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制定教學工作計劃,教師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學進度,提前預測和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每個教學工作計劃范文都是經過教師實際教學實踐檢驗的,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活動一開始我就開門見山讓幼兒認識了今年的日歷,由于我們這是農村,我發現大部分孩子不認識,只有小部分孩子能說上來。于是我馬上用講一個關于年的故事來吸引孩子的注意,果然孩子們聽到有故事,馬上興致勃勃的。
活動的第二個環節是通過故事的形式,利用故事便于幼兒理解的特點,使幼兒喜歡、理解日歷。果然,這種方式大大的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幼兒很容易就理解一年有365天,分別住在12個月里,其中有的月是29天、30天、和31天。通過讓幼兒到前面來找年媽媽的孩子,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我發現孩子們掌握的較好,效果也不錯。
活動的第三環節是“乘坐小汽車去參觀”日歷展,由于孩子收集到的日歷只有4本,我把辦公室的日歷都用上了,可是由于日歷的種類不同,有兩組孩子使用的是臺歷,在找生日、節日時遇到了困難,此環節由于材料的短缺遇到了不小阻力。
從整個活動來看,用故事的形式把枯燥、復雜的內容變生動、簡單的方法真的很不錯,值得在今后的活動中借鑒;還有材料的準備是一個活動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在收集材料方面我們有時也確實遇到兩難的境地,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本次教學考慮到學生較小,識字量有限,生活經驗較少等原因。我選擇了《認識自己的五官》這一活動,我感覺學生對五官相對比較了解,應該有話可說,再者我認為對于一年級小學生來說有必要讓他們了解五官的用途,啟發他們如何保護五官。否則他們經常用手挖鼻孔,經常把臟東西放在嘴里或把類似珠子的東西放在嘴里,如果有灰塵、沙子進入眼里就用手揉,這既不安全又不衛生。因此組織這項活動很有必要,它能提高小學生保護五官的意識,對他們很有教育意義。
這節課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認識五官,了解五官的具體作用,并懂得應該如何保護五官?;顒右婚_始,我先和孩子們一起玩個“指鼻子”的小游戲。目的是為了一開始就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然后我通過課件讓學生認識五官的名稱。第二個環節是《指五官》游戲,讓學生指指自己的五官,孩子們玩得很開心。第三個環節是讓學生任選五官之一,用一句話來完整的說一說它的作用。然后出示一幅代表性的.圖片來總結五官的具體作用:說、聞、看、聽、嘗。它們是人體上最重要的器官,缺少了哪一樣都不行?;顒拥淖詈笫亲寣W生說一說圖中的人物做得對嗎?為什么?最后滲透到要保護五官這一情感中來。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保護好自己的五官。上完這節課后,我的總體感覺是:課堂教學中設計的每一個環節,能夠從學生的角度多方面考慮,比較適合一年級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多數學生都參與到了課堂中,從而課堂氣氛也比較活躍。當然這節課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1.教師在課堂中的語言要精煉。
語言表達能力的強弱高低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對于一年級小學生來說教學中的語言尤其要精煉、準確。比如在教學中,我問:“剛才我們所指的這些都長在什么地方呀?”多數學生們沒有領悟到我所說的意思,如果我換成這樣說:“剛才我們所指的這些都長在我們身上的哪個部位呀?”這樣可能效果就不一樣了??磥砦覜]有用最精煉的語言表達我的意愿,最短距離讓學生明白我的意思。
2.教師在課堂中的評價形式要多樣化。
3.老師在課堂中的調控課堂能力有待提高。
