學生理解和掌握金屬及其化合物性質的知識。
第三環節: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2.請完成下列鋁及其化合物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圖,并寫出上述轉化圖中的反應化學方程式,是離子反應的寫出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組織學生進行課堂練習,對本節內容加以鞏固延伸。
第四環節:小結作業。
1.課堂小結。
采取學生先小結,老師后總結的方式,目的在于:1、訓練學生概括總結的思維能力2、實施以主動建構為基礎的精簡教學策略,以圖表的方式直觀讓學生清楚本節的內容要點,及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使學生知識系統化,網絡化。
2.布置作業:
為了體現素質教育的理念,本節課的課后作業預留了必做題及選做題的方式。
我的板書本著簡潔、直觀、清晰的原則,采用的是綱領式的板書,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金屬的化學性質是新課標教材(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節內容。全章以及在整個中學化學課程中的地位:本章開始學生初步、系統地接觸元素化合物知識,內容在化學實驗基本方法和化學物質及其變化之后。在本節中,學生初步嘗試從實驗操作和實驗現象去探索(金屬)物質化學性質;從基本原理去深化對這些性質的理解,這種學習方式的過程和方法一經掌握后,可以駕輕就熟地學習后一章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的內容。
a、認知目標:認識金屬的化學性質和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并且能用金屬活動順序解釋一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
b、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團體協作的能力。
c、情感和價值態度目標: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于創新和實踐的科學精神,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保持和增強對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
a、教學重點和難點通過實驗探究認識金屬活動性順序是本課題的重點。
b、運用金屬活動性順序對置換反應作出判斷是本節課的難點。
a、本章主張自主學習為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b、本課題是比較系統地認識一類物質及其變化規律的開始,形成一個良好的思維習慣是本節課學法指導的關鍵,對金屬的化學性質,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思維,觀察實驗現象,學會如何對比觀察、描述實驗現象,并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
實物呈現,實驗探究,多媒體輔助教學;側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思路的綜合評價。
(一)引入課堂:
以生活中的事例“黃銅(銅鋅合金),與黃金的外觀很相似,常被不法商販用來冒充黃金牟取暴利,我們可用什么辦法來鑒別它們呢?”引入,同學們能夠想到的多數是利用其物理性質,告訴同學們除物理性質以外還可以利用它們的化學性質,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列舉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屬的反應,比如鐵的生銹,銅綠的產生,鐵質菜刀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銀白色等,激發學生學習本節課的學習興趣。
(二)復習舊知:
初中已經接觸到一些金屬,這里復習金屬的物理性質,讓學生認識金屬的通性;復習和金屬相關的化學性質,并分類歸納:鐵可以和氧氣反應,活潑的金屬可以和酸、鹽發生置換反應等。最后總結性思考這些反應中金屬原子的失電子情況,引出性質和結構的相互關系。
(三)提出問題
在學習金屬跟氧氣的反應時,采取“回顧—引導—自學—討論—得出結論”的教學模式。鐵可以和非金屬單質氧氣反應,那么其他的金屬呢?從金、鐵、鎂和氧氣的反應看,難易程度是不一樣的??梢宰寣W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屬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屬鈉、鋁分別和氧氣反應的情況。
(四)師生互動,邊講邊實驗,探究鈉的相關性質。
展示鈉的存放,取用和切割,從中讓學生領悟鈉的物理性質;從切割后截面的顏色變化讓學生體會過程中的化學變化,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考,去認識鈉的化學性質活潑,并根據化合價自己去嘗試書寫反應方程式。為了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學生主體的理念,接下來讓學生去思考鈉燃燒的情況怎樣,讓學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鈉,提供必要的儀器讓學生去加熱鈉,使之燃燒,觀察現象,比較性的提出問題,引出鈉的燃燒反應。從產物的顏色認識到這是不同于氧化鈉的新的物質,此時引導學生從化合價的角度初步認識過氧化鈉。
(五)比較著做實驗,認識鋁和氧氣的反應。
從鈉的反應和鎂、鋁表面有氧化膜的層次,讓兩位學生比較著做實驗,觀察鋁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兩種情況下加熱融化后的現象,讓學生自發思考為什么現象會一樣?認識到反應的發生,體會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護作用。讓學生在認真閱讀教材的基礎上開放性的思考對鋁的氧化膜的認識,可以作為課外的作業讓學生進一步的拓展,提高學生能動的學習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總結課堂:
總結性的讓同學們先講講這節課我們所學的知識點,讓后教師歸納一下。在以布置一些針對性的作業結束課堂。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下午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2010年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二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中課題1《空氣》。本課題為一個課時,內容包括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三部分。以下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來進行說課。
一、 說教材
