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教案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促進他們全面發展。下面是一些經驗豐富的教師總結的高一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教學目標:1.學習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2.品析文章優美的語言。
3.探求主旨,領會作者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說大自然像什么?(學生回答,教師肯定)不錯,同學們回答的都很好,是啊,當我們走進大自然的懷抱,沐浴在自然的陽光中,綠色款款的走進眼簾,小河靜靜的流過身邊,微風拂面,鳥兒歡唱,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這是何等的心怡。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大自然的懷抱,一起去探尋顏元叔筆下的那一汪荷塘。
二、總體感知:
1.學生用最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并標劃出重要的字詞。
澹澹(dan)無暇(xia)馨香(xin)纖細(xian)。
^(xiao)蓓蕾(beilei)寧謐(mi)樹杪(miao)。
2.學生接讀課文,標劃出表明作者感情的句子。教師進行朗讀技巧的指導。
3.學生思考暗含作者感情的'句子分別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并在小組內交流。
熱愛自然。
厭惡污濁。
向往高潔。
鄙視世俗。
三、精彩語段賞析:
讓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談談為什么?
重點賞析雨中荷葉、荷花婀娜等段落。
四、拓展延伸:
假使你就是作者筆下荷塘里的一只荷葉,你目睹了荷塘二十年的滄桑,這一天,顏元叔來到你身邊……請以《顏元叔我想對你說》為題目寫一段話。
五、作業:背誦文章精彩語段。
作者聯系:山東省濟南市平陰一中郵箱:xue78611@yahoo.
作者郵箱:xue78611@。
1、掌握“一、愛、取、族”等實詞的用法,培養朗讀、背誦的能力。
2、理解課文善用豐富的想象、對偶、比喻、排比、夸張等修辭方法的特點,并明確它們對突出主題思想的作用。
3、學習本文善于從多種角度,具體、生動、細致地描寫藝術形象,并在此基礎上議論的寫作特色。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逝,遂亡一鏡矣!”(選自《貞觀政要》)那么,我們如何以史為鏡呢?關鍵在于發現錯綜復雜的歷史事實之間的內在聯系,理出導致王朝興替的中心線索,才能達到借鑒史實、古為今用之目的。
二、作者簡介及題解。
1、作者簡介。
2、題解。
阿房宮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始建,故址在今陜西省西安市阿房村。為建造這座宮殿,秦統治者曾征集勞動力七十余萬,開采了大量的石料,砍伐了大批木材??墒侵燎販缤鲆参慈客旯?,故未正式命名。據說時人因其前殿所在地名阿房,故稱“阿房宮”。
3、背景。
本文寫于唐敬宗寶歷元年(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笨梢姳疚谋砻嫔蠈懬匾驙I造阿房宮,揮霍無度,勞民傷財,終至亡國,實則借古諷今,意在規勸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極欲,重蹈秦亡的覆轍。
三、賦。
賦是介于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體裁,講求字句的整齊和聲調和諧,描寫事物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而于結尾部分往往發一點議論,以寄托諷喻之意。
四、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正音。
2、學生大聲地自讀。
3、在預習的基礎上,讓學生課上對照注解疏通全文,將疑點劃出,以備質疑、釋疑。
4、本文各段寫了什么內容?
1節: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建筑(敘)。
2節:窮奢極欲、揮霍無度的生活(敘)。
3節:結果--失掉民心,迅速滅亡(議)。
4節:借鑒--愛民保國,免踏覆轍(議)。
第二課時。
一、文本研習。
1、講解第一段。
(1)補充解釋。
1、六王畢,四海一一:數詞作動詞,統一。
2、驪山北構而西折而:表順接的連詞。北、西:名詞作狀語。走:達。
3、各抱地勢抱:適合,隨著。
4、盤盤焉焉:……的樣子。
5、矗不知其幾千萬落落:量詞,座,所。
6、復道行空行空:橫跨半空。
7、不知西東西東:互文見義,指各個方向。
8、歌臺暖響響:聲響,指歌聲和樂聲。
9、而氣候不齊而:然而。氣候:天氣(風雨晴雪),指情況。齊:相同。
(2)分析內容。
1、前四個3字句:寫出秦始皇一統天下的豪邁氣概,也寫出阿房宮興建營造的非同凡響。
2、第二句:從全景寫阿房宮的雄偉壯觀。
3、第三四句:寫阿房宮依山水而建,突出它利用自然,巧奪天工的氣派。
4、第五句:由實寫樓閣、廊檐到虛寫長橋復道。
5、第六句:用夸張、襯托的手法,借寫歌舞的冷暖來陪襯它的宏大寬廣。
2、分析第二段。
(1)補充解釋:
1、辭樓下殿辭:離開。下:走下,名詞作動詞。
2、輦來于秦輦:名詞作狀語,坐著輦車。