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在教學活動中接受教育和影響并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積極主動的;教師是教育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必須由他們去設計,組織和實施。在師生共同參加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起主導作用。因此,教師的綜合素質、教學的基本功對課堂教學成效有著直接的影響。我們常??吹接薪涷灥睦蠋熤v課時,瀟灑自如,駕駛得法,一派大將風度,這不僅取決于他們的個人素質,教學設計得法,更重要的是,這些教師應變有方,駕馭課堂及調控課堂的能力高強,而并非一些人所說的,這些教師具備表演者的天賦。這些應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
整堂課以購物活動為主線,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學習方式,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教師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活動的機會,在活動中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享受學習成功的喜悅,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充分體現了教師嶄新的教學理念。
這對于我們班孩子來說是一個還沒有接觸過的新知識,一年有12個月這一點大部分孩子都知道,可認識幾月幾日他們還沒有學過。為了使幼兒學起來更容易,活動一開始我就開門見山讓幼兒認識了今年的日歷,我發現大部分孩子不認識,只有小部分孩子能說上來。于是我用講一個關于年的故事來吸引孩子的注意,果然孩子們聽到有故事,興趣馬上就來了。
活動的第二個環節是通過故事的形式,利用故事便于幼兒理解的特點,使幼兒喜歡、理解日歷。果然,這種方式大大的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幼兒很容易就理解一年有365天,分別住在12個月里,其中有的月是29天、30天、和31天。通過讓幼兒到前面來找年媽媽的孩子,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我發現孩子們掌握的較好,效果也不錯。
從整個活動來看,我覺得用故事的形式把枯燥、復雜的內容變生動、簡單的方法真的很不錯,值得在今后的活動中借鑒。
雖然現在的日歷樣式多,我在本次教學中沒有時間去說,但孩子們只要認識了典型的日歷,掌握了日歷要先看年份,再看月份、日期、星期這一方法,相信孩子們碰到別的樣式的日歷,也能慢慢看懂。
本課時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了解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程度,把人民幣這一概念的學習設計成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認識各種小面額的人民幣。通過兌換人民幣,讓學生明白人民幣單位間的十進制關系。最后開展各種購物練習,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
本節“認識1元以內的人民幣”為起始課。教學內容是認識1元、1角、1分、2角、2分、5角、5分?!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對教材進行分析,有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币罁@一理念,結合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已有的基礎,對教材的呈現可做如下調整:把1元、1角、1分、和5角、2分的認識融合在一起,以購物活動為主線,寓教學于游戲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步入神奇的數學領域。
2、幫助幼兒理解物體輕重所具有的相對性,掌握正確的比較方法。
3、幼兒能夠正確比較物體的輕重。
4、發展目測力、判斷力。
5、有興趣參加數學活動。
活動準備:
圖片兩幅;小筐子一個;鐵球、皮球、棉團各一個;絨毛玩具小貓、小雞、小老鼠、獅子各兩個。場地畫有迷宮圖。
活動指導:
首先請幼兒畫一畫,把第一幅圖中重的.物體下面畫。
比一比,比較第二幅圖中桶和袋子誰重,誰輕?
試一試,完成以上任務后,幼兒在筐中用自己的方法比較鐵球、皮球和棉團的重量,將最重的給爸爸,比較重的給媽媽,最輕的給自己。