本課題第一部分通過拉瓦錫實驗得出空氣組成為氧氣和氮氣,進而通過磷的燃燒實驗驗證并由此引出混合物、純凈物的概念。第二部分通過對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應用來體會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由前兩部分內容學習引出第三部分內容保護空氣。這一課題是中學生接觸化學學科后第一個比較深入的課題你,是入門課題。本課題也為以后學習氧氣及其制備打下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化學課標中提出:教學要培養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我制定本課題的教學目標有:
1、知識與技能:通過實驗了解空氣組成并對空氣污染和防治有所認識。
2、過程與方法: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查閱資料的能力,加強合作、表達與交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因為學生對空氣有一定的認識基礎并且本課題很容易引起學生興趣,可以說補存在特別難的教學點,所以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對空氣組成成分實驗探究上。
二、 說教法
本課題是初中化學中接觸具體物質知識的開端,以空氣為主題開展教學活動,符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科學教育”的原則,因此,我選擇情景教學法、實驗探究法、小組合作法等教學方法。通過情景分析、實驗現象觀察、記錄、分析等,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讓學生在全部的教學活動中處于主動參與、感興趣的狀態中,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對于保護空氣的教學,讓學生從日常事例中分析總結后,采用討論總結法,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取知識。由于學生還沒有元素、分子等概念,因此在教學概念是不宜擴展,在討論過程中,學生提出心問題、用途,應予以鼓勵表揚。
三、 說學法
學生對空氣有一定知識的基礎,與小學課自然課中知識有聯系,
因此很容易引起興趣,因此,我主要從以下幾點引導學生學習:
1、指導學生在課前對崇左空氣質量做調查,對空氣質量及其評價依據有所了解。
2、指導學生理解拉瓦錫實驗的方法、原理及結論。
3、仿照拉瓦錫實驗原理,利用紅磷燃燒來驗證結論,從中指導學生自主觀察實驗現象,培養其觀察能力,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
4、通過對課本圖片展示,指導學生討論、總結,讓學生自主建構幾種氣體的應用及原因,得出幾種氣體的性質,從現象到本質去了解新知識,初步體驗性質決定用途的化學原則。
5、指導學生對身邊大氣污染及其防治認識來提高學生環保認識。
四、 說教學過程
導入:我讓學生對課前對崇左空氣質量的調查結果分享,引出空氣的話題,并由此激發學生上課的積極性。
空氣是有什么組成的:通過“在大家做活動的時候喜歡在室內還是在室外?為什么?”提問,學生回答,引出空氣的寶貴,再提出“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科學家又是怎樣進行研究的呢?我們能否模仿科學家進行驗證呢?”這些疑問都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產生沖突,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和求知欲。在學生產生疑問急于想知道答案的時候,我把拉瓦錫實驗講述給學生,讓學生快速領悟研究空氣組成的實驗原理、方法。此后,我進一步引導學生,讓學生得出用燃燒法來模仿驗證,并現場來做紅磷在空氣中燃燒實驗,而且詳細介紹實驗用品及步驟,強調學生要注意觀察的實驗可能發生的現象,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快速掌握前人研究空氣組成的實驗原理及成果,做實驗是使學生學習實驗操作步驟和操作技術,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思維方式。做完實驗后,我讓學生對實驗現象及發現問題進行討論,由此完成本課題第一個教學內容。接著由空氣組成引出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在學習概念之后,我設計了隨堂練習,這樣設計讓學生充分理解、記憶并運用概念解決問題,達到深化知識的效果。
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對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我先讓學生進行討論得出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等在人類生活生產中的應用,接著提出“是什么原因讓他們又這樣的用途?”學生通過討論合作可以得出答案,此時我要補充的是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性質,讓學生自主建構幾種氣體的性質用途,由此達到第二部分內容的教學。
保護空氣:由討論“在你身邊發生過哪些大氣污染的現象?大氣污染會造成什么樣的危害?為保護大氣,你能做些什么?”幾大問題過度到第三部分內容,先指導學生分析圖2—8(大氣污染),目的是讓學生思考問題時更有目的性、方向性,注意力更集中,思維更全面、更清晰。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敘述大氣污染的方式和治理方法,此設計以小組為單位,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增進友誼。并通過提問“你能為保護大氣做些什么?”提高學生表達交流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環保意識,達到情感目標的教學。
結課:我通過鼓勵學生對課前的調查結果以圖片、論文等形式展現,并在網上做交流,使學生自主學習、利用網絡。并由“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提問為結尾,引發學生對本課題知識進行總結,使知識更系統化。
五、 說板書設計
由于本課題知識內容不多,所以我將空氣組成以示意圖展示,而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用途及原因用表格展示,并將混合物、純凈物概念書寫出來,用化學符號列舉純凈物,為以后學習元素符號打下基礎。最后對空氣污染及其防治也用表格形式展現,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對知識一目了然!
對于《空氣》的說課就到這里,希望各位老師指導指正!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新課程高中化學人教版選修5《有機化學基礎》第三章《烴的衍生物》第一節《醇、酚》第二課時,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并結合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實際能力,體現新課程“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新理念,貫徹新課改自主、合作、探究等精神,我將從以下四方面設計這節課:
1、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內容從知識結構上看,可分為四部分,即苯酚的結構特點、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它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的用途。從教材整體上看,芳香族化合物在中學化學里面,教材只重點介紹兩種物質—苯和苯酚,其中苯是最簡單的芳香烴;而苯酚既是很重要的芳香烴衍生物,又是酚類物質的代表??梢?,《苯酚》在高中有機化學里面也處于較重要的地位。從教材結構上看,本節內容是安排在《乙醇》后,學生在學習乙醇的過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團對有機物主要性質的決定性作用,對乙醇中官能團羥基的性質也已有較深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在這一基礎上緊接著安排苯酚知識的學習有其獨特的作用,既能聯系前面已學過的知識,又能為后面烴的衍生物的學習提供方法,作好鋪墊。而苯酚的結構與乙醇結構中都含羥基,因此,苯酚和乙醇的性質有相似之處,但事實上苯酚與乙醇性質又存在不同。苯酚安排在此節既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又有對比作用。通過本節課的對比學習,使學生對酚羥基和醇羥基的性質將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理解官能團的性質與所處的化學環境有一定的相互影響,從而學會全面地看待問題,更深層次地掌握知識。
2、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知識層次和認知特征并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認識酚類物質,能夠識別酚和醇;
b、掌握苯酚的分子結構、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并了解其主要用途;
c、理解苯環和羥基的相互影響。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比較、歸納等方法,培養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分析、推理、判斷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與他人合作學習的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b、通過對結構決定性質的分析,對學生進行辯證思維教育;
c、培養學生關注化學與環境、化學與健康、化學與生活的意識。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苯酚的結構特點和化學性質。
難點:官能團—oh和苯環的相互影響
1、學情分析
本節課前,學生已學完了烴、鹵代烴和烴的衍生物中的乙醇等內容,對有機化合物的學習特別是有機分子中的官能團和有機物的化學性質之間的相互聯系有一定的認識,能掌握常見的有機反應類型,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及操作能力。
苯酚結構與乙醇結構的相同點(都有羥基)為學生對苯酚性質的探究提供了基礎;苯酚結構中與乙醇的不同點(羥基與苯環相連)又為學生進一步探究提供了空間。因此,我將本節的內容設計成探究式教學模式,主要采用創設情景—探究實驗—理論推導—反思應用等教學方法,并充分利用實物感知、演示實驗和現代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給學生提供更多 “動腦想”、 “動手做”、 “動口說”的機會,體現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
2、教法選擇
創設情景、實驗探究、理論探究
3、教學輔助手段
利用實物感知、教學模具和多媒體動畫演示
4、學法指導
和教法相呼應,引導學生采用觀察、對比、遷移、分析、和實驗探究等學習方法來完成學習任務。
【情景一】新課引入
我利用生活中的化學來引入新課,先展示一段新聞:塑料奶瓶含有雙酚a奶瓶會誘發兒童性早熟,引出雙酚a的結構式(2,2—二(4—羥基苯基)丙烷,)進一步構建酚類物質的定義。由此引入本節所要學習的內容。接著借助對比醇的定義判斷是醇還是酚,讓學生學會區分醇和酚,加深理解。
【情景二】探究苯酚的物理性質
展示苯酚軟膏以及苯酚軟膏的說明書,讓學生閱讀苯酚軟膏說明書。提問:從化學的角度分析苯酚可能具有哪些性質?再根據學生的認知特征,引導學生初識苯酚,組織學生觀察苯酚的顏色、狀態,指導學生動手做探究實驗一,根據苯酚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情況,自主探究苯酚的溶解性。在此過程中,學生很容易主動地獲取苯酚物理性質的知識,傳統的教學一般是把物質的物理性質直接傳遞給學生,顯然,這些知識通過學生主動建構比教師將知識簡單地傳遞更易接受和掌握。
【探究實驗一】物理性質(思考:苯酚不慎滴在皮膚上如何處理?)
學生實驗:
(1)組織學生觀察苯酚的色、態,并小心的聞它的氣味。
(2)溶解性實驗(溶劑分別為冷水、熱水和乙醇)
重點歸納出苯酚的色、態、味和溶解性。
【情景三】探究苯酚的化學性質
回顧情景二,提出問題1:在苯酚藥膏說明書中提到了“放置時間過長色澤變紅”,色澤變紅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們通過分析色澤變紅可能是苯酚與空氣中某些成分反應了,首先,我引導學生們分析空氣的成分,得出最有可能與苯酚發生反應的物質是水和氧氣,設問:苯酚是與水反應而色澤變紅嗎?根據剛才的探究實驗一,學生很容易判斷出苯酚變紅不是與水反應造成的,既然不是與水反應造成,那就是與氧氣反應造成的,說明了苯酚很容易被氧氣氧化。
【探究實驗二】苯酚的酸性
(1)驗證苯酚是否具有酸性?
提供試劑:石蕊試液、ph試紙、苯酚飽和溶液(約為1mol/l)。
學生在實驗中觀察到苯酚溶液的ph大約在5—6,且渾濁的苯酚溶液滴加naoh溶液后變澄清,說明苯酚顯酸性。但向苯酚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并不顯紅色,學生產生了疑問,苯酚既然是酸,為何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呢?引導學生分析該現象產生的原因是苯酚酸性太弱。因此,苯酚又名石炭酸,那苯酚的酸性究竟有多弱呢?教師演示實驗:向苯酚濁液滴加naoh溶液至澄清,再向溶液滴加hcl至溶液出現渾濁,說明苯酚的酸性比鹽酸的弱。接著聯系已學過的知識:向co2的水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溶液會變紅,說明苯酚的酸性弱于h2co3。哪些酸可將苯酚鈉轉化為苯酚?這樣自然地過渡到co2與苯酚鈉的反應,此時苯酚鈉與co2的反應產物是na2co3還是nahco3?引導學生設計實驗確定苯酚鈉與co2的反應產物是苯酚和nahco3。
思考與交流:乙醇和苯酚都含有—oh,乙醇不顯酸性而苯酚顯酸性,這說明了什么?