3、朝歌夜弦朝、夜:名詞作狀語,在早上、在夜晚。弦:名詞作動詞,彈弦,奏樂。
4、為秦宮人為:成為。
5、綠云擾擾,梳曉鬟也綠云:黑發。
6、雷霆乍驚乍:突然。
7、杳不知其所之也之:動詞,往,到。
8、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收藏、經營:動詞作名詞,金玉珍珠。
9、齊楚之精英精英:出類拔萃的人。
10、金塊珠礫塊、礫:名詞作動詞,當土塊、當石子。
(2)分析內容:
1、第一句:照應“六王畢,四海一”。
2、第三句:寫宮人梳妝打扮,著力表現其明艷動人。
3、第四五句:寫宮人的凄慘生活,揭示秦始皇生活的驕奢淫逸。
4、第六七句:由寫人的被欺辱轉而寫物被踐踏。
5、小結:寫阿房宮里的美人和珍寶,揭露秦朝統治者奢靡的生活,為下文的議論做準備。
3、分析第三段。
(1)補充注釋:
1、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心:心意,意愿。
2、秦愛紛奢紛:多,繁華。
3、人亦念其家念:顧念。
4、奈何取之盡錙銖奈何:怎么,為什么。
5、多于南畝之農夫于:比。南畝:田間。
6、多于周身之帛縷周:全。帛縷:借代衣物。
7、戍卒叫,函谷舉舉:被攻占。
(2)分析課文:
1、前四句:對比人心事理,質問秦統治者的貪婪與殘暴。
2、第五句:比喻、排比,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3、第六七句:寫“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驕固”的統治者進行較量,結果阿房宮成了一片焦土。
4、小結:由描寫轉入本段的議論抒情,逐漸顯示文章旨意。
4、分析第四段。
(1)補充注釋: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名詞作動詞,族滅。
2、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如果。愛:愛護。
3、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遞:傳遞。為:做。
4、誰得而族滅也得:能夠。
5、秦人不暇自哀哀:哀嘆。
6、后人哀之而不鑒之鑒:意動用法,以為鑒。
(2)分析內容:
1、第二句:闡明興亡自取的道理。
2、第四句:申述論據,指出愛民與長治久安息息相關。
3、第五句:用“后人”委婉地提醒唐統治者不要重蹈覆轍,意味深長。
4、小結:總結六國和秦滅亡的歷史教訓,向當世統治者發出警告。
二、總結全文。
1、揭示主題:不愛人民的統治者必將導致滅亡。
2、寫作特色:
(1)想象、比喻與夸張相結合,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2)描寫、鋪排與議論抒情相結合。
(3)駢散結合,錯落有致。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的朗讀,感知春意;
2.通過多角度品讀,感受春趣;
3.通過質疑析讀,感悟春情。
教學重點:
通過多角度品讀,感受春趣;
教學難點。
通過質疑析讀,感悟春情。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金文“春”,讓學生猜這是個什么字?(春),然后出示解釋:
“春,推也?!辈葑诸^中間一個屯字下面一個日字。屯字像一個幼芽破土而出,即在陽光的推動下,幼芽破土而出。草長出的季節就是春,表示萬木生長,充滿生機。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跟著朱自清先生走近《春》,去感受春的魅力、春的神韻吧。
二、朗讀,知春意。
1.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作者描繪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是帶著什么感情描繪這些景物的?
明確:作者描寫了春天的草、春天的花、春天的風、春天的雨、春天的人。是帶著熱愛和贊美的感情描繪這些景物的。
2.那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語調去讀呢?
明確:用輕松、欣喜的語氣讀,語調要上揚。
朗讀節奏是應該輕快還是緩慢呢?
明確:朗誦節奏是由文章的思想內容決定的。一般說來,熱烈,歡快、興奮、緊張的內容節奏可以輕快一些;平靜、莊重、悲傷、沉重的內容節奏可以緩慢一些。
這篇文章處處充滿著輕松、明快的氣息,應該帶著欣喜的語氣去讀,整體節奏是輕快的,中間又有舒緩的地方,這樣就給人回環往復的美感。
3.老師范讀其中一段。如1-2段。
4.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讀一讀。
5.指名讀課文段落。
三、品讀,感春趣。
散文學會會長林非曾說:朱自清的成功之處是,善于通過精確的觀察,細膩地抒寫出對自然景色的內心感受。
著名古文字學家、語言學家朱德熙曾說: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講究語言的,哪怕是一個字兩個字的問題也絕不放松。
3.生來交流,老師作評價。
4.同學們,你們讀的真認真(讀的還不細),我認為文中對風的描寫是最精彩的。風是無形的,課文里的作者卻把風寫得有形,有情。我們一起來找一下寫風的句子。
3-6段,全班分成四個組,每個組找一句段。
5.交流句子,學生畫在課本上,老師及時板書:輕悄悄眨撫摸。
泥土的氣息,青草味,花的香輕斜。
6.同學們,根據這些詞語我們看看作者調動了哪些感覺器官來寫風?
7.生:視覺、聽覺、觸覺、嗅覺。
8.那么這些詞語或句子寫出了風的什么特點?