玩一玩,三人快速來到迷宮前,放下手中的物品。手持重物者(爸爸)走藍線,手持最輕物品者走紅線(孩子),媽媽作裁判。爸爸和孩子分別從起點出發,依次比較兩動物的重量,取重量重的動物前行,沿線走到終點,又快又正確者為勝。
教學反思。
以前,孩子們總認為大的物體就重小的物體就輕。他們是從外在感官上去判斷物體的輕重,卻不知物體的輕重可以測量。所以我設計的這節課以幼兒操作為主探索比較物體輕重的方法。
本文擴展閱讀:輕重,指重量的大小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1、認識小面額的人民幣。
2、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認識人民幣之間的關系,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使學生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
4、使學生從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錢,培養學生節約用錢,知道如何愛護人民幣的良好習慣。
木偶老人,12個月份娃娃(頭戴綠色帽子,身穿1~31 數字衣服的為大月份娃娃;頭戴紅色帽子,身穿1~30數字衣服的為小月份娃娃;頭戴粉紅色帽子,身穿1~28或者1~29數字衣服的為二月份娃娃,突出二月份的特殊性),人手一本日歷,另準備錄音機、《生日快樂》磁帶等。
教師:這是年歷老爺爺,他有12個調皮的孩子,現在不知躲到哪里去了,請小朋友幫老爺爺找一找。
幼兒幫年歷老爺爺找月份娃娃,找到后按從小到大順序進行排列。
1、認識月份。
教師:老爺爺告訴我一個秘密,他的12個孩子都有一個名字。教師按順序介紹12個月份。
引導幼兒把月份娃娃按顏色分成兩隊,排出大的月份、小的月份。教師指導幼兒看相同顏色的月份娃娃身上的衣服,看看各是幾天,從中知道大的月份每月有31天,小的月份每月有30天,二月份有29天或28天。
2、認識星期。
幼兒分小組集體操作。
教師小結:一般來說,每個月份中的紅色數字代表星期六、星期日,也就是我們的雙休日。一個月中有4個星期,每一個星期有7天。此外,國家法定的節日如國慶節、兒童節等也用紅色數字表示。
3、引導幼兒感知日歷與年歷的不同處。
教師:老爺爺把他的12個月份娃娃編在一本厚厚的書里,現在請小朋友打開它,看看老爺爺的孩子是不是都躲在里面。
幼兒翻看,知道日歷中有12個月份。教師指導幼兒翻看每一頁,知道每一頁上的數字代表一天。
教師小結:印有一年的月份、星期、日期、節氣等的印刷品稱為年歷。把一年中的每一天都用一頁紙來表示,上面印有年、月、日、星期、節氣、紀念日等的本子稱為日歷。
請幼兒找出自己的生日在日歷中是哪一個月的哪一天,誰找得最快就和這個月的月份娃娃交朋友。
教師播放樂曲《生日快樂》,請在某一月份出生的幼兒到該月份的月份娃娃那兒去過生日。
請幼兒回家后在日歷或年歷中找一找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的生日。
《綱要》指出幼兒數學活動的內容應從幼兒身邊取材,以幼兒身邊的日歷說起讓幼兒感受數學就在身邊,有利于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和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的目的是讓幼兒初步認識日歷,在操作中了解一年有12個月,不同月份有不同的天數。對日歷感興趣,初步感知時間概念,懂得珍惜時間。發展推理能力。
這對于我們班孩子來說是一個還沒有接觸過的新知識,為了能讓幼兒的還子們學的開心有趣于是我以今天是什么年的問題引出主題。果然還子們的積極性一下了高起來了 。接著我以小兔子不明白的問題讓孩子們的幫助解決。你帶的日歷是那一年的?20xx年、20xx年、20xx年、虎年、兔年的孩子們爭先恐后回答著。你是怎么知道的?孩子的小眼睛可亮了:我的日歷最上面有數字20xx的就是20xx年。我的日歷上有好多小兔子的我就知道是兔子年。一年有12個月這一點大多數小朋友知道,可是對于每個月有不同的天數、認識幾月幾日他們還從來沒有學習過。
在接下來的“找節日”環節中,當我說出節日后,小朋友首先要反應是幾月幾日,接著在年歷中找出來。在找的過程中,孩子們找得都對的,而且迅速還很快!可是我發現這樣能力弱的小朋友得不到鍛煉了,于是我說:請幾個孩子到老師的日歷上來找。這下,孩子們更積極了。
整個活動下來,給我感觸最深的是,要想小朋友學得開心,首先老師必須帶動學習氣氛,讓每個小朋友都在不自主地投入到活動中去,只有大家都參與了,老師教得開心,小朋友學得也開心。