分析:通過相同濃度的乙醇和苯酚的ph和結構簡式對比分析,對比苯酚和甲苯的性質,得出結論苯環對有—oh活化作用,使苯酚具有弱酸性。
【探究實驗三】苯酚的取代反應
聯系前面已學的知識:苯與液溴的反應,推測:將濃溴水加入苯酚中會發生什么反應呢?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實驗三,根據已有知識學生很容易得出是取代反應,那么,是幾元取代呢?引導學生回憶甲苯與濃硝酸反應的產物,類比類推苯酚與溴水反應的產物是三元取代。接著,我請學生回憶苯和液溴發生取代反應的條件和產物現象,并與該反應對比,哪個取代反應更容易?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苯酚更易取代,為了加深理解苯酚更易取代這個事實,我從苯和苯酚的結構上對比說明,由于—oh對苯環的影響,使得苯酚中苯環上—oh鄰、對位碳原子上的氫原子易被取代。因而苯酚中苯環的性質與苯的性質有了差異,加深對官能團對所處的化學環境有影響的理解。
【探究實驗四】探究苯酚的顯色反應
請學生演示fecl3與苯酚的顯色反應,此反應操作簡便,現象明顯,也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檢驗,這也是區別于醇的另一種性質。
性質小結: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用途
【情景四】苯酚的用途
苯酚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廣泛用于制造酚醛樹脂、染料、醫藥、農藥等,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條件。但其對人類的環境也帶來一定的危害,如有毒“香味”的玩具、以及輪船的苯酚泄漏事件,引導學生更加關注社會、關注生活。
【情景五】學以致用,整合提升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帶著剛才的思考、討論的結果再次梳理思路,從整體上把握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最后通過酚類廢水處理的流程來運用本節課的知識。
1、教材p55課后習題1、2 、 3 、 4
2、家庭小實驗:遇到fecl3會變色,請查閱資料,制取藍黑墨水。
第三章:第一節:醇、酚;第二節:苯酚
(一)物理性質
1、無色、特殊氣味的針狀晶體;2、常溫下,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機溶劑。
(二)化學性質
1、易被氧化:
2、弱酸性:
3、取代反應:
4、顯色反應:遇fecl3溶液顯紫色(檢驗苯酚)
(三)結構決定性質
(四)用途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溶液的形成》,選自人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下冊 第九單元第一節。這是一節課前說課。今天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及教學程序三個方面來進行說課。首先是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介紹溶液的基礎知識,是以后學習溶解度以及溶質質量分數的基礎。在以后的學習過程當中,有很多化學反應都是在溶液當中發生的,所以要求學生系統的掌握溶液的基本知識,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a.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 了解溶液、溶質和溶劑的概念,知道溶液的特征與組成;
2) 了解乳濁液的概念,知道乳化現象;
3) 了解溶液在生產生活方面的應用;
2、 過程和方法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 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 引導學生產生勤于思考、善于發問的好習慣;
b. 教學重點
1、 溶液的概念,溶液、溶質、溶劑三者之間的關系
2、 溶液的特征與組成
c. 教學難點
1、 乳濁液的概念,乳化現象的解釋
2、 溶液與溶質之間的辯證關系
溶液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一類物質,它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很大的聯系,本節課從學生熟悉的物質入手,通過對這些物質進行分析歸納,使學生對溶液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知識。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溶液的概念,更加直觀。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溶液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認識到化學學科的社會意義,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觀察、記錄、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
首先從學生們最熟悉的物質入手,引出新課溶液的形成,通過蔗糖溶于水的實驗介紹溶液的概念,講解溶液的特征和組成。通過實驗介紹溶質與溶劑之間的辯證關系。再由實驗引出乳濁液、乳化現象,最后介紹溶液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性。
9.1 溶液的形成
一、 溶液的定義
特征:均一、穩定
組成:溶質、溶劑
二、 乳濁液的定義
乳化現象
溶液的應用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說課內容。懇請老師、同學批評指正。謝謝!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要說課的內容是物質的量,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設計四個方面對本節課作如下說明: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是人教版化學必修1,第一章,第二節第一課時的內容。物質的量是化學教學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貫穿于高中化學的始終,在化學計算中處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學生主要從定性的角度或簡單的定量角度去學習化學知識,而這一節的學習會使學生對化學中的"量"有一個新的認識。因此教好物質的量的概念,不僅能直接幫助學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關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而且也為以后進一步學習有關的計算打下基礎。所以,物質的量的教學不僅是本章的重點,也是整個高中化學教學的重點之一。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掌握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的含義;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含義
b、通過練習掌握物質的量與物質微粒數目間的關系,初步認識到物質的量與物質質量的關系。
(2)能力目標:提高邏輯推理、抽象概括以及運用化學知識進行計算的能力。
(3)情感目標:
a、通過學習概念的推導及應用,形成相信科學、尊重科學、依靠科學的思想。
b、養成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及不斷進取、創新的優良品質。
(4)德育目標:
a、培養學生演繹推理,歸納推理的辯證邏輯能力;
b、培養學生抽象、聯想、想象思維能力,激發學習興趣;
c、使學生學習法定計量單位及國家標準中“量和單位”的有關內容。
3、教材的重,難點:
(1)重點: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能根據物質的量、摩爾質量、物質的質量之間的關系進行計算。
古希臘生物家普羅塔弋說過這樣一句話:“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备鶕抡n改要求,我們在教學時必須特別注意這一點,即不能將學生當作容器來對待,在確定教學方法時,必須遵守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訓令,所以結合教材及學生的實際準備我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1)采取目標分層教學法。