如:”輕悄悄”,形容聲音很低,寫出了風的輕柔。用詞是又采用了abb式,第一個悄用來修飾輕,第二個悄強調前一個悄,不僅形象生動的寫出了小草輕柔的特點,而且讀起來韻律很美,這就是作者的妙處。例如:上課了,小明輕悄悄的走進教室。
“?!弊謱懗隽舜猴L的輕柔和可愛,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的寫出了春風晃動小草的調皮可愛。跟小草在玩耍。
“撫摸”寫出了春風的溫和。后面還寫出了春風的傳味,傳聲功能。多情。
“斜”字,沒有風的出現,卻寫出了春風的柔和。
9.對比閱讀林斤瀾《春風》。
同學們,品著這些語言,我們如臨其境,如感其形,江南的春風是那樣的溫暖、可愛、多情。我們來讀一段文字來看看選段與本文有什么不同。出示選文,學生齊讀。
一夜之間,春風來了。忽然,從塞外的蒼蒼草原、莽莽沙漠,滾滾而來。從關外撲過山頭,漫過山粱,插山溝,灌山口,嗚嗚吹號,哄哄呼嘯,飛沙走石,撲在窗戶上,撒拉撤拉,撲在人臉上,如無數的針扎。
明確:課文突出春風的溫暖和柔情;選文突出北方春風的猛烈,粗獷。
小結:同學們,兩位大師的成功之處源于用心的觀察和遣詞造句,源于他對自然的熱愛,對春天的贊美。本文的作者不禁借物表達了對春天的喜愛,更是在文章最后直接贊美了春天。我們一起來讀一下最后三段。
四、析讀,悟春情。
1.學生齊讀。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這個句子是敗筆,還是另有深意呢?
“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這和作者的身份是分不開的。朱自清除了是散文家、詩人、學者外,還是民主戰士。
讓我們來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
1927年大革命失敗,朱自清“覺得心上的陰影”越來越大,苦悶中埋頭研究古典文學。1933年他赴英留學歸來,經過了一場“精神危機”,幾年的留學使他改變了心境、開闊了視野,看到了新的生活前景。面對春意盎然的原野,他重新找回了一種自信和自尊,這時他寫下了《春》。所以說《春》既是對春天蓬勃生機的謳歌,更是朱自清心靈深處的情感寫照。
這“早春野景”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領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也許只有這強壯的青年的比喻,才符合他當時的心境。
五、布置作業。
《春》是膾炙人口的散文經典,值得品味的地方還有很多如口語化的語言、用兒童的眼睛觀察春天等,就留給同學們和你們的老師共同感受了。
郭麗麗。
。
1、進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詩歌創作特色。
2、要參照課文注釋,大體讀懂詩意。
3、把握詩歌情感基調,走進詩歌神奇的藝術世界。
4、運用誦讀技巧,朗誦詩歌。
(二)過程與方法。
1、講授法:幫助學生疏通詩意。
2、誦讀法:兼顧誦讀技巧和詩歌感情基調。
3、合作探究:訓練學生問題意識,培養合作能力。
4、啟示法: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5、借助教材和多媒體等教學設備。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詩人所描寫的蜀道之難及其載負的情感。
2、進一步領略李白詩歌的審美情趣。
1、詩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多種藝術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張、想象、比喻等。
3、詩歌主旨的分析。
新授課。
1課時。
《蜀道難》是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單元第四課,第二單元是唐詩單元,《蜀道難》是開篇,在講解中要兼顧教學目標和單元目標,同時要涉及詩歌誦讀技巧,為接下來幾篇詩歌的講解作鋪墊;《蜀道難》是李白的成名之作,在描寫蜀道之難的過程中,以豐富的`想象,卓越的藝術構思,縱橫飛揚的辭采,創造出了一個神奇的藝術世界,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值得師生鑒賞其魅力。
(一)課程導入。
1、方法一:展示有關蜀道的圖片,讓學生通過視覺觀察蜀道的特點并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接著共同賞析幾篇描寫蜀道難的詩作,看看它們的表現手法,進而引出李白的《蜀道難》。
2、方法二:可結合課后練習第四題,借用李白“謫仙人”雅號的由來引出李白的成名之作《蜀道難》。
主要是激發學生興趣,拓展他們的思維,教師的角色是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課程導入部分是必須的,好的開端等于成功課堂的一半。
(二)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
1、作者生平。
注:學生雖然熟知李白,但信息是零碎的,所以教師應梳理作者信息,讓學生對李白的認知成系統。
2、創作背景。
注:可結合唐代文人壯游天下以求功名為大背景,特別要注意理解李白出蜀時的精神世界,然后引入賀知章對《蜀道難》的賞識。
(三)樂府詩和樂府古題。
1、樂府詩相關知識。
“樂府”,本是掌管音樂的機關名稱,最早設立于漢武帝時,南北朝也有樂府機關。其具體任務是制作樂譜,收集歌詞和訓練音樂人才。歌詞的來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專門創作的;一部分是從民間收集的。后來,人們將樂府機關采集的詩篇稱為樂府,或稱樂府詩、樂府歌詞,于是樂府便由官府名稱變成了詩體名稱。
樂府雙璧為《木蘭詩》與《孔雀東南飛》。宋人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是收羅漢至五代樂府最為完備的一部詩集,把樂府詩分為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等12大類;其中又分若干小類,如《橫吹曲辭》又分漢橫吹曲、梁鼓角橫吹曲等類;相和歌辭又分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嘆曲、平調曲、清調曲、瑟調曲、楚調曲和大曲等類;清商曲辭中又分為吳聲歌與西曲歌等類?!稑犯娂番F存漢樂府民歌40余篇,多為東漢時期作品,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與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辭表現愛恨情感,較為傾向現實主義風格。
漢樂府是繼《詩經》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匯集。它用通俗的語言構造貼近生活的作品,由雜言漸趨向五言,采用敘事寫法,刻畫人物細致入微,創造人物性格鮮明,故事情節較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內涵,著重描繪典型細節,開拓敘事詩發展成熟的新階段。