一、設計思路: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引導幼兒關注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間、空間關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贝送?,《綱要》還強調,“教師要讓幼兒運用感官、親自動手、動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幼兒之間的合作,并積極參加幼兒的探索活動?!陛p重這一概念是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概念,中班幼兒已經能初步判斷了特別小的東西是“輕”,特別大的東西是“重”。但是,生活中還有體積相同而重量不同或者不能以肉眼判斷輕重的東西需要幼兒掌握比較輕重的方法,以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類似的問題。所以,在這次活動中我設計了兩個層次的輕重比較,一是投放輕重感明顯、體積不同的材料;二是投放體積相同或相近,輕重區別不大的材料。通過操作對比,讓幼兒掌握比較輕重的方法。
活動重點在于,幼兒學習掂一掂、使用天平等方法比較物品輕重;難點在于,學習運用測量工具進行比較相近物品的輕重,而非直觀地感知。
二、活動目標:
1、認識能夠用來比較或測量輕重的工具(天平、電子秤、蹺蹺板等),正確使用天平測量物品的輕重。
2、學習使用多種方法比較物品的輕重。
三、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了解輕、重的概念;。
物質準備:大小明顯的西紅柿各一個,幼兒一手一個簡易天平,天平、電子秤、彈簧秤、蹺蹺板的圖畫,農夫、公雞的圖畫等。
四、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教師出示兩個大小對比明顯的西紅柿,對幼兒說:
“今天老師在市場里買了兩個西紅柿。一個比較輕,一個比較重?!?/p>
“小朋友們覺得老師為什么知道西紅柿哪一個比較輕、哪一個比較重呢?”(引導幼兒說出用手掂一掂)。
“因為啊,老師把這兩個西紅柿拿在手里的時候,感覺這個(小)比這個(大)較輕,這個(大)比這個(小)重?!?/p>
(二)主體部分:學習比較輕重的方法。
1、分組操作:幼兒自由操作,試著用手掂一掂材料,比較兩種材料的.輕重。2個小朋友使用同一個操作盤,里面有各種大小不一積木、玩具等,幼兒自由選擇2件物品掂一掂,感受物品的輕重。并適當地與身邊同伴交流,說一說自己判斷所選物品哪一個比較重、哪一個比較輕。(5分鐘)。
2、教師請幼兒上前表達,他通過掂一掂,感覺到xx比較重,xx比較輕。由于有些積木體積相近,幼兒中可能出現兩種情況,教師則順勢引出能夠比較、測量物品輕重的工具。
“很久很久以前的人們啊,都是用雙手拿著東西在手里掂一掂來比較輕重。比如,這個農夫手里拿著兩只雞,要比較哪一只雞比較重,哪一只雞比較輕。小朋友覺得哪一只重呢?”(大的重)。
“因為,一只比較大,一只比較小,農夫就很容易判斷出大的雞比較重,小的雞比較輕。但是人們也有分不清的時候,當兩個東西差不多大時,就很難用雙手比較哪一個輕、哪一個重了?!?/p>
“后來,聰明的人們發明了天平、電子秤、彈簧秤等測量工具?!苯處煶鍪緢D片,讓幼兒初步認識幾種測量重量的工具。
“甚至連蹺蹺板,都可以用來比較輕重哦。小朋友們一定都玩過蹺蹺板吧。當一個胖胖的小朋友和一個瘦瘦的小朋友在坐上蹺蹺板時,會發生什么呢?”(蹺蹺板往胖胖的小朋友那邊降,因為他比較重)。
“我們看一看,蹺蹺板是不是也很像天平呢?”幼兒觀察比較天平、蹺蹺板,說出相同點。
“物體在天平上下降的越多,說明這個物品相對另一邊的物體比較(等待小朋友一塊回答)重。天平的指針也朝著較重的一邊下降越多呢。小朋友們趕緊試一試,把剛才你分不清楚誰重、誰輕的東西分別放在天平兩邊上的小盤里面,秤一秤、比一比,看看哪樣東西比較重、哪樣東西比較輕?!庇變簞邮质褂锰炱?,教師個別指導。
(三)結束部分:
教師與幼兒共同總結,哪一種物品適合哪一種方法來比較輕重。
“外形(體積)相差很大的東西,用雙手來掂一掂;外形(體積)相近的東西,用天平等工具來量一量?!?/p>
五、活動延伸:
除了這堂課所教的測量、比較的方法,還有什么方法可以用來比較輕重呢。你們能比較你和爸爸媽媽的重量嗎?誰最輕?誰最重?(重量的比較、排序)。
1、讓幼兒認識日歷,知道一年有365天,一年共分12個月。
2、讓幼兒學會看日歷,并能在日常生活中運用。
課件:認識年歷。
活動過程。
出示日歷,讓幼兒觀看,并向幼兒介紹日歷。
二、介紹日歷。
1、讓幼兒辨認這是哪一年的日歷?
2、教師介紹。
每一大格內是一個月的日歷,數數一共有幾大格,就知道一年共有幾個月了。
反復讓幼兒回答一年有12個月。
三、讓幼兒知道一年有365天。
1、告訴幼兒一年中所有的天數加起來共有365天。
2、觀看日歷。
提問:一個大格子里(即每一個月)有多少天呢?