課前五分鐘檢測主要是為了加深學生對微粒間轉換的理解與應用,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做好鋪墊。新課教學主要采取對比歸納法:通過與生活中的某些質量小,數量大的實例對比,指出化學反應中存在的相同情況——提出物質的量的概念;通過與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單位的對比提出摩爾的概念,幫助學生通過對比理解和記憶物質的量與摩爾的關系;通過與生活中實例對比(一盒粉筆,一打羽毛球)重點說明摩爾的概念,以此使學生對抽象的摩爾概念具體化。
(2)講練結合。
課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式不僅能使老師很快掌握學生的情況,更能讓學生及時地熟悉所學知識。
1、學情分析
對于化學課的學習,高一學生中還有相當一部分需要老師將一個知識點多次講練以強化其理解與記憶,因為學生對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較慢,遺忘速度快。由于物質的量這一節的概念比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理解透徹。因此在教學中,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
2、學法指導
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體實例運用概念、交流評價強化概念、歸納小結升華概念,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同時消除學生對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1、引入“物質的量”的概念。
學生回答后轉入:任何物質都是由許許多多肉眼看不見的分子、原子、離子等微觀粒子構成。例如,1滴水是由許多水分子構成。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的多少,也應該有相應的`物理量,這個物理量科學上稱為“物質的量”。讓學生意識到:物質的量是一個物理量的名稱;它是表示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數目多少的一個物理量;這四個字是一個整體,不能拆開理解(不要過多的強調,以免將問題復雜化使學生心理壓力加重)。
2、物質的量的單位——摩爾的教學。
讓學生聯想質量單位——千克的標準:國際千克原位,指出在國際上摩爾這個單位是以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數目為標準的,即1mol粒子集體所含的粒子數與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數相同,約為6.02x1023個。然后進一步引出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定義:把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數叫做阿伏加德羅常數,符號為na,通常用6.02x1023mol?1表示。
運用實例推導出物質的量,阿伏加德羅常數,粒子數之間存在的關系:n=n/na。
學生進行討論,考慮到粒子的大小不同,所以得出其質量是不相同的,那么1mol不同的物質的質量是多少呢?從而提出了摩爾質量的概念—單位物質的量的物質所具有的質量,叫做摩爾質量。符號為m,常用單位為g/mol(或g·mol?1)。
3、鞏固練習,理解內化。
進行必要的課堂練習強化對摩爾的理解及使用時注意點。
1、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1)每摩爾物質含有6.02x1023個粒子。
(2)摩爾是七個物理量之一。
(3)摩爾是物質的質量單位。
(4)摩爾是物質的數量單位。
(5)1摩爾小麥約含6.02x1023個麥粒。
2、填寫下列空白
(1)1molo中約含有個o;
(2)3molh2so4中約含有個h2so4;
(4)10molna+中約含有個na+;
(5)28mol電子中約含有個電子;
(6)1.204x1024個水分子,其物質的量為;
同時強調:物質的量這個物理量只適用于微觀粒子,使用摩爾作單位時,所指粒子必須十分明確且粒子的種類要用化學式表示。
3、布置作業作業:習題中相應作業。
本節內容屬于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課題2的內容,本節的主要內容是研究學習單質氣體。通過實驗感知來獲取氧氣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氧氣是初中化學重點內容之一,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也是很重要的兩類化學反應,這些內容都為以后的化學學習奠定了基礎。
(過渡: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氧氣是學生很熟悉的物質,通過之前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觀察、描述實驗現象的能力。在進行本課教學時,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意識,以實驗為載體,創設問題情境,將實驗探究與思考交流交替進行,凸顯學生的主體作用。
(過渡: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氧氣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了解什么是化合反應、氧化反應。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氧氣性質的實驗探究,提高觀察與總結能力,學習探究氣體性質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增強對化學現象的探究欲望,培養學習化學的興趣。
(過渡:根據新課標要求與教學目標,我確定了如下的重難點:)。
【重點】。
氧氣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及化合反應的概念。
【難點】。
文字表達式的書寫。
(過渡:為了解決重點,突破重點,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方法:)。
講授法、實驗探究法。
(過渡:我認為,鉆研教材,研究教法學法是上好一門課的前提和基礎,而合理安排教學程序則是最關鍵的一環,為了使學生學有所獲,我將從一下四方面展開我的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在課程開始我會結合生活創設情境:假如你去攀登喜馬拉雅山,你將準備哪些必需品?為什么?從學生的回答中得到氧氣是一種能夠供給呼吸的氣體,進而設問氧氣還有哪些性質,從而引入本節新課。
通過創設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確立從生活走向化學的學習思路。
環節二:新課講授。
1、氧氣的物理性質。
學生根據之前學習空氣一節中有關氧氣的部分知識,以及對課本的閱讀能夠得出氧氣的物理性質。
通過從已有知識向未知過渡,體現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
(1)木炭與氧氣的反應。
我會做一個木炭在空氣中燃燒和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讓學生觀察、對比實驗現象并分析原因。緊接著我會向集氣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學生通過觀察,會發現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了。對于這個現象我會進行講解,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是二氧化碳,并板書出木炭和氧氣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2)硫與氧氣的反應。
我將演示硫在空氣中和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讓學生觀察對比實驗現象有何不同。學生通過觀察可以發現硫在空氣中燃燒發出微弱的淡藍色火焰,在純氧氣中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并且生成一種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對于這個現象我會講授硫與氧氣生成的刺激性氣體是二氧化硫。讓學生在黑板上仿照木炭與氧氣反應的文字表達式寫出硫與氧氣發生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3)鐵絲與氧氣的反應。