2、樂府古題常識。
亦稱“樂府往題”,樂府詩類別名。即“擬古樂府”。漢樂府“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亦足以觀風俗,知薄厚”(《漢書?藝文志》),為漢末魏晉以來詩人所繼承。如曹操等模仿其思想和藝術風格,并沿用其舊題寫了許多不再入樂的樂府詩。唐詩人更大量借用樂府舊題抒寫時事,從而賦予舊題以新生命。
【設計意圖】雖然必修二中學習過樂府詩《孔雀東南飛》和樂府古題《短歌行》,但必修三有必要再介紹一下相關知識,有助于學生溫故知新。
(四)文本解析。
1、整體感知。
(1)聽朗讀錄音。
注:要求學生有目的地聽:字詞讀音、句式停頓、情感基調。
(2)學生齊讀。
注:在學生齊讀之前,教師應結合相關資料,指導學生朗讀技巧。
2、細讀文本,梳理文句(重點)。
注: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按字句段的順序進行,類似于文言文的串講,但不等同于串講,在把詩句分離之后,要有句段的整體觀。結合注釋及參考資料讓學生了解基本文意,并在描寫內容和寫作手法及作用上要做適當的點撥,原因是《蜀道難》里的詞藻比較新奇豐富,意象和技巧運用較多,學生理解有難度,也是為下文問題探究作鋪墊。
3、小組合作,問題探究。
(1)從課文可知,李白對“蜀道難”一詠三嘆,試概括三嘆的內容。
參考要點:一嘆蜀道之高險,二嘆蜀道之驚險,三嘆蜀道之兇險。
注:一詠三嘆是本詩的行文特點,也是讓學生宏觀把握詩歌的線索,結合第一部分的整體感知,通過此小題檢查學生的理解力和概括力。
(2)說說全詩為什么反復詠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參考要點:首先明確這是反復(復沓形式)的表現手法,那么它的作用是什么?應結合具體文本分析,立足于形式結構和詩歌主題——“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既是作者詠嘆的主題,也是詩意轉折和抒情變化的標志。它在第一段出現,像晴天霹靂震撼人心,開啟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現,承前啟后——承接前面的“畏途巉巖不可攀”,引發后面的“其險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現,曲終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關心之意,溢于言表。從形式上看,每次呼出這句話,都完成了一種韻律的轉換,即抒情、議論和描寫之間的交替。
(3)請結合具體文本,談談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參考要點:豐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夸張揚厲的筆法,流轉華美的韻律。(這是主要的藝術特色,在學生回答后,需要老師點撥和補充,學生如果體會到其他特色,言之有理就應給予肯定)。
(4)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
參考:關于這首詩的立意,歷來眾說紛紜,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說法。
b、諷刺安史之亂后唐玄宗入蜀,首倡者為給李白集作分類補注的元人肖士;
c、諷刺四川軍閥章仇兼瓊;
d、“即事成篇,別無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簽》和顧炎武《日知錄》為代表。經今人研究,前三種說法,或于史實不符,或于時間不對,都很難成立。所以我們以第四種說法為基礎,認為本詩的主題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襲樂府古題的“即事成篇”之作。(有關主旨的爭議應展示給學生,讓他們有所了解,但應提醒學生注意主旨的理解應有理有據于文本,不可牽強附會。)。
【設計意圖】。
古典詩歌解讀應以文本為本位,進行細讀,在學生整體感知后,由教師引導分層分析詩句,將詩歌壓縮的內容展開,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淀和思考,只有理解了詩歌的字面意義,文本的深入才有了基礎和前提,體會詩歌的方法精髓在于文本細讀,所以在“細讀文本”部分重點是梳理字句,析詞解句是詩歌解讀的最為基本的方法,但是它不是跳躍性地選取應試性的考點講解,而是注重發掘詩歌的內涵和藝術,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會讀詩,讀懂詩,而不是一知半解的狀態;“整體感知”到“文本細讀”再到“問題探究”,三個模塊重視的是基礎,能力層級是提升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解詩的方法。
4、反復誦讀,讀出韻味。
可以欣賞不同的名家朗誦視頻,幫助自己理解。
【設計意圖】李白作品,渾如天成,不可節解,所以要多多誦讀,進行整體觀照。通過反復誦讀、美讀,當能更好地領會這首詩的妙處。
1、《行路難》(其一)與《蜀道難》寫作時間接近,請結合你對這兩首詩寫作目的的理解,對比分析這兩首詩的寫作手法和情感狀態。
2、讀宋代石介的《蜀道自勉》,說說它與李白《蜀道難》的寫作重點和思想感情各有何不同。
山東平陰一中薛永勝。
教學目標:1.學習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2.品析文章優美的語言。
3.探求主旨,領會作者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說大自然像什么?(學生回答,教師肯定)不錯,同學們回答的都很好,是啊,當我們走進大自然的懷抱,沐浴在自然的陽光中,綠色款款的走進眼簾,小河靜靜的流過身邊,微風拂面,鳥兒歡唱,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這是何等的心怡。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大自然的懷抱,一起去探尋顏元叔筆下的那一汪荷塘。
二、總體感知:
1.學生用最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并標劃出重要的字詞。
澹澹(dan)無暇(xia)馨香(xin)纖細(xian)。
^(xiao)蓓蕾(beilei)寧謐(mi)樹杪(miao)。
2.學生接讀課文,標劃出表明作者感情的句子。教師進行朗讀技巧的指導。
3.學生思考暗含作者感情的句子分別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并在小組內交流。
熱愛自然。
厭惡污濁。
向往高潔。
鄙視世俗。
三、精彩語段賞析:
讓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談談為什么?