(讓幼兒自己看格子里的數字來回答)。
提問:為什么有的格內是31天,有的是30天,有的又是28天呢?
教師:小朋友,想知道原因嗎?
3、教師講述故事。
四、了解一年有大月、小月、平月。
凡關節凸處為月大,凡關節與關節之間的陷處為月小,其中二月為月平。
四月小……的口訣。
五、了解一周有七天。
1、讓幼兒知道,每大格內,第一排字表明的`是星期幾,從星期日開始,接下去是星期一至星期六(也叫周末)。
請個別幼兒上來在日歷上找出這一天。
六、讓幼兒自己練習看日歷,在上面找出自己的生日,說出是幾月幾日,星期幾。
提問:每周有幾天要上幼兒園?(6天)包括星期天,一周共有幾天呢?
再指導幼兒看看自己的日歷表,學會看一周,明確7天為一周,一周共有7天。
七、老師小結,并鞏固提問:
1、一年有多少天?
2、一年有幾個月?
3、大月是多少天?小月是多少天?平月是幾月,有多少天?
4、一星期有幾天?
八、欣賞詩歌《時間伯伯》,教育幼兒珍惜時間。
時間伯伯時間伯伯,你是偉大的旅行家,你從不停止自己的腳步,從過去走到現在,
從昨天走到今天,從現在走向將來。時間伯伯,叔叔阿姨告訴我們,“一寸光陰一寸金”,
我們一定愛惜你,跟隨你的腳步,做時間的小主人。
用實物投影出示模擬錢幣。(學生回答錢或人民幣)。
師: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錢,我們中國的錢叫人民幣。這些錢就是我們國家發行的法定貨幣——人民幣。(板書)。
請你說一說,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人民幣?
出示教材第52頁第四幅主題圖。
師:圖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指名說一說圖意。
先在小組說一說自己是怎樣安排零花錢的,有存錢的習慣嗎?存錢可以做什么?老師再指名回答。
關于動物的卡片,掛圖。
1、從圖片上和掛圖上讓幼兒進一步認識它們的`名字及特征。
2、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3、發展幼兒思維和口語表達能力。
4、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5、探索與實驗,激發幼兒主動探索的積極性。
小卡片。
1:組織幼兒做手指游戲,安靜入座并向小朋友們問好。
2:復習上節課所學的知識。
3:教師學動物叫聲,出示卡片,讓幼兒說出名字及特征。
4:讓幼兒模仿動物叫,并說出它們的名字及特征。
在本課堂中,幼兒從卡片中,叫聲中感知,并進一步認識動物名稱及特征。
由于時間匆忙,有點過快,沒有注意孩子的接受情況。但是整體感覺很好,整個課堂中,孩子們表現得很棒,個別孩子表現不好,我應多學習,實踐,讓課堂上更輕松一些,活躍一些。
《比的認識》是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比和比的應用》的第一課時。
教材分析。
《比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學過除法的意義、分數的意義以及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的基礎上學習的,是《比和比的應用》這一節的起始課。比在數學中是一個重要的概念,體會比的意義和價值是教材內容的數學核心思想。教材沒有采取給出幾個實例,就直接定義“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為學生理解比的意義提供了豐富的直觀背景和具體案例。本課的教學設計是“男女生人數的比較”“速度與國旗的長與寬”三個情境中的內容,讓學生充分體驗生活中的比,在這樣的基礎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這樣處理更能讓學生體驗比的意義、價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為今后學習比的應用,比例的知識奠定基礎。
學生分析。
有的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或使用過比,并有一些相關的活動經驗。但學生對比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學力求通過具體的材料幫助學生達成對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學生喜歡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戰性的問題,喜歡探究的、合作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學設計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和需要,借助“男女生人數的比較”“速度與國旗的長與寬”等情境,設計了各種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合作探究,使學生在豐富的學習背景中逐步體會比的意義和價值。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比的意義,掌握比的讀寫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稱,會求比值。
2、使學生經歷探索比與分數、除法關系的過程,初步理解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會把比改寫成分數的形式。
3、使學生在活動中培養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下面談談我的教后反思:
一、關注教學環節的設計,創設有助學生學習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與自己生活環境、已有知識經驗密切相關、感興趣的學習情境中,通過自己的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中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并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對引導學生有效地進行數學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在這節課教學中我創設如下情境:“如果把我們班的男生人數和女生人數放在一起比一比,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學生通過探究討論交流后發現求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幾分之幾,又可以說成男生和女生人數的比是多少,體會同類量的比;再設計了“速度”問題,讓學生體驗不同類量的比,從而感受比就是兩個數相除的關系;最后讓學生了解“人體上有趣的比”,進一步感受比的意義。這些情境都是把數學問題融入實際生活情境中,學生真正體會到了數學學習的價值,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產生學習需求,主動去思考解決問題的途徑。