提出一個問題“非金屬可以與氧氣發生反應,那么金屬是否也能與氧氣發生化學反應?”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觀看鐵絲在空氣中與在氧氣中的對比燃燒實驗的視頻。從視頻中能夠看出鐵絲在空氣中加熱發紅但是沒有燃燒,鐵絲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發出耀眼的白光,并且生成黑色固體。
對于生成的黑色固體四氧化三鐵我會進行講解。讓學生自己書寫出文字表達式并且讓學生根據視頻中的內容解釋鐵絲呈螺旋狀的原因,以及瓶底放少量水的原因。
設計以上教學過程是為了通過實驗以及視頻的播放將抽象的原理形象具體化,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增強對化學現象的探究欲望,培養學習化學的興趣,達到我的教學目標。
(4)氧氣的助燃性。
讓學生根據以上三個實驗的現象推斷氧氣還有什么性質。學生根據木炭、硫、鐵絲在氧氣中反應更加劇烈,說明氧氣能夠支持燃燒。
3、化合反應與氧化反應。
讓學生觀察對比黑板上的文字表達式,學生能夠得出共同點均為多種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反應。并且都有氧氣參與反應,在這里我會給出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的定義。
環節三:鞏固提高。
在這一環節中,我會請學生來解答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這一反應是否屬于化合反應,來檢驗學生對于本節課內容的掌握程度。
環節四:小結作業。
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獲有哪些,可以回答學到了哪些知識,也可以回答學習的感受。
布置作業:根據本節課所學習的氧氣的化學性質,來說一說氧氣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有哪些。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化學鍵》,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學法指導和教學程序等幾個方面談談自己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
1、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在高中化學學習中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因為是第一次將元素及其單質和化合物知識的歸納性、系統化、規律性學習。其特點是有很強的,并且會出現很多新的化學性質及化學變化。而在鹵素之后,緊接著還有兩章新的元素及其單質和化合物的學習,分別是氧族和碳族元素。若能在這章的學習中能很好掌握變化規律及學習方法,并能把這些規律和方法運用到后面的化學學習中,那么原本瑣碎的知識將會系統化,學習也會輕松很多。
2、本節課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是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二第一章的第三節化學鍵,這節課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要從微觀角度來解釋這些化學反應是怎么發生的,生成物是怎么形成的。雖然這些知識很抽象,學生理解時會有些困難,但它將會幫助學生更好理解化學反應的發生,從而找出規律。
3、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和本節教材的特點,我設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離子鍵和共價鍵;理解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知道化學鍵。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判斷能力和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事物發展的本質的哲學思想。
4、教學重點和難點。
離子鍵和共價鍵都是指相鄰原子間強烈的相互作用,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東西,完全要靠學生的想象力來理解,所以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都為離子鍵和共價鍵。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水平,我采取啟發-掌握式教學方法并充分發揮電腦多媒體的輔助教學作用。
作為物質組成的重要理論,化學鍵是一個純理論、極其抽象的知識,至今還在不斷的完善之中。對于學生來說,化學鍵沒有實驗、沒有具體感官認知,是個完全陌生的領域。所以如何創設一種氛圍,引導學生進入積極思考的學習心理狀態就很重要了。而啟發-掌握式教學就重在教師的啟發,創設問題情景,以此調動學生內在的認知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另外,電腦多媒體以聲音、動畫、影像等多種形式強化對學生感觀的刺激,這一點是粉筆和黑板所不能比擬的,采取這種形式,可以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這樣一節完全是理論知識的課,更可以利用多媒體將原子、分子等微觀世界放大無數倍,通過動畫、模型等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新課引入。
用兩塊不同磁極的磁鐵相吸后再拉開,讓學生思考相吸原因;同時播放鈉和氯氣反應錄象,思考氯原子和鈉原子如何結合成氯化鈉,并分析兩種作用力的差別,從而引出課題—化學鍵。
講解。
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看變化的本質,提出問題,鈉和氯氣如何形成氯化鈉。利用多媒體演示氯化鈉的形成過程和氯化鈉晶體的模型,引出離子鍵和離子化合物的概念。通過具體實例啟發學生歸納離子鍵的特點及離子鍵的成鍵規律并學會利用這些規律如何判斷離子化合物。然后引導學生思考除了離子化合物外我們遇到的其他物質又是如何形成的,如氯化氫、水等。再利用多媒體演示氫氣和水的形成過程,引出共價鍵及共價化合物概念。通過具體實例啟發學生歸納共價鍵的特點并學會如何判斷共價化合物。隨即推出化學鍵的概念,并簡單介紹化學鍵的分類情況。
鞏固歸納。
針對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提出討論題,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答案,并布置作業。至此,教學目標完成,最后提出一道思考題,讓學生回家思考。
教材是教師執教的依據,也是學生學習的依據。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本課選自魯教版八年級全一冊第二單元第二節《自然界中的水》第2課時《天然水的人工凈化》。本課題以水為載體,探討常用凈化水的方法與技能,主要掌握沉淀,過濾,吸附、蒸餾等常用的凈水方法。教材處理方法是將課標要求的靜置沉淀,過濾,吸附沉降、蒸餾等凈化水的方法有序的聯系,突出過濾這個重要的實驗操作技能。同時,過濾又為后續粗鹽的提純打下基礎,因此本節內容還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掌握他們的情況有利于課堂的教學。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已具有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但對于實驗的規范操作以及實驗現象觀察能力,分析思維能力,歸納總結能力等探究能力有待進一步培養和提高。沉淀、過濾是學生第一次系統地體會和學習分離混合物的方法,這也為以后系統學習混合物的分離提供了知識準備,為學生更地掌握混合物分離的一般方法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因此本課的學習具有重大意義。
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能說出沉淀,過濾,吸附,蒸餾等常用的凈化方法;掌握過濾的實驗操作。
2.通過練習過濾的實驗操作提高實驗操作技能和動手能力。
3.通過實驗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悅,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
【重點】。
沉淀,過濾,吸附,蒸餾等常用的凈水方法;過濾實驗原理及注意事項。
【難點】。
過濾實驗的操作。