重點賞析雨中荷葉、荷花婀娜等段落。
四、拓展延伸:
假使你就是作者筆下荷塘里的一只荷葉,你目睹了荷塘二十年的滄桑,這一天,顏元叔來到你身邊……請以《顏元叔我想對你說》為題目寫一段話。
五、作業:背誦文章精彩語段。
作者聯系:山東省濟南市平陰一中郵箱:xue78611@yahoo.
作者郵箱:xue78611@。
2、能力培養目標:通過誦讀品評賞鑒,體會想象、夸張的藝術特色。
3、情感培養目標:讓學生走近激情、浪漫、詩性和放達。
一、教學重點:
1、從學習詩歌的朗誦入手,領會詩歌循環往復逐層深化的情感節奏和豪邁飄逸的氣勢。
2、探究本詩情感主旨。
3、本詩語言及藝術手法鑒賞,體會李白豪邁飄逸浪漫詩風的形成。
二、教學難點:
1、鑒賞李白激昂俊逸的詩風。
2、探究本課的情感主旨。
1、朗讀法、點撥法。
2、自主學習,小組合作。
1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李白初到長安,賀知章往訪,看到了李白寫的《蜀道難》,他看完了之后,大嘆一聲:“李白不是人,你是天上的仙人被貶謫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們尊稱為“詩仙”,那么這首給李白帶來“詩仙”美譽的《蜀道難》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呢?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一下。
二、誦讀感知風。
1[活動]下面先請大家聽一遍老師誦讀,聽的時候注意感受詩歌風格。
2[活動]學生誦讀。
3[提問]通過誦讀和聽讀感受這首詩歌又怎樣的風格?
[明確]雄渾、豪放。
4[活動]指導誦讀,感受詩風。
一、朗讀詩歌第一要注意節奏:劃分節奏,通常有兩種依據:或按音節,或按語意。在朗讀時停頓的單位可以是一個相對完整的音節或意義。
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二、語速:表達憂郁、悲傷、痛苦的情緒時,語速應該比較緩慢。而快速的動作、緊張的場面,或者表達興奮、激動情緒時語速應快。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學生自己找出喜歡的詩句,誦讀品味)。
三、品讀詩歌情感(語言的節奏屬于詩歌的外在結構,詩歌還有內在結構,就是詩歌的情感,情感的變化才使詩歌讀來抑揚頓挫)。
1、找出這首詩中反復詠嘆的詩句,集體朗誦。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2、他反復詠嘆蜀道難,蜀道到底難在哪兒?
[明確]一嘆高(學生找出表現高的句子分析)。
[參考]: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龍回日”的神話故事,作者還用了上下對舉的方式說明蜀道難行寫出了山勢之高,綿延接天萬仞之深,極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寫得令人心驚肉跳;“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勾連”——巧妙地化用“五丁開山”這個神話傳說故事,寫出了開蜀道的難寫出了古代人與自然的斗爭和改造自然的強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難這句話顯得很有氣勢,寫出古代勞動人民在劈山架路的過程中的悲壯的業績而且這句話還運用了傳說故事極富有浪漫主義的色彩;“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第二句寫出了蜀道山勢迂回,地勢極為復雜,是一種會讓人迷惑的山路,走進去就像迷宮一樣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盤旋曲折的特點;“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攀緣”——按理說黃鶴飛得很高,連黃鶴都飛不過去,可見蜀道山勢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緣技術比較好,這種山連猿猱都攀不過去,可見山勢的險峻通過黃鶴和猿猱都飛不過去或者攀不過去來側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這是寫登上頂峰以后的情形通過摹寫神情、動作側面: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這也很像一組搖鏡頭,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詩人從星星中間穿過,有時還好奇地觸摸它們,看看是個什么樣子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小結]由此可知,第一小節里有大膽的夸張,有豐富的想象,還引用了神話傳說,意象十分的雄奇、壯闊,感情奔放,讀來確實有攝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體現了李白浪漫主義詩歌的特點。
[活動]生再齊讀整個第一小節讀的時候注意體會李白浪漫主義的激情。
二嘆險(學生找出表現險的句子分析)。
[明確]“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這是詩人設想游者在途中所見到的景物畫面是凄清的:鳥鳴,使山林顯得更加幽靜,像原始森林一樣荒寂無人跟此前的畫面相比,色調是變了,也表現了蜀道景物的多樣,但氣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凄(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三嘆亂(學生找出表現亂的句子分析)。
[明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表現了蜀道易守難攻,地勢的險要。
所守或匪親,……殺人如麻蜀地兇險。
[活動]生讀這幾句話,感受蜀地的兇險讀出緊張的語氣。
[小結]蜀道如此的高峻,如此的險阻,猛獸如此的兇惡。
如果讓你們進蜀山,走蜀道,你們會有什么感受?(生可能答害怕)。
四、探究:那么李白為什么要極寫蜀道難呢?(學生分組討論)。
極寫蜀道難,目的是為了勸有人不要去,哪些句子體現了他的意圖?