二、關注自身的教學行為。
主要表現在:第一,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入新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第二、運用直觀操作,分散教學難點。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在教學中,我注意從實際出發,充分運用多媒體來演示,注意數形結合,通過一系列的情境,使學生對比的認識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并逐步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三、注意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學實踐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我們今天的教是為了明天的不教,學生今天的學習是為了將來離開學校在實踐中能夠自學。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學生打開思路想問題。比如這節課中,課堂上出現了“球賽的比分是不是比”,我首先引導學生明確今天所學習比的意義是“兩個數相除”的關系,而體育比賽中的比分,是一種比多少,也就是差比,并不是我們這節課所學習的比。
三、關注對學生學習的引導。
學生的學習要有方向,而如何把握這個方向,教師的引導是非常重要的,教師的引導適時、到位,學生就能控制自己,隨著學習內容步步深入學習。
這節課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說對課堂新生成的問題,我不能很好地處理、引導、回應,對學生的評價的語言也不夠豐富。
問題歸因:
出現這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對這堂課的理解還不夠透徹,對學生能出現的一些問題預想得還不全面,不夠到位,我的專業知識還不夠豐富,這些不足都有待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改進。
教學重建:
如果我再教學這一內容,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應該加強師生、生生之間互動,提高互動的質量,使學生在互動中提高認知水平。其次,教師必須要具備高超的教學藝術水平,敏捷的教學機智,非凡的駕馭課堂和學生的能力,而這一切都來自于每一堂課中的思索與積累。
在今后教學中,我會帶著批判、審視的目光,結合實踐對理論加以檢驗,并且在反思性檢驗的過程中,使自身的經驗不斷得到修正和完善,努力提升駕馭課堂、捕捉信息,資源重組等能力,做一個善于思考、勇于創新、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師。
一、找準學生學習新知的“最近發展區”
分數對于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學生從“實際發展水平”向“潛在發展水平”的橋梁,學生的思維從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領域。教學時,就從學生熟悉的“一半”入手,通過分蘋果明確一半是怎么得來的,從而引入用一個新的數來表示“一半”。
二、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大量的實物:如分蘋果、分桔子、分橡皮泥等的操作使學生初步形成1/2的表象,再進行小組內交流1/2的意思。使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特別是在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時,盡管學生在圓形紙上折出了幾個幾分之一的分數,并且用分數表示出來,但是學生在比較分數大小的時候,還是受到整數認識的影響,認為1/4比1/2大,于是教師就動態演示:把1/2和1/4剪下重合比較,于是學生就直觀的認知到,分的份數越多,一份就越小。從而使學生內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數大小的比較這一知識。這樣,使學生主動的構建自己的知識,而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
三、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
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學學習往往是他們自己生活經驗中對數學現象的一種“解讀”。在教學中,如果能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他們喜聞樂見的素材喚起其原有的經驗,那么學起來必然親切、有趣、易懂了。因而,在一開始就從“分蘋果”入手,讓學生拍手表示結果,當最后分到半個時候,同學們面面相覷。這時,讓學生通過用自己的方式來表示“一半”,這樣誘發了學生的創造動機,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到創造性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的好勝心理強,在學生認識了分數后,讓他們自己折出幾個分數。學生動手積極性很高,紛紛折出了幾個分數。當問誰折的分數大的時候學生就更愿意比了。又例如在認識了分數之后的練習,讓學生說出分數,有的脫口而出,進而讓學生上起爭論,在這一環節中既強調了“平均分”的概念,又對優生來說是一個提升。
整個課堂預設時,想的比較完美,事實在真正上這節課的時候有很多的缺陷。很多教學環節還有待完善,如:在出示半個蘋果時,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半個”蘋果,這里是新穎獨特、妙趣橫生。但這里老師并沒有強調用什么數去表示“半個”,體現不出文字、圖形與數學符號之間的轉換,這樣學生就注意不到不同表達方式中教學意義的相似性。又如:在分子是1的分數比大小之后,出示大圓的1/2和小圓的1/2。讓學生去比較,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感知分數比大小要在單位“1”相等的情況下才可以。這一點,對于剛接觸分數的三年級學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過高。