確定這樣的重難點,是我在對教材了解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并充分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制定的。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重點,教學方法的選擇尤為重要。在教法方面,我將采用啟發誘導的方式,通過創設情境,讓同學們感受新知,鞏固新知,在學法方面,我將鼓勵學生小組討論,動手操作等方式展開自主學習。
接下來我來重點說一下我的教學過程。教學過程包括了四個環節:導入新課、新課講授、鞏固提升、小結作業。我將會這樣展開我的教學:
環節一:導入新課。
在這一環節中,我采用創設情境法:上課伊始,首先我將引入魯濱遜漂流記的故事,讓大家思考如何幫助魯濱遜把黃泥水轉變為可飲用的水,從而引出本課主題。這樣設計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能讓學生從生活中感受化學、發現化學,培養學科興趣。
環節二:新課講授。
導入之后就是新課講授環節,這一環節我會以四個水凈化的方法展開。
首先是吸附沉降。我將采用提問和演示的方法展開,首先通過“如何除去像泥沙這種不溶性的雜質呢?”、“用靜置的方法可以除去所有的不溶性雜質嗎?”這樣的問題串引起學生思考,隨后展示明礬凈水的過程,使學生通過直觀演示更好的掌握明礬的作用。
之后是過濾。過濾是初中化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實驗操作,需要學生掌握的內容有過濾的作用以及過濾操作。我會先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從而讓學生意識到過濾的主要目的是去除不溶性雜質,接著演示完整的過濾操作,包括濾紙的折法、裝置的組裝、操作中的注意事項。隨后請學生總結演示操作中的注意事項,經過小組討論,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出過濾操作的注意事項“一貼二低三靠”。為了讓學生更深刻的體會“一貼二低三靠”的重要性,我會組織學生以化學小組的形式對黃泥水進行過濾操作,實驗同時教師注意巡回指導。實驗結束后,小組之間相互展示實驗成果。濾液不澄清的小組注意總結原因。從而完成對于過濾操作的講解。
接下來是活性炭吸附。我會讓學生觀察濾液和純凈水,看看有什么區別,接著將活性炭包放入略帶顏色的濾液中,充分攪拌后靜置。觀察燒杯中的液體變化。進而在ppt上展示關于活性炭吸附異味和色素的資料,請同桌之間相互探討活性炭凈水的主要原理。
最后是蒸餾。我會組織學生進行實驗,用滴管滴取上述燒杯中的清液,滴在潔凈的玻璃片上,置于酒精燈上慢慢加熱,至水分消失觀察現象。再將活性炭吸附后的濾液加熱煮沸,使水蒸氣冷凝在燒杯上部的表面皿上。取所得冷凝水,滴在玻璃片上,在酒精燈上慢慢加熱到水分消失。觀察玻璃片上發生的現象。通過實驗證明通過蒸餾的方法可以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雜質。
經過以上過程便完成了對于水凈化方法的學習,學生掌握了沉淀,過濾,吸附,蒸餾等凈水方法。之所以利用課堂時間組織學生進行過濾操作,是為了讓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對實驗操作步驟、實驗裝置、操作方法等有總體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和動手能力。
環節三:鞏固提升。
新課講授后就是鞏固提升環節,我會提問學生過濾后濾液仍然渾濁的原因有哪些?最后師生總結得出正確答案,達到深化過濾操作等相關知識的目的。
環節四:小結作業。
課程最后,我會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獲有哪些,由學生總結課堂內容。最后布置作業:課后查閱資料看看日常生活中煮水壺的底部的水垢是什么成分,生水和煮沸之后的水有什么區別?下節課交流討論。
《實驗化學》是普通高中化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課程模塊有助于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實驗在化學科學中的地位,掌握基本的化學實驗方法和技能,培養學生運用實驗手段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亞硝酸鈉和食鹽的鑒別”選自蘇教版《實驗化學》專題3課題2。本節課的主題是物質的鑒別,鑒別的對象是跟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工業鹽(亞硝酸鈉)和食鹽,鑒別方法主要涉及被鑒物質的化學性質,且給學生從物理性質、組成與結構等角度探討鑒別方法預留了足夠的空間。
教材要求學生從已有知識出發,根據物質的特性多角度設計物質鑒別的實驗方案,并開展實驗探究,感悟化學理論知識在實際應用中的價值,進一步提升學生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課堂教學目標是教學的起點與歸宿,對本課時教學我們設置了如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分析nano2和nacl結構、組成與性質的差異,學會物質鑒別的基本技能。
2、過程與方法:通過nano2和nacl的鑒別過程,培養學生設計、評價、操作、處理等實驗綜合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生活中如何防止誤食亞硝酸鈉中毒為載體,建立將化學知識應用于生產、生活實踐的意識,在合作學習中提高應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上述目標的設置,我們在充分體現性質差異決定鑒別方法差異的同時,很好地注意了預設與生成、主體與主導、獨立與合作、收斂與發散、理論與實際等關系的處理。
按照情境引課,情理結合,分合相輔,師生互動,學用一致,不斷升華的總原則,從不同物質具有不同組成與性質、不同組成與性質決定不同鑒別方法、不同鑒別方法呈現不同現象、不同鑒別方法需要作出合理選擇為出發點,整節課的教學架構設置為“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呈現先行,尋找啟迪”、“激發思維,拓展思路”、“搜索信息,明晰方向”、“設計方案,實驗論證”、“創新優化,不斷升華”等六個實施階段。其主要教學內容與設計意圖簡述如下。
【教學過程】。
2、通過nano2樣品呈現和nano2用途說明,進一步提出“如何通過鑒別法來避免這類中毒現象發生?”的問題。
【設計意圖】。
1、以生活中發生的真實事件為學習背景,能較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明確學習所應關注的學習方向,使課堂迅速進入一種有序、高效的教學狀態。
2、把學習與研究放在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背景之中,這種“告知”學習者學習目標的預設,能有效激發學習者為快速獲得學習結果而規劃系列的預期行為,并逐步將預期行為轉化為實踐行為,使實踐行為與正確的學習結果相匹配。
堿金屬化合物是高中化學重點內容之一。鈉是堿金屬元素的典型代表。而過氧化鈉是一種重要的鈉的化合物。學過過氧化鈉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對以后其他堿金屬元素的學習有著重要意義,也有利于本章知識的系統掌握。
1,知識目的:了解過氧化鈉的物理性質,過氧化鈉的氧化還原反應,掌握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和水,酸等的反應。并了解過氧化鈉的漂白性,掌握過氧化鈉與氧化鈉的區別與聯系。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自學能力以及歸納總結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實驗操作能力。
3,情感目標: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對化學的探索精神使學生會主動地學習化學。
1,新課的導入:過氧化鈉為什么可以作為呼吸面具上和潛水艇里氧氣的來源?過氧化鈉可以作為羽毛等的漂白劑而氧化鈉卻不可以,這又是為什么呢?這些聯系到生活的話題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老師就可以輕易地把好奇的學生帶到新課的教學內容之中。
2,新課的講解:
(1)通過現場演示可讓學生了解過氧化鈉的一些物理性質。
(2)寫出過氧化鈉和氧化鈉分別跟水反應的方程式,通過兩個方程式的對比,讓學生掌握過氧化鈉與水反應的特點以及氧化鈉和過氧化鈉與水反應的區別與聯系。1)過氧化鈉與水反應是氧化還原反應,而氧化鈉與水是非氧化還原反應。2)氧化鈉與水反應無氧氣生成,而過氧化鈉與水反應有氧氣生成,這就是過氧化鈉可以作為呼吸面具上和潛水艇里面氧氣的來源的原因。而且在過氧化鈉與水的反應中,過氧化鈉既作為氧化劑,又作為還原劑。3)兩者都有氫氧化鈉生成。
(3)過氧化鈉跟二氧化碳的反應與過氧化鈉跟水反應類似,可用相同方法分析。
(4)為了讓學生深入了解過氧化鈉的漂白性并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用實驗方法驗證過氧化鈉的漂白性。