除了勸友人,品讀詩歌,探究作者深層的寫作意圖。
前兩嘆是自然環境,后一嘆是社會環境。
警告當時的統治者,謹防軍閥割據,表現對時局的隱憂。
狂傲的、用生命來追求自由與灑脫的詩仙,卻在詩歌的最后發出憂心社稷的沉重嘆息,盡顯偉大詩人的高尚靈魂和不朽的詩風。
讓我們再次朗誦詩歌,體會偉大詩仙的不朽之作。
(1)了解我國古代冶金、制瓷、絲織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2)了解中國古代手工業享譽世界的史實,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大量的歷史圖片,指導學生欣賞一些精湛的手工業藝術品,提高學生探究古代手工業的興趣。
(2)運用歷史材料引導學生歸納古代手工業產品的基本特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充分地感受到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與才智,認識到古代許多手工業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以及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和對世界文明的影響,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我國古代冶金業、制瓷業和絲織業領域重要的生產技術,民間手工業的發展、“絲綢之路”、“瓷器大國”。
教學難點: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征。
教學工具。
幻燈片。圖片。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課前播放音樂,借以渲染氣氛,使學生很快進入新課的學習情境之中。
(二)導入新課:以圖片創設情境,模擬拍賣會,請學生給圖片中的青花瓷器出價,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從而導入新課。
(三)講授新課:本課內容分三部分來教學。
首先釋題:講清手工業的概念、產生和形式。
然后開始講述第一部分“一、素稱發達的官營手工業”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1節,想一想:什么是官營手工業?
(2)然后請學生仔細閱讀教材第2-4節,想一想:中國古代官營手工業領先世界的表現又有哪些呢?(培養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歸納問題的能力),這是本課的重點,在教學中主要通過看、讀、比、析來突破。
(一)高超的冶金技術。
在講述這一內容時,先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歸納出古代冶金技術的發展變化,然后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指導學生欣賞一些精湛的手工業藝術品。
(二)享譽世界的制瓷業。
先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組精美的圖片,然后請一學生概述我國制瓷業的發展過程。
(三)異彩紛呈的絲織業。
先出示一段材料,讓學生了解古代中國絲織業的地位,然后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講述絲織業的發展歷程,并利用多媒體顯示圖片。
過渡:通過上述內容,我們了解了中國官營手工業的情況,下面我們再來看一看民間手工業的狀況又是如何的?!岸?、艱難經營的民間手工業”
1、指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內容,歸納概述民間手工業分為幾種?其發展過程又如何?
3、由此可知,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是我國古代手工業的三種主要經營形態,試通過表格比較三者的區別(讓學生分組展開擂臺賽)。
過渡:中國古代手工業不但歷史悠久,還享譽世界,開始講述第三個內容“三、中國古代手工業享譽世界”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p11內容,請一學生講述中國古代手工業在世界的地位?
1、絲綢大國(出示《絲綢之路》地圖,指導學生結合地圖加深了解)。
2、瓷器大國(出示《群神宴》圖,讓學生了解中國瓷器對歐洲國家的影響),再設置一個合作探究: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特征是什么?(學生分組討論,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四)本課小結:新課講完后,引導學生對本課內容進行回顧總結,加深理解。
(五)隨堂練習:再設置一組同步練習,鞏固新知,強化能力訓練。
課后小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課教學設計精選手工業精品的圖片,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優秀文明的崇敬之情,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新課標的理念,以學生為中心,師生互動,步步對重點、難點進行剖析,并通過表格進行歸納總結。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本課的知識容量大,整堂課完成得不錯,只是時間較緊,要求熟練應用手段,教學語言力求簡潔。
課后習題。
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有哪些特征?如何保存我們的傳統工藝?