《認識鐘表》一課是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首先,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感受數學知識。讓學生說一說在哪兒見過鐘表,不僅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讓學生深刻體會我們要學習的是生活中的數學,是有用的數學。結合“小胖的一天”的生活情景,這些環節都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有利于學生憑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去探究去發現。讓學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知“時間”這一抽象的概念,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同時也抓住學生年齡特征,充分利用好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學具小鬧鐘,為學生帶給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用心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潛力。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系實際。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
其次,在教學中,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讓學生說一說:你早上大約幾時起床?晚上大約幾時睡覺?每一天你是幾時到學校?你明白下午我們幾時放學?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學生實踐潛力。同時也能較好地幫忙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在仔細觀察鐘表后,學生發現鐘面上有12個數字寶寶,12大格,還有長針和短針。透過教學使學生掌握當時針指在幾,分針指在12時我們就讀幾時;當分針指在6,時針指在兩個數的中間我們就讀幾時半。透過教學使學生還了解到鐘表的后面有好幾個鈕,能夠開時、定時的;鐘表上除了有分針、時針外,還有秒針。
不足之處:認識哪個是時針,哪個是分針時,讓學生分辨時不夠深入,因此個別學生在認識幾時和幾時半時會有混淆。還有就是我請學生撥鐘時,讓他說一說你是怎樣撥的,學生的表達不夠清楚,還有的同學會說,但是動手就好像有困難了。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潛力,培養學生的觀察潛力和語言表達潛力。
這節課我主要通過三個部分讓學生認識時、分。
第一部分是認識時,第二部分是認識分,第三部分是認識時與分的關系。主要通過鐘面一圈有12個大格,每個大格里有五個小格,總共有60個小格。時針走一大格就是一小時,分鐘走一小格就是一分鐘。通過動畫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分鐘走一圈就是時針走一大格,從而感受出一時等于六十分。整節課的思路是很清晰,但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活動比較少。
動手操作感受的環節設計的不是很好。學生參與面不夠全面。整節課對學生的關注仍然不夠。沒有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點。三個環節過渡的不是很自然。課堂語言也不夠規范。表現在提問上和對學生的評價上。今后可以通過一些有趣的情境來提問,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也能活躍課堂。有些東西不一定要通過總結性的話呈現出來。
教學也應有層次性??梢栽O計些拓展延伸的環節。最后課堂小結不能丟??偟膩碚f,這節課的不足有很多。向前輩們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
教學前,我首先對教材進行了認真的分析,《認識比》是在學生已學過除法的意義、分數的意義、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以及相關應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這個單元的的起始課。教材安排了牛奶杯數與果汁杯數的比洗潔液配比路程與時間的比三個生活情境去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并在此基礎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介紹比的各部分名稱,使學生認識比。備課時我反復斟酌:學生初次接觸比,難免會有這樣的想法:為什么要學習比,比在生活中有什么應用。在1、2兩個例題中,比的必要性不容易體現出來,學生可能感覺沒必要用到比。其次對學生也進行了思考: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學習基礎以及學習方式方法我發現,他們喜歡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喜歡探究式、合作式的學習方式;六年級的學生也具備了一定的的閱讀、理解和自學能力。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有意識設計自學、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在豐富、有趣的學習情境中逐步體會比的意義和價值。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應該改進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1)要善于調動課堂學習氣氛,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持之以恒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不僅是課堂教學的需要,更能對學生今后的發展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2)對所設計的教學問題和有關知識點沒有深入地思考和預設,有時顯得空間過大,使學生的思考失去針對性、方向性;有時又因為沒有提得很到位或明確,使得學生在思維的影響下,回答和思考的問題背離本課的教學目標和要求。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huibaotihui/9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