1)將過氧化鈉粉末假如到滴有酚酞的水中,溶液先變紅后褪色,而向過氧化鈉跟水反應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只變紅不褪色?,F象解釋:開始過氧化鈉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鈉,使酚酞變紅,繼續加入過氧化鈉則煺色。通過以上實驗演示,說明過氧化鈉有強氧化性,將酚酞氧化使其煺色。
2)將一有色羽毛放入試管,加水,再加過氧化鈉粉末,也可見有色羽毛煺色。
(6)用列表法比較過氧化鈉和氧化鈉。
氧化鈉過氧化鈉。
顏色狀態白色固體淡黃色固體。
(7)歸納總結:讓學生歸納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使學生能對知識有個系統的掌握,也可以培養他們的歸納總結的能力。
(8)反饋學習:給學生一段時間,讓他們對有疑問的地方提問,最后找一些有代表性的練習加以強化,使學生對本節的內容能更好的掌握。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下朱莊中學的化學教師,我叫杜丹。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化學方程式》專題復習。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過程以及教學體會四個部分來闡述對本節課的構想。
1.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化學方程式》的一節專題復習課?;瘜W方程式是九年級化學的重點內容,貫穿于化學學習的整個過程,同時也是中考考查的重中之重。
2、學習目標:依據新的課程標準、教學大綱、教材和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我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復習使學生熟練掌握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分類。
(2)通過復習使學生掌握書寫化學方程式應注意的事項。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化學方程式的歸納分類,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化學方程式的復習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學習習慣。
3、重點:化學方程式的分類書寫。
4、難點:準確書寫化學方程式。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置了不同的學習情境,組織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研究問題;在應用知識、歸納總結的過程中,多次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小組互助學習的和諧氛圍中,快樂學習、享受學習。
包括創設情境導入;合作互助,分類復習;綜合運用、直擊中考;課堂小結:布置作業、鞏固提升五個環節。
【課堂導入】。
利用11、12、13年中考試題中化學方程式所占比例的統計圖引入本節課。
目的:說明化學方程式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合作互助,分類復習】。
1.化合反應。
利用常見的化合反應的實例,引導學生分析化合反應的特點,并完成學案上練習。
2.分解反應。
利用化合反應引出分解反應,引導學生分析分解反應的特點,并能夠熟練應用。
3.置換反應。
利用實驗室制氫氣的反應原理,引導學生分析置換反應的特點,并完成學案上的練習,同時總結置換反應的類型。
4.復分解反應。
利用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引導學生分析復分解反應的特點,并且能夠完成復分解反應的方程式的書寫,進而總結出復分解反應的條件。
1.要求學生分組完成三年中考20題的方程式書寫。
2.小組合作學習模擬完成20xx年中考20題的出題任務。
3.完成給信息化學方程式的書寫。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對方程式有了那些認識?
書寫方程式你還有哪些問題?
【板書設計】。
化學方程式一、化合反應。
符號表達式:二、分解反應。
符號表達式:三、置換反應:。
符號表達式:四、復分解反應。
符號表達式:四、教學體會: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初中教材中介紹過制取o2時要加mno2加快速率;高中教材中也介紹過制hcl時,濃h2so4和固體nacl要在強熱500—600°c時才能大大加快反應產生hcl的速率,而本課題內容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鞏固和加深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從而利用這些知識解決生活、生產實際中的具體問題,學生通過本節知識的掌握,更加深刻理解知識之間的內容聯系,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2.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與分析,認識濃度、溫度、壓強、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2)通過課堂演示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實驗、記錄實驗現象、分析實驗,從而得出結論的能力,給學生留下實驗是研究化學的基礎的深刻印象。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并能及時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實驗中自我保護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分析判斷能力和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
3.教學重點:
濃度、溫度、壓強和催化劑等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高二年級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化學基礎知識:通過改變一些化學反應的條件可以加快或減緩反映的速率。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分析歸納能力,并且采取實驗手段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針對本節內容的`特點,我準備采取教師引導、學生自己歸納總結的方法進行教學,具體如下:
1.利用實驗的手段,對比的方法,使學生認識濃度、溫度、壓強和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2.從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出發,解決生活、生產實際中的具體問題。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學生通過直觀生動的實驗來學習,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說服力。教學時,我注意及時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同時利用這些富于啟發性的問題,活躍學生思維,學會或增強分析總結問題的能力。
在學習化學反應速率時,使學生認識濃度、溫度、壓強和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引導學生尋找知識間的相互聯系,掌握科學有效的記憶方法,提高識記的效果。
1.復習引入新課:(1)、化學反應的表達方式和有關計算等;
(2)、化學反應對工業生產和生活實際的影響。
2.影響反應速率的主要因素:反應物的性質。
對于同一反應物,外界條件不同,反應速率亦不同。
3.(1)、演示實驗:
a1.5ml0.1mol/lna2s2o3。
1.5ml0.1mol/lh2so4。
b0.75ml0.1mol/lna2s2o3。
0.75mlh2o。
1.5ml0.1mol/lh2so4。
設置問題情景:哪組反應速率快,從哪方面能看出?
進行討論分析后得出結論:a先出現沉淀,b后出現沉淀,可見在其他條件不變下,增加反應物的濃度,可以增大反應速率。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kouhaodaquan/10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