板書。
一、素稱發達的官營手工業。
二、艱難經營的民間手工業。
三、中國古代手工業享譽世界。
一、速讀課文,給每一片段擬一標題,再由明線進入暗線,梳理全文結構。
二、高潮在哪一節?(茶館談藥)。
1、明確人物,稍作分類(革命者、麻木平民、幫兇)。
2、分角色朗讀,發動學生點評,結合人物性格而行。
3、從本節找一兩個詞來評價這些人物(可憐或發瘋,本.教案依前者)。
三、華老栓一家可憐在哪里?(由學生說去,師.總結)。
四、康大叔一類可憐嗎?可針分相對地討論。
1、不可憐。
結合第一、第三節華老栓及茶客的態度分析。
2、可憐。
根據夏瑜的話及其對它的評價進行,從思想層面見康大叔類的萎縮、落后、可憐。
五、利用第三節末幾段,用對聯的上聯加以.總結:
茶館談藥眾人齊歡笑。
六、這些人是可憐的,那夏瑜呢?
(也由學生說去,但要引導到末節夏四奶奶身上)。
1、自由讀末節,結合具體的語段,看到一個怎樣的夏母?
重點有二:
a、痛苦思念又不理解兒子的母親。
1)揣摩“天明未久”、“慘白”、“羞愧”、“終于”等詞。
2)可讓學生想象,夏四奶奶這時會對夏瑜說什么。
b、迷信而愚昧,抓住迷信理解后者。
1)見到花環有何念頭?(夏瑜顯靈,烏鴉上墳頭)。
2)你認為花環是誰送的?(革命同道或同情者、支持者)怎么送的.?(想象)。
3)結合環境描寫體會那份緊張而激烈的靜以及背后的愚昧。
4)結合末段烏鴉飛去的濃墨重彩體味夏四奶奶希望落空和落空背后的深層含義。
2、在對上文分析的基礎上,深入討論或.總結夏瑜的可憐之處:
1)被同宗出賣。
2)被同族恥笑。
3)被至親誤解。
4)由夏瑜而革命,革命的脫離群眾及群眾的愚昧使革命如入黑洞,似乎永遠見不到陽光、雨露,一個花環不能帶來春天,反而給人感覺春天的遙遙無期。
……。
七、根據上下文續寫下聯,不求平仄相諧,但求內容互補。
師生可共同完成,選擇一副構成板書。
補充橫批。
八、談論“藥”為題和明暗線的作用。
板書。
茶館談藥眾人齊歡笑。
可
憐藥?
華
夏
墳場祭子老嫗共悲傷。
(下聯隨意)。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1.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自主探究和發現的能力。
2.搜集相對的詞語引導學生在積累和運用中學習語言。
3.以“秋天”為主題展開語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
1.實物投影儀。
2.把自己在秋天里所做的事拍成照片或畫成圖畫。
3.詞語卡片。
口語交際
方案a
1.創設情境。
b、師生共同制訂快樂展示會的規則:
把事情過程說清楚。
講的時候要有感情,把心中的快樂表現出來使聽的人受到感染。
2.快樂展示。
a、展示自己在秋天里所拍的照片或親手所畫的圖畫,可以張貼在教室四周墻上,全班學生一起觀看、欣賞。
b、分組介紹:
按不同的興趣,同學自由組合成小組,輪流講述最快樂的事情,與大家分享。
按照展示規則評選出代表參加課堂展示。
c、課堂展示:
各小組代表參與課堂展示,可用實物投影的方式展示照片或圖畫,有感情地講解。
評選最佳展示員。
語文園地三(b案)
1.描述導入,激發興趣。
a、你們喜歡秋天嗎?說說理由,老師可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相應的圖畫或掛圖(可以是前面課文的掛圖,也可以是學生平時畫的)。
c、老師可用生動的語言描述自己在秋天所做的事情,要流露出高興的心情。
2.拓展思路,展開話題。
a、請學生說說自己在金秋時節做過哪些事?你感到最快樂的事是什么?讓學生先說說。
b、提出交流要求,各自準備。要求:
把做的事兒說清楚。
說出自己的快樂。
可以邊說邊演,可以請同桌一起說說演演。
3.講評結合,促進交流。
a、指名學生上臺口述,師生結合要求評點。
b、以示范為例,和同桌或在小組內互述,并推薦出讓自己感受最快樂的同桌上大堂交流。
c、師生評選最佳學生。
4.學習小結,指導實踐。
小結學生交際的情況(以肯定為主),同時也指出一些可能存在的不足,以指導學生生活實踐。
5.拓展活動
畫一畫秋天的圖畫或所做的快樂的事。
。
(1)知道什么是彈力,彈力產生的條件。
(2)能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3)知道形變越大,彈力越大。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彈簧測力計的結構。
(2)通過自制彈簧測力計以及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掌握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通過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和使用,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愛動手動腦的好習慣。
二、重點難點。
重點:什么是彈力,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難點:彈簧測力計的測量原理。
三、教學方法:探究實驗法,對比法。
四、教學儀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紙,彈簧測力計。
五、教學過程。
(一)彈力。
1、彈性和塑性。
學生實驗,注意觀察所發生的現象:
(2)取一條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長,體驗手感,松手后,橡皮筋會恢復原來的長度。
(3)取一塊橡皮泥,用手捏,使其變形,手放開,橡皮泥保持變形后的形狀。
(4)取一張紙,將紙揉成一團再展開,紙不會恢復原來形狀。
讓學生交流實驗觀察到的現象上,并對這些實驗現象進行分類,說明按什么分類,并要求各類再舉些類似的例子。(按物體受力變形后能否恢復原來的形狀這一特性進行分類)。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會發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特性叫做彈性;橡皮泥、紙等變形后不能自動恢復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特性叫做塑性。
2、彈力。
我們在壓尺子、拉橡皮筋時,感受到它們對于有力的作用,這種力在物理學上叫做彈力。
彈力是物體由于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彈力也是一種很常見的力。并且任何物體只要發生彈性形變就一定會產生彈力。而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壓力、繩的拉力等,實質上都是彈力。
3、彈性限度。
彈簧的彈性有一定的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就不完全復原了。使用彈簧時不能超過它彈性限度,否則會使彈簧損壞。
(二)彈簧測力計。
1、測量原理。
它是根據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長就越長這個道理制作的。
2、讓學生自己歸納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使用測力計應該注意下面幾點:
(1)所測的力不能大于測力計的測量限度,以免損壞測力計。
(2)使用前,如果測力計的指針沒有指在零點,那么應該調節指針的位置使其指在零點。
(3)明確分度值:了解彈簧測力計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掛鉤輕輕拉動幾下,看看是否靈活。
5、探究: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和使用。
(四)課堂小結:
1、什么是彈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彈力?
2、彈簧測力計的測量原理。
3、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第二國際建立的前提。1889年的巴黎大會。修正主義的產生及泛濫,列寧主義的誕生。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軍備競賽和戰爭危機。
(二)能力訓練點。
培養學生理解分析問題及綜合概括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恩格斯領導創建了第二國際,推動了國際工人運動的發展。
2.修正主義對國際工人運動的嚴重危害。
3.布爾什維主義的形成,標志著列寧主義的誕生,它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4.在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中,形成了帝國主義兩大軍事侵略集團,他們之間展開激烈斗爭,戰爭危機日益迫近。
(四)美育滲透點。
介紹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等革命導師的事跡,領略偉人的人格美和思想深刻美。
二學法引導。
1.關于第二國際的建立,建議從歷史條件、建立時間、地點、核心人物方面與第一國際列表比較,特別注意第一國際成立于自由資本主義時代,而第二國際建立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要緊扣時代特征進行區別。
2.關于修正主義的泛濫,一定要搞清楚修正主義是打著馬克思主義旗號反對馬克思主義的資產階級思想和政治潮流,修正主義的要害是攻擊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
3.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代表大會在列寧領導下制定并通過了明確提出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的綱領,這是新型的無產階級政黨區別于修正主義黨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布爾什維克黨建立的一個重要標志。
4.關于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的加劇?建議參照“不平衡一矛盾一兩大集團+戰爭”線索去理解。
三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第二國際的建立,列寧主義的誕生;兩大軍事侵略集團形成。
難點:修正主義產生的基礎。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置疑導學法。
五教學學具準備。
教材插圖、投影儀、膠片。
六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培養學生閱讀分析、歸納能力。
培養學生總結能力。
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恩格斯對革命的重大貢獻。
培養學生理解能力。
(二)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每年的5月1日是國際勞動節,同學們知道這個節日的來歷嗎?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一課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講授新課。
第3課。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海陸分布對大氣運動的影響,掌握東亞季風環流及成因。理解區域地理在高考中的地位于作用。
2、能夠運用所學的季風環流的原理,解釋發生在身邊大氣環境中的實際問題;利用已知的條件,命制題目的能力。
3、通過對地理原理的探究,激發求知欲,培養熱愛科學的思想情感。
二、重點難點。
1、通過對地理實際問題的探討,最終掌握季風環流發生的原因是本節的重點。
2、根據已知的地理情景,并根據教師要求命制題目是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方法。
講授法、啟發法、小組合作、辯論法。
五、教學過程。
環節一:區域如何作為呈現地理情景的舞臺。
1、出示區域地圖,介紹地圖中等大風日數,等年降水量等值線。創設區域承載必修知識的情景。
2、逐漸減少區域中的地理信息,通過提問方式讓學生自主回答區域定位的方法。環節二:如何通過學生命題,解釋發生在身邊的實際問題將學生分成兩個小組,互相命題題目,互相考查。
1、出示等大風日數圖,鼓勵學生從大尺度和小尺度兩個角度命制關于等大風日數的題目,首先學生從大尺度出發,命制的題目應該比較容易把握在理想的范圍內,即從西北到東南遞減,并追問原因。但在命制小尺度時,學生可能會出現諸多教師無法掌握之題目,所以教師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將功課做足,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特殊問題。
2、鼓勵學生從大小尺度命制關于等年降水量的題目,首先學生從大尺度出發,命制的題目應基本在教師的掌控中,從小尺度命制題目時,教師要多做準備,做到充分準備,將學生可能命制的題目盡量列出,并做好準備。
3、在這一環節中,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要讓更多的同學參與,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小組合作,并鍛煉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
環節三:圖解區域與季風環流(必修知識)在高考中的側重點。
本環節是本節課的點睛之筆,是上述內容的總結及延伸,她在本節課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具體結構如下:
環節四:總結提升季風環流。
當向學生講解了區域地理與必修地理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后,進一步將季風環流提升總結,知識結構如下:
六、板書小結: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huibaotihui/85443